正文内容
物质属性范文
来源:开心麻花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物质属性范文(精选6篇)

物质属性 第1篇

1. 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任何物体都具有一定的质量, 即含有物质的多少。它不会因为形状、状态、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2.质量的测量工具天平。天平测物体质量的本质是将物体的质量与砝码的质量相比较, 其原则为:被测物体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的质量。

3.天平使用的易混淆点:平衡螺母和游码都可用来调节横梁平衡, 但它们是在不同的情况下使用, 平衡螺母在调节天平时使用, 游码在称量时使用。

考点二:密度

1. 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其计算式是ρ=m/V。

2. 密度是物质的物理属性。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 而密度是物质的物理属性。物质的密度跟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无关, 不随物质的质量、体积的变化而变化。密度公式ρ=m/V只是密度的定义式、测量式, 而不是密度的决定式。

3. 正确理解密度知识中的比例关系。 (1) 同种物质 (ρ一定) 体积越大, 质量也越大, 物体的质量跟它的体积成正比。 (2) 不同物质 (ρ不同) 体积V相同时, 密度越大, 质量也越大, 物体的质量跟它的密度成正比。 (3) 不同的物质 (ρ不同) 质量相同时, 密度越大, 体积反而越小, 物体的体积跟它的密度成反比。

4. 密度知识的应用。 (1) 利用m=ρV求质量。 (2) 利用V=m/ρ求体积。 (3) 利用ρ=m/V求物质的密度, 鉴别物质。

考点三:物质的物理属性

1.物质的物理属性:密度、比热容、硬度、透明度、导电性、导热性、磁性、弹性、颜色等。

2.物质的物理属性的应用:鉴别物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可以将物质分为食品、体育用品、学习工作用品等;选取合适的材料, 如建造南京长江大桥的材料、制造飞机的材料等。

考点四:误差

由于仪器、实验条件、环境等因素的限制, 测量不可能无限精确。物理量的测量值与客观存在的真实值之间总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这种差异就是测量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产生误差的因素很多, 这里主要讨论以下两点。

1.人为因素: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误差。如刻度尺读数中的估读值, 托盘天平中游码的读数, 量筒的读数等。

2.量具因素:由测量工具本身造成的误差。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就比分度值1cm的刻度尺精确一些。

减小误差的方法有: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等。

例1下表是甲乙两同学在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盐水密度的实验中设计的两种实验方案。

解析采用方案A测盐水密度比较精确。在方案B中, 将烧杯中的盐水全部倒入量筒是绝对做不到的, 总会有一部分盐水附着在烧杯内壁上而未被倒入量筒中, 从而使得测出的盐水体积比原有烧杯中实际盐水的体积小。由公式可知, 算出的盐水密度的数值比盐水的实际密度小。

例2用盐水选种, 要求盐水的密度是11103kg/m3, 现在配制了0.5dm3的盐水, 称得盐水的质量是0.6kg。这种盐水符合要求吗?若不符合要求, 应加盐还是加水?加多少?

物质的物理属性教学反思 第2篇

课标明确地提出了学生要会测固体和液体的`质量。这样做的目的是在淡化概念教学的僵化性。但对学生的操作能力,参与过程和方法及相互协作精神的要求明显提高。所以在复习时我让学生一边演示一遍讲解实验过程。新课标明确提出了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密度概念,这样通过亲自动手参与探究,凸显教育理念的转化,使学生由被动地对知识的接受向知识的探究转化,从而使学生能自由地获取知识,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探究能力和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自主学习,梳理知识点,再让学生交流讨论归纳知识点,完成学案上的问题,使学生构建知识框架,使学生进一步的掌握知识点,在通过展示知识点和问题,加深印象,教师补充拓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通过测量液体的密度的探究,培养了学生终生探索的乐趣和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了学生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贯彻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自然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最后通过当堂达标巩固知识点,达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物质“属性”与“特性”等同吗? 第3篇

