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t7西方文化导论(精选6篇)
unit7西方文化导论 第1篇
(3)德国浪漫主义音乐
在音乐方面,一群有才华的作曲家包括贝多芬,海顿,莫扎特,舒伯特和舒曼,在这个时期创作了具有持久价值和影响力的作品。
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是强调独创性和个性,情感表达,自由和实验形式。贝多芬和舒伯特为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因为他们缩短了古典和浪漫时期的差距。而他们正式的音乐技巧基本上是古典的,他们的音乐展示了强烈的个人感情。此外,他们对纲领性元素的使用为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剧作家提供了重要的模范。
贝多芬(1770-1827),通过他的天赋发展和统一了主题材料,他在自己的奏鸣曲集,室内音乐和交响曲中极大地扩充了奏鸣曲式表达的可能性。他的天才被公认为是尽管他在31岁时听觉逐渐衰弱,但是他却在音乐创作中完成了极大的挑战。他的作品包括九部交响曲,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十六首弦乐四重奏曲,五首钢琴演奏曲,一首小提琴协奏曲和歌剧费德里奥以及几首序曲。
你或许可以说十九世纪所有的西方音乐在德国的土壤深深扎根,德国为浪漫主义音乐所取得的成就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但这些成就不仅仅属于一个时代,它会一直存在。
在那个时期加强音乐表现力变得更有可能,是由于改进和完善了乐器可表演节目的同时出现了新的曲式,例如民谣,夜曲,间奏曲,狂想曲,前奏曲和玛祖卡舞曲。浪漫主义精神的发展常是从诗歌文本,传说,民间故事,民俗音乐和舞蹈中吸收营养和灵感。早期阶段的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性作曲家有埃克托·柏辽兹,弗雷德里克·肖邦,门德尔松和弗朗兹·李斯特。随着这些音乐家的参与,管弦乐器的使用发展到极端的表现以及和声语汇和全面的半音音阶。此外,他们尝试结合乐器和人的声音效果。有很多人物与浪漫主义音乐中间阶段的乐曲和实验有关。以下是一些代表性人物:安东尼德沃夏克(捷克斯洛伐克), 爱德华·格里格(挪威),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俄罗斯),同时还有许多波兰,俄国,法国,斯堪的纳维亚的作曲家。
歌剧被认为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一个重要部分。德国的浪漫主义歌剧大约是从1821年卡尔·马利亚·冯·韦伯的作品开始的。然而意大利的浪漫主义歌剧,是由葛塔诺·多尼采蒂,温琴佐·贝利尼和焦阿基诺·罗西尼发展的。在世纪末期朱塞佩·威尔第使意大利歌剧达到高速发展阶段。
德国浪漫主义歌剧在十九世纪末期因为理查德·瓦格纳的作品而达到巅峰。理查德·瓦格纳巧妙地将不同的成分例如民族主义情绪,英雄崇拜,奇异的服装,音乐表现力和着重于剧本歌词,连同优秀的管弦乐设定结合到一个歌剧形式中。他最大的贡献是,然而,设计的主题装置即主题音乐把特定的章程连接起来。
在十九世纪末期和二十世纪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最后阶段是由来自全欧洲的许 多作曲家所代表,例如古斯塔夫·马勒,理查德·施特劳斯,爱德华·埃尔加爵士,吉亚卡摩·普契尼,圣·桑和西贝柳斯。
(4)英国浪漫主义诗歌
浪漫主义诗歌大部分出现在英国,其代表人物分为两派:消极浪漫主义派和积极浪漫主义派。前者包括华兹华斯和科勒律治等;后者包括拜伦,雪莱和济慈。
消极浪漫主义诗人选择远离城市,栖身自然湖畔。他们的诗歌特点是在内容和文体风格上都有所创新,同时把神秘的,潜意识的,超自然的作为主要考虑因素。这一派中最著名的是华兹华斯(1770-1850)和科勒律治(1772-1834)。华兹华斯的作品中呈现了大自然是一个神秘的存在。他相信感官对自然的崇拜能使人们更深的领悟生活的真谛。他最初支持法国大革命,但是与积极浪漫主义派相比,他后来不那么热烈的支持法国大革命。他的代表作包括《抒情歌谣集》(与科勒律治合著)和《序曲》。科勒律治是消极浪漫主义的另一重要代表人物,他不仅创作了《忽必烈汗》,《古舟子咏》和《克里斯塔贝尔》这样美的诗歌,而且他主张诗歌的真正结局是“通过美的媒介”传递快乐,为文艺评论提供了有价值的原则。
《抒情歌谣集》的出版对浪漫主义诗歌具有重要意义。它的出版标志着浪漫主义诗歌的开始,也确立了华兹华斯和科勒律治在浪漫主义发展中的领导地位。该诗集第二版的前言中华兹华斯描述诗歌是“自发的感情流露”成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运动的宣言书。华兹华斯从和科勒律治的合作关系中获益匪浅。首先,这种合作关系使华兹华斯远离了剑桥岁月创作长诗时的矫揉造作。华兹华斯和科勒律治合作的第二个结果是形成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诗歌创作,指导着华兹华斯以后的人生。华兹华斯希望这样的诗歌可以永久的为人类的“道德关系”做贡献。华兹华斯的诗歌也包括传记体式的,例如《废毁的茅舍》,它记录了一个迟钝可怜的女人,在她的丈夫去参军并且杳无音讯之后这个女人的衰老。“选择生活中常见的事件和情况,用人们使用的平常真实的语言来描述它们。”
华兹华斯在1843年从他的朋友罗伯特·索西那接班英国桂冠诗人直到1850年去世。作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革命的中心人物,华兹华斯的贡献有三点:第一,对于自然的新态度;第二,对于个人情感的深度探究;第三,把诗歌仿如人生体验的中心。
科勒律治在诗歌和批评理论上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因为他的作品《忽必烈汗》和《古舟子咏》,他作为一个诗人的造诣是毋庸置疑的,这两部诗集的感性抒情经常被后来的作家回响。他还有一个荣誉是作为最著名的英语评论家之一,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他的文学传记。科勒律治的观点是,文学的基本要素是情感和想法的结合也是他所说的“想象力”。他特别强调诗歌的功能是联系普遍与特殊,主观与客观,一般和个别。在他的心里,评论就是在带入自觉意识之前去识别文学中相似但不同的元素。
纵观他的一生,科勒律治有很多角色,例如诗人,社会评论家,文学评论家,神学家和心理学家。在科勒律治的所有才能中,他认为自己有一个潜在的创造性原则,他认为人与自然的统一是基础原则。对科勒律治来说,想象力是最初的最原始的凝聚力量,因为它代表着直觉的,非理性的理解和认出辨别物质世界代表着双倍的力量,这是和谐的。在他的诗歌和他的评论中,他尝试结合普遍的观点和对于特殊以及感觉的敏锐观察。
浪漫主义运动的第二阶段是从1805年到19世纪30年代,特点是复苏对文化民族主义的兴趣和对民族始源的重视,通过收集和模仿民间风俗,民间歌谣和诗歌,民间舞蹈和音乐来证实。这包括许多以前忽视的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复苏的历史鉴赏曾被转化为想象写作,沃尔特·斯科特是代表人物,他被认为是创造了历史小说。在这一时期,英国浪漫主义诗歌达到顶峰,产生了约翰·济慈,拜伦勋爵和波比·雪莱等伟大诗人。
浪漫主义兴趣显著的附带结果是哥特式小说的诞生,论述超自然的,灵异的,可怕的现象,像玛丽·雪莱的作品《弗兰肯斯坦》和马图林,萨德侯爵和霍夫曼的作品。在德国浪漫主义的第二阶段由阿尔尼姆和布伦坦诺,冯·维妮高尔和艾兴多尔夫支配。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和小说家的代表人物是埃德加•艾伦•坡。
到19世纪20年代,浪漫主义扩展到包含欧洲所有的文学作品。在第二阶段后期,这个运动的方法不再通用,但是更集中于探索国家的历史和文化继承,以及审查杰出个人的激情和奋斗。
unit7西方文化导论 第2篇
学习体会
院校北京化工大学专业工商管理(人力资源方向)姓名史伟学号011时间2011年11月20日成绩
在学习西方经济学导论这门课中,最大的体会是经济学的分析始终围绕着两个方面入手:第一个是均衡分析,第二个是最优化。而这两个分析的前提就是人士理性的,是必须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的,在拥有完全信息的情况下也能够对未来准确做出预测。
这门课程让我最有感触的就是宏观经济政策这方面,所谓宏观经济学,它所研究的是整个经济。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着重考察和说明国民收入、就业水平、价格水平等经济总量是如何决定的、如何波动的,故又被称为总量分析或总量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一词,最早是挪威经济学家弗里希在1933年提出来的。经济学中对宏观经济现象的研究与考察,可以上溯到古典学派。法国重农学派创始人魁奈的《经济表》,就是经济学文献对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初次分析。
然而,在古典经济学家和后来的许多庸俗经济学家的著作中,对宏观经济现象和微观经济现象的分析都并存在一起,并未分清。特别是自所谓“边际主义革命”以来,经济学家大多抹煞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无视国民经济总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只注重于微观经济分析,以致宏观经济问题的分析在一般经济学著作中几乎被淹没了。
但随着传统庸俗经济学在 二十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袭击下破产,随着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出版,宏观经济分析才在凯恩斯的收入和就业理论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为当代经济学中的一个独立的理论体系。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一个中心问题是:国民收入的水平是如何决定的?宏观经济学认为,国民收入的水平,反映着整个社会生产与就业的水平。
宏观经济学在解释经济周期时,很强调投资的变动的关键作用,认为投资的变动往往比消费的变动来得大,指出投资在相当程度上既是收入变动的原因,也是它的结果。它在“解释”投资的变动与国民收入的变动之间的关系时,提出了“加速数”和“乘数”相互作用的学说。
“加速原理”与“乘数论”所要说明的问题各不相同。“乘数论”是要说明投资的轻微变动何以会导致收入发生巨大的变动,而“加速原理”则要说明收入的轻微变动何以也会导致投资发生巨大变动。但二者所说明的经济运动又是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
宏观经济学正是利用所谓“加速数”和“乘数”的相互作用,来“解释”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据说,在经济危机的条件下,生产和销售量下降,加速原理的作用会使得投资急剧下降,而乘数的作用又使得生产和销售进一步急剧降减,后者再通过加速原理的作用会使得投资成为负数(或负投资)。
加速数和乘数的相互作用,加剧了生产萎缩的累积过程。一旦企业的资本设备逐渐被调整到与最低限度的收入相适应的水平,加速原理的作用会使负投资停止下来,投资状况的稍许改善也会导致收入重新增长,于是一次新的周期便重新开始。收入的重新增长,又通过加速数的作用,导致新的“引致投资”;后者又通过乘数的作用,促使收入进一步急剧增长,这便开展了经济扩张的累积过程。这个累积过程会把国民经济推到“充分就业”的最高限,并从那里弹回来而转入衰退。
宏观经济学讨论的价格问题,是一般价格水平,而不是个别产品的价格问题。按照前面讲的“国民收入决定”论,一般价格水平主要取决于总需求水平。然而,总需求水平的变动一方面影响着货币的供求,另一方面也受货币供求变动的巨大影响。所以,货币分析在宏观经济学中具有重要 的地位。
宏观经济学重视对货币供求的分析,不仅在于可通过对货币供给、利息率的调节去影响总需求,而且在于货币供给的变动与总的物价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关于货币供给量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宠观经济学著作大多承袭传统的“货币数量说”,只是略加修缀。
许多宏观经济学著作者认为传统“货币数量说”过于粗糙,他们把货币数量说的基本观点跟“收入决定”论的基本观点联系起来,认为在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的水平以前,货币供给的增加,其主要影响将表现在扩大“有效需求”、增加生产(或收入)上对价格水平的影响很小;只有当经济达到“充分就业”水平之后,这时闲置设备已全部使用,若再增加货币供给,已不能再促使产量增加,而只会产生过度需求,形成通货膨胀缺口,导致物价水平不断上升,酿成真正的“通货膨胀”。
这种分析,就是所谓货币分析与收入分析相结合的一个重要表现。这种分析表明,不仅政府开支和税收的变动,而且货币供给量的变动,都会对总需求水平(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产生影响。这就为政府主要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国
民经济的活动进行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
宏观经济学认为政府应该,而且也能够通过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手段,对总需求进行调节,平抑周期性经济波动,既克服经济衰退,又避免通货膨胀,以实现“充分就业均衡”或“没有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运用,是相互配合、支持的;但在经济萧条、通货膨胀等不同时期或条件下,二者将采取扩张性或紧缩性的不同对策。
在萧条时期,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财政政策方面,主要措施是减税和扩大政府的开支。减税可以使公司和个人的纳税后收入增加,从而刺激企业扩大投资和个人增加消费;而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扩张将导致总需求增长,以克服经济萧条。
扩大政府开支,主要是扩大政府的购买或订货,增加公共工程经费和扩大“转移性支付”,目的是通过扩大公私消费,以刺激投资。这种扩张性财政政策势必导致财政赤字。根据凯恩斯的“有效需求学说”,资本主义经济的常态是一种“小于充分就业均衡”。因而扩张性的赤字预算,也就成了战后西方国家政府的常备政策工具。
在货币政策方面,主要措施是扩大货币供给量和降低利息率。这些措施包括:在公开市场上购进政府债券,把更多的准备金注入商业银行。商业银行 的准备金增加后,就可扩大对企业和个人的贷款,从而扩大货币供给量,降低贴现率,刺激投资,从而增加总需求。
通货膨胀时期,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依然运用上面所介绍的那些政策工具,只是朝着和上述相反的方向,即按着紧缩性方式而不是按扩张性方式来加以运用。
现在西方经济学界开始企图用供给分析来补充需求分析的不足,在宏观经济分析中探讨微观经济基础,出现了一种供给分析与需求分析相综合、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的新动向。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分析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在此基础上,研究现代西方经济社会的市场机制运行及其在经济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并提出微观经济政策以纠正市场失灵。
微观”是希腊文“ μικρο ”的意译,原意是“小”。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经济学说。亦称市场经济学或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包括的内容相当广泛,其中主要有: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包括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和市场均衡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微观经济学研究市场中个体的经济行为,亦即单个家庭、单个厂商和单个市场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数值的决定。它从资源稀缺这个基本概念出发,认为所有个体的行为准则在此设法利用有限的资源取得最大的收获,并由此来考察个体取得最大收获的条件。在商品与劳务市场上,作为消费者的家庭根据各种商品的不同价格进行选择,设法用有限的收入从所购买的各种商品量中获得最大的效用或满足。家庭选择商品的行动必然会影响商品的价格,市场价格的变动又是厂商确定生产何种商品的信号。厂商是各种商品及劳务的供给者,厂商的目的则在于如何用最小的生产成本,生产出最大的产品量,获得取最大限度的利润。厂商的抉择又将影响到生产要素市场上的各项价格,从而影响到家庭的收入。家庭和厂商的抉择均通过市场上的 供求关系表现出来,通过价格变动进行协调。因此,微观经济学的任务就是研究市场机制及其作用,均衡价格的决定,考察市场机制如何 通过调节个体行为取得资源最优配置的条件与途径。微观经济学也就是关于市场机制的经济学,它以价格为分析的中心,因此也称作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还考察了市场机制失灵时,政府如何采取干预行为与措施的理论基础。微观经济学是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基础上,吸收美国经济学家张伯仑和英国经济学家罗宾逊的垄断竞争理论以及其他理论后逐步建立起来的。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盛 行之后,这种着重研究个体经济行为的传统理论,就被称为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只是研究 对象有所分工,两者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无根本分 歧。两者均使用均衡分析与边际分析,在理论体系上,它们相互补充和相互 依存,共同构成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unit7西方文化导论 第3篇
笔者以《英语(牛津上海版)》8B Unit 7 Poems中Reading板块的第二首诗歌“My school”(诗歌详见教学月刊网站www.jxyk.com“资料下载”栏目中的“原文选登”)为例,探索在初中英语阅读课中,如何通过实施有效的跨文化教学策略来优化阅读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益。
一、创设真实的文化情境
跨文化英语教学对个人综合素质培养所起的作用是通过教学内容情景化和个人化来实现的,只有置于具体的情景之中,文化内容才会焕发出活力,才能显现文化对社会和个人的调节和指导功能,才能使学习者身临其境地感受文化的作用。[2]240为此,教师要充分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技术与手段,积极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文化学习情境,营造浓郁的英语文化学习氛围。同时,教学设计要结合学生已有的学习经历,努力创造跨文化学习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的兴趣。
阅读教学导入环节,笔者在屏幕上打出了我国著名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学生见后非常好奇:“这到底是要上英语课还是上语文课?”于是笔者与学生开展了以下这段对话。
T: Who wrote the poem?
Ss: Li Bai.
T: Can you talk about him?
S1: Li Bai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Chinese poets.
S2: He was born in Tang Dynasty and his nickname is诗仙.
T: Great! Is there any rhyme in it?
Ss: Yes. It’s -ang.
T: Why did Li Bai write this poem?
S3: Because he wanted to express the feeling ofmissing his hometown.
T: I agree with you. Today we’ll learn an English poem. English poems have the same characters as Chinese ones. They have rhymes and deep meanings,too.
通过这首人尽皆知的中国古诗,学生了解到英语诗歌同样具有丰富的韵律与深刻的思想内涵。整堂课从一开始就沉浸在浓厚的跨文化学习的氛围中,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二、探寻词汇的文化渊源
世界各民族的语言都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词汇能够最直接地体现该民族的文化价值取向。在语言的诸要素中,词汇与文化的关系最为紧密。胡文仲认为,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最有弹性的成分,也是文化载荷量最大的成分”。[3]73英语中很多词汇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
“My school”第三节的第一句是:Mr. Black wassome times cross. 句中的cross学生以前学过,名词解释为“十字(架)”,动词是“穿越、横过”的意思。但在这里,这两个意思显然都不对。为了处理这个单词,笔者呈现了准备好的图片(见图1)。
学生几乎都知道耶稣是在十字架上殉难的,这是原有的背景知识。于是笔者发问:Do you know what happened after he died? 学生望着图片,个个睁大了眼睛。相传耶稣逝世后,人们把钉他的十字架做成小十字架,称为“圣遗物”。中世纪时,欧洲人宗教迷信极深,视拥有“圣物”为升上天堂的阶梯。骗子乘机把普通木头说成是基督教殉道者的十字架,削成木片,当作“圣遗物”出售图利。[4]当人们发现受骗时,当然很生气。于是,cross便有了“十分愤怒的、脾气不好的”意思。
直接告诉学生答案,可以省下不少时间,但现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让学生明白了cross解释为“生气”的来龙去脉,而且也使课堂充满了情趣。
三、搭准语音的文化韵律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音素的选择与组合反映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适应与感受,一个民族的语音特点与它的文化气质存在一种深层的同构关系。语音的重叠、辅音与元音的变换、韵律等都体现着文化意义。[3]英语诗歌具有丰富的韵律。在教学中,笔者首先介绍了头韵和尾韵的知识。接着,让学生填写表1,找出诗中的韵律。
然后,指出第一、二、四、五节用的是隔行押韵(ABCB型),而第三节 用的是隔 行交互押 韵(ABAB型),让学生了解英语韵律的丰富多彩。之后,进行全班诵读与个别朗读,平面的文字随着声音跃然纸上,完成视觉到听觉的转换。这样不仅完全发挥了语言的听说功能,而且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充分感受英语的韵律之美,领略了别样的异国文化。
四、挖掘语法的文化特质
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思维特征和思维风格通常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渊源。与语言的其他部分相比,语法更隐蔽地存在于说话者的思维方式中。[3]68一个语言群体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特点必然会影响这种语言的语法规则和系统。因此,语法也带有相应的文化成分。
本诗共五节,作者以第一人称叙述了发生在学校的故事。语言简洁明了,结构清晰,没有出现新的语法项目,似乎很容易理解。可细心观察后,我们就会发现,作者采用现在时和过去时相互交替的手法,尤其在第三、四节描述两位教师时全部使用了过去时。尽管在第二节,作者已明确表示:
I want to talk about the school,
I loved when I was small.
学生还是提出了疑问:Why does the author use so many past tenses in the poem?
笔者在备课时已考虑到了这个现象。根据隐喻认知模式,不论过去时间与现在时间之间,还是事实与虚拟之间,都是一种距离。英语动词过去时是一个表示过去时间的语法范畴,由于过去时间与现在时间或将来时间之间存在着距离,这种时间距离又映射到现实距离,并进一步映射到心理距离,因此经常用来表示虚拟和礼貌。[5]所以,过去时除了表示过去时间,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表示现在时间或将来时间。这种在语法形式与语法意义间矛盾的语法现象,经上述隐喻和认知语法理论的阐释,显得合情合理。
于是,笔者解释道:
The author uses so many past tenses in order to express his or her politeness. It is a special form of English grammar. And it is also special in English culture.
