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B例题范文(精选8篇)
VB例题 第1篇
1、VB的使用目的是( ),
A. 开发Windows应用程序 B.图象处理
C.制作WAV文件 D.文字处理
2、一个对象可以执行的动作和可被对象识别的动作分别称为( )。
A.方法、事件 B.事件、方法 C.方法、属性 D.事件、属性
3、一只白色的足球被踢进球门,则白色、足球、踢、进球门是( )。
A. 属性、对象、方法、事件 B.属性、对象、事件、方法
C.对象、属性、方法、事件 D.对象、属性、事件、方法
VB例题 第2篇
例8 过球面上两点作球的大圆,可能的个数是().
A.有且只有一个B.一个或无穷多个
C.无数个D.以上均不正确
分析:对球面上两点及球心这三点的位置关系进行讨论.当三点不共线时,可以作一个大圆;当三点共线时,可作无数个大圆,故选B.
答案:B
VB例题 第3篇
关键词:VB,程序设计,计算思维
引言
目前关于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已经引起国内高校计算机教育界同行的高度重视[1], 在高校计算机课程中渗透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呼声也越来越高。高校程序设计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自觉利用编程解决问题的能力, 编程能解决的问题既可以很抽象 (如宇宙学的数值模拟[2]) , 也可以很直观 (如将数字按大小排序) , 可以说程序设计课程最能体现计算思维的特点。计算思维的概念也许很容易理解, 根据卡内基.梅隆大学Jeannette M.Wing教授的定义: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3]。但难点在于如何在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中渗透对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 本文以Visual Basic (VB) 程序设计课程为例, 从例题选取对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角度展开讨论。本文只涉及理工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情况, 因为他们是目前理工科高校中程序设计课程面对的最大群体[4]。
1 例题选取
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点, 目前许多高校的计算机公共课程采用“1+x”方案[4], 即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 VB因为简单易学、功能强大而被许多高校选为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语言。VB程序设计课程涉及的知识比较抽象, 对于初学编程的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每一章例题的选取应该注重代表性和趣味性, 有代表性的例题更容易让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 有趣味性的例题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在讲解Rnd函数时通常是先讲解完这个函数的功能, 然后需要用几个例题来进行说明。如果例题选取得当, Rnd函数的本质就可以得到充分展示, 学生也能很快掌握。作者在讲解Rnd函数的时候只列举了两个有代表性的例题, 一是利用Rnd模拟掷骰子, 声明3个整型变量a1、a2、a3, 代表三个掷骰子的点数, 用Rnd函数产生的三个[1, 6]范围内的正整数。代码和运行结果如下:
学生通过观察多次模拟掷骰子后的点数的分布特征就明白Rnd函数是用于产生均匀随机数的, 这样容易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二个例子是利用Rnd函数估算圆周率的近似值, 假设一个边长为a的正方形内有四分之一个内切圆, 利用Rnd函数很容易产生n个均匀分布于正方形内的随机点,
然后统计落在四分之一个圆内的点数n1, 根据以下公式很容易估算出圆周率π:
代码和运行界面如下:
这个例题充分体现了计算思维中的“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的要求, 当一个问题无法直接求解时, 可以通过逐步逼近的方法得到足够精确的近似解, 这恰恰也是计算机最擅长做的。这样的例题当然是多多益善, 因为学生从例题中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本身, 还有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学生也会感觉学习这门课程有收获, 进而对编程产生兴趣。
2 结束语
在VB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通过选取合适的例题可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例题应该有一定的新意和趣味性, 并且能简单、直观地体现某个知识点的主要特征。目前一些VB教材中的例题显得缺乏新意, 对学生也没有足够的吸引力, 这也是导致学生对VB程序设计课程热情不高的一个原因。要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就要求任课教师在平时要有意识地去收集一些有趣的素材, 然后用VB语言加工成自己的课堂内容。刚开始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 但如果能长期坚持这样去做, 教学上会收到明显的效果, 也会逐渐形成自己特有的教学风格。
参考文献
[1]龚沛曾, 杨志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计算思维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 2012, (5) .
[2]冯珑珑, 朱维善.现代宇宙学中的数值模拟技术和应用[J].中国科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 2013, 43 (6) .
[3]Wing J M.Computational thinking[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2006, 49 (3) .
