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合并带状疱疹(精选7篇)
糖尿病合并带状疱疹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2年1月至2008年7月共收治带状疱疹住院病人282例, 其中DHZ患者24例, NDHZ患者258例, 其中前驱症状、发病季节、出疹时间、疱疹部位、疼痛程度及有无后遗神经痛等临床资料记录完整, 并且排除急性感染、心脑血管疾病急性期、手术等老年DHZ患者共16例, 随机抽取满足以上条件的25例老年NDHZ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
16例老年DHZ患者中, 男9例, 女7例, 男女之比为1.29∶1, 年龄60~85岁, 平均 (67.3±5.2) 岁。同期病例中老年NDHZ 25例, 男14例, 女11例, 男女之比为1.27∶1, 年龄60~82岁, 平均 (66.7±4.8) 岁。2组性别、年龄、体质量、合并基础病等均具有可比性。在老年DHZ组中, 均为2型糖尿病, 病程1~17年, 平均 (7.5±3.7) 年, 14例合并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9例,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8例,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3例, 糖尿病肾病2例。
1.2 方法
由专人逐一查阅病例, 收集有效信息登记入表。采用病例对照研究, 比较DHZ组和NDHZ组在前驱症状、发病季节、出疹时间、疱疹部位、疼痛程度及有无后遗神经痛等临床表现有无差异。重度疼痛指疼痛剧烈, 不能忍受, 需要止痛剂, 睡眠受到严重干扰, 可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或被动体位。后遗神经痛指带状疱疹皮疹消退后受累部位的疼痛, 一般发生在带状疱疹发生后的4~6周。
1.3 统计学方法
收集的资料录入SPSS数据系统, 并进行自动核查保证数据录入的准确性。数据分析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数据应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 P值取双向, 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DHZ组与NDHZ组比较, 在发病季节、出疹时间、疱疹部位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HZ组有前驱症状者为2例 (12.5%) , NDHZ组为11例 (44.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34) ;DHZ组重度神经痛疼痛者为12例 (75.0%) , NDHZ组为10例 (40.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8) ;DHZ组发生后遗神经痛者为12例 (75.0%) , NDHZ组为9例 (36.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5) 。因此, DHZ组的临床表现较NDHZ组更为严重, 见表1。
注:与DHZ组比较, *P<0.05
3 讨论
糖尿病是老年人常见病, 周围神经并发症导致末梢神经损害是其临床特点之一, 并且免疫力的下降使其皮肤容易发生感染。而带状疱疹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以沿单侧脊神经后根周围神经支配区分布簇集性疱疹和神经痛为特征的疾病, 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带状疱疹可能与糖尿病患者免疫功能下降、血糖升高而易发多种感染及病变有关。
本研究显示, DHZ组与NDHZ组比较, 在发病季节、出疹时间、疱疹部位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而DHZ组较NDHZ组前驱症状少, 神经痛疼痛程度重, 后遗神经痛多。老年DHZ临床症状表现较NDHZ更为严重。
老年人糖尿病是带状疱疹发生的促发因素:①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脊神经和感觉神经纤维后, 刺激浆细胞分泌大量的抗体, 使感染的脊神经和感觉神经纤维充血、水肿和坏死, 大量的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聚集, 发生炎症反应, 患者表现为疼痛。老年人本身存在生理的老化和身体功能的衰退, 而糖尿病加重了老年人多脏器的衰退, 并且多数糖尿病患者合并有微循环障碍及神经病变, 导致皮肤损害更为严重, 炎症反应强烈持久, 并伴有神经痛。②研究发现老年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高低、血糖控制情况与带状疱疹的病情、并发症发生率密切相关[3]。老年糖尿病患者带状疱疹的发生率随血糖水平增高而增高, 且皮损疼痛程度重者血糖升高程度大, 血糖长期控制较差者带状疱疹发生率高, 临床表现重, 病程明显延长。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可导致多元醇通路激活非酶促糖基化反应以及皮肤含糖量增加, 从而易发生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一方面体液、细胞免疫功能均低下, 蛋白质代谢受损, 免疫球蛋白、补体、抗体和酶等重要物质生成能力减低, 减弱了机体对感染的防御能力;另一方面高血糖引起血浆渗透压改变, 可抑制吞噬能力, 持久的高糖环境更有利于病毒的繁殖[3]。因此对DHZ患者应密切监测血糖变化, 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
带状疱疹加重老年人糖尿病病情:①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之后导致体内糖皮质类固醇、儿茶酚胺、胰升糖素及生长激素持续升高, 进一步使血糖升高, 加重糖尿病代谢紊乱, 形成恶性循环。②带状疱疹重度神经痛者常伴有睡眠不良、烦躁、焦虑情绪, 患者的生活活动能力下降, 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4]。不良的情绪及睡眠欠佳一方面进一步降低人体的免疫力, 另一方面还可反射性引起血糖升高。
另外,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激活与特异性细胞免疫抑制以及免疫复合物作用有关, 有研究发现发生带状疱疹组的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和白细胞介素2下降, 其原因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及其抑制因子抑制了免疫细胞, 特别是抑制了T辅助细胞的功能, 导致其数量减少或功能降低[5], 这也提示老年人细胞免疫功能下降是带状疱疹发病的重要原因。老年DHZ多以神经痛为首发症状, 出疹在后。由于早期未出现皮疹, 易误诊, 因此严重的老年急性疼痛是带状疱疹的一个危险指标[6,7]。
参考文献
[1]Dworkin RH, Schmader KE.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postherpetic neuralgia[J].Clin Infect Dis, 2003, 36 (7) :877-882.