五、赏析修辞的文化魅力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修辞是语言表达的艺术。[6]修辞就是依据题旨情境,恰当地选择语言手段,选择表达方式,以有效地表达思想感情。因此,语言本体中不能没有修辞。[7]同理,英语教师在教授英语时,如果不教修辞,那是多么大的遗憾!英语中处处可见修辞的影子,教师要善于发现并积极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学习修辞来赏析英语的文化魅力。
英语诗歌包含着丰富的修辞现象,所以是开展修辞教学的极佳素材。教学中,可以先介绍文中出现的几种修辞,如:
(1)明喻(Simile)———用另一种事物比喻所要说明的事物,通常用like或as连接。如:a face likean owl,as white as snow。
(2)隐喻(Metaphor)———又称暗喻,用另一种事物比喻所要说明的事物,句子中不出现like或as。如:She has a river of tears。
(3)层进(Climax)———不是“高潮”或“顶点”之意,而是一层层地推进与加强的意思。
(4)突降(Anticlimax)——采用突然下降的手法,从严肃、深刻、重要等概念急转到滑稽、平庸、琐碎等概念上,造成语义上大的反差,从而获得鲜明、幽默的艺术效果。
然后,让学生选择诗节中涉及的修辞种类(括号中为答案)。
( C)Verses 1—3A. Simile
(A C)Verse 4 B. Metaphor
(B D)Verse 5 C. Climax
D. Anticlimax
最后,再向学生详细讲解文中的修辞及作用。第一至第四节采用层进手法,从过去的学校、教师谈到对现任教师Miss Li很满意。第四节最后一句“Her lessons seemed like play”采用明喻 手法,赞扬了Miss Li的课有趣、轻松。到第五节,说“staff和students都不是真的,而是dolls”。这里的dolls就是教师和学生,同时出现隐喻和突降手法。作者把教师和学生比作娃娃,可见是喜欢学校和老师的。那么,有学生问,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说,而要用这种拐弯抹角的方式来表达情感呢?这就涉及语篇中的文化含义。
六、揭示语篇的文化内涵
语言的使用与民族和文化之间的联系也可在篇章分析中得到体现。人们在交际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其中,礼貌就是最重要的原则之一。Lakoff认为,“避免冒犯对方比清楚表达自己的思想更为重要。交流思想与保持和增强两者之间的关系相比处于次要地位”。[2]108在高权力距离(High-power Distance)文化(如中国、韩国等)中,礼貌语言的使用非常重要,人们会使用多种语言手段来维持和谐友好的关系。
在“My school”的第一节中,作者说这首诗是Miss Li布置的作业,即交代清楚作者是学生,文本阅读的对象是教师。第三句“I wrote these verses on my own”与第四句“I hope you’re pleased with me”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作者意图取悦老师,体现了社会等级差别是礼貌的语用因素之一。接着,在第二、三、四节,作者用过去时描述了以前的学校与两位教师,进一步用语法体现了礼貌原则。通过对比Mr. Black来突出Miss White的好,逐步过渡到对现任教师Miss Li的喜欢。到第五节,作者似乎意识到前面的表述有些直白,于是笔锋一转,说老师、学生都是dolls。其真正的意图是想通过这种较大反差来间接地表达对现在学校与老师的喜爱,似乎“爱你在心口难开”。
整首诗给人的感觉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就是个puzzle。中国属于高语境文化(High-context Cultures)国家,高语境文化的特点是含糊其辞,总认为对方应该知道自己想说什么,而不具体言明。[2]因此,篇章话语不仅由语言构成,而且更是语言与国家文化、民族传统、社会思想等相互作用的产物。经过这样的深入分析,文章的真实意境与作者的真正意图也就不难理解了。
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文语篇中蕴藏的文化内涵,笔者设计了下列问题:
1. Does the author finish the homework? How doyou know?
2. Why does the author think Miss Li will be puzzled by her words?
3. Why does the author pretend to have dollteachers and doll students?
4. What does the author want to express in thepoem?
采用小组活动的方式讨论上述问题,然后小组成员一起汇报,每人回答一个问题,组员间可以相互帮助。其他小组判断谁的回答更符合文章的真实语境。最后,猜测本文的作者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这样的练习人人参与、协调分工,没有标准答案的禁锢能训练学生的拓展性思维,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此环节中,学生不仅学习了英语的深度文化,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融合文化元素的重要性正日益凸显出来。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根据学生的水平、生活经验与实际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跨文化的英语阅读教学。通过创设真实的文化情境,从词汇、语音、语法、修辞、语篇等不同角度为学生展现一幅色彩斑斓的英语文化学习的立体画卷。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培育了思维,发展了学习策略,促进了语言能力的提高,而且让学生在了解外国文化的基础上,更清晰地认识并加深了对祖国文化的理解,帮助他们开阔视野,开放跨文化交流的胸怀,让学生在体验跨文化学习的过程中增强跨文化意识,初步形成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全面提升综合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2]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肖仕琼.跨文化视域下的外语教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4]何永利.英文趣典[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0:54-55.
[5]侯奕松.隐喻研究与英语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62.
[6]李鑫华.英语修辞格详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
unit7西方文化导论 第4篇
关键词:导论;《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
《西方经济学》作为财政经济类专业的主干必修课,在专业教学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和重要性,该课程为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国际贸易等各经济专业学习提供了理论支撑,帮助学生理解市场经济运行最一般的规则,同时启发学生关注中国经济问题的兴趣,鼓励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和从实际出发研究理论的意识。同时该课程又是一门普遍认为难教、难学的理论课程。我们必须从教学方法上寻找突破口,而讲好导论的内容为课程的整体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通过导论部分的学习对课程的主要内容加以梳理
《西方经济学》导论部分,主要讲解经济学的含义、经济学研究的问题以及研究对象、研究的方法等问题,还包括有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以及重要的经济学思想。
(一)什么是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资源的配置和利用。经济学是利用商品的价格来实现对社会资源的有效分配。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其分配给不同的人(保罗.萨缪尔森)。
(二)稀缺性、效率和选择的含义是什么。资源的相对有限性称为稀缺性,其不是针对资源的数量而是针对人的无限的欲望而讲的有限性。效率:又称帕累托效率,指最有效的使用社会资源以满足人们愿望的需要,即以最小的代价取最大的效益。
(三)经济社会的四个基本问题是什么。面对资源的稀缺,需要作出选择的不仅仅是个人,而且整个社会、个人、家庭、企业、政府都会面对资源的稀缺与需要的无限而作出选择。这些选择问题归结为经济学要研究的四个基本问题:1)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产品生产出来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不同的产品满足不同的需要,不同数量和品质的产品满足不同程度的需要。因此,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就是一个确定哪些需要应当优先满足和满足到什么程度不同的问题。2)怎样生产?生产产品的方式方法很多,一个国家满足其社会成员需要的方式也有很多,需要作出恰当的选择,以力求达到用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去满足尽可能大的需要,或者在既定的资源消耗条件下去获得最大化的利益。3)为谁生产?有限的资源给谁使用,为满足谁的需要来使用,这里涉及到了产品的分配问题以及决定产品分配的资源占有问题。4)谁作出经济决策,以什么程序作出决策?选择问题也就是一个决策问题。谁有权来做决策,以什么方式来作出决策,这对选择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决策主体、决策程序问题,就涉及到经济组织、经济制度或体制以及经济机制的问题。
(四)生产可能性边界。生产可能性边界就是指充分利用现有的经济资源,在充分就业条件下所能生产的最大限度的产品组合。其经济含义:1)揭示出稀缺法则。2)任何一个经济社会必须做出选择,只能在一点生产,一旦决定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某一点生产,就决定了资源配置状况。3)说明了机会成本。
(五)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含义。1)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该定义包含着如下几个内容:a.研究的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b.试图解决资源配置问题。c.以价格理论为中心。在市场经济中,居民户和厂商的行为均受价格的支配,价格机制像一只看不见的手,调节着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从而最终实现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因而微观经济学便以价格理论为中心而展开这种研究。由此,微观经济学亦被称为市场价格学或价格理论。d.采用个量分析的研究方法。同时结合目录简单介绍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2)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如何才能充分利用资源的问题。该定义包含着如下几个内容:a.研究的对象是整个经济。b.要解决的是资源的利用问题。它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前提,研究现有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原因,找到充分利用的途径,以及经济如何增长等问题。c.以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中心。它将国民收入作为最基本的总量,以国民收入的决定为中心研究资源的利用问题,分析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并围绕着这一中心来展开其他问题的研究。d.以总量分析作为基本的研究方法。同时结合目录简单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六)经济学的十大原理。美国经济学家曼昆在《经济学原理》中将当代西方经济学研究的多方面内容概括为十大原理:1)决策是对利益取舍的一种权衡。2)成本是为了得到的而必须放弃的。3)所谓理性人是那些思考度量界限的人。4)人是可以被激励的。5)贸易能够改善人们的生活境况。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好途径。7)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运行的结果。8)一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取决于这个国家提供产品及服务的能力。9)政府滥发货币,物价就会上升。10)社会经常应对的问题是在通货膨胀和增加失业人数之间作两难选择。
(七)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前提:经济人假定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前提。西方经济学家们为了分析人的经济行为和人的行为的调节机制,在进行经济理论分析时都对人性或经济行为主体的本性作出了一个假定,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任何一个行为主体都是自私自利的,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者,因此在其从事经济活动时,都会充分地利用其自身的优势条件去谋取这种最大化的利益。作为一个消费者,他会千方百计地以其既定的收入或预算支出去谋得最大化的效用;作为一个厂商,他会千方百计地以期既定的投入或预算支出去谋得最大化的利润;作为一个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他就会设法去追求最大化的要素报酬。这就是“经济人”假定。
(八)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西方经济学在分析经济问题时所采取的最基本的分析方法就是成本-收益分析。它的目的在于:或是在既定的投入条件下应当如何得到最大的产出;或是在既定的产出下如何去减少投入。一般来说,这是研究一切经济问题的最终目的。除此之外,在研究经济问题时,西方经济学还采用了很多其他的分析的方法:实证分析方法与规范分析方法、微观分析方法与宏观分析方法、局部均衡分析方法与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等。
二、根据《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特点 在导论部分就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特点有如下问题:(1)分析过程往往比较抽象;(2)诸问题的分析涉及不同的理论流派;(3)有许多易混淆的概念。针对这些问题,在导论部分就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法、启发式教学法、比较分析法等,目的是培养学生对经济学习兴趣、同时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对经济问题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如:
(一)案例教学法。列举现实生活中一些案例,先现象、后理论,分析说明经济学的相关概念。如引导学生分析经济现象:近年我国猪肉大幅涨价的原因,猪肉价格上涨了,牛肉需求量一般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汽油涨价,对汽车的销售有何影响?水与钻石相比对人的生命更重要,但却比钻石便宜,国际油价变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我国目前经济增长乏力的原因及影响等。
(二)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课堂讲授,启发学生讨论,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应用知识的能力,而不是把学生的头脑当作储存知识的口袋。例如,引导学生思考经济现象:为什么大家在离开教室之前很少会主动关掉教室的灯,而在离开家门之前则会主动关掉家里的灯?上大学的机会成本,影视明星、足球明星高收入的合理性,为什么央行有时会加息,有时会降息,这些政策背后的原理是什么?
三、通过导论的学习使学生树立如下几个方面的观念
(一)树立“经济人”的观念。 “经济人”的概念比较接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实。西方经济学家从提出“经济人”概念和假定(以完全竞争为条件、以效用与利润最大化为基本特征),到提出“理性人”的假定(以充分信息为条件、以信息对称为基本特征),再到提出有限理性的假定(以信息不对称为条件、以机会主义行为倾向等等为基本特征),都反映出他们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行为主体的行为特质的分析并力图让这种分析接近现实,以便能够科学地解释现实的经济现象并找到正确的政策措施。树立“经济人”的观念,实际上就是树立“人本”的观念,研究人的本性及其需要,这实际上也就是经济学和管理学的主线。树立“经济人”的观念,在制定我们的经济政策和有关的经济方面的法令、法规时,就应当一方面考虑如何通过制度的创新建立起严格监督机制和制约机制,防止“经济人”利用自己所掌握的资源优势去谋取非法的利益;另一方面,又要通过制度的创新建立起合理的激励机制,以保护“经济人”的合理的利益要求或合法的权益。
(二)树立市场和“市场中性”的观念。平等竞争的前提条件是资源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形成自由而合理的流动,从而才能形成资源的合理或优化的配置。市场可以为资本主义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市场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
(三)树立成本-收益(投入-产出)的观念。要考虑经济成本、社会成本等各种成本和收益。
(四)树立有限干预的观念或“大社会、小政府”的观念。
(五)树立诚信的观念。社会诚信体系的建立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有序运转。据估计,中国因信用问题造成的损失每年高达5、6千亿元。
(六)树立创新的观念。创新这一概念最早也是由西方经济学家提出来的,并随着研究的深化,又出现了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创新涉及到勇气和决心,创新前后的成本与收益的比较和权衡,取决于观念或理念的更新,取决于创新的手段、方法以及整个社会和经济的环。
总之,讲好导论的内容可为课程的整个课程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导论的学习,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这门课的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要点以及树立正确的社会经济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改进西方经济学教学的若干思考,朱秀红,《考试周刊》2010(3)
[2] 《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方法、效果的若干思考, 翟立强,《黑河学院学报》2011(5)
[3]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几个问题,方福前《中国大学教学》2005(9)
[4] 案例教学: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之方向,宋宝莉《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11(4)
unit7西方文化导论 第5篇
第一讲 前言
西方哲学史将讲授历史上的主要哲学体系,哲学思辩与论证的方法、训练思维的逻辑与规范、用语言进行较确切的逻辑与语意。课程内容大致分为: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近代哲学、德国哲学。
第二讲 希腊哲学概论
一、希腊哲学的特点:(将希腊哲学与中国、印度哲学比较)1,相同点:①都不是最古老的进化形态,脱胎于古宗教与神话。②诞生年代相近,即轴心时代(公元前800年-公元前200年)2,不同点:①从哲学与古代宗教、神话的关系上比较。
古印度:哲学与宗教未能彼此区分,以佛教、印度教经典为主。
古希腊:哲学与宗教有了比较明确地划分,以神为理性的化身,批判“神人同形同性论”,自觉地与宗教划清界线,有明显的非宗教性。
中国哲学:介于印度与希腊之间,对宗教敬而远之。
②从表达方式上讲:
印度:以说教为主,但其中充满了思辩的论证思想,代表学说是因明学,以因明学认证教义。
古希腊:以说理为主,以论辩、讨论为主来说明哲学道路。(理性精神)
中国哲学:在说教中说明道理,介乎二者中国,名家亦有论辩成就。
二、古希腊哲学中的几个关键概念:
1,Physis = nature =自然 指的是运动变化的原因
表达了古希腊哲学的思辩性,按亚里士多德所言,哲学起源于诧异。希腊人由于航海原因,对天相变化十分敏感,由此引发了对运动变化及其原因的思考。这一派哲学爱就被称为自然哲学家,这一派进而引发了后世的物理学的诞生。早期的自然哲学家都是早期的天文学家、宇宙学家、数学家等。代表人物为泰勒斯(Thales)。
2,Arche =beginning =本原 指的是一切运动变化的原因的名称和代表
古希腊人认为事物的本原决定了其发展与归宿,即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中。这样就可以寻找到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对于本原的关注,反映了人类的心理需要。这种对本原的探索又可分成两类:①对自然本原的探索:②对社会本原的探索(中国古代的神话,如中国的三皇五帝的传说)但二者差异之大,令人惊诧。①则体现了理性的光芒;②则看来较为荒诞,原因何在? 3,Cosmos =cosmos=宇宙 指的是天地之间所有的事物的总体以及这引起事物之间的秩序。
4, philosophia= 哲学。指“爱智慧”。智慧指对于世界本原的思辩,“爱”即是沉思和静观之态度。是理性光芒的体现。
5,schale = spare = 闲暇
由于希腊思辩要求静观性思维,故需要一种在闲暇条件下的思考。一方面哲学家在当时都属于贵族,但为什么希腊贵族要以闲暇去思考呢?亚里士多德提出贵族的特征是高尚,而贵族的高尚生活恰恰体现于(1)战争(2)狩猎(3)哲学思考中。希腊人的文明恰恰表现在诸如几何学、天文学等方面构成了当时而言的科学体系,特别是形成了以学院、学园为中心的理论中心。
第二讲 早期自然哲学家一、四派十家学说的本原学说
伊奥尼亚派:变化的一
爱利亚派:不变的一 毕达哥拉斯派:不变的多 元素派:变化的多
在古代希腊人那里,科学、知识、哲学是不分的。Espisteme(知识)= knowledge =science。早期希腊哲学就是知识的总汇,自然哲学家在当时又代表了早期科学家,如物理学和数学的角度来看待本原问题。数学:毕达哥拉斯学派
物理学:宏观宇宙学:伊奥尼亚派 微观结构学:元素派 逻辑学:爱利亚派
二、伊奥尼亚派:
伊奥尼来是一地名,是东西文明的交融点,这一地区出现了最早的哲学家。
1.泰勒斯:提出水是世界的本原。突破了神话的世界观。探讨自然的本原问题,强调观察思考,为早期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铺垫。泰勒斯对他自己的本原说进行了经验上的和理论上的论证。“水是万物的灵魂“,这里的灵魂就是万物能动的力量,他依据古动脉人的宇宙世界观的图式进行了宇宙世界观上的思辩式的论证。泰勒斯同时承认水的运动和变化转化。
泰勒斯以水为本原,主要强调万物之本来面目和运动变化的原因与力量就是水。
2.阿那克西曼德:以“无定”(Indefinite)为本原。“无定”类似于中国《易经》中的“天地氤氲,万物化醇”。也类似于印度“五大”(地、水、火、风、空)中的“空”。他为了保证万物性质转化的逻辑上的可能性,故提出“无定”本原说。“无定”中包含了无尽的彼此对立的属性,经过分化才形成各自的特性,而万物之灭亡也就化归于“无定”。
3.阿那克西美尼:认为本原必有一定的形象和属性,认为“无定”的分化转化理论不圆满,同时也认为本原也不能像水那样具有有限性。故而他认为本原应当有一定属性同时又兼具无限性,提出了“气”本原说。这一时期哲学传统中体现了强烈的批判精神,在探索趔问题上表现了极大的执着精神。
4,赫拉克利特:是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伊奥尼来派的资料,尚有不少残篇传世。提出了“火”本原说,以火的剧烈性来论证世界万物运动变化的根源。他提出“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又在一定分寸上熄灭。这种“一定分寸”即“逻各斯”(Logos)可以说开创了西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源流。Logos相当于“道”,本义是话语。Logos : ①word;②reason理性③规律(客观的)。他以理性的客观规律来说明事物运动变化的始终。Logos体现了变化事物背后的规定性与不变性,还因为这种logos使事物处于变化中,使万物既是自身又不是自身,即是他物又不是他物,这样万物处在无尽的运动变化过程中。
三、爱利亚派
1,克塞诺芬尼:划清了哲学所探计的最根本的原则,与宗教崇拜的神的区别,开创了西方哲学学风传统。2,巴门尼德:提出了本原“是者”(being)必须参照becoming。Being和becoming的观点是针锋相对的。巴门尼德从语言中指示的对象为Being,表征了一个最宽泛的指示一个最宽泛的对象范畴,有人把being译为“存在”,但存在只是being的一个属性方面。作为逻辑抽象的being超越了时空,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存在。Being代表了形式逻辑的成果,becoming则代表了辩证逻辑的成果。
巴门尼德还强调being是一种不变的一:①不生不来;②静止不动;③唯一性:是者的逻辑意义是不会有改变的。如A is B,C is D,尽管A不同于C,B也不同于D,但是这二句中的“is”反映的是者状态是唯一的,表述功能是一样的,表达了逻辑状态与逻辑原则的普遍性唯一性规范性。
