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与经历范文(精选10篇)
体验与经历 第1篇
峨山禅师到晚年时, 虽然身边多有高徒, 但他仍坚持自己打理自己的生活, 有一次他在整理被单时, 一位信徒觉得奇怪, 便问道:“禅师!您有那么多的弟子, 这些杂事为什么要亲自整理呢?”
峨山禅师道:“老年人不能做杂事, 那要做什么?”
信徒道:“老年人可以修行呀!”
峨山禅师听了十分生气, 反问道:“你以为处理杂务就不是修行吗?那佛陀为弟子穿针, 为弟子煎药, 又算什么呢?”
信徒听得羞红了脸, 低头沉吟须臾, 终于悟出了峨山禅师此言的禅机妙意:禅其实就在生活中。
所有人都能从中悟到, 禅所提倡的“修行”是“践行”而非纯理论研究。对我另有启发:技术教育无论有多少理论, 终是需要去应用, 在实践中才能证明其有效, 才能创新。过多的理论研究和过度的创新期望离开实践太远, 对基础学习是无益的。
公案一般是大师体验后说出的见解, 往往具有箴言的功效。当然, 有些公案只是一种个人认识的角度, 见仁见智。甚至, 有些还是没有答案的, 需要自己去体验。至于“私案”, 是我对照公案的一个说法, 意思是自己的感受, 不论成功或失败、高手或新手、正确或错误, 只要是自己的真实感受就是“私案”。下面列举几则有关技术学习的“公案”与“私案”, 以供体悟。
●公案1:微课, 需要体悟它的本质
2014年5月初, 南京师范大学的张义兵教授来青州考察。
我请教的第一个问题是, 您对微课怎么看?
他很气愤地说, 好东西弄坏了是常有的事。
我问, 以前的长视频减短点当微课, PPT转化成视频, 您觉得有必要吗?
他说, 大规模开放课程 (慕课) 及相关的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从空间来说, 比较适合远程教育;从年龄来说, 比较适合成人教育;从开发者来说, 比较适合高等教育中有名师的学校去做。在基础教育中, 特别是一般的中小学, 不适合做大规模开放课程的开发, 就像前些年各地、各学校不考虑实际需求, “泛滥”式地搞“资源开发”、高校搞“精品课程”一样, 多数做的是僵尸式的资源, 劳民伤财。
我问, 现在微课不微, 快要成恐龙了。很多学校规模化建设“微课程”, 大有取代课堂教学之意。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张教授说,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时代的教学 (如具有建构主义思想的“翻转课堂”的教学) 中, 中小学教师可以适当地做一些类似微视频的资源, 但是这些多是针对特定教学对象与具体教学目标而量身定做的“微课程”, 是个性化教学的体现, 不适合简单推广到其他班级。
我问, 您如何看待虚拟学习与实践的利弊?
他说, 学习还是真实践更好。我最近就坚持在小学让学生真实体验种植、养殖, 学生不但学习了科学, 就连写作文都把自己的观察写得很传神、动情 (如兔妈妈用自身的毛为小兔子垫窝) 。
从此公案谈谈我的感受。如果说微课能解决很多问题, 成为新网络教育的突破口, 这没有问题。但是, 如果把微课说成是新教育之“神”, 可以一举解放旧教育, 就是盲目的“左倾”, 是对教育未来发展的不负责任。因为只要反问:“以后会不会出现比微课更好的方式呢?”没有人会说“不会”。远的不说, 虚拟实验、智能教育、教育云、体感游戏这些新技术很快就可以把粗制滥造的视频式微课程打败。更不必说, 应用技术走进实践去服务真实环境的教育, 如创客、物联网、项目学习、终身教育、经典诵读等会让人们的学习更加返璞归真。
●私案1:技术与模式, 没有绝对的好与坏
2014年5月中旬, 我参加了一个技术骨干培训班。同时的四个班, 我们班是公认最活跃的, 因为我们的两位教授都提倡讨论与争论。在一次学习之后, 教授点名让我发言。我的第一句话是:“人说句实话就那么难吗?非要让我讲, 我就说实话了。虽然这仅仅是我的一家之言。”
专家支持我, 大家也支持我, 于是我大体讲了如下的话。
技术也好, 模式也好, 它的出现是为了解决一类问题。刚才一位名师讲现在教育的问题都是“班级授课制”害的, 这话过于绝对了。我相信, 他是为了提倡新教育而说这话的, 他内心还真不一定这么认为。 (大家笑, 有疑问) 刚才他从头到尾一直在自己讲, 班里的同学一直在默默地听, 还不如现在这么有气氛呢。他是在用自己反对的、单向的“班级授课制”给大家讲新理论啊! (大家恍然而笑) 班级授课制不能说是单纯的政治产物, 更多的是其教育效益符合大众教育普及的需要。因此, 目前仍有存在、延续的理由。
再说微课与微视频, 既然两者不是一个概念, 为什么非要把原来的PPT转成微视频?没有了交互性、超链接, 这是技术的倒退还是进步?可汗只是从私人的研究出发, 是掀起视频教育之风的“蝴蝶”, 我们以举国之力学他, 不知当否。
(后来, 一位体育教研员王老师在发言时讲到, 别把微课弄成应试教育的模式。一针见血!)
教授最后特别问我:你个人认为微课好不好?
