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晏殊——《踏莎行》
来源:文库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晏殊——《踏莎行》(精选13篇)

晏殊——《踏莎行》 第1篇

小路边的红花日渐稀少,郊野却被萋萋芳草占遍,绿树成荫高楼台榭若隐若现。春风不懂得去管束杨花柳絮,让它们迷迷蒙蒙乱扑人面。

翠绿的树叶里藏着黄莺,红色窗帘把燕子隔在外面,静静的炉香像游丝般袅袅升腾。醉酒后一场愁梦醒来时,夕阳正斜照着深深的庭院。

晏殊——《踏莎行》 第2篇

踏莎行 晏殊

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凭栏总是销魂处。

日高深院静无人,时时海燕双飞去。

带缓罗衣,香残蕙炷,天长不禁迢迢路。

垂杨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

鉴赏

此词以凄婉温润的笔调,抒发伤春情怀的同时,流露出对时光年华流逝的深切慨叹和惋惜,深微幽隐。

起笔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写的是:小草上的烟霭迷蒙,花蕊上的露珠微颤。这两句表面看来都是写外的景象,但内含的却是极锐敏的感受。愁字和怯二字,表现了作者极细腻的情思,且与细密的对偶形式完美地结合为一体。那细草烟霭之中仿佛是一种忧愁的神态,那幽花露水之中仿佛有一种战惊的感觉。用愁来表达草烟霭中的感受,用怯来描写花晨露中的感受,表面上说的是花和草的心情,实际上是通过草与花的人格化,来表明人的心情。晏殊另一首《蝶恋花》之槛菊愁烟兰泣露句,可以与此相参看,境界相同,只是一个是秋景,一个是春景。

凭栏总是销魂处,收束前两个四字短句,细草愁烟,幽花怯露正是愁人靠栏干上所见到的景物。词人只因草上的丝丝烟霭,花上的点点露珠,就消魂,足见他情意之幽微深婉。日高深院静无人,时时海燕双飞去为上片结拍。前面由写景转而写人,这两句则是以环境的衬托,进一步写人。静无人是别无他人,唯有一个凭栏消魂的词人。日高深院之静,衬托着人的.寂寥。海燕双飞反衬出人的孤独。时时海燕双飞去意为:海燕是双双飞去了,却给孤独的人留下了一缕绵绵无尽的情思。

过片带缓罗衣,香残蕙炷,由上片的室外转向室内,仍写人。这里的带缓罗衣,以衣服宽大写人的消瘦,暗示着离别之苦。香残蕙炷之蕙是蕙香,一种以蕙草为香料制成的熏香,古代女子室内常用。残即一段段烧残。炷指香炷,即一炷香的炷。香残蕙炷写室内点的蕙香,一段段烧成残灰,又暗示着室内之人心绪的黯淡。以香炉里烧成一段一段的篆字形熏香的残灰,比拟自己内心千迴百转的愁肠已然断尽,比拟自己情绪的冷落哀伤,也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但作者这里只是客观地写出带缓罗衣,香残蕙炷,更见其含蓄。唯其不直说出来,才不会受个别情事的局限,才能给人无限深远的想象与联想。

接着天长不禁迢迢路一句为上二句作结,两个对偶的双式短句紧接一个长句,严密而完整。不禁是不能阻拦。天长与迢迢路,结合得很好,天长路远,这是无论如何也难以阻拦的。不禁二字,传达出一种凡事都无法挽回的哀伤,紧接带缓罗衣的思念与香残蕙炷的销磨之后,更增加了对于已失落者的无可奈何。结句垂杨只能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以感叹的口吻出之:杨柳柔条随风摆动,婀娜多姿,这多情、缠绵的垂柳,不过是那里牵惹春风罢了,它哪一根柔条能把那要走的人留住?哪一根柔条又能把那消逝的美好往事挽回?这两句中寄托有极深远的一片怀思怅惘之情,象征着对整个人生的的深刻感悟。

秦观《踏莎行》中的哀怨与诘问 第3篇

要深刻的领会这首词的意蕴, 必须先要了解作者的生平际遇。秦观是由于苏轼的赏识而得以提拔, 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因此, 当苏轼陷于新旧党争而获罪遭贬时, 他也受到牵连, 先后由京师被贬到杭州、处州, 继而又遭到谒告, 被削秩, 再贬郴州。他面对接踵而来的政治迫害, 感到无路可走, 而且是一贬再贬, 到至元符三年, 才受命放还, 而死于归途中。

这首词就是他晚年由处州又被贬到郴州以后写的, 突出的表达了理想破灭的哀怨和对不幸命运的诘问, 表现了他那哀苦凄婉的心情。

上阕书写理想破灭的哀怨和谪居生活的孤凄, 开篇三句是理想破灭的深沉慨叹。楼台在这里喻指理想, 可现在已在浓雾中消失, 津渡意思是河边渡口, 这里喻指出路, 可现在在朦胧的月色下迷却了。人说秦词深婉, 擅表心曲。可叹陶渊明所极力夸赞的桃花源, 却原来是一个永远无法寻找的去处, 其中的“桃源”两字是点睛之笔, 是前两个意象的注脚。其中“失”字和“迷”字, 既准确地勾勒出景物的模糊轮廓, 又恰切地写出了作者无限凄迷的意绪。

