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技术培训范文(精选11篇)
卫生技术培训 第1篇
本刊讯为进一步提高卫生经济师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中国卫生经济培训与研究网络于2007年12月21~23日在北京举办卫生经济师资培训班。卫生部规划财务司于德志副司长、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张振忠所长等领导出席开班式并讲话,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杨洪伟副所长主持培训班。西安交通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等来自网络正式单位、观察员单位的近50位学员参加了培训。
台湾医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朱子斌院长、中国卫生经济学会李长明常务副会长、潍坊市卫生局马安宁局长、中央党校梁妍慧教授、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赵郁馨研究员和中国卫生经济学会王禄生副会长分别作了题为“台湾医疗制度与全民健康保险的发展”、“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与城乡基层卫生服务”、“国民基本卫生服务包可行性研究”、“学习十七大报告体会”、“国民基本卫生服务筹资研究”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风险防范、监管与预警”等专题讲座,引起学员的广泛关注。培训班还就“基本卫生保健制度政府资金投向问题”和“中国医疗卫生市场化’程度问题”分正、反两方进行自由辩论与讨论。
卫生技术培训 第2篇
【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招生网站-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分数线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二○一四年招生章程 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招生行为,保证招生工作的顺利进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教育部及自治区人民政府有关规定,结合学院情况,特制定本章程。第二条 学院概况
1、学校代码:14313。
2、学院全称: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3、学院地址:桃源校区:广西南宁市桃源路37号; 昆仑校区:广西南宁市昆仑大道8号。
4、办学类型:国家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医药院校。
5、办学层次:专科(高职)。
6、学制:三年
7、学院简介: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是由广西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广西药科学校、广西区妇幼保健院附设卫生学校合并组建的一所国家公办的专科层次普通高等医药院校,学校最早创建于1941年,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学院位于广西首府南宁市中心区,学院占地362亩,分为昆仑和桃源两个校区,校园环境幽雅,交通便利。学院设护理系、药学系、检验系、医学系、医药商贸系、卫生事业管理系、基础部和社科部。教职工近477人,专任教师397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81人,讲师166人。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214人。学院基础设施完备,拥有功能各异的医学基础实验室、模拟手术室、护理模拟病房、护理综合实训室、国家级生物制药实训基地、GMP实训车间、社会药房等一批高质量、现代化的实验、实训室共200多间;装备有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总值4088多万元;教学用计算机1667台;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座位8000多个;图书馆藏书约48万册,期刊900种;学生宿舍总面积为4.2万平方米,设施配置齐全、实用,宿舍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及空气源热泵中央热水系统,方便学生淋浴;校园内建有足球、田径、篮球等各种体育运动场所及运动设施;学生食堂宽敞,就餐环境舒适卫生,能满足学生的生活需求。学院有附属医院、附属药厂和遍布广西各地市的150多所综合医院、药厂以及广州、深圳等地的医药卫生单位作为校外教学、实习基地。目前学院全日制高职专科在校生8295人。学院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好评。自2000年开始招收高职高专学生以来,每届毕业生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就业率达90%以上。第二章 招生专业及对象第一条 招生专业:护理、助产、医学检验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药学、药物制剂技术、中药、医药营销(药剂与药品营销)、药品经营与管理、医疗保险实务、临床医学、医学影像技术、眼视光技术、康复治疗技术、口腔医学技术、卫生信息管理、社区管理与服务。其中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被评为国家级高职高专示范性建设专业和自治区级高职高专精品专业;药学、护理专业分别获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项目和被评为自治区级高职高专示范性建设专业。药学、医药营销(药剂与药品营销方向)、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分别与广东大参林连锁药店有限公司、柳州桂中大药房连锁有限责任公司、深圳市医药万泽连锁有限公司、广东一致药店有限公司、深圳海王星辰健康药房连锁有限公司、广州养和医药锁药店有限公司、广西康全药业有限公司、广西一心医药有限责任公司、广西友和古城大药房有限责任公、大川药业、九州通医药集团、广西华辰药业有限公司、南宁靖佳齿科技术中心实行“订单式”合作办学,进入这些专业班级学习的学生,可安排在相应的公司单位实习和就业。第二条 招生对象:参加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的考生。第三章 报考要求第一条 报考外语语种不限,新生入学后外语课程为英语;助产专业只招女生,其他专业不限男、女生比例。第二条 考生体检必须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的有关规定,新生入学后将组织体检复查,对有弄虚作假现象严肃处理,复查不符合入学条件者,将取消其入学资格。第三条 患有色弱、色盲者均不能报读我院招生的所有专业。第四条 鉴于药学类专业学习、就业的特殊性,肝功能异常者不能报读我院药学、药物制剂技术、中药、医药营销(药剂与药品营销)专业、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者建议不要报读药学类专业。第五条 鉴于行业的特殊要求,报考护理、助产专业的考生女生建议身高在1.55米以上、男生建议身高在1.62米以上。第六条 肢体残疾的考生,不宜报考医学类、药学类专业,因为医学类、药学类专业要求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大量、长时间的实验操作。第四章 录取规则第一条 学院将严格执行教育部及自治区招生考试院的招生规定进行招生录取。以公开、公平、公正为原则,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一招生考试的成绩、考生填报的志愿为依据,德智体全面衡量,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全程网上录取。第二条:录取的具体方式
1、在实行行平行志愿投档方案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执行“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接受投档。对于进档考生,根据考生考试成绩,按照专业志愿先后方式,从高分到低分先录取第一专业志愿,若第一专业志愿已录满,按其第二专业志愿录取,以此类推。当考生所填的专业志愿已录满时,服从专业调剂的考生,将其随机调剂到录取计划未满的专业,不服从专业调剂的考生,将予以退档。
2、在实行顺序志愿投档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优先录取第一志愿填报我院的考生。学院按照考生高考成绩由高分到低分录取,参考考生所报专业志愿和专业相关科目成绩进行专业分配。如专业志愿均无法满足,服从专业调剂者,则根据我院各专业录取情况和考生各科目成绩调剂到其他专业录取,否则,作退档处理。第五章 学费、奖学金、勤工助学金标准第一条 学费将严格按广西自治区教育厅、财政厅、物价局审批的收费标准执行,实行公示收费。第二条 学生公寓根据住宿人数与设施,收费标准为每生每年600~850元(由学校统一安排)。第三条 其他费用:部分学习必须品、生活用品为自愿购买,具体费用标准待厂家提供后随录取通知书寄出。第四条 对品学兼优及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学院根据有关政策给予一定的奖励资助,种类及标准如下:
1、国家奖学金:每生每年8000元。
2、国家励志奖学金:每生每年5000元。
3、自治区政府助学奖学金:每生每年5000元。
4、国家助学金:每生每年2500-3500元。
5、学院奖学金:每生每学年600-2000元。
6、学生通过参加校内勤工助学活动,可获得相应的报酬。第六章 毕业待遇桂政办发[2002]15号文的有关规定,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和普通专科学生在户籍和学籍管理、毕业证发放、就业等方面享受同样的政策待遇,即户口可以迁移、毕业证为教育部统一印制和电子注册的普通高等学校专科毕业证书、毕业生就业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就业时派发由自治区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办公室签发的《毕业生就业报到证》。学院每年选送5%优秀高职毕业生直接升入本科院校学习。第七章 咨询及联系方式考生可通过电话、信件的方式或直接到我院招生办公室进行咨询。学院招生办地址: 广西南宁市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桃源路37号(桃源校区)邮编:530021 南宁市昆仑大道8号(昆仑校区)邮编:530023联系电话:0771—2847911 2853620 5616464 联系人:文老师 黄老师 龙老师传真:0771—2853620 5617990网址:http://.cn广西
卫生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4月。
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重点专业:
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全景地图:
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历年分数线:
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报考指南:
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招生计划:
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人气校友:
卫生技术培训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河北省卫生厅项目办督导组于2010年5-8月在邯郸、邢台、沧州、衡水、张家口和承德6个市开展的项目督导工作。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确定调查单位, 每个市抽取3个县, 每个样本县抽取2个乡镇卫生院。
资料收集采取了调阅文件资料、个人深入访谈等多种方式。调查对象包括各市卫生局主管局长 (6人) 、各市卫生局基妇科科长 (6人) 、县卫生局主管局长 (18人) 、县卫生局基妇股股长 (18人) 、乡镇卫生院院长 (36人) 、接受过项目培训的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 (48人)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组织管理、培训过程与数量、文件资料完备情况、经费到位和使用情况、学员评价及对项目的意见和建议等。
2 研究结果
2.1 培训项目的组织管理
6市卫生局和18个县卫生局均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 主管副局长、基妇科 (股) 长、医政科 (股) 长、人事科 (股) 长、计财科 (股) 长及承担培训任务的医院院长为成员组成的“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培训”项目领导小组。项目领导小组每年在项目执行期间召开2次以上的相关会议, 布置和研究项目的相关问题。项目日常管理工作由市 (县) 卫生局的基妇科 (股) 负责。
调研发现, 各市基本上按卫生厅下发的实施方案开展培训工作, 能不定期地开展项目督导工作。6个市卫生局的培训资料较为齐全且符合要求, 但70%的样本县卫生局的项目资料都不够齐全或不太符合要求, 主要表现在缺少培训通知 (文字版) 、培训计划、签到表、培训照片、督导记录等资料。
2.2 培训完成情况
