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景点范文(精选12篇)
文化景点 第1篇
英语中“culture (文化) ”一词最早起源于希腊语“cultura”, 意为“耕作, 种植;作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文化成为了一种复杂的现象, 其外延也不断延伸, 内涵不断丰富。关于文化的定义也不尽相同, 据《大英百科全书》统计, 达160种之多。[1]其中, 19世纪人类学之父爱德华泰勒 (Edward Taylor) 的定义最为经典。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中, 他把文化定义为“一种复杂的整体”, 认为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和习惯”。[2]萨莫瓦 (Larry A.Samovar, 2000) 认为文化是一个民族在人类发展长河中所积累的知识、经验、信仰、价值、行为规范、态度、等级、宗教、时空观念、社会角色以及社会关系等的总和。[3]人类学者认为“文化是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的人类知识和行为的总体”。文化学者则认为文化是人类社会“艺术、政治、经济、教育、修养、文学、语言、思维的总和”。[4]《辞海》则把文化定义为:“从广义来说, 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 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它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5]文化乃是一种历史现象, 每个社会都有特定的、与其相适应的独特文化。由此可见, 文化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具有一贯性和持久性, 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可以在一个民族或地区世代相袭。
地域文化则是一个地区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历史沿革和精神观念的结晶, 是一个地区的宝贵资源与财富, 是该地区人民在漫漫人类发展岁月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及精神文明的总汇。旅游景点, 尤其是人文景点, 往往积淀着深厚的地域文化, 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那个地区人民的意念和想法, 展示了其社会观念、政治理念、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传统习俗以及历史变迁等等社会发展的各方各面。
2 衢州景点的地域文化特点
衢州地处浙、闽、赣、皖四省交界处, 古有“四省通衢、五头总路”之称, 历史悠久, 古迹众多, 地貌多姿, 山水秀美, 人文荟萃。市内有重点风景名胜区共20余处, 主要旅游区30余处, , 有誉为“南孔圣地”的孔氏南宗家庙;有世称“围棋仙地”、道家福地的烂柯山;有公认“丹霞峰神州第一, 一线天全国之最”的世界自然遗产江郎山;有碧波万顷、风光秀丽的九龙湖;有云雾缭绕、江源风光的钱江源国家森林公园;有以峡谷奇峰、涧泻飞瀑、药王古迹见著的紫微山国家森林公园和药王山景区;有誉称为“千古之谜、文化瑰宝”的龙游石窟;有“枫溪锁钥”之称的文化飞地廿八都古镇等等, 因而该市被誉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
近年来, 衢州市的旅游产业得到蓬勃发展与快速壮大, 凭借着文化古城的特色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金字招牌、大力推进的“孔子”、“棋子”两大文化品牌以及国际孔子文化节和国际围棋赛事的举办, 一个儒雅而开放的衢州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外友人和游客所了解和接受, 衢州的秀美山水和人文景观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前来旅游观光。衢州的旅游景点, 很多都蕴含着衢州所特有的历史、人文、经济、地理、民俗等文化内涵, 景点的导游词具有很强的地域文化特色。
3 基于地域文化的旅游景点翻译
3.1 衢州旅游景点的英译现状
衢州旅游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入除了对旅游产业的配套设施提出更高的要求外, 还对旅游景点的导游词翻译提出了国际化的要求。而且, 对于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衢州景点而言, 导游词的翻译除了进行文字上的处理之外, 更多的应该是文化层面的处理, 要让外国游客能够理解的同时又能接受和认同我们的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 景点翻译似一种广告宣传语, 是向外国游客宣传和介绍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文化的重要途径。
但是, 从笔者日常观察发现, 衢州地区的景点文本翻译存在着英文翻译不齐全、翻译不规范、错译和误译较多等问题, 而且现有的翻译在文化意蕴的传达方面也是问题多多。概括起来, 主要可以分为书写不规范、语法错误、用词错误、漏译、盲目直译、文化内涵缺失等几大问题。比如, 在药王山景区把“当心滑跌”译为“Caution, slip”, 在浮盖山景区则把这个警示语译为“Carefully slip”, 药王山景区把“景区内吸烟罚款50元 (除吸烟区外) ”翻译成“Smoke to fine 50 yuan in the scenic spot (besides smoking section) ”, 浮盖山景区把“严禁非工作人员操作, 以防夹手或意外受伤”译为“No unauthorized personnel operation In order to prevent clamps the hand or the accidental injury”等等, 均存在着语法错误;又如, 药王山景区把同一块导向牌上的“野猴坪”直接用汉语拼音译为“Ye Hou Ping”, 药王居译为“Yao Wang Ju”, 八卦井为“Ba Guajing”, 茶室译为“Teahouse”, 同一块导向牌上的标识语翻译就出现了译法不统一、大小写书写不统一、错译等问题。同是在药王山景区, 还存在着盲目直译和译本文化缺失的问题, 如“观候须知”被翻译成了“View Monkey Notice”, 而神农瀑则被译成“Shengnong waterfall”, “神农药膳馆”译为“Sheng Nong Jasper Lake”, 马尾瀑译为“Mawei waterfall”, 首先音译的“Shengnong”和“Sheng Nong”大小写不统一, 然后都没有把其中的神农采药洗药这一典故的文化内涵翻译出来;同样的问题在烂柯山景区也存在, 如“天生石梁”被音译为“Tian Sheng Shi Liang”, 忠壮烈园被译为“Zhong zhuang ancestral hall”。可以想象外国游客看到这些英文标识语时的一脸茫然, 不知其意, 更不用说向他们传达地方特色文化和中国文化了。
3.2 地域文化旅游景点翻译的原则和策略
对于富含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景点而言, 其导游词文本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文化功能, 是一个地区的地域文化和旅游文化的体现, 也是吸引游客的关键因素, 因为在这些导游词中, 不管是有关自然景观的介绍, 还是关于人文景点的诠释, 都包涵着一个地域的文化色彩。因此, 在翻译富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的景点导游词时, 总体而言要遵循“信息性与文化性相对平衡”这一原则, 也就是说, 译文既要注重景点信息的传达, 又要保留中国文化的信息以及该景点的文化价值和景点地域身份识别的功能, 以宣传中国文化并凸显不同地域景点的文化异质性。
在翻译策略上则可以采用归化和异化相结合的策略, 灵活运用直译、意译、音译等翻译方法, 采用增词、减词、转换、解释、类比、借用等翻译技巧, 以对景点内涵的地域文化进行创译, 从而达到文化传达和跨文化交际的目的。概括来看, 在翻译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景点时, 在翻译的策略选择上要处理好以下几方面关系:
1) 归化和异化的互依
翻译的本质是一种跨文化的传播, 是跨文化的信息交换和交流活动, 特别是对于景点翻译而言, 是一种文化传播的最直接手段, 是来景点参观的国外游客了解该地区以及中国的前沿窗口。这就要求旅游景点的翻译要做到合理运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 以正确翻译旅游景点文本中所包含的文化因素。
Venuti认为归化翻译是指“遵守目标语言文化当前的主流价值观, 公然对原文采用保守的同化手段, 使其迎合本土的典律 (canon) 、出版潮流和政治需求的翻译策略”;异化翻译则是指“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语言与文化差异的翻译策略”。[6]就旅游景点的翻译而言, 采用异化译法有利于保留景点文化的异域性, 激发外国游客对异国文化的兴趣, 但也会造成译文晦涩, 影响译文的可读性;采用归化译法则遵循了目标语言的规范和文化, 译文会更流畅、透明, 让外国游客能更容易理解, 因此可读性和可接受性更高, 但归化翻译以译语文化替代了源语文化, 在源语文化的传达上会差些, 不利于景点文化的传播, 容易造成景点独特旅游文化的丧失。因此, 在旅游景点的翻译中, 异化和归化翻译策略是一种互补和互依的关系, 译者要正确处理好这种关系, 以求在传达景点旅游信息的同时传递景点文化。
例如, 药王山景区的马尾瀑和农神瀑分别来源于两个传说。在介绍马尾瀑时有这么一段:相传, 孙悟空大闹天公时, 一怒之下驱散了天马, 任其各自放纵逍遥, 竟有一匹在药王山流连忘返, 终于化为山脉叫马头山, 马头向外, 马尾瀑是马尾, 马尾瀑名称由此而来。
但在景区的英文介绍中把“马尾瀑传说”译为“The legend of Mawei waterfall”, 这个译文首先存在着大小写书写不规范的问题, 另外直接用把“马尾”用音译来处理, 也不能很好地体现这个传说里的比喻文化, 因此可以把马尾瀑归化译为“Ponytail Waterfall”, 这样外国游客一看就知道了这个瀑布因形似马尾而得名。
神农瀑则来源于另一个传说:相传, 神农氏和药王孙思邈经常在这里洗药, 后人为了纪念他们, 就将瀑布叫做“神农双瀑”。景区的景点介绍译文中把这一段译为“According to legend, Shennong and Simiao Sun often washed medicine here, to commemorate them, later generations named it as“Shennong Double Waterfall”.在这个景点介绍中, 富含中国文化色彩, 神农, 又称神农氏, 是汉族神话人物, 传说中的带有传奇色彩的帝王炎帝, 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 为世人尊称为“药王”、“五谷王”。这里直接采用了异化的译法, 把神农音译为“Shennong”, 不能传达这一文化内涵, 会让外国游客不知所以然, 建议翻译中采用异化和归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 增加注释, 把神农译为“Shennong, the legendary emperor Yan”, 这样既传达了景区的景点信息又传递了文化内涵。
2) 直译和意译的互补
直译是最常用的翻译方法, 它能够有效地保留语言的功能对等, 也就是说只要两种语言的功能对等能够实现, 那么直译是最有效的。但是直译涉及的往往仅是字面意义, 不能反射内涵意义, 如果处理不当的话, 直译很难将景点的文化内涵形象化, 生动传达文化意蕴。而意译可以摆脱原文的结构和形式束缚, 对原文做释义性的解释, 译文较自然流畅, 能保持原文的文化特色。因此, 在翻译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景点文本时, 要有效结合直译和意译的方法来生动形象地传达景点文化的内涵。
例如, 位于衢州市江山境内的廿八都古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有着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 景区内的景点有着独特厚重的文化积淀。在这些富有中国古文化特色的古镇景点的翻译中, 直译和意译的互补运用显得尤为重要。如, 在古镇内有一段关于“隆兴钱庄”的景点导游词介绍:
晚晴时期, 以姜氏家族形成的商业集团, 在经营过程中积累了大量资本, 为扩大业务, 促进流通, 建立了“隆兴钱庄”, 在廿八都设总部, 在浙江、福建、江西等许多地方设有分号, 凡隆兴钱庄开具的银票在隆兴商号的所有分号均可兑现。
在景点的英文介绍中, 把上文译为:
In late Qing Dynasty, the Jiang Family’s business group was developing fast and had accumulated mass capital during the process.In order to expand business and accelerate circulation, they established Longxing Bank home-based in Nianbadu and with branches in provinces like Zhejiang, Fujian and Jiangxi.The notes issued by Longxing Bank can be changed for cash in all its branches.
