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WEB信息系统
来源:漫步者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WEB信息系统(精选12篇)

WEB信息系统 第1篇

关键词:Web服务,管理信息系统,优化

由于Web应用程序具有瘦客户端、升级维护方便、能够通过互联网访问等优点,越来越多的单位都采用基于B/S架构的Web管理信息系统来代替传统的基于C/S架构的管理信息系统。但Web应用程序高度依赖服务器,在大量用户同时访问时容易造成服务器负载过大而延迟响应的情况,再加上互联网固有的时延,很容易形成用户长时间等待响应的情况,影响了用户体验。因此,优化系统性能,缩短响应时间是开发Web管理信息系统时要重点考虑的因素。除了采用高性能的硬件设备、负载均衡、数据库优化等方法外,程序设计的优化也是重要的方面。文中主要讨论基于ASP.NET和SQL Server的管理信息系统程序设计优化。

1 页面优化

1.1 避免不必要的回发

有些情况不必要执行回发,比如,管理信息系统中常见的信息录入,某个输入框只允许输入数字,就可以采用Javascript等脚本语言在客户端进行格式检查,而不必要回发到服务器进行检查。通常,如果不需要将信息传递到服务器以进行验证或将其写入数据存储区,要避免使用导致回发的代码,以提高网页的性能并改善用户体验。如果开发自定义服务器控件,可以通过让它们为支持ECMAScript(Java Script)的浏览器呈现客户端代码。通过这种方式使用服务器控件,能显著减少信息被发送到Web服务器的次数。

如果必须执行回发操作,使用Page对象的Is Post Back属性来避免回发时执行不必要的重复执行。对于仅在首次请求页面时执行,而不是每次回发时都执行的代码,应当通过判断页面的Is Post Back属性,确保只在第一次加载页面时执行。

1.2 按需使用视图状态

视图状态使得服务器控件可以在往返行程中保存控件的状态,而不需要编写任何代码。但是,因为视图状态是加密保存在窗体的隐藏字段中的,页面提交时同样会被提交到服务器并在处理完成后发送到客户端浏览器,所以该功能增加了页面的大小,降低了服务器处理的速度,因此应当只在必要的时候才保存视图状态。如果页面不需要向服务器回发或页面服务器控件的数据在经历服务器的往返行程后值会发生变化,保存视图状态也就失去了意义。在这种情况下,应当禁用视图状态。默认情况下,ASP.NET为所有服务器控件启用视图状态。若要禁用它,将控件的Enable View State属性设置为false,如。还可以使用@Page指令禁用整个页的视图状态,如<%@Page Enable View State="false"%>。

1.3 优选重定向方法

ASP.NET提供了超链接、跨页发送、浏览器重定向和服务器传输4种在网页中生成重定向的方式。每种重定向提供的功能不同,适用的时机也不同。超链接由HTML标签实现对目标页的请求,但不能将当前页的信息传递到目标页。跨页发送是将当前页信息发送到目标页。浏览器重定向是通过在服务器端编程方式强制浏览器向目标页发出新的请求。服务器传输是将控件传输到在源页位置呈现的新页中,不会用目标页的相关信息来更新浏览器信息。在不同的ASP.NET页之间重定向,如果不需要读取源页信息,应当优先采用超链接,如果需要读取源页信息,应当使用跨页发送或服务器传输的方式,如果是重定向到另一个Web应用程序,则只能使用跨页发送。只有在需要编程控制重定向的目标页的情况下才应当考虑采用浏览器重定向的方式。

2 状态管理

2.1 按需使用会话状态

会话状态为保存特定用户信息提供了方便,但也增加了服务器开销,应该在不需要时禁用。方法是在页的@Page指令中将Enable Session State属性设置为false,如<%@Page Enable Session State="false"%>。如果页需要访问会话变量,但不会创建或修改,则应将Enable Session State的属性设置为Read Only。如果整个应用程序都不用保存会话状态,则可以禁用整个应用程序的会话状态,方法是在应用程序的Web.config文件的Session State节中将Mode属性设置为Off,如

2.2 选择合适的会话状态模式

如果必须保存会话状态,应针对应用程序的需要,选择适当的会话状态模式。ASP.NET提供了多种保存会话状态的模式:进程内模式、状态服务器模式、SQL Server模式和自定义模式。进程内会话状态速度最快,如果只在会话状态中存储少量易失数据时应当采用这样模式。只有在需要跨多个处理器(或多个计算机)或者在服务器(或进程)重新启动时保存会话状态的情况下才考虑使用其他的模式。

3 数据访问

3.1 选择快速的数据访问方式

.NET Framework提供的所有数据访问方法中,SQL Server数据库的访问速度是最快的,如果条件允许,优先考虑采用SQL Server数据库。Sql Data Reader类用SQL Server的本机网络数据传输格式从数据库连接直接读取数据,提供了从SQL Server数据库检索的只进数据流,比使用Data Set类性能更高。使用存储过程比SQL语句性能更高,网络传输的数据也更少。因为存储过程是预编译的,而且网络只传输对存储过程的调用,不像SQL语句那样,语句本身也要通过网络传输。

3.2 使用可优化的SQL语句

SQL Server有一个“查询分析优化器”,它可以自动计算出where子句中的搜索条件并确定哪个索引能缩小表扫描的搜索空间,如果一个where子句符合SARG形式,就可以利用索引快速获得所需的数据,此时的查询是可优化的。如果不满足SARG的形式,则会引发全表扫描,造成较低的效率,此时的查询是不可优化的。SARG是指用于限制搜索的一个操作,通常指一个特定的匹配、一个值的范围内的匹配或两个以上的AND连接,如name='张三'、age>30等。在设计数据库查询语句时,应尽可能避免不符合SARG的情形,如:like后紧跟通配符,如name like'%三',而name like'胡%'则是满足SARG形式的;in和or,如name='张三'or age>20或id in(2,3,4);非操作符和函数,如not、!=、not in、not exist、ABS等。另外,如果or两边的条件列不一样,可用union代替or。如把select DName,Manager from Part Info where age>30 or sex='男'改为select DName,Manager from Part Info where age>30 unionselect DName,Manager from Part Info where sex='男'。

3.3 按需读取字段

经常有程序员为贪图省事,直接采用select*之类的查询语句。殊不知这样会造成执行效率的低下。字段读取应当遵循需要多少就读取多少的原则,每少读取一个字段都能带来读取速度的提升,具体提升的速度与少读取字段的大小和数量有关。另一个误区是有人认为count(*)比count(字段)效率低,事实上count(*)的效率与count(主键)是一致的,并且比除主键之外的字段汇总速度还要快。

3.4 使用缓存

ASP.NET提供了在不需要为每个页请求动态计算页输出或数据时缓存的机制。因此,对站点中预期将有较大访问量的页面和数据,应当进行缓存以优化性能。使用缓存时,应注意:首先,不要缓存太多项。缓存每个项都有内存开销,太多的缓存必然占有较多的内存。其次,给缓存项分配的有效期不要太短。有效期太短会导致频繁的代码清除和垃圾回收。

3.5 使用数据源分页和排序

Details View和Grid View等数据控件的UI分页功能对于每个分页操作,都要查询数据源的全部数据集并选择要显示的行,放弃其余的数据,而数据源分页仅查询每个分页操作需要的行,比UI分页更高效。ASP.NET的数据源控件中,只有Object Data Source支持数据源分页,因此应优先采用Object Data Source控件作为数据源控件。

4 Web应用程序部署

4.1 使用预编译

网站预编译后,部署服务器就可以不需要源代码,而且可缩短用户的初始响应时间,因为页在第一次被请求时无需编译。编译时可以选择预编译代码和.aspx页,或者仅预编译代码。如果只预编译代码,则无需重新编译整个站点就可以更新用户界面。如果预编译代码和.aspx页则有利于保护知识产权,因为即便别人取得网站文件也无法直接修改和使用。

4.2 禁用调试模式

在部署应用程序或进行任何性能测量之前,应当禁用调试模式。如果启用了调试模式,应用程序的性能会受到影响。

4.3 优化配置文件

默认情况下,ASP.NET配置文件被设置成启用最广泛的功能集并尽量适应最常见的情况。可更改某些默认配置以提高应用程序的性能。首先,仅对需要的应用程序启用身份验证。ASP.NET应用程序默认的身份验证模式为Windows或集成的NTLM。大多数情况下,最好仅对需要身份验证的应用程序在Machine.config文件中禁用身份验证,在Web.config文件中启用身份验证。其次,使用适当的编码格式。ASP.NET默认的编码格式为UTF-8。如果应用程序不需要广泛的支持,可以考虑采用其他编码以提高性能。最后,从请求处理管线中移除不用的模块。默认情况下,服务器计算机的Machine.config文件中Http Modules节点的所有功能均保留为活动状态。对于不用的模块,应当予以删除。比如,如果应用程序中不使用会话状态和输出缓存,就可以从Http Modules节中将它们删除。

5 编码实践

5.1 不要依赖代码中的异常

异常会大大地降低性能,所以应当避免用它们来控制程序流程。如果能检测到代码中可能导致异常的状态,应当进行检测以避免产生异常,而不是捕捉异常和处理异常状态。比如数学运算中的除法,为避免出现除以0的情形,推荐采用下面的代码:

不推荐采用下面的代码:

5.2 选择高效率的代码

字符串操作是程序中经常要用到的,C#提供的string类用以字符串处理,提供了很多常用的字符串操作方法。但是,频繁修改字符串,效率会很低,因为string类型实际上是不可变的数据类型,一旦初始化,字符串对象就不能改变了,修改字符串实际上创建了新的字符串对象,然后将字符串变量的地址指向新的字符串,旧的字符串等待垃圾回收器清理。比如下面的代码:

该段代码对greeting Text字符串,用ASCII码靠后的字符代替其中的每个字母(标点符号除外)以进行加密。Replace(方法共分配52个字符串对象,每个对象包含103个字符,最终将等待被垃圾回收器清理,显然,如果使用字符串对象频繁进行文字处理,应用程序就会遇到严重的性能问题。为了避免这种情形,对于频繁操作的字符串对象,应当采用String Build类,它仅执行字符串替换、追加或删除操作,效率更高。

5.3 避免不必要的对象操作

ASP.NET编程中经常使用Javascript脚本语言或JQuery等框架操作DOM对象,比如的代码:

这段代码对DOM进行了100次修改,并且创建了100个不必要的JQuery对象。频繁的创建和引用对象无疑影响了程序的效率。高效的做法应当是变量,对变量进行操作,最后把变量的值赋给DOM对象,代码如下:

6 结语

程序运行性能是影响ASP.NET程序速度运行的重要因素。良好的程序设计是开发高性能Web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通过页面设计、状态管理、数据访问、Web应用程序部署和编码实践5个方面的优化设计,能有效提高程序运行效率。

参考文献

[1]Christian Nagel,Bill Evjen,Jay Glynn,等.C#高级编程[M].李铭,黄静,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徐怀平.优化Oracle查询性能[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2,(12):39-49.