按照《河北省农村卫生人员培训项目实施方案》中要求培训的数量, 2007-2009年, 每年计划为每所乡镇卫生院培训医师3名。据统计, 最近3年6市乡镇卫生院技术人员计划累计培训9 742人, 实际培训9 708人, 培训完成率99.65%。见表1。
2.3 培训内容、形式、地点和学时
中心卫生院医师培训由市卫生局统一组织, 培训地点设在市级或省级医院。一般卫生院医师培训由县卫生局统一组织, 培训地点设在县医院和县中医院。2007年的培训内容为呼吸、放射、检验的常规诊疗, 累计培训时间180天。2008年的培训内容为中医及民族医、内、外科, 累计培训时间为141天。2009年的培训内容为内儿科、内、外科, 累计培训时间为141天。
2.4 经费到位和使用情况
2007-2009年, 中央财政每年均按照40元/天/人的标准拨付了人员培训经费。在调查的6个市、18个县中, 经费到位率均达到了100%, 并将培训经费按照培训人数拨付给了市或县级综合医院或中医院等承担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培训的医疗卫生机构。
2.5 各方对培训工作的评价
各方对培训工作的评价如下: (1) 培训对象:35%的乡镇卫生院院长反映, 卫生院培训对象的确定采取由上级部门一刀切的方式, 卫生院院长在确定培训对象时基本上没有自主权。因此 , 经常会出现需要培训的医师没有培训机会, 不需要培训的还必须参加培训的现象。 (2) 培训时间:参加项目培训的医师反映, 临床进修人员的进修时间一般为2~4个月, 培训的时间较短, 而且需要转多个科室, 所学知识和技能掌握的不够扎实和牢固。 (3) 培训师资与形式:访谈对象均对项目采取的理论与临床进修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和师资表示非常满意。 (4) 培训效果: 90%的受训医师对培训工作非常满意, 表示参加完相应的培训工作后, 乡镇卫生院常见病和多发病的预防和诊疗知识、技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 对从事的工作有一定帮助。 (5) 培训需求:在被访的48名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中, 全部表示希望今后继续开展此类培训工作。
3 讨论
借鉴WHO关于卫生系统绩效的相关理论[1,2], 村卫生室人员培训项目的绩效与培训经费的筹集 (包括筹集渠道与水平) 与支付方式的选择, 培训工作的组织、开展及监督管理和培训对象的依从性五个方面密切相关。为了改善培训项目的整体绩效, 应从以上5个关键干预点入手, 深入分析培训项目的薄弱环节, 并针对性地提出改善策略和措施。
3.1 拓宽筹资渠道, 提高筹资标准
目前, 培训项目的经费来源相对单一, 主要为中央财政, 而且筹集水平较低, 每人每天仅40元。对于县城来讲, 培训经费用于安排学员的吃和住略显不足, 部分学员抱怨吃住条件较差。对于各市区而言, 住宿费用相对比较高, 项目经费缺口较大, 每年需要承担培训任务的医院补贴一定的经费,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培训承办机构的积极性。
因此, 在每人每天40元的基础上, 应逐年提高补助标准, 尤其是在市级卫生机构培训的培训人员。今后应在争取提高中央财政补助力度基础上, 应明确地方政府的筹资责任, 积极拓宽筹资渠道, 如规定地方政府应给予一定数额的配套资金。在地方财力相对有限的地区, 也可以探索由下属卫生机构筹集培训基金的方式。比如, 县卫生局要求下属卫生机构每年按某项参数 (如人员工资) 缴纳培训基金, 然后再根据各机构每年开展的培训数量和效果由县卫生局发放培训补助, 这样既可以解决经费短缺的问题, 又保证了培训效果。另外, 在实施培训项目时, 地方政府应给予卫生局相关部门适当的工作经费, 以支持其对培训项目的监管与督导, 保证培训项目保质保量完成。
3.2 鼓励采取灵活多样的补助发放方式
卫生经济学理论表明, 不同的经费补助方式产生的激励机制是不同的, 卫生机构和人员的行为也不同, 培训的效果也会受到影响[3]。因此, 为了激励培训承办机构提高培训效果, 避免培训流于形式, 在补助经费的支付方式上, 不应简单实行按照培训人数发放的方式。应允许各市、县卫生局积极探索各种补助发放方式, 如可以借鉴医疗保险费用支付中的按绩效付费的做法, 探索按培训数量和绩效发放培训补助。
3.3 加强培训工作的组织与实施
培训工作的组织与开展是影响项目绩效的关键因素, 主要应从培训对象、内容、时间等方面入手设计和组织好培训工作。
3.3.1 培训对象
应增加卫生院院长在选择培训对象时的自主权。每年的培训不应把培训对象限制过死, 应给予卫生院院长一定的自主权, 允许根据自己的培训计划选送需要参加培训的医务人员。
3.3.2 培训内容
为了促进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下, 河北省各地正在全面推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该项目由中央财政按照人均15元的经费标准进行转移支付, 由乡镇卫生院免费向农村居民提供9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调研发现, 虽然乡镇卫生院开展该项目的意愿和积极性很高, 但是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经验比较缺乏, 而且提供能力较为低下, 严重影响了部分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的效果。考虑到前几年已加强了基本医疗方面的培训, 建议今后的培训应增加公共卫生服务方面的内容。
3.3.3 培训时间
参加项目培训的医师反映, 临床进修人员的进修时间一般为2~4个月, 培训的时间较短。为了提高培训效果, 建议适当延长临床进修的时间, 如6~12个月较为适宜。
3.4 加强项目的监督与评价工作
在5个关键干预点中, 监督检查的环节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影响其他4个环节的功能。因此, 各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项目的督导和检查。为了最大程度地实现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 应针对人员培训项目开展定性或定量的成果效果分析, 并依据评价结果及时、合理调整人员培训方案, 以保证有限项目资金的合理配置。
3.5 制定相关配套政策, 提高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理论及实践表明, 村卫生室人员参与培训的依从性和积极性与培训效果密切相关[4]。调研结果表明, 乡镇卫生院医师在参加长期的培训和进修期间, 月收入一般降低1/2至2/3。尽管多数医师表示, 在收入和培训权衡之后仍然会选择参加培训, 但不容忽视的问题是, 医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影响。因此, 为了消除参加培训人员的顾虑, 提高他们的依从性和积极性, 乡镇卫生院应出台鼓励人员培训的政策和措施, 如保证在培训期间人员收入不出现明显降低等。
摘要:目的:了解河北省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培训实施现状及问题, 探索有效的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培训模式。方法:资料来源于河北省卫生厅项目办督导组2010年在邯郸等6市开展的项目督导工作, 主要通过调阅文件资料、个人深入访谈等方式获得。结果:各市基本上按卫生厅下发的实施方案开展培训工作, 培训完成率接近100%, 该项目在培训经费、内容、时间上存在一定问题。结论:为了改善培训项目的效果, 应从培训经费的筹集与支付方式, 培训工作的组织、开展及监督管理和培训对象的依从性方面入手。
关键词: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培训
参考文献
[1]梁万年.卫生事业管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2]程晓明.卫生经济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3]吴明.卫生经济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0.
卫生技术培训 第4篇
急知识培训教案
(一)教学目的: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和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进一步做好农村卫生人员培训工作,切实提高农村卫生服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和整体素质.加强农村卫生服务机构能力建设,促进农村卫生事业的持续发展.1.能力培养对象:各村具有执业许可证的乡村医生
2.基础知识目标:让所接受培训的乡村医生都能熟练掌握国家基本卫生服务的内容及操作方法.以点带面.带动其他乡村医生一起投入到公共卫生事业来.3.思想教育目标:带动乡村医生参与的积极性,这是民生工程
浅谈卫生间防水施工技术措施 第5篇
关键词 卫生间防水 防水施工 渗漏原因 控制措施
卫生间防水施工多为混凝土结构自防水和柔性防水的复合防水做法,如果在施工中能严格按设计要求和规程规范的标准去操作,是能够遏制住洇漏的质量通病的发生。
一、土建工程施工
1.卫生间止水台的浇筑。按有关规范要求,卫生间四周除门口外,设上翻的混凝土止水带与楼板混凝土同时浇筑,使之成为一个整体,有效地起到了止水的作用。但在施工中发现,有的施工单位在浇筑楼板混凝土后,再支模浇灌止水带混凝土,这样便在板面与止水带之间留下了施工缝,给混凝土结构防水留下了隐患,容易产生漏点。所以,在施工中应严格按照施工规范要求,将卫生间混凝土止水带与现浇混凝土板一次浇筑完成。
2.地板找平层及防水层的施工。柔性防水层的施工质量是卫生间防水施工的关键。当进行卫生间内穿楼板管道安装时,在预留洞浇筑完毕后,应进行局部避水试验,待试验合格后,才能进行砂浆找平层的施工。找平层应平整,有坡度要求的尚需按要求找出坡度,四周上翻高度应至±0.00以上与墙面找平层接平。阴角处均做成弧形状,卧入墙内的预埋管槽应随找平层抹成半圆弧状。但是,在施工中发现,找平层不平整、阴角无弧度或弧度不顺直、墙内凹槽开口过小、省略找平层施工以及应上翻处上翻不到位等现象,严重影响了防水层的质量。使防水层产生褶皱、上翻高度不够、收口翘边、阴角空鼓及卧墙管敷设在防水层外等问题,使防水层在防水范围内无法形成一个闭合的容器,造成了漏点的产生。
3.卫生间内垫层的施工。卫生间内的垫层一般采用白灰炉渣或其他较松散的轻质材料。一方面,此类材料可以保护垫层内的暗敷管道以及便于暗敷管道的施工和维修;另一方面,也相对减轻了楼面的荷载。但在施工中发现,施工单位常用建筑垃圾或C15混凝土来进行填筑。坐便器下应采用白灰膏或其他不黏结材料定位稳定后,再填白灰炉渣固定周边。但发现不少施工单位采用水泥砂浆进行定位,然后填混凝土或水泥砂浆固定周边。这些错误的做法,给以后卫生洁具的更换和维修带来困难。
4.防水台的施工。卫生间管根部位的防水台应生根在基层上,防水台上口应做出锥形坡度且与管道接触处的缝隙堵塞严密。但在施工中发现,有不少施工单位把防水台做在地面的面层上,上口无坡度,根部有缝隙,造成止水台形同虚设,完全起不到防水的作用。
二、安装工程施工
1.管道预留洞的预留施工。进行现浇混凝土楼板的施工时,卫生间要进行预留洞的施工。首先,按设计要求确定准确各种管中心的平面位置图,确定管道位置后,高出设计楼板6 cm左右放置预留洞套管,管上口应及时封堵严实,防止混凝土落入管中。预留套管规格应大于管道2个型号(如:管径DN110—预留套管DN200),预留洞应成上粗下细的倒锥形。在浇筑混凝土时,应设有专人值班,值班人员应能够保证预留洞位置正确以及成型锥体的及时拔出。但在施工中发现,有的施工人员用光滑无锥度的塑料管替代木制的倒锥体,导致形成上下同径且洞壁光滑的预留洞。这样的预留洞很难保证穿管后封堵的质量,留下了渗漏的隐患。
2.穿越楼板管道安装施工。给水、暖气管道立管穿越顶板时,应加设阻水套管(阻水环采用φ8钢筋盘焊在大于管道2个型号的套管上2道),套管以高出楼地面3 cm为宜,套管内用柔性防水材料填实。排水管道立、支管(PVC)穿越顶板时,应加设三道阻水环,阻水环采用同等型号的PVC管,宽1.5 cm胶粘在穿楼板处的立管上,且三道接口错开。
当预留洞中的立管安装准确并固定后,应先对光滑的洞壁进行凿毛处理,并进行充分湿润后,在混凝土楼板底面预留洞处支设工具式模板,用补偿收缩混凝土对缝隙进行二次浇灌封堵。二次浇灌时应分两次进行,第一次浇灌至板厚的2/3处,待混凝土凝固后进行24 h的蓄水试验,确认不渗不漏后再进行另外1/3的浇灌。但在施工中发现,操作人员图省事,不重视模板的支设,随意支设简易模板(有的甚至用纸壳替代),然后用水灰比很大的普通混凝土一灌了之。其后果必然会造成管根周围的洇漏现象。
3.卫生间暗敷管道施工。卫生间墙体暗敷管道应提前将暗敷管槽割剔完毕,管槽规格应不小于7 cm×6 cm,在管道预留安装完毕后,施工找平层并将管槽抹成半圆弧形,进行防水施工时,应按照设计要求,将放水卷材贴至管半圆弧槽内,卷材铺设应密实无空鼓,使防水层形成一个整体,预防漏水现象的发生。
4.卫生间加设暗地漏。在设有分水器及下卧层的卫生间应设暗地漏。设计中卫生间楼板的结构标高一般在-0.11~-0.13之间,地面建筑标高-0.03。而与之相邻的房间一般结构表高为-0.09,建筑地面标高±0.00。这样卫生间门口与外连接处的垫层中有3 cm厚的连接层。此处管道密集,管与管之间出现缝隙。若卫生间内防水存在漏点,当地面渗水或管道漏水时,渗水便会通过垫层逸入其他房间形成漏点,而增加暗地漏是解决此问题较理想的办法。暗地漏应安装在卫生间合适的位置,在砂浆找平层施工时坡向暗地漏,暗地漏的上口标高应不高于卫生间内的地面结构标高。这样如存在漏水现象,渗水便会通过暗地漏流入排水管排出。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造成卫生间施工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卫生间工作面狭小、作条件差、工程量零星、工序多以及管理人员疏于监管,造成了施工人员违规操作且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因此,卫生间防水施工应坚持以事前控制为主、事中严格控制、事后控制为辅的原则进行施工管理,做好预控措施,规范施工操作及强化工序交接程序,才能保证卫生间施工质量,杜绝洇漏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孟文清.建筑工程质量通病分析与防治, 2005.
