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家口小村庄的抗战故事(精选3篇)
孙家口小村庄的抗战故事 第1篇
据工作人员介绍,1938年农历三月十五日,有八辆载有日军的汽车经由孙家口北去,这八辆车于第二天仍由原路返回胶县。于是,曹克明与曹正直等便展开了伏击战的周密部署。
曹部于第二天,即三月十六日一早即将百姓疏散,将400多名游击队员一部分埋伏在南桥头孙家口沿街两侧的百姓家。又在方圆10华里内设下伏击圈,并安排部分游击队员扮作百姓于公路旁假装耕作。在村内街拐角处设有农民用来耙地的耙连在一起的路障,等待战斗。
八辆载有日军的汽车由北驶来,有五辆车先驶过石桥,第一辆车上架有一挺重机枪,进村转弯时,因弯大陂陡,等司机看清前面的路障时,轮胎立时被耙齿刺穿。汽车尚未停稳,埋伏在街两边百姓家的游击队员立即用手榴弹袭击,车内日军统统被炸死,由于双方交战距离太近,日军的重机枪失去作用。后面尾随的四辆车,拥挤在入村处的石桥头上,前进不能,后退不得。埋伏于两边的游击队居高临下,枪弹齐发,日军大部分被炸得血肉横飞。
据孙家口经历伏击战的老人回忆,有一个持指挥刀的日本军官跳下车,哇哇地指挥着车顽抗。在烟火弥漫中,几个日军爬进路边一家院里,疯狂向游击队扫射,十几个游击队员中弹牺牲。见日军火力越来越猛,游击队连长马福生带领数十名游击队员将一捆捆高粱秸点燃,抱着燃烧的高粱秸冲向车去,汽车终被点燃,曹正直即大喊:“上!”四周埋伏的游击队员一拥而上,将残余之敌包围,杀得残敌毫无抵抗之力,冲出的几个敌人四散逃命。
此时,在桥北头未过桥的三辆车,见前面战斗打响,即停止前进,在被埋伏的游击队袭击时,他们迅速下车抵抗,经过激战,被游击队全部消灭。一个日军逃至公婆庙村(今名东风村,下同)后,被村民王道利发现,便吆喝:“快来捉日本鬼子!”孙召亮、孙坚荣、张福臻等扛着铁锨、叉子等跟了上来。日军见势不妙,钻进一个水湾里,见王道利等追去,他即趴在水湾里垂死射击。时值春季,雨少地干,张福臻即扬土,使日军看不清目标,睁不开眼,老猎人王道祥趁机从旁边摸上去,土枪鸣响,日军负伤倒下。这时,一青年眼疾手快,趁机赶上前用铁锨将这个鬼子劈死了。
另有三个日军冲出后,沿河堤向东南逃窜,逃至马家园村时,被阻击圈内的游击队和群众挡住,他们钻进了坟地,凭借坟头顽抗。开始有两个游击队员受伤,后被游击队击毙两个日军。余下的一个逃至刁家丘,被群众杀死。经过7个小时的战斗共歼灭日军39名,此次伏击战游击队伤亡30名,群众10名。
日军反击酿公婆庙惨案
虽然孙家口伏击战取得了胜利,但在不久之后,便遭到了日军的反击。据高密市档案局的工作人员讲述,当时,人们都以为日军全被消灭了,殊不知还有一个日军在战斗中藏在孙家口孙美礼家的麦秸丛里,乘夜逃回胶县城,报告了被伏击情况,并为日军进行残酷的报复提供了线索。
在当时的历史记载中有一段文字记录,档案局工作人员说,真的不忍心讲述这次惨案,他们在看到历史记载时,感到无比痛心,文字记载比电影中的烧杀场面更残忍。
记者翻阅历史文献,让人痛心疾首的一幕跃然在目。一天,天还没有亮,驻青岛的一个中队的日军,分乘四辆卡车,来袭击孙家口。当车行至孙家口村南的公婆庙村东时,村里的老百姓大多没起床。有一位早起拾粪的人在村东围子外见有日军汽车,吓得撒腿就往回跑。日军误以为公婆庙村内有埋伏,此人为站岗者,便向村内开了枪。尚在睡梦中的公婆庙村民,听到从东面而来响成一片的枪声,即仓皇起身扶老携幼拥出大街小巷向村外逃去。日军打了一阵枪未见还击,又听见村内哭喊声。断定没有抵抗力量,方迅速冲进村内。(抗日战争故事)
日军进村以后,便向逃亡的百姓开了枪,瞬间20多名无辜的村民倒在血泊中!接着,日军封锁了村口,挨家逐户搜查。村民王成恩等八位年纪大的人被几名日军赶到王道昌家中,反锁上门,将房上浇上汽油点燃,八位无辜老人全部遇难!一位妇女未及逃出,被几个日军堵在屋内污辱致死。
历史记载中,还有很多鲜活的例子,这些例子足以让每个中国人毛骨悚然,60多岁的老人王兆瑞已逃出,发现10岁的孙子尚在家中,不顾别人阻拦,绕道跑回家中,将孙子领出。谁知,刚一出门,被两个日军拦住,问道:“游击队哪里去了?”他答以“不知道”!日军听后,便朝老人的肚子踢去。孙子见爷爷倒下,扑向日军,搂着日军的腿,喊着要赔他的爷爷,被日军倒提双腿扔出去摔死!
日军在村里折腾了一阵子之后,又向村外追杀逃出去的群众。在村东,他们将20多名群众围赶到一条沟里,架起机枪扫射,霎时,鲜血染红了水沟。扫射之后,又用刺刀把每个倒下群众的肚子挑开。在村北,日军将十几名群众包围在一块坟地里,全部用步枪击杀。
日军在公婆庙村内外,一气屠杀了四个多小时,最后,他们又在村内空地上,用刺刀逼着捉起的十几名青年妇女剥光衣服扭跳,在光天化日之下将她们凌辱后枪杀。
时至中午,日军将公婆庙全村房屋都放上火,顿时全村变成一片火海。村民王乃聚70多岁的老母亲,侥幸躲过了日军的搜捕,却又被烈火烧死。
