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田园数学范文
来源:文库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田园数学范文(精选9篇)

田园数学 第1篇

《田园教材--数学》课程开发报告

城关街道谭马小学

一、问题的提出

在使用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里面的许多数学情境,与山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差甚远,难以理解。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情感得不到足够的关注,课堂变得教条、呆板、机械,丧失了应有的生机和活力,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影响了教学效率。如何才能把生疏的数学情景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让学生活学、活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呢?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材观,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既能以教材为载体,又能创造性使用教材,拓展课堂教学空间,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我们认为必须转变教师观念,教师在教学中应做有心人,重视生活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把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本教研组在实践积累、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和学生实际,提出了“田园数学”的开发与利用这一专题。

二、专题研究的设计思路

(一)设计思路。我校地处著名的风景区石门坊附近,那里有着丰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另外,学校的学生都来自农村,对农业生产和农家生活有较深切的感受:有趣的农家事、特殊的田园景色、有关农作物的种植、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等等都是很好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有着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的特点,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能调动学生多种感觉器官参与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既增长知识又培养了能力,这些都是教材所不能代替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将这些当地的特色资源渗透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体验过程,以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

(二)研究目标:

1.使教师树立课程资源意识,创造性的进行教学。

2.充分运用课程资源,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发挥教师在开发利用数学资源中的主体作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三、专题研究的基本情况

专题选定以后我们迅速组织实施。我们利用课余时间搜集学习了有关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的理论专著,并了解了国内外现阶段对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情况,组织教师系统学习了《数学课程标准》、《走进新课程》、《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使教师充分认识到:各种课程资源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教材、教师、学生和环境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逐步转变教材是唯一的课程资源的观念,强化了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

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学校多次开展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教学研讨活动和数学学习中生活资源的开发利用策略专题研讨活动。我们主要采用了以下研究方式:活动研究法(主要活动有:上研究课、课后的评课和教学论谈)、经验总结法、讨论思辩法,文献资料法。对生活化数学教学的模式、生活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在具体研究的过程中,老师们根据各自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年级特点进行了专题研究。首先是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意图,挖掘教材与生活的联系,用好教材;其次是通过调查,观察、分析、筛选等,创造性地将青岛版数学教材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将数学情境进行大胆改编,变成学生的生活、实践。

为总结经验推动专题研究的深入进行,我们定期聘请教研室的领导、专家到我校作指导,举办了《田园数学的开发与利用》经验交流,并进行教学观摩研讨。

在不断研讨-交流-总结的过程中,广大教师积累了许多课程资源开发的经验,为了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结合农村学生的认知特点、生活经验,从学生身边的数学着手,通过重组、换例、整合、补充等方式,将青岛版数学教材与学生的田园生活相联系,将数学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开发出了我们学校的校本教材《田园数学》。

四、实验效果

我们研究和开发的《田园数学》教材,立足学生生活实际,将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境与青岛版教材相融合,从学生身边的(田园中的数学)情境入手,让学生自己认真观察、思考,根据数学信息自己提出想要解决的问题(我的问题),然后身临其境进行探索体验、讨论交流,发现问题的解决办法(我的发现),总结出一般的数学规律,形成数学模型,然后进行练习巩固(小试身手),学以致用,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收获(我的收获)。我们的教材既有纸质教材又有电子教材,教师们、学生们可以随时在班班通、微机室使用,也可以让学生拷贝回家中的电脑中自己学习使用。

《田园数学》将数学与田园生活紧密结合,学生在自己熟悉的情境中轻松愉快地探索和学习,学习兴趣自然浓厚而且理解起来事半功倍,学生们接受起知识来容易的多了,数学课堂也变得有趣了、好玩了、有活力了、有生命了。学生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更是深刻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了解了数学的价值,增强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田园数学》课程的开发和使用,使广大教师树立了课程资源意识:教师是教材的实施者,也是教材的再创造者,更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新理念倡导教师运用新教材要有新思路,要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教材中的学习资源是有限的,而教师和学生由此创造的学校资源是无限的,教师用教材教,要结合联系生活实际,捕捉生活动态,激活教材,舍取补充贴近儿童现实生活,对学生真正有指导价值的内容进行教学,从而使原本纯而又纯的书本鲜活起来。

五、几点思考

在我们的乡村小学里,从教材到教室,从教室到校园,从校内到校外,数学课程资源就像夏夜里的满天繁星,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农村虽然没有先进的科技馆、具有特色的博物馆等,却有广袤的田野、丰富的民俗文化、浓郁的乡土气息,只要有心就可以进行利用,并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只要教师从多角度多渠道多方位留心观察,努力发掘,数学课程资源就会像永不干涸的泉水,源源不断。

在研究中我们也逐渐认识到要做好课程资源的开发,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必须使教师本身成为课程的主要资源还要使教师成为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体。而作为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主体的教师,应该更具有明确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识与责任。

