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t 5 My new room第二课时(精选6篇)
Unit 5 My new room第二课时 第1篇
大部分学生能够通过课上的学习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对课文的理解较为得心应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及7个新词。
2、通过感悟人物的言行和心理,体会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4、抄写第12自然段,写得正确、端正、整洁,有一定的速度。
5、了解白杨的特点,体会爸爸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对下一代的的希望。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白杨的特点。
2、体会爸爸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对下一代的的希望。
【教学思路】
通过对《白杨》一课的了解,带领孩子们走进大戈壁去看一看、让孩子们亲自去感受一下,真正的去了解白杨的生活环境及特点。进一步地体会建设者们高尚的情操,明确自己应该如何去对待自己的现在和未来。进而提高自身素养。
【教学过程】
一、引导性导入
通过对白杨的生活环境的了解及自身的特点的认识(启发学生对白杨的实质问题的了解),你们想不想和作者一起走进大戈壁去看一看呢?
出示课件:
1、大戈壁的精彩图片。
(让学生通过感知初步了解大戈壁的特点,从而进一步认识白杨,最后升华到对在那里生活的建设者的了解。)
2、师生通过画面进行情景对话:
师:“伴随着作者我们一同坐上火车飞快的驶向边疆。随着响亮的火车声,我们走进了你──白杨’(师生)。窗外不断的闪过你的身影,是那么的──高大挺拔’(师生)。
二、听朗读并分小组来讨论问题(出示课件)
1、通过谁的话点出了白杨树的特点?
2、白杨树自身的特点(结合适应戈壁生活),那么某某话中的深刻含义又是什么呢?
(爸爸不只是介绍白杨,赞美白杨,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就是像白杨那样,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作无私的奉献。)
3、为什么爸爸看到在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会浮出一丝微笑?
(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出示课件:
通过观赏建设者们在边疆建设的场景,让孩子们感悟他们的非凡行为,使孩子们从内心深处真正得到教育和启示。
三、练习题
结合练习题,进一步回顾本课的内容及中心思想:
1、“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作者为什么用了一个“又”字?
2、爸爸的第一次、第二次沉思分别因为什么?
3、后来又微笑了,是因为什么?
4、如果你站在那些边疆者的面前,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四、朗读课文
(让学生带着感情去朗读,既陶冶情操又对课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有利于掌握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
2、分小组进行评比性的朗读。
3、班内选拔性朗读。
五、教师总结
【板书设计】
枝干挺直高大
白杨 生长范围广、适应极强 人
有极强的生命力
【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教学,学生能够对白杨树的生活环境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对其特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明确了文章作者的用意,实际上歌颂了那些边疆建设者的高贵品质,进而让学生明确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在此课堂中,学生热情高涨,能够将实际当中知识进行应用,充分展示自己。感悟道理的同时把握中心,使课堂教学扬帆归航。
《白杨》第一课时第二课时教案2
教学目标
1.会写“晰 伞”等五个字,理解“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分辩、介绍、抚摸、表白、沉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体会爸爸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爸爸的心愿。
教学准备
1.课件:有关大戈壁的录像片。理解白杨特点及体会爸爸心愿的一些句段的文字片。
2.配乐朗读录音带。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检查预习
1.出示彩图,揭示课题,释题。
2.检查预习情况,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听配乐朗读录音带
二、 默读课文,初晓大意
三、 学生自学课文,出示自学思考题:
1.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
2.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
3.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1. 学生试着给文章分段,用铅笔标示。
2. 学生讨论,说出自己的分段并说明理由。如果有分歧,可以再讨论。
第一段, 从开头到“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讲列车在茫茫的大戈壁运行,不时有高大挺秀的白杨树闪过。
第二段, 从“一位旅客”到“也不动摇”,讲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
第三段, 从“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到“那么高大”,讲爸爸的话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心。
第四段, 是最后一个自然段,讲孩子们也会像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茁壮成长。+
五、自由朗读课文,学生质疑问难
六、练习用段意归并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有分歧,再读再讨论。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1.出示大戈壁的精彩图片,师:你们想不想和作者一起走进大戈壁去看一看呢? 现在假想我们也坐上了开往新疆的火车,火车把我们带到了戈壁,大戈壁是什么样的呢?齐读第一自然段。
理解大戈壁的环境恶劣,抓住“茫茫”、“浑黄一体”、“没有没有也没有”等词语
2.出示大戈壁的录象,教师描述: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只有满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戈壁是多么荒凉呀。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感知初步了解大戈壁的特点,从而进一步认识白杨,最后升华到对在那里生活的建设者的了解。)
3. 作者要写白杨树,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
请学生发表看法:(告诉我们白杨树所生长的环境很恶劣。这里用恶劣的环境烘托白杨树的高大形象。)
齐读第3自然段,读后回答:在戈壁上白杨树长得怎样呢?
