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英译赏析范文(精选9篇)
唐诗英译赏析 第1篇
英译唐诗两首
《清明》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英译:
Pure Brightness(qiing ming)Festival
It’s drizzling thickly and profuselyOn the Pure brightness Day.A wayfarer is overwhelmed with sorrowsOn his way.“Excuse me,can you tell me
Where to find a wineshop in the village? ” “Over there ,” the shepherd boy pointing toThe distant Apricot Blossoms villlage.《访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云深不知处,只在此山中。
英译:
Clled on a Hermit in vain
Under the pine tree I asked the ladWhere his master has gone.“To pick the medicinal herbs
He said he had gone.”
“He’s simply in this very moutain out.In the depths of clouds
His whereabouts are not known.”
唐诗英译赏析 第2篇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在唐诗英译中的运用
由于汉语和英语在语言特色、表达方式、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以及汉英诗歌特点的不同,在唐诗英译的过程中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结合运用不仅能使译文更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还能使唐诗特有的风格更好地反映于译文之中.因此,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对唐诗英译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指导意义.
作 者:陈鼎斌 作者单位: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广州,广东,510725 刊 名: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LIN TV & RADIO UNIVERSITY 年,卷(期): “”(6) 分类号:H315.9 关键词:语义翻译 交际翻译 唐诗英译唐诗英译赏析 第3篇
诗歌是我国文学作品中最早出现的一种体裁, 它用词精炼、意境宽阔、形神兼备、内涵丰富且艺术风格独特。同时, 英汉思维方式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这种差异不仅反映在语言本身的特点上, 而且还反映在语言的使用上。这要求翻译工作者不但能够做到“忠实”和“达意”, 而且还应该力求形神兼备, 这对翻译工作者来讲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近年来, 我国对古典诗词英译越来越重视, 至今国内所发表的古诗词英译的赏析和评论中, 主观成分较多, 通常是随想式、经验式和点评式, 缺少一套可效仿的、可反复使用的方法和理论。
笔者对翻译研究不深, 也无意对名家的译作评头论足, 然而对古诗词兴趣较浓, 因此只能试图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角度研究探讨其在古诗词英译实践中的运用。功能派翻译理论主要以美国语言学家尤金 ?A? 奈达的翻译理论和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为代表, 二者看似相近实则有异, 后者更加强调译语文化、译文功能、翻译目的、译文用途, 以及译文接受者, 目的论是其基本理论。而奈达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 所谓“功能对等”, 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 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 其目的是为了使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
在这一理论中, 奈达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 (奈达, 泰伯1974;5) 。奈达对翻译的定义指明, 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 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 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 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这一理论指出的“动态对等”包括四个方面: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文体对等。而在这四个方面中, 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 形式其次” (奈达, 泰伯1974;44) 。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语的文化意义, 并阻碍文化交流。因此, 在文学翻译实践中, 译者应根据奈达的理论, 以动态对等的四个方面作为翻译的原则, 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
二、例析唐诗英译中的功能对等原理 (以浪漫主义诗作为例)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辉煌的一页, 诗歌创作在这一时期得到了长足发展, 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诗人。浪漫主义诗作基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表达蔑视权贵, 傲岸不屈, 以及狂放不羁, 追求个人自由的反抗精神, 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是经久不衰的主题。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 通常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大胆的夸张, 惊人的想象, 瞬息万变的感情, 文体风格上来讲, 不拘泥于形式, 不过分雕琢字句。唐诗人中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有李白、王昌龄、刘禹锡等。下面笔者就从浪漫主义诗歌英译入手来探究功能对等理论在唐诗英译中的应用。
先举一首李白的诗《秋浦歌》为例: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箇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这首诗是诗仙李白在秋浦 (今安徽贵池县以西) 时作的组诗, 共十七首, 下面来看北大教授、翻译家许渊冲先生的译文:
My white hairs would make a long long cord,
As long as an old man is bored.
I know not how the mirror bright,
Is sprinkled with autumn frost white.
许渊冲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 是主张用韵体译诗一派的最重要代表, 他提出了著名的“三美论”。许先生一直强调译文以忠实为上, 他强调诗歌翻译的音美与形美是在“意美”的基础之上的。许渊冲先生在此译文中基本上实现了他所主张的“意美、音美、形美”原则, 押韵整齐, 表意清晰, 并且前面两句没有直接译出“三千丈”、“愁”等词, 而是采用意译的方式来实现符合原意的“功能对等”。
再看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边塞诗《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为许渊冲先生所作:
The age-old moon still shines o’er the ancient Great Wall,
But our frontier guardsmen have not come back at all.
Were the winged general of Dragon City here,
The Tartar steeds would not dare to cross the frontier.
