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数据库讲稿备份(精选8篇)
网络数据库讲稿备份 第1篇
本文试图构建了一个比较安全、完整和稳定的远程数据备份平台。当机房的核心系统数据出现意外故障时,可以通过调用数据恢复接口,恢复数据备份,保障系统持续有效运行。远程数据备份能够无须浪费人力和时间,管理员不用走进核心机房就可以远程维护系统,系统的可管理性大大提高,缩短了故障恢复的时间。
构建数据备份恢复平台主要涉及数据备份技术和远程复制技术。
数据备份技术。数据备份技术主要是为了防止系统因为人为或机器本身故障造成数据丢失,而把系统的全部或局部数据从主机的存储介质拷贝到其他存储设备的过程。
远程复制技术。远程复制技术也叫做远程镜像技术,作为数据备份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是实现远程数据的同步与数据灾难故障恢复实现的重要基础。
远程数据备份平台主要由交换机、网络数据安全密码机、scsi磁盘阵列和备份服务器组成。远程数据备份恢复平台和网络信息系统集成管理中心通过网络连接在一起。考虑到远程数据备份的过程中需要传输并存储集成系统中的大量重要核心数据,,在远程数据备份平台和网络核心管理中心的接口位置都安装了基于md5算法的网络数据安全密码机,加密传输备份数据过程中形成数据包,保障数据传输过程中的数据安全。数据备份的服务器上除了有备份软件之外,还有基于远程控制技术的远程数据监控软件。远程数据监控软件的作用是监控信息的采集和监控信息的自动反馈传输。数据备份服务器连接到scsi磁盘阵列上,将备份好的数据分布存储在多个磁盘上。
远程数据的备份平台涉及成三层结构。第一层是采集数据的模块与备份服务的代理,主要用于系统各个操作平台和不同数据库系统的数据库数据采集,同时借助数据转换接口规范数据的备份格式;第二层是压缩和加密模块,为了减轻网络负载,有必要压缩数据备份过程中的数据,加密重要数据以保证数据的安全;第三层是数据备份管理模块,主要负责管理各类存储介质、数据备份恢复、远程数据复制和备份策略的维护等功能模块,和用户进行交互的接口也是这一层负责的。
网络数据库讲稿备份 第2篇
1、前 言
近几年来,依赖于计算机的信息系统已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人们对计算机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计算机应用的普及,一方面固然提高了工作效率,使本来应该由人工来完成的工作交由计算机快速准确地处理,但另一方面,也留下了信息被大规模毁灭的灾难性隐患。可以这么说,计算机应用的程度越高,那么计算机数据丢失给企事业单位造成的损失越大。事实上,在一套计算机系统中,最有价值的既不是计算机硬件平台,也不是系统软件或应用软件,而是保存在计算机系统中的珍贵的数据。因此,对原有的网络增加数据备份管理系统和在新建网络方案中列入数据备份管理系统就显行相当重要了。一般地,传统的数据备份管理存在如下的问题:
(一)数据管理工作难以形成制度化,数据丢失现象难以避免。
由于系统数据量大,如果由工人来进行数据的备份工作将给系统管理带来很大的工作量。工作人员的情绪化,每天备份内容的变化,误操作等都可能造成数据备份的可靠性得不到保障,难以形成制度化。一旦备份人员外出、生病等,都可能导致备份工作中断。因此,用户希望通过软件实现自动得数据备份,结合目前的大容量存储设备,以实现全自动的数据管理。
(二)数据分散在不同的机器、不同的应用上,管理分散,安全性得不到保障。
对于分布式的计算机系统结构,各种数据分布在不同的服务器或不同的应用软件、数据库上,分散的数据在安全性上得不到保障,可能产生人为破坏和误操作。
(三)难以实现数据库数据的高效在线备份。
在当前的计算机环境下,一些支撑企业运作的计算机应用系统数据库已经无法关闭,而需要24小时工作,因此如何在数据库开启状态下进行高效的在线备份是计算机数据管理的一个难点。
(四)运行着的系统使得维护人员寸步难离,业务人员工作效率下降。
由于业务人员往往只懂得应用软件的操作,一旦发生数据的丢失,损坏等就不得不由系统维护人员来帮助,使得系统维护人员忙于应付这些日常工作,难以有更多的精力来学习更多有利于系统维护的技术。当数据发生损坏时,如果系统维护人员不在现场,就会使业务停顿下来,或者业务人员不得不重新生成文件或录入数据,导致业务人员工作效率下降,影响企业的服务信誉。
(五)存储介质管理困难。
随着计算机系统的运行,用来存储数据的介质越来越多,各种不同系统下存储产生的软盘、磁带、光盘将给管理带来很大的麻烦。如果介质中没有电子标签,一旦外部标签脱落,要想知到介质上的内容就会很难。这时,用户可能不得不将磁带一盒一盒地放到磁带机去辨认,并且,这种辨认的结果还不一定可靠,因为如果在UNIX上读不到文件的话,并不能表示这是一个空盘,相反,它可能存在着WINDOWS NT服务器的重要的统计数据。
(六)历史数据保存困难。电子数据越来越成为企业历史数据保留的重要形式,而历史数据的保存有其安全性、可靠性方面的特殊考虑。比如财务数据,最好将一年的财务的全部数据,如帐务、报表、统计、汇总以及各项制度、规则文件等等进行归并然后保存到一盒磁带上,并对媒体进行加密,设置口令或进行压缩。
但目前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这些数据可能来自不同的系统,帐务系统可能运行在UNIX环境,而表则可能由WINDOWS下的EXCEL生成。UNIX下的磁带不能再被WINDOWS认识,因此想把所有数据存到一起是不可能的。第二个问题是归档后的数据并不安全,如用UNIX EXPORT命令软件的数据,在任何其他相同的系统上都能读出来,因此关键数据的保密性得不到保障。
(七)非计算机系统因素的隐患。
如何实现火灾、地震等灾后的系统重建和业务数据运作?