(高大挺秀)
师:在满目荒芜单调的大戈壁,看到这清秀挺拔的白杨树,那碧绿向上的叶子,银白泛青的树干,给茫茫的戈壁带来了生机和希望,这怎能不使人油然而生敬意呢?
4.看到这白杨树,爸爸的神情是怎样的?兄妹俩又是怎样争论的呢?
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赞美)
分角色朗读4-12自然段。
二、课件出示爸爸介绍白杨的第12自然段,然后逐句读讲
1.“这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高、直)
2.“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在哪儿生根、发牙、长了粗壮的枝干。”
3.“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这段话用了哪些关联词语,请画出来。
师:这段话用了哪些关联词语,请画出来。(学生画后交流)
生:这里用了“哪儿哪儿”。
生:还有“不管不管总是”
师:同学们,学到这里,你对白杨产生什么感情?(崇敬)
那么,我们带着这种感情来读读这几句话。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齐读)
师: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就是白杨的品格。
(设计意图:朗读体味爸爸的一番话不仅回答了儿子的问题,而且热情赞扬了白杨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品格,第二段课文是文章的中心内容,提炼出“高”“直”这一白杨树的外形特征 )
过渡: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
三、引读讨论14自然段:
1.“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2”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3.“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问:孩子们不知道新疆那么荒凉,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
孩子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带他们去新疆读书?到底是为什么呢?
同学再读第14小节,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答案。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中的三个“只知道,”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让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活动,经过一连串的引疑读、思活动,学生步步深入地理解了“爸爸”的心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信心和希望孩子们也像白杨那样在边疆生根、成长的赤诚之心。)
过渡:爸爸介绍的这一点知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孩子们幼小的心里,这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呢?
四、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含着的意思
质疑。小组讨论提出的问题。
1.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指谁?几棵小树指谁?
2.为什么爸爸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会浮起一丝微笑?
请学生谈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白杨:哪儿需要,哪儿生根,不管风沙雨雪干旱洪水(坚强)。
爸爸:边疆需要,扎根边疆,不怕任何艰难困苦(坚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爸爸的心愿: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五、总结课文,升华中心
请学生用文中的重点词语连成一段通顺的话:
“哪儿哪儿”。
“不管不管总是”
坚强 白杨 边疆建设者
六、有感情自由朗读全文
七、作业
1.抄写课后词语。
2.练习背诵课文。
Unit 5 My new room第二课时 第2篇
知识与能力:有感情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老汉语言的研读,使人们的惊慌失措与老汉的镇定从容形成鲜明对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老汉无私无畏、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理解课题的深刻含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抓住文章中令人感动的地方,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刻含义。教学过程:
《桥》第二课时
一、导入:
师:同学们,当洪水袭来时,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是人们唯一的生路,急于求生的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如果,大家就这样乱七八糟、毫无秩序地拥向木桥,会是怎样的结果?(踩死、淹死的人更多)
师:村民最终获救了,这是在老汉简简单单的四句话中实现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5至23自然段,找出四个描写老汉语言的句子。师:下面请四人小组讨论:老汉的四句话分别是在怎样危急的情况下说的?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相关的句子,划出关键词。
第一句: 师:这句话是在怎样危急的情况下说的?
师:同学们,求生是人的本能,面对如此危急的情况,人们惊慌失措,但是有一个老汉却没有独自逃生,那么老汉有没有机会独自逃生?从哪里看出来?
(2)师:如果老汉独自逃生,村民会怎样?
师:所以老汉不能逃,而老汉的出现,居然使原本争先恐后逃命的村民停住脚?为什么老汉能使村民在如此危急的时候停下脚步?你们能不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
师:因为在村民眼中,老汉是一座山。
师:看着这乱哄哄的人群,望着这汹涌的洪水,老汉心里急不急? 师:所以他用沙哑的声音大声喊道(全班再读第一个句子)。师:排到后面去意味着什么?(板书)
师:同学们,带着你们的独特的体会读一读这句话,谁来?
