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B语言教学模式(精选11篇)
VB语言教学模式 第1篇
(一) 对书本知识进行精心编排, 注重背景知识和基本概念的结合
我们注意到, 在VB程序设计语言的教材布局上, 往往是先从基本的语法现象入手, 比如先介绍数据类型常量变量等, 实际上, 教学过程中演示这些基本数据类型的例子本身就会涉及对象、属性、事件、方法。VB课程的教学是面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 缺乏对windows程序运行机制的相关背景知识。因此, VB教学中, 讲解基本概念和VB的事件驱动机制、可视化程序设计必须结合在一起。如果教师在讲解基本概念的时候照本宣科, 演示数据类型的程序实例的时候, 由于对VB的运行机制和可视化程序设计的方式不了解, 学生的注意力并不关注也不理解教师讲解的内容, 而是去思考这个程序的实现过程是什么, 可是由于没有关于对象的基本概念, 立刻造成了理解障碍, 不但对应该掌握的知识点一头雾水, 对程序设计也产生了一种恐惧心理, 这个是我在VB教学中的深刻体会。
因此, 在VB教学中教师应当时刻关心学生的知识结构, 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去考虑问题, 必要的整合教材的相关知识点, 特别要注意相关知识点的穿插讲解, 打破学生的思维障碍。比如在讲解VB循环结构的时候, 可以和后面的数组知识联系起来, 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在有了变量这个概念以后还需要引入数组, 而且通过循环结构对数组元素的打印, 深化对循环结构的认识。有机地改变课本知识的逻辑结构, 以相关的知识点灵活组织课堂教学, 通过让学生观看, 在实际操作中主动模仿, 领悟这些概念, 最终引导学生明白抽象的理论知识并不神秘,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新知识。
(二) VB程序设计是面向应用的科学, 注重理论和动手的结合
1.注重基本问题的上机操作。对VB有恐惧心理的同学往往是在学习的初期没有能够理解VB的上机环境, 数据类型, 变量等最基本的概念, 而这些概念通过上机的直接观察是很容易理解的。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把握住学生的思维和背景知识, 一个简单的概念经常成为学生学习程序设计语言的重大障碍, 对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都会产生影响。因此, 在VB教学的初期, 要把基本的上机操作和基本的语法知识结合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讲透, 为学生的上机操作和后续学习扫清不必要的障碍。
2.演示实例, 引导学生模仿。教师可以通过对实例系统的调试、改进, 开拓学生编程思路, 融合相关的知识点, 必要时候允许学生通过模仿、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模仿是学习程序设计重要的一环, 即使对熟练的程序设计人员而言, 也常常需要参考, 或者说模仿别人成熟的代码, 整个是程序开发的基本特点。因此, 教师应鼓励学生采用模仿的方式去实现不同的应用需求, 达到灵活应用, 举一反三。
3.深化实践教学, 以理论课教学为基础, 通过案例的整合, 形成不同层次的上机项目, 供学生选择。对于理解能力强的学生而言, 可以通过有一定难度的实践课, 达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今后的深入自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对掌握综合案例有困难的学生, 老师更应以基本案例为基础, 强化基本知识点, 逐步提高这类学生对VB的学习能力。教师应亲自指导, 与学生一起上机实验, 随时监控学生实验过程。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予以指导, 发现学生常犯的共性错误, 可在理论课上进行点评。
(三) 教学手段多样化
根据程序设计课程的特点, 除了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如:引入问题、问题讨论、概念解析外, 可以采用教学手段结合进行:
1.独立实例和综合实例结合进行
独立实例教学法可以加强对每个知识点的运用和理解, 但对前后知识往往没有连贯性, 对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提高不大。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 除经典的独立实例外, 将一个有实用价值的、典型的、规模较大的、综合实例的实践应用于教学全过程, 不但可以对整个VB应用程序的开发有观念上的认识, 也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如提出问题:设计一个“学生管理系统”。首先, 用最基本的概念和最简单的界面, 给出该系统的第一个框架版本, 以后的每一次课, 都对该系统提出新的功能和结构上的要求, 并用本次课介绍的新概念和新方法对它进行功能上的扩充和结构上的改进。每次得到该系统的一个增强的新版本。学生随着教学的深入, 会更有兴趣地积极投入到对实例系统的调试、改进中, 不但掌握了所学的基本知识, 同时也提高了编程能力。
2.通过分析上机错误, 引导学生理解课本上的概念, 学习调试方法。
学生对数据类型、变量、运算符、表达式等语言规则的掌握需要一个过程, 对结构化程序设计的知识需要不断积累。经常听到学生反映能听懂老师授课的内容, 但自己编制的程序往往在机器上难以运行。课堂上, 可以将容易出错的概念以反例形式展示给学生, 让学生主动找错误, 通过上机运行去发现, 比如下面错误使用逻辑运算符的例子。
用if语句编程计算下列分段函数值:
学生往往编写为: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
Dim x!, y!
x = Val (InputBox (“x=”) )
y = x * x - x– 1
If x < 0 And x <> -3 Then
y = x * x + x– 6
ElseIf 0 <= x < 10 And x <> 2 And x <> 3 Then
y = x * x - 5 * x + 6
End If
Print “x=”; x, “y=”; y
End Sub
ElseIf 0 <= x And x < 10 And x <> 2 And x <> 3 Then
乍看起来, 似乎程序没有什么错误, 实际上学生把数学符号的用法和VB中符号的用法混淆了。在VB中0<=x<10的表示方法虽然能够使程序运行下去, 但含义发生了变化。比如输入x=10的时候, 程序得到错误的结果为56, 这是因为, VB首先计算0<=10为True, 然后计算出True<10的结果仍然为真, 因此有10*10-5*10+6=56这个错误结论。正确结果应该把0<=x<10改写为0 <= x And x < 10, 这样当输入x=10时, 0<=10为True, x < 10为False, 整个表达式的结果为False, 程序的分支应该走的是y = x * x– x–1=10*10–10–1=89这条语句的结果。通过诸如此类的反例教学, 使学生对分支语句以及VB逻辑运算符的理解达到一个新水平。
(四) 用直观的方式培养学生利用程序设计语言理解和实现算法的能力
算法 (Algorithm) :计算机解题的基本思想方法和步骤。学生算法思维的形成是程序设计语言教学中的难点, 也是学好程序设计语言最重要因素。程序本质上就是用一定的语法去实现算法思想, 教学中, 我往往采用直观教学法来让学生去理解算法, 因为算法本身就是一种解题方法和步骤, 可以让学生代表不同的数字排列起来, 通过表演的方式模拟冒泡排序, 课堂不但活跃, 而且学生也非常轻松地理解了。
二、结束语
通过VB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 使我逐步认识到程序设计语言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 对教师的教学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尽管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的一些经验, 获得了一些效果, 但与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仍有差距。教学上的改革和探索一定要与实际相结合, 遵循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原则,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为学生今后各个领域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 Visual Basic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 为用计算机解决自身专业相关的实际问题提供一种重要途径。作为非计算机专业公共基础课, 其理论性、实践性强, 教学难度相对加大。文章就如何提高VB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 进行了多层面的探索, 强调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灵活性和主动性, 注重多种教学手段和方式的结合。目的是通过程序语言的学培养学生的基本计算机素养, 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VB,程序设计,实例,多层次
参考文献
[1]吴长海, 陈达.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教程[M].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1) .