对于网络环境中存储数据的安全性来说,威胁是一种现实的存在,在网络系统规划设计中,应该制定完善的数据存储管理和备份方案。一方面要尽可能实施严密的防范措施,预防数据存储数据被破坏;另一方面,在存储数据被破坏的情况下,能及时恢复,并且做到尽可能的完整恢复。一个好的存储管理和备份解决方案应包括多方面的周密考虑,加强网络系统的数据安全性和可靠性,也包括数据被破坏后的恢复解决办法。好的数据备份方案取决于网络规划设计时提出的备份管理策略,在实行时可包括如下若干步骤: 第一步:首先研究网络中的数据存储环境。重要的数据存储在何种网络操作系统的服务器上,是UNIX、WINDOWS NT还是NETWARE?重要数据是否存储在客户机上?在清楚了重要数据存储位置的同时,必须了解存储空间的空余程度,并开始考虑这些重要数据的备份及安全性措施。
第二步:在第一步对系统的数据存储静态环境有了一个基本了解的基础上,要估计系统的存储空间利用和存储系统运行情况。对于访问十分频繁的数据可以放置在具有容错能力且高效的服务器上,极少访问的文件可以放置到价格低廉、读写速度较慢的存储设备上(如磁带机或磁带库)。
第三步:对网络系统中若干个重要数据存储点的数据安全性要进行风险评估,顺序排出各点数据风险的大小,对于排在前列的点要加强安全防范措施,并提出解决方案。例如,一个网络的应用基于SQL Server,数据库成为重要资源的集中地,那么该数据库所在的服务器就应该列在风险评估表的前列。
数据备份是数据安全措施中重要的一环。一般情况下,把风险大的文件应归档到两个不同的存储设备介质中,一个用于快速访问(如磁盘阵列),一个用于被破坏后的恢复(一般是磁带)。
第四步:对数据备份提出实施方案。最好选择数据存储集中管理方案。网络系统中所有重要的存储资源都尽可能集中。大量数据集中到少量的服务器上虽然便于安全性管理,但过分的集中往往有悖于网络性能,可能反而不利于数据的安全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采用数据的“本地备份,集中管理”策略。当要进行数据备份时,所选择的方案主要依赖于两个因素,即:何时最适合进行文件备份,以及恢复备份文件的最大允许时间。通常认为,在下班时间进行备份是最可靠也是最简单的方案。此时整个系统处于非使用状态,数据未被访问,备份的数据是可信。同时,也不会由于进行备份的额外开销而影响网络性能。但有些网络的业务是昼夜不停地运转,没有下班时间,或者下班后由于各种原因不可能进行备份工作。在这些情况下,备份工作只能与业务运转同时进行。这时,需要把备份时间压缩到尽可能小若干时间段上,并选择快速备份设备以及采用自动动态备份方法,即在业务运转时间中,动态快速地插入时间。目前,快速备份设备,如EXABYTE的8mm螺旋扫描磁带机是首选设备。当然也可选择放置多个快速磁带机的磁带库,那将获得更高的效率。
备份软件与备份硬件一样重要,它提供用户界面,为备份例程制定时间表,指定存储数据的限额,设置备份中数据清除和重用的时间等。备份程序中还包括常用的网络操作系统及操作系统支持下的备份设备和驱动程序。备份软件必须解决在不干扰原来文件操作的情况下,备份已打开的文件。这些均是选择备份软件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第五步:必须要有数据被破坏后的恢复规划。首先确定系统重要数据中哪些数据与日常业务密切相关的。例如,在银行储蓄中,用户存款数据与每日储蓄业务密切相关;饭店中用户住宿数据与饭店日常业务密切相关。这些数据被破坏之后,银行和饭店则无法经营,这样的数据首先要建立数据备份和恢复机制。恢复机制的快速运转及恢复时间的长短是决定企业业务恢复时间长短的关键。这当然要与资金上的开销取得平衡。
第六步:对于已具有数据备份功能的网络系统来说,必须有一套数据恢复的演习计划。在“演习”中会发现恢复时间究竟有多长,有关设备是否运转正常,以及一年前还用的设备现在是否要换。有时看似完整的计划在演习中常常会发现遗漏了很多重要的环节。返回
2、网络环境和需求
一台NOVELL服务器是作为分析系统使用,一台Windows NT服务器是用作交易系统,其中运行SQL数据库。备份要求:在交易结束后关闭数据库后进行静态备份。备份数据量:每个服务器约3GB。备份时间:每天交易结束后进行。
恢复要求:系统崩溃(灾难)情况下,系统的快速重建。
3、备份设备和备份管理软件的选择
我们采用美国EXABYTE公司设计生产的Eliant 820磁带机作为备份设备,以及美国CA公司提供的ARCserve备份管理软件来设计本系统。
美国EXABYTE公司是当今全球最大的专业设计制造磁带机、磁带库以及介质成套产品的制造商。曾八次荣膺美国《幸福》杂志评出的全美前25家成长最快的公司之一。EXABYTE的Eliant 820磁带机产品具有如下技术特征:
(一)容量大。一盒磁带容量可以达到14GB。
(二)可靠性高。EXABYTE的MCBF指标完全根据三年实测可达35000,000MCBF即五年的连续无故障率达99%。
(三)成本低。一盒14GB的磁带价格在160元左右。
(四)软件兼容性好。EXABYTE与许多著名软件商合作,开发的磁带备份软件支持多达60多种不同配置下的备份应用,EXABYTE还拥有独立的软件兼容实验室并参与备份软件供应商的开发工作,使用户能得到最好的软件兼容。
(五)速度快:读写速度高达2MB/sec。
CA公司是世界排名第二的独立软件开发商,从1986年起就一直从事备份软件的开发。其产品ARCserve在世界备份软件市场上占有绝达部分份额。ARCserve曾获得美国计算机业界的奖项二十余个,是计算机界公认的网络系统备份首选产品。
CA的系统采用的是主程序加选件的组织方式。主程序可以完成大部分的常用功能,对于比较特殊的功能则由各个选件来完成。
CA的ARCserveIT具备如下的突出特点: 1.集中管理、跨网络备份。2.自动化操作。3.安全性与可靠性。
