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地区二范文第1篇
㈠知识与能力目标
1.复习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在地形、气候、河流流量和植被类型等方面的明显差异。 2.复习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人们,受不同的自然环境影响,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的明显差异。
3.复习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内部的差异性。
㈡过程与方法 发散思维和归纳思维
㈢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主要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教学难点: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内部的差异性。 教学媒体:多媒体。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从而引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学习。 1. 屏幕显示投影图自然差异:图5.9:《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 ①在图中找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界线秦岭淮河一线。 提问: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范围、位置
北方地区;面积占全国的20%,人口占全国的40%,包括黄河中下游五省二市(陕、晋、豫、冀、鲁、京、津)、东北三省、安徽北部等。
南方地区:面积占全国的25%,人口占全国的55%,
一、北方和南方的自然差异
自然差异主要是地形、气候、河流和植被类型等均有明显差异;
2、屏幕显示投影图自然差异:《南方和北方地形图》
②请同学们说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主要地形分别是什么? 北方地区:高原、平原、山地。
南方地区:高原、盆地、平原、丘陵。 ③在图中找出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等地,分别说出其位于南方地区或北方地区。
二、屏幕显示投影图: (哈尔滨、北京北方地区;上海、广州一一南方地区。 ④读图填表
区域 最热月均温 最冷月均温 年降水量 (较多/较少) 季节分配
南方地区 7月接近30℃ 1月O℃以上 较多 较均匀
北方地区 7月25℃左右 1月O℃以下 较少 主要集中在7~8月 季节变化明显
北方:温带季风气候
南方: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
活动2:由学生自己完成,找学生讲解:
① 南北方河流在径流量和结冰期方面的差别和原因 ② 比较南、北方地区植被类型的差异及原因。
3、区域内部也有差异
① 图5.9:哈尔滨与北京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是否相同?
② 图5.10:东北林海雪原森林景观与华北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是否相同? [课堂小结] 略 板书设计
地理区域 地形 降水 最冷月均温 河流流量 典型植被类型
北方地区 高原、平原、山地 较少 低于0℃ 小 温带落叶阔叶林 南方地区 高原、平原、盆地、丘陵 较多 高于0℃ 大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活动与探究 观察学校所在地的植被,了解其与当地气候的联系。
设问导入: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人们,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是否也有很大差异呢?
板书:
二、北方与南方的人文差异
教师:北方与南方的人文差异具体表现在那些方面呢?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图北方农村生活景观和南方农村生活景观
小组讨论完成下列表格的前两栏“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主要形成原因 农耕制度 土地利用类型
主要农作物
作物熟制 传统运输方式 传统民居 其他不同
学生回答所填内容
教师:除了书中的举例,你还能说出北方人和南方人有哪些生活和文化等方面的特征?也就是表格中“其他不同”一栏你是怎么填的?
学生:生活主食方面,北方吃面,南方吃米;运动项目;重要经济林木;
教师给予高度表扬
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文化差异”
教师:应该指出的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南北方人民传统的生活习惯已经逐渐趋同。过去人们常用“南船北马”来形容南北方主要交通工具的差异,但现在这种差别越来越小,城市生活尤其如此。
教师:观察教材图北方农村生活景观和南方农村生活景观,北方和南方农村生活景观差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完成表格“主要形成原因”一栏,教师纠正、引导。
教师总结:北方和南方人文地理特征的差异主要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例如就土地利用类型来说北方是旱地,而南方是水田,这是因为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相比,北方地区降水量较少,河流流量也小,水资源相对较为短缺,所以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主要以旱地为主;相反,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主要以水田为主。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看来不同区域的人文活动与当地自然条件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是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思想的极好体现。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教材提供的南北方人文差异的活动,教师点评。
课内小结: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在地形、气候、河流流量和植被类型等方面的明显差异。
北方地区二范文第2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插入来自文件图片的基本方法。
2、掌握调整所插入的图片大小与文字环绕的基本方法。
3、初步培养学生为文挡选择插入符合内容的图片,并通过改变图片的大小及文字环绕方式对图片和文字进行排版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
教师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学生演示等方法让学生掌握插入图片及调整所插入图片的大小与文字环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设计图文并茂的“养生福地丽水”小报,渗透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1、掌握插入图片的方法。
2、掌握设置图片位置、文字环绕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1、掌握设置图片位置、文字环绕的方法。
2、初步培养学生为文挡选择插入符合内容的图片,并通过改变图片的大小及文字环绕方式对图片和文字进行排版的技能。
四、教学准备:
教师收集“养生福地丽水”的景点文字简介和图片,并复制相应图片和文字材料到“养生福地丽水”文件夹中的“景点图片”、“景点文字简介”两个文件夹中。另外制作两份有对比性的小报(其中一份有漂亮的文字和图片,另外一份图片不合适,内容不合适,排列混乱)。
五、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小朋友,你们以前都去过丽水那些好玩的地方呀,能跟老师一起分享下吗?)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师:王老师在杭州的好朋友这个周末要来丽水玩,王老师给他准备了一份介绍我们“养生福地丽水”的小报,我们一起来欣赏下。(出示第一份电子小报)
生:哇!好漂亮图文并茂!