许渊冲先生在“秦时”、“汉时”、和“万里”等字眼上采用意译, 传神地向目的语读者展示了一幅边塞图。奈达的理论认为“意义为重, 形式其次”, 那么表意应最为注重, 这一点在许渊冲先生的大量的文学翻译实践中均得到了体现。然而笔者拙见, 认为也有可改进之处, 如Dragon City, 龙城是汉代的郡, 其郡治在今河北卢龙, 这里单纯是地名, 可以采用音译的方式译为Long Cheng或者Long City, dragon这个词在西方读者眼里可能想到的就是凶残的动物, 会影响原诗讴歌英雄人物战绩的思想情感的表达。
接下来这首边塞诗《塞下曲》, 为中唐使人卢纶所作:
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此诗有两个译本, 先来看美国诗人Bynner先生的翻译:
High in the faint moonlight, Wild geese are soaring,
Tartar chieftains are fleeing through the dark,
And we chase them, with horses lightly burdened,
And a burden of snow on our bows and our swords.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对此译文的评价是:其诗状边塞之苦寒, 译文写将士之豪劲 (郭建章, 2010;125) 。而且, 颈联和尾联“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刀弓”表明“欲将逐而终未逐也, 译文则把它变成实有其事, 吕先生此见可供我们讨论和思考, 下面是许渊冲先生的译文:
Startled wild geese fly high in moonless night,
The Tartar Chieftain through the dark takes flight.
Our cavaliers chase him, armed with the bow,
And the sword both coated with heavy snow.
这个版本, 按照吕叔湘先生的观点也漏译了“欲”这一字眼, 虽然有将未知之事改作事实的嫌疑, 然而还是有很多值得称道和学习的地方。就两种译文对比来看, 许渊冲先生的版本在表意和措辞上更忠实于原诗, 比如startled这个词一开始就点出了那种紧张的氛围, 而且笔者认为, “月黑”译为moonless night要比the faint moonlight更贴切传神。再者, 这两种译本, 一为自由诗体, 另一为格律诗。后者在译“轻骑”这一概念时, 直接略去了“轻”而在后文通过状语的形式表明这里的“轻”实为“只配刀弓”之轻, 易于文体风格的整齐也易于读者理解, 正是通过这种处理达到了功能对等。
最后来看首刘禹锡的《浪淘沙》, 很多人看到标题就会联想到词牌名, 然而这里的“浪淘沙”是唐朝的一种民间曲调。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下面这个译文After a Folk Melody Called Langtaosha是郭著章教授所作:
The Huanghe River is winding and thousands of miles long,
Carrying sand all the way, it ever rolls on and on.
I imagine it runs from the world end and to the sky,
Where my heart is just together with Vega and Altair.
此译文从 诗题开始 便很巧妙, After a Folk Melody Called Langtaosha用音意结合的方法译“浪淘沙”, 容易使外国读者理解其实际含义, after在此处意为:in imitation of或in the manner of, 即仿照、模仿、根据……而改写。因为浪淘沙为民间曲调, 诗人刘禹锡只是仿照那格式创作, 因此取名也是浪淘沙, 如果不这样翻译, 目的语读者便难以理解题文之间的关联, 这符合奈达功能对等中的:意义为重, 形式次之。再有就是原文中的“九曲”、“万里”及“银河”等都是文学用语, 英译时不必像译科学词语那样精确, 分别意译为:winding, thousands of miles和the sky即可。即抓住作者通过这些词汇想要表达的含义:弯曲、长度长及天上便可以。将银河译为the milky way在此诗中差别不大, 均比the galaxy要合适, 而此处用了the sky而非the milky way的考虑, 是译者为了把第四句译成定语从句, 使表意更清晰完整。颔联中的“自天涯”在译文中却被移到第三句做了状语, 使得整个译作更便于西方读者的阅读、理解, 这些技巧的运用都是基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成功实践。
结语
通过前面的简述和例证, 笔者注意到奈达功能对等理论被众多优秀的翻译界人士所运用, 以提高译作表意的准确性、合理性和目的语读者的可接受性。但是在有些情况下, 文化的差异性使得源语中一些特有的文化成份无法直接进行翻译, 尤其突出体现在古诗词的翻译上, 因此要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原理, 在尽可能忠实于原作的前提下, 实现四个方面的动态对等, 以便译作传达给外国读者相同的美感体验, 真正做到“达意”并“传神”。
对于任何一个文本都没有绝对的标准译本, 只能说“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评译也是见仁见智。在文学翻译中,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非常重要, 同时还应采用对比分析的方式来学习提升, 从好的译例里汲取营养, 另外通过分析译文中所存在问题并且思考解决的办法, 才能不断地提高翻译水平和评译水平。
中国古典文学博大精深, 诗词是其中的瑰宝, 在当今世界, 向他国介绍中华文化, 免不得提及古诗词。在当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翻译工作者正扮演着文化交流媒介的角色, 这需要译者站在一个客观而忠实的角度去承担这项文化重任, 更好的实现作为一个文化交流使者的使命。
参考文献
[1]黄国文.翻译研究的功能语言学途径[J].中国翻译, 2004 (5) .