VB例题 第4篇
例题1:如图1:△ABC是等边三角形,DE∥BC,分别交AB,AC于点D,E.
求证:△ADE是等边三角形(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80页例4)。
这个例题简单,很多老师认为这只是帮助学生熟知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也会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说明,但是这个题还有没有可以拓展的空间呢?如果当点D在边AB所在直线上运动时(点E不与A、B重合),这个结论还成立吗?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及时拓展。当学生遇到下面的例2,可能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如果学生能和例1联系起来,也许就会“柳暗花明”。
例题2:(2014天河区期末)如图(2)所示,在等边三角形ABC中,点E为AB上任意一点,点D在边CB的延长线上,且ED=EC,试确定线段AE与DB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
(1)当点E为AB的中点时,如图(3)所示,则有AE__DB(填“>”“<”或“=”)。
(2)猜想AE与DB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
(3)若等边三角形ABC的边长为1,E在直线AB上,点D在直线BC上,且ED=EC,AE=2,求CD的长。
分析:此题的第(1)问原型来自课本习题变式,学生可以借助等边对等角、等边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等易于解决。第(2)问,学生大胆猜测易于得到相等的数量关系,但是如何证明,苦苦不得其解而束手无策。如果能领会例题1的灵魂,快速添加辅助线:如图4,过点E做EF∥BC交AC于点F,显而易见出现了例题1的模型,易证△AEF是等边三角形,从而AE=EF,进而把证明AE=DB的问题转化为了EF=BD的问题,再通过证明△DBE≌△EFC即可解决。第(3)问更是把点E、D看成动点,使问题难度升级,但是貌似困难的问题我们更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只要点E是等边三角形一边或是边所在直线的一点,都可以仿照例题1的方法和思路:过点E做平行线。如图(5)点E在BA的延长线上,过点E做EF∥AC交BC延长线于F,仍然可以得到△BEF是等边三角形,再通过证明△DBE≌△CFE,再求得BD=AE=2,进而求得CD=1;如图(6),当点E在AB延长线上时,方法依旧,不妨引导学生自己动手画图探究,深刻体会这题的解法的妙处。
通过例1、例2可以发现两题的相通之处,只要点E是等边三角形一边或是边所在直线的一点,都可以通过做平行线构造等边三角形,从而实现线段的转化。那么这时老师又可以引导学生:如果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点E是腰上一动点,是否还可以用这种方法解决呢?又如下面的延伸训练:
延伸训练:如图,△ABC中,AB=AC,E是AB上一点,F是AC延长线上一点,连EF交BC于D,若EB=CF。求证:DE=DF.
这道题虽然基本图形变成了等腰三角形,但是点E在腰AB上,可以借助例1、例2的思路,过点E做AC的平行线(如图8)构造等腰△BEG,把BE=CF转化为EG=CF,从而通过证明△EGD≌△FCD解决DE=DF的问题。又或者借助图9过点F做AB的平行线,构造等腰△FCM即可同理解决DE=DF的问题。
由此看到,在数学教学中,若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研究课本中的一些典型例题或习题,通过对其进行合理地变形、转化、拓延、综合,深入挖掘其中潜在的数学思想方法,揭示其丰富的内涵,通过类比、联想和拓展,改变题目中的条件和结论,把原题目进行变换形式,则可以设计出很多相关题目让学生去探究,也可以让学生参与设计题目,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开拓思路、活跃思维等都是有益的,也与素质教育要求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本质吻合。
数学思想、方法作为数学学科的“一般原理”,在数学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数学基础知识是明线,直接用文字形式写在教材里,反映着知识间的纵向联系。数学思想方法则是暗线,反映着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常常隐藏在基础知识的背后。因此,需要教师的有效发掘指点,化隐为显,学生才能领悟、掌握。除此而外,面对一道道数学题,我们可以对它进行简单化、特殊化、一般化变形,以寻找解题思路,进行知识和技能的迁移与拓展。在例题教学后,教师及时总结所运用的数学思想方法,可起到以一代十的效果,同时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高度有重要意义。
教材是《新课标》的载体,是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具体化,是教与学的主要依据。中考数学试题具有“源于教材,但高于教材;题在书外,但根在书里”的特点,大多来源于课本或从课本的基本要求出发加以拓宽,延伸和改造,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不要盲目的甩开教材,滥用其他资料,而应高度重视课本上的一些典型例题和它们的解法,在此基础上,还要充分引申、挖掘其蕴涵的深层潜力,在例题中找“题根”,做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同法”,融会贯通,这样学生才会得心应手,才能有效地提高数学成绩。
VB例题 第5篇
例1.已知地球的半径为R,球面上A,B两点都在北纬45圈上,它们的球面距离为求B点的位置及A,B两点所在其纬线圈上所对应的劣弧的长度. R,A点在东经30上,3分析:求点B的位置,如图就是求AO1B的大小,只需求出弦AB的长度.对于AB应把它放在OAB中求解,根据球面距离概念计算即可.