第二句:
师:这句话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的? 师:党员的话是什么意思? 师:老汉的话是什么意思?
师:任何时候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才配得上党员的光荣称号,然而这时却有人说“党员也是人。”老汉的心情会怎样?(失望、生气、难过、憎恨)所以他冷冷地说!……
第三句话:
师:这句话是在怎样危急的情况下说的?(是在水渐渐窜上来,放肆着舔着人们的腰的情况下说的。)师:刚才还是没腿深的洪水,眨眼的工夫就已经来到了腰际,一起读读这个句子感受一下那危急的氛围吧!(是在党员挤占逃生队伍的情况下说的)
师:联系下文我们知道他揪出的是他的儿子,但是我想问一句,他希不希望自己的儿子先走?
师:如果他让自己的儿子先走会怎样?
师:一个党员,在面临死的危险的时候,丢下全村的老百姓,只顾自己逃生去了,老汉看到这一幕生气极了!所以他大声吼道:“引读句子3”,(指名读)
师:老汉凶得像只豹子。从哪个动词能看出他的凶?(冲、揪)。师:请你读出老汉的凶。指名读(3——4个)
师:排到后面去意味着更接近死亡?(死亡)可这个小伙子是他的亲生儿子啊!此时此刻,老汉是一个父亲还是一个党员? 师:在老汉的眼里,这个小伙子是儿子还是党员?
第四句话:
师:这句话是在怎样危急的情况下说的?
师:这时的洪水已在不经意间爬上了胸膛,就连木桥也开始发抖,发出痛苦的呻吟。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师:时间就是生命,哪还有时间废话啊!此时此刻,他是一个父亲还是党员?
师:一个“吼”一个“推”字,是父爱的完美体现。他用尽了全身的力气,想把孩子推向生的彼岸。请你们来催小伙子快走。师:容不得多想(指名读)师:请你催得再急一点…… 师:大家一起催……
师:当危难来临时,面对村民和儿子,他是一个党员,所以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村民)
师:当危难逼近时,剩下他和儿子时,他是一个父亲,所以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儿子)
师:如果说第一次吼是极其生气的话,那这次吼就是极其(担心)师:可就在这时,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一幕发生了!请同学们读课文的21--23自然段。
学习21——23自然段
师:眼睁睁地看着儿子消失在洪水中——人世间最悲惨的事莫过于此。老汉似乎要喊什么,你们觉得老汉会喊些什么?
师:他到底要喊些什么,我们已经无从知晓了,但我们相信那一定积蓄了父亲所有的爱,全部的愧疚。
学习24——27自然段:
师:同学们洪水退了,村民们得救了,但老汉和他的儿子却永远离开了。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师:读到这里,你们觉得老汉是个怎样的人?(板书:大公无私、不徇私情、勇敢无畏)
师:这位可敬的老党员在生死攸关的时刻,镇定从容地指挥村民逃生,他为村民架起了一座什么桥?(生命之桥)
师:而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就是密切党和群众的桥梁啊!(板书:桥)
(八)课外延伸:
师:同学们,其实在与自然灾难的较量中,像老汉这样用自己的生命筑起他人生命之桥的,又何止是他呢?让我们在音乐声中,看看下面的视频……我看见有些同学眼睛泛着泪光,看着这一面面党员敢死队的旗帜,望着这一排排的棺木,你有什么话想对这些最可爱的人说?拿出你们手中的笔写下来!
师:像老汉这样大公无私、勇敢无畏、顾全大局的好党员,是最可爱的人,我们应不应该记住他们? 板书设计:
16、桥
死---------生 党员----------群众
《荷叶圆圆》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第3篇
1. 复习巩固生字词。
2. 感知课文内容,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二、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并了解课文内容, 能感受到夏的美好。
【设计意图】通过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的合理运用, 拉近文本和学生之间的认知距离,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欲望。及时地捕捉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他们入情入境地进行阅读, 适当的积累语言。用教学生学习到学生自学的方式, 教会学生学习。
三、教学准备
课件、贴图。
四、教学过程
1. 激趣导入
师戴着花仙子的头饰说:你们好!我是花仙子。我给大家带来了很多很多美丽的花朵, 你们想得到它吗?只要大家上课专心听讲, 积极回答问题, 就能得到我篮子里美丽的花了。我们一起加油吧!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4课荷叶圆圆。 (出示课件, 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运用奖品, 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2. 复习生字
我的家在“荷花池”, 那里很美很美, 下面就带同学们到我的家去看看吧! (出示课件荷花池) 咦?同学们, 这些荷叶上的生字你们会读吗?