半天的时间,日军屠杀公婆庙村群众136名,杀伤、烧伤70多名。烧毁房屋800多间,牲畜、粮食、农具等损失不计其数。那时该村尚不满200户人家,受到如此屠杀与破坏,可以想象劫后残状。这便是高密抗战史上有名的“公婆庙惨案”。
这场伏击战,抗日游击队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当地老百姓付出了100多条生命,日本侵略军欠下了红高粱之乡一笔惨重的血债。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备课思考 第2篇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组中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了一个美丽的小村庄, 由于村里的人们不加节制地砍伐树木, 周围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 最后受到了大自然严厉的惩罚整个小村庄被咆哮的洪水卷走了, 那个美丽而宁静的小村庄从此消失得无影无踪的故事。整篇课文以“保护环境”这一主题展开, 警示人们:要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 要从爱护自己的家乡, 爱惜身边的一草一木做起。
本文语言朴实、含义深刻, 以一把斧头为线索贯穿全文, 就是这把斧头, 它砍掉了原来美丽小村庄的一切。全文无一处直白谴责人们滥砍乱伐树木的行为, 而是把抽象的含义化为具体的物象, 让读者从这些可视可感的画面中去领悟、去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
1.对这样的课文, 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 但是, 文中有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与学生的人生体验有一定距离, 理解有难度, 教师要注意引导, 使其深思明理。2.学生已掌握一些识字方法, 可以鼓励学生选择适当的方法来识记生字词。3.学生对大自然总是有一种莫名的亲近, 教学中要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谈阅读感受, 同时教师给予适当点拨, 引发理性升华。
教学目标:
1.自读自认9个生字, 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森林、郁郁葱葱、湛蓝、甜润、盖房、裸露、扩大、一栋栋、各式各样、应有尽有、锋利、喘气儿、黎明”等词语, 摘抄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并体会其表达方法和效果, 同时在读书过程中积累语言。
3.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 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多读和合作探究,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了解小村庄变迁的过程和原因。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本文所蕴涵的深刻道理。
教学流程:
一、选段精读
1.关于课前准备。
课前教师就本单元“综合性学习”中涉及的环保内容, 布置学生上网或到图书馆搜集有关环境保护, 特别是树木在保持生态平衡中的作用等方面的资料, 初步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课前预习是中年段学生应培养的一种学习能力, 恰好本单元又设立了综合性学习这一环节。将两者合二为一, 既能促进本课学习, 又把整个单元学习连贯起来, 使知识融会贯通。)
2.关于课堂问题情境的创设。
(1) 课件显示:郁郁葱葱的森林, 清澈见底的小河, 湛蓝深远的天空, 袅袅炊烟的小村庄。
(2) 过渡导入:这么一个恬静而美丽小村庄, 后来怎么样了呢?请同学们齐读: (幻灯片出示) “什么都没有了所有斧头得到的一切, 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为什么会这样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第7课《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板书课题)