[2]刘羽.功能派翻译理论在古汉诗英译中的运用[J].三湘译论, 2005 (1) :266-272.
[3]郭著章, 江安, 鲁文忠.唐诗精品百首英译[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 2010.
[4]许渊冲.文学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5]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0.
唐诗中语义模糊数字的英译 第4篇
关键词:唐诗;模糊数字;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 (2011) 29-0147-02
一、模糊语言学与翻译
模糊语言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研究对象是语言中的模糊现象。美国控制论专家扎德(L.A.Zadeh)受模糊语言的启发,于1965年创立了模糊集合论,对语言学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模糊语言学就是在运用模糊集合论研究模糊语言学中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国内对模糊语言学的研究首推北京师范大学的伍铁平教授,他于1979年率先在《外国语》第四期上发表了《模糊语言初探》,将模糊理论介绍到中国。模糊性是人类自然语言的客观属性,是自然语言必不可少的基本特征。[1]95
翻译研究的发展离不开相关学科,模糊语言学与翻译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有机的结合将会极大促进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二、数字的语义模糊性与翻译
语义模糊指在某一个语义范畴内,人们难以决定某些边缘情况是否属于该范畴,这种不确定性使得语义范畴之间没有清晰的分界,从而使语义得不到明确的规定。[2]数字的功能不但表示具体的数字,还带有一定文化内涵,于是它在文学作品中多作模糊理解。特别是在中国诗歌中,许多妙用的数字传达着内涵深厚的模糊美,这就是数字的语义模糊现象。在国内,包惠南指出:“从一定意义上说,文学作品的生动性、形象性和艺术性,在很多情况下来自于作品语言的模糊性,而数字的语义模糊性起着重要的作用,往往具有明显的'比喻'或'夸张'的修辞效果。”[3]253王秉钦先生认为,“数”除了“计算”这一基本功能外,还有语言上的修辞功能。当一个数不表示具体的实数,而只是一个虚数时,在语义上就会产生模糊的现象,当被放在特殊的语境时,这些数字就会由数量向特定的形象转变。[4]Joanna Channell博士在其著作《Vague Language》一书中指出:“模糊数量的使用在英语中大量存在,特别是,说话人有三种选择:要么在精确数字前使用近似词(approximator);要么使用约整数词(round number);要么使用模糊数量词(vague quantifier)。”[5]42所谓近似词(approximator),如:about round,around, approximately;所谓约整数词(round number),如:11约整为10,996约整为1000;所谓模糊数量词(vague quantifier),如:lots of,a load of, some,many。
数字的模糊性增加了其英译的难度,在国内外学术界,数字的翻译研究一直是个研究热点。有关数字的研究,有借助许渊冲相关理论解读诗歌中数字翻译的,也有从模糊语言学、修辞学、文化、美学和认知等角度解读数字翻译的。
三、唐诗中模糊数字的特点和翻译策略
(一)模糊数字的特点
在唐诗中,“一”、“百”、“千”、“万”的使用频率很高,原本仅仅表示数值的数字,在结合社会文化习俗、修辞手法以及具有明显模糊性的使用下,会产生全新的形象和观念,这样数字也就不再是简简单单的数值了。
1、内含文化习俗
模糊数字与其他词结合起来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含义。例如,李白《蜀道难》中“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的“六龙”,指神话中替太阳驾车的羲和,每天赶着六条龙在天空从东行到西;杜牧《赤壁》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二乔”,指大乔和小乔,都是东吴著名美女,三国时乔公的两个女儿,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合称“二乔”;白居易《买花》中“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的“束”是量词,古时帛五匹为一束,所以“五束”即是二十五匹。再如,李白《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其中的“九天”和“九重天”分别指天的最高处和朝廷、皇帝。[6]161在中国,“九”被认为是一神秘数字,有至高无上皇权象征的含义。
2、使用修辞手法
有时候模糊数字单独使用时,能充分表达出诗人的情感,起到夸张强调的作用。例如,李白《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和《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里的“千尺”、“ 三千尺”都是虚指,起到夸张的作用;钱起《归雁》中“二十五弦谈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的“二十五弦”,指一种叫做瑟的弦乐器,这里用了借代的修辞,与数字本身所表示的确切数量没多大关系;李白《月下独酌四首》中“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三人”,表面上是描写诗人与明月、自己身影在月下饮酒的情形,[6]354这里作者用了委婉的修辞,实际上隐藏着诗人无限的孤独和凄凉;李白《蜀道难》中“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里的“一夫”与“万夫”对照的强烈反差,更是突出了其地位之险要。
3、具有明显模糊性
唐诗中有的数字具有明显模糊性,数字“一”多次出现,它在很多诗句中均没有实际数值的表达,具有明显的模糊性,只是增添了模糊美。例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黄巢《题菊花》中“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白居易《长恨歌》中“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二)模糊数字的翻译策略
