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统计学重点总结
来源:火烈鸟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统计学重点总结(精选6篇)

统计学重点总结 第1篇

简述标准差与标准误的联系与区别?

标准差和标准误都是变异指标,但它们之间有区别,也有联系。区别: ①概念不同;标准差是描述观察值(个体值)之间的变异程度;标准误是描述样本均数的抽样误差;②用途不同;标准差常用于表示变量值对均数波动的大小,与均数结合估计参考值范围,计算变异系数,计算标准误等。标准误常用于表示样本统计量(样本均数,样本率)对总体参数(总体均数,总体率)的波动情况,用于估计参数的可信区间,进行假设检验等。③它们与样本含量的关系不同: 当样本含量 n 足够大时,标准差趋向稳定;而标准误随n的增大而减小,甚至趋于0。联系: 标准差,标准误均为变异指标,如果把样本均数看作一个变量值,则样本均数的标准误可称为样本均数的标准差;当样本含量不变时,标准误与标准差成正比;两者均可与均数结合运用,但描述的内容各不相同。

试述正态分布的特征?

服从正态分布的变量的频数分布由υ、σ 完全决定。

(1)υ 是正态分布的位置参数,描述正态分布的集中趋势位置。正态分布以 x =υ为对

称轴,左右完全对称。正态分布的均数、中位数、众数相同,均等于υ。

(2)σ描述正态分布资料数据分布的离散程度,σ越大,数据分布越分散,σ越小,数

据分布越集中。σ也称为是正态分布的形状参数,σ越大,曲线越扁平,反之,σ越小,曲

线越瘦高。

简述直线相关与直线回归的联系与区别?

答:

1、区别: ①在资料要求上,回归要求因变量y 服从正态分布,自变量x是可以精确测量和严格控制的变量,一般称为Ⅰ型回归;相关要求两个变量x、y服从双变量正态分布。这种资料若进行回归分析称为Ⅱ型回归。②在应用上,说明两变量间依存变化的数量关系用回归,说明变量间的相关关系用相关。

2、联系: ①对一组数据若同时计算r与b,则它们的正负号是一致的;②r与b的假设检验是等价的,即对同一样本,二者的t值相等。③可用回归解释相关。

.简述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及其两类错误

① 建立假设:包括: H0,称无效假设;H1: 称备择假设;② 确定检验水准:检验水准用α表示,α一般取0.05;③ 计算检验统计量:根据不同的检验方法,使用特定的公式计算;④确定P值:通过统计量及相应的界值表来确定P值;⑤推断结论:如P>α,则接受H0,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如P≤α,则拒绝H0,差别有统计学意义。Ⅰ型错误又称第一类错误(type Ⅰ error):拒绝了实际上成立的的错误,其概率通常用,为“弃真”,表示。Ⅱ型错误又称第二类错误(type Ⅱ error):不拒绝实际上不成立的表示。为“存伪”的错误,其概率通常用

3.简述标准差的意义和用途?

标准差是描述变量值离散程度常用的指标,主要用途如下: ①描述变量值的离散程度。两组同类资料(总体或样本)均数相近,标准差大,说明变量值的变异度较大,即各变量值较分散,因而均数代表性较差;反之,标准差较小,说明变量异度较小,各变量值较集中在均数周围,因而均数的代表性较好。②结合均数描述正态分布特征;③结合均数计算变异系数CV;④结合样本含量计算标准误。

抽样误差:由于总体中存在个体变异,随机抽样所得样本仅仅是总体的一部分,从而造成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之间的差异,称抽样误差。

第一类错误:拒绝了实际上是成立的H0所产生的错误,即“弃真”,其概率大小为α。

第二类错误:接受了实际上不成立的H0所产生的错误,即“存伪”,其概率大小用β表示,一般β是未知的,其大小与α有关。

构成比: 又称构成指标。它说明一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所占的比重或分布。

构成比=(某一组成部分的观察单位数/同一事物各组成的观察单位总数)×100%。

率:又称频率指标。它说明某现象发生的频率或强度。

率=(发生某现象的观察单位数/可能发生该现象的观察单位总数)×K。

率的标准化法: 采用一个共同的内部构成标准,把两个或多个样本的不同内部构成调整为共同的内部构成标准, 以消除因内部构成不同对总率产生的影响,使算得的标准化率具有可比性

计量资料: 用定量方法对每个观察对象测定某项指标量的大小,所得的资料称为计量资料。

计数资料: 先将观察单位按某种属性或类别分组,然后清点各组的观察单位数所得资料,称为计数资料。等级资料: 将观察单位按某种属性的不同程度分组,所得各组的观察单位数,称为等级资料。

小概率事件:我们把概率很接近于0(即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出现的频率非常低)的事件称为小概率事件。P值:P 值即概率,反映某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统计学根据显著性检验方法所得到的P 值反应结果真实程度,一般以P ≤ 0.05 认为有统计学意义,P ≤0.01 认为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其含义是样本间的差异由抽样误差所致的概率等于或小于0.05 或0.01。

描述数据分布集中趋势的指标 算术均数、几何均数、中位数。

描述数据分布离散程度的指标 极差、四分位数间距、方差、标准差、变异系数。

同质:影响研究指标的主要因素易控制的因素基本上相同。

可信区间:在参数估计时,按一定可信度估计所得的总体参数所在的范围。

率:又称频率指标。它说明某现象发生的频率或强度。

非参数检验:在统计推断中,不依赖于总体的分布形式, 直接对总体分布位置是否相同进行检验的方法相关系数: 说明两变量间相关关系的密切程度与相关方向的指标,用r表示。

回归系数b: 即回归直线的斜率,它表示当X变动一个单位时,Y平均改变b个单位。

偏回归系数bi: 在其它自变量保持恒定时,Xi每增(减)一个单位时y平均改变bi个单位。

决定系数: 相关系数或复相关系数的平方,即r或R。它表明由于引入有显著性相关的自变量,使总平方和减少的部分,r或R越接近1, 说明引入相关变量的效果越好

医学参考值范围:指绝大多数正常人的解剖、生理、生化、免疫及组织代谢产物的含量等各种波动范围。2222

统计学重点总结 第2篇

2014年浙大考研倒计时:统计学重点总结

眼看着考研倒计时牌上的数字又减少了一个数值,离研考只剩半个月的时间了。可能有些同学心理压力会很大,一方面可能会怀疑自己的能力,觉得还有很多没有复习到或者复习的不够扎实;另一方面也可能极其盼望考试马上进行,但是惟学浙大考研辅导老师建议考生要尽量避免这种心态的出现,这时候最主要的是对考点进行总结与回顾。、相对量数

(1)定义

标准分数:以标准差为单位表示一个原始分数在团体中所处位置的相对位置量数,也叫Z分数

离平均数有多远,即表示原始分数在平均数以上或以下几个标准差的位置。

(2)性质

①Z分数无实际单位,是以平均数为参照点,以标准差为单位的一个相对量

②一组原始分数转换得到的Z分数可正可负,所有原始分数的Z分数之和为零③原始数据的Z分数的标准差为1

④若原始分数呈正态分布,则转换得到的所有Z分数均值为0,标准差为1的标准正态分布

(3)优点

①可比性--不同性质的成绩,一经转换为标准分数,就可在同一背景下比较;②可加性--不同性质的原始数据具有相同的参照点,因此可相加;

③明确性--知道了标准分数,利用标准正态分布表就能知道其百分等级;

④稳定性--转换成标准分数之后,规定了标准差为1,保证了不同性质分数在总分数中权重一样。

相关量数

(1)前提

①数据要成对出现,即若干个体中每个个体都有两种不同的观测值,并且每队数据与其它对子相互独立,N应不小于30对;

②两列变量各自总体的分布都是正态的,至少接近正态;

③两个相关的变量是连续变量,也即两列数据都是测量数据;

④两列变量之间的关系应是直线性的;

(2)肯德尔W系数(等级评定法)

也叫肯德尔和谐系数,原始数据资料的获得一般采用等级评定法,即让K个被试对N件实物进行等级评定。其原理是评价者评价的一致性除以最大变异可能性。

Ri:评价对象获得的K个等级之和,N:等级评定的对象的数目,K:等级评定者的数目。

推断统计

(1)一个良好估计量的标准:(1)无偏性:即用多个样本的统计量作为总体参数的估计值,其偏差的平均值为0;例如,用样本平均数作为总体平均数μ的估计值,就是无偏性;因为无限多个样本平均数X与μ的偏差之和为零;但方差S2不是σ2的无偏估计,σ2 的无偏估计是:S2n-1=∑x2/(N-1)

(2)有效性:当总体参数的无偏估计不止一个统计量时,无偏估计变异量小者有效性高,变异大者有效性底,即方差越小越好;例如μ的估计量有Mo,Md,X但是,只有X是变异量惟学浙大考研网