4.快捷、简便、可靠的灾难防治与重建。5.多磁带设备的管理功能。6.数据库的在线备份。
4、设计方案
根据用户的网络拓扑结构,以及在对用户网络应用情况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如下方案提供用户参考:
用Windows NT服务器及NOVELL服务器作为ARCserve服务器,在服务器上各接一台Eliant 820磁带机,同时在服务器上安装ARCserve服务器管理软件,硬件配置及价格:
二台Eliant 820磁带机。单价:15300元/台。软件配置:
ARCserve 6.1 for NetWare: 6700元。
Disaster Recovery Option for ARCserve for NetWare: 4200元。Client Agent for NetWare: 4200元。ARCserve 6 for Windows NT: 5900元。
Disaster Recovery Option for ARCserve for Windows NT: 3350元。
5、备份功能介绍
(一)应用数据的全自动备份
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定义需要备份的数据,然后根据需要设置备份时间表。提供全备份、增量备份及差分备份提供用户备份选择。l 减少系统管理员的工作量。l 增加备份效率,压缩备份时间。l 使数据备份工作形成制度化,科学化。l 清除备份过程中因操作不当导致的严重损失。l 生成远程保留的为灾难恢复目的的介质。
(二)实现对介质的有效管理
对每一个用于备份的磁带自动加入一个电子标签,同时在软件中提供了识别标签的功能,如果磁带外面的标签脱落,只需执行备份系统的这一功能,就会迅速知道该磁带的内容。l 增加软件限制,防止读写操作错误。l 保留介质内容的电子记录。
l 对数据形成分门别类的介质存储,使数据管理更加细致、科学。l 自动校验介质,确定介质上的数据安全无误。
(三)快速的灾难防治和重建
CA的ARCserve Recovery解决了企业在灾难发生后可迅速恢复系统的运作及数据恢复的要求。CA的灾难重建可以让使用者无须手动重新安装作业系统,就完全恢复损坏服务器,简化了重建的程序,并可显著的降低服务器的关机时间。
当您面临灾难冲击时,管理者只要轻松的执行以下的系统设定动作:
1、更换必要的硬件。
2、由一组四片磁盘及Windows NT光盘和全备份磁带启动后即进入灾难重建向导。
3、遵循向导的指示,逐步的重建磁盘,建立和格式化磁盘,恢复网络作业系统与重要的系统设定信息,并在数小时之内,将关机的系统恢复到全性能运作的状态,而不必向往常一样,必须花费数日或数周重新构建系统。
6、备份系统的升级
随着用户网络系统的扩大,以及系统运用程度的提高,对备份系统会有更高的要求。我们提供的这套数据备份系统可以进行如下功能扩展:
(一)容量扩充及备份效率的提高。
由于ARCserve软件支持多台磁带机并行工作,需要的时候可以增加磁带机的数量或用磁带库以提高工作效率。
(二)数据库在线备份
ARCserve数据备份系统只要增加相应的Agent模块就可以实现对包括SQL数据库在内的在线备份。
(三)网络防病毒功能
增加相应的Inoculan选件,即可实现快速、无病毒的备份和网络防护。
7、数据备份计划
数据备份计划应根据网络系统的不同,以及业务系统运作的具体实际进行具体分析。数据备份的目的是为了在数据丢失后或系统发生灾难、系统崩溃后数据能及时恢复和系统重建,数据备份策略的设定将直接影响灾难发生后系统回到正常运转状态的恢复速度。一般来说,管理的数据包括:
(一)核心应用业务系统数据库数据
由于数据库数据是企业运行的核心,考虑的出发点应该是出现问题时如何以最简捷有效的方法恢复,因此应考虑尽量采用全备份。由于核心业务的数据库在运作过程中往往不再关闭,因此应考虑数据库的在线备份,对于十分大型的数据库也可以采用全备份与增量备份结合的方式来制定管理策略。备份时间一般应安排在业务比较空闲的晚上时间。由于数据是追加的,因此不必保留太多的全备份版本,但考虑到数据库有可能出错,因此也不可保留太少的版本。另外一方面,应该为全备份策略作介质异地保存以支持灾难恢复计划。
(二)非核心业务系统数据库数据
对于该类数据,可以考虑在备份期间关闭数据库,然后再进行数据的备份。备份策略可以采用全备份,保留的版本也不必太多。
(三)其它应用类非数据库数据
在网络中,可能包括一些应用类非数据库数据,对于这类数据可以考虑全备份与增量备份相结合以防止数据丢失和破坏。
(四)操作系统及应用软件数据
在正常情况下,此类数据可每月做一次备份,以提供系统恢复的需求;在系统被更新前进行一次全备份。同时应为全备份介质异地保存以支持灾难恢复计划。
8、数据恢复程序
在计算机系统数据管理技术中,制定数据恢复计划是一个重要环节,应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给予高度重视。常规数据恢复计划如下:
(一)业务数据库破坏而需要恢复时
利用软件来浏览所需恢复的数据库文件,触动恢复功能,加载相应的存储介质,然后恢复指定的文件。
(二)非数据库文件破坏而需要恢复时
利用软件来浏览所需恢复的文件存储集,触动恢复功能,加载相应的存储介质,然后恢复指定文件存储集。
(三)服务器系统瘫痪而需要恢复时
网络数据备份技术研究 第3篇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数据的存储、备份、恢复技术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企业数据海量增加,存储容量急剧膨胀,对数据访问的时间和方式提出更高的要求。传统备份方式无法适应企业的需求,不少企业开始采用网络备份。