唐诗中如此多的模糊数字,如何才能尽可能翻译出其意境美?唐诗不仅在音、形、义方面都与英文的格律诗有很大的不同,而且内含了一定文化习俗,翻译时必须充分理解其内容,同时又不能忽略了其生动性和意境美。本文就许渊冲译本,对唐诗中的模糊数字所使用的翻译策略做如下归类。
1、保留数字直译
诗歌中的模糊数字被直接翻译出来,例如,李白《蜀道难》中“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被译为“Have passed forty-eight thousand years,And few have tried to pass its border”;杜牧《江南春》中“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被译为“Four hundred eighty splendid temples still remain,Of Southern Dynasties in the mist and rain”。其中“四万八千”和“四百八十”在原诗中都非实指,指很多,译者将其直译为“forty-eight thousand” 和“Four hundred eighty”,充分表达了岁月之久,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再如,徐凝《忆扬州》中“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译文为“Of all the moonlit nights on earth when people part,Two-thirds shed sad light on Yangzhou with broken heart”,其中“two-thirds”体现了数字的妙译。
2、变动数字改译
翻译时为了照顾译文读者的文化习惯,在考虑读者认知和接受能力的基础上,尽可能传递出重要的信息,有意更换原文中的数字,这在诗歌翻译中常见。例如,李商隐《无题四首》中“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译文为“Beyond my reach the far-off fairy mountains spread,But you're still farther off than fairy mountains green”,其中“一万”译为“farther”,比直译更能显示距离之远。
模糊数字与其他词结合起来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含义,在翻译时必须体现出其中国特色。例如,白居易《卖炭翁》中“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译文为“Ten feet of silk and twenty feet of gauze deep red,That is the payment they fasten to the ox's head”;《买花》中“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译文为“For hundred blossoms dazzling red,Twenty-five rolls of silk they spread”。译者将“一丈”、“五束”分别译为“Ten feet”、“twenty-five rolls”,这与中国唐代丈量尺寸的习俗有关。
3、舍弃数字意译
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在语言和文化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差别,在翻译过程中,如果原作中的数字不能通过直译和改译在译文中更好地表达出来,就在翻译时舍弃数字,按照译语习惯用另外一种表达方式把原作的意思与美感表达出来。例如,李贺《致酒行》“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译为“I would not call back my soul lost in a sad plight,But when the cock crows,all the world will see daylight”;杜甫《咏怀古迹五首》“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译为“Looking back a thousand springs,Can I not shed tears?desolate for long, we are not of the same years”,其中“一”均被舍弃。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译文为“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许渊冲舍弃了“千”和“万”,用“no”更好地传达了原作的模糊美。孟郊《古怨别》“含情两相向,欲语气先咽”,译文为“We face each other eye to eye,Before I speak, I sob and sigh”,李商隐《骄儿诗》“诛赦两未成,将养如痼疾”,译文为“Nor war nor peace can cure,They're hard disease, for sure”,其中“两”均被舍弃,但译文更符合英文习惯。
四、结语
唐诗中的模糊数字不仅具有模糊美,而且它们具有中国文化特色。随着人们对语言模糊性的重视,在诗歌翻译中,有意识地对模糊数字的翻译进行研究,不仅能够对模糊语言的翻译问题有进一步的了解,还能促进中英文化交流,同时还能够在译文中再现原作的魅力和意境,对译诗的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关海鸥.模糊语言学架构下的语义模糊性理解与翻译策略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7,(5).
[3]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4]陈琳霞.模糊数字的语境顺应性[J].外语教学,2005,(4).
[5]Joanna Channell.Vague Language[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6]许渊冲.唐诗三百首(中英文对照) [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8.