接着, 作者直接诉说自己谪居生活的孤苦凄楚的情景:春寒料峭, 孤馆深闭, 满眼所见的是:暮霭沉沉, 斜阳似血, 满耳所闻的是:不如归去的鹃声悲啼。王国维认为秦观的词能以境胜, 把自己的心情移到景物上去, 创造“有我之境”, 并说:“少游词境, 最为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 杜鹃声里斜阳暮’, 则变而凄厉矣。”作者由于心事重重, 月夜不眠, 想到在现实中欲归无路, 理想中的仙境又无处寻找, 感到“孤馆”格外冷落。白天无所事事, 又担心夜晚来临。眼看太阳从偏西到没落, 难熬的月夜又将周而复始。正在作者为即将降临的夜晚发愁时, 耳边又响起杜鹃“不如归去”的凄厉之声。试想这是多么难堪的境况, 正与一个被贬谪的诗人的心境相吻合。此情此景着实令人难以忍受。

下阕, 进一步叙述谪居生活, 并对不幸命运提出诘问。头三句写谪居荒僻, 音讯阻隔之愁苦:贬谪之身, 乡关万里, 亲人何处?这里是秦少游借用的典故, 意指亲友间的寄赠和慰藉。“驿寄梅花”见《荆州记》:“陆凯与范晔交善, 自江南寄梅花一枝, 诣长安与晔, 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 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 聊赠一枝春。”“鱼传尺素”是说鱼能传递书信, 典出《玉台新咏》题名汉蔡邕《饮马长城窟行》诗的“客从远方来, 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 中有尺素书”。这两句是说作者在郴州旅舍, 不断收到亲友的寄赠。但纵有挚友寄来的“梅花”, 亲人寄来的“尺素”, 也只不过是把离愁别恨堆砌得更高更重, 压得人喘不过气来而已!“恨”本无形, 而着一“砌”字, 便顿具形态, 再加以“无重数”三字, 使形态之感更加鲜明突出。

这比直说“音讯隔绝”更深沉, 更感人。收尾两句, 借诘问郴州来诘问上苍, 为什么要如此安排自己的命运。词人面江而问:郴江啊, 郴江, 你本来环绕依伴着郴山, 该是何等的幸运呀, 可是又为了谁, 你才如此匆匆地流向潇湘去的呢?愤懑不平的激情填满胸臆, 这种心情是曲折委婉地发泄, 但言词却十分委婉含蓄。这种如痴如呆的怨绝语, 说明作者真的是一个走投无路的“伤心人”。

秦观《踏莎行》鉴赏 第4篇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秦观《踏莎行》

1097年的春天,也就是绍圣四年的三月,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因党争被贬谪,在郴州写下了这首词。据《宋史》评价秦观的诗词,用了一句“文丽而思深”,这首词虽然是在写贬谪的凄苦与悲凉,但整体上词调没有太大的变化。而李清照《词论》认为秦观“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中乏富贵态。”词里用典,对仗写得都十分漂亮,甚至这贬谪的词都是带着凄伤和美丽的。但精丽而感伤,这又是一层境界。

宋代的词人写人间喜怒哀乐,有的是落拓不羁,有的是引吭高歌,有的是低眉浅弄细细唱,秦观则把贬谪之苦写得更为揪心,凄楚。尤其是词篇中这样美丽的词句,不免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以华丽的词语写无限悲凉,秦观的别具一格,使得在词史上,后人充满争论的评议之中多了几分赞颂。

这词的华美,篇章之中随处可见。“雾失楼台,月迷津渡”,迷雾,楼台,明月,迷津,似乎人生的懊悔,迷途不解,无常,阴晴不定都在这里了。绍圣三年的时候秦观居然因写佛书而被贬谪,看来这生的迷津,宦海仕途真是让人不得其解。开头两句,视线中只有凄惨的雾,朦胧的月,渡头桃源都是古代典故里的想象,在这里是无法寻觅的。陶渊明的桃源和南山似乎都被这迷雾遮挡,即使是望断天涯也是无处可去。

这种凄迷之美,是指贬谪之处的荒凉。一生的遭遇如此,连前头渡口都看不清楚。这是一种欲哭无泪的倾诉,这样迷离、美丽的句子,用在这里陡地让读者在心里增加了凉意和迷失。

做一个宋代人,须得在精神上有承担排挤、贬谪、冤屈的人格力量,在心灵上有包容百家,海纳百川的气度才能在词境上有所开拓。秦观想在这贬谪之地寻找到属于他的桃花源,但是得到的只有失意。寻找了无数的日月,在宦海数次沉浮,却始终寻觅不到生命的意义所在。这就是“桃源望断无寻处”的心境,是一种无助的徘徊,有太多的心酸。这种情绪就是词篇起首流露出来的凄苦。“桃源望断”,愁绪不减,雾和月都像是不可逾越的障碍横组在那里,想乘船离去,已是不能。

阅读宋词,对案沉思,会看到寻觅精神世界里的桃源词人,士官、酒徒、村夫野老。而秦少游也并不例外。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其特定的内心向往的地方。桃源对于他们来说并不只是一个名词,一个象征符号,而是内心流淌的血缘所信仰、追求的目的。理想主义的词人,积极入世的改革家,或者终生耗在仕途之上的政治家,他们对此都有着一致的热情。

敖陶孙《诗评》里写秦少游,谓之是“终伤婉弱”,其实也算不错,但秦观的婉弱并非病态的痴迷伤神之惑,而是无限哀愁的抒发与寄予。他栖身郴州,看着江水流过,有着“谁共我,醉明月”的怅惘。李调元《雨村词话》认为他的词“首首珠玑,为宋一代词人之冠。”虽然有所夸大,但是秦少游的词影响之大,已经是得到世人公认的了。