惟学浙大考研网

最小。

(3)一致性:即当样本无限增大,估计值应能够越来越接近它所估计的总体参数,估计值越来越精确,逐渐接近于真值;即当N→∞,X→μ,S2n-1→σ2;

转自:惟学浙大考研网

统计学重点总结 第3篇

一、研究生医学统计学教学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一)研究生统计学基础知识较为薄弱

虽然大部分学生在大学本科期间学习过统计学,但多数人仅学习过较简单的统计学基础知识,进入研究生阶段医学统计学学习后,学习比较吃力,并且由于总学时数的限制,教师在理论课的教学中对单个统计学方法的使用讲解较多,而对一些研究生在完成学位论文期间或将来毕业后较为实用的统计学方法却没有时间讲解,这就造成了研究生对学过的统计学方法一知半解,而将来可能用得上的统计学方法却没有学会。笔者在解答一些已经毕业参加工作的研究生的问题时,发现有些问题十分基础,本应该在研究生学习阶段掌握而没有掌握。

(二)课题设计统计学缺陷较常见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研究生医学统计学课程一般安排在研一上学期,而研究生应用统计学知识进行课题设计要到研究生二年级才启动。许多研究生在课堂学习阶段对统计学知识本来就没有彻底学透,又要再经过一年多才进入课题设计有实验研究,对学习过的统计学知识已经有一些遗忘,所以在进行课题设计时不能正确运用学过的相关知识,造成课题设计中有较多的统计学缺陷。而课题设计如果不正确,无法保证后续的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可信性。

(三)学位论文统计学错误普遍存在

国内外期刊对论文中的统计学方法要求都很高,因此研究生的科研论文需要正确运用统计学知识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整理。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很多研究生不能把学习过的统计学知识正确运用到研究论文中。尤其是学习临床专业的医学研究生,很多研究资料和数据来源于人群研究,涉及样本量、对照组的选择等基本的统计学常识,这些基础性错误却在研究生的论文中大量存在。这些问题与现在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已经不相适应,需要加以改进。

二、对策与建议

(一)强化课堂教学,巩固医学统计学知识基础

巩固基本统计方法和知识是医学统计学的基础,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原理、计算过程和结果解释。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的讲解,使研究生切实掌握基本的统计学知识,在论文写作中不出现低级的统计学错误。在此基础上,老师在课堂上应该由简到繁,深入浅出,逐步增加难度和深度,讲解一些研究生在学习阶段和将来工作中有用的、较为高级的统计学方法。目前,科学技术更新速度很快,同样统计学的重要工具———统计软件也更新很快,因此,老师要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并向学生介绍最新、最先进的统计方法和软件。

(二)注重学用衔接,提升研究生课题设计的科学性

研究生的课题设计是科学研究成败的关键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向学生强调其重要性,让学生带着课题设计中的问题进入课程学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做好论文前期的准备工作,完成科研选题,为毕业论文开题做好准备。要指出课题设计中应当注意的统计学问题,如样本量、对照组选择等,使学生意识到统计学的基本知识是保证自己课题设计科学性的关键,在今后的课题设计中自觉以正确的统计学方法作为指导,从而保证课题设计的科学性,为其成长为高层次的医学科研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采用实例分析,减少研究论文中的统计学错误

在课堂上以一些已经发表的高水平论文为例,详细讲解医学统计学方法的具体应用,使研究生在撰写论文时,减少论文中的统计学错误,减少文章因为统计学问题而被拒稿;教师在课堂上也可以用一些已经发表的、但是有明显统计学错误的论文作为反面教材,给学生进行分析、讲解,使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知道避免论文中的统计学错误的重要性。另外,要注意提醒学生,在数据处理和论文撰写过程中,运用统计学方法时要注意其使用条件,切不可误用,对审稿人指出的统计学错误要认真进行修改或答复。

摘要:医学统计学是研究生教育的重点和难点,但当前研究生医学统计学教学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课题设计和论文写作中统计学错误较多。提出以课题设计和论文为导向的研究生医学统计学教学方法,主要目的是解决研究生在课题设计和论文写作中出现的问题。

关键词:研究生,医学统计学,课题设计,论文写作

参考文献

[1]潘发明,廖芳芳,夏果,等.临床科研论文中常见的统计学错误分析[J].安徽医药,2008(2).

[2]金永勤,王维.医学期刊编辑应重视统计学中的几个问题[J].编辑学报,2009(1).

统计学重点总结 第4篇

统计学重点总结 第5篇

2选1 总体:总体(population)是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质观察单位(研究对象)的全体,实际上是某一变量值的集合。可分为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总体中的所有单位都能够标识者为有限总体,反之为无限总体。

总体population根据研究目的而确定的同质观察单位的全体。

样本:从总体中随机抽取部分观察单位,其测量结果的集合称为样本(sample)。样本应具有代表性。所谓有代表性的样本,是指用随机抽样方法获得的样本。

样本sample从总体中随机抽得的部分观察单位,其实测值的集合。

3选1 小概率事件:我们把概率很接近于0(即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出现的频率非常低)的事件称为小概率事件。

P值:P 值即概率,反映某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统计学根据显著性检验方法所得到的P 值反应结果真实程度,一般以P ≤ 0.05 认为有统计学意义,P ≤0.01 认为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其含义是样本间的差异由抽样误差所致的概率等于或小于0.05 或0.01。P值是:

1)一种概率,一种在原假设为真的前提下出现观察样本以及更极端情况的概率。2)拒绝原假设的最小显著性水平。3)观察到的(实例的)显著性水平。

4)表示对原假设的支持程度,是用于确定是否应该拒绝原假设的另一种方法。

小概率原理:一个事件如果发生的概率很小的话,那么可认为它在一次实际实验中是不会发生的,数学上称之小概率原理,也称为小概率的实际不可能性原理。统计学中,一般认为等于或小于0.05或0.01的概率为小概率。

资料的类型(3选1)

(1)计量资料:对每个观察单位用定量的方法测定某项指标量的大小,所得的资料称为计量资料(measurement data)。计量资料亦称定量资料、测量资料。.其变量值是定量的,表现为数值大小,一般有度量衡单位。如某一患者的身高(cm)、体重(kg)、红细胞计数(10/L)、脉搏(次/分)、血压(KPa)等。

计量资料measurement data定量资料quantitative data数值变量资料numerical variable 为观测每个观察单位某项指标的大小,而获得的资料。

(2)计数资料:将观察单位按某种属性或类别分组,所得的观察单位数称为计数资料(count data)。计数资料亦称定性资料或分类资料。其观察值是定性的,表现为互不相容的类别或属性。如调查某地某时的男、女性人口数;治疗一批患者,其治疗效果为有效、无效的人数;调查一批少数民族居民的A、B、AB、O 四种血型的人数等。

计量资料enumeration data定性资料qualitative data无序分类变量资料unordered categorical variable 名义变量资料nominal variable 为将观察单位按某种属性或类别分组计数,分组汇总各组观察单位数后而得到的资料。

(3)等级资料:将观察单位按测量结果的某种属性的不同程度分组,所得各组的观察单位数,称为等级资料(ordinal data)。等级资料又称有序变量。如患者的治疗结果可分为治愈、好转、有效、无效或死亡,各种结果既是分类结果,又有顺序和等级差别,但这种差别却不能准确测量;一批肾病患者尿蛋白含量的测定结果分为 +、++、+++等。12等级资料ranked data半定量资料semi-quantitative data有序分类变量ordinal categorical variable资料

为将观察单位按某种属性的不同程度分成等级后分组计数,分类汇总各组观察单位后而得到的资料。

等级资料与计数资料不同:属性分组有程度差别,各组按大小顺序排列。

等级资料与计量资料不同:每个观察单位未确切定量,故亦称为半计量资料。两种误差(2选1)

抽样误差(sampling error)由于抽样而引起的总体指标(参数)与样本指标(统计数)之间的差异。抽样误差是由个体变异或其它随机因素造成的,是不可避免的,但误差分布有规律可循,可进行估计和分析。

系统误差(systematic error):由于测量仪器结构本身的问题、刻度不准确或测量环境改变等原因,在多次测量时所产生的,总是偏大或总是偏小的误差,称为系统误差。它带有规律性,经过校正和处理,通常可以减少或消除。

统计的步骤(考填空题,四个空)

统计工作的步骤

1.设计:设计内容包括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全过程总的设想和安排。设计是整个研究中最关键的一环,是今后工作应遵循的依据。

2.收集资料:应采取措施使能取得准确可靠的原始数据。

3.整理资料:简化数据,使其系统化、条理化,便于进一步分析计算。

4.分析资料:计算有关指标,反映事物的综合特征,阐明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分析资料包括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

