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义诊范文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120例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老年白内障患者, 其中男67例, 女53例, 年龄80~94岁, 平均85.3岁;术前视力光感至0.1。
晶状体核硬度按Emery晶状体核硬度分级法。I级:裂隙灯下位粉白色, 为皮质型或后囊下混浊型白内障;Ⅱ级:呈核黄白颜色, 多出现在后囊下混浊型白内障中晚期和年龄较轻的皮质型白内障;Ⅲ级:呈核黄颜色, 以核混浊为主;Ⅳ级:呈核棕颜色, 多见于老年性白内障晚期;V级:呈核棕褐色或黑色。本组病例为Ⅲ~V级。术前进行三大常规检查、X线、B超检查、心电图、血糖、血压、视力、眼内压、光定位、红绿色觉检查、计算人工晶体屈光度。
1.2 手术方法
术前常规给予托吡卡胺散瞳。行表面麻醉或球周麻醉, 常规消毒、铺无菌洞巾、开睑器打开眼睑, 上直肌固定缝线。在10~12点位剪开球结膜, 制成以穹隆部为基底的结膜瓣8mm, 器械止血。反眉状切开巩膜, 于角巩膜缘后2mm, 深度为1/3~1/2厚度, 长度略为5~7mm。常规在角膜颞侧做透明角膜辅助切口, 后穿刺进眼前房, 注射粘弹剂行环形撕囊或截囊。在囊袋内充分进行水分离, 使晶体皮质与囊膜分开, 整个晶体可在囊袋内转动;同时行水分层使晶体外周软核与硬核分开, 旋转晶状体核到前房内。此时扩大内口使较外口稍大。注射粘弹剂于晶体核前后, 保护角膜内皮和后囊膜, 右手拿椭圆形圈匙缓缓进晶体核之下, 将核网住, 左手用晶体调位钩压住晶体核表面, 将晶体核慢慢套出, 注吸针清理残留皮质。于囊袋内注射粘弹剂扩张囊袋, 放入人工晶体, 灌注液置换前房及囊袋内粘弹剂, 切口根据情况, 无需缝合或者缝合1~2针。术后上方球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和糖皮质激素, 包扎。术后每天用托吡卡胺散瞳1次, 抗生素眼液滴眼, 口服抗生素。
2 结果
2.1 术后视力恢复
经治疗后, 患者视力有明显好转, 视力≥0.05者117例, 复明率97.5%, 具体见表1。
2.2 并发症
术中和术后都出现了一定的并发症, 但经处理后均有明显好转, 均在l周左右恢复正常, 无严重并发症, 见表2。
3 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步入老龄化, 老年性白内障的比例日渐增多, 在越高年龄段的老年人中更常见, 老年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功能减退, 伴有呼吸系统和代谢系统及心血管系统不同程度的疾病, 具硬核者居多, 疾病和生理特点都对手术是否成功和预后有极大的关系, 如何提高手术效果, 降低老龄化白内障患者手术中的危险性, 唯一的治疗方法是手术。
近年来, 由于微创手术的兴起, 大切口白内障手术逐渐被小切口手术所替代[2]。超声乳化手术是小切口手术的代表, 手术器械先进, 但在我国基层医院目前难以普及。小切口非超生乳化白内障是目前基层医院开展白内障复明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 因为该种方法不需要昂贵的手术设备;手术操作方法相对比较简单[3];手术对眼组织损伤轻;术后视力恢复快以及病人手术费用低等诸多优点, 非常适合基层医院尤其是经济不发达地区开展工作, 小切口非超生乳化白内障手术应在防盲治盲工作中推广使用。
小切口非超生乳化白内障手术过程一定要做到稳、准、轻、快, 稍有不慎都会给患者带来不良反应[4~5]。尤其术中水分离晶状体、注吸皮质、植入人工晶状体时, 因前房浅或术者操作不当, 器械进入眼内会造成一定的眼内组织损害。如伤害了角膜内皮会造成术后角膜内皮水肿;损伤虹膜, 会造成虹膜根部断离、出血、虹膜炎、房水混浊、瞳孔变形等;后囊膜破裂会引起玻璃体溢出, 造成玻璃体炎症、混浊, 影响视力恢复。另外, 器械持续进出擦伤隧道切口, 会造成切口密封性不好, 术后会出现切口渗漏、低眼压和浅前房[6]。因此, 手术时术者一定要细心对待, 尽量不要重复动作, 稳、准、轻、快, 才能减少术后并发症。但是该手术在术中及术后仍有一定的并发症, 故预防并发症仍然是首要解决的问题[7]。本组术后矫正视力≥0.5者72例 (60.00%) , 0.3~0.5者37例 (30.83%) , 0.05~0.3者8眼 (6.67%) , 复明率97.5%, <0.05者3眼 (2.5%) , 从治疗结果中表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的可行性。