田园数学 第2篇

数学《美丽的田园》教学反思 1

《美丽的田园》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七单元的最后一课,主要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因此在一开课时,我就鼓励孩子去发现数学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课文只有一幅图,只看一张图提问题,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更何况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很难长时间地集中在一起,因此,我将一张图变成了动画,由机灵狗前后贯穿,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很乐意接受这种学习形式,通过小动物的言语及多媒体的运用给学生一个推动力,吸引他们的目光,同时也抓住学生乐于追求新鲜,勇于挑战的心理,能让每个孩子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上,一点走神的机会都不给他。使每个孩子都感受到这堂课充满神秘感,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

数学《美丽的田园》教学反思 2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取出有用的数学信息,并能提出和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从而巩固20以内的加减法,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节课的教学我利用的`是自己设置的情境,即课前准备了一些孩子熟悉的水果卡片,让孩子来扮演自己手中的这些水果,让学生在生活中切实体会和学习。

和上节课所用的方法相似,先让孩子在班里找一找有关的数学信息,并将这些信息板书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找出的数学信息提问数学问题,并解决自己提出的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一步步经历解题过程,了解解题的整个过程即1、找数学信息2、提数学问题3、解决数学问题。使这个过程在孩子的脑中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孩子们学会了如何去寻找有用的数学信息,怎样根据自己找出的这些数学信息来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这些数学问题。由于学生是课堂中活的情境信息所以整个课堂的气氛比较活跃,每个孩子都很积极主动的加入到本课的学习中来,课堂效果比较理想。

数学《美丽的田园》教学反思 3

在结合学生的日常行为,学生在语言表达能力上占有较强的优势,模仿能力强。学生会有固定的语言模式,所以在这过程中几乎都是学生在说。但忽略了一年级的学生的发展水平,他们在同一时间无法正确的说出地点、数量及物体,所以在观察完物体后没能准确的说出所看到的,也就是教师所想要的答案。

学生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块掌握得不错,但容易受他人影响。学生能够提出“一共有多少”“什么比什么多多少(少多少)”并能列出算式,但一旦第一个学生提出的问题是“一共有多少”后面的学生提出的问题都是一样的模板。这跟对学生的表扬有关,有些时候学生回答不正确时,没有及时给予鼓励性语言,导致学生产生挫败感,而一旦哪个学生回答正确,学生则相争模仿。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觉得有几个方面还是做得比较好的,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程度,注重学生的意识教育。数学练习课和复习课很容易让学生进行简单重复的计算练习,让学生感到枯燥而乏味,从而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造成学生对数学厌倦感,从而不喜欢数学。鉴于此原因,我在进行教学时,不是让学生备用地吸取、模仿、记忆和反复的练习,而是创设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

数学《美丽的田园》教学反思 4

《美丽的田园》主要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因此在一开课时,我就鼓励孩子去发现数学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课文只有一幅图,只看一张图提问题,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更何况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很难长时间地集中在一起,因此,我将一张图变成了动画,由机灵狗前后贯穿,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田园数学 第3篇

关键词:孟浩然,山水田园诗,清冷,清晰,清新

一、引言

孟浩然终身布衣,大多数时间都在田园山水中徜徉。孟浩然所隐之襄阳,地处江汉水湾,西有万山,南有望楚山、砚山等,境内名胜甚多。他的家园在襄阳南郭外砚山附近,名汉南园,又名涧南园。由此乘船过汉水,东南可至鹿门山,那里有他隐居的别业。肥田沃土,养育了诗人;名胜山水,陶冶了诗人的审美情趣。求仕不遂之后,孟浩然满怀失意漫游吴越,时间长达三年,踏遍了江东沿海一带的山山水水。他还游历过江淮、湘桂、巴蜀。大抵为观赏山水的幽趣,同时寄托仕途失意的愁怀。

存在决定意识,孟浩然一生与山水田园不离须臾,他的诗歌作为他主观意识的外化, 必然会最大限度地对这种存在做出反映。孟浩然的诗作除了为数不多的几首代言体的春怨闺情诗和直接抒情诗外, 其余都是感受大自然的过程中抒发个人的喜怒哀乐之情, 广义上我们都可以把它们算做山水田园诗。

二、清: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总体特色

杜甫“复议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1]。 (《解闷十二首》之六)说孟浩然的诗是“清诗”;李白“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2]。 (《赠孟浩然》), 虽然主要从性情上评论孟浩然,但“清芬”二字恰好是孟浩然诗风的绝好概括。王士源 《孟浩然集序》中记载:“间游秘省,秋月新霁,诸英华赋诗作会,浩然句‘微云淡河汉 , 疏雨滴梧桐’, 举座嗟其清绝 , 咸搁笔不复为继。”[3]“清绝”即极清之意。由此可知,即在当时,孟诗也是以“清绝”倾倒群英的。

孟诗今存二百多首,其中明用“清”字的就有四十二首五十字(不包括诗题中的用字)。他的笔下,水是清水,江是清江,风是清风,露是清露,光是清光,酒是清酒,夜是清夜,秋是清秋,弦是清弦,音是清音,话是清谈,思是清思,心是清心。

“垂钓坐盘石 ,水清心亦闲”。 (《万山潭》)