该译文采用了直译的翻译方法, 暂且不管译文中出现的语法错误, 单从文化传达角度来分析, 此译文没能传达“钱庄”、“银票”等古代中国的特色文化。从该景点的中文导游词的文字介绍中, 游客可以感受到当时廿八都商业的繁荣以及中国古代的私人钱庄的兴盛和银票文化, 但是译文中把“隆兴钱庄”直译为“Longxing Bank”, 不能很好地体现这一历史文化特色。同理, 译文中把“银票”翻译成“note”, 也会让外国游客误解银票的用途, 因为在英文中note是指纸币, 与我国古代的银票有所区别, 银票的功能有点类似于英语中的check (支票) , 与英文中的“Bandar’s note (庄票) ”对等;把“兑现”直译成“changed for cash”也未能将其中蕴含的文化表达出来, 在我国古代, 把银票兑现是指兑换成银元等金属货币。
因此, 翻译时, 可以用意译的方法增加“old-style Chinese private bank”来对钱庄作进一步解释说明, 把“银票”意译为“Bandar’s note (庄票) ”, 把“兑现”译为“changed for silver currency”, 这样, 外国游客就既能了解这个景点的来由, 又能领略其中的中国古代特色文化。因此, 笔者建议这一景点介绍可采用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译为: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Jiang Family’s business group developed very fast and accumulated a large amount of capital.In order to expand business and accelerate circulation, they established Longxing Bank, an old Chinese-style private bank, home-based in Nianbadu, and opened many branches in such provinces as Zhejiang, Fujian and Jiangxi.The Bandar’s notes issued by Longxing Bank could be changed for silver currency in all its branches.
3) 译音和译意的兼顾
音译法是指用汉语拼音将汉语翻译成英语的翻译方式, 一般用于地名的翻译和约定俗成的或文化内涵已经被外国人接受的名称的英译。在旅游景点的翻译中, 景点名称多采用音译的方法, 但是由于音译方法的简便, 景点翻译中存在着滥用音译的现象。
在廿八都景区和药王山景区, 都可以看到很多滥用音译的现象。如前文中药王山景区药王居译为“Yao Wang Ju”, 八卦井为“Ba Guajing”等, 廿八都景区的古器具展馆内把“银器”翻译为“yin qi”、锡壶为“xi hu”、茶具为“cha ju”等等, 都是滥用音译的典型, 外国人看了之后会满脸迷糊不知所以然, 与其说这是译给外国人看的, 还不如说是给中国人看的, 连信息都没能有效传达, 更不用说传达文化了。
这些景点名称或者物件名称的翻译, 可以采用直译或意译并结合音译的方法进行处理。如, 结合音译、直译和意译, 可将“药王居”译为“Shengnong’s House (the house of Shengnong, the King of Medicine) ”, 因为在中国古代传说中, 神农氏被尊称为药王, 此景区的文化就是传承的这个典故;而八卦井并非为真正的一口井, 只是地上雕刻的一个充满水的八卦图, 所以可以采用音意结合的翻译方法译为“Bagua Diagram (the Eight Diagrams) ”;“银器”可翻译为“silverware”、锡壶为“tin pot”、茶具为“tea set”。
景点名称的翻译上则可多采用音意兼顾的翻译方法, 在全名上采用音译, 在通用名上用意译的方法, 或者增补通用名, 这样一方面可保持景点名称的完整, 另一方面也兼顾景点信息和文化内涵的传达。比如, 可以采用音意兼顾的方式将“药王山”译为“Yaowang Mountain (Mountain of the King of Medicine) ”, 这样就传递了这个景区盛产中草药, 神农炎帝在此采药留下各种古迹的文化内涵;“江郎山”可译为“Jianglang Mountain (The Mountain of Jiang Brothers) ”, 这样传递出江郎山景点名称的来由这一信息和文化, 传说江郎山由古代三位姓江的兄弟登顶后化为三爿巨石而形成;同理, “烂柯山”可译为“Lanke Mountain (Home of Go) , 这样, 景区名称中就能很好地传达该景区的棋子文化内涵, 作为棋子文化代表地、浙江省的重点名胜风景区的“烂柯山”因传说“王质上山砍柴遇见仙人下棋, 看完一局后发现斧柄已烂, 人间一百多年已过”而得名, 烂柯山由此被称为“围棋仙地”, 围棋之根, 烂柯也被用作围棋的别称。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旅游景点往往含有丰富的地域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 所以在翻译景点名称和导游词时, 不能一味地译音或译意, 译者应该更多地考虑景点的文化价值, 让景点名称保留它应有的身份识别功能, 同时突出地域文化的异质性。译者可综合利用各种翻译策略和方法, 使译文兼具可读性、可接受性和文化性, 既让外国游客理解景点信息, 又向他们传达中国文化和地域文化要素, 从而达到促进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2]顾嘉祖.语言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0.
[3]Larry A Samovar, Richard E Porter, Lisa A Stefani.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Third Edition[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4]窦卫霖.掘商务英语的文化内涵[J].对外贸易经济大学学报, 2003, 3.
[5]高分网.辞海[EB/OL].[2014-03-20].http://tool.gaofen.com/ci-hai/wenhua8.htm
浙江旅游景点文化介绍 第2篇
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城市有杭州、绍兴。全省有重要地貌景观800多处,水域景观200多处,生物景观100多处,人文景观100多处;18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42个省级风景名胜区;6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2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4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9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个,国家森林公园35个。全省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27处,国家自然保护区65处,是森林公园最多的省,有丝绸、茶叶、服装、南宋官窑等博物馆。
有会稽山、雁荡山、普陀山、雪窦山、天目山、天台山、四明山、括苍山、江郎山等名山;有钱塘江、瓯江、灵江、苕溪、甬江、飞云江、鳌江、京杭运河(浙江段)等八条水系;有杭州西湖、嘉兴南湖、绍兴东湖、镜湖、东钱湖、千峡湖、千岛湖等名湖。
扩展阅读
浙江特色小吃
宁波汤圆:主要原料为糯米、黑芝麻、猪油、白糖、桂花等。采用吊浆技法,将糯米制成不干不粘的水磨粉;再将黑芝麻粉末状,加入猪板油丁、白糖和芝麻等拌成馅心;以水磨粉为皮坯,包入馅心搓圆,置沸水锅内煮熟后,撒上少量的桂花和红绿丝即成。特点是,色白发光,糯而不粘,皮滑馅润,滋味香甜。
嘉兴肉粽:以糯而不糊,肥而不腻,香糯可口,咸甜适中而著称。尤以肉粽最为最为出名,被誉为“粽子之王”。
主料:糯米.、猪后腿肉
佐料:糖、盐、红酱油、白酒
其他:粽叶、草绳
绍兴酒 / 茴香豆:抿一口国粹绍兴黄酒、吃几颗绍兴特产茴香豆,休闲养生两不误。
温州灯盏糕:灯盏糕外皮松脆,圆边酥软,内馅爽口,独具风味。外皮原料为大米与黄豆浸泡后磨成的米浆,肉馅以萝卜刨成的细丝为主料加上猪腿肉和鸡蛋,用新鲜的猪油炸制。
楠溪麦饼
原出永嘉沙头。沙头历来是舴艋停靠旅客歇脚候潮的埠头。此地麦饼别有风味。往来旅人常备为干粮。一个麦饼的原配料是:半斤麦粉,一个鸡蛋,一汤匙菜油,搅拌揉透,成凹字形,嵌入咸菜、鲜肉、炊虾、味精。包拢后,用木槌捶成扁圆形,入在平底铁煎盘中两面白,再转到烤炉中焙硬。食之松脆弱,喷香,堪称美食。
其实这种食品比较多见,把面粉和好,里面放入梅菜,肥猪肉,包好,擀成薄薄的,放进炉中烤就可以了。但是温州永嘉的楠溪江“王大妈麦饼”吃过后绝对不会让你忘记。做麦饼的师傅告诉我,和面、做陷、包的时候皮的厚薄和烤的时间和火候都是十分讲究的,正是这一步步的精工细作才会有松脆弱、喷香的美味麦饼。
湖州馄饨:以猪腿肉、笋片、葱末、白糖、味精、芝麻油、黄酒、精细盐等配制成馅。馄饨煮熟后,放入肉骨汤外,撒以葱末、蛋皮丝而成。皮薄馅多,汤鲜味美。
永康鹅肥肝:鹅肥肝享有“世界三大美食”之誉,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65%―68%,卵磷脂为普通肝4倍,营养丰富,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含量,口味鲜美,质地细嫩,香味独特,鹅血经上海20多家医院临床验证可治疗癌症。
舟山虾爆鳝面:采用新鲜虾取粗强大鳝,共面条烹做,保持刀切面特色,采用素油爆、荤油炒、麻油浇的“三油”制制工艺。鳝片黄亮香脆,虾仁玉白鲜美,面条柔滑不糊,汤汁油润清香。
台州糟羹:糟羹,分咸甜两种,咸糟羹的主原料为米浆,佐料为芥菜、香干、目鱼干、虾皮、川豆板、冬笋、牡蛎、花生米、香菇、咸肉等,切成丁混烧成鲜香美味的糊状小吃,甜糟羹是以湿淀粉、红枣、蜜枣、荸荠、金桔饼、桂圆、红萝卜丝、花生米、红糖等烧煮而成的,一般新媳妇家当年必备,又称新妇糟羹。亭旁一带新人结婚的正餐夜还要将羊肉切丝煮成汤再兑入湿淀粉和甜羹的原料上海特色小吃,同煮成羊肉羹,又称坐堂羹、和合羹,这也是甜羹的一种。
金华火腿:金华市最负盛名的传统名产,金华火腿皮色黄亮、形似琵琶、肉色红润、香气浓郁、营养丰富、鲜美可口,素以色、香、味、形“四绝”闻名于世,在国际上享有声誉。
临安山核桃:以粒大壳薄、果仁饱满、香脆可口的优良品质享誉海内外。
新昌小京生:俗称小红毛花生,以新昌县大市聚、红旗、孟家塘、西郊等一带黄土低台地生产的为最佳。新昌小京生花生,于清朝末年从北京引进,民国初期,就驰名于国内外。其特点是壳薄光泽,香而带甜,油而不腻,松脆爽口,色香味俱佳。
衢山岛艾饼,流行于舟山群岛。由艾草和面粉做成,是季节性食物。一般在清明节这一个月食用。特点颜色青色,味道比年糕好吃。富有营养。衢山岛草莓,又大又甜,非常好吃。其中衢山岛上的罗家岙草莓特别好吃。衢山油炸小黄鱼,也非常好吃。衢山螃蟹,其中白色螃蟹最好吃,衢山人特别喜欢吃腌制的螃蟹。
文化是景区景点发展的关键 第3篇
王明霞,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系教授、硕士导师。河北省民俗学会副秘书长、河北省旅游行业岗位培训师,河北省软科学成果评审专家组成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旅游方面,人们越来越注意高层次的旅游需求,于是文化旅游逐渐成为人们当前主要的旅游方式,而人们对文化与旅游景区景点之间的关系还不甚明晰,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系教授王明霞。
1.景区景点的文化内涵对其知名度的提高有何影响?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文化是明天的经济,文化亦是一个地方的名片。文化内涵决定了旅游景区景点的市场竞争力,没有文化的旅游是缺乏生命力的,任何一个景区景点,如果离开了文化,风景再美,也不会有生命力。
随着旅游产业的逐步成熟和游客消费素质的不断提高,文化消费在旅游活动中的需求日益增强。无论是名山大川,还是寻常的山水景区,都需要通过文化来包装,以提升旅游品质,打造精品景区,占领旅游市场。归根结底,旅游业的竞争,实际就是景区景点文化积淀深度的竞争。所以,必须深度挖掘文化内涵,运用文化包装,将各个景区的观赏性与人文历史性高度统一,才能最大效度发挥文化特色景观区和历史文化特色区的纽带功能和作用。
2.在景区景点的建设中,如何利用文化来提它的知名度?