该怎样来区别它们呢?目前大致有两种不同观点见诸报端。一种认为:属性是指事物所具有的性质、特点, 即事物“生”来就带有的性质, 如运动、质量、惯性、电阻等;特性是指物质在特定的条件下具有的性质, 当特定条件变化时, 这种性质也随之变化, 如密度, 比热容、热值、熔点、沸点等。另一种认为:属性就是指某一种事物所具有的特性, 是区别于其它物质的一个重要特征, 它在通常情况下具有不变性, 因此, 可以利用它们来做物质的鉴别, 如密度、比热容、电阻、质量等。

我认为这两种观点都不太全面, 也不太科学。

首先, 让我们从字面上来辨析。

属性:事物所具有的性质、特点, 如运动是物质的属性。 (其中, “特点”是指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独特的地方。)

特性:某人或某事物所特有的性质。 (以上三条解释均摘自《现代汉语词典》。)

稍加分析, 不难发现, 它们的意义十分相近。唯一“显著”的区别在于“特性”的释义中多了一个“某”字。对此, 我的理解是:“某”指某一件事物或某一类事物, 所以“特性”是指某一件事物或某一类事物的“个性”, 而“属性”则指事物的“共性”。

其次, 从一般的哲学知识来辨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的一个基本观点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大家知道,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 (精神或意识) 与存在 (物质) 的关系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 把全部哲学划分成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派别。主观虚无性是思维 (精神或意识) 的属性, 客观实在性是存在 (物质) 的属性, 而这正是它们最根本、最显著、最不可调和的差别。“唯一特性”正是在这种面对面的、有你无我的较量中得出来的。显然, 说“唯一”有夸张和突出的用意, 因为, 事实上, 思维 (精神或意识) 与存在 (物质) 还有其它差别;说“特性”是因为二者的对比。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的另一个基本观点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显然, 物质还有其它属性。

可见, 哲学中“物质属性”和“物质特性”的概念并不是对立的、排斥的, 也不是完全等同的, 它们是相容的。

最后, 回到初中物理中来辨析。

目前的两种观点中, 第一种说属性是“生”来就带有的。试问:密度、比热容、热值、熔点、沸点难道不是物质“生”来就带有的吗?难道是后天或外界赋予的吗?又说特性是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具有的。那么, 密度、比热容等是在什么条件下具有的?当不满足这些条件就没有吗?显然, 这种说法不符合事实。

第二种观点说属性就是特性, 显然将问题简单化了。又说属性或特性是区别于其它物质的一个重要特征, 可以利用它来做物质的鉴别。试问:怎么用运动或质量来鉴别物质呢?难道质量大的是一种物质, 质量小的就是另一种物质吗?显然不是。还说属性或特性具有不变性。那么, 当条件改变时, 密度、比热容、熔点, 沸点不改变吗?显然不是。

综上, 我认为物质属性和特性含义基本相同, 均是指事物所具有的性质、特点, 但属性偏重指大多数物质所具有的“共性”, 而特性偏重指某一种物质所具有的“个性”, 能以此进行相互区别、辨认。特性可较完整地表述为:指不同种物质在相同条件下在某一同属性上能用量的差异来区别的这种属性。二者是相容的, 特性从属于属性。事实上在国标苏科版初中物理教科书中和人教版新教材已几乎不再提及特性这一概念, 显然是为了淡化对它们的区别。但在国标苏科版初中物理教科书中“密度”是物质“特性” (见书P9) , 我认为不提及最好。

下面将初中物理中所涉及到的物质属性和特性罗列出来以供参考。物质属性有:颜色、状态、硬度、密度、长度、透明度、温度、弹性、韧性、延展性、磁性、导电性 (电阻、电阻率) 、导热性、带电性、质量、能量、运动 (速度) 、体积、比热容、热值、熔点 (凝固点) 、沸点等。其中物质特性有:颜色、硬度、密度、透明度、弹性、韧性、延展性、磁性、导电性 (电阻率) 、导热性、比热容、热值、熔点 (凝固点) 、沸点等。 (注意:电阻不是特性, 导电性、电阻率是特性。)