“勿翦棠犹在 ,波澄水更清”。 (《送韩使君除洪州都曹》)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宿建德江》)

“逸气假毫翰 ,清风在竹林”。 (《洗然弟竹亭》)

“鹤唳清露垂 ,鸡鸣信潮早”。 (《宿天台桐柏观》)

妾有盘龙镜,清光常昼发”。 (《同张明府清镜叹》)

“竹露闲夜滴 ,松风清昼吹”。 (《齿坐呈山南诸隐》)

“闻君寻寂乐 ,清夜宿招提”。 (《夜泊庐江 ,闻故人在东寺 ,以诗寄之》)

“更闻书即事 ,云物是清秋”。 (《卢明府早秋宴张郎中海园即事,得秋字》)

“华烛罢然蜡 ,清弦方奏鹍”。 (《夜登孔伯昭南楼 ,时沈太清、朱升在座》)

“风泉有清音 ,何必苏门啸”。 (《题终南翠微寺空上人房》)

“松月生夜凉 ,风泉满清听”。 (《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

“荷风送香气 ,竹露滴清响”。 (《夏日南亭怀辛大》)

“法侣欣相逢 ,清谈晓不寐”。 (《寻香山湛上人》)

“弦歌既多暇 ,山水思微清”。 (《和张明府登鹿门作》)

“迟尔长江暮 ,澄清一洗心”。 (《和张判官登万山亭 ,因赠洪府都督韩公》)

即便是凄厉的猿啸,也是“清猿”,“清猿不可听,沿月下湘流”。 (《湖中旅泊寄阎九司户防》)总之,孟浩然的笔下无论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一切都是“清”的。他欣赏的是清景,抒发的是清兴,探求的是清净之理。然而,这“清景”、“清兴”、“清净之理”中都散发着淡淡的“清冷”。

孟诗之“清”,即清冷、清晰、清淡、清新、清灵。清冷是其心境,清晰是其结构,清新是其用语造境,清新是其笔法,清灵是其韵致。

三、“清冷”心境:挥之不去的淡淡寂寞感

在山水田园的宁静中, 孟浩然在精神上与古来隐逸之士有着一种默契的感应。他的笔下,许由、老子、严子陵、庞德公、陶潜、竹林诸闲、远公经常是引领他心灵畅游的导师。

“因声谢同列 ,吾慕颍阳真”。 (《仲夏归汉南园 ,寄京邑耆旧》)

“昔闻庞德公 ,采药遂不返”。 (《登鹿门山》)

“复闻延陵濑 ,乃在此川路”。 (《经七里滩》)

“尝读《高士传》,最嘉陶征君”。 (《仲夏归汉南园 ,寄京邑耆旧》)

诸诗都表达了对古来高士的羡慕和愿意终身追随其志的愿望。但是,与此同时,孟浩然又放不下封建文人“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责任,他赴试不中,然未断出仕念头,一边连连献赋,一边不断至书“当路”友人,寻求援引。他给当时的丞相张九龄写信,说“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又说“惜无金张援,十上空归来”(《送丁大凤进士赴举呈张九龄》),又至书京中做官的知己,说“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 当途诉知己,投刺匪求蒙”(《书怀贻京邑同好》)。但孟浩然的献赋、援引皆以不成告终。政治上的失意使他情绪低落,满腹牢骚。于是,他一边借古人同遭遇者以自慰:“贾谊才空逸,安仁鬓欲丝。”(《晚春卧病寄张八》)一边借山水之灵气、田园之宁静疗养,把心思和感情寄托于山水田园之中,向万籁静寂的大自然寻求知音和友谊,宣泄心底的寂寞。

终其一生,他都没有摆脱这种“欲随平子去,尤未献《甘泉》”(《题长安主人壁》)的内心矛盾,在归隐和出仕两个归宿间彷徨。“书剑时将晚,丘园日已暮”(《田园作》)是他矛盾的症结所在;“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夏日南亭怀辛大》)是他寂寞的根源所在。因为寂寞,他把山水田园当做知音,与之亲切无碍的交流以至于交融;因为内心充满何去何从的矛盾,所以他需要无限接近一个归宿逃避另一个归宿, 于是山水田园又是他心灵的桃花源。孟浩然热爱田园山水,同时怀着孤寂失意之情看它们, 这便使得大好河山在他笔下, 不是壮丽的景色, 也不会有绚烂的光辉和充满青春的气韵, 而是能寄托怀抱、淹埋情思的宁静优美的所在。因此,他笔下的山水田园诗显得秀丽而淡雅、宁静而清冷。

孟浩然山水田园诗“清冷”的基调主要表现在诗中的抒情以收敛为主,少奔放之致,在平淡又带点冷清的心境中见吐露出个人性情。

如《秋宵月下有怀》: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这首诗写秋夜月下怀人的急迫、焦躁的心情。但是整首诗中这种感情没有一点明显感情痕迹跃出纸上。作者主要写了秋空明月、光霞夕露、惊鹊、飞萤、庭槐、杵声等一连串纯“景语”,而“我”的形象在诗中被摆放在一个闲置角落,“我”的心情更被隐藏得若存若灭。读者只有在四周景物里拼凑作者散如游丝的情绪。明月的光彩被露打湿,鸦鹊被明月惊起,闪着淡淡幽光的流萤飞入卷帘, 槐树月下稀疏的影子显得寂寞清冷,邻家又传来急促的捣衣声。细细思量,你会发现这景物里都隐藏着冷清、寂寞和些许躁动。