首先在主题的选择上,要从大的文化背景中寻找最独特、最适合自己的立足点,打造景区主题形象,在统一主题下进行系统开发,整体包装,推向市场;对山水旅游、生态旅游、历史古迹、人文景观等进行文化包装就是要用建筑文化、雕塑文化、楹联文化、宗教文化、民俗风情、古典传说、饮食文化、景观象征文化、园林文化、名人文化、健康文化等等赋予景点文化气息和生命色彩,使得旅游富有主题、富有竞争力。
其次从对市场号召力和旅游者有重大影响的角度出发,结合本地景观的优势与文化的特色,形成最具影响力的特色文化品牌旅游产品。
第三在旅游服务与旅游景区的宣传推广上注意文化包装,结合景区景点所依托的文化底蕴开展系列文化、民俗、宗教、民族、节事等节庆活动,突出神秘感和独特性,进行必要性炒作营销。
第四开发参与性文化旅游产品。不断挖掘文化内涵,使饮食、文学、历史、宗教信仰等非物质文化物质化,增加旅游活动的参与性,在“新、奇、绝、乐、美”上做文章,开发出“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新”的旅游产品。
3.在景区景点规划中,应采取哪些措施来规避文化的流失?
首先是“度”的问题。有人说旅游开发本身就是对资源的破坏,会造成本土文化的流失。所以在景区景点的规划中要把握开发和保护之间的度,不开发文化同样面临快速枯萎的现状;过度的商业开发则使文化变味。度的把握和平衡关乎文化生命的生死,需非常谨慎。
其次是地域性问题。在景区景点规划中一定要忠于本土文化,只有立足本土,才能开发出真正属于自己文化内涵的旅游精品。
第三是原真性问题。在景区景点规划中要利用文化的原生态打造原真性的旅游产品,不能克隆,更不能造假。
最后是“死”的文化如何“活”化的问题。无形化的“死”的文化资源不利于旅游者的直接感受、体验,也很难给旅游者留下深刻印象。所以在景区景点的规划中一定要通过物化、场景化等手段使其实现有形化。利用建筑、艺术文化符号、道具、材料等方方面面的辅助载体,采用放大、缩小、变异、嫁接、组合、卡通化等手法,固化某些文化特征,使无形的文化风情有形化、场景化。
4.文化旅游在促进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什么样的独特作用?
旅游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旅游的文化本质特征要求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优先发展旅游文化,用先进文化引领旅游可持续发展。只有充分重视旅游产品的文化性,挖掘其文化内涵,展示文化特色,提高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才能吸引旅游者,才能带来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文化经济一体化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重视文化因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是世界性现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报告中强调:实现发展的动力实际上存在于文化之中,文化是发展的摇篮。国际旅游发展的经验显示,旅游业的收益越来越不依靠人数的增加,而来自于多元文化含量的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服务,旅游与文化交流结合程度愈高、旅游文化因素越多,旅游经济越发达。
我国旅游业在近年的迅猛发展,很大程度得益于我国悠久深厚的文化资源。在对海外游客对中国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调查中,五种游客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文化类型就占了四种,其中对华侨的调查,文物古迹名列第一位。这体现了旅游对文化的依附性以及它本身具有的文化属性,中国独有的历史文化延续性、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繁多的文化资源种类,有利于开发结构完善、选择适应面广的旅游产品,形成优质品牌。
5.发展文化旅游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提高中国在海内外的知名度方面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文化旅游是一个充分展示各地旅游形象的最佳平台,对迅速提升中国在海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必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延续和发展,都是在既有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的文化传承、变革与创新;离开传统,割断血脉,就会迷失自我、丧失根本。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
传统文化不仅丰富了现代中国旅游业的内容,同时在旅游中也得到广泛的弘扬与传播,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传统是比长城、故宫还重要的民族财富。崇尚传统、热爱自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心灵和情趣的陶冶正逐步成为物质生活富足的中国人的追求,旅游丰富精神生活的重要作用日益凸现,而世界各地的游客对中国人文色彩浓厚的景观更是趋之若骛。这将使中国旅游资源以新的角度、新的面貌向世界开放,从而实现旅游业作为中国经济新增长点在21世纪的繁荣。
历史文化景点网上营销推广 第4篇
关键词:旅游,观感,电子商务
旅游作为今天人们的一种生活消费, 使得旅游产业受到从各级政府到地方民众的看重, 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国内一些刚刚开发旅游的贫困地区的人们对旅游者普遍是友好欢迎的。人们感受到了旅游是一种生活消费, 自然也明白有条件发展当地旅游资源能成为新的产业。历史文化积淀浑厚是许多旅游目的地和景点引来游客的第一大要素, 比如绍兴是我国第一批进入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目的地, 城里和郊外很多景点联系着从远古到近现代重要的历史文化名人, 每天吸引着来自全国和世界的大批游客, 看一看鲁迅故居参观的人流就知这里历史文化资源对旅游目的地的重要。然而不是这里的所有历史文化景点都能吸引游人, 好些景点虽然同样与鲁迅或另外几位最知名的历史人物联系在一起, 但游客量就少许多甚至显得冷清。本文下面就如何改变有价值的历史文化旅游景点冷清局面提出几点思考。
一、历史文化旅游景点的价值体验
今年春分社日时节, 联想到鲁迅的《社戏》, 笔者通过网上多次搜索了解景点位置与交通, 乘绍兴市公交18路车来到东北郊鲁迅外婆家安桥头游览, 对鲁迅的少年时代经历好象一下子清晰起来, 早已熟悉的鲁迅作品《社戏》所描写的美好回忆就主要发生在这个地方。没有见到其他游客, 来绍兴的旅游者绝大多数不知道这个旅游景点, 若知道应该有不少会来的。景点原来4元门票现在不用门票, 一位老婆婆在晒腌菜兼顾看门, 好象没有其他管理人员。看起来政府部门和当地是重视过这个景点建设的:来往道路与停车坪、卫生间、风雨亭都新修不长时间, 小河边鲁迅外婆家房舍 (称朝北台门) 是多年前重建的, 古旧的建筑式样和室内陈设保持当年原貌, 连同邻舍和小河对岸几处旧但来的意愿表现了游客珍视这个地方。作为旅游景点当地主管和旅游部门负责人, 虽然经常走进这个景点, 但珍视景点的价值取向不应因为熟悉而改变, 就象一个忠实的讲解员那样。景点建好对外开放如没有旅游效果, 就要不懈努力改变冷清状况。首先当地的中小学生和热心老人就能成为景点长久不断的游客, 邻近地区的中小学生也可吸引到景点来参观。景点本来也是一个地方历史文化的博物馆, 因而首先要在当地把景点的历史文化价值发挥出来, 把人们关心支持家乡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的热情与积极性调动起来, 这样景点就不会很长时间冷清。从接待本地为主的参观者过程中不断改进工作积累经验, 就能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 使景点逐渐步入常年接待旅游参观状态。
为了不挫伤地方发展旅游的积极性, 除国家办的部分红色旅游景点实行免费参观以外, 一般历史文化旅游景点应当收适当价格门票, 以维持民办的历史文化景点能良性发展, 如鲁迅外婆家景点由原来收4元门票改为不收门票看来是不适当的, 收4元门票旅游者反而更觉得景点管理规范。只要常年有游客, 票价虽低但门票收入就能基本维持一个景点的日常开支, 为景点长期留存历史文化价值提供经济保障。
三、景点要重视网上宣传推广
我国旅游已从过去只有少数人有条件享受变成为从城市到乡村逐步普及的一种消费方式, 人们都有了花钱到外地旅游看一些景点, 也就是消费一些自己喜爱的旅游产品的愿望。旅游产品是一种特殊的服务产品, 具有生产消费同步、远距离异地消费、消费者无法对产品预先感知等特性, 成为最宜于网上查询、浏览、购买的产品类型。所以现在人们出游, 除了想到旅行社, 首先想到的可能是网上先查一查, 看那个地方有哪些景点, 哪些最值得去游览。
今天, 要使一个旅游景点为远道来旅游的游客知道, 首先就要借助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 这个系统首先是依靠互联网整合整个目的地区域包括各旅游景点在内的所有旅游资源, 通过系统平台网站推广和各旅游网站的连接, 使旅游者先从网上选定旅游目的地和具体旅游景点然后决定旅游行程路线。因此一个旅游景点必须上网, 最好有自己的网站, 让介绍景点的图文资料在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网站上出现, 并链接到自己网站。不管是否有自己的网站, 在一些热门旅游网站上建立链接、发布广告和介绍文章, 也是必要的, 只有通过网络推广促销, 才能使旅游景点更快为人们熟悉而吸引游客。
1、鼓励在网站上登载和发表与景点相关的文章。
目前网上的旅游产品过于固化, 而旅游产品注重的是体验, 恰恰是不可以被固化的, 因此要大力开发自由行产品, 满足客人想自己去看的愿望, 而不是让客人挑选现成的产品, 因此旅游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开发适合散客的旅游产品。
一般景点无论其规模还是条件都与核心景点无法相比, 但它还是有自身独特吸引力的地方, 比如绍兴郊外安桥头鲁迅外婆家旅游景点, 从《社戏》在人们心中的熟知程度来说应是第一的, 因为国内游客从十来岁小孩到六七十老人都从课本上读过鲁迅这篇文章, 并对鲁迅小时侯在这里的快乐时光留下印象, 景点要突出宣传这一点。网站上游览体验、发表意见的文章讨论多了, 就可以增加专门的博客和社区栏目, 吸引更多的旅游爱好者注意。办得好的旅游网站, 必有与景点相关的文章吸引人。网站没人关注的初期, 没有游客文章。要从报刊、书籍中搜集与景点能联系得上的文章加以摘录转载, 同时鼓励办网者、本地参观者在网上发表文章, 逐步打开局面。
2、网上要介绍来景点的大众交通路线。
文化景点 第5篇
关于加强开发桂林市区历史文化景点的构想
桂林市区当前亟待完善,开发和恢复重建几个著名历代历史文化景点,意在提升和营造桂林市区的历史文化氛围,使之不愧为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称号,同时也使广大市民和游客能深切感受到桂林不仅山水甲天下,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也诚堪与中原媲美.