1 概述
1.1 定义
数据备份是容灾的基础,是指为防止系统出现操作失误或系统故障导致数据丢失,而将全部或部分数据集合从应用主机的硬盘或阵列复制到其它的存储介质的过程。
1.2 分类
按备份策略可分为完全备份、增量备份和差分备份;按备份模式可分为物理备份和逻辑备份;按备份服务器是否接收用户响应和更新可分为在线备份和离线备份。
1.3 局限性
传统的备份只是将日常业务记录以文件的方式拷贝下来,或保存在另一台机器设备中。然而,一旦网络系统出现故障或灾难,仅仅依靠这些数据备份来恢复网络工作是远远不够的。这是因为数据拷贝无法使文件留下历史记录以做追踪,亦无法留下网络系统的NDS和Register等信息,尤其是今天的一些大型企业业务网络已发展成包含NetWare、Windows NT和UNIX等系统在内的多平台实时作业系统,网络系统的备份和恢复更加复杂和困难。
目前,企业数据备份多采用网络数据备份系统。
2 网络数据备份系统
2.1 系统定义
网络数据备份系统是指在分布式网络环境下,结合相应的硬件和存储设备,利用专业的数据存储管理软件对全网数据备份进行集中管理,实现自动化的备份、文件归档、数据分级存储以及灾难恢复等。
因此,一个完善的网络备份应包括硬件级物理容错和软件级数据备份,并且能够自动地跨越整个系统网络平台。其主要包括:构造双机容错系统;各类数据库的备份;网络故障和灾难恢复;备份任务管理等方面。
2.2 构建原则
备份系统自身的稳定可靠性;对不同操作系统、数据库和典型应用的全面支持;备份过程的自动化;系统运行的高性能;维持业务系统的有效性及容灾考虑等。
2.3 备份策略
将数据备份任务按业务系统划分,确定各系统的备份数据量,并为每个备份任务指定专用的介质集;根据各业务系统对备份的需求,以及系统的忙闲程度,为每个备份任务划定可以进行数据备份的时段。
合理的选择备份方式。要在业务系统性能需求许可的情况下,最大程度的降低数据恢复时的复杂程度。对于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代码,可在每次系统更新或安装新软件时做一次全备份;对于日常更新量很大,但总体数据量不是很大的关键应用数据库,可在每天用户使用量较小的时段安排做全备份;对于总体数据量很大,但日常更新量相对较小的关键应用数据库,可每隔一周或更长时间做一次全备份,而每隔一个较短的时间(如:每天)做一次增量备份;对于数据的安全性要求非常高、数据变化频繁,需要保护的时间间隔小于30分钟的任务可以采用实时备份。
3 主流架构方式
3.1 LAN-free备份
数据不经过局域网直接进行备份,即用户只需将磁带机或磁带库等备份设备连接到SAN中,各服务器就可以把需要备份的数据直接发送到共享的备份设备上,不必再经过局域网链路。由于服务器到共享存储设备的大量数据传输是通过SAN网络进行的,局域网只承担各服务器之间的通信(而不是数据传输)任务。特点是为每台服务器配备光纤通道适配器和特定的管理软件,并且数据备份不占用网络带宽。缺点:服务器参与了将备份数据从一个存储设备转移到另一个存储设备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占用了宝贵的CPU处理时间和服务器内存;恢复能力不好。
3.2 无服务器备份
无服务器备份(Serverless)是LAN-free的一种延伸,可使数据能够在SAN结构中的两个存储设备之间直接传输,通常是在磁盘阵列和磁带库之间。备份数据通过数据移动器从磁盘阵列传输到磁带库上;使用NDMP网络数据管理协。特点:服务器不是主要的备份数据通道,源设备、目的设备以及SAN设备是数据通道的主要部件。大大缩短备份及恢复所用的时间,即不占用网络带宽,也不占用服务器额外时间。缺点:仍需要备份应用软件(以及其主机服务器)来控制备份过程。存在兼容性问题。恢复功能有待更大改进。
3.3 存储与备份技术发展
随着将来IP存储技术在存储网络中占有的强劲优势,LAN-free和无服务器备份技术应用的解决方案将会变得更为普遍。LAN-free和无服务器备份并非适合所有应用。WAFS(Wide Area File Service,广域网文件服务)主要面向拥有众多分支机构的大型存储用户提供服务,有人也把它称为NAS(网络附件存储)远程互联解决方案。这一技术的不断成熟,将为数据的远程备份开辟美好的未来。
4 数据备份技术与集群和容灾技术的关系
从对抗策略来看。数据备份属于被动策略,平时进行数据备份,当故障发生后,利用数据备份恢复系统。容侵、容错、集群技术属于主动策略,利用容错、容侵和集群等技术主动对抗系统故障。当故障和攻击发生时,利用冗余设备保障系统能够继续提供正确的服务
从存在的目的来看。集群和容灾技术的目的是为了保证系统的可用性。对数据而言,集群和容灾技术是保护系统的在线状态,保证当意外发生时数据可以被随时访问,系统所提供的服务和功能不会因此而间断。而备份技术的目的是将整个系统的数据或状态保存下来,通常采用离线保存的方式(与当前系统隔离开)。一般来说,备份技术并不保证系统的实时可用性。在恢复过程中,系统是不可用的。
因此,在运行关键任务的系统中,备份技术、集群技术和容灾技术互相不可替代。
摘要:从数据备份的定义和分类出发,分析了传统数据备份的局限性。阐述了目前企业广泛采用的网络数据备份系统的构建原则和备份策略,对系统的主流架构方式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备份技术的发展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网络,数据,备份
参考文献
[1]熊琦,王丽娜,等.基于磁盘和SAN的网络数据备份模型[J].计算机工程,2007(4).
[2]马丽娜,马春雷.网络数据备份研究[J].科技信息,2011,(36).