WEB信息系统 第2篇

随着校园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有关学生的各种信息也成倍增长,信息管理自动化已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文中阐述了校团委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方法,并采用Microsoft SQL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以及Microsoft Visual 2010开发工具,同步引用了asp. net、JavaScript等技术对基于Web的数据库应用系统进行设计,从而实现了更高效、更实时地团员基本信息管理,掌控团员素质课程情况,实时把握团员学习进度,使团委工作管理变得更轻松、更省心。

0 引 言

目前,贵州省内高校学生信息管理还很不成熟,大多数普通高校仍在使用传统的C/S管理方式,该结构虽然采用的是开放模式,但实际应用中无论是 Client端模式还是Server端模式都还需要很多特定的平台支持,造成使用不方便,不能跨平台的局限。另外,这种操作下产生的数据处于沉睡状态,只是进行了一次采集并上报团委,并没有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不仅工作量大而且浪费资源和人力。而省外很多高校校团委管理已经相当成熟,如北京、上海、浙江等较发达省市的高校早已投入使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该系统大大减轻了校团委的工作量并且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高校团委的管理工作历来都是一个复杂而且庞大的系统工程。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高速发展,各高校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建立安全、高效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不仅成为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发展教育事业、提高高校智能化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1 系统概述

本项目以软件工程为主线,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理论与实践操作能力,以.net学习为起点,通过了解团员的实际管理情况对系统进行需求分析和设计。以点到面的对系统进行测试、改进和完善。最终得到一个效率高、使用方便的团委信息管理系统。基于.net的Web程序管理与开发利用,运用 VS2010(Visual Studio 2010(Express)是一个免费工具)为本系统的开发提供了以下几个便捷高效的平台:

(1)以Microsoft Visual Studio为编程工具,提供了更新的可视化开发和集成环境。

(2)VS2010是一种能适应多种平台,可便捷高效地搭建各类接口的开发工具,支持CSS、JavaScript等多种技术的集成,完全可以满足不同的人群使用,比如编程爱好者或者非专业开发人员等。

(3)对开发环境而言,如果以SQLServer 2008为数据库连接的前提来开发该系统,则该系统可以充分统计团员的情况,挖掘团员的变更行为及其规律,为高校校园管理提供很大的帮助。

2 系统设计

2.1 功能描述

类似于有供求关系的`信息网,本系统设计时有前台和后台之分。前台实现的是高校的一些公告信息展示,后台则实现了信息管理,比如信息的发布与修改。管理人员可以快速获取来自学院、不同身份人士的素质拓展信息,并且对学生信息进行快速查看与管理,实现学生团员基本信息的管理,团员素质拓展情况管理;可实现对团籍注册管理,轻松统计各类组合的信息;实现学生信息的管理,比如学生会以及社团信息的管理等。团委工作管理系统的功能覆盖团委工作的各个方面,UI界面采用人性化,使视觉享受度好。为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提供渠道。

2.2 模块设计

本系统由用户管理、学院信息管理、新闻管理、素质拓展课程管理、学生信息管理五大模块组成。其组成框图如图1所示。

(1)学生信息管理:对在本系统注册的学生信息进行添加、查看操作,对学生素质拓展信息进行查看。

(2)素质拓展课程管理:可对学生素质拓展项目进行审核、查看、修改、添加及删除。

(3)新闻管理:可对新闻进行查看、增加、删除、修改。

(4)用户管理:查看用户及修改用户密码。

(5)学院管理:用于对学院信息、专业信息进行添加、查看、编辑和删除。

2.3 数据库设计

该数据库用于对系统的功能和数据进行分析,标出实体、实体的属性和实体之间的关联。根据系统的需求,采用SQLServer 2008数据库,建立如下相关表格:

(1)管理员登陆表:包括用户名,密码,权限;

(2)新闻表:包括标题、内容、发布日期、类型;

(3)学生信息表:包括用户名、密码、学号、用户角色、用户真实姓名、学院、班级、专业;

(4)学院信息表:包括学院、负责人、专业;

(5)素质拓展课程表:包括学号、姓名、素质拓展类别、素质拓展名称、素质拓展项目、学分、获得学分时间、获得学分学期;

(6)学分表:包括学号、用户名、学分;

(7)专业信息表:包括专业名称、所属班级、所属学院。

3 系统开发

3.1 数据库链接

3.2 管理员登录验证

使用本系统的管理员需要通过用户名、密码以及验证码验证成功后方可登录,通过Session对用户信息进行保存,获取权限。针对新闻的发布以及用户的管理,可以进行不同权限的修改或者添加。程序如下:

3.3 系统功能

本系统主要用于实现高校学生素质拓展信息情况的录入及查询,实现学生团员基本信息的管理及团员素质拓展课程情况管理;能轻松查询已注册的团员名单,已修满课程名单和未修满课程名单,轻松统计各类组合的学生信息;发布实时动态通知,实现对团委思想建设的管理;实现对文化建设及制度建设的管理,包括团委活动、科技活动类别的管理,可以管理相应活动的图片、文档,方便查阅;实现学生团体的管理。

4 结 语

WEB信息系统 第3篇

【关键词】基于Web;B/S构架;地震计量;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C9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9-0010-02

O、引言

随着防震减灾事业稳步有序地发展,地震计量工作逐步得到地震科研及台站观测人员的重视。目前地震行业从事地震仪器检定/校准的七个计量机构还没有实现统一管理,其资源与信息孤立、分散。为了更好地开展地震计量工作,整合现有地震计量资源,有必要建立地震计量信息系统,加强地震计量资源及信息的管理。为保证地震计量监督到位,在加强计量工作法制化管理的同时,实现对计量相关资源统筹规划。建立地震计量信息系统,可以为计量管理人员提供监督及决策的依据。随着地震监测台网的建设与发展,更多的地震专用仪器被应用于地震观测工作中,同时地震仪器目前也被广泛用于地质勘察、能源勘探、桥梁及楼房安全检测等领域,地震计量信息系统的建立可以为地震行业内、外的地震仪器使用者提供全面准确的检定/校准信息,提高地震监测能力、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目前,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电子信息技术可以有效、便捷地进行信息管理服务。基于Web的信息系统已成为Intemet/Intranet的一種典型应用模式,采用此技术可以更好地实现信息管理、资源共享及有效利用。

1、地震计量信息系统简介

地震计量工作起步于本世纪八十年代,到目前为止,地震行业主要有七个从事地震仪器检定/校准的计量机构(或实验室),经过二十几年的建设和完善,已初步建成了大地测绘类设备的计量装置和振动标准装置、氡气固体源检定装置、液压设备检定装置等19项标准装置,从事地震计量工作的计量检定人员也已发展为40多人。随着地震计量事业的不断发展,还将建立更多的计量机构(实验室)、标准装置,从业人员队伍也将不断壮大,但是至今还没有建立地震计量信息系统对这些孤立、分散的资源及信息进行统一管理。根据地震计量管理工作的需要,地震行业内将逐步建立地震计量监督管理体系和技术体系,制定地震计量管理办法,规范地震计量检定/校准工作,在行业内对计量机构进行行业授权管理、对计量装置及计量人员进行统一监督管理、对技术规程/规范制修订依照办法管理等,而建立地震计量信息系统是实现以上工作的必要前提。

2、系统需求分析

信息系统是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存储、更新、维护和使用的系统。建立基于Web的地震计量信息系统目的是为有效管理地震行业现有计量资源,实现计量信息电子化管理,为计量管理人员提供监督及决策的依据,为地震仪器使用者提供检定/校准信息。地震计量资源主要包括:实验室、计量装置、计量人员及相关法律法规或规范性技术文件。为保证计量的公正性与可靠性,目前计量工作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进行法制化管理,计量监督管理部门参照《计量法》对实验室、检定/校准装置、规程/规范及计量检定人员分别制定了相关管理办法。结合地震计量现有资源以及计量管理要求,地震计量信息系统应实现以下功能:

2.1 信息管理

按照计量管理内容收集、整理的地震计量机构的相关信息并按内容分门别类进行归档及维护。依据计量相关管理办法要求,实验室开展的检定/校准任务必须经过计量监督部门的授权、其计量检定/校准装置必须定期考核、操作人员必须持有检定员证,其检定/校准结果才具备溯源性。信息收集时,主要以计量实验室为单位,对实验室基本情况、计量装置情况、人员情况等信息进行全面调查,分析、整理后方可入库。对发生变化的信息,应提供修改及删除功能。

2.2 信息发布及利用

对信息系统所管理的信息甄别机密等级后在互联网上公开发布,实现资源共享,方便相关人员查询。地震计量管理部门可依据入库的信息对计量机构进行监督管理,同时进行正确的决策,提高地震计量的管理水平及资源的有效利用。地震仪器使用者也可通过网络发布的信息了解地震计量工作及计量资源,提高地震监测能力及社会服务能力。

3、信息系统总体设计

3.1 结构设计

结构设计主要包括系统运行模式构架、功能模块设计两个方面,设计原则主要遵循:功能合理、使用方便、安全可靠、经济实用。

3.1.1 运行模式架构

基于Web的信息系统采用B/S(Browser/Sever)结构模式,此模式最大优点是客户端无需再安装应用软件,通过浏览器就可以实现信息系统的应用。采用B/S模式的系统其功能实现的核心部分集中到服务器上,简化了系统的开发、维护和使用,系统的扩展/升级也变得非常容易。

在B/S结构模式中,客户端通过浏览器打开保存于Web服务器端的信息系统应用程序,当客户端在系统界面进行数据操作时,浏览器以超文本形式向Web服务器提出访问数据库的要求,Web服务器接受客户端请求后,通过数据库引擎交给数据库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得到请求后,验证其合法性,并进行数据处理,然后将处理后的结果返回给Web服务器,Web服务器再一次将得到的所有结果进行转化,变成HTML文档形式,转发给客户端浏览器以友好的Web页面形式显示出来。在这种工作模式下,同时借助Web页面动态服务技术,可以实现动态Web信息系统的应用。

3.1.2 功能模块设计

根据需求分析,信息系统应能够实现信息管理及发布功能,其中信息管理主要包括用户登录、信息增加、修改、删除,信息发布主要实现信息的查询浏览功能。根据计量信息内容分类,分别实现以下功能。为实现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用户登录时,管理员身份的用户才可以对信息进行增加、修改及删除等操作,其他用户只能进行查询、浏览。

3.2 数据库存储设计

信息系统采用目前广泛使用的关系数据库进行存储管理,关系型数据库在存储数据时采用二维表格的形式,这种关系模式容易理解、使用方便、易于维护。关系型数据库的访问及管理使用SQL语言,它是一个通用的、功能极强的关系性数据库语言。