[2]Hawksley H.Managing pain after shingles:a nursing perspective[J].Br J Nurs, 2006, 15 (15) :814-818.
[3]宗岚, 李爱玲, 丁广存.糖尿病合并带状疱疹感染40例分析[J].山东医药, 2007, 47 (20) :85.
[4]Mathis S, Gil R, Neau JP.Neurologi-cal complications of herpes zoster[J].Rev Neural (Paris) , 2006, 162 (8/9) :879-887.
[5]刘贞富, 粱智辉, 刘敏.老年带状疱疹患者外周血NK细胞和IL-2活性测定[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1994, 13 (2) :120.
[6]翟庆.带状疱疹128例误诊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5, 19 (1) :53.
糖尿病合并带状疱疹的护理体会 第2篇
1临床资料
本组糖尿病合并带状疱疹患者32例, 男19例, 女13例, 年龄41~67岁, 中位年龄53岁。带状疱疹部位:头面部2例, 胸部8例, 腹部22例。患者患侧均分布片状红疹及集簇性水疱、丘疱疹, 部分水疱破溃后形成糜烂面, 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经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 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7d后自觉疼痛明显减轻, 21d后皮肤局部红肿消退, 疱疹干燥结痂, 疼痛消失。
2护理
2.1 一般护理
保持室内安静、整洁、安全、舒适, 灯光柔和, 使患者保持情绪稳定、心情舒畅及足够的睡眠, 以利于身体康复。保持床铺整洁、干燥, 被褥柔软, 及时清理床铺碎屑。嘱患者穿宽大棉质衣服, 保持内衣、内裤干净卫生, 勤换衣服, 并用枕头、棉被或衣服作为支撑物维持健侧卧位, 以减少对局部的刺激, 防止污染和继发感染的发生。
2.2 心理护理
由于疼痛剧烈, 许多患者往往产生焦虑、紧张、消极、烦躁等情绪, 其对血糖的稳定具有不良影响。因此应针对患者存在的不同心理问题, 做好心理护理。护士应耐心向患者说明糖尿病知识及带状疱疹的疼痛特点, 如神经痛是带状疱疹的特征之一, 既可出现于皮疹之前, 也可持续至皮疹消退之后[2], 让患者做好心理准备, 缓解焦虑、紧张情绪, 积极配合治疗。
2.3 疼痛护理
带状疱疹患者多数伴有疼痛, 疼痛刺激阈值常常受到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 因此除了经常查房, 仔细观察病情外, 还要指导患者学会采用放松疗法, 如欣赏轻松、欢快的音乐, 也可与朋友、医护人员谈心, 分散注意力, 以减轻疼痛。疼痛剧烈者按医嘱应用镇痛剂。
2.4 皮肤护理
注意皮肤卫生, 首先清洁创面, 去除坏死组织和药痂, 去除痂皮时要注意无菌操作, 动作轻柔, 避免损伤皮肤, 对未破溃的水疱, 应尽量保持水疱的完整, 或在无菌操作下用注射器将水疱液抽出。指导患者不可将水疱弄破, 以免增加感染几率。使用阿昔洛韦软膏或聚肌胞注射液外用涂搽。眼周患疱疹的患者应合理使用滴眼液, 按时滴眼, 注意用眼卫生, 不可用手揉眼或挤眼。
2.5 病情观察
严格控制血糖, 测量空腹及三餐后2h血糖, 使空腹血糖稳定在7.8mmol/L以下, 餐后2h血糖在10mmol/L以下。临床实践发现[3], 血糖和感染是相互影响的, 血糖增高会加重感染, 感染又会使血糖难以控制, 血糖得到有效控制后感染也会明显好转, 为使血糖控制良好, 糖尿病合并带状疱疹患者应使用胰岛素治疗, 以渡过急性感染期。
局部神经痛是带状疱疹临床最常见的症状, 要注意观察疼痛程度, 局部皮肤有无感染, 感染多表现为渗液较多、局部红肿有臭味、疼痛加剧。对感染期发热患者, 观察是否有口渴、体质量减轻、皮肤弹性和湿润变化及尿量改变。若尿量<30ml/h, 应及时报告医师。同时还要动态观察其他症状, 若患者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精神异常、意识障碍等, 应警惕病毒性脑炎的发生。咳嗽、咯黏液痰、咽喉痒时应注意肺部有无受损, 眼周患疱疹者应防止眼角膜受损。护士应记录疼痛发作时间、缓解方式, 定期监测血糖、血酮体、尿酮体, 注意观察患者意识、呼吸、血压、脉搏、体温, 记录24h液体出入量。
2.6 饮食护理
严格的饮食控制是治疗糖尿病的基本措施, 指导患者严格控制总热量。根据患者的体质量、饮食习惯等估计每日所需, 制定详细的饮食处方, 食物中必须有足够营养 (包括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 。严格控制糖类食物, 少食多餐, 并强调禁烟酒, 少食辛辣、海鲜等刺激性食物[4]。多饮水, 当患者感到饥饿时可添加蔬菜, 并有计划地更换食品, 以免因食物单调乏味而影响食欲。