《送侯喜》唐诗赏析 第5篇
《送侯喜》作品介绍
《送侯喜》的作者是韩愈,被选入《全唐诗》的第343卷。
《送侯喜》原文
送侯喜
作者:唐韩愈
已作龙钟后时者,懒于街里蹋尘埃。
如今便别长官去,直到新年衙日来。
《送侯喜》注释
①侯喜:元和十五年冬,韩愈自袁州召为国子祭酒,次年,作有(雨中寄张博士籍侯主簿喜》诗。此诗可能是元和十五年冬作。
②长官:韩愈自指。当时韩愈为国子监祭酒,侯喜任主簿,故称。注云“愈为博士”,误。
③衙日:衙参之日。属吏齐集衙门向长官请示公事,称衙参。
《送侯喜》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 字退之,洛阳人,文学家,世有韩昌黎、韩吏部、韩文公之称。三岁即孤,由嫂抚养成人,贞元进士。曾官监察御史、阳山令、刑部侍郎、潮州刺史、吏部侍郎,卒赠礼部侍郎。政治上既不赞成改革主张,又反对藩镇割据。尊儒反佛,比较关心人民疾苦 。
韩愈在文学上主张师承秦、汉散文传统,积极倡导古文运动,提出“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观点。《师说》、《进学解》等,皆为名篇。韩诗力求创新,气势雄伟,有独特风格,对宋诗创作影响较大,延及清代 。有《昌黎先生集》。
《送侯喜》繁体对照
卷343_31送侯喜韓愈
已作龍鐘後時者,懶於街裏蹋塵埃。
如今便別長官去,直到新年衙日來。
唐诗《春思》赏析 第6篇
作品介绍
《春思》的作者是杜牧,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24卷。
原文
春思
作者:唐杜牧
岂君心的`的,嗟我泪涓涓。
绵羽啼来久,锦鳞书未传。
兽垆凝冷焰,罗幕蔽晴烟。
自是求佳梦,何须讶昼眠。
注释
①的的:明白、昭著。
②涓涓:流淌貌。
③绵羽:黄鸟的别称。
④锦鳞书:即鱼书,书信。
⑤兽炉:兽形香炉。
作者介绍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代表作有《江南春》、《泊秦淮》、《过华清宫》等。杜牧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他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其七绝尤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工行、草书。《宣和书谱》云:“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董其昌《容台集》称:“余所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与(杜)牧之亦名家也”,谓其书“大有六朝风韵”。传世墨迹有《张好好诗》。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旧唐书》卷百四十七、《新唐书》卷百六十六皆有传。《张好好诗》,行草墨迹,系太和八年(834)32岁时所书。帖为麻笺,纵28.2厘米,横162厘米,46行,总322 字。从整幅诗卷中可以看出,其书法深得六朝人风韵。真迹现藏故宫博物院。此篇书法作品气势连绵,墨笔酣畅,因是诗稿,所以更得朴实无华之美。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题签、题跋印章。曾经宋直和分府、贾似道、明项子京张孝思、清梁清标、乾隆、嘉庆、宣统内府及张伯驹收藏。曾著录于《宣和书谱》、《容台集》、《平生壮观》、《大观录》等。杜牧由于以诗称著,故其书名为诗名所掩盖。此书刻入《秋碧堂法帖》。延光室、日本《昭和法帖大系》均有影印。
繁体对照
卷524_11春思杜牧
豈君心的的,嗟我淚捐捐。
綿羽啼來久,鬻[書未傳。
獸壚凝冷焰,羅幕蔽晴煙。
《叹鲁·其二》唐诗赏析 第7篇
《叹鲁二首其二》作品介绍
《叹鲁二首其二》的作者是白居易,被选入《全唐诗》的第425卷。
《叹鲁二首其二》原文
叹鲁二首其二
作者:唐白居易
展禽胡为者,直道竟三黜。
颜子何如人,屡空聊过日。
皆怀王佐道,不践陪臣秩。
自古无奈何,命为时所屈。
有如草木分,天各与其一。
荔枝非名花,牡丹无甘实。
《叹鲁二首其二》注释
①颜子:颜回。《论语先进》:“回也其庶乎!屡空。”何晏集解:“言回庶几圣道,虽数空匮而乐在其中。”
②陪臣:诸侯的大夫,对天子自称陪臣。
《叹鲁二首其二》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后人称白香山、白傅、白太傅,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是唐代的杰出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对白居易称“诗魔”、“诗王”、“诗豪”、“诗史”等,日本学界则称白居易为“诗神” 。其实,在唐代对白居易的称呼是“诗仙”之称,请看唐宣宗的`诗:“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在此期间,他关心朝政,屡屡上书言事,并写了不少讽谕诗,要求革除弊政,因而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此后他历任忠州、杭州、苏州等地刺史。官终刑部尚书。
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他与元稹一起,倡导旨在揭露时弊的“新乐府运动”,写了《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等,对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作了深刻批判。在艺术上,白居易诗以平易晓畅著称,在当时就流布很广。有《白氏长庆集》,存诗近三千首,数量之多,为唐人之冠。