巴门尼德是从逻辑和语言的角度推理这种“是者”,巴门尼德的观点与科学实证的思想相去甚远。逻辑与科学的关系是必然性与可能性、应然与实然的关系。特别是在科学尚未发展起来的时候,逻辑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必然性就是一切可能性的总和,是对一切可能性的穷尽)。而这种逻辑诞生就为成就一套科学的体系提供了可能性。巴门尼德就是最先将逻辑与物理相联系,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对比巴门尼德和德谟克利特,在本源表达上是being和becoming的区别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区别,而西方哲学则是主要沿着being的道路前进宾。而相反地,中国哲学则比较强调“生”(becoming),同时,巴门尼德那里本原是being,是逻辑的考虑而这种“是者”是一切的可能性,特别是在现实性与可能性尚未分化明显时;being也作为一切现实性存在的。而对于nonbeing是代表了一切不可能性,是无法被思想的、无法被表达的。但是由于巴门尼德混同了物理与逻辑、现实与可能,也就在其学说的内部产生了混淆与矛盾。如:being到底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是时空内的,还是时空之外的?巴门尼德用逻辑的角度分析推理世界的本原,却不得不以物理学的观点来描述being作为本原的特征。这样就容易造成不一致的地方,总之,巴门尼德就是以逻辑的观点看待物理世界。
3,芝诺悖论: 论证世界的本原是不变的一。以归谬法来制造运动的悖论。多的悖论。这种归谬法即:A→非A 悖论之一:运动必须达到目的地→永远无法达到目的地 二:运动的快慢,快大于慢→快者追不上慢者 三:飞鸟之影,未尝动也
动者非静→动者实静 四:1→1/2
四、毕达哥拉斯学派: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不变的多 理由:1,数学的规定性要比物理规定性更加普遍
2,几何与数字的对应性,一切几何体都可以还原为数字。社会的现象与数学的数字相对应,可以归结为数字。
毕达哥拉斯之所以提出数本原说,也与其哲学观(哲学是追求和谐的学问)有关,而这种和谐主要是数字的和谐,这样音乐与哲学的作用是净化人的心灵。发现和谐,使毕达哥拉斯不仅作为一种哲学派别出现,同时也可以作为宗教的派别的身份的出现。
五、元素派
世界的本原是变化的多,从微观角度解释世界本原 1,“根” 四根说(恩培多克勒)爱、恨
2,“种” 种子说(阿那克萨戈拉)种子:可感性质的最小单元。
提出了心灵(nous)的概念(mind,心灵,intellect,理智)与万物相分离的纯粹的不可见的能动的东西。在他之前有灵魂(psycho-soul-灵魂)的概念,而这种灵魂并非是单纯精神世界的,而是泛指一切组成世界的能动力量。灵魂存在于万物的内部,与万物不可分割。
3,原子论 原子(atome)是充实而不可分割的,是通过推理得到的结论,更加看重常识经验。以空隙来理解运动,空隙就是虚空,他们又回归到了赫拉克利特的学问主题。遵循了科学的简单性原则,不到必要时不作过多的假设的。原子的性质取决于:①形状不同;②位置不同;③顺序不同。以原子在虚空中的无序的旋涡运动,以偶然的运动结果解释万物生成消亡的必然性。
第三讲 智者运动和苏格拉底
一、智者运动的兴趣与学术风气的转变
由自然转向人事。苏格拉底在研究自然之后,对自然哲学进行了批评、认为以研究自然来解决本原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同时他也认为一切自然哲学家目的亦不明确。他认为智慧都是人事处理中所表现出的技能,而非为了智慧而智慧,走出了思辩哲学的范围。
智者指的是最早的一批教师,他们把智慧当作一种说话的艺术,智者表现为话语的风度优雅、举止有态,特别表现为雄辩,这也与雅典政治体制的需要有关系。故而在那个时期,修辞学、论辩术尤为风行。在这批老师中,苏格拉底传授知识时,从不像智者那样去收费。因为苏格拉底认为自己所教授的并非智慧,他 3 自己只是教青年人以同样的态度去追求智慧。而智者则以教授智慧为职业来挣钱,而学生也是以能胜讼为目的,这些人都是以智慧为炫耀的。这种态度与苏格拉底的态度大相径庭。普罗泰戈拉提出:①一切事物都有其相反的一面;②人是万物的尺度(以个人感觉为尺度)。体现了智者学术特点:①怀疑主义;②相对主义。这一时期的思想一方面针对于自然哲学家,另一方面针对于一切旧的习俗,动摇了旧思想,旧习俗,同时帮助了新思想的形成。但他们的这些思想对于哲学的发展而言却是有害的,失去了对真理的执着追求的动力。
苏格拉底厌弃智者的诡辩和用来炫耀的智慧。在《柏拉图对话集》中的《申辩篇》中强调了哲学的精髓:①热爱智慧;②言行一致。苏格拉底坚信一个原则:“德行就是知识”,他坚信存在着确定的知识,而原则也不能怀疑。在这方面苏格拉底走出了智者的怀疑主义,这样,苏格拉底就在倡导一种知行一致的风气。一个人一旦认识到某一知识的好,就会必然地身体力行去实行的,这即是德行。苏格拉底又从另一方面提供论据,即:“无人有意做恶”。因此苏格拉底不太关心形而上学的问题而是关心道德问题,而且苏格拉底一生都没有著述留世,这与孔子十分相似。但他毕竟把知识与德行联系起来强调用理性却把握善。在方法上,苏格拉底认为有效的研究方法即交谈对话,苏格拉底把之比喻为“助产术”:①交谈:探计智慧的人恰恰是自己认为没有智慧,就如助产人自己不生产一样,只是帮助真理出现;②对话中的提问者必须有高超的判断力、帮助人进一步接近真理,就如助产人对于胎儿状况的判断一样;③对话中的回答者,不得不一再修订自己的学说,这是一件十分痛苦的,如同临产之苦痛。这样在对话中,可以使真理在人的心灵中逐渐地展现出来。因此,真理是无法传授的。苏格拉底的教学可贵之处在于:①教育人以一种方法,给人一种研究思路。②强调主体自己去认识真理,真理(aletheia)原意是“解蔽”,这与苏格拉底认为每个人心中都有真理之真理观有关。只要强调解蔽就可以了,这也是苏格科底反对自然哲学家向外部世界去寻求趔的一个重要原因,他认为真理就在于人的心灵之中,也正是由苏格拉底开始使哲学研究得以转向研究人的内心世界。
第四讲 柏拉图哲学
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品格力量,以思想指导政治,以哲学反对智者的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追求真理的确定性,希望以之扭转和改变被智者带坏的国家政治,柏拉图借助神话、对话表现哲学思想,使哲学思想形象化。
苏格拉底摆出“认识你自己”的原则,但却未能明确地解说:为什么真理会存在于心灵当中呢?为什么在心灵中会存在普遍的真理呢?柏拉图则为真理寻找到了一个外在的存在依据,众多的心灵对应于同一现实或事物,这是一种理念的存在,理念即Idea或Form,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伟大成果。柏拉图对于理念世界的论证,源于“同类相知”理论,即“相似的能力认识相似的对象”,如以理智(intellect)去认识理念对象(intelligible);感觉(sensation)认识感性对象(sensible)。柏拉图承认感性世界正如赫拉克利特所看到的那样,是充满了运动变化,在可感对象中充满了becoming的状态,而对这引起可感对象的见解即是意见。而在理智世界中所看到的真理与理性是确定不变、永恒存在的,这些可知对象充满了being的状态,对于这引起可知对象的见解即是知识。但柏拉图并不完全否定意见的价值,在传统的是、非的“两分法”的基础上,柏拉图则发展出了是、非各半的中间状态,即产生了“三分法”。洞穴的比喻
苏格拉底提出讨论的“谈话”的方法,但没有说明这种方法能够生效的原因,即缺少方法论的依据,柏拉图则为这种方法提供了方法论的支持,以灵魂的学说来支持这种方法。
苏格拉底认为“善就是知识”,而柏拉图则采用了德性三分法:智慧、勇敢、欲望,以三种德行对应于三种不同的社会阶层,智慧、勇敢后来成为西方社会中“四主德”的两个。
第五讲 亚里士多德哲学
亚的体系包括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和艺术。理论体系包括第一哲学、数学、物理学。实践体系包括政治与伦理学。艺术节,主要是语言艺术,包括修辞学和诗学。柏拉图以数学几何的方法、文学的气质去构建自己的体系,而亚则以逻辑学的方法、思辩的气质构建自己的体系。
一、物理学
“自然”万物运动的原因,结合了运动与本原的两个方面,以质料、形式、缺乏为本原构造运动,“以一种已有的形式问一种应该有但尚未实现(缺乏)的转化,涵盖了数量、形式、移动等运动方式,表达了“现实”与“潜能”的关系,因此“现实”与“潜能”是物质运动的两大本质。而在运动因素与原因上,亚又提出“四因说”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目的因是亚在前人基础上的创新,即“缺乏”是实现潜在的趋势,强调了万物内在本质上的特征,是与“必然性”联系在一起的。在讨论位移问题时,亚提出了“位置”的概念(万物的界限),这样空间要领在亚那里就没有关系了,将“空间”特征的“位置”概念溶入了万物本身是万物的一部分属性,这样“虚空”的概念在亚那里就没有意义了。位移反映了万物之间位置的侵占性,而且也就必然地走出圆周运动的概念,才可以填补万物原来的位置。同时又以“自然位置”来解释万物位置上下、轻重特征,同时以圆周运动和直线运动分别为完善的运动和完善的运动。
二、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本义是“物理学之后”。其含义包括两大方面:一是由讲课先后顺序,二是按照深浅程度。亚提出了世界本原的“是者”概念,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可以由逻辑学与物理学两种途径来理解。亚反对辩证法,提倡是者的逻辑学意义,特别是直接判断的作用。以一个实体和九种属性构成了十个范畴,而“是者”的核心属性就是“实体”,指代的是万物本身,这是万物本身最源初的状态,也可以说“实体”就是“个体”,是一种“实指概念”。是者的表达方法:①S是P(属性)②S is S。
There is S.③S是df(定义)
df是S。这不同于“S是P”,因为不可以将P与S互换位置。P(属性)是依附于主词S,因此实体又是形式。
在物理学角度,以质料与形式的角度去理解运动的实体,运动的物体即是实体,而实体亦有等级,质料成份越少,形式成份越多,实体层次越高;反之,实体层次越低。低级实体的形式是上一级实体的质料,实体大致分为:①运动的可朽的;②运动的不朽的(天界);③不运动的不朽的(第一推动者),在终点是纯形式的实体,即第一推动,它是以精神的力量(思想的思想)推动世界的运动,这也是神的概念(①纯形式;②思想的思想;③第一推动者),这也是最高的统摄原则。
形而上学是对两条路线的延续,一条是物理学,一条是逻辑学。如对“是者”的探讨,“是者”并非是一种纯粹的逻辑的概念,但以逻辑、语言的角度对“是者”的理解是较易为人所接受的,“是”(being)代表了印欧语系的语言逻辑,而赫拉克利特的逻辑反映了“becoming”式的辩证性思维,而巴门尼德则从形式逻辑的角度探讨的,但他并非自学地从逻辑角度探讨的。他作了一个大前提:每个词都与一个具体的意义相对应的,或者说,词必是有意义的。而柏拉图则总结赫、巴二人学说,以分有说,使万物包含了两个对立的矛盾一对理念,调节了二人的冲突。而亚里士多德则建立了逻辑学的构架,总结了“是”be的三种含义:①判断之联词;②指称主词自身;③定义的联系与对应。由此出发,亚里士多德则总结实体的三大概念属性,特别是“是”的第②种含义是体现了“存在”的概念;而第③种含义中则体现了“本质”的概念。由此,西方哲学中的“存在”与“本质”的概念就出现了。而“是”(be)之有意义在于它与万物相对应。这样,亚之功绩在于开创了一个哲学的新时代,指明了哲学研究的对象,即“是者”(存在与本质),同时也限定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哲学研究的方法――逻辑学,这样,在形而上学体系中,直到黑格尔之前,其研究方法主要是形式逻辑为主,而至黑格尔才把辩证法引入形而上学的体系,在划分了知识体系的等级中,也造成了本质探究中的等级,至高者为“神”,与之对应的最高知识即“神学”。
三、灵魂学说
该学说包括了两大分支:①作为自然哲学(物理学)的一大分支;②作为认识论。在物理学中,亚作了等级的分类:无机物→植物→动物→人。而无机物与。。。(少一页)
的德性”,也排斥“不德性的快乐”
当然亚更强调“德性”,认为快乐主要还是与外部条件的关系更密切一些,而德性所代表的是以实践的理性去达到至善的幸福,这里涉及到了人的思想与选择的层面,这样德性又与理性观联系在一起了。而中道观,这里讲的另一种理性的标准,以“过”为主动的恶,以“不及”为被动的恶,而只有中道才代表了“至善”的标准,也可以说是实践理性的标准。
五、政治学
“人在本质上是政治的动物”。认为人追求至善必须是在一个团体当中实现,故必须有政治。对政体的评价也应用了中道思想,把政治学视为伦理学的延伸。
第六讲
伦理化的哲学向伦理化的宗教之转变 一,伊壁鸠鲁派,快乐主义
人生的三大障碍:①命运;②对神的畏惧;③对死亡的恐惧。对命运的理解:以原子论作规定性的解说,原子的偏移与碰撞。对神的理解:把神作为原子的运动
对死亡的理解:未死亡时死未来,死若至时自己岂能知
二、斯多亚派,强化了命运观,以“LOGOS”解释命定论。强调以理性的态度对待命运及一切义务。不动心。
三、怀疑派
强调不动心而获得幸福,以怀疑的理性对待独断的理性,从思辩的角度谁了感性、理性都不能理解和掌握真理。
四、新柏拉图主义
太一 →(流溢)→ 理智 →(流溢)→ 灵魂 →(流溢)→ 肉体(灵魂的质料)
善 ←(上升)← 理智 ←(上升)← 自我 ←(上升)← 肉体(恶)
五、总结
以理性构造了伦理学的体系和框架。但以上四派混淆了人的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但以上四派对于少数人而方是清淡之资,但对于多数人而言是虚伪之说教。
六、基督教哲学:强调实践、实践哲学以及实践结果。在长期的碰撞冲突中,基督教哲学取代了古希腊哲学。尽管从外部条件与内容差别上看,两种文化之成败系于基频教之尚于伦理,恰可满足时人的道德追求和实践需要,基督之“爱”的戒律,爱人爱神之真,这种爱超脱了血缘关系。爱是爱那些弱小者,以最慈于弱者之法去理解人与人的伦理实践。
第七讲 中世纪哲学
中世纪神学连结了古希腊哲学与文艺复兴时期哲学的两大时期,中世纪神学继承并发展了古希腊哲学的理论与方法,同时开创了文艺复兴时期哲学的风格和先河,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所看到的古希腊哲学 6 往往是基督化了的古希腊哲学。本讲以理性与信仰的关系为立足点。
中世纪哲学中的“中世纪”并非世界史上的概念,而是思想文化史上的概念,围绕基督教历史的产生、发展、衰落的历程,讲解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基督教哲学兴趣于公元1世纪,衰落于文艺复兴时期。当今,新托马斯主义者对“基础教哲学”的概念提出质疑,而法国的巴黎学派则坚持这一概念的合理性,争论的焦点在于基督教继承古希腊传统的问题。
中世纪的哲学传统有三:(1)信仰主义,(2)理性主义,(3)理性辩护主义。都在坚持宗教信仰时,对理性的地位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三者在历史上有过三次大规模的争论,深刻地影响了基督神学的传统。早期以教父哲学为特征,理性辩护之代表为物为奥古斯丁,信仰主义之代表为德尔图良。理性主义当时不占主流,被斥为异端。而以奥古斯丁的学说为权威,反映了古希腊逻辑证明与宗教信仰之间的融合。经院哲学的产生也是受到了以上三种立场争论较量之结果,而逻辑辩证法是否能够应用于神学体系。信仰主义坚决反对将辩证法应用于神学。而理性主义代表人物阿伯拉尔(Ablard)主张反辩证法作为判别信仰真假的标准,并开创了经院哲学的基本方法。理性辩护派仍在坚持信仰的同时使用辩证法。经院哲学的高峰是以托马斯•阿奎那为代表的。这一时期信仰主义以Bonaventuras为代表反对亚里士多德哲学,而接受奥古斯丁的立场。理性主义代表为阿维森那派。
中世纪哲学可以用数字来表示为“1331”:1,指一个重要、首要的问题,是指信仰与理性的关系问题。3,指围绕这一问题产生的三个派别:信仰主义、理性主义、理性辩护主义。3,指三派论争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教父哲学阶段;第二阶段,12世纪经院哲学的早期,以安瑟尔谟为代表;第三阶段,托马斯•阿奎那。1,指中世纪哲学都关注的问题,对上帝的存在的证明。
另外一版本笔记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笔记 第一章 希腊哲学的精神和问题
一、希腊哲学在西方哲学史的地位
用美国哲学史家梯利的观点来讲:
1、希腊哲学奠定了一切后来的西方思想体系的基础。
2、希腊哲学几乎提出和提供了两千年来欧洲文明所探索的所有的问题和答案。
3、希腊哲学提供了人类思想从神话式的原始形式演进到复杂多样的体系的一个最好的例证。
当然它这种地位是与希腊哲学处于哲学的素朴阶段联系在一起的,应在历史中理解它的地位。
二、希腊哲学的产生问题
(一)从外部条件来讲:
1、以人类活动经验的积累和生产技术的发展为条件。
2、东方民族文化产生的影响。
(二)但西方哲学从希腊哲学开始,是希腊哲学产生的内在原因起主要作用。
1、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条件有助于激发智慧和意志,开 阔人们对生活和世界的眼界,活跃批评和思索的精神。
2、政治制度的特性有助于理性的发现。
(三)古希腊神话中的哲理是古希腊哲学重要的思想渊源。
从古希腊神话的特征中可见到神话中的哲理特征。克塞诺芬尼:“凡人们幻想着神是诞生出来的,穿着衣服,并且有着凡人一样的音容相貌。”
三、希腊哲学的特点
(一)希腊哲学研究的问题由外在的自然向内在的人类本身转移的特点。
表现为自然哲学到逻辑学、伦理学、心理学、政治学等的发展,最后形成亚里士多德的综合哲学体系。
(二)希腊哲学的思辨精神特点。
1、静观:
2、辩证:
3、演绎:
4、理智:
5、实践:
四、希腊哲学的重要范畴
1、自然:
2、本原:
3、基质(始基):
4、存在(是者):
5、理性(逻各斯):
6、灵魂(心灵):
7、原子:
8、宇宙:
9、神:
对希腊哲学中的范畴的含义的理解,尤其要根据其在文中的关系来进行理解。
思考题
1、解释古希腊自然哲学的范畴:自然、本原、基质(始基)。
2、希腊哲学的思辨精神特点是什么?
3、分析希腊哲学的产生原因。
第二章 早期自然哲学
包括:
(一)认为本原是一且变化的:伊奥尼亚派(包括米利都派和赫拉克利特)
(二)认为本原是多且不变的:毕达哥拉斯派
(三)认为本原是一且不变的:爱利亚派
(四)认为本原是多且变化的:元素派和原子论者
一、米利都派
(一)泰利斯(Thales、鼎盛年为公元前585/584年)
哲学观点:
1、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本原论)
2、认为万物都充满着神灵。(物活论)
(二)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鼎盛年为公元前570年)
哲学观点:
1、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无定”(无限者)。
2、认为万物的生成是的“无定”分化,万物的消亡则是万物归复于“无定”。
3、认为事物的生成必然伴随着另一些事物的消亡。他把这叫做“补偿原则”,这也意味着他第一次明确的表达了运动必然性和原因的观念。
(三)阿那克西美尼(Anaximenes、鼎盛年为公元前546/545年)
哲学观点:
1、认为“气”是世界的本原。
2、认为气有冷和热两种性质,以及与之对应的浓聚和稀疏两种运动,万物就是根据这两种运动由气转化而成。
以上米利都派三个代表人物的哲学观点的联系:
从他们的各自观点看,他们都认为万物产生于一个本原,或者说万物可用一个原因来说明,而且都承认万物的运动变化。但是,在对本原进行说明和规定上,在对本原与万物之间的生成与被生成的关系的说明上,他们之间存在着差别,而且这种差别体现了对一与多的关系的认识在不断扩大和丰富。
二、赫拉克利特
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鼎盛年为公元前504-501年)
他的哲学观点要比米利都派更丰富,尤其是在关于运动和变化问题的认识上。
(一)火本原说
包括2个方面的意思:
1、从外在形态来看,火是万物的本原,万物是火转化而成。
2、从内在本性来看,万物与火一样,有着同样永恒不变的原则。
(二)逻各斯学说
1、逻各斯的含义:
2、认为逻各斯在“火”中是直接表现的,但在其他万物中则是内在的,要靠理性才能发现它。
(三)生成辩证法
1、向对立面转化的关系。
2、对立和谐的关系。
3、对立也是同一的关系。
4、对立是相对的关系。
三、毕达哥拉斯派
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鼎盛年为公元前532/531年)
主要是“数本原说”。
(一)认为一切事物的性质都是数的规定性。
(二)认为数字先于事物而存在,是构成事物的基本单位。
爱利亚派
爱利亚派产生于意大利南部的“爱利亚”城,流行于公元前6世纪与公元前5世纪之间,实际创始人和主要代表是巴门尼德,其他代表人物有克塞诺芬尼、芝诺。
(一)克塞诺芬尼(Xenophanes、鼎盛年为公元前540年)
他的理论表现为一种“神学”,主张“一神论”,反对多神论。
他的神学观点的哲学意义在于他讲的“神”所具有的唯一性、绝对性、普遍性和不变性,具有对世界的根本和最高存在原则的规定性质,这一点是后来爱利亚派的哲学中心思想。
另外,他讲的“神”只有靠抽象思维才能领会和把握,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哲学范畴的意义。
(二)巴门尼德(Parmenides、鼎盛年为公元前500年)
他的哲学不仅仅代表了希腊早期自然哲学里的一派观点,而且他对自己的哲学观点的论证是思辨的,即通过分析概念的逻辑关系来得出结论,证明观点,他的思想的思辨性和论辩性具有早期自然哲学的最高水平,对后来哲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他的主要哲学观点:
1、提出“是者”(存在)是世界的本原,认为它最具对世界的概括性和统一性。
2、认为对“是者”的认识有如下两点是重要的:
(1)“所是的东西不能不是”,“不是的东西必定不是”(存在者存在,它不可能不存在;不存在者不存在,它不可能存在。)。
(2)“能够被说和被想的与是者是同一个东西”(能被思维者和被存在者是同一的)。
因此他反对认为“是者既是又不是”这样的看法。
3、他认为“是者”有如下的性质,并进行论证:
(1)不生不灭。(2)连续性。(3)完满性。
在他看来,这三个性质与用感官把握的世界的性质是相反的。
4、与他的“是者”论一致,他区分了“真理”和“意见”两种认识对象以及相对应的两种认识能力。
巴门尼德的哲学思想的意义:
(1)他用“是者(存在)”这个从具体感性事物中经人们头脑反映出来的事物的共性,作为世界的本质或本原,这是人类认识的一种进步,表现了从个别向一般的进步,体现了人类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
巴门尼德的哲学思想的意义:
(1)他用“是者(存在)”这个从具体感性事物中经人们头脑反映出来的事物的共性,作为世界的本质或本原,这是人类认识的一种进步,表现了从个别向一般的进步,体现了人类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
(2)他在哲学上提出了“存在”和“非存在”、本体和现象、真理和意见、一和多、永恒和生灭、运动和静止、可分和不可分、连续与间断等对立概念和现象,蕴含着辩证法的因素,给后人提供了可探索的一系列问题。(3)他在西方哲学史上最早提出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的观点。(4)他在哲学史上开了逻辑论证方法的先河。
(三)芝诺(Zenon、鼎盛年为公元前468年)
他以提出否定运动的论证而著名,而且使用的是反证法,亚里士多德因此推他为辩证法的创始人。
芝诺否定运动可能的4个论证:(1)“二分法”:
(2)“阿基里和乌龟赛跑”:(3)“飞矢不动”:
(4)“一倍的时间等于一半的时间”:
芝诺还有否认存在是多的思想。芝诺论证的意义:
(1)就他的论证本身而言,他向人们提出了连续和间断、无限和有限、整体和部分的矛盾,深化了早期自然哲学家关于一和多、不变和变之间关系的讨论。(2)他的论证揭示了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矛盾方面。
五、元素派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划分,“元素派”指在希腊早期自然哲学中那些把世界本原归结为组成事物的不可分割的物理单元的哲学家。主要包括主张“四根说”的恩培多克勒、主张“种子说”的阿那克萨戈拉以及原子论者(单独介绍)。
(一)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Empedocles、约公元前495—前435年)
1、认为火、土、气、水是组成万物的根,万物因四根的组合而生成,因四根的分离而消失。
2、认为万物的生成和消灭是无休止的循环运动,四根在运动中是不生不灭的。“从多中生一”和“从一中生多”。
3、认为四根的组合和分离不是其自身的能力,有另外的力量造成,它们是“爱”和“恨”两种力。四根实际上变成了六根,而且“爱”和“恨”被赋予了道德和审美的价值。
4、在他的四根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认识是“同类相知”的理论。
同类相知:由于人和外部事物都有着同样的本原,当构成人的根和构成事物的同类的根相接触时(叫“流射”),人体感官就会产生感觉。思想则是“流射”顺利的、全面的、清晰的感觉。
(二)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说”
(Anaxagoras、约公元前500—前428年)
1、认为构成万物的细小微粒是种子。对于“种子”他认为它们在数量上无限多,在体积上非常细微,在种类上与可感性质相同。
2、他也认为种子本身没有致使种子结合和分离的力量,产生万物的能动力量在元素之外,叫做“心灵”。他并且第一个把“心灵”理解为独立的、纯粹的精神力量。
3、与恩培多克勒不同的是,他提出认识是“异类相知”的理论。
异类相知:指认识是由事物的相反性质所造成的相反活动。
认为可感性质包含着性质对立的不同种类的种子,在数量上占优势的那一类种子决定了这一可感性质,但可感事物中还包含着少量由其他类种子构成的感觉不到的性质,正是这些感觉不到的性质使得那个可感事物的性质被感觉。
五、原子论
原子论也是元素论,不过它比其他元素论要简单得多,使得其在说明世界时更简单明了。创始人是留基波,典型的原子论者是留基波的学生德谟克利特。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Democritus、鼎盛年为公元前435年)
(一)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
“原子”:即绝对的充实,指最后不可分的物质微粒。
“虚空”:即不充实,指空的空间,它对于原子的存在而言是非存在,但它是原子的活动场所,因此它同原子一样实在。
(二)他认为原子的性质有:
1、原子本身是不生不灭的,原子的结合使万物产生,物也因原子的分离而消失。
2、原子在数量上是无限的,但在性质上没有差别,是相同的,仅在形状、体积和位置排列上有差异。
3、原子处在漩涡运动之中,漩涡运动就是事物生成的必然性。这时物质自动的思想,排斥了元素派用外在因素来说明运动的缺陷。
(三)认为心灵和灵魂实际上是精细的球形原子。
(四)在关于人的认识问题上提出了影像论和约定论。
1、影像论(流射说):认为感觉是可感对象中的印象流射在人的感官上所造成的印象。
2、约定论:认为对于象声音、颜色、味道等的感觉,不是依事物的本性生成,而是人为造就也就就是约定的。
德谟克利特还有根据原子论而发挥的伦理思想。思考题
1、伊奥尼亚派关于世界的本原的各种说法。
2、解释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
3、赫拉克利特的素朴辩证法观点。
4、毕达哥拉斯派的“数本原”观点。
5、巴门尼德的哲学思想的意义。
6、恩培多克勒的“四根”是什么?