认识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教案设计 第4篇

(需要一个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一节探究课,探究是科学的灵魂,而猜想与假设是探究的核心,探究教学通过猜想、设计实验等完成教学过程,增加了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性和思考深度。教案从学生身边常见的物理现象出发,引出问题,应用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方法,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建立物理概念,让学生通过协作交流了解物质的物理属性。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物质的物理属性已有较强的识别能力,只是在如何比较物质的硬度方面有一定的难度。比较多种物质的硬度,并按硬度大小排序,学生的猜想各不相同,难以形成统一的认识,因此必须事先建立一个比较的基准点,然后再比较有关物质硬度。基准点的选择决定了探究方法的繁简,一般以你认为硬度居中的物质作第一基准点,这样可将物质分成两类:一类硬度较大的,一类硬度较小的。然后在硬度较大的部分按上述方法分类排序,最后在硬度较小的部分按同样的方法分类排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常见物质的物理特征,尝试将这些属性与日常生活中物质的用途联系起来,能根据属性用途对物质进行分类。了解物质的物理属性的多样性

2、过程与方法 学会用观察的和实验的方法去认识物质的一些属性,学会比较物体的某种物理属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参与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培养观察和实验的兴趣、习惯、认真细心的品质、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让学生感受自然界物质的多样性,激发探究自然界奥秘的浓厚兴趣。

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组织学生进行探究物质物理属性,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通过自身的体验感受自然物质的多样性,体验科学探究带来的乐趣,真正掌握物理知识。

教学重点: 除状态、比热、密度外,物质的物理属性:硬度、透明度、导电性、导热性等。

教学难点:比较物质的硬度。

教学准备 磁性实验:磁铁、铁块、铜块、铝块、磁针;(1套演示实验)

导电实验:示教电路板 (电池、灯泡、开关、鄂鱼夹、导线)、笔芯、塑料线、电解槽、水、硫酸铜;(1套演示)

导热实验: 火柴、蜡烛、铁钉、粉笔;(15套分组);

硬度实验: 玻璃、铁皮;(15套分组实验);

其 他: 8张练习灯片; 6张游戏卡片:(标有镍、铜、硅、塑料、金刚石、海水六种物质的);投影灯泡1个,塑料带6个,杯子

课前准备:(10分钟)把磁针磁化 水 调投影仪 请班长发分组器材(粉笔、铁钉、玻璃、铁片)

教学过程

复习或导课 师:同学们,这几天江西卫视每晚都在播《春秋战国》的电视剧。每晚我都

在看,哪位同学也喜欢看呢?

生:

师:你知道有关勾践剑和夫差矛的故事吗?喜欢听吗?

师:下面我给大家讲课本72页有关勾践剑和夫差矛的故事:

1965年出土于湖北省江陵望山的一号墓的越王勾践剑,剑长55.7厘米;

1983年,出土于湖北省江陵马山5号墓的吴王夫差矛,全长29.5厘米。现在都被收藏在湖北省博物馆。据说这两件兵器锋利无比,制作极其精美。去年有位游客在“观勾践剑和夫差矛”这两个国宝后,吟诗一首:《吟越王勾践剑和吴王夫差矛》宝剑因矛铸,寒光乱古风。千秋人天后,却是比邻朋。

讲的是春秋时期是一个大国争霸、战争频繁的时代,任何一个诸侯国,要想图生存、求发展,都必须发展武力。因此各国都大力从事军务建设,悬赏重金,鼓励工匠制造武器,

多年前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他们是敌人,在战场上剑矛相见,格外眼红。2000多年后的今天,勾践剑和夫差矛却被放在一起,成为朋友,供游客欣赏。

