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同一性理论范文
来源:文库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同一性理论范文(精选11篇)

同一性理论 第1篇

一、当代的同一性观点

同一性理论是埃里克森首先提出的, 它是个体在寻求自我的发展进程中, 对自我的确认和对有关自我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 诸如职业、价值观、信仰等的思考和选择, 以及选择后具有的个体内在的一致感、连续感和统合感。

1. 当代同一性发展的观点将其视为一个逐渐的纵向发展过程, 而不是一个突变的过程。

同一性的发展既不是从青春期开始, 也不是在青春期结束, 在婴儿期随着依恋的出现、自我感的发展和独立性的浮现, 同一性开始形成, 并在老年期进行人生回顾和整合时达到最终的阶段。青春期晚期同一性发展的重要性在于, 生理、认知和社会情绪发展第一次提升到了个体能够整理以及综合过去和现在的同一性的阶段。青少年更多地尝试在独立自主与联结之间寻求平衡。

2. 多数研究者们认为同一性的形成并不是整齐划一的, 通常也不是突变的。

对同一性成分的综合室一个持续很久的过程, 涉及许多对不同角色和身份的否定和确定。同一性的发展是一个琐碎的过程。个体所作出的决定并不是一劳永逸的, 而需要反复很多次, 这些决定当时看来并不重要。

3. 学者们认为在青春期即使找到了同一性问题的答案, 也不意味着同一性在以后会一直保持稳定。

发展出健康同一性的个体是灵活而具有适应性的, 对社会、关系和职业中的变化持一种开放的态度, 这种开放性意味着, 个体在一生中, 同一性会多次被重新组合。不过, 随着个体从成年早期进入成年中期, 他们变得更加确定自己的同一性。可见青春期是同一性发展的关键结合点。同一性成分的综合应该是逐渐慢慢地完成的。

二、影响青少年同一性发展的主要因素

“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这句源自老子的话, 清晰明了的告诉我们, 人同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 通过环境来了解自己和别人, 同时环境也会无形中制约我们的思维和行为。这里主要讲三种主要环境对于同一性的影响:

1. 家庭

翻开我国古代历史的书卷:《孔子》、《孟子》、《弟子规》、《颜氏家训》等一系列的丛书中无一例外的提到父母对于子女的绝对权威性。当然, 这体现了我国对于孝顺的重视, 是一种道德的表现。这种绝对的权威性不仅是忽视了对于子女的独立思维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会导致孩子失去了自我, 在自己的发展道路上缺乏应有的想法, 仅仅在模仿别人。以至于对“我是谁”没有明确的定位。在今天, 家庭教养方式多种多样, 甚至有矫枉过正之嫌。不同的教养方式对自我同一性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权威型教养方式有利于促成青少年的同一性获得, 专制型教养方式可导致同一性的早熟, 溺爱和忽视型教养方式则易导致同一性扩散。一般来说, 来自温暖、不过分压制和不溺爱的家庭的个体的同一性的发展是健康的。有数据表明, 一部分男同性恋者即性同一性没有得到良好发展的人, 多数是因为与自己的父亲的关系比较冷淡。把个性化与联结性很好的运用在孩子身上的家庭, 才会让孩子们感觉到真正的家庭“温暖”。

2. 民族

“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这句源自老子的话, 清晰明了的告诉我们, 周围从传播学角度讲, 一个人从一出生开始, 就会不自觉的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群体, 因为在群体中会给他想要的安全感。但同时群体的价值观, 思想意识形态也会制约个体的思维, 个体一般会压制自己的“少数”思想, 而去迎合多数人的思想。首先, 在同一个国家里, 对于少数少数民族青少年而言, 这些青少年所生存的环境, 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同一性的发展。一般情况下, 这些少数民族青少年生活在低收入地区, 许多这样的青少年生活在贫困中, 他们与一些辍学或者失业的成人打成一片。并且他们可以学习的成功偶像比较少。这就使得他们很不容易形成积极的民族同一性。另外, 许多少数民族青少年都会在本民族群体的价值观和多数民族社会的价值观中进行取舍。有一部分青少年拒绝主流文化, 另一部分则接受了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和标准。还有一些对于这两种价值观都认同一部分。其次, 对于汉族青少年而言, 他们民族的文化即是主流文化, 价值观也是主流价值观。因此他们并不需要在两种价值观中进行取舍。也就是说他们更容易形成良好的民族同一性。

3. 班级

班级作为中小学生的另一个“家庭”, 对于青少年的影响和真正意义上的家庭影响, 有很多相似之处。在这里, 班级对于青少年的影响主要是来自伙伴或同伴之间的影响。几个关系很好的伙伴, 一般说来, 他们的同一性发展的状态程度, 应该是很相似的。而作为班级这个家庭里的家长-教师, 如果能充分关注个体性的差异, 并且尊重和理解他们的想法, 会更有助于青少年同一性的发展。

三、发展良好的“自我同一性”对策

青少年的发展包括生理的发展和心理发展。在这个充满压力的社会, 青少年过早的背起了本不该有的包袱, 因此, 培养心理健康的儿童尤显重要。青少年的发展是在“本我”与“超我”不断的平衡中获得的, 最后才有一个完整的“自我”。因此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都应该为青少年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

1. 社会方面

主要指的是同伴关系以及社会总的文化背景。同伴指的是相同年龄或处于同一成熟水平的个体。同年龄的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在我们的文化中具有独特的功能。通过与他人的比较, 他们可以评估自己的表现是好、坏或中等。皮亚杰也强调过同伴关系可以使孩子学会互惠原则。当他们的意见发生分歧时, 他们会在争吵中探索公平与正义的意义。研究表明, 对于同伴的拒绝和忽视与个体以后的精神健康和犯罪问题有关。在社会这方面, 必须训练被忽视、拒绝的孩子与他们的同伴进行有效的互动, 更应该教会这些孩子更加精确地评价同伴们的意图是否是消极的。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 应该加大对其重视程度, 因为那里的青少年更是我们不容忽视的重要群体, 只有让大部分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发展, 还他们一个快乐的青春, 我们的社会才会有稳定, 才能谈得上未来。

2. 学校方面

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校园物质环境, 其中要渗透一定的文化意蕴, 并能够为学生传递富有教育意义的思想信息, 青少年处在一个发展的过渡阶段, 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兴趣, 教师和家长都要引导孩子树立适合自己的理想, 并为之奋斗的决心, 这样会有利于孩子能正确的认识自己, 不至于面对世界, 不知道自己站在哪里。更重要的是教师要与家长紧密配合引导青少年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另外, 在学校的教学内容上, 应该更新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帮助他们解决在多维的人生选择及多角度的人际交往中所遇到的心理困扰, 消除心理障碍, 形成完善的自我同一性。学校部门应该清醒的意识到个体的差异性, 不但要重视认知能力的发展, 还要重视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的发展, 这才是有助于青少年发展的教育。

3. 家庭方面

在这方面, 个体家庭的生活方式与父母的教养对于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家庭要改变一些不好的教养方式, 一定要与孩子多交流和沟通感情。对于同伴问题, 作为父母来说, 要找到一个精确的平衡很重要, 既不要给孩子太多的自由与同伴在一起, 也不要过分管束他们的生活。也就是前面提到过的, 父母不但应该赋予青少年个体个性化, 真正的关心他们, 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思考方式和观点, 也要尊重他们的思维方式与想法。另外, 还要培养他们对他人观点的敏感性和尊重以及对他人观点的开放性。这样青少年的同一性发展才会得到提升。

四、结语

“自知者明、自胜者强”了解自己的人是明人, 战胜自己的人才是强者。因此, 同一性的发展对于青少年而言, 至关重要。想要成为强者必须先了解你自己, 因为这不仅影响他们在某一时期的意识形态, 而且还会影响到他们的一生。在青少年们处于迷茫或者徘徊状态时, 家长和学校以及社会要形成三位一体的状态, 不光要给青少年做出正确的引导, 还要给予他们相应的鼓励和关心。教育部门应该给予青少年应有的关心, 加大对那些经济欠发达的贫困地区的开发与发展。树立一些模范少数民族学生, 让他们找到心中的模仿对象。就像苏格拉底所说的“认识你自己”, 帮助他们很好的认识自己。这样才能真正的做到教育的公平。

参考文献

[1]约翰.桑特洛克.Life-SpanDevelopment[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2]许燕.人格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同一性理论 第2篇

自我同一性是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Erikson)最早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在1968年出版的《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一书中,艾里克森对自我同一性理论及青少年问题进行了系统探讨。

艾里克森认为,人除了生理性的冲动外,在生长过程中还有一种注意外界并与外界相互作用的需要,个体人格的健全发展是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交互作用的结果。他据此提出了心理社会发展的八个阶段理论,将人生全程分为八个阶段,认为人生的每一阶段各有其特定的矛盾或问题,均视为“危机与转机”的关键。这里的“危机”不是指灾难性威胁,而是指发展中的转折点,成长中的契机。危机的解决有赖于以前各阶段危机的解决程度,要高度重视和及时解决每一阶段的特定问题并完成心理社会任务。

艾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时期的心理社会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与防止同一性混乱。个体进入青春期后,身心经历着疾风暴雨般的变化,他们开始特别关注自己的身体形象,对自身形象重新进行认同。同时也认识到社会对自己提出了新要求,这使得青少年处于心理冲突之中,体验着各种困扰和混乱,开始思考“我是谁”、“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等问题。在艾里克森看来,青少年如果能运用积累起来的关于自己和社会的知识进行仔细思考,并做出种种尝试性选择,那么他们就有可能获得同一性,能较顺利地过渡到成年期。如果不能完成同一性的确立,就有可能引起同一性扩散(混乱)或同一性的消极发展。

20世纪70年代,马西娅(Marcia)赋予自我同一性概念以可操作性,创立了自我同一性状态的理论模型。她依据青少年在自我同一性形成过程中对“探索”与“承诺”两个要素“是”与“否”的选择,将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划分为四种状态:

(1)同一性获得,即经历了一段探索,仔细考虑过各种同一性问题,并选择了自我投入的目标和方向。这是最成熟、最高级的状态。

(2)同一性扩散,既不积极寻找,也不努力探索与思考,没有确定的目的、价值和打算,缺乏方向,彷徨迷惑。这是最不成熟、最低级的状态。

(3)过早自认,即没有经历探索就对一定的目标、价值观和信念形成承诺,这些承诺反映的是父母或权威人物的希望和要求。

(4)同一性延缓,指正在经历同一性危机,积极地思考各种可能的选择,但还没有对特定的目标、价值观做出决定,没有实现最终的承诺。

数十年来,许多心理学家对同一性理论进行了实证研究,以此为基础,,Adams与Marshal将自我同一性的功能总结如下:

(1)为理解一个人是谁提供了结构。

(2)给个体以明确的价值观、目标、发展方向和生活的意义。

(3)给个体提供了明确的个人控制感和自由意志。

(4)有助于个体追求价值观、信念与行为的内在一致性。

(5)有助于个体潜能的认识和发挥。

“生涯教育”的概念是由时任美国联邦教育署署长的马兰(Marland)博士于1971年正式提出的,其内涵非常丰富,主要是指“个人一生中从幼儿园到成年的`综合性教育计划,即按照生涯认知、生涯探索、生涯定向、生涯准备、生涯熟练等步骤逐一实施,使学生获得谋生技能,并建立个人的生活形态”。生涯教育是职业指导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职业指导在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随着生涯发展理论的提出,生涯规划教育逐渐取代了职业指导的地位。80年代,生涯规划又有了新的发展,成为现代学校教育与心理辅导的一个重要部分。在近二十年的发展中,生涯理论不断涌现,尤以美国职业指导专家萨帕(Super)等人提出的生涯规划理论最为著名,该理论认为生涯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有特定年龄阶段的发展过程,具体包括成长、探索、建立、维持、衰退等五个阶段,其中,探索阶段(15~24岁)又分为尝试期、过渡期、初步试验承诺期。由此可知,大学生正处在从职业生涯探索阶段的过渡期走向初步试验的承诺期,即开始职业生涯的规划与步入职业人生的准备阶段。

发达国家在学生升学与就业指导方面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生涯教育指导体系。而我国的职业指导才刚刚起步,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以及就业服务的现实需求,对大学生的生涯教育已日渐引起重视。

(二)两者的内在关联

自我同一性理论与生涯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思潮,但实证研究显示,职业承诺、职业探索与自我同一性呈正相关,理论研究也表明,两者存在紧密联系。第一,两者具有相似的社会历史背景,都是后工业社会对人提出更高要求的反映。第二,两者都强调影响因素的整合,认为个体的发展是外在环境与内在自我相互影响的结果,是由生理、心理和社会环境等因素共同促成的。第三,两者都关注人的成长与可持续发展,都认为大学阶段是自我同一性确立与社会角色形成并做出职业选择的关键时期。第四,两者都非常重视个体的探索与承诺,探索是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先决条件,职业决策之前必须经历探索的过程。第五,两者都重视自我意识的培养,认为自我认知是生涯规划的起始,个体形成一个恰当的关于自己的认识与调节系统是自我同一性确立的重点。

这就使得自我同一性理论对生涯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自我同一性理论的许多主张影响到人们对生涯教育的看法,为探讨生涯教育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换言之,生涯教育与自我同一性理论具有某些相似之处,成为自我同一性理论关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实现自我同一性途径与载体的生涯教育,其实践研究将不断充实与发展自我同一性理论。

大学生生涯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从社会变迁来看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实行的是精英教育,“进了大学门,就是国家人”,大学毕业生就业是由国家包分配,用不着自己考虑,也由不得自己选择。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基本上处于过早自认状态,这时的大学生没有也不需要生涯教育。20世纪80年代末,国家教委把高校“毕业生分配工作”改为“毕业生就业工作”,大学生就业体制开始从“统包统分”向“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转变。进入90年代,国家计划的硬框框逐步消解,大学生在择业自由度增加的同时依然能够找到一个好的工作,在职业选择上,大学生更多地处于同一性获得状态。他们开始接触职业指导,但还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生涯教育。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张,部分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同时出现。全国大学本科毕业生约52万人待业;约69万人待业;约79万人待业;约90万人待业……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遇到“就业难,难就业”的困扰。从整体上看,后的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又退到了同一性延缓与同一性扩散状态,因此,高度重视和积极开展生涯规划教育迫在眉睫。

同一性理论 第3篇

【关键词】同情认同 对立认同 误同 英语教师课堂用语

一、引言

随着中国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在大学英语课堂,仅靠使用正确、规范的课堂用语进行教学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高效的大学英语课堂用语在指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同时可以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作为现代西方修辞学的领袖,伯克提出的“同一”理论为我们重新审视师生课堂交际,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二、伯克同一理论的概述

作为当代美国修辞学最有影响力的学者,肯尼斯·伯克享有“亚里士多德第二”之美誉[1]。“伯克在其《动机修辞学》一书中论述的是根据不同方法进行分类的各种可能性;它考虑的是人们互相产生矛盾的各种方式,或者与产生矛盾的人们‘同一的各种方式”[2]。同一是指说话者和听话者双方在诸多方面取得一致性。例如,总统候选人在农场集会竞选演说时说:“我本人就是农家子弟”。他这么说目的在于把自己跟选民同一起来。也就是说两个不同的实体由于具有一种共同的特质而达到同一,取得某种情感认同。伯克认为交际双方通过同情认同、对立认同与误同的方式取得同一,同一程度越高,交际就会越成功。

同情认同强调利用情感上的共性赢得他人好感,达到劝说目的。伯克举了一个政客亲小孩的例子。政客亲小孩的目的是希望小孩的父母在情感上认同自己,投自己一票[3]。

对立认同是“一种通过分裂而达成凝聚的最迫切的形式”[4]。是由于大家共有某种反对的东西而形成的联合。战国时期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原本并不和睦,但最终联合起来共同对抗秦国就是对立认同的完美体现。

误同是受众在无意识中错误地认为自己同样拥有“榜样”所具有的某种形象、能力或效果等特质。伯克以汽车为例,指出人在开汽车的时候,很容易错误地将机械的能力视作自己的能力[5]。误同是在无意识的层面下进行劝说,是最强有力的说服方式。

三、伯克同一理论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师课堂用语

英语教师课堂用语可细分为课堂问候语、课堂指令语、课堂提问语以及对学生提问和答问的反馈语[6]。本文主要讨论的是教师针对学生提问和答问的反馈语。

(一)大学英语教师课堂用语中同情认同的实现

同情认同强调交际双方的共同情感和共同体验以及因此而达到的认同。在课堂中,当教师与学生就某个问题具有相同的经历、观点时,便可以产生共同情感达到同情认同。下面是大学英语写作课上的一段对话。

S: Some students in our class are from the countryside, and our English is comparatively poor. Do you think we can keep up with the rest of the class in writing?

T: Before answering your question I have one thing to declare. I used to be a poor student in my class when I was a freshman. But you know writing is a skill like driving or typing. It can be learned if you are determined to learn it and then really work at it.

多数大学新生在进行英文写作时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焦虑。上例中教师在解答学生的疑虑之前,通过表明自己曾经也是后进生的方式表达出自己与学生有共同的情感和体验,不知不觉中拉近了师生间的情感距离,为接下来的课堂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大学英语教师课堂用语中对立认同的实现

对立认同是通过分裂而达成凝聚的最迫切的形式。这种分裂是指对立面,两者由于共有一个敌人而形成联合。下例是教师利用对立认同与学生在大学英语听力课上达成有效交际的一个例子。

T: Why, I see most of you are pulling a long face. Yes, I know this piece of spot dictation is quite difficult. Some of the blanks are not in a chronological order and the woman speaker speaks much faster. Is that the case?

S: Yeah, what is more, at several spots we do not even have enough time to write down the missing words.

T: To tell you the truth. I met with all your problems while I was preparing the lesson yesterday evening. I agree that this piece of spot dictation is quite difficult. Well, let us study the script again with care and then listen to it again. This time I will give you a longer pause of 20 seconds after some blanks.endprint

上例中教师打破了学生心目中“老师没有不会做的题”的传统形象,走下权威者的神坛告诉学生,其实老师也和他们一样也会遇到同样的困难。更重要的是,教师表明他会和同学们一起重新研读听写填空的书面材料,共同解决现存的困难。整个交际过程中,教师通过将难懂的听力材料树立为师生需共同面对的敌人,无形中消除了师生间原本存在的对立状态,顺利拉近师生间的情感距离达成同一。

(三)大学英语教师课堂用语中误同的实现

误同表现为个体身处将自身处境或是身份与“榜样”的处境或是身份等同的一种不真实的环境当中。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师也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课堂用语,利用误同与学生达成有效交际。例如:

S: What are the specific steps and techniques in writing?

T: The first step is to decide what point we want to make. Decide what general idea or statement we want to advance. Secondly, we have to make a brainstorming. That is, to write out a list of as many different items as we can think of concerning our topic. Then, we have to think carefully about the exact point we are making, the exact items we want to use to support that point, and the exact order in which we want to arrange those items…

上例中教师在解答学生写作时遇到的问题时,有意识地将第二人称“you”换成了第一人称“we”,营造出一种师生共同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氛围。通过误同,可以避免明显的说教意味,使学生更愿意采纳教师的意见,并做出相应的举动[7]。

四、结语

伯克“同一”理论中的同情认同、对立认同和误同是其修辞学思想与修辞活动的中心内容。人类在语言活动中总是自觉或是不自觉地处于一种认同的情景之中,因此运用同一理论指导大学英语课堂用语,可以有效地增强课堂交际效果,促进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自信和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邓志勇.伯克修辞学思想研究述评[J].修辞学习, 2008(6):15-23.

[2]胡曙中.现代英语修辞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368-373.

[3]刘莉.伯克新修辞学同一理论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8(8):175-177.

[4]Burke, K. A Rhetoric of Motive[M].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9: 41-43.

[5]李晓燕,卢军坪,李晶晶.试论伯克新修辞学同一理论——以奥巴马获胜演讲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8):143-145.

[6]李琼,沈胜林.基于评价理论的大学英语教师课堂用语研究[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3(6):65-66.