四、清晰结构:以文为脉,以直述为主

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之“清晰”主要表现为以文为脉、以直述为主。按照事物的时空顺序用叙述笔调把人物、事件、景物直接交代出来。

如《登鹿门山》:

清晓因兴来,乘流越江岘。沙禽近方识,浦树遥莫辨。

渐至鹿门山,山明翠微浅。岩潭多屈曲,舟楫屡回转。

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金涧饵芝朮,石床卧苔藓。

纷吾感耆旧,结揽事攀践。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

白云何时去,丹桂空偃蹇。探讨意未穷,回艇夕阳晚。

诗以“清晓因兴来”开头,交代出游的动机,次写乘艇途中所见,眼前是江畔禽鸟,远处是隐隐约约的鹿门山,由近及远。舟行渐近鹿门山,先写山口明而浅,再入山中,岩潭屈曲,由表及里。再着重写庞德公隐居,最后以“回艇夕阳晚”作结。诗结构完整、层次分明,仿佛一篇完整的游记。

又如《裴司户员司士见寻》:

府僚能枉驾,家酝复新开。落日池上酌,清风松下来。

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谁道山公醉,犹能骑马回。

诗从裴朏的“枉驾”写起,然后备家宴、开酒、酌酒、具鸡黍、摘杨梅,最后写醉了回去。叙述了一次再寻常不过的家宴。

再如传诵千古的《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和,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诗先写故人备席相邀,次写故人家居环境,次写坐在院子里饮酒闲聊,再写酒足兴尽之后,故人约我重阳再来。整首诗如话家常,如出老农之口。

这种散文似的诗法,常常有化拙为巧的神奇功效。如上面一首《裴司户员司士见寻》,整首诗全是“事语”、“景语”,无一字“情语”,但读者在品读这首诗的时候,却能感受到主客二人之间的无限情意。“见寻”二字可以看出友人之“无忌”及二人之“无间”,因为客人是不请自来的。而“家酝新开”足以体现主人对客人到来的惊喜。“造饮则醉,曾不吝情去留”,这是陶渊明和邻里“素心”邻居之间的真情交往。裴朏走来就喝,喝完就走,这正是陶渊明的个性,主人不加挽留,开着玩笑送别。主客二人皆是相知相近的“素心人”,才能如此磊落。诗在不着感情的叙述中,真实地表达了主客二人的“忘形”之交。刘辰翁评这首诗“大巧若拙”[4],一语点破了它的妙处。

五、清新语境和笔法:用词以浅近为主,造境以天然为主

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清淡”体现为用词以浅近为主,少精工之语;造境以天然为主,少斧凿之痕;笔法以水墨为主,少富艳繁密之气。

谢灵运的山水诗用词富艳难踪、藻绘绵密。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用词重色彩,布局重层次。用寻常词语,写寻常景象,抒寻常之情,乃孟浩然诗与其他山水田园诗最明显的区别。

孟诗中无生硬语,无晦涩语,少顿挫语,少华丽语,“不钩奇抉异”[5]。如“门庭无杂宾,车辙多长者”(《宴包二融宅》)、“试垂竹竿钓 ,果得槎头鳊”(《岘潭作》)、“采樵过北谷 ,卖药来西村”(《山中逢道士云公》)、“卜邻近三径, 植果盈千树”(《田园作》)、“孤烟村际起,归雁天边去”(《南归阻雪》)等都平白如话,此孟浩然较其他田园诗人更近陶渊明处。

孟浩然写生活和景物时,很少极笔力以摹写,很少雕琢粉饰,一般不着意于个别景物的精雕细琢,而注重全篇总的情绪和意象的把握,伫兴而发,不事雕饰,气象混沌,往往不可寻枝摘叶。

如《万山潭》:

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

游女夕解佩,传闻于此山。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

这首诗写游万山潭的逸兴和宁静的心境,即景生情,主客体融合为一,飘逸自然、意境浑成。

再如《赠王九》:

日暮田家远,山中无久淹。归人须早去,稚子望陶潜。

写送友归家,通常用自己临别的叮嘱表现出来,摆脱一切修饰。我们读着,黄昏中一对挚友挥手依依惜别的情景仿佛展现在眼前。

又如《夜归鹿门歌》: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夜来去。

整首诗描绘了一幅混沌迷蒙的鹿门山晚景, 从山寺钟鸣阵阵、渡头人声鼎沸的躁动写到扉径寂寥、幽人来去的宁静,中间以一“归”字转接,天成之趣,难以分割。

皮日休《郢州孟亭记》云:“先生之作,遇境入咏。”[5]“遇境入咏”是孟诗“天然”的客观基础。

六、结语

任何一个诗人的风格都不是固定单一的, 有些诗人甚至在某段时间刻意追求对自己擅长的风格的叛逆和突破。“清”是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主要特点,但有些此类诗中不乏“壮逸之气”。这一点前人早已见得真切。