VB语言教学模式 第2篇
[摘要] 在VB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如何解决程序设计本身枯燥、难懂这个问题,并找出一条比较新颖的教学方法,越来越成为广大计算机教师颇感兴趣的话题。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师需以学生为本,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相对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本文阐述笔者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VB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几点体会,并对教学过程中的任务设计和任务实施过程进行详细说明。
[关键字] 程序设计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设计
任务实施
作为语言程序设计领域的前沿软件,VB的发展历史已经很久,相关的技术也比较成熟,由于其简单易学、功能强大、应用广泛,因此在很多职业院校都开设了这门课程。对于VB这门编程学科来说,中职的学生培养目标,侧重于编程能力的提高和良好的编程习惯,开发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去探索知识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根据以上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认为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本文以《选择结构》一节为例,谈谈几个学期来在具体教学中的实践与体会。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意义
在《VB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传统的教学形式是:语句格式-→功能介绍-→举例解释-→巩固型独立练习-→小结评讲-→上机练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基本上是被动的、机械的。
而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形式上是:提出任务-→师生共同分析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步骤-→适当讲解或自学或协作学习-→完成任务实践-→交流或归纳。这种教学法,历本人通过让学生在一个典型的“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子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相对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选择结构”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设计
1.任务的设计
首先我全面分析了《选择结构》的教学内容,归纳出学生必须掌握的关键知识点有“if„then语句格式及应用”、“if„then„else 双向分支语句格式及应用”、“if语句的嵌套”、“select„.case„.endselect多分支语句格式及应用”,然后以这些知识点为核心,以实验操作和相关的理论分析为载体,设计了以下实践任务:
单元任务:设计一个密码登录框
子任务1:在密码框中输入密码后进行验证,如果密码正确则登录到另一个界面。
涉及知识点:if„.then„.end if语句的应用
子任务2:在密码框中输入密码后进行验证,如果密码正确则登录到另一个界面,如果错误则弹出一个错误提示信息框。
涉及知识点:if„.then„.else„end if的应用。
子任务3:在界面上加入一个用户名的文本框,先验证用户名是否正确,再验证该用户名对应的密码是否正确。
涉及知识点:if语句的嵌套
子任务4:将用户名的文本框换成一个组合框,根据组合框中不同的用户名判断相对应的密码是否正确。
涉及知识点:select„.case„.end select语句的应用
2.教学实施流程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几点
(一)任务设计方面
1、任务的系统性
教材的每一章都有一个总的教学目标,设计任务时须先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任务”的有机组合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选择结构》一章的总目标是“应用选择结构进行程序设计”,我把这个总目标用一个大任务“密码登录框”来概括。而这一总目标的实现又是通过对各种语句模式的具体学习而实现的。因此,我设计了4个小任务(子任务1、2、3、4)让学生去完成,学生通过对这4个小任务的探究,认识了各种选择语句的格式并能熟悉运用。
2、任务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任务的设计要有趣味性。如果设置的任务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就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不到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效果,教学任务也就难以保证能够顺利完成。实践证明,通过对学生进行成功激励或当学生发现他们所学的知识能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时,学生往往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例采用的“密码登录框”是同学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很贴近实际,任务一呈现便能让学生磨拳擦掌,跃跃欲试。
3、任务的阶梯性
“任务”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文化知识、认知的能力与兴趣,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等,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原则。在设计时,要根据学生个性的不同来设计任务,让任务从简单到复杂的执行或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设计任务,始终以学生的角度考虑,“以兴趣为主线,以实用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的”。本例中的四个子任务围绕一个主题,四个子任务从易到难,让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好有关的知识和技能;也鼓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采用这种方法,伴随着学生的是一个跟着一个的成就感。
(二)任务实施方面
1、让学生学会学习、学用促进
任务驱动教学法,将目标定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能力上。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能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掌握有序的学习途径,在教师的指导下去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生解决任务的途径是通过“用”来促进“学”的,用然后知不足,用然后学,学以致用,学用互动,相互促进。
2、让学生学会合作交往
合作是现代社会谋求共同发展的基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任务探究,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而且对一些发散性任务,通过组内讨论交流,可以提高任务探究的效率。如某班一共是45人,我就按5人一组把全班分成9个小组,并指派了小组长。任务布置后,由组长牵头进行分工,然后制定计划并进行实施。又由学生选举产生了一名部长,由这名部长负责9个小组的统筹和协调。另外还设计了“项目完成监控表”,要求各小组把探究过程记录在“项目完成监控表”中。这样既促进了小组协作,又为过程评估提供了依据。
3、教师适当参与,控制引导
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不是袖手旁观,应参与学生的讨论。教师要制定好策略,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和求知欲,在出现的众多问题中能筛选提炼出最适合某个或某类学生探究、积极思维的问题。在学生的众争纷议中能恰当地梳理,进行必要的引导。控制好个别研究和集体讨论的步骤、节奏和深广度,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造思维。
4、教师要适时归纳,总结回顾
在程序设计语言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其优势是明显的,但也会存在一点问题。由于教师主要是进行方法的引导,学生有更多时间自主学习,而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不同的,因而在同一课堂内,全班同学所掌握的知识会有所不同,容易造成学生成绩两极分化和教学知识点的疏漏。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课堂或阶段小结和知识点的交流或回顾,使得学习能力差的同学或操作有疏漏的同学能通过教师的总结和回顾,跟上教学进度,全面掌握知识点,达到教学目标,促进同步发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教会学生动手的同时也要注意理论知识的灌输,只有结合各种教学方法,取长补短,才能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
[参考文献]
1、钟志贤 徐洪建:《建构主义教学思想揽要》,中国电化教育,第157期
2、贾长云:《VB教学之我见》,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4)
3、《visual Basci 编程案例精解》,电子工业出版社
VB语言教学模式 第3篇
【关键词】VB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改革
Discussion on the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in the " VB language programming" course
WANG Li
(Information department in Yangtze University College of Technology &Engineering Hubei Jingzhou 434020)
【Abstract】"VB programming language" is a very practical course.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and means can not meet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combined with the student's actual situation,I propose the reform measures based on teaching problems in the course as the starting point in this paper.Practice has proved,after improving the teaching methods,o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thinking ability,and innovation ability are obtained remarkable result,so as to achieve the educational purposes to apply their knowledge.