2、师:嗯,很美的小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当个小小编辑师,美化文章,制作一份图文并茂秀山丽水电子小报(教师板书:图文并茂美文章)。 (二)、对比作品,明确目标
1、师:在制作之前,王老师请小朋友们再来欣赏一份作品(出示另外一份小报)。在欣赏的过程中请小朋友们思考:你更喜欢那幅作品,为什么?(师再次出示第一份电子小报。)
生1:第一幅作品有漂亮的文字和图片。
生2:第二幅作品图片大小不合适,与文字内容不相符,图片数量太多,而且排列很混乱。 生3:色彩和谐,版面美观(生说不出时,教师适时引导,大家再仔细看看第一幅图,色彩方面如何?版面呢?)。
2、师小结:是的,刚才同学们说的就是我们在制作小报时需要注意的。为了大家能制作出更加精美的电子小报。王老师也给大家提出了制作要求,请大家拿出发下来的“小报制作评价量化表”,仔细看一看,读一读。老师再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其他同学跟着他轻读。
(三)、任务驱动,制作小报
1、师:要求知道了,可是制作小报的文字和图片呢?请大家马上打开电脑桌面“学生”文件夹中,用两分钟的时间快速浏览下。
2、师:时间到!同学们!(平时的口令,同学们听到马上会做好)真不错,看来我们401班的同学确实表现很好的。相信你们今天也一定能出色的完成任务的。为了能表扬大家,老师将在你们优秀的作品中评出“最佳设计奖”、并根据大家上课的表现评出“最佳表现奖”。怎样,有信心拿到其中的一个奖吗?老师期待大家的作品和表现哦!接下来就请大家完成任务一:
任务一:打开“桌面”“学生” 文件夹中名为“养生福地丽水文字介绍”文档。 给标题设置艺术字或艺术字效果。(时间2分钟。)
3、师:时间到了,大部分同学完成了,没有什么问题吧。好,我们一起来快速欣赏下。
4、师:标题设好了,接下来我们完成任务二:插入图片,并尝试设置图片(环绕方式等)。
5、学生插入图片并设置图片,教师巡视,发现问题。
6、师:请大家停下,刚才在制作的过程中有些同学碰到了如下一些问题,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师先控制下了!3,2,1!
问题预设1:有些同学不知道图片如何缩小?(师:有谁知道?上来演示) 问题预设2:如何把图片插入到制定的位置?(师:谁愿意来帮助同学们解决这个问题?)
问题预设3:图片周围空荡荡的,怎样把文字围绕在图片周围呢?(师:这个问题最难,谁愿意来挑战下?有的话颁发“最佳表现奖”;没有的话,老师帮大家解决!)
7、师:这些问题都解决了,请问你们还有别的问题吗?没有了,好!请大家用3分钟的时间继续设置合理的图片环绕方式。
8、有些同学的作品做得很漂亮了,那我们一起来看下这些同学的作品,请大家对照量化表,简单地评价下。老师先示范,比如:内容方面,和图片符合;色彩方面,标题色彩合适会了吗?谁愿意来当点评师?点评的好的同学老师讲颁发“最佳点评奖”。
问题作品展示(预设:图片效果不合适等)
优秀作品展示(预设1,运用了图片的旋转,表扬其实个小探索家。预设2:运用了学过的边框底纹,表扬其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9、师:看了这么多,相信大家心中有数,都知道自己作品的优势和存在不足。下面请大家完成任务三:对照量化评价表,进一步完善小报。(时间:3分钟。记住,就三分钟的时间,效率很重要的哦!)