2.7 康复期护理
康复期应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适当休息, 不可过度劳累, 避免受凉。定期监测血糖, 保持血糖稳定。出院前要做好出院指导, 帮助患者了解糖尿病、带状疱疹相关知识, 学会自我护理。
综上所述, 糖尿病合并带状疱疹患者通过正规化治疗, 严密观察, 精心护理, 病情可得到有效控制, 减轻患者的痛苦, 缩短病程, 提高治愈率,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糖尿病,带状疱疹,护理
参考文献
[1]梁晓春.用治末病的预防思想阻断糖尿病的蔓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 2 (5) :249-251.
[2]郭映玲.带状疱疹治疗的动态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 2000, 16 (3) :38.
[3]卜丽香, 李善华.糖尿病足的病因分析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03, 18 (11) :1003-1004.
糖尿病合并带状疱疹 第3篇
关键词:社区,糖尿病合并带状疱疹,护理干预,效果评价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且对人类危害很大的老年人常见病, 而带状疱疹是在人体免疫低下时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以末梢神经损害为特征的病毒感染性疾病[1], 而且损伤后由于末梢的神经营养因子减少而修复困难[2], 以老年人为多见, 且年龄越大, 疼痛越严重[3]。在社区经常遇到此类患者, 由于患者多因年龄大、免疫力低下、疱疹部位特殊、疼痛剧烈、对疾病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就诊不及时等原因而导致病程加长、病情加重、疼痛加剧, 给社区医生的治疗、护士的护理增加了困难, 所以, 此病早期规范的治疗和正确的护理干预非常关键, 应该引起社区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8例患者均为近5年内本社区接诊的老年人, 男6例, 女12例;年龄60~75岁, 平均年龄68岁, 平均病程6周 (从发病至带状疱疹皮损愈合、疼痛减轻) , 平均糖尿病病史5.5年, 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 (WHO) 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 其中部分患者因带状疱疹就诊时才检查出患有糖尿病。患者疼痛症状均较无糖尿病者为重, 其中6例患者疼痛剧烈、彻夜难眠, 并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症状, 8例患者合并皮疹区化脓性感染。
1.2 干预方法
1.2.1 一般护理
嘱患者穿宽松柔软棉质内衣、勤洗澡、勤换衣, 经常修剪指甲, 避免因搔抓和摩擦而导致继发感染;生活起居要规律;床单、被罩要勤洗勤换;避免劳累和精神刺激。1.2.2疼痛与心理护理由于发病部位特殊、活动严重受限、疼痛剧烈、病程漫长等特点, 患者容易出现焦虑和恐惧症状, 此时疼痛与心理护理非常重要, 护士应根据患者的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病情和不同需求, 用通俗的语言向患者讲解带状疱疹相关知识和导致疼痛原因、目前治疗情况以及预期治疗效果等, 消除患者不良情绪, 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4], 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止痛药物或镇静药物。
1.2.3 皮肤与疱疹护理
无破溃的一般水疱要尽量保持水疱的完整, 以免增加感染的机会, 用阿昔洛韦软膏涂抹;水疱较大难以吸收者可在无菌技术下抽吸泡液;如水疱已破溃, 按照外科换药法给予常规换药;发生感染者, 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总之, 护士在皮肤与疱疹护理时应本着在医生的指导下以止痛、消炎、保护局部、防止继发感染为原则进行操作。
1.2.4 休息与活动指导