卫生技术培训 第6篇
1 以提高能力为宗旨, 扎实开展农村卫生人才培训
根据省卫生厅关于加强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培训工作的通知精神, 为不断提高本地区农村卫生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顺利实施“农民健康工程”, 我校积极配合卫生行政部门扎扎实实地、创造性地开展了农村卫生人才培训工作。近三年, 共计培训了5 040人次, 其中乡镇卫生院骨干人员524人次、全科医师岗位594人次、社区护士岗位638人次、乡村医生全科医学知识转岗3 284人次。在省卫生厅组织的城乡基层卫生人员培训工作评估检查中, 我校的综合得分排名第一。2007年7月24日, 省政协吴瑞林副主席、省卫生厅吴坤平副厅长等一行来我校开展省政协督办重点提案调研视察活动, 对我校的农村卫生人才培训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为了把农村卫生人才培训工作做实、做优, 我们注重以提高农村卫生人员的执业能力为宗旨, 加强实践培训, 以提高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具体工作中, 严格按照省全科医学培训中心制订的实践培训大纲和计划, 组织实施实践培训, 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农村卫生事业现状, 补充制订了《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实习手册》、《乡村医生全科医学知识培训实践技能训练及考核项目》。根据培训班学员及其单位的需求, 我们积极探索乡镇卫生院骨干医师个性化实践培训的模式, 并在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的大力支持下付诸实施。同时还注重围绕培训开展科研工作, 以科研创新培训工作, 以科研引领和推进培训工作, 已有4个省市立项专项课题, 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15篇。
通过开展农村卫生人员的培训工作, 学员建立了全科医学的理念, 了解了本学科国内外研究实践的新进展, 强化并规范了临床基本诊疗技能的训练, 提高了疾病鉴别诊断和临床思维的能力、处理农村复杂健康问题的能力, 掌握了农村重大疫情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 其技术水平和执业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学校以热诚、周到的服务和严格、规范的管理赢得了领导的信任、学员的赞许, 高质量、高水平地完成了对本地区城乡基层卫生人员的培训工作任务。
2 以提高学历为动力, 举办多层次卫生人才学历教育
为了提高广大卫生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全面加强卫生管理、临床医疗、护理及医疗技能等医学专业领域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 我校注重以提高学历为动力, 激发广大卫生技术人员的学习热情, 大力发展成人学历教育, 与南京医科大学、东南大学、徐州医学院、江苏大学等多所高校联合举办多层次卫生人才学历教育, 使成人学历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发展规模由1994年的临床医学1个专业、学员仅17人, 到2008年已拓展为临床医学、护理及医学检验3个专业, 学员共2 675人;办学层次由专科层次发展到专科、本科及在职研究生教育等多层次并举;办学形式由当初只有夜大一种形式发展到现在夜大、函授及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互为补充的局面。
多年来我校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的成人教育工作理念, 认真贯彻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市教育局有关文件精神, 规范办学行为, 保证教育质量, 得到了联办高校的一致好评。为淮安市及周边地区培养了专、本科层次的医、护、技人员共4266人 (其中已毕业2 014人) 及在职研究生229人。他们中的许多人已成为省、市、县 (区) 卫生部门和各级医院的管理人才和业务骨干, 为我省尤其是淮宿地区的医药卫生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赢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社会信誉。2005、2006、2007年我校连续被淮安市教育局评为“高校成教校外教学先进集体”, 在江苏大学、东南大学、徐州医学院成人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检查评比中, 得分名列第一, 还被南京医科大学评为先进集体, 多人被评为成教优秀管理工作者。
3 以改善设施为基础, 不断强化实训基地建设
学校高度重视实训基地建设, 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加快实施职业教育一基地三工程’工作的意见”和省卫生厅“关于建立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的目标要求, 加大投入力度, 建立了“四大实训中心”“两级实验平台”“一个电教中心”的实验实训体系。通过几年的建设, 我校实验实训用房总面积达20 000余平方米, 设备总值3 000万元, 拥有万元以上大型设备50余台 (套) , 其中, 护理实训中心为国家和省级紧缺人才培训基地, 2007年其被评为全省优秀实训基地;医学检验实训中心为省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消化道肿瘤实验室已列入淮安市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
本着“立足淮安, 做强苏北, 辐射江苏”的职业技能培训方针, 积极探索“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我校构建了“由单项技能训练向综合技能训练、模拟训练向真实训练转移”的卫生职业技能训练模块与考核指标体系, 培训内容实现了由“知识培训”到“技能培训”再到“科研创新能力培训”的逐步提升。
为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服务功能, 我校主动与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联系, 以卫生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基本依据, 根据各级医疗卫生人员业务素质状况, 有针对性地添置设施、设备, 开发培训项目, 制订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 选配优秀师资, 采取脱产、半脱产等多种形式开展培训。学员通过在实训基地的培训, 知识、技能和创新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有力地推动了区域卫生医疗事业的发展, 对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4 以涉外培训为特色, 构架国际人才培养立交桥
近年来, 我校作为赴沙特出国护士的英语培训基地, 培训了百余名卫生技术人才, 并且顺利通过了沙特大使馆的英语考试。2007年10月以来, 我校共有28名护理专业的在校学生赴英国带薪实习, 还有172名学生获得了英国大使馆签证认可的英语考试证书, 正陆续办理赴英手续。2007年4月以来, 我校共组织校内外1 724名考生参加全国医护水平英语培训和考试工作, 被评为“全国医护英语水平考试优秀考点”。我校与美国Bob Jones大学、菲律宾Saint Louis大学合作, 常年聘请外籍教师教授涉外护理专业的英语和专业课, 把全英文的医学教材和授课形式引进涉外护理专业的课堂。每年暑期, 聘请外籍教师举办口语强化班, 共培训732人次。为弘扬南丁格尔精神和国际红十字精神, 今年6月21日, 我校成立了中国南丁格尔志愿护理服务总队淮安支队, 有1 813名护理专业的学生参加。中华护理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南丁格尔志愿护理服务总队理事长张志君女士亲自来淮安授旗, 第39届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章金媛女士来校作报告, 要求全体队员弘扬南丁格尔精神, 传播公益慈善理念, 服务社会, 为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5 以服务市场为准绳, 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培训
我校不断强化服务社会、服务市场的理念, 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培训工作。一是服务企业, 按需施训。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以市场为依托, 社会需求为目标, 面向社会、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提高医卫人员及相关人员的素质。经过市场调研和周密计划, 今年5月我校与淮安广济医药连锁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根据广济员工的岗位所需, 量体裁衣, 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明确相应的教学内容, 为提高广济员工素质探索出一套个性化的“订单式”培训方案。初步计划三年内完成对300名员工的培训, 分6期进行, 培训周期为半年。为保证校企合作高效、有序地进行, 我校选派了专门的管理人员担任班主任, 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承担教学任务, 得到了企业员工的一致好评。二是服务社区, 走向基层。为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加强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我校与淮安市卫生局、北京“好医生”医学教育中心合作, 分别于2007年7月和10月举办了2期“继续医学教育社区行”活动, 聘请著名专家授课, 采用“六位一体”的理念, 把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技术6个方面的内容渗透到社区常见疾病的诊疗中, 共培训310人次,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学员满意度达100%。三是服务行业, 提升层次。我校定期举办高层次医学学术沙龙。今年5月, 我校还承办了省解剖学会年度工作会议, 同时以此为契机, 举办了高层次、高水平的学术盛会。省解剖学会理事长、南通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顾晓松教授亲临会议, 来自江苏医学院校、医疗卫生系统的医学专家100余人、在读研究生近30人参与了盛会。本次沙龙学术气氛浓厚, 共有20余位专家学者做了学术报告, 南京大学鼓楼医院博士生导师蒋青教授的报告《运动医学解剖与临床》、南通大学医学院陈罡博士的报告《星形胶质细胞溶酶体可调节性分泌ATP》、南京医科大学张永杰博士的报告《Lingo-1在脊髓损伤中的功能及机制研究》激起了与会者强烈的反响。学术沙龙为提高医学研究人员综合素质、激发创新热情、提高科研能力提供了交流的平台, 增进了不同学科领域研究人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6 以协作互动为契机, 开展在岗乡村医生学历补偿教育工作
在岗乡村医生中专学历补偿教育工作是经2007年省政府94次常务会议通过, 省教育厅、省卫生厅合力实施的一项重大工程。这是我省实践十七大精神, 规范和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工作, 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举措。工作开展以来, 我们以协作互动为抓手, 力求高水平、高质量地完成各环节工作。
(1) 搭建全省卫生专家协作平台。针对我省乡村医生的队伍现状及工作内容, 我们邀请了南京医科大学、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及江苏省人民医院等省级医疗机构的医学教育和临床医学的专家, 与我校的骨干教师一起制订了在岗乡医中专学历补偿教育的教学计划;编制了课程标准、复习题集;编写了《医学伦理学》、《社区康复》、《老年医学》、《人口学概论》、《医学史》、《医学社会学》等一批教材。
(2) 搭建省、市、县、乡四级管理及教学机构协作平台。全省在岗乡村医生中专学历补偿教育共计录取学员40 781人, 已注册学员33 782人, 学员遍布全省所有乡镇。为了能顺利实施全省补偿教育的各项管理和教学工作, 在省卫生厅的直接领导下, 我们搭建了省、市、县、乡四级管理及教学机构协作平台。在各省、市、县 (市、区) 管理机构的大力支持下, 在各市辅导中心及各教学点的积极配合下, 我们出色地完成了宣传发动、报名审核、入学考试、学员录取、开学准备以及面授教学等阶段的相关工作。目前全省在岗乡村医生中专学历补偿教育的教学及各项管理工作已进入良性、有序的运行轨道。