由同一性理论对贝叶斯公式的新认识 第4篇

依仗着充要性, 人们可以完全正确去推断任何原因或是结果, 当有一个时间被观察到之后, 我们可以有十足把握地去推断它的原因以及它所能导致的后果。但是现实中, 事件之间并不总是保持着充分性与必要性, 相反, 可能性充斥于每个角落。

一个事件的原因可能是有多个的, 同样的, 一个事件的结果也可能是有多个的。这样一个概念是完全符合现实的, 这样一来, 我们就不能再依仗着充要性去推断任何事情, 我们需要把所有的可能性都考虑进来, 摒弃那些信任确定性的思想, 进而以不确定性的视角是审视世界, 这样我们才能避免先入为主的错误。

如果我看到一个人总是做一些好事, 则那个人多半会是一个好人。这就是说, 当我不能准确知悉一个事物的本质时, 你可以依靠与事物特定本质相关的事件出现的多少去判断其本质属性的概率。用数学语言表达就是:支持某项属性的事件发生得愈多, 则该属性成立的可能性就愈大。

1763年, 贝叶斯将这种思想以数学的形式表达出来, 并把它作为一般的推理形式提出。如下是贝叶斯公式:

通过运用贝叶斯公式, 我们可以通过可被观察的事件去推导那些未知但是却很重要的原因。比如某地区有三家工厂生产某种产品, 已知三家工厂各自的市场占有率, 以及工厂各自的次品率, 我们便可以通过贝叶斯公式知道从任意抽取的一个次品最有可能来自哪个工厂。

但是我认为贝叶斯公式有两个隐含的前提假定, 如果违反了这两个假定, 那么对贝叶斯公式的使用将失效。

首先, 在贝叶斯公式中我们可以看出该公式是基于全概率公式的而在全概率公式中, 我们必须必须知道各个先验概率即, 也就是所观测事件的原因的发生概率。并且, 我们还需知道在各个Ai发生的情况下, B事件所发生的概率, 也即条件概率P (B|Ai) 的大小。那么第一个假定就是, 人们可以得到先验概率以及原因与结果直接的确切关系。如上述的例子中, 各个工厂的市场占有率是一组较好求得的数字, 这组数字即是先验概率P (Ai) , 但是当所讨论的范围很大时, P (Ai) 的确定将会变得困难, 比如我们在讨论的不是一个城市的市场, 而是全球的市场, 那么对每个公司的市场占有率的确定将会变得复杂。更进一步的是, 对条件概率P (B|Ai) 的确定比对先验概率P (Ai) 的确定更为困难。在我看来条件概率P (B|Ai) 所描绘的是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 是说一个原因在多大的可能性上会导致一个结果。如上例中每个工厂各自的次品率就是一个条件概率在现实生活中, 条件概率通常是未知的, 人们只有通过统计推断的方式才能得到这一概率, 统计推断中的置信度1-α描绘了推断正确的可能性, 当α=0.05时, 我们可以说对条件概率P (B|Ai) 的估计仍有5%错误的可能性, 所以建立在不确定的条件概率P (B|Ai) 之上的贝叶斯公式也将变得不确定, 而有可能是不成立的。

贝叶斯公式的另一条假定是, 前定事件是不会改变的, 也即是在对事件B观测的前后, 公式中的完备事件组是确定的、唯一的、不变的, 更简明的说就是, 先验概率P (Ai) 始终是不变的。但是现代物理学发现在微观世界中主观与客观并非是相互独立的。

在电子的双缝实验中, 当没有观测者的情况下, 电子以波的形式穿过双缝, 并产生衍射现象, 而当被观测时, 电子又以粒子的形式穿过双缝而不产生衍射, 由此量子物理学家得出一个有悖与人类惯有逻辑的结论, 即一个事件过程, 在有观测者与无观测者两种情况下是不一致的。也就是说, 先验概率P (Ai) 的确存在, 但是在人们观察B的前后, 先验概率P (Ai) 是不同的, 人们的主观行为改变了客观世界的存在方式, 仿佛主观和客观并非是分割的, 而是同一的。

第二个假定的缺陷显然要比第一个更为要命, 因为只要统计技术足够先进, 统计的准确率足够精确, 那么我们还是可以确定一个差不多正确的条件概率P (B|Ai) , 由此对贝叶斯公式的使用也是无误的。但是第二个问题已经涉及了哲学领域, 即同一性问题, 同一性理论主张主观精神事件和物理事件是相同的, 它们只是大脑神经过程的不同方面而已。也即是说, 运用贝叶斯公式时, 在得到条件概率P (B|Ai) 的前后时期P (P (B|Ai) P (Ak|B) 是变化了的, 主观的行为改变了客观规律性。对于哲学问题, 我们不能像对待科学问题那样通过数学语言予以解决而只能通过不断地反思与思辨去寻找答案, 并且有可能人们根本无法找到这种问题的答案。

参考文献

论和谐范畴与矛盾同一性 第5篇

和谐是表征事物发展状态和关系特征的辩证法范畴,是矛盾同一性的表现形式之一;和谐不是绝对的同一,它以内在的.差异和对立为前提,揭示和谐范畴的本质内涵,阐明和谐范畴在唯物辩证法范畴体系中应有的位置,倡导人们树立科学的和谐意识,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哲学方法论意义.

作 者:李殿斌 贾万平作者单位:李殿斌(河北师范大学,法政管理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91)

贾万平(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北,邯郸,056000)

论刑事诉讼客体同一性 第6篇

关键词:同一性;被告人同一;犯罪事实同一

在诉讼法律关系中,刑事诉讼客体是诉讼主体实施诉讼行为所针对的对象。同一性是刑事诉讼客体中的重要理论,也影响着刑事诉讼程序和诉讼结构。

一、同一性辨析

对于何为同一性,有的学者认为“案件之同一性,系为纵断的、动的观察其起诉事实是否前后同一,重在诉讼关系已否发生,即为判断案件已否起诉,起诉事实与判决事实是否同一,可否变更法条之标准,乃案件比较之问题,属于程序面”;[1]有的则认为“同一性是指在不同诉讼中,被告同一和犯罪事实同一。根据一事不再理的原则,对于同一案件,应当确保其不受重复起诉和二重判决。法院受理刑事案件后,应对案件是否具有同一性进行审查”;[2]有的学者指出“同一性是指案件在诉讼中自始至终保持前后同一,在同一诉讼中,案件单一就等于案件同一,在不同诉讼中,不存在案件单一性问题,只要保证被告同一和犯罪事实同一”;[3]还有的学者认为“同一性强调案件在诉讼中应自始自终保持前后同一。同一性涉及起诉与审判之间的关系”。[4]可见,揭示同一性主要是从刑事诉讼动态发展角度阐述的“前后同一说”以及从同一性构成要件角度阐述的“构成说”。笔者认为,诉讼客体虽然集中表现在法庭审判阶段,但作为诉讼客体的重要理论,同一性仍应当在整个诉讼过程中动态地来理解,这一点“前后同一说”有其合理性;但是学者对“前后同一说”的表达易让人将目光狭隘地局限于“一个诉讼”中,显然同一性也会涉及到两个甚至更多“前诉”与“后诉”中的判断问题,从而产生例如一事不再理(禁止双重危险)的法律效果,且“同一性所处理者,乃时间先后之案件比较问题,亦即,‘此一时’所处理的案件与‘彼一时’所处理的案件,是否具有同一性关系”[5];而“构成说”虽直观揭示同一性的两项构成要素,但仅从同一性的构成角度仍无法完整理解同一性,以“同一”解释“同一”有循环定义之嫌,造成困惑。因此,基于对“前后同一说”的适当修正,笔者认为刑事诉讼客体同一性是从刑事诉讼的纵向、动的、比较的角度观察起诉事实与审判认定事实、前诉与后诉案件的一致性。第一,同一性是刑事诉讼程序动态运转的效果,是对刑事诉讼程序纵向剖析所具有的要求,在不同时段“比较”下更能显示其内涵;第二,同一性不仅体现在“一个诉讼”中的不同时点,也体现在“前后两诉”不同时点中,由此影响刑事诉讼基本理念的产生并具化贯彻同一性的作用;第三,本质上若对同一性予以抽象化,会发现同一性实际就是指案件的一致性。

二、同一性的法律效果

诉讼客体之同一性将会产生两大法律效果,即确定审判范围(起诉纵向效力)与禁止重复追诉,亦即形成“诉审同一原则”与“禁止重复追诉原则”。

确定审判范围源于控审分离原则,刑事诉讼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起诉后,伴随着诉讼程序的发展,诉讼主体对检察机关最初所起诉的事实可能会在认识上发生变化或者发现存在新的事实,此时依据诉审同一的原则,审判的事实必须与起诉的事实保持一致,不能超过起诉的事实的范围。换言之,诉审同一原则就是“诉什么即审什么”,法院审判事实就是检察机关起诉事实,审判范围等同于起诉事实范围。可以说,诉审同一原则是不告不理在功能和内涵上发展延伸的必然结果。在這种起诉纵向效力的作用下,检察官可以继续以原来的起诉事实维持其追诉;法官则可在效力范围内对该审判对象自由认定事实、适用法律。[6]

禁止重复追诉原则是指禁止对同一审判对象进行多次追诉,包括判决确定前的重复追诉和判决确定后的重复追诉,即对于已经有生效裁判的案件不得再行起诉或裁判,同一性在这个方面的功能是判断禁止二重起诉的范围。诉讼同一性要求对同一案件再次起诉的,对后一起诉应当不予受理。禁止重复追诉在大陆法系中表现为“一事不再理”,在英美法系中则为“禁止双重危险”。禁止重复追诉也是国际刑事司法的一项基本原则,联合国《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中规定:“任何人已依一国的法律及刑事程序被最后定罪或宣告无罪者,不得就同一罪名再予审判或惩罚。”

三、同一性范围大小对诉讼结构的影响

与对同一性认定的不同所影响的同一性范围大小相伴的是对诉讼法律关系中的控、辩、审的不同作用。对控诉方而言,同一性认定的范围大,其受诉讼程序发展的影响变小,得以继续以原来的事实基础维持追诉,也可以基于同一事实变换追诉角度,实现被告人被定罪的预期结果;范围小,则因既判力范围受到限制,仍可对同一自然性事实变换角度再行起诉,由此带来刑事案件增多、工作量增加的后果。对辩护方而言,同一性范围大,被定罪风险大,不利于辩护权的有效行使,但另一方面免受重复追诉范围扩大;范围小,则有利于实现有效防御,相应的在避免重复追诉上受到影响。可见,同一性范围大或小,对被告人而言均有其利弊。对于审判方而言,同一性范围大,有利于在同一性范围内查清事实,提高诉讼效率;范围小,法院违反不告不理原则而违法裁判的危险大。同一性范围大小的不同对诉讼主体有所影响,故而在认定同一性标准时,应当对控辩审三方有所平衡,以形成合理的同一性范围。

四、同一性的判断标准

英美法系中没有同一性理论,大陆法系同一性的判断标准包含“被告人同一”和“犯罪事实同一”。被告人同一在理论上和实务上都没有太多争议,而对于如何判断犯罪事实同一则纵说纷纭。以下笔者将以德国为例,以此为视角考察大陆法系的犯罪事实同一的判断标准。