解:如图,设球心为O,北纬45圈的中心为O1,R,所以AOB=,33OAB为等边三角形.于是ABR. 由A,B两点的球面距离为由O1AO1BRcos452R,2O1A2O1B2AB2.即AO1B=
. 2又A点在东经30上,故B的位置在东经120,北纬45或者西经60,北纬45.
典型例题十一 第6篇
(ab)2ab(ab)2
ab例11 已知ab0,求证:. 8a28b
分析:欲证不等式看起来较为“复杂”,宜将它化为较“简单”的形式,因而用分析法证明较好.
(ab)2ab(ab)2
ab证明:欲证,8a28b
(ab)2(ab)2
ab2ab只须证. 4a4b
abab2即要证(a),2a2b
即要证22ab
2aabab
2. 即要证a2a1ab
2,即要证ab
a
2abb. 即要证12a
b1,即b1aa. b
即要证ba1(*)ab
∵ab0,∴(*)显然成立,(ab)2ab(ab)2
ab故 8a28b
搭配不当典型例题 第7篇
1、除了驾驶员要有熟练地驾驶技术、丰富的驾驶经验之外,汽车本身的状况,也是保证行车安全的重要条件之一。
2、中国拥有航母之后,更具大国“形象和气质”。特别是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中国与周边国家还存在海洋主权争端,航母的投入和使用五一将增大中国有效解决问题的筹码和力度。
3、“全民阅读”活动是丰富市民文化生活,引导市民多读书、读好书,使读书成为一种体现百姓精神追求的生活方式。
4、当今的电视剧创作中表现出的想象力和创作水准的匮乏,只是“抗日雷人剧”出现的表面原因,更为深层和隐藏的因素,则与我们对待历史的态度密切相关。
5、有的人看够了城市的繁华,喜欢到一些人迹罕至的地方去游玩,但这是有风险的,近年来已经发生了多次背包客被困野山的案情。
6、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科技创新要“以民为本”,这就需要我们的科技工作者更新“公益类科技就是低端科技”的偏见,从制度上着手大力打造“民生科技”。
7、上网是领导干部适应时代要求、做好领导工作的必备技能;然而不掌握一定的原则、尺度和自身上网的免疫力,就容易翻船下水。
8、今年5月9日是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有近3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参加了在莫斯科红场举行的阅兵式。
9、最近,针对民众提出的油价跟涨不跟跌问题,发改委有关人士表示,新的定价机制规定,降价要根据国际油价二十天内的平均涨跌是否达到4℅决定。
10、市旅游局要求各风景区进一步加强对景区厕所、停车场的建设和管理,整治和引导不文明旅游的各种顽疾和陋习。
11、汉字不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有深刻、深厚的精神涵养和审美情趣,只要我们多品味汉字的间架结构,设么话也不说,就会有一种无法言说的安静气息抵达内心。
12、面对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我国经济在第三季度还能够保持稳步增长,表明我国应对经济危机的调控措施和抗击危机的能力不断提高。
13、为加强巡视队伍自身建设,中央对巡视组组长采取“一次一授权”的管理制度,这种创新,相对减弱了巡视组组长自身发生腐败的风险系数。
14、海协会负责人在访台后表示,要尽快实现两岸直航,推动两岸科技与产业化的合作成果,这将对两岸经济的繁荣昌盛具有特殊意义。
15、一种观念只有被人们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整个社会的群体意识,才能成为人们自觉遵守和奉行的准则。
16、打车软件为乘客和司机搭建起沟通平台,方便了市民打车,但出租车无论是否使用打车软件,均应遵守运营规则,这样才能维护相关各方的合法权益和合理要求。
17、市旅游局要求各风景区进一步加强对景区厕所、停车场的建设和管理,整治和引导不文明旅游的各种顽疾和陋习,有效提升景区的服务水平。
18、我国的改革在不断深化,那种什么事情都由政府包揽的现象正在改变,各种社会组织纷纷成立,这有利于社会矛盾和社会责任的分担。
19、城镇建设要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理念,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特色,构建生态与文化保护体系,实现城镇与自然和谐发展。
20、杜绝过度治疗,除了加强宣传教育外,还要靠制度保障医疗机构正常运转,调控盲目扩张的逐利行为。
21、第二十五届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12天里吸引了20多万名观众,来自40多个国家的近2500名电影人、300多部电影前来参与。