(3) 自主学习: (1)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在文章中画出描写小村庄美丽的词组或句子; (2) 指导理解词语, 并在摘抄本中摘抄好词好句; (3) 感情朗读指导和练习; (4) 学习课文第2~5自然段。标出自然段序号, 画出生字新词, 读通句子, 不理解的字词可以查字词典或请教老师、同学。
(4) 看图质疑:出示小村庄变化后的图, 说说你看见了什么。问题预设: (1) 小村庄最后变成什么样子了?课文是怎么写的? (2) 这么一个美丽可爱的小村庄, 为什么最后会消失了呢?操作:画出那些能说明这个小村庄消失原因的句子, 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相应的句子或词语旁边, 然后交流。
(设计意图:用课件导入, 旨在通过生动形象的视觉刺激, 激活学生的审美体验;出示小村庄变化后的图, 前后形成强烈的对比, 巨大的反差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自主学习时, 学生独立读书、思考, 提出问题, 再交流心得感受。这一过程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关于生字新词的理解和书写。
(1) 需要注意读音的字:斧、造、栋、柴、洪、裸露、扩大, 尤其要注意多音字、平翘舌音的读法指导。 (2) 需要注意字形的字:盖、犁、黎、冒, 重点指导写“冒”字, 这个字是上宽下窄, 上扁下长;“冒”字的上部分不是“曰”字, 第三、四笔的“横”与两边是不相连的, 可和下部分里边的“横”做比较。同时要求注意“会写字”各笔划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 新词理解:应注重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 如“郁郁葱葱”、“清澈见底”可以先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理解, 然后再查字典中的解释。
二、理解重点句
1.“谁家想盖房, 谁家想造犁, 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 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就这样, 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 (1) 这里的两个“谁”是“任指”, 表明这里的人们没有任何的约束和限制, 去山上砍树非常随便, 因此, 森林被破坏也就不可避免了。 (2) “拎”字, 字义与“拿、带”相近, 但为什么不可以换成后两者呢?这个“拎”字表现了人们非常随意的心态, 它把村民那种把砍树没当作一回事的心理淋漓尽致地勾画了出来。 (3) 表达这种随意乱砍滥伐心态的还有“一棵一棵”, 它表示被砍伐的树木很多。 (4) “出现”和“裸露”, 表明小村庄周围的环境开始发生变化了, 但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这预示着环境必然继续恶化。
2.“一年年, 一代代, 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 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树木变成了一栋栋房子, 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 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家具, 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 (1) “一年年, 一代代”指的是很多年, 很多代, 长年累月, 一直这样。 (2) 这句话里有两个“不断”表明了人们对森林的破坏正在继续。句中的省略号意味深长, 它虽然省掉了文字说明, 但是比用文字说明更有韵味森林遭破坏还在继续着。同时, 这里的两个“不断”和一个省略号, 动态地、含蓄地表明了过度砍伐造成的恶果是如何一步一步显露出来的。 (3) 这里连用了三个“变成”, 构成排比句, 表达了作者对人们只顾眼前利益, 恣意破坏环境的愚昧行为的痛心和谴责。
3.“不管怎样, 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 日子过得还都不错。”这句话是对当时情况实实在在的说明, 其中的一个“还”字, 表达出一种较为勉强的味道 (试着去掉“还”字, 意味大不相同) , 实际上是对人们行为的嘲讽。