秦观大约是没有想到,此生竟然会有如此尴尬的境地。“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仿佛在贬谪之后世事已经昨是今非,杜鹃啼叫,声声都是凄厉无比。秦观如今栖身在远离桃源和故地的郴州客舍,春寒来了躲不过,雨水来了看彩虹,置身在这样的陌生之地,心声凉意,看着斜阳里的鸟雀飞来飞去,无言之中充盈着寂寥之情。春寒料峭,行旅艰难,看满山斜阳日暮,眼里不知不觉已盈满了泪花。此二句,将秦观的悲愁失意,迷途苦恨写得淋漓尽致,景致里是无“我”的,那个陷入困境的“我”、失意的“我”,躲在郴州的客舍,日暮苍山,寒意袭来,人生是越来越看不懂了。一个人紧闭寒门,听着天空中鸟儿的啼叫,尖锐的鸣叫让秦观无法释然。在郴州的日子里,他陷入绝地,他的身份只是一个潦倒的词人,而人生似乎再无拯救与逍遥的可能。天地之大,并没有给予他太多的选择机会。

但是虽然如此,理解他的人仍然是存在的。王国维对于这个斜阳时日,有着相当高的评价。而秦观的这两句词,更是为历代诗话所钟情,有众多的评注点拨版本。因为它是有悲情,有境界。

生性洒脱的秦观到了这个黄昏,也感觉到戚戚然,恨不能离开此地。他想起“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的故事,千头万绪在心中,已经没有旧梦,投寄书信也不能改变此身的遗憾。心头的恨意让愁苦更显出了凄凉之意,这种抗争是无奈的,但作为一个词人,亦有着他不甘陷身于此的心气。在这里,尤其是“砌”这个字用得十分生动,让人能在艺术欣赏中体会到那种受困的境地。

至于末尾一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其实是通过形象的写法,表露内心无限感慨。这是自问,也是质疑,是左思右想不得其解的郁闷。王国维的佳句“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句话用来注解秦观这首词的末句,是再恰当不过了。

郴水绕过郴山,奔向北方的潇湘,春寒料峭的时节依然可以看到秦观无言问苍天的情景。

踏莎行晏殊阅读答案 第5篇

晏 殊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

踏莎行晏殊阅读答案 第6篇

2.词的上片写暮春景色,使人隐觉一丝淡淡的闲愁;下片写翠叶藏莺,珠帘隔燕,写静香游丝,写斜阳深院,完全是为描写内心深处的愁怨作铺垫,起到了一种使寂静中的闲愁更加悒郁深远的烘托作用。全词语言清丽幽雅,虽不十分雕凿,却神情俱得,精微有致。

3.B

4.4.包括出游时的郊外之景和归来后的日落之景。抒发了诗人对韶光易逝的惆怅、惋惜的情怀。(4分。两幅图景各1分,情怀1分,分析1分。)

古代诗歌阅读 踏莎行晏殊 第7篇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诗歌吧,诗歌具有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的特点。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诗歌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代诗歌阅读 踏莎行晏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踏莎行·晏殊祖席离歌,长亭别宴。香尘已隔犹回面。居人匹马映林嘶,行人去掉依波转。画阁魂消,高楼目断。斜阳只送平波远。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

此词上片开始写送别场面,然后分别从居者、行者两方面写离情,一方面表现居者依依难舍,另一方面叙写行人不忍离去。下片单从居者方面写思念。因行者从水路乘船走,所以仍紧扣水波写。“只送平波远”与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之意境相同。

起二句,写饯别情依依。古人出行时祭祀路神,因称饯别宴会为“祖席”。“长亭”为送别之地。“离歌”与“别宴”同属一事,而“别宴”又与“祖席”意同。此处不避重复,是为了强调送别的场面。“香尘”句,写刚分手时的情景:落花满地,尘土也带有芬芳的气息,已隔着漠漠的香尘,彼此还一再含情回顾。“回面”,虽未点明是“居人”还是“行人”,但可以想见双方都缱绻缠绵,不忍别去。四、五句从送者与行者分别写来,两相对照,令人尤难解颐。尽管在频频回望对方,总有不能再看到的时候。一个小树林,隔断了人的视线,那马儿也象了解“居人”的心意,仰首长嘶,而“行人”已乘船渐行渐远,终于随着江流的.曲折而隐没不见了。马嘶、棹转,从侧面衬托出别情之深。

过片两句,写“居人”登上画阁,不禁黯然魂消,凭倚高楼,独自含愁极望,惟见江波映照着落日余辉,伸展向遥远的天边,徒令人增添别恨而已。居人登楼,只是惘惘离怀,有所不甘,并不必为了继续目送行舟。词语不粘不脱,有悠然远意。在时间上,下片与上片亦不一定紧密衔接,登楼极目,只是别后的情事,遥念行人,无时能已。句中“只送”二字,怨极恨极而又无可奈何,语言平易而意旨深曲。收二句“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写别后的思量,自上句“平波远”三字化出。抒情主人公放纵自己的想象,让此情随波而去,绕遍天涯。由眼前的渺渺平波,引出无穷无尽的离愁,意境本已深远,再以“天涯地角”补足之,则相思相望之情几趋极致。

晏殊——《踏莎行》 第8篇

关键词:秦观  《踏莎行》  审美意蕴  人生启示

以独具善感之“词心”著称的秦观所作的《踏莎行》(雾失楼台)[10]是其天赋敏锐之心性与平生苦难经历、高超作词艺术修养的结晶。古往今来,不知引起多少名家的赏识,产生过良多感慨。该词词旨凄婉,音调低沉,反映出封建士大夫遭贬失意时的脆弱性格,而且全词以写实与象喻相结合,开拓了高远、深沉、凄凉的词的意境,包含着无穷的审美意蕴和诸多的人生启示。

