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周围血管病(精选9篇)
糖尿病周围血管病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09~2010年在医院老年科住院及门诊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60例, 病程小于3个月, 均未使用胰岛素治疗, 根据ABI数值分为两组, 一组为无周围血管病组 (ABI≥0.9) , 另一组为合并周围血管病组 (ABI<0.9) , 并选取30名体检中心的健康老年人群作为对照组, 2型糖尿病参照WHO1999年诊断标准诊断, 并排除合并各种急慢性感染、高血压、脑卒中、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糖尿病足溃疡或坏疽、糖尿病肾病慢性肾功能不全及其他内分泌疾病的患者, 其中老年人群标准为年龄≥65岁。
1.2 研究方法
1.2.1 一般资料收集
受试者于清晨平静状态下测量身高、体质量、腰围、臀围, 测量血压, 计算体质量指数 (BMI) 及腰臀比。收集空腹血清标本, 检测糖化血红蛋白 (Hb A1c) 、血糖 (FPG) 、总胆固醇 (TC) 、低密度脂蛋白 (LDL-C) 、三酰甘油 (TG) 、高密度脂蛋白 (HDL-C) 、胰岛素 (FIN) , 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 (HOMA-IR) , HOMA-IR=FPG/ (mmol/L) FIN/ (mu/L) /22.5。
1.2.2 血清脂联素测定
禁食过夜后于次晨抽取空腹静脉血3 m L, 分离血清, -20℃保存, 一次性测定血清脂联素含量 (严格按照深圳依诺金公司人脂联素ELISA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每批检测均设定标准对照双管, 批内差异<10%, 批间差异<15%) 。
1.2.3 ABI检测
ABI测量统一使用日本科林电器EP-动脉硬化检测仪, 受试者于测量时脱去鞋袜, 仰卧位休息数分钟, 保持室内安静及温度恒定, ABI的计算为胫后动脉或足背动脉收缩压最高值与两上臂收缩压的最高值之比, 计算两侧的平均值, 记为ABI。
1.3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两变量相关分析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基本资料及临床代谢指标的比较
合并周围血管病组的脂联素明显低于无周围血管病组和对照组, 3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附表) 。合并周围血管病组血清脂联素、FPG、Hb A1c、TC、TG、LDL-C、HDL-C等与对照组和无周围血管病组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附表) 。
2.2 相关分析
FPG、Hb A1c、TC、TG、LDL-C与脂联素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 (r=-0.30, r=-0.32, r=-0.23, r=-0.66, r=-0.83, r=-0.77, r=-0.63, r=-0.33, P<0.01) , HDL-C、ABI与脂联素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r=0.89, r=0.35, P<0.01) 。
注:1) 与对照组相比较, P<0.05;2) 与无PVD组比较, P<0.05
3 讨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 生活方式的不健康化,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拥有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 糖尿病患者达到了总人口的9.7%[1], 而其中绝大多为老年糖尿病患者。周围血管病是2型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 治疗费用高, 难度大, 疗效欠佳,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由于其脏器功能的逐渐衰退, 合并周围血管病患者具有并发症多、病情重、疗效差的特点, 更易出现肢体溃疡和坏疽, 截肢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尽早诊治周围血管病是降低糖尿病足溃疡和截肢的关键[2]。
ABI是指踝动脉压与肱动脉压 (收缩压) 的比值, 正常值范围为1.0~1.4, ABI<0.9已被确定为周围血管病的诊断标准, 相对于经动脉造影显示周围血管病, 这一标准的敏感性为97%, 特异性为100%[3]。所以, ABI异常不但可作为判断周围血管病的良好无创检查, 而且可以预测早期动脉粥样硬化。2003年美国糖尿病协会 (ADA) 推荐下列符合条件的患者进行踝臂指数测量: (1) 5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 (2) 小于50岁, 同时有高血压、吸烟、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的患者; (3) 糖尿病病史超过10年的患者。如果ABI正常, 应每5年复查1次。老年糖尿病更是如此。
脂联素是近年来新发现的由成熟脂肪细胞分泌的脂肪细胞因子[4], 与2型糖尿病密切相关。多项研究发现高加索人[5]及PIMA印第安人[6]血浆脂联素水平与FPG、PPG、FIN负相关, 与胰岛素敏感性正相关, 而且脂联素与胰岛素的敏感性不依赖于体脂含量。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低于对照组[7]。本研究中, 笔者分别检测了老年正常健康人群与两组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 发现在正常对照组与两组2型糖尿病组中, 血清脂联素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型糖尿病组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 而且与FPG、Hb A1c、TC、TG、LDL-C显著负相关。
大量研究表明脂联素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密切相关[8], 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明显低于无大血管病变者[9], 糖尿病伴冠心病者脂联素水平明显降低[10], 低血清脂联素水平预示着冠状动脉硬化的进程。脂联素与糖尿病及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脂联素可作为早期诊断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及预测其预后的参考指标[11], 这可能与脂联素良好的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有关, 生理剂量的脂联素就可以抑制巨噬细胞向泡沫细胞的转化, 抑制TNFα诱导的单核细胞黏附和E-选择素、VCAM-1、ICAM-1等在内皮细胞上的表达[12];它可以直接与PDGF-BB结合并间接地抑制PDGF-BB刺激的平滑肌细胞P42/44细胞外信号相关酶 (ERK) , 从而抑制PDGF-BB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的增殖与迁移[13];它还可以通过PI3K途径间接地刺激内皮细胞产生NO, 改善内皮细胞收舒功能等[14]。脂联素还可能通过拮抗炎症反应减轻胰岛素抵抗, 延缓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15]。在本研究中, 合并周围血管病组的血清脂联素水平明显低于无周围血管病组和对照组, 并且3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果与上述研究相同。