(四)、作品展示,点评评佳
1、师:王老师看到很多同学的精美作品都已经出炉了,我们先来看看大家的作品。谁愿意根据量化表要求评价他的作品?
师:有没有什么亮点?(创新)有没有同学补充?
2、师:我们再来继续看看这位同学的作品
3、同学们,这样对照量化表会评价了吗?下面请大家拿起笔,给自己的作品评一评,你能得到几颗星?(2分钟完成)
4、师:好了吗?接下来请大家以4人小组为单位,组长带领组员,共同填写评价量化表,并选出你们组的最优秀作品。这个过程,王老师将邀请今天的听课老师当评委,根据你们小组4人的总体表现评出“最佳团队奖”,看看哪个小组能获得这个奖项。(可是,这个奖项不是那么好拿的,团队重要的是讲究分工合作,讲究团队精神。而团队中最重要的就是队长,所以各位组长,考验你们能力的时候到了哦!)下面开始吧!
5、师:各个小组的最优秀作品已经推荐产生了,我们一起去欣赏下,请同学们边欣赏边在心里给这些作品设定一个奖项。
6、师:同学们的作品真不错,全都展示了自己的风采。最后我们一起来评奖,看看这些奖章究竟会花落谁家呢?
那些同学获得“最佳设计奖”呢?最后由听课教师宣布“最佳团队奖”获得者。大家以热烈的掌声向他们表示祝贺。
(五)、课堂小结,回顾知识
北方地区二范文第3篇
㈠知识与能力目标
1.复习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在地形、气候、河流流量和植被类型等方面的明显差异。 2.复习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人们,受不同的自然环境影响,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的明显差异。
3.复习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内部的差异性。
㈡过程与方法 发散思维和归纳思维
㈢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主要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教学难点: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内部的差异性。 教学媒体:多媒体。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从而引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学习。 1. 屏幕显示投影图自然差异:图5.9:《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 ①在图中找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界线秦岭淮河一线。 提问: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范围、位置
北方地区;面积占全国的20%,人口占全国的40%,包括黄河中下游五省二市(陕、晋、豫、冀、鲁、京、津)、东北三省、安徽北部等。
南方地区:面积占全国的25%,人口占全国的55%,
一、北方和南方的自然差异
自然差异主要是地形、气候、河流和植被类型等均有明显差异;
2、屏幕显示投影图自然差异:《南方和北方地形图》
②请同学们说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主要地形分别是什么? 北方地区:高原、平原、山地。
南方地区:高原、盆地、平原、丘陵。 ③在图中找出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等地,分别说出其位于南方地区或北方地区。
二、屏幕显示投影图: (哈尔滨、北京北方地区;上海、广州一一南方地区。 ④读图填表
区域 最热月均温 最冷月均温 年降水量 (较多/较少) 季节分配
南方地区 7月接近30℃ 1月O℃以上 较多 较均匀
北方地区 7月25℃左右 1月O℃以下 较少 主要集中在7~8月 季节变化明显
北方:温带季风气候
南方: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
活动2:由学生自己完成,找学生讲解:
① 南北方河流在径流量和结冰期方面的差别和原因 ② 比较南、北方地区植被类型的差异及原因。
3、区域内部也有差异
① 图5.9:哈尔滨与北京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是否相同?
② 图5.10:东北林海雪原森林景观与华北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是否相同? [课堂小结] 略 板书设计
地理区域 地形 降水 最冷月均温 河流流量 典型植被类型
北方地区 高原、平原、山地 较少 低于0℃ 小 温带落叶阔叶林 南方地区 高原、平原、盆地、丘陵 较多 高于0℃ 大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活动与探究 观察学校所在地的植被,了解其与当地气候的联系。
设问导入: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人们,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是否也有很大差异呢?
板书:
二、北方与南方的人文差异
教师:北方与南方的人文差异具体表现在那些方面呢?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图北方农村生活景观和南方农村生活景观
小组讨论完成下列表格的前两栏“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主要形成原因 农耕制度 土地利用类型
主要农作物
作物熟制 传统运输方式 传统民居 其他不同
学生回答所填内容
教师:除了书中的举例,你还能说出北方人和南方人有哪些生活和文化等方面的特征?也就是表格中“其他不同”一栏你是怎么填的?