网络数据备份主要技术分析和启示 第4篇
所谓数据备份,顾名思义就是将数据以某种方式加以保留,以便在系统遭受破坏或其他特定情况下,重新加以利用的一个过程。数据备份的根本目的是重新利用,即备份工作的核心是恢复。能够安全、方便而又高效地恢复数据,才是备份系统的真正生命力所在。备份程序可以在局域网(LAN)或是存储区域网络(SAN)上运行。机构将会使用典型的“智能”软件包,能够自动确定备份时间、执行备份、追踪备份和恢复数据。传统的磁带备份也由备份软件包管理。随着备份技术的快速发展,采用了磁盘备份技术,可选择磁盘作为备份介质。
备份架构中磁盘的作用
随着网络数据存储设备的创新发展,备份方式也从传统的磁带方式发展到目前的磁盘到磁盘、虚拟磁带和磁盘到磁盘到磁带的多种方式。磁盘存储系统价格结构的变化和经济高效的串行ATA存储系统的可用性,促使磁盘到磁盘这种新型备份方式的出现。大多数备份软件厂商如今都支持磁盘到磁盘的备份。多年来,一些软件厂商早已实现了对数据分段备份到磁盘的支持。实质上,分段法只是备份过程中的一个中间步骤,备份数据首先存储到磁盘,然后转移到磁带介质。许多备份软件包如今支持诸如磁盘的备份介质,同时也可选择将数据从一种介质转移到另一介质,诸如磁带。在如今高速磁盘环境下,传统备份技术的融合和数据迁移显得非常有活力。
主要备份技术
快照/影像备份
传统备份实质上是收集文件。快照或是影像备份开创另类方法,首先在备份开始前生成数据卷的块级静态影像,然后将原始文件系统数据块传输到备份介质上。快照技术是一种数据差分备份技术,通过软件对主磁盘进行快速扫描,建立该时间备份数据点的逻辑快照,尽管快照卷在逻辑上和主卷拥有相同的容量,但它并不是主卷的完全拷贝,仅备份一段时间内修改更新的数据,需要共享主卷的部分数据。快照系统通常由两部分组成,数据存储区和地址解析控制,它向用户提供主磁盘和多个时间点的快照盘的逻辑视图。这些快照盘并不像主磁盘或从属磁盘,有固定的容量,它的大小根据快照数据即修改更新的数据大小而改变。
由于数据快照就是对某一时刻的磁盘块地址映射表进行一个复制,而且文件系统描述符区相比磁盘上的数据而言是非常小的,所以这个复制过程非常快。为了确保数据一致性,在备份过程中,当缓存了变化了的数据块时就会产生告警。该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备份的效率和缩短备份窗口。通常一致性的做法是使用影像备份以免文件系统在磁盘上生成许多文件。影像备份与磁盘到磁盘备份方式结合使用效果极好。
LAN-Based 备份
在该系统中数据的传输是以网络为基础的。其中配置一台服务器作为备份服务器,由它负责整个系统的备份操作。磁带库则接在某台服务器上,在数据备份时备份对象把数据通过网络传输到磁带库中实现备份。
LAN-free备份
LAN-Free和Server-Free的备份系统是建立在SAN(存储区域网)的基础上的。基于SAN的备份是一种彻底解决传统备份方式需要占用LAN带宽问题的解决方案。它采用一种全新的体系结构,将磁带库和磁盘阵列各自作为独立的光纤结点,多台主机共享磁带库备份时,数据流不再经过网络而直接从磁盘阵列传到磁带库内,是一种无需占用网络带宽 (LAN-Free) 的解决方案。LAN-Free数据传输允许服务器通过光纤通道接口执行备份。每台连接到SAN的服务器都能够将数据备份到磁带机。数据通过应用服务器从SAN附属磁盘径直迁移到SAN附属存储装置。与传统的LAN备份相比,尤其对于大规模备份,LAN-free备份有助于获得显著的性能并释放LAN资源,否则将会被占用。
Server-Free备份
与传统备份或是LAN-free备份(数据通过备份服务器组件)相比较,Server-Free备份数据通过SAN在存储设施间直接传送。Server-Free备份的一个主要优势是不需要在服务器中缓存数据,显著减少对主机CPU的占用,减小了应用服务器的工作负荷。由于备份过程在专用高速存储网络上进行,而且决定吞吐量的是存储设备的速度,而不是服务器的处理能力,所以系统性能大为提升。若将Server-Free备份定义为数据不必首先传输到备份系统,那就有点混淆不清了,原因是备份程序仍旧控制着一些主要的备份功能,而且必须弄清备份文件的索引。在此姑且将数据自行迁移称作Server-Free。其典型的操作顺序是,备份软件先明确逻辑文件名和它们如何映射到物理数据块,再对要备份的数据卷执行快照操作,然后使用扩展拷贝或是第三方拷贝命令经由SAN迁移数据。第三方拷贝是由SAN系统(诸如连接桥)、主系统或是存储装置本身执行。这一组件通常称作“数据迁移器”。
虚拟磁带库(VTL)
虚拟磁带库(VTL)实质上是模拟磁带库的磁盘系统。备份系统“认为”是将数据备份到磁带装置,而实际上是备份到磁盘系统。VTL技术以磁盘作为存储介质,并利用虚拟化技术将磁盘仿真成物理磁带库,利用传统备份软件实现和物理磁带库同样的数据备份功能,在操作窗口上实现完全如物理磁带库一样的操作,从而在不改变原来磁带库备份架构的情况下,用磁盘代替磁带。
与传统的磁带库相比,虚拟磁带库有以下优点:读写速度快、缩短备份窗口;具有磁盘容错功能、提高可用性;磁盘存储应用广泛、技术认知度高、易于管理维护;结合磁盘阵列的快速拷贝、复制等功能、提高备份成功率、缩短恢复时间、提升读取归档数据的效率、实现数据保护更高的可靠性等。
作为传统磁带库的一个有益的补充方案,虚拟磁带库使用基于磁盘技术的数据备份/恢复系统,整合了磁盘所具备的快速访问、数据传输以及RAID的优势,同时利用仿真技术可以整合多种磁带格式及磁带库类型,在此基础上延续了磁带原本具有的稳定、可写入大数据块的特点,使得虚拟磁带库很快成为了存储备份领域的一项主流技术。
数据重复删除技术
数据重复删除技术通常用于基于磁盘的备份系统,旨在通过减少冗余数据来减少数据存储总量。在磁盘系统中数据重复删除是关键部件,是因为它影响着备份、恢复和磁带拷贝性能,影响着可量测性和其它重要的备份功能。以ExaGrid第二代基于磁盘的备份系统为例,它以完全备份的方式将最近的数据备份存储,利用后处理方式(post-processing,采用Hash 算法技术或者差分算法技术)以字节级别对更早存储的备份数据重复删除。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备份数据要与过去的备份对照,对每一次备份中变化了的字节执行存储。采用这种备份方法,数据减少速率可达10:1到50:1。数据减少比率由需要处理的数据字节决定,数据的平均减少比率变化范围为20或25:1。数据可以轻易地由多台服务器处理。备份系统架构为无缝虚拟化的ExaGrid GRID架构。