综上所述, 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 血清脂联素水平与周围血管病密切相关, 动脉硬化因其发展缓慢, 起病隐匿, 常被患者忽视, 而血清脂联素的测定简单易行, 对于新诊断的老年糖尿病患者, 早期测定脂联素水平, 能更好地预知其周围血管病的趋势及其程度, 从而更早地进行干预与指导治疗,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与周围血管病之间的关联。方法 入选60名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 根据ABI数值分为两组, 一组为无周围血管病组 (ABI≥0.9) , 另一组为合并周围血管病组 (ABI<0.9) , 并选取30名健康老年人群作为对照组, 同时收集入选者的临床资料及生化指标, 计算稳态模型的胰岛素抵抗指数, 并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脂联素水平。结果 合并周围血管病组血清脂联素水平明显低于无周围血管病组及健康对照组 (P<0.05) ;糖尿病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 (P<0.05) ;相关性研究表明, 血清脂联素与血糖、TG、TC、LDL-C显著负相关, 与HDL-C、ABI显著正相关。结论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与周围血管病密切相关。
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规范化诊治 第2篇
患者,男,65岁,患2型糖尿病13年,患者先后服用优降糖、二甲双胍、拜糖平等药物控制血糖,未正规监测血糖,偶测空腹血糖为8~13 mmol/L。6个月前,患者行走400米左右即感右小腿疲乏,沉重和紧绷感,休息10余分钟症状缓解,再次行走症状又出现,因此患者放弃运动而在家休息。3个月前,患者步行150米左右即出现上述症状,且同时出现右小腿胀痛,遂到当地医院住院治疗,效果欠佳。患者每天吸烟15支,吸烟33年,未戒烟。院外查空腹血糖12.6 mmol/L,HbA1c 12.3%,TG 2.3 mmol/L,TC 8.2 mmol/L,HDL-c 0.41 mmol/L,LDL-c 5.13 mmol/L。
查体:血压158/93 mm Hg,双侧颈动脉、锁骨下动脉以及脐周可闻及血管杂音,双腘、足背动脉减弱,胫后动脉未扪及;双下肢未见静脉曲张,双足未见溃疡发生。
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对公众健康的挑战:“三高”、“三低”
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PAD)虽然不是糖尿病的特异性并发症,但糖尿病患者发生下肢动脉病变的危险性较非糖尿病患者增加2倍[1],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的周围血管病变更常累及股深动脉及胫前动脉等中小动脉[2]。在我国,5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中PAD的患病率高达19.47%~23.80%[3,4]。
PAD患者中只有10%~20%有间歇性跛行的表现,大多数无症状[1],在50岁以上的人群中对PAD的知晓率只有16.6%~33.9%,远低于冠心病和卒中[5]。由于对PAD的认识不足,导致治疗不充分[6],治疗力度显著低于冠心病患者[7],并直接影响其预防性治疗,例如,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硝酸盐类、ACEI或ARB类药物的百分比分别为59.3%、20.3%、24.1%、41.3%。即使在“知晓”PAD的患者中,也仅有53%的患者接受抗血小板治疗[8]。
糖尿病性PAD对机体的危害除了导致下肢缺血性溃疡和截肢外,更重要的是导致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明显增加和更高的病死率[9]。PAD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是心血管事件,在确诊1年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达21.14%,与已发生心脑血管病变者再次发作风险相当[10]。因此对于糖尿病性PAD,目前所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其表现各异,大多数患者没有主动就诊,或没有意识到症状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它是一个不可见的疾病;同时存在着低诊断、低治疗和低知晓率(即“三低”),以及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病死率(即“三高”)的状况;由于PAD诊断不足,或未彻底治疗,因此PAD患者预后更差。
糖尿病性PAD临床症状多样,但与病变的严重程度也许没有相关关系
通常可以根据症状发生部位来推断受累动脉部位。例如发生于主动脉-髂动脉的病变典型的表现为臀部、髋部和大腿近端的症状,而股-腘动脉受累约60%~70%的患者表现为间歇性跛行,静息痛和缺血性小腿溃疡是典型的动脉多节段受累且踝肱指数(ABI)<0.4的表现。
间歇性跛行
间歇性跛行定义为小腿疼痛伴有以下特征:静息时不发生,步行时不缓解,症状发生时迫使患者停止行走,停止行走休息10分钟内症状消失。可是,仅有少数(大约10%)的患者具有间歇性跛行的典型表现。大约50%的患者描述有各种各样的小腿症状(疲乏,麻木,紧绷感或沉重感),40%的患者没有小腿症状。另一方面,患者比平常行走更加缓慢,在停止行走之前仅有正常速度的1/4。生活质量较差,参与休闲娱乐以及锻炼的能力下降。
严重肢体缺血
静息痛、缺血性溃疡以及坏疽提示威胁肢体的慢性缺血,在评估严重肢体缺血时,抬高患肢可见肢端皮肤苍白。急性严重肢体缺血的临床特征包括疼痛(pain),肢端皮肤苍白(pallor),感觉异常(paresthesia),肢体麻痹(paralysis),脉搏消失(pulselessness)和皮肤温度异常(poikilothermia),简称“6P”[11]。感觉异常和肢体麻痹是最不好的征兆,常提示不可逆的缺血性损伤,肌肉僵硬预示肢体不能存活。
糖尿病性PAD的筛查与诊断
对于糖尿病患者,如果临床上出现毛发脱落、皮下脂肪萎缩、趾甲增厚、体位性皮肤发红、股动脉杂音以及足背动脉或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则提示可能存在糖尿病性PAD,应该进行进一步的检查。
对于PAD患者,包括有劳累性下肢症状、伤口不愈合、年龄≥70岁或年龄≥50岁有吸烟或糖尿病史的患者,静息ABI可用于确定下肢动脉疾病的诊断。所有近期诊断PAD的患者,不管疾病严重程度如何,都应测量双下肢ABI,确认下肢动脉疾病的诊断,确定ABI的基线值。
ABI筛查的优、缺点及意义
ABI的优点包括:无创、价格低、简便、可重复性高,能帮助筛查早期的PAD,可预测今后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受侧支循环影响,不能预测运动时血供,对动脉硬化、钙化患者准确性降低,不能可靠预测缺血程度。ABI正常值为0.91~1.30,ABI 0.71~0.90为轻度动脉病变,ABI 0.41~0.70为中度动脉病变,ABI<0.40为重度动脉病变。ABI>1.0也许不可靠,ABI>1.3则肯定不可靠,通常提示由于糖尿病导致的血管硬化。
文献报道ABI的敏感性达到95%,特异性达到99%[12],但我们的研究发现ABI的敏感性较低,以下肢血管造影为金标准,在ABI正常者,72.2%患者存在膝下动脉闭塞,其中16.7%的肢体存在3支膝下动脉闭塞,33.3%的肢体存在2支膝下动脉闭塞;在ABI>1.3者,40%的肢体存在动脉闭塞,全部发生在膝下动脉[13]。因此临床上对于ABI的判别应该结合临床和其他的检查结果综合评价。但由于ABI无创、价廉,因此常将ABI作为PAD筛查的工具。糖尿病性PAD的筛查见图1。
其他检查
其他有关下肢血管的检查尚包括节段性压力测定、脉搏容量记录、连续多普勒超声、踏车运动试验伴或不伴ABI检测和6分钟步行试验、双功超声、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和下肢血管造影等。
糖尿病性PAD筛查和初步检查尽可能选择无创、操作方便、价格低廉的检查方法;无创检查最好同时选用两种以上的方法相互印证,提高诊断的准确性;血管成形术后的复查,最好选用非创伤性血管成像技术(CT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减少不必要的血管创伤。血管造影目前仍为金标准,但随着各辅助检查技术的发展,且技术间互相补充,今后有望部分取代血管造影。总之,应综合考虑检查目的、准确性、可行性、费用、操作风险等因素,以便选择出合适的检查方法。