(3) 搭建校企结合的协作平台。根据乡村医生的实际情况, 我省在岗乡村医生补偿教育的办学形式实行半工半读。采用集中面授、分片辅导、课堂教学、视频教学和个人自学等各种手段相结合的开放式教学形式。我校在省卫生厅的指导下, 与北京“好医生”医学教育中心通力合作, 借助企业的科研开发实力、市场开拓能力、服务探索精神, 发挥自身卫生职业教育的特长, 通过视频教育系统组织教学, 利用管理网站辅助各项管理。多层次、高水平的协作互动, 保证了在岗乡医学历补偿教育工作的有效实施。
饲料卫生安全控制技术 第7篇
1 饲料中有毒有害元素的危害及其控制
多种化学物质如有毒金属和非金属, 某些有机和无机化合物均可以污染饲料, 严重影响饲料安全。尤其是危害较大的金属元素及化合物等。
1.1 铅
1.1.1 成因
土壤被含铅较高的工业废水或废物污染后, 饲料中含铅量也随之增加;使用的饲料中, 有个别矿物质饲料和鱼粉、肉骨粉中含量较高。
1.1.2 危害
猪采食含铅量较高的饲料, 便会引起慢性中毒。猪铅中毒后, 主要侵害神经系统、造血器官、肾脏等。表现为神经机能紊乱、兴奋和抑制不能自行调节, 溶血性贫血, 肾脏变性或坏死, 消化道出现病变等。人食用了被铅污染的猪肉食品后, 可能会引起末梢神经炎, 运动和感觉障碍等。
1.1.3 预防
(1) 使用无铅汽油, 减少汽车尾气铅的含量;
(2) 含铅污水经过处理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后再排放;
(3) 对高铅土壤使用石灰、磷肥降低铅的活性;
(4) 对猪使用的饲料原料进行严格检测, 禁用高铅饲料。
1.2 砷
1.2.1 成因
在养猪生产中, 人为添加砷制剂作为饲料添加剂, 以促进机体血液循环, 提高代谢速率, 使皮肤红润, 常用的有3-硝基-4羟苯胂酸和4-硝基苯胂酸, 其中的砷易于蓄积体内, 对猪和人可产生毒性和致癌作用。
1.2.2 危害
猪主要表现为慢性中毒, 砷中毒后的猪常出现胃肠炎, 健康不佳, 生长受阻, 体重下降, 被毛蓬乱, 易脱落, 食欲反复无常, 可视粘膜发红, 皮肤感觉降低, 四肢无力, 一直麻醉。
1.2.3 预防
(1) 饲料中减少砷制剂的添加量;
(2) 对烟尘、废水、废渣进行回收处理;
(3) 多使用有机肥料;
(4) 在作物收获前禁止使用含砷农药;
(5) 严格按国家规定的砷含量标准选择原料;
(6) 对含砷较高的日粮添加碘、锌、硒等物质可降低砷的危害;
(7) 使猪饲料中砷的含量低于2mg/kg。
1.3 汞
1.3.1 成因
在工业废水污染严重的水域生产的鱼粉, 汞含量是非污染区的5倍多, 用此种鱼、虾或鱼粉喂猪, 易引起中毒。
1.3.2 危害
汞对动物毒性很大, 猪对其非常敏感。中毒后的猪常表现喂神经症状, 如运动不协调, 盲目行走, 呆滞, 昏睡, 脱毛等。
1.3.3 预防
(1) 禁用或少用含汞消毒剂;
(2) 工业污水经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再排放;
(3) 对已经被汞污染的土壤, 尽量使用有机肥料;
(4) 配置猪饲料时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汞允许量标准选择原料, 保证配合饲料中汞的含量低于0.1㎎/㎏。
1.4 镉
1.4.1 成因
皮革蛋白粉生产过程中必须有严格的去镉工艺, 否则, 残留镉将严重污染饲料, 对动物和人毒性很强。
1.4.2 危害
当游离镉与硫蛋白结合后, 会产生毒害作用。急性中毒的表现为食欲降低, 生长发育迟缓, 被毛缺乏光泽, 骨质疏松或患软骨病。长期食入含镉饲料, 可使肾脏发生慢性中毒, 损害肾小管和肾小球。
1.4.3 预防
(1) 严格控制镉的排放, 治理“三废”;
(2) 提高饲料中锌、铁的含量, 补充足量的维生素C和维生素D3;
(3) 选择无污染饲料, 保证猪配合饲料中镉的含量不超过0.5㎎/㎏。
2 饲料天然有毒有害物质的危害及其控制
2.1 棉酚
2.1.1 危害
棉籽饼 (粕) 中含有的主要有毒物质是棉酚, 其能破坏猪的胃肠机能, 导致胃肠炎, 损害心、肝、肾等实质器官, 出现心里衰竭, 肺水肿, 多种器官出现出血性炎症;破坏公猪的睾丸生精上皮, 引起精子畸形、死亡, 甚至无精子。
2.1.2 预防
(1) 控制棉籽饼 (粕) 中在配合饲料中的用量, 商品猪不超过5%, 种猪禁用;
(2) 种植无毒棉, 对棉籽饼 (粕) 进行脱毒处理, 常用的方法是加入硫酸亚铁或加碱处理, 还可用加热法, 如蒸、煮、炒等;
(3) 配合饲料中棉酚含量要低于20mg/㎏。
2.2 硝酸盐和亚硝酸盐
2.2.1 危害
急性亚硝酸盐中毒后, 猪表现为全身性的缺氧, 心跳过速, 神经麻痹, 急性胃肠炎;慢性中毒症状为采食量下降, 生长速度降低, 甲状腺腺肿大, 繁殖机能障碍。
2.2.2 预防
(1) 妥善保存青绿饲料, 禁喂腐烂变质的青饲料;
(2) 土壤中控制氮肥和除草剂的使用量, 保证钼、铜、锰、铁的充足;
(3) 严格控制饲料中亚硝酸盐的含量, 我国饲料卫生标准规定, 猪配合饲料中亚硝酸盐的允许量不超过15mg/㎏。
2.3 植酸及植酸盐
2.3.1 危害
植酸的主要储存形式是植酸磷, 植酸磷利用率极低, 猪采食后大部分被出体外, 造成环境的污染;植酸还可与钙、铁、锌、锰、铜、钴等螯合形成不溶性螯合物;植酸与蛋白质螯合后使蛋白质的溶解度大大降低;此外, 植酸还可与多种营养物质结合, 从而降低营养物质的消化利用率, 污染环境。
2.3.2 预防
(1) 在饲料中加入植酸酶, 促进植酸向正磷酸及磷酸肌醇中间产物转化, 提高植酸磷的利用率, 减少环境污染;
(2) 由于植酸与微量元素和蛋白质结合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率, 所以, 配合饲料时, 适当增加微量元素和蛋白质的添加量;
(3) 饲料经加压、热处理后可使部分植酸磷水解, 经分解后的植酸磷的利用率明显提高。
3 饲料生物污染的危害及控制
饲料微生物污染指由微生物, 包括饲料中的细菌 (沙门氏菌、大肠杆菌、肉毒梭菌、葡萄球菌、魏氏梭菌等) 、霉菌、病毒等引起的污染, 猪只采食后引起感染性疾病, 细菌在饲料中繁殖产生的毒素使猪只引起细菌外毒素中毒。
3.1 细菌污染及其控制
3.1.1 成因
鱼粉、肉粉、骨粉、蚕蛹及各种动物屠宰的下脚料。若消毒不彻底或保存不当, 常含有沙门氏菌、大肠杆菌、肉毒梭菌、葡萄球菌、魏氏梭菌等, 猪采食这些病菌严重污染的饲料时, 可能爆发疾病, 在机体健康状况较差或应激状态下, 发病几率更高。
3.1.2 危害
被细菌污染的饲料可引起饲料的腐败变质, 表现为适口性降低, 颜色和气味异常, 营养物质被破坏, 导致猪只发病。沙门氏菌污染的饲料污染的饲料常引起只下痢, 肉毒梭菌污染分泌的毒素可使猪出现中毒症状, 表现为四肢无力, 全身麻痹, 运动失调。
3.1.3 预防
(1) 使用经高温加热消毒后的鱼粉、肉粉、骨粉、蚕蛹及各种动物屠宰的下脚料;
(2) 各种饲料原料分开储存;
(3) 适量添加允许添加的抗菌药物或有机酸, 抑制细菌繁殖;
(4) 注意饲料加工环节的卫生消毒, 保证饲料水分含量在14%以下。
3.2 霉菌污染及其控制
3.2.1 成因
饲料水分含量较高, 储存环境通风不好, 霉菌滋生, 并产生霉菌毒素, 猪采食大量的霉变饲料后, 引起中毒。
3.2.2 危害
(1) 霉变过程产生的代谢产物是饲料感官性状恶化, 如产生刺激性气味、异常颜色结块等, 使饲料的适口性下降;
(2) 霉变可消耗饲料的营养物质, 降低饲料的营养价值, 部分维生素破坏, 代谢能减少;
(3) 猪采食霉变饲料后, 其中的霉菌毒素蓄积到一定程度后, 使猪中毒, 表现为呼吸困难, 拉稀, 运动失调, 并有强烈的致癌作用;在肝、肾、肌肉中可检出霉菌毒素及其代谢产物, 导致动物性食品污染。
3.2.3 预防
(1) 严格控制饲料的水分含量, 一般稻谷水分含量低于13%, 花生低于8%, 玉米低于12.5%;
(2) 尽量不饲喂易霉饲料, 如花生对霉菌比其他饲料易霉变;
(3) 改善储藏条件, 采取低温储藏, 减少氧化量;
(4) 在饲料中添加防霉剂, 如乙氧喹、延胡索酸、丙酸等。
4 农药污染的危害及控制
4.1 有机磷污染及其控制
4.1.1 成因
农业常用的有机磷农药有1605、1509以及高效、低毒、低残留的乐果、敌百虫等。目前主要使用的是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 但也有的使用剧毒农药。农作物长期使用后, 其产品中有机磷含量增高, 当超过允许残留量后, 猪食入后, 可引起中毒。
4.1.2 危害
中毒后的猪主要表现神经症状, 另外, 人食入有机磷残留过高的猪肉后, 可致癌、致畸和致基因突变。
4.1.3 预防
(1) 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
(2) 加强饲料原料的管理, 制定饲料中农药药物残留标准, 进行饲料农药残留的监控;
(3) 饲草和饲料经日光照射可使农药分解。
4.2 有机氯农药污染及其控制
4.2.1 成因
常用的有机氯农药有六六六、DDT等, 目前我国已经禁止使用。但以前使用的该类药物对环境的污染很难消除, 使生产出的饲料仍含有这些有毒物质。
4.2.2 危害
猪有机氯中毒后, 主要侵害神经系统、肝、肾等实质器官。还对免疫器官有损伤作用, 影响猪的繁殖机能, 有致癌、致畸、和致基因突变的作用。
4.2.3 预防
有机氯的预防方法可参考有机磷的预防方法。
4.3 有机氟农药污染及其控制
4.3.1 成因
有机氟农药主要有氟乙酸钠、氟乙酰胺, 此类药物的残效期长, 动物采食后, 可引起中毒, 对猪的影响是损害心脏和中枢神经系统。
4.3.2 有机氟的预防
可参考有机磷的预防方法。
5 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的危害及控制
5.1 危害
(1) 急慢性毒性作用;
(2) 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
(3) 过敏作用;
(4) 激素样作用;
(5) 对人类胃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6) 耐药性;
(7) 影响畜牧业的发展;
(8) 影响畜产品的贸易。
5.2 控制
(1) 根据不同阶段, 选用合理药物和适宜的使用范围;
(2) 正确计算药物使用剂量;
(3) 正确配伍, 适时停药;
(4) 多用益生素、低聚糖、酶制剂、酸化剂、中草药等绿色饲料添加剂, 减少环境污染, 注重食品安全;
(5) 按疗程用药, 勿频繁换药;
卫生技术评估国外应用情况概述 第8篇
1 发达国家的应用情况
1.1 美国
美国是世界上首先开展HTA的国家。1972年在国会成立的O T A (Office of Technology Assessment) 是世界上第一个HTA机构, 其经验被广泛借鉴。但由于对其性质的争论及来自医药企业的压力, OTA于1995年被国会停止资助并解散。美国的医疗卫生体系是以私立机构为主的市场化体制, 因此在政治、财政和商业等多方面力量和因素的影响下, 目前美国没有权威的全国性评估机构, 数十家公立和私立机构基于各自的角度和立场进行HTA工作。
公立机构方面和联邦层面, 影响力较大的H T A机构主要包括美国健康与公共服务部卫生保健与质量研究所 (Agency for Healthcare Research and Quality, AHRQ) 、联邦医疗保险计划 (Medicare) 与医疗救助计划 (Medicaid) 中心、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药物效能评估项目 (Drug Effectiveness Review Project, DERP) 和退伍军人事务部药品福利战略管理组 (Pharmacy Benefits Management Strategic Healthcare Group, PBMSHG) 等。
AHRQ接受联邦财政拨款, 基于与其合作的三个外部研究网络, 主要对卫生技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估, 部分情况下也包含比较效果研究和经济性评价。与OTA类似, AHRQ也面临着各利益相关方的压力, 并且由于时效性 (通常需15至18个月完成一项评估) 和与私有支付方的关系问题, 其结果的影响力受限。
Medicare和Medicaid是美国最大的由财政支持的医疗服务支付方。Medicare的管理机构设有专门部门进行HTA工作, 并根据结果决定是否将某项卫生技术纳入保险覆盖范围。其决策可在联邦和地方层面进行, 但在联邦层面, 法律禁止在决策时考虑技术的成本或成本效果的因素。针对药品的H T A则相对独立, 主要由Medicare Part D项目负责, 评估经费受财政支持、但由合作的私立机构具体执行。Medicaid中的H T A与决策可由各州独立进行, 在评估中也经常会购买非政府机构的服务。
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的D E R P项目是公立学术机构进行HTA的代表, 其研究结果被十几个州的Medicaid部门所采用。此外,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N a t i o n a 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 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 虽然没有专门的部门或计划进行正式的HTA, 但会在对部分卫生问题做出临床实践决策时进行循证技术评估, 或对新药申请进行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评估。
私立机构方面, 美国的商业保险、药品福利管理的覆盖率远高于公立医保, 垄断程度也较高。其中商业医保市场由Aetna、Cigna、Kaiser Permanente、United Healthcare和Well Point五大公司占有了50%以上, 而Caremark、Medco、Express Scripts和Well Point Next Rx控制了近70%的处方药品福利管理。这些商业机构通常都有相当大规模的机构负责HTA工作, 在评估时不仅考虑卫生技术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 同时更重视对经济学特性的分析, 以保证所做的支付或覆盖决策符合自身的商业利益。但与公立机构的HTA相比, 商业机构进行的HTA往往缺乏透明度, 特别是在评估方法和决策过程方面。