《叹鲁二首其二》繁体对照
卷425_26嘆魯貳首其貳白居易
展禽胡為者,直道竟三黜。
顏子何如人,屢空聊過日。
皆懷王佐道,不踐陪臣秩。
自古無奈何,命為時所屈。
有如草木分,天各與其壹。
唐诗英译赏析 第8篇
晚唐诗人杜牧的《清明》流转千年, 它不仅在文学修辞方面有很高的价值, 而且还有着深远的民族文化意义。国内外有很多学者对古诗英译作出了巨大贡献, 但目前为止对古诗翻译的标准仍然见仁见智, 莫衷一是。由于古诗是语言精华的浓缩, 意随义生, 意中有意, 所以不同的译本有时差异悬殊, 这给评判带来了相当的难度。功能语法作为一种倾向语义的理论, 是文本分析的一个重要工具。近年来, 一些学者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框架, 对汉英语篇进行衔接连贯、主位分析等方面进行分析, 但利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来对中国古诗的不同英译文本进行分析的还不是很多。笔者拟从概念功能的角度, 运用及物性系统理论对《清明》的五种译文与原文进行对比分析, 得出各文本的精彩及不足之处。希望为以后古诗英译提供翻译的参考标准, 有利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
二、及物性系统理论简述
韩礼德从语言功能的角度把语言的纯理功能分成三种: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其中概念功能在语言系统中通过及物性系统来体现。及物性系统是英语中表现概念功能的一个语义系统, 其作用在于把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分成若干种“过程”, 并指明与各种过程有关的“参与者”和“环境成分”。其中“过程”是核心成分, 而过程的判断又主要取决于动词的使用。韩礼德把及物系统划分为六种不同的过程: (1) 物质过程; (2) 心理过程; (3) 关系过程; (4) 行为过程; (5) 言语过程; (6) 存在过程。他认为现实世界是由各种过程组成的, 各种过程都同样重要, 它们是一个有机整体。
三、《清明》原诗的及物性分析
唐诗《清明》共包含4句, 也即包含4个过程, 其中2个是物质过程, 1个是行为过程, 1个是言语过程。4句中均含有环境成分。通过对原诗各句的过程、参与者、环境成分的分析, 可以看出本诗先是通过动词“降”或者“下”来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环境, 虽然诗中未提及这个动词, 但通过“雨纷纷”, 读者很容易联想到“雨纷纷地下”, 根据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为下句渲染行人的悲伤心境做铺垫的;接着用行为过程这一形式来描写路上行人的心理, 行人心情忧郁找人询问哪里有酒家借以消解愁苦, “借问”一词给读者留下了生动形象的行人问路的场景, 此时刚刚路过的牧童给其指明了方向。全诗仅28个字, 却一气呵成, 衔接自然, 以景衬情, 寓情于景, 勾画出一幅清明时节图, 很好地传达了在清明时节人们的悲伤情绪或者说是借以抒发诗人自己内心的感受只是用路上行人来指代自己而已。
四、几种译文的及物性分析及与原诗的对比
随着各国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 国内外有很多学者对中国古诗翻译有很大的兴趣并作出了巨大贡献。本文收录五种《清明》的英译, 分别是吴钧陶、许渊冲、蔡廷干、杨宪益、戴乃迭和吴伟雄的译文, 他们的译文各具特色, 笔者将从过程类型的三方面即过程、参与者和环境成分对译文逐句分析并与原诗对比分析, 探讨各个译本的得失之处。
1、清明时节雨纷纷
在五个译文中, 其翻译都与原文的过程对等, 都是物质过程。就形式对等而言, 这些翻译基本与原文对等。但是参与者与环境成分与原文有所不同。原文的参与者是“雨”, 五种译文中, 吴钧陶, 杨宪益、戴乃迭, 吴伟雄的译文参与者都是It, 许渊冲的译文的参与者是A drizzling rain, 蔡廷干的译文中的参与者是The rain, 许文与蔡文与原文等同, 并且许文把雨纷纷的状态描写得更生动形象。
原文的环境成分是“纷纷、 (在) 清明时节”, 五中译文的环境成分也都含有纷纷、 (在) 清明时节的意思, 但用词上又有细微差别, (在) 清明时节用on the Mourning Day来翻译更能传达出这个节日的特点, 在中西文化交流中, 西方人也更能从中扑捉信息。
2、路上行人欲断魂
原诗第二句是行为过程, 五种译文中吴钧陶和蔡廷干的是物质过程, 许渊冲和吴伟雄的是行为过程, 杨宪益、戴乃迭的译文是心理过程。从及物性对等上来看, 许渊冲和吴伟雄的译文更接近原诗, 读者在阅读时也更容易接受。原文的参与者是“路上行人”, 环境成分是“魂”, 吴钧陶的译文中环境成分是With my heart, 许渊冲的译文中环境成分是On his way, 蔡廷干的译文中环境成分是Sadly along the way, 杨宪益、戴乃迭译文中环境成分是along the road, 吴伟雄译文中环境成分是On his way, 五种译文中只有吴钧陶的环境成分与原诗差异大, 其他四中译文的环境成分与原文大体等同, 与原诗意境较吻合。
3、借问酒家何处有