糖尿病性PAD诊断标准[14]
1 如果静息ABI≤0.90,无论患者有无下肢不适的症状,均应该诊断为PAD;
2 运动时出现下肢不适且静息ABI>0.90的患者,如踏车平板试验后ABI下降15%~20%,应该诊断为PAD; 3 如果患者静息ABI<0.40或踝动脉压<50 mm Hg或趾动脉压<30 mm Hg,应该诊断严重肢体缺血(critical leg ischemia,)。
PAD一旦诊断,临床上应该进行Fontaine’s分期或Rutherford’s分类,见表1。
糖尿病性PAD的治疗
PAD的治疗目的包括:预防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进展,预防发生心血管事件,预防截肢或降低截肢平面,改善间歇性跛行患者的功能状态。因此,糖尿病性PAD的治疗包括:一级预防——防止或延缓PAD的发生;二级预防——缓解症状,延缓PAD的进展;三级预防——血循重建,降低截肢和心血管事件发生。
表1 PAD的分级:Fontaine’s分期与Rutherford’s分类[14]
一级预防
严格控制导致PAD发生的危险因素,即戒烟、控制体重、严格控制血糖、血压、血脂,如果10年心血管危险因素<10%者,不建议应用阿司匹林。血糖控制目标为餐前血糖在4.4~7.2 mmol/L,餐后血糖在<10 mmol/L,HbA1c<7%。血压控制目标为130/80 mm Hg;血脂控制目标为LDL<2.59 mmol/L,这样有助于防止或延缓PAD的发生。
二级预防
在一级预防的基础上,对于10年心血管危险因素>10%的患者,建议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同时,对患者进行有指导的运动康复锻炼,时间至少需要3~6个月;给予相应的抗血小板、血管扩张药物及抗凝治疗药物治疗。阿司匹林的剂量建议为100~150 mg/d,目前所用的血管扩张药主要有脂微球性前列地尔注射液、贝前列素钠、西洛他唑和己酮可可碱等。脂微球性前列地尔注射液的剂量根据患者病变程度推荐为10 μg,1~3次/d,静脉推注或滴注,疗程14~21天;贝前列素钠的剂量根据患者病变程度推荐为20~40 μg,2~3次/d;西洛他唑的推荐剂量为50~100 mg,2次/d;临床上在观察这些药物疗效的同时,更应该关注药物的副作用,尤其是出血的副作用。
从某种程度上讲,上述药物治疗方法仅仅是预防或者对于较轻的PAD患者延缓其病变的发展,是PAD治疗的基础;但对于危急重PAD患者不能达到改善症状、保肢的目的,因此对于缺血严重而内科常规治疗无效者则需行经皮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PAD一、二级预防的治疗流程见图2。
三级预防
临床上表现为静息痛或缺血性溃疡,Fontaine’s分期在3期以上与Rutherford’s分类在Ⅱ级3类以上者,应考虑慢性严重肢体缺血,则需进行三级预防。如果内科常规治疗无效,则需行经皮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由于经皮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损伤较小,风险较低,是目前进行血运重建的首选治疗方法,但该方法有以下不足:如在关节部位(髋、膝、踝)的血管狭窄病变不能进行;膝关节以远的血管狭窄病变,尤其是踝关节以外,成功率较低;造影剂相关性肾病发生率较高且预后较差。
外科手术治疗包括人造血管旁路手术、人造血管-自体血管复合旁路手术、自体血管旁路手术以及大隐静脉动脉化等。该方法要求患者必须有至少一支血管有流出道通畅;患者的一般状况较好,能耐受麻醉和手术打击;若行自体血管移植,则患者的静脉条件要好。如果患者不符合血运重建手术的指征,当患者病灶和疼痛稳定时,可以考虑药物保守治疗;当出现不能耐受的疼痛以及感染播散,则考虑行截肢手术。严重肢体缺血的三级预防的流程见图3。
严重肢体缺血的预后极差,5年生存率仅为50%或更低;严重肢体缺血的治疗不仅仅是缓解症状,而且还要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以预防心血管事件发生。对于部分严重肢体缺血患者,截肢目前被认为是最好的治疗选择,但截肢后的总病死率大约为25%~50%;围手术期的病死率为5%~20%;二次截肢率大约为30%[12];但对大多数严重肢体缺血患者而言,保肢仍然是主要的目标。尽管目前微创介入技术和外科干预技术的发展快速,但严重肢体缺血的治疗选择仍然有限,约40%的患者不符合介入或外科血管治疗指征,且目前尚无有效的药物治疗,这部分患者被称为“无治疗选择”的患者。对于此类患者,可以采用基因治疗或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虽然这两种治疗方法仍处于探索研究之中,但对于“无治疗选择”的患者而言,仍是未来的治疗希望[15]。
该例患者的诊断与治疗
该患者门诊查随机血糖18.6 mmol/L,HbA1c 11.8%,TG 2.7 mmol/ L,TC 8.6 mmol/L,HDL-c 0.41 mmol/L,LDL-c 5.45 mmol/L;肝、肾功能正常,尿常规蛋白(-),尿白蛋白/肌酐为60 μg/mg;ABI检查示左0.65,右0.48;双下肢动脉彩超检查显示双髂、股、左腘动脉可见斑块形成,管腔狭窄60%左右,右腘动脉管腔狭窄85%,双下肢胫后动脉闭塞,右足背动脉狭窄80%;双下肢静脉未见异常。因此该患者小腿功能障碍引起行走困难考虑系长期血糖控制不良造成的PAD所致,我们与患者就该病的治疗方式进行反复沟通,即选择保守治疗(药物治疗与运动康复)或血运重建。在权衡几种治疗方案的利弊之后,患者选择了先进行6个月的保守治疗,如果治疗效果不满意,再进行血管造影及血运重建手术。
由于患者糖尿病病程长,长期口服降糖药治疗效果不佳,故建议患者在口服降糖药的基础上,睡前给予10 U的甘精胰岛素皮下注射,血糖控制目标为空腹6 mmol/L,餐后血糖控制在10 mmol/L以内,HbA1c控制在7%以内,根据血糖水平调整胰岛素和降糖药的剂量;同时给予辛伐他丁40 mg,1次/d,力争使LDL-c水平控制在2.6 mmol/L左右,当该目标达到,如TG仍高,超过2.0 mmol/L时,再给予非洛贝特治疗以进一步的改变血脂谱(力争使TG<1.7 mmol/L,HDL-c>1.0 mmol/L)。由于此次就诊发现患者血压升高,因此给予ACEI(雅施达)4 mg,1次/d,力争使血压控制在130/80 mm Hg。由于患者10年心血管危险因素大于10%,因此建议患者口服阿司匹林100 mg,1次/d。
在糖尿病性PAD的治疗中,戒烟非常重要。因此,我们跟患者反复讨论戒烟的重要性,建议患者戒烟。考虑患者吸烟量较大,吸烟时间长,建议患者逐渐减少吸烟数量,争取在1月内将吸烟量降至每天5支以内,半年内戒除。
由于患者行走时出现右小腿疼痛,不愿行走,在反复给患者讲明运动康复在PAD治疗中的作用后,患者同意进行运动康复训练。建议患者开始的运动处方为:每次步行15分钟,每次步行至最大间歇性跛行距离时才休息,每天运动10次,以后根据症状的变化情况调整运动方案;在血管扩张药的使用方面,给予患者西洛他唑50 mg,2次/d,贝前列素钠20 μg,3次/d治疗,记录病情变化以及行走距离,每月复诊。
3月后随访,患者基本戒烟但仍有吸烟欲望,每周抽约3~5支;自我血糖监测显示空腹血糖控制在6~7.5 mmol/L,餐后血糖波动在8~13.8 mmol/L,HbA1c为7.5%;体重减轻2.8 kg;院外监测血压控制在125/78 mm Hg~136/84 mm Hg;复查血脂为TG 1.8 mmol/L,LDL-c 2.8 mmol/L,HDL-c 0.94 mmol/L;下肢运动功能得到明显改善,患者可一次行走2.5 km才感觉到右小腿轻度不适。因此,建议该患者继续按此方案治疗,不需住院行血管造影及血循重建手术。9个月后随访,患者行动如常。
(由于版面限制,参考文献已略,如有需求请与本刊编辑部联系)
糖尿病周围血管病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住院及门诊2型糖尿病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36例, 其中男25例, 女11例;年龄45~78岁, 中位年龄57.9岁;病程3~18年, 平均3~6年。临床以下肢局部肿胀疼痛麻木为主要特征, 经彩色多普勒血管超声确诊合并周围血管病变。应用口服降糖药治疗者28例, 应用胰岛素治疗者8例。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由专科医师单人操作 (固定检测体位、部位及角度) 。
1.2 治疗方法