【Key words】VB language; Programming; Teaching Reform
0.引言
《VB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第一门程序设计课程,是高等學校理工科学生的公共基础课。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既要掌握理论知识,同时又要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
目前,该课程的课堂教学大多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其结果是学生一开始学习VB语言就进入到这些语法知识记忆和理解中,导致学生在上课开始反映VB语言难懂、难学,只会照着书本上的例子进行验证,要独立完成程序编写常常感到无从下手。因此,提高《VB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是课程改革的一项急迫任务。
1.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该课程中涉及的概念多而杂,数据类型及表达式丰富,语法结构复杂,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一门较难的课程。在传统的程序设计教学中,采用的是“以教为主”的讲授教学法。教学的内容以单向传输为主,教师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由于教学环境的改进,目前大多数的程序设计课程都是在多媒体教室上课,课堂的信息量一般都比较大,连续高强度听课,导致学生注意力下降,课堂显得枯燥乏味,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不能得到很好地培养。
目前,在《VB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1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在第一次课上向学生说明该课程的性质和学习的目的及用途。但是,随着教学的进行,不断出现的语法规则及大量琐碎的知识点,让学生感到学习内容的枯燥乏味,加之,缺少有效的实践环节,致使学生听课没有兴趣,缺乏主动性。
1.2教学方法陈旧
教师讲授该课程时一般是介绍基本语句,语法要点,然后是讲解例题。学生在前几次课还可以较好地领会与掌握,随着教学的深入,概念的增多,学生愈来愈感觉VB语言难以掌握,对其产生“望而生畏”的厌烦心理。
1.3对于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
《VB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书本中的理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以验证,在制定教学计划时,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致使VB语言理论学时远高于实践学时,实践学时的不足也影响学生实践环节的学习效果。
1.4课程的考核方式缺乏有效性
考试是现行教学模式下检验和评价“教”与“学”效果的最常用手段。VB语言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是否已掌握和理解所学的知识,设计算法解决问题,将算法转化为计算机程序,需要通过在计算机上实际操作,并以能否顺利调试通过为标准来考核。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一般教师很难做到这一点。
2.课程教学改革的方法和策略
针对传统VB语言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本人总结讲授VB语言的教学经验,同时借鉴众多教师的教学改革实践经验,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
2.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学好VB语言,必须让他们对编程产生兴趣。在教学实践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程度和学习特点,合理安排和调整授课内容。在学习之初,教师应设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第一堂课的教学尤为重要。教师要精心设计第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做到先入为主,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国对于大学生的认证考试有很多,学习该课程后,我们鼓励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考试(VB语言)或参加全国计算机水平和资格考试初级程序员或程序员级的考试,拿到计算机专业资格证书,提高了学生走向社会的市场竞争能力,同时也能极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普通高中VB语言教学方式的探讨 第4篇
一、在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我们注意到,在VB程序设计语言的教材布局上,往往是先从基本的语法现象入手,比如先介绍数据类型常量变量等。实际上, 教学过程中演示这些基本数据类型的例子本身就会涉及对象、属性、事件及方法。VB课程的教学是面对普通高中学生,缺乏对windows程序运行机制的相关背景知识。因此,VB教学中,讲解基本概念和VB的事件驱动机制、可视化程序设计必须结合。如果教师在讲解基本概念时照本宣科,演示数据类型的程序实例时,由于对VB的运行机制和可视化程序设计的方式不了解, 学生的注意力并不关注也不理解教师讲解的内容,而是思考这个程序的实现过程是什么。由于没有关于对象的基本概念,立刻造成了理解障碍,不但对应该掌握的知识点一头雾水,对程序设计也产生了恐惧心理,这是我在VB教学中的深刻体会。
在VB教学中教师应当时刻关心学生的知识结构,从学生的思维角度考虑问题,必要时整合教材相关知识点,特别要注意相关知识点的穿插讲解,消除学生的思维障碍。比如在讲解VB循环结构时 , 可以和后面的数组知识联系起来 , 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在有了变量这个概念以后还需要引入数组, 而且通过循环结构对数组元素的打印,深化对循环结构的认识。有机地改变课本知识的逻辑结构, 以相关知识点灵活组织课堂教学,通过让学生观看,在实际操作中主动模仿,领悟这些概念,最终引导学生明白抽象的理论知识并不神秘,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新知识。
二、精选教学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将是枯燥无味的,也是被动的。教师为学生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乐意学习。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以能力为中心组织教学,使每一堂课都变成“我想学什么”和“如何去学”。要能够在教学中实现这些,我认为“精选教学案例”是关键。教师应根据特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案例,在讲课过程中适时提出供学生思考,促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思维状态,开动脑筋,认真思考,获得答案。在上第一堂VB课时,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消除他们对程序设计的畏难情绪。我先制作了一个展翅飞翔的蝴蝶图案的屏幕保护程序演示给学生看,给学生讲解程序的具体设计。让学生觉得花几分钟的时间,就能编出一个漂亮实用程序,一下就激发了学生兴趣。这样做的效果是:学生从中可见VB的价值和实用性。学生有了兴趣和热情,接下来讲VB程序设计的步骤就顺理成章了,容易理解。在教学案例中重新组织并合理渗透知识点,保证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中学VB教学的要点可以用几句话概括,叫做“一箱两件三模式,四大概念五窗口”“控件对应代码段,事件驱动起响应”。其中“一箱”指工具箱,要求学生掌握标签、文本框、命令按钮三种最常用的控件;“两件”指窗体、控件两类界面出现的对象;“三模式”指设计模式、运行模式、中断模式;“四大概念”指对象、属性、方法、事件四个重要的基本概念;“五窗口”指设计时常用的五种窗口,即设计窗、属性窗、代码窗、工程管理窗及VB主窗口。如果教师仅仅简单地介绍这些知识点,则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用一个个鲜活的教学案例把知识点贯穿起来, 在每个案例中适时、适 量渗透一 些相关概 念和知识 ,让学生在 做中学 ,在学中做,在教学案例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地、自然地体会概念。最后适当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就能很好地理解这些概念了。在介绍定时器控件时,教师可选择一个“倒计时程序”作为教学案例。教师先演示一个倒计时程序,再介绍定时器控件 的属性、方 法、事件及 其运用 ,这样学生 知道在学完该控件后,可以用于哪些方面,因此,他们就不会再感到抽象和乏味。