《踏莎行》写于哲宗绍圣四年(1097),是秦观由之前的贬所处州(今浙江丽水)被再贬到郴州(今湖北郴县)时所作。此时他因旧党关系受到当政者排斥,官职被削,一再远徙,心情悲苦,于是缘情写景,写下这首千古流传的唏嘘词句。

对《踏莎行》一词的欣赏,深谙秦观禀性的词作大家苏轼最欣赏末两句,据毛晋《宋六十名家词》云:“坡翁绝爱此词尾二句,自书与扇云:‘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1]而词评名家王国维却欣赏上片末两句,他认为:“东坡赏其后二语,犹为皮相”。[2]二人有此分歧,我们认为,这恰好道出了《踏莎行》的双重审美意蕴。

(一)用“搜研物情,刮发幽翳”之笔意写自然之美

细读全词,不难看出词人当时仕途遭遇挫折,孤苦待罪他乡,思念故土那种极其深重的悲苦。

上片写悲苦绝望之情境。“楼台”本是高大的,此时已被白茫茫的重雾完全淹没无存,“津渡”本可以带给人指引和济渡出路的希望,却在朦朦的月色中完全迷失不可得见,桃源仙境望不见,到哪里去寻访呢?此三句富有象征意味的形象,是词人极痛苦时一种幻觉的抒写,是以自然之物喻心灵中的一种感觉。秦观被贬郴州,想到了桃源的故事,才说“桃源望断无寻处”,由“桃源望断无寻处”的哀叹,想到“雾失楼台,月迷津渡”,这是整个美好理想的破灭。一切无望,他便回到惨淡的现实中来,发出凄厉的哀叹:我怎么忍受得了形单影只被困春寒料峭的孤馆中的痛苦呢?夕阳西下,杜鹃催暮,啼声凄切,如在唤我“不如归去”。正因为有前三句对绝望悲苦心情的象征性描写,“高楼”既“失”,“津渡”已“迷”,“桃源”在人间“无寻”,才有对“孤馆”“春寒”“鹃”啼归去、“斜阳”日“暮”的实景描绘,至此词人便更不“可堪”了。这两句写实之景,写出了一个流落迁贬之人,对于自己生命的未来一种没有保障的忧伤和恐惧,一种深情绵渺的叹息。其实,何止一首《踏莎行》,纵观一本《淮海居士长短句》,总能让人触摸到这种深情的美文,它总是注意形象与情意的结合,情中生景,景中有情,给读者直接鲜明的一种感动兴发的力量。以“孤馆”写人孤苦无依,“春寒”写心寒,在杜鹃鸟声声呼唤着归去但又不能归去的从早到晚的痛苦煎熬……譬如他的《浣溪沙》之“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以飞花拟梦,以丝雨状愁,以有形喻无形,以物境绘心境;再如他的《减字木兰花》之“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把抽象的诗意与情感比作具体的物象,等等。

从深层意蕴看,本词上片的后两句是以杜鹃之啼,代表春光之消逝,又与本句的“孤馆闭春寒”“斜阳暮”相溶,本是春天,却只感其孤苦凄凉之寒意,大好韶华就在声声的唉叹中走向“斜阳”暮境。这是正面叙写贬谪之情景,写得情景交融,自然感人。这与王氏的“以自然之眼观自然之物,以自然之舌言情”“一切景语皆情语”[2]等鉴赏标准相吻合,而词的其他地方多为用典或象喻之语,为王氏所不赞赏,故只称美此二句。

苏轼在《祭张子野文》中说:“清诗绝俗,甚典而丽,搜研物情,刮发幽翳。微词婉转,盖诗之裔。”(《东坡集》卷三十五)其中“搜研物情,刮发幽翳”一语,可用来概括该词以自然及人文的物质世界为审美对象的特点,这也是秦观词之基本风格:绘写物态,又以物态寄寓感情,让情感在物态、物境的掩映下汩汩流淌,动人心魄。这要求作家看物、观物极为专注和精致,达到忘却自身,和对象融为一体的境界。观察的如此深“入”,便使他的作品能“出”得如此新颖、神妙,这是艺术家不可缺少的高情远识。但与东坡不同,秦观写江山之胜时,少有东坡的清新俊迈之笔,多显柔弱婉约之词格,东坡就曾以“山抹微云秦学士”句戏秦观词的气格之病。有人说,东坡的词把词变成诗了,“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乎尘垢之外……(胡寅《酒边词话》)”;而秦观的词把它又拉回到词来了,成了词人之词。什么叫词人之词?这是指秦观词中所写的常是那种最柔婉、最幽微的一种感受,极尽词幽柔之宗风,他的词是词林里真正的“当行”“本色”之作。他总是将这种“弱”附丽于自然景物中,从他心底流出的,是以婉约之笔抒写的幽邃情怀,故极感人肺腑,充溢着凄美的生命意蕴。这可以说是“大中见小地传递物态,移注入情,发其未逮。以见幽微,是审美的深化”。[3]

(二)用“曲尽人意,动摇人心”之情抒写生活痛感之美

在中国传统诗论中,自《毛诗大序》就曾有过“情动于中,而行于言”的说法。而就引起“情动”的因素而言,则《礼记·乐记》中就有过“人心之动,物使然也”的说法。其后钟嵘在其《诗品·序》中,对于使人感动的物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属于自然界的现象,另一类是属于人事界的现象。前者如“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夏雨,冬月祈寒”,后者如“楚臣占意,汉妾辞宫……塞客衣单,孀闺泪尽”,前者可“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后者也同样是“凡斯种种,感荡心灵”。