3. 读文、感悟
(1) 看图感受第一段指名朗读第一段。
圆圆的绿绿的荷叶美吗?那我们全班一起美美的读一读第一段吧。
(2) 读课文第二段理解感悟
看到这么美的景色, 有很多朋友也闲不住了, 你们看谁来了?
老师想请一位喜欢小水珠的同学来读第一段, 看看小水珠都说了什么了?
指名学生读第二段。
(3) 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第三段
(贴小蜻蜓图)
大家读得真不错, 荷叶这么美, 荷塘这么好玩, 小蜻蜓也飞来了, 你们瞧。小朋友用你喜欢的方法读读第三段吧。
(4) 学生自学四、五段
见到美景小青蛙和小鱼儿也赶来了。 (贴小青蛙和小鱼儿图) 下面老师想让同学们小组一起学习, 先看看我们小组学习的要求吧!
学生自学, 教师指导
【设计意图】情境中朗读体会, 感受自然的美好, 尽可能给学生直观的感受, 把学生领进一个触目可及的童话世界中, 丰富学生的心灵体验。
4. 拓展延伸
(出示课件) 圆圆的荷叶绿得可爱, 它给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带开、来了欢乐。现在, 老师要带你们到另一个很美的地方?想去看看吗?看看还有谁把荷叶当作什么呢?看谁的想象力最丰富。
5. 课堂小结
圆圆的荷叶不仅给他们带来了欢乐, 也给我们带来了笑声, 荷叶快乐吗?“能给别人带来快乐, 是自己最大的快乐”。希望我们能将这份开心与快乐带给每个人, 带到每个角落, 让我们的周围充满笑声。
鸟岛(第二课时) 第4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通过朗读感悟鸟岛的景象,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从而爱鸟护鸟。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通过朗读感悟鸟岛的景象,理解重点词语。
教学难点:
理解“陆续”“各种各样”“密密麻麻”等词的意思。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鸟头饰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鸟岛(齐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鸟岛在什么地方吗?(青海湖西部)这个小岛的名字很有趣,叫什么呢?(海西皮)那人们为什么称鸟岛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自己找到答案,好不好?
首先,老师要考考你,这些词你还认识它们吗?(出示词语)谁来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正确?
西部 青海湖 闻名中外
人类 筑巢安家 养育后代
拾到 玉白色 密密麻麻
二、新授
(一)学习第二小节。
1、播放多媒体课件。(出示鸟岛春景图)配解说词。
2、(出示课文第二段)请同学来读一读第二段。
你从哪个词语知道了鸟儿很多呢?(点红重点词:一群一群)
你是从哪个词儿知道它们不是一起飞来的?(点红:陆续)
3、小鸟们不远千里飞来岛上干什么呀?(点红:筑巢安家、养育后代)
4、指导朗读:春天,鸟儿飞到小岛上安家了,多高兴啊!让我们美美地读好这一段,把它深深印入脑海中吧。(齐读)
过渡:春天的鸟岛是美丽的,那夏天的鸟岛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赶快读读课文第三段吧,找到一个词告诉老师!
(二)学习第三小节。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三段,读后回答。(板书:热闹)
读一读,找一找热闹的鸟岛上有哪三多?
(1)出示第一句,学习鸟多(板书:鸟)
你从哪些词中体会到了鸟多?
A(点红:各种各样)在这鸟的世界里,都有些什么鸟呢?(出示各种鸟类图)所以书上说——各种各样
B(点红:鸟的世界)在鸟岛上,天上飞的,地上跳的,水里游的都是鸟,鸟儿真多呀,这里成了鸟的世界。
C这么多的鸟儿聚在一起干什么呢?展开你的想象,试着来说一说:(出示句式:六月是鸟岛最热闹的时候,各种各样的鸟儿聚在一起,它们有的( ),有的( ),还有的( ),小岛成了鸟的世界。)
过渡:鸟岛上除了鸟多还有什么多呢?
(2)出示第二句,窝多(板书:窝)你从哪儿感受到鸟窝很多呢?(点红:密密麻麻、一个挨着一个)
2.你见过鸟窝吗?老师画给大家看看。(简笔画出一个鸟窝)这一个窝不够住,请多名学生上黑板画鸟窝)教师相机提问:你为什么这样画吗?(一个挨着一个),瞧,这么多鸟窝真是——密密麻麻(一起看黑板上的图。)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密密麻麻的什么?