通过VB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我逐步认识到程序设计语言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对教师的教学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 尽管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的一些经验, 取得了一些效果, 但与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仍有差距。教学上的改革和探索一定要与实际相结合,遵循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原则,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摘要: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来说,Visual Basic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教师必须注意大纲要求。作为普通高中公共基础课,其理论性、实践性强,教学难度相对较大。文章就如何提高VB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组织VB的课堂教学,强调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灵活性和主动性,注重多种教学手段和方式的结合。
「大学课件」VB语言第5章教案 第5篇
「大学课件」VB语言第5章教案
原文链接地址: 【大学课件】VB语言第5章教案 相关文档链接地址: 【大学课件】VB语言第4章课堂讨论(1) 【大学课件】VB语言第4章教案 【大学课件】VB语言第3章课堂讨论(1) 【大学课件】VB语言第3章教案 【大学课件】VB语言第2章课堂讨论(1) 【大学课件】VB语言第2章教案 【大学课件】VB语言第10章教案 【大学课件】UNIT 1 FRIENDSHIP IS APRECIOUS TREASURE 【大学课件】SDH基本原理培训班课件(1) 【大学课件】PPT模板 【大学课件】LITERATURE 14 (恢复) 【大学课件】HH-FORTRAN-07-3课堂练习【大学课件】HH-FORTRAN-07-2数组应用 【大学课件】HH-FORTRAN-07-1数组 【大学课件】HH-FORTRAN-06格式输入输出 【大学课件】HH-FORTRAN-05-FORTRAN 90数据类型 【大学课件】HH-FORTRAN-04-2循环程序设计巩固训练 【大学课件】HH-FORTRAN-04-1循环结构 【大学课件】HH-FORTRAN-03选择结构 【大学课件】HH-FORTRAN-02顺序结构 【大学课件】HH-FORTRAN-01-2框图及结构化练习【大学课件】HH-FORTRAN-01-1基础介绍 【大学课件】GSM系统优化知识 【大学课件】FEAP 子程序及功能 【大学课件】EXCEL统计分析 【大学课件】EXCEL英文版教案(1) 【大学课件】EWB入门 【大学课件】EPS快速成型系统 【大学课件】ELECTROANALYTICAL CHEMISTRY------LECTURE_8 【大学课件】ELECTROANALYTICAL CHEMISTRY------LECTURE_7 【大学课件】ELECTROANALYTICAL CHEMISTRY------LECTURE_6 【大学课件】ELECTROANALYTICAL CHEMISTRY------LECTURE_5 【大学课件】ELECTROANALYTICAL CHEMISTRY------LECTURE_4 【大学课件】ELECTROANALYTICAL CHEMISTRY------LECTURE_3 【大学课件】ELECTROANALYTICAL CHEMISTRY------LECTURE_2 【大学课件】ELECTROANALYTICAL CHEMISTRY------LECTURE_1 【大学课件】ELECTROANALYTICAL CHEMISTRY------LECTURE _1 【大学课件】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OF NATURAL RESOURCES 【大学课件】DRUGS FOR CHF 【大学课件】DATABASE SYSTEM CONCEPT-CH1 【大学课件】DATABASE SYSTEM CONCEPT-CH1-BY GYB 【大学课件】C语言程序设计 【大学课件】C语言程序设计----04 数组 【大学课件】C语言程序设计----01 概述 【大学课件】CORELDRAW课件 【大学课件】CI设计 【大学课件】CHAPTER9 COMPOSITES 【大学课件】CHAPTER8 POLYMER 【大学课件】CHAPTER7 NON-METALLIC INORGANIC MATERIALS 【大学课件】CHAPTER6 METALLIC MATERIALS 【大学课件】CHAPTER4 CHEMICAL THERMODYNAMICS OF MATERIALS(1) 【大学课件】CHAPTER3 PROPERTIES OF MATERIALS(1) 【大学课件】CHAPTER10 NANO-MATERIALS 【大学课件】CHAPTER1 INTRODUCTION(1) 【大学课件】CHAPTER TWO METALLURGICAL THERMODYNAMICS FOUNDATION 【大学课件】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大学课件】CHAPTER FOUR PHASE DIAGRAM(1) 【大学课件】CHAPT9 人类基因组研究 【大学课件】CHAPT8 遗传及其分子基础 【大学课件】CHAPT6 生命的化学基础 【大学课件】CHAPT5 生物进化 【大学课件】CHAPT4 生命与环境 【大学课件】CHAPT3 生命的形态与建成 【大学课件】CHAPT2 生命的多样性 【大学课件】CHAPT16 大脑信息处理 【大学课件】CHAPT15 神经系统 【大学课件】CHAPT14 细胞信号转导 【大学课件】CHAPT13 生物体防卫系统 【大学课件】CHAPT12 生命体系中能量获得与转换 【大学课件】CHAPT11 生物信息学与基因芯片 【大学课件】CHAPT10 基因工程 【大学课件】CHALLENGES FOR THE EXPLORATION INDUSTRY 【大学课件】CH-9数据库完整性与安全性(1) 【大学课件】CH-8事务管理(1) 【大学课件】CH-7查询处理与查询优化 【大学课件】CH-6存储结构 【大学课件】CH-5数据库设计 【大学课件】CH-4数据依赖与关系模式规范化(1) 【大学课件】CH-2关系模型 【大学课件】CH-1数据库系统概述 【大学课件】CH-14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1) 【大学课件】CH-13INTERNET环境下的数据库技术(1) 【大学课件】CH-12面向对象数据库与对象关系数据库 【大学课件】CH-11数据库访问技术 【大学课件】CH-10分布式数据库系统(1) 【大学课件】B-6 其他工程 【大学课件】B-5 油漆、涂料、裱糊工程 【大学课件】B-4 门窗工程 【大学课件】B-3天棚工程 【大学课件】B-31 施工措施项目 【大学课件】B-2墙、柱面工程 【大学课件】B-1楼地面工程 【大学课件】ARCENGINE 【大学课件】A8 防腐、隔热、保温工程 【大学课件】A7屋面及防水工程 【大学课件】A6金属结构工程 【大学课件】9项目进展与未来 【大学课件】9环境影响评价 【大学课件】9环境影响经济评价 【大学课件】9建筑防火 【大学课件】9-资本成本 【大学课件】9-半导体催化001 【大学课件】9 管理信息系统的项目管理 【大学课件】9 环境管理绪论 【大学课件】8高层建筑 【大学课件】8项目信息管理 【大学课件】8环境污染与保护统计 【大学课件】8环境损害与效益的.价值评估方法 【大学课件】8-有效资本市场 【大学课件】8-5 单片射频收发器IC应用电路 【大学课件】8-4 软件无线电电路拓扑结构 【大学课件】8-3 超宽带(UWB)无线收发器 【大学课件】8-2 单片射频接收机电路拓扑结构 【大学课件】8 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与评价 【大学课件】8 区域环境规划 【大学课件】7项目合同管理 【大学课件】7静定结构总论 【大学课件】7现代建筑技术简介 【大学课件】7环境资源价值与费用效益分析(新) 【大学课件】7渔业资源统计 【大学课件】7-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CAPM) 【大学课件】7-分子筛及其催化作用002 【大学课件】7-3函数展开成幂级数 【大学课件】7-2幂级数 【大学课件】7 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实施 【大学课件】7 生态环境规划 【大学课件】6项目HSE管理 【大学课件】6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大学课件】6水资源统计 【大学课件】6建筑施工技术 【大学课件】6平面桁架 【大学课件】6-配送管理与决策 【大学课件】6-分子筛及其催化作用001 【大学课件】6- 资本市场理论综述 【大学课件】6 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设计 【大学课件】6 噪声污染防治规划 【大学课件】5项目质量控制 【大学课件】5矿产资源统计 【大学课件】5物质平衡理论 【大学课件】5建筑工程材料 【大学课件】5三铰拱 【大学课件】5-采购供应管理与决策 【大学课件】5-酸碱型催化剂及其催化过程001 【大学课件】5-第五讲--薄膜材料物理--第三章金属薄膜的导电 【大学课件】5-债券与股票定价 【大学课件】5-2岩石地下工程(TANSUXINGCISHENGYINGLI) 【大学课件】5-1岩石地下工程(TANXINGCISHENGYINGLI) 【大学课件】5 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分析 【大学课件】5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规划 【大学课件】4项目进度控制 【大学课件】4静定刚架 【大学课件】4环境资源优化配置(新) 【大学课件】4森林资源统计 【大学课件】4单层工业厂房构造 【大学课件】4L60E自动变速箱 【大学课件】4-第四讲--薄膜材料物理--第二章薄膜的力学性质 【大学课件】4-库存与库存决策 【大学课件】4-多相催化反应基础002 【大学课件】4-净现值(NPV) 【大学课件】4-2地应力及其测量(CELIANGFANGFA) 【大学课件】4-1地应力及其测量(GAISHU) 【大学课件】4 鱼类 【大学课件】4 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规划 【大学课件】4 水环境污染防治规划 【大学课件】3项目成本控制 【大学课件】3静定梁 【大学课件】3生态系统 【大学课件】3民用建筑构造 【大学课件】3平面任意力系 【大学课件】3外部性理论 【大学课件】3土地资源统计 【大学课件】3-金融市场与NPV 【大学课件】3-运输与运输决策 【大学课件】3-第三讲--薄膜材料物理--第二章薄膜的力学性质 【大学课件】3-多相催化反应基础02 【大学课件】3-分子光谱 【大学课件】3-5岩体力学性质(JIEGOUMIANLIXUEXIAOYING) 【大学课件】3-4岩体力学性质(YANTIDEBIANXINGYUQIANGDU) 【大学课件】3-3岩体力学性质(JIEGOUMIANDEXINGZHI) 【大学课件】3-2岩体力学性质(YANTIFENLEI) 【大学课件】3-1岩体力学性质(YANTIJIEGOU) 【大学课件】3-1声波探测 【大学课件】3 大气环境污染防治规划 【大学课件】3 圆口纲 【大学课件】3 企业计算模式 【大学课件】2生产要素管理 【大学课件】2微观经济学基础(新) 【大学课件】2建筑设计 【大学课件】2基本理论方法 【大学课件】2几何组成分析 【大学课件】22 公关策略 【大学课件】21 促销策略 【大学课件】20 营销谈判 【大学课件】2-财务报表与现金流 【大学课件】2-第二讲--薄膜材料物理--第一章薄膜的形成 【大学课件】2-多相催化反应基础01 【大学课件】2-原子光谱 【大学课件】2-4-5探地雷达 【大学课件】2-2岩石强度理论 【大学课件】2-2充电法