物质属性 第5篇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在实践当中, 许多地方政府和旅游企业假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名, 通过产业化开发,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拉动经济的工具。一些地区无视文化生态, 将民俗搬上现代化舞台, 通过简单而粗暴的嫁接, 空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和皮毛。通过简单的商业化手段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质和精髓表达出来的少之又少。更有甚者, 竟然违背公共利益,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出售给个人进行产业化开发, 其结果往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独立性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害。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共属性

近年来, 随着生活水平和文化自觉性的提高, 国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度和保护意识加强,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热的引领之下, 文化界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展开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和激烈的讨论, 而其中争议的焦点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采取公权保护还是私权保护的问题。每一个能够引发广泛讨论和争议的问题必有其复杂的特性和重要的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的争论正源于其复杂的公共属性特征和由这个特征所赋予的重要的社会、文化和经济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文化本位性、遗产性, 而与保护方式关系最为紧密的则是公共属性。公共属性是经济学领域的专业术语, 其内涵是指公共物品所具有的典型特征, 即将该物品的效用扩展与他人的成本为零, 因此, 不具有私有产品所具有的排他性。文化具有公共性, 但是并非所有的文化都是公共文化, 只有能为一定人群共享, 并使文化本身不像私有性事物一样因为占用的人越多而降低每个人的占有额, 相反, 正因享有个体的增加而越有价值, 越受尊崇的文化才成其为公共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赋予的民族认同感、凝聚力、文化多样性等公共利益为全体成员共享, 这种正外部性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价值体现, 而也正是这一性质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排他性的文化产物, 其文化权利属于集体人权。由于这种外部效应的存在决定了私人往往不能有效提供公共物品, 即使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立者不乏个人, 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之后的存在和发展历程中因为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参与才能发扬光大并保存至今 (正是文化的持有人这一社会关系限制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共性的发挥) 。加上私人的趋利性决定了私人提供公共物品将导致公共物品供给不足的市场缺陷, 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属性和民众的文化诉求决定了只有通过政府出面, 采取公权保护方式才能在兼顾文化效能和经济利益的基础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科学有效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公权保护对策研究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问题归结于对私权保护和公权保护的选择。就文化商品来说, 其存在的价值在于满足或迎合大众的需求, 因此, 作为消费品的文化产品完全可以也应该进行市场化, 以保证文化商品应需求决定供给的市场规律, 最大程度上满足市场的需要;然而, 作为人类精神世界塑造者的文化公共品属于纯公共物品不能被市场化, 应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提供, 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共同创造的文化产品属于纯公共物品, 理应由国家通过教育、宣传等方式提供给公众。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本位性决定对其加以保护关乎文化多样性和完善人类内在精神信仰等人本主义思想。基于私权保护的市场规则只能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益归属问题, 而不能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和发展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共属性决定了应对其采取公权保护方式, 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应承担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 国家应进一步完善立法, 明确政府的主要责任, 在政府的主导下, 运用公法手段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提供平台、创造条件。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是不同性质、不同领域的两个问题, 因此, 政府应当引导和规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 尤其是在市场领域要加强监管力度, 防止过度开发的商业行为, 保证公共利益不受损害。在具体的实践领域政府能够采取的措施是多种多样的, 包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国范围内的调查和挖掘, 对资料进行整理、归档和研究, 通过开展公共活动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 规范市场行为, 防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当利用, 通过资金和政策保护、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引导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的文化生态环境中生存并发展下去。过去有人认为,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典型的民间文化范围广阔, 保护难度大, 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而实际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根民间, 作为草根文化有着顽强而旺盛的生命力, 之所以今日提上保护的日程, 其重要原因在于我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导致农村的超速退化, 而我国绝大多数非物质文化是诞生于农耕文明的土壤之中, 在短短十几年中, 农耕文明在城市迅速膨胀的压力下正逐步消失, 这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和延续的文化生态被割裂, 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失去了谋生的能力。城市化发展这一时代潮流不可逆转, 也是大势所趋, 而拯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迫在眉睫, 乍看之下两者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农耕文明和农村生活的“符号”, 是中华文化的基盘文化, 已经深深地融入到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里, 只是在今天的城市中, 它们由过去农耕生活中所扮演的实用性角色转换成为一种精神象征符号。因此, 我个人认为, 在农村遭遇大刀阔斧的城镇化变革的今天, 要在农耕文明的生态环境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活化保护并不现实。既然这样, 难道历经千年, 光辉璀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应该死去成为化石供后人在瞻仰墓志铭时低声叹息它过去曾拥有过的荣耀却无法体验它曾经带给几代人生活中的快乐吗?不是的, 今天的科技和政府的财力和权力能够从文化层面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一些列的“原生态”保护, 只不过这里所谓的“原生态”并非存在于实际生活中, 而是博物馆内。有人曾经说过, 中国今日的经济发展速度为世界各国望尘莫及, 称羡不已, 大江南北摩天大楼的高度屡创新高。但是, 在中国最少见的就是两种建筑物, 一是公共厕所, 另一个就是博物馆。此言或许夸张, 我国政府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一直关注于物质和精神的同步发展, 尤其致力于文化事业的发展, 就博物馆的绝对数量来说, 我国的世界排名绝对靠前, 但是除以我国的人口基数则不容乐观了。博物馆产生于人类对过去走过的文化历程的崇敬和珍视, 是人类谦虚美德的外在表现所催生的文化载体, 其职责便是保护并保存过去存在过, 今天可能依然存在的文化产品, 教育并塑造人类的精神和灵魂, 提高个体素质, 满足个体对更丰富的人生意义的追求。因此, 我建议我国主管博物馆建设的行政机构增设博物馆数量, 扩大规模, 丰富内容,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动态的形式列入博物馆的保护名单, 并努力为国民创造免费的观赏条件, 在宣传、保护的基础上更进一步, 为民众开辟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活表现形式的途径, 只有实景表现, 动态呈现, 我们从未生活与农耕文明时代的后继者才能从中获得真实的感知, 才能真正为祖先所创造的文明感到骄傲, 也才能发自内心地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份热情延续到实际的生活行动当中而非短暂的热情。