7、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的主要观点。
第三章 智者运动与苏格拉底
一、智者运动
(一)智者和智者运动
1、智者:
(1)“智者”原义:有智慧的人。
(2)“智者”在此所指:即“职业教师”,专门指那些以传授智慧为职业、并在公众事业中有所成就的人。而“智慧”主要指演说和辩论的技巧。
2、智者运动:由智者的思想及影响所形成的反传统潮流,既有启蒙的意义,同时也对文明具有很大的破坏性。
(二)智者运动的原因
1、为适应人们对社会时尚的追求。当时的社会风气和人们的追求目标。
2、为适应希腊尤其雅典的民主政治的需要。高超的论辩和演说能力是在民主政治的竞争中成功的条件。
(三)智者在社会政治批判上的两种学说
1、“自然说”:
该学说在讨论人事问题时,认为应按照人自己的本性来决定自己的命运,不应受外在法律和习俗的约束。在智者看来,法律和习俗等不是人与生俱来的东西,至于对人的本性(即“自然”)是什么,存在不同的看法。比如有“弱肉强食说”(斯拉西马库)、“天生平等说”(希庇阿斯)等。
2、“约定说”:
“约定”指非自然的社会属性,该所强调人和动物、社会和自然物的区分,主张用社会力量约束和改善人的本性。对于人需要什么样的社会,智者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提出是民主制度的,有的提出是法制的,有的提出是德治的。
3、“自然说”和“约定说”是智者对人共同生活的性质的不同看法,但是,它们都是在对传统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世袭观念的批判中形成的。
4、智者批判精神的原则:怀疑主义、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我想是真的,就是真的;我相信是正确的,就是正确的。”
(四)智者中的有代表性的哲学观点
1、普罗泰戈拉(Protagoras、约公元前490—421年)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1)命题的本义:应把它放在智者运动的背景中来理解。它是表达一种感觉主义认识论的命题,用柏拉图对它的理解来讲,意思指“事物就是对我显现的那个样子”(叔本华:世界是我的表象)。
(2)命题被后人赋予的各种含义:成为表达人本主义、人道主义,主观主义、唯我主义、个人主义等的命题。
2、高尔吉亚(Gorgias、约公元前480—370年)的三个命题.(1)无物存在。
(2)如果有物存在,人也无法认识它。(3)即便可以认识它,也无法把它告诉别人。
这是极端夸大认识的相对性,从而否定认识的绝对性,直至否定认识、否定认识对象本身的观点。
(五)智者运动的意义
1、智者运动的消极影响:对文明的极大破坏性,对哲学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哲学自掘坟墓”。
2、智者运动的积极意义:是创新的必要环节。
它激发了人们的思想,要求哲学、宗教、习俗、道德以及建立在他们之上的制度来辨明自己的合理性。(1)智者否认认识的可能性,那就使人有必要说明能够认识的道理,迫使哲学寻求认识的标准。(2)智者抨击传统道德,迫使道德反对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来保卫自己,找出是非的合理原则。
(3)智者抨击传统的宗教信仰,迫使思想家认为有必要提出更圆满和更纯粹的神的观念。
(4)智者批评国家和国家的法,必然引起有关国家的哲学理论的发展,必须把这种理论建立在比较可靠的基础上,必须追溯到根本的原理。
二、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399年)
“思想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的观念和理想统治西方文明达两千年之久,而且继续影响今天的思想。” 苏格拉底的德性。
(一)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的命题
1、命题提出与智者运动的关系。
2、命题的含义。
3、命题的意义。
(1)重新激发对真理的追求。(2)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拉回人间。
(二)苏格拉底的“德性就是知识”的命题
1、命题的含义。
认为人的德性是指过好生活或作善事的艺术,是一切技艺中最高尚的技艺,而这种技艺是可以通过学习来掌握和做到的,所以说德性就是知识。
2、命题的意义。
具有知行合一、真善一体的教育意义。
(三)苏格拉底方法
1、认为获得知识要有正当的方法。
2、苏格拉底方法的前提是“知道自己无知”。
3、苏格拉底方法———“助产术”(1)概念定义方法之一:归纳法。(2)概念定义方法之二:演绎法。(3)形式:对话和问答。
方法一实例:苏格拉底让欧提德穆斯学习到“正值”的含义。方法二实例:苏格拉底给“好公民”寻找定义。思考题
1、解释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2、解释苏格拉底的“德性就是知识”。
第四章 柏拉图哲学
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347年)关于柏拉图的著作的鉴别与分类: 柏拉图综合了以前哪些哲学家的主要思想:(1)智者派:认为不可能有(关于现象的)知识。(2)苏格拉底:认为真知永远是关于概念的知识。(3)赫拉克利特:认为(现象)世界经常变化。
(4)爱利亚派:认为(理念)世界是不变的;认为存在是一。(5)原子论者:认为存在是多。
(6)阿那克萨哥拉:认为精神统治宇宙,而精神同物质有区别。其中苏格拉底的影响是最直接的,是对苏格拉底的思想原则的发展。柏拉图哲学思想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柏拉图思想体系的基础和中心理论——“理念”论
(一)“理念”的含义:
它源于“心灵的眼睛看到的东西”的含义,引申为理智的对象(英文Idea)。它在柏拉图的使用中具有两种意思:
1、它是人的理智所认识的、外在的理智之中的存在。
2、它向人的理智所显示的普遍真相。
(二)“理念”的特征:
1、本原性。它是万物的本原。
2、超感性。它只能为理智所把握。
3、不变性和永恒性。
4、绝对性。它是绝对的、纯粹的、完全的存在。
5、客观性。它客观地存在着,不依赖于人们的意志、想象。
6、真实性。它是唯一真实的。
7、完善性和目的性。最高的“理念”是“善”,而“善”是理念的追求目的。
8、单一性和多数性。它一方面是同类事物的同一理念,另一方面它对不同类型的事物是不同的。
9、等级性。众多的理念不是杂乱的,而是有等级的。
(三)关于“理念”与具体个别事物的关系的学说
柏拉图设立“理念”本来就有用它来说明可感事物的目的,“理念”对于个别事物来说,是本原、是原因、是根据,总之是先有理念,后有个别事物。关于它们之间的关系,柏拉图提出了“分有”说和“摹仿”说。
1、“分有”说
(1)“分有”说的基本思想:
“分有”原义指“具有一部分”的意思,柏拉图用它说明存在的每一个事物是因为该事物有其所在的类型而得以存在。“一个东西之所以能够存在,只是由于„分有‟它所„分有‟的那个实体,别无其他办法”。个别事物与理念的关系就是„分有‟与„被分有‟的关系。“一件东西之所以美,是由于美本身出现在它上面,或者为它所分有”。
“分有”的结果是个别事物的存在有了根据,但是分有物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与被分有的理念型相相似。(2)晚年柏拉图因“分有”说在说明理念与具体事物的关系时遇到困难,对“分有”的意义进行了限制和修正。认为分有不适用于全部的可感事物。认为分有不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认为分有不是被思想所把握的概念与概念的关系。认为分有不等于个体之间的相似关系。
认为分有不是认识者与认识对象之间的“摹仿”关系。
2、“摹仿”说
认为理念是可感事物的原型,个别事物是摹仿原型的复制品。由于柏拉图把从最高的理念到具体事物的关系划分成四个层次,即神圣的原型、神圣的摹仿物、人工的原型和人工的摹仿物,所以最后把可感世界都看成是造物主摹仿理念世界的原型而创造出来的。
二、柏拉图的知识论
(二)两个领域、两种认识的区分和对比。
1、可知领域:理智领域、知识领域。对象:是者的理念世界。主体:自由人。
比喻:太阳、洞外的东西等。知识形式:(1)数学:低级的知识。
(2)理性知识:纯粹的知识。即哲学。
2、可感领域:非知识领域、意见领域 对象:可感事物、既不是是者又不是非是者。主体:囚徒。
比喻:影像、雕像等。
知识形式:(1)幻想:个人的想象和印象。
(2)信念:关于可感事物的共同知觉。
三、柏拉图的灵魂学说
柏拉图的灵魂学说是他的理念论应用于分析人的结果,也是他的理念论的延伸,包含了认识论思想等。
(一)对灵魂作三重区分。
1、认为人的灵魂包括了理性、激情和欲望三部分。
理性:灵魂的最高原则、是不朽的、与理念相通,是灵魂的本性。激情:理性的天然同盟、是合乎理性的情感。欲望:指肉体欲望、既可服从理性也可背离理性。
2、认为灵魂的各部分与各种德性相对应,而且是政治等级关系的基础。理性——智慧。激情——勇敢。欲望——节制。
(二)灵魂回忆说
1、认为学习就是回忆。
根据是灵魂是堕落的理念、不纯粹的理念。
2、认为学习是“练习死亡”。
回忆是净化灵魂的过程。
四、柏拉图的政治学
柏拉图的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国家制度学说。
(一)社会分工学说
1、依据:(1)每个人的德性:(2)神创造每个人时的材料:
2、社会的三个阶层:
(1)生产者阶层。人数最多、德性为节制。(2)武士阶层。德性为勇敢。
(3)政治统治者阶层:人数最少、德性为智慧(哲学王)。
(二)理想国的各种主张
1、武士和统治者的教育和培养。
2、每个人只做适合他的本性的事情即正义。思 考 题
1、柏拉图的“理念”的含义和特征。
2、柏拉图 “分有”说的基本思想。
3、柏拉图的灵魂回忆说的观点
第五章 亚里士多德哲学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3—322年):柏拉图的学生和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一个对西方文明奠定了广泛基础的而同时对西方文明的继续发展造成了巨大理论障碍的人。亚里士多德的著作: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体系(哲学体系):
1、理论科学:
(1)形而上学(第一哲学)
17(2)数学和物理学(3)逻辑学
2、实践科学:
(1)伦理学
(2)政治学
3、艺术:
亚里士多德哲学主要内容
一、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
二、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三、亚里士多德的灵魂学说(认识论)
四、亚里士多德的实践科学(伦理学和政治学)
一、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自然哲学
(一)“物理学”的含义:
物理学是以“自然”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即自然哲学(所有学科都属于哲学)。
“自然”:指自然物的本性,即它们运动变化的原因和依照的原则。
因此“物理学”是研究运动着的事物之中的形式和状态的。
(二)论运动:
1、对运动的表述:
(1)认为一事物的运动就是在不变载体的基础上从一个状态向另一个状态的变化。因此一个运动要成立也就必须有三个要素:形式、缺乏和质料,称之为“运动三本原”。(2)认为运动是“潜在的现实化”,即潜在向现实的转化。
①说明事物内部就是实现自身目的的能力。
②这种转化是不断进行的,因此运动有连续性。
③潜在的现实化是相对的,因此运动是绝对的。
④质料在运动过程中保持不变。
2、对事物运动的原因的解说——“四因”说
为什么“运动”?认为有四个原因:(1)质料因:
(2)形式因:运动的特定方式。(3)动力因:运动的推动者或作用者。(4)目的因:运动目标的理由。
认为四个原因可归结为两个原因:质料因和形式因。
认为形式因高于质料因。
认为对于运动是潜在的现实化来讲,潜在就是质料,现实就是形式。
3、论位移运动:(1)对运动的分类:
①性质的。
②数量的。
③位置的,即位移运动。
(2)认为位移运动最基本最重要,所以着重分析。
①认为移动只是在一事物受到外力的推动,被迫离开自然位置,进入另一事物的位置才发生。
②推论宇宙整体的位置是球体。
③推论宇宙没有虚空。
④推论存在“第一推动者”。
(三)目的论
1、认为自然也是有目的的活动。
2、认为目的性也就是必然性。
(四)论时间
1、给时间定义:
时间为“依先后而定的运动的数目”。
2、认为时间是间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是无限的。
(五)论空间
1、认为空间(体积)是有限的,不能无限大。
2、认为地球与其他天体在构成元素、位置、运动方式上有区别,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二、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一)“形而上学”的含义:
从学科位置上讲是“物理学之后”的学科。
从内涵上讲,它是“一门研究是者自身以及出于它的本性的属性的科学。”认为“是者”范围最广、地位最高。在他看来,形而上学研究的东西是超越任何其他学科的,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只是“是者”的某个部分或性质。从他所讲的“是者”的意义来看,形而上学就是要把握最抽象、最普遍的知识。
(二)对柏拉图理念论的批判:
尽管亚里士多德认为以前的哲学没有达到形而上学,但是我们看到他仍然与以前的哲学家有着同样的追求,一样想解决世界的本原问题、本质问题,不同的只是结果而已,这也是他为什么要批判柏拉图的“理念论”的原因。
亚里士多德的批判的目的是否定柏拉图用理念来作为事物的本原、原因,同时也表达了他关于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的思想。
1、认为理念是无用的设定。
(1)在他看来,柏拉图的理念论没有达到解释个别事物具有共同本质或普遍性质的原因的目的,而且也不符合第一哲学应宁简勿繁的原则主张。
(2)在他看来,柏拉图的理念是与个别事物分离开的,在许多问题上对个别事物不能予以满意的说明:
理念自身不变不动,何以解释个别事物的运动变化;理念与可感事物相分离,何以能够解释可感的性质;理念是与个体不同的存在,何以解释个体对它们的依存。
2、认为设立分离的理念的理由是难以成立的。
他证明了认识内容和认识对象没有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
3、在他看来设定两种认识对象相分离,还会造成“第三者”的逻辑悖缪。
在他看来,无止境地设定“第三者”在逻辑上是不能的。
(三)形而上学的内容——实体说
1、“是者”的实体意义的逻辑分析依据:
据亚里士多德自己认为,他的实体说的提出,依据之一是对“是”的逻辑功能的分析结果。
对揭示“是者”的实体意义具有重要作用的“是”的逻辑功能:。(1)作为判断的联结词的功能。
它起到了区分实体与属性的作用。(2)指称主词自身的功能。
它起到了揭示第一实体的作用。
(3)表示被定义的概念与定义的等同的功能。
它起到了揭示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的作用
2、“是者”的实体意义:(1)“实体”的含义:
他认为:“实体在最真实、最原初和最确切的意义上说,是既不表述,也不依存于一个主体的东西”。也 19 就是说实体是独立存在的,是不依赖其他东西而存在的。或者说实体就是自己存在,自己说明自己。
他因此把不是实体的存在叫做“属性”。属性就是依附于实体的存在。他认为实体比属性“在定义上、认识顺序上、时间上都在先。”他还列出了九个属于实体的属性的范畴:数量、性质、关系、位置、时间、状态、活动、受动。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含义的确认就是对世界本原的存在的确认。
(2)认为个别事物是第一实体,种和属是第二实体,但有时也认为本质或形式也是第一实体。
这说明了他把个别事物看作是最具实在性的,承认个别事物的存在,认为种和属寓于个别事物之中。但也表现了他的思想的矛盾和混乱。
(3)认为现实意义上的实体是一个等级系列,根据形式与质料、实在与潜在所占比重,具体实体被分为由下到上的等级。
(4)认为最高的实体是“神”。
三、亚里士多德的灵魂学说(认识论)
(一)“灵魂”的含义:
认为“灵魂”是“潜在地具有生命的自然形体的形式”。
他说明了灵魂只存在于有生命的事物之中,灵魂与身体之间具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灵魂在身体内部推动生命活动,是身体生灭和运动的原因。
(二)区分灵魂的功能和类别:
认为灵魂分成三大类,每一类的功能不一样,具有由低级到高级的排列关系,高级的灵魂包含着较低级的灵魂。
(三)论灵魂的感觉活动。
1、对感觉的划分和设想通觉。
2、把感觉灵魂比作“腊块”,感觉比作在腊块上印章。
3、强调感觉接受的是可感形式,而不是可感事物。
“感觉从一般和全部意义上来说,应被理解为一种撇开质料而接受可感形式的能力”。
他认为可感形式既不是可感事物本身,又不是可感事物的本质,不是定义所表达的形式,而是事物的印象。
(四)论灵魂的理性认识。
1、认为理性灵魂是人类灵魂所特有的灵魂,是最高级的灵魂。
2、认为理智是一种主动的能力。
3、认为理智的对象是可知形式。
认为可知形式是从可感形式中抽象出来的。
四、亚里士多德的实践科学
(伦理学和政治学)
(一)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
1、认为伦理学是研究个人的善的实践科学,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政治科学。
2、认为最高的善是幸福。
认为幸福是生命的自然目的,是自然倾向,是一切目的的目的。认为幸福的本质是德性,幸福的外在条件是快乐。
他的观点具有修正苏格拉底的“德性就是知识”的观点的目的。
3、认为有意行为才有善恶之分,无意行为没有道德属性。
4、认为道德行为的实现依赖于“实践智慧”。
5、论“中道”:
(1)认为实践智慧选择德性的标准是“中道”。
(2)认为“中道”是相对于人的情感和行为而言的适中,适中的德性就是善,是相对于两个邪恶的极端而言的“中道”。
20(3)认为各种邪恶情感和行为没有“中道”。
(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1、论国家:
(1)认为国家是家庭和村落的延续,但又认为它在本性上先于其他一切社会组织形式。
“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
(2)认为个人只有在公共政治生活中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德性,达到最高的幸福。(3)论述了国家的功能。
2、论政体:
(1)对政体进行区分:
认为在理论上是好的政体:君主制、贵族制、立宪制。
认为在理论上是不好的政体:暴君制、寡头制、民族制。(2)认为现实中最好的政体是立宪制,是“中道”的政体。思 考 题
1、亚里士多德的“四因”是什么?
2、解释亚里士多德的“实体”、“中道”范畴。
3、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理念论的批判的观点。
4、亚里士多德关于灵魂的功能和类别的观点。
第六章 晚期希腊哲学
晚期希腊哲学:1)从时间上讲,指从公元前322年亚里士多德逝世到公元529年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下令关闭雅典所有学园这段时期,在大希腊和罗马流传的哲学,也叫希腊化时期和罗马时期的哲学。2)从包括的哲学学派讲,指伊壁鸠鲁派、斯多亚派、怀疑派、新柏拉图主义以及以柏拉图追随者组成的学园派和以亚里士多德追随者组成的逍遥派等的哲学。3)从哲学特征讲:
1、它是逐渐衰落的希腊哲学。
2、它具有明显的伦理化的倾向,即以伦理学为核心或归宿,哲学的主要目标不再是追求智慧,而是追求幸福。与此同时,哲学也变得追求实用。
一、伊壁鸠鲁派哲学
该派的创始人和代表为伊壁鸠鲁(Epicurus、公元前342——270年),也叫“花园派”。
(一)原子论思想
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观与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观一脉相承,属于原子论。
但是,伊壁鸠鲁对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进行了发展:(1)在原子的性质中加入了“重量”性质。(2)认为原子的下落运动会产生偏斜。伊壁鸠鲁对原子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
(1)由于原子有了重量,增强了原子自己运动的说服力。(2)由于存在原子的偏斜运动,丰富了对原子运动形式的认识。
(3)由于原子的偏斜运动产生于原子的直线运动,增加了对运动的偶然性的认识,说明了事物生成中具有必然和偶然的关系。
马克思曾对此进行了论述(“博士论文”)。
(二)快乐主义的伦理思想
主要观点:
1、以感觉主义出发,认为善或幸福就是快乐,恶就是痛苦。
2、认为快乐是有层次的,而最高的快乐是静态快乐,即身体免遭痛苦和心灵不受干扰,或者说身体健康和心灵宁静,而在二者之中尤以心灵“宁静”为紧要。
他为此反对把“享乐”当“快乐”,享乐被认为是无止境地追求满足欲望,总是与痛苦伴随。
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不是享乐主义或纵欲主义,应该说他有把物质欲望的满足与精神愉悦二者进行结合的企图,以克服只强调其中一个方面的不足。但是,对于如何处理二者的矛盾,他还不能说明清楚。(讨论:探讨欲望与精神满足之间的关系问题)
二、斯多亚派哲学(Stoicism)
(一)斯多亚派的历史阶段及代表:
1、早期:约公元前4世纪——公元前2世纪的希腊化时期,创始人为芝诺(Zero、公元前336——前264年,他讲学的地方叫“斯多亚”),其他代表有克里尼雪斯(Cleantlies、公元前331——前232年)和克吕西甫(Chrisippus、约公元前280——前206年)
2、中期:罗马人征服希腊化地区之后的罗马共和国时期,约公元前146年——前27年。代表有巴内修(Panaetius、约公元前180年——前110年)和波赛唐纽斯(Poseidonius、约公元前135——前51年)。
3、晚期:罗马帝国时期,约公元前27年——公元395年,代表有赛尼卡(Seneca、公元前4——公元65年、尼禄的教师和大臣)、爱比克泰德(Epictetus、55——135年,据说是奴隶)河马可•奥斯留(Marcus Aurelius、121——180年,是公元161——180年在位的皇帝)。
(二)斯多亚派的自然哲学
斯多亚派的自然哲学主要来源于赫拉克利特的火本原说和“逻各斯”的思想。
主要表现在在不同的层次上论述世界万物。
1、在微观层次上的观点:
(1)认为万事万物由元素构成,并消解为元素。
(2)认为火是最初的元素,是主动的本原;土、水、气三种元素由火产生,但水和土是构成万物的被动元素。
(3)认为火和气两种元素构成的精气,叫做“普纽玛”或“精神”,它最富有火的能动性。
2、在可感的宏观层次上的观点:
(1)认为在被构成的万物中,被动的本原是质料,能动的本原是“逻各斯”或“理性”,是它们二者结合为运动着的形体。
(2)认为理性依自身能力的不同而被分为不同的等级,最低级的、最普遍的是“普纽玛”,最高级的是理智。(3)认为理性所规定的形体由于理性的等级而被排列成无生命物、植物、动物、人和神的等级系列。(4)认为神是具有完全理智的形体,“有智谋的火”;人介于神和动物之间,人与神奉献理智,与动物分享灵魂。
3、在宇宙观层次上的观点:
认为宇宙本身就是一个活着的形体,既包含着千千万万个体的普遍形体。(1)宇宙是由事物的全部和宇宙秩序结合的整体。(2)宇宙是有理性的,按照节律作循环运动。
(3)宇宙整体在空间上是有限的,在时间上是有朽的,但火是永恒的、神圣的。
(三)斯多亚派的伦理学
在斯多亚派看来,伦理学是哲学的核心和目的,自然哲学是基础,逻辑学是手段。对三者的关系进行比喻。
斯多亚派的所有伦理学观点都可以概括为一句话:“按照自然生活”。
1、认为自然指世界的本性,即“逻各斯”、“正确理性”等,按照自然生活也就是按照理性生活,按照自然律生活。
2、在斯多亚派看来,逻各斯是必然性,因此按自然生活也就是服从命运,因为命运是最严格的必然性。他 22 们认为每一个人都由自己的命运,人不能改变或控制命运。
3、认为人虽然不能改变或控制命运,但却可以控制对待命运的态度,正确的态度是顺从命运,也就是理性的态度,它的特点是“不动心”,不动心是幸福目标。
4、认为不顺从命运的态度是非理性的情感,具体为忧伤、恐惧、欲求和快乐。因此他们与伊壁鸠鲁派的快乐主义是对立的。
(四)斯多亚派的政治学
1、提出“世界城邦”和“世界公民”。
2、认为世界城邦遵循“自然律”或“自然法”。
三、怀疑派(Skepticism)
晚期希腊的怀疑主义哲学一般被认为有三个时期: 1)早期: 2)中期: 3)晚期:
(一)皮罗的怀疑主义(皮罗主义)
皮罗(Pyrrhon、约公元前365——前270年)
1、认为任何认识都是不可能的。
2、认为“悬搁”不仅是一种认识态度,而且也是一种生活态度。
3、认为不动心或宁静的心境就是最高的善的体现。
(二)恩披里柯的怀疑主义的五个论据:
四、新柏拉图主义(Neo-Platonosm)新柏拉图主义的代表:
普罗提诺的新柏拉图主义的观点:
1、认为世界的本原有三个。
2、认为太一是无所不包的统一性。
3、认为太一生成其他本体的过程叫“流溢”。
4、“流溢”过程:
5、认为人的灵魂可上升或下降。思考题
1、伊壁鸠鲁对原子论发展的观点。
2、解释斯多亚派的“按照自然生活”
一、基督教的历史(早期):
恩格斯说:“它最初是奴隶和被释放的奴隶、穷人和无权者、被罗马征服或驱散的人们的宗教。”
(一)犹太人和犹太教。
“希伯莱人”、“以色列人”、“犹大人”、“犹太人”、“耶和华”
(二)耶稣阶段。
“弥赛亚”(犹太人的救世主)、“基督”
(三)圣保罗(保罗)阶段。
(四)基督教的诞生。
(五)罗马帝国阶段。
二、早期基督教哲学——教父哲学概况
(一)教父和教父哲学
1、教父:
2、教父哲学:
(二)基督教的主要教条:
1、三位一体说。
2、创世说。
3、原罪说。
4、救赎说。
5、天国报应说。
(三)教父哲学对待哲学的两种态度:
1、信仰主义的态度:将信仰与哲学对立。德尔图良代表。
2、理性辩护主义的态度:信仰与哲学可以统一。奥古斯丁代表。
三、教父哲学的集大成:奥古斯丁的教父哲学。
奥古斯丁(Augustin、354——430年)
(一)认为“基督教是真正的哲学”。
(二)知识论——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
1、上帝就是真理自身或上帝是真理的来源。
2、人获得真理是上帝的“光照”。
(三)神正论。
1、关于什么是“恶”的问题。
2、意志自由说。
3、原罪和恩典说。
(四)基督教的社会历史观:
认为真正的历史是“上帝之城”的历史。思 考 题:解释“教父哲学”。
第八章 早期经院哲学
一、什么是“经院哲学”
经院哲学由教父哲学发展而成。
(一)“经院哲学”含义
原义:指在公教会(或天主教会)学校里传授的、以神学为背景的哲学。它的基本特征是:以“经院”(即教会或修道院办的学校)为生存环境,以“辩证法(”即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论辩推理)为操作原则。
延伸含义:指那种脱离实际、排斥经验,搞形式主义和繁琐论证的哲学。如论证“神用泥土捏成的人的始祖亚当有无肚脐眼?”“吃人的野蛮人死后肉体复活的情况如何,这个复活的肉体是他们自己的肉体,还是他人的肉体?”