秦观的《踏莎行》是一首很能令人“情动”的佳作。如果说词的上片是借自然物象“摇荡”人之“性情”,则下片就是着重写人事界之景象,以使人“感荡心灵”。

下片极写远谪之恨。友人把梅花送给我,又寄书信来慰问我,或是词人说我怀念我的家人亲友,想托驿使带去一封家信。但不管是谁“寄”谁“传”,结果都是因为远迁荒远之地,关山阻隔,音信难传,于是便只有“砌成此恨无重数”了,要多少日才能收到一封家书,诉说家人与我的长相忆。他要说沉重的悲恨,就用一个“砌”字来叙写,是一块一块的坚固的砖石砌起来的,是重重叠叠的悲恨,数不清,说不尽,无消歇。然后,再举目远望,发出无理之问:郴江水呵,你本有幸绕着郴山轻快流淌,却要为谁流到潇湘,奔向远方?词人那深重的冤谪飘零之苦,思乡感旧之悲充斥字里行间,使人如闻其悲苦哀绝之声。末两句,是无理问天之语,其用意在可解和不可解之间。这在表面所写情景之外更增加了一种神秘而无理性的气氛,更具吸引力和感人的力量。郴江水绕郴江流,东向注入湘江,本是自然现象,无感情可言,但敏感多情的词人在历尽远谪思乡之苦后,竟以自己的心想象为郴江水之心,加入有情字眼“幸自”“为谁”,平添了一种象喻意义。无情的山水顿时化作有情之物,而使那郴水流出郴山直下潇湘不返的造物之天地,成为冷酷无情。这种深隐幽微、哭怨无理的情意是极难以理性去解说的。苏轼也是一个亲历远贬迁谪之苦的人,尽管写得隐曲无理,但他读时会引起一种直觉的感动,这便是“人生经验通感”所致。由于他与秦观有类似的经历,读此二句,便诱发出一种联想,并引起深深的共鸣,用自身的人生经历去补充和证实作家作品的可信性,他们心灵相通的最良导体就是“人生经验通感”,因之参与欣赏品味,苏轼便觉得词人所写是和谐、完美的,代他说出来自己想说的话,这就是苏轼“绝爱”二句的原因。王国维崇尚自然写实,又不完全理解苏轼欣赏二句的心情,故谓之“皮相”。其实,王国维既不懂苏轼,也没体会出秦观内心真正的悲哀。

有时候,在诗词之中,无理之语就是至情之辞。秦观所问的“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令人想起屈原《楚辞·天问》中对天地宇宙的提问,李白的《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李商隐的“人间从到海,天上莫为河”(《西溪》),“何日桑田俱变了,不教伊水向东流”(《寄远》)……这些都是无理之语,也是至情之辞。正是那些生活遭遇到极大忧患挫伤苦难的人,才对天地之间的不平发出这样的究诘。所以,秦观说郴江就应该留在郴山,我们为什么不能挽回那东流之水呢?为什么不能使美好的东西永远留下来呢?这深悲沉恨的问语,写得这样沉痛,而至于“曲尽人意,动摇人心”,这是他过人的成就,是宋词里的一个进展。没有秦观这样深悲沉恨的人,写不出这样一个深悲沉恨的句子;没有那种心灵上想象,不能跟假想形象结合的人,就赏不出下片的象征意味。这里与上片的“桃源”“杜鹃”相承应,由对快乐之处与美好岁月的悼念和怀思,到“此恨无重数”的惨切及最后的流泪追问,笔力沉挚,又余音袅袅,令人深思,展示“缘情”“之作”与“心绪”文学特有的审美意蕴——一种极纯真、痛彻肺腑的心灵审美,那时梦时真、缠绵往复之心曲给人以特有的美感。

《踏莎行》全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共同创造了一个凄婉和绝妙的意境。前人说“诗无达诂”,词亦宜然,不同的人欣赏便各有所得,我们无须强求评判划一,只要能感物怀人,怡情养性,使人生更富诗意与美感,足矣!

词人已矣,但他的《踏莎行》却代代相传,不管如何星移斗换,如何物是人非,此词都能让读者有光景常新之感。宋时事,少游情,似历历宛在,不曾淡去,让人无法淡忘的还有词人与词作留下的人生启示。

(一)莫学秦观作失路之悲

在诸多的人生追求中,常人所看重的往往是个人的名利,对于士大夫文人来说,则主要是仕途和功业,秦观便是此中人,他少年豪俊,胸怀大志,好读兵书,准备驰骋边疆,建立不朽的奇功伟业,并以为“功誉可力致,而天下无难事”[4](陈师道《秦少游字叙》)。不料,世事艰难,他三十七岁才中进士,到四十三岁才在朝廷谋得秘书省正字一职。不久即被卷入党争的政治漩涡,随苏轼等屡受迫害,先后被流放到处州、郴州、横州(今广西横县)和雷州(今广东雷州)。由于他的人生期望值过高,对于人生的挫折和失败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故一旦希望破灭,就异常失望和痛苦。他被贬雷州时,曾自作挽词,丧失了对生命的信念,故此后不久即逝世,年仅五十二岁。一首《踏莎行》,写尽这位“古之伤心人”[5]的伤心事,词中所浸透的泪水和充斥的揪心愁恨都在诉说着词人的失路之悲。