此外, 要想手术获得满意效果, 必须灵活掌握小切口手术, 以娴熟的操作保证手术可以一次性成功, 在术前对核的大小明确诊断, 在必要时做扩大切口把核安全娩出。为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 满足对视力的需求, 应预防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本组术中、术后均出现了一定的并发症, 在对症处理后均有明显改善, 未对手术产生严重影响。高龄患者对周围环境应激性不高, 又有并发呼吸与心血管系统疾病, 代偿能力差, 对手术的恐惧心理, 在术中应做好表面麻醉, 在必要时实行心电监护, 防止出现心脑血管意外, 手术应在短时间内完成, 术后尽量对活动不过多限制, 继续内科用药防止感染和便秘。本组中术后视力低于0.5的患者多为85岁以上的患者, 主要因为与年龄相关性的视神经萎缩, 黄斑变性等等眼底病变, 未发现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和青光眼。在术前做好视觉电生理和眼球B超检查, 可以协助术后对视功能恢复程度的预测。
总之, 非超声乳化小切口自内障手术, 手术切口小、组织损伤轻、角膜散光小, 视力恢复快, 加之技术易掌握, 值得在基层大力推广。
摘要:目的 通过对120例高龄白内障患者进行非超乳小切口白内障手术, 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120例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 对其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 视力≥0.05者117例, 复明率97.5%;术中、术后少数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 经对症处理后均得到好转或治愈, 未见大泡性角膜炎、眼内炎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临床显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疗效显著, 适应证广泛, 并发症少, 成本低, 较适合应用于基层医院开展防盲治盲和集中开展民生工程。
关键词:白内障,非超声乳化,小切口
参考文献
[1] 贾静玲, 李莉, 郭晓娜.白内障乳化手术不同切口效果比较[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02, 24 (6) :632~633.
[2] 邹玉平.自内障手术实用手册[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173.
[3] 袁佳琴.人工晶体植入术图谱[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89.
[4] 王晓华, 张新, 蒋渝, 等.切口劈核术在硬核性白内障手术中应用的临床分析[J].四川医学, 2009, 30 (6) :855~857.
[5] 薛丽霞.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40例[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09, 9 (4) :252.
[6] 袁军, 李燕先, 黄焕光.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前房积血的分析[J].临床眼科杂志, 2007, 15:228~229.
白内障义诊范文第2篇
从白内障的诊断来讲, 早期的白内障诊断是相对容易的, 目前, 手术是白内障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尽管白内障手术已较成熟, 但不可避免的手术并发症。且患者需要选择最佳的手术期, 过了最佳手术期也不会有太好的效果。因此, 研究白内障的致病因素, 发病机制, 和有效的抗白内障药物及其重要。
2 白内障发病机制
2.1 糖性白内障
目前有3种学说解释糖性白内障的发病机理, 即还原糖的自氧化学说、渗透压学说及蛋白质糖基化学说。