3.2.1 确定信息内容

收集并整理计量信息系统管理相关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处理,形成关系型数据库存储的二维表格。根据信息内容,可分为实验室信息表、计量装置信息表、检定人员信息表、相关文件信息表,

3.2.2 表结构设计

根据信息表格内容设计表格结构,包括字段名称(中文及英文)、字段类型、长度、默认值等属性。

3.2.3 表关系设计

从数据表存储内容可知,所建数据表之间存在关联,在进行数据表结构设计时,可以通过设置主键或外键建立表与表之间的关联关系。

4、系统开发

4.1 开发环境

在进行基于Web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时会涉及多种编程技术,例如用于静态页面开发的HTML标示语言;可用于实现动态页面的Java、Applet、CGI、PHP、脚本语言以及ASP和JSP等技术;此外,还包括用于管理数据的数据库技术。目前,进行Web数据库应用程序开发时,多使用ASE NET技术。ASRNET技术将各种Web元素组合在一起,是一个功能强大、简单易用的Web开发平台。ASRNET支持的开发语言包括VB,NET、C#.NET、JscripI.NET等,其中VB.NET和C#.NET是最常用的两种语言,本系统使用ASRNET4.0的VB.NET开发。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种类繁多,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包括Oracle、Sql Server、DB2、Sybase等,mySQL、Access多用于中小型网站数据库的管理,本系统采用界面友好、便于操作的Access进行数据库管理。

4.2 关键技术

4.2.1 数据库访问技术

数据库访问技术是开发Web数据库应用中的关键技术,ASRNET采用ADO.NET实现对数据库的访问,ADO.NET通过Connection、Command、DataReader、DataAdapter以及DataSet等对象实现对数据源的连接、存取及检索等功能,一个简化的ADO.NET对象模型。本系统使用DataAdapter对象建立数据源和DataSet之间桥接器的方式访问数据库。

4.2.2 控件绑定技术

ASRNET提供多种数据绑定控件,其与数据源绑定后,可在Web应用程序中轻松显示和修改数据。常用的数据绑定控件有:DataGrid控件、GridView控件、DetailsView控件,FormView控件、Repeater控件、DataList控件。在本系统开发过程中使用DataGrid及DetailsView控件,前者用于以表格方式来显示数据,并提供分页显示、编辑数据及字段排序等功能;后者用于显示详细信息,除了可以逐一显示数据记录外,还可以进行编辑、插入或删除数据记录。

4.2.3 内置对象技术

在ASRNET中依然保留了ASP中包含的6个内置对象,即Request、Response、Session、Application、server和Cookie,当Web应用程序运行时,这些对象可以用来维护有关当前应用程序、HTTP请求、Web服务器的活动状态等基本信息,并为用户的HTTP请求与Web服务器的处理交互提供桥梁作用。本系统在实现查询页面到详细信息页面的跳转功能时使用Request及Response对象,使用Request.Querystrmg和Response,Redirect方法实现相关参数的获取及传递。

5、结束语

本文结合现有Web技術及数据库技术,从需求分析、结构设计、开发环境及开发过程中涉及的主要关键技术等方面介绍了实现地震计量信息系统的方法。基于Web的地震计量信息系统是地震行业首次建立的关于计量信息管理的应用系统,目前,本系统已初步完成设计及开发工作,基本能够实现信息管理、发布、资源共享等功能。在本系统经过调试并投入使用后,还需在实际应用当中不断完善、改进,以真正实现地震计量信息的有效管理。

参考文献

WEB信息系统 第4篇

基于Web的电子公告板(BBS)BBS(Bulletin Boards System),是因特网的一项基本应用。传统的BBS基于Telnet协议,客户机登录到BBS服务器上,在BBS应用程序的支持下进行电子公告交互服务,实现了单方文章的刊出及阅览其他文章。Telnet(远程登录协议)与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同为OSI/RM高层协议,但所支持的Internet应用类型完全不同。随着Internet上Web应用的迅速普及,大量的网上应用都是通过页面浏览或页面交互的方式进行。所以有必要保留BBS这一应用形式在基于Http的Web页面上实现传统的BBS功能[1]。

本文讨论的是一个简易的BBS网站实现,它具有BBS网站应具有的常见功能,包括用户注册、用户登录、匿名登录、发表文章、阅读文章、回复别人的文章、分页查找、主题查找、作者查找、多种方式排序、个人资料修改、在线人数统计、文章审查、用户权限设置等,所有操作都可以由用户在客户端浏览器中完成,而服务器中的ASP程序会按用户的要求来完成对数据库的操作,并将结果传给Web服务器,再由Web服务器处理成HTML文件后发送到客户端浏览器[2]。

1. 分布式体系结构

1.1 客户/服务器结构(C/S结构)

结构由服务器在后台负责数据的处理,客户端在前台负责与用户的交互,向后台的服务器发出请求。C/S结构具备良好的并发控制机制,且由于所有的数据都在服务器端进行管理,保证了数据的完整性、可靠性、安全性和易维护性,能够更好地实现数据服务和应用程序的共享性。传统的C/S结构在小规模的信息系统建设中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对于大型信息系统建设困难重重。主要原因在于技术上存在着问题。首先,由于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直接连接,将消耗服务器部分系统资源用于处理与客户端的连接工作,所以每当大量用户同时访问服务器时,数据负载过大,服务器无法及时响应数据请求,易造成网络瓶颈。其次,客户端的管理十分繁琐,系统开发结束后,需要为每台客户机进行应用程序的分发工作,当客户端程序改动或系统升级时,又需要为每个客户进行重新分发。

1.2 浏览器/服务器结构(B/S结构)

在Internet模式或B/S结构网络中,Internet客户端不再与数据相关联的服务器直接相连,而是通过Web服务器再与数据库服务器相连。用户的请求先送到Web服务器,再由Web服务器通过中间件送到数据库服务器,服务器负责将处理结果格式化为HTML格式,最后再反馈给用户,该结构模式的实质是传统的二层C/S模式的进一步发展,通常称为三层结构。B/S结构本质上仍然是请求驱动,但是它在综合多项技术的同时克服了C/S结构的一些不足。

数据库系统与Web的集成首先是Web客户与现有的C/S数据库系统集成。Browser/Server是一种新型的三层C/S结构。“瘦”客户端占据客户层;中间层则由Web服务器和服务扩展程序(组件服务程序)组成;数据服务器则占据服务层。其结构如图1所示[3]。

1.3 Web信息系统复合体系结构

Web模式虽然具有良好的跨平台访问性和统一、方便、简单的用户界面,但其响应速度和安全性难以达到传统模式的水平,而且由于客户端是浏览器,虽然进行Web信息浏览时十分方便,但系统的许多其它功能实现起来就不太容易,如数据库的编辑、维护等操作。而在传统三层模式下,已有非常成熟的应用工具与技术用于实现复杂的应用.因此,综合应用两种模式是一种好的方案。根据这种思路,提出一种新的Web信息系统复合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

新的Web信息系统体系结构包括:表示层、业务层和数据层。表示层提供了对数据库的两种访问方式:一种是通过浏览器访问数据库,无论何种操作系统平台上的计算机,只要支持Web协议即可访问到数据库,从而保证了信息系统的开放性;另一种是通过客户端的应用程序访问数据库,保证了信息系统强大的信息检索和数据处理能力。

业务层是系统的核心所在,在浏览器和应用服务器之间是Web服务器,Web服务器和应用服务器之间的通信也采用分布式规范。应用服务器中载有各种分布式应用对象,例如:安全控制提供数据加密、身分验证、数字签名等安全机制;负载平衡保证将客户端发出的众多请求,按照当前各个应用服务器的繁忙程度,平均分配给各个应用服务器进行处理;数据定位提供业务层的透明数据库访问等等,数据层提供0DBC数据库[4]。

2. Web信息系统开发中的若干问题

2.1 软件结构

Internet的软件结构由三部分组成;网络浏览器、中间件、数据库。

(1)网络浏览器网络浏览器克服了传统的C/S应用的不足,将过去的多种应用存在多种界面的状况,彻底统一种界面格式。常用的有Internet Explore、Netscape、Mosaic等。

(2)中间件中间件是企业级信息服务产品,它是集成了电子邮件、群件系统、Web及与RDBMS连接能力。它一般由Web服务器软件和CGI(通用网关接口)或ASP应用软件组成,通过它和后台的数据库相连,为用户提供各种数据服务。

(3)后台数据库包括SQL Server、SYBASE、Oracle、DB2等.它们是大量数据的存储中心,并在此完成复杂的计算。由于CGI/Script的引入扩大了这些服务器的应用范围,使得浏览器可以通过CGI/Script接口对数据进行存储和更新。

这样通过统一的浏览器界面就可以浏览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以及Notes服务器中的所有文件和数据。

2.2 几种Web数据库实现技术

实现与数据库接口的Web技术和产品有很多种,但不外乎这两种途径:一是采用中间件技术--即Web Server,没有访问数据库的能力或访问能力不足,访问数据库等功能主要由通用网关接口(CGl)和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来实现。二是选用的Web Server本身具有数据库的处理能力,也就是说访问数据库的工作由Web Server来完成,这就要求Web Server具有较强的DBMS处理能力,并能尽量兼顾灵活性等方面的因素。

下面介绍几种典型的Web数据库厂家的技术和产品。

(1)Microsoft Microsoft的Web服务器产品为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er(IIS),它提供ISAPI(Internet Server API)作为扩展Web服务器功能的b编程接口;同时,它还提供一个Internet数据库连接器(IDC),可以实现对数据库的查询和更新。

(2)Netscape为了提高性能,Netscape在它的Web服务器中引进了应用程序编程接口NSAPI(Internet Server API)NSAPI。利用它,开发人员可以扩展服务器的功能,包括实现对外部数据库系统的访问[5]。

3. 几种常用的BBS实现方案

3.1 CGI技术

CGI(Common Gateway Interface,通用网关接口),是Web提供的具有交互功能的标准接口。作为Web浏览器和服务器之间的“网关”接口,它既可以使客户机的浏览器和Web服务器间进行交互操作,也可以通过应用编程接口与数据库服务器等外部数据流进行通信。CGI的应用大大加强了客户端与服务器的交互,拓宽了服务器的服务范围,允许用户根据需要采用各种语言去实现无法用HTML实现的功能,因而为Web应用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CGI程序通常被称为脚本(Script),在网页设计中也经常会遇到“脚本语言”的提法.通常认为,第一个CGI程序由UNIX Shell及Perl语言写成,Perl是解释性语言。作为服务器的后台程序,服务器返回浏览器的内容取决于服务器对Perl语言的解释结果。打个比方,客户端浏览器是剧场的观众,服务器是舞台,而Perl则是在后台导演这出戏剧的剧本脚本。后台程序相当于解释器的脚本。当然后台程序不仅仅可以是解释程序,也可以是编译程序。脚本通常由C,C++,Perl,VB等目前流行的语言写成,所以这些工作于后台的程序语言被称为脚本语言。