唐人殷璠说:“浩然诗……‘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亦为高唱。”[11]明人胡震亨说:“孟浩然诗祖建安,宗渊明,冲淡中有壮逸之气。”[12]清人潘德舆说:“襄阳诗如‘东旭早光芒,浦禽已惊聒。卧闻渔浦潭,桡声暗相播。日出气象分,始知江湖阔’,‘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中。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精力浑健,俯视一切,正不可徒以清言目之。”[13]

尽管如此,“清”依然是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最大特点,也是孟浩然对中国诗歌尤其是山水田园诗最具独创性的贡献。

用“爱”浇灌数学田园 第4篇

然而在长期应试教育的驱使下,我们有些时候心里不免急功近利地片面认为,只要习题答案正确,学生记住,考试就没问题。于是在课堂上,学生一旦回答出错,我们就很难沉得住气,不免训斥几句。久而久之,造成课堂乏味,气氛沉闷。学生“碰壁”多了,也就不再愿意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数学的兴趣荡然无存。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只能来源于自身的学习活动。打破上述僵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他们自主发展,是培养学生具备各方面能力的需要。我们试想一下:素质教育主战场的课堂上如果没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合作交流的兴趣、热情,哪来思维碰撞火花,谈何发展和创新呢?我们只有顺应孩子们的心理特征,循序渐进,导其志趣,才能有效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

我认为,用“爱”去保护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田园数学 第5篇

学习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13-14页。学习目标:

1.在美丽的田园的情境中进一步巩固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达到计算正确与熟练,并能解决与相关的应用题。

2.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学习重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习难点:能根据情境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学具准备:教材情境图(课件)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听过丑小鸭的故事吗?(听过)丑小鸭听说咱们班同学非常聪明,想出题考考你们,如果你们全答对了,他就能变成白天鹅,你们想让它变成白天鹅吗?(想)那你们有信心答对吗?(有)好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幻灯出示题,请同学回答。

师:同学们都答对了,下面我们一起看大屏幕。新|课 | 标|第|一| 网

师:出示“美丽的田园”课件,并板书课题。噢!他把我们带到了一处美丽的田园,看看这美丽的田园里都有什么?那些是你认识的?

生:花树鸟鹅羊

师:看老师的板书:鸟树鹅羊花。你发现了什么? 生:观察事物要按一定的顺序。

师:说的非常好。那现在谁能告诉老师,从这幅画面你获得了有关花、鸟、树、鹅、羊的哪些信息? 生1:湖里有8只鹅,岸上有6只鹅。生2:天空有11只小鸟,树上有5只鸟。生3:岸边有7只白羊,5只黑羊。

师:根据你所获得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听。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合作讨论、交流,看哪个小组提的数学问题多? 师:现在我们来看一看有关鹅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一共有几只鹅?

师:谁会解答这个问题?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求一共有多少只鹅?就是把湖里的8鹅和岸上的6只鹅放在一起,一共是14只鹅。所以用加法计算:8+6=14.师:谁还能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 生:水里的鹅和岸上的鹅哪个多,多几只? 师:谁会解答这个问题?

生:一共14只鹅,岸上6只,水里8只,水里的鹅比岸上的鹅多,8-6=2,多2只。师:谁还能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

生:一共有14只鹅,岸上有6只,水里有几只? 师:谁会解答这个问题?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这道题是把总数14只鹅去掉岸上的6只,剩下的就是水里的8只鹅,所以用减法计算:14-6=8。生:老师,我还能提出不同的问题:一共有14只鹅,水里有8只,岸上有几只? 生:老师,我能解决这个问题,用减法计算:14-8=6 师:刚才在解决鹅的问题中,我们写出了四个算式,从这几个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 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生:我们发现有三个算式是:6+8=14 14-6=8 14-8=6。w

W w.x K b 1.c o M

师:同学们真聪明,你们总结的非常正确,能根据一个加法算式写出两个减法算式。也就是,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师:同学们,你们能根据上面解决鹅的问题来解决图上的其他问题吗?请在小组内快速的讨论与完成,组长做记录。

指多名学生汇报,尽可能多地提出问并解答。

师:每个同学都在积极的动脑筋,提出了这么的问题,你们真棒!老师想同学们在生活中也一定是个有心人。下面请同学们再来做几道题。二.巩固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的第1、2题。

2.幻灯出示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汇报。三.总结。

师: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生:能从生活中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能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

美丽的田园

鹅:一共有几只鹅? 水里的鹅和岸上的鹅那个多,多几只?