(1) 还原糖的自氧化学说:在生理条件下可发生自氧化而生成α2酮醛的有还原性单糖, 如葡萄糖、甘油醛、果糖等, 在他们的生成过程中可涉及到自由基的产生, 同时引起晶状体脂类及蛋白质氧化, 最终导致白内障形成。 (2) 透压学说:细胞内的高葡萄糖水平致使醛糖还原酶激活, 葡萄糖在醛糖还原酶的作用下生成山梨醇, 多元醇在细胞内聚集、堆积, 且不能排出到晶体外, 从而引起渗透压升高, 晶状体纤维水肿、断裂, 电解质紊乱, 钙离子浓度升高, 同时晶体为相应的降低渗透压排出多种重要的氨基酸, 使晶体的不能正常代谢, 既而蛋白出现不溶化现象, 最终导致白内障的形成。 (3) 蛋白质糖基化学说核心是还原糖醛基与蛋白质中自由氨基发生非酶性糖基化反应, 形成有荧光和蛋白质交联特性的各种糖基化产物, 即糖基化反应。在高血糖或高半乳糖等病理情况下, 晶体蛋白的游离氨基被糖分子中醛基结合后, 氧化形成二硫键, 最终形成高分子聚合物, 导致光散射增加, 白内障形成。急性糖尿病性白内障:仍以渗透压为主要发病机理, 由对糖尿病性白内障晶体蛋白糖基化速率引起。
2.2 辐射性白内障
长期紫外线的照射通过作用于对紫外线敏感的成分, 产生活性氧自由基, 引发对晶状体的氧化损伤而导致白内障的发生。紫外线照射还可以直接损伤DNA, 它是晶状体上皮细胞受紫外线损伤最薄弱的一环。X2射线引发白内障可通过产生的自由基对晶体造成氧化损伤或者直接对DNA造成损伤。在机体对DNA修复过程中, 发生错误修复导致白内障。
2.3 老年白内障
老年性白内障是是晶体老化, 出现的变性浑浊, 又分为皮质性白内障和核性白内障。晶体皮质浑浊之前, 为物理性浑浊, 可逆转, 症状是皮质水化、空泡形成、板层分离及沿缝水裂等, 当变化导致蛋白质变性凝固时, 形成气质性浑浊, 即为皮质性白内障。核性白内障发展十分缓慢, 渐次加重, 起始时胚胎核深层光密度增加, 渐向周围扩大而累及整个成人核, 皮质中无空泡、水裂或板层分离, 质地坚硬而含水量低。
老年性白内障晶体表膜可见大量脂质过氧化物的堆积, 由此损害晶体的屏障功能, 降低其膜上的相关酶的活性, 造成晶体蛋白的减少, 最终使晶体光学性质及晶体内环境发生改变, 脂质过氧化物还可以通过阻止谷胱甘肽的氧化还原作用, 使晶体失去保持还原型谷胱甘肽的能力, 引起晶体混浊。
3 治疗白内障的常见药物
3.1 糖基化抑制剂
牛磺酸可抑制半乳糖性白内障, 阻止晶状体蛋白的糖基化和氧化, 减少由于晶状体细胞的损害导致的γ2晶体蛋白向玻璃体的渗漏。氨基胍:氨基胍 (aminoguanidine) 是糖基化抑制剂, 用于糖尿病性白内障的治疗, 它与糖基化的化合物结合, 抑制早期和晚期糖基化产物。丙酮酸抑制糖基化诱导的62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的失活, 阻止果糖诱导α2晶体蛋白的糖基化, 减少末端糖基化产物的形成。
3.2 谷胱甘肽和药物前体
谷胱甘肽是人类细胞中自然合成的一种三肽, 是一种存在于人体正常细胞内的生物活性物质, 它在晶状体中的水平将会被三肽自身、或者一种药物前体如酯、或者被氨基酸组分激活, 可抑制糖基化。
3.3 阿斯匹林
阿斯匹林对晶状体抗氧化酶失活具有保护作用, 小剂量的阿斯匹林可延缓白内障的发病进程。其机制主要有4种: (1) 抑制非酶性蛋白质糖基化, 即与晶状体蛋白质中赖氨酸残基结合, 阻止葡萄糖与赖氨酸的非酶性糖基反应, 防止晶状体蛋白质聚合物形成。 (2) 抑制脂质过氧化, 避免脂质过氧化给晶状体带来的损害。 (3) 抑制晶状体蛋白质的氨基甲酰化, 阿斯匹林的乙酰基与晶状体蛋白质的氨基酸残基结合, 阻断了氨基酸残基的甲酰化反应, 使蛋白质分子表面的正常电荷配布免遭破坏, 从而维护晶状体蛋白质的正常结构。 (4) 抑制白介素26 (IL26) 的表达。阿斯匹林还可降低山梨醇的含量。
摘要:白内障是致盲性疾病之一, 严重影响人类健康, 因此, 研究白内障的病因, 影响因素及治疗药物是防治和控制该病的有力措施。晶体的透光性改变是引发白内障的根本原因, 而晶体透光性是由晶体的有序结构所决定的。本文简述氧化损伤与白内障发病机制的关系, 并阐述当前糖基化抑制剂, 谷胱甘肽和药物前体等的研究的一些进展, 这些药物仍需要临床研究的进一步验证;维生素类抗氧化剂对预防和治疗白内障有一定作用但效果不大, 故临床资料缺乏可比性;而醛糖还原酶抑制剂 (ARIs) 的副作用又严重, 只有阿司匹林类药物廉价方便, 且副作用少, 有望达到预期效果。目前有效的药物治疗白内障的手段仍是联合用药。
关键词:白内障,发病机制,药物治疗
参考文献
白内障义诊范文第3篇
1 临床资料
本组492例患者均为单眼或双眼白内障, 患侧眼部视力均低于0.2, 其中男284例, 女208例;年龄62~77岁, 平均年龄68.4岁;其中66例合并高血压, 52例合并糖尿病, 44例存在不同程度的听力障碍, 12例合并老年性痴呆, 24例伴有肢体瘫痪, 6例伴有帕金森病, 8例伴有慢性支气管炎并肺气肿, 12例合并心功能不全, 其余患者仅有视力障碍, 生活自理能力可。
2 护理安全管理
2.1 提升护理能力