应用838C型超声波治疗仪 (深圳) , 设定频率800kHz/s、脉冲超声1.00~2.00W/cm2, 经硅胶头及耦合剂, 在已确定的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和血栓形成的相应体表部位, 沿动脉走行处治疗, 每次20~30min, 治疗3个月。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双下肢动脉管径血流量及管壁情况并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 作为诊断依据和疗效观察指标。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
2 结 果
36例患者治疗后肢动脉、腘动脉及足背动脉管径和血流量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1) , 临床症状及体征也有不同程度的减轻。见表1。治疗中无不良反应, 亦无出血倾向。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1
3 讨 论
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一种老年性退行性非炎症性疾病。由于糖尿病和血液流动产生的应力作用因素, 使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形成血栓, 并易在周围大中动脉分叉处发生粥样硬化斑块, 逐渐产生管腔狭窄和闭塞。体外低频高强度超声波可消融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钙化斑块和致密纤维斑块, 而不损伤正常的血管壁。超声波具有消融血栓的作用, 可使血管内血栓溶解粉碎, 使阻塞的血管再通。本结果表明, 36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经3个月超声波治疗, 动脉血管血栓溶解, 动脉血栓再通, 治疗后下肢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增高, 管径增宽。总之, 超声波具有明显消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溶解血栓的作用。
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治疗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型糖尿病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36例行超声治疗, 并观察其疗效。结果 36例患者治疗后肢动脉、腘动脉及足背动脉管径和血流量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1) , 临床症状及体征也有不同程度的减轻。治疗中无不良反应, 亦无出血倾向。结论 超声波具有明显消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溶解血栓的作用。
关键词:超声,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胰岛素
参考文献
周围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体会 第4篇
【关键词】 周围血管疾病;临床诊断;治疗体会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20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313-01
当机体发生动脉硬化时,周围血管疾病则为主动脉弓远动脉端的重要体现。受动脉粥样硬化影响,周围血管疾病患者体内的主动脉弓远动脉端就会变窄。通常,间歇性跛行是周围血管疾病患者较为常见症状之一,据统计,65岁及以上患者中大约有2%存在间歇性跛行病史[1]。周围血管学科产生及发展在近几年硕果累累,如下将对相关临床诊断及治疗体会进行阐述。
1 周围血管疾病临床诊断
此项临床诊断工作包括对神经及骨骼肌等的鉴别诊断。脊柱狭窄与周围血管疾病最为类似,当产生脊柱狭窄时,马尾部便会受到压迫,患者双腿向下便出现放散性疼痛。一般情况下,这种放散性疼痛在长时间站立或行走过程中比较明显,且疼痛发生后短时间内不容易缓解。周围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工作还包括对其他临床病症的诊断,如不安腿综合症、肌腱或肌肉劳损、急性栓塞、周围神经病、系统性脉管炎及关节炎等。
对于存在跛行病史的周围血管疾病患者来说,在运动时出现痉挛性的肌肉疼痛,经短暂休息方可得到缓解。而伴随疾病的更新与变异,皮肤颜色变化、夜间疼痛及溃疡等临床症状也多有发现。根据统计,大约有90%的周围血管疾病患者不出现任何临床症状[2]。
诸多因素能够诱发周围血管相关疾病,如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及高血压等,另外,在近几年中,C反应蛋白含量的升高、慢性肾功能缺陷等也逐渐成为危险因素。在临床研究中,能够明显分析出,根据患者自身身体素质的不同,发生周围血管疾病的程度及最终结果便会不同,如皮肤颜色异常、皮肤温度、足背脉搏减弱或缺失状况及体毛的生长情况等。在这些指标当中,足背脉搏减弱或缺失及股动脉出现杂音状况为最有效的体检指标,另外,皮肤温度低及皮肤颜色异常也能够说明疾病的发生,但未出现此类症状,也不能完全排除发生周围血管疾病的可能性。若存在发生周围血管疾病的可能性,则应及时测量机体双侧肢体或单侧肢体踝肱指数。当指数小于0.9,那么发生周围血管疾病的几率便很高。另外,针对不常见的病例,可以对患者的凝血途径等进行监测。
2 周围血管疾病的治疗
在对周围血管疾病患者采取治疗之前,先要查明诱发周围血管疾病的各项因素。其中,终生戒烟为对间歇性跛行病患的预后产生影响的主要原因[3]。另外,已有研究证实,经过合理的运动锻炼,间歇性跛行病患的行走时间能够被提升1.5倍,因此患者应该在治疗期间进行适当的运动养生。
当前,对于周围血管疾病病患可以采取的药物治疗主要集中在几种方案上。有相关研究表明[4],抗血小板能够降低血管风险事件发生程度,且对心肌梗塞、中风等也具有明显效果,经过抗血小板治疗,接受治疗的千名患者在两年之内发生周围血管疾病的次数减少了20余次。阿司匹林为临床研究中最常使用的药物,每天服用剂量在75至150mg。通过对比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对缺血发生几率的影响,能够发现,后者效果更好些。但是,尽管氯吡格雷的效果好些,仍要谨慎对待,因为此项对比研究并非专门设计的。现在大多数的临床治疗方案还是对于阿司匹林较为推崇,当患者出現了治疗效果不佳或阿司匹林不耐受的情况,就推荐服用氯吡格雷。
西洛地唑可用作血管扩张剂,具有抗血小板特性。根据随机试验结果我们计算出,西洛地唑对于行走距离的延长幅度大约在39%至109%,尽管目前还未曾有过对其系统性的运动对照研究。乙酮可可碱(或己酮可可碱)属于流变调节剂,具有抗血小板特性,一些西方国家,如美国等已经由药监局批准其在间歇性跛行方面的治疗应用。但是,部分医学评论及综述性刊物仍认为此种药物的作用效果相当有限,其使用效应不足以在周围血管疾病临床常规治疗中被推广。
应该注意的是,查出诱发患者出现周围血管疾病的各个因素非常重要。已经被证实的是,动脉粥样硬化等相关疾病与高胆固醇病症关联密切。有最新系统性回顾显示,血脂稠度的降低对于周围血管疾病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但是,关于这一方面的争端仍然很多,要针对明确的病人个体才能下论断。通常,要向同时患有高胆固醇血症及周围血管疾病的患者强调调节饮食的重要性。对于那些同时患有2-型糖尿病、高血压的周围血管疾病病患,有相关研究对35名随机选取的患者进行4年随访。研究中,血管紧张素抑制剂的使用能够使周围血管疾病患者发生率、死亡率降低大约25%。在所选取的研究对象中,并非所有人都是高血压患者,但此类药物的使用对死亡率、发病率降低程度超出人们的设想。在对此项研究重复多次之后,误差在许可的范围之内。这就表明,血管紧张抑制剂的使用确实能够对周围血管疾病患者带来正面影响。
除了进行上述治疗之外,还能够选择其他治疗方式,如施用尿激酶、进行血管支架、血管成形术等。截止目前,仍然没有确切的医学标准来衡量到底患者应该进行何种治疗。影响治疗方案的因素有很多,如斑块类型、风险类型、溶栓禁忌症等,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
3 总 结