CGI请求服务原理如图3所示,包括:(1)客户端向Web服务器提出请求,通过HTTP由HTML内置表单提交。(2)Web服务器运行对应的CGI程序。(3)CGI程序结果返回Web服务器。(4)Web服务器再将查询结果返回客户端。

3.2 ASP技术

ASP(Active X Server Page)提供的ADO(Active Data Objects)对象对数据库操作功能强大,速度快,而且可将多种脚本语言嵌入到HTML语言中,从而具有更强的数据处理能力和动态页面的生成能力,且基于服务器端的脚本执行提高了效率、兼容性和安全性。

ASP是微软公司研制的新一代用于开发动态网页的技术,它内含于IIS(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er)中,由于ASP脚本是在Web服务器上运行,因此用ASP创建的应用程序可以跨越平台运行而被多种浏览器访问,可以将VBScript、Script、Perl或其他语言的语句嵌入HTML页面中,使它们在Web服务器上而不是在Web浏览器上执行。通过ADO这一灵活的Web数据库技术,ASP可以很容易的在Web站点建立丰富的数据库功能,其访问过程如图4。

3.3. NET技术

这是Microsoft公司推出的新一代开发平台,目前已经正式发布,即为Visual Studio.NET。Visual Studio.NET开发平台里面包含Visual Basic.NET、C#、Visual C++、ASP.NET以及Visual FoxPro。.NET Framework主要用来产生一个可以用来快速开发、部署网站服务及应用程序的开发平台。它是一个开放型的架构,支持多种程序语言,包括大多数非.NET自带的编程语言。.NET Framework提供了应用程序模型及关键技术,让开发人员容易以原有的技术来产生、布署,并可以继续发展具有高安全、高稳定,并具高延展的Web Services。

.NET Framework包括了三大部分:第一个部分是Common Language Runtime(CLR,所有.NET程序语言公用的执行时期组件),第二部分是共享对象类别库(提供所有.NET程序语言所需要的基本对象),第三个部分是重新以组件的方式写成的ASP.NET(旧版本则是以asp.dll提供ASP网页所需要的对象)。

.NET多层的分布式应用程序由三个逻辑层组成:数据层、业务对象层和用户界面层。数据层是SQL Server中的数据库。业务对象层处理如何访问数据以及如何将数据分发到客户端。用户界面层由基于Web的应用程序和传统的Windows应用程序组成。图5描述了这种应用程序的结构。

4. 结束语

随着社会信息化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基于Web的BBS应用和服务日益广泛,其开发环境也趋于多样化,除以上提到的几种外,还有PHP技术、JSP技术等。目前采用最多的方案是CGI和ASP,各种实现技术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在开发一个具体的Web信息系统前,应根据不同的业务需求选择合适的Web开发技术。

参考文献

[1]张海鹏,东新建,王立平.采用CGI技术的Web电子公告板[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年12月第13卷第4期.

[2]邵斐.基于Web的BBS系统的建立[J].第18卷,金陵职业大学学报JOURNAL OF NANJING POLYTECHNIC COLLEGE,第1期,2003年3月.

[3]郭文胜,殷国富,范守文,胡晓兵.基于Web模式的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实施[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第30卷,第1期,2001年2月.

[4]刘卫国.Web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J].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第四卷,第1期,2002年3月.

基于WEB旅游信息管理项目规划书 第5篇

项目规划书

项目类别:□产品开发■技术综合(年月日~年月日)

目录:

1.引言................1.1 目的..........1.2 范围..........1.3 缩写与术语......1.4 参考资料..........1.5 版本更新信息.........2.系统信息.........2.1 项目背景 2.2 项目简介

4.1游客平台...........4.1.1 4.1.2通用功能描述......日常业务功能......4.2 旅游合作平台........4.3 系统管理员平台...........5.性能需求...............5.1 扩充性.............5.2 适应性.............5.3 故障处理................5.4 用户界面................5.5 安全需求................3.应用环境...........3.1 软件环境 3.2 硬件环境

6.签字认证...............4.功能需求..........1.1目的为了保证项目团体按时保质的完成项目目标,以便与项目团队成员更好的了解项目情况,是项目工作张开各个过程合理有序,因此以文件化的格式,把对于在项目生命周期内德工作任务范围,各项工作的任务分解,项目团队组织结构,各团队成员的工作责任,团队内外共同协作方式,开发难度,经费预算,项目内外环境条件,风险对策等内容做出的安排以书面的方式,作为项目团队成员以及项目体系人之间的共识与约定,项目生命周期内德所有项目活动的活动基础,项目团队开展和检查项目工作的依据。与其读者是从事旅游信息系统开发的相关人员

1.2范围

这个管理规划的涉及范围包括人员的配备,所用到的技术有基本的JAVA编程,简单列举SHH框架,JSP,所用到的数据库是MySql。

1.31.4参考资料

[1] 张海藩.软件工程导论(第4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2] 丁宝康,董健全.数据库使用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3] 孙鑫.Java Web开发详解[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4] 王诚梅,袁然,王艳.JSP案例开发集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5] 求是科技.Java 数据库系统开发实例导航[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6] 胡百敬.SQL Server 2005数据库开发详解.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6.[7] 刘聪.零基础学Java Web开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1.5版本更新信息

二、系统信息

2.1项目背景当前国民生活水品提高,物质生活很大程度得到满足,来越多的人开始趋向于精神生活水品的提高,旅游成为了当前社会精神生活的主要选择之一,针对当前旅游人手增加,提供旅游线路及服务繁忙和不及时,因此想设计这样一个基于web的旅游管理系统,解决旅游出行选择困难和无从选择的问题,给社会大众提供这样一个平台,使大众旅游方便省心。

本系统包含旅游线路,所耗费用的一个大概评估,使大众的选择更加便利

2.2项目简介

根据关于加强旅游信息化建设和加强旅游项目建设管理的工作要求,需要开发出一套旅游项目建设动态跟踪管理系统,是全国通用版本,目前系统已经完全开发完毕,并且已经在天津等省市旅游局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该系统是一款专门用于旅游建设项目的跟踪与管理的软件,可以为各种旅游建设项目的跟踪管理提供一个全新的支持平台。应用该系统,只要在办公室就可以轻松实现对旅游建设项目的统一规划、管理、监督、分析,对项目建设进行全过程全方位把握和管理,使得旅游管理机构工作更便捷更高效,从而顺利推进旅游项目的建设。

三、应用环境

3.1软件环境

IE浏览器、Internet网络、3.2硬件环境

PC

四、功能需求

4.1游客平台

4.1.1通用功能描述

对于每个登陆的游客,登陆系统后都回提供如下功能

1)旅游路线图:系统根据游客的意愿,可以给游客自动生成一个游客有意向的旅游线

路表

2)通知和公告:系统根据合作旅行社提供的信息,对于旅游淡季或节日活动将提供给游客旅游打折服务,或因非人为因素导致旅游路线暂停等等,系统将要自动通知登陆游客注意。

3)日程表:对于游客已选旅游线路,系统将旅行社提供的日程安排以表格形式显示,以便游客观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安排与打算。

4)游客留言资讯:给游客提供一个能够提出意见或建议,或有什么难以解决的问题需要得到解决的可以留言,以便得到最快的解决。

5)游客论坛:给游客朋友提供一个可以交流的平台,可以根据游客的投票选择最热门的旅游路线,以及通过游客投票选取最好的的服务

4.1.2日常业务功能

1.旅游团邀请管理

本功能是用来完成对游客加入旅游团的邀请

说明:1)首先是旅游团发布将要举行的旅游活动的信息,开启接待聊天室,2)游客登陆,进入接待室商讨有关参与旅游团的具体要求

3)有关管理者将根据有关规定来确定是否接受该游客

4)通知游客有关注意事项和出行时间

5)统计有关人数

6)

4.2旅游合作平台

旅游合作平台主要是提供给全国各大旅行社一个自我发布消息,招收旅游者,为旅游者提供可参考的旅游路线,以及可供参考的旅游景点。旅游合作者可以及时为游客提供各种必备信息,给游客一个大概的印象。

4.3系统管理员平台

1)系统管理员的首要任务是,负责本系统运行环境的建立以及系统建立时的各项初始化工作。

2)系统管理员要负责本软件日常运行管理工作,监督并保证系统的有效、安全、正常运行。

3)系统管理员应负责系统定期的正确性、安全性检测,保证系统软件、硬件、网络、数据库的正常运行;负责在系统发生故障时,及时组织有关人员恢复系统的正确运行,针对系统事故找到系统事故原因。

五、性能需求

5.1扩充性

本软件具有较强的扩充性,可以在后面的日子里能够及时的更新以便完善。

5.2适应性

支持软件有:

5.3故障处理

WEB信息系统 第6篇

关键词web服务;现代物流信息系统;框架设计与实现

中图分类号TP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1)051-0120-01

1引言

物流信息系统通过对与物流相关信息的加工处理来达到对物流、资金流和商流的有效控制和管理,并为企业开展物流提供信息分析和决策的人机系统。传统的物流信息系统不仅企业内部的信息共享难以实现,各企业间的业务合作也由于各自拥有的异构信息系统,导致信息沟通滞后、信息化应用成本增加,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困难,而基于web服务系统具有松散耦合、面向组件和跨技术实现的特点,它很好地解决了不同企业间异构数字化资源平台的系统集成问题及其业务协作流程的自动编排和服务组合问题,为产业链中的客户和合作伙伴提供专业化的物流服务平台。

2web服务的特点及关键技术

Web服务是一个崭新的分布式计算模型,一种自包含、自描述、模块化的应用程序,可以在网络中被描述、发布、查找以及调用,它具有特定的功能,遵守一定的技术规范,使得Web服务能与其他兼容的构件进行互操作,它使用的主要技术有以下几种:①XML规范提供了表示数据和消息的标准方法;②SOAP规范规定了在分布环境中的实体间传递XML消息的机制;③WSDL规范用于定义WEB服务接口;④UDDI规范出一种机制,WEB服务按照这些标准实现了一个松散耦合的分布式计算环境。

3现代物流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

物流系统的各个层次以及不同作业环节之间是通过信息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物流信息系统中都要具备以下基本工能:①数据的收集和录入;②信息的存储;③信息的传播;④信息的处理;⑤信息的输出。