(3)出示第三句,蛋多(板书:蛋)谁来读读这句话?
你从哪些词感受到蛋多的?(点红:窝里窝外、到处)(看录象)
这么多的鸟蛋,谁能朗读出来吗?
过渡:这么多的鸟儿、鸟窝、鸟蛋,所以说“六月是鸟岛最热闹的时候”。夏天的鸟岛真是——鸟的天堂、鸟的乐园、鸟的世界。
(三)练习说话:星期天是金山公园最热闹的时候,_____ 聚在一起,金山公园成了______。一眼望去,_____,到处都是___________。(课件出示)学生练说。
(四)学习第四小节。
1、引读第四自然段。来岛上游玩的人很多。——学生接着读(板书:爱鸟)
从哪些地方看出游人爱鸟?为什么游人会这么爱鸟?你能用“因为……所以……”来说一说吗?
2、(出示课后第3题)比较两句话。
a、因为大家都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所以没有去碰幼鸟和鸟蛋。
b、没有人去碰幼鸟和鸟蛋,因为大家都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
师:这两句话意思相同,但句型不同。第一句话原因在前,结果在后,第二句话结果在前,原因在后。
3、学生口头造句。
a、因为……所以……
b、……因为……
(结合前面的问题练习:鸟岛为什么闻名中外?为什么叫鸟岛?)
小结:游客们的周围有这么多的鸟蛋和幼鸟,可是却没有人去碰一下,人们是多么爱护这些可爱的小鸟呀!正因为如此,岛上的鸟才不怕人,而且非常多,所以我们说这儿是鸟的天堂,是鸟的世界。
4、齐声朗读第四段。
5、看,蓝天碧水间,鸟儿飞得自由自在,多么快乐!只有每个人都用自己的行为爱护鸟儿,爱护大自然,人们才能真正拥有美丽的大自然,我们才能看到如此美丽的鸟岛。
板书设计:
鸟
鸟 岛 窝 多 爱鸟
《咕咚》第二课时 第5篇
教学目标:
1.借助连环画课文特点,读懂故事内容。
2.初步懂得遇事要学会动脑、问个明白、看个清楚,不盲目跟从。教学重难点:
重点:借助连环画课文特点,读懂故事内容。
难点:初步懂得遇事要学会动脑、问个明白、看个清楚,不盲目跟从。教法与学法:
教法:情景法、诵读法、点拨法、表演法 学法:情境体验法、读书入境法、发散联想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动物头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摘木瓜游戏,复习词语。说话:拦住、领着
2.课文回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故事里有哪些人物?(兔子、猴子、狐狸、山羊、小鹿、大象、野牛)大家学得真认真,一个一个的人物都找到了。那“咕咚”是谁呢?(木瓜掉进水里发出的声音)哎呀,你学得可真仔细。那么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3.这个故事就是由“咕咚”一声引起的,所以这个故事的题目就叫
“咕咚”。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新授: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接下来请大家认真听第一自然段,这时候边听边想,想什么呢?想你听的画面,也就是说,你好像看到了什么,你脑子里有一幅图画,该是什么样的。看谁最会想。2.师朗读第一自然段,生自由发言: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木瓜树)木瓜树是画高一点还是矮一点?生边回答,师边板画。3.根据老师的画,请生把这一自然段的内容讲一讲。
4.下面我们看看书上写的是不是和你们说的一样呢,打开书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咕咚,真响!在一旁玩的小兔听见了,她会怎么样呢?请大家继续听、继续想。2.师朗读第二自然段。生自由发言:这次你看见了谁?(兔子)她在干什么?(跑)她是怎样跑的?(拔腿就跑)她为什么跑?她边跑边叫,对谁叫?(小猴子)叫了什么?(“不好啦,‘咕咚’可怕极了”)指导朗读。
(三)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出示课本第二幅图。引导学生接着观察图上的内容。
2.找一找,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这幅图上的内容?(第3、4自然段)
3.男生朗读第3自然段。小猴子是怎么做的?(跟着跑)他为什么要跟着跑?他看见“咕咚”没有?他也在一边跑一边叫,他们叫得一样吗?我们来看看,谁来当当小猴子。(“不好啦,不好啦,‘咕咚’来了,大家快跑哇”)
4.小兔子和小猴子都在一边跑一边叫,叫得还都不一样,他们这一叫还会引起什么呢?女生朗读第4自然段。
5.你们看到了什么?(狐狸、山羊、小鹿也都跟着在跑)那“大伙”指的是谁?(跟着跑的这一群小动物们)
6.词语积累:大伙()地跑(飞速、拼命、一个劲、气喘吁吁、满头大汗)7.他们为什么要这样跑?(因为“咕咚”来了)他们不光在跑,还一边跑一边叫,他们在叫什么?跟小兔和小猴子叫的一样吗?指名说。(“快逃命啊,‘咕咚’来了”)指导朗读。指名读,师带读。
8.你们看看,他们三个叫的一样吗?(不一样)一个叫得比一个()。(声音大;着急)对了,一个比一个叫得着急,让人觉得越来越紧张。他们就这样越传越走样,越传越感觉可怕、危险。下面我们试着把这三句话读好,看看谁把这可怕的样子读出来了。准备好,要逃命啦。生齐读。课件出示:
不好啦,“咕咚”可怕极了
不好啦,不好啦,“咕咚”来了,大家快跑哇 快逃命啊,“咕咚”来了 9.真不错,你们把这个危险的样子喊出来了。我们再来看一看这个后面的标点符号挺有意思的,后面都是(感叹号),说明大伙心里都很着急又害怕,都想把自己知道的消息告诉伙伴听。
10.大伙都被吓坏了。谁来看着这幅图讲一讲第4段的内容给大家听。指名说。如果说不出来,可先让同桌互说。
(四)课中休息:动物模仿操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1.出示课本第三幅图。引导学生猜猜图中的小动物们在干什么。指名读第五自然段。(野牛拦住了小动物们,讨论“咕咚”。)2.大象听见大伙叫逃命,他是怎么做的?(也跟着跑)这么一个庞然大物,也跟着大伙跑起来,他们跑啊跑啊,一边跑一边叫。这时又看见了谁?(野牛)他在干什么?(拦住大家的队伍)怎么拦?你来试试。说话练习:指导学生用“先问„„再问„„最后问„„”的句式,表答野牛的问话。他问的时候语气怎么样?(很新奇)
3.大象怎么说的?(“没看见,大伙都说‘咕咚’来了。”)野牛罢休了吗?跟着跑了吗?他要怎么样?(板书:问个明白)指名演一演野牛。最后问到了谁?(兔子)兔子怎么说的?(“是我听见的,‘咕咚’就在那边的湖里。”)4.谁来说一说这幅图?指名说。
(六)学习第六、七自然段。
1.那后来该怎么办呢?(出示课本第四幅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小动物们是怎么做的?(板书:看个清楚。)指名读第六、七自然段。
2.他们到了湖边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木瓜掉进湖里的声音,咕咚)于是他们怎么了?(笑了)
3.师引问:知道了“咕咚”的真相,其实“咕咚”就是熟了的木瓜从树上掉进湖里所发出的声音,大家都笑了,为什么都笑了?(他们知道了“咕咚”是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弄清了事情的真相后,觉得自己刚才的行为十分可笑,所以笑了。)指导学生再读,读出可笑的语气。
(七)演一演:
1.指名分角色表演课文内容。2.点评表演。
(八)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知道了“咕咚”的真相后,小动物们都会想些什么?如,小猴想:我以后要向野牛学习,不再偏听偏信,遇事会多动脑筋,弄清事情真相。指名说说自己想对大家说些什么。
(九)师小结:遇到事情要开动脑筋,还弄不明白的时候应该去问个明白,问了还不明白那怎么办呢?应该看个清楚。
三、拓展总结,布置作业:
今天我们是边听边看边想边演,还展开了自己丰富的想象。今天大家回去就把这个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爸爸妈妈听,《咕咚》。
板书设计:
灰雀(第二课时) 第6篇
教材分析:
《灰雀》是一篇充满童趣又颇耐人寻味的文章,课文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课时目标:
1.学习课文第2段-第13段,能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
2.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知道要保护鸟类等动物。教学重点:
1.学习课文第2段-第13段,能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
2.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知道要保护鸟类等动物。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第2段-第13段,能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教学内容
1.目标1的达成:通过朗读课文中的对话;理解列宁对孩子的爱;通过对文中空白处的填补,如男孩的想法,来体会列宁的善解人意,对孩子的循循善诱。
2.目标2的达成:通过对对话中的补白,如“男孩()地说:“没„„我没看见”理解男孩的心情,通过男孩最后的行为,来懂得知错就改的道理。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生字词语: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发生在列宁和小男孩之间故事《灰雀》,首先我们复习下上节课学过的词语。(开火车读——齐读)
2.出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歌、跳跃的图画:课文里是怎么来描写这三只可爱的灰雀的呢,我们一起来读第一自然段。
二、品读课文,体会人物心理
列宁每天来到这儿,都和它们打招呼。可是有一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发现那只胸脯深红色的灰雀不见了。列宁找遍了周围的树林,都没有找到。这时,列宁看见了一个小男孩,列宁和小男孩说了什么?灰雀到底哪儿去了?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他们的对话,好吗?