由于疼痛剧烈而导致患者睡眠质量明显下降、肢体活动严重受限, 在休息与活动方面护士要给予正确的指导, 患者居室白天要宽敞、明亮, 夜间要安静、舒适, 定时开窗通风,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温度和湿度适宜;被褥要松软、透气性好;日间适当做一些室内外活动, 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睡眠要规律, 睡前热水泡脚、足底按摩、按时宽衣上床, 以保证良好的休息和睡眠, 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催眠药物。
1.2.5 饮食与控制血糖指导
首先控制患者的血糖, 遵医嘱给予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皮下注射, 使空腹血糖稳定在7.0 mmol/L以下和餐后2 h血糖稳定在11.10 mmol/L以下;在严格控制血糖的基础上指导患者清淡饮食、高蛋白饮食 (如豆制品、鸡蛋等) 、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饮食 (如水果、蔬菜) 、忌辛辣温热食物 (如烟、酒、咖啡、生姜、辣椒等) 、慎油腻和酸涩之品。1.2.6家庭随访家庭随访是社区护理工作的重要方法[5]。护士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要求, 合理安排家访, 通过家访给予患者的饮食、起居等方面的指导[6], 并随时了解患者的情绪及病情变化, 将信息及时反馈给医生。
2 结果
通过医生、护士对本社区18例患者的精心治疗和护理干预, 16例痊愈, 2例显效。
3 讨论
社区老年人多有独居、老年公寓、身患各种慢性疾病、日常中生活存在各种困难等情况, 所以社区老年人糖尿病再合并带状疱疹可谓是雪上加霜, 而且大多数患者对病情缺乏正确的认识, 导致过度紧张或就诊不及时, 容易延误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给社会、家庭以及患者本人都带来比较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所以, 早就诊、早治疗、早干预是很关键的几个环节, 而社区护士的正确干预方法在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和对医生治疗的顺应性、缩短病程、减轻痛苦、减少后遗症、加速痊愈, 减轻社会、家庭及患者本人的精神压力和经
(下转第97页) (上接第94页)
济负担, 提高社区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等方面都起到了比较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辅仁.实用皮肤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137-140.
[2]陈灏珠.内科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716-734.
[3]丁力.老年人带状疱疹的诊治特点[J].新医学, 1999, 30 (12) :693.
[4]甘元琼.心理护理在当代护理工作中的运用和作用[J].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6 (15) :117-118.
[5]赵秋利.社区护理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27.
糖尿病合并带状疱疹 第4篇
关键词:糖尿病,带状疱疹,疗效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发的皮肤、神经损害性疾病,常伴有剧烈神经痛,多在免疫功能降低时出现。随着糖尿病患者的不断增多,带状疱疹合并糖尿病患者也随之增多,且病情往往较重,影响临床治疗效果。现对近年来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带状疱疹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血糖控制情况对带状疱疹合并糖尿病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分析探讨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患者56例,均为2005年6月~2009年6月笔者所在科室收治的带状疱疹合并糖尿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WHO 1999年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均经详细查体及相关辅助检查明确诊断,且排除了急性感染及心脑血管疾病等。男33例,女23例,年龄41~76岁,平均(62.7±12.5)岁;发病至来院就诊时间为4~9 d,平均(5.8±3.1) d;本研究中患者均为2型糖尿病,病史3~25年,平均(9.3±6.2)年。