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考填空题,三个空)随机化原则、对照的原则、重复的原则。2选1 参数:参数(paramater)是指总体的统计指标,如总体均数、总体率等。总体参数

是固定的常数。多数情况下,总体参数是不易知道的,但可通过随机抽样抽取有代表性的样

本,用算得的样本统计量估计未知的总体参数。

统计量:统计量(statistic)是指样本的统计指标,如样本均数、样本率等。样本

统计量可用来估计总体参数。总体参数是固定的常数,统计量是在总体参数附近波动的随机

变量。

第二章

频数表的制作步骤以及频数分布表的用途(问答题)频数分布表的编制步骤:

例:某市1982年50名7岁男童的身高(cm)资料如下,试编制频数表。

114.4 117.2 122.7 124.0 114.0 110.8 118.2 116.7 118.9 118.1 123.5 118.3 120.3 116.2 114.7 119.7 114.8 119.6 113.2 120.0 119.8 116.8 119.8 122.5 119.7 120.7 114.3 122.0 117.0 122.5 119.7 124.9 126.1 120.0 124.6 120.0 121.5 114.3 124.1 117.2 120.2 120.8 126.6 121.5 126.1 117.7 124.1 128.3 121.8 118.7

1、找出观察值中的最大值(largest value)、最小值(smallest value),求极差(range)。

极差等于最大值减最小值。本例最大值=128.3,最小值=110.8,则极差=128.3-110.8=17.5(cm)

2、确定分组数和组距(class interval)。

组数的多少是根据例数的多少来确定的,以能够反映出频数分布的特征为原则,一般分10—15组。组距为相邻两组的间隔,组距=极差/组数。本例拟分10组,则组距=17.5/10=1.75≈2,为划记方便,可取稍大或稍小的数(当然本例组距也可取1.5)。

3、确定组段。

第一组段包括要最小值,取较最小值稍小且划分方便的数,本例取“110~”。最后组段包括最大值并写出其上限值。

4、划记。

将各观察值以划“正”字的方法,一笔代表一例,划在相应组段中。例如第一个数l14.4应在组段“114~”处划,第二个数117.2应在“116~”处划,以此类推。

5、统计各组段的频数。全部数据划记完后,清点各组段的人数。

根据编制出的频数表即可了解该数值变量资料的频数分布特征。频数分布表的用途

1、描述资料的分布特征和分布类型。

频数分布有两个重要特征: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大部分观察值向某一数值集中的趋势称为集中趋势,常用平均数指标来表示,各观察值之间大小参差不齐。频数由中央位置向两侧逐渐减少,称离散趋势,是个体差异所致,可用一系列的变异指标来反映。

2、便于进一步计算有关指标或进行统计分析。当数据较多且需手工计算时,常先编制频数表,再进行统计计算。

3、发现特大、特小的可疑值。

如果频数表的一端或两端出现连续几个组段的频数为零后,又出现少数几个特大值或特小值,使人怀疑其是否准确,需进一步检查和核对并做相应处理。

4、据此绘制频数分布图。

描述数据分布集中趋势的指标和描述数据分布离散程度的指标(考选择或者填空)

2. 描述数据分布集中趋势的指标

算术均数、几何均数、中位数。

3. 描述数据分布离散程度的指标

极差、四分位数间距、方差、标准差、变异系数。正态分布的特征(考选择题 υ、σ对图形的影响)

服从正态分布的变量的频数分布由υ、σ 完全决定。

(1)υ 是正态分布的位置参数,描述正态分布的集中趋势位置。正态分布以 x =υ为对

称轴,左右完全对称。正态分布的均数、中位数、众数相同,均等于υ。(2)σ描述正态分布资料数据分布的离散程度,σ越大,数据分布越分散,σ越小,数 据分布越集中。σ也称为是正态分布的形状参数,σ越大,曲线越扁平,反之,σ越小,曲

线越瘦高。

标准正态分布(填空)

1.标准正态分布是一种特殊的正态分布,标准正态分布的υ 常用u(或Z)表示服从标准正态分布的变量,记为υ~N(0,1)。

正态分布的应用(简答)

某些医学现象,如同质群体的身高、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以及实验中的随机误差,呈现为正态或近似正态分布;有些指标(变量)虽服从偏态分布,但经数据转换后的新变量可服从正态或近似正态分布,可按正态分布规律处理。其中经对数转换后服从正态分布的指标,被称为服从对数正态分布。

1.估计频数分布 一个服从正态分布的变量只要知道其均数与标准差就可根据公式即可估计任意取值范围内频数比例。

2.制定参考值范围

(1)正态分布法 适用于服从正态(或近似正态)分布指标以及可以通过转换后服从正态分布的指标。

(2)百分位数法 常用于偏态分布的指标。表3-1中两种方法的单双侧界值都应熟练掌握。

3.质量控制:为了控制实验中的测量(或实验)误差,常以 作为上、下警戒值,以 作为上、下控制值。这样做的依据是:正常情况下测量(或实验)误差服从正态分布。4.正态分布是许多统计方法的理论基础。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和回归分析等多种统计方法均要求分析的指标服从正态分布。许多统计方法虽然不要求分析指标服从正态分布,但相应的统计量在大样本时近似正态分布,因而大样本时这些统计推断方法也是以正态分布为理论基础的。

医学参考值范围的制定(计算题)

确定参考值范围的单双侧:一般生理物质指标多为双侧、毒物指标则多为单侧。确定百分位点:一般取95%或99%。

20,σ2 1,通

例题

某市 20 岁男学生 160 人的脉搏数(次/分钟),经正态性检验服从正态分布。求得76.10,S =9.32。试估计脉搏数的95%、99%参考值范围。

解:脉搏数的95%正常值范围为:脉搏数的99%正常值范围为:

±1.96 S=76.10 ± 1.96(9.32)=57.83~94.37 ±2.58 S =76.10 ± 2.58(9.32)=52.05~100.37

第三章

= 标准误的概念,计算公式。标准误:抽样研究中,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间的差别称为抽样误差(sampling error)。统计上用标准误(standard error,SE)来衡量抽样误差的大小,即样本均数的标准差,是描述均数抽样分布的离散程度及衡量均数抽样误差大小的尺度。

t分布的图形特征及其与正态分布的区别(简答)t分布的图形特征

1.以0为中心,左右对称的单峰分布;

2.t分布是一簇曲线,其形态变化与n(确切地说与自由度ν)大小有关。自由度ν越小,t分布曲线越低平;自由度ν越大,t分布曲线越接近标准正态分布(u分布)曲线。

t分布

对应于每一个自由度ν,就有一条t分布曲线,每条曲线都有其曲线下统计量t的分布规律,计算较复杂。

t 分布与正态分布比较的区别 t 分布与标准正态分布相比有以下特点:①都是单峰、对称分布;②t 分布峰值较低,而尾部较高;③随自由度增大,t 分布趋近与标准正态分布;当ν趋向∞,t 分布的极限分布是标准正态分布。

置信区间和参数估计(名解2选1)

置信区间:在统计学中,一个概率样本的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是对这个样本的某个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置信区间展现的是这个参数的真实值有一定概率落在测量结果的周围的程度。给出的是被测量参数的测量值的可信程度。

1、对于具有特定的发生概率的随机变量,其特定的价值区间------一个确定的数值范围(“一个区间”)。

2、在一定置信水平时,以测量结果为中心,包括总体均值在内的可信范围。

3、该区间包含了参数θ真值的可信程度。

4、参数的置信区间可以通过点估计量构造,也可以通过假设检验构造。

参数估计:指用样本指标值(统计量)估计总体指标值(参数)。参数估计有两种方法:点估计和区间估计。

可信区间与参考值范围的不同点(简答)

应注意:可信区间与参考值范围的意义、计算公式和用途均不同。

1.从意义和用途来看

95%参考值范围是指同质总体内包括95%个体值的估计范围,而总体均数95%可信区间是指按95%可信度估计的总体均数的所在范围。可信区间用于估计总体参数,总体参数只有一个。参考值范围用于估计变量值的分布范围,变量值可能很多甚至无限。2.从计算公式看

若指标服从正态分布,95%参考值范围的公式是:

±1.96s。

总体均数95%可信区间的公式是:。

前者用标准差,后者用标准误。前者用1.96,后者用α为0.05,自由度为v的t界值。t检验的应用条件和类型(填空)

t检验的应用条件:要求各样本来自相互独立的正态总体且各总体方差齐。t检验的类型:单样本t检验,独立t检验,配对t检验

配对设计和完全随机设计(名解2选1)

完全随机设计(completely random design):完全随机设计仅涉及一个处理因素(但可为多水平),故又称单因素(one-way)设计。它是将受试对象按随机化的方法分配到各个处理组中,观察实验效应,临床试验中的随机对照试验也属于此类设计。