学生:生活主食方面,北方吃面,南方吃米;运动项目;重要经济林木;
教师给予高度表扬
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文化差异”
教师:应该指出的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南北方人民传统的生活习惯已经逐渐趋同。过去人们常用“南船北马”来形容南北方主要交通工具的差异,但现在这种差别越来越小,城市生活尤其如此。
教师:观察教材图北方农村生活景观和南方农村生活景观,北方和南方农村生活景观差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完成表格“主要形成原因”一栏,教师纠正、引导。
教师总结:北方和南方人文地理特征的差异主要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例如就土地利用类型来说北方是旱地,而南方是水田,这是因为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相比,北方地区降水量较少,河流流量也小,水资源相对较为短缺,所以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主要以旱地为主;相反,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主要以水田为主。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看来不同区域的人文活动与当地自然条件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是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思想的极好体现。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教材提供的南北方人文差异的活动,教师点评。
课内小结: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在地形、气候、河流流量和植被类型等方面的明显差异。
北方地区二范文第4篇
1.了解日本的位置特点及其对地形、气候、资源等方面带来的影响,并掌握日本自然地理的基本特征。了解日本工农业的发展水平和原因,掌握日本工业的分布特点和主要工业区。
2.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进一步提高运用地图来分析地理特征的能力。
3.通过对日本经济特征的分析,培养学生逐步形成关心经济问题,乐于分析经济现象的经济意识;同时进一步认识科学文化知识及学习外国经验在四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加深对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认识。
教学重点日本自然条件和经济特征。
教学方法 谈话法和讲述法结合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上一节我们已经从自然、经济等方面认识了东亚的一般特征,但是东亚各地又有明显的差异,囚此,我们还要学习东亚的国家地理。
[提问] 东亚指的是亚洲东部,包括中国、朝鲜、韩国、蒙古和日本。除我国以外,东亚的其他国家,哪个国家在世界各国中更具有突出的特点?有哪些特点?(是日本。日本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分析日本的地理特征。学习时同学们要注意从哪几方面分析和如何进行分析。
学习新教材
学习之前我们首先来认识一下日本的国旗。旗面上一轮红日居中,辉映着白色的旗面。传说日本是天照大神创造的,而天皇就是天照大神的子孙。1870年正式定为日本海军旗帜,白色象征神圣、和平、纯洁及正义,红色则象征真挚、热忱、活力和博爱。古代日本人
崇尚太阳神,所以将太阳视为本国的图腾。
接下来我们进一步来了解一下日本
[提问] 从第一自然段看,介绍了日本的哪些方面的特征?(位置、领土、人口等方面)我们要了解一个国家基本情况,也正是从这些最基本的特点开始学习的。
一、位置、领土、人口(板书) [读图]指导学生根据《日本地图》,说出日本的位置和领土特点。描述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一般包括四方面:一是在世界上所处的半球位置,日本位于东半球、北半球;二是从纬度位置分析,日本主体介于25°N~45°N,日本地处中纬度地区,因此是位于北温带;三是海陆位置,日本位于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西临日本海,四面环海,可从海陆位置分析其实一个典型的岛国;四是相对位置,即找过日本的邻国,日本陆上没有邻国,因为它是一个岛国。
在海洋上与日本相望的有:中国、韩国、朝鲜、俄罗斯、菲律宾。
【过渡】日本是一个岛国,它只是由一个岛屿组成的吗?
学生读图7.2日本的地形,找出日本由几个大岛组成?并在图上圈起来,记住其位置。
日本是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等四个大岛数千个小岛及其周围海域组成。领土大致沿南北方向延伸。
【练一练】看谁能快速、准确的记忆日本的四大岛屿
(教师在板画上指一个学生答一个)
【过渡】日本面积虽小,但海岸线比中国还长。海岸线同样很长的国家还有英国。接下来对比一下,英国和日本的海岸线,哪国的更曲折?
【活动】P19活动2:引导学生讨论并对比,日本和英国所跨的经纬度范围,哪国更大?这对地理环境的复杂程度有什么影响?哪国的海岸线更曲折?曲折的海岸线对经济有什么影响?