1.被告人同一

“被告是否同一,应以起诉状所指为被告之人即其刑罚权对象是否同一为准,故与起诉书状所载被告姓名是否同一无关;即实际上犯人为谁,亦非区别案件是否同一之标准。”[7]由此可见,人的同一以刑罚权对象是否同一为准,如果刑罚权对象同一则被告同一,与实际记载的被告人姓名及实际的犯罪人均无关系。例如可能发生的情况是被告人姓名有谬误或者重名,或者该案系甲作案而将乙抓获起诉。对于第一种情况,起诉书所记载的被告人姓名的错误并不影响案件的同一,因为该案刑罚权的指向对象仍为该被告人,所以此时公诉机关只需将被告人姓名予以纠正即可。若在不同的诉讼中,被告人以同一案件事实、不同的名字受审判,则有违同一性。对于第二情况,虽然甲不是作案者,但若将乙直接替换到甲案做被告人,则同样违背了同一性,因为在甲案中,刑罚权的指向对象仍为甲,法院需对甲作出是否行使刑罚权的裁决,而如果变换成乙,对象发生改变,案件亦由甲案变为乙案。这也即,在同一诉讼过程的不同发展阶段,被告人始终保持不变,被告人变更,案件也变更。[8]

2.犯罪事实同一

被告人同一在理论上和实务上都没有太多争议,而对于如何判断犯罪事实同一则纵说纷纭。德国关于犯罪事实同一性的学说很多,包括限界不可能说、意图单一说、动作结果同一说、合诉讼目的及当事人利益标准说、法定对象同一说、实质的不法内容同一说、法律关系同一说、历史的构成要件同一说、内部同质之构成要件同一说及行为主要素共同说。以下评析其中几种学说:

(1)界限不可能说认为认定犯罪事实同一性的标准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每一个犯罪事实都有各自的内容,不可能从犯罪事实上判断是否同一。

(2)意图单一说认为犯罪事实是犯罪意图的体现,认定犯罪事实的同一性应当依照意图是否单一而定。

(3)动作结果同一说以犯罪事实的动作和结果的同一作为判断同一性的标准,而犯罪的时间、地点、对象等的差异,不影响同一性。

(4)法律关系同一说主张以法律关系的同一性来判断犯罪事实同一性,而不是自然意义的、没有经过法律评价的事实的同一性。

笔者认为上诉各说均有其合理性和缺陷。界限不可能说虽然看到了个案事实的特殊性,但是不能以此否认案件的共通性,既然存在共通性,则确立判断同一性的标准不是不可能;意图单一说虽然强调了犯罪的主观方面,但是犯罪意图乃内界事实,一方面其是否单一证明困难,另一方面即使主观上单一但仍可能其实际行为因时间或地点等的差异而使得案件并非同一,这种完全忽略客观方面的学说实不可取;动作结果同一说虽然注意到了犯罪事实的客观要素,但是为何只以动作和结果的同一作为判断标准呢?难道时间、地点等要素就不重要么?且比较案件之同一不应当割裂来看;法律关系同一说具有从规范角度判断同一性标准的特点,但是法律关系是否同一是从实体法上所作出的判断,并不能完全适用于诉讼法中以实现诉讼法特有的价值。

德国现行判例及多数学说认为诉讼上的一行为是指控方与起诉书上向法院所陈述的案件的“一致性的历史经过”,而与实体法无依赖关系。不论法律特质如何,所有实际上无法分割并且交错复杂的案件均可认为同一。对一致性的认识为,“所有实际上无法分割并且交错复杂的事件经过均可视为一行为,而在实体法上实质竞合时可以分科的独立的数个事件,当其就其不法的内涵可相互进行比较,并且相互在时间及空间上有一紧密之关联性”。[9]而依据常识和经验而非法律即可判断“行为的一致性”。即根据生活上的观点即可决定行为之同一性与否。德国的判例反映,在尽可能宽的范围内,使一事不再理原则的适用成为可能;但是也要加以限制,在自然事实之外以是否趋向同一法益为犯罪事实同一标准。[10]

实务中,大陆法国家基本以“基本的事实同一”为判断同一性的标准,即以社会事实关系是否相同为准,若是相同,纵使犯罪的时间、地点、方法、被害物体、行为人人数、犯罪形态或被害法益、罪名不同,也不影响犯罪事实同一性的认定。而对法律评价上的同一則要求较弱,这也体现了大陆法系注重实体正义,强调打击犯罪,追求查明真相的特点。“采基本事实同一说,虽不免使起诉事实同一性质认定范围较宽,唯其实益是使同一性为得于一次只诉讼程序解决,符合诉讼经济,同时有利于被告防诉利益的保护,其同一行为不致蒙受双重的追诉。”[11]大陆法系的这种制度和理念使得被告人因“无辩而判”而严重侵犯被告人防御权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故大陆法系各国根据本土特点设计了一套制度来限制法官变更指控罪名的权利,保障被告人防御以及防止诉讼构造不合理化。总体而言,主要是增加“告知——防御”程序以达到目的,即法院在变更指控的罪名之前,法院应将罪名的变更等事项通知被告人,给予被告人防御的机会,否则法院不能变更起诉指控的罪名。应该说这是大陆法系国家对同一性认定范围较大产生的不利影响所采取的补救措施,但该补救措施亦应当在一定条件也就是在符合同一性认定的情形下才能使用,而不能理解为任何情况的变动只要采取了补救措施就符合同一性,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倒置了对同一性的认定与消除认定后带来的影响的措施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参见陈瑞华:《刑事诉讼法前沿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二版,第123页

[2]宋英辉主编:《刑事诉讼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第1版,第21页

[3]孙彩虹主编:《刑事诉讼法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35页

[4]叶青主编:《刑事诉讼法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第50页

[5]参见蔡墩铭:《刑事诉讼法论》,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2年版,第105页

[6]参见卞建林:《从起诉效力看刑事审判中的罪名变更》,载《诉讼法论丛》(第5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

[7]参见黄东熊、吴景芳著:《刑事诉讼法论》,台北三民书局2002年版,第270页

[8]参见宋斌:《论审判范围与起诉范围的同一性》,载《刑事司法论坛(第2辑)》,第63~64页

[9]参见【德】克劳斯·罗科信:《刑事诉讼法》,吴丽琪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478页

[10]参见台湾“国立”政治大学法律研究所翁玉荣论文:《刑事案件单一性及同一性之研究》,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会1976年版,第136-144页

[11]参见陈运财:《论起诉事实之同一性》,载《月旦法学杂志》第62期,第154页

作者简介:

同一性理论 第7篇

1 进行自我同一性探索是处于成人初显期大学生的核心发展任务

自我同一性不仅是一种我体验,也包含了自我认识与自我调节的成分,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社会现象,是与自我、人格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多层次、多维度的心理学概念。自我同一性是个体在寻求自我的发展中,对自我的确认和对有关自我发展的一些问题,是对“我是谁”问题内隐和外显的回答,诸如理想、职业、价值观、人生观等的思考和选择。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意味着个体在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一时空中对自己内在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的主观感觉和体验,对自身充分的了解,能够将自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确立自己的理想与价值观念,并对未来的发展做出自己的思考。

1.1 自我同一性探索的本质是“理想我”与“现实我”的整合

大学生处于成人初显期,会经历一个从青春期向成年期转变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逐渐形成、发展并走向完善的重要的飞跃。他们将同时面临着学业、择偶、就业等各方面的心理压力,这使得他们在自我认识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困惑,使得他们在自我意识形成上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大学生在确立自我同一性的过程中有多方面的冲突,在这些矛盾和冲突中,自我意识在不断调整与发展正如埃里克森的观点,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实际正是自我同一性确立的过程,其核心就是将“理想我”与“现实我”整合起来,形成“真实我”的一个过程。

1.2 自我同一性探索的任务是寻求积极的“合适我”

处于成人初显期大学生更深刻的想要认识到“我是谁”以及在未来生活中“我想要什么”。为了了解现在和未来的“自我”,他们在各种不同的领域探索各种可能性,尤其是在大学校园中容易接触恋爱和职业这两大领域。大学为这种形式的自我探索提供了最好的机遇与可能性,他们独立于他们的父母,但还没有进入稳定的、需要全身心投入的成人生活。在这一时期,他们不仅要面临外部社会的快速变化,诸如文化的多样性、价值的多元性以及不确定选择的冲击等,也面临着重大的内心变革,会经历自我分化到自我整合的过程,在不断的矛盾和冲突中确立自己的自我同一性,形成符合自己以及社会发展规律的“合适我”。

1.3 自我同一性探索的基本方法是不断规划与修正

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的不断接触,处于成人初显期大学生主动或被动地参与各种规划。然而,对他们几乎所有人而言,他们会在成人初显期内对“规划”进行重大的调整与修正。这些调整与修正是他们对自我同一性探索的必然结果。随着处于成人初显期的个体“规划”的每一次调整,他们对自我有了更深的了解,并有望对他们所期盼的未来有了更明确的想法。步入成人初显期,青春期的焦虑减少了,但不稳定性取代了焦虑,他们因为不知道明天在哪里,从事什么工作,这将成为年轻人生活中混乱的新的开始。

2 成人初显期同一性探索过程中的心理诉求

2.1 真实的自尊的需要

自尊是获得良好发展的前提条件,自尊是自信、自立、自强的基础,也是获得良好心理健康状态的重要条件之一。大学生在成人初显期,拥有着探索和不稳定性,处在其中的他们,赋予了成人初显期一种中间状态感的特征——处在大多数人与父母一起住并需要进高中学习的青春期和大多数人已结婚有了孩子,有一份稳定的职业成年初期之间。与受限制的青春期和承担各种责任的成年初期相比,成人初显期可以探索各种可能性并具有不稳定性,他们有一种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飘浮感。因而这一时期的同一性探索更需要对自己持肯定态度的情绪体验,要求尊重自己的言行和人格,维护一定的荣誉与社会地位的自我意识倾向强烈。

2.2 迫切的归属感的需要

佛洛姆认为归属感指心理上的安全感与落实感。处于这一时期的大学生在探索自我同一性时,会急切寻找自己的“归宿”,希望自己尽快融入某一个社会或团体,接受它的价值观念,了解社会的期望,希望通过在社会或团体中所担任的角色,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让其他人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寻找归属感这一过程对于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如果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与社会的这种连带关系,或者是没有获得良好的知识和技能,就会给他的同一性确立带来困难。

2.3 强烈的被认同的需要

人无论怎样都需要被肯定,但是处于这一时期的大学生很多人却得不到它,因为实践和展示的平台不够。更确切地说是因为很多平台不适合自己,个体长期处于得不到承认的境地,体验到的更多的是疏离感,就会出现过多的我没有用我没有价值的判断和评估即认同感缺失。同时,处于成人初显期的大学生又亟需公众认可和自我认可的统一,虽然在自我认可的过程中,青年人往往倾向于对自己的肯定和承认,很多不成熟的人把别人的话当成真理,或者把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当成衡量自己对错的标准,走入以自我认知为中心或以他人认知为中心的误区。那么,处于这一误区漩涡中的这一群体,就更加需要“被欣赏”来强化自我意识。

3 积极的赏识教育是成人初显期自我同一性探索时外部影响的有效途径

自我同一性的建立是一个长期而连续、探索与反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处于成人初显期的大学生总是不断地将自我与社会进行对照,在实践中内省然后再实践的过程,伴随着较多的诸如补偿、退缩等心理问题。这个过程更多的是依靠大学生本人主观对客观世界的掌握、了解和不断地自我调节。作为外部影响环境的思想教育,目标是要缩短学生的“目标”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就这个意义上来说,积极的赏识教育是成人初显期自我同一性探索时外部影响的有效途径.