此外, 在公权保护的框架下, 按照文化归属和利益相关者的原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进行科学划分。如在集体主义作者观的指导下, 对民间文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确立少数民族或其村寨为权利的广泛主体, 在此基础上, 以独创性、集体性、传统性为标准

根据“谁付出谁受益”的原则, 确定个人与集体的权责分配和经济补偿额度, 从而平衡各方面主体的利益, 缓和矛盾, 营造和谐的氛围。

参考文献

[1]、陈向红.中国世界遗产地旅游活动中的外部不经济性及其解决途径[J].经济体制改革, 2005, (6) 。

物质属性 第6篇

1 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茶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传播、应用等方面的广泛性, 有关茶的传说中蕴含的精神理念也被中国人世代传颂, 茶俗及茶礼仪反应了人们生活行为规范内涵, 也是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是我国人民民族情感的寄托与载体, 具有多方面的价值,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历史文化价值

从茶产生的根源来说, 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集体或者是个人创造的, 然后慢慢演变、发展并流传下来, 茶文化反映了团体的愿望及期望, 并将这个团体的文化及个性恰当地表现了出来。我国不同地区的民族有不同的饮茶习俗及茶礼仪, 这个地区特定时期创造并流传下来的文化活动及成果, 能够反映民族生活历史、生活习惯及心理特征等一些文化表现形式上的内容, 人类过去的创造力及生存能力也在其中凸显了出来, 因此从这个角度看, 茶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人们通过茶, 能够更真实、更全面地认识我国的历史文化[1]。