日本所跨经度和纬度大约都是20度,英国所跨的经纬度大约各是10度,日本跨越的大。跨越的经纬度越大的岛国,它的海岸线会更为曲
折,地理环境会更加复杂。 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到,日本的海岸线更曲折,多优良港湾,对日本的渔业、造船业、海上运输及对外贸易都十分有利。就本土而言,英国就一种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日本那种从寒温带(北海道北部)一直跨到亚热带(九州、种子岛之类的“南岛”)的气候多样性没得比
[提问]根据《世界人口分布图》或者东亚四国人口统计表,说明日本人口有什么特点?(人口稠密,平均密度为300人/平方千米,是四国(中、日、韩、朝)中最高的。)
[小结导入]日本是地处中纬,亚洲东部边缘,太平洋沿岸的一个岛国。这种位置特点对日本的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有什么影响呢? [读图]读《日本地形图》,并指导学生认识日本地形的特点。(多山地丘陵,平原少,地形崎岖,海岸曲折,最大的平原是关东平原,最高的山峰是富士山,是一座活火山。)
[教师讲授]日本不仅多山,而且多火山,特别是活火山,日本领士占全球内总面积四百分之一,而活火山占世界活火山的十分之一。
二、自然条件(板书)
1.多山的地形
[提问]为什么日本是一个多山,而且多火山地震的国家,(指导学生分析“六大板块示意图”,注意日本所在的位置亚洲东部边缘,正处在亚欧和太平洋二大板块的交界处。由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隆起成山,而且地壳很不稳定,使日本多火山地震。据测量日本正在向我国沿海靠近。)
[提问]多山的地形给日本居民生产活动带来了什么影响?(提示学生可从资源及其利用方面考虑。日本缺少许多重要的自然资源,尤其矿产资源贫乏,如煤、石油等。但多硫磺矿,宜林地区广,国土三分之二为森林覆盖,河流短小流急,水力资源丰富,多山的地形使得日本海岸更加曲折,形成许多优良港湾。)
[教师讲授]由此可见一个国家的地形状况与当地居民的生产活动密切相关。那么日本的位置和地形对气候又有什么影响呢? [读图]指导学生读东亚
一、七月气压和风向图,从日本在图中的位置分析日本的气候特点。(日本在北回归线以北,属于温带,又处于季风区内,具有季风气候的特点,与我国东部季风气候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如四季的分配,冬夏季的气温及降水情况,但也有很大差异。)
[提问]从其海陆位置及领土组成看,日本与我国东部相比气候有什么差异?(日本是岛国,四面环海,受海洋影响大,因此在气温上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降水也更为丰富。)
[教师讲解]就日本全国来说,受纬度影响南北气候有一定差异,而多山的地形也会使日本的气候相对复杂化,不仅表现在山地与平原地区气候有所不同,东西方向上也存在明显差异,但总的说日本是属于典型的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国家。
2.海洋性季风气候(板书)
(1)日本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这里属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因此多火山、地震。
(2)火山爆发后沉降下来的火山灰是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生产,火山间歇期间可成为旅游地、地学科研基地等等。
(3)我国位于世界上两大火山地震带上(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也是一个多火山地震的国家。 防震减灾的办法:及时监测、预报地震;建筑多用质地较轻的建筑材料;进行防震演习,学习防震知识,提高国民防震能力等。 复习巩固
[提问]我们今天从哪几个方面认识日本地理特征的?(位置、领土、人口等基本概况及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地理特征)
[提问]从上述几个方面看,日本有哪些突出的特征?(东亚地狭人稠的岛国,多山且多火山,气候冬季温暖,夏季凉爽,降水比较丰富,属海洋性季风气候。)
北方地区二范文第5篇
1.1 农村住宅概念。
农村住宅是农村中主要供从事农业生产者居住的宅院。农业生产者居住的农村住宅, 在组成上除一般生活起居部分外, 还包括农业生产用房, 如农机具存放、家禽家畜饲养场所和其他副业生产设施等。常见的农村住宅多为低层、独户、各有院落, 无集中供暖、供水等设备。
1.2 新农村的绿色规划。
新农村的绿色规划设计是将生态环境与新型社区农村建设结合起来, 注重绿色乡建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无论是村庄家庭住房建设还是生活污水处理等方面都要体现生态环保的理念。绿色住宅就是最大限度的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减少污染, 为人们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结合我国现有国情和新农村建设发展趋势来看, 新农村绿色住宅除了需要遵循一般住宅的设计原则之外, 还应该结合当地农村气候、经济水平、文化特点、自然资源等进行设计, 以便在新农村更广泛的推广使用。