4.“可是, 小村庄, 却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到了何处。”“咆哮”本来指野兽的吼声, 这里用来形容河流的波涛声, 它生动地反映了小村庄在失去树木保护之后, 洪水是多么的肆虐, 这灾难归咎于人们乱砍滥伐树木的错误行为。
5.“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 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这里的“一切”, 指的是人们通过砍伐树木获得的所有物品。这一句明白道出了乱砍滥伐树木所引发的惨重后果。揭示了人类如果不热爱自然, 自然会对人类进行残酷的惩罚。文本最后“学习伙伴”吐了一个泡泡:“我想对小村庄的人们说”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 阐述自己的想法, 如谴责人们的愚昧行为, 或表达自己的同情之心, 或表述自己对环保提出的建议等等。
(设计意图:本环节在于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 生发问题, 以质疑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小组学习过程中, 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对村庄变迁原因的感悟, 对文本表达方式的揣摩, 对关键词句多角度的分析, 加深对课文内容内涵的理解。这也就解决了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使学生受到心灵和语言文字的双重震撼。在合作学习过程中, 学生探究体验, 交流汇报, 或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 或发表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锻炼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创造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体现了将人文熏陶融于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积累和运用之中这一语文教育理念。)
三、拓展延伸
1.你还搜集了哪些类似小村庄这样的悲剧故事呢?请你展示一下。
2.这么美丽的一个小村庄消失了, 你的心情怎么样?你最想说什么?请你动笔写写自己的感想。
3.课后请你对周边的生活环境进行调查, 与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并搜集有关环境保护的图片、资料, 自编一份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的手抄报, 在班上与同学分享。
抗战经典歌曲背后的故事 第3篇
在上海,田汉组织并领导了“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音乐小组”,开展了救亡歌曲的创作活动。聂耳、任光、安娥、张曙、吕骥、孙师毅等一批歌曲作家创作了大量的抗日救亡歌曲,这些专业的音乐家创作的革命歌曲,其代表作有《大路歌》(影片《大路》主题歌,孙瑜词,聂耳曲)、《毕业歌》(影片《桃李劫》主题歌,田汉词,聂耳曲)、《义勇军进行曲》(影片《风云儿女》主题曲,田汉词,聂耳曲)等。
1936年初,在中共中央“八一宣言”的鼓舞下,一大批歌曲作家先后成立了词曲作者联谊会和歌曲研究会等进步组织,创作出了一批鼓舞人心的抗日救亡歌曲。其中的代表作有《救亡进行曲》(周钢鸣词,孙慎曲)、《五月的鲜花》(光未然词,阎述诗曲)、《牺牲已到最后关头》(麦新词,孟波曲)、《打回老家去》(前发词,任光曲)、《救国军歌》(塞克词,冼星海曲)、《松花江上》(张寒晖词曲)等。
1937年“七七事变”激起了中国人民同仇敌忾的抗战热情,抗日救亡歌咏运动掀起了新的高潮,涌现出一大批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抗战歌曲。代表作有《大刀进行曲》(麦新词曲)、《长城谣》(潘孑农词,刘雪庵曲)、《游击队歌》(贺绿汀词曲)、《在太行山上》(桂涛声词,冼星海曲)、《到敌人后方去》(赵启海词,冼星海曲)、《露营之歌》(古曲,李兆麟、陈雷等填词)。
在党直接领导下的延安,抗日救亡歌曲创作活跃、演唱活动频繁,《抗日军政大学校歌》、《延安颂》、《八路军大合唱》等传唱一时。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冼星海1938年11月3日抵达他心中的革命圣地延安后,两年间创作了《生产大合唱》(塞克词)、《九一八大合唱》(天兰词)、《黄河大合唱》(光未然词)、《牺盟大合唱》(傅秉岱词)以及其他歌曲。
