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unit3第2课时教学案
来源:火烈鸟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unit3第2课时教学案(精选12篇)

unit3第2课时教学案 第1篇

Unit 3 Is this your pencil?

Period TwoSection A(听说课)

一.教学目标

A.学习并掌握指示代词: this, that, these, those;

B.学会Yes/No问句及其简单回答;

(1)---Is this/that your pencil?

—Yes, it is.It’s mine./ No, It isn’t.It’s hers.(2)---Are these/those his keys?

---Yes, they are./ No, they aren’t.They are hers.二.教学流程

StepⅠ Previewing and testing(预习检测)

1.Ask students to read the new words of page 13-15 aloud in order to revise all the words that they have learnt last class.2.Let students read the book page by page and find the English of the phrases and sentences on page 34 of zhuxue before class, and write the English for them.If the students have some problems, ask them to discuss them among the groups.If they still can not work out, leave them to the teacher.(参考助学34页)

3.Check their previewing.Give different tasks to different groups, then let each group write down their answers on the blackboard.After that, ask other students to correct the mistakes.StepⅡ Warming up and leading in(热身导入)

Hand up a student’s ruler and ask other student,T: Hello!Is this your ruler?

S1: No, it isn’t.Then ask the ruler’s owner,T: Is this your ruler?

S2: Yes, it is.T: Here you are.And are these your books?(pick up some books and ask)S3: No, they aren’t.T: Are these your books?

S4: Yes, they are.T: Here you are.Do you other school things?

Ss: Yes.T: What are they?

Ss: …

T: Great!You are so clever!OK, Let’s come to 1a, can you match the

words with the things? Do it, please.1aMatch the words with the things in the picture.After they finished,share their answers.设计意图: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参与,体验,感知和交流。

StepⅢ Listening practice(听力训练)

1.Listening for the main idea听取大意

Play the tape for the students, and ask them to listen and find out the main

idea of the conversations(完成助学35页题目)

.A.they are looking for the owners of the things.B.they have many things.C.they are introducing their things.2.Listening for details听取细节

1b.Play the tape for the students again and ask them to number the

conversations(1-3).And check the answers.1c.Practice the conversations with your partner.Then make your own

conversations.Ask different students to practice the conversations first,then make their

own conversations using the objects they have and act out,make sure that most of them have chances.2a Listen and check the things you hear.Share answers.2b Listen again.First complete the conversation with the words in the

box

StepⅣ Post-listening activities听后活动

2c

1.Then listen to the conversation in 2b and repeat.2.First practice the conversation in 2b in pairs.Then make their own conversations using the things in the classroom or the things they have.Ask different students to act out their conversations.Make sure that most

of them have chances.2d

1.Ask students to read the conversation in2d and match the things with

owners.the pencilsthe blue penthe dictionarythe green penthe eraser

Anna’sBob’sHenlen’s

2.Put the conversation into Chinese.(参考助学35页)

3.仿说原文

4.角色扮演----Role-play the conversation(先小组内,后小组间)

5.自创对话。

Ask students to make their own conversations.Then act out.设计意图:设计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逐渐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形成语感。

StepⅤ Inquiry into knowledge by translation翻译探究

1.Read Grammar Focus on P15then Put it into Chinese in pairs.2.完成助学35页翻译探究。

StepⅥ The end-of-class test当堂检测

1.3a Complete the questions and answers about each picture.Ask students to finish the questions then share their answers.The answers are:

thisisn’tthesetheythatisthosearen’t

3b Read the questions and complete the answers.The answers are:

1.it is hers2.it isn’tIt’s3.theyhis 4.they aren’tthey’re

3c Put some things into the teacher’s box.Then take one thing out of the

box and find the owner.You only have two guesses.If time permits do it.2.完成助学36页当堂检测题.Check the answers.设计意图:巩固当堂课所学习的内容,让学生随时查缺补漏。

亮点:

这是本单元第一课时,既要巩固单词又要学习语言结构。在上课过程中我注重了讲练结合,同时又没有忽视学生自学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的培养。而且我还注重了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通过小组间的竞争与合作,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不足之处:

本课容量较大,处理的有些匆忙,部分环节不能很好的展示与训

练。尤其是学生自创对话和展示的环节,应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使用建议:

用多媒体课件效果更好,能够充分的进行练习,直观又省时。更能有效地增加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英语的趣味性。在教学过程中应坚持“充分相信学生,充分依靠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的原则,充分利用“先听后说,先读后写,先学后交再师教”的训练形式。让学生成为信息的加工者。

unit3第2课时教学案 第2篇

教学目标:

1、理解等高线概念,初步学会绘制等高线图的方法。

2、了解等高线地形图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方法。

3、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断某地的地形部位,初步学会识别地势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4、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重难点:

1、了解山地地形中的各个部位,知道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分别是如何表示的。

2、学会从地形图上估算不同地点的海拔以及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的关系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3、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地形种类,掌握阅读地形图的方法并通过方法的运用,训练读图能力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方法:

演示法 观察法 对比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明的爸爸是肥城医院的一名医生,他作为一名志愿者随队到舟曲救灾,小明在为爸爸搜集舟曲资料时,发而他却怎么也看不一幅等高线地形图)师:要帮助小明,我这节我们就学习《看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

(一)了解等高线地形图

1、自主学习:(1)、阅读课本P30填空:地图上的______和_____分别表示陆地和水域,绿色代表平原。白色代表冰川。(2)、阅读课本P30-P31的图2-

38、图2-

39、图2-40、图2-41对比四幅图找出其区别。

2、小组交流: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通过讨论,试着回答下列问题

在图2-40等高线地形图中用笔描出400米的线,教师强调这条线上各地的海拔高度均为400米。

1、在地图上,将 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叫等高线。

2、把水域中深度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叫。

3、用等高线表示地表高低起伏的地图叫。

【教师精讲点拨】图2-38地形鸟瞰图能表达地面起伏、山地、平原、水体等,但不能说明海拔高度和山体后面的起伏状况。图2-40等高线地形图、图2-41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就能清楚的表达地面的起伏变化和海拔高度。【等高线地形图的辅助理解方案】

方案一【转入多媒体演示】(有条件的可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等高线绘制的过程)

注意观察绘图人线来绘制等高线地形演示过程中,解释个性化修改

员是如何利用等高图的? 等高距的概念。现了舟曲的等高线地形图,然懂,我们能帮他吗?(师出示(小黑板画图1)

们必须学会正确判读地形图,地形图》。

方案二【形象演示】(没多媒体的让学生伸出左手,手背向上平扣在线,手背部关节突起的部位相当于部,手指的背部相当于山脊,手指用粗的墨水描蓝了,表示水顺着山相当于陡崖。把手伸开就是平面的的地形。这样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

可用方案二)

桌面上。用笔在手背上画等高山顶,关节间的部位相当于鞍缝相当于山谷。在指头缝之间谷流下了。小指和拇指的外侧等高线图,握住拳头就是立体低、坡度陡缓的关系就可以一目了然了。演示时,师生共同参与,边指部位,边提问,边回答,充分发挥学生的思考和想像力,加深学生对地表形态的辨别能力,以此来突出重点。

紧接着展示山体模型,指认不同部位的地形和展示一张复杂的地形图,判读地形。指图要准确到位,问题要精妙,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以此来突破难点。

【探究结论】如果要准确的判读等高线地形图,首先要了解两个概念:等高线(等深线)。学习任务

(二)1、自主学习:猜一猜A、哪个坡度缓?缓坡、陡别?