4基于web现代物流信息系统架构设计与实现

基于web服务的现代物流信息系统

该图是基于Web服务和本体论的物流实现的基本框架。该框架包含:①部署在企业的物流资源提供者程序;②部署在Internet上的增强的统一描述、发现和集成(Univer sal Description,Discovery andIntegration,UDDI)服务;③面向用户的物流服务搜索引擎;④协同物流集成客户端程序。

该框架的基本思想是:①对企业实施物流资源本体建模,建立物流资源本体库;②在企业部署物流服务提供者程序,对外提供物流Web服务;③部署在Internet上的UDDI服务为各个企业的物流Web服务提供快速的服务注册和发现功能;④物流服务搜索引擎在UDDI服务的支持下,提供面向用户的物流服务智能搜索功能。协同物流集成客户端程序可以连接到UDDI服务和物流服务搜索引擎,以及企业的物流服务提供者程序,是物流服务的注册、发现和调用的图形界面。该框架能够实现物流资源的分布式动态集成,包括提供物流服务的动态发现、集成和绑定等功能,从而解决了协同物流中的资源集成问题。

在该框架中,物流服务智能搜索引擎的设计是一个关键问题,其实现过程如下:

1)客户访问搜索引擎,提出服务请求。

2)客户浏览UDDI 注册中心中利用Web服务本体描述语言(Web Ontology Language for Serv2ices ,OWL2S) 建立的物流资源本体,参照Servi2ceProfile 定义,通过服务接口定义约束条件,输入如运输方式这样的信息,并转发该服务请求给语义匹配器。

3)注册中心的语义匹配器将来自客户的服务请求进行转化,并将这个服务请求所涉及的过程效应、前提条件和类型约束等参数,转换成领域本体所定义的术语进行描述。

4)注册中心的语义匹配器在推理机协作下,对进来的服务请求描述与知识库内已经定义的领域本体进行相似度比较,包括语义一致性检查和概念包含检查,由系统根据语义符合约束条件的程度进行排序后反馈,如此反复,不断修改与补充请求的结果,直到选出最佳Web 服务,并通过OWL2S访问Web服务描述语言(Web Services Description Lan2guage ,WSDL)的结构,查找出相应的WSDL服务。

5)注册中心的目录服务中心向业务层返回Web 服务的绑定信息。

6)业务层根据得到的绑定消息,生成Web 服务代理,并绑定到相应的Web 服务上。

7)客户得到服务请求的结果,就可以调用物流信息服务,直接访问该服务中封装的业务逻辑方法。在传统的Web服务方式中,服务请求往往需要通过直接浏览目录服务中的分类模型去发现所需要的服务实例。在本体技术支持下,服务请求是在语义匹配器推理机的协作下,根据模式匹配算法,由系统根据语义符合约束条件的程度进行排序后反馈,再将服务匹配过程中得到的相似的Web服务复用于当前服务请求,使得物流信息服务更有效、更快捷地实现自动化调用。

5结束语

本文通过简单描述web服务的特点及关键技术、现代物流信息系统的要求和功能,探讨了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基于Web服务的设计与实现方案,从中可以发现,web服务是整个流程中的关键技术,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很好的实现信息流通的及时性,降级企业信息系统运行成本,为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企业自身的发展提供保障,总之,物流信息系统是一个庞大的项目,需要不断的进行更深入与创新的研究,使之发展的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宋庭新,黄必清,魏春梅.基于语义Web服务的协同物流与集成技术研究.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8,3.

[2]王兴.基于Web服务的现代物流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商场现代化.2008,12.

WEB信息系统 第7篇

一、基于web的信息系统的特征

传统的信息系统是基于客户或服务器模式之上, 局限于内部信息, 对于外部信息却一无所知, 过多倾向于对客户或服务器的重视, 导致其微小的变化都会影响整体系统的安装, 系统可维护性较差。而基于web的信息系统主要采用的是web browser/web server模式, 主要由浏览器、web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三层结构组成, 其分布图如图1所示。

基于web的信息系统的开发是通过TCP/IP、HTTP等协议以及HTML/JAVA数据库等技术加之动态网页开发技术以及数据系统特有的组件来实现的, 在此基础上, 将HTML页面与数据库连接起来, 以便于用户查询。

二、基于web的信息系统开发的几项关键技术

2.1数据库的访问技术

基于web的数据库访问技术是在客户端使用web浏览器, 其作为客户查询和获取结果的端口, 将各种控件与web服务器进行交换, 负责用户与数据库之间信息的交互工作, 包括了接受用户请求和反馈数据库服务器的反馈结果。具体操作应有以下几个步骤:1、连接数据库服务器;2、选择数据库, 提交SQL语句并执行;3、根据数据库的操作结果回馈相应内容;4、关闭数据库连接。

2.2 web信息系统的安全性

Web信息系统的安全性是信息管理中一直存在的问题, 也是用户关注的重点。基于web的信息系统采用了几种安全措施以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1、对用户密码进行加密。这也是我们在使用时最为常见的一种方法, 有效保证了用户密码的安全;2、使用安全性较高的开发工具;3、对注册账户基本信息进行核对, 以确保非法用户无法登录;4、设置访问权限, 采用基于角色控制的方法, 根据企业中的不同角色, 所设置的访问权限也不尽相同。

以上几种方法是共通的, 旨在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企业信息系统用户群一般是由管理层和普通员工这两部分组成, 信息系统可以采取表格的方式来存储用户信息, 如管理者信息表、基层员工信息表等, 对其进行合理划分, 分别设置不同的访问权限, 在用户登录时, 核对相应信息, 如有相应信息即可以登录。

2.3数据系统的数据共享

信息系统应实现深层次的信息化处理, 在不同的应用系统之间应加大资源的共享力度。在每个企业的信息系统中, 每个部门都有自身的信息网络服务器, 但是由于传统信息技术的局限性, 并没有实现每个部门资源的共享。基于web的信息系统采用了Excel作为传输方式, 实现数据共享, 提高了整体信息资源的利用率。譬如Excel与MY SQL之间的信息转换。其主要是以命令的形式将Excel转换成文本形式, 再使用MY SQL将其转换为MY SQL数据格式等。

2.4系统客户端web网页设计

基于web信息系统由于其结构分布的特殊性, 其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的信息交换是通过HTML和HTIP来实现的。但是其实现的纽带却是web页面, 所以web网页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在整体设计中, 除了要考虑其实用性, 还应考虑其简洁性和方便性。譬如使用自动填入已输入过的内容、尽量使用下拉菜单来提高整体输入速度和避免文本输入框输入错误等。

三、结束语

在日常工作中, 虚拟网络也是企业员工自主学习和交流的重要媒介。企业管理者应在充分了解基于web的信息系统特征前提下, 对信息系统施加正能量, 以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不仅如此, 基于web的信息系统还是外界了解企业、企业从外界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因此, 建立web信息系统是一项新举措, 符合国家信息化的新特点。

摘要:基于web的信息系统已经成为Internet的一种典型的应用模式, 本文分析了基于web的信息系统的基本特征, 详细介绍了支持系统开发的最新技术和方法, 并针对其技术要点进行了着重探讨。

关键词:web技术,信息系统,技术要点

参考文献

[1]叶露阳.基于Web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和设计[D]., 2014.

[2]王倩.基于Web的培训机构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 2010.

WEB信息系统 第8篇

1项目论证

近年来, 第二炼钢厂对各生产单元进行了多次自动化技术改造, 逐步实现了转炉和铸机计算机控制, 改造后的自动化系统由转炉本体数据、辅助炼钢数据、SQL数据库及Web发布等部分组成。具体拓扑结构如图1所示。

随着自动化控制的发展, 工业生产过程以及生产设备的PLC控制已经由单线/单机控制逐步向网络化控制过渡, 我们利用OPC技术, 通过WinCC建立S7PLC监控网络的方法, 利用OPC协议来组建整个系统架构。

采用Windows2008操作系统和SQLServer 2005数据库搭建数据库服务器, C#为编程工具。上位机操作系统采用Windows2000, 监控软件采用组态王实现工业自动化软件, 通过VB6.0编写的程序做为采集客户端将PLC数据传入实时数据库中。

2项目实施

炼钢信息网络实时采集及Web发布系统的实施由转炉部分和计算机网络软件开发两部分组成。

2.1 转炉部分

1) 利用PLC来控制氧枪仪表, 监控氧气信号的工作状态。

转炉、氧枪、散装料的仪表控制用PLC, 氧枪部分PLC主要监控氧枪气、水同路控制信号工作状态。

2) 安装5V继电器 (开关量) 来根据转炉倾角来判断出钢状态。

3) 安装雷达料位计监控散装料装入量。

4) 将转炉的吹炼时间、出钢时间、出钢温度、吹氩时间、氩前温度、氩后温度、铸机拉速等数据通过PLC传入实时数据库。

5) 通过天车称重采集系统将炉号、铁水重重、钢水重量、大包重量等数据存入实时数据库中。

2.2 计算机网络软件

网络由三座转炉的PLC控制器、三台连铸机系统的上位机、原料跨天车电子称系统服务器、铸锭跨天车电子称系统服务器、成份温度系统服务器、Web发布服务器、交换机和数据采集客户端构成以太网。

1) 用SQL Server2005做为实时数据服务器 (OPC采集器) 。

2) VB6.0编写的后台程序作为数据采集客户端。

3) 用C# (AJAX技术) 来做数据报表的发布平台。

数据采集和Web共享方案如下:

1) 使用VB6.0编写的后台程序用于采集成分温度系统、铁水sap系统、调度指挥翻牌系统、终点成分系统、原料跨、铸锭跨天车电子称重量的数据。

2) 然后用C#将基础数据进行整合, 处理, 发布。

3) 利用了当今比较先进的AJAX技术使PLC的上位机WINCC界面可以在网页上传输, 直接反映现场的实时数据。

4) 在转炉操作室、铸机操作室各设三台监控计算机, 操作工监控生产作业过程, 包括显示过程画面和实时数据, 同时可查看历史趋势图。

3项目效果

系统自投用以来, 运行稳定可靠, 具备了以下功能:

1) 令现场监控层里设备不统一、数据杂乱、监控点多且分散的状况趋向合理, 并使数据监视与控制得以有效的分开, 便于开发和维护。

2) 能够完成现场数据采集、实时和历史数据处理、报警和安全机制、流程控制、动画显示、趋势曲线和报表输出及生产监控网络等功能。

3) 替代了原有的iHistorian的OPC采集器, 直接通过VB6.0编写的后台程序从OPC Server中读取数据, 极大地节省了开支。

4) 在现场的终端提供了友好的人机界面, 实现了数据的集成, 方便了人工的操作, 使工人对现场设备运行情况有了直观、准确的了解。

5) 设计实现了实时数据报表和历史数据报表, 实时数据报表显示5S钟显示一次实时值, 历史数据报表可按日期、班次、炉号等条件筛选数据, 设置了查询和打印功能, 统计清晰方便。