按照治疗前血糖控制情况将患者分为血糖控制良好组(29例)和血糖控制较差组(27例),血糖控制良好组患者平时维持空腹血糖在7.1~8.4 mmol/L范围,平均(7.4±:0.6) mmol/L;血糖控制较差组患者均因未系统控制血糖,空腹血糖均>8.4 mmol/L,其中在8.4~14.0 mmol/L者17例,14.0 mmol/L以上者10例;所用患者带状疱疹病变均发生在躯干部。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变程度及发病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阿昔洛韦片400 mg,维生素B110 mg,维生素B12 10 mg,3次/d,口服。口服泼尼松,30 mg/d;同时给予波长254 nm、20 W紫外线进行重叠照射,至皮疹结痂脱落,疼痛消失。15 d为一个疗程。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疼痛情况给予去痛片、氨芬待因片和盐酸布桂嗪片等镇痛药物缓解患者症状。所有患者在以上治疗过程中,均合理控制患者饮食,根据病情积极控制血糖。
1.3 疗效评价
痊愈:治疗1个疗程后,疱疹干燥、结痂,炎症消失,未见新发疱疹,疼痛完全消除;好转:治疗1个疗程后,疱疹基本结痂,疱疹周围微红,疼痛减轻50%以上,局部时有微痛;无效:疱疹略干燥,其余无变化[1]。总有效率=(痊愈例数+好转例数)/总病例数。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一个疗程治疗后,血糖控制良好组29例患者中,5 d内疱疹干涸,10 d内结痂疼痛改善,15 d内痊愈22例,好转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1%;血糖控制较差组27例中空腹血糖在8.4~14.0 mmol/L的17例患者中7 d内疱疹干涸,12 d内结痂疼痛改善,15 d内痊愈4例,好转9例,无效4例;10例空腹血糖>14.0 mmol/L患者,疱疹干涸时间大于8 d,疱疹结疤疼痛改善均大于13 d,且15 d内仅4例患者好转,6例无效,总有效率为63.0%。血糖控制良好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50,P<0.01)。
3讨论
糖尿病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更易感染带状疱疹病毒感,且更为严重,给临床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血糖浓度升高使机体杀菌能力下降,也为多种病原体的生长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加重、扩散。同时,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后会引起体内儿茶酚胺、生长激素、糖皮质类固醇及胰升糖素的持续上升,使体内血糖进一步升高,导致糖尿病代谢紊乱加重,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另外,带状疱疹重度神经痛患者由于睡眠质量差,烦躁、焦虑等情绪以及生活能力的下降等因素,也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以致反射性的引起血糖的升高。显然,这种恶性循环不利于带状疱疹并糖尿病患者的恢复。
近年来,有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况与带状疱疹的病情存在一定的相关性[2]。糖尿病患者带状疱疹的发病率随血糖水平增高而增高,并且皮损疼痛程度重的患者,血糖升高程度往往较大,血糖控制较差的患者症状较重,病程明显延长。因此,对合并糖尿病的带状疱疹患者应尽可能的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以提高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对于伴有糖尿病的带状疱疹患者,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对血糖进行控制,有利于缩短带状疱疹患者治疗时间,提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高军.中药结合理疗治疗带状疱疹48例观察.中华临床新医学, 2006,6(3):212.
糖尿病合并带状疱疹 第5篇