(二)“经院哲学”的发展过程:
第一阶段(早期):从九世纪到十二世纪末,是经院哲学的准备和形成时期,最主要的是唯名论同实在论之争。安瑟尔谟被称为“最后一个教父和第一个经院哲学家”。
第二阶段:从十三世纪到十五世纪中叶,是经院哲学兴盛和开始衰落时期,最主要的是托马斯 • 阿奎那的经院哲学。
二、唯名论和唯实论之争
唯名论和唯实论之争是经院哲学内部的争论。
(一)争论的焦点
是关于一般(概念)或共相是否实在的问题,或者说究竟“一般”(共相)是实在的,还是“个别”(殊相)是实在的。
(二)问题的由来
来源于3世纪的新柏拉图主义者波菲利提出认为是最高级的问题的三个问题:(1)共相是否独立存在,或者仅仅存在于理智之中?(2)如果它们是独立存在,它们究竟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
(3)如果它们是无形的,它们究竟与感性事物相分离,还是存在于感性事物之中,并与之一致?
6世纪的哲学家波埃修把问题引进,并强调其研究价值。
12世纪时问题成为神学家关注的焦点。
(三)唯名论的观点
认为存在的事物都是个别的,心灵之外没有一般的对象。
不过有极端的唯名论和温和的唯名论的区分:
极端的唯名论认为共相只是名词,如果说它们是实在的话,这种实在不过是“声音”而已。
温和的唯名论认为共相是一般概念,是心灵对个别事物的个别性质加以概括或抽象而得的,概念只存在于心灵之中。
(四)实在论的观点
认为共相既是心灵中的一般概念,又是这些概念所对应的外部实在。
实在论也有极端派和温和派的区分:
极端的实在论认为一般概念所对应的外部实在是与个别事物相分离的、更高级的存在。
温和派认为实在是存在于个别事物之中的一般本质。
(五)争论的哲学意义
争论的焦点实际上是希腊哲学中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着重探讨的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问题,因此,争论就是在特殊情况下的哲学活动,是哲学基本派别斗争的特殊形式。列宁说:“当然,中世纪唯名论者同实在论者的斗争和唯物主义者同唯心主义者的斗争具有相似之处”。
(六)争论的社会意义
争论绝不是一场纯思辨的争论,是当时社会的政治斗争的反映。
二、坎特伯雷的安瑟尔谟
(一)生平活动
Anselm of Canterbury、1033——1109年。早期实在论最著名的代表。
(二)关于信仰与理性的关系的观点
1、不否定理性的作用。
2、认为“信仰,然后理解”。
(三)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1、“本体论证明”的内容;
推理形式:
2、对“本体论证明”的辩护:
(1)高尼罗对安瑟尔谟的证明的反驳:
(2)安瑟尔谟对反驳的辩解:
(四)关于同罗色林的争论
他同罗色林的争论代表了实在论同唯名论的第一次交锋。
三、罗瑟林
(一)生平活动
Roscellinus、约1050——1125年。极端唯名论的代表。
(二)主要思想
1、认为真正的实体只是个别事物。
2、认为共相(一般概念)不表示个别事物之外的实在,如果是实在的话,只是表示声音而已。
3、在逻辑上对“三位一体”教义产生了异议解释。
四、阿伯拉尔
(一)生平活动
Peturs Abalard、1079——1142年。温和的唯名论的代表。
(二)关于理性与信仰的关系的观点
1、他不是一般地承认理性的作用,而是从更深刻的意义上去认识理性的作用。
认为辩证法的首要任务不是证明、解释,而是探索、批判。
认为辩证法可以帮助找到产生信仰的不确定性的原因。
2、认为理性与信仰不是对立的,“真理不会反对真理”。
(三)“概念论”的唯名论思想
1、对实在论和极端唯名论的批判:
对极端实在论和温和实在论关于存在共相实在的观点的分析批判。
对罗色林的极端唯名论否定一般概念的意义的观点的分析批判。
2、“概念论”的主要观点:
(1)只有个别事物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共相不是实体,也不表述个别实体以外的实体。(2)共相作为名词是有形的,作为名词的意义是无形的,但心灵中有关于它的印象。
(3)共相表述的事物共同状态在感性事物之中,但共相把握这一状态的方式却在理智之中,表现为心灵中的一般印象。
(4)个别事物是产生共相的原因,但共相一旦产生,便成为不依赖个别事物的心灵印象。思考题
1、解释“经院哲学”。
2、安瑟尔谟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的证明”。
3、解释“唯名论”、“实在论”。
4、唯名论和实在论的争论焦点是什么? 第九章 经院哲学的亚里士多德主义
托马斯主义
一、阿维洛伊主义和拉丁的阿维洛伊主义
(一)阿维洛伊主义
13世纪经院哲学在利用希腊哲学方面,经历了一个明显的变化,即以柏拉图哲学为主变为以亚里士多德哲学为主。在促成这个变化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是阿维洛伊主义。
阿维洛伊主义是12世纪在西班牙流行的一种“穆斯林的亚里士多德主义”(“阿拉伯的亚里士多德主义”),也叫“西部的亚里士多德主义(”相对于另一派叫“东部的亚里士多德主义”的穆斯林的亚里士多德主义而言),因其代表人物为阿维洛伊(Averroe)而得名。
阿维洛伊主义由于是在阿拉伯人翻译和注释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形成的,所以它主要的还是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其中对经院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的观点有:
(1)认为物质在时间上是无始无终的,但是在空间上是有限的,所谓从“无”中创造出世界的学说,是神学家最荒谬的臆造之一。
(2)“双重真理论”:认为哲学和宗教归根到底导致同一个真理。二者追求真理的形式不同。哲学高于神学。
(二)拉丁的阿维洛伊主义
阿维洛伊主义是西欧人重新认识亚里士多德主义的重要途径,拉丁的阿维洛伊主义就是阿维洛伊主义被译成拉丁文的形式进行传播的思想,也叫“世俗的亚里士多德主义”,代表人是巴黎大学的西格尔(Siger of 26 Barbant、1240—1284年)。
拉丁的阿维洛伊主义使亚里士多德主义对经院哲学的影响具有了直接的现实性。其对经院哲学产生重要影响的观点主要是以上阿维洛伊主义所主张的观点。
二、托马斯主义
(一)托马斯(Thomas Aquinas)的生平活动
(二)托马斯论哲学和神学的关系
1、认为哲学和神学是两门不同的科学。
(1)认为区分科学的标准不在于客观对象,而在于研究方式,同样的对象可以被不同的方式认知而成为不同科学的研究对象。神学和哲学有着共同对象,但哲学以理性认识它们,神学靠天启认识它们,两者因此是两门独立的科学。
(2)认为神学虽然也使用演绎推理,但它的演绎前提与哲学的不同,而判断一门学问是否科学的标准取决于它是不是一个演绎体系,因此神学和哲学是不同的科学。
(3)认为“在哲学外,建立一种凭上帝启示的学问,是有益的”。好处是人类的拯救来的更合适、更准确。
2、认为神学高于哲学,哲学是神学的奴仆。
(1)认为神学“在思辨和实践两方面都超过其他科学”,因此神学高于哲学。
(2)认为人的理性属于自然,而上帝的恩典又是成全自然的,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使神学需要哲学。认为神学可借哲学“来把自己的义理讲得更清楚些”。
(三)托马斯的“形而上学”
托马斯从维护神学的目的出发,在他的“形而上学”中阐述了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的思想。
1、关于“存在”的意义的观点。
(1)认为存在的意义指活动本身,是赋予一切事物现实性的活动,不是指一个事物或一类事物。因此,它的特征在于它的现实性,它也就是使潜在转变为现实的活动。(2)认为存在高于、由于和先于本质。
2、关于“实体”的划分的观点。
托马斯根据存在与本质、形式与质料的关系不同,把实体看作由高级到低级的等级系统,体现了他的温和的实在论的态度。这个等级系统为最高实体上帝、精神实体、物质实体。
(四)托马斯对上帝存在的论证
相对于安瑟尔谟的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托马斯的证明属于后天的证明,即是从经验出发的证明。
1、从事物的运动或变化方面论证。
2、从动力因的性质来讨论上帝的存在。
3、从可能和必然性来论证上帝的存在。
4、从事物中发现的真实性的等级论证上帝的存在。
5、从世界的秩序(或目的因)来论证上帝的存在。
(五)托马斯的认识论 感觉论 理智论 意欲论
1、感觉论
托马斯的认识论与他的实体学说是一致的,因此他首先论及以有形事物为对象的认识形式——感觉。(1)认为感觉是知识的一个来源,知识开始于感觉。
他说:“有感觉才能理解”,“只有当感觉健全、精确时,心灵才能自由驰骋”。因此他认为感觉在一般情况下是不会犯错误的。
(2)认为认识在由感觉到理智的过程中,感觉区分为外感觉和内感觉两种形式。
外感觉是以有形事物为对象的感官活动,根据感官和感觉对象的结合的区分标准,分成看觉、听觉、嗅 27 觉、尝觉、触觉五种,其中触觉是最基本、最一般的外感觉。人的外感觉并不高于动物的外感觉。
内感觉以可感形式为对象,它是对外感觉获得的关于事物的印象进行再认识,它能在各种条件下,包括在事物不出现的情况下,从各方面认识事物全部。它包括有通感、辨别、想象、记忆四种形式,其中想象是最重要的内感觉。想象意味着理智潜在地参与了感觉活动,因此想象是思想的初级阶段。人的内感觉超过动物的内感觉。
2、理智论
托马斯是把理智活动看作比感觉活动更高级的认识活动来论述的。
(1)认为理智活动以抽象形式为对象,人的灵魂的理智活动也是知识的一个来源。
(2)认为人的灵魂的理智活动就是抽象活动,抽象活动是在感性活动内部自发产生的,他是把可感形式中的质料因素,即一切于具体形状、大小有关的印象完全排除,达到对无形的、普遍的形式的认识。(3)认为人的理智从有形事物抽象出来的普遍概念也就是共相,共相一方面是存在于人的思想中的独立概念或名称,另一方面又是存在于可感个体之中的普遍实在,是普遍概念的对应物。他在此企图调和唯名论和实在论。
3、意欲论
(1)认为人除了认知活动外,还有意欲的活动方式。意欲是人从内到外的活动,它以外部事物为目的,把自己的力量施加在外物上,改变或利用外物,外物的变化是意欲在心灵之外造成的结果。意欲也就是人的行为。
(2)认为意欲分为感性意欲和理性意欲两种,它们的差别就如感觉与理智、动物与人的差别一样。
感性意欲是动物意欲,是人的自然意欲;理性意欲则是意志。很显然他认为意志要比感性意欲高级。(3)认为人的行为分为“人性行为”和“人的行为”。
人性行为是完全由理性意欲支配的行为,它出自人所特有的属性,是理智与意志相统一的行为;人的行为则是由理性意欲与动物意欲共同支配的行为,它出自人的本质。
(六)托马斯的伦理学
托马斯的伦理学是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加神学的结果。
(1)认为道德活动的终极目的是上帝,直接目的是幸福,幸福和上帝的关系是共有的善和最高的善的关系。(2)认为德性分为基本德性和神学德性。
基本德性是以理性为标准的意志的习惯,有谨慎、正义、节制和坚韧四种;神学德性是意志遵循上帝启示和使徒教导而培养出的好习惯,包括有信、望和爱。
(3)认为“自然律”即关于人的本性的规律是上帝制定的永恒律,并铭刻在人的心灵中,表现为人的自然禀赋和倾向。
“自然律”内容为:趋善避恶以保全生命,通过夫妻关系来繁衍后代,在和平的环境里探索真理,服从法律以保持社会秩序。
(七)托马斯的政治学
托马斯的政治学具有明显的宗教目的。
(1)同意亚里士多德的“人是社会的动物”的观点,因此认为社会和国家是自然的,国家是为了公共的善而建立的。
(2)认为教会追求超自然的善高于国家谋求的公共的善,因此教会高于国家。(3)认为国家制定的人类的法规依据于自然律,是成文法的自然律。
成文法的来源有:一是上帝直接向人类宣布的神律,二是人的信仰与理性。(4)认为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和民主政体都是好的国家形式,其中君主政体为最好。思 考 题
1、解释“阿维洛伊主义”。
2、托马斯主义关于对上帝存在的论证。
3、托马斯主义的认识论观点。
第十章 英国的经院哲学家
一、罗吉尔 • 培根
(一)生平活动
(二)关于基督教学术的革新思想
1、论人类认识错误的根源
培根认为在下面四个方面造成了人类认识的障碍,导致错误的认识:(1)崇拜权威的教条主义。(“靠不住的、不适当的权威的榜样”)(2)因袭守旧的保守主义。(“习俗的长期性”)
(3)盲目的信仰主义。(“无知民众的意见”)
(4)夸夸其谈、不学无术。(“以虚夸的智慧掩饰无知”)
2、对新学科内容的设想
培根提出要改革哲学的学科内容,以适应现实的需要。他提出的新学科由五部分组成,即数学、语言学、透视学、实验科学和伦理学。这体现了他提倡的科学理性精神。
(三)论实验科学
培根在哲学的学科组成中提出了“实验科学”的新学科,他因此也就成为第一个使用“实验科学”的人,他极力地推崇实验科学,不仅从理论上向人们阐明实验科学的重要性,而且提出过很多有用的设想,可称之为实验科学的先驱。
1、关于实验科学的优越性的论证
(1)认为它具有实证性,能证明科学的结论。
他在此阐述了逻辑证明(推理)与实验的关系,认为如果推理证明是确定知识的必要条件的话,那么实验科学就是确定性的充分条件。他说:“一切事物都必须被经验证实”。(2)认为它具有工具性,如果没有实验的帮助,其他科学便达不到目的。
(3)认为它具有实用性,它不仅仅是其他科学的工具,而且是达到人为目的的工具。
二、约翰 • 邓 • 司各脱
(一)生平活动
(二)论形而上学与神学、理性与信仰的区别
司各脱对形而上学与神学在各方面的区别进行了论述,从而严格地区分了形而上学与神学,这对淡化神学对哲学的影响,使哲学非宗教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1)认为作为形而上学的对象的“是者”有两种样式:作为上帝的无限存在和作为被造物的有限存在,由于有限与无限是非连续的,不能相通,所以不能从有限存在去推理、证明无限存在。他在此说明了哲学并不能完全对上帝进行论证。
(2)认为神学不证明上帝的存在,上帝存在对神学来讲是先设定的存在,神学的对象是上帝的属性。(3)认为形而上学虽然可以证明上帝的存在,但它不能提供上帝属性的知识,它只能提供有限存在的属性的知识。
(4)认为人的理智属于有限存在的样式,上帝的理智属于无限存在的样式,两者不能相通,人的理智达不到神学的高度。
(5)认为上帝的属性只能是信仰的对象,神学是信仰的学问,不是一门知识,而是一门实践的学问。
(三)个性学说
司各脱在唯名论和实在论的论争中,提出“个性”来说明事物的特殊本质的实在性,具有独创性,也说明了他的“精细”风格。
(1)认为实在论在承认形式是一类实体的共同本质的情况下,不能把质料作为实体个别化的原则。
质料只是实体的量的规定性,它是在本性上后于实体的,作为实体的属性是不能决定实体自身的。(2)认为决定实体个别性的是在实体中的“个性”要素,个性是“决定一事物是这个而不是那个的本性”。
29(3)认为个性是决定实体的终极因素,是没有性质解释的,在逻辑上是不能被定义的。(4)认为形式、质料、个性共同构成事物的实在本质。
(四)论自由意志
在司各脱的思想中,有关于意志的无限支配作用的阐述,使其思想具有意志主义的特征。(1)认为上帝具有无限的理智和无限的意志两个方面,意志对理智具有自由决定的作用。
(2)认为人的灵魂也有理智和意志两种功能,在两者的关系上,是意志支配理智,而不是理智支配意志。
原因:只有当人们愿意知道某一对象时,他才会运用他的理智。(3)认为归根结底是上帝的无限意志支配一切,包括人的意志。
三、威廉 • 奥康
(一)生平活动
(二)新唯名论
奥康通过在唯名论中引入13世纪的词项逻辑的有关研究结果,重新对事物的的性质和概念内容作解释,发展出新唯名论理论。
1、关于词项概念的逻辑功能的论述
(1)认为观念符号有指称和指代两种不同的逻辑功能,“指称”是符号自身具有的代表功能,“指代”是符号在命题中才具有的代表功能。
(2)认为殊相是专名,具有对一个个别事物的指称功能和对其他专名的指代功能;而共相就只有对个别事物的概念或思想的指代功能。这样共相与殊相的区别变成了名称概念的逻辑功能的区别。
2、对“普遍性”的唯名论解释
由于唯名论只承认个别事物是实在的,因此实在论常在科学研究对象具有普遍性、谓词的表述对象具有普遍性和定义对象具有普遍性这三个问题上为难唯名论,奥康运用指称和指代的区别理论对以上三个问题做出了解释,回应了实在论的责难。
(1)认为科学的研究对象毫无疑问地要有普遍性,是共相及其组成的普遍命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存在与共相对应的实体,因为这里的共相并不指称任何东西,而是指代殊相,实际存在只是个别事物,只不过它们不直接成为科学的研究对象而已。
(2)认为在命题“所有S是P”中,谓词P并不指称主词S所指称的东西的任何一部分,它正确表述主词的功能是它的指代功能,因此,谓词可以普遍地表述个别事物,不需象实在论者那样设立一个与谓词相对应的普遍实在对象。
(3)认为在定义的命题“X是Df”中,根据语言单位只能与语言单位互换和定义与定义对象有互换性的原理,定义对象不是实体或实在的类,而是普遍词项,定义不过是对所有被定义的对象的名称(不管它们是殊相还是共相)的指代。另外,Df应是指代的指代,比一般命题的谓词P有更高的概括作用。
3、论自明知识与证据知识的区分
(1)认为知识的真假始于命题的真假,判断命题的真假通过两个途径进行:一是通过了解命题中词项之间的关系;二是根据词项与事物之间是否有对应关系。
(2)认为对词项之间的意义联系的认识叫做抽象认识,如“苏格拉底是人”;对词项与事物之间有无联系的认识叫做直观认识,如“苏格拉底在跑”。
(3)认为由直观认识复合组成证据知识,由抽象认识复合组成自明知识。
(4)认为直观认识表达偶然命题,证据知识是偶然知识;抽象认识表达必然命题,自明知识是必然知识。
(三)“奥康的剃刀”
奥康的新唯名论是反对实在论的,直接针对的就是实在论设置的普遍实在,在他看来,它们统统是无必要的、多余的,要坚决把它们剔除掉。后人把他的这个理论设立原则叫做“奥康剃刀”。
“奥康剃刀”用奥康的话表述为:“切勿浪费较多东西去做用较少的东西同样可以做好的事情。”后人的表述为:“如无必要,切勿增加实质”。
它也叫做一条思维经济原则。
思 考 题
1、罗吉尔 • 培根关于实验科学的优越性的观点。
2、司各脱对“普遍性”的唯名论解释
3、解释“奥康剃刀”。
第十一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思想
一、文艺复兴运动简介
(一)文艺复兴运动的历史背景
1、从十四世纪到十六世纪末叶,是欧洲封建社会瓦解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时期。
2、自然科学发展的状况。
3、古希腊罗马自然科学著作与哲学著作的发现与利用状况。
(二)“文艺复兴”的含义
1、描述性的含义:
十四世纪以后,随着古代典籍陆续从阿拉伯重新传入欧洲,在反对中世纪神学世界观的斗争中,先进思想家们对非基督教的古代世俗文化发生了兴趣,怀着极大的热情搜集、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发掘古代文化遗产,研究古代语言、历史、文艺、科学和哲学,仿照古典作品进行创作。古典文化的研究,蔚然成风。这就是说谓“文艺复兴”。
2、实质意义:
实质上是借古希腊文化,作为资产阶级反封建反神学的思想文化运动,是欧洲一次新的文化、科学和哲学发展的开始。
(三)文艺复兴运动群英谱
1、文学家代表:
2、艺术家代表:
3、科学家代表:
4、哲学家代表:
5、宗教改革思想家代表:
6、社会政治思想家代表:
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
(一)人文主义的含义和基本精神
1、人文主义的含义
原义:即“人文学”,指一种与神学相区别的世俗的学问,包括文法、修辞学、历史学、诗艺、道德哲学等。哲学上的含义:指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
2、人文主义的基本精神
抬高人的地位,贬抑神的地位。“我是人,人的一切特性,我无所不有。”
(二)人文主义的核心和哲学基础——人性论
1、反对中世纪抬高神、贬抑人的地位的观点,肯定人的价值、尊严和高贵。
2、认为感性欲望是人的本性,反对神学的禁欲主义和来世观念,要求人生的享乐和个性的解放,肯定现世生活的意义。
3、认为理性是人的天赋本性,反对神学贬低理性的观点。
4、认为人性包含着自由、平等、博爱,反对封建等级观念。
(三)人文主义的意义
1、理论意义
2、社会意义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哲学思想
文艺复兴另一个历史功绩是“自然的发现”,表现为自然哲学的思想:
对世俗生活的重视必然引起对自然的浓厚兴趣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文艺复兴促进了人们对自然科学的研究,使人们开始用科学的方法而不是神学的眼光去面对自然界,为16世纪以哥白尼的天文学为代表的自然科学繁荣打下了基础。因此称文艺复兴带来了“自然的发现”。
四、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改革运动
在文艺复兴即人文主义运动的影响下,在16世纪,欧洲大地上又发生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正统宗教神学革新运动,它就是宗教改革运动。从表面上看,它虽然是宗教内部进行的改革,但是,它实质上是人文主义运动在宗教神学领域的延伸,是新思想文化运动的组成部分,甚至是新兴的“资产阶级革命”(恩格斯语)。它的影响甚至比人文主义更大更深远,因为它具有更广泛的社会群众基础。
宗教改革直接的要求是消除教会的权威,便奢侈教会为廉洁教会,而从哲学上看,其内在要求则是由外在的权威返回个人的内心信仰。
新的宗教哲学思想是宗教改革的核心。
1、马丁•路德的宗教哲学——“因信称义”说(1)马丁•路德宗教改革运动:
1517年1月30日、“赎罪券”、《九十五条论纲》、驱逐僧侣、捣毁寺院、平民暴动、翻译《圣经》。(2)“因信称义”说:
马丁•路德通过引用原始基督教的教条“因信称义”来阐发自己的宗教思想,它意思指人的灵魂得救不在于教会,也不在于“事功”,只在于个人的内心信仰。只有信仰才是获救的必要条件,“事功”只是信仰的结果。
“因信称义”说消除了教会的权威,以信仰的方式返回个体性和内在性,也可以说是“人的发现”。
2、加尔文的宗教哲学——“先定”说
加尔文的宗教改革思想也属于“因信得救”的主张,但是他用上帝“先定”说深化了这一主张,强调了“因信得救”的宿命论性质。
“先定”说指宇宙中的一切都源于上帝永不更改的安排和命令(“先定”),因此个人得救是上帝预先的拣选,早已注定,个人的功德和教会的存在都不能改变上帝的先定。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是表明实现了上帝所赋予的先定使命。思考题:
1、解释“文艺复兴”。
2、人文主义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第十二章近代哲学与自然科学的精神
一、近代自然科学与哲学的理性主义特征的关系
欧洲近代哲学从它产生的时候开始,就与欧洲的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紧密相连,可以说,欧洲社会的经济、政治发展状况是决定近代哲学发展的根本因素。但是,哲学受经济、政治的决定作用不一定是直线的或直接的,往往会在它们之间加入一些中间的因素,这些因素会成为哲学的直接影响因素,哲学也会通过它们对社会的经济、政治产生作用。
这样,分析这些中介因素与哲学之间的关系,对于了解哲学存在和发展的原因、特征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欧洲近代哲学来讲,近代自然科学就是这样的对其特征有决定作用的重要因素,其中近代哲学的理性主义特征就与近代自然科学的状况分不开。
关于近代的自然科学与哲学的理性主义特征的关系,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阐述:
(一)近代自然科学本身就充满着以理性主义为特征的哲学精神。
具体表现为:
1、近代自然科学体现了探索自然奥秘的求知精神。
近代自然科学以自然为对象,给理性创造了充分去表现的舞台。
2、近代自然科学体现了重视观察和实验的求实精神。
近代自然科学家发扬了13世纪英国唯名论者倡导的“实验科学”的精神,注重把经验尤其是科学实验当作发现和检验知识的方法。这时理性作用的表现之一。
3、近代自然科学体现了精确的量化而达到的确定性。
近代科学成功地运用了数学语言去精确地描述客观规律。这更是理性的强大作用的表现。
4、近代自然科学体现了理解世界的机械论图式。
在近代自然科学中占主导地位的范式中(牛顿力学体系),被想象的世界模型是机械模型,世界被想象为一架大机器,自然物被想象为有形而无灵魂的零件,没有本质的高下之分,它们按相同规律运动,没有天界和地界之分。上帝被设想为自然这架机器的设计师和第一推动者。
(二)近代哲学的主要建树是对新科学的迎合与推进,它的理性主义特征处处体现着近代自然科学精神。具体表现为:
1、哲学适应科学发展的需要,发生了方向性的变化。
近代哲学与古代和中世纪哲学相比,发生了“认识论的转向”,即认识论问题成为了哲学的中心问题。哲学的这种转向不是依靠自身的逻辑和思辨推理出来的结果,而是自然科学这一外来刺激的结果。因此它能反过来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不可取代的保障和导向。
2、近代认识论中有经验论和唯理论两大阵营,两者除了唯名论和实在论这一遥远的历史根源外,还直接地、集中地反映了对自然科学方法的不同理解。
近代自然科学存在着实验方法和数学方法这两种主要的方法,近代哲学家在对它们的侧重和取舍中,形成了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分歧。
唯理论以数学为知识模型,推崇数学的方法,把天赋观念作为知识的起点,把必然真理作为知识的目标,把观念的内在标准作为真理的标准。
3、近代哲学和自然科学一样,也有机械论的特征。
机械论是近代哲学的普遍特征,不管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不管是经验论,还是唯理论,都受到自然科学的影响而有机械论的倾向。不过,各派对机械性的因果关系所作的解释,是各有特点的。有的表现明显,有的是间接表现。
4、近代哲学的理论是以自然科学为范式而建立起来的。
从共性来讲,近代哲学一般都采取科学论文的形式,与古代哲学的对话、诗、散文等自由文体,与中世纪以问题为中心的逻辑论证的“学问”,都截然有别。
就个性而言,表现比较突出的样式有:笛卡尔的形而上学体系、斯宾诺莎的“伦理学”、霍布斯的政治哲学、休谟的“人性科学”。
二、近代经验论的开创人弗兰西斯 • 培根
(一)弗兰西斯 • 培根的生平活动。
Francis Bacon,1561—1626年。
培根的人格受到质疑的主要两件事:(1)主动指控与他有恩的埃塞克斯伯爵谋反。(2)作为大法官收受贿赂。黑格尔说他“极端忘恩负义”、“参加政治阴谋,做不正当的事”、“犯了最荒唐的贪污罪”。马克思说:“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是培根。”
(二)培根对以经院哲学为代表的传统思想的分析批判
1、认为经院哲学以及亚里士多德的科学体系存在着种种弊端,没有实用性。
认为传统的和现实的知识只是为了满足言谈、争辩、宣传、个人名利和个人思辨的需要而存在,却偏偏没有服务于人类的实用性。
他说:经院哲学是希腊神话中的斯居拉女神,虽然“具有一个处女的头脸”,但是却没有生育的能力。
2、培根不仅仅是对经院哲学予以否定,而且深入地分析了传统科学观赖以生存的心理根源和社会根源,提出了著名的“四假相”说。
认为妨碍人们认识自然真理的幻想和偏见称之为“假相”,这些“假相”有四种:
(1)“种族假相”:指人性的缺陷,即人类在认识事物时,总是以自己的主观感觉为尺度,而不是以宇宙本身为尺度,从而陷入主观主义,歪曲事物的真相。
(2)“洞穴假相”:指个体差别造成的缺陷,即由于个人的天性不同,每个人所受的教育不同,而形成的个人的偏见,它犹如每个人都有自己所处的“洞穴”。相当于“坐井观天”。
(3)“市场假相”:指语言交往中产生出的误解,即人们在相互交往中,由于用词的错误和混乱而造成的假相。
(4)“剧场假相”:指各种哲学体系以及流行理论造成的错误,即人们盲目崇拜各种传统的哲学体系和错误的证明法则,并将其移入人的心中而造成的偏见。
“四假相”说虽然主要是针对经院哲学的,但是它对错误认识所作的根源性的分析,却具有普遍的意义。他看到了人类认识过程的复杂性、曲折性,指出了认识上的主观性、片面性是产生谬误的认识论根源,并且仔细分析了主观性、片面性的各种具体表现形式及其形成的条件。它对于人们防止和克服错误认识具有启发意义。
(三)培根的经验论
从最基本的特征看,培根无疑是经验论者,但是,他也认为认识需要理性的参与。
1、认为一切知识起源于经验。
“人们若非发狂,一切自然的知识都应当求之于感官。”
2、认为“经验”要符合以下的要求:
(1)作为一切科学知识的基础的经验必须具有“确实性”。(2)经验应当是丰富的,数量是足够的。
3、认为经验尤其科学实验是真理的保证。
“科学在人的心目中的价值也必须由它的实践来决定。”
4、认为只有将感性和理性结合起来,才能形成科学知识。
(四)培根创立的归纳法
培根在经验中看中科学实验,在他看来,因为科学实验讲究科学方法的,而他认为科学实验应用的方法应是归纳法,它是不同于亚里士多德主张的演绎法的“新工具”。他的归纳法是分三步进行的:
(1)广泛搜集自然史和科学实验的材料。(2)整理材料,为归纳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这一步中,他提出了他的归纳法的核心内容——“三表法”。“本质和具有表”、“差异表”、“程度表”。(3)归纳。
该步最要紧的是用排斥和否定的方法,是进行归纳的关键性一环。
三、机械主义的经验论者霍布斯
(一)霍布斯的生平活动
(二)霍布斯的机械论的哲学
霍布斯认为哲学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即由研究自然物体的“自然哲学”和研究人以及人造物体(国家)的“公民哲学”两个部分组成。在自然哲学中,他充分利用几何学、力学、物理学的材料,论述了关于自然物体的观点,系统地阐明了机械论的自然观。因此他的哲学的机械论特征主要体现在他的自然哲学里。具体表现在:
1、认为世界和人都是机器。
他认为整个世界是一部由因果链组成的大机器,世界里的每个部分则是大机器中的小机器,人也是机器,只不过它比其他自然物体精巧而已。如他把人与钟表作比拟。
2、把物体定义为“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思想,与空间的某个部分相合或具有同样的广袤。”
他讲的广袤即广延,指的是物体的大小,这样的物质概念是一个机械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因此他反对 34 一切主张“无形实体”的说法。
3、把运动定义为物体“连续地离开一个位置,又获得另一个位置。”即认为运动就是机械的位置移动。
4、认为可感性质是偶性。
他认为在物体的一切性质中,只有广延或形状是物体固有的根本特性,是必然的,其余的都是偶然的,如颜色、声音、滋味、冷热、动静等这些性质。他把这些性质叫做“偶性”,偶性就是“某个物体借以在我们心里造成它自身的概念的那种能力。”
(三)霍布斯的社会政治学说
1、社会契约论。
霍布斯是西方政治学说中的社会契约论的创始人之一。
(1)认为人类在进入社会之前,生活在自然状态中,按照“利用一切手段保存自己”的自然律活动。(2)认为人类按照“为了最大限度的维护自己的权利,在必要时放弃别人也同意放弃的权利”的自然律,必然从自然状态进入人类社会。
(3)认为社会就是人类的契约生存状态,国家是契约的产物。
2、对宗教神学的批判。
(1)认为上帝的观念不是天赋的。
(2)认为恐惧和愚昧是宗教产生的自然种子。
(3)认为神学的传播和教育是宗教得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原因。(4)认为统治者为了自身的利益,保护宗教的存在和传播。思考题
1、分析近代的自然科学与哲学的理性主义特征的关系。
2、培根讲的“四假相”是什么。
3、霍布斯的机械论的哲学的观点。
第十三章 笛卡儿的唯理论
一、笛卡儿的生平活动
黑格尔说,笛卡儿是近代哲学的创立者;罗素说,笛卡儿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共同始祖。他们的说法应该说是对笛卡儿哲学的两个突出特征——唯理论和二元论的揭示。
二、笛卡儿的方法论
同培根一样,作为一个对以经院哲学为代表的旧知识的批判者,最重要的不是他给人们提供了多少新的知识,而是他给人们提出的获取知识的方法。笛卡儿的方法论代表了近代哲学对自然科学方法的一种理解——唯理论的理解的开始。
1、认为科学的统一性不在研究对象,而在于方法,哲学首先要研究科学方法。
2、认为数学方法是普遍适用的一般方法,它被运用到其他学科时称为“普遍数学”。
3、认为数学方法的两个一般特征“度量”和“顺序”在作为一般科学方法的“普遍数学”中表现为:
(1)度量方法转化为不可量化的对象之间的同与异的比较,即通过概念的比较,把握不同对象之间在性质上和程度上的相似和差异。
(2)研究顺序首先是分析,寻找确定的第一原则,然后再运用综合,从第一原则推导出确定的结论。
以上两个方法特征也就是哲学的方法特征。
4、认为科学方法的规则有四条:
(1)“第一,决不接受我没有确定为真的东西”。
(2)“第二,把每一个考察的难题分析为细小部分,直到可以适当地、圆满解决的程度为止”。(3)“第三,按照顺序,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一点一点地上升到对复杂对象的认识”。(4)“第四,把一切情况尽量完全地列举出来”。
三、笛卡儿的第一哲学——形而上学
马克思说,笛卡儿“把他的物理学和他的形而上学完全分开”。是的,笛卡儿把哲学比作一棵大树,树根是形而上学,树干是物理学(自然哲学),树枝是医学、力学、伦理学等应用学科。
在笛卡儿看来,“形而上学”是指专门研究超感性的对象,如上帝、灵魂、意志等等的学问。在“形而上学”中,他运用他提出的科学方法从普遍怀疑出发,建立起哲学的第一原理,然后确立上帝的存在和推导出关于心灵和物质的确定知识,建立了一个二元论的世界观。
(一)论哲学的出发点——普遍怀疑
笛卡儿的哲学一开始就体现了对理性的推崇,普遍怀疑论是理性的表现形式。
1、认为一切知识都必须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之上,所谓可靠的基础就是说作为知识的基础的是符合理性的原则要求的,或者说是出自于理性的。
2、认为怀疑可作为考察现有的知识是否具有可靠的基础的有效方法,通过怀疑,发现现有的一切知识所赖以建立的基础都是不可靠的,都被排除在知识的基础之外。
3、认为被怀疑的观念包括:
(1)我们关于周围世界的观念,它们是感知到的现象,是可疑的(不可靠的),不能成为知识的基础。(2)关于我的身体的观念,它们也是可疑的,也不能成为知识的基础。笛卡儿的这个对自己身体的存疑想法相当于中国哲学中的“庄周梦蝶”。
(3)数学的观念,它们也是可以怀疑的,因为它们说不定是根本不存在,是“邪恶的精灵”恶作剧般的安置于我们的心灵之中的。也就是说,数学的观念只要是没有经过哲学论证,我们同样可以怀疑它们,它们不能成为知识的基础。
在此有一个问题要同学们去思考:笛卡儿的普遍怀疑的思想与传统的怀疑主义(如希腊的智者派和皮罗主义)有什么不同?
(二)论哲学的第一原理——“我思故我在”
笛卡儿的普遍怀疑手段不是为怀疑而怀疑,怀疑不仅是作为考察现有的知识是否具有可靠的基础的有效方法,而且也是寻找知识的确定基础的手段。用他的话讲,“只是要为自己寻找确信的理由,把浮土和沙子排除,以便找出岩石和粘土来”。
1、认为在以上的普遍怀疑中,理性要发问的最后一个问题是:怀疑能否怀疑自身?结果发现怀疑自身是不能怀疑的。
2、认为既然“我在怀疑”是不能怀疑的,而怀疑活动一定要有一个怀疑的主体,“我”就是怀疑活动的主体;这样,由于想到我在怀疑,可以确定地知道作为怀疑主体的“我”是存在的,即“我思故我在”。
对“我思故我在”在笛卡儿的《哲学原理》中是这样说的:“我们既然这样地排斥了稍可怀疑的一切事物,甚至想象它们是虚妄的,那么我们的确很容易假设,既没有上帝,也没有苍天,也没有物体;也很容易假设我们自己甚至没有手没有脚,最后竟没有身体。不过我们在怀疑这些事物的真实性时,我们却不能同样假设我们是不存在的,因为要想象一种有思想的东西是不存在的,那是一种矛盾。因此,我思故我在的这种知识,乃是一个有条有理进行推理的人所体会到的首先的、最确定的知识。”
3、认为“我思故我在”是哲学的第一原理和基石。
笛卡儿在《方法谈》中是这样说的:“„我思想,所以我在‟这条原理是这样确实,这样可靠,连怀疑派的任何一种最狂妄的假定都不能使它发生动摇,于是我就立刻断定,我可以毫无疑虑地接收这条真理,把它当作我所研求的哲学的第一条原理。”
4、认为在“我思故我在”中的“我思”包括一切意识活动,不管是理性的,还是感性的,或是情感的,都属于“我思”;而且更重要的它也是以意识活动为对象的自我意识,即反思。
5、认为在“我思故我在”中“我思”和“我在”之“我”是同一个实体,“我思”与“我在”之间不是两个实体之间的因果关系,而是本质和实体之间的必然联系。
(三)论上帝和世界的存在
笛卡儿认为找到了“我思故我在”这个知识的基础原则后,接着的工作就是通过它来进一步推导出其他的 36 结论了。
1、认为通过对第一原理的分析,首先得到的是一个关于真观念的标准的结论,即以“思想的我”(自我实体)为标准,凡是“我们极清楚、极明白地想到的东西都是真的”。或者说一切像“自我”那样自明的观念都是真观念。
2、认为根据以上的判断标准,可以证明上帝是存在的。他把上帝存在的结论作为他的形而上学的第二原理。
笛卡儿证明上帝存在的过程是这样的:
首先,他认为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明白、清楚的“上帝”观念。
其次,他认为“上帝”的观念具有无限的完满性,“自我”的观念只有有限的完满性,从“自我”的有限性不可能产生关于“上帝”的无限性。
最后,他认为“无限完满性”的观念只能是“无限完满性”的现实所产生的结果,因此,必定有一个无限完满的上帝存在,是它把关于自身的观念赋予人类,产生出关于“上帝”的天赋观念。
笛卡儿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与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家安瑟尔谟的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是如出一辙的。
3、认为由于有了上帝作为一切清楚、明白的观念的终极原因或保证,因此也可以推导出世界是存在的。他把世界存在的结论作为他的形而上学的第三条原理。
笛卡儿是这样推论世界的存在的:
他认为我们有一个“广延”观念,造成广延的观念的原因不是我们的心灵或外部事物,而是上帝。而上帝是无限完满的,它不可能欺骗我们。因此,上帝在我们的思想中产生的观念必定是真实的,我们也就把握到一个与广延相符合的实在世界。
(四)心物二元论
笛卡儿在他的形而上学中同时肯定了作为思想的实体和作为广延的实体的存在,在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时,他通过结合在人身上的心灵与身体来阐述了他的心物二元论思想。
1、认为实体应定义为“一个不以赖其他任何东西而自身存在的东西”。上帝毫无疑问是实体,心灵和物质如果除却了要有上帝作终极原因这一点因素,它们也是实体。
2、认为心灵的本质属性思思想,物质的本质属性是广延,思想和广延没有任何共同之处,思想没有广延,广延不能思想,因此心灵和物质是独立存在的两个实体,它们之间没有相互作用。
3、认为人的身体和心灵不能相互作用,产生人的心理与生理活动的协调一致的原因是人脑部的“松果腺”。
四、笛卡儿的物理学
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衡量,笛卡儿的物理学即自然哲学与他的形而上学有比较大的差别,基本上是以自然科学的认识态度来面对自然界的。用马克思的话讲就是:“在他的物理学范围内,物质是唯一的实体,是存在和认识的唯一根据。”
1、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广延性。
2、认为物质和空间是同一的,没有绝对无物体的虚空。
3、认为物质在宏观方面是无限的,在微观方面也是可以无限分割的。
4、认为物质的运动只有一种机械运动的形式。
5、认为宇宙不是现存事物的总和,而是一个物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五、笛卡尔哲学在十七世纪的影响
笛卡儿哲学产生后,在十七世纪的欧洲立刻产生了广泛的、多方面的影响。这些影响概括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
1、笛卡儿哲学遭到了来自不同方面的反对。
反对的声音其一是来自于罗马、法国和荷兰的教会,其二是来自于法国的唯物主义者伽桑狄(1592—1655)和英国的唯物主义者霍布斯、洛克。
2、笛卡儿获得了许多信徒,追随者从不同方面发挥了笛卡儿哲学。
具有代表性的后继者有荷兰的斯宾诺莎和法国的马勒伯朗士(1638—1715)。思考题:
1、解释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
2、笛卡儿的普遍怀疑的思想与传统的怀疑主义(如希腊的智者派和皮罗主义)有什么不同?