VB语言教学模式 第6篇
关键词:计算思维;高中VB教学;教学模式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结构的进一步完善,我国教育体系逐步趋于全面化发展,一方面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科学应用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德育;另一方面,拓展学生的学习课业内容,注重理论文化知识与技术手段的综合应用。VB是高中文化教育中的主要技术课程之一,结合计算思维设计高中VB教学,实现高中教学内容的层次化教学管理,为促进我国高中教育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一、计算思维在高中VB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计算思维也可以称为数学,在我国整体教育结构中占据着重要部分。计算思维拥有较完善的逻辑思维系统,能够在教学中形成完整的逻辑思维结构体系,并且在不断地完善中形成理性逻辑思维模式,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能够逐步形成完整的逻辑思维意识。目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基础软件主要有Word,Excel,Photoshop,Flash,VB等内容,高中VB是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高中VB的实际教学中缺少逻辑性,导致高中VB教学的逻辑结构性较低,学生的实际接受效果较差,将计算思维应用到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能够进一步明确教师的信息技术VB教育方向,使学生形成完整的计算机学习思维模式,进一步推进我国高中教育知识结构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推进高中生VB学习结构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二、基于计算思维在高中VB教学中应用实践
为了对计算思维在高中VB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深入分析,本文对计算思维的实际应用进行分析,主要选择高中VB教学中《运行语句》进行实际分析,其中VB语句主要包括:赋值语句、条件语句和循环语句三部分,分别将计算思维应用于教学计划、课堂教学实施,学生课后作业评价中。
1.教学技术设计中
计算思维拥有完善的逻辑思维结构体系,教师开展课堂教学计划设计中要注重从这一特征入手,积极应用计算逻辑思维进行课堂设计,为学生构建完整的VB知识结构体系。针对本文中的知识结构,实现VB相关知识结构的进一步完善,加强知识结构间的联系,例如,教师开展《运行语句》教学设计时:同学们,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自动取款机取款时,计算机系统内部执行语句系统,那么,我们就来对一系统进行深入研究。引入赋值语句;如果老师应用自动取款机存款,我应该先将钞票放入,然后再进行存款操作,那么结合以上我们所学的程序执行语句来看,我的后者操作需要重新选择程序语句,从而满足后期程序操作;如果我的取款操作再次执行,那么,又要执行哪些语句呢?同学们观察老师进行演示,然后学生自我动手操作。
2.课堂教学实施中
教师应用课堂教育内容,积极进行课堂教学。例如,教师针对本节教学内容进行课堂教育教学实施,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积极开展程序语句教学训练,应用教育教学内容积极开展教育赋值语句,学生能够将VB学习中的相关语句进行语句赋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较强;教师在赋值语句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条件语句教学,即if...then...end if,为一个条件语句关键字执行,但在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对if在双重语句应用中的基本逻辑性的分析中的应用水平依旧存在较大的问题,对条件语句的应用依旧存在较大的阻碍;在循环语句的执行情况来看,循环语句的知识结构分析要点在循环语句的整体判断上,学生过于重视循环语句的判断结构,忽略了语句循环的逻辑结构,实施学生课后作业布置时,应当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对条件语句和循环语句的
练习。
3.学生课后作业评价中
计算思维在高中VB教学中的应用,一方面,需要从学生的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思维逻辑结构入手,进一步巩固其逻辑思维模式的深入培养;另一方面,教师需要结合教学设计与VB课堂教学的进一步实时情况进行分析,实现对学生课后作业的实际应用情况的检验。例如,针对本文中给予的VB语句教学的实例来看,教师的课堂设计结构紧密性强,但在实际实践中,学生非赋值语句掌握情况较好,对条件语句和循环语句的操作应用能力较低,教师对学生进行语句课后作业训练的过程中,应用计算思维,合理安排学生的课后作业,即:赋值语句的比重较低,条件语句和循环语句的课业比重较大,同时针对学生课业内容设计应当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进一步开展。例如,条件语句在中注重IF...ENDIF的初级应用,其次,是一级变形应用,最后是对IF...END的在复杂程序中的混合应用。层次化课业划分能够体现计算思维在高中VB教学中的科学应用。
4.教学反思
基于计算思维在高中VB教学中的应用,在实际教学中的开展取得教育成就,高中生能够应用计算思维对VB课堂教育内容形成科学分析,逻辑结构思维的完整性程度较高,能够积极引导学生形成独立的计算机技术学习结构模式,教师的教学计划设计也能够逐渐趋于完善化发展,但在实际教学应用中,依旧存在教师的课堂知识点教授不透彻,学生的课堂掌握情况较差的情况,需要教师注重对学生的教学课堂的深入引导,推进我国VB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三、基于计算思维在高中VB中应用实践分析
1.从教学角度而言
基于计算思维在高中VB中应用实践,主要从两方面进行分析。从教学角度而言,计算思维的开展对高中生计算机技术的学习与开展具有较好的思维模式引导,能够使学生形成完善的教学知识理论结构体系,教师对VB教学的理论框架的教授的明晰程度较高;学生能够依据教师对VB知识结构的演示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基于计算思维在高中VB中应用是我国“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在教育中应用的重要体现。
2.从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内容而言
计算思维模式是一种理性思维结构模式,这种结构模式能够为高中生的计算机技术学习提供完善的思维模式。VB技术是我国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知识结构体系之一,应用计算思维开展VB知识结构教学,能够进一步完善教育结构体系,实现高中信息技术教育中知识结构体系的逐步完善。例如,从本文中VB《程序语句》的应用情况来看,计算思维能够使《程序语句》中赋值语句、条件语句、循环语句的教学内容结构体系逐步完善,增加了VB知识点之间的逻辑性;同时,计算思维在学生课后作业中的应用也能够进一步科学地划分学生的知识学习结构体系,充分发挥课后作业的实际作用,推进我国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结构的进一步完善,教育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发展。
计算思维模式是一种理性思维结构模式,这种结构模式能够为高中生的计算机技术学习提供完善的思维模式,推进高中生VB教学在高中教育中的顺利开展,为推进我国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科学有效的教育发展新空间。
参考文献:
[1]曹丽.框架式教学理念在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14(28):31-32.
[2]侯爽,陈世红.基于翻转课堂的Access数据库课程教学实践[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4(S2):262-265.