姜某, 男, 71岁, 因持续性胸背疼痛4个月入院。患者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胸背部疼痛, 为持续性针刺样、烧灼样跳痛、胀痛, 当时曾到本院及社区医院就诊, 拍胸部正位片未见异常, 诊断为“带状疱疹”, 给予外敷中药治疗, 约1周后右侧肩背部及右上臂出现皮疹, 先后在毓璜顶医院及本院皮肤科给予口服中药、肌注卡介苗多糖核酸、维生素B1、B12等治疗疼痛渐消退, 仍遗有胸背部持续性疼痛, 影响睡眠, 为助诊治收入院。既往有高血压10余年、糖尿病病史4年, 自服药物, 血压基本稳定, 皮下注射诺和灵, 血糖波动于4~10 mmol/L.有烟酒史约40年, 其他无特殊。查体:BP:100/60 mm Hg, 神志清, 精神不振, 皮肤黏膜无黄染, 无皮疹, 双肺呼吸音清, 未闻及干湿啰音, 心、腹及神经系统未见异常。查血白细胞10.3×109/L, 中性粒细胞比率45.4%, 淋巴细胞比率43.6%, 红细胞4.7×1012/L, 血小板359×109/l;C反应蛋白19.88 mg/L, 尿酸467.2μmol/L, 血糖6.32 mmol/L, 胰岛素抗体阳性, 抗谷氨酸脱羧酶抗体、抗胰岛细胞抗体为阴性, 其余肝功、肾功、血脂、糖化血红蛋白、电解质、尿蛋白、大便常规均正常;颈动脉彩超示双侧颈动脉硬化并斑块形成;胸片示右肺尖致密影并右第2、3后肋骨质显示不清;右肺尖胸膜增厚;主动脉型心, 主动脉粥样硬化。进一步做肺部CT示右肺软组织影并邻近骨质破坏, 双侧胸膜肥厚;右肺肺大泡, 诊断为肺尖部肺癌。
2 讨论
2.1误诊原因 (1) 主观意识太重, 因患者出现左上胸部疼痛后拍过胸部正侧位片, 未见明显异常, 于是根据其外在表现, 诊断为带状疱疹后遗症、肋间神经痛。 (2) 肺尖部肺癌少见, 发病率低, 发生部位特殊, 仅约占肺癌的3%~5%, 且由于其特殊的解剖位置, 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肿瘤常常向肺外生长, 侵犯胸壁、神经、血管、肋骨等。由其引起特殊的临床表现称为Pancoast综合症。肺尖癌多发生于中老年男性, 右侧较左侧多见。95%的肺尖癌患者首发症状为肩部、肩胛骨和脊椎边缘的局限性疼痛, 可向上放射至颈部及头顶部, 向下放射至肩胛骨内侧、腋部、胸前部和上臂内侧。易与带状疱疹刺激神经引起的疼痛相混淆[1]。 (3) 带状疱疹为水疱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引发。单侧身体上某一部位的皮肤有烧灼痛、刺痛或极度敏感。神经痛为带状疱疹特征之一, 疼痛可出现在发疹前或伴随皮疹存在, 年龄愈大, 疼痛愈剧烈。老年患者于皮损消退后遗留顽固神经痛可达数月之久[2]。2.2防范措施 (1) 提高对肺尖癌的认识, 出现可疑症状时及时就诊。对40岁以上, 有重度吸烟史的患者, 其吸烟史越长, 吸烟量越大, 其患肺癌的发生率越高;被动吸烟也是肺癌的病因之一, 对有以上病史的人出现的反复胸背部疼痛, 均应定期做胸片或肺部CT检查, 后者是目前诊断肺癌有效的方法;发展新的早期诊断方法, 如肿瘤标志物的检测, 包括CEA、CA-199、CA-125, 特别是神经特异性烯醇酶 (NSE) , 对某些肺癌的检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3]。 (2) 肺尖癌的颈肩部疼痛多呈进行性加重的剧烈和顽固性疼痛, 其程度明显强于带状疱疹所致疼痛, 一般药物不易缓解;带状疱疹所致疼痛可以在有效治疗后逐渐减轻, 在没有合并感染的情况下, 不会加重。肺尖癌的颈肩痛常常伴有上肢麻木、感觉异常、手部肌肉萎缩和一侧眼睑下垂等。肺上沟癌癌肿常压迫颈交感神经引起同侧瞳孔缩小、上眼睑下垂、额部汗少等Horner综合征, 压迫臂丛神经引起同侧肩关节、上肢内侧剧烈疼痛和感觉异常, 癌肿侵蚀及破坏第一、二肋骨时引起局部压痛, 在夜间尤甚[4]。 (3) 有统计资料表明, 老年人肺癌并伴有肩臂痛的发生率为7.2%。因此, 对于老年人来说, 如果出现上述症状, 经过常规治疗不见好转, 甚至反而出现加重的趋势, 需定期检查肺部, 行胸部强化CT检查, 以排除肺尖癌的可能。
总之, 胸廓出口相对狭小, 各种血管神经等重要脏器由此通过, 加之肺尖癌位于肺的周边, 呼吸道的症状, 如咳嗽、咳痰早期并不常见。肺尖癌的不典型的异常易被忽略, 从而延误疾病的正确诊治。确诊时多属晚期, 病变范围广, 手术切除率低, 预后差。因此, 早期诊断对提高手术切除率和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有积极意义。
摘要:分析肺尖部肺癌合并带状疱疹的误诊原因, 探讨防范误诊对策。回顾性分析1例肺尖部肺癌合并带状疱疹误诊的临床资料, 肺尖部肺癌合并带状疱疹的病例在肺癌早期, 临床表现与带状疱疹相似, 易误诊为带状疱疹。提示对患带状疱疹的老年患者, 疼痛时间超过半个月, 均应做肺部CT检查, 以减少或避免误诊、漏诊。
关键词:肺尖癌,带状疱疹,误诊
参考文献
[1]柴王莹, 张国飞, 沈钢.肺尖癌的诊断与治疗进展[J].中华外科杂志, 2005, 43 (14) :959-561.
[2]王雷.老年大面积带状疱疹1例[J].中国现代医生, 2010, 48 (3) :106.