在线备份技术
在线数据备份技术正在快速替代更多的传统备份技术,诸如磁带备份。通过使用Internet技术,在线备份或是基于网络的备份是异地存储数据的有效方法。这类数据可以是文件、文件夹或是整个硬盘驱动器。这类重要的数据有规律地备份到远程服务器或是带有网络连接的计算机。
对于活动数据库,在线备份常常称作热备份或是动态备份。这是一种针对数据执行的备份,即使数据正在被用户存取,并且数据可能处于更新状态。由于不需要停网,就如同传统的离线冷备份,因此在线数据备份为多用户系统提供了简便的解决方法。
在线数据备份服务简单、高效,但是企业也会顾虑到数据存储在第三方的安全性。这就对服务提供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在线数据备份软件要保证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第二,要保证经过一定安全级别的认证机制,数据才能恢复到本地;第三,服务提供商在管理机制上也要保证企业数据的存储安全,这就要求服务提供商是可信赖的、管理规范的企业。
几点启示
(1)拷贝是从源文件中读出数据,并将其写到含有不同于源文件所在的物理介质上的过程,读出后源文件数据不变。然而,若只备份应用系统中的特定业务数据而对应用软件和一些重要的数据文件缺乏必要的记录,就会造成备份内容不完整。因此,备份不仅包括对数据的拷贝,也包括备份管理。管理包括备份的可计划性、磁带机等的自动化操作、历史记录的保存以及日志记录等等。
(2)硬件备份主要包括双机热备份、磁盘阵列与磁盘镜像。但是硬件备份不能从根本上保证数据安全。理由是硬件备份的最主要目的是保证系统的连续运行,对人为错误导致的数据丢失无能为力,无法有效地防止病毒入侵,对电源故障、天灾人祸等意外事件也无能为力。
(3)最有效的备份是用一种容量大的设备对数个网络系统进行备份。这样,无论系统遭到什么程度的破坏,都可以很方便地将原来的系统恢复起来。
(4)对备份和恢复时间目标的考虑。数据备份的目的是数据恢复。通常与数据恢复有关的关键测度是时间,原因是当系统不能使用时,数据恢复的快与慢对业务有直接的影响。停机时间越长,造成经营收入和商业机会丧失的影响就越大,因此需要考虑恢复时间目标(RTO)和恢复点目标(RPO)。RTO是指将信息系统从灾难造成的故障或瘫痪状态恢复到可正常运行状态,并将其支持的业务功能从灾难造成的不正常状态,恢复到可接受状态所需的时间,其中包括备份数据恢复到可用状态所需时间、数据处理系统切换时间,以及备用网络切换时间等等。RPO是指业务系统所允许的灾难过程中的最大数据丢失量(以时间来度量)。
根据使用的恢复技术或是方法,对恢复时间、恢复点和费用各自之间采取合理的折衷方案。灾难发生后,传统备份将会是恢复数据的可靠方法,但恢复时间会很长。其它磁盘备份技术的出现有助于将恢复时间降至可接受的范围,达到更加经济高效的程度。因此,强烈鼓励机构密切注意数据需要什么样的保护,在业务拓展的基础上使用什么类型的备份或是其它数据保护技术。
网络数据库讲稿(复制) 第5篇
4/20/2013
一、复制的基本概念
SQL Server复制是在数据库之间对数据和数据库对象进行复制和分发并且对于数据的修改进行同步,以确保其一致性的一组技术。使用复制可以将数据分发到不同位置,通过局域网、Internet分发给多个远程服务器站点;还可将多个用户和站点的数据进行合并。
二、复制模型
复制技术采用发布(出版)——订阅模型分发数据。
SQL Server复制模型由下列对象组成:发布服务器,分发服务器,订阅服务器,发布,项目,订阅。还有几个负责在发布服务器和订阅服务器之间复制和移动数据的复制进程:快照代理程序,分发代理程序,日志读取器代理程序,队列读取器代理程序,合并代理程序。1.服务器角色
参与复制的服务器根据任务不同可划分为以下角色: ①发布服务器:数据源所在的服务器。
②分发服务器:将出版物从发布服务器移动到订阅服务器。③订阅服务器 2.项目
3.发布(出版物)4.订阅 5.复制的类型 ①快照复制 ②事务复制 ③合并复制 6.复制代理程序
①快照代理程序:与所有复制类型一起使用。
②分发代理程序:与快照复制和事务复制一起使用。③合并代理程序:与合并复制一起使用。
④日志读取器代理程序:与事务复制一起使用。
⑤队列读取器代理程序:与快照复制或事务复制一起使用。
三、服务器的连接方式
1.发布服务器与分发服务器为同一物理服务器 2.发布服务器与分发服务器为不同物理服务器 3.发布者与再次发布者连接方式
4.多发布服务器单订阅服务器连接方式
四、配置复制
复制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阶段:配置发布和分发,生成和应用初始快照,修改复制数据,同步和传播数据。
复制过程中各代理程序的调度由SQL Server Agent服务管理,应配置SQL Server Agent服务能够在系统启动的时候自动启动,并且在意外停止时能够自动重新启动,由于复制操作跨越多个服务器传输数据,所以SQL Server Agent服务的启动帐号应使用域用户帐号。1.配置分发服务器
网络数据库讲稿
4/20/2013 分发服务器是快照复制和事务复制的首要组件。在企业管理器中运行向导,右击【复制】,单击【配置发布、订阅服务器和分发】启动【配置发布和分发向导】。然后按提示进行。
配置完成后,系统在分发服务器上创建distribution系统数据库、复制文件夹、复制监视器。
2.配置发布服务器和创建出版物
出版物是准备发布的表、表中数据的子集或其它数据库对象的集合。出版物是订阅的单元。
在企业管理器中运行向导,右击【复制】,单击【新建/发布】启动【创建发布向导】,然后按提示进行。
在“指定项目”步骤,单击“项目默认值”或“对象”右端的省略号按钮,可设置快照属性。
可循环创建多个发布。
可查阅和修改已建发布的属性。
3.订阅
订阅是对发布到指定订阅服务器的数据或数据库对象的请求。一个订阅服务器可以向不同发布请求多个订阅。
订阅可在发布服务器上创建(强制订阅)或在订阅服务器上创建(请求订阅)。(1)强制订阅
在企业管理器中:工具/向导,展开【复制】,启动【创建强制订阅向导】,然后按提示进行。