VB语言中输出杨辉三角的教学方法 第7篇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 特别是WINDOWS操作系统的发展, 程序设计语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深刻的变革。从BASE语言到今天的VISUAL BASIC, 从C语言到VISUAL C++, 从DBASE到VISUAL FOXPRO, 以及JAVA语言等, 功能变得更加强大, 学习和使用变得更加容易。
VISUAL BASIC是当前先进的可视化软件开发工具之一, 它既继承了BASIC语言简单易学的优点, 又引入了面向对象和事件驱动机制等先进的程序设计思想。VISUAL BASIC程序设计的主要思想是使用现有的部件组装应用程序。因此, 用VISUAL BASIC开发WINDOWS应用程序的效率是非常高的, 它使普通的计算机程序设计人员开发较大型的WINDOWS应用程序成为可能。本文以二维数组中经典例题杨辉三角的输出为例, 来探讨新的教学法。
输出杨辉三角是将一系列数据按照其特点依次放到一个二维数组当中, 然后将其按行输出的过程。其基本思想是:给定的二维数组每行的第1个数和最后一个数的值为1, 从第3行开始, 除上面指出的第一个数和最后一个数外, 其余各数是上一行同列和前一列两个数之和。由于老师的教学风格不同, 教学方法也不同, 有的是将杨辉三角的思想列出, 然后写出程序来讲解该程序是如何实现的。这样理解程度会大一点。但对于VB程序掌握熟练的学生来说, 效果是不错的。据多年来带中职生参加高职单招的经验, 笔者从另一个角度来带领学生掌握杨辉三角的输出方法, 教学反馈良好。
2 输出杨辉三角的思想
本程序是打印杨辉三角形, 杨辉三角形的行数由键盘输入。所谓杨辉三角形, 是指整体结构是一个三角形, 第一列和对角线上的所有元素的值都为1, 其余元素的值是在该元素的上一行当中, 前一列和同一列的元素之和。下面是一个6行的杨辉三角形的图示。
先打印输出杨辉三角的前6行, 这里有个二维数组A (6, 6) 用来存放杨辉三角的前6行数据 (数组A的行下标和列下标都从0开始)
第一步:根据杨辉三角的特点 (每行的列数与该行的行标相等) 先把数组A每行第一个数和最后一个数设为1, 代码如下。
第二步:由于杨辉三角其各数是上一行和前一列两个数之和, 因此, 可以通过以下代码求出其他的数。
第三步:输出数组A中值, 代码如下。
For i=0 to 5For j=0 to i Print A (I, j) ;Next j Print`每输出一行就换一行Next i
由上面的程序段可知, 输出杨辉三角前六行的程序如下:
3 输出N行杨辉三角的思想
若要输出N行杨辉三角, 则应在程序的开始处定义一个符号N, 用来表示二维数组的行号和列标。语名为:N=Val (Input Box ("请输入你要显示的杨辉三角形的行数", "输入") ) , N值可以根据程序的需要而改变。
输出N行杨辉三角的程序如下:
4 输出杨辉三角方法的改进措施
以上的程序只用到了双重循环, 而且每次运行的杨辉三角都显示在同一窗口中, 这样执行起来界面不太整洁。为了提高程序的执行效率, 现修改程序如下:
采用以上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领会到学习VB语言的乐趣, 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可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增强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5 结语
VB语言教学模式 第8篇
VB一直都是很多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程序设计教学语言。通过学习此课程, 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很多高校的VB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1、教学优质资源缺乏, 课程内容形式单一;
2、教学方法主要是以老师和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 很难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针对以上问题, 我们考虑, 是否可以利用MOOC/SPOC等先进的教学手段来解决这些问题,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
二、MOOC/SPOC
2012 年, MOOC在全球迅速升温, 国内MOOC课堂教学研究[1]也进行地如火如荼。传统教学要求师生时空上聚在一起, 而MOOC作为远程教学的一种形式, 师生是时空分离的。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和教学方法, MOOC覆盖人群广, 利于自主学习, 并具有丰富的学习资源, 学习者无疑会乐于投身其中。但因MOOC规模不受限制, 教师无法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 无法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2]。另外, 如何对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进行评定也是一个问题! 由此发现, MOOC教学并不适合高校学生!
SPOC ( 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 , 即: 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 该模式是由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Armando Fox教授提出的, 是MOOC与传统校园教学的有机结合, 它是将MOOC资源用于小规模、特定人群的教学解决方案。清华大学康叶钦教授认为SPOC是在线教育的后MOOC时代[3]。这种教学模式既能分享MOOC平台优秀的课程资源, 又能体现 “限制性” 学习带来的教学特色。目前已有很多高校在基于MOOC开展SPOC教学。
三、基于SPOC的教学改革实践探究
( 一) 平台支持
进行SPOC教学, 首先需要一个合适的网络教学平台, 该平台需要支持教师和学生两个身份: 教师可在后台建立课程教学计划, 发布教学视频、讨论话题、测验等; 学生可观看教学视频、参加测验等; 系统自动汇总测验和考试分数。目前, 各大高校基本已拥有自己的网络教学平台, 这些平台上的教学系统主要有MOODLE平台、清华教育在线THEOL等, 这些系统已都能够作为MOOC/SPOC教学平台。当然, 根据各高校特点, 还可以进行个性化、特色性建设。
( 二) 教学模式
依据SPOC模式的特点, 可以将教学分为 “线上自主学习”和“线下课堂答疑讨论”两部分。
1. 线上自主学习
线上自主学习中, 可以将各种教学资源, 如: 教学视频; 教学课件 ( PPT) ; 练习题; 讨论区; 作业等, 上传至平台上。其中, 教学资源可以是自身建设资源, 也可以引用别人已有资源。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 观看教学视频、提交作业, 讨论区答疑等; 老师在线为学生答疑, 统计学生线上各项分数, 完成学生线上的考核。
2. 线下课堂答疑讨论
线下教学在机房进行, 老师针对学生在线上的学习情况, 针对性答疑, 对典型问题进行现场示范并解决。并可进行优秀作业展示, 对学生线上学习进行巩固。
3. 考核评价方式
最终的考核评定可分为三个模块: 线上自主学习成绩、课堂表现和大作业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其中线上自主学习成绩根据系统制定的规则进行评定; 课堂表现及大作业成绩由老师根据学生做作业的情况和平时课堂表现给出; 期末考试成绩由学校统一安排考试得出成绩。对三部分成绩设定相应的比例, 最终作为学生的考核结果。
四、总结
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我认为, 采取SPOC模式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种学习形式能为每位同学提供参与表达的空间。另外, 学生在讨论区提问并为别人答疑, 不仅能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还能进一步加深自身对问题的理解。课堂答疑讨论环节中, 学生对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握, 向老师提问会更加具有针对性。
摘要:大规模开放网络化教学模式 (MOOC) 已成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趋势, 但对于高校而言, MOOC模式并不适用, 而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 (SPOC) 更适合高校课堂教学。文中给出了利用SPOC模式对《VB程序设计语言》进行教学改革探究的思路, 该实践探究对其他课程利用SPOC模式进行教学改革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MOOC,SPOC,VB程序设计,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战德臣, 聂兰顺, 张丽杰, 徐晓飞.大学计算机课程基于MOOC+SPOCS的教学改革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 2015 (8) ;30.
[2]罗九同, 孙梦, 顾小清.论基于MOOC的“SPOC”教学新模式——以广告设计基础课程为例[J].亚太教育, 2015 (34) ;100.