我说, 好!但好东西也不是这么个好法。传销老祖现在都不直接吹了, 而是设计一些富有营养的方案 (如肉丸加糯米) 让大家去体验, 在人性化的感受中有需求地购买。哪里不懂点哪里, 好不好?好!但是说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学习了, 现在被大家诟病, 有的甚至开玩笑说N年后要对得起现在吹的牛。
现在全国都在制作微课, 前几年的研究性学习、英特尔未来教育、建构主义、资源库、多媒体课件等各种模式就被很多人无情地抛弃了。想当年我们是多么地爱它们, 善于抛弃它们的人最终也会抛弃微课的, 因为他们可能还没有认识到技术的本质:应该是技术促进人、帮助人, 而不是人去迎合技术。就像很多教育博客叙事的先导们率先退出了, 而很多当时反对博客乱转模式的人还在坚持。不论博客、微博还是圈子、说说, 朋友谈起来说:乱转的文章跟电线杆子上的牛皮癣没有区别, 因为他们也没有认识到技术的本质。
●公案2:摄影是一种基于技术的艺术再创造
张义兵教授来青州考察期间, 我陪同参观一些古迹风景与民俗。
期间, 我们在拍照时, 谈到摄影。
他说经常在我空间里看到本地的一些摄影, 所以很想来看看。
我说, 那你别失望就好, 因为很多照片是那时、那景、那人的瞬间捕捉, 平时看不一定好。
他笑了, 说道:摄影是一种基于技术的艺术再创造。
我问不是也有影像记录吗?
他说, 在仅有的资料情况下可以不苛求质量, 但一个好的摄影师都讲究创意、角度等拍摄技术。
我说, 高级相机内化了很多技术, 变成了所谓的傻瓜相机。
他说, 你用手机拍出很多不错的照片, 这里面虽然应用了一些摄影技术, 并且采取了一些构图技巧, 但更重要的是一种从心出发的创意和情感, 这绝不是单纯的拍照。
借此公案我想说的是, 我虽离专业摄影人还很远, 但是我一直坚持做场景创意、信息捕捉、信息筛选、信息加工与交流等工作, 不仅仅是一点试验, 而是在大量实践中真切体验技术与创意结合的魅力的本质来源于哪里。
●私案2:技术素养不是教师教出来的, 而是自己做出来的
2014年5月中旬, 我参加了一个技术骨干培训班。
我测试Camtasia Studio, 感觉比会声会影用起来快捷, 就提前做了两个录屏微视频“VB控件与事件响应——寻宝小游戏”。
第一个是基础的, 指导学生随意摆放控件 (如按钮) , 在其中几个按钮中分别加上标题代码, 有的显示“炸弹”, 有的显示“幸运树叶”, 体验控件后的事件响应。
第二个是拓展的, 是点击控件驱动其他控件的事件, 如单击一个按钮时会出现一个幽默的动画人物, 同时显示“别考验我的耐心哦, 我会爆炸的”。
当然, 因为随想随做, 只是抓住了一个学习难点, 这还不是现在所说的微课, 只是其中的核心教学而已。
班主任好奇地问我, 你原来学过Camtasia?
我说, 没有。
班主任说, 那你用得这么顺手?
我说, 编辑软件不都这样吗?选中、剪切, 设置参数。
班主任对教授说, 看王老师都会用这软件了。
这下可好, 到了下午教授干脆让我上台去讲这个软件。
我也没讲多少话, 我先让学员教师们知道启动、录制、保存三步, 大家就兴奋地实践, 探索起来, 我就只有让教师们提问的份了。
大家虽然弄得不太满意, 但是一次次的实践根本停不下来。
然后, 我再向大家介绍如何让自己的视频变焦、加标注, 教师们又马上去实践了, 不喜欢一起听课, 喜欢单独交流。
如此半天, 最后在教授梳理Camtasia技术的同时, 教师们都开始完善自己的作品了, 有很多作品做得比我好, 这是事实。
最后结业时, 一位体育教师非要拉我去看他的作品, 说展现一下我辅导他的结果, 最后分别时还不忘单独说个再见。
就我本身而言, 我一直喜欢运用各种信息技术, 所以对于新软件, 一是有兴趣而无心理障碍, 二是能够把以前相同、相似的技术迁移运用, 所以技术素养已经有内化的倾向了。从学员教师们来看, 真正地去实践, 在实践中体验技术的特点、功能、价值、魅力的兴趣远远大过于教师的讲解。顺便说一句, Camtasia在我们培训的在线课程中已经提供了完整的微视频, 但没有发现现场的学员观看, 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公案3:创新素养不是冥思苦想的, 而是共同碰撞的
2014年4月, 在微信公众号“蓝调百香果”的初创期, 得到了很多专家、教师的支持。董玉琦、解月光专家发来贺电, 并全权授权他们的作品;李艺、朱彩兰专家把系列研究成果提供分享;刘向永、钟柏昌专家把最新原创作品授权首发……《中国信息技术教育》等媒体编辑全力相助, 以及各位教师的热情参与, 创新态势在这种思维碰撞中慢慢形成。
其中有个好榜样。南京的张钰老师热情参与“蓝调百香果”的创建活动, 给“蓝调百香果”提供了一个关于网络虚拟学习软件的使用经验的文章, 文章是纯技术类的, 虽然不错但只是学习软件的使用。我跟她直说, 文章不错, 但从哪个角度提高你的学术观点是个难题。
一直拖到了5月份, 我去参加技术骨干培训班, 第一节课我们就是学习“技术支撑课堂教学”的内容。我给张老师发信息:“突然想到, 你那文章可以作为特例, 重新整体写一个理论架构:技术对技术学习的支撑类型及价值分析, 我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教技术的人对技术应有的态度与素养, 因为我发现很多骨干教师不能快速深入一种技术, 对新技术的接受与掌握不能把握其本质。”
其实, 张老师一直在修改, 这一多维碰撞, 既有我在学习班的碰撞, 也有张老师的碰撞, 还有我以前与张教授等专家的碰撞, 结果这个选题创意就出来了。
经过努力修改, 张老师的文章已经成了“体验”领域的研究论文了。事后张老师问我是不是学计算机的, 文字与创意不像学计算机的人的思维。这个问题我还没有回答她, 因为我对人的思维方式的研究也很有兴趣, 大家也可以参加到这类专题的讨论中来。
我的高中生活经历与体验 第2篇
三年时光,穿过题海,穿过书香,穿过一场场青春飞扬的活动,穿过年少轻狂与悲喜无常:烟台三中给了我一段绚烂缤纷、充实快乐的高中生活。
开学之初,有幸担任班长,砥砺德行的同时也让我的能力获得积累,后又任学生会主席一职,则让我激情与思维获得应用。
同时在其位谋其政,我也努力为三中同学创造一个更多彩的舞台。我将学校十三个社团并入六大协会,并建立了青年志愿者协会,模拟联合国社团与辩论社,均取得出乎意料的优异成果。青年志愿者协会建立伊始便在烟台市迅速走红,多次接受记者采访、登上荧屏,报纸登载连连,烟台官网上更是不时成为人气贴;去年八月,不满一周岁的模联斩获华东赛区团体及个人两项大奖,这也是我校迄今以社团为单位参赛取得的最高奖项。辩论社我兼任社长,第一次向省辩论赛进军,获得团体第五同时我则取得个人第三的成绩,进而参加海峡两岸辩论赛。
荣获省三好学生、市优秀团员、省最佳辩手等证书,让我自知自爱;作为交换生到韩国进行文化交流,并作为学生代表上台致辞,让我自理自立;在成人礼、校庆、艺术节等活动上表演发言,让我自信自强;组织各种活动、协调各社团发展,让我善于领导更善于合作;义工、募捐,助教、拉赞助等活动则让我了解社会并对日后融入社会充满渴望……
经历过程 体验真知 第3篇
【关键词】亲身;经历;探索;情景;悬念
新课程的实施,给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重视学习过程,就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的学习过程。但是,反观我们的课堂实践,老师们真的让学生去亲身经历了学习的过程了吗?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常常可以看到这么一种现象:学生还没来得及自主思考,老师们就迫不及待地让他们进行交流,更有甚者,干脆直接把问题的结果或解决问题的方法直接告诉学生,而学生则在老师精心设计的诱惑中一步步地跟着,知道完成这节课的任务。这些看似完美的课堂,却忽视了让学生亲身去经历探索与学习的过程。