(1)赏识教育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主动探索“理想我”、改造“现实我”创造了条件。就其本身而言,赏识教育是以人性为基础,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相互激发与激励的状态下实施的教育。赏识教育,可以激发被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和潜在的巨大能力,提升人的良知与自觉性的认识,在教育过程中,如果以赏识为先导,可以让教育自然的发生,从而促进被教育者的接受程度。这样的教育状态一旦在人身上起作用。那么赏识教育自然就为人的自我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处于成人初显期的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的独立性增强,敢于独立思考、敢于批判、善于探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用赞美、表扬的方法,以赏识的目光去塑造人,以赏识的语言激励人,以赏识的标杆指引人,以赏识的心态评价人,把赏识教育与批评教育结合,把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完美结合才能激发起大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和主动改造自我的主观愿望,尽快建立自我同一性。

(2)赏识教育有利于帮助大学生确立自信,主动靠近“合适我”,获得自尊与归宿感。处于成人初显期的大学生逐渐产生心理自卑等缺乏自信的表现,主要原因就是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分化,“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产生差距。由于这一时期的大学生们踌躇满志,自尊心较强,喜欢得到别人的羡慕、称赞和注意,害怕被别人瞧不起,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用赏识的眼光,用真实深入地观察,用热情专注地交流及移情换位等方式理解他们,真实地感受他们所处的生存环境,积极主动地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从深层次上真正理解大学生的所思所想,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点,以肯定的态度、欣赏的眼光、鼓励的语言对待他们,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从而克服心理与性格上的弱点,让他们摆脱自卑的心境,才能确立自信,敢于在不断地失败之后不断地努力和尝试,建立合适的自我同一性。

(3)赏识教育能有效地塑造大学生的个性,为社会认同和个人认同相统一提供可能。处于成人初显期的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有着自己独特想法、看法,他们也渴望获得别人的认可。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想要督促学生逐渐完成自己的个性塑造,真正做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就必须真正地学会赏识学生的个性与特点,允许学生表达自己的“不”,甚至鼓励他们说“不”,让其能够充分地“表白”和“暴露”自我,激发他们的“灵感”,开发他们的特长和潜能,促使他们个性自由地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具有独立人格、自我完善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程婷.近年来关于赏识教育的研究综述[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7.

[2]段鑫星,程嘉.成人初显期理论及其评述[J].当代青年研究,2007.2.

[3]李俊良,王建中.当代大学生自我同一性扩散现象辨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9.1.

同一性理论 第8篇

一、埃里克森关于青春期人格发展的理论

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将持续人的一生,并要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划分为8个必须经历的阶段,每个阶段都不可逾越,但时间早晚因人而异。而人格发展又是充满着矛盾和冲突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的矛盾或核心问题。当这个特殊的矛盾解决了,人格就发展了一步。每个阶段都可能形成个人的心理危机。所以在人生的全过程中,每个阶段也都可以视为一个关键(危机)。这就是:(1)婴儿期对人信任与不信任的冲突;(2)儿童早期活泼自主与羞愧怀疑冲突;(3)学步期积极主动与自罪内疚的冲突;(4)学龄初期勤奋进取与自贬自卑的冲突;(5)青春期自我统合与角色混乱的冲突;(6)成年期友爱亲密与孤独疏离的冲突;(7)中年期精力充沛与颓废迟滞的冲突;(8)老年期完美无憾与悲观绝望的冲突。在这八个阶段中每一阶段都构成下一阶段的发展基础,前一阶段的任务不能顺利完成可能导致后一阶段发展的危机。

自我同一性理论是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中的第五个阶段里提出来的。他认为所谓自我同一性是指青少年对自己的本质、信仰和一生中的重要方面前后一致及较完善的意识,也是个人的内部状态与外部环境的整合和协调一致。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12、13岁至17、18岁的年轻人,发展的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和防止自我同一性混乱。儿童进入青年期,个体自我意识分化为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要建立起自我同一性,就得使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达到统一。为此,要么努力改变现实的自我,使之与理想的自我一致;要么修正、改变理想的自我,使之符合现实的自我。青年自我同一性的建立和他以前的发展阶段所建立起来的信任感、自主感、主动感有直接的关系。如果顺利地完成了以前的发展任务,自我同一性就容易建立,并顺利地进入成人期。如果不能顺利地完成前期的发展任务,自我同一性就难以建立,就会导致自我同一性的混乱,以致防碍人格的正常发展。

二、从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看当代我国大学生人格发展的特点

1.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就是自我同一性确立的过程

大学阶段,正是一个人的人生的转折点即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入学前,尽管大部分的学生已经超过了18岁的年龄,但无论是其家长还是本人,都将其(自己)视为孩子。而大学毕业时,几乎所有的学生以及他们的父母,都将其看作是堂堂正正的男人或女人了。所以大学阶段正是一个人从青春期向成年期转变的重要时期,也是人的自我意识形成、发展并走向完善的重要飞跃时期。在大学阶段,人们将面临着学业、就业等各方面的心理压力。更为重要的是在自我意识形成上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压力,并出现了一系列大学生自我认识过程中的困惑。例如:我到底怎样(我在他人眼里到底是怎样一个人),我应该是怎样的(我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我将来会怎样(将来我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作为人格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自我意识的形成从自我分化到自我整合的过程。可见,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实际正是埃里克森所说的自我同一性确立的过程。

2. 反映在大学生自我同一性方面的矛盾与冲突

一是主观自我与客观自我的矛盾与冲突。刚入大学的学生自我意识的概念还不是很突出,对自我的认识大多停留在主观臆想的状态。但大学生活的过程中,他们开始逐渐认识到了客观上的实际的自己。他们的自我意识中,将自己分离为主观的体验者与客观的被观察者,开始出现了不满自我、不接纳自我等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甚至出现了不能确定自我的“怪现象”。这其实也就是自我同一性问题。如:自己原以为自己是最出色的,但现实中看到有不少的人要比自己还出色;原来认为自己什么都行,但现实中看到自己有许多地方不如别人;原来认为自己是很完美的,但是现在开始看到自己其实有许多的弱点、缺点等等,开始面临着如何去客观地认识自我、接受自我、悦纳自我的矛盾。

二是自我开放的需求与自我保护封闭的矛盾与冲突。正如前面所述,在进入青春期后,人的独立意识逐步明显,不愿再依赖于父母家人的呵护,而将情感的需求转向同龄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与抚慰。在大学生中尤其表现为迫切需要友谊与理解,寻找归属,希望被他人及群体接纳和关爱。但另一方面,大学生处于自我意识的形成时期,对自我评价极为敏感,这在不少学生身上表现为过度的心理防御机制。为了避免自己被伤害,不愿主动对他人敞开心扉,而把自己的内心世界深深地隐藏起来,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带有较强的戒备心理,总是有意无意地与人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这种既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与支持,又对他人自我封闭的心理倾向,会产生较强的心理冲突,使得不少大学生为此而长期处于孤独感的煎熬之中。

三、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对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启示

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对高校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无疑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大学期间是个性成熟期,是自我同一性形成时期,也是形成亲密感、防止孤独感的时期,这一阶段非常重要。学校要帮助大学生顺利完成这一时期的发展任务,为社会培养出人格健全的合格人才。借鉴埃里克森的青年期人格发展理论,我们在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1. 高等教育工作者要加强自我教育,创造良好的人格教育环境

根据埃里克森认为必须为青年提供完成心理社会任务所必需的社会条件,建立自我同一性,防止同一性混乱产生的观点。在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中,首先,要创造良好的人格教育环境。因为,人格的培养要依赖于一定的教育环境。教育者的人格水平是人格教育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许多事实说明,教育者人格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格教育的成功与失败。教育者人格水平高、言行一致,他们便能成为受教育者的楷模、仿效的榜样。许多伟大人物回忆自己成长的过程时,都觉得自己曾受益于教育者高尚人格的影响。因此,高等教育工作者要加强自我教育,要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不要把消极情绪与态度带到工作中去,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格水平。

2. 加强自我意识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根据埃里克森强调自我在人格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观点,在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教育。自我意识是个性的核心,是一种认知系统,它对个体具有自行调节作用,制约着个人行为,影响着塑造个性结构的其他成分和相互关系。人格诸成分与要素是以个人的意识、态度为依据的。因此,自我的形成与发展伴随着整个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在教育活动中,要充分信任学生,诱导学生独立探索和研究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大学时期是人生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大学生从中学到大学,环境发生了改变,他们面对的是新的集体、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学习特点,面临的是爱情的追求、职业的选择等人生难题。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当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问题时,心理冲突矛盾随时可能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竞争与求稳的冲突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将会形成心理障碍,不利于健康人格形成。通过个别咨询、心理测量、团体指导、专题讲座等心理咨询服务活动,使大学生了解自身心理发展规律,学会情绪和情感调节方法,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3. 创设包容的社会氛围,让大学生尝试各种社会角色

埃里克森论及青少年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建立过程的时间性问题时,提出“心理社会的合法延缓期”这个概念,即他认为青少年大学生在建立自我同一性时需要一段时间来进行各种社会角色的尝试,以达到对自我的真正把握。在这个时期,青少年可以对自己的发展进行各种尝试,并通过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的选择,最终建立起自我同一性。所以,给予青少年心理社会的合法延缓期是青少年发展所必需的。埃里克森的这一观点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大学生健康人格的成长有所启示,即我们应该创设一个民主、包容的社会氛围,给青少年大学生一段时间、一个发展的空间,允许他们去幻想、去探索、去恶作剧、去四处漫游,给他们一个选择的可能性。在谈到美国青少年问题时,埃里克森作了这样的概括:“一代一代的青少年,因无力承受美国青年期的无情标准所强加的角色而感到不知所措,他们试图用各种方式离开、退学、离开工作、整晚在外逗留”。所以,我们的社会不能过高的要求青少年大学生,总抱怨他们是“垮掉的一代”。一味的高标准、严要求,只能造成青少年大学生的叛逆甚至是走向犯罪,倒不如创设民主、包容的社会环境,让他们自然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

[2]陈琦, 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3]宋深潮, 等.大学生人格发展[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1997.