1.2 艺术审美价值

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还包含有许多艺术形式及艺术技巧, 体现了浓厚的艺术审美价值, 茶叶产区通常都会有一些茶歌、茶曲或者是传说等等, 这些艺术作品在内容、表现形式及品位上具有很好的意境, 能够陶冶人们的情操, 使人们感受到劳动的乐趣及生活的快乐, 心灵受到震撼, 人们通过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表现形式, 也能够比较真切地感受到特定地区与人群的历史事件及生活习俗, 了解到这一地区人们的思想感情及艺术创作特点, 从中体会到审美艺术价值。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还有大量的文化艺术创作原型, 新文艺创作能够从中汲取灵感, 我国现在一些影视、戏剧及小说文学作品等利用了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审美再造功能, 例如电视连续剧《陆羽》。

1.3 经济开发价值

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具有独特而丰富的特点, 应该合理利用这些特点进行市场开发, 积极促进当地茶叶事业的发展, 实现文化保护及经济开发的良好互动及循环, 例如福建安溪就做得较好, 它利用了历史名茶“安溪铁观音”优势资源, 申请茶叶注册原产地证明商标及标记, 有效地对历史名茶进行了保护, 也做到了市场化运作。经过他们的努力, 现在的“安溪铁观音”已经成为了中国名茶及中国驰名商标。福建安溪县人民多数也是以茶致富, 茶叶总产值已经达到了40亿元, 人均每年的茶叶收入达到了4000多元。随着经济发展及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 人们对于精神生活追求日益增长, 对于回归自然及乡土都非常迫切, 茶非物质文化中的制茶工艺、茶俗及茶歌舞等都已经成为了传统文化特色, 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喜爱, 因此茶文化可以开发为优势文化旅游资源, 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及开发价值[2]。

2 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属性

一些专家学者主张使用知识产权法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特别是其中的《著作权法》及《商标法》, 但是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比较特殊, 完全使用知识产权法来保护是不合适的, 但是从知识产权保护正当性及可行性方面分析, 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具有一些知识产权属性的,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下。

2.1 从茶产生基础考虑

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人民的智慧及文明结晶, 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中, 与中华民族的信仰、道德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一些地区茶俗及茶礼仪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蕴含着丰富的行为规范及生活制度。例如我国某些地方的茶与婚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我国明朝时期就已经有了“定亲茶”一说[3]。各个地区的定亲茶各不相同, 不同的茶俗共同构成了我国人民生活的组成部分, 从这个角度来说, 茶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社会属性, 而知识产权具有私权性质, 两者是冲突的, 因此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许多内容难以适用现在的知识产权制度。

2.2 从知识产权制度出发点考虑

知识产权制度对个人物质及精神产品利益进行最大保护, 知识产权制度是在个人主义与现代科技的互动中孕育产生的。知识产权设计的各个方面都体现了对个人权利的关注, 知识产权的理念是创新, 而基本出发点则是个人利益。而茶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表现为特定群体所共同创造、共同拥有的, 他们在一定的生活习惯及信仰的方面, 经过长时间逐步积累、总结及完善而形成了这种文化, 这种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个体不能够单独完成的, 具有共享性及集体性, 茶非物质文化遗产强调的是群体性权利, 与知识产权中的个体性权利有较大差异, 并且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正价值在于传承与保留, 与知识产权的创新理念有所不同。

2.3 从知识产权保护正当性及可行性方面考虑

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都是需要将人作为行为载体的, 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理性的人们在进行某项行为选择时, 会首先对其进行成本、风险及收益等进行评估, 如果文化传承及保护所花费的成本及面临的风险过高而很少有经济收益时, 理性经济人就会自动规避这种行为选择, 这样就不能做好文化传承及保护工作了。而知识产权制度中的激励功能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难题, 知识产权会给予其文化保护专有权, 规范好市场机制, 鼓励人们进行文化创造及传播, 知识产权保护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茶非物质文化遗产[4]。茶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多样性特点, 其中有一些符合知识产权保护内容, 例如茶地理标记权、集体商标及证明商标等;茶叶新品培育保护及制茶技艺、加工技术等等都是符合知识产权保护内容的。