1.2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医疗卫生系统由公共与私人卫生服务提供者共同构成, 总卫生支出中约70%来自政府的资助, 在卫生决策中直接发挥了HTA的支持作用。1993年, HTA即开始被用于药品定价和报销。目前联邦层面最权威的HTA机构是药品福利咨询委员会 (Pharmaceutical Benefits Advisory Committee, PBAC) 和医疗服务咨询委员会 (Medical Services Advisory Committee, MSAC) , 均为独立的评估机构。
PBAC针对药品 (包括疫苗) 进行评价并提出建议, 为决策者的决策制定提供信息支持。PBAC是一个独立的专家委员会, 成员包括临床医师、药师、临床药理学家、卫生经济学家和消费者代表等。HTA由该委员会委托给有合作关系的大学等学术机构完成。如果PBAC的评估结果是建议推荐, 申请者将与药品福利定价管理局 (Pharmaceutical Benefits Pricing Authority, PBPA) 进行价格谈判。HTA结果和价格谈判结果将提交卫生部, 由后者决定是否接受该药品进入医保支付目录 (覆盖全国90%以上药品市场) 和谈判价格。值得一提的是, PBAC虽没有进入目录的批准权, 但具有否决权;对于治疗目前缺乏有效药物的、罕见或严重疾病的且疗效明显的特殊药品, 可按照“救助规则”降低对成本效果方面的评估标准。PBAC一般需要申请者在下一次审评会议前17周之前提交申请, 之后在会前完成评估。
MSAC负责对医疗服务与器械等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等相关证据进行系统评价, 就是否提供公共资金支付向决策部门提出建议。MSAC进行HTA的时限平均需要13个月。与PBAC不同, MSAC对医疗技术的评估可以按照顺序进行优先评估, 但药品评估则须评估每一个申请的药品。PBAC和MSAC均未对经济学评估结果设定任何支付阈值。当技术价格较高时, 两机构可以要求建立一个风险共担协议 (Risk-Sharing Agreement, R S A) , 从而设定特定的报销资格, 并与企业分担风险。
此外, 由于澳大利亚的HTA强调对新技术的评估, 在评估范围之外的卫生技术由各州进行评估。同时, HTA也在医院层面推广使用。医院引进的新的医疗技术如需报销, 则需要进行评估, 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使用HTA结果作为判断是否引进药品的决策参考, 在购置大型医疗设备等计划中使用HTA的情况也正在不断增加。
1.3 英国
英国目前实施的是以公立医疗服务为主、私人医疗服务为辅的医疗体制。其中国家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National Health Service, NHS) , 既是英国社会保障制度中最重要的部分, 也是英国人接受医疗服务的最主要渠道。
英国国家卫生与保健评价研究院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are Excellence, NICE) 是国家级的卫生研究管理与评估机构, 其资金来源于NHS;其职责是评估卫生技术市场准入和提供临床诊治指南, 以确保为患者提供最高标准的临床治疗服务, 同时确保进入NHS体系的卫生技术具有符合标准的临床效果数据和成本效果。NICE的H T A由独立的评估委员会组织开展, 通常委托外部独立学术机构参与评估。评估委员会由临床医师、药师、护士、管理人员、流行病学专家、卫生经济学专家和患者代表约25人组成。评估推荐结果分为4个级别:推荐、有条件推荐、只用于试验和不推荐。通过评估的技术能够直接进入NHS体系并在3个月内获得财政支持。
NICE的HTA分为单技术评估 (Single Technology Appraisal, S T A) 和多技术评估 (M u l t i p l e Technology Appraisal) 。前者指针对某一种适应征的某一项技术进行评估, 后者指对一项以上的技术 (如一类药物) 或某一项技术的多种适应征进行评估, 常包括对已发表的评估的再评价。评估委员会对HTA的经济学结果设定阈值, 以断定被评估的技术能否引进NHS:对于每增加一个质量调整生命年的成本低于2万英镑的技术可以批准;对高于3万英镑的技术通常不予以批准;界于2万和3万英镑间的技术, 将进行综合性判断, 若投票达成共识则予通过。
由于英国特有的政体, 中央政府将部分权力下放至苏格兰和威尔士等地区, N H S体系中部分权力便是其中一部分。各个地区的药物与治疗委员会 (Area Drug and Therapeutic Committees) 有权决定对新的卫生技术是否批准引入各自的NHS分支体系。苏格兰医药协会 (Scottish Medicines Consortium, S M C) 和威尔士治疗与毒理中心 (All Wales Therapeutics and Toxicology Centre, AWTTC) 分别负责两个地区的HTA评估工作, 这些机构亦属于NHS系统, 但与NICE独立开展工作, 并与当地的大学等学术机构关系紧密。同时, 与NICE不同, SMC只进行快速的、单个技术的HTA, 评估依据主要来自申请者提交的材料。
此外, 英国国家健康研究院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Research, NIHR) 设立专门的HTA基金项目, 对NHS系统内的学术机构提供资金支持, 以鼓励相关大学、第三方机构进行高水平的HTA研究, 包括约克大学、利物浦大学、谢菲尔德大学和英国医学杂志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BMJ) 循证中心等机构。该项目分为委托型和研究者发起型, 其结果服务于地方政府决策者、政策制定者 (包括NICE) 、研究者、NHS医疗卫生专业人员、NIHR等其他利益相关方和社会公众。
1.4 加拿大
加拿大医疗卫生系统由联邦和省级 (地区级) 构成, 后者是提供服务的责任主体, 并须遵照联邦卫生法案才能获得联邦的转移支付资金。加拿大的H T A亦在国家级和省级同时进行。HTA在卫生决策中作用不断加强, 政府正逐步强化其监管作用, 减少决策中的直接干预。在联邦层面, 加拿大药品和卫生技术局 (Canadian Agency for Drugs and Technologies in Health, CADTH) 是进行HTA的唯一机构。企业是HTA的申请主体。针对非抗肿瘤药品的HTA由CADTH的普通药物评价 (Common Drug Review, C D R) 负责, 抗肿瘤药品的H T A由基于安大略省抗肿瘤药评估程序的联合肿瘤药物评估机构 (Joint Oncology Drug Review, JODR) 负责。评估时限为19至25周左右。全国性的推荐意见基于上述HTA结果做出。由于各省 (地区) 有自己独立的医保和处方集, 是否将卫生技术纳入支付范围由各省 (地区) 决定, 通常与推荐意见一致。
人口最多的魁北克和安大略两省有单独的H T A机构。魁北克卫生技术与服务评估局 (Agence D'Évaluation des Technologies et des Modes D'Intervention en Santé, AETMIS) 由魁北克省政府设立, 属省级评估机构。其前身是1988年成立的首个加拿大HTA机构卫生技术评估委员会 (Conseil D'Évaluation des Technologies de la Santé, CETS) , 主要为魁北克省卫生部门以及医疗卫生系统的决策者提供建议。
加拿大的一些大学和医院也有相关机构进行HTA工作, 其评估以学术需要或医院运营管理使用为目的, 形式和方法各有特点, 对各省 (地区) 的HTA起到支持和补充的作用。
2 国际HTA组织的情况与特点
2.1 国际卫生技术评估协会 (Health Technology Assessment international, HTAi)
该组织的成员来自超过65个国家, 秘书处设在加拿大。其宗旨是加强卫生技术的临床、经济与社会影响的研究、教育、合作与信息交流, 促进制定合理使用现有技术与鼓励新技术的政策。协会内部根据与HTA相关的不同问题领域设立10个分组 (Interest Sub-Groups) , 包括HTA中的伦理问题、与监管机构的关系、基于医院的HTA和HTA的公共卫生影响等组别。
2.2 国际卫生技术评估机构网络 (International Net-work of Agencies for Health Technology Assessment, INAHTA)
该组织的成员包括33个国家中的55个非盈利的、与国家或地方政府相关联的HTA机构, 主要来自北美、拉丁美洲、欧洲、亚洲和大洋洲。目前秘书处设在加拿大。其主要功能是促进H T A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推动H T A的研究与公布以用于循证决策。工作内容包括举办提供“导师”培训与帮助、联合HTA项目、制定“INAHTA Checklists”流程规范, 报告分类与分级等。
该组织与英国国家健康研究院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R e s e a r c h, N I H R) 合作开发了N I H R-H T A数据库, 提供目前INAHTA会员机构及其他HTA机构正在进行和已经发表的HTA研究的免费数据检索。
2.3 国际创新与变革技术信息网络 (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Network on New and Changing Health Technologies, Euro Scan)
Euro Scan是HTA机构的协作网络, 宗旨是交流有关创新性药品、医疗器械、卫生干预措施、医疗程序等卫生技术的重要信息动态, 以支持决策、促进新技术的使用。其工作目标是评估与交流相关信息、扩展信息来源渠道、研究进行早期技术评估的方法以及发布与早期鉴别和评估相关的信息, 以实现对新兴技术的早知晓与早提示 (Early Awareness and Alert, EAA) 。所有Euro Scan的成员均是INAHTA的成员, 两个组织签署了合作备忘录。
此外还有欧洲卫生技术评估网络 (European network for Health Technology Assessment, EUnet HTA) 、亚太卫生技术评估网络 (HTAsia Link) 和美洲国家卫生技术评估网络组织 (Red ETSA) 等。
3 结论
从HTA在美、澳、英、加四个国家的发展和应用情况可以看出, 其在卫生决策方面发挥着不同程度的作用。各国的医药卫生体制不同, 对HTA的运用也有差别。澳大利亚、英国和加拿大是以公立医疗为主体的国家, HTA在这些国家的卫生决策和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地位, 并且在不断的丰富和扩展。美国是医疗卫生高度市场化的国家, 私立机构是提供医疗服务的主体, 商业保险占据重要地位, 因此HTA较为分散, 且对政策的影响相对较小, 不同利益相关方应用HTA的方式和目的各有不同。
同时这些国家均形成了包括政府、大学、研究所、医院等多层次的HTA体系, 根据不同的政治和卫生体制占有不同的比重, 发挥着相应的作用。HTAi和INAHTA等国际HTA组织不断完善并发挥作用, 促进了各国HTA机构之间及与医药产业之间的交流, 促进循证决策的推广和实践。这些都为我国基于自身国情及医药卫生体制的特点建立HTA体系, 推动HTA在卫生决策和循证实践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经验和机遇。
参考文献
[1]Sullivan SD, et al.Health Technology Assessment in Health-Care Decis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C].Value in Health, 2009 (12) , Supplement 2:S39-S44
[2]Taylor R.Using Health Outcomes Data to Inform Decision-Making:Government Agency Perspective[J].Pharmacoeconomics, 2010 (19) Suppl.2:33-38
[3]Lavy AR, et al.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f Comparative Effectiveness Research in Five Jurisdictions:Insights for the US[J].Pharmacoeconomics, 2010, 28 (10) :813-830
[4]The International Network of Agencies for Health Technology Assessment[EB/OL].http://www.inahta.org, 2015-04-06
卫生技术培训 第9篇
继续医学教育是医学教育连续统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继毕业后医学教育之后, 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主的一种终身教育[1]。近年来, 我省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的继续医学教育情况并不理想, 为了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继续医学教育活动, 提高继续医学教育活动质量和效益, 不断提高专业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 提高服务质量, 以适应医学科学技术和卫生事业的发展, 我们进行了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认知需求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资料来自于2008年四川省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继续医学调查数据库。用典型调查法, 在卫生部在职培训试点县射洪县和仪陇县选取179名从事乡镇卫生院医疗工作的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 回收163份, 回收率为91%。获得有效问卷163份, 问卷有效率为100%。