2. 新农村绿色住宅结构体系
随着农村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 现阶段新农村住宅建设也多是采用多层住宅, 在北方地区常用的是砖混住宅结构体系, 其水平承重构件是预制或现浇的钢筋混凝土板楼, 竖向承重构件是黏土砖砌筑的砖墙, 此结构体系需要大量的黏土砖, 而黏土砖的生产则需要大量土地, 会占用很大的耕地面积, 北方地区新农村绿色住宅应该是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前提, 所以对北方地区新农村绿色住宅结构体系进行研究是十分重要紧迫的课题。
2.1 黏土砖与非黏土转绿色住宅结构体系。
从节能环保的角度出发, 新农村绿色住宅结构体系应该控制实心黏土砖的使用, 可以通过使用多孔黏土砖或者非黏土砖来代替实心黏土砖的使用。多孔黏土砖是以黏土、页岩、煤矸石为主要原料焙烧而成, 较实心黏土砖而言增加了孔率, 但是减少了黏土的使用量, 墙体自重降低改善了墙体热工性能。多孔黏土砖的绿色住宅结构体系节约了黏土使用量, 虽然有利于耕地保护, 但是实际上对黏土的需求量还是比较大, 并不适合广泛推广使用。非黏土砖是一种不添加黏土的非烧结砖, 此类砖的制作工艺不再需要黏土, 但是原料中煤灰干燥收缩值比较大, 砂石易风化、起层, 所以会出现山墙或者窗台下裂缝现象或者抹灰层在上面粘结不牢固的现象, 因此非黏土砖也受到一定的限制作用, 在一定时间一定区域内非黏土砖可以作为黏土砖的替代品, 实际上并没有推广使的价值, 仅作为一个和其它结构体系比较的基础。
2.2 混凝土空心砌砖绿色住宅结构体系
2.2.1 混凝土模卡空心砌块结构体系。
混凝土模卡空心砌块结构体系是一种全新概念的新型墙体材料, 已获得国家专利, 其施工工艺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砌筑工艺, 具有独特的外形和构造, 砌块链接是用公母榫镶嵌, 一块叠一块, 一块套一块, 砌块和砌块左右、上下之间都是牢牢卡住, 形成连锁, 然后根据设计要求在每个垂直孔和水平槽内进行预埋管线和配筋工作, 与此同时, 需要用专门配置的轻集材料进行密实灌浆, 是墙体形成网状, 能够起到一个销键作用。使用混凝土模卡空心砌块不仅可以节约成本, 加快施工进度, 而且可以确保墙面垂直平整, 不易变形, 整体上可以提高墙体刚度。另外由于其物理力学性能良好, 有利于提高墙体的抗震抗裂性能。
2.2.2 混凝土小型砌块配筋砌体结构体系。
混凝土小型砌块配筋砌体是在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内配置水平和竖向钢筋, 并浇灌高流动性混凝土于小砌块竖向孔洞内, 使砌体内的所有空隙都灌满混凝土, 形成小砌体的配筋砌体, 从而达到混凝土小砌块砌体与砌体内的现浇混凝土和钢筋共同受力, 其结构受力机理与钢筋混凝土剪力墙体系是类似的。混凝土小型砌块配筋砌体抗弯、抗剪、抗拉性能都优于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 充分发挥了砌体的特性。混凝土小型砌块配筋砌体结构体系可节省大量的土地资源, 同时施工方法比较简便, 也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
2.3 保温模块剪力墙农村绿色住宅结构体系
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天气比较寒冷干燥, 农村都是散户供暖, 而且多数都是采用暖气供暖, 一方面造成热能的浪费, 另一方面煤炭燃烧产生的一些气体也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 新农村绿色住宅应以节能环保为理念, 新农村保温模块剪力墙绿色住宅结构体系是新发展起来的一种住宅结构体系, 在我国一些地区已经完成试点建设, 此体系是将混凝土保温模块与拴筋连接进行固定, 然后再按照设计向混凝土保温模块的水平与竖向孔槽内配置钢筋, 绑扎之后灌注免振捣自密实混凝土而形成的一种墙体, 以此来实现承重、保温、隔热、围护等多功能。相比较而言此种绿色住宅结构体系具有很多比较切合实际的优点, 其发展前景也是比较广阔的。
3. 太阳能应用
居家生活用能主要有三个方面, 即照明、温度调节 (取暖及降温) 、热水供应。农村住宅分布分散, 独门独院, 具备太阳能应用的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 光伏产业发展迅速, 光伏发电技术在国内已开始推广普及, 伴随着扶持政策的进一步出台, 光伏发电住宅前期投入正逐年下降, 配套光伏发电的新型农村住宅, 产生的电能, 既可以解决日常照明、冬季取暖、夏季降温、热水供应等需求, 清洁、便利, 可有效减少北方农村灶柴及煤炭的使用量, 同时, 多余的电力, 可以反向输入国家电网, 创造经济效益。
4. 结语
符合我国北方地区新农村绿色住宅结构体系的应该是能满足经济性、环保性、健康性、舒适性以及可持续发展要求的, 不管是从建筑材料的来源还是从墙体等方面的改革设计, 都应该遵循节约资源和能源, 绿色住宅已经成也新农村的发展趋势, 我们应该从各方面来关注和研究新农村绿色住宅结构体系, 以满足新农村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发展, 农村住宅建设也有了飞快的变化, 现阶段很多农村住宅建筑都在模仿城镇住宅建筑的模式, 加大了农村部分商品的能耗, 本文根据新农村建设与绿色住宅相结合的设计理念对北方地区新农村绿色住宅结构体系进行简单的分析, 以期能够为建设美好新农村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关键词:新农村,绿色,住宅