2、小组交流: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

1、山峰、鞍部、陡崖的2、山谷、山脊处的等高线有何不同。【教师精讲点拨】

1、判读山顶和鞍部的方法: 个性化修改

B两处哪个坡度较陡?坡处的等高线有何区

等高线特点。

归纳: 山顶:山顶中间高四周低,等高线闭合; 鞍部:两个山峰之间的低地为鞍部。

2、判读山脊和山谷的方法

归纳:

3、判读陡崖的方法

归纳:陡崖处等高线重叠在一起 【探究结论】 缓坡处等高线稀疏; 陡坡处等高线密集。

三、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1、假如,星期天我们践活动,需要登上山顶我们应选择甲乙哪条个性化修改

全班同学到牛山进行综合实(如图),为使登山更省力些,路线?为什么? 2、8月10日,小明的爸爸随医疗队经过一天的艰难跋涉,终于到了舟曲的A地,他们要就被泥石流困在B地受伤的村民。请你们组设计一条从A地通往B地的安全道路。

3、等高线密集和稀疏对河流的流速有什么影响?

4、瀑布容易在山地的什么部位形成?

四、总结梳理 归纳方法:

1、判读山顶和鞍部的方法

归纳: 山顶:山顶中间高四周低,等高线闭合 鞍部:两个山峰之间的低地为鞍部

2、判读山脊和山谷的方法

归纳:

3、判读陡崖的方法

归纳:陡崖处等高线重叠在一起。

个性化修改5

五、巩固练习,达标检测:

1、下图所示与名称搭配正确的是()

2、关于等高线地形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等高线上注记的高度是海拔高度 B、等高线上注记的高度是相对高度 C、等高线密集表示坡度较平缓 D、等高线稀疏表示坡度较陡峻

3、关于等高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不在同一等高线上的两点,海拔肯定不同 B、同一条等高线上的两点,海拔肯定相同 C、等高线闭合的地方,表示的是山峰

D、等高线向低处凸出的地方,表示的是山谷

4、相邻两个山顶之间的部位是()

A、洼地 B、谷地 C、鞍部 D、脊部

5、读下图完成问题:

个性化修改

(1)三个村所在位置的地形名称是:

王村地处 ;余村地处 ;李村地处。(2)以张村为基点,丁山的相对高度约是 米。(3)图中河流甲的流向是。

六、附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学后反思】

1、我学习后的总体评价(很好、加好、一般、较差):。

2、我学到的主要知识和技能:。

3、我学到的主要方法:。

4、我还存在的疑难问题是:

unit3第2课时教学案 第3篇

1.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 感受江泽民同志对青年一代的关怀。

2.凭借语言文字来理解体会“暖流”在文章中的特殊含义, 进一步掌握在写作时为文章加上更具内涵的题目。

3.抓住提示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会在写作人物对话时, 使用恰当的提示语。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板块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江主席给我们留下了这样的印象: (指读板书) 。

(出示:从_______中, 我感受到了江主席热爱古典文学。) 指名回答。

二、品文嚼字板块——感悟关怀

1. 这节课, 我们再接着交流, 从哪里能感受到江主席关怀青年一代?

出示要求:默读课文, 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江主席对青年人的关怀? (用横线画出)

哪些关键词让你感受到这种关怀的温暖? (用圆圈圈出)

2. 指名汇报, 师相机评价:

●1994年年底, ……来到南开大学看望师生员工。

师追问:寒的是什么?暖的是什么?

●江主席来了!……向同学们致意。

3. 指名读、齐读:

师:刚一见面, 一股春风而至, 就给人一种春风般的温暖, 一股 (生接:暖流涌上心头) 。

●江主席走到王辉身边……唐诗、宋词、元曲都非常好。

根据学生回答, 相机板书:和蔼可亲、平易近人。

作为一位国家最高领导人, 如此和蔼、平易近人的态度, 让我们心中涌动着一股_____ (生接:暖流。)

●江主席问王辉:……大家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师:王辉已经熟读过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了, 为何江主席还建议要背诵呢?指名说。

师:江主席为什么要自己背诵古典文学作品呢?指名说, 相机板书:言传身教。

师:江主席就是要通过这种言传身教的方式激励同学们学好祖国文化, 这更是让同学们心中涌动着一股 (生接:暖流) !

●接着, 江主席又背起苏轼的……此事古难全。

师:他为何忽然停下来, 让王辉接着背呢?指名说。

师:作为一位国家最高领导人, 高瞻远瞩, 不由得让我们读者心潮澎湃, 于是乎, 我们心中也会涌动着一股 (生接:暖流) 。

●江主席走到阅览室的尽头, ……然后满意地离开了阅览室。

师:他满意的是什么?指名说。

师:江山代有人才出, 祖国才有希望, 中华民族才有希望, 所以, 江主席的心里也会涌动一股 (生接:暖流) 。

4. 分角色来读一读课文的3~7小节。

三、紧抓提示语板块———走进说者的内心世界

1. 出示:江主席走到王辉身边, 和蔼地问:“你在看什么书呀?”—— (语气)

江主席高兴地说:“不错, 不错。”—— (心情)

江主席走到阅览室的尽头, 又转过身来笑着问王辉:……——— (动作)

总结:通过这些提示语, 我们便可以体会到人物的情感, 甚至可以感受到人物的品质。

2. 请为这则报道加上提示语。仔细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态, 认真听说话者的语气。

(出示文字, 播放视频。)

温家宝总理来到灾区看望受灾群众。他_______________, 对救援人员说:“食品运输要快, 孩子们已经没吃的了。”旁边传来了一个小女孩的痛哭声, 温总理________, __________说:“不哭, 马上就给你送吃的来了。”旁边一位群众说:“我们从昨天就没吃过东西了……”温总理__________说:“一会儿给你送饼干来, 一会儿就有。”

师总结:温总理的到来让灾区人民心中不由地也涌起一股—— (生接:暖流) 。

四、妙加题目板块——让题目更具内涵

1. 让学生交流对课题“暖流”的理解。

2. 师: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去起题目呢? (屏幕出示)

1.概括中心思想或说明道理的, 如, 《师恩难忘》。

2.直接用事物的名字或出现道具的名字, 如, 《莫高窟》。

3. 概括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品质的, 如, 《军神》。

4. 摘取文中重要话语的, 如,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

3.你还知道哪些文章、诗词或书的题目也属于其中一种类型? (学生举例子)

《画风》(第2课时)教学设计 第4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2.在读、议、画中理解课文,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3.明白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到事情要善于思考。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体会文中小朋友“画风”的情景,让学生从中感悟,学会“画风”。

2.让学生通过读、画,发挥自己的想象去“画风”,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2.在教学中生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2.明白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到事情要善于思考。

三、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词卡片、图片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出个谜语让你们猜一猜。

(看不见,摸不着,花儿见它点头,小草见它弯腰,水儿见它皱眉,云儿见它让路。)

(学生猜谜语。)

你知道哪些有关风的词语或句子呢,有哪位同学能说一说?