1.2 调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统一的调查问卷对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进行了调查, 内容包括: (1) 对继续医学教育概念的理解、 (2) 需求的继续医学教育方式和内容。
1.3 统计方法
对问卷调查所获得的资料, 采用epidata3.1编写数据库, 录入数据并进行逻辑查错, 采用spss15.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 以α= 0.05为检验水准。
2 结果及分析
2.1 社会人口学特征
在163名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中, 男性91人, 女性72人。年龄最小者21岁, 最大者63岁, 平均年龄35.79岁。职称分布, 目前尚无职称的有14.1%, 初级职称最多, 占54.0%, 其次是中级职称, 占30.7%, 副高及以上的只有1.25%。文化程度分布, 大学及以上占7.4 % , 大专占45.4 %, 中专同等学历占35%, 高中及以下占12.3%。现从事专业分布, 以西医最多, 占30.7%, 中医占26.4%, 护理占20.9%。
2.2 对继续医学教育的认识和需求
2.2.1 对继续医学教育概念的理解。调查显示, 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中有60%认为继续医学教育是医学教育的继续, 是针对不同目的、不同人采用形式多样、实用性强的教育, 是以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为主的教育, 仍有13.5%认为继续医学教育是没有获得学历人员的教育。
2.2.2 继续医学教育开展的必要性。纵观我国医疗行业的发展态势, 不难看出医疗改革的步伐加快, 医学知识更新加快、病人对自身的权益要求越来越高, 要求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不仅具备医学领域的专业知识, 还要学习经济、道德和法律方面的知识[2]。调查发现, 99%的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都认为进行继续医学教育是必要的, 他们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出发点有所不同, 被调查的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有52.4%是基于行业发展的需求, 47.6%是基于自身的需求。
2.2 需求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方式及频率
调查发现, 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最喜欢且能够实现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方式为:单位组织自学、临床病例讨论、参加学术会议;外出进修也是他们期待的继续医学教育方式之一, 只是以现在的条件实现有一定难度。发表学术论文、科研立项、出版医学著作、撰写报告和发表医学译文对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来说难度太大。 (见表1)
调查发现, 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认为比较合适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的频率为:平均每周7小时用于自学, 临床病例讨论平均每月3次, 参加学术会议平均每年3次, 院外进修平均每年2次、平均每次3个月。
2.3需求的继续医学教育内容 (见表2)
本表显示, 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前九位的需求内容为:新技术、新知识和新进展、新业务、基础医学理论、全科医学与医院管理学、适宜技术、人际沟通、医德医风和医学心理学。
2.3 单因素分析
描述性统计分析可以发现, 中年人比青年人和老年人在需求内容方面多了适宜技术、传统中医知识和技术之类经济、适宜的技术。学历越高的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需求的内容更广泛、需求的方式更丰富。不同岗位的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需求内容不同, 他们有共同的需求新业务、新技术、新知识和新进展、基础医学新理论, 也有适合岗位特点的内容:护理岗位需要人际沟通知识, 预防保健岗位则需要适宜技术这些经济、便利的技术。不同职称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出发点不同, 初级职称和尚无职称的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主要是基于行业发展的需求, 而中级职称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则主要是基于自我需求。不同职称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对继续医学教育内容和活动方式的需求有所不同, 副高级以上职称的需求内容和方式较中级职称以下的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局限, 这可能跟副高级以上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样本量少有关。
不同家庭收入的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选择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方式有所不同, 高收入者对网上学习这一方式比较重视, 可能是由于网上学习往往需要支付一定费用, 高收入者愿意也有能力进行的原因。
对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的社会特征以人员的概念理解、需求方式、需求内容为因变量进行χ2检验, 结果显示, 只有工作年限对于继续医学教育方式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 其它社会特征对各因变量的影响都没有统计学意义, 与描述性分析有差异, 怀疑是由于样本量的原因造成。
3 结 论
3.1 合理引导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正确制定个人继续医学教育规划
调查发现, 不同专业、学历和职称的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最适宜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的频率不尽相同。且他们各自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出发点不同。因此, 乡镇卫生院继续医学教育科应当进行分类管理, 指导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制定合适的个人继续医学教育规划。如若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是基于行业发展的需求, 卫生院就应当为其及时提供卫生行业内的新技术、新理论等先进知识的信息, 引导他们制定合适的规划;若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是基于自我需求进行分类, 乡镇卫生院应当尊重其需求, 及时提供其需要的信息, 并给与力所能及的指导。
3.2 更新理念、提倡自学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继续医学教育考虑各层次人员的需求确定继续医学教育内容
自学能力是一个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能力[3], 自学是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1], 尤其是对于软、硬件条件都较差的基层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来说。本次调查结果中自学是所有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都认可的活动方式, 仅仅是因为在基层, 自学是最经济、便利的学习方式, 他们还没有意识到自学的重要意义。因此, 要做好宣传工作, 除了宣传知识, 还应推广自学的理念, 应让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认识到知识更新和我学习的重要意义, 从而自觉地做好知识更新工作, 使自己的医学工作跟上学科发展的步伐。可以邀请专家向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介绍知识自我更新的方法, 例如检索文献, 通过杂志、互联网等媒介获取最新信息, 参加质量水平高的继续医学教育等。同时, 卫生院要有计划的组织自学, 加强自学的考评管理, 促进自学效果的提高。
3.3 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继续医学教育
考虑各层次人员的需求确定继续医学教育内容, 被调查人员认为最适合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选中率从高到分别为:单位组织自学、临床病例讨论、参加学术会议, 另外, 外出进修和专家现场指导, 根据大多数人的要求开设专题讲座是他们非常喜欢的方式。说明这几种学习方式对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来说是最容易实现的方式。同时, 不同社会特征的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需求的活动方式有所不同。因此, 根据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岗位、职称等特点和需求, 采取适宜的活动方式, 有助于提高专业人员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高层次 (高学历、高职称) 人才的培养是继续教育工作的重点, 宜采取外出进修、参加高层次学术会议以及讲授等方式进行。而大多数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人员的培养则应立足于本单位、本科室, 采取病例讨论、技术示范、小讲课、学术讲座等方式。
3.4 考虑各层次人员的需求确定继续医学教育内容
被调查人员需求的继续医学教育内容前9位的分别是:新技术、新知识和新进展、新业务、基础医学理论、全科医学与医院管理学、适宜技术、人际沟通、医德医风和医学心理学。可见他们既需要基础知识的补充, 又需要新知识的更新, 还需有处理医患矛盾的人文知识, 其学习内容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不同岗位和职称的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所选继续医学教育内容一致, 但对各项内容的需求程度有所不同。如高级职称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对医院管理学知识的需求相对大于中级职称, 中级职称的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对新技术、适宜技术的需求高于高级职称;预防保健岗位倾向于按摩、推拿等适宜技术的需求, 而护理人员倾向于人文学科知识的需求。因此, 继续医学教育管理者在具体组织实施时, 要做到根据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的实际需求, 周密计划、精心组织, 选择适合他们的学习内容, 达到既满足了当地医疗需求、又引进先进技术的目的。
摘要:目的:了解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对继续医学教育的需求。方法:采用统一的调查问卷对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进行了调查, 用epidata3.1编写数据库, 录入数据并进行逻辑查错, 采用spss15.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χ2检验。结果:了解了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对继续医学教育概念的理解程度、其需求的继续医学教育方式和内容。结论:采取多种方式有效改进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的继续医学教育状况:合理引导卫生技术人员正确制定个人继续医学教育规划;更新理念、提倡自学;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继续医学教育;考虑各层次人员的需求确定继续医学教育内容。
关键词: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需求
参考文献
[1]继续医学教育及相关政策介绍[J].继续医学教育, 2005;19 (2) .