VB语言教学模式 第9篇
Visual Basic (VB) 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易学易用的面向对象的开发工具之一, 以其可视化界面设计、简洁的语句、强大的功能、丰富的资源, 成为许多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一门计算机语言课。V B实践环节是其教学的重要环节, 其设置是否合理, 对整个教学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学对象:程序设计语言是一门实践性和逻辑性很强的课程, 其算法的理解要求学生通过大量的上机练习来实现, 这就要求学习者较强的动手能力。而我们的开课对象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 大多都没有编程基础, 也不具备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就会造成学生费力的学、教师费劲的教, 但是却取不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造成学生厌学甚至放弃的情况, 给教学带来了一定得难度。
(2) 理论和实验脱节:程序设计课程应偏重于实践, 一些抽象的概念用文字难以描述清楚, 但上机操作就一目了然。我校高级语言程序设计 (VB) , 理论48学时, 上机32学时及一周课程设计。学生在上机过程中, 往往只是机械地将实验指导书的内容照搬, 并不清楚该实验的目的和内容。很多学生经过一学期的学习, 仍不具备自己动手编写程序的能力。
(3) 教学方法:在目前的程序设计教学中, 还是以教师单向灌输的方式为主, 由教师先介绍变量定义及语法规则, 并按照教材的编排章节循序渐进。学习一章或两章后做一次上机实践。课时设置也是理论课多于上机实践, 对于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 无法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在这种教学方式下, 教与学的矛盾极为突出, 如教师抱怨课时少, 学生基础差, 难以达到教学要求;学生则抱怨课程内容枯燥乏味, 难以学习, 实际编程更难。
3、强化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通过强化实践教学, 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因为, 枯燥无味的理论教学给学生留下的多数是抽象的概念、似懂非懂的原理和不能一下子记住的操作步骤。即使是多媒体教学,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播放形象生动的演示文稿, 也可以在Visua Basic软件环境里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现场操作演示, 但坐在讲台下面的学生因为没有可用的计算机, 无法立即实践, 课堂上要点没能及时掌握, 久而久之, 原有的兴趣渐渐淡化甚至消失了, 教学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更谈不上用理论课上的所学去指导实践了。为此, 缩小理论课时、延长实验学时, 或者说将一部分理论课“搬”到机房去上,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有助于老师实施“教-学-做”合一的新教学模式,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强化实践教学, 还能保证不增加总学时的前提下, 解决《高级语言程序设计 (VB) 》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避免了“用额外学时换取教学效果”方法, 给老师、学生及公共机房带来多余工作量和负担。
对于如何加强课程管理和实践教学环节的监管。笔者经过调研, 发现可以考虑组建课程组, 负责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进行统一规范的管理与实施 (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进度安排、实践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的组织和课程试题库维护以及对课程教学中各个环节进行研讨等) , 定期或不定期的举行课程组的教学研讨会以方便教师们交流和讨论。最终实现该课程的统一教学规范、统一命题和统一考试, 有利于对课程教学效果进行客观评价。当然造成实践课“名存实亡”的原因很多, 其中学生自制律差, 无法抵制游戏和网络的诱惑也是一个主要原因。所以强化实践教学的同时, 不能忽视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监管。比如, 为了避免教师在机房上课时, 学生玩电脑而不专心听讲, 教师可借助多媒体网络教室软件“锁定电脑”。当学生操作实验, 教师可通过“屏幕监视”功能, 对学生的电脑画面进行实时监视, 对异常学生发送信息提醒或锁定计算机。借助多媒体网络教室软件还可坐不离位地对学生进行单独的交互式辅导教学, 避免教师在指实验导时“疲于奔命”。
4、具体实施过程
现在公共机房进行了改造, 在原来只提供计算机的基础上增设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投影仪, 为强化实践教学、将部分理论课“搬”到机房实施创造了条件。在机房借助于多媒体教学, 可以由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再由学生当场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若遇到问题, 老师还可帮助学生统一解决。
由于VB程序设计课程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操作能力。同时, 二级考试上机编程题的分数较多, 如果没有实际的编程经验, 很难通过考试。并且, 上机题一般都有输出结果, 而要产生输出结果, 必须运行程序、运用程序调试方法。在运行中调试程序是一项重要的技能。教师在上机指导时需帮助学生总结调试程序的过程中遇到的错误现象及解决方法, 要求学生在完成实验指导书上要求的内容后还要进行等级考试真题的练习。为了准确的掌握学生的操作情况, 教师还要加强上机检查, 根据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并根据需要适当调整教学过程及内容。除此之外, 掌握程序的保存也至关重要, 有些学生程序做的基本正确, 但文件一旦没能正确保存, 就将前功尽弃, 实为可惜。
5、结束语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 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学生认识到VB程序设计在实际专业领域方面的实用价值, 尽量让学生掌握主动, 由他们自主地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并且要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车飞.探析VB教学方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
[2]林卓然《VB语言程序设计》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3]陈霜霜, VB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的思考与探索[J], 信息科技, 2009 (27)
VB语言教学模式 第10篇
长期以来, 基础教育强调接受学习, 学生死记硬背, 学习主动性很低。而新课标则提出倡导培养学生自主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很明显, 传统的讲授法已经不太适用于新课程的教授, 而任务驱动法这种“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的教学方法则很好的适用于新课标的实施。
任务驱动法教学案例的设计
1. 分析学习内容
本节课内容讲述了VB语言的基本知识 (包括VB程序的基本部分、基本数据类型、常量与变量、运算符、函数和表达式) , VB可视化程序的开发环境, 属于基础性、概念性知识。要求学生掌握VB的基础知识, 并且熟悉VB开发环境。
本节课虽然属于概念性知识, 但是其知识点大都在实践操作后才能领悟, 尤其是熟悉VB的开发环境。选择任务驱动法, 让学生在做中学, 将原本枯燥无味的概念转化为学生的实际操作, 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者特征分析
通过高中数学必修模块4.1“编制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部分以及本模块第一章的学习中, 学生已经经历了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 对VB开发环境有所了解。本节课有关概念和数学课中有相通的地方, 学生具有相关的数学基础, 因此学习起来相对容易, 但对于不同的地方, 少数学生变通能力较差。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有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经历, 并且已经能够进行信息搜索与处理的学生, 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小组合作, 自主探究。
但学生的编程的起点水平并不一致, 教学中要关注全体学生, 变学生的个体差异为资源, 发挥同伴互助作用, 共同提高课堂效率。