(春风拂面、和风细雨、暴风骤雨、寒风刺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你们知道的真多!风姑娘都迫不及待地跑来和我们打招呼呢!大家听一听!(播放风的声音)是呀,风可以听到,感受到,可以唱出来,说出来,可是,风可以画出来吗?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第15课——《画风》

【设计意图:以谜语导入新课,并针对课题进行质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继续进行探究学习的欲望。】

(二)复习生字,巩固旧知

上节课我们学习生字的时候,认识了三位新朋友,你们还记得吗?让我们一起把他们请出来吧!(出示图片:宋涛、陈丹、赵小艺)今天这三位小朋友还给我们带来了一些词语朋友呢,看看有哪位同学可以来读一读?

(指名读词语)出示:乌云、旗杆、雨丝、斜斜的、忽然、眨眼、转动、呼呼的

学生开火车练读词语。(注意易读错的字)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以文中的小朋友带来的生字词语朋友的形式,进行开火车练读,使枯燥无味的读生字变得更加有趣,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巩固生字词。】

(三)学习课文,理解感悟

1.听老师范读课文,思考:这三位小朋友是怎样把风给画出来的呢?

2.小组讨论,用波浪线标出三个人画风的句子。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

3.学习赵小艺画风的句子。

有谁来告诉大家,你找到了谁画风的句子?(点名回答)

板书:赵小艺——旗子飘动(画)

你找的真准确,大家看,(开窗)流动红旗随风轻轻地飘着,好像也在夸奖我们呢!赵小艺第一个画出了风,她的心情怎么样呢?(高兴、自豪)那谁愿意来当聪明的小艺,用高兴自豪的语气来读读这段呢?(点名读)刚才小艺读得多自信呐!

我们从宋涛的话中可以知道,赵小艺画出了风,是风把旗子吹飘起来了,我们再来说说,还有谁把风给画出来了?

4.学习宋丹画风的句子。

原来是宋丹不甘示弱,有谁找到了宋丹画风的句子吗?(指名朗读)

板书:宋丹——小树弯腰 (画)

瞧!小树正在风中点头弯腰呢!多可爱啊!老师都忍不住想要读一读了呢!现在请大家站起来,想象自己是一棵小树,听老师读,你们来做动作。

(师范读,合作表演)

5.学习宋涛画风的句子。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小男生宋涛是怎么画风的呢?(指名朗读)

我找一位同学来当宋涛,到黑板上来画一画!(请生上台)我们轻轻地读,他来画。

(生齐读,指名画)

你画的真不错!同学们你们看,太阳公公悄悄地躲起来了,天边飘来了几朵乌云,不一会儿,小雨点们就一个接一个地跳了下来,形成了细细的雨丝,可是为什么雨丝会是斜的呢?(有风)

板书:宋涛——雨丝斜下

斜斜的雨丝好像一幅帘子挂在空中,多美啊!请漂亮的小女生们一起来读读这段吧!(女生读)

读的真好听,现在三位小朋友都把风给画出来了,画完了吗?有谁又画出了风吗?

6.学习赵小艺第二次画风的句子。

赵小艺真爱动脑筋,她又画出了风,有哪位同学来读读赵小艺第二次画风的句子?

(指名读)原来啊,赵小艺又画了个风车,我们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有风呢?(转字)

板书:赵小艺——风车转动

风一吹,风车立刻就转起来了,多神奇啊!课文中风车转动的声音是什么样的?大家能模仿一下吗?(呼呼!)

听!转得多快啊!那我们在读课文的时候,也要注意“呼呼”要读的重一点,用力一点!在座的小男子汉们,我知道你们最会表现这种神奇有力的样子了,请你们读一读吧!(男生读),读的真给力!

7.读完了课文,你最喜欢课文中的哪一位小朋友呢?为什么?

8.这三位小朋友都非常聪明可爱,现在我们来分角色朗读。(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读旁白),注意,“我能”“我也会画风了”“我还能画”这几个地方要读得一次比一次更自信,更自豪!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以读带讲,在读中感悟,明白了三个小朋友通过不同的方式“画风”,更懂得了事物之间的联系,遇到事情要积极动脑筋,想办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四)发挥想象,拓展延伸

宋涛、陈丹、赵小艺会画风,我们班的小朋友会画吗?假如你是一位小画家,你要怎么来画风呢?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播放音乐,师朗读启发灵感)

一阵阵的风向我们吹来了,它在小朋友的身上,它在家中的阳台上,它在我们的教室里,它在高高的天空中,它在清澈的小河里,在碧绿的田野里……

【设计意图:借助文本,充分挖掘课程资源,让学生发挥想象,动笔画一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想象能力。】

(五)课堂总结

学习了《画风》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呢?大家一起来交流交流吧!

(学生谈收获。)

师总结: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三位小朋友通过平时的观察和积累,展开丰富的想象,终于把画风的问题解决了,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我们也要向这三位小朋友一样,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课文内容,畅谈收获,既巩固了新知,完成了知识的构建,让学生在总结中提升。】

(六)作业超市

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项去完成吧!

小画家:用你的画笔,画风或声音、气味。

播音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小演员:和好朋友一起表演课本剧。

小诗人:编一首关于风的儿歌。

小巧手:做架纸飞机或风车,到风中去放飞你的欢乐。

【设计意图:设计作业超市,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作业去完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学习在课后得到延伸。】

unit3第2课时教学案 第5篇

主备人:孙东明 备课组成员签名: 课题:数量的变化(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图象上的点所表示的意义.2、能从图象中获取变量之间关系的信息,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3、培养学生从图象中获取信息的广泛性和准确性.4、在具体情境中锻炼学生对变量之间关系的敏感和语言描述的合理.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图象中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变量之间的关系.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从解决大量实际问题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中提高学生用数学的意识,体验数学所蕴含的数学美.☆教学重点

1.用图象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2.从图象中获取变量之间关系的信息,并能用语言合理地表示,并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图象上的点所表示的数学意义.☆教学难点

根据图象得出事物变化的规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我们都知道,人的正常体温是36.5 ℃左右,这是一个很粗略的说法.你知道人的体温是随时间变化的吗?一天之中,在凌晨2时到6时之间,人的体温最低;在下午5时到8时之间,人的体温最高.在正常情况下,人体温度变化的幅度大约是0.6 ℃.如果变化幅度超过1 ℃,特别是在“非典”时期,那就要被“隔离”观察.在了解人体体温随时间变化的情况之前,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下一天天气温度变化的情况.二、讲授新课

探索活动:

1.气温变化的情况

请你根据图象,与同伴讨论某地某天温度变化情况.(1)上午9时的温度是多少?12时呢?