既然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的过程,则重在亲身经历、亲身体验。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课堂实践,对于“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的过程”谈谈我个人的一点探索。
一、布下空白,给予学生探索的平台
数学课应该是学生的一种自主探索的活动,完成这个活动的起点与贯穿整个活动过程的主线就是问题。问题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提出不同层次的数学问题。然后给学生布下空白,留下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亲身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比如:我在执教“确定位置”这一内容时就尝试了这方法。在出示座位表后,我安排了一个活动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该同学的位置,可以画图、数字等形式。这个时候,我没有去限制学生的思维,而是极力学生大胆地去表现,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余地,结果大家的表示方法基本上都不一样,剪笔画、记号、数字、文字等方法都有,可谓是“五花八门”。他们认为自己的表示方法是合理可取的,并不知道这样来表示数学都是不科学的、不严谨的。当时,在汇总学生的表示方法后我并没有马上下结论,而是让他们针对这个问题继续探讨,说说认为谁的最合理?这样一来,就让他们的思考又深入了一个层次。到后来,他们实在是争论不休的时候我才给他们讲我的观点,使学生瞬间茅塞顿开。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大部分学生的表示方法并不正确,可毕竟他们自己去思考过、去探索过,他们从中得到了学习的乐趣,知道了原来数学中问题其实并不难,只要你认真去思考,答案就在你心中。
二、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去操作
创设良好的情景有利于解决数学抽象性和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拉近数学知识与课堂教学的距离。所以,数学教师应尝试着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创设各种情景来组织教学,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通过情景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去操作数学中问题,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比如:为了让学生能完全理解“速度、时间、路程”这三者的概念与相互之间的关系,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我创设了“跑步比赛”的情景,带着全班学生去操场上举行“200米跑步比赛”,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我让生轮流记录比赛结果。比赛结束后,我让学生对这次的活动提出数学问题,并解释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然后,我再根据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引出“什么是速度,什么是时间,什么是路程?”再利用情景演变的过程,引导学生讨论这三者的关系。学生们有了亲身经历与体验,很快就理解了今天比赛中,起点到终点这200米距离是路程,每个人跑完这200米所用的是时间,而路程X时间,即每个人每秒钟可以跑多少米就是速度。结合这一情景和学生的亲身体验,再来做其他的练习题。
三、留下悬念,促使学生去探索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学生的思维活跃于疑问的交叉点,为此,教师应依据教材内容,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疑,制造悬念,着意把一些教学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设置悬念的方法也可以有不同的尝试,主要是看我们老师是否善于挖掘教材中的亮点,是否善于引导学生自己从教学内容中去寻找规律,去探索、去揭开谜底。如在教学“a×b+c×b=(a+c)×b”这一内容之前,我先让学生做几个计算练习:87×25+13×25、56×55+45×56、28×18+18×73。在学生完成练习之后,我告诉学生老师可以很快口算出这些题目,学生很想知道,感觉很神奇。正当他们为我的神算而苦苦思索时,我看准火候,及时鼓励学生自己从这些题目中去寻找规律,揭开谜底。过了一会儿,有一部分学生终于明白了我的计算秘诀,于是我才知道学生归纳简便计算公式。在揭示谜底后,学生都情不自禁地喊“耶……”,因为他们的成功是经过自己的亲身努力的,是自己探索之后的收获,他们品尝到了经过努力取得成功的喜悦。学生通过老师设计的这一悬念的探索,学生的思维便会马上活跃起来。这些巧妙的问题会使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悬念,学生“找结论”的思维之弦会绷得很紧,而且这样对找到的结论的理解和记忆也会十分深刻。
一堂数学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内容和学生思维的终结,“学贵有疑”,有疑问是对知识“学而不厌”的需要。小学生年龄小,对新事物容易产生好奇心,喜欢追根问底,如果在课堂结束时充分利用教材的“新”、“奇”、“特”之处设置悬念,则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探究新知的能力。
我们要尝试着把数学这门逻辑性强、严谨的学科生活化,在教学过程中各种合理的手段与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给学生亲身经历探索过程的机会,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加到数学活动中来,经历自身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的过程,这样才能让数学在他们的心中根深蒂固。
参考文献:
[1]斯苗儿主编.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3