3 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构想与保护

3.1 立法形式

我国国务院应该以行政法规形式制定好《茶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将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制度进行系统化规定。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 具有经济、文化及艺术审美等方面的价值, 具有较大社会属性, 属于政府部门的职责范围, 政府应该尽好自己的职能, 行政法具有鲜明色彩, 因此在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采用行政法规形式更加合适。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较小、属于比较单一问题, 最好使用条例形式进行立法[5]。另外就是茶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新兴领域, 积累的实践经验不足, 不能实现一步到位, 与法律的稳定性是相违背的, 因此现阶段需要采用比较灵活的行政法规。

3.2 立法基本原则

建立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制度时, 应该遵循一些基本原则:首先是尊重及体现民众意愿原则, 应该事先了解不同地区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需要, 将这些意见体现纳入到法律制度中, 茶叶特定产区的特定人群是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拥有者与保护者, 因此是权利的行使者及拥有者。例如西湖龙井的产区五云山及虎跑等一带是我国著名的茶叶产区, 具有独特的茶树栽培及加工技术, 当地民众对其栽培技术及加工技艺是非常熟悉的, 他们也是这种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保有者, 对所保有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及需求有着比较深刻的认识, 因此应该从他们的意愿与想法出发构建相应的法律制度。然后就是要遵守有利于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维系、传承及发展的原则以及保障特定群体正当利益原则、利益平衡原则。

3.3 立法主体及其权利与义务

立法的第三方面就是确定立法主体及其权利与义务, 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是传承人与单位, 但是目前还没有对文化传承人制定及实施相应的法律法规, 缺少统一的规定, 给茶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茶传承人指的是那些对某种茶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及特定茶文化空间熟悉的民间茶文化代表人, 传承单位指的是法人化或者团体化的传承人, 他们能够开展与举办一些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文化活动。文化传承人只有事先确定好了, 才能对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进行确定, 才能使其传承下去, 传承人应该符合制定好的规定要求。之后就是确定传承人的权利与义务, 让其明确自己的具体职责与义务, 可以建立金字塔式的传承人制度, 政府还要给予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定的经费资助及支持, 设立专项补贴。

4 结语

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经济、文化及艺术审美等多方面价值, 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国家应该根据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 制定灵活的行政法规、条例来开展文化保护工作, 明确茶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人及其权利与义务, 做好立法工作, 做好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参考文献

[1]方金华.论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5) :23-28.

[2]孙志国, 熊晚珍, 王树婷等.安徽茶类地理标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 (13) :8150-8151, 8179.

[3]孙志国, 王树婷, 钟学斌等.湖南茶类的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 2011, (5) :136-141.

[4]孙志国, 定光平, 何岳球等.我国边销茶的地理标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湖南农业科学, 2012, (21) :132-136.

相关文章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精选12篇)创新公共服务 第1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对国家或区域的技术创新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科技...

3
2025-10-24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精选9篇)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第1篇匆匆读后感500字_读《匆匆》有感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

1
2025-10-24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精选17篇)草莓教学 第1篇“风儿轻轻吹,彩蝶翩翩飞,有位小姑娘上山摘草莓,一串串哟红草莓,好像……”优美的歌词,动听...

3
2025-10-24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精选7篇)仓储类课程 第1篇物流产业是复合型产业,发达的物流能加速传统运输、仓储和零售等行业向现代物流服务领域延伸。...

1
2025-10-24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精选8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第1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作为诗性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审美批评,同文学艺术实践...

2
2025-10-2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精选6篇)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第1篇莲山 课件 w ww.5 YK J.COM 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二、试题所体现的新课程理念和...

3
2025-10-24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精选2篇)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第1篇常州市河海中学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 八(1)班创 文 明 班 ...

2
2025-10-24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精选14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第1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及签字样本兹证明为我公司财务负责人。特此证明。身份证复印...

1
2025-10-24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