6) 对用户权限做了细致的划分, 操作工只能使用系统功能, 不能修改参数设置;技术员除了操作工权限外还可以查看设备属性, 修改控制参数, 管理员则可以实现系统的全部功能, 配置系统参数。

摘要:简要介绍了当今信息领域的数据实时采集与WEB发布技术, 并以安阳钢铁集团公司第二炼钢厂的现有控制系统为例, 利用数据采集技术将分散的生产数据进行统一采集, 并通过网络发布, 为科学高效地管理生产提供了必要的信息保障。

关键词:实时数据采集,WEB发布,炼钢

参考文献

[1]李胜先, 王全德, 陈义, 李祥和.Windows下基于主机的访问控制研究与实现[J].微计算机信息, 2005 (11) :21—23

[2]常青, 张卡.DDE与COM技术在组态软件开发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应用, 2004 (11)

WEB信息系统 第9篇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已逐步成为人类社会中各类信息发布和存放的主要载体,通过网页浏览器获取信息的方式正深入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习惯。互联网上大部分以HTML文本形式存在的Web信息具有海量、异构、动态变化等特性,使得应用程序无法直接收集、解析并利用这些无结构或半结构化的数据,造成信息资源的极大浪费。如何高效准确地识别和获取Web信息成为这个领域研究的热点。

1 Web信息抽取原理

Web信息抽取技术的核心是将Web页面信息转化为结构化程度更高、语义更为清晰的数据,从中识别和提取用户感兴趣的数据并加以再利用,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对现有信息抽取技术进行研究和分析,按照原理和方式的不同可以将抽取方法分为以下4类。

1)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的方法。参考自然语言文字语句的语法和语义,生成针对特定语言的抽取规则,适用于信息源包含大量文本的情况。

此方法将HTML数据仅作为文本进行处理,没有考虑HTML的层次特性,抽取规则的构建需要准备大量的样本,抽取过程的解析比对量较大、速度较慢。

2)基于包装器归纳方式的方法。收集典型样本的实例,依据用户需求标记数据抽取范围,应用机器学习的方法生成基于定界符的抽取规则,即参照语义项的左右边界来定位语义项。由于Web页面的内容和布局会动态变化,定界符会随着HTML文本的大幅调整而逐步失效,因此定界符的标识方式将决定抽取规则的健壮性。

3)基于本体的方法。本体构建就是对领域内概念、属性、关系、约束等进行归纳和定义,利用本体描述领域内所有数据,从而实现信息抽取。由于领域间存在差异,一般只能对特定领域构建主体,暂时无法设计出通用型本体,领域本体的构建涉及知识面广,其过程较为复杂。

4)基于HTML结构的方法。利用HTML、XML日趋成熟的技术和规范,将Web页面数据解析为结构化的语法树,根据目标数据在语法树的路径和位置产生抽取规则,进而实现数据的定位和抽取。基于文档对象模型树(Document Object Model,DOM)的信息抽取方法是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技术路线之一。

2 系统设计

2.1 系统总体设计

一个完整的Web信息抽取和展现系统由Web网站集、抽取规则库、内容定制模块、内容展现模块4个部分组成。Web网站集是信息源,内容定制模块支持用户自定义抽取规则,生成的抽取规则存放在抽取规则库,内容展现模块是抽取信息集中展现的平台。

Web信息抽取和展现系统的总体设计如图1所示。

1)Web网站集:由所有符合信息抽取要求的网站组成,是信息抽取的信息源。Web信息抽取基本上基于这样一些假设:(1)信息有规律地更新,但网页数据结构保持不变;(2)很多Web网站实际上采用一组HTML模板和后端数据库进行驱动。

2)抽取规则库:用于存放信息抽取规则的数据库,每个用户可以设置多个主题,单个主题可以包含多个抽取规则。抽取规则中最主要的规则是关于数据项的定位问题,即如何快速、准确地定位网页中相关的数据项。数据项的定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数据抽取的质量,主要的数据项定位方法分为模式匹配法、绝对路径法和锚点法。

3)内容定制模块:提供交互式可视化功能界面供用户对抽取规则进行自定义设置,抽取规则按用户和主题的分类保存到数据库中。用户在类似浏览器的应用程度中打开Web网页,应用程序会自动解析网页并实现网页的区域划分,采用区域选择的简单操作方式即可完成抽取规则的构建和保存。

4)内容展现模块:采用HTML页面架构进行页面布局,依据用户定义的抽取规则从Web网站集的一组网页中抽取实时信息,按照用户定义的主题和栏目格式进行集中展现,为信息抽取提供综合展现的平台。

2.2 抽取规则库设计

抽取规则库是系统的基础数据,主要包含用户主题表和抽取规则表。用户主体表如表1所示,用于记录用户的主体分类及页面布局信息;抽取规则如表2所示,记录了信息区域的定位信息、校验信息及页面布局信息。

3 系统实现

3.1 内容定制实现

Web网页通常以HTML的方式展现,实现内容定制的关键点在于提出并实现数据项定位算法,即如何快速定位目标数据在网页中的准确位置。本系统的定位算法是基于DOM树和分层区域划分的思路,可以在保证抽取精度的情况下快速定位到目标数据区域。DOM树定义了HTML、XML文档的逻辑结构规范和处理方法,提供的分层对象模型可以将HTML、XML文档解析为与之对应的对象结点树。

内容定制分为5个步骤:输入网页地址、提取网页、网页解析、构建抽取规则、存储抽取规则。

1)用户在浏览器输入框中填写目标网站URL地址,点击打开按钮。

2)调用HTTP连接函数,从Web网站集中获取到目标网页HTML字符流。

3)调用网页解析函数将页面字符流转换为DOM树,基于树结点对应的容器标签iframe、table、tr等对页面进行分层区域划分,分层即支持区域嵌套。网页的各个信息区域对应到DOM树某一个结点及其子树,自动为树结点进行唯一编号,结点编号即网页对应区域的区域编号。另外,在解析过程中采用编码自动识别和路径重写技术,将页面的各种编码调整成统一编码格式,并对各类相对路径、绝对路径进行自动拆分、组装等处理,保证解析后页面和地址的正确有效。

4)按照信息区域的分层划分原则,在字符流中嵌入JS脚本和级联样式表(Cascading Style Sheet,CSS)样式,为浏览器增加选中区域的背景亮度、红色边框显示效果等。图2是网页区域被选中的效果,当用户鼠标移到区域上方,区域边框显示为红色表示待选中,待点击鼠标选中区域后,背景色变为绿色。

5)用户在交互式界面上直接选择信息区域,完成抽取规则的保存。具体内容包括:用户账号、主题编号、规则编号、网页地址、区域编号、区域描述、父结点编号、左子结点编号等重要信息。由于网页结构可能会发生变化,以区域结点的父结点和最左子结点编号作为校验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数据抽取的有效性。

3.2 内容展现实现

内容展现模块的目标是快速、准确地抽取用户定制的信息,以主题方式进行集中展现。内容展现具体分为:调用主题网页、读出抽取规则、提取网页、网页解析、抽取数据和集成展现6个步骤。

1)用户登录系统时,根据其用户账号获取该用户的主题及页面布局配置信息,初始化用户登录系统的主页面,按照栏目数和区域位置搭建页面显示的基础框架,便于数据的集中展现。

2)从抽取规则库中读取该用户主页面对应主题的所有抽取规则,遍历这些抽取规则,执行提取网页、网页解析、抽取数据的过程。

3)按照抽取规则对应的网页地址,从Web网站集中提取网页HTML网页字符流。

4)调用网页解析函数将网页内容转换为DOM树结构,参照内容定制的自动编号规则对树的结点进行唯一编号。

5)抽取数据算法的核心就是遵循“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次序,深度遍历DOM树,找到对应结点并参考父结点编号和最左子结点编号信息完成校验,成功定位目标结点后,完成对应区域的数据抽取,

6)当信息抽取完成后,系统以类似Portlet效果按主题集中展现实时抽取信息。

4 结语

基于对Web信息抽取技术的研究和实践,提出了一个完整的Web信息抽取和展现系统,介绍了系统的总体设计和关键功能实现。该系统采用基于DOM树和分层区域划分的抽取方法,可以快速定位到目标区域,利用父子结点信息进行数据项校验,有效保证了抽取方法的精度。但是,如何感知Web网页结构和路径信息的更新,如何让定位算法具备较高的容错性和自适应能力,是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韩忠明,李文正,莫倩.有效HTM L文本信息抽取方法的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8,25(12):3569-3574.HAN Zhong-ming,LI Wen-zheng,MO Qian.Research on methods for extracting text information from HTML pages[J].App-lication Research of Computers,2008,25(12):3569-3574.

[2]董强,管国栋.基于D0M的Web信息抽取方法研究[J].舰船防化,2006(3):26-30.DONG Qiang,GUAN Guo-dong.Research of DOM-based Web information extraction[J].Chemical Defence on Ships.2006(3):26-30.

[3]张成洪,古晓洪,白延红.Web数据抽取技术研究进展[J].计算机科学,2004,3(2):129-131.ZHANG Cheng-Hong,GU Xiao-Hong,BAI Yan-Hong.The progress of Web data ex-traction technology[J].Computer Science,2004,3(2):129-131.

[4]李盛韬,赵章界,余智华.基于主题的Web信息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2003,29(17):102-104.LI Sheng-tao,ZHAO Zhang-jie,YU Zhi-hua.Design and realization of focused Web crawler[J].Computer Engineering,2003,29(17):102-104.