[2]刘兼.孙晓天主编.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3]张启航主编. 小学教学设计(数学·科学版)[J].山西教育报刊社,2006
[4]陈和主编.小学数学教师[J].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9
体验与经历 第4篇
一、创设生动的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心理的需求, 是学生经历与探究的基本前提
一年级刚入学的儿童, 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都有一定的基础.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 新教材, 以儿童的心理特征规律为出发点, 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学习背景, 注重情境的创设, 选择了许多生活中的情境, 每一个数学知识点的教学都融在一种学生熟悉的或学生感兴趣的具体生活情境当中来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数学知识就在身边, 数学学习很有趣, 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愿望.例如, 我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 先出示各种水果图, 这些水果都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让学生尝试着数出各种水果的个数, 学生兴趣盎然, 积极投入.这样把学习数学与学生日常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
二、设计丰富的学习活动, 为学生经历和探究提供时空和沃土
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学生学习的过程, 不仅是接受知识的过程, 更应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学习数学, 不单纯是被动的接受教师传授的数学知识, 更应该是经历这些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让学生在过程中进行系列的参与探究活动.新教材改变了以例题形式罗列数学知识或事实的传统教材模式, 用一朵“小红花”图案来标示学习和活动的内容注意呈现师生互动, 共同学习交流的过程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开放性的、激励性的活动指导, 从而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的过程中, 主动思考, 尝试解决问题, 亲身体验并实现对数学知识的自主建构过程.如教学“11~20各数的组成”时, 教材设计了让学生摆13根小棒的活动, 并让学生操作观察怎样做能一眼就看出是13根的问题.类似这样的活动在教材上还有很多.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理解教材,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设计丰富的学习活动, 保证学生的参与活动时间, 给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土壤.
三、张扬个性, 展示自我,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
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基础以及智力水平不同, 他们的思考方式和思路也就各具特点, 为了使每一名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个性, 发挥他们自身的优势, 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思路, 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从而也就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提出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学习数学, 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的基本理念.从而使每名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 使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和决心得到锻炼和增强, 并且在学生独立探索的基础上, 开展小组成员间的相互讨论交流, 取长补短,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理解知识的同时, 学会了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相互帮助, 与人合作.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主张, 敢于面向教师和教材, 有理有据地提出自己不同的想法.在教学中用以上这些观点作指导,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学“20以内的数的加法”时, 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 用接着数、拆小数补大数凑十、拆大数补小数凑十等自己认为最合理、最容易理解的方法.在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时, 让学生自己理解情境图,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问题, 自己分析解答, 互相交流探讨.使学生充分的经历数学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分析与处理以及问题解决的全过程, 让学生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体验到数学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和数学的意义和价值.
让学生经历、体验数学学习过程 第5篇
[片段一]:(1)播放神5成功发送的镜头;(2)聂海胜、费俊龙登上神6的影片剪辑。
(同学们情绪高涨)
师:这么重大事件的记载,都用到什么了呀?
生:年、月、日、时、分、秒
师:时、分、秒在过去的时间里我们已经学过了,今天我们要学习比较大的时间单位,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师:在你的生活经历中,你已经知道了哪些关于年、月、日的知识?