田园数学 第6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提出数学问题,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情境图。

学具准备:

图片、固体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铺垫导入。1.谈话

师:小朋友,你们听过《丑小鸭》的故事吗?(丑小鸭最后变成了美丽的白天鹅)2.口算

师:那是个很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让这个美丽的童话在我们的身边变成现实吧!大家请看,这里有8只丑小鸭,每只丑小鸭都带有2道题,只要同学们把题目都答对了,它就会变成美丽的白天鹅。你们愿意帮助它们吗? 3.导入

师:大家真棒!你们看,丑小鸭都变成美丽的天鹅了,它们高兴极了,展开翅膀飞呀飞,飞到哪了呢?(课件显示“美丽的田园”)哇!它们飞到了一个美丽的湖边,它们在清澈的河水里游来游去,多开心呀!大家瞧!这里还有很多它们的好朋友呢,谁来说说看,这里还有些什么?

------小学资源网投稿邮箱: xj5u@163.com-------1--

(小鸟、小羊、小花、小树„„)4.环保教育

师:看到这么美的景色,你想说什么?

(动物们真可爱,田园的景色真优美,我们要保护大自然,热爱小动物)

二、合作探究,体验发现。

(一)观察图面。1.提出要求

师:不过,我们在欣赏美景的时候可别忘了,这里面还藏着许多数量呢,请大家翻开课本P84页,仔细地找一找,找你最喜欢的一种动物或其它东西,数一数,有多少?告诉同桌的小朋友。2.同桌活动反馈。

师:哪位小朋友能大声地告诉大家,你数了什么?有多少?(生边说,师边点击出现相应的数量。)

(二)小组合作。1.提出要求

师:找出了这么多的数量(把数量读一读),对你们所看到的,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谁先来试一试? 2.个别生示范

同时请一名生列式,教师板演出算式。3.组内提问题、解决问题

师:像这样的数学问题,你们会提吗?那好,请你在小组里提出来,一人提,其他同学列式解答,在小组内按顺序轮流进行。等一下,把你提的问题提出来考考全班同学,我们来比一比,哪一组的同学提的问题最准确,哪组同学回答得最棒,老师要送给他漂亮的贴纸。

------小学资源网投稿邮箱: xj5u@163.com-------2--

4.全班交流

(对提得好的问题加以肯定,错的由学生互相帮助。)

三、巩固内化,发挥思维。

(一)编数学故事。

1.提出要求。师:大家真棒!从美丽的田园一课中发现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而且还能独立解决。其实呀,这些算式还可以表示很多不同的意思,你们能从这些算式中选几个来编编数学故事吗? 2.个别生编。

3.同桌互编。自己选两个不同的算式编数学故事。

4.反馈。师:刚才大家在交流时,谁的数学故事最有趣呢?哪位同学来说一说你同桌编的数学故事?

(二)快乐测试

小组长分课前老师给同学们准备的测试题,进行口算测试。

四、总结。

学生说一说这节课都学会了什么?

今天大家从美丽的田园一课中发现了许多数学问题,而且还能独立解决这些数学问题。在生活中同学们要多留心观察,找出身边的数学问题来,看自己是不是可以用所学知识来解决。

田园数学 第7篇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北师大版数学第二册《美丽的田园》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北师大版数学第二册《美丽的田园》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初步发展从具体情境中提取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进行解答的能力。

2.巩固20以内数的加减法,并达到计算正确与熟练。

3.初步发展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

4.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有方法的数数、记录数据。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根据信息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并进行解答。

三、教学难点

1.指导学生准确的数数、记录数据。

2.结合实际理解算式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

(一)感知导入

春天来了,天气暖和了,我们的好朋友智慧老人、淘气和笑笑约我们一起到郊外走走!快准备好,我们出发了!

(二)交流学习

活动一 数一数,记录数据

1.来到了郊外,走进美丽的田园,你都看到了哪些小动物?

2.这些小动物都在哪儿呢?

(1)我们先来看一看,空中有几只小鸟?

请你拿出图片认真地数一数,填在方框里。

你数了几只小鸟?你是怎么数的?

(学生可能回答:按顺序数,做标记来数)

教师提示:你们刚才说的办法真好,让我们再来数一数树上的小鸟、岸上的小鹅、河里的小鹅、地上的白羊、黑羊分别有几只,我们比一比看谁数得对?

3.集体订正:谁来说说你数的结果?

谁数对了请举手,如果你数错了赶快再数一数改过来。

活动二 结合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我们的好朋友智慧老人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

出示问题:树上的小鸟比空中的少几只?

教师提问:(1)谁能给大家读一读?

(2)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知道哪些数学信息呀?

教师出示信息表格,谁找到我们需要的信息了,大声地读出来。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北师大版数学第二册《美丽的田园》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北师大版数学第二册《美丽的田园》教学设计(3)你能把信息和问题完整地读给全班同学听吗?

(4)谁能列式解答?教师板书,追问:你列的算式是什么意思呀?

2.谁还能像这样提出一个用减法解决的问题?

你能把信息和你提出的问题完整的说一说吗?谁来列式解答?

3.你能提出一个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吗?

把信息和问题完整的说一说。会列式吗?

4.我们的好朋友淘气也写了一个算式。(出示:8+6=。)

教师提问:你猜猜他解决的是什么数学问题?