白内障手术一般批量进行, 这就需要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安排以确保护理工作的正确实施。护理人员每天应根据入院人数、手术例数以及出院人数正确估计每日护理工作量, 进而确定所需护理人数, 以保证能够安排专人负责新入院患者的接收、围手术期的护理以及患者住院期间的心理沟通和健康指导等, 责任落实到人, 如人手不足必要时可由护理部进行院内护士的综合协调调度, 务必确保各项护理措施的落实。另外针对白内障患者的生理、心理特点制定相关的护理工作要求, 适时组织护理人员进行诸如相关理论操作、应急能力以及工作流程等方面的专项培训, 并定期进行能力考核, 确保日常护理工作的井然有序, 尽量减少护理差错的出现。
2.2 制定安全预案
白内障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用药较多, 尤其是眼部治疗药物种类繁多, 且需频繁给药, 容易出现差错。因此, 可指派专人负责患者的药物治疗工作, 对常用药品的适应证、使用方法、禁忌证以及不良反应进行熟练掌握, 严格执行药物核对制度, 对于容易混淆的药品可进行特殊标识, 如可将包装相似的眼药水分别用红、蓝、黄等醒目的颜色进行标识以方便区分;另外由于白内障患者一般为老年人群, 多因视力障碍以及其他并发疾病导致行动不便, 容易跌倒碰伤、坠床跌伤导致意外损害, 故需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预防跌倒、坠床以及走失等护理方案;同时还应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 缓解可能因手术导致的紧张、恐惧情绪, 避免出现治疗期间的过激行为。
2.3 实施精细管理
实施护理安全管理的前提是各项护理核心制度的正确、按时的落实。护理核心制度包括三查十对的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以及护理责任分级落实制度等。科室可组建护理质量控制小组, 专职负责核心制度的定期督查, 将每天患者的入出院情况、药物治疗情况、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患者的意见等进行汇总、分析和讨论, 总结经验并制定应对措施, 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探讨和学习, 最大限度地避免安全隐患的发生。
2.4 加强出院指导
白内障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往往较短, 因此, 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出院后的康复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护理人员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白内障术后的注意事项详细地讲解给患者及家属, 同时印发科普性较强的白内障治疗知识宣传以及出院用药指导手册, 做到患者人手一册, 同时对已出院患者进行电话随访, 定期了解患者情况同时对不规范的后期治疗行为进行纠正。
3 结果
本次所选取的492例患者在住院期间, 未发生一起跌倒、坠床、走失等不良安全事件, 所有护理人员未出现任何用药差错、输液反应或者因护理不当导致的手术差错等的护理不良事件, 日常护理工作均有条不紊的进行, 患者及家属对白内障相关治疗知识的掌握率以及护理工作的满意率均达到100%。
4 讨论
护理风险是指在整个治疗期间具有不确定性或可能出现的, 会导致损伤或者伤残等不良事件的一切不安全因素[1]。正因为护理风险的不确定性、隐秘性存在, 就需要护理安全管理具备一定的预见性以及相应的安全预案。这项工作的进行建立在日常工作中的观察总结, 讨论学习以及认真执行的基础上, 并需加强相关知识与专业的培训, 提高业务能力及沟通交流能力, 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
另外, 护理质量的确保需要完善的监督机制, 尤其是护理核心制度的落实情况, 严格杜绝工作中流于形式、存在侥幸心理[2], 同时加强护理核心制度以及相关法律知识的考核, 提升护理人员的责任心。最后, 要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和主动为患者服务的意识, 护理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不仅仅需要管理者的正确领导, 更需要护理人员的主动参与, 这就需要让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 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共同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摘要:目的 探索对白内障患者实施的护理安全管理措施。方法 在患者住院治疗期间, 护理人员在确保自身护理工作能力的基础上, 制定行之有效的护理安全预案, 落实精细护理, 并加强患者的出院指导, 从各个方面最大限度地避免安全隐患的发生。结果 全部患者在住院期间, 未发生一起不良安全事件, 所有护理人员未出现任何护理不良事件, 患者及家属对白内障相关治疗知识的掌握率以及护理工作的满意率均达到100%。结论 针对白内障患者的治疗特点实施特定的护理安全管理, 可有效杜绝护理安全隐患。