作 者:曾晓明 韦杰 作者单位:桂林市旅游局,广西,桂林,541001刊 名: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ILIN INSTITUTE OF TOURISM年,卷(期):12(4)分类号:F590.3关键词:桂林旅游 历史文化景点 开发与建设
旅游景点英语翻译中的跨文化意识 第6篇
【关键词】 旅游景点;英语翻译;跨文化意识
【中图分类号】 G64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1-00-01
近几年,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中国国际影响力的加强,越来越多的国外游者到中国旅游景点进行参观和游览,极大促进了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在此社会背景下,旅游景点的英语翻译也逐渐得到广泛的关注。受到旅游景点英语实际应用价值的影响,其不仅要能够清晰的传达出旅游信息,还应该让外国游客在英语介绍中对景点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初步的了解,借以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因此应该适当的在景点翻译中渗透跨文化意识,促使旅游景点英语翻译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凸显。
一、旅游景点翻译中所涉及到的跨文化翻译意识
从旅游的性质进行分析,旅游本身可以划分到跨文化交際活动中,是借助旅游活动来实现不同文化之间沟通和交流的具体活动。在当前我国大多数旅游景点中,宣传资料和宣传手册往往都是针对外国游客而设计的,而在设计这部分资料的过程中为了能够让游客在了解景点的同时对与景点相关的传统文化形成初步的认识,还应该适当的渗透跨文化思想,在跨文化意识的指导下完成相关信息的交流和互换[1]。同时,旅游景点翻译中的跨文化意识也是翻译人员在实施翻译过程中所必须坚持的翻译理念,表现出一种对景点翻译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只有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能够包容不同国家的文化特点和风俗习惯,在保证翻译质量的同时向外界传播我国文化,才能够在减缓文化冲突的基础上促使我国文化得到世界游客的广泛认同,甚至以我国特殊的文化实现对外国游客的吸引,促使我国旅游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也保证我国旅游文化能够在世界上得到一定的传播。一般来说,在旅游行业中涉及到的英语翻译主要包含景点翻译、人物翻译、餐饮文化翻译等,本文将景点翻译作为主要内容对景点英语翻译过程中跨文化意识的应用进行了适当的分析,希望景点英语翻译能够在传播我国文化的同时兼顾不同国家游客的文化习惯,保证旅游景点翻译能够得到游客的广泛认同,进而为我国旅游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
二、当前我国旅游景点英语翻译现状
现阶段受到外国游客逐渐增多的影响,在绝大多数景点介绍和景点文献资料介绍的过程中都能够同时看到中英两个版本,甚至在一些地区还会提供韩语和日语等多个版本,为不同国家的游者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但是受到景点英语翻译人员自身素质的影响,不同旅游景区中的英语翻译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并且整体翻译效果不理想,不仅不利于我国旅游文化的传播,甚至还会导致外国游客对我国旅游文化的认同度低,严重影响旅游文化的进一步发展[2]。在一些旅游景区中,景区管理人员对景点英语翻译工作不够重视,只是按照字面意思进行翻译,无法充分表现出中国文化的内涵,景点的魅力也无从彰显,如在对“小桥流水人家”这一类型景点进行翻译的过程中,一般只是将“bridge”、“river”等词汇进行罗列,保证外国游者能够简单的明白景点的表面意义,却无法完成对景点文化的传播,外国游客也不能领会这一景点的深层文化意蕴,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和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都产生着一定的不良影响。
三、跨文化意识在旅游景点英语翻译中的合理应用
在旅游景点英语翻译方面,对景点的名称和相关人物的介绍,翻译者一般会采用音译的方式,不仅能够给外国游客带来亲切感,甚至会激发他们的模仿和学习兴趣,并在此基础上更为深入的了解中国文化。同时,导游人员为了吸引外国游客的注意力,在使用英语对景点进行介绍的过程中也往往会应用相应的跨文化意识,充分调动游客的好奇心,让游客产生进一步了解中国旅游文化和风俗习惯等的兴趣,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条件[3]。但是,部分传统景观景点介绍中会涉及到一些诗词歌赋方面的内容,旅游景点在对这些内容进行翻译的过程中一般不会进行特殊的要求,因此翻译美学基础相对较差,甚至部分翻译丧失了艺术性,对外国游客的理解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在旅游景点的英语翻译中必须适当的渗透跨文化思想,可以为其提供两种翻译方案,一种简单的直译,让游客能够对景点形成初步的了解,一种是具有跨文化意识的艺术性翻译,让游客能够从翻译中感受到汉语文化和英语文化之间的联系,并对汉语语言文化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展现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如长城是我国较为著名的旅游景观,也是外国游客较为向往的景点,如果按照传统的直译,则应该翻译成为“the long wall”,但是这种翻译明显无法体现出长城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因此经过研究将长城翻译成为“the great wall”,体现长城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独特的文化内涵,让外国游客在游览过程中进一步感受长城的伟大[4]。这样,在旅游景点英语翻译中应用跨文化意识,就能够向外国游客展现出景点独特的文化内涵,英语翻译的价值也必然会得到进一步的凸显。同时,在景点英语翻译工作中还应该注意适当的融入英语文化背景,在中英文化的融合中便于外国游客感受到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增强景点对游客的吸引力,也促使我国旅游行业在国际上获得更好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旅游领域中,旅游中的衣食住行都能够反映出一定的文化内涵,因此要想借助旅游活动对中国丰富历史文化进行传播,就应该在借助跨文化意识、把握旅游景点文化因素的基础上实施科学的英语景点翻译,让游客能够在英语翻译中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进而产生对中国旅游的强烈认同感,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以及丰富历史文化的传播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许时广.旅游景点英语翻译中的跨文化意识分析[J].才智,2015(12):276-276.
[2]时建侠,芦娜.浅析旅游景点英语翻译中的跨文化意识[J].未来英才,2015(23):249-249,250.
[3]龚涵.旅游景点英语翻译中跨文化意识探析[J].小作家选刊,2015(15):229-229.
文化景点 第7篇
关键词:增强现实,汉文化,景点,保护与展示
0 引言
随着移动终端和个人数码设备越来越智能化, 增强现实 (Augmented Reality简称AR) 的载体普及化程度提高。目前大多数手持移动终端都内置了百万像素以上的摄像头, 并集成了如:蓝牙无线接口和WIFI、3G等高速无线通信功能。在一些高端的移动设备中, 还内置了与通信基站协同工作的GPS定位设备。这些条件为AR提供了一个平民化使用平台。本文提出了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徐州汉文化旅游保护与展示方案。这套方案的使用, 可使用户快捷方便地了解徐州龟山汉墓景区汉文化人文历史、实时旅游信息和旅游服务等。楚汉风韵, 作为著名的千年帝都, 徐州是两汉文化的发源地, 这里有“彭祖故国、刘邦故里、项羽故都”之称。徐州作为国际旅游城市, 传统的旅游方式及游客游览体验亟待升级。
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 移动终端的普及化智能化, 以及创意产业与旅游业的完美结合, 高科技化的旅游体验方式进入人们的视野。本文主要阐述增强现实在旅游活动中的技术应用, 通过该方案的实施与应用, 游客可以了解到更多的徐州龟山汉墓景区旅游信息, 能看到早已消逝的各个时期徐州龟山汉墓景区原貌, 能亲身体验到古时的徐州汉文化风情, 能和徐州名人旧事产生交流交互等全新的旅游体验。本文旨在研究如何运用高新科技技术———增强现实技术, 构建徐州国际旅游品牌新形象。
1“增强现实技术”的概念
增强现实 (Augmented Reality简称AR) , 是一种将虚拟物体与真实的环境相结合, 以达到为真实的场景环境提供信息扩展和增强的技术。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 人类的交流方式也有了根本性的改变。AR是一个相对较新的研究领域, 是人机界面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同以往的技术相比, 它有着显而易见的特点和优势:
(1) 真实性。AR的优越性体现在让虚拟世界中的物体与真实环境相结合。操作过程中没有隔离感, 环境变成幻境的必要部分。 (2) 实时互动性。AR的最大意义是与真实环境的实时同步, 并能与用户产生真实可信的交互。它让虚拟现实成为过去, 给人们以真实的体验感和现场感。 (3) 实用性。AR的应用领域也是非常的广泛, 从人类的日常生活信息辅助到工业产品演示说明、从科普知识展示到军事演练模拟, 它可以渗透到各个领域并发挥出举足轻重的作用。 (4) 普及性。随着移动终端和个人数码设备越来越智能化, AR的载体普及化程度提高。
2 基于“增强现实技术”汉文化景点保护与展示的意义
2.1 研究目的
人类的文化遗产是前人智慧的结晶, 是全人类宝贵的物质精神财富, 但是由于自然灾害、战争甚至后人自己人为的破坏都对文化遗产有着不同程度的破坏, 甚至有些都已经完全遗失, 因此必须利用一定的科学手段和艺术手法来进行修复和复原。近年来, 随着数字化手段的兴起, 新兴的考古数字博物馆、文物复原系统等手段的应用, 对文物的展示、修复和复原起着不小的作用, 为文物古迹的保护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AR具有实时的虚拟场景与真实场景融合的特点, 因此, 增强现实技术在在文物保护与展示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2.2 研究意义
AR具有虚实融合、实时交互、三维配准的特征, 运用AR技术的文物展示方式, 不仅仅要为参观者提供有关展示物的简单的文字信息, 而且还要对展品诠释以详细的文字资料、图象资料、配乐、语音解说、视频和三维模型等信息, 进而把参观者对文物的实时交互变为了可能。用户可以通过移动终端、计算机进入虚实融合的环境并能操纵系统中的对象并与虚拟展示物进行交互, 把以“静态”为主的参观方式, 转变为多感官互动的“动态”参观方式。AR在文物展示方面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运用AR的文物展示具有以下意义:
(1) 提高文物的展出率与展出效果。尽管收藏于徐州龟山汉墓景区各类文物数量颇大, 种类很多, 由于技术、环境等因素的限制, 能够展出呈现在游客面前的展品有限, 而且展品的更换效率较低, 游客缺乏游览的兴趣, 而AR技术的应用, 则能将所有藏品制成3D文物模型, 展示文物原貌, 供观众零距离的观摩与研究, 激发人们的参观兴趣。 (2) 提高文物保护技术手段。在徐州龟山汉墓景区文物当中存在大量的易损文物, 即便人工修复后仍然很难长期用于研究与展示, 而利用AR技术则能较好的解决这一难题, 预先展示文物修复后的原貌并对修复中的环节进行预演, 有利于延长文物寿命。 (3) 突破时空限制充分发挥文物的价值。徐州龟山汉墓景区位于山体内部, 大量文物因条件限制, 目前不可移动, 而AR技术能模拟地展示尚未挖掘或已经湮灭了的遗址、遗存。 (4) 整合并共享文物资源。徐州龟山汉墓景区文物展示长期沿用“通柜、实物加说明牌”的陈列手段, 简单介绍藏品的年代和用途, 难以使观众了解藏品的内涵, 不能更好地激发游客的兴趣。AR技术能够更加全面、生动地展示文物, 使文物脱离地域限制, 真正成为全人类可以“拥有”的文化遗产。
3“基于增强现实技术”汉文化景点展示与保护方案
3.1 专业软件
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软件有很多, 如ARTool Kit、Coin3D和MR Platform等。国内外很多公司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 国内的英狮科技, 触角科技, 威亚视讯等都在研发增强现实技术软件, AR专业软件支持图像识别、位置捕捉、自动三维注册等多种技术能力, 协助用户将增强现实技术运用到各行业之中。
3.2 移动终端
随着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发展, 建设增强现实技术网络资源库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多年前, Keith等人曾提出增强现实系统网络化的构想图, 通过GPS、无线接入网络可以将增强现实教学资源库连上因特网 (如图1所示) 。现在, 这种构想已经变成现实。触角科技开发了一种基于Flash技术的增强现实Web方案, 该方案无需软件安装和插件下载, 为Web用户提供基于增强现实的服务。基于web的增强现实技术通过与网络技术的结合, 可以方便地实现远程教学、模拟实验、增强技术游戏以及产品展示等增强现实交互体验。
游客可以利用智能手机通过GPS技术、手机摄像头和移动AR软件结合在一起, 组成一个全新的观察世界的技术系统。移动终端是AR应用的一个发展趋势, 应用灵活, 使用方面。移动增强现实关键技术有传感器技术、显示技术和三维注册技术等几个方面。将移动设备 (如PDA) 和智能手机作为增强现实技术的新载体, 将其与增强现实技术相结合, 较之于头盔显示器 (删D) 的AR系统而言, 在灵知性、移动性、安全性等方面具有较多的技术优势。
4 建设方案
为完成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徐州汉文化景点体验分析, 本文设计了一款以徐州龟山汉墓汉文化景点保护与展示系统, 该系统基于增强现实技术, 融合了多种技术要素、功能要素以及情感要素。该系统的旅游展示路线为南北两条甬道。通过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数字旅游设计徐州龟山汉墓汉文化景点保护与展示系统, 既能够欣赏到8处景点的风景, 又能够了解到甬道设计施工精度之谜、星宿分布图之谜、刘注前殿未解之谜及壸门之谜的历史及文化内涵。
南北两条甬道是徐州龟山汉墓的标志性建筑, 以南北两条甬道为旅游地的旅游设计通过增强现实技术将徐州龟山汉墓的最新宣传片加载到真实场景中, 可以让旅游者在对两条甬道参观时对徐州龟山汉墓形成一个初步的认识。
功能上, 该系统包括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数字导航部分, 通过数字地图和实时的地理位置信息, 引导旅游者的旅游路线, , 路线中包括南北甬道、刘注前殿、星宿分布图、壸门, 在地图中分别以该建筑的图片显示, 同时, 旅游者的位置以小红球的方式实时显示在地图上, 当旅游者位置走近某一景点时, 该景点便会激活, 旅游者便可以进入相应的介绍界面以及增强现实界面;第二部分为增强现实旅游体验部分, 在每一处景点位置, 旅游者都可以通过切换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数字旅游系统进入增强现实界面, 通过该部分可以与预先放置于景点中的标记进行增强现实互动, 将虚拟信息与现实世界进行互动, 互动内容包括视频、声音、3D模型等等, 通过互动, 旅游者可以获取相应的旅游地的历史文化信息, 从而形成旅游认知。
5 结语
本文根据增强现实技术特点, 分析徐州汉文化景区保护与展示的现状、研究目的及意义, 同时借鉴国内外文化景区保护与展示的经验, 提出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徐州汉文化景区保护与展示方案。
参考文献
[1]李君轶.数字旅游业发展探析[J].旅游学刊, 2012, 27 (8) :9-10.
[2]王强.基于Google Earth平台的数字旅游应用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3]马斌, 宫婕.基于Web GIS和VR技术的数字旅游系统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0 (001) :31-33.
[4]Lytras M D, de Pablos P O, Damiani E, et al.Digital culture and e-tourism:technologies, applications and management approaches[M].Information Science Reference, 2011.
文化景点 第8篇