在临床上,通常将除去心脑血管疾病之外的血管疾病称作周围血管病,包括静脉、淋巴及动脉等几个系统的所有疾病,又称脉管疾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临床周围血管疾病的发生几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文章主要从周围血管疾病临床诊断及临床治疗两方面进行论述,指明周围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要密切注意对诱发因素的检查,治疗方案的选择要具体病例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1] 秦红松.尚德俊教授应用活血十法治疗周围血管疾病的经验[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0年01期.
[2] 袁春英.探索周围血管病的病理学特点及治疗对策[J].光明中医,2011年05期.
[3] 刘宇彪.对于周围血管病变的179例临床治疗分析[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糖尿病周围血管病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糖尿病科收治的糖尿病合并周围血管病变患者74例,男41例,女33例,年龄34~75岁,平均(56.49±12.05)岁,糖尿病病程1~8年,平均(5.67±1.55)年,入院时空腹血糖8.31~19.34 mmol/L平均(11.34±2.57)mmol/L,糖化血红蛋白6.8%~12.6%,平均(8.09±2.34)%。采用随机数字方将其分为观察组及治疗组,每组各37例。所有患者诊断均符合2010年中国2例糖尿病防治指南[2],排除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肢体坏疽等其他严重急慢性疾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采用常规治疗,合理选用降血糖药物或胰岛素,以控制血糖为主要治疗手段,同时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合理规划饮食,禁烟禁酒。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丹参粉针(规格:1:400 mg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10970093 )静脉滴注,用药方法及剂量为,0.8 g,溶于0.9%的250 m L生理盐水中,1次/d,连续使用30 d。
1.3 观 察及评价标准
疗效评价:参照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脉管专业委员会肢体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疗效标准制定[3],以肢体发凉、间歇性跛行、麻痹疼痛、皮肤苍白、皮温低等临床症状及体征为评价标准。
药物安全性评价:治疗期间观察患者过敏反应、皮疹等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包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检验标准α=0.05。
2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显效率、有效率及无效率分别为37.84%、37.84%、24.32%,治疗组显效率、有效率及无效率分别为59.46%、31.14% 、5.4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56% ,明显高于观察组的75.68%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45 1,P=0.030 8<0.05),见表1。
治疗期间,观察组有3例患者发生低血糖,1例患者发生皮疹,而治疗组2例发生低血糖,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发应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发病率在不断攀升,其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是导致患者残疾、加重经济负担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科学地延缓该类患者的病情至关重要。相关研究证实,当机体存在胰岛素抵抗时,代偿性地出现高胰岛素血症,引起慢性炎症反应,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内皮的损伤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的起始因素,可用于预警大血管不良事件,而微血管病变可能发生在人体各个部位,如皮肤、肌肉等组织中,而该病也是引发糖尿病坏疽的主要原因。
丹参粉针是用丹参经现代工艺制成的粉针剂型, 质量标准高且易控,质量稳定性更好,其主要功效为活血通脉,用于胸痹血瘀证候、胸部刺痛、绞痛,痛有定处,或有心悸,也可用于冠心病心绞痛见上述证候者。临床实践表明丹参粉针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黏度、加快微循环流速,提高组织液从微血管摄氧的能力等诸多作用。该研究使用丹参粉针联合常规治疗方法对37例糖尿病合并周围血管病变患者治疗后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显效率、有效率及无效率分别为37.84%、37.84%、24.32%,治疗组显效率、有效率及无效率分别为59.46%、31.14%、5.4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56%,明显高于观察组的75.68%,且药物安全性高,不良反应较少,进一步证实了,对糖尿病合并周围血管病变患者采取常规治疗糖尿病联合使用丹参粉针进行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症状,维持血糖浓度,提升治疗效果、改善预后有着积极的意义。
摘要:目的 探究联合丹参粉针治疗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该院糖尿病科收治的糖尿病合并周围血管病变患者74例,分为观察组和治疗组,分别采用常规治疗和联合丹参粉针治疗,观察比较其疗效及药物安全性。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56%,明显高于观察组的75.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45 1,P=0.030 8);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常规治疗联合丹参粉针治疗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常规治疗,且药物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糖尿病周围血管病 第6篇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主要表现为肢体对称性感觉及运动障碍、神经病变性溃疡等。药效学实验表明, 芪丹通络颗粒能明显降低糖尿病模型大鼠血糖水平, 加快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 减低坐骨神经和红细胞内醛糖还原酶活性, 减少山梨醇、丙二醛在组织中堆积, 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对小鼠温热刺激、化学刺激有镇痛作用, 缓解冰醋酸刺激所致小鼠腹膜疼痛, 减少扭体反应次数, 延长疼痛潜伏期;改善糖尿病大鼠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
作为“863”计划中创新中药与中药现代化示范项目的重大科技攻关专项, 该研究由河北中唐医药集团主持,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分别负责药效、临床及毒理部分的实验研究。