22、这部由第六代导演执导的青春片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表现了主人公拒绝平庸、坚守梦想的成长故事,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深深地打动了观众。
23、人们认为,团队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不只是个体贡献的简单相加,而是能使队员行动一致、互相配合的团队协作技能。
24、舞要好看,戏要动人,这是大型舞剧《铜雀伎》追求的目标。演员们动作优美,舞姿娴熟,人物表现深刻,赢得了观众的喝彩
25、近日,《华盛顿邮报》在将“生日不快乐”这句“祝福语”送给雷曼兄弟投资银行倒闭5周年时,也再次点燃了这个几乎搅翻全球金融圈的事件引发的争议浪潮。
26、埃博拉病毒疫情自2014年2月在几内亚爆发以来,已扩散至部分西非国家,如果不采取具体措施,病情很容易迅速蔓延,给人类健康带来威胁。
27、如今的少年宫一直沿用几十年前的传统管理方式,主要还是开设学前班和培训班,这无法顺应时代的发展和需要,公益性主题活动也难以有效开展。
28、到目前为止,中国珠算等30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上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最多的国家
29、在信息化的今天,中秋民俗依然活跃在全球华人中间,它是华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也是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节日。
30、2013年财富全球论坛是成都自改革开放以来举办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国际盛会,是成都推进和发展国际化建设进程面临的重大历史性机遇。
31、在此次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同学们场围在一起相互鼓劲并认真总结得失,赢得的远远不只是比赛的胜负。
32、横跨东西的沪昆高铁,将以其高速度、大运力,突破中部、东部、西南地区的交通瓶颈,成为提高东西部区域经济共进的“金钥匙”
33、曾多次被秦火火造谣中伤的资深媒体人杨澜表示,任何人在享受自由的同时,都应当遵守法律和道德底线,否则人人都会成为受害者。
VB例题 第8篇
一、例题呈现
例1:下表的红框中的两个数的和是3。在表中移动这个框,可以使每次框出的两个数的和各不相同。
(1)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
(2)如果每次框出3个数,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
(3)如果在上表中每次框出4个数,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每次框出5个数呢?先试一试,再填写下表。
二、初次尝试
按照例题的设计,我制作了1-10的数表,让学生框一框,思考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不同的和?学生很快得出答案9个,接着每次框出3个数呢?4个?5个?学生一一动手框一框,得出答案填入表格。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观察表格得出结论:总个数-每次框的个数=平移的次数,平移的次数+1=得到几个不同的和。所以得出规律:总个数-每次框的个数+1=得到几个不同的和。在随后的练习中,学生一直用这个刚得到的规律甚至可以说是模具生搬硬套,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三、改进教学
(一)巧妙创设情境引入例题,使例题教学自然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材料必须是现实的、有挑战性的。本节课,教材对新知的处理是直接进入例题的学习,出示例题让学生进入自主研究的学习程序,我认为如果直接进入难免会让学生觉得不自然,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到达头脑兴奋激动的状态,我决定增加一个置疑的环节:
师:同学们,大家都看过电影吧!在看电影的时候都希望和一起看电影的亲朋好友坐在一起是吗?老师这里有18张天文台的入场券,邀请你和你的爸爸妈妈一起参观天文台,请你拿三张连号的券,你想拿哪三张?
生:我想拿左边的1、2、3三张!
生:我想拿中间的三张。
师:一共有几种拿法呢?
学生皱着眉头想了会儿,有的学生说15种,有的学生说16种。
师:到底是几种呢?