配对设计(paired design):是将受试对象按一定条件匹配成对,再随机分配每对中的两个受试对象到不同处理组。配对的因素是影响实验效应的主要非处理凶素。

假设检验的基本求解步骤或者注意事项。(简答2选1)

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

1.建立假设,确定检验水准α

假设有零假设(H0)和备择假设(H1)两个,零假设又叫作无效假设或检验假设。H0和H1的关系是互相对立的,如果拒绝H0,就要接受H1.根据备择假设不同,假设检验有单、双侧检验两种。检验水准用α表示,通常取0.05或0.10.检验水准说明了该检验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2.根据研究目的和设计类型选择适合的检验方法

这里的检验方法,是指参数检验方法,有u检验、t检验和方差分析三种,对应于不同的检验公式。对双样本资料,要注意区分成组设计和配对设计的资料类型。如果资料里有“配成对子”字样,或者是对同一对象用两种方法来处理,一般就可以判定是配对设计资料。3.确定P值并作出统计结论

u检验得到的是u统计量或称u值,t检验得到的是t统计量或称t值。方差分析得到的是F统计量或称F值。将求得的统计量绝对值与界值相比,可以确定P值。当α=0.05时,u值要和u界值1.96相比较,确定P值。如果u<1.96,则P>0.05.反之,如u>1.96,则P<0.05.t值 要和某自由度的t界值相比较,确定P值。如果t值<t界值,故P>0.05.反之,如t>t界值,则P<0.05.相同自由度的情况下,单侧检验的t界值 要小于双侧检验的t界值,因此有可能出现算得的t值大于单侧t界值,而小于双侧t界值的情况,即单侧检验显著,双侧检验未必就显著,反之,双侧检验显著,单侧检验必然会显著。即单侧检验更容易出现阳性结论。

当P>0.05时,接受零假设,认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或者说二者不存在质的区别。当P<0.05时,拒绝零假设,接受备择假设,认为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也可以理解为二者存在质的区别。但即使检验结果是P<0.01甚至P<0.001,都不说明差异相差很大,只表示更有把握认为二者存在差异。

假设检验时应注意的事项

(一)要有严密的抽样研究设计;样本必须是从同质总体中随机抽取的;要保证组间的均衡性和资料的可比性。

(二)根据现有的资料的性质、设计类型、样本含量大小正确选用检验方法。

(三)对差别有无统计学意义的判断不能绝对化,因检验水准只是人为规定的界限,是相对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时,是指无效假设h0被接受的可能性只有5%或不到5%,甚至不到1%,根据小概率事件一次不可能拒h0,但尚不能排除有5%或1%出现的可能,所以可能产生第一类错误;同样,若不拒绝h0,可能产生第二类错误。

(四)统计学上差别显著与否,与实际意义是有区别的。如应用某药治疗高血压,平均降低舒张压0.5kpa,并得出差别有高度统计学意义的结论。从统计学角度,说明该药有降压作用,但实际上,降低0.5kpa是无临床意义。因此要结合专业作出恰如其分的结论。

第一类错误与第二类错误(名解 2选1)

Ⅰ型错误又称第一类错误(type Ⅰ error):拒绝了实际上成立的,为“弃真”的错误,其概率通常用表示。可取单尾也可取双尾,假设检验时研究者可以根据需要确定值大小,一般规定=0.05或=0.01,其意义为:假设检验中如果拒绝Ⅰ型错误的概率为5%或1%,即100次拒绝

时,发生的结论中,平均有5次或1次是错误的。,为“存伪”Ⅱ型错误又称第二类错误(type Ⅱ error):不拒绝实际上不成立的的错误,其概率通常用

表示。

只取单尾,假设检验时

值一般不知道,在一定情况下可以测算出,如已知两总体的差值(如)、样本含量和检验水准。以下图说明两类错误:

第四章

为什么等级资料不可用方差分析?资料不相互独立

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 应用条件(简答)

方差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ANOVA)的基本思想就是根据资料的设计类型,即变异的不同来源将全部观察值总的离均差平方和(sum of squares of deviations from mean,SS)和自由度分解为两个或多个部分,除随机误差外,其余每个部分的变异可由某个因素的作用(或某几个因素的交互作用)加以解释,如各组均数的变异SS 组间可由处理因素的作用加以解释。通过各变异来源的均方与误差均方比值的大小,借助F 分布作出统计推断,判断各因素对各组均数有无影响。

方差分析的应用条件

(1)各样本是相互独立的随机样本,且来自正态分布总体。

(2)各样本的总体方差相等,即方差齐性(homoscedasticity)。

第五章 分类资料的统计描述(几个常用相对数指标 填空题)率(强度相对数,频率相对数)、构成比、相对比 应用相对数时应注意的问题(简答题 六条)⑴ 计算相对数的分母一般不宜过小。⑵ 分析时不能以构成比代替率。

⑶ 不能用构成比的动态分析代替率的动态分析。

⑷ 对观察单位数不等的几个率,不能直接相加求其总率。⑸ 在比较相对数时应注意可比性。

⑹ 对样本率(或构成比)的比较应随机抽样,并做假设检验。率的标准化的基本思想,应注意的问题(分析题)

率的标准化的基本思想 :

要比较两个总率时,发现两组资料的内部构成(如年龄、性别构成等)存在明显不同,而且影响到了总率的结果,这时就不宜再直接比较总率,而应考虑采用标准化法。

标准化法的基本思想,就是采用统一的标准(统一的内部构成)计算出消除内部构成不同影响后的标准化率(调整率),然后再进行比较。

二、直接标准化法的计算方法

当已知所比较资料各组率Pi,可选用直接法计算标化率。

三、间接标准化死亡比的计算方法

当所比较的资料已知各自某现象总发生数r及各分组观察单位数时,宜采用间接法计算标化率。

第六章

二项分布,Piosson分布 在什么条件下接近正态分布(选择或填空)

第七章(考计算题)

配对与完全随机设计下的四格表的计算 列四格表

公式选择

给个例题把

为研究静脉曲张是否与肥胖有关,观察 122 对同胞兄弟,每对同胞兄弟中有一个属肥胖,另一个属正常体重,记录得静脉曲张发生情况见表8-2,试分析之。

[评析]这是一个配对设计的资料,因此用配对

检验公式计算。

第八章

参数统计与非参数统计(名解 2选1)1. 参数统计

样本所来自的总体分布具有某个已知的函数形式,而其中有的参数是未知的,统计分析的目的就是对这些未知的参数进行估计或检验。此类方法称为参数统计。

2. 非参数统计

样本所来自的总体分布难以用某种函数式来表达,还有一些资料的总体分布的函数式是未知的,只知道总体分布是连续型的或离散型的,解决这类问题的一种不依赖总体分布的具体形式的统计方法。由于这类方法不受总体参数的限制,故称非参数统计法(non-parametric statistics),或称为不拘分布(distribution-free statistics)的统计分析方法,又称为无分布型式假定(assumption free statistics)的统计分析方法。它检验的是分布,而不是参数。非参数统计不需对总体分布(总体参数)作出特殊假设。

非参数统计的特点和适用范围(简答)1.特点

(1)样本所来自的总体的分布形式为任何形式,甚至是未知的,都能适用。(2)收集资料方便,可用“等级”或“符号”来评定观察结果。

(3)多数非参数方法比较简便,易于理解和掌握。

(4)缺点是损失信息量,适用于参数统计法的资料用非参数统计方法进行检验将降低检验效能。

2.适用范围

(1)等级资料。

(2)偏态分布资料。当观察资料呈偏态或极度偏态分布而又未作变量变换,或虽经变量变换仍未达到正态或近似正态分布时,宜用非参数检验。

(3)各组离散程度相差悬殊,即方差明显不齐,且不能变换达到齐性。(4)个别数据偏离过大,或资料为单侧或双侧没有上限或下限值。(5)分布类型不明。(6)初步分析。有些医学资料由于统计工作量大,可采用非参数统计方法进行初步分析,挑选其中有意义者再进一步分析(包括参数统计内容)。

(7)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如从几个总体所获得的数据,往往难以对其原有总体分布作出估计,在这种情况下可用非参数统计方法。

非参数检验的优缺点:(简答)

非参数统计与传统的参数统计相比,有以下优点:

1、非参数统计方法要求的假定条件比较少,因而它的适用范围比较广泛。

2、多数非参数统计方法要求的运算比较简单,可以迅速完成计算取得结果,因而比较节约时间。

3、大多数非参数统计方法在直观上比较容易理解,不需要太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统计学知识。

4、大多数非参数统计方法可用来分析如象由等级构成的数据资料,而对计量水准较低的数据资料,参数统计方法却不适用。

5、当推论多达3个以上时,非参数统计方法尤具优越性。

但非参数统计方法也有以下缺点:

1、由于方法简单,用的计量水准较低,因此,如果能与参数统计方法同时使用时,就不如参数统计方法敏感。若为追求简单而使用非参数统计方法,其检验功效就要差些。这就是说,在给定的显著性水平下进行检验时,非参数统计方法与参数统计方法相比,第Ⅱ类错误的概率β要大些。

2、对于大样本,如不采用适当的近似,计算可能变得十分复杂。注 意: 凡符合或经过变换后符合参数检验条件的资料,最好用参数检验。当资料不具备参数检验的条件时,非参数检验是一种有效的分析方法。

配对设计的符号秩和检验方法(简答)(1)假设:H0:差值总体中位数Md=0 H1:Md≠0 α =0.05(2)求差值

(3)编秩次:依差值的绝对值从小到大编秩次。编秩次时遇差数等于 0,舍去不计,同时样本例数减1;遇绝对值相等差数,符号相同顺次编秩次,符号相反取平均秩次,且符号相反。

(4)求秩和并确定检验统计量:分别求出正负秩次之和,正秩和以 T+表示,负秩和的绝对值以T-表示。T+及T-之和应等于 n(n+1)/2,任取T+(或 T-)作检验统计量T。

(5)确定 P 值和作出推断结论:当 n≤50 时,查 T 界值表,得出 P值。若检验统计量T值在上、下界值范围内,其 P值大于表上方相应概率水平;若 T值在上、下界值上若范围外,其 P值小于表上方相应概率水平。

第九章

线性相关系数(名解)

线性相关系数:表示两个变数线性相关方向及程度的统计数或参数。又叫直线相关系数,简称相关系数。,|R|的极值为1,|R|越大(接近1),则直线关系越好。

线性相关系数取值范围(填空)

-1≤r≤1 样本相关系数 r的假设检验(填空题)(1)r 界值表法;(2)t检验法。

线性相关或回归应用应注意的问题(简答)

⑴作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时要有实际意义,不能把毫无关联的两种现象作回归、相关分析,必须对两种现象间的内在联系有所认识。

⑵在进行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之前,应绘制散点图。但观察点的分布有直线趋势时,才适宜作回归、相关分析。如果散点图呈明显曲线趋势,应使之直线化再行分析。散点图还能提示资料有无可疑异常点。

⑶直线回归方程的应用范围一般以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为限。若无充分理由证明超过自变量取值范围外还是直线,应避免外延。

⑷双变量的小样本经 t 检验只能推断两变量间有无直线关系,而不能推断相关的紧密程度,要推断相关的紧密程度,样本含量必须很大。

⑸相关或回归关系不一定是因果关系,也可能是伴随关系,有相关或回归关系不能证明事物间确有内在联系。

秩相关的应用适用范围(简答)

秩相关,又称等级相关(rank correlation),是用双变量等级数据作直线相关分析,适用于下列资料:

⒈ 不服从双变量正态分布而不宜作积差相关分析; ⒉ 总体分布型未知;

⒊ 用等级表示的原始数据。相关与回归的区别与联系(简答)区别:

1.意义 :相关反映两变量的相互关系,即在两个变量中,任何一个的变化都会引起另一个的变化,是一种双向变化的关系。回归是反映两个变量的依存关系,一个变量的改变会引起另一个变量的变化,是一种单向的关系。

2.应用:研究两个变量的相互关系用相关分析。研究两个变量的依存关系用回归分析。3.研究性质:相关是对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描述,看两个变量是否有关,关系是否密切,关系的性质是什么,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回归是对两个变量做定量描述,研究两个变量的数量关系,已知一个变量值可以预测出另一个变量值,可以得到定量结果。

4.相关系数r与回归系数b :r与b的绝对值反映的意义不同。r的绝对值越大,散点图中的点越趋向于一条直线,表明两变量的关系越密切,相关程度越高。b的绝对值越大,回归直线越陡,说明当X变化一个单位时,Y的平均变化就越大。反之也是一样。

联系:

1.r与b值可相互换算; 2.r与b正负号一致;

3.r与b的假设检验等价;

4.回归可解释相关。相关系数的平方r2(又称决定系数)是回归平方和与总的离均差平方和之比,故回归平方和是引入相关变量后总平方和减少的部分。

回归系数的估计原则:最小二乘(least squares)原则(填空)应用直线回归时的注意事项(简答)

应用直线回归时的注意事项:

1.作回归分析要有实际意义,不能把毫无关联的两种现象作回归分析,必须对两种现象间的内在联系有所认识。2.在进行直线回归分析之前,应绘制散点图,当观察点的分布有直线趋势时,才适宜作直线回归分析,散点图还能提示资料有无异常点。异常点的存在往往对方程中的系数(a、b)的估计产生较大影响。因此,需对异常点进行复查。

3.建立直线回归方程后,要对系数进行假设检验,以确定回归方程有无意义。

《统计法基础知识》重点知识总结 第6篇

统计法基本问题

重点知识汇总

1、政府统计的含义:简单的说就是国家机关(主要是行政机关)依法运用各种统计方法和手段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等活动的总称。

2、政府统计的特征:实施主体是政府机关、必须严格依法实施、具有强制性、统计结果具有社会共享性。

3、政府统计的整体功能:信息、咨询、监督。

4、政府统计的任务: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

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

实行统计监督。

5、统计法是调整政府机关组织实施统计活动中形成的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称。

6、统计法的特点:调整对象具有他特殊性和复杂性,规范内容具有专业性。

7、目前我国唯一的一部统计法律是1983年12月8日由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统计法》。该法经过1996年5月15日、2009年6月27日两次修订,于2010年1月1日实施。

8、统计行政法规: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制定的,有关行政管理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细则》、《全国经济普查条例》、《全国农业普查条例》、《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

9、地方性统计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在不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指定地方性法规。

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可以制定地方性地方性法规。

10、统计行政规章:政府规章、部门规章。

11、统计法的作用:

(一)有效地、科学地组织统计工作,推进统计工作的现代化进程。

推进统计信息搜集、处理、传输、共享、存储技术和统计数据库体系的现代化。

(二)规范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各种经济组织以及公民在统计活动中的行为,保障统计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

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体工商户和个人等统计调查对象都必须依法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提供统计资料,不得提供不真实、不完整的统计资料,不得迟报、拒报统计资料。

12、统计法的基本原则:

(一)保障统计工作统一性原则

1)国家建立集中统计的统计管理体制;

统计管理体制的集中统一,实行统计领导。

2)统计调查制度和统计标准应当是统一的;

3)统计资料应当依法统计管理和公布。

(二)统计机构依法履行职责原则

1)统计机构的职责是法定的;

2)统计机构应当依法履行其职权,既不能放弃职权,更不能超越职权、滥用职权;

3)统计机构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不受任何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非法干涉。

(三)统计调查对象依法履行义务原则

1)统计调查对象的义务是法定的;

2)统计调查对象必须依法履行义务;

(四)维护统计对象合法权益原则

1)统计调查对象报送的资料受法律保护;

2)尽可能减轻统计调查对象的负担;

3)对非法定统计义务,统计调查对象有权拒绝履行。

(五)保障统计信息社会共享原则

1)建立定期公布统计资料的制度;

2)采取多样化的统计资料公布方式和手段;

3)积极做好统计信息咨询服务工作 13、1952年8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成立国家统计局。

14、国家建立集中统计的统计系统,实行统计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

15、我国政府统计系统在经费管理上基本上是分级负责,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负担。

16、我国最早的统计法始见于周朝。

17、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统计法律,是1932年国民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统计法》,该法于1938年修正公布。

第二章统计调查管理

重点知识汇总

1、政府统计调查分为:国家统计调查、部门统计调查和地方统计调查三大类。

2、政府统计调查特点:义务性、强制性。

3、面见统计调查特点:自愿性、盈利性。

4、统计调查项目分为:国家统计调查项目、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地方统计调查项目三类。

5、统计调查项目的制定及审批

一、国家统计调查项目

系统内:与本部门有直接隶属关系的单位及部门的派出机构

省级及省级以下与部门对口设立的管理机构

国家级集团公司所属企业

6、国家统计调查、部门统计调查、地方统计调查应当明确分工、互相衔接、不得重复、矛盾。

7、抽样调查、重点调查或者行政记录可以满足需要的,不得制发全面统计调查表。

8、制定统计调查项目,应当同时制定该项目的统计调查制度。

9、统计标准包含指标涵义、计算方法、分类目录、调查表式、统计编码。

10、统计调查方法有:普查、抽样调查、全面调查、重点调查、行政记录。

11、搜集、整理统计材料,应当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以经常性抽样调查为主体,综合运用全面调查、重点调查等方法,并充分利用行政记录等资料。