生1:一年有12个月。
生2:一年有365天,一首歌就是这样唱的“一年由365个日出,我送你365个祝福”
反思:教学时,教师选择了学生关心的“神5”、“神6”发射的这一时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引发了学生争相表述的激情,唤醒了学生已有储备的知识经验,为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奠定了基础。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学生乐学、爱学,而不是在冷漠的状态下学习。这样兴奋的学习,学生就不会产生疲倦,相反,如果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成为学生的负担。
[片段二]:师:为了方便人们的学习、生活,每年的各大商家都要发行各种各样的年历。你们想不想也自己设计出一种挂历来呢?
生:想。
师:这是一张空白卡,请你根据12月份的挂历,制作处一月份的日历来。在设计中如果遇到问题,可以小组讨论解决,也可以随时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经历过程 体验错误 积淀经验 第6篇
【关键词】推理能力 合情推理 演绎推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为“新课标”)十分重视对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不仅把它列为十大核心概念之一,在课程目标中也对它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这一点其实已经引起了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也取得了相当多的经验。但笔者以为,当前在这方面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改进。
一、教师对待学生的猜想具有“选择性”
笔者在很多教师的课堂中发现,当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猜想时,常常不能获得教师的公平对待,教师多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和取舍。如一位教师教学苏教版六上《分数除以分数》:
师(复习了分数除以整数和整数除以分数之后):大家猜想一下,÷这道题该怎样计算呢?
生1:应该用分子除以分子的商做分子,分母除以分母的商做分母。
生2:可以用前面的分数乘后面那个分数的倒数。
师:用前面的分数乘后面的分数的倒数,他的观点对不对呢?我们还需要——
生(齐答):验证。
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分析,这两种猜想究竟孰优孰劣,他们是难以作出评判的,但对于教师而言却一目了然,因此教师舍弃前者而选择了后者(本课的教学重点)。这种教学行为虽然可以理解,但恰恰是需要警惕的,如此着急地教,很容易扑灭学生创新的火花,致使学生不知道自己猜想的价值,甚至使学生习惯于猜测教师需要的答案,而不敢亮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对于学生的不同猜想,教师不应实施“只取所需”的选择性评价,而应放慢前进的脚步,把选择的自主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的认识在思维交锋、观点碰撞的过程中趋于一致。
二、为学生准备的事实性材料过于完备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受时间所限,学生推理的模式往往是通过观察、比较少量对象进而针对一类对象提出自己的猜想。作为观察、比较对象的事实性材料大都由教师提供,而且教师为学生准备的事实性材料有时也过于完备。这是一位教师执教苏教版六上《倒数的认识》时的一个练习环节:
出示练习题:先找出每组中各数的倒数,再看看能发现什么。
(1) (2)
(3) (4)4 9 15
生1:根据第一组中各数的倒数,我发现真分数的倒数都大于1。
生2:根据第二组数,我发现假分数的倒数都小于1。
师:假分数的倒数都小于1,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同意。
(在教师的一再启发下,终于有一部分学生发现了其中的问题。)
课后在对这节课进行评议时,有教师针对这一环节提出了这样的看法:课堂上学生之所以固执地认为“假分数的倒数都小于1”,是因为第二组数据选择不当,如果在第二组数据中出现一个分子与分母相等的假分数,学生很容易就能提出正确的猜想。这一看法得到了包括执教者在内的大多数教师的认同,但笔者不敢苟同。就本案例而言,这恰恰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猜想后验证的意识,其目标着眼于“过程与方法”层面,由于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倾注了更多的数学思考,他们对知识的记忆也必将更加牢固。而如果教师主动为学生提供了完备的事实性材料,固然能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路途更加平坦,但其着眼点更多地放到了对知识的掌握上,学生对推理注意点的认识、其间所积累的活动经验乃至科学、理性精神的培养,肯定不及由学生在各种事实性材料中自主发现来得深刻。
三、忽视对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的培养
一些专家认为:中国的教育过于重视演绎推理,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因而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强。这种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我想它应该指的是我国的大学教育或者中学教育,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时反而缺少了必要的演绎推理。虽然新课标在小学阶段没有提出演绎推理方面的培养要求,但绝非小学阶段就应该排斥演绎推理。演绎推理相对于合情推理而言具有更高的抽象性,但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的自觉性已经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因此,在小学中高年级对一些合适的教学内容进行简单的演绎推理,学生是能够接受的,对促进他们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大有裨益的。但在现实课堂中,大部分教师只重视通过合情推理发现结论,极少进行演绎推理。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苏教版三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是这样设计的:
1.每个小组摆出3个不同的长方形,数出所摆长方形的面积,让学生在操作交流中感受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关。
2.学生自主探索求一个长5cm、宽3cm的长方形的面积,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体会到“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3.思考:长方形的面积应该怎样计算?