同时,华北各抗日根据地的革命歌曲创作也得到了发展,涌现出了《南泥湾》(贺敬之词,马可曲)、《东方红》(陕北民歌,李有源、公木填词)、《解放区的天》(河北民歌,刘西林词)、《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曹火星词曲)、《团结就是力量》(牧虹词,吴肃曲)等一批名篇佳作。
在南方根据地,《新四军军歌》(陈毅词,何士德曲)唱出了新四军光荣的铁军精神。
抗战8年,这些富有艺术感染力且脍炙人口的抗战歌曲,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军民。然而,这些歌曲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产生的呢?让我们来讲述几首经典歌曲背后的故事。
义勇军进行曲
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1935年。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田汉、聂耳全身心地投入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中。1934年春,田汉将一个以抗日救亡为主题的电影剧本《风云儿女》交给夏衍,并附上该剧的主题歌词《万里长城》的第一段(即现在的《义勇军进行曲》词)。电影的分镜头脚本还没有来得及写, 2月19日夜,田汉在和梅兰芳研究访苏演出剧目后回家时被捕。当聂耳听到田汉被捕的消息,主动要求为田汉写就的主题歌词《义勇军进行曲》谱曲。当他读到歌词“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他仿佛听到了母亲的呻吟、民族的呼声、祖国的召唤、战士的怒吼,爱国激情在胸中奔涌,雄壮、激昂的旋律从心中油然而生,很快就完成了曲谱初稿。1935年,聂耳在颠沛流离中完成了曲谱定稿。一首表现中华民族的刚强性格,显示祖国尊严、充满同仇敌忾、团结御敌豪迈气概的革命战歌就这样诞生了。
《义勇军进行曲》诞生后,立即就像插上了翅膀似的,在祖国的大地上传唱开来。伴随着救亡运动的巨浪,抗日战争的烽火,解放战争的硝烟,唱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这首革命歌曲甚至飘洋过海,声名远扬。1940年美国著名黑人歌唱家保罗·罗伯逊在纽约演唱了这首歌,接着他又灌制了一套名为《起来》的中国革命歌曲唱片,宋庆龄亲自为这套唱片撰写了序言。1944年,马来西亚的抗日战争进入了最艰苦的岁月,一支由华侨和其他各民族青年组织起来的抗日队伍将《义勇军进行曲》歌词中的“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改为“马来亚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作为抗日游击队队歌传唱。在当时的反法西斯战线上,《义勇军进行曲》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最强音。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一致通过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1978年3月5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在“文革”中改定歌词的代国歌为国歌;1982年在五届人大第五次会议上决定恢复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大刀进行曲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这首威武雄壮、慷慨激昂的《大刀进行曲》(麦新词、曲),是抗日歌曲中唱着最过瘾、最解恨的一首歌曲。尤其是最后一声“杀!”集中表现了中国军民对日寇的无比愤怒和刻骨仇恨!这首歌曲原是为二十九军大刀队创作的,它的原歌词是:“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二十九军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咱们二十九军不是孤军。看准那敌人,把它消灭!把它消灭!冲啊!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杀!”