(2)请求订阅 在企业管理器中:工具/向导,展开【复制】,启动【创建请求订阅向导】,然后按提示进行。
数据库备份方案 第6篇
备份全部选中的文件夹,并不依赖文件的存档属性来确定备份那些文件。在备份过程中,任何现有的标记都被清除,每个文件都被标记为已备份。换言之,清除存档属性。
完全备份就是指对某一个时间点上的所有数据或应用进行的一个完全拷贝。实际应用中就是用一盘磁带对整个系统进行完全备份,包括其中的系统和所有数据。这种备份方式最大的好处就是只要用一盘磁带,就可以恢复丢失的数据。因此大大加快了系统或数据的恢复时间。然而它的不足之处在于,各个全备份磁带中的备份数据存在大量的重复信息;另外,由于每次需要备份的数据量相当大,因此备份所需时间较长。
2、差异备份(Differential Backup)
备份自上一次完全备份之后有变化的数据。差异备份过程中,只备份有标记的那些选中的文件和文件夹。它不清除标记,也即备份后不标记为已备份文件。换言之,不清除存档属性。
差异备份是指在一次全备份后到进行差异备份的这段时间内,对那些增加或者修改文件的备份。在进行恢复时,我们只需对第一次全备份和最后一次差异备份进行恢复。差异备份在避免了另外两种备份策略缺陷的同时,又具备了它们各自的优点。首先,它具有了增量备份需要时间短、节省磁盘空间的优势;其次,它又具有了全备份恢复所需磁带少、恢复时间短的特点。系统管理员只需要两盘磁带,即全备份磁带与灾难发生前一天的差异备份磁带,就可以将系统恢复。
3、增量备份(Incremental Backup)
备份自上一次备份(包含完全备份、差异备份、增量备份)之后有变化的数据。增量备份过程中,只备份有标记的选中的文件和文件夹,它清除标记,既:备份后标记文件,换言之,清除存档属性。
备份向导数据库教程 第7篇
备份向导数据库教程
。它能告诉您在备份时应该干些什么使用备份向导的步骤如下:
(1) 启动SQL Server Enterprise Manager, 单击要登录的服务器,此时在主菜单上选择Tools, 在弹出菜单上选择Wizards 后弹出Select Wizard 对话框,如图15-7 所示。
图15-7 Select Wizard 对话框
(2) 单击Management 左边的“+” 标志,然后双击Backup Wizard, 打开Welcometo Create Database Backup Wizard 对话框,如图15-8 所示。
(3) 单击“下一步”按钮,打开Select Database to Backup 对话框,选择要进行备份的数据库,如图15-9 所示。
(4) 单击“下一步”按钮,打开Type Name and Description for Backup 对话框,
为备份输入名字和描述。如图15-10 所示。
(5) 单击“下一步”按钮,打开Select Type of Backup 对话框,选择您所进行的备份的类型,如图15-11 所示。
(6) 单击“下一步”按钮,打开Select Backup Destination and Action 对话框, 选择备份时使用的备份设备,并决定是覆盖原设备还是添加到原设备当中。如图15-12 所示。
图15-11 Select Type of Backup 对话框
(7) 单击“下一步”按钮,打开Backup verification and scheduling 对话框,选择checking media set 表示检查备份介质以确信是否到期而可以被覆盖,如图15-13 所示。
(8) 单击“下一步”按钮,打开Completing the Create Backup wizard 对话框,如图15-14。
网络数据安全与备份策略 第8篇
关键词:网络系统,数据存储,信息安全,数据
在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传统应用被更多地转移至计算机信息系统上。每天都有大量的业务数据和信息资料产生,流入并存储在网络服务器上,这些信息给相关决策部门提供综合信息查询服务,同时也为网络环境下的大量普通用户提供高效的信息查找和数据处理等各类服务。由此可见,网络中的信息安全至关重要,必须建立可靠的网络信息安全和备份系统,并保障系统的高可用性,维持系统的持续运行。
1数据安全影响因素
从近几年的网络数据维护工作经验来看,影响数据安全,导致数据丢失、文件损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自然灾害、人为原因、硬件故障、软件故障。
将这些因素的危害降到最低,主要采用两种技术手段。一是网络系统防护技术,针对网络环境中的病毒和黑客入侵,从操作系统的层面设置防护。二是数据资源保护技术,通过数据备份、快速恢复、异地存放、远程控制等技术对数据进行保护。
2网络系统防护
网络数据安全是庞大的系统性问题,包括网络系统中硬件、软件、运行环境的安全、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系统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必须从多个方面、采取多种技术做好网络系统中数据安全的保护工作,新疆油田公司采油二厂(以下简称我厂)的安全防护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2.1硬件设施安全
服务器机房安装防雷、防静电设备,服务器全部采用UPS供电,双冗余电源配置,以确保硬件设备的安全。
2.2磁盘阵列(RAID)技术
利用多个硬盘的组合提供高效率及冗余的功能,是基于硬盘提升存储性能和数据安全的技术。
数据存储卷(SUN的T3、Storage)使用RAID 5或RAID 6级别,这个级别需要至少3个硬盘。RAID 5不对存储的数据进行备份,而是把数据和相对应的奇偶校验信息存储到组成RAID5的各个磁盘上,并且奇偶校验信息和相对应的数据分别存储于不同的磁盘上。
2.3病毒防护措施
网络病毒往往令人防不胜防,一旦感染病毒,将无法避免文件损坏,甚至会威胁其他电脑的安全性,因此,必须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要在每台电脑上设置对应的防毒软件,针对各个层次分别设置防病毒配置系统,完全封闭网络中可能成为攻击对象的缺口,让病毒攻击无从下手。为达到这一目的主要采取以下措施:部署赛门铁克防病毒系统(Symantec);部署SMS(System Management Server) 系统;部署VRV内网安全系统。