[2]罗文意, 郑霞, 杨先燕.医院医疗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初探[J].医学文卷, 2006;25 (3) :507~508.
卫生技术培训 第10篇
关键词:医院进修;卫生学校护理教师;培训
一、卫生学校教师医院进修的背景
教育部2013年9月发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指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要参与职业实践活动,了解产业发展、行业需求和职业岗位变化,不断跟进技术进步和工艺更新;优化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和职业素养。
国家出台多项政策措施,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并对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强调要抓好职教“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根据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采用校企合作模式,加强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双师型”教师的理论与实践技术相结合能力的培养,促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建设的“双师型”教师在理论基础知识、教学水平、专业能力等方面的提升。
医院进修是学校培养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的有效途径。以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目标,以提高教师实践教学和课程开发能力为培训重点,以校企合作为主要培训模式,着力培养一批专业理论扎实、职业技能娴熟、实践经验丰富、教学水平较高,掌握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能够在教育教学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的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
二、昌平卫生学校医院进修教师案例分析
为提高我校教师专业技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每年学校教务科都会在教师完成10周的教学任务后,安排部分教师到医院进行为期三周的医院进修。
进修人员的年龄结构是老中青结合。在为期三周的医院进修期间,作息时間完全与医院的医护人员一致。下面,将从教师医院进修期间角色的变化、对教学的促进和教学科研数据的收集等方面,阐述中等卫生学校教师医院进修的必要性。
1.角色的转变
从单纯的教师身份到集教师身份与医护人员身份于一体的角色变换,是进修教师首先要面对的问题。这些教师在医院实习的经历已经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习惯了在校园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在工作几年甚至几十年后,又来到医院进修,这种感觉既熟悉又陌生,这就需要教师从心理上有自我调节和适应的过程。贾敬老师在交流会中将这个过程做了一个概括:旁观者、多次的自我介绍、主动帮忙、被接纳、工作者、忙碌和充实。刚去的第一天,大家都或多或少觉得自己在护士中像个旁观者。而护士是轮班的,所以每见一组护士都要做一次自我介绍。教师需要积极主动地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尽快融入医院工作中。
2.教学的促进
2013年《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培训项目管理办法》指出,学校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利用企业设备、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优势,加快提高青年教师的产业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水平。到企业实践的教师要重点了解产业发展趋势、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等基本情况,熟悉企业相关岗位(工种)职责、操作规范、用人标准、管理制度及企业文化等,学习与所教专业相关生产领域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掌握主要岗位的操作技能,结合实践探索改进教学方法和途径。
我校去医院进修的教师在总结中都谈道:这次进修给他们的教学所带很大的帮助。朱丽老师在她的总结中写道:“为了能充实理论课题,我在进修期间收集了常见病的病例。在进修期间,我了解到护士工作的艰巨与繁重,但再苦再累,护士也是用微笑和耐心来面对每一位病人。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不仅要将理论知识与临床经验相结合,还要引导学生对护士工作有准确的角色定位,培养学生对病人的爱心和责任心,为护理事业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
贾敬老师提到,在《妇产科护理》教科书上有一节内容是“输卵管妊娠破裂”,腹腔大量出血,需要做一个阴道后穹隆穿刺术检查。说实话,这个检查我没有亲眼见过,给学生讲课只能照本宣科,学生听得也是糊里糊涂。在这次进修中,我终于遇到这样的病人,也详细地观看了这个检查的过程,使我受益匪浅。我还收集到了妇产科实习护士出科考试内容,以便在课堂中更好地强化理论知识。
刘雪莲老师认为,这次能在ICU学习并得到全面锻炼,这样的机会非常珍贵,收获丰硕。ICU由于病人的特殊性,制度比较严格,比如说病人由患者的主治大夫和ICU的医生护士共同管理,这就要求护士全面了解病人的病情。因此,护士长实行复述式交班制度,督促全体护士了解所有病人的病情,且在交班中可以纠正一些护士对病人病情叙述的不当行为,减少与患者及患者家属在沟通中引发误会,利于沟通。而将这些先进的医护理念在课堂中讲授给学生,无疑提高了学生从业时的专业素养。
教师通过医院进修,除了能够提高自身教学水平,部分教师对学校的整体教学提出了合理改进建议。如许艳霞教师在了解医院的护理办公现代化后,就建议在教学中引进护理办公软件,与时俱进。同时,加强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此后,学校将医院护理办公软件引入计算机教学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齐艳老师通过在医院进修,从医院带教教师和见习学生自身两方面入手,对见习学生的表现做了全面地了解和分析,提出了有效提高见习质量的方法和途径。
刘洋老师以一天为例,叙述了在医院进修的感悟,有看到自己所带学生在医院中成为护理优秀人才的欣喜;有从学生那里学习最新护理技术的羞涩与激动之情;有见识了护理骨干精湛技术与敬业精神的感慨;又有感觉到自己专业技能提高的收获。
3.教科研数据收集
在医院进修过程中,教师利用这次机会,收集了大量病例和数据,为教科研论文准备了一手资料。同时,教师也在进修中与医院的医生和护士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双方今后的科研合作打下基础。
在医院进修结束后,学校组织了交流会,几位在医院进修的教师就自己所学的新知识和切身体会与大家分享。在交谈中,他们谈到了对先进管理理念的领悟、护理技能的提升、浓厚学习氛围的熏染,以及严谨认真、注重细节、不怕吃苦的精神感受,这些都将对他们今后的教学工作起到促进作用。通过经验分享,教师了解到医疗水平发展的现状,接触了前沿医学技术,扩大了教学信息量,同时激发起教师的学习热情,对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起到了推动作用。
三、结语
中职卫校教师通过医院进修这种培训方式,不仅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路,提高了业务技能,更重要的是坚定了医教结合的教学理念,更加努力地做好教书育人工作,也给教师为基层单位培养用得着、留得住的合格医学人才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思考。
全面认识卫校教师参加临床实践的效能,能有效促使教师将有限时间的临床实践效能转化为社会效益、科技科研效益和教学效益,实现卫校教师教学艺术水平、医疗技术水平、护理技术水平、科研学术水平的同步提高。医院进修,无疑是培训卫生学校护理教师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诸葛毅,许汝洪.论卫校教师临床实践效能的转化中等医学教育[J].中等医学教育,1999(1).
[2]赵丽荣.加强中职卫校护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中国现代医生,2013(2).