“人生不如意,十事常八九”(黄庭坚《用明发“不寐有怀二人”为韵寄李彝德叟》诗),在人的一生中,一般都难逃困境。面对失意,似秦观作失路之悲的人,十有八九亦为早逝之人。唐代的王勃少年得意,六岁能文词,十四岁就应举及第,当上沛王李贤府的修撰,可后来连遭挫折,自称“失路之人”(王勃《滕王阁序》),后在渡南海省亲时,不幸溺水,惊悸而亡,年仅二十七岁。唐代诗人李贺,因父名犯了皇帝的名讳,入仕无门,一生沉郁不得志,二十六岁便抑郁而逝。南宋词人刘过,关心时政,力主抗金,可谓有理想、有才能,但可惜屡试不第,求仕不成,在失意落魄中只活了四十二岁。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今之读者,在掩卷长思时,莫学秦观作失路之悲。明代洪应明写了一本《菜根谭》,教人“咬得菜根,百事可做”的道理。此乃人生之至理。我们当学苏轼、黄庭坚、辛弃疾等旷达、刚毅、坚强之辈。在苏门词人中最聪明和最令人不可企及的人,当推苏轼本人。他一生遭遇大起大落,但不管得意失意,他都能以灵活圆通的处世态度来坦然面对。苏轼一生,被一贬再贬,最后一次被贬逐到当时最荒远艰苦的“生理半人禽”的海南儋耳去,且时年已过六十余岁。在他准备辞别亲人去海南时,“子孙痛哭于江边,已为死别”(《昌化军谢表》)。儋州生活,果然是“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苏轼《与程秀才书》)[6],但他竟逐渐安居下来,且一住就是三年。不但未死,还对这蛮荒艰苦的地方产生了感情,留下慰人诗句:“垂天雌霓去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儋耳》),“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古真吾乡”(《五谪海南儋耳》)。[6]建中靖国元年(1101),他回到镇江,在游金山寺时,又像给自己一生作总结似的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道:“心似已灰之未,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7]这便是苏轼对人生的觉悟与旷达。在“世路无穷,劳生有限”的浩叹中,唯有苏轼最懂得进退:人不是什么时候都那样执著于在人生大舞台上扮演一个认真的角色,有时应情愿退出舞台,做一个“袖手旁观”的闲人或观众。

与秦观一样被贬至穷山恶水的黄庭坚表现出相当坚强与不屈。元符三年(1100)他被贬至戎州(今四川宜宾),与友人史应之相叙,作《鹧鸪天》三首,其中第二首写道: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着冠。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情观。黄花自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他始终保持精神不被挫败,留下健康的身体和政敌们“走着瞧”,这般坚毅的意志使他的词中出现少见的“狂者”形象:词人虽五十六岁,却面对风雨横吹笛,又醉里簪花倒戴帽子,一副活脱脱的“目中无人”我行我素的模样!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素来是古代无数仁人志士们所共有的政治理想,但辛弃疾却是一个带有典型意义的“材大难为用”的悲剧性人物:报国无门,不得已成为隐居乡间的“闲人”;可谓苦不堪言。他在“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的《永遇乐》中写道:“……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莫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但纵是如此,辛弃疾还会任运随缘,乐天知命,通过自我安慰来调整和平衡心态:“随缘道理应须会,过分功名莫强求”(《瑞鹧鸪》)。可知他不类秦观,故未早逝。

(二)应当珍惜生命,看淡人生得失

一首《踏莎行》,写出了秦观的悲苦与迷离,面对惨淡人生,秦观的无理之问,成了哀告无门的凄厉与沉沦。他在孤馆独宿,在背井离乡的寒颤中走向自己的末路。虽然词人也在寻找“楼台”“津渡”,眺望“桃源”,也曾叹惜春去“斜阳暮”,但词人无力抵抗现实的凄凉,绻缩孤馆,任由寒风肆意吹袭,听声声的杜鹃啼叫,泪流满面。现实已彻底失望,还望亲朋戚友一念,有书信传递温暖,怎奈“驿寄梅花,鱼传尺素”,只能遗下“此恨无重数”堆砌心头,故一面追问郴江水“为谁流下潇湘去”,一面亦有意随水流逝去了。词中隐隐包含着的生命意蕴,乃为自我放弃,并无珍惜之意。所以,此词写于1097年,三年后北行至广西藤州时,秦观便溘然长逝于光华亭。其实,早在绍圣三年丙子(1096),秦观南迁至衡州时,衡阳守孔毅甫一见其人,再见其《秋千岁》词,就大为惊讶:盛年之人,为愁苦之言悲怆太甚!“秦少游气貌大不类平时,殆不久于人世矣。”[8]此时秦观的精神已完全崩溃了。冯煦在《宋六十一家词选序例》中说:“少游以绝尘之才,早与胜流,不可一世;而一谪南荒,遽失灵宝,……”[5]说得很中肯,也很凄惨。

秦观如此,一方面固然与封建社会压抑人才有关,另一方面亦反映出词人未能参透生命的真谛的现状。生命是非常宝贵的,但生命所容纳和负载的人生内容并不全是幸福和快乐,而另有无法逃避的烦恼和痛苦。而且,这些烦恼和痛苦又往往是因为追求幸福和快乐所反弹而生的,所以期望越高失望越大,欲念越多就烦恼越深几乎成了生活中的一条通例。缘此,过分地看重个人的幸福和利益,就会陷入患得患失,烦恼丛生的情感圈子中,人生反而会失去宁静与快乐。这样,为求自我解脱,词人势必要用另一种“看淡人生”的思想去冲淡其人生的愁怨。惟其如此,才算是珍惜生命。但我们知道,秦观是做不到的。且看他在生命后期写的几首词:

在绍圣二年(1095)被贬处州时写的《千秋岁》: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谁今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在绍圣三年(1096)自处州贬徙郴州、途经潇湘时所作的《阮郎归》:

潇湘门外水平铺,月寒征棹孤。红妆饮罢少踟躇,有人偷向隅。挥玉箸,洒珍珠,梨花春雨余。人人尽道断肠初,那堪肠已无!