Macau Historic Centre is the product of over 400 years of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the western world and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There are lots of extraordinary architectural heritages mixed with original city constructions like streets and squares.It concludes the oldest European architectures in China as well as typical Chinese traditional constructions.These two widely different buildings embody sharp contrast between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western culture, but add a harmonious aesthetic feeling to the city.Every name of a streetscape, a piazza and a building in the Centre tells a story, so the translation of these site names seems very important.The author thinks that reflecting cultural connotation is the foremost principle while translating such site names.As an international tourist city, translation of site names in Macau should make tourists experience the unique history and multi-cultural connotation of Macau and get to know the city through reading culture behind site name translation.
This essay aims at pointing out that reflecting cultural connotation is the foremost principle of site name translation through analyzing translations of site names in Macau Historic Centre.Site name translation belongs to communicative language, and is a kind of reflection of special and local culture.It shows culture specific references because it contains th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even legends of scenic spots and historic sites it stands for.However, the original name may be replaced with a certain concept or word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original but reveals cultural equivalence.For example, St.Dominic’s Square, its literal translation is“圣多米尼克广场”, but the actual Chinese name is“板樟堂前地”.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original name and the translation is obvious, but these two names coexist harmoniously and share popularity among people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This essay mainly analyzes two questions: (1) Why is reflecting cultural connotation the foremost principle of site name translation? (2) How do the translations of site names in Macau Historic Centre reflect cultural connotation?Two terms-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and semantic translation will be applied in this essay to analyze and discuss translation method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site names.
According to Newmark,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addresses itself solely to the second reader, who does not anticipate difficul-ties or obscurities, and would expect a generous transfer of foreign elements into his own culture as well as his language where necessary” (46) ;while in semantic translation, “the translator attempts, within the bare syntactic and semantic constraints of the target language, to reproduce the precise contextual meaning of the author” (22) .Semantic translation complies with the source language culture and the original author, reproduces thinking process of the original author, and pays more attention to semantic analysis of words and sentences.“Newmark proposes that we should regard semantic translation and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as an integrated one.We often combine them two not absolutely one while translating a piece of writing” (Fang 97) .
Methods are needed while translating terms or words of culture specific references such as site names.As early as the 1950s, Loh Dian-yang, a Chinese Professor, put forward five methods for translating words or terms.Nowadays his methods are in fact still being used in translating cultural noun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Following are the five methods suggested and examples given by Loh:
1) pure transliteration (e.g.chocolate into巧克力) , (2) pure semantic translation (e.g.airplane飞机) , (3) combination of transliteration and semantic translation (e.g.utopia乌托邦) , (4) transliteration with semantic translation at the beginning or at the end (e.g.beer啤酒) , (5) symbolic translation with a semantic explanation at the end (e.g.cross十字架) .Loh also suggested“coinage of new characters”when translating technical terms (e.g.oxygen氧) . (47-50)
Site name translation contains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 thus they are in fact internalized culture.Culture or cultural connotation is the common core of tourists, especially of site names.Nowadays the mainspring of tour is that people want to join in other different cultures to experience and read foreign cultures.Therefore, site name translation seems of great importance.The sites in Macau Historic Centre in this essay are products of over 400 years of multi-coexistence and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the western world and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This Centre is the biggest and oldest historic one in China which preserves the fullest and the most intensive buildings of Chinese and the Western features.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the author found that three methods are used in translating these site names:transliteration,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and semantic translation.The site names involved in this essay come from the brochure of the“Macao World Heritage”which can be downloaded from the Macao Government Tourist Office website:http://www.macautourism.gov.mo/.
Thereinafter, the three translation methods will be used to analyze how the translations of site names in Macau Historic Centre reflect cultural connotation.Owing to limited space, this essay mainly discusses three aspects of cultural connotation as western missionary cultur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language culture.
Since the middle of 16th century, European missionaries came to Macau in succession in merchant ships.As relig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ulture, the missionaries coming to Macau to preach their religion in early times also constitute a part of culturalexchange where they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is communication.The missionaries brought western science, culture and art to China.However, the gap between these two kinds of civilization is so huge that it’s difficult to communicate.So for narrowing this gap, the missionaries learnt Chinese and Chinese etiquettes, even proposed and developed a flexible policy of preaching.Among lots of knowledgeable missionaries of Chinese culture, Robert Morison and Matteo Ricci are two outstanding ones.Morison compiled the first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and firstly translated the Bible into Chinese.Matteo Ricci used Chinese to compile a set of terms of Catholic Theology and etiquettes.He also made the first world map named Great Universal Geographic Map in the history of China.“Therefore, it is widely believed that many of the names of those western style buildings were initiated and translated by the western missionaries” (Zhang 215) .
From the translations of site names in Historic Centre, we could find following translations of buildings of western style emphasize on the original culture:St.Lawrence’s Church (圣老楞佐教堂) , Cathedral (大堂) , St.Augustine’s Church (圣奥斯定教堂) , St.Anthony’s Church (圣安多尼教堂) and Protestant Cemetery (基督教坟场) .These translations contain the original culture, so they belong to semantic translation and transliteration.Evidently, Chinese names above sound unfamiliar to local Chinese, but they keep the print of western missionary culture at maximum.“It is said that St.Anthony’s Church is the first church in Macau whose major fete is St.Anthony that is well known by Portuguese.In the past, every June 13, people would hold a celebration to pray for his bless” (Liu 67-68) .St.Lawrence’s Church is one of the oldest churches in Macau and its fete is St.Lawrence, the sea god in Catholicism and the patron saint of voyage of Portuguese.The main principle of translation above is that“when the building is named after a person, the person’s name is translated according to its pronunciation;when the building is given a proper name with common concepts such asthe protestant’, bishop’, semantic translation is adopted” (Zhang211) .No matter these site names translated according to the pronunciation of semantic meanings, original characteristics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are kept.In particular, the translation of St.Dominic’s Church (玫瑰堂) use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not the semantic one, but“玫瑰堂”also retains missionary cultural feature.“Nossa Senhora do Rosário de Fátima”who is the favorite worship of Portuguese is consecrated in the church.Every year on May 13, people will parade, commemorate the goddess, and pray for world peace.That’s why St.Dominic’s Church gets its Chinese name.Although the translating methods used are different, translations of these western-style buildings reflect deep cultural meanings of the western religion.Translators preserve and transmit western religion culture into target language culture via comprehensible words.