4.应用结论解决问题。
很多教师教学这一内容时教学设计与之大同小异。另一位教师教学这一内容时,在上一教学设计“应用结论解决问题”前加上了这样两个环节:
1.质疑:为什么“长×宽”就能得到面积?以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为媒介推演。
2.通过PPT回顾完整的推导过程。
这两个环节在引导学生探索为什么“长×宽=长方形的面积”时,其中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演绎推理的成分,虽然这里只是以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为媒介推演,但已经脱离了某一个具体的长方形,是以所有的长方形为研究对象的,完全称得上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的演绎推理。
很多教师的教学实践表明,小学阶段(尤其中高年级)的一些教学内容(如三角形的内角和、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等),如果能以适当的方式呈现出来,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先通过合情推理探索数学结论再运用简单的演绎推理证明结论,这无疑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的习惯。当然,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所限,小学阶段还是适宜以合情推理为主,不能为了让学生进行演绎推理就任意提高要求,从而做出拔苗助长的教学行为。
新课标提出了培养学生“四基”的要求,相对于以往更加重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主动顺应课改的这一变化,使学生在通过合情推理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创造更多机会让他们感悟到归纳和演绎推理等数学思想方法,不断获得关于推理活动的经验,从而真正实现“把知识转化成智慧,让经验积淀成素养”。
在体验经历中学习数学知识 第7篇
(一) 在现实情境的经历中体验数学的生活性
课堂教学中学习情境的创设, 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数学要源于现实, 扎根于现实。”从简单的数的认识、加、减、乘、除运算到复杂抽象的数学概念的学习, 都应力争从生活中、从学生的现实经验中选取题材, 使学生在经历现实情境的数学中理解数学知识, 在解决现实情境的数学问题的经历中更好地掌握数学技能, 从而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明白数学蕴含在生活中、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的道理。教学“10以内的数的认识”时, 教师带领学生到校园里走一走, 数一数, 说一说“校园里有哪些东西?各有多少?”通过学生在校园中寻找事物、数一数事物的活动经历, 使刚入学的一年级小朋友从接触数学起, 就初步体会到数学就在校园里, 就在自己身边, 从而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再如, 教学完利息计算公式后, 出示一张存款单, 让学生根据存款单反应的信息, 计算出到期时的利息及应取回的钱数。这样将数学知识返回到现实生活, 不仅缩短了书本上的数学与生活中数学的距离, 而且使学生在运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经历中, 感悟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可以用数学知识来解决”。
(二) 在动手操作的经历中体验数学的实践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让学生通过实践去证明一个解释或推翻另一个解释。”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获得的知识, 是学生掌握的最好的知识, 也是学生对数学感悟最深的。因此, 在教学中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得应建立在学生动手操作实践的基础上, 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操作、实验去发现规律, 主动认识。但实际教学中, 学生动手操作了、实践了, 其中却隐藏着教师对学生的“无形指挥”, 学生完全是按教师的意图循规蹈矩地操作;或者由于学生课前预习了知识, 对所学的知识有一定的认识。受这两方面的影响, 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只求操作结果的唯一性 (只求与书本结果的相同) 。如在“圆的周长”一课的教学中, 教师组织学生测量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并尝试发现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学生在汇报结果时, 存在着教师有意取舍结果在3.0~3.3之间的数据和学生只汇报数据在3.0~3.3的现象。如果就知识目标而言, 有利于很快得出圆周率的规律。但如此的行为是否给学生这样一种信息提示:对实验的数据可以随意更改和取舍。学生在这样的操作中获得的是怎样的一种体验呢?由此, 在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 重视知识目标实现的同时, 更应深入地关注到学生在情感目标方向上的发展。以上的教学, 教师可以让学生汇报出实际测量的结果, 关键处提醒学生:当测量的结果与目标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别时, 说明在操作中存在一定的误差, 在操作时尽可能使自己的操作更规范、合理。这样, 学生在操作中不仅获得了知识, 而且丰富了实践性的体验:动手操作、实践必须合理规范, 必须从事实出发, 尊重客观事实, 必须正确分析、对待实验的结果。
(三) 在合作探索的经历中体验数学的“再创造”
弗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的惟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 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发现或创造出来, 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 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在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使合作探究成为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自身需求。在学生开展恰当合理的学习活动, 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时, 实现对数学知识的“再创造”。如“圆锥的体积”教学, 先让学生猜测圆锥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在学生猜测结果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自由选择圆柱和圆锥进行实验。通过实验, 有些小组得出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 有些小组得不出这样的关系。接着,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实验的结果不同?通过讨论, 学生知道只有当圆柱与圆锥等底等高时, 圆锥的体积才是圆柱体积的13。然后, 让学生利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进行再实验,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圆柱、圆锥体积关系的认识, 同时使学生想到, 当圆柱与圆锥的体积相等, 底面积 (高) 相等时, 圆柱的高 (底面积) 是圆锥的3倍。学生通过猜测、实验、讨论、再实验这一连续的合作探究, 思维不断发生碰撞, 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不断迸发出创新思维, 体验数学知识的“再创造”。