糖尿病周围血管病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均为2014年5月—2015年7月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与对照组28例。治疗组男17例,女15例,年龄30~75岁,平均年龄56.5岁;糖尿病病程1~24年,平均病程4.4年。对照组男14例,女14例;年龄33~72岁,平均年龄58.5岁;糖尿病病程2~23年,平均病程5.1年。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空腹血糖及中医证候等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2型糖尿病诊断明确,年龄30~75岁,空腹血糖<7.0 mmol/L,餐后2 h血糖<11.0 mmol/L可入选;有下肢皮肤破溃,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新发的心脑血管疾病,外伤、发热、胃溃疡病史及严重感染等除外。
1.2 诊断标准
诊断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及中国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诊断标准,患者除自觉有下肢或足部发凉、麻木、疼痛和间歇性跛行外,均有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下肢皮肤温度低,所有病例经B超证实有不同程度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甚至管腔狭窄或闭塞。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给予糖尿病饮食,控制每日总摄入量,适量运动,口服降糖药物或应用胰岛素治疗控制血糖,监测血糖并相应调整降糖药物用量,使血糖达标,空腹血糖<7.0 mmol/L及餐后2 h血糖<11.0 mmol/L。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予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汤,该方剂中主要的成分有当归25 g、桃仁25 g、川芎20 g、赤芍20 g、地龙15 g、黄芪30 g、山药20 g、沙参15 g、鸡血藤20 g、甘草10 g;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0.1 g Qd,2个月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统计疗效。
1.4 疗效判断
参照2002年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临床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无效:临床症候、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
2 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后,治疗组显效22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显效8例,有效1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1.43%。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通过上述的对比不难发现,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汤对于治疗糖尿病合并周围血管病变的确是有着良好效果的,中医治疗糖尿病合并周围血管病变与西医服用阿司匹林一样都属于保守治疗的范畴,两种方式相比,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汤其是一种可以对周围血管病变产生治疗的效果,其能从根本上改变血管病变患者的生存状态以及病情的严重程度。现代医学中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属于中医消渴与痹证范畴,中医对于这两种病证的治疗主要是通过对其病理的研究入手,中医认为糖尿病的出现是由于身体内阴气过少,阳气过盛所造成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阴气消失后阳气也会随之减弱最终造成阴阳两虚的症状。想要解决阴阳两虚就必须先从益气养阴着手,这便有了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汤该方剂中主要的成分有当归25 g、桃仁25 g、川芎20、赤芍20、地龙15、黄芪30、山药20、沙参15、鸡血藤20、甘草10g,其中当归的主要功效是养血益气,桃仁活血祛瘀,川穹则有着活血顺气的功效,山药则是最佳的滋阴养阴的药物,甘草可以清热解毒,鸡血藤可以补血养血,活血通络,赤芍则有着活血祛瘀的效果,而沙参、地龙则有养阴通络的效果,黄芪则可以针对糖尿病本身具有的气滞阻络进行治疗,高胰岛素血症通过促进对动脉壁脂质的合成与摄取,阻止胆固醇的清除以及促进动脉壁平滑肌细胞的增殖,诱发并使动脉粥样硬化加剧。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周围血管病变。糖尿病合并周围血管病变是由于动脉硬化导致的血管病变,从而减少了氧及营养物质向周围组织转运,既而出现间歇性跛行,以痛性痉挛和疼痛为主要特征。动脉栓塞后还可能会导致静息痛的发生。在糖尿病合并周围血管病变的早期,其症状大部分都仅仅限于病变肢体的表皮温度下降,发生足部发寒的症状,随着病程发展其后面可以变现为肢体颜色苍白并且在下坠后出现肢体贬责的症状,静脉鼓胀但是流速变慢,触诊会发现足背的脉搏逐渐微弱直至消失。在发展到后期就会出现皮肤层逐渐薄化,且皮肤会出现萎缩现象,皮肤上的毛发也会逐渐脱落,最终会发生皮肤的溃疡导致坏疽现象的出现。糖尿病患者在患有周围血管病变的前期只有冰冷感并没有过多的不适感但是随着病程加长其可能会出现麻痹感直至后来出现针刺感和距离的疼痛感,到了后期疼痛感会极速加剧达,几乎无法忍受,其给糖尿病患者带来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
综合来看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汤的确就如其名字一般其功效就在于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的功效,对于糖尿病合并周围血管病变而言其的确可以有着较好的疗效。中医对于糖尿病下肢周围血管病变有着自身独特的理论,中医首先将糖尿病本身与糖尿病引起的下肢周围血管病变进行区分,将其当作两种不同的病症,糖尿病在中医中称之为“消渴症”,而下肢周围血管病变则属于“痹症”,两者分别对待,但是却又相互联系,因此在中医治疗糖尿病上面,中医首先要对消渴进行对症治疗。中医认为消渴的出现就是由于患者身体中阴虚所导致的,阴虚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阳盛而阴衰,但是在中医理论里正所谓“阳根于阴,阴根于阳”人体中的阴阳是一种互根的关系,因此阴衰时间过久必然会导致阳气的衰败,此时糖尿病患者的身体内阴阳俱虚,阴阳二气一衰弱就会导致血液循环的不流畅,正所谓“气为血帅”,气不行,则血不畅,逐渐地糖尿病患者就会气虚血滞,导致身体内的血液无法向四肢良好的供应,四肢的末梢神经得不到充足的血液营养供应就会出现下肢冰冷、麻木和间歇性跛足,日久年深肌肉筋脉得不到血液濡养,血脉堵塞,气血瘀滞,不通则痛最终导致末梢神经坏死,出现坏疽现象。因此在利用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汤治疗糖尿病引发的周围血管病变的时候其治疗原理也是先养气血再利用滋阴的方式使阴阳二气平衡,使得气顺血畅从而使得周围血管病变的根源被有效的改善,再利用祛瘀的方式将血管沉积的血垢逐渐清除,从而减缓粥样动脉硬化的进程,减小血栓从而使得血管病变得到根本性的治疗。而西医的阿司匹林治疗只是一种控制和延缓周围血管病变的手段,两者相比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汤的效果自然要比西医治疗更好。