“From time immemorial, Macau has been an inalienable part of China’s territory.Macau culture belongs to Chinese culture and is rooted in Chinese society” (Zha 319) .Because of the free cultural policy adopted by Portuguese government, keeping Chinese own religious faith, life style and customs were permitted, most people in Macau nowadays still believe in Chinese religion and preserve temples of hundred years in good condition.“Chinese in Macau keep own cultural traditions in most time, such as Confucianism, Buddhism, Taoism, Mazu, Guan Gong and Lu Ban.The fact that Chinese language and national customs are popular in Macau reflects Chinese culture is still the cultural tradition of Macau Chinese” (Tang 66) .Some that disappeared in mainland exist in Macau now, and keep very well, like the marriage custom of kowtow to eldership.Therefore, translators should be very careful while translating site names with Chinese cultural features, and they should take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into account.
Following translations of site names in Macau Historic Centre fully embody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Chinese-style buildings like A-Ma Temple (妈阁庙) , Na Tcha Temple (哪咤庙) , Sam Kai Vui Kun Temple (三街会馆) , Lou Kau Mansion (卢家大屋) and western-style ones such as Lilau Square (亚婆井前地) , Ruins of St.Paul’s (大三巴牌坊) .Semantic translation is used in translation of Chinese-style buildings and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in that of western-style buildings.Both methods completely reflect tradition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A Ma Temple is one of the oldest temples in Macau and it’s also an architectural complex of Chinese features.“More than 500 hundred years ago Mazu culture and religion sprouted and emerged, and gradually mix with society, folk-custom and people’s livelihood” (Wu et al.471) .“Officers and citizens in Macau both value Mazu culture, especially its kindness and cohesiveness for hundreds of years” (Wu et al.469) .Thus, we could find that the influence and popularity of Mazu culture in Macau, and translation of A Ma Temple should embody this tradition.“A Ma”is transliterated from“阿妈”which Macanese call Mazu.“Temple”is translated from“庙”, which contains Chinese religion feature and makes readers informed of its function.This method combining of transliteration and semantic translation well reflect the long-standing culture and faith.“Ruins of St.Paul’s”is a landmark site of Macau which was the affiliated church of Colégio de São Paulo.“三巴”is transliterated from“São Paulo”and the left front wall looks like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memorial archway, so local people call it“大三巴牌坊”.In this way, the translator translated a name of rich western culture into a term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made it easy to remember.
Macau is a multilingual society with complicated and special language culture.“The Basic Law of the Macau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omposed that Chinese and Portuguese are both legal languages being used in administration, legislation and judicature” (Cheng 183) .Though not the official one, English has gradually been an important language in daily communication these years, and it’s very popular in commerce and tourism.Macau is ideal for analyze language and culture.“It’s beneficial for not only preserving cultural features of Macau, but formulating right policies and scientific plans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to retain thislanguage laboratory’” (Cheng 421) .Site names in Macau Historic Centre are mostly of these three languages.Thus, while translating, translators should take language culture into consideration, or may cut off communication between tourists and multi-culture of Macau.
The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following site names all embody language cultural features of Macau:Lilau Square, Na Tcha Temple, Sir Robert Ho Tung Library, Lou Kau Mansion, Guan Tai Temple, and Casa Garden.“Lilau Square”is translated from“亚婆井前地”, and translator add Portuguese“Lilau”which means“mountain spring”into English version.Here is the main source of water, so there’s a famous ballad singing, “one who drinks from Lilau never forgets Macao;one either makes it home, or will come back again” (Zhang 216) .We can see that this well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Portuguese and other westerners in Macau.Therefore, “Lilau”reflects this cultural characteristic, and“亚婆 (grandma) ”means nothing to them.What’s more, most Chinese in Macau speak Cantonese, so some Chinese site names are transliterated into English according to the pronunciation of Portuguese.For example, “哪吒庙”is translated into“Na Tcha Temple”, different from Mandarin“NéZhāTemple”, and“关帝庙”into“Guan Tai Temple”not“Guān DìTemple”.These translations show people a deep feeling of Chinese features in Macau.As to“Sir Robert Ho Tung Library (何东图书馆大楼) ”, the English version adds“Sir Robert”, a familiar name to English readers, to embody English culture in Macau.
This essay analyzes the translations of site names in Macau Historic Centre and finds that some translations are loyal to the source text on pronunciation and semantic meanings, while some comply with target language readers by using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No matter what kind of method is used, the translations of site names of Macau World Heritage all reflect rich cultures of missionaries, Chinese tradition and multi-language, and provide tourists with an access to know the culture, history and personality.While translating site names, one should has applied ability of controlling languages as well as abundant knowledge of different cultures, and thoroughly understand two or even more than two kinds of social customs and local conditions, so that he or she could allow fully play to the sustaining of history and culture of those unique names to achieve equivalent effects.
参考文献
[1]Meifang, Zhang.Reading Different Cultures through CulturalTranslation[J].Bable, (2012) 58, 2:205-219.
[2]Macau Government Tourist Office[J].Macao World HeritageNov.2012.Web.Dec.2012.
[3]Newmark, Peter.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Hemel Hemp-stead:Prentice Hall, 1981.
[4]程祥徽.澳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文选 (语言翻译卷)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5]方梦之.译学词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6]刘托.澳门历史城区[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6.
[7]陆殿扬.翻译原则和技巧[M].北京:时代出版社, 1958.
[8]吴志良.澳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文选 (历史卷)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中西旅游景点名称的跨文化比较研究 第9篇
一、中西旅游景点名称结构和表达比较
中国历史悠久, 地大物博, 拥有美不胜收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秦皇岛作为中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 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本文搜集了85个秦皇岛旅游景点名称, 作为研究中国旅游景点名称的素材, 同时选取英国和美国的某些富有特色和代表性的旅游景点名称共90个, 作为研究西方景点名称的对象, 对两者进行结构、表达、命名理据及文化、文体方面的比较分析。
(一) 结构和表达的相似性
旅游景点名称一般可大致分为专名、性状成分 (属性名) 和通名三部分, 专名是专有名称或专有名词, 通名是通用名称, 用来指某一类事物以及其中特定的一个, 性状成分是名称中重要的组成成分, 通常表明方位、序列、功能、性质等。[3]
中西旅游景点名称的结构的相似性表现为两者都具备以下三种结构:
(1) 专名+通名。如:孟姜女庙, Shakespeare Garden; (2) 属性名+通名。如:振衣亭, Eastern Shore Centre; (3) 专名+属性名+通名。如:秦始皇求仙入海处, Fort Gaines Historic Site。
专名取自人物、事物、地点、时间的名称为名词, 如:孟姜女祠、Shakespeare Garden。属性名大多为性状或动作, 为名词、动词或形容词, 如:望夫石, Birmingham Race Course。
(二) 结构和表达的差异性
1. 中国旅游景点名称的独特结构和表达。中国旅游景点名称结构和表达的独特性表现为五个方面:
(1) 有些景点名称取自事件或典故, 如:“夜制寒衣”。 (2) 中国旅游景点名称的通名多为亭、台、楼、阁、榭、廊、殿、堂、馆、斋、轩、房、湖、园、署、洞、苑、门、寺、山等。 (3) 中国旅游景点名称的属性名善于运用比喻、双关等修辞手法, 如:“黄金海岸”。 (4) 用词多正式、雅致, 表达凝练, 多为三字或四字, 简洁, 却蕴含丰富的涵义。 (5) 注重美感和诗意, 为了增加美感, 不惜省略, 造成歧义, 如:“香山”, 因极似香炉而得名, 然而字面意思为气味是芬香。
2. 西方旅游景点名称的独特结构和表达。西方旅游景点名称的结构和表达更具灵活性, 有以下三种特殊的结构:
(1) 属性名+专名+通名, 如:Historic Blakeley state park; (2) 通名+专名:如:Fort Morgan; (3) 通名:Pond。
表达的独特性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西方英文景点名称中常见的通名有:park, museum, centre, theater, garden, home, playground, gate, cottage, sanctuary, farm, plaza, hill, fields, grotto, fort, church。 (2) 有些景点名称将表示属性或专名的词语用介词短语形式放在通名后, 如:National Museum of Naval Aviation。 (3) 较少使用能增加美感的比喻和夸张, 所搜集的语料中, 只有1例比喻, 如:“umpire rock”, 因为这个景区有些大块的岩石, 俯瞰着附近的垒球场, 犹如裁判 (umpire) 般。 (4) 英语景点名称更简洁、直接、客观, 注重实物, 没有使用过多的修饰语, 常见的表示美好的或与众不同的修饰语就是“great”, 如Great Lawn。
二、中西旅游景点名称命名理据比较及文化动因分析
景点名称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历史、社会发展、时代变化的信息, 反映了人们的认知、思维习惯、审美情趣等。中西旅游景点名称命名理据既存在相似性又有差异性。
(一) 命名理据的相似性
中西旅游景点名称都具有以下八种命名理据:
1. 景点的地形、地貌或地理位置, 如:
“鹰角石”是由于地层断裂所形成的临海悬崖上, 有一巨石似雄鹰屹立而得名。East Meadow因其所在方位命名。
2. 古代及近现代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事件, 如:
澄海楼的“楼壁诗碑”是清朝皇帝的题词。Trafalgar Square以Trafalgar战争命名。
3. 传说中的事件和人物, 如:
龙神祠中的龙神是中国人崇拜的传说人物。伯明翰的Vulcan, the iron man, Vulcan是古罗马神话中的火神。
4. 宗教信仰和宗教中的人物, 如“达摩殿”中的达摩是曾经在中国盛行的佛教中的人物。
伦敦的圣保罗教堂是以圣人保罗命名。
5. 著名的文学人物、艺术家:如:景点“石猴出家”取
自《西游记》中的美猴王。Shakespeare Garden是纪念文学巨匠莎士比亚。
6. 异域文化:
在全球化的时代, 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交融体现在景点的命名中, 如:“俄罗斯风情小木屋”。景点Joe Minter’s African Village in America是为非裔美国人而建。
7. 景点的情境和意境, 如“临风亭”, 人在亭中, 感受到海风拂面。
景点Ramble, 是一个有小溪、拱桥和迷宫般小桥的林地, 在其中可以放松漫游。
8. 景点的主要事物:集发生态农业观光园中的“薰衣草基地”。Cedar Hill因生长着许多杉树而得名。
(二) 命名理据的差异性及文化动因分析
西方景点名称除了包含上述与中国景点命名理据的相似点之外, 还具有五种特殊的理据。
1. 事物类别的普通名称, 即景点名称只表现事物的类别, 而不包括其他任何信息, 如:中央公园的Pond。
2. 景点的捐赠人、创建者:Delacorte theatre, 根据慈善家、捐赠者George T.Delacorte命名。
3. 外来语:它是直接从其他语言接受的新词语, 中央公园的景点Loch是苏格兰语中小溪的表达。
4. 建筑材料:Greywacke Arch, 根据拱桥的建筑材料“杂砂岩”命名。
5. 景点过去的面貌和功能:sheep meadow这个大草坪以前经常有羊群出没, 故得此名。
由此可见, 西方景点的命名更灵活多样。其中, 基于人物命名的景点名称中, 表现出崇拜的人群不同, 中国重领导、名人;西方重捐赠者、创建者。中西旅游景点名称都蕴含着浓郁的宗教色彩, 不同点主要在于反映的宗教信仰的体系和内容不一致。中国的许多景点名称中包括了中国传统神话或佛教中的人物。古希腊神话中的人物出现在西方景点名称中, 另外, 基督教教堂也成为西方国家的旅游景点。西方景点名称中直接使用了外来语, 反映了对其他文化和语言的包容和接纳。
西方旅游景点名称在结构和命名理据方面更灵活和多样, 表达趋于简单和直接;中国旅游景点名称结构较固定, 表达内涵丰富, 重美感。那么, 通过两者的比较, 在中国旅游景点英译方面, 我们应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呢?