于哲宗元符三年(1100)在雷州贬所与苏轼重逢时作的《江城子》:

南来飞燕北归鸿,偶相逢,惨愁容。绿鬓朱颜重见两衰翁。别后悠悠君莫问,无限事,不言中。小槽春酒滴珠红,莫匆匆,满金钟。饮散落花流水各西东。后会不知何处是?烟浪远,暮云重。

在这些词作中,除了凄凉、凄苦、凄迷、凄厉外,还有什么?这正是受尽肉体与精神摧残的词人油尽灯灭的预兆!据《全宋词》计算机检索系统统计,秦观词77首,含“泪”字和含哭泣语句的共19首,使用频率为24.7%,为宋人之最。[9]诚如明人杨慎批《草堂诗余》所说:“此等情绪,煞甚伤心。秦七太深刻矣。”

众所周知,苏轼能自我解脱,超越荣辱得失:“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辛弃疾亦能自我解脱,他在《水调歌头·题永丰杨少游提点一枝堂》词中劈头就说:“万事几时足,日月自西东。无穷宇宙,人是一粟太仓中。”既然个人在无穷的宇宙中,渺如太仓一粟,短暂如白驹过隙,那么发生在他身上的一时一事的悲观得失又算得了什么呢?因此他长叹一声:“悟人世,正类春蚕,自相缠缚。”(《贺新郎·和吴明可给事安抚》)此二公乃珍惜生命,看淡人生得失之楷模,吾辈当师之。

注释:

[1]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40页。

[2]王国维:《人间词话》,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2年版,第180页,第32页。

[3]邓乔彬:《唐宋词美学》,济南:齐鲁书社,2004年版,第38页。

[4]陈师道:《后山居士文集》(全二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724页。

[5]冯煦:《蒿庵论词》,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60页。

[6]朱玉书:《苏东坡在海南岛》,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5页,96页。

[7]徐中玉:《苏东坡文集》,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1年版,第3页。

[8]徐培均,罗立刚:《秦观诗词文选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22页。

[9]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21页。

[10][宋]秦观著,徐培均校注:《淮海居士长短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69页。文中其他所引秦观词皆出于此。

晏殊《踏莎行,祖席离歌》赏析 第9篇

诗词名句,抒情,离别,离愁

【名句】

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

晏殊——《踏莎行》 第10篇

主备人:薛胡

审核人:罗旭东

复备时间:

上课时间: 学习目标:

1、掌握晏殊词所运用的白描手法。

2、体会《踏莎行》中所表现的天涯游子的离愁别恨。

3、初步了解北宋初期词作“格调高远”的特点。

一、走近作者。

晏殊,字同叔,北宋前期婉约派词人之一。汉族,抚州临川文港乡人。十四岁时就因才华洋溢而被朝廷赐为进士。之后到秘书省做正字,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升官做了集贤殿学士,仁宗至和二年,六十五岁时过世。性刚简,自奉清俭。能荐拔人才,如范仲淹、欧阳修均出其门下。他生平著作相当丰富,计有文集一百四十卷,及删次梁陈以下名臣述作为《集选》一百卷,一说删并《世说新语》。主要作品有《珠玉词》。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他的文学成就以散文最高,影响也最大。他继承了韩愈古文运动的精神,在散文理论上,提出文以明道的主张。欧阳修也擅长写词,主要内容仍是恋情相思、酣饮醉歌、惜春、赏花之类,尤善以清新疏淡的笔触写景抒情。还有一些艳词,虽写男女约会,也朴实生动。欧阳修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大力倡导诗文革新运动,改革了唐末到宋初的形式主义文风和诗风,取得了显著成绩。由于他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散文创作上的巨大成就,使他在宋代的地位有似于唐代的韩愈。他荐拔和指导了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散文家,对他们的散文创作发生过很大影响。他的平易文风,还一直影响到元、明、清各代。

二、研习词作

A:研习《破阵子》

1.清明前为何选写梨花、清明后为何选写柳花?

春社在春分前后,据花信(花期)风,五日一信,春分依次三信,海棠、梨花、木兰;清明三信,依次为桐花、麦花、柳花。作者力图很准确地写出时令的特征。

2.“三四点”“一两声”是实写还是虚写?

看似实写,实为虚写。意在表现环境的幽静。

3.“巧笑”的句式有什么特点?

“巧笑东邻女伴”是倒装句,调整以后为“东邻女伴巧笑”,东邻女伴笑得真好看呀。这是填词适应格律要求的需要。

4.下阕省略了那些内容?

下阕省略了两点内容:一是采桑女对话内容,“西邻女问东邻女:你为什么笑得如此开心?东邻女回答说”。二是采桑女斗草的过程描写。文笔简洁,手法巧妙。

5笑何以从“双脸”生?

“巧笑”的是东邻女,“斗草赢”的也是东邻女,所以,理当东邻女笑“笑从双脸生”。“双脸”的理解确实是问题。

“脸”这个字《说文》里未收,见于《集韵》《广韵》,“脸”即颊,“双脸”即双颊,“脸”也可解释为睑,双脸即双眼。笑从双眼生,表现东邻女确实发自内心地笑了。

也可以将前句看作东邻女与西邻女之间的对话,这样,就解释为两个少女的笑。

6.两段之间有什么关系?与作者有什么关系?