(四) 在反思的经历中体验数学的思想性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反思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实际给学生一个自我弥补的机会, 给学生一个对数学知识再思考、再认识的机会。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在知识体系中, 是无形的、潜在的。通过引导学生反思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怎么使用的, 可以让学生体验到隐含其中的思想方法。但通过对日常教学观察发现: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的基础上探究出数学知识时, 接着进行一连串的练习, 学生没有反思的时间和机会。反思成为被忽视的教学环节, 阻碍了学生对知识的深层领悟。因此, 教学时教师应树立让学生反思的意识, 将反思当作学生学习数学必须经历的一个学习过程, 给每位学生充足的反思时间。
体验:一种必需的成长经历 第8篇
一、尊重学生主体,在问题中体验
新课程对于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承担的角色和所应发挥的功能作了清晰的界定,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实现自我发展的朋友、伙伴;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拥有选择学习方式,参与自主探究,发表个人观点的重要权力,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为满足他们的学习需要和心理需求竭力做好服务工作,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也是此次教育改革的最大优越之处。教师必须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合理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思考、去交流、去体验,因为问题往往能将人的思绪领向无限广阔的空间,这种体验经历是无拘无束的,所收获的也绝不是教师能轻易预料的。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我问学生:老人真的不累吗?为什么说不累?是什么让老人舍不得离开?老人最需要的是怎样的生活?学了课文你还想知道些什么?这些问题很好地扣住了课文的主题,把思考和问答的机会留给了学生,引导学生在问题中加深对老人感受和对人生的感悟。
二、发挥语言魅力,在煽情中体验
教学语言是一名教师组织教学的重要工具,无论是新授前的导语、教学中的过渡语、问答后的评价语,还是遇难时的启迪语、点拨语,调节氛围的幽默语等,这些教学语言都在无形中对我们的课堂,对我们的学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教师自身的语言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语文教学资源,因此我们必须发挥好汉语言的独特魅力,利用自己声情并茂、绘声绘色、有血有肉、富有活力的语言引领学生轻松地进入课堂教学的境界,进入教材文本之中,进入人物内心世界,教师巧妙地发挥好自身语言的魅力,有效地进行煽情,能促使学生身临其境,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从而实现精神的愉悦和满足。例如,教学《在大海中永生》一课,这是一篇通讯报道,但却赋予了强烈的思想性和情感性,从“飞向大海”的沉痛到“撒向大海”的崇敬和爱戴再到“与大海同在”的怀念,情感线索是十分鲜明的,教学中我精心设计每一句教学用语,尤其是导语、过渡语等,旨在利用语言煽情实现学生的情感共鸣。
三、创设有效情境,在感受中体验
新课程认为,学生的课堂学习离不开有效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情境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资源,能够将教材内容和学生所学的知识生动化、鲜活化、具体化,能够注入生活的元素和生命的活力。课堂的有效性,其基本前提是情境的有效性,老师都明白情境创设的重要,都懂得在课堂上积极地创设情境辅助教学,但情境所发挥的效果究竟如何呢?学生是否被情境所真正感染,产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碰撞,还是被另外一种不良因素所控制和影响了呢?因此,创设教学情境,有效性是前提,必须真正将学生的心融入情境中,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例如,教学《第一次抱母亲》,我创设了多种有效的情境,创设插图情境捕捉人物神态和心理,创设想象情境回忆母亲付出的点滴,创设音乐情境升腾起对母亲的感激和敬意,创设活动情境激发起回报母爱的意识和行动等。
四、开展实践活动,在生活中体验
实践性是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例如,教学《明天,我们毕业》,这篇课文回忆了作者小学六年中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表达了对母校、老师和同学的深深眷恋和依依不舍之情。学完这篇课文后,我组织学生开展了“毕业留念大行动”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达对母校、对老师和对同学的眷恋之情和祝福之意,可以写一封最真实的书信,可以制一张最精彩的卡片,可以绘一幅最难忘的图画,可以拍一张最美丽的照片,可以送一句最真诚的话语等,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那种情、那份意,为自己的一生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从而为小学生涯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体验与经历 第9篇
一、经历意料之“壁”胸有成竹
布鲁纳曾说过:“探究是数学的生命线, 没有探究, 便没有数学的发展.”
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本来就应该是在不断的探索中进行的,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方法是各不相同的, 因此, 出现偏差和错误是很正常的, 关键在于教师要充分挖掘错误中潜在的智力因素, 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 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问题情境, 把“错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探究点,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 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 自主地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画圆”这一环节时, 先让学生用圆规在自己的练习纸上尝试画一个圆.然后选择几幅典型的作品投放在屏幕上让学生观察. (选择的作品有:1.起点和终点不在同一位置的;2.把“圆”画成了鸡蛋状的;3.将弧线画得时隐时现, 时粗时细的等) 看到这些作品 (不知名的) , 学生们哄堂大笑;“你们在笑什么?”我微笑着问.同学们齐声回答:“这些都不是圆形, 画错了!”听到孩子们的回答, 我立刻让他们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此时的学生像炸开了锅, 你一言我一语, 争先发言.甲生:圆心没有固定好, 所以画出的不像圆;乙生:画圆时半径发生了变化, 也画不出规范的圆;丙生:用力不均匀, 圆规使用的方法不正确也会出现这些问题错误的原因一个一个都被学生很快找出.教师追问:“画圆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怎样才能画出一个既规则又美观的圆呢?你们可以想一想, 说一说.”同学们情绪高涨, 思维活跃, 不一会就总结并概括出画圆的方法.我按照学生总结出的画圆方法在黑板上迅速画出一个标准的圆.这时, 学生个个兴高采烈, 跃跃欲试.我见时机成熟, 急忙请学生再一次画圆.通过老师巡视和学生的互相检查, 第二次画圆没有一名学生出错.
让学生经历意料之“壁”, 使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解决问题的时间与空间, 使其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 从而获取知识, 发展智能, 以更积极的姿态自主参与学习活动.
二、遭遇意外之“壁”随机应变
在数学课中经常出现生成与预设不一致的现象, 即遭遇意外之“壁”, 那该怎么办呢?这时教师要用数学的思维方法, 学会快速判断意外现象对本节课堂教学的价值, 即对意外现象进行价值判断.如果意外现象确是“杂音”, 在保护学生积极性的情况下, 要设法巧妙地回到预设的轨道上继续向前.如果有利于本课教学的主题, 则教师应该放弃预设, 转而朝着生成的方向前行.