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同学们真聪明,请你看着这些数学信息想好一个数学问题,把算式写在图片1下面的方格中。

(1)老师找一个同学的算式,你能猜出他解决的是什么数学问题吗?

你能完整的说一说吗?

(2)让同桌看着你的列式猜一猜你提出的是什么数学问题?

追问:都谁猜对了?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

过渡语:刚才我们和小动物们一起进行了学习,还有一些小动物也着急了,他们也想和我们成为朋友,我们快来看看它们吧!

(1)请同学们找到图片2,看一看图上都有哪些小动物?他们都在哪呢?谁能提醒大家这回我们数这些动物有多少只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呀?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吧,看谁数得又对又快!

教师提问:谁来说一说你数的结果?谁都数对了?

(2)出示问题:小鹿比小松鼠多几只?

解决这个问题你用到了哪两个数学信息?

你能把信息和问题完整的说一说吗? 读一读你列的算式.(3)笑笑也写了一个算式,出示:17-9=

我们怎样知道她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同桌互相说一说.(4)请你现在也想好一个数学问题,把算式写在下面的方格中。

请同桌猜一猜你解决的是什么问题?看他能不能猜出来?

哪个小组愿意来展示展示你们猜的过程?

2.练习二

(1)出示第一幅图,你看懂这幅图的意思了吗?谁能来说一说?

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请你把算式写在下面?

这个算式是什么意思?

(2)再出示第二幅图,认真看图,想一想你能解决哪个数学问题?写出算式。

提问:看图说一说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咱们看一看同学列出的算式,每个数表示什么?

(四)收获反思

让个性在数学田园里滋长 第8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笔者认为,数学教学应讲究教学艺术,努力创设条件,营造乐学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展个性,展现自我、体验自我、超越自我,培养创造人格。

一、给“磁力”——展现自我

兴趣与个性,可谓是孪生兄弟。心理学指出:一个人的兴趣、个性、能力,作为心理特征,是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个性特点激发人对某一事物发生浓厚的兴趣和爱好,而兴趣爱好又吸引人去从事某种活动,促进人的能力提高和智力发展,并从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因此,教学时,教师要精心创趣境,以趣激趣,并在兴趣中不断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可以用多媒体演示猴子分饼的画面,边演示边讲解,猴妈妈把一个饼平均分成4块,给大猴子1块。二猴子看见了,嚷着说:“1块太少了,我要2块。”于是,猴妈妈把第二个饼平均分成8块,给了二猴子2块,小猴子看见了,急着说:“我最小,我要3块。”猴妈妈把第三个饼平均分成12块,给了小猴子3块。当同学们沉醉在生动的画面和有趣的故事时,再抓住时机进行提问:“同学们有问题要问吗?”于是,同学们纷纷提出问题:“三只猴子谁吃得多一些?”“猴妈妈这样分公平吗?”“猴妈妈有什么办法来满足孩子们的要求?”这样,学生由兴趣引发质疑,由疑问产生探究需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

二、给“动力”——体验自我

教育家陶行知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宽松民主、积极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传播知识的无声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是陶冶情操的潜在动力。小学生个性发展的土壤,是以民主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课堂教学环境。因此,教学时,教师要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平等参与学习的机会,要创造人人都有自尊、都有安全感的课堂教学氛围,因为在有安全感的课堂里,所有的学生才能敞开心扉,发挥潜能,显露个性和才华。教师要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回应,形成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充分引导学生敞开思路,大胆发言,把各自的见解、想法尽量多地挖掘出来。这样,学生的个性才可以得到充足的阳光雨露的沐浴,得到良好的培养。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可以设计这样一道练习题:在盒中露出物体的一部分,问这些物体是不是长方体。出示题目后,让学生认真观察并开展想像,再进行小组讨论,汇报时出现3种情况:①是长方体,②不是长方体,③无法确定。对于以上情况,我并不急于给出准确答案,而是以求知者的身份让学生说出各自的想法。这样让学生各抒己见,各显特色,学生的思维力、想像力、创造力才能得到保护并实现发展,学生的个性也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给“活力”——超越自我

个体在发展过程中总会有些差异,“一刀切”的做法是违背客观规律的。正如杨再隋教授所说:“统一掩盖了学生个体认识的差异性,冲淡了学生的认识过程。”实践也证明:“学校教育的任务不是强制性地造就人,而是从儿童的本性出发,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满足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促进儿童个性最完善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摆脱时空的束缚,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要根据学生的差异做弹性处理: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在课内自学自己喜欢的其他内容,学有困难的学生允许在课外补缺补漏,根据学生的实际分类布置作业。从空间上,教学不局限在课堂上,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走出课堂,或集体教学与实地考查结合,或由学生自己通过做社会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进行学习。

田园数学 第9篇

教学目标:

1、初步发展从具体的情境中提取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进行解答的能力。

2、巩固20以内数的加减法,并达到正确熟练的计算能力。

3、初步发展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

4、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和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巩固20以内数的加减法,并达到计算正确熟练。

教学难点 从具体的情境中提取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进行解答。教学准备 课件、铅笔