综上,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汤对于治疗糖尿病下肢周围血管病变是具有显著疗效的,并且其与阿司匹林之类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具有的副作用且治标不治本,只能缓解和延缓血管病变不同,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汤对于糖尿病患者是一种标本兼治能够有效对糖尿病患者的整体状况进行改善,并且逐步减轻血管病变,是一种较为有效,且不良反应低的治疗方法。在临床应用中可以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随症加减。
参考文献
[1]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诊断及疗效标准(草案)[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3,9(6):150-151.
[2]梁丽,李芙蓉.凯时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疗效观察[J].锦州医学院学报,2003,6(3):58.
[3]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3,9(6):150-151.
糖尿病周围血管病 第8篇
1 临床资料
1. 1 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11 年6 月—2013 年6 月收治的80 名被确诊为2 型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发生病变的患者。病程时间均在10 ~ 15 年,平均( 13. 2 ± 5. 3) 年。80 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具有可比性。见表1。
1. 2 诊断标准糖尿病诊断标准: 参照WHO1999 年公布的诊断标准[2]; 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诊断标准: 参照文献[3]标准。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基本常规综合治疗,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西洛他唑调节微循环。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口服血脂康( 北大维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治疗,每次两粒,每日2次,连续治疗3 个月,并记录两组患者各项指数的变化: 在治疗前和治疗后3 个月对患者的相关指标进行测量,包括脉搏波的传输速度( PWV) ,踝臂指数( ABI) 和趾臂指数( TBI) 的改变。使用肌电图来对患者肢体的腓总神经感觉传导速度( SCV) 进行测量。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 0 统计学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 ± s) 表示,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P <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 1 疗效标准近期痊愈: 病患在治疗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肢体血管改善很明显,斑块基本消失,无任何不良反应。显效: 病患在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显著,肢体血液循环速度以及斑块均有所改善,无不良反应。好转: 病患在治疗后,临床症状有所减轻,疼痛也有所缓解,用药量有所减少,不良反应较少。无效: 病患在治疗后,症状和身体体征没有改善,甚至病情仍在恶化,肢体功能无法正常使用。
3. 2 结果见表2 ~ 3。
△P<0.05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4 讨论
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近年来其发病年龄越来越小,患病人数越来越多。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肌肉疼痛,肢体麻木,感觉衰弱,行动不便。截肢率甚至达到30% ~ 40% ,病死率也在逐年上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4]。糖尿病患者常年体内的高血糖水平不仅使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造成管腔狭窄,而且糖脂在体内代谢的紊乱使得血液黏滞度升高,血流速度变缓,造成患者体内动脉粥样硬化[5]。血管病变造成神经传导速度减缓,因此测量传导速度有利于早日发现糖尿病患者周围血管的情况。ABI和TBI是反应下肢是否缺血的指标,可以表明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临床诊治除了需要及时控制住病人的血糖,还应该尽可能保护病人的血管,对体内已形成的斑块进行稳定或消除,如果不能及时控制,一旦扩散,可能导致下肢溃烂甚至是坏死[6]。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依靠西医,但疗效却一直不太满意。中医理论认为,糖尿病的病理机制为燥热偏盛,阴津亏耗。而糖尿病周微血管病变的病机主要为痰瘀血滞[7]。早期健脾化痰化湿有助于减轻糖尿病本身对于血管的损伤。血脂康是由传统中药红曲组成的中成药。它不仅能够调节由于粥样硬化造成的斑块,同时其抗炎的效果也得到医学上的肯定,能够有效抑止炎性细胞的扩散和转移。研究发现血脂康可以通过调节血管内皮细胞VCAM - 1 和ICAM - 1 的表达进而保护和调节内皮细胞功能[8]。有研究表明,红曲能降低大鼠模型胰岛素抵抗及高胰岛素血症,增加胰岛素敏感性,进一步说明红曲具有明确的调节血糖和血脂作用[9]。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经血脂康治疗后在ABI、PWV、PWV水平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 P < 0. 05) 。故可以认为血脂康对微循环的改善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组织的缺血和缺氧情况有很好的临床效果。是目前能够治疗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有效药物之一。
总之,血脂康联合西洛他唑治疗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安全高效,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血脂康联合西洛他唑治疗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比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基本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口服血脂康治疗。治疗3个月后,观察两组临床症状和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ABI、PWV、TBI及SCV改变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ABI和TBI水平上升(P<0.05),而PWV水平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脂康联合西洛他唑对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有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糖尿病血管病变,血脂康,西洛他唑
参考文献
[1]J.A.Chin,Sumpio,B.E.Diabetes mellitus and 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diagnosis and management[J].Clin Podiatr Med Surg,2014,31(1):11-26.