WEB信息系统 第10篇

WWW从诞生以来至今, 对Web信息的搜索正在从“偏平”走向“垂直”, 从“通用”发展到“个性和智能”。但是据调查目前市场上绝大部分搜索工具或者产品都存在“重采集、忽视信息的处理和服务”, 即对采集的信息缺乏深层次的加工、处理, 并且提供主动的信息发布服务的机制。

经过十余年的市场培育, Web用户最需要的是能提供面向一定的领域, 有较好智能程度的信息采集、加工和发布的产品, 本文将构建和实现这样的系统。

2 系统架构

系统由三个子系统组成, 即Web信息采集子系统、信息智能处理子系统和信息发布子系统。三个子系统可以单独部署和运行, 也可以通过接口文件实现整个过程的自动化采集、智能化处理和主动式发布, 整体架构如图1所示。

2.1 系统整体架构

该系统架构不仅适合较大用户的分布式部署采集、加工的需要, 也可以适应单用户集中部署的需要。当用户只需要某个子系统时, 只需对接口文件稍作配置就可以满足不同的用户需求。

2.2 Web信息采集子系统

Web采集器一般都是从称为种子的URL出发, 通过协议向Web上其它所需页面作扩展。经研究表明Web上30%的页面是重复的, 当面向特定的主题时, 80%以上的URL链接是我们不关心的, 因此在采集中如何进行URL去重和分析适合主题特征的URL是提高采集子系统效率的重要因素。同时如何获取有效的Web页面信息, 过滤广告、导航栏等噪声, 将直接影响后续的智能处理的性能。该子系统的流程如图2所示。

有别于通用的Web信息采集器, 该子系统最大的特点在于任何用户的主题采集都是在相应的模版的支撑下完成。所谓模版就是关于要采集的Web对象的特征描述, 为了提高下载的有效性和效率, 将某一个具体的网站所有的Web页面划分为Hub页和Topic页, 表示为一个三元组<M, Hf, Tf>。其中M刻画Web页共性特征, 如:网站名称、网站URL地址、语言种类等;Hf刻画该Web资源中的Hub页面特征, 即此类Web中哪些URL地址特征是下载时需要解析的;而Tf则是刻画某一类具体的Topic页特征, 主要是描述用户最感兴趣的内容的访问路径, 如:正文标题、作者、来源等。

为了实现对下载的Web资源的监控, 将最新的信息及时地推送给用户, 触发器可以为用户指定适合需要的采集策略, 通过设定一定的间隔时间来激活下载机器人, “巡视”是否存在最新的信息。

2.3 信息智能处理子系统

该系统预先通过机器学习建立用户感兴趣的内容分类器, 当用户某一次下载任务完成后, 发送消息激活处理子系统, 系统将会自动地处理下载的内容, 主要包括自动分类、自动摘要和元数据分析, 如创建正文标题、关键字、分析作者等。系统流程如图3所示。

传统上的Web信息采集不具备对下载信息的深层次加工能力, 而本系统不仅实现机器的自动分类、摘要和元数据分析, 还提供人机交互的机制, 将处理的结果以便捷预览的方式呈现, 用户可以进行修改、删除以及确认后入库存储等操作, 确保发布信息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2.4 信息发布子系统

近年来信息的发布形式越来越备受关注, 作为对外信息服务的平台, 该子系统主要特点有:多视角、多层次发布采集信息, 即从来源、原始栏目、分类体系多个视角交叉进行展示, 可以灵活的进行信息集合的交、并运算;个性化信息发布, 用户登录后利用个性化信息定制界面,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视角, 再次登录后, 推送给用户的就是完全个性化的信息内容;强大的信息检索能力, 不仅提供针对独立字段的检索, 还提供快速检索、高级的表达式检索及全文检索。

3 若干关键技术

3.1 URL去重

常规的URL去重有两种解决思路, 一是将所有的URL地址存入数据库, 做好索引后, 利用数据库的查找来判断该URL是否被重复下载;二是利用文件存储, 将URL通过一定转换, 也是建立基于文件的查找索引。这两种方式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如中文网页有4亿左右, 假设每一个URL的平均长度为25个字符, 那么存储这些网页的URL地址需要的空间为8G左右, 很显然面对如此大的文件, 这种机制无法快速的进行URL查找, 因此不能保证快速的下载和去重。

在本系统中采用了文件目录寻址机制来实现URL的快速去重。基本思想是首先将URL地址做CRC32转换, 生成一个唯一的4字节32位的编码, 如:E8CA0B3F, 将4个字节组成两级目录和一级文件, 即第一个字节的首字符作为第一级目录名, 第二、三个字符组合作为二级目录名, 第三、四个字符组合作为文件名存放在二级目录下, 每个文件的大小固定为4K, 最后还剩下三个字符一共是12bit, 共有4096个二进制数, 与4K的文件大小刚好一一对应。这种机制能够容纳的总页面数为232, 大约43亿个, 几乎能包括目前互联网上所有URL链接。

3.2 HTML解析

为了提高下载页面的有效性, 需要过滤掉一些无用的噪声信息。传统上有两种解决方案, 一是页面学习的方式提取熵值最大的页面分块[1];二是通过定义访问路径来提取需要访问的感兴趣的内容。无论是哪一种方案都必须有对页面的HTML的解析能力, 即构造合适的数据结构来解析HTML的标签。解析的难点在于目前的网络Web页面的HTML非常不规范、不严格, 标签之间即使有错误或者不严格的匹配, IE也能完美的呈现。但是为了信息的精确提取, 必须要构造严密的访问结构。

3.3 自动摘要与元数据分析

摘要是指通过对文档内容处理, 从中提取出满足用户需求的重要信息, 经过重组修饰后生成比原文更精炼的文摘过程。目前主要自动文摘技术有三类:基于浅层分析的方法、基于实体分析的方法、基于话语结构的方法。

本系统采用一种新的使用自然语言处理 (NLP) 技术的自动摘要系统, 通过融合基于内容的方法[Based on Content]和基于主题 (Based on Topic的方法, 将主题与内容相结合, 生成具有良好连贯性和流畅性的摘要。基本思想是首先对主题词进行分析, 动态地处理具有抽象标题和具体标题的文档;然后采用词汇、语法、语义分析等自然语言处理技术, 对文章的文本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再根据线性加权融合两种分析得到的结果, 生成摘要;最后采用指代消解技术 (Anaphora Resolution Technology进行平滑使生成的摘要更连贯流畅。

在上述摘要生成的算法中, 部分元数据如对标题的分析、作者、主题词的提取, 作为中间结果也将被输出和保存, 形成完整的符合基本文献规范的元数据体系。

结束语

基于Web的信息采集和处理技术,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 将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设计和实施的系统, 继承和发展了现有的偏平化的信息采集策略, 以“信息采集、组织处理和发布”三项并重为理念, 使面向Web的信息采集系统向垂直和智能的方向推进, 也同时预示着该系统有广泛的市场和应用前景。

摘要:本文研究的基于Web的智能信息采集及处理系统, 一方面采用高效的URL去重和基于模版的下载机制, 极大提高了采集Web资源的性能;另一方面应用成熟、先进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 对采集信息做智能分类和摘要。

关键词:Web采集,URL去重,智能信息处理,个性化发布

参考文献

WEB信息系统 第11篇

关键词:Web GIS;ArcGIS;地理数据库;森林资源地理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 S75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3-149-02

县级森林资源地理信息系统是以地理信息技术为基础,综合运用计算机软硬件、网络技术以及现代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方法,通过对县域地理空间数据、森林资源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进行输入、存储、查询、检索、处理、分析、显示、备份和更新等操作,实现森林资源管理、辅助决策、辅助林业生产经营等目标的信息系统。笔者通过分析县级森林资源管理的业务需求,研究利用ArcGIS 10.1软件平台,实现Web GIS版县级森林资源地理信息方法、步骤,以及在县级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二类清查)使用GIS进行数据汇总及成图的可行性,总结系统的设计、实施过程中需关注的技术要点。

1 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系统运行于网络平台,采用B/S(浏览器/服务器)方式。系统采用分层结构:第1层,ArcSDE地理数据库,实现在服务器上集中存储基础地理数据、森林资源数据功能;第2层,ArcGIS Server地理服务,利用ArcGIS Desktop定义地理数据,在ArcGIS Server服务器上发布地图服务和可编辑的要素服务;第3层,Web GIS应用程序,以网页的方式访问地理服务,以编辑小班地理数据,自动数据汇总及成图。

2 系统设计的技术要点

2.1 设置森林小班编号 森林小班的编号(ID)由林业行政编码+正式小班号组成。行政编码组成:县级代码+乡级代码+村级代码,如森林小班编号34281301010001为安徽省泾县桃花潭镇清溪村1号小班。正式小班号自动编制方法:增加小班要素字段:X值,Y值,用VB代码地理计算小班要素外接矩形的左上角的X值和Y植,再按Y值降序、X值升序对要素进行排序,在Excel中打开Shap文件中的DBF文件,以序列方式自动填充正式小班号。

2.2 充分利用属性域 利用属性域规范数据录入,同时减少数据存储量。方法:ArcCatalog连接地理数据库,根据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调查因子代碼表、林业行政编码表新建属性域,新建森林小班要素,部分字段选择属性域。在新建要素录入属性表时,设置了属性域的字段出现下拉列表,实际保存的字段数据为代码。

2.3 合理规划GIS服务 GIS服务规划为二类:底图图层:基础地理数据;业务图层:森林资源小班,采伐、征占用林地、造林等其它小班。底图图层发布为地图服务,并设置缓存切片方式,减少访问时服务器的计算量,提高并发访问的速度。对需在线编辑的森林小班要素发布为要素服务。

2.4 控制编辑权限 乡级用户只能创建和编辑自己创建的森林小班要素,可以查询其它用户创建的森林小班要素,但不能进行编辑。实现方法:ArcGIS Server中创建用户,分配角色和权限;业务图层发布GIS要素服务时,启用对要素编辑权限的控制;同时启用地理数据库的编辑者追踪,记录创建或编辑要素的用户和时间,便于在事后查看,监督工作质量。

2.5 零代码创建Web GIS应用 利用ArcGIS Viewer for Flex或ArcGIS Viewer for Silverlight客户端方案,在创建应用程序向导的帮助下,根据业务专题需要,添加底图图层和业务图层,增加网页编辑、查询、打印等工具,保存并发布为不同的Web GIS应用程序。用户在Internet Explorer打开Web GIS应用程序的网址,输入用户名和密码,进入系统进行新建森林小班要素、查询等操作。

2.6 先生产行政界线,再生产森林小班数据 在森林小班数据生产前,结合林改基本图,先生产行政界线区域、界线要素数据,含:县级、村级、组级(林地所有权不同)区域、界线。跨村插花处理为一个要素的多个组成部分。行政区域要素属性表,字段增加村级单位代码,森林小班要素属性中行政村、村民组等字段由要素间进行地理连接,计算字段方式自动生成。

2.7 保证Web GIS在线编辑要素的拓扑质量 为保证森林小班要素间不重不漏,在Web GIS中创建小班时尽量使用“自动完成多边形”工具,合理使用“剪切”、“合并”等工具。或采用线生成面的方式:增加森林小班界线线状、点状要素,在Web GIS中创建森林小班界线及点,在点属性数据中输入小班属性数据,再利用ArcGIS Desktop线状生成面状要素,同时地理连接于森林小班点状要素,进行字段计算自动生成森林小班面状小班的属性数据。

2.8 数据自动实时统计 ArcMap及Web GIS应用程序自带的报表统计功能比较简单,不能满足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复杂的数据统计要求。利用Excel 2010数据库前台报表分析功能,连接到地理数据库,插入数据透视表,定制多数据项交叉汇总的统计表,实现森林资源数据的实时、动态统计。

2.9 移动客户端应用 在智能手机上安装ArcGIS for Android或ArcGIS for IOS,利用3G网络连接至服务器,可以实现GPS定位、小班查询,也可以在野外直接编辑小班要素,填报属性数据。