[4]郝红英.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对家庭人格教育的启示[J].阴山学刊, 2008 (8) .

[5]林碧烽, 张晓容.精神分析理论对人格教育的有益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 2000 (3) .

[6]吴志化.试析人格教育的几个问题[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4 (3) .

同一性理论 第9篇

修辞学的再生与繁荣始于20世纪20年代, 自此其作为具有深远影响力的“新学”在西方和美国均被广泛接受。如果说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古典修辞学的鼻祖, 那么肯尼斯·伯克无疑是新修辞学的灵魂人物。伯克开创了修辞学的历史新纪元, 他对修辞学的全新诠释与解读引起了美国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打破了修辞学研究的固有格局, 书写了该领域研究的新篇章。

我国学术界尚且缺乏对伯克新修辞学理论的系统介绍与研究, 因而, 为了弥补这方面的空缺, 本文以伯克“同一理论”为基础, 试图以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广告语言中体现的修辞动机如何影响广告修辞活动参与者之间的关系, 旨在扩展新修辞学理论的应用范围, 加深人们对该理论的认识和理解。

1 伯克的同一理论

1.1 同一

顾曰国 (1990:21) 认为:“Burke的同一理论是对亚里士多德的劝说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也是本世纪以来重要的修辞学思想之一。”“实质”这个概念是“同一”的源头, 体现了伯克对修辞学定义的延伸与扩展。伯克认为, 物质、观念、价值观等实质和特性构成了自我。我们要想与他人取得同一, 就必须与他人共享某些相同的特质, 否则同一无从谈起。在伯克看来, “同一”与“同体”所表达意思相同, 我们说“A与B同一”也就等同于说“A与B同体”, 比如表演风格截然不同的演员因共享“表演艺术家”这一特质而形成了同体。

1.2“劝说”与“同一”

伯克认为“劝说”与“同体”和“同一”等价, “同一”就是为了达到劝说的效果。他举例说:“劝某人时, 只有用他那样的语言说话, 使用同样的手势, 运用相同的语序与比喻, 持有相同的态度和观点, 在以上诸多方面与他同一, 才能劝说他。” (Burke, 1969:55) 伯克的同一理论有别于亚里士多德倡导的劝说, 最重要的一点是它已经上升到了哲学高度, 具有哲学思考意义。简言之, 伯克新修辞学研究的落脚点是修辞在人的生存方面所具有的哲学意义。

“同一”与“劝说”的区别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新修辞学与古典修辞学的相左之处。也就是说, 新修辞学摒弃了古典修辞学研究的陈旧观念, 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中鲜活的言语交流行为, 并且倡导修辞现象是随处可见于现实生活中的有意义的话语形式。概括说来, 新修辞学与古典修辞学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认为修辞行为不仅仅存在于修辞环境之中, 而是更广泛地存在于人的生活环境之中。

1.3“同一”的三种方式

同一理论认为获得认同主要通过三种方式, 它们分别是“同情认同” (identification by sympathy) 、“对立认同” (identification by antithesis) 和“误同” (identification inaccuracy) 。

同情认同着重强调共同情感的产生是与听众建立相应亲情关系的基础, 即说话者希望与受话者在情感上达到“同一”。例如, 影星去某地宣传自己新电影时有可能会告诉大家自己是在本地出生的, 从而拉近自己与影迷的距离, 通过这样的方式达到与影迷的“同一”, 进而获取他们对电影的关注与支持。从本质上来说, 同情认同与亚里士多德的劝说意义有异曲同工之妙, 只不过前者的应用范围几乎涵盖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影响力自然也非劝说意义可以企及。同情认同对于现实生活中人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具有指引作用, 可以促进社会生活的和谐稳定。

对立认同是“一种通过分裂 (segregation) 而达成凝聚 (congregation) 的最迫切的形式” (常昌富, 1998) 。所谓“分裂”是指对立面, 通俗地说就是指拥有共同的“敌人”。这里的敌人可能是人, 可能是物, 甚至也可以是人生活的环境。例如, 八年抗战时期, 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国共两党, 视日本国为共同的敌人, 这无疑促使两党在这一点上达成认同, 形成共同对抗外敌的革命统一战线。共同的敌人可以使原本对立的双方搁置争议, 转而凝聚起来一致抗敌。对立认同思想更进一步说明伯克的新修辞学打破了传统修辞学的桎梏, 体现了他将哲学融入修辞学的超前思维。

最后一种认同方式是误同, 是一种在无意识状态下获得的认同, 这无疑是伯克同一理论中最能彰显其哲学思想的观点。误同主要表现在人们对自身处境的非理性认识上, 它告诫人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要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 尽量避免因认知局限而进入误区。

2 广告中的认同说分析

广告的终极目的就是劝说人们采取行动购买产品, 为此如何吸引广大消费者的眼球, 激发他们内心的购买欲自然是广告创意者必须要考虑的重中之重。这也恰恰符合了广告的AIDA原则:Attention (注意力) 、Interest (兴趣) 、Desire (欲望) 、Action (行动) 。所以, 我们说广告 (尤其商业广告) 就是广告作者在这一过程中运用语言劝说大众形成态度或采取行动, 认同就是此类修辞活动的本质和标志。

2.1 广告中的同情认同分析

“同情认同”强调通过共享某种特质来拉近发话者与受众之间的距离, 在广告中就是广告作者通过目标—实现模式、机会—获取模式为受众提出共同目标和人人均等的机会, 如果广告受众被说服, 那么就达到了“同一”的效果。下面我们对具体的实例进行分析。

例1:i Phone 6 isn’t simply bigger—it’s better in every way.Larger, yet dramatically thinner.More powerful, but remarkablypower efficient.With a smooth metal surface that seamlessly meetsthe new Retina HD display.It’s one continuous form where hard-ware and software function in perfect unison, creating a new genera-tion of i Phone that’s better by any measure.

以上是美国苹果公司i Phone 6的广告宣传语。当今社会, 手机作为人手一部的通信工具,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手机市场始终保持绝对的优势, 是每个手机厂商都必须首要重视的问题。该宣传广告中, 苹果公司明确指出i Phone6不止外形变大, 而且在各个方面都有显著的提升, 尤其是软件与硬件的搭配, 堪称天作之合, 这无疑是每个手机使用者心中的完美手机。如此性能出众的手机, 很容易在广大消费者内心引起共鸣, 促成同情认同, 公众倾向于接受该广告, 就会愿意采取行动购买该产品。

2.2 广告中的对立认同分析

广告中对立认同的主要实现方式是双方携手应对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和挑战, 这就从修辞学的角度印证了广告语篇分析的问题——解决模式。广告创意者通过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来解决问题从而改善消费者所面临的处境。此种模式之下, 共同分担忧愁与烦恼, 进而联合应对挑战是双方认同的基础。我们以FANCL美白淡斑精华液为例来看广告创意者如何运用对立认同使受众认同广告产品。

例2:“美白祛斑精华液”新加成分“霍霍巴叶精华”能去除因紫外线而形成的自由基, 防御自由基伤害皮肤而出现的光老化, 有效抑制与色斑形成有关的酪胺酸酶 (Tyrosinase) 的活性, 令色斑、雀斑不易出现。

对于广大爱美女性来说, 紫外线的照射容易造成肌肤老化, 从而引起色斑、雀斑, 这正是她们面临的头号难题。FANCL深知广大女性朋友的这些困扰, 设身处地为她们着想, 潜心研制出这款美白淡斑精华产品来对抗色斑、雀斑。广告语言不仅从侧面提出了问题, 也给出了问题的解决方案。多数女性观众看了这则广告内心自然会有所触动, 将FANCL看作自己的知心朋友。如此情景下, 认同就产生了, 其产生的基础是大家有需要共同应对的“敌人”, 即色斑、雀斑问题。广告中的精华液正是为解决这个女性最关心的问题而研发投入市场, 这里认同是通过双方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抑制色斑、雀斑的出现而得到加强。

2.3 广告中的误同分析

不言而喻, 误同的观点最具发人深省的哲学意义, 导致误同产生的原因是人的认知存在局限性。误同之所以是最有力的劝说方式之一, 是因为它活跃于无意识层面, 多数情况下很难被察觉。博克以汽车为例, 指出“作为个人的我们, 很容易错误地将机械的能力视作我们自己的能力”。 (Burke, 1998) 我们知道, 多数情况下广告中塑造的形象容易得到受众认同而引起共鸣。受众会无意识地将自己等同于广告中的人物形象, 想当然地以为只要使用了该产品就会轻而易举地达到广告所宣传的效果, 此种臆想出来的体验促使了认同的产生。例如, 观看雅诗兰黛化妆品广告的女性可能会错误地将自己与广告中魅力无限的模特形象等同起来, 从而采取行动去购买该品牌的产品。在下面这则娇韵诗双萃赋活修护精华露广告中同样可以发现这种策略。

A complete serum:

-skin looks firmer, wrinkles appear smoother

-the complexion looks more even and regains its glow

-pores appear less visible

广告将一位冰肌玉肤、举止优雅的美女的形象充分展示。当消费者被广告中这位宛如落入凡间的天使的女明星所吸引时, 很可能会简单地认为只要使用了娇韵诗的这款产品就会立刻像这位女明星一样拥有光滑洁白、吹弹可破的肌肤, 并引来众人羡慕的目光。为了满足这种被激起的“欲望”, 消费者会通过各种渠道去进一步了解产品而采取行动, 在含蓄之中提出满足“欲望”的实现方式是这类广告的突出特点。

3 结论

认同策略阐明了广告文本修辞中的一个主要动机, 即通过得到读者的认同来劝说读者。通过认同说服广告受众采取行动消除与广告创意者之间的分隔, 最终认同广告产品。本文是在伯克同一理论的基础来分析广告文本的, 初步探究了同情认同、对立认同、误同三种修辞策略在广告语篇中的运用, 试图为广告语篇分析提供新的方法与途径, 深化人们对伯克修辞学理论以及美国新修辞学的理解。

参考文献

[1]Burke K.A Rhetoric of Motives[M].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9.