(2)这一天的最高温度是多少?是几时到达的?最低温度呢?

(3)这一天的温差是多少?从最低温度到最高温度经过了多长时间?(4)在什么时间范围内温度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温度在下降?(5)图中的A点表示的是什么?B点呢?

(6)你能预测次日凌晨1时的温度吗?说说你的理由.我们用一条光滑的曲线按时间顺序把它们连起来,就表示了温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它就是温度与时间关系的图象.因此我们又得到了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又一种方法——图象法.用这种方法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有何优点.同学们不妨交流一下.用这种方法表示,很直观,一眼就可看出什么时间,一天温度达到最高;什么时间,一天温度达到最低.同时,还能观察出在什么时段内温度在上升,什么时段温度在下降.直观、形象、生动.2、城市化进程 知识链接

城市化: 城市化是指乡村人口向都市人口转化、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

型转化的一个社会历史进程.主要表现为城市数目增加,城市规模扩大和城市经济方式、生活方式的某些特征向农村扩展.城市人口数量比重,是衡量城市化程度的基本指标.我国从1978年起,加快了城市化的步伐,但与世界城市化水平相比我国城市化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目前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为47%,发达国家为75%,发展中国家为37%,我国只有30.9%.未来20年,我国城市化将进入加速发展时期.到2010年我国达到45%,完成

三、尝试练习

1、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它的体温随时间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下面是骆驼的体温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我们根据它来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图中25时表示次日凌晨1时)

图 1(1)一天中,骆驼体温变化范围是什么?它的体温从最低上升到最高需要多少时间?

(2)从16时到24时,骆驼的体温下降了多少?(3)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

(4)你能看出第二天8时骆驼的体温与第一天8时有什么关系吗?其他时刻呢?

(5)A点表示的是什么?还有几时的温度与A点所表示的温度相同?(6)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骆驼的趣事?与同伴交流.3、如图3,向高为H的圆柱形空水杯中注水,表示注水量y与水深x的关系的图象是下面的哪一个?

unit3第2课时教学案 第6篇

编制:赵蓉

审核: 曹美玲

使用:2014年 5月16 日

班别:

姓名:

第七章 第2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教学案(第1课时)

【旧知检测】

1、最早提出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的是()。A.达尔文

B.拉马克

C.施旺

D.孟德尔

2、.按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生物新类型的出现是因为()。

A.获得性遗传 B.用进废退 C.环境引起生物发生突变

D.有利变异逐代积累 【考点呈现】

①解释种群、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等概念;

②运用数学方法讨论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尝试练】

一、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1.生活在____________的______生物的__________叫做种群。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2.种群的特点

(1)种群的个体之间具有年龄和性别的差别,并不是机械地结合在一起。(2)种群是生物_____________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__________的基本单位,个 体之间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递给后代。3.基本概念

(1)一个种群中___________所含有的_________,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2)在一个种群的基因库中,_______________的比率,叫做基因频率。

(3)在一个种群中,某种基因型个体在某种群中出现的频率,叫做__________。

二、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1.基因突变产生_____________,这就可能使种群的__________发生变化。

2.达尔文曾经明确指出,可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 ______________。现代遗传学研究表明,可遗传变异来源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统称为突变。

3.基因突变产生的等位基因,通过_____________过程中的基因重组,可以形成多种多样的_______________,从而使种群出现大量的可遗传变异。由于突变和基因重组是_________的、________的,因此它们只是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三、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基因频率会发生_______ _____,导致生物________________不断进化。【巩固练】

3.下列生物属于种群的是()A、一块水田里全部的水稻、水草、鱼、虾及其他生物 B、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

C、一块棉田中全部的幼蚜、有翅、无翅的成蚜 D、一个池塘中全部的鱼

4.对生物进化的方向起决定作用的是()

第 1 页(共 2 页)小榄中学高一生物必修2教学案

编制:赵蓉

审核: 曹美玲

使用:2014年 5月16 日

A、基因重组 B、基因突变 C、染色体变异 D、自然选择 【拓展练】

5.某植物种群中基型AA的个体占20%,基因型aa的个体占50%。

(1)这个种群中基因A的频率是__________,a的基因频率是__ ___。

(2)这个种群自交一代后,基因型AA的个体占_____%,基因A的频率______;aa的基因型个体占______%,a的基因频率是______。

(3)这一种群如果连续自交多代,它的进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从基因频率上看是________________,而从基因型上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堂检测】

6.在一个种群中,随机抽出一定数量的个体。其中基因为AA的个体占24%,Aa的个体占72%,aa的个体占4%,那么基因A和a的频率分别是()A.36%、64% B.57%、43% C.24%、22% D.60%、40% 7.据调查得知,某小学的学生中基因型比率为:XX:XX :XX:XY:XY = 44%:5%:1%:43%:7%,则X的基因频率为()

A.13.2% B.5% C.14% D.9.3% 【课后练习】

8.曾经有一种治疗感冒的新药问世时,疗效很高,几年后疗效渐低,因为感冒病毒具有了抗药性,其根本原因可能是()A、病毒接触了药物后,缓慢的产生了抗药性 B、病毒为了适应环境产生了抗药性的变异 C、抗药性的出现是选择的结果

D、后来药量用少了,所以产生了抗药性的变异

9.根据哈代——温伯格定律:(p+q)= p+2pq+q= 1,在一个处于遗传平衡的种群中,有AA个体400只,Aa个体500只,aa个体100只,则三年后,该种群中AA基因型个体和aa基因型个体各占()

A.40%和10% B.65%和35% C.42.25%和12.25% D.40%和60% 10.如果一个群体中某一性状出现的频率增加,这很可能是()A.控制该性状的基因是稳定的 B.群体中所有成员都是该性状的纯合子 C.该变异性状是由环境变化引起的 D.该性状对环境具有很大的适应性

2b

BB

Bb

bb

B

b

unit3第2课时教学案 第7篇

编制:

审核:

使用:2014年 月 日

下列对这种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是一种生存斗争的表现

B.这是对不良环境的适应

C.这是定向变异的结果

D.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课堂检测】

9.恐龙类动物是中生代时期最繁盛的一类大型爬行动物,但是到白堊纪末期尽殁于世。从生物进化角度而论,恐龙这类动物灭绝的原因可能是()

A.食物不足

B.防卫能力不强

C.环境变化

D.生存斗争失败 10.昆虫的保护色越来越逼真,它们的天敌的视觉也越来越发达,结果双方都没有取得明显的优势,该现象说明()

A.自然选择不起作用

B.生物为生存而进化

C.双方在斗争中不分胜负

D.双方相互选择共同进化

【课后练习】

11.使用农药来防止棉红铃虫,开始效果很好,但长期使用后,效果越来越差,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红铃虫对农药产生了定向的变异

B.红铃虫对农药进行了定向的选择

C.红铃虫对农药产生了隔离

D.农药对棉红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 12.下列关于共同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任何一个物种都是单独进化的B.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C.生物与无机环境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D.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过程形成了生物的多样性

unit3第2课时教学案 第8篇

(学生通过观察、猜想、证明, 较为顺利的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刚才的问题, 大家解决的非常好!利用该问题背景,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绝大多数学生很安静, 面对教师的眼神时有些躲闪, 少数学生蹙着眉, 成思考状。等待了很长一段时间, 始终没有人举手, 我有些着急, 刚准备做提示, 有学生举手。)

生1:如果把“任意四边形”改成“矩形”, 此时四边形E-FGH是什么形状? (听到他的问题, 我很欣喜)

师:你是如何想到提出这个问题的呢? (高兴之余, 我没有忘记追问这位学生)

生1:前面提到的是任意四边形, 所以我就想假如是特殊四边形, 结论又是什么呢?然后我在特殊四边形里随便挑了个矩形。 (学生的语言很朴实, 也很可爱, 却体现了不一般的数学思想意识, 由“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方法已渗透到他的思维方式中去)

他的这个“头”一开, 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

生2:如果把“任意四边形”改成“菱形”, 此时四边形E-FGH是什么形状?

生3:如果把“任意四边形”改成“正方形”, 此时四边形EFGH是什么形状?

生4:如果把“任意四边形”改成“一般梯形”, 此时四边形EFGH是什么形状?

生5:如果把“任意四边形”改成“等腰梯形”, 此时四边形EFGH是什么形状?

生6:如果把“任意四边形”改成“直角梯形”, 此时四边形EFGH是什么形状?

(很成功的, 学生提出了教师原先预设的问题, 当然第一个学生的问题很关键, 虽然后五位学生提出的问题的思维价值远不及第一个学生, 但他们已勇敢迈出了第一步, 而且, 对于自己提出的问题, 他们希望得以解决的欲望很强, 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很高, 而且每每解决一个问题, 提出问题的学生特有成就感)

师:刚刚大家提出了一组很有价值的问题, 而且通过自己的探究, 也一一解决。你们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

(原本活跃的课堂又一次陷入沉静)

师:刚才我们都是已知原来四边形的形状, 来推断其中点四边形的形状, 那我们能不能…… (由于这种逆向思考问题的方式, 学生是不易想到的, 所以在等待一段时间后, 教师作了提示, 但并不把话说满)

提示之后, 很快有学生举手。

生7:如果中点四边形是矩形, 那么原四边形是什么形状?

(这个问题提出后, 大家又活跃起来, 纷纷自主探究起来, 结果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观点, 有人认为原四边形一定是菱形, 有人认为只要满足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都可以。对于这一矛盾冲突, 我只是笑而不语, 并不裁决谁对谁错。我只是让意见相左的两方自行辩论, 结果正确答案自然生成。同时, 在此问题的启发下, 学生很快又提出了下一问题“若中点四边形是菱形, 原四边形满足什么条件?”从问题的问法上就不难发现学生对于此类问题的理解已深入了一步)

课进行到这儿, 我已经很高兴, 因为预期的几个活动均已完成, 下面只要总结归纳出一般结论即可。我正准备引导学生进行归纳, 却发现一名学生犹犹豫豫的举着手, 我虽有些意外, 但还是叫起了他。

生8:老师, 我能不能提一个关于周长和面积的问题? (学生显得有些不自信)

师:当然可以, 说不定会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呢, 赶紧说来听听。

生8:我总觉得中点四边形的周长和面积一定与原四边形有关系, 但具体是什么关系, 我也不知道。

(这个问题是我未曾预设要解决的, 但学生却因我的“留白”, 想到了我所未想, 而此刻其他学生的思维因这个问题再次活跃起来)

师:这位同学的分析过程大家认可吗?有无错误? (对于该学生的分析, 我依然没有在第一时间作出肯定或否定, 我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观点, 并自己作出判断)

师:没有同学有意见, 我也非常认同这位同学的想法, 他不仅证明出中点四边形的周长等于原四边形对角线的和, 而且还大胆的作出判断, 中点四边形的周长是与原四边形的周长无关的, 只与对角线长有关。那么, 面积上又存在什么关系呢?大家继续探索。

生10:老师, 如果原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就好了。

师:为什么呢? (我装作不知)

生10:如果AC⊥BD,

(他的话一说完, 我还没来得及评价, 底下就吵开了, “又没告诉你对角线互相垂直, 你不能用特殊情况代表一般情况!”对于学生的争吵, 其实我很喜欢, 课堂上要的就是这种思维碰撞的声音)

师:如果对角线互相垂直, 这位同学的分析有没有错误?

生:没有! (学生齐答)

师:如果对角线不互相垂直, 它们之间的面积又有什么关系呢?

(短暂的沉默后, 有数学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举手)

生11:还是有二分之一的关系。

师:哦?不会吧!说来听听。 (我欲擒故纵, 学生显得有点激动)

《暖流》(第2课时)教学设计 第9篇

1.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江泽民同志对青年一代的关怀。

2.凭借语言文字来理解体会“暖流”在文章中的特殊含义,进一步掌握在写作时为文章加上更具内涵的题目。

3.抓住提示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会在写作人物对话时,使用恰当的提示语。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板块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江主席给我们留下了这样的印象:(指读板书)。

(出示:从 中,我感受到了江主席热爱古典文学。) 指名回答。

二、品文嚼字板块——感悟关怀

1.这节课,我们再接着交流,从哪里能感受到江主席关怀青年一代?

出示要求:默读课文,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江主席对青年人的关怀?(用横线画出)

哪些关键词让你感受到这种关怀的温暖?(用圆圈圈出)

2.指名汇报,师相机评价:

1994年年底,……来到南开大学看望师生员工。

师追问:寒的是什么?暖的是什么?