如在教学“化简比”时, 要求学生化简, 我刚出示题目, 一名学生马上说出了答案:, 显然答案是错的.但发现该学生的解法有创意, 于是板书于黑板上, 其他学生异口同声说“不对”, 我笑而不答, 请该学生大胆地说出他的想法.
生:我发现前项和后项的分子相同, 所以比就是前项和后项分母这两个数的比.
师:大家有什么不同意见?化简后的比跟前后项的分母到底有没有联系呢? (这时, 学生议论纷纷.)
生1:我发现化成最简整数比不是8∶11, 而是11∶8.
生2:将前后项的分母调换位置写成11∶8, 就是的最简整数比了.
生3:对, 我试着又举了一个例子, , 化简后得3∶2.
生4:我发现凡是分子相同的两个比, 它们的化简比就是分母调换位置写成的, 这只要根据比的基本性质计算后即可得到.
师:真是太妙了.同学们发现了同分子分数化简比的简便方法, 真聪明.
接下来, 学生在化简和时, 纷纷用刚才的巧妙方法进行解答:
教育资源无处不在, 学生的“错误”中亦蕴含着宝贵的教学资源.像上述教学片断, 学生经过积极思考, 纠正了错误, 创造性地展示出化简比的独特方法.虽然还比较稚嫩, 不够准确, 但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 错误在探究中修正, 妙解在对话中生成, 学生以辨错、改错为起点, 很快找到了分子相同的两数比化简的巧妙方法.在碰壁中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了提高, 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真是美不胜收.
三、预设精妙之“壁”流光溢彩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课堂上学生更愿意动手, 这是一个良好的契机.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愿望, 教师抓住这个有利的机会, 找准知识的切入点, 预设精妙之“壁”, 并很好地去引导, 加以数学辅导方法,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定的技能, 体验成功的喜悦, 点燃创新的火花
几种必须经历的人生体验 第10篇
Love
Love plays a pivotal role in our life. Love makes you feel wanted. Without love a person could go on a path with no return and also become cruel and ferocious. In the early stage of our life, our parents are the ones who shower us with unconditional love and care, they teach us about what is right and wrong, good and bad. But we always tend to take this for granted. It is only after marriage and having kids that a person understands and becomes sensitive to others’ feelings. Kids make a person responsible and mature and help us to understand life better.
Happiness and Sorrow
Materialistic happiness is short-lived, but happiness achieved by bringing a smile on others’ face gives a certain level of fulfillment. Peace of mind is the main link to happiness. No mind is happy without peace. We realize the true worth of happiness when we are in sorrow. Sorrow is basically due to death of a loved one, failure and despair. But these things are temporary and pass away.
Failure and Success
Failure is the path to success. It helps us to touch the sky, teaches us to survive and shows us a specific way. Success brings in money, fame, pride and self- respect. Here it becomes very important to keep our head on our shoulder. The only way to show our gratitude to God for bestowing success on us is by being humble, modest, courteous and respectful to the less fortunate ones.
Hope and Despair
Hope is what keeps life going. Parents always hope their children will do well. Hope makes us dream. Hope builds in patience. Life teaches us not to despair even in the darkest hour, because after every night there is a day. Nothing remains the same, we have only one choice — keep moving on in life and be hopeful.
Life teaches us not to regret over yesterday, for it has passed and is beyond our control. Tomorrow is unknown, for it could either be bright or dull. So the only alternative is work hard today, so that we will enjoy a better tomorrow.
人生好似一个包裹。这个包裹里藏着快乐与悲伤、失败与成功,希望与绝望。人生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那些经历给我们上了全新的一课,让我们变得更好。随着每一天的过去,我们学会了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
爱
爱在生活之中扮演了一个关键的角色。爱使你感到被需要。没有爱,一个人将走向不归路,会变得凶暴、残忍。在我们最初的人生道路上,我们的父母给予了我们无条件的关爱,他们教会我们判断正确与错误、好与坏。然而我们常常把这些当作理所应当的,只有等到我们结了婚并且有了孩子之后,一个人才会懂得并关注别人的感受。孩子让我们变得富有责任心、变得成熟稳重,并且能更好地理解人生。
快乐与悲伤
物质上的快乐往往是短暂的,然而,当你能带给他人一个微笑的时候,那种满足却是无与伦比的。心灵的平静往往是快乐的源泉。没有平和的心态就没有快乐的心情。 在伤心的时候,我们往往能够体会到快乐的真谛。悲伤基本都来自于一个爱人的去世、失败还有绝望,但是这些事情都是暂时的,总会过去的。
失败与成功
失败是成功之母。它让我们触及蓝天,它教会我们如何生存,它给予我们一条特殊的路。成功给予我们金钱、名誉、骄傲和自尊。所以,保持头脑清醒便显得尤为重要。唯一能让我们感激上帝所给予的成功的方式便是始终保持卑微、谦虚、礼貌并且尊重没有我们幸运的人们。
希望与绝望
希望是人生的动力之源。父母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做得很好。希望使我们有梦想。希望使我们变得有耐心。人生教会我们即使是在最困难的时候都不要绝望,因为黑暗之后终将是黎明。没有什么事是一成不变的,我们惟有充满希望地继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