[3]王青民, 徐燕.肺尖癌26例疗效分析[J].肿瘤基础与临床, 2011, 24 (2) :151-152.
糖尿病合并带状疱疹 第6篇
1 病案举隅
患者,女,72岁。因右侧腰腹部疼痛4h入院,患者4h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腰腹部疼痛,伴全身乏力,尿频、尿急、尿痛,无肉眼血尿,无恶心呕吐,无恶寒发热。入院查体:T 36.5℃,P 80bpm,R 20bpm,BP 140/88mmHg。扶入病房,神志清楚,表情痛苦,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无皮疹,眼睑无水肿,心肺阴性,腹软,右腹轻压痛,无反跳痛,肝脾未触及,右肾区叩击痛(+)。门诊资料示:彩超泌尿系提示:右侧输尿管下段结石并右肾积液,膀胱超声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血常规正常;尿常规示WBC(++),NIT(+),BLD(+),余阴性。诊断为泌尿系结石并感染,给予消炎、止痛、解痉等综合治疗。患者疼痛稍减轻,但时有反复,且有时疼痛难忍,不可触摸,甚至衣服碰及即痛如刀割,不思饮食,寝不能眠。患者于住院第8天右上腹部开始出现鲜红斑,其上见簇集性粟粒大小丘疹及小水疱,疱壁紧张,疱液清亮,皮损区灼痛、刺痛,皮疹沿前正中线开始向右腰背部延伸至脊柱,追问病史,患者因右腰腹部疼痛,曾用拔罐治疗,皮疹可能是由于治疗时间过长烫伤所致。仔细观察皮疹后,初诊考虑为带状疱疹,遂请皮肤科医师会诊后确诊为带状疱疹。目前诊断:①泌尿系结石并感染;②带状疱疹。遂在原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0.9% NS 250mL+注射用阿昔洛韦0.25 静滴,2次/d,抗病毒治疗;腺苷钴胺针肌注,1次/d;季德胜蛇药片研末醋调外敷患处,1次/d。中药内服外用抗病毒、营养神经、止痛治疗半月后,带状疱疹痊愈出院。
2 诊治体会
本例患者为泌尿系结石合并带状疱疹。通过这个看似简单的病例,笔者体会到详细体检的重要性,任何情况下都不要轻信病史,临床诊疗过程中将病史与体征有机结合,才能准确做出诊断。作为一名医师,既要有较深的专业理论知识,也要有较广泛的常见病诊治知识,不能让患者的思想影响自己的判断力。带状疱疹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祖国医学认为由于肝火旺盛、脾湿久郁而致,湿热交结,阻遏经络,气血痹阻不通而成,称“缠腰火丹”、“蛇串疮”等。本病好发于胸背、腰腹、骶尾和头面部,伴神经痛,疼痛可发生在皮损出现之前l~2周,也可与皮损同时出现。当其症状不典型时,在普通门常易误诊为偏头痛、牙痛、肩周炎、胸膜炎、胆囊炎、胃炎、阑尾炎、坐骨神经痛、肋间神经痛、肌肉劳损、肾结石甚至心绞痛等。因此,应引起高度警惕[2]。本例患者发病过程中有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结合彩超,可诊断为泌尿系结石,但患者在治疗1周后仍疼痛难忍,并在疾病后期出现典型皮疹,因此说一般根据成簇水疱沿神经分布、排列成带状以及明显的神经疼痛诊断带状疱疹并不难,但疼痛发生在出疱疹前甚则无水泡时极易误诊漏诊[3]。为减少误诊漏诊,我们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基层医院医师应拓宽知识面,多掌握一些边缘、交叉知识,消除机械性临床思维方式,养成会诊、追踪观察的习惯;(2)详细询问病史:带状疱疹患者发病前往往有抵抗力下降的诱因,如受凉、过劳、创伤、风湿性疾病、糖尿病、放射治疗及使用某些药物(激素,抗癌药物)等;(3)接诊医师首先要重视听诊与望诊,不要因为气候寒冷或患者隐私部位而忽视望诊,也不要被患者的既往病史先入为主,要加强疼痛的鉴别诊断;(4)抓住本病特征:带状疱疹的诊断一般无需复杂的检查和检测,只需抓住特征(症状、部位.年龄等),认真鉴别即可获确诊,如疼痛呈烧灼样刺痛(多以夜间为甚)伴皮肤感觉过敏;(5)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可使血清IgG或IgA高于正常,故可借助免疫学技术,这样将更快、更准确地诊断带状疱疹以便及时救治。
摘要:通过1例老年泌尿系结石患者合并带状疱疹的治疗,总结了一些临床经验。
关键词:带状疱疹,泌尿系结石,漏诊
参考文献
[1]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9.