2.4身份认证技术
为加强网络数据存取控制,防止非法访问,信息门户和业务系统集成用户认证、授权管理功能,实现PTR域统一认证。建立比较完善的授权管理台账,使员工获得的信息服务与其身份相符,以有效控制和审核数据,保证其安全性。
3数据备份
3.1数据备份的目的
数据备份的目的是数据恢复,要确保灾难过后能及时恢复应用数据以便重新开始正常的工作。按照不同的灾难恢复点和灾难恢复时间,有不同的灾难恢复手段。但不论哪种形式都是为了完整、 高效地恢复数据。
3.2数据备份的要素
数据备份的要素主要有以下4点。
3.2.1存储硬件
在备份数据的过程中,存储硬件的性能和质量非常重要,对备份质量有决定性影响。目前,用于数据备份的存储硬件主要包括磁带设备和磁盘设备两种。其中,磁带设备可以进行离线存储,且相对而言,每兆字节价格较低,容量较大,所以比较适合几百G以上数据的备份,但其缺陷在于执行备份和备份数据恢复的速度比较慢。而磁盘设备的快速搜索和读写能力非常强,比较适合几百G以下数据的备份,缺陷在于数据长期离线存储效果不好。
3.2.2控制备份的软件
虽然操作系统针对备份有特定功能,但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备份质量,用户应尽量使用专业的备份软件。一般情况下,专业的备份软件具有灾难恢复、自动操作、加速备份的功能,有利于能保证数据备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此外,专业备份软件还可以与自动加载自带机结合使用,具有数据统计、自动磁带轮换等功能。
3.2.3备份策略
备份策略指的是备份的方式、时间及内容等,通常情况下,都是由组织或者企业来确定需要进行备份的数据,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根据备份的数据量、备份窗口等选择最适合的备份方式。
3.2.4灾难恢复计划
灾难恢复和数据恢复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灾难恢复是数据备份的基础,要在保障灾难恢复的前提下进行数据备份。同时,灾难恢复的计划和目标决定数据备份方式。如果数据备份策略考虑的是保存数据的类型和数据量,那么灾难恢复策略则要考虑当灾难性的数据损失情况发生时,如何及时恢复这些数据及系统。
3.3数据备份方案设计
3.3.1提出需求
数据备份是将在“线数据转移成离线数据的过程”,其目的在于应付系统数据中的逻辑错误和对历史数据的长期保存,以达到在系统遭遇非正常情况引起的完全崩溃后的灾难恢复。备份的任务与意义在于,灾难发生后,通过数据备份快速、简单、可靠地恢复一个立即可用的系统。因此,在各种容错技术丰富的今天,企业的数据备份和恢复系统仍然是不可替代的。
3.3.2备份硬件
购买1台DELL Power Edge 2950作为存储服务器。操作系统为Windows Storage Server 2003。目前备份介质主要包括硬盘介质存储、光学介质和磁带 / 磁带机存储技术。磁盘作为备份介质,适合作为中间存储,起到数据备份到磁带之间的缓存作用。数据首先备份到备份服务器的磁盘空间上,然后定时把磁盘上的备份数据转移到磁带上。磁盘上的备份数据可以按照磁盘空间大小决定保留周期。如果在保留周期之内需要恢复数据,可直接从磁盘上的备份映像恢复到远程服务器。如果超出保留周期,备份服务器会直接把磁盘上过期的备份映像删掉,预留足够的磁盘空间给下一次的系统备份使用。因此,备份介质采用磁盘阵列(RAID 5)。
3.3.3备份软件
优质的备份硬件是完成备份任务的基础,而备份软件则关系到是否能将备份硬件的优良特性完全发挥出来,因此,软件选择非常重要。在选择备份管理软件时,应考虑软件质量的保证程度、软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软件的可扩充性以及软件的运行费用等因素。
我厂选择的备份软件的核心是VERITAS Net Backup Master Server,它安装在性能高、工作稳定的DELL服务器上,监控和管理整个备份系统。
3.4备份管理
定义好备份系统资源和策略后,备份系统便会在指定的时间, 自动将各服务器上的数据(包括网络共享文件夹)采用指定的方式从服务器上备份到指定的存储设备(磁带或磁盘)中。
备份结束后,系统会报告备份状况,系统管理员能在VEIRTAS Backup Exec管理界面上清楚地看到已备份的数据的描述。在VERITAS Backup Exec上管理备份介质上的数据采用的是简单易懂的目录结构。系统管理员通过恢复项目可以非常方便地察看已备份的数据情况,包括这个数据是什么时候对哪个数据库的备份,采用的是哪一种备份方式(全备份 / 增量备份 / 累计增量备份)。一个完整的备份包括1条或几条备份项目,一般包括1个全备份项目、 1个累计增量备份项目、几个增量备份项目。这种备份方式,能有效保证系统24小时不间断运行。
3.5数据恢复
如果服务器发生不能启动情况导致的数据丢失,则可通过IDR功能,预先生成IDR启动介质启动服务器,然后通过IDR恢复向导恢复Windows的操作系统数据;通过Backup Exec管理界面,系统管理员只需选定相应的数据恢复项目(恢复管理目录下的相应项目名,对应某个时间点备份的某个数据库的数据,并有说明)进行恢复即可。如果个人计算机发生文件数据丢失的情况,可通过个人数据备份、恢复工具自主恢复,中文化和图形化的工具使用户恢复数据的操作如从网络文件夹中恢复数据一样简单直观。
4结语
搭建网络数据安全与备份系统,对企业来说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和价值。在我厂多年的数据运行过程中,曾有过生产数据处于危险境地的情况,生产数据的保存完全系于数据恢复的计划上。随着生产数据不断积累,必须确保数据安全和有效恢复。
参考文献
[1]孙哮雨.计算机网络如何构建安全防护体系[J].通讯世界,2015(8).
[2]李霜,朱鹏.企业数据安全保障的研究与实践[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