在解读诗歌时, 由于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理解就导致了在后来翻译中译文的不同。“借问酒家何处有”是个动作发生的过程还是讲话交流信息的过程, 亦或是某物存在的过程, 对此的不同判断就导致了不同译文的出现。
原诗中的第三句是言语过程, 把一幅行人问路图生动形象地呈现在读者脑海。五种译文中, 吴钧陶的是存在过程, 许渊冲的是物质过程, 他们的译文与原诗有差异, 蔡廷干, 杨宪益、戴乃迭和吴伟雄的是言语过程, 与原文形式对等, 从参与者和环境成分来看, 原诗的参与者也即是讲话者是省略隐含的——“路上行人”, 环境成分是“何处”;五中译文中吴钧陶的参与者是A public house, 与原诗差异大, 其他四种译文都是明指或暗含“路上行人”的意思, 大体都可行, 但如果从更精确的方面来说, 原文是描写路上行人的, 也许我们可以猜测这是诗人对自己的真实写照, 但从形式及语义对等上来说, 用the mourner或They更贴近原诗。
4、牧童遥指杏花村
原诗最后一句是物质过程, 参与者是“牧童”, 环境成分是“遥”。五种译文分别都是物质过程, 参与者分别都含有“牧童”的意思, 但若从与原文形式及语义对等上来看吴钧陶用的是He与原文有所不同, 稍逊一筹。从环境成分来看, 杨宪益、戴乃迭的译文与原文等效, 赋予诗歌本身具有的意象美。
五、结语
本文通过初探性研究证明, 及物性系统理论对研究古诗翻译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从及物性过程、参与者、环境成分三个方面对《清明》及其五种译文进行了对比分析, 发现这五种译文各有得失。笔者希望通过对原诗及译文的理解与分析, 进一步认识到及物性理论系统对古诗翻译标准衡量的可行性和重要性, 也只有形式和意义两方面都对等, 才能保留原诗的韵味和艺术意境, 才能做到翻译界常提到的忠实于原文。
摘要:本文运用韩礼德的及物性系统理论对唐诗《清明》及其五种不同的英语译文分别进行及物性分析, 以此来探讨这首古诗不同译文的精彩及不足之处。通过对比分析来说明及物性理论可以用作翻译的评判标准。
关键词:及物性系统,《清明》,英译
参考文献
[1]王东风.功能语言学与翻译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6.
[2]朱永生, 严世清, 苗兴伟.功能语言学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3]常晨光, 丁建新, 周红云.功能语言学与语篇分析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4]许渊冲.唐诗三百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6.
一部英译唐诗选本的新视角 第9篇
《绿窗唐韵》的魅力,首先在译著者尝试性的构建唐诗生态批评理论体系,引导读者运用新的审美理论品读唐诗。《四库全书总目·集部总叙》在总结前人选本经验时指出:“总集之作,多由论定。”这个“论”,某种意义上也就是选诗批评家构建的鉴赏理论体系。回顾我国诗歌总集编撰历史,无论是《诗经》,还是昭明《文选》,抑或是大家熟悉《河岳英灵集》《唐诗别裁集》等,莫不是如此。然而相比之下,我国古代、直至当代诗歌总集编纂家,更多的是关心诗人成就、诗歌内容及题材特征、诗坛面貌、诗歌流派、诗歌史衍变以及诗歌总集编集方法的学习继承等诸多问题,在选诗过程中构建生态文学批评理论,这无疑是一次有价值的尝试。
《绿窗唐韵》的《引论》《分类诗引》和《译者注》均不同程度的论述了译著者所倡导的生态文学批评理论。如《引论》云:“当我们重读唐代的四万余首诗作时,却发现在其纷繁复杂的各种题材里,诗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关心是无处不在的;……他们的看法对我们今天生活在全球气候大变,空气污染、资源枯竭但经济仍追求高速发展时期的现代人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基于这种认识,译著者在《分类诗引》里面向中国读者介绍了生态文学批评理论的六个重要概念,即碳足迹与放弃的美学、地域感、“万物相关”定理、生态伦理与社会公正、自然的人格化、战争与环境。
以生态文学批评理论为视角,选评译介生态唐诗,这是《绿窗唐韵》另一价值所在。从该诗的选诗结果看,毫无疑问,译者应当是反复研读大量的唐人别集以及《全唐诗》等典籍,从近数万首诗唐诗中选出了115首译注,用译著者自己的话说,这部选本是“根据当代生态文学理论,精选了能够给21世纪关心环境的读者们带来惊喜和启发的”诗篇。傅璇琮先生在序中说,“译者把《全唐诗》读了两遍,从中选出了大约500首以自然环境为中心的诗。其中的400多首符合21世纪生态文学批评标准,被翻译成英文。译者又从中挑出115首,写了详细而又较有特色的译者注。”以《绿窗唐韵》所遴选诗什观之,如王绩《野望》《秋夜喜逢王处士》,寒山的《人问寒山道》《可重是寒山》,杜审言《经行岚州》《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王勃《山中》《咏风》等,不仅能反映译著者的选诗理论,也确属脍炙人口的诗章。
因为该书理论主张有明显的特点,故译注者对诗歌的译介分析,也往往新意频出。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俞先生译为:
The pale sun sets
behind the mountains.
the yellow River flows
into the sea.
He who wants to see even farther,
must climb up another story.