三、中国景点名称的英译策略
旅游资料属于信息文本、表情文本和召唤型文本的结合体, 具有信息功能、祈使功能和美感功能。旅游景点名称不仅是代号, 它包含了关于旅游景点的重要信息, 彰显了景点的显著特点、文化历史内涵等。旅游景点名称的英译面对的是以英语为母语或熟悉英语交际的外国游客, 需要实现它的功能, 即提供忠实、畅达的信息, 带给游客美的享受, 吸引游客的注意力, 并促使其来旅游景点参观游玩。根据上面对中西旅游景点名称的构成、命名理据及文化内涵进行的对比分析基础之上, 我们将探讨翻译实践中可以采取的策略。
(一) 景点名称英译的结构需符合英文习惯
英文景点名称的结构大致包括:专名+通名、属性名+通名、专名+属性名+通名、属性名+专名+通名、通名+专名、通名、专名。中文景点名称的结构主要有:专名+通名、属性名+通名、专名+属性名+通名。通过对中英景点名称结构的对比, 我们发现两者之间存在很多相似性。中文景点名称英译时可以按照英文景点名称的结构特点和习惯。例如:董家口长城, 有的译本为“The great wall at Dong Jiakou”, 将表示地点的属性名词用英语的介词短语形式放在通名后。其实, 许多英语景点名称都是地点属性名+通名的结构, 如:Alabama (地点) Gulf Coast (地点) Zoo。因此, 董家口长城翻译成“Dong Jiakou Great Wall”更直接、简洁, 符合英文的习惯。
(二) 注重通名翻译过程中的“信”
通名是景点名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传达着关于景点类别的信息, 是游客首先关注的信息。“信”即内容忠实于原文。中文和英文都存在一词多义的现象, 同时, 两种语言中看似语义对等的词语间存在着有差别的概念意义或联想意义。例如:中国景点名称中的“澄海楼”“箭楼”, 通名都为“楼”, 但是概念意义却不同。“澄海楼”中的“楼”指的是两层的观海亭;“箭楼”指的是保护城门的军事堡垒。因此, 将“澄海楼”“箭楼”翻译成英语时, 就要注意其通名的不同概念意义, 在英语中找到对应的表达方法。在英语中, 表示楼或楼阁的词语有building, pavilion, tower, 那么, 选用其中的哪个词语需要取决于它们的概念意义。Building是个概括词, 泛指有墙壁和房顶的建筑结构;pavilion指的是公园或大花园中的凉亭或亭子;Tower指的是塔、塔楼。因此, “箭楼”可以翻译为“arrow tower”, 然而, “澄海楼”作为观海亭, 它的建筑与英文中的“pavilion”所指的亭子不完全一致, 我们把其中的“楼”翻译为Chinese pavilion, 全称翻译为“Clear Sea Chinese Pavilion”。翻译通名时, 不能只关注字面意思的对等, 而要注重概念意义和联想意义的对等, 从而传递给游客真实的信息, 有效地实现它的信息功能。
(三) 专名和属性名的英译需要传达原文的文化内涵
通过对中西旅游景点名称理据的分析, 我们发现景点的名称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历史、社会发展、人们的认知、思维习惯、审美情趣信息。这些信息大多负载在景点名称的专名和属性名中。在翻译的过程中, 需要传达相应的信息, 以免造成信息的丢失。例如:瑞莲阁公园, 有的译本运用音译法翻译专名:Rui Liange park。这样的翻译虽然能让游客感知中文的语音和拼音, 但是, 对于那些潜在的游客或对中国文化和语言了解很少的游客来说, 这样的景点名称英译具有微弱的信息功能、美感功能、呼唤功能以及传播中国文化功能。瑞莲阁公园中的“瑞”指吉祥如意, 莲指莲花, 在中国文化里, 它象征着纯洁与高雅, 瑞莲表达了景点推介人的美好心愿与祝福, 我们可以把这个景点翻译成“Auspicious lotus pavilion park”。这样, 景点名称的英译不仅提供了忠实原文的信息, 同时保留了名称中的美感, 更好地实现呼唤功能以及传播中国文化功能。
四、结语
中西旅游景点名称的比较, 加深了我们对汉英两种语言、中西两种文化以及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景点名称作为景点的首要信息, 实现着信息功能和呼唤功能。我们发现两者在实现这些功能的形式和手段方面, 即表达、构成、命名理据方面, 存在差异性和相似性, 这对中文景点名称英译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中文景点名称英译的结构需符合英文习惯, 译文的表达需要在提供忠实信息的同时, 传递文化内涵, 更好地实现信息功能、美感功能和呼唤功能。
摘要:旅游景点名称是旅游目的地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中西旅游景点名称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 对两者进行结构、表达、命名理据及文化、文体方面的比较分析, 试图发现存在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探讨差异背后的文化动因以及对中文景点名称英译的启示。
关键词:旅游景点名称,命名理据,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1]杜思民.旅游景点名称的英译探究[J].焦作大学学报, 2007 (1) :37-38.
[2]夏克浪, 杨燕群.文本类型理论观照下旅游景点英译策略与思考[J].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2 (1) :122-124.
文化景点 第10篇
一、现存的翻译误区分类
1. 中文拼音翻译
舟山普陀山风景区有许多标志都是中文拼音的翻译, 例如“法雨寺”被翻译为“Fayu Temple”, 这又可以分为两类:
1.1有相对应的英文专有名词
梵音洞 (Fanyin Cave) :根据笔者查阅, 了解到梵音”有相对应的英文翻译, 即“Sanskrit”, 所以, “梵音洞”可以译为“Sanskrit Cave”。
1.2用意译更为恰当
师石 (Shishi Rock) :师石是百步沙上临水处一块挺拔屹立的岩石, 上镌“师石”两字, 意为此石可为人师。倘若直接用拼音, 则无法表达原意, 不如意译为“Teacher Rock”。
2. 拼写错误
举“紫竹林”这个例子, 被译为“Purple Bamboo Forset”, “forest”拼成了“forset”, 这样最低级的错误是不该犯的。
3. 中式英语
仍是“紫竹林”这个例子, 译为“Purple Bamboo Woods”。大家若是翻阅资料查阅的话, 就可以发现, “紫竹”的对应英文为“black bamboo”或“Phyllostachys nigra”。所以, “紫竹林”应译为“Black Bamboo Woods”或“Phyllostachys nigra Woods”。
4. 中文与英文相结合
作为普陀山风景区著名的一个景点, “不肯去观音院”却错误翻成“Unwilling-to-go Guanyin Mon stery”。“Unwilling-togo”是“不愿意, 不乐意”的意思;而“Guanyin”则是简单的中文拼音。“Guanyin”有英文专有名词“Avalokitevara”;“Mon Stery”是一个单词, 即“Monstery”, 中文“寺庙, 院”的意思。但是标牌上却分为了“Mon”和“Stery”两个单词, 显然是错误的。所以“不肯去观音院”译为“Unwilling-to-go Avalokitevara Monstery”更为恰当。
5. 翻译过于呆板
景点“龙头生态园”被翻译为“Longtou Ecology Garden”。译者没有考虑到“龙头”的实际含义, 翻译太过牵强。在汉语中, 龙头, 即龙的头, 喻指带头的起主导作用的事物。如leading stock意为龙头股, 同理, 可以译为“leading Ecology Garden”。
6. 一个景点, 多种翻译
同样举“紫竹林”这个例子, 有三种翻译, 分别为“Zizhulin”、“Purple Bamboo Woods”、“Purple Bamboo Forest”。对于中国人而说, 两者理解上没有太大差异, 但对于外国人而言, 却是极大的挑战。旅游本来就是放松心情的活动, 若是被几个景点名搞得晕头转向, 那可就煞了风景。
7. 未翻译
普陀山作为为中国四大佛教道场之一, 越来越多的友人纷至沓来。作为景区警示语, 有提醒游客安全的重要作用, 不配备英文翻译, 显然不足。如景区内“禁止溜坡”就没有翻译, 我们可以补上标语“No Slopping”。
二、旅游景点一般翻译原则
一个旅游景点翻译的好坏, 极有可能直接关系到对游客的吸引力以及游客的数量、旅游业的发展潜力, 一般来说, 旅游景点的翻译, 笔者认为, 应该遵照以下几点。
1. 极大可能译出中文典故
众所周知, 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 倘若“善财洞”直接翻译为“Shancai Cave”, 对外国游客而言, 全然无法理解中国人所赋予它的独特的含义在此情况下, 采用意译显然会更好。
2. 杜绝拼写错误
英文的拼写错误就如同中文的错别字, 试想一下, 倘若你身处国外, 看到国语中出现了错别字, 心中肯定不是什么滋味。同理, 单词的拼写错误也是属于较为低级的错误的, 但是却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所以何乐而不为呢?