2.10 使用时态数据 时态数据是表示某个时间点的状态的数据。在森林小班要素属性中增加资源变化时间字段,并启用图层的时间属性,在客户端访问地图时即可使用时间滑块来显示时态数据,动态展现森林资源消长的过程,回溯小班生产经营的历史。

2.11 年度森林资源数据的更新 在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的间隔期内,利用年度的采伐、造林、林地征占用等数据对森林资源数据进行更新。方法:利用地类变化小班要素数据对前期森林小班要素进行剪切操作,再将地类变化小班要素复制到前期森林小班要素,产生年度森林资源现状小班要素。要求采伐、造林、林地征占用等要素,字段标准一致。

3 结语

WEB信息系统 第12篇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校园网的建设应用, 基于Web的应用系统开发正在蓬勃发展。由于各种原因, 系统间的数据不能共享形成"信息孤岛"。为了进一步提高信息化程度, 各种整合技术应运而生。Web服务技术使得计算机系统之间能够依靠预先达成一直的规范和标准, 完成无缝对话。因而,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Web服务的高校管理信息系统集成框架, 并以业务驱动的方式构建基本服务, 通过具体业务的实现展示了该框架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2、高校管理信息系统的现状

从目前大多数高校共有的管理架构和运行机制来分析, 现有高校管理信息系统大概有以下一些组成: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教学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设备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网络课程平台等。经过不断的建设和完善, 这些管理信息系统已经成为保障高校各项工作开展的必不可少的信息服务设施。但是这些管理信息系统也普遍存在以下不足[1]:

(1) 信息和系统的规划性不强。高校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部门管理信息系统是整个高校管理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但是各系统之间缺乏总体规划, 往往是学校各部门根据自身业务的需要来设计实施信息管理系统。对学校整体资源信息的开发挖掘, 综合利用认识和规划设计不到位。

(2) 信息的共享性差。每个部门的系统都有相应的数据环境, 而由于自身需求量身定制的数据库系统的数据结构、标准不一致。数据转换复杂, 增加了信息共享的难度, 冗余信息无法同步更新。

(3) 软件复用困难。各系统主要以紧耦合的方式把模块化的业务逻辑组合而成, 这些业务逻辑在其它信息系统中无法被重用, 从而导致了重复设计和IT资源的浪费。

(4) 异构平台环境。现有的操作系统有基于Linux的, 也有基于Windows的, 系统架构和开发平台有C/S结构基于Delphi、VB等开发的, 也有B/S结构基于.NET、JAVA开发的。因此, 这样异构的环境增加了集成的难度和成本。

3、Web服务简介

Web服务[2]是一个崭新的分布式计算模型, 利用已有的标准构造一个松散耦合的分布式计算环境, 实现现有各种异构平台的通信和数据共享。其主要特点有:Web服务促进了互操作性, 实现了当前环境下最好的互操作性;Web服务促使即时集成, 实现了当前环境下最好的集成性;Web服务通过封装减少了复杂程度, 具有良好封装性和标准性;Web服务利用XML实现了很强的描述能力。

Web服务模型共有三个部分:服务提供者、服务注册中心和服务请求者, 相应有三个Web服务操作[3]:发布、发现和绑定。服务提供者将服务部署在Web服务器上, 将服务的描述信息提交给服务注册中心, 这些信息包括服务的类型以及服务实例所处的位置。服务请求者向服务注册中心发出请求, 要求满足某种特征的Web服务。服务注册中心按照请求者的要求, 查询服务注册中心, 找到合适的服务, 并将服务信息返回给请求者。请求者根据返回的信息绑定一个特定Web服务。Web服务用XML进行数据的描述和交换, 使用SOAP协议在服务提供者和服务消费者之间进行通信, 通过WSDL协议定义服务接口, 使用UDDI协议进行Web服务注册和查找。

4、基于Web服务的高校管理信息系统集成框架

通过前面设计目标的阐述, 根据Web服务的三种角色, 本文提出了基于Web服务的高校管理信息系统集成架构WS-U-MISIA (Web Service-based University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Integration Architecture) , 如图1所示。数据库分散在教务、人事等各个子系统, 由各个子系统进行管理。三层架构分为表示层、中间层和遗留系统层, 表示层为用户提供一些应用图形界面, 供用户输入数据、获取数据。中间层是表示层和遗留系统层的桥梁, 接收表示层的用户请求, 执行相应的业务, 并将响应结果传送给表示层。遗留系统层负责把相应功能抽象成Web服务, 注册到UDDI并部署到应用服务器中。

其具体的工作流程如下:

(1) 用户登录门户网站, 门户确认用户信息, 为用户分配相应权限。用户根据其业务需求, 提交或选择相应权限范围内的请求信息。门户接着向后台的应用服务器转发用户请求。

(2) 应用服务器接收到用户的请求后, 根据其业务性质由业务管理器在预先设定的规则库中找到相应的业务规则, 交给服务调用管理器进行处理, 服务调用管理器把业务分解为原子功能服务, 在UDDI中找到具体可实现该原子功能服务的实例Web服务, 分别定位各个实例Web服务, 绑定相应的服务, 获取相应的响应结果, 并把结果传送给门户, 由门户呈现给用户。

在WS-UMISIA中, 安全性是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主要考虑三个层次的安全性, 包括传输/平台级安全性、应用程序级安全性和消息级安全性[4]。

综上, 该架构具有很强的灵活性, 每一层都可以灵活地修改。通过修改中间层, 可以有相同的功能有不同的服务实现, 也可以对服务进行合理的编排来轻松地满足业务需要的变化。通过修改表示层, 使得对于应用外观的修改不必改动下面中间层的业务逻辑。

5、业务分析及服务抽象

在面向服务的集成中, 重用现有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方式是封装, 封装在本质上就是对现有管理信息系统中相应功能的调用。而要知道封装哪些部分, 就必须进行业务需求分析, 以业务为驱动设计相关服务是目前比较流行的服务构建方法。本节将以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时的业务为例阐述相关思想。

5.1 业务分析

首先对业务进行整体分析, 主要考虑信息来源及处理方法。以教师绩效考核业务为例, 其内容为在期末教师绩效考核时, 人事处需要通过查询以下的三种信息源来综合衡量一个教师的绩效。

一是科技处科研管理系统统计的教师科研成果信息;二是教务处日常管理系统中统计的教学工作量;三是教务处教学测评系统提供的教学测评成绩。

5.2 服务设计

进行完业务分析后, 可以根据业务所需的基本功能, 设计相关基本服务。针对5.1节所分析的教师绩效考核业务, 设计如下相关服务:

1、教师科研业绩服务:从科技处的科研信息管理系统中抽取出科研成果查询的业务功能, 封装成服务, 服务接口名为:TResearch Mgr Service。

2、教学工作量统计服务:从教务处的日常管理系统中抽取出教学工作量统计业务功能, 封装成服务, 服务接口名为:TWorkload Mgr Service。

3、教学测评服务:从教务处的教学测评系统中抽取出教师教学测评功能, 封装成服务, 服务接口名为:TEvaluation Mgr Ser-vice。

服务设计如图2所示。

6、开发和实现

根据第5节的分析, 对教师绩效考核业务进行实现。主要包括服务的封装和客户端的调用两部分。系统主要的开发平台采用Eclipse、Mysql、JUDDI、UDDI4J、Tomcat、Axis2。

采用Eclipse带的WTP插件进行Web服务的封装比较方便、快捷, 由于篇幅原因, 具体不在本文详细介绍[5], 本文只把相应结果进行展示。开发也是以教师绩效考核业务为核心, 三个业务开发完后部署到Axis2中, 得到如图3所示的三个服务列表。

设计好Web服务以后, 需要对其进行调用, 在Eclipse环境下开发Web服务的客户端非常简单, 通过Eclipse WTP创建Web服务的客户端代理类, 对绩效业务的计算方法建立java bean类进行处理, 此业务中教师绩效考核成绩是由科研业绩、教学工作量和教学测评三个方面进行加权平均计算而得, 设计JSP文件进行调用。

通过运行JSP文件, 在姓名和学年两个文本框中输入相应值后, 点击查询按钮, 即可得到如图4所示的结果。

从该实例中可以看出, 通过设计三个基本服务, 第三方可以很方便的添加新的逻辑组合调用, 实现新的业务, 无需重新编写现有业务功能, 真正的实现了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对应到教师绩效考核业务就是该业务不需要重新编写教师科研业绩业务, 教师教学工作量业务和教师教学测评业务, 只需要将三个基本服务, 加入绩效考核需要的计算规则就可以实现该业务。由此可见, 本文提出的WS-UMISIA架构具有很好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7、结语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遗留了大量的异构管理信息系统, 各个系统在很大程序上改进了部门的运行效率, 提高了业务处理的自动化水平。但是"信息孤岛"的存在使得部门之间的数据及业务交流非常困难, 这在很大程序上影响了高校的运作效率。对高校管理信息系统集成的目的便是将学校的各个"信息孤岛"实现无缝集成, 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Web服务的高校管理信息系统集成架构, 提出业务驱动的服务设计方法, 并通过实际业务的实现说明集成架构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关蕴强.面向服务的数字校园应用系统整合与数字交换平台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 2007.

[2].吴文明, 瞿裕忠, 董逸生.Web服务及相关技术[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4 (03) :14-15.

[3].Web Services Architecture[2008].http://www.w3.org/TR/ws-arch/.

[4]. (美) 微软公司著, 詹文军, 王新程译.ASP.NET安全应用程序开发[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相关文章
表演人才范文

表演人才范文

表演人才范文(精选11篇)表演人才 第1篇六七岁至十一二岁是学龄初期, 即相当于儿童接受小学教育的年龄。这一时期少儿的主要行为活动是学...

3
2025-09-20
保安班长月总结

保安班长月总结

保安班长月总结(精选6篇)保安班长月总结 第1篇篇一:保安班长年终总结个人总结光阴似箭日如梭,转眼间半年已经过去。回顾我们保安队在近...

1
2025-09-20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精选15篇)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第1篇20**年8月我有幸在市电大参加了“仙桃市第一期小学骨干班主任高级研修班...

1
2025-09-20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精选6篇)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第1篇《四季》文清路小学 刘明霞教学目标:1、认识 9个生字和言字旁,虫字旁和折...

2
2025-09-20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精选18篇)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第1篇1、在董事会的领导下主持办公室的全面工作,负责办公室的日常工...

3
2025-09-20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精选12篇)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第1篇《鸦片战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及危害;林则...

2
2025-09-20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精选10篇)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第1篇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分析及其改进方案阳旭东(贵州工业大...

1
2025-09-20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精选8篇)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第1篇第一章 总论1.1 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项目名称:宝地宾馆改扩建项目 承办单位:...

1
2025-09-20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