12、人口普查、农业普查每10年进行一次,分别在为数逢0和6 的年份;经济普查每5年进行一次,分别在为数逢3和8的年份。

13、统计调查表应当标明表号、制定机关、批准或者备案文号、有效期限等标志。对未标明前款规定的标志或者超过有效期限的统计调查表,统计调查对象有权拒绝填报。

14、重点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但仍能够反映出总体的基本情况。

15、统计人员进行统计调查时,应当出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或者有关部门颁发的工作证件,未出示的,统计调查对象有权拒绝调查。

16、统计调查证件的种类:统计调查证、临时统计调查证、工作证、普查员证和普查指导员证。

第三章 统计资料的管理和公布

重点知识总结

1、统计资料包括:原始统计资料、汇总资料、有关说明、分析材料、统计报告等。

2、统计资料的特点:客观性、合法性、相关性。

3、统计资料的管理体制:“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和有关部门以及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统计资料的保存、管理制度。

4、统计资料的管理,是指对统计资料进行存储、登记、审核、调整、归档、发布等工作的总称。

5、统计信息作为公共产品,除依法应当保密的以外,应当及时公开、公布、供特惠公众查询。

6、统计资料的审核、签署人员应当对其审核、签署的统计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负责。

7、对统计资料的审核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统计调查对象审核和签署统计资料

2)统计调查对象设置原始记录、统计台账。《统计法》规定统计调查对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原始记录、统计台账。

3)统计机构、统计人员对录入的统计资料进行审核

8、保管统计资料的范围应包括政府统计工作中形成的所有统计资料、具体包括统计台账、原始统计报表、汇总统计资料、电子介质的统计资料,以及统计管理工作中形成的所有文件。

9、保管统计资料机构的职责

1)及时、全面地收集在统计工作中形成的统计资料和文件

2)将统计资料分类、整理、归档、入库,随时检查,不得受损

3)按照规定,向查阅和使用者提供统计资料

4)将具有归档性质的统计资料移交相关部门

10、统计机构提供统计资料的目的:

1)为党政机关提供有关统计资料

2)政府统计机构和有关部门之间相互提供有关统计资料

11、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定期公布统计资料。

国家统计数据以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为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统计调查取得的统计资料,由本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公布。

12、统计资料的定期公布制度:除了属于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信息的资料需要保密以外,其他的统计资料都应由社会公众共同享有。

13、定期公布统计资料的要求:

1)发布统计资料的时间基本是固定的

2)发布统计资料的载体应该是公开的、大众的、官方的、方便查找的。

14、公布统计资料的权限

1)国家统计数据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为准

2)国务院有关部门统计调查取得的统计数据,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公布 3)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和有关部门公布统计资料的权限

15、统计资料的公布程序主要有:统计资料的核定、审批和备案

17、审批程序

对于绝密、机密和秘密统计资料,非经批准,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对外发表。

秘密级的,一般由确定该资料密级的单位批准,综合性统计数字要送统计部门审核备案 费秘密的统计资料,在国家以法定形式公布前,有关单位如果需要发表,须征得该资料的管理部门同意,综合性统计数字要送统计部门审核同意。

18、统计数据公布的方式:统计年鉴、统计公报、报刊登载、网站登载、新闻发布会等。

19、属于国家秘密的统计资料分为:绝密、机密、秘密三级。20、商业秘密的范围:包括技术信息和经济信息。

21、商业秘密的法律要件: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权利人采取了保密措施。

22、侵犯商业秘密的方式:

1)以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2)非法取得商业秘密后,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该项商业秘密;

3)合同的乙方当事人或者本企业的技术人员违反约定,违反权利人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

4)第三人知道前述的违法行为,而又使用或者披露他人的商业秘密。

23、统计调查中获得的能够识别或者推断单个统计调查身份的资料,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外提供、泄露,不得用于统计以外的目的。

24、能够识别或者推断单个统计调查对象身份的资料:

1)直接标明单个统计调查对象身份的资料;

2)虽未直接表明单个统计调查对象身份,但是通过已表明的地址、编码等相关信息可以识别或者推断其身份的单个统计调查对象资料;

3)可以推断单个统计调查对象身份的汇总资料。

25、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负有保密义务的资料有:

国家秘密统计资料、商业秘密、个人信息、能够识别或者推断单个统计调查对象身份的资料

第四章

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

重点知识总结

1、政府统计机构分:政府综合统计机构和部门统计机构。

2、政府综合统计机构:国务院设立的国家统计局、及派出的调查机构、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的统计机构。

3、乡镇统计工作岗位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设置统计工作岗位,即要安排从事统计工作的人员,但具体是配备专职还是兼职统计人员,可以由乡、镇政府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统计工作的任务量确定。

4、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可以设立专门的统计机构,也可以不设统计机构而在有关机构中设置统计人员,并指定统计负责人。

5、统计人员的职权:

1)统计人员具有独立行使统计调查、统计报告、统计监督的职权;

2)统计人员进行统计调查时,有权就与统计有关的问题询问有关人员;

具有上报统计资料义务的有关统计调查对象: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其他组织、个体工商户和个人。

3)统计人员有权要求有关人员如实提供有关情况、资料;

4)统计人员有权要求有关人员改正不真实、不准确的资料;

当有关人员提供的统计资料不真实、不准确时,统计人员有权要求其改正,有关人员应当如实改正。此外,统计人员有学习专业知识的权利。

6、统计人员的职责

1)统计人员应当依法履行职责,如实搜集、报送统计资料,不得伪造、篡改统计资料,不得以任何方式要求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不真实的统计资料,不得有其他违反《统计法》规定的行为;

2)统计人员应当坚持实事求是,恪守职业道德,对其负责搜集、审核、录入的统计资料与统计调查对象报送的统计资料的一致性负责;

3)统计人员进行统计调查时,必须依法出示工作证件。

统计人员进行统计调查时,应当出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或者有关部门颁发的工作证件

7、统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要求

1)统计人员应当恪守职业道德

统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

(1)忠诚统计,乐于奉献

(2)实事求是,不出假数

实事求是、不出假数是统计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

(3)依法统计,严守秘密

(4)公正透明,服务社会

2)统计人员应当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

(1)国家实行统计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考试、评聘制度;

统计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考试设初级资格、中级资格和高级资格;

统计专业技术职务包括高级统计师、统计师、助理统计师、统计员;

国家实行统计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考试、评聘制度,有利于提高统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保障统计队伍的稳定性。

(2)统计人员应该具备与其从事的统计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

(3)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应当加强对统计人员的专业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以提高统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8、2004年6月,国务院将“统计人员持证上岗”规范为“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并审定为行政许可项目。国家统计局颁布了《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于2005年7月1日起在全国开始实施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制度。2007年4月,新修订的《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于2007年6月1日起开始实施。

9、实行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制度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统计人员素质,促进统计队伍建设;

2)有利于规范对基层统计队伍的管理;

3)有利于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保障统计数据质量。

10、在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等统计调查对象中承担经常性政府统计调查任务的人员,必须取得统计从业资格,持有统计从业资格证书。行为人承担的是一次性政府统计调查任务,则无需具备统计从业资格和持有统计从业资格证书。

11、国家统计局领导和管理全国的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工作,省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是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工作的实施机关。

12、根据《行政许可法》和《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的有关规定,统计从业资格认定的实施程序主要有:申请、受理、审查和决定。

第五章

统计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

重点知识总结

1、统计违法行为:是指行为人在统计活动中违反统计法和统计制度的规定,对统计法所保护的社会形成侵害的行为。

2、统计违法行为的特征:

1)统计违法行为是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2)统计违法行为是行为人有过错的行为;

3)统计违法行为是违反统计法律规范的行为。

3、统计违法行为的种类:

1)提供不真实或者不完整的统计资料;此行为的基本特点是“与实际情况不一致”

2)拒绝提供统计资料或者经催报后仍未按时提供统计资料;构成此项违法行为的前提是提供统计资料的要求必须是政府统计机构的合法要求,催报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比较常用的有电话催报、文书催报、网络催报等。

3)拒绝答复或者不如实答复《统计检查查询书》;规定期限届满后是否进行答复、行为人主管过错类型不影响此项违法行为的成立。

4)拒绝、阻碍统计调查、统计检查;一般商业调查,不构成此项违法行为。

5)转移、隐匿、篡改、毁弃或者拒绝提供原始记录和凭证、统计台账、统计调查表及其他相关证明和资料;包含核查或检查对象。

6)迟报统计资料;

7)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原始记录、统计台账;

8)利用虚假统计资料片区荣誉称号、物质利益或者职务晋升;本项违法行为的主体为单位或个人,但本行为的主体并不一定是制作虚假统计资料的主体,要求他人编造虚假统计资料片区荣誉称号、物质利益或者职务晋升的,也构成统计违法行为。