[2]曹永芬,姚宇红,罗心一,等.中药联合血脂康胶囊治疗周围血管动脉硬化闭塞症25例[J].中医杂志,2011,52(3):242-243.
[3]孙文亮,苏秀海,李宝芬,等.复荣通脉胶囊治疗糖尿病性周围血管病变60例[J].中医杂志,2006,47(增刊):118-119.
[4]R.Pradeepa,Chella,S.,Surendar,J.,et al.Prevalence of 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and srterial stiffness in type 2 diabetes:the Chennai Urban Rural Epidemiology Study(CURES lll)[J].Diab Vasc Dis Res,2014,11(3):190-200.
[5]A.Aiello,Anichini,R.,Brocco,E.,et al.Treatment of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in diabetes:a consensus of the Italian Societies of Diabetes(SID,AMD),Radiology(SIRM)and Vascular Endovascular Surgery(SICVE)[J].Nutr Metab Cardiovasc Dis,2014,24(4):355-369.
[6]N.L.Grace,Wong,L.L.Should 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or diabetes-related amputation contraindicate renal transplant?[J].Hawaii J Med Public Health,2012,71(7):181-185.
[7]谢宁会.中医分型辨治在糖尿病中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3,(1):27-28.
[8]江小杰.血脂康对胰岛素、血管紧张素Ⅱ诱导向管内皮细胞VCAM-1、ICAM-1表达的影响[J].2011.
糖尿病周围血管病 第9篇
踝肱指数 (ABI) 是踝动脉与肱动脉收缩压比值, 可反映下肢动脉供血情况, 是早期下肢血管病变的指标。应用多普勒测定糖尿病患者ABI是客观判断下肢血管病变和病变程度的手段, 该法简单实用, 是一种操作简单、重复性好、能较好的客观评价DM外周血管功能状态的一种无创性检查方法机械性损伤合并感染所致。因此, 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四肢多普勒血流图的检测, 可及时发现糖尿病者微循环障碍, 从而进行有效的治疗护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为2012年01月~2013年01月于本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198例, 其中男性105例, 女性93例, 年龄24~80岁, 平均 (56.3±10.1) 岁, 病程1~27年, 平均10年。
1.2 检查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 静息使血压稳定, 采用HUNTLEIGH MD2型多普勒仪, 将12 cm×40 cm袖带置于上肢, 用听诊器分别置于肱动脉搏动处, 测量双侧前臂血压并取最高值作为肱动脉收缩压, 用血流计探测胫后动脉或足背动脉搏动处皮肤表面, 移动探头寻找该动脉最明显处, 伴随血流计传出动脉搏动音, 臂带充气使收缩压比上肢高20~30mm Hg (1 mm Hg=0.133 k Pa) 达到搏动音消失, 放气后当血流计传出搏动音, 血压值为胫后动脉或足背动脉值, ABI=胫后动脉或足背动脉收缩压/肱动脉收缩压。同时采集所有患者近期的临床资料及生理、生化指标, 建立Excel表格。
2 结果
正常ABI为0.9~1.3, 0.5~0.8预示着中度疾病, <0.5预示重度疾病, 间歇性跛行的患者ABI多在0.35~0.9。静息性静脉痛ABI多<0.4。ABI>1.3, 则提示血管内有可能钙化。我们接受检查的患者198例, 其中正常的15例 (ABI:0.9~1.3) , 占7.5%, 有动脉钙化的5例 (ABI>1.3) , 占2.55%, 中度疾病的110例 (ABI:0.5~0.8) , 占55.5%, 重度疾病的47例 (ABI:0.4~0.5) , 占21%, <0.4的21例, 占10%, 对明确有下肢血管病变的患者再行下肢血管彩超进一步检查, 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下肢血管及周围神经病变。这些患者均为下肢血管病变的高危人群, 对此类患者早期作出诊断, 给予相应的治疗和预防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
3 护理对策
3.1 控制血糖
预防及延缓糖尿病发展的基础为控制血糖。应尽量将血糖长期控制在标准范围。建议可通过住院或门诊调整用药, 使血糖平稳。住院调整饮食, 适当运动。掌握血糖的自我监测。
3.2 下肢血管病变的系统治疗
①建议患者定期住院行四肢血管多普勒检查, 明确血管病变情况。②叮嘱患者戒烟、限酒。③建议患者适当运动:适当运动有助调整下肢局部血流重新分配, 减轻间歇性跛行症状。④控制异常指标:如控制血脂、血压等相关异常指标。⑤改善供血:给予前列地尔扩血管对症治疗。⑥营养神经:可给予硫辛酸抗氧化应激, 甲钴胺修复神经损伤对症治疗。
3.3 局部护理
①提高意识, 了解足部保护的重要性。②保持足部清洁, 每日清水洗脚, 洗脚前应测试水温 (水温为手背皮肤耐受为宜) , 绝对不可热水烫脚, 导致足部破损。③洗脚后应用柔软的干毛巾擦干, 尤其趾缝间。④为保护局部柔软, 不发生皲裂, 可涂抹护肤油、膏, 但不应涂抹于趾缝间。⑤每天应检查足底、足跟、趾缝, 有无破溃等。⑥鸡眼、胼胝体不能自行剪割, 最好交与医生处理。⑦应穿宽松、合适鞋袜, 每日应换袜。穿鞋前应检查鞋里是否存在异物:如钉子、石头等, 避免足部受损。⑧抬高患肢30°~45°, 以利于减轻足部压力, 促进静脉血回流, 减轻下肢浮肿。
3.4 心理护理
关心体贴患者, 经常和患者谈心, 使其情绪保持稳定, 心理开朗,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早日康复。同时, 重视家属的工作, 要求家属理解患者, 多帮助患者, 使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4 结论
通过多普勒血流探测仪可计算出ABI来评价血管的情况。降低的ABI是预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标志, 其ABI<0.9时, 特异性几乎为100%。该方法操作安全易行、患者易于接受。同时应早期就给予重视, 通过适当的治疗及相应的护理指导, 提高患者对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认识及重视, 减少或延缓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国际糖尿病工作组.糖尿病是国际临床指南.许樟容, 敬华, 译.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