江主席来了!……向同学们致意。

3.指名读、齐读:

师:刚一见面,一股春风而至,就给人一种春风般的温暖,一股(生接:暖流涌上心头)。

江主席走到王辉身边……唐诗、宋词、元曲都非常好。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和蔼可亲、平易近人。

作为一位国家最高领导人,如此和蔼、平易近人的态度,让我们心中涌动着一股 (生接:暖流。)

江主席问王辉:……大家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师:王辉已经熟读过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了,为何江主席还建议要背诵呢?指名说。

师:江主席为什么要自己背诵古典文学作品呢?指名说,相机板书:言传身教。

师:江主席就是要通过这种言传身教的方式激励同学们学好祖国文化,这更是让同学们心中涌动着一股(生接:暖流)!

接着,江主席又背起苏轼的……此事古难全。

师:他为何忽然停下来,让王辉接着背呢?指名说。

师:作为一位国家最高领导人,高瞻远瞩,不由得让我们读者心潮澎湃,于是乎,我们心中也会涌动着一股(生接:暖流)。

江主席走到阅览室的尽头,……然后满意地离开了阅览室。

师:他满意的是什么?指名说。

师:江山代有人才出,祖国才有希望,中华民族才有希望,所以,江主席的心里也会涌动一股(生接:暖流)。

4.分角色来读一读课文的3~7小节。

三、紧抓提示语板块——走进说者的内心世界

1.出示:江主席走到王辉身边,和蔼地问:“你在看什么书呀?”——(语气)

江主席高兴地说:“不错,不错。”——(心情)

江主席走到阅览室的尽头,又转过身来笑着问王辉:……——(动作)

总结:通过这些提示语,我们便可以体会到人物的情感,甚至可以感受到人物的品质。

2.请为这则报道加上提示语。仔细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态,认真听说话者的语气。

(出示文字,播放视频。)

温家宝总理来到灾区看望受灾群众。他 ,

对救援人员说:“食品运输要快,孩子们已经没吃的了。”旁边传来了一个小女孩的痛哭声,温总理 ,

说:“不哭,马上就给你送吃的来了。”旁边一位群众 说:“我们从昨天就没吃过东西了……”温总理 说:“一会儿给你送饼干来,一会儿就有。”

师总结:温总理的到来让灾区人民心中不由地也涌起一股——(生接:暖流)。

四、妙加题目板块——让题目更具内涵

1.让学生交流对课题“暖流”的理解。

2.师: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去起题目呢?(屏幕出示)

1.概括中心思想或说明道理的,如,《师恩难忘》。

2.直接用事物的名字或出现道具的名字,如,《莫高窟》。

3.概括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品质的,如,《军神》。

4.摘取文中重要话语的,如,《“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

3.你还知道哪些文章、诗词或书的题目也属于其中一种类型?(学生举例子)

4.师总结。

unit3第2课时教学案 第10篇

二、当堂达标

★1.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板书设计:

⑴暮而果大亡其财 亡:丢失

教学目标

⑵马无故亡而入胡 亡:逃跑

①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积累文言词语。⑶人皆吊之 吊:对其不幸表示安慰

②分析故事情节。

⑷此何遽不为福乎 何遽:怎么就,表示反问

③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⑸居数月 居:经过

④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⑹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将:带领

课后反思: 教学重点

⑺死者十九 十九:十分之九,意思是绝大部分

①分析故事情节。★2.翻译下列句子。

②多角度概括寓意。

①不筑,必将有盗。

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

不赶快修,一定会有盗贼。

教具准备:多媒体 ②其邻人之父亦云。

教学过程:

他家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

导入:在文学宝库里,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章——寓言,能不能说说寓言的一般特点?能否举出

三、拓展延伸:

你知道的寓言的题目?

1、《塞翁失马》这篇寓言用来说明“祸福相依”(《老子》第五十八章)这两句话的,阐述了好坏______、一、问题导学。

福祸____与__得失___的对立统一关系。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2、从下面提示的两个话题中任选一个作话题,发挥想象,编写一则寓言。

边塞.()何遽.()髀.

()⑴嘴和眼的对话; ★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马无故亡.(逃跑)而入胡 人皆吊.(对其不幸表示安慰)之

居 .(经过)数月 其马将.(带领)胡骏马而归

其子好.(爱好)骑 死者十九..

(十分之九,意思是绝大部分)⑵树和斧子。★

3、填空

《智子疑邻》节选自《韩非子·说难》,作者是韩非子,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

归纳寓意

《智子疑邻》

积极方面:要多方面虚心接受正确的意见,对人不能吃有偏见。

消极方面:向别人进言、提意见,要注意自己跟听者的关系,以免生出不必要的麻烦。

unit3第2课时教学案 第11篇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1·通过澳大利亚资源分布其后分布图气候分布图地图等资料了解的经济特点。2·分析澳大利亚矿产资源分布对其经济发展的影响。

3·根据资料试分析澳大利亚城市人口分布规律及形成的原因。【学习目标】

1.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澳大利亚的自然条件,说明该国是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2.知道澳大利亚人口和城市的分布特点,在地图上指出其主要的城市。【教学模式】365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讨论法、读图分析法、媒体学习法。

【教具准备】澳大利亚农牧业图、矿产资源分布图、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定向示标 1:板题示标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读下图,你知道这些是哪国的经济生活方式么?

学生回答:澳大利亚。

师:你还知道这些是澳大利亚的哪些生产活动吗? 学生:牧业、采矿业、旅游业。

设计意图 通过图片激发学生积极搜集关于本课的相关信息,为下部学习奠定基础。过渡语:为了更好的学习本课的知识,请看学习目标。

2:出示学习目标

⑴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澳大利亚的自然条件,说明该国是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⑵知道澳大利亚人口和城市的分布特点,在地图上指出其主要的城市。学生活动:

朗读、明确目标。过渡语:为了能更好的学习本课,完成上述学习目标需要同学们认真的学习和积极的思考。请看本课的自学指导 3:自学指导

认真阅读教材P77~80的内容(重点读图8-4-4,8-4-

5、8-4-8),并独立完成导学提纲。10分钟后小组内讨论形成问题答案,标出有待解决的疑难问题,比比谁做的又对又快。导学提纲:

1:读图8-4-

4、8-4-

5、8-4-6回答下列问题,⑴澳大利亚四大牧区,分布在东南沿海和西南沿海的为 带,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形成了 带和 带。结合教材P77图8-4-3分析原因。

⑵阅读教材P78试着分析澳大利亚为何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2:阅读课本p78和P79完成下列要求。

⑴澳大利亚矿产资源丰富,其中 储量居世界首位,、、锰等的储量居世界前列,是世界上重要的矿产资源生产国和出口国,被称为坐在矿车上的国家。⑵读图8-4-5分析澳大利亚矿产资源分布的规律,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图1 3:读图8-4-8结合澳大利亚气候分布图,分析澳大利亚城市、人口分布的规律。