(一)初步感知
师:请看大屏幕(多媒体出示3—10自然段),请小朋友读读这段话,读完以后想想你有什么发现? 生自由读。
师:读完以后你想说什么,先跟同桌交流一下吧。(同桌交流)生2;我发现列宁很爱灰雀。/列宁很担心灰雀。师:是呀,从哪里发现的?
(二)列宁爱灰雀
1.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
师:找不到灰雀,列宁的心情怎么样(失望、惋惜)还可以从哪里看出来? 2.“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你知道什么是严寒吗?还有什么词也表示天气冷? 3.你读这句话时,知道此时此刻列宁的心情吗? 4.分角色朗读这两句话。到白桦树下看看呢?说明什么?
(三)灰雀哪里去了
师:灰雀去了哪里?你知道么? 生:被小男孩捉走了。师:你怎么知道,找出理由。1.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1)这里的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呀?猜猜看,男孩这样吞吞吐吐的,是在想什么呢? 填一填:男孩()地说:“没„„我没看见。”(2)你能读出他这种既喜欢又矛盾的心情吗?
2.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1)男孩怎么知道灰雀还活着呢?
(2)男孩捉走了灰雀,但是他并没有伤害灰雀,那么他可能为灰雀做了些什么事呢? 3.“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1)你来看看这个句子和前面那个句子,你发现了什么? 都有一定会飞回来。(2)体会两个一定,说明了什么?
(3)两个句子一个用的是句号,一个后面是感叹号,说明语气越来越强烈,男孩说的一次比一次肯定。
(4)师生互读,老师问,学生读。
(5)男孩,灰雀一定会飞回来?你怎么想的。生:列宁那么喜欢灰雀,我一定要把它放回来。生:我不该捉走灰雀,明天一定要把它放回来。4.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列宁爱男孩
1.灰雀回来了么?齐读课文第11段。
2.读第12段,思考:列宁知道灰雀是被男孩捉走了么?你怎么知道的 3.既然这样,为什么列宁不直接责问男孩,而问灰雀呢?
预设:生回答不出:如果是你,收到了直截了当的批评,你有什么感受?(难过、难为情、不好意思)生1:因为列宁已经知道男孩是诚实的。
师:男孩是诚实的,列宁为什么就不问他了呢?我还是不太明白。生2:因为小男孩已经改正了错误,他把灰雀放了„„
师:你的意思我明白了,小男孩已经改正了错误,列宁就不再去追究了,是吧?从这儿我们可以看出列宁对改正错误的小男孩的——(生:爱)“爱”这个词用得真好。(补画一颗爱心图)
5.师: 如果你是那个男孩,列宁问你:你昨天把灰雀藏到哪儿去了,还向我撒谎,你太不应该了,你的心情会怎样?(难过)多媒体出示列宁和小男孩观赏三只灰雀的画面:学到这儿我们可以看出,列宁不仅爱灰雀,更爱孩子。他以一颗宽容之心使孩子改正了错误,又保护了孩子,也使我们能重新看到这样和谐的画面。
师:小朋友,读了课文,你想对小男孩或想对列宁说句什么话吗? 预设:生1:我想对男孩说:“你以后不要捉灰雀了。”
生2:我想对男孩说:“你捉了灰雀,后来又放了它,你还是诚实的。”
五、小结:
师:这个单元我们学了不少名人故事,每个故事总会给人许多知识,许多启发,让我们课外再读读有关列宁或者名人的故事,为语文园地二中的展示台作好准备。
板书:
列宁
爱
灰雀
小男孩
作业设计:
课堂作业本第4、5题。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