[2]肯尼斯·博克.当代西方修辞学:演讲与话语批评[M].常昌富, 顾宝桐, 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3]顾曰国.西方古典修辞学和西方新修辞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0 (2) :13-25.

同一性理论 第10篇

在微观领域, 量子力学与经典力学的矛盾之处在于, 经典力学只有波动性而无粒子性, 而量子力学虽有波动性和粒子性, 但其却又是不连续的, 现在, 有没有一种可能使二者联系起来, 经笔者研究, 认为存在着这种可能性。由于这种可能性, 就又使量子力学-经典力学-相对论力学相统一起来。

1 普朗克黑体辐射实验中得出的量子化可以变为连续的

1) 跷跷板效应及电子的波形, 及对测不准原理的大胆突破

笔者在《续论与连带性能量保留即能量不守恒有关的几个问题》 (科技传播2014第3期) 中论述了电子受高频或低频辐射后会产生跷跷板效应。即, 当电子受高频辐射时, 光子被反射掉, 电子被辐射位置振幅增大, 频率升高, 从而此处膨胀, 这时电子质心必向此处偏移, 而相反处频率则稍低, 故电子轴心必向相反处偏移, 质心与轴心背离, 继而, , 由于相反处相对于被辐射点处的半径相对短些, 因而, 根据角动量守恒, 相反处的角速度必有加快的趋势, 于是, 质心与轴心又逐渐重合, 在这一过程中, 电子因轨道外侧频率高于内侧, 因此, 其必向轨道内侧进动, 轨道变狭长, 从而向高能级跃迁, 这在电子轨道1/4周时即完成, 在第2个1/4周时, 电子由于质心轴心再度趋于重合所产生的涡旋力而发射光子, 电子这时从远日点向近日点跃迁, 这是高能级向低能级的转化, 电子这时又向轨道外侧进动, 轨道趋圆, 因此, 电子受高频辐射时, 其波形, 基本可看成是简谐波 (但又与简谐波有所区别, 我们称为闪波, 似闪电波形) , 这是因为进动时, 电子向远日点跃迁, 轨道变狭长, 我们知道, 球体直径增大1倍, 体积扩大8倍, 因此, 其振幅似为8/2π但因为8倍是3维的, 而我们这里描述的是2维的, 故8应改为h, , 即普朗克常量, 即跃迁时振幅有h/2π倍, 再加上量子数n, nh/2π, 此即为电子的动量矩。在此条件下形成的波的波形, 相当于维恩公式所描绘的波形。

当电子受低频光子辐射时, 被辐射位置频率降的很低, 而相反处频率则相对较高, 于是, 轴心向被辐射位置偏移, 而质心则向相反处偏移, 由于相反处远离轴心, 因而, 角速度必同步稍有下降, 但此时, 被低频辐射位置频率更低, 而且, 半径更短, 因而, 角速度必加快, 从而达到降频后的轴心与质心的重合, 在此过程中, 电子同样产生跃迁, 只是方向相反, 因为轴心靠向轨道外侧, 故跃迁方向指向近日点, 而后, 电子在涡旋力的作用下, 发射一颗光子, 由于动能减少, 电子只能仍维持原来的进动方向, 即, 进动方向也指向近日点, 与受激跃迁时的方向一致, 因此, 电子受低频辐射时, 其波形近乎于左图, 这相当于1/x的波形, 这同瑞利-金斯公式描绘的图形近乎一致。

从上面分析来看, 我们可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 高频辐射和低频辐射的波形合起来, 正好相当于普朗克黑体辐射公式, 其波形近似于闪电, 故曰, 闪波, 其实闪电本身, 可能就是这种波形的放大;

(2) 电子的轨道是可测的, 这是对测不准关系的一个大胆突破。这是从跷跷板效应得来的;

(3) 电子受激而产生的跷跷板效应, 就是一个谐振子, 因为电子受激时, 外力被反射, 但在这外力的作用下, 电子内产生跷跷板效应, 从而孕育一颗光子, 并发射出去, 发射出去后, 电子的能量守恒 (这里, 先不论连带性能量保留, 即能量不守恒) , 这就是回复力, 当自发发射的光子再作用于其它电子上, 就相当于再来一次, 电子又振荡一次, 因此, 电子受激后产生的振动效应, 就是一个谐振子;

(4) 电子的波动, 在计算时可用两种方法。高频辐射时用经典波动方程, 加入量子化元素。低频辐射时, 用欧拉-傅立叶级数中的2L为周期的公式加入含时项及量子元素等计算, f (x) 取1/x, 这两个计算方法, 见后面2中之论述。

2) 原子内电子的潮汐运动

第一, 原子核内的质子与电子互射光子交换能量, 它们的相互作用就使原子内始终如潮汐般的运动, 即, 某一质子、电子相互作用会引起其它电子质子的连锁反应, 从而引起全部电子质子的移动, 这种移动就像是多米诺骨牌, 每时每刻都发生着变化, 产生连续的潮汐运动。

第二, 原子内的壳层结构与潮汐运动是统一的, 即电子在原子内的排列并无内外层之分, 而是随潮汐运动的起伏, 每时每刻都发生着变化, 具体到某一个电子, 某一时刻处在p亚层, 某一时刻其又处在s亚层等等, 但对于原子本身来说, 其p亚层或s亚层上始终布满着相对固定的电子数。

基于以上两点原因, 可以认为原子内的潮汐波形就应该是电子的波形, 但因为电子的波确实是量子化的, 其本身不连续, 然而潮汐运动中的所有电子在潮汐运动中却可以连成一个完整波形, 即, 每个电子都处在这统一波形的不同相位处, 也就是说, 当原子内某一电子受激后会引起整个原子内、以至于原子群中其所有电子的波动, 而且, 这些电子的相位都是可以衔接起来的, 方向一致, 这样, 就有了统一的波, 或者说, 在微观领域同样存在着简谐振动和连续的简谐波, 这正像上面所说的闪波, 闪波, 可能就是微观领域的连续波形。同样, 普朗克黑体辐射中的谐振子, 在特定的条件下也可以是连续的。否则, 我们平常见到的日光就会是脉冲波了。

2 具体计算方法

升频用经典力学的波动方程, 并加上量子化元素, 以及连带性能量保留 (即能量不守恒) , 即相对论力学元素。见, 周万连《宇宙膨胀和能量守恒问题》科技传播2013, 11 (下) 152。

Y=nh/2πA COSωw+ (t1-x/uw+)

这里w+=万能比值, 即降温/升温, 这是加入了相对论元素, 即宇宙的膨胀系数。见, 周万连《续论与连带性能量保留即能量不守恒有关的几个问题》科技传播2014, 2 (上) 111, 因为降温比升温用的时间稍长, 它的比值就表示能量有所升值, 即膨胀系数。下面的w-=万能比值的倒数, 表示下降趋势。

上式, 即受高频作用时所用的公式

降频用欧拉-傅立叶级数公式, 并加上量子化元素, 以及万能比值, 即, 连带性能量保留 (能量不守恒) , 即相对论力学元素, 见下:

现取其和号后边部分, 并加入含时项等, 改为,

这里w-=万能比值的倒数。表示趋于下降。而2πnw+/h则表示在降频中, 虽然用动量矩的倒数 (表示下降) , 但仍有连带性能量保留发生, 能量有微升, 故加上一个w+, 即膨胀系数。

实际上, 以上两式都包含了相对论力学元素, 因此相对论力学与其它两种力学的关系就不单独论述了。

但需要说明的是, 在宏观领域, 经典力学只要乘以万能比值 (膨胀系数) w+, 得出的就是相对论力学。

3 一点释疑

我在《续论与连带性能量保留即能量不守恒有关的几个问题》一文中, 关于电子跃迁机理中认为, 电子受高频光子辐射, 进动方向趋于轨道内侧, 跃迁方向指向远日点。但在实际中, 电子有时有可能受外来光子辐射, 有时也有可能受核内质子发射的光子的辐射, 这两种辐射作用是不同的, 前者肯定击中电子外侧, 这同上文的解释是一致的。但核内质子发射的光子, 必击中电子的内侧, 按理说, 此时电子进动方向应趋向轨道外侧, 轨道应趋圆。如何解释此问题, 我个人认为, 第一种情况下, 电子受激后, 必向轨道外侧偏转一个角度, 即远日点向外侧偏移一点, 因为毕竟电子受力方向在外侧, 但必须说明, 电子轨道仍是狭长的, 进动方向仍向轨道内侧;第二种情况下, 电子的远日点必向内侧偏移一个角度, 这是因为, 原来电子就是外侧强于内侧, 现在内侧转强, 正好省略了跷跷板效应的一个过程, 因为角动量守恒也正是要使电子内外侧平衡, 由于这个原因, 故电子的进动方向仍趋向轨道内侧, 轨道仍狭长, 只是两者向远日点跃迁的角度不同, 二者呈90度角, 左侧为核内质子的辐射跃迁方向, 右边是受外来光子的辐射的跃迁方向, 或者, 反过来亦如此, 这要看电子在核的哪一侧而定。

摘要:本文根据跷跷板效应, 描绘出电子的波形, 即电子轨道是可测的。又提出原子内电子的潮汐运动, 从而认为电子波形虽是量子化的, 但是是可以连续运动的, 据此推断用经典波动方程, 增加量子化的元素, 从而就可以计算微观领域的运动关系了。同时, 文中并论述了经典力学与相对论力学相统一的可行性及方法。

关键词:跷跷板效应,能级,闪波,潮汐运动,万能比值

参考文献

[1]周万连.宇宙膨胀和能量守恒问题[J].科技传播, 2013, 11 (下) :152.