乡村医生培训卫生法模块研究 第11篇
在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普遍缺医少药的情况下, 乡村医生在方便广大农民群众就医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 乡村医生队伍来源不一, 受专业教育程度不同, 技术水平参差不齐[1], “三偏”问题比较突出。高资质的乡村医生较少。据统计, 2007年有乡村医生93万人, 有执业 (助理) 医师11万, 约占乡村医生的11.8%, 在经济不发达省份, 比例更小, 仅4%~6%有执业 (助理) 医师资格[2]。因此, 加大乡村医生的继续教育和培训 (以下统称培训) 力度, 就成为提高乡村医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工程。
政府历来重视乡村医生的培训, 目的是使卫生技术人员在整个职业生涯中, 保持高尚的职业道德, 不断提高专业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 提高服务质量, 以适应医学科学技术和卫生事业的发展[3]。培训工作围绕卫生工作重点和队伍建设的需要, 坚持以人为本, 求真务实, 开拓进取, 取得了显著成效, 已经成为增强医疗卫生机构核心竞争力和提高卫生技术人员能力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在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4]。卫生部曾就乡村医生的培训制定专门的规划, 如《1991-2000年全国乡村医生教育规划》正式提出对乡村医生实行系统化、正规化中等医学教育。经过十年来的努力, 乡村医生的数量已满足需求, 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为进一步提高乡村医生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 使其逐步向执业助理医师转化, 《2001-2010年全国乡村医生教育规划》对乡村医生培训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规划目标以及培训措施等进行了进一步的明确。
《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鼓励和支持在职乡村医生通过继续教育, 取得中等以上医学专业学历, 争取参加并通过执业 (助理) 医师的考试, 成为执业医师, 并且赋予各级政府和卫生管理部门在乡村医生培训中的职责。它的颁布实施把乡村医生培训提升到法律高度, 为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提供了人力资源的立法保障,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乡村医生培训工作仍存在着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具有正规学历人员比例偏低、乡村医生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培训与使用结合不紧密、乡村医生培训机构职责不明确、缺乏相关配套政策等问题[5]。而且当前乡村医生的培训主要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 是以获得学历或行医资格为主要目标的一种短期职业教育, 培训内容以传统的临床教学为主, 人文知识和法律内容缺失, 这与乡村医生的实际需求差距较大。特别是由于农村教育资源的相对缺乏, 乡村医生卫生法培训相对薄弱, 导致乡村医生法律知识严重不足, 依法执业的能力有限。因此, 迫切需要积极探索面向农村的卫生法知识宣传教育模式。
卫生法 (health law) 是法治国家依法维护医学人文精神, 调整卫生领域中的各种利益关系的法律基础。深入开展法制教育, 对于提高卫生人员的法律素质, 为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具有重要意义[6]。当前, 医患关系中存在的一些不和谐因素, 群众不满情绪高涨, 由于医疗纠纷而发生的冲击医院、干扰医疗秩序的恶性事件处于上升趋势。医疗纠纷在基层医疗机构表现得尤为显著[7]。2009年通过的《新医改方案》规定, 未来三年国家将对百万乡村医生进行培训。笔者建议, 未来的培训计划应当坚持“按需施教、讲求实效”的原则, 在加强医疗卫生知识和临床技能培训的同时, 应着力强化卫生法知识的宣传教育, 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 为乡村医生早日补上卫生法课, 帮助乡村医生全面提高法律素养, 使广大乡村医生能够树立依法行医的意识, 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努力提高医疗服务能力。
2 培训目标的定位
2.1 一个中心
知法守法、依法行医对提高乡村医生的医疗服务能力是至关重要的。长期以来, 乡村医生游走在法律的边缘, 却对卫生法律法规比较陌生, 只重视医疗服务, 不关心预防保健、传染病防治等工作, 使得村级卫生室的医疗服务、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公共卫生职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医疗行为随意性很大, 医疗文书的书写不规范, 乱用、滥用抗生素、激素, 不严格执行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及消毒管理规范, 重复使用一次性医疗器械, 销售过期药品和非法制剂物;门诊无登记, 开药无处方, 购药无记录;另外, 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 非法行医的情况也比较严重, 主要表现为:有资格证书没有执业证书, 几个卫生诊室共用一个执业许可证, 超范围从医, 跨区域从医。但是, 对不规范医疗行为和非法行医行为引发的法律后果, 乡村医生普遍缺乏了解;再加上由于农村执法资源缺乏, 导致乡村医生执业的监督与管理环节薄弱, 某些乡村医生行医的不规范行为愈演愈烈, 严重冲击着农村医疗卫生秩序, 对农村居民的医疗安全带来隐患。因此, 迫切需要把强化乡村医生依法执业的意识作为法制教育的中心目标。
2.2 两个重点
2.2.1 卫生法基础理论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和行动的指南。掌握卫生法基础理论, 了解卫生法的立法理念、调整对象、调整方法、基本内容和救济制度等重大理论问题, 有助于乡村医生全面把握卫生法的基本特质, 正确解决医疗实践中的法律实务问题。试举卫生法的调整对象加以说明。卫生法主要调整两类社会关系:卫生监督管理关系和卫生服务关系。前者是卫生行政主体与管理相对人之间在卫生监督管理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后者是卫生服务的提供者与卫生服务接受者之间在医疗卫生服务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通过对卫生法调整对象及其意义的梳理, 使乡村医生认识到:尽管我国缺乏目前过渡时期乡村医生资质的标准, 但是其法律地位却十分明确, 责、权、利也是可以从理论上廓清的。籍此, 乡村医生明确了自身在卫生法中的双重地位:在卫生管理法中行政管理相对人身份和在医疗服务中与患者平等的法律地位以及在两类法律关系的权利 (义务) 属性及行使 (履行) 方式。
2.2.2 卫生法基本制度
知法才能守法。熟悉卫生法基本规定, 有助于乡村医生全面了解各种卫生法律法规的规范意义和社会意义, 为依法行医和正确维权提供法律保障。由于卫生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广泛、复杂而多样, 我国卫生法律体系中尚无一部卫生基本法, 而是由许多单行的卫生专门法律、卫生行政法规、地方性卫生法规以及卫生规章等组成, 其中卫生专门法律有10部, 卫生行政法规近30部, 此外, 还有400余件卫生规章和数量庞大的地方性法规或规章。概括起来说, 现行卫生法律制度主要涉及以下五个领域:规范医疗机构、人员以及医疗救治行为方面的法律制度, 规范预防保健方面的法律制度, 规范与人体健康相关的食品、药品、化妆品和医疗器械管理方面的法律制度, 规范传统医学保护的法律制度和规范卫生公益事业的法律制度。乡村医生只有认真学习这些法律法规, 知法守法才有强有力的法律支撑, 依法行医才能落到实处。
3 知识模块的设计
卫生法体系庞杂, 涉及面广, 在内容安排上不可能包罗万象, 面面俱到, 应根据乡村医生和农村卫生工作的实际, 侧重与乡村医生密切相关的“四大模块”, 以增强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四大模块”分别是乡村医生从业管理制度、新农合规范性文件、医疗纠纷法律处理规则和公共卫生法律体系。
3.1 乡村医生从业管理制度
《乡村医生管理条例》根据乡村医生的实际, 借鉴执业医师管理的经验, 为乡村医生依法管理和依法执业提供了法律依据。乡村医生从业管理制度处理准入制度、执业制度、培训制度和法律责任制度外, 还包括具体的执业规则: (l) 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初级卫生保健服务工作;按照规定及时报告传染病疫情和中毒事件, 如实填写并上报有关卫生统计报表, 妥善保管有关资料; (2) 不得重复使用一次性医疗器械和卫生材料, 对使用过的一次性医疗器械和卫生材料, 应当按照规定处置; (3) 如实向患者或者其家属介绍病情, 对超出一般医疗服务范围或者限于医疗条件和技术水平不能诊治的病人, 应当及时转诊;情况紧急不能转诊的, 应当先行抢救并及时向有抢救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求助。 (4) 不得出具与执业范围无关或者与执业范围不相符的医学证明, 不得进行实验性临床医疗活动。 (5) 应当在乡村医生基本用药目录规定的范围内用药。乡村医生认真学习《管理条例》, 有利于提高自身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 明确自身的权利、义务和职责, 增强依法服务意识, 自觉营造和谐的医患关系。
3.2 新农合规范性文件
新农合从2003年试点以来已经基本覆盖全国农村, 广大参合农民也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新农合以大病统筹为主, 补偿的主要是村以上医疗机构所发生的医疗费用, 村医疗室提供的医疗服务未完全纳入补偿范围, 这无形中引导参合农民向高层次医疗机构就医, 村卫生室和乡村医生在新农合中的功能相对萎缩。乡村医生位于农村三级卫生保健网的网底, 网底功能的弱化可能导致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得不到有效诊治, 小病拖成了大病。这就要求乡村医生主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从新农合的大局出发, 自觉承担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 积极配合新农合政策的宣传工作。乡村医生深入学习和宣传与新农合密切相关的规范性文件, 不仅有利于规范自身的医疗行为, 以优质低廉的服务赢得参合农民的信任和支持, 而且有力地配合当地新农合的顺利推进, 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民参加新农合, 共享新农合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的实惠。
3.3 公共卫生法律体系
乡村医生不仅承担农村居民的医疗服务, 而且是农村基层公共卫生事业的基础, 肩负着农村计划免疫、妇幼保健、计划生育、健康教育、卫生信息登记, 及时、准确报告传染病疫情, 协助上级主管部门做好疫情调查处理和重点传染病病人的管理等工作。要正确履行上述职责, 就必须熟悉公共卫生法律制度。当前, 一个由横向五大领域和纵向四个层次构成的公共卫生应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建立, 五大领域分别由传染病预防控制、职业病防治、以食品和化妆品为主体的产品卫生管理、公共场所和学校卫生管理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制度构成;四个层次分别为卫生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以及地方性法规及卫生标准。第一层次的重要基础是《食品安全法》和《传染病防治法》等, 它们与其他三个层次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及技术标准等, 一起构成我国公共卫生法律体系的重要内容。乡村医生认真学习这些法律法规, 有利于明确职责和工作手段, 广泛动员农民群众有序开展各种传染病的群防群治。
3.4 医疗纠纷法律处理规则
医患关系和谐是维护健康的基本条件。当前医患关系冲突不断, 医疗纠纷居高不下, 要公平公正地处理医疗纠纷首先要了解我国当前处理医疗纠纷的法律规则。《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主要围绕医疗事故的法律界定、预防、处置、技术鉴定以及民事赔偿等问题加以规范。由于它是一部以预防和处理医疗事故为主的行政法规, 对于非医疗事故侵权和其他医疗纠纷的法律适用不宜做出具体规定。为此, 最高人民法院于2003年2月21日印发了《关于参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审理医疗纠纷民事案件的通知》 (法[2003]20号) , 规定:条例施行后发生的医疗事故引起的医疗赔偿纠纷, 起诉到法院的, 参照条例的有关规定办理;因医疗事故以外的原因引起的其他医疗赔偿纠纷, 适用民法通则的规定。另外, 此前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要求, 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 由医疗机构就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医疗过错承担举证责任。上述规定对于区别不同类型的医疗纠纷和正确适用法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汪建荣.《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制定过程和主要内容[J].中国卫生法制, 2003, 6:4-9.
[2]卫生部:公立医院改革框架已定仍实行多劳多得[EB/OL].http://www.fm120.com/content/2009-3/9/165339-2.html, 2009-03-09/2009-3-28.
[3]继续医学教育规定 (试行) (卫科教发 (2000) 477号文) [EB/OL].www.china-nurse.com/2007/10-15/49780.htm, 2007-10-15/2009-3-28.
[4]卫生部继续医学教育“十一五”规划 (卫科教发[2006]349号) [EB/OL].http://www.moh.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hbgt/pw10610/200804/17601.htm, 2008-04-20/2009-3-20.
[5]任苒.中国乡村医生发展七大突出问题[N].南方农村报.2008-09-08.
[6]卫生部关于印发《卫生系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五个五年规划》的通知 (卫政法发[2006]220号) [EB/OL].http://www.moh.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hbgt/pw10609/200804/27709.htm, 2008-04-20/2009-03-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