关键词:白内障手术,护理,安全管理
参考文献
[1] 潘绍山, 孙方敏, 黄始振.现代护理管理[J].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1:349.
白内障义诊范文第4篇
在庆祝建党90周年来临之际,我们又一次来到革命老区,为革命老区的老党员、老革命、先烈遗孀及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义诊活动。
抗战时期,革命老区的先烈们为新中国的建立,前赴后继,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甚至献出年轻而宝贵的生命,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坚强基石,做出了贡献,美好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她们
白内障义诊范文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5月至2011年3月就诊的白内障患者68例, 男性29例, 女性39例。年龄41~79岁, 平均 (64.7±5.4) 岁。单眼51例, 双眼17例, 共85眼。老年性白内障37眼, 代谢性白内障14眼, 外伤性白内障26眼, 白内障并发青光眼8眼。核硬度:Ⅰ级核44眼、Ⅱ级核37眼、Ⅲ级核4眼。所有患者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 并与同期采用乳化超声技术治疗的59例患者74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 2组患者性别、年龄、白内障类型、术前视力、核硬度对比无显著差异,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非超声乳化组:术前清洁睫毛和结膜囊并行泪道冲洗, 复方托吡卡胺散瞳。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后, 消毒后铺眼科专用贴膜, 显微镜下左眼鼻上角膜缘后或右眼颞上方1.0mm后作一3.0mm切口。分离巩膜至透明胶膜内1.5mm处, 穿刺刀进入前房, 注入黏弹剂, 撕开前囊膜并使晶体核游离, 向晶体核下再注入少量黏弹剂, 使用晶状体圈套器逐渐娩出晶状体核。使用注吸针吸净皮质后再次注入黏弹剂, 植入人工晶体, 调整位置后吸出黏弹剂, 切口较小可不缝合, 若密封性不好可缝合1~2针, 局部使用复方妥布霉素眼膏, 单眼包扎。术后地塞米松10mg加入抗生素中静滴加局部眼药滴眼。
注:*P<0.05, 对比有显著差异, ▲P>0.05, 对比无显著差异
注:▲P>0.05, 对比无显著差异
超声乳化组:消毒铺巾同前, 于角膜缘作切口约3.0mm长, 穿刺刀进入前房, 注入黏弹剂, 颞侧透明角膜处做辅助切口。撕开前囊膜分离晶体核, 超声乳化后吸出, 再次注入黏弹剂后植入人工晶体。吸出黏弹剂, 密闭切口, 局部使用复方妥布霉素眼膏, 单眼包扎。术后地塞米松10mg加入抗生素中静滴加局部眼药滴眼。
1.3 统计学处理
观察2组患者术后视力恢复情况、散光情况及并发症对比。应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 (x-±s) 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 2组患者术后视力对比2组患者术后裸眼视力≥0.5, 术后1周、1个月均有显著差异, P<0.05。术后3个月2组患者裸眼视力≥0.5对比无显著差异, P>0.05, 见表1。
(2) 2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散光度对比均无显著差异, P>0.05, 见表2。
2.3 并发症对比
非超声乳化组出现虹膜脱出3例, 角膜水肿15例, 后囊破裂4例, 后囊混浊1例;而超声乳化组出现虹膜脱出2例, 角膜水肿13例, 后囊破裂4例, 后囊混浊2例, 2组患者并发症对比无显著差异, P>0.05。
3 讨论