3. 翻译简洁化
旅游景点若果出现大量的单词段落, 不免让人觉得烦琐, 所以翻译应该如同数理工式般, 简洁明了, 使人一目了然。这样, 游客也可以花更多的时间欣赏景物的美好。
4. 摒弃中式英语
中式英语固然通俗易懂, 当然, 是对中国人而言。对外国友人而言, 可能就如同天书了, 虽然是本国的单词。这就要求翻译人员对国外文化的了解深度以及扎实的语法功底。
三、结论
文化景点 第11篇
【关键词】跨文化意识 旅游景点 英语翻译
一、引言
当代的旅游行业正在不断发展完善,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与全世界各个国家都有着亲密的往来,伴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跨文化旅游景点英语翻译也随之发展起来。旅游英语可以看作是一种文化交流的活动,他不仅徘徊于不同语言文字之间的相互转换,还是一种较为独特的跨国文化模式的转变,更是一种文化内涵的传递。所以,在合理正确的完善旅游英语的翻译过程中,跨文化意识对中国在文化发展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跨文化意识的理解
跨文化意识指的是在跨文化交流中自然形成的熟知准则和调整方式。亦可以说是对文化的另一种理解方式。跨文化交流本来就是在不同的文化间彼此交流并且以语言为介质,通过一系列的程序环节进行信息交流。因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还有翻译者对文化背景的认识和理解,对跨国文化的理解存在差异是很正常的。假如翻译者在工作过程中过多诉说该国语言的特色进而忽视了跨文化的背景,自然对旅游业相关资料的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错误。但是,如果过多强调国外的语言文化的解释,就会削弱本国原有的文化特点。要知道旅游英语翻译不再是简单的语言间的转化,而是将特殊条件下语言内容用一种独特的方式传达给另一环境下的读者,这种翻译转化的重点在于使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读者能够领悟和理解旅游英语翻译的成功所在。
三、跨文化意识在旅游景点英语翻译中的作用
英语被称为世界通用语言,即当今社会中运用最为广泛的语言,特别体现在英语翻译在旅游过程中的运用。目前全球化的社会导致了国与国之间的往来十分频繁,我国的很多游客也都逐步进入了国际交流化的行列中,与此同时英语翻译也被普遍应用。在我国大部分旅游景点销售的礼品、书籍以及宣传单上的文字均以中文和英文两种文字进行介绍,外国游客通过对英文版本书籍的阅读,可以直接了解到我国旅游景点的相关信息。同时,外国友人阅读英语版本的资料也能激发他们对中国旅游景点的兴趣及热爱,这样会使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前来观光游玩,还能够有效的增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实力。所以,进一步加大各国之间的相互交流,在旅游行业中较好的运用英语已经成为世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跨文化语言交流中,旅游英语翻译尤为重要。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将古汉语用英语顺畅的表达出来,要求翻译人员具备很高的语言专业能力,既要确保翻译后的内容完善,还要保证译后的内容符合当地的民风民俗。所以在旅游景点英语翻译中跨文化意识十分重要。
四、文化差异对旅游英语翻译的影响
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都存在着差异性,这些差异性分布在该国家生活的各个地域。所以,不同的国家都拥有着他们特有的文化历史。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国,它拥有着特有的地域风情和极具特色的历史文化,不同的民族之间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所滋养出来更具特色的风土人情,因为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语言差异以及地域差异,导致在旅游行业中翻译的工作显得不是那么轻松,翻译人员在进行翻译本土特色的风土人情时很难考虑周全,使得翻译后的语言同样具备本土特色。所以,在很大程度上要求翻译人员对不同国家的文化进行全方面掌握。
语言特色是旅游英语翻译中影响翻译效果的重要纽带。比如,中国有文言文和成语,二者之间在转换的过程中难度相对较大。再比如,如果外国友人对我国的一些节日的产生和习俗有所了解就会很容易的加入到行列中,但如果了解的不够深入,就会很容易产生误解。我国过的七月初七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而国外的2月14日是一年一度的情人节,看似一样的节日实际上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就要求翻译者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不仅要向外国友人介绍牛郎织女的典故,还要进一步介绍中国的阴历和阳历的由来以及如何划分。综上所述,旅游翻译这项工作要求翻译者必须对不同文化背景有深刻的了解,而且对跨文化交流的探索具有浓厚的兴趣爱好以及行动能力。这样才能较好的将本国特有的文化知识和民俗特色发扬光大。
五、跨文化意识在旅游英语翻译中的策略
1.音译和意译相结合。翻译者在进行旅游景点翻译的过程中,有效的利用直译和意译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在翻译部分中国特色旅游景点名称时,合理的运用直译和意译能够更为有效的表达其本身固有的含义。如果只采取单一的翻译方法,很有可能无法全面诠释该词语的含义。例如:峨眉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一般我们会译为“Emei Mountain”;北京天安门我们会译为“Tian anmen Square”;再如:“拙政园”既可译为“Garden of Humble Adminstrator”,也可以译为“Zhuozheng Garden”,前者为意译,后者为音译。这样很容易看出音译与意译相结合要比单独的音译或意译效果要好的多。这样,外国友人能更好的了解到我国的传统且具有特色的历史文化。
2.翻译过程中学会适当的变通。中国拥有十分悠久的文化历史,很多景点拥有着它们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所以在介绍的时候我们要采取多种方式相结合将中国的文化介绍给外国前来观光的友人。相反,在有些景点涉足较多历史知识的情况下,翻译者可以尽量适当的删减一些游客们不容易理解的内容,这样可以避免对游客造成理解上的偏差。因为文化的差异,翻译人员在进行翻译工作的过程中应该将跨国文化的要求和不同条件进行灵活转变,但在现实工作中,很难达到不同文化之间对等的转化。所以,要求翻译者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要本着不更改原文化原则的基础上,尽其所能将不同文化进行完善。翻译者只有不断的自我培养对跨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才能更好的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从而更好的缩短了各国之间彼此的距离。
六、结语
综上所述,伴随着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频繁的往来,在旅游行业中,旅游英语翻译就显得尤为重要,翻译的准确程度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对外形象和旅游事业的发展。英语作为当今社会运用最为频繁的语言交流工具,在旅游行业中的发展会直接受跨文化意识的影响,使它所包含的内容表现极为丰富,这就要求翻译人员必须对跨文化相关知识更深入的了解,侧重对跨文化意识的增强,进而提高翻译的水平。在具有强大文化差异的前提下,正确使用旅游英语将我国的文化发扬光大,并促进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
参考文献:
[1]肖乐.跨文化意识在旅游景点英语翻译中的运用[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3(03):107-109.
[2]王欣媛.跨文化意识在旅游景点英语翻译中的运用[J].校园英语,2016,05(01):194-195.
[3]许时广.旅游景点英语翻译中的跨文化意识分析[J].才智,2015,12(03):276.
[4]董芊.旅游景点英语翻译中的跨文化意识探析[J].家教世界,2013,02(02):222-223.
文化景点 第12篇
四川在三国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历史地位:一是蜀汉政权建立地在四川;二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四川人;三是四川三国故事集中, 三国遗址保存较好。现有的主要遗迹约有50多处, 包括成都武侯祠、阆中张飞庙和古城、汶川姜维城、广元剑门关和古柏蜀道、德阳庞统祠墓等等。四川省现存的三国遗迹不但数量上是全国之最, 而且许多遗迹具有唯一性, 比如, 成都惠陵 (刘备墓) 是全国唯一的具有明确标志点的三国皇帝陵墓;大邑赵子龙祠墓是全国唯一的赵云墓。柏蜀古道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古行道树群。由此可见, 四川三国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2 四川三国文化旅游景点服务质量评价指标
鉴于能够影响文化旅游景点服务质量因素众多, 故本研究深入到四川三国文化旅游多家景点进行实地调查, 在广泛听取多位顾客和服务景点服务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后, 与9位四川三国文化景区的经营者以及6位从事旅游服务质量领域研究的专家进行反复商讨, 得出了表1的层次结构模型。该评价体系共分三层:第1层为目标层 (即A层) , 第2层为要素层 (即B层) , 第3层为评价因子层 (即C层) 。
3 四川三国文化旅游景点服务质量指标体系
建立四川三国文化旅游景点服务质量指标, 本文借用层次分析法 (AHP) 对文化旅游景点服务质量指标权重赋值。
3.1 层次法实施步骤
层次分析方法 (AHP) 的主要步骤为:建立层次结构;构造判断矩阵;计算权重。
(2) 计算各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采用求和法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第一, 对判断矩阵每一列作归一化处理, 得:
第二, 按行相加得和向量:
第三, 将得到的和向量正规化, 即权重向量:
第四, 计算矩阵最大特征根:
3.2 四川三国文化旅游景点服务质量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
笔者通过对7位在长期从事三国文化旅游景点的管理者和2位旅游管理方面的专家进行访问及征求了20位景点顾客的意见的基础上, 构成了如下的矩阵。
(1) 构成判断矩阵。采用层次分析法, 构成如下的综合层判断矩阵A-B, 如表3所示。
(2) 求判断矩阵A-B的特征向量和特征值。通过各列经过正规化、再求各行之和、并进行正规化的方法, 便得表4。
特征向量为:
结果表明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可以接受。
同样可以构成内容层各元素相对于综合层元素的判断矩阵, 对B1的判断矩阵见表5。
对B2服务质量的判断矩阵见表6。
对B3服务质量的判断矩阵, 见表7
(3) 四川三国文化旅游景点服务质量的各层指标权重, 如表8。
4 四川三国文化旅游景点服务质量评价
根据已建立四川三国文化景点服务质量体系, 将内容层的各项指标按5个等级考核, 根据质量优劣依次为:优、良、一般、差、很差, 分别得分为100、80、60、40、20。四川三国文化旅游景点服务质量评价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 总目标层A是四川三国文化旅游景点服务质量的总分;Wj为第j个评价因子的权重值;Hj为第j个评价因子的得分值。
由此可以计算出四川三国文化旅游景点服务质量总分, 总分一定是介于0~100分之间, 根据得分范围, 总分为60分以下为差, 总分在60~80分为一般, 高于80分及以上为服务质量优良。
摘要:旅游景点要想持续健康地发展, 服务质量是关键。构建服务质量评价体系, 对于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构建了四川三国文化旅游景点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并利用AHP (层次分析法) 对各项指标赋权重, 该体系的建立将为科学评价三国文化旅游景点的服务质量提供依据。
关键词:服务质量,三国文化,四川,AHP
参考文献
[1]廖培.AHP与模糊评价法相结合的旅游投标方案评价[J].求索, 2010 (1) .
[2]王丽.基于AHP的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4 (8) .
[3]王永桂, 吴文浩.基于AHP分析法的徽州文化旅游资源评价[J].安徽农业科, 2012, 40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