图2

(二):自主学习

学生自己读书了解本课,根据学习目标学习所要完成的内容。教师巡视搜集学情。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自己阅读对本课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然后通过做导学提纲对本课的知识进一步的完整并发现自己不会的内容,有利于合作探究时解决之。同时对本课的知识起到巩固的作用。

二:合作探究

(一)分组展示

1:组内合作讨论导学提纲的问题,解决组内能解决的为题。

教师巡视指导不参与讨论,了解学情,做好二次备课,为合作探究做准备。

过渡语:下面我们请一、二、组的同学完成导学提纲第一大题,三、四、组的同学完成导学提纲的第二大题。五组六组的同学完成第三题,并做好讲评准备。设计意图:

通过对学生完成的导学提纲情况进行质疑讲评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进一步的认识。同时教师通过此环节进一步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二次备课为合作探究做准备。

2:展示质疑 导学提纲答案:

1:⑴混合农业带、粗放羊和粗放牛、东南沿海和西南沿海气候温和湿润,中西部地区气候干燥。

⑵绵羊的养殖数量多 2:铝土、煤铁 3:略

(二)合作探究

1:⑴师:澳大利亚经济主要有哪几部分组成?

学生:农牧业、工矿业、服务业

师:请看图8-4-4分析澳大利亚发展农牧业有哪些优越的条件?

澳大利亚农业带分布图

澳大利亚气候图

学生:草场、耕地面积广大

师:澳大利亚的农牧业区分布规律如何,这样分布有何原因?

学生:东南西南沿海为混合农业带,该地区气候温湿土壤肥沃。中西部气候干燥为粗放牧业带。

评价归纳:澳大利亚的中、西部和北部地区为面积广大的热带沙漠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区,气候较为干燥,适宜牲畜过冬和繁殖。东南部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和亚热带湿润气候,西南部地区为冬季湿润、夏季高温干燥的地中海气候。这样的气候特点既适宜畜牧业,也适宜耕作业,因此这些地区发展了混合农业。

补充:混合农业是一种在同一农场中将种植业和畜牧业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农业生产地域类型。

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区对土地利用方式:在农场内划分为若干个区域,分别为小麦地、放牧地、休耕地等,在土地上交替种植小麦、牧草或休耕,充分保持麦田的肥力。此外,用种植的饲料饲养绵羊,羊粪回田可成为麦田的肥料,以达到互为条件、相互促进。

混合农业在时间上的合理分配:由于小麦的耕作活动和牧羊活动在一年内正好是交替进行,这样对于农业安排农活,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小麦种植的忙季在秋(播种)春(收割)两季,冬季为小麦生长季节,农事较闲。而冬季正好又是牧羊活动的忙季(绵羊的配种和剪羊毛)。这样,农民几乎一年四季忙到头,会大大提高农业生产率。

引申思考:澳大利亚70%以上的羊只,集中在东南部和西南部沿海的混合经营地带,其他广大地区放养的羊只相对较少,请从地形和气候条件,分析澳大利亚养羊业地区差异大的原因。小结:澳大利亚的人民充分利用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发展农牧业,并且农牧业生产机械化程度也很高。谈一下自己的感受。(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师:随着时间的发展,澳大利亚的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做法对澳大利亚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学生:组织答案,讨论回答。

从20世纪初澳大利亚的采矿业迅速发展并成为其国家的经济支柱。

⑵师:澳大利亚有哪些矿产资源,分布有何规律。这种规律对其国家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澳大利亚矿产资源分布图

学生:主要的矿产有煤铁、铁矿、铝土。从图上看煤矿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铁矿主要分布在西北沿海,铝土主要分布在北部沿海。这样分布有利于矿产出口。问题探究:

澳大利亚的经济形式和所学完的哪个国家的经济模式相似? 学生讨论回答:日本相似,过分依赖国际市场。师:读图分析现在澳大利亚经济组成特点。

澳大利亚国民经济构成图

学生:读图回答。第三产业占比重最大。其中旅游、通信已经称为服务业的支柱产业。师:请看澳大利亚的旅游著名景点照片。

师:读澳大利亚人口和城市分布图分析澳大利亚人口、城市分布规律,及成因。

学生:原因:气候适宜,陆地交通便利。

师:主要的城市有哪些?

学生:最大的城市是悉尼、第二大城市墨尔本、首都堪培拉。

板书:

第四节 澳大利亚(2)三:南半球经济发达的国家

1:发达的农牧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分布规律及成因

2:发达的采矿业---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矿产分布规律

3:高度发达的服务业

4:澳大利亚人口和城市分布分布规律

总结:澳大利亚是个地广人稀,工业,农业高度发达的国家。人口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这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三:达标测试

(一)巩固练习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读“澳大利亚矿产图”,回答下列问题。

(1)澳大利亚矿产资源丰富,被称为“坐在矿车上的国家,其中,占世界重要地位的矿产是_____和_____。(2)澳大利亚有很多矿产出口到_____等国,我国上海的宝山钢铁基地也从澳大利亚进口_____(矿产)。

(3)澳大利亚的首都是图中的_____(A或B),海边建有著名歌剧院的城市是_____,该城市是澳大利亚最大的_____中心和_____城市。

(4)近些年,澳大利亚的_____业迅速发展,已经成为澳大利亚的经济支柱。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澳大利亚的矿产资源的分布特点,从中找到规律,并了解对澳大利亚经济发展的影响所以在练习中加大练习力度,让学生能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二)达标测试

1·读下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A____________岭,B______________线,C______________岛,D______________河,国家N__________________。

(2)M所在的地形区为_____,这里河流少,但 地下水_____,有自流井,因此这里叫_____。(3)2000年9月,第27届奥运会在_____举行,此城市在E、F中的_____。

(4)澳大利亚通用的语言是_____,从面积和人 口数量来看,澳大利亚是个___________国家。2·阅读与思考(共6分).大堡礁

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群在澳大利亚东北部沿海,南北蜿蜒达2400千米,被称为“大堡礁”。它北窄南宽,总面积约20.7万平方千米。区内有几千个岛礁,岛礁四周金沙环绕,岛上绿树葱葱,不时有海浪拍打着礁盘,飞溅起白色的浪花,自然景色十分迷人。

大堡礁大部分是暗礁,礁上生长着褐色的海藻,退潮时,堡礁露出水面;涨潮时,就隐没在水下。由于暗礁密布,每年都有大批船只在此翻沉。

大堡礁的珊瑚厚达几百米,建筑规模之大,令人叹为观止。有谁能相信,这个宏伟的建筑物竟是小小的珊瑚虫的杰作呢?当然,这些岛礁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而是数以亿计的珊瑚虫用几十万年的时间慢慢营造起来的。澳大利亚政府还在大堡礁的一部分岛礁上建立了一个面积1.18万平方千米的庞大的海洋公园,世界各地前来游览观赏的人络绎不绝。游客可以透过深入水下的长廊,尽情而直观地欣赏海底珊瑚礁和海底生物的奇妙景象。