品牌同一性测量维度研究 第11篇

一、品牌同一性的涵义和模型

品牌同一性是国外营销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种新的品牌概念, 是指一个品牌在目标消费者心目中被认同的形象。它体现了企业或组织最希望品牌所能代表的东西, 而这些东西是企业最本质、最具特色、最能对目标公众产生极大吸引力的内容。

国外学者在对品牌同一性的研究中, 提出过若干不同的模型。法国著名学者Kapferer于1992年提出了品牌同一性的六棱柱模型。该模型将品牌同一性分为体格、个性、文化、关系、反映、自我形象等六个层面。这六个方面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彼此呼应。Aaker于1996年提出, 品牌同一性由四个层面构成: (1) 作为产品的品牌; (2) 作为企业的品牌; (3) 作为人的品牌; (4) 作为象征的品牌 (包括视觉影像/暗喻、品牌传统) 。Schmitt和Simonson于1997年从营销美学角度提出的品牌同一性模型。他们从感官的和美学的特征出发, 提出品牌同一性包括四个要素:道具、产品、外表和宣传, 这四个要素都包含着影响顾客体验的、重要的感官和美学成分。这些模型可为我们进行品牌同一性测量的时候提供参考框架。

二、营销美学角度的品牌同一性测量

Schmitt和Simonson从营销美学角度提出企业及其品牌向顾客提供的不仅仅是核心的产品和服务, 还包括体验的、感官的和美学的利益。他们认为, 美学管理同样能带来顾客忠诚、产生溢价、减少信息干扰、避免竞争者的攻击、通过标准化降低成本以及激励员工等, 有益于对企业和品牌的识别。他们不仅从营销美学的角度定义了品牌同一性及其四个要素, 还提出了道具、产品、外表和宣传四个要素的具体测量内容。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经营模式的品牌同一性要素测量的项目可能不同, 下面以快餐连锁业为例表述的测量品牌同一性的要素项目。

1. 道具维度。

道具要素包括建筑物、办公室、零售场所和企业的交通工具。如餐厅的门面、颜色搭配和装潢;室内点餐和就餐区域的布置;卫生间的设施。

2. 产品维度。

产品要素包括商品或服务的特殊方面或属性。如菜单品项的名称和描述;食物的外观、气味和味道;食物的成分、营养和平衡;以及食物的分类 (小吃或完整的一餐) 。

3. 外表维度。

外表是指包装、标签, 或服务的围绕物等商品的围绕物。如室内的摆放 (盘子、餐具、餐巾) ;外带的包装;员工的外观、效率和礼貌。

4. 宣传维度。

宣传包括促销材料、广告、企业名片及吉祥物等。如针对消费者的广告、网页、室外的标志物、室内的宣传、名称的字体印刷等。

三、基于来源的品牌同一性测量

由于品牌同一性是品牌形象的标准, 是企业期望的品牌形象, 所以该指标体系也可以用于品牌同一性的测量。该模型将品牌形象分为四个维度:产品维度、企业维度、人性化维度和符号维度。

1. 产品维度。

产品是品牌的实物载体, 经由品牌, 消费者会产生许多与产品特性及属性相关的联想, 从而构成品牌形象的重要内容。产品维度的主要指标包括产品类别、产品属性、产品品质/价值、产品用途、产品使用者和产品来源国等。

2. 企业维度。

人们不仅关心产品本身的特点, 而且越来越注重产品提供者的情况, 优秀的企业形象为产品销售提供了保障。企业维度的主要测评指标包括品质、创新能力、对顾客的关注、全球性与当地化等。

3. 人性化维度。

人们常常喜欢将事物拟人化, 赋予其人性特征。将品牌拟人化, 我们会发现品牌形象更丰富和有趣。人性化维度包括了品牌个性和品牌顾客关系两个方面。

4. 符号维度。

符号 (或标志) 往往是消费者头脑中感受最为深刻的东西, 是品牌整体形象的高度浓缩和象征。有两种符号标识是非常重要的, 即视觉符号和隐喻式图像。视觉符号是能激发强烈视觉印象的符号。隐喻式图像主要指能够同时显示一个品牌的功能和传达这个品牌“感情”的标识或标志。

四、基于六棱柱模型的品牌同一性测量

Kapferer提出的品牌金字塔模型的顶端是品牌的核心价值;在金字塔的中层是品牌的风格, 其对应着六棱柱模型的个性、文化、自我形象等品牌同一性的内在因素, 他是品牌核心的反映;金字塔的下层是品牌体现, 其对应着品牌体格、关系和反映, 消费者是从这一层次来了解品牌的。如果希望塑造一个长期存在品牌, 则必须清楚地理解品牌的核心点, 从上至下地运作, 品牌风格及风格的变化不能违背品牌的核心识别, 品牌体现必须落在品牌适应的范围内。所以, 可以围绕着品牌核心从体格、个性、文化、关系、反映和自我形象六个方面测量品牌同一性。

1. 体格。

一个品牌首先要有一体格, 即显著的 (一旦提起该品牌就立即引起注意) 或主要的 (可能并不突出) 独立特性的外在表现。体格是品牌的基础, 就如花的茎, 它是品牌传播的传统基础, 是从品牌中的主要或突出产品中提炼出外貌特征。而要有一个理想的品牌体格, 就可以从营销美学的角度也就是从道具、产品、外表和宣传入手寻找若干项显著的或主要的独立特性, 并确定其外在表现特征作为测量维度。

2. 个性。

品牌要有性格。如果我们用人的形象来描述品牌, 那么我们会逐渐形成谈论该产品或服务的拟人化的印象。Jennifer L.Aaker将品牌个性定义为消费者赋予品牌以人格化特征的集合, 并通过因子分析将品牌个性归纳为“纯真、刺激、称职/有能力的、教养和强壮五个维度, 开发了一个较为系统的测量量表。以上五个品牌个性维度在西方营销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黄胜兵和卢泰宏对品牌个性维度的本土化研究做了尝试, 得出了由66个品牌个性词汇构成的五个品牌个性维度, 并将其分别命名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仁、智、勇、乐、雅”。这项研究作为品牌个性维度研究的本土化尝试, 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可作为测量国内品牌的品牌个性的维度。

3. 文化。

文化是品牌的灵魂, 它决定着品牌对外沟通的基本原则, 是品牌的生产者和 (或) 生产国价值观的体现。所以, 我们可以将品牌文化品牌的生产者和 (或) 生产国价值观联系起来, 通过生产者的文化或生产国的文化来反映品牌文化。如苹果电脑反映了加利福尼亚文化, 因该州是以尖端的科技为象征。美国密西根大学商学院的Denison教授构建了一个能够描述有效组织的文化特质 (trait) 模型。该模型认为有四种文化特质即适应性、使命、一致性、投入和组织有效性显著相关, 其中每个文化特质对应着三个子维度, 一共组成了12个子维度, 每个维度都有特定的解释。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在对中外企业文化的量化管理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由八个维度40多道测试题组成的测评量表。分别为:客户导向、长期导向、结果导向、行动导向、控制导向、创新导向、和谐导向和员工导向。相对而言,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的量表显得更为详细, 能较为准确地测量出企业文化的优势所在。

4. 关系。

品牌体现一种关系, 为人们相互间无形的沟通提供了机会。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出发, 哈佛商学院的Susan Fournier开发出了品牌顾客关系测评模型, 识别出用来反映品牌与顾客之间关系强弱的七个维度, 即依赖行为、个人承诺、爱与激情、怀旧情结、体现自我形象、亲近感和合伙品质。何佳讯从中国本土社会心理出发建立消费者品牌关系质量概念模型, 从社会价值表达、信任、相互依赖、承诺、真有与应有之情、自我概念联结六个维度来揭示在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中消费者与品牌关系的特别之处。两个模型为我们测量中西品牌顾客关系提供了参考。

5. 反映。

反映表示消费者心目中想象的品牌目标顾客的形象。反映中的品牌目标顾客与品牌的目标市场通常是有冲突的。目标市场是指品牌的潜在购买者或使用者, 而反映中的使用者则不一定是目标消费者, 而是品牌向目标顾客传达的形象。如可口可乐的反映常是青年人, 但实际上它有更大范围的顾客。查者对品牌C不太熟悉, 使得其对品牌C的个性认知并不突出。关于品牌个性定义的主流观点认为品牌个性可以由其典型消费者的个性投射而来, 也就是说消费者对品牌个性的认知与其典型消费者的个性认知有着相当的一致。所以, 我们也就可以采用与品牌个性测量维度相同的来测量消费者心目中想象的品牌目标顾客的形象。

6. 自我形象。

如果说反映性是目标消费者的外在反映, 自我形象则表示目标消费者自己的内在反映。通过我们对某些品牌的态度, 我们建立起了我们自己的某种形式的内在关联。自我形象和反映都是对顾客形象的测量, 所以自我形象的测量维度和反映的测量维度相同, 也即和品牌个性测量维度相同。

相关文章
婚礼安排表范文

婚礼安排表范文

婚礼安排表范文(精选7篇)婚礼安排表 第1篇婚礼准备及婚礼日程安排表■婚礼筹备计划1.决定婚礼日期、地点、仪式及婚宴方式2.确定婚礼预算...

1
2025-09-22
昙花静静开随笔

昙花静静开随笔

昙花静静开随笔(精选3篇)昙花静静开随笔 第1篇小学生作文:昙花开了正文:国庆节的晚上,我照例去看昙花是否开了.这次惊奇地发现昙花开...

1
2025-09-22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周周练7周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周周练7周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周周练7周(精选10篇)沪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周周练7周 第1篇第7周周练1、圈出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在横线上:迫不...

1
2025-09-22
患者写给医院的一封感谢信

患者写给医院的一封感谢信

患者写给医院的一封感谢信(精选14篇)患者写给医院的一封感谢信 第1篇患者写给医院的一封感谢信尊敬的各位领导:你们好!我是一名来重庆...

1
2025-09-22
欢度新年晚会活动策划方案

欢度新年晚会活动策划方案

欢度新年晚会活动策划方案(精选12篇)欢度新年晚会活动策划方案 第1篇晚会主题:待定( 备选:old if not wild we are young fear...

1
2025-09-22
河北毕业生就业信息网

河北毕业生就业信息网

河北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精选14篇)河北毕业生就业信息网 第1篇河北立法: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针对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经河北省十...

1
2025-09-22
合并同类项参考例题

合并同类项参考例题

合并同类项参考例题(精选14篇)合并同类项参考例题 第1篇合并同类项例1 判断下列各式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请改正.(1)3x23x2x2...

1
2025-09-22
话题作文指导专题

话题作文指导专题

话题作文指导专题(精选8篇)话题作文指导专题 第1篇无愧我心 人可以欺骗一切,但唯独无法欺骗自己的心灵,心灵是比雪山天池还要澄明清澈...

1
2025-09-22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