参考文献
北方地区二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一带一路;草原文化;历史;文化
中图分类号:K“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北方草原地带历史文化研究的意义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8)06-0021-06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北方草原地带历史文化研究的意?x
一、我国北方草原地区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丝绸之路精神薪火相传,推进了人类文明进步,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是东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是世界各国共有的历史文化遗产。东西方交流在这条通道最重要的中间地带正是以中国北方和中亚地区广阔的草原地带为空间基础的。广袤的草原不仅为人类的物质交流活动提供了场所,更为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碰撞提供了催化与缓冲的平台,为文化间的相互理解、认同与交融提供了空间。文化的理解与认同,不仅丰富了各族人民的精神生活,更促进了民族间的和解与合作。不同文化间的理解与认同,还会促进商品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的流通,从而进一步丰富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正是这一作用,使得丝绸之路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历史文化遗产”。因此在“一带一路”倡议大背景下,做好我国北方草原文化研究,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
历史上我国北方以及相邻的北方草原地区和草原民族为丝绸之路的经营和存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草原上生活繁衍的人民,创造了自己丰富多彩的文化,他们与中国其他地域文化一样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草原地理环境的特点创造了其独特的文化面貌,我国草原广阔,并同西伯利亚草原、西亚草原相连互通。历史上生活于此的各族人民就紧密相连,互联互通。西亚、中亚的文明经过我国北方草原这一丝绸之路中间地带传进中原,而华夏文明也通过这一中间地带的演化,成为西亚、中亚人民容易接受的形式,从而传播得更远。
二、历史上草原地带在丝绸之路中的作用
史前时期,草原地带就是沟通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区。距今约5000年的红山文化曾出土的大型细泥红陶彩绘平底筒形罐,上面就绘有源自中亚一带的菱形方格纹,这种纹饰与来自黄河中游地区的玫瑰花纹和西辽河地区的龙鳞纹融合在一起,考古学家认为这就是5000年前亚洲东西和中国南北几种生命力旺盛的古文化在辽西地区交流汇集的典型例证。
相对史前时期的文化碰撞,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兴起后,草原地带作为中原与中亚、西亚交流中间地带的作用越发明显。不同文化间不免由于生活习俗,文化传统的不同,难于被其他文明所接受,因此广阔的草原成为文化“演化”的熔炉与平台。因此我们看到,很多文化或文明成果经历了草原的“演化”走得更远。草原以它广阔的胸怀和开放的姿态,使其成为中国走向世界、世界通往中国的中间地带。历史上生活于此的诸戎、匈奴、乌桓、鲜卑、突厥、回鹘、鲜卑、契丹、蒙古等诸多民族,在这片广阔的地域内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历史。他们也承担了中西交流使者的角色,在中西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与传播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两汉时期的和亲是汉朝同匈奴以及西域诸族维持和平交往的重要形式。在这一过程中,随着汉家公主以及陪同的家臣进入匈奴和西域境内,中原的物产与文化也被带入草原。随同公主和亲的随侍和技工将中原农耕文明生产模式和技术带到了草原。匈奴的西迁,以及西域各族同西亚的交往,促进了商品和文化的进一步向西传播。据刘迎胜先生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考察所见,乌兹别克斯坦的阿克西肯特古城,位于锡尔河右岸,是唐代的西犍城。遗址面积达40公顷,包括衙署、平面呈方形的市区和广大的郊区。其存在时期为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9世纪-13世纪。