教学方法 探讨法 合作交流法 教学流程

师讲规则:(孩子在静息的时候)闭上眼睛认真听余老师宣布课堂规则:发现一个数学问题为你们组挣得一颗☆,提出一个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解决一个数学问题为本组挣得两颗☆。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 生:春天

师:春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田园里的小动物们玩得可高兴啦,你们想去看看吗?(板书课题:美丽的田园)生:想

师:(课件出示13页主题图)现在咱们跟着笑笑和淘气一起去田园看看吧!师:在这个田园里,有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咱们一起去开动我们的小脑袋去发现他们并解决他们,好吗?(板书:解决问题)孩子们,准备好了吗?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寻找数学信息,记录数学信息 师:看田园图,你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 生1:空中有11只小鸟。生2:树上有5只小鸟。生3:岸上有6只鹅。生4:河里有8只鹅。生5:地上有7只绵羊。生6:地上有5只山羊。

师:孩子们观察得可真仔细,发现了这么多数学信息,咱们把他们记下来怎么样?我们怎样把他们记下来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生:按顺序

(师板书:学生发言信息)师:现在请你把发现的数学信息填在书中的方框内。(师巡视)

师:刚才余老师发现孩子们在写字的时候坐得很端正,现在余老师也把这些数学信息填进去,跟你填的比比看,你是不是填对了。(订正后齐读一遍)

2、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师:发现了这么多数学信息,你能对它们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生:能

师:那咱们先提出一个加法问题,好吗? 生:一共有多少只小鸟?

师:很棒,咱们把它补充完整,是空中和树上一共有多少只小鸟?(板书问题在黑板左边)

师:你能列算式解答这个问题吗? 生:11+5=16(只)(师板书)师:还有孩子列出的算式不一样的吗? 生:5+11=16(只)(师板书)师:孩子们,为什么这样列算式?

生:11表示空中有11只小鸟,5表示树上有5只小鸟,要求一共,用加法,所以这样列算式。

作答,师口头问,生口头答,师板书

师:刚才咱们是看到问题列算式,你能看到算式想问题吗?这是淘气列的算式,想想表示的是什么问题?(板书:8+6=)

生:8表示水中有8只鹅,6表示岸上有6只鹅,+表示合起来,所以8+6表示水中和岸上一共有多少只鹅?

师:孩子们表达非常完整,奖励每个组一颗☆。

师小结:哪个孩子能告诉我,我们解决的这两个问题属于什么问题。生:求一共有多少的加法问题。(板书:加法)师:解决了加法问题,你能不能提出一个减法问题呢? 生1:空中的小鸟比树上的小鸟多几只? 生2:树上的小鸟比空中的小鸟少几只?

师:这两个问题都是一个意思,可以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哪个孩子愿意来试一试? 生:11-5=6(只)

作答,师口头问,生口头答,师板书

师:那你又能说一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问题吗?(板书:8-6=)

生:8表示河里有8只鹅,6表示岸上有6只鹅,-表示比多少,所以算式表示河里的鹅比岸上的鹅多几只?还可以表示岸上的鹅比河里的鹅少几只? 师:诶,刚才那孩子表达真清楚。

师:我们现在解决的这两个问题又属于什么问题? 生:是谁比谁多、谁比谁少的减法问题。(板书:减法)

师:我们解决了加法问题和减法问题,孩子们表现都很积极,你们还能再提出一个跟刚才不一样的数学问题吗? 生:能(师提示:对绵阳和山羊提问)师: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师:请大家翻开书第13页,把你提出的问题写在算式的前面,写完问题马上列算式并作答。(师巡视,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孩子,纠正学生的坐姿)

三、实践应用,巩固练习(14页练一练)

1、指导完成练一练第1题。

(1)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寻找数学信息,完成第(1)小题。(2)解决问题,列算式口答。(3)让孩子们说一说。(4)同桌互提问题并解答。

2、完成第2题。

(1)指导学生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四、总结:

相关文章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精选12篇)创新公共服务 第1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对国家或区域的技术创新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科技...

3
2025-10-24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精选9篇)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第1篇匆匆读后感500字_读《匆匆》有感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

1
2025-10-24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精选17篇)草莓教学 第1篇“风儿轻轻吹,彩蝶翩翩飞,有位小姑娘上山摘草莓,一串串哟红草莓,好像……”优美的歌词,动听...

3
2025-10-24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精选7篇)仓储类课程 第1篇物流产业是复合型产业,发达的物流能加速传统运输、仓储和零售等行业向现代物流服务领域延伸。...

1
2025-10-24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精选8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第1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作为诗性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审美批评,同文学艺术实践...

2
2025-10-2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精选6篇)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第1篇莲山 课件 w ww.5 YK J.COM 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二、试题所体现的新课程理念和...

4
2025-10-24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精选2篇)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第1篇常州市河海中学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 八(1)班创 文 明 班 ...

4
2025-10-24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精选14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第1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及签字样本兹证明为我公司财务负责人。特此证明。身份证复印...

3
2025-10-24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