9)自行修改统计资料;具体表现是指违法行为主体违反规定的权限、程序和要求、擅自修改统计资料的行为。

10)编造虚假统计数据;违法行为主体:地方人民政府、政府统计机构、有关部门、单位的负责人。

11)要求统计机构、统计人员或者其他机构、人员伪造、篡改统计资料;

12)打击报复依法履行职责或者拒绝、抵制统计违法行为的统计人员;打击报复统计人员的行为:指利用权力、对依法履职或拒绝、抵制统计违法行为的统计人员采取撤职、降级、调离岗位、经济处罚等。

13)对本地方、本部门、本单位发生的严重统计违法行为失察;修改后《统计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实施了统计行政问责制,强化了领导人员在统计上的法律义务。

14)未经批准擅自组织实施统计调查或未经批准擅自变更统计调查制度内容;违法行为的主体:即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或者有关部门及其统计人员。

15)伪造、篡改统计资料;违法行为主体: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或者有关部门及其统计人员。

16)要求统计调查对象或者其他机构、人员提供不真实的统计资料;强令、授意、胁迫、诱导等方式。

17)未按照统计调查制度的规定报送有关资料;违法主体: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或者有关部门及其统计人员。

18)违法公布统计资料;对于依法应当公布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权限和程序予以公布。

19)泄露调查对象的商业秘密、个人信息或者提供、泄露在统计调查中获得的能够识别或者推断单个统计调查对象身份的资料;

20)违反国家有关规定、造成统计资料毁损、灭失;

21)泄露国家秘密;

22)违反重大国情国力普查法规;

23)违反《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是对《统计法》的重要补充,于2009年5月1日开始施行。

24)违反《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

25)违反《统计执法检查规定》;

26)违反《国家统计调查证管理办法》;

27)违反《涉外调查管理办法》;

4、统计法律责任:指行为人对其违反统计法律规范的行为所应承担的惩罚性法律后果。

5、统计法律责任的特征:

1)统计法律责任的承担者,必须是具有统计违法行为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2)统计法律责任的内容是由法律规范明确规定的;

3)统计法律责任的认定和追究,必须由专门机关通过法定程序来进行,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均无此权力;

4)统计法律责任具有国家强制性。统计法律责任可以分为行政法律责任和刑事法律责任两种。

6、行政法律责任:

统计行政法律责任主要包括:统计行政处罚、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另外,取消荣誉称号、追缴获得的物质利益和撤销晋升的职务也属于行政法律责任的形式;通报、批评教育一般也可以列入行政法律责任的范畴。

(一)统计行政处罚:是指各级统计监督检查机关依法对违反统计法律规范的行为给予的行政处罚。

特点:实施统计行政处罚的主体只能是各级统计监督检查机关、被处罚的行为是违反统计法律规范的行为、统计行政处罚属于行政制裁范畴,只适用于统计行政违法,不适用于民事违法和统计犯罪,不同于民事处罚和形式处罚

原则:统计行政处罚法定原则、公正、公开的原则、统计行政处罚与统计违法行为相适应的原则。

种类:①警告

②罚款

③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

④责令停产停业

⑤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

⑥行政拘留

⑦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

(1)警告(属申诫罚的一种)。是指行政机关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违反行政管理法律规范行为的谴责和警示,其目的是通过对违法行为人一种精神上的惩戒。

1)违反《统计法》的行为:作为统计调查对象的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组织、个体工商户。

第一、提供不真实或者不完整的统计资料;

第二、拒绝提供统计资料或者经催报后仍未按时提供统计资料; 第三、拒绝答复或者不如实答复《统计检查查询书》; 第四、拒绝、阻碍统计调查、统计检查;

第五、转移、隐匿、篡改、毁弃或者拒绝提供原始记录和凭证、统计台账、统计调查表及其他相关证明和资料;

第六、迟报统计资料;

第七、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原始记录、统计台账。

2)违反《全国经济普查条例》的行为:企业事业组织、个体经营户 第一、拒绝或者妨碍经济普查机构、经济普查人员依法进行调查; 第二、提供虚假或者不完整的经济普查资料;

第三、未按时提供与经济普查有关的资料,经催报后仍未提供。

3)违反《全国农业普查条例》的行为: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农业生产经营户 第一、拒绝或者妨碍普查办公室、普查人员依法进行调查; 第二、提供虚假后者不完整的农业普查资料;

第三、未按时提供与农业普查有关的资料,经催报后仍未提供; 第四、拒绝、推诿和阻挠依法进行的农业普查依法检查;

第五、在接受农业普查执法检查时,转移、隐匿、篡改、毁弃原始记录、统计台账、普查表、会计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

(2)罚款(属财产罚的一种)。是指行政机关强迫违法行为人缴纳一定数额的货币。罚款针对作为对象的企业事业单位、其他组织、个体经营户使用,适用于以上警告使用的三种情况。

(二)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

处分:行政机关对本机关违法的工作人员,或行政监督机关对股价工作人员施行的行政制裁措施。只针对国家公务员: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处分的适用,一般以上下级的隶属关系为前提,监督机关对国家各类公务员的违法或者失职行为,可以直接给与撤职一下的行政处分。处分是一种内部具体行政行为,当事人对所受行政处分不服的,既不能要求行政复议,也不能提起行政诉讼,只能通过申诉程序解决。

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是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对实施统计违法违纪行为的有关行政领导或者责任人员给予的行政制裁措施。《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是我国第一部关于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方面的部门规章。

适用情况:

(1)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的适用。

第一、地方、部门以及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领导人员自行修改统计资料、编造虚假数据的; 第二、强令、授意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统计机构、统计人员或者其他有关机构、人员拒报、虚报、瞒报或者篡改统计资料、编造虚假数据的;

第三、对拒绝、抵制篡改统计资料或者对拒绝、抵制编造虚假数据的人员进行打击报复的; 第四、对揭发、检举统计违法违纪行为的人员进行打击报复的;

第五、对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严重失实的统计数据,应当发现而未发现或者发现后不予纠正,造成不良或者严重后果的。

第一、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实施统计调查活动中强令、授意统计调查对象虚报、瞒报或者伪造、篡改统计资料的;

第二、参与篡改统计资料、编造虚假数据的; 第三、故意拖延或者拒报统计资料的行为;

第四、在实施统计调查活动中明知统计数据不实,不履行职责调查核实,造成不良后果的; 第五、违反国家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公布统计资料造成不良后果的; 第六、泄露属于国家秘密的统计资料,造成不良后果的;

第七、泄露统计调查对象个人、家庭资料和商业秘密,造成不良后果的; 第八、违反国家有关规定,造成统计资料损毁、灭失的。

作为统计调查对象中的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组织、有下列违法行为,其直属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可以给予处分:

第一、虚报、瞒报统计资料的; 第二、伪造、篡改统计资料的; 第三、拒报统计资料的、第四、屡次迟报统计资料;

第五、拒绝提供情况、提供虚假情况或者转移、隐匿、毁弃原始统计记录、统计台账、统计报表以及与统计有关的其他资料。

此外,还有一种违法违纪行为,针对的是不特定的主体,即包庇、纵容统计违法违纪行为的行为。(2)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的决定机关。处分的最终决定机关是违法行为人的任免机关或者是监察机关。对本机关违反统计法律法规的有关人员可以依法直接给予处分,本机关外的认为应当给予处分的,应当提出给予处分的建议。

(三)通报

(1)特点:由人民政府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依法行使。通报适用的对象比较广泛。(2)通报主要适用于以下统计违法行为:

第一、地方人民政府、政府统计机构或者有关部门、单位的负责人自行修改统计资料、编造虚假统计数据的;

第二、要求统计机构、统计人员或者其他机构、人员伪造、篡改统计资料的; 第三、对依法履行职责或者拒绝、抵制统计违法行为的统计人员打击报复的; 第四、对本地方、本部门、本单位发生的严重统计违法行为失察的。

第一、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或者有关部门未经批准擅自组织实施统计调查的; 第二、未经批准擅自变更统计调查制度内容的; 第三、伪造、篡改统计资料的;

第四、要求统计调查对象或者其他机构、人员提供不真实的统计资料的; 第五、未按照统计调查制度的规定报送有关资料的; 第六、违法公布统计资料的;

第七、泄露统计调查对象的商业秘密、个人信息或者提供提供、泄露在统计调查中获得的能够识别或者推断单个统计调查对象身份的资料的;

第八、违反国家有关规定,造成统计资料毁损、灭失的。

第一、作为统计调查对象的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组织拒绝提供统计资料或者经催报后仍未按时提供统计资料的;

第二、提供不真实或者不完整的统计资料的;