学生仍然不敢肯定,急切地等着老师的答案。
师:像这样拿连号的券的问题在我们生活中经常出现,这一类问题是有规律可循的,今天我们就带着疑问来学习找规律。
师:我们研究这一类问题时都是从比较简单的情况入手,我们先来研究有10张券,取2张连号的券的情况。
说明:这个拿券的题目原本是书上练习十的第1题,教材的本意是在学生学习了新知之后进行练习巩固所用,我分析了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结构和本节课的教学目的,觉得完全可以用此题激趣置疑,让学生经历:提出疑问动手操作交流总结解决疑问的完整过程,也是满足学生自我学习需求的过程。
(二)挖掘例题的生长点,使例题教学深入化。
数学教学就是要借助例题的功能,引导学生以原有例题为生长点,组织积极的迁移,认识简单与复杂问题的联系,用数学学科本身的逻辑关系,训练学生的思维。采取步子大一点,即提出综合性较强的问题,细节问题深一点、精一点的方法,积极启发,使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广阔性得到培养。
在学生进行了操作后,例题的设计是让学生把操作的结果填到例题的表格里,以便于进行规律的归纳总结。而我在这个表格的基础上增加了一部分,设计了这样的表格:
这个表格与教材没有任何冲突,却比教材上的表格多了两个思维点:
1. 进行完试一试的教学后。
师:这个表格还多了一行呢!你有办法填一填吗?
生:每次拿6张券,平移9次,得到10种不同的拿法。
生:还可以每次拿7张券,平移8次,得到9种不同的拿法。
生:多呢!可以填无数种呢!
生:不对!最多拿15张,超过15就不够拿了!
师:你的回答真好!看来并不是有无数种填法的,总张数有多少张就最多可以拿多少张!如果拿15张还能平移吗?
生:不能!只能得到1种拿法!
说明:表格最下方多出来的一行让学生自由填,引发了一次思维的撞击,让学生知道了并不是任意填法都可以的。
2. 继续进行教学。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个表格,为什么同样是拿2张券,上面平移了8次得到9种不同的拿法,下面却平移了13次得到14种不同的拿法?
生:因为数字不一样。
师:什么数字不一样?
生:因为上下的总张数不一样。
师:对了。大家看,上面是在总张数为10的情况下进行操作的,而下面是在总张数15的情况下进行操作的,所以平移的结果就不一样,这个对比提醒了你什么?
生:我们在计算的时候一定要看清楚总张数是几!
说明:这个问题虽然很简单,但在学生独立解题时却经常忽略,这个大表格把总张数不一样的例题和试一试结合了起来,挖掘出例题中能让学生更清晰看见两题区别的生长点。
三、充分准备学具探究例题,使例题教学自主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第一次试教,我没有准备学具,只有一套简单的教具和PPT课件,每个学生只能看老师的演示,课件也只能按部就班地一一呈现,学生仅仅记住了这个表格,只能够在头脑中形成肤浅的结论,印象不深刻。教材的内涵应该是让学生掌握方法,并能熟练运用,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我重新用电子白板软件制作了课件,增强了交互性,也方便了我抓住课堂生成的资源。同时我把例题需要用到的红方框,用透明胶片打印了50张,也设计了练习纸,让每个孩子都亲自体验了平移的过程,感知了用小红方框平移过程中的每个细节,和这个细节引发的思考。(学生操作好,填好了表格,并讨论了发现了什么规律。)
师: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是从左往右平移的。我发现在刚才的操作过程中,先在最左边框住了几个数,没被框住的个数就是平移的次数。
师:为什么没框住的个数就是平移的次数?
生:比如,我框住最左边两个数,这时后面还有8个数,就意味着还能往后平移8次,所以只要用总个数-每次框几个数=平移的次数。
师:你从自己操作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重要的规律,真了不起!你们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发现平移的次数再加1,就是一共有几种拿法。
师:为什么要加1?1在哪里呢?
生:1就是我们一开始框住的那一种拿法。
师:你们同意吗?你说得一点都不错,这一种拿法是一开始框住的一种我们千万不能忘记啊!
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和感知,很快找到了这一规律,可喜的是还有学生发现了直接框住最后的数,用“打头”的方法找规律,最重要的是,所有规律完全是由学生通过自己动操作得出的,他们掌握了自主探索规律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