本研究中非超声乳化组术后1周、1个月视力恢复较乳化超声组较差,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在术后3个月2组患者视力恢复无显著差异, P>0.05。说明远期效果2种方法无显著差异。在术后散光度及并发症方面对比也无显著差异, P>0.05。对比2组方法的术后效果可见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与较多采用的术式效果相似。
摘要:目的 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08年5月至2011年3月就诊的白内障患者68例, 共85眼。患者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 并与同期采用乳化超声技术治疗的59例患者74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结果 非超声乳化组术后1周、1个月视力恢复较乳化超声组差,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在术后3个月2组患者视力恢复无显著差异, P>0.05。在术后散光度及并发症方面对比也无显著差异, P>0.05。结论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切口小, 创伤少, 恢复快且费用低, 可为更多的普通患者带来光明。
关键词:白内障,小切口非超声乳化,超声乳化
参考文献
[1] 董波, 吴庆娟.小切口囊外与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 2009, 15 (19) :113.
白内障义诊范文第6篇
1 角膜水肿发病原因
1.1 青光眼术后短眼轴或者浅前房白内障患者
因为患者前房浅的缘故, 手术治疗过程中的操作空间比较小, 使乳化针头与角膜间的距离非常小, 从而会较大程度损伤角膜内皮细胞, 进而引发角膜内皮水肿。
1.2 机械性损伤
在进行手术治疗过程中容易对患者造成机械性损伤, 例如植入晶状体、冲洗皮质、劈核、乳化以及截囊等环节。如果在植入人工晶状体的过程中与角膜内皮直接摩擦引发损伤, 超声乳化的碎片液流对角膜肉皮的击伤, 眼内与浅前房的器械因过多操作接触到角膜内皮造成损伤, 后弹力层脱离, 切口过程中出现严重漏水状况[2]。如果这种机械性损伤过多的集中在患者角膜内皮, 从而引发角膜内皮水肿。
1.3 超声乳化时间与能量以及晶状体硬度
超声乳化过程中使用的能量随着晶状体核硬度的升高而增高, 从而产生更高的热量, 进而灼伤角膜内皮, 导致患者在术后出现角膜内皮水肿症状[3]。高龄白内障患者多数为近成熟或者成熟期, 晶体核硬而且大, 若红光未发生反射, 会使超声乳化的能量增加, 并且超声时间也随之增加, 导致角膜内皮损伤, 进而引发角膜内皮水肿。
1.4 高龄
随着目前我国的人口老龄化, 高龄白内障患者日益增加。由于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少, 所以对由手术造成的损伤十分敏感, 当角膜内皮的减少至1 000个/mm2细胞时患者便容易出现角膜内皮水肿[4]。
1.5 化学性损伤
在手术治疗过程中使用如眼内灌注液、稀释后的匹罗卡品注射液等能进行前房的容易损害角膜内皮的药物, 这些灌注液极易化学性损伤角膜内皮细胞。
1.6 角膜内皮在术前存在的疾患
患者在手术治疗前存在的某些疾病, 极易引发患者的角膜水肿。例如: (1) 糖尿病可以改变角膜的代谢与形态; (2) 慢性虹膜炎会使患者角膜内皮的功能与数量出现异常状况; (3) 青光眼使眼压持续升高, 而引发角膜内皮细胞受到直接损伤; (4) Fuchs角膜营养不良会改变内皮细胞数量减少, 内皮细胞变薄以及后弹力层增厚。
1.7 晶体残留
治疗过程中使用的黏弹剂或者纤维、棉花等也容易引发角膜内皮水肿。
2 角膜水肿治疗方法
2.1 手术治疗
如在手术后的3个月内, 患者的角膜水肿仍持续存在或者是有大泡病变, 则可能会发生角膜失代偿, 患者应定期进行内皮细胞的检查。对于已经出现角膜失代偿的患者, 应该进行手术的治疗, 采取穿透性的角膜移植手术, 可以明显的改善患者的视力。
2.2 物理疗法
给予患者实施一些物理疗法也对超声乳化术后角膜内皮水肿有减轻作用。例如可以有效的增加患者泪液与血液中含氧量, 提高眼部氧浓度的高压氧疗法。这种治疗方法可以使角膜通过大量的氧气使角膜愈合加快, 减轻角膜形成瘢痕。
2.3 缓解水肿
(1) 使用激素类和非甾体类的药物进行结膜下的注射或者是进行频繁的滴眼, 较轻的水肿患者可以在数天内得以消失, 中度患者会在3个月内消失; (2) 高渗糖既是营养剂也是脱水剂, 可以缓解角膜水肿的现象, 控制角膜内皮的炎症; (3) 中医药可以从整体出发, 进行辩证的论治, 主要是从健脾益气、利水消肿、养血和血、祛风通络、退翳明目等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