第三、拒绝答复或者不如实答复统计检查查询书的; 第四、拒绝、阻碍统计调查、统计检查的;

第五、转移、隐匿、篡改、毁弃或者拒绝提供原始记录和凭证、统计台账、统计调查表及其他相关证明和资料的。

普查对象违反《全国经济普查条例》、《全国农业普查条例》情况的;

违反《统计执法检查规定》的

违反《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的(四)取消荣誉称号、追缴获得的物质利益和撤销晋升的职务

除取消荣誉称号、追缴获得的物质利益,撤销晋升的职务外,对其行为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由作出授予荣誉称号、给予物质奖励和予以晋升职务的单位或者其上级机关、检查机关取消其上述获得的奖励。

(五)批评教育

适用对象是特定的,即在重大国情国力普查活动中拒绝、阻碍统计调查,或者提供不真实或者不完整的普查资料的个人,其实施机关也是特定的,即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

7、刑事法律责任

(1)地方人民政府、政府统计机构或者有关部门、单位的负责人对依法履行职责或者拒绝、抵制统计违法行为的统计人员打击报复的统计违法行为,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2)泄露统计调查对象的商业机密、个人信息或者提供、泄露在统计中获得的能够识别或者推断单个统计调查对象身份的资料的统计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上述信息,情节严重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单位犯前两款罪名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负责人员,依照各该款的规定处罚。

(3)统计机构、统计人员泄露国家秘密的违法行为,故意后者过失泄露国家秘密,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4)拒绝、阻碍统计调查、统计检查的统计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构成犯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罚金。

(5)利用统计调查危害国家安全、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或者进行欺诈活动的违法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统计监督检查与行政争议的解决

重点知识总结

1、统计监督检查的主体: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检察机关、国家统计局及其派出的调查队、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统计监督检查是使统计法规和统计制度得以实施的重要保证,是实现依法统计、确保统计数据质量的重要手段。

2、统计监督检查的特征:

1)统计监督检查是由国家依法授权的机关进行的;

2)统计监督检查是一种行政执法活动,具有严肃性、权威性和国家强制性;

3)统计监督检查是按照一定的权限、程序和方式进行的。

为了防止滥用检查权,保障被监督检查对象的合法权益,监督检查机关必须按照法定权限履行监督检查职责。

3、统计监督检查的方式:

1)根据监督检查在时间上的不同,可分为定期监督检查和临时监督检查;

2)根据监督检查涉及范围的不同,可分为全面监督检查和重点抽查;

3)根据监督检查主体的不同,可分为联合监督检查和单独监督检查。

4、办理统计行政处罚案件查处程序:立案、调查、处理、结案。

5、立案查处的统计违法案件,必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1)有明确的行为人(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2)经初步审查,有违反《统计法》的行为,情节较重应依法追究法律责任的;

3)按照职责与分工规定,属于管辖范围内的。

6、调查取证是统计违法案件查处程序中最实质性的工作阶段。

案件的调查工作应主要抓住以下三个方面:

1)案件的违法事实;

2)被调查人的有关情况; 3)证据材料。

调查报告的内容包括:立案的依据、统计违法事实、案件性质、应追究的法律责任、处理意见、调查组成人员及报告时间等。

7、告知:统计执法机关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

8、听证:统计执法检查机关在作出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二万元以上的罚款,对公民处以二千元以上的罚款的行政处罚决定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

9、启动统计执法中的听证程序应同时满足以下连个条件:

1)对单位罚款超过了一定数额;

2)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提出申请。

10、有关听证程序的具体规定

1)当事人要求听证的,应当在行政机关告知后三日内提出;

2)行政机关应当在听证的七日前,通知当事人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

3)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外,听证公开举行。

11、处理:被处罚单位在接到处罚通知后,如果既不在法定期限内申请复议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又拒不执行的,由查处机关依法提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11、结案:属于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及时办理案件结案手续:

1)行政处罚决定执行完毕的;

2)免于行政处罚或不予行政处罚的;

3)经复议机关复议,复议决定执行完毕的;

4)经人民法院判决或者裁定执行完毕的。

12、行政复议

统计行政复议的特征:

1)统计行政复议是行政机关的活动;

2)统计行政复议是上级统计行政机关对下级统计行政机关进行的层级监督的活动; 3)统计行政复议以引起行政争议的具体统计行政行为为审查对象;

4)统计行政复议由不服具体统计行政行为的利害关系人依法提出申请而启动; 5)统计行政复议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

13、统计行政复议的范围有如下具体统计行政行为:

1)行政处罚。包括警告、罚款等。2)行政不作为。

3)被认为行政侵权、违法要求履行其他义务的行为。统计行政复议管辖权的确定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申请人既可以向本级人民政府申请复议,也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申请复议。复议权利由申请人选择。

2)对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和其他行政机关以共同的名义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其复议管辖权属于它们的共同上一级行政机关,一般为本级人民政府。

3)当事人对国家统计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派出的调查机构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向国家统计局申请行政复议;另一种情况是当事人对国家统计局派出的其他调查机构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向国家统计局在该派出机构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派出的调查机构即调查总队中申请行政复议。

4)对国家统计局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国家统计局申请行政复议。如果对国家统计局的复议决定不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也可以向国务院申请裁决。

14、统计行政复议程序包括以下几个环节:申请、受理、审查、决定和执行。

15、统计行政复议的申请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

16、决定:维持决定、履行决定、撤销、变更和确认违法决定。行政复议中的和解、调解制度。

17、统计行政诉讼的特点:

1)统计行政诉讼的双方当事人中,被告只能是行使统计行政权力、作出引起纠纷的具体行政行为的统计执法机关,即国家统计局及其派出的调查队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计机构。

2)统计行政诉讼索要解决的是统计行政争议;

3)统计行政诉讼的起因是相对人对具体统计行政行为不服,持有异议,认为侵犯了其合法权益;

4)统计行政诉讼是再人民法院的主持下进行的。

18、统计行政诉讼的范围

引起统计行政诉讼的具体统计行政行为有三类: 一是统计行政处罚行为;主要是警告、罚款等。二是统计执法机关的不作为行为;

三是统计执法机关的其他具体行政行为。

19、统计行政执法的原则

1)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原则;

2)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

3)和议、回避、公开审判和两审终审制的原则; 4)行政诉讼双方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的原则; 5)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原则; 6)辩论的原则;

7)人民检察院对行政诉讼进行法律监督的原则;

8)人民法院就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审查的原则。20、统计行政诉讼的管辖

1)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由该统计机构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统计行政诉讼案件;

2)经过行政复议后,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仍不服的,由作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统计机构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统计行政诉讼案件;

3)对国家统计局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或者对国家统计局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经过行政复议后仍不服的,由国家统计局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统计行政诉讼案件。

21、做好统计行政应诉工作;

1)确定应诉人员;

2)认真研究起诉书副本; 3)提交答辩状; 4)到庭应诉;

5)对一审判决及时作出反应。

22、作为统计调查对象的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组织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予以通报;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依法给予处分:

(一)拒绝提供统计资料或者经催报后仍未按时提供统计资料的;

(二)提供不真实或者不完整的统计资料的;

(三)拒绝答复或者不如实答复统计检查查询书的;

(四)拒绝、阻碍统计调查、统计检查的;

(五)转移、隐匿、篡改、毁弃或者拒绝提供原始记录和凭证、统计台账、统计调查表及其他相关证明和资料的。

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组织有前款所列行为之一的,可以并处五万元一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一下的罚款。

相关文章
表演人才范文

表演人才范文

表演人才范文(精选11篇)表演人才 第1篇六七岁至十一二岁是学龄初期, 即相当于儿童接受小学教育的年龄。这一时期少儿的主要行为活动是学...

2
2025-09-20
保安班长月总结

保安班长月总结

保安班长月总结(精选6篇)保安班长月总结 第1篇篇一:保安班长年终总结个人总结光阴似箭日如梭,转眼间半年已经过去。回顾我们保安队在近...

1
2025-09-20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精选15篇)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第1篇20**年8月我有幸在市电大参加了“仙桃市第一期小学骨干班主任高级研修班...

1
2025-09-20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精选6篇)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第1篇《四季》文清路小学 刘明霞教学目标:1、认识 9个生字和言字旁,虫字旁和折...

1
2025-09-20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精选18篇)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第1篇1、在董事会的领导下主持办公室的全面工作,负责办公室的日常工...

1
2025-09-20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精选12篇)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第1篇《鸦片战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及危害;林则...

2
2025-09-20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精选10篇)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第1篇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分析及其改进方案阳旭东(贵州工业大...

1
2025-09-20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精选8篇)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第1篇第一章 总论1.1 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项目名称:宝地宾馆改扩建项目 承办单位:...

1
2025-09-20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