3、笛卡儿的心物二元论思想观点。
第十四章 唯理论的发展 2005-6-24 11:09 PM
斯宾诺莎哲学 莱布尼茨哲学
一、斯宾诺莎哲学
(一)斯宾诺莎的生平活动
巴鲁赫(本尼狄克)• 斯宾诺莎(Bauch/Benedict Spinoza)、1632—1677年。
(二)斯宾诺莎哲学的基本特征
黑格尔说:“斯宾诺莎是近代哲学的重点:要么是斯宾诺莎主义,要么不是哲学。”“要开始研究哲学,要必须首先做一个斯宾诺莎主义者。”它说明斯宾诺莎的哲学具有鲜明的个性。
1、把获得最高的幸福(“至善”)作为哲学的目的。
斯宾诺莎继承和发扬了西方哲学从苏格拉底开始提倡的关于“知识就是美德”的强调道德的理性本质的传统,把人生幸福定位于精神幸福和通过对形而上学的对象的思辨而获得的心灵的快乐。
一方面是对道德理解得到升华和更深刻的意义(因为他反对把幸福看作财富、荣誉和感官的快乐),另一方面也强化了哲学的实践价值。因此他将他的一本主要哲学著作命名为“伦理学”。
2、极力推崇几何学方法,用几何学方法来研究和阐述自己的哲学思想。
斯宾诺莎的哲学研究方法明显受到了笛卡儿的影响。
他认为哲学的正确方法是从真观念出发,并且不断地增加真观念的推理过程。
他认为这个方法的步骤是:(1)确认真观念。
(2)从一个真观念推导出其他真观念。
(3)真观念之间的推理要从原因的观念到结果的观念的顺序进行。
(三)斯宾诺莎的实体学说
1、论实体的概念
2、论实体的属性
3、论实体的样式
4、论能动的自然与被动的自然的区分
1、论实体的概念
(1)认为实体的定义是:“在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或者说“形成实体的概念,可以无需借助于他物的概念”。
(2)认为实体具有以下的特性: 实体是自因,他的本质包含存在。
实体是无限的,因为它不受任何东西的限制。实体是唯一的。实体是无限的。
实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实体是永恒的。
(3)认为实体也叫“神”或“自然”,或者说实体、神、自然是等同的、可以相互替换的概念。
斯宾诺莎认为他使用的“神”不同于宗教的“神”,“自然”也不能作具体的自然物来理解。实体、神、自然都作为万物的基础或本原、原因来理解。
2、论实体的属性
(1)认为实体的属性的定义是:“构成实体的本质的东西。”它是实体固有的本质特性。(2)认为实体的属性是无限多样的,但是能够被我们认识的只有两个,即广延和思想。
(3)认为每一个具体存在物都有广延与思想两个属性,因此广延和思想不是分别属于两个实体的两种属性,而是属于同一实体的两种属性。
(4)认为实体的两个属性之间是彼此独立,相互平行的。二者各自有自己的样式,但都是同一个实体的表现,只是表现的形式不同而已。
3、论实体的样式
(1)认为实体的样式的定义是:“实体的特殊状态,亦即在别的事物内并通过别的事物而被认识的东西。”它就是个别事物。
(2)认为样式是由实体通过属性派生出来的,依赖于实体,但是样式相互之间处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之中。(3)认为样式分为两个系列:有形事物系列和观念系列。有形事物是实体的广延属性的样式,观念是实体的思想属性的样式。样式相互之间的因果关系只在同一个系列中存在,即事物只能与事物相互作用,观念只能与观念相互作用,而事物与观念是不能相互作用的。
(4)认为事物的因果系列与观念的因果系列必然有对应关系。因此身体的活动与心灵的活动是可以协调的。实体、属性、样式的关系图:
思考问题:斯宾诺莎的身心平行论与笛卡儿的心物二元论的联系和区别。
4、论能动的自然与被动的自然的区分
斯宾诺莎在实体论中关于自然(神、实体)与个别事物(样式)的关系的论述,涉及到了无限与有限、整体与部分、一与多、普遍与特殊、原因与结果、本质与想象、抽象与具体的关系的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思考都集中到了他关于“能动的自然”与“被动的自然”的区分的论述上。这是他的哲学中最难以理解的内容。(1)认为作为整体的实体与作为个别事物的总和是不相同的,前者称之为产生自然的自然,即“能动的自然”,后者称之为被产生的自然,即“被动的自然”。
(2)认为能动的自然与被动的自然二者具有不同的特性,前者的特性是形而上学进行研究的,后者的特性则是自然科学进行研究的。
(四)斯宾诺莎的真理论
1、认为知识根据观念的清晰程度分为四种:(1)由传闻和符号得到的知识。(2)由表面经验得到的知识。(3)推理的知识。
以上的第一种和第二种可合起来为一种,称之为“意见和想象”。
2、认为直观知识才是对一切事物本质属性的直接认识,称之为“真观念”。“真观念”是一切真理的源泉,是正确思想的出发点,是方法论的前提。
3、认为真观念是纯思想的结果,它的标准在于自身,即观念自身的清楚明白性。他把这叫做真观念的“内在标志”。
4、认为虽然真理的标准来自自身,但是“真观念必定符合它的对象”,即真观念与外部对象之间是一致的。他把这叫做真观念的“外在标志”。
(五)斯宾诺莎的人性论和自由学说
1、人性论
斯宾诺莎认为人生的最高幸福是精神幸福,也就是把握自然的生活,而这种对自然的认识不仅仅是外在的自然界的知识,而且是对人自然本性的把握。认为把握人的自然本性更是自由的前提。
(1)认为包括人在内的一切个体都有保存自身的自然倾向,这是被自然本性所决定的行为和意向,是个体 39 的“现实本质”和人类德性的“唯一的基础”。
(2)认为保存自身不仅是消极的维持现状,而且是扩张自身力量和行动的倾向。他尤为强调后者,称之为自我完满。
(3)认为自我完满有自发和自觉之分:自发的叫嗜好,自觉的叫欲望。欲望又分两种:意识到完满性的增加是快乐,对完满性降低的意识是痛苦。爱是伴随着完满性增加的原因的观念而产生的快乐,恨是伴随着完满性减少的原因的观念而产生的痛苦。因此,伦理的善恶观不是先天的,而是相对于人们的感觉而言的。(4)认为因此人的观念与是否获得幸福和快乐有直接的关系,要获得幸福和自由,就应用“理性克制感情,管辖感情。”应该说,斯宾诺莎自己就是这么做的,但是话又说回来,能象他这样的人又能有几个?
2、自由学说
斯宾诺莎的自由观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的。
(1)认为由于自然中包括人在内的一切事物都处在因果联系之中,没有任何偶然的东西,一切都是必然的,所以也没有任意的自由。
(2)认为自由是“仅仅由自身本性的必然性而存在,其行为仅仅由它自身决定”。也就是说,人自觉地按自然的本性而存在,就是自由和永恒。就如上所说,是幸福的。后人把他的这个自由观概括为“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在中国哲学中有自由是“知天命”的说法。
二、莱布尼茨哲学
(一)莱布尼茨的生平活动
莱布尼茨的主要思想:单子论 神正论
(二)莱布尼茨的单子论
1、莱布尼茨的单子论是在对以往的实体论的批判的基础上建立的。(1)对原子论的批判。
(2)对笛卡儿的心灵实体论的批判。(3)对斯宾诺莎的实体论的批判。
2、莱布尼茨认为他提出的作为实体的“单子”是“组成复合物的单纯实体;„单纯‟就是没有部分的意思。”单子的特征是:
(1)单子是“没有部分”的,是“一”,是不可分割的统一。(2)单子没有广延,不是物质实体。
(3)单子不能以自然的方式产生和消灭,只能以非自然的方式“突然”地产生或消灭。
(4)单子不受外部影响,每个单子“没有可供外物出入的窗口”。单子之间的关系是由上帝安排的,叫“前定的和谐”。
(5)每一个单子具有固有的质的规定性,单子与单子的区别是质的程度的差别,而不是量的大小的差别。
3、莱布尼茨认为单子固有的质是它的活动,因此单子是能动的,是无形的精神实体。他还进一步把单子的精神活动说成知觉灵魂,单子的能动性在于表象活动。
4、莱布尼茨认为由于表象的清晰程度有差别,因此单子的质的程度产生了差别。差别分为三个等级:(1)最低级的单子只有细微的知觉。(2)较高的单子具有动物灵魂。
(3)最高级的单子具有理性灵魂。它只存在于人的自我意识之中。
5、莱布尼茨认为有知觉能力的单子是决定万物的实体,世界也就是一个生生不息、常变常新的有机体。
6、莱布尼茨认为虽然单子存在因表象的清晰程度而产生的差异性,但是,由于每一个单子都以自己的方式表象整个世界,所以单子的各个等级、各个程度之间不存在截然区别的界限,自然界的各个物种之间是连续的,同一物种内的各个个体之间也是连续的。
7、莱布尼茨认为单子的连续性表现为运动的连续性,时间与空间的连续性。
8、莱布尼茨认为单子的连续性还解决了困扰二元论的身心关系问题。在此可看到心灵与身体是以特别密切的方式相互依存的。
(三)莱布尼茨的神正论
莱布尼茨认为关于自由和必然的大问题,特别是关于恶的产生和起源的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他认为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是不能造成对神的不利的情况的。相反,他应是神的正确性的解释。
1、莱布尼茨根据逻辑规律包括充足理由律的主张,认为必然与自由的关系首先是一种逻辑关系,即必然等于必然理由,自由等于充足理由。必然和自由的关系发生在造物主和被造物主两个层次上。结果现实世界总是有充分的理由存在,而且是最好的的世界。
2、对于在最好的世界中会有恶的问题,莱布尼茨认为在被造物层次上发生的偶然事件都有充足理由,不论是物理的恶还是伦理的恶,都属于上帝创造的和谐的秩序,因而是善的。
3、认为“物理的恶”是“凭借自然的秩序,甚至凭借事物的机械结构而带来的惩罚”。自然的“惩罚”不是对人类的有意伤害,他的存在的充足理由是事物之间互相补偿的平衡。
4、认为“伦理的恶”是为了衬托善而存在,如果没有恶的考验和折磨,也不会有善,恶越大则善越大。
5、认为人的自由在于善恶的选择,并因选择的结果而受到上帝的报偿或惩罚。而上帝惩恶扬善的公正只有在人自由选择的情况下才能显示出来。
第十五章 英国经验论
洛克的哲学 贝克莱的哲学 休谟的哲学
一、洛克的哲学 洛克的生平活动
(一)洛克的生平活动
约翰 • 洛克(John Locke)、1632年—1704年。
洛克一生主要活动于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和所谓1688年的“光荣革命”时期。恩格斯曾说他“是1688年阶级妥协的产儿。”
黑格尔说:“洛克的哲学无疑是一种很易了解的、平凡的哲学,正因为如此,也是一种通俗的哲学。”
(二)洛克对天赋观念论的批判
1、洛克对天赋观念的批判
作为经验论与唯理论对立的体现,否认“天赋观念”的存在,理由是:(1)认为“天赋观念”是一个没有必要的理论假设。(2)认为“天赋观念”的假设理由是错误的。
“天赋观念”的理由是存在普遍同意的观念,洛克对此的批判是: 第一、普遍同意不一定是“天赋观念”的体现。第二、根本不存在普遍同意的观念。
(3)认为即使把天赋观念看成是只要一提起它大家就会同意的潜在的观念,而不一定是人类实际具有的共同观念,然而,“潜在的观念”的说法本身是自相矛盾的。(4)“天赋观念”论在实践上是有害的。
2、莱布尼茨对洛克的批判的反批判
针对洛克的《人类理智论》,莱布尼茨曾写下《人类理智新论》,在书中对洛克对天赋观念的批判,进行了反批判,对“天赋观念”论进行辩护。
(1)认为洛克在承认知识来源于感觉之外,还认为有反省这一心灵固有的来源,可见洛克也不否认心灵中有某种天赋的东西。因此,“天赋观念”是存在的,只不过是双方对它的理解有分歧而已。
认为“天赋观念”不是现成的清楚明白的观念,而是作为“倾向、禀赋、习性或自然的潜在能力而天赋在我们心中”。它的作用常常是感觉不到的,但感觉不到不等于不存在。认为洛克关于“潜在的观念”的自相矛盾性的分析是表面的,是他不懂得“天赋观念”的真正内容造成的。
(2)认为经验虽然对于知识有作用,但是它不是知识的唯一基础,因为经验无论是在实验科学领域,还是在实验科学以外的学科领域,其作用都是有限的。
(3)认为经验在知识中的作用是提供了发现天赋观念的注意力,只是知识的机缘,天赋观念才是真理的来源。
他针对洛克认为心灵是“白板”的说法,把心灵比喻为有纹理的“大理石”。(思考题:是否有天赋观念?)
(三)洛克的双重经验说
如果说洛克否定天赋观念只是对唯理论的一次摧毁性的打击,但是要解决知识的来源问题还得从正面来提出建设性的主张。为此洛克阐述了关于知识的来源的双重经验说。
1、认为人的心灵原是一块“白板”,上面没有记号,只是通过经验的途径,心灵中才有了诸如感觉、印象、概念、情感等等观念。这是洛克的所谓“白板”说。
2、认为作为观念的来源的经验分为两类:
(1)感觉。它是观念的外在来源,它是通过外物的刺激而产生观念的过程。
(2)反省。它是观念的内在来源,它是心灵这个“内部感官”通过感觉而对取得的观念进行反思,和对自身的活动进行反思而得到新观念的过程。
3、认为感觉和反省虽然是两种不同的活动,但是两者都是观念的等量齐观的来源。
4、认为从反省的存在出发,必然要设定一个主动的精神实体——心灵的存在。
(四)洛克的观念分类说
洛克根据观念自身的构造,对观念进行了分类和分析。
1、认为无论感觉的观念还是反省的观念,都可以分为简单的观念和复杂的观念两种。
(1)简单观念是“只包含一个齐一的现象或心灵中的概念”。它是构成知识的直接对象、材料和要素。(2)复杂观念是“由若干简单观念结合而成的观念”。
2、认为简单观念构成复杂观念的方式有三种:
(1)相加。它是把多合成为一,由这样的方式得到的观念叫复合观念。如“实体”观念。
(2)并列。它是把几个简单观念或已经由简单观念组成的复杂观念放在一起,加以比较,这样产生的复杂观念是关系的观念。如“因果观念”。
(3)相减。它是把同时存在的观念彼此分开,把复合观念中的特殊成分除去,保留它们共同的成分,由此形成的观念叫抽象观念或一般观念。如“人”观念。
3、认为复合观念“实体”是这样形成的:我们把很多关于性质的简单观念集合在一起,需要一个附着物,我们就被这个附着物叫做“实体”。也就是说,“实体”作为观念是存在的,但是,是否真的存在“实体”则是不知道的,它只是一个必要的假设。因此,上帝、物质、和精神这三个实体都是假设的存在。(1)物质是为了使感觉的观念得到来源的说明的假设。(2)精神是为了使反省的观念得到来源的说明的假设。(3)上帝是为了使宗教和道德的观念得到来源的说明的假设。
4、认为抽象观念也就是“共相”作为类事物的本质只是一种“名义本质”,即唯名论所说的名称,它作为“实在本质”只是一种假设。
(五)洛克区分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的学说
洛克从认识论的角度,对物体的性质进行了区分和分析。
1、认为我们关于物体的大小、形相、数目、位置、运动、静止等观念,是物体的第一性的质的观念。由于第一性的质的观念与物体的第一性的质是相似的,所以它们也就是第一性的质。因此第一性的质是物体固有的,不以人的感觉为转移。
2、认为我们关于物体的颜色、声音、气味、滋味等观念,是物体的第二性的质的观念。由于第二性的质的观念在物体中没有相似的性质,所以它们是凭借物体的第一性的质的能力,在人的心灵中引起的观念。
(六)洛克的知识论
1、认为观念只是知识的材料,还不是知识本身,知识存在于观念之间的关系之中,而观念之间的关系是观念是否相符合的比较。
2、认为知识可以进行分类:
(1)按观念的内容即比较观念与观念是否符合来分,知识有四类,不过这里的知识没有关于外物的知识: 关于观念同异的知识。关于观念关联的知识。关于观念并存的知识。
(2)按我们对观念之间是否符合的知觉的明白程度,知识有三类:
第一,直觉知识:指“心灵直接从两个观念本身,不必插入任何别的观念,就能知觉到两者的符合与不符合”。它有最大的可靠性和明确性。
第二,证明知识:指“不得不凭着插入另一些观念”,来知觉两者是否符合。它不如直觉知识那样明白,但也是确定、可靠的。
第三,感性知识:是对观念与产生它的外物是否符合的知觉,这种知觉必须通过感觉经验才能达到。它没有上述两种知识的确定性,有一定的确定性。
3、认为直觉知识和证明知识是词语的知识,感觉知识是实在知识,两者使用的方法不同。
4、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建立在观念的基础上,知识不能超出我们所具有的观念范围。超出范围的一切判断都是理论上的假设。
(七)洛克的社会契约论
洛克的社会契约论是他的民主政治理论的基础,它与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的不同特点是:
1、认为人的自然状态不是战争状态,而是和平的、自由的状态,人们在自然状态中平等德享有自然权利。
2、认为在人们享有的各项自然权利中,财产权最为重要。
3、认为由于财产权的冲突,人们的财产权得不到保证,甚至生命权也会受到威胁。订立社会契约是人们为避免冲突的严重后果的手段。
4、认为人们在订立社会契约时只放弃对财产权的判决和执行的权利,把这一权利转让给代理人,之外的一切权利是不可转让的。
5、认为接受大家转让权利的公共代理人也受契约的限制,人民有推翻暴君的权利。
6、认为国家里的立法权、行政权和联盟权应分开,属于不同的权力主体。立法权是高于一切的权利。
二、贝克莱的哲学
(一)贝克莱的生平活动
(二)贝克莱的基本哲学命题——“存在就是被感知”
贝克莱的哲学是从洛克的经验论出发的,也就是说洛克的经验论是贝克莱哲学的逻辑起点,但他的理论归宿却是不同于洛克的。他抽调了洛克哲学中作为经验的依托和来源的客观存在的物的成分,变经验论为完全主观唯心主义的经验论。这集中体现在他提出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的哲学命题上。
1、他认为从洛克主张的人类的知识对象是观念的观点出发,必然得到的结论只能是:我们所知道的只是观念,而不是观念之外的事物。
2、他认为如果说可感事物可以在不被感知的情况下存在,那是不合逻辑的。
3、他认为既然一个可感事物只能存在于观念之中,那么它的存在是因为我们感知了它。也就是说,在他看来,“存在”的意义限定于认识对象,然后用“被感知”来解释认识对象。即“存在就是被感知。”
贝克莱显然地把观念与观念的基础两者的关系颠倒过来了。
(二)贝克莱对“物质”实体的批判
贝克莱为服从他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的基本观点,必然要否定“物质”实体的存在,即否定客观存在的 43 物质。另外,他对“物质”实体进行批判,也是为了反对无神论,为宗教信仰辩护。他认为承认物质存在的唯物主义是无神论的基础,要排除无神论,首先得否定唯物主义,否定作为唯物主义的基础的“物质”概念。贝克莱对“物质”实体的批判的种种结论也是从洛克经验论中引发的。
1、认为“观念只能与观念相似”,因此洛克讲观念的感觉形式有与外物的相似性是不恰当的,由此而肯定外物的存在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他否定观念是对外物的摹写和反映。
2、认为洛克区分第一性的质的观念与第二性的质的观念是不合逻辑的,不仅第二性的质是主观的,而且第一性的质的观念也是主观的,第一性的质也是只存在于心灵之中。理由是:(1)事物的性质是不可分割的。(2)第一性的质也是相对的。
3、认为洛克为了各种可感性质能有一个不可感的支撑点而假设实体存在,是传统的“抽象观念说”在作崇。
4、认为洛克在他的双重经验说中设定经验的外在的原因是不充分的,只有心灵一个来源就足够了。
总起来讲,贝克莱认为物质实体既没有自身存在的理由,也没有成为观念原因的理由,“物质就是虚无”。
贝克莱对物质实体的批判向我们展示了如何从一个已有的理论中发现其自身的矛盾,如何去克服矛盾,然后将其发展,形成自己的理论的思想创新过程的形式。他的批判囿于经验的范围内是逻辑的必然。建立在经验论基础上的唯物论的弱点暴露无遗。
(三)贝克莱的视觉理论
贝克莱还通过对物体的“广延”属性的批判来反对唯物主义,其批判的基础是他建立起来的视觉理论。
1、他认为视觉与触觉的对象是不同的。视觉的对象是光和颜色。触觉的对象是广延。
2、他认为感觉是复合的,视觉和触觉又是交织在一起的,视觉的“图像”(光和颜色的混合)包含了对触觉对象的判断,触觉的“印迹”(广延的观念)存在视觉对象的提示。
3、认为由于图像的提示作用,久而久之视觉中就形成了对广延的的联想,这种关于广延的观念则依赖于心灵的的想象。
4、认为建立我们的图像与印迹的联系的“自然作者”是上帝。
贝克莱显然反对绝对的空间观,是主观主义的空间观。
(四)贝克莱论精神实体的存在
贝克莱以经验论的原则把物质实体看作是没有必要的假设,但是他并没有在他的哲学中把这个原则贯穿始终,在讨论是否有精神实体存在的问题上,他突破了经验的限制,肯定了精神实体的存在。看来他只要为了符合宗教信仰的需要,可以不管自己的理论是否能自圆其说,采用不同的建立标准的。他既然可以说物质是一个假定,那么他的精神实体又何尝不是一个假定。
贝克莱把精神实体分为无限的精神实体和有限的精神实体两种,它们分别是上帝和个别的心灵(“自我”)。
1、贝克莱关于心灵实体存在的论证
(1)认为感觉要有主体,因此心灵是存在的。
(2)认为观念的产生不能以另一个观念为原因,因此要在观念之外有能动的心灵实体存在作为观念的原因。(3)认为感觉总是个人的活动,而观念的存在是持久的、连续的,因此在我的“自我”之外还有其他人的“自我”存在。
2、贝克莱关于上帝存在的论证
(1)认为世界上事物的多样性、连续性和永恒性证明了上帝的存在。
(2)认为人的观念的真假的差别证明了它们有一个外因,产生一切真实观念的外在的精神实体就是上帝。(3)认为我们关于秩序和规律的观念不可能是个别心灵产生的结果,它们只能出自于上帝。
三、休谟的哲学
(一)休谟的生平活动
(二)休谟的认识论
休谟的哲学与贝克莱哲学一样,也是以洛克哲学为逻辑起点的,但他的理论归宿与贝克莱的不同,他从经验出发,始终贯穿经验论原则,走向了怀疑论和不可知论。
1、论印象与观念的区分
2、论观念关系的知识与事实的知识
3、论实体存在的不可知
4、论因果关系
1、论印象与观念的区分
休谟把洛克的经验对象“观念”改称为“知觉”,通过对知觉的分析论述了经验论的原则。(1)认为根据知觉呈现出的性质不同,被知觉的对象可分为两类:
印象:印象分两种,感觉印象和反省印象,其中感觉印象是原初的,来自不可知的原因。反省印象是直接从感觉印象得来的,或通过插入的观念,间接从感觉中得来的。
观念:观念是对印象的“忠实摹写”,是“我们的感觉、情感和情绪在思维的推理中的微弱的影象”。(2)认为印象和观念的区别是当下知觉和思维(包括想象、回忆)的差别,心灵对它们的知觉的强烈程度是不相同的。
(3)认为一切认识归根结底都来源于感觉印象,但感觉的来源是不能认识的。因此知识是被限制的。
2、论观念关系的知识与事实的知识
同洛克一样,休谟也认为知识是关于观念(知觉)之间关系的知识,并且对知识作了区分。(1)认为观念之间的关系分为两类:一类取决于观念自身,另一类则不经过观念而变化。(2)认为知识相应也分为两类:
关于观念关系的知识:是单凭思想就可以推理出的知识。
关于事实的知识:是人们需要观念以外的经验做出判断,加以检验的知识。
(3)认为关于观念关系知识的命题是分析命题,分析命题是必然真理;关于事实知识的命题是综合命题,综合命题是偶然真理,但它可以扩大我们经验的范围。(4)认为除了以上两类知识,没有任何知识。
3、论实体存在的不可知
休谟从彻底的经验原则出发,否定了任何实体的存在,不过他是以不作判断的态度来处理的。(1)认为物质实体是不可知的。(2)认为心灵实体是不可知的。
4、论因果关系
休谟的经验主义和不可之论在他对因果关系的研究上得到最全面的体现,对因果关系的重视,与他认为“一切关于事实的推理,似乎都建立在因果关系上面”的认识有关。
(1)认为因果观念是这样建立的:我们知觉两个观念在空间相继出现,如果这两个观念重复出现,那么我们就会把先发生的观念称为原因,把后出现的称为结果。
(2)认为因果关系是这样形成的:因果观念久而久之会使我们形成这样的习惯:每当看到一个观念时便联想到另一个。这种在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联想而形成的恒常的联贯关系,就是我们通常所称的因果关系。(3)认为因果关系的基础无论在证明知识的范围内,还是在经验知识的范围内,都不能得到解释,即是不可知的。
(三)休谟的伦理学
休谟的伦理观是情感主义的,并带有一定的功利主义倾向。
第十六章 法国启蒙哲学(就到这里,没有德国哲学部分)
一、法国启蒙运动的特点
法国启蒙运动是18世纪在欧洲兴起的启蒙运动的组成部分,但它是最为彻底和影响最大的,最具代表性。它不仅在当时影响巨大,而且在后来的世纪里影响深远。它的特点有:
1、它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历史进步的运动。
法国启蒙思想主要代表了新兴的法国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和愿望,是先进阶级的思想和意识的集中反映,也是对本身就具有直接进步性的自然科学的概括反映。
2、它把理性作为批判的工具和武器,把理性作为至高无上的评判标准。
“理性”是启蒙运动的一面旗帜。恩格斯说:“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思维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
3、它的哲学基础主要是唯物主义的。
法国启蒙思想一开始就承认自然的独立性,具有唯物主义的倾向,发展到最后以“百科全书派”为代表,在哲学上完全是唯物主义的(至少在自然观上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唯物主义也因此典型地表现了它在近代的最高形态——机械唯物主义。
4、它具有鲜明的战斗性,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舆论准备。
法国启蒙运动始终有两个主要的明确的现实目的:
(1)反对法国专制的政治制度,主张建立充分展示理性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社会制度。(2)反对和否定天主教和宗教神学,甚至否定一切宗教,主张无神论。
因此每一个启蒙思想家都是一名战士。恩格斯说,启蒙学者“本身都是非常革命的”。后来,“学者+斗士”形成为法国许多思想家的人格特征。
二、早期启蒙主义者的思想
一般认为法国启蒙思想家可根据他们的思想特征划分为相对集中的四类:
一是早期的以“自然神论”为特征、对宗教持较温和的批判态度的启蒙主义者。
二是后期的以唯物主义和无神论为特征的、对宗教持激进的批判态度的“百科全书派”。
三是代表来自下层劳动群众的先进意识的、以空想共产主义思想为特征的、对私有财产制度持否定态度的启蒙主义者。
四是作为特例的卢梭。
早期启蒙主义者主要有贝尔、孟德斯鸠、伏尔泰、孔狄亚克等。下面对他们各自主要的思想观点作介绍。
(一)皮埃尔 • 贝尔的怀疑论
贝尔:Pierre Bayle、1647年—1706年。
著《历史的和批判的辞典》。
马克思和恩格斯说他是“使十七世纪的形而上学和一切形而上学在理论上威信扫地的人”。
贝尔的思想特点是怀疑论的,即以怀疑论作为理性批判的武器,针对宗教神学,指出一切神学问题和争论都是混乱、无意义的。重要的是他通过怀疑论而得出的两个结论观点:
1、认为理性和信仰应分开,信仰和理性为“双重真理”。
2、认为道德与宗教也应分开。
他认为道德的基础不完全是信仰,理性对实际环境和行动后果的算计也可使人趋善避恶。认为中国就是一个由无神论者组成的社会。
贝尔的观点对于当时来讲当然是惊世骇俗的。
(二)孟德斯鸠的法哲学
孟德斯鸠:Montesquieu、1689年—1755年。
著《论法的精神》等。
孟德斯鸠的法哲学是为了探索法律的形成原因,他把这些原因统称为法的精神。主要观点有:
1、他受当时已有的“自然法”的观念的影响,认为法是“由万物的本性派生出来的必然关系”,一切实体都有“法”,连神也不例外。
2、认为人类社会的成文法要以人类的自然法为基础,人的自然法与人的本性和生活条件是相吻合的。
3、认为成文法要符合建立政府的“本性和原则”,尤其要适应一国的自然状况,因为地理环境决定着民族性格和社会制度。
4、认为在不同的条件下,自然法派生出三种政体:共和制、君主制和独裁专制。
(三)伏尔泰的理神论
1、他受牛顿的自然观的影响,推导上帝存在是必然的。宇宙需要一个最初的推动者;
有限的物质的运动和引力需要上帝给与; 思维需要上帝置入到物质中。
2、认为上帝仅仅作为宇宙的第一推动者和自然规律的制定者而存在,他在创世后便不再干预宇宙了。
上帝犹如一位建筑师。
3、认为上帝的存在对道德世界也是必要的。
他说:“即便上帝不存在,也要创造一个。”
(四)孔狄亚克的感觉主义
孔狄亚克:Etienne Condillac、1715年—1780年。著《人类知识起源论》、《感觉论》、《体系论》等。
孔狄亚克的哲学也是自然神论,但是他的理论的特点是对洛克的经验论的宣传和感觉主义的解释。
1、他同意洛克认为认识起源与经验的基本观点,但是不同意洛克的“双重经验说”,认为经验只有一个来源,那就是对外物的感觉。认为反省不是独立的来源,是在感觉基础上进行的。
2、他贯彻机械唯物主义的原则,一反认识论中的视觉中心主义,提出了触觉中心主义。认为惟有触觉才能以身体来认识外部的形体。
三、卢梭的思想
(一)卢梭论自然状态
卢梭也在人类社会以前划出一个“自然状态”,他的所谓“自然状态”的特点:
1、认为自然状态指没有人际交往、语言、家庭、住所、技能的人类最初状态。自然状态的人的全部欲望是肉体需要,没有理性和观念,具有自我保存和怜悯情感等善良的本能,以及区别于其他生物的“自我完善化”的能力。
2、认为自然状态的人还享有天赋的自然权利,就是自由和平等。认为人对自然有服从或反对的自由,并意识到这种自由。
卢梭名言:“每个人都生而自由、平等。”
(二)卢梭论社会的不平等与平等
首先,卢梭认为人类由自然状态过渡到社会状态,是从天然平等向社会不平等的过渡。关于人类的这个第一个过渡,他主要的观点有:
1、他虽然认为不平等的产生根源于人性的自然原因,但是另一方面他也认为,生产和生产技术发展(特别是金属冶炼术和农业这两种技术)的一个重要的结果,就是导致私有制和社会不平等的产生。
2、他认为私有制的出现有许多偶然因素,但它的产生却是必然的。
3、他认为人类社会不平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法律和私有财产权的确定。
(2)第二阶段:官职的设置,通过契约建立国家政权。
(3)第三阶段:合法的权力变为专制,富人和穷人、强者和弱者、主人和奴隶的不平等发展到极点。
在卢梭看来,人类的第一个过渡既是进步,也是退步。因此人类社会的不平等发展到极点必然物极必反,暴君要被暴力所推翻,社会开始新的平等。
卢梭认为人类新的发展阶段是从社会不平等向社会平等的过渡。关于这个第二个过渡,他认为是通过社会契约建立起来的重新使人获得自由和平等的社会。在这里卢梭形成了自己的新的社会契约论,他的主要观点有:
1、认为第二次社会契约与第一次社会契约不同。它是在平等的条件下制定的,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契约。
2、认为这次的社会契约进行的权利转让是一切人把一切权利转让给一切人,这种转让对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的自由权不会因转让而被剥夺。
3、认为社会契约所产生的结果既不是霍布斯说所的有绝对权力的“利维坦”,也不是洛克所说的只有有限权力的政府,而是集强制的权力和自由的权力于一身的“公意”。
卢梭的“公意”概念有两方面的性质:
(1)它是一个抽象概念,而不是集合概念。指全体订约人的公共人格,是他们的人身和意志的“道义共同体”。
(2)它是一个辩证的概念。它是包含着抽象和具体、一般和个别、自由和服从的辩证统一的概念。
卢梭的社会不平等与平等论具有为革命辩护和倡导人民主权的民主制度的实践意义。
(三)卢梭的良心论
卢梭是性善论者,良心不仅是道德的原则,而且也是知识的原则。他的良心论的主要观点有:
1、认为良心是天赋的自然情感。
2、认为良心在知识和理智活动领域起着判别真假是非的规范作用。
四、“百科全书派”的思想
(一)“百科全书派”的含义和代表
1、“百科全书派”的含义
1751年狄德罗和达朗贝尔开始组织编辑《科学、艺术和工艺百科全书》(简称“百科全书”),1771年完成全书,共三十五卷。因此“百科全书派”在一般的意义上指“百科全书”的编撰人员群体。
“百科全书派”的特别含义指法国启蒙时期的一批唯物主义的、战斗的无神论者。这也是我们在此使用的含义。
2、“百科全书派”的主要代表
(1)拉美特利:Julien La Mettrie,1709年—1751年,著《人是机器》(1747年)、《人是植物》(1748年)、《各派体系的提要》(1750年)等。著名观点:“人是机器”。
(2)狄德罗:Denis Diderot,1713年—1784年,著《供明眼人参考的论盲人的信》(1749年)、《对自然的解释》(1753年)、《达朗贝和狄德罗的谈话》(1769年)、《关于物质和运动的原理》(1770年)等。
恩格斯评价他:“如果说,有谁为了„对真理和正义的热诚‟(就这句话的正面的意义说)而献出了整个生命,那么,例如狄德罗就是这样的人。”
(3)爱尔维修:Claude Helvetius,1715年—1771年,著《论精神》(1758年)、《论人》(1773年)。(4)霍尔巴赫:Paul Holbach,1723年—1789年,著《揭穿了的基督教》(1761年)、《神圣的瘟疫》(1768年)、《自然的体系》(1770年)、《健全的思想》(1772年)、《社会体系》(1773年)等。
他的战友称他是“上帝的个人的仇敌”。
(二)“百科全书派”的自然观
“百科全书派”的自然观和物质概念,比起十七世纪的唯物主义来有了重大的进步,克服了一切神学的不彻底性而达到了彻底的唯物主义的水平。主要表现在:
1、坚持了世界的物质的统一性的思想,力图克服以往唯物主义者的物质概念的狭隘性,而给它一个更概括的哲学上的定义。
拉美特利说:“在整个宇宙里只存在着一个实体,只是它的形式有各种变化。”
爱尔维修说:“物质这个名词只能了解为那些为一切形体所固有的特性的集合。”
2、都一致肯定物质是能够自己运动的,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霍尔巴赫说:“物质是凭着自己固有的力而活动,并不需要任何外在的冲击使它运动的。”
3、都肯定物质本身就具有感受性即感觉能力,从而肯定了意识或心灵只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或功能。
狄德罗把“感受性”看作物质的一种普遍的基本性质。
4、狄德罗等肯定物质本身客观地存在着各种性质或特性,或肯定物质是“异质”的,即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客观性质。
狄德罗的“物质异质说”。
5、强调宇宙间的万物都处在普遍的、必然的因果联系中。
(三)“百科全书派”的认识论
总的说来,“百科全书派”在认识论上继承了洛克的唯物主义经验论,克服了他的一些唯心主义因素而发展成为较彻底的唯物主义反映论。他们的观点的特点有:
1、他们肯定认识起源于感觉经验,但是不同的是,他们把感觉看作一切知识的唯一来源,克服了洛克把感觉和“反省”都当作观念来源的二重经验论的缺陷,而达到了较彻底的反映论的水平。
2、他们也一样反对唯心主义的唯理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特别是反对笛卡儿等人所宣扬的那种“天赋观念”的学说。
3、他们站在经验论的立场上反对唯理论,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力图把经验和理性结合起来。
4、他们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同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进行了不调和的斗争。
“百科全书派”在认识论上的缺陷是,他们的反映论是一种消极被动的反映论,没有正确认识社会实践对人类认识的决定性作用,没有正确认识主观能动作用,没有正确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也没有把正确认识看作是一个深化的过程,而是一种“一次反映论”。
(四)“百科全书派”的无神论和反宗教思想
“百科全书派”的无神论的反宗教思想更公开、更鲜明、更彻底、更坚决。具体的方面有:
1、他们驳斥了一切宗教赖以建立的基本原理。
2、他们对特别为基督教所信奉的一些基本教义和信条,都进行了批判和嘲笑。
3、他们不只限于对宗教的教义和神学理论的荒谬性作理论上的揭露和批判,而是对教会及僧侣在实践上对人民残酷的剥削和压迫,罪恶的欺诈和愚弄,对社会国家造成的祸害,以及僧侣阶级本身的反动腐朽都进行了多方面的揭露和批判、嘲骂和痛斥。
(五)“百科全书派”的社会历史观和政治、伦理观点
1、社会历史观
(1)“百科全书派”的社会历史观的理论基础是他们的人性论。
他们把人只看作一个自然的存在物,即肉体的人,因此每个人的自然本性都是一样的,而人的共同本性就是追求肉体的快乐和逃避肉体的痛苦,即“自爱”和“自保”(2)认为人也受环境的影响而千差万别,因此“人是环境的产物”。
他们的“环境”指社会环境而不是自然环境,而社会环境又是指政治法律制度,而不是生产方式或经济基础。
爱尔维修就说:“人是教育的产物”。
(3)当人们问到政治法律制度的好坏又是如何造成的时,他们认为“意见支配世界”。
爱尔维修就认为,政治制度的好坏,取决于立法者的意见。
他们的历史观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
2、政治观点
(1)认为私有财产和自由是人的不可剥夺、不可转让的“自然权力”,订立“社会契约”成立国家的目的是为了保障这些权利。
(2)认为人是生来平等的。(3)反对君主专制。
3、伦理观点
他们的道德伦理观是功利主义的道德伦理观。
电视文化导论 第6篇
电视文化的基本特征实则是大众文化特征在电视媒体中的特殊表现。
1、迅捷直观,感染力强的传播能力。电视文化的首要特征就是强大的传播能力,这一特征来源于电视媒体在传播上的感性,直观,传播及时,信息覆盖率高等特点。
2、与其他媒体如报纸、杂志、广播,互联网相比电视具有更多的家庭色彩。随着三网融合人们可以在办公室、教室、路途中方便的观看电视节目,电视文化的日常生活化趋势更一步加强。
3、运营模式的商业化。电视媒体的运行比起报纸、杂志、广播、互联网等,成更高。电视传输技术应用和电视网络建设、维护首先就是一大笔的费用。电视节目的制作成本远高于其他媒体,这种现实最终驱动电视在运营模式上向商业化路径靠拢。
4、节目内容类型化。内容类型化是大众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大众文化在长期的运营中发现,类型化创意,制作,营销市场推广就成为大众文化的不二法门。电视的运营也是如此。
5、节目效果的娱乐化。人们寻求感官刺激,娱乐,享受是天生的。所以对于电视节目的要求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要以娱乐通俗为特征。电视文化的大众娱乐性在电视节目中制作中,更有着十分明显的体现。
电视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
1、新闻节目,作为主流媒体,新闻节目是电视节目内容中的一个大头
2、电视剧,是电视媒体中娱乐性节目的翘楚,在电视运营中占据不可忽视的地位。
3、纪录片,纪录片的发展和我国的社会经济进步,社会思潮的变迁以及技术发展同步展开。
4、春节联欢晚会,属于综艺节目范畴,它对中国的电视文化影响深远为中国政府、媒体和民众所共同关注。
5、谈话节目,我国谈话节目注重教育性、指导性和政治性,在观点的导向上有明显的倾向性。节目负载着社会责任和文明交教化的功能。
6、综艺节目,综艺节目是电视节目中最能突出电视媒体的娱乐、休闲特质的一种节目形式契合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通俗文化长期以来的精英文化共存共荣的特点
7、益智类节目,其关键元素是知识、游戏、竞争。知识是基础,游戏竞争是目的。
8、真人秀,融合真实与虚拟,自由表现与规则约束,记实与想象于一体的的特点对社会思潮、心理、民众生活有着较大的影响。
电视剧文化特征
1、价值取向的主导性和兼容性。作为大众文化的具体边线形式,电视剧在价值取向上首先是对主导文化的价值观采取认同的态度。这种对文化价值观的认同和表现在西方国家中,主要通过市场手段实现。
2、审美性,由于西方国家的电视剧市场竞争激烈,电视剧的制作者为了满足不同的层次,不同类型观众的观赏需求。他们在电视剧文本方面精益求精,这促进了电视剧审美特性的提高。
3、时效性与时尚性,时效性是指在电视文本的内容应当下的社会思潮,社会心理,社会热点问题发生某种勾连,以吸引观众的注意与兴趣。时尚性是与时效性关联但又有所不同的观念,指电视剧与当下的社会思潮、社会心理、社会热点问题之间联系。它强调的是电视剧的社会、思想功能。
4、商品性消费性,一个电视剧有无生命力,关键在于电视剧能否获得较高的收视率继而获得较好的经济回报。它造就了电视剧在内容和形式表现类型化,制作方式为流水线制作格局。
5、娱乐性。在各种媒介中娱乐性是最强的,而在电视媒介播放的节目中,电视剧的娱乐性又几乎是最强的。在开节奏的生活中,娱乐也是不可或缺的缓冲剂。
春晚的文化功能
1、政治意识形态功能,一方面,以多样的形式、不断的翻新履行着弘扬春节传统文化的职责;另一方面,也集中体现了国家意识形态,它的产生就注定其必须承载政治功能,社会功能和审美功能,政治功能则是第一位的。通过春晚拜年,祝福,宣传国家形象
2、民俗功能,新民俗传承了旧民俗贴对联、挂灯笼、吃饺子、吃元宵、放鞭炮、吃年夜饭、除夕守岁。压岁钱等象征着大团圆,共享天伦之乐。春晚将全国人民和全世界炎黄子孙联系到了一起,同看一场戏,同听一席话通过一个节。其具有某种不可替代的群体仪式性,时间上的延续性,是成为绝大多数中国人拥有的春节新民俗的条件之一。
3、凝聚功能,改变了人们欢度春节的方式,成了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一种粘合剂。主持人不停的的激发大家的民族意识。海外华人送祝福。节目形式上各种元素展现这是属于中华民族的节日。最终春晚实现了让人民心灵的激荡,精神的皈依。
4、教化功能,其节目的形式和节目元素,给受众讲明了一个道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是一种艺术的手法,把思想传给受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灵魂的熏陶,春晚的主旋律也同样有着传输和塑造功能。
5、娱乐功能,春晚的,舞台元素,演员服装,歌舞,故事情节语言等都展现出一种鲜明的审美特征,明星,艺术家的加盟都很大程度上体现出春晚的娱乐性特征。
春晚的文化功能的基本实现手段
一、媒介手段:营造天涯共此时的时空共同体【现场直播技术手段
二、运作原则:主题先行的基础上招投标制【议程设置,招标竞争,认真规范,严格筛选
三、节目编排:弘扬主旋律的社会文化大事记【具体表现在,节目以歌舞,相声,小品为支柱,辅以其他节目,最后合唱。演员多为当年的走红明星,严格的筛选编排,验证了‘守门人’理论
四、直播现场:政治仪式与节日庆典宏伟结合【----是当代中国政治的发明,更是电视的政治贡献。政府和央视的重视。华夏民族内在的民资意识的表征
春晚的文化功能
6、政治意识形态功能,一方面,以多样的形式、不断的翻新履行着弘扬春节传统文化的职责;另一方面,也集中体现了国家意识形态,它的产生就注定其必须承载政治功能,社会功能和审美功能,政治功能则是第一位的。通过春晚拜年,祝福,宣传国家形象
7、民俗功能,新民俗传承了旧民俗贴对联、挂灯笼、吃饺子、吃元宵、放鞭炮、吃年夜饭、除夕守岁。压岁钱等象征着大团圆,共享天伦之乐。春晚将全国人民和全世界炎黄子孙联系到了一起,同看一场戏,同听一席话通过一个节。其具有某种不可替代的群体仪式性,时间上的延续性,是成为绝大多数中国人拥有的春节新民俗的条件之一。
8、凝聚功能,改变了人们欢度春节的方式,成了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一种粘合剂。主持人不停的的激发大家的民族意识。海外华人送祝福。节目形式上各种元素展现这是属于中华民族的节日。最终春晚实现了让人民心灵的激荡,精神的皈依。
9、教化功能,其节目的形式和节目元素,给受众讲明了一个道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是一种艺术的手法,把思想传给受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灵魂的熏陶,春晚的主旋律也同样有着传输和塑造功能。
10、娱乐功能,春晚的,舞台元素,演员服装,歌舞,故事情节语言等都展现出一种鲜明的审美特征,明星,艺术家的加盟都很大程度上体现出春晚的娱乐性特征。
春晚的文化功能的基本实现手段
五、媒介手段:营造天涯共此时的时空共同体【现场直播技术手段
六、运作原则:主题先行的基础上招投标制【议程设置,招标竞争,认真规范,严格筛选
七、节目编排:弘扬主旋律的社会文化大事记【具体表现在,节目以歌舞,相声,小品为支柱,辅以其他节目,最后合唱。演员多为当年的走红明星,严格的筛选编排,验证了‘守门人’理论
八、直播现场:政治仪式与节日庆典宏伟结合【----是当代中国政治的发明,更是电视的政治贡献。政府和央视的重视。华夏民族内在的民资意识的表征
电视文化的基本特征
电视文化的基本特征实则是大众文化特征在电视媒体中的特殊表现。
1、迅捷直观,感染力强的传播能力。电视文化的首要特征就是强大的传播能力,这一特征来源于电视媒体在传播上的感性,直观,传播及时,信息覆盖率高等特点。
2、与其他媒体如报纸、杂志、广播,互联网相比电视具有更多的家庭色彩。随着三网融合人们可以在办公室、教室、路途中方便的观看电视节目,电视文化的日常生活化趋势更一步加强。
3、运营模式的商业化。电视媒体的运行比起报纸、杂志、广播、互联网等,成更高。电视传输技术应用和电视网络建设、维护首先就是一大笔的费用。电视节目的制作成本远高于其他媒体,这种现实最终驱动电视在运营模式上向商业化路径靠拢。
4、节目内容类型化。内容类型化是大众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大众文化在长期的运营中发现,类型化创意,制作,营销市场推广就成为大众文化的不二法门。电视的运营也是如此。
5、节目效果的娱乐化。人们寻求感官刺激,娱乐,享受是天生的。所以对于电视节目的要求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要以娱乐通俗为特征。电视文化的大众娱乐性在电视节目中制作中,更有着十分明显的体现。
电视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
9、新闻节目,作为主流媒体,新闻节目是电视节目内容中的一个大头
10、电视剧,是电视媒体中娱乐性节目的翘楚,在电视运营中占据不可忽视的地位。
11、纪录片,纪录片的发展和我国的社会经济进步,社会思潮的变迁以及技术发展同步展开。
12、春节联欢晚会,属于综艺节目范畴,它对中国的电视文化影响深远为中国政府、媒体和民众所共同关注。
13、谈话节目,我国谈话节目注重教育性、指导性和政治性,在观点的导向上有明显的倾向性。节目负载着社会责任和文明交教化的功能。
14、综艺节目,综艺节目是电视节目中最能突出电视媒体的娱乐、休闲特质的一种节目形式契合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通俗文化长期以来的精英文化共存共荣的特点
15、益智类节目,其关键元素是知识、游戏、竞争。知识是基础,游戏竞争是目的。
16、真人秀,融合真实与虚拟,自由表现与规则约束,记实与想象于一体的的特点对社会思潮、心理、民众生活有着较大的影响。
电视剧文化特征
6、价值取向的主导性和兼容性。作为大众文化的具体边线形式,电视剧在价值取向上首先是对主导文化的价值观采取认同的态度。这种对文化价值观的认同和表现在西方国家中,主要通过市场手段实现。
7、审美性,由于西方国家的电视剧市场竞争激烈,电视剧的制作者为了满足不同的层次,不同类型观众的观赏需求。他们在电视剧文本方面精益求精,这促进了电视剧审美特性的提高。
8、时效性与时尚性,时效性是指在电视文本的内容应当下的社会思潮,社会心理,社会热点问题发生某种勾连,以吸引观众的注意与兴趣。时尚性是与时效性关联但又有所不同的观念,指电视剧与当下的社会思潮、社会心理、社会热点问题之间联系。它强调的是电视剧的社会、思想功能。
9、商品性消费性,一个电视剧有无生命力,关键在于电视剧能否获得较高的收视率继而获得较好的经济回报。它造就了电视剧在内容和形式表现类型化,制作方式为流水线制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