3. 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设计与教学效果评价的依据。根据课标要求以及对教材、学习者学习特征的分析, 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VB的基本数据类型、常量、变量、函数、表达式等基本知识;熟悉VB的开发环境;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学习, 掌握VB的基本知识;通过探究活动, 熟悉可视化程序的开发环境、了解各个控件的功能与使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案例学习, 了解生活中的算法, 将信息技术作为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4. 任务的设计
教学过程中任务的设计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与知识点紧密相关, 整个任务能蕴含绝大多数知识点, 通过任务的完成能够突破重难点;
其次, 任务需是可操作性、并且具有层次型, 学生能够在教师指导下并在当前教学条件下完成;
最后, 任务需要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相关,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针对以上原则我设定了以下的任务:
任务一:根据提供的“圆的面积”的程序以及教师所提供的阅读资料, 分析代码组成, 初探VB的基本数据结构、常量、变量等成率设计语言的基本知识。
任务二:启动VB, 进入集成开发环境, 观察各菜单项及其子菜单项, 完成表格填写。
任务三:探究工具栏各图标的名称、功能, 并整理成word文档。
任务四:通过查阅“帮助菜单”, 了解工具箱、代码窗口、窗体设计窗口、工程资源管理器窗口、属性窗口、窗体布局窗口的作用, 并将其整理成word文档。
5. 教学过程的设计
(1) 情境创设, 激发兴趣
教师展示VB程序作品, 并邀请学生上台演示。学生观看、操作VB小程序,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 任务设置, 初探新知
教师演示“圆的面积”程序, 并展示其代码。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完成任务一的探究。
学生完成任务一后, 教师组织进行堂上测验, 强调变量的合法命名以及表达式的合法使用。
教师组织学生完成分组, 指导学生完成任务二、三、四。
(3) 汇报展示, 升华知识
完成全部任务后, 教师指导学生讲所获得资料进行整理, 形成PPT, 并抽取小组进行任务汇报, 学生进行补充、提问、评价。
(4) 实践代码, 探究VB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圆的面积”程序, 编写“长方形的周长与面积”程序, 并调试在VB进行运行。
教师选取有代表性的程序进行展示交流,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 取长补短。
针对学有余力的同学设置拔高部分, 通过改变某些数据的数据类型, 判断程序代码的不同, 进一步进入探究VB数据类型。
(5) 课堂小结, 归纳知识
师生一起总结VB语言的基本知识, 描述VB的开发环境。教师强调表达式的注意事项, 从括号、运算符、标点符号等易出错的地方说明。
6. 学习评价
针对VB基础知识, 利用课堂测试习题, 了解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
针对同学在任务中的表现以及对于程序代码的评价, 利用留言板进行网上评分, 采用组内互评、小组互评与老师评价, 并通过统计评价的结果对学生这节课的学习成果进行分析, 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提高。
以上就是我根据任务驱动法所设计的教学设计。通过任务驱动, 学生在做中学, 完成新知识的建构。通过分层教学, 使不同的同学都能够得到提升。
任务驱动法引用于教学课堂实施简单, 操作灵活, 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是操作性、实践性强的教学内容的有效方法。但我们不能滥用任务驱动法, 应分析教学内容, 考虑其适用性, 确保这一方法运用的恰当、合理。
摘要:本文将任务驱动法结合高中信息技术, 并以《VB语言及程序开发环境》进行课程设计。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VB语言,高中信息技术
参考文献
[1]郭邵青.任务驱动法教学法的内涵[J].中国电化教育, 2006, (7) :57-59
基于VB语言的选择题练习程序设计 第11篇
其特点是:面向对象编程, 可根据界面设计要求直接在界面上设计出窗口、菜单、按钮等类型对象并为每个对象设置属性;事件驱动方式运行, 即每个对象的都能响应多个区别事件, 每个事件都能驱动对象功能代码;结构化设计语言, VB具有丰富数据类型是种符合结构化设计思想语言而且简单易学;强大数据库访问功能, 可以访问多种数据库用最少代码实现数据库的操作和控制;支持对象链接和嵌入技术, 利用OLE技术能够开发集声音、图像、动画、字处理、Web等对象于一体的功能强大的软件[1~2]。基于VB语言的众多优点, 采用该语言编写选择题练习程序。
1 程序所要实现的主要功能
考虑到软件的使用对象和推广, 该软件的编写将要实现的功能为: (1) 出题的灵活性, 可以分篇章测试, 也可以自选章节综合测试, 均给出10道题作答; (2) 答题的简易性, 此次出题均采用选择题的形式, 备选答案为四个其中只有一个正确; (3) 判分的明了性, 在答题完成提交后会给出得分结果并给出错题的题号可返回查看; (4) 答题的机动性, 当完成当前界面的一道题后, 答案和解析按钮激活, 可以查看当前题的答案和详细解析; (5) 测试的连贯性, 完成本次测试后, 可选择重新测试回到选题界面重新开始选择答题, 也可选择结束答题退出系统。
2 程序的设计与实现
2.1 程序的设计思路
图1为本程序设计框图。在程序设计中, 将需要完成的各基本子功能如计分系统, 各按钮执行的基本功能, 判断用户所选答案是否正确等用模块 (子程序) 来实现, 而后再进行整体程序设计。整个程序采用基本的控制结构语句、各个窗口与控件的基本方法及属性、数组、参数传递等方法按顺序法设计, 从而实现四选一程序的各项功能。
2.2 资源文件的的使用
本程序涉及一个庞大的题库, 如果利用控件属性直接从工程外部文件调用, 会降低程序的运行速度, 而且发布时会附带诸多文件, 不利于分发。因此考虑把题库写进工程内部, 但是不可能将所有题目都写成代码进程序, 又要考虑题库的维护和升级, 因此采用了VB语言的资源文件来进行题库的加载。
2.2.1 资源文件简介
所谓资源文件, 就是指将在程序运行时用到的资源集中在一起的一个文件。资源文件包含两个部分:String resources可以用来存放文字, Binary resources部分可以用来存放位图图标等[2]。由于资源文件属于工程的一部分, 经过编译后它也成为.exe文件的一部分[1~4]。它的这种优势为某些应用程序的发布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可以有效避免调用外部资源时出现无法找到指定的文件的错误;按照一定格式组织资源文件, 这易于非专业人士维护和升级题库;经过编译的.exe文件是不可见的, 也有利于保护作者的数字版权。
2.2.2 资源文件的编写
资源文件可以编辑位图、图标、光标、字符串及自定义资源, 本例编写位图 (题目) 及字符串 (答案) 。在VB中建立和使用资源文件一般有两种方法:手工编写程序创作;利用资源文件编辑器创作。本程序采用后者, 分为两步进行:第一, 编辑资源文件, 打开“工具”/“资源编辑器”, 点击添加位图按钮, 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一个位图文件单击“打开”后, 位图的添加就完成了。对于字符串, 则手写输入, 由于字符串为习题的答案, 因此要注意与位图上的题目一一对应。编辑时需输入资源的ID号, 这个ID号是标识一类资源的唯一编号, 在应用程序中调用时使用。编辑好资源后, 须将资源文件保存, 并关闭资源编辑器, 然后将资源文件添加到新建的工程内。第二, 程序调用资源文件, 使用函数LoadResString () 、LoadResPicture () 分别用来加载文本资源、图形资源。如本例在某章节中随机出题使用的函数为:
LoadResString (Val (1&zhang (i) ) ) 其中Val (1&zhang (i) ) 为字符的ID号;
LoadResPicture (Val (1&zhang (i) &ti (i) ) , 0) 其中Val (1&zhang (i) &ti (i) ) 为位图的ID号, 0为位图 (bitmap) 的代码。
3 程序的人机交换界面
运行程序时进入开始界面;而后进入程序得到选择答题方式界面, 如图2, 即可以选择分篇章测试和综合测试, 未选测试章节不能进入答题界面, 程序会给出出错提示;选择后进入答题界面, 如图3, 出题为逐题顺序显示, 在第一题的答题界面上“上一题”、“答案与解析”、“提交”、“继续测试”按钮为灰色不可操作, 当选择答案后“答案与解析”激活为可操作按钮, 测试者可以单击此按钮查看该题对应的答案和解析, 未选择答案时不会进入下一题界面;单击“下一题”进入第二题界面, 此时“上一题”按钮激活, 可以点击此按钮查看该题前一道题;依次答题直到第十题的界面, 选择答案后, “答案与解析”和“提交”按钮激活此时可以提交所作的题目, 得到工程1窗口, 如图4, 该窗口给出分数和错题题号, 测试者可以返回查看错题;完成后用户可以选择继续测试回到选题界面即图2所示, 也可以单击退出系统, 完成测试。
4 结语
本程序的完成, 可以使得学生在学习水力学课程时能够随时随地的来测验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程序结构还可以推广至所有学科的选择题练习程序。本程序需改进之处是增添统计功能, 统计出错率高的题, 软件高频率选出学生出错率高的题让学生解答, 以便强化练习。同时, 如能实现网络练习, 将统计数据反馈给课程教师其辅助教学效果会更好。
参考文献
[1]陈爱萍.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2]杨晶.VB6.0程序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3]钟若武.在Visual Basic6.0中使用资源文件[J].韶关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 , 2005, 26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