2.4 促进恢复
(1) 谷胱甘肽 (简称GSH) , 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还原因子, 可以吸出非酶电子亲和物和自由基, 阻止活性氧自由基, 解除房水过多的氧化状态, 阻止晶体细胞膜脂质的过氧化物的形成, 达到修复受损角膜, 防止角膜水肿的作用, 保持较好的术后视力; (2) 充足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简称b FGF) , 是一种有多种功能的生长因子, 可以与靶细胞上的b FGF结合, 促进细胞的分化和分裂增殖, 促进内皮损伤的修复, 减少角膜内皮损伤的闭合时间, 增加角膜的内皮细胞繁殖的密度, 存进角膜内皮细胞的恢复。
3 角膜水肿预防方法
预防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后角膜水肿的发生, 应该以预防为主, 避免损失角膜的内皮,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5]: (1) 提高操作者的专业技巧和熟练的程度, 超声头不应接近角膜的内皮, 尽量在囊袋内进行超声乳化; (2) 糖尿病的患者应在血糖等到控制后进行手术, 减少患者在手术中和手术后的并发症; (3) 选择较为合适的病例进行手术; (4) 进行有效的、合理的超声能力控制; (5) 选择平衡液作为灌注液。
4 结语
发生角膜水肿的因素有很多, 主要是在手术前存在的机械性损伤、晶状体核硬度、高龄、疾病、超声能量、化学性损伤等, 对角膜水肿进行有效的预防, 可以尽量减少角膜水肿的发生。在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时要掌握手术的适应证, 在手术前做好判断准备, 中药的运用在治疗超声乳化术后的角膜水肿也十分有效, 不管是对手术后视力的恢复还是对眼组织的恢复, 都比单独使用西药治疗的效果要好[6]。早发现早治疗, 可以使白内障患者在进行手术后的角膜水肿发生率降低, 提高患者康复的速度。
摘要:采用超声乳化治疗白内障虽有较好的疗效, 但术中、后的并发症会引发角膜水肿, 影响着患者的视力恢复速度。而并发角膜水肿的原因复杂多样, 该文对目前采用超声乳化术后并发角膜水肿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为临床医师能够了解掌握引发白内障患者术后并发角膜水肿的多种因素, 对其进行更好的预防与治疗, 以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缩短视力恢复时间。
关键词: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角膜水肿,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1] 李凤鸣.中华眼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547-1549.
[2] Lundberg B, Jonsson M, Behndig A.Postoperative corneal swelling correlates strongly to corneal endothelial cell loss after phacoemulsification cataract surgery[J].Am J Ophthalmol, 2005, 139 (6) :1035-1041.
[3] Morishige N, Takahashi N, Chikamoto N, et al.Quantitative evalution of corneal epithelia loedema by confocal microscopy[J].Clin Experiment Ophthalmol, 2009, 37 (3) :249-253.
[4] 林雪, 张明欣, 冷梅.维生素C与高渗糖伍用治疗白内障术后重度角膜水肿21例[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2002, 19 (5) :303-304.
[5] Kim M, Kim J K, Lee HK.Corneal endothelial decompensation after irisclaw phakic intraocular lens implantation[J].J Cataract Refract Surg, 2008, 34 (3) :517-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