[2]王哲,陈淑明,李鑫,等.96例带状疱疹误诊分析[J].北京医学,2008,30(9):566.
糖尿病合并带状疱疹 第7篇
患者男,75岁,主因慢性咳嗽、咯痰10余年,加重伴喘息5d于2016年2月18日来院就诊。门诊查口唇发绀,颈静脉未见明显充盈,双下肢无水肿,桶状胸,肋间隙变宽,呼吸浅快,24次/min,双肺叩诊过清音,移动度降低,呼吸音粗,可闻及广泛干性啰音及少许湿性啰音。胸片提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部感染、胸膜炎、少量胸腔积液。血常规示WBC 15.8×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3×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0.820,淋巴细胞绝对值0.6×109/L,淋巴细胞百分比0.040。门诊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收入院。自述患带状疱疹多年,治疗(具体不详)效果欠佳。入院后给予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及左氧氟沙星抗感染,氨茶碱、茶碱缓释片及硫酸沙丁胺醇片解痉平喘,盐酸氨溴索及羧甲司坦片化痰,布地奈德及复方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抗炎平喘,泮托拉唑钠保护胃黏膜,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入院第6天,患者述咽痛,查口咽部广泛白色小斑点,如针头帽大小,未融合,无发热,考虑局部真菌感染,给予复方氯己定含漱液及碳酸氢钠溶液漱口,同时口服伊曲康唑胶囊抗真菌治疗。入院第7天,患者口咽部白色小斑点消失,咽痛症状消失。
讨论糖皮质激素是最有效的抗炎、抗变态反应药物。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具有作用直接、疗效可靠、用药剂量少、药物起效快、局部药物浓度高而全身不良反应少等优点。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是治疗气流受限性疾病如AECOPD和支气管哮喘中常用而重要的方式[1,2,3]。崔志国[4]及张立等[5]用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治疗AECOPD后临床症状、体征及血液流变学、肺功能指标等均有显著改善。糖皮质激素单独应用不能快速缓解气流受限,常需与支气管舒张剂如β2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能药物联合使用发挥协同作用。
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常见不良反应主要有声嘶、溃疡、口干、咳嗽、咽部疼痛或不适、口腔念珠菌病(常见于较长时间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者)[6,7,8]。吸入药液浓度较高使咽喉部受到刺激,吸入气体湿化不足以及反复用力咳嗽,导致咽喉部黏膜损伤,抵抗力下降而易发生感染。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免疫力逐渐下降。除年龄因素,合并某些疾病亦可进一步降低机体免疫力。李晓斌[9]研究发现带状疱疹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降低;与非老年带状疱疹患者比较,老年带状疱疹患者CD3、CD4、CD4/CD8进一步降低,免疫力进一步降低。本例患者为老年带状疱疹患者,机体免疫力下降,同时雾化治疗前后未予漱口清洁口腔,诸多因素共同促进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治疗后出现口腔真菌感染。
综上所述,临床进行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治疗时,除年老体弱、口腔卫生差、雾化吸入前后不注意清洁口腔外,同时合并其他导致免疫力降低疾病的患者更易出现口咽部刺激干燥、疼痛不适、溃疡、咳嗽、声嘶及口腔真菌感染等不良反应,有时不得不中断治疗。因此雾化吸入前要求医师认真评估患者病情尤其是导致机体免疫力低下的疾病,吸入时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吸入后通过翻身叩背促使患者及时排痰,同时清理用物,防止交叉感染,强化健康教育,以获得最佳治疗效果的同时尽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冯木兰,陈玉卿,曹娟.呼吸科雾化吸入常用药物及注意事项[J].中国校医,2014,28(4):268-270.
[2]杨丽.雾化吸入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应用[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0):2570-2572.
[3]闫洁.雾化吸入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1,25(32):2930-2932.
[4]崔志国.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效果观察[J].吉林医学,2011,32(27):5719.
[5]张立,林勇.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疗效分析[J].现代医学,2009,37(5):357-360.
[6]杨娟,汪红梅.雾化吸入后发生不良反应的分析及护理改进方法[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26):165.
[7]李忠英.雾化吸入后不良反应的护理[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2,44(2):235-236.
[8]叶晓芬,金美玲,蔡映云,等.吸入糖皮质激素致上气道曲霉病1例报告[J].上海医药,2015,36(17):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