这首词是三首词里唯一一首有题目的词,题目概括了全词的主要内容。上下两阕扣题展开。上阕写自然景色,描写轻盈飞翔的春燕,缓缓飘落的梨花,星星点点的青苔,绿叶深处的莺啼,飘飘忽忽的柳絮,景物里透出细、小、轻、缓的心理感受,写出有名的“闲适宰相”的闲雅情趣。下阕写采桑少女,描述充满青春气息的乡间少女游玩嬉戏的场景,表现久居高位的作者偶尔流露的人的天性真情。自然景色是青春少女的背景,青春少女增添自然春色的活力,二者相辅相成,浑然一体。凭借文本,可以作出大致准确的解读。

通过描写美好的春景,表现作者对平静自由生活的向往。

小结:阅读鉴赏应依据文本

7.如何体现“格高韵远”的北宋词特点?

“格高韵远”即格调高远,指北宋词的内容和形式在唐五代词基础上的发展。写女子是承袭唐五代词“艳词”之风,写清新活泼的采桑女是发展创新,体现格高韵远。2.B:研习《踏莎行》

1、简要分析这首词上下片的描写的抒情主人公。

2、上片起三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结合下文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春水”的比喻好在何处?

4、下片最后两句“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是传唱久远的名句,试作简要赏析。

四、拓展延伸,背诵。

《浣溪沙》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巩固案

一、字词注音

莎草()征辔()平芜()薰风()迢迢()

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玉楼春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毂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1)“红杏枝头春意闹”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而其中的“闹”用得尤为精妙,为什么?

(2)下阕即景抒情,“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寓情于景,请简要分析此句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看似写实,其实实中有虚,有情有理。请问是什么情、什么理?

(3)“小园香径独徘徊”与词中的哪一句相呼应?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1)“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更恰当?为什么?

《踏莎行》晏殊的词作鉴赏 第11篇

上片起首三句:“碧海无波,瑶台有路,思量便合双飞去。”说没有波涛的险阻,要往瑶台仙境,也有路可通,原来可以双飞同去,但当时却没有这样做;现“思量”起来,感到“不合”,有些后悔。碧海,指海上神山;瑶台,《离骚》有这个词,但可能从《穆天子传》写西王母所居的瑶池移借过来,指陆上仙境。接着两句:“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是说放弃双飞机会,让“意中人”轻易离开,如今后悔莫及,可就是“山长水远”,不知她投身何处了。“轻别”一事,是产生词中愁恨的特殊原因,是感情的症结所。一时的轻别,造成长期的思念,“山长”句就写这种思念。

下片,“绮席凝尘,香闺掩雾”,写“意中人”去后,尘凝雾掩,遗迹凄清,且非一日之故。“红笺小字凭谁附”,音讯难通,和《鹊踏枝》的`“欲寄采笺兼尺素”而未能的意思相同。“高楼目尽欲黄昏”,更类乎《鹊踏枝》的“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既然人已远去,又音讯难通,那么登高遥望,也就是一种痴望。词中不直说什么情深、念深,只通过这种行动来表现,显得婉转含蓄。后接以“梧桐叶上萧萧雨”一句,直写景物,实际上景中有情,意味深长。

比较起来,温庭筠《更漏子》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声声慢》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虽然妙极,恐怕也失之显露了。

晏殊——《踏莎行》 第12篇

宋代 晏殊

席离歌⑵,长亭别宴⑶,香尘已隔犹回面⑷。居人匹马映林嘶,行人去棹依波转⑸。

画阁魂销,高楼目断⑹,斜阳只送平波远。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⑺。

《踏莎行祖席离歌》注释

⑴踏莎(suō)行:词牌名,又名“喜朝天”“柳长春”“踏雪行”“平阳兴”“踏云行”“潇潇雨”等。双调小令,《张子野词》入“中吕宫”。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三仄韵。四言双起,例用对偶。

⑵祖席:古代出行时祭祀路神叫“祖”。后来称设宴饯别的所在为“祖席”。

⑶长亭:旅途中的驿站,为送别之地。

⑷香尘:地上落花很多,尘土都带有香气,因称香尘。

⑸棹:同“櫂”,划船的桨。长的叫櫂,短的叫楫。这里指船。

⑹两句是说“居人”在楼阁之上遥念“”行人。

晏殊——《踏莎行》 第13篇

②用“愁”来表达草在烟霭中的感受,那细草在烟霭之中仿佛是一种忧愁的神态,用“怯”来描写花在晨露中的感受,那幽花在露水之中仿佛有一种战惊的感觉。(2分)

③作者运用拟人手法表面上说的是草和花的心情,实际上是通过草与花的人格化,来表明人的心情。“愁”与“怯”表现出作者非常细腻的情思。(2分)

相关文章
表演人才范文

表演人才范文

表演人才范文(精选11篇)表演人才 第1篇六七岁至十一二岁是学龄初期, 即相当于儿童接受小学教育的年龄。这一时期少儿的主要行为活动是学...

2
2025-09-20
保安班长月总结

保安班长月总结

保安班长月总结(精选6篇)保安班长月总结 第1篇篇一:保安班长年终总结个人总结光阴似箭日如梭,转眼间半年已经过去。回顾我们保安队在近...

1
2025-09-20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精选15篇)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第1篇20**年8月我有幸在市电大参加了“仙桃市第一期小学骨干班主任高级研修班...

1
2025-09-20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精选6篇)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第1篇《四季》文清路小学 刘明霞教学目标:1、认识 9个生字和言字旁,虫字旁和折...

1
2025-09-20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精选18篇)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第1篇1、在董事会的领导下主持办公室的全面工作,负责办公室的日常工...

3
2025-09-20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精选12篇)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第1篇《鸦片战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及危害;林则...

2
2025-09-20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精选10篇)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第1篇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分析及其改进方案阳旭东(贵州工业大...

1
2025-09-20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精选8篇)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第1篇第一章 总论1.1 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项目名称:宝地宾馆改扩建项目 承办单位:...

1
2025-09-20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