历史上粟特商人的出现,将中国与西亚、中亚的交往带入了更深层次。从魏晋到隋唐,随着粟特人的大批迁入中国,西亚、中亚的音乐、舞蹈、饮食、服饰等大量传入中国。粟特商人除更深入和广阔的文化传播是经由草原传播的。在大同南郊发现的北魏遗址中,出土过波斯萨珊王朝生产的鎏金刻花银碗和玻璃碗。在大同市雁北师院(今山西大同大学)北魏群墓出土的胡人俑,是典型的中亚、西亚人种特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与其一起出土的也有头戴黑色鲜卑帽,身着左衽交领长袍的汉人、鲜卑人或北方少数民族等。可见在草原地区,来自中亚、西亚的外族人已经和草原上的人长久的生活在一起了,双方从习俗、喜好、生活习惯等方方面面都发生着相互影响。这些来自西亚、中亚的民族,首先选择生活在与自己习俗差别较小的草原地区,并将自己的文化与习俗在草原传播,通过草原的演化,这些文化逐渐进入中原,溶于中原文化中。
草原上的民族交往更加深化,影响也更深远。唐和突厥交替管控契丹地区,因此契丹族群中突厥人和中原人都普遍存在。辽朝建国时太祖皇后述律平即是回鹘后裔,我们看到回鹘文字、宗教、习俗等对契丹民族的影响。辽朝建立不久,即根据回鹘文创制了契丹小字。辽政权为接待回鹘商旅而在京都南门专门设置了“回鹘营”。而辽朝汉人韩氏家族相伴辽朝始终,即将中原儒家文化传向草原,也将契丹文化融入自身。着契丹西迁,西辽建立,这一影响必将进一步传播。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图勒伽尔古城,考古发掘中有筷子、契丹文字材料、波斯文、阿拉伯文碑铭,可说明西辽时这里曾有契丹人居住。
元代的大一统局面为多民族交往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元朝沟通大漠南北的道路一是河西走廊,另外是岭北行省的帖里干、木怜两条驿路。交通的便利加上没有了政权割据的阻碍,草原上更成了诸种文化的汇聚之地。元上都城内常出现“老翁携鼠街头卖,碧眼黄髯骑象来”的景象。这些人不止在草原上做生意,很多人选择留在草原上和蒙古人一起生活。生活在中亚地区的很多色目人家族迁到漠南草原后和蒙古诸部一起生活。他们将自己的文化、宗教、习俗等带到了漠南草原,丰富了漠南草原的文化生活。而漠南地区地近中原,让这些家族在这里也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逐渐理解并开始接受汉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元人文集《养吾斋集》中收录的一篇碑文中记载,有生活在弘吉剌部家族的色目人被任命到福建做达鲁花赤,其家族长期生活在当地人中,相互通婚,习俗与文化相互交融。
三、“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草原地带历史文化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一)“一带一路”倡议对历史文化研究本身的意义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为草原文化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有了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沿线各国交往密切,促进了双方在历史文化研究上的互补。有助于我们突破国家界限,宗教、语言、文化的隔阂,有利于产生重大的研究成果。交流的活跃,也使得国内学者有更多的机会去西亚和中亚实地考察历史遗迹,甚至直接参与考古挖掘,这大大提高了研究的准确性与科学性。
(二)“一带一路”倡议对人类共同文化遗产进行深入研究与保护的意义
草原地区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尚在研究与保护的初期。例如,地跨西亚、中亚的草原岩画,需要进行整体的考察与研究,寻找其传播、演化规律。匈奴西迁、回鹘的历史、西辽的历史、蒙古四大汗国的历史及其影响等等都需要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的合作与交流来完成。草原上的回鹘碑刻、回鹘雕刻,伊斯兰墓碑、景教墓碑等等都与丝绸之路紧密相关,要破解这些文化,探究其来源与影响,都离不开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学者的合作。“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为这些合作与研究提供了最佳的机遇。
(三)“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长远价值与现实意义
文化遗产是文化的根基、命脉,不能重生,也不能再造。2012年6月29日,在俄罗斯圣彼得堡进行的第36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讨论并通过将中国元上都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4年6月22日,由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目前,居延大遗址群正在积极申报丝绸之路世界遗产。丝绸之路横跨欧亚大陆,沿线各国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文化财富,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见证。活跃的史学研究,促进沿线各国文化的深入交往,互融互通,必将进一步促进商品和经济交流,最终造福沿线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