这本是小学生都很熟悉的作品,但在现代生态批评理论的启发下,译者把“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译为“The pale sun sets behind the mountains”、“the yellow River flows into the sea”,译者以自然生态学观点审视,将王之涣诗前两句理解为地球自转、夕阳渐渐隐没于地球曲线、黄河奔流不息汇入大海。乍一看,这和我们此前诸家解释几乎没有两样。但译者把前两句描述为天文、地理学意义上的永恒真理,把后两句看成个人与社会发展的永恒真理。这样,在译注过程中,就融汇了译者更为深入的思考:社会发展的道理和地理学的道理发生了冲突,而且几乎要“人定胜地”了,这种情况面前,我们该咋办?请看《译者注》:
我心里很清清楚楚,唐代那“浑急的”、“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在我们的时代断流了。1997年的365天里,共有230天没有一滴黄河水流入大海。也就是说,王之涣那脍炙人口的名句,“黄河入海流”,在一年中,只有三分之一是真实的。……亲爱的读者,我希望您想想,我们怎样做才能不辜负唐代的诗人们,别让他们时代的名句成为我们时代的谎言。
由此可以看出,《绿窗唐韵》依据生态学理论解析诗歌,不仅在理解诗歌意境内涵上有独特特点,在阐发唐诗的教育意义这一层面,该书往往也有独特的建树。
对于翻译唐诗而言,译著者既要着眼唐代诗人的社会文化环境,还要关心唐代诗人的个性风格特点,又要研究唐诗在国外的传播与接受。这样,要能把丰富的例证信手拈来,还要把各种文化蕴涵译释得十分恰当,这绝非一件容易的事情。从这个角度看,《绿窗唐韵》也有其特殊价值。
如,《绿窗唐韵》注析王勃四首诗说:“难怪《五号屠场》(Slaughter House Five,张子清、姚永彩译,译文出版社版,原注)的作者库尔特·冯内克特(Kurt Vounegut)气愤地说:‘文学不应该消失在自己的屁股眼里。’……从某种意义上讲,生态文学批评的理论和实践,是把文学从自己肛门里解放出来的一种有力手段。王勃短暂而多才的艺术人生为我们在这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对于诗人王勃,文字、文本的力量远远不如自然的力量。”我们可以看出,译著者解析唐诗丰厚的文化积淀。尤其是引用美国作家冯内克特话语,猛一看,把这句粗鲁之语放在典雅的唐诗一处讨论,显得格外突兀。然而仔细品玩,特别是把它还原到20世纪60年代冯内克特发表那番妙论时西方文学理论发展背景里思考,再联系译著者评析王勃所云“对于某些天才诗人,温柔敦厚的诗教作用不大,倒是自然界的寒来暑往,冬春交替更能抚慰他们的心灵,开阔他们的视野”,读者会觉得,俞先生译注,显示了其宽阔的文学与理论视野,他不限于文字层面的阐释,而是采用了引用、比较、分析、推理等多种手段,风趣幽默,贴切别致。
nlc202309041958
《绿窗唐韵》语言翻译的切入点也是该书值得关注的地方。汉字不同于拼音语言,表意文字的内涵往往使翻译家不知所措,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尤其如此。然而,作者学贯中西,尤其是对唐诗的深入理解,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如他将寒山诗《可重是寒山》译为Homage to Cold Mountain:
My homage always to Cold Mountain shows,
where white clouds roam at ease and free,
where monkeys howl to echo sounds of Dao,
where tigers roar the notes beyond human sagacity.
In leisure I hike the most precarious crags,
and climb a vine to reach a higher peak.
I chant my poems above the tops of pines
To mingle with chirping birds and rustling winds.
且看译著者翻译“可重是寒山,白云常自闲。猿啼畅道内,虎啸出人间”,连用三个“where”,其结构类似中国修辞中的排比,将寒山诗中优美的环境用“white clouds roam”、“monkeys howl to echo”、“tigers roar the notes beyond human sagacity”翻译,读者不难体会到,寒山诗中所描绘的和谐迷人的生活环境,在英语语言环境中,它依然是那样秀丽诱人。不仅如此,译著者评介:
我们在这里选择了四首,大致可归于自然描写一类。……在“可重”而难到达的寒山里,松风爽爽、鸟语喧喧,人无机心,白云常闲;那么,有山果可摘的猿为什么要啼哭呢?有古树巉岩可以栖身的虎为什么要咆哮呢?……寒山笔下的自然环境,是复杂、矛盾的,同时又达到了一种动态的平衡,与现代深层生态学对一个成熟、健康的生态系统的描写是默契的。
这样,作者以他对英语语言的熟悉以及对唐诗意境的理解,加上他独到的生态唐诗批评理论与颇具智慧的分析阐释,很好地化解了跨语言环境文化传播诸多难点。类似例子,《绿窗唐韵》中甚多。据此可知,译著者是在用一种新的理论视觉解析唐代诗人及其诗歌,为我国的唐代文学研究者提供一个非常“大气”的研究视野。在这个大气广阔的视野之下,唐代文学研究很可能取得更多更新的研究成果。同时,也为唐诗传播提供了诸多可供借鉴的经验。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