大堡礁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自然奇观之一,一向被人们称为“人世绝域”。

但是旅游业过热,一切无节制,捕捞过度,尤其是严重的污染,破坏了大堡礁的环境,目前,珊瑚礁像雨林一样,正以令人惊恐的速度消失。贫困、贪婪和无知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思考:

(1)小小的珊瑚虫营造了大堡礁这一世界自然奇观,你从中领悟出什么道理?(2)分析大堡礁被破坏的原因。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中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学生探究,激发学生思考。

“骑在羊背上的国家”这一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特别是分析养羊业发达的原因。因此,先提出澳大利亚的养羊业的世界地位,再利用澳大利亚的气候分布图,地形图等图表,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出澳大利亚养羊业发达的原因。培养学生读图能力,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此外,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分析,领悟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也是影响澳大利亚人口和城市分布的主要因素。最后教师将学生的回答内容加以小结。当然,课后仍然感到有许多不足之处:

1、师生互动仍不够充分,问题的设计不够,学生的兴趣没被充分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参与面不广。

2、教学过程流畅,人地关系这一主线贯穿整节课,但在拓展学生视野方面做得不够。问题仅限于归纳,没有延伸和探究,如果可以做成探究题,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深入,效果会较好。

unit3第2课时教学案 第12篇

一份购房合同

教学要求:能利用一次函数及其图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数学应用能力.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最早把“函数”(function)这个词用作数学术语的数学家是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1646-1716,德国数学家),但其含义和现在不同,他把函数看成是“像曲线上点的横坐标、纵坐标、切线长度、垂线长度等所有与曲线上的点有关的量”.1718年,瑞士数学家约翰。贝努利(John Bernoulli,1667-1748,欧拉的数学老师)将函数概念公式化,给出了函数的一个定义,同时第一次使用了“变量”这个词。他写到:“变量的函数就是变量和变量以任何方式组成的量。”他的学生,瑞士数学家欧拉(Leonard Euler,1707-1783,被称为历史上最“多产”的数学家)将约翰。贝努利的思想进一步解析化,他在《无限小分析引论》中将函数定义为:“变量的函数是一个由该变量与一些常数以任何方式组成的解析表达式”,欧拉的函数定义在18世纪后期占据了统治地位。

二、实例尝试,探求新知

1、陈老师急匆匆的找我看一份合同,是一份下午要签字的购房合同。内容是陈老师购买安居工程2集资房72m,单价为每平方米1000元,一次性国家财政补贴28800元,学校补贴14400元,余款由个人负担。房地产开发公司对教师实行分期付款,每期为一年,等额付款,分付10次,10年后付清,年利率为7.5%, 房地产开发公司要求陈老师每年付款4200元,但陈老师不知这个数是怎样的到的。同学们你们能帮陈老师算一算么?

解析:陈老师说自己到银行咨询,对方说算法是假设每一年付款为a元,那么10年后第一年付款的本利和为1.075a元,同样的方法算得第二年付款的本利和为1.075a元、第三年为1.075a元,…,第十年为a元,然后把这10个本利和加起来等于余额部分按年利率为7.5%计算10年的本利,即987101.075a+1.075a+1.075a+…+a =(72×1000-28800-14400)×1.075,解得的a的值即为每年应付的款额。他不能理解的是自己若按时付款,为何每期的付款还要计算利息?我说银行的算法是正确的。但不妨用这种方法来解释:假设你没有履行合同,即没有按年付每期的款额,且10年中一次都不付款,那么第一年应付的款额a元到第10年付款时,你不仅要付本金a元,还要付a元所产生的利息,共为1.075a元,同

87样,第二年应付的款额a元到第10年付款时应付金额为1.075a元,第三年为1.075a元,…,第十年为a元,而这十年中你一次都没付款,与你应付余款72×1000-28800-14400在10年后一次付清时的本息是98710相等的。仍得到1.075a+1.075a+1.075a+…+a =(72×1000-28800-14400)×1.075.用这种方法计算的a值即为你每年应付的款额。

2、经调查得知,若我们把每日租金定价为160元,则可客满;而租金每涨20元,就会失去3位客人。每间住了人的客房每日所需服务、维修等项支出共计40元。我们该如何定价才能赚最多的钱?

解析:日租金360元。虽然比客满价高出200元,因此失去30位客人,但余下的50位客人还是能给我们带来360*50=18000元的收入;扣除50间房的支出40*50=2000元,每日净赚16000元。而客满时净利润只有160*80-40*80=9600元

三、本课小结

通过本课学习我们认识到,生活是多面的,我们在研究一个问题时,可以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如若正面不行,亦可利用反面思考

四、作业

家用冰箱使用的氟化物的释放破坏了大气上层的臭氧层.臭氧含量Q呈指数函数型变化,满足关系式

相关文章
婚礼安排表范文

婚礼安排表范文

婚礼安排表范文(精选7篇)婚礼安排表 第1篇婚礼准备及婚礼日程安排表■婚礼筹备计划1.决定婚礼日期、地点、仪式及婚宴方式2.确定婚礼预算...

1
2025-09-22
昙花静静开随笔

昙花静静开随笔

昙花静静开随笔(精选3篇)昙花静静开随笔 第1篇小学生作文:昙花开了正文:国庆节的晚上,我照例去看昙花是否开了.这次惊奇地发现昙花开...

1
2025-09-22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周周练7周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周周练7周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周周练7周(精选10篇)沪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周周练7周 第1篇第7周周练1、圈出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在横线上:迫不...

1
2025-09-22
患者写给医院的一封感谢信

患者写给医院的一封感谢信

患者写给医院的一封感谢信(精选14篇)患者写给医院的一封感谢信 第1篇患者写给医院的一封感谢信尊敬的各位领导:你们好!我是一名来重庆...

1
2025-09-22
欢度新年晚会活动策划方案

欢度新年晚会活动策划方案

欢度新年晚会活动策划方案(精选12篇)欢度新年晚会活动策划方案 第1篇晚会主题:待定( 备选:old if not wild we are young fear...

1
2025-09-22
河北毕业生就业信息网

河北毕业生就业信息网

河北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精选14篇)河北毕业生就业信息网 第1篇河北立法: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针对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经河北省十...

1
2025-09-22
合并同类项参考例题

合并同类项参考例题

合并同类项参考例题(精选14篇)合并同类项参考例题 第1篇合并同类项例1 判断下列各式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请改正.(1)3x23x2x2...

1
2025-09-22
话题作文指导专题

话题作文指导专题

话题作文指导专题(精选8篇)话题作文指导专题 第1篇无愧我心 人可以欺骗一切,但唯独无法欺骗自己的心灵,心灵是比雪山天池还要澄明清澈...

1
2025-09-22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