二十九军原属冯玉祥将军领导的西北军。1930年冯玉祥、阎锡山反蒋战争失败,西北军解体,张学良将其中的2.2万兵员改编成二十九军,宋哲元任军长。西北军素有训练刻苦的传统,鉴于武器装备低劣,军长宋哲元提出了建立大刀队的设想。负责训练的副军长佟麟阁将军,亲临北平聘请具有爱国思想的武术名家李尧臣为教练。李尧臣结合自己拿手的六合刀、追魂剑等,为二十九军编了一套“无极刀法”。此种刀法可作刀劈,又可当剑刺。套路简单易学,实战性强。
1933年春,东北军在热河战败,为顶住长城各关口防线,二十九军奉命防守喜峰口。从此拉开了长城抗战的序幕。3月9日,汤玉麟部弃喜峰口而逃,二十九军提前仓促投入战斗,趁黑夜夺回两侧阵地。10日晨,鬼子大举反扑,二十九军用手榴弹和大刀冲杀,杀得鬼子尸横遍野。11日夜,二十九军发挥近战、夜战的优势,迂回夜袭,两个团从两侧插入敌后,拂晓前摸到敌特种兵营地,正在做着美梦的鬼子,多数死于大刀队的利刃下,一个炮兵大佐的脑袋也未幸免。这场战斗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增强了中国军民抗日的信心。
1937年7月7日夜,日寇制造借口,向北平西南的卢沟桥附近驻军发动进攻。二十九军奋起抵抗,仍以大刀显神威。据当年7月12日《世界日报》报道:“日军二百余名……被宋部大刀队迎头痛击……被斩首者占三分之一。”“二十九军大刀队急向日军冲锋,相与肉搏,白刃下处,日军头颅落地,遂获大胜。”“……迨日军行近,大刀队突起,挥刀大杀,日军头颅随刀而下……日军伤亡无数。”另据三十七师二一九团(首先开枪还击,打响抗日战争第一枪的吉星文团)三营营长金振中回忆说,某排官兵放下步枪,只携大刀、手榴弹冲入敌阵,举刀砍杀,声震四野,一举消灭所有敌人。年仅19岁的士兵陈永就砍死鬼子13人,生擒一人。
二十九军大刀队的英雄事迹,深深地震撼了在上海搞抗日救亡运动、年仅23岁的麦新(原名孙默心)。他眼前出现了一幕幕大刀队挥舞大刀与鬼子拼杀的壮烈场面。这位年轻作曲家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一气呵成写完歌词,又挥笔谱上了慷慨激昂的旋律,一首《大刀进行曲》诞生了。出于对二十九军大刀队的爱戴、崇敬之情,又写下了“献给二十九军大刀队”的副标题。歌曲于7月完成。8月,作者在上海浦东大厦亲自指挥了这首歌的首次演出,引起了听众的强烈共鸣。雷鸣般的掌声,伴随着抗日口号声震动了大厅。解放后,歌词第二句 “二十九军的弟兄们”、和第七句“咱们二十九军不是孤军”,改为“全国武装的弟兄们”、“中国军队勇敢前进”,并且删掉了“献给二十九军大刀队”的副标题。但是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大刀进行曲》背后这段可歌可泣的故事。
新四军军歌
1939年3月,作曲家兼指挥家何士德奉命调到了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新四军的负责人项英接待了他,让他组建新四军教导总队文化队并担任队长。当时恰逢周恩来到新四军指导工作。在欢迎晚会上,有人提议请何士德为大家唱一支歌,何士德唱起了《歌八百壮士》。后来大家发现陈毅也坐在会场中,又热烈欢迎陈毅唱《马赛曲》。陈毅引吭高歌,博得全场暴风雨般的掌声。陈毅回到座位后,感慨地对周恩来说:“我们新四军应当有支歌为好!”周恩来含笑点头说:“好呀!你是诗人,你就写个歌词吧!”陈毅慨然应允。
1939年3月,陈毅将歌词提交新四军军部集体讨论,最后他根据大家的意见修改定稿,交给作曲家何士德谱曲。同年5月,这首歌在皖南新四军军部驻地首次演唱,得到军部领导和陈毅的肯定,便作为正式的《新四军军歌》,发表在当时的《抗敌》杂志上。军政治部还正式发出通知,把军歌印发至全军,组织教唱,一时间军歌嘹亮。
《新四军军歌》是一首音调雄浑壮阔、节奏沉稳有力的进行曲,由四个不断展开的段落组成。首段旋律庄重浑厚,体现了正义之师的雄风;第二段旋律舒展激越,是对过去艰苦岁月、光荣征程的自豪的回顾;进入第三段旋律顿挫有力,并以逐句上行的模进,推向全曲第一个高潮,象征着新四军以坚实的步伐,向着新的目标挺进。结束段落以两个转折性的乐句推出“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连续反复三次,一次比一次高昂,具有“铁军真如铁”、“关山渡若飞”的气势。陈毅对此很为赞赏,说:“这样很好,有气魄,正是我写这个歌词想强调的地方。”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他辛劳为民族,共产党他一心救中国,他指给了人民解放的道路,他领导中国走向光明……”这支歌,唱出了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这样一首具有坚强生命力的不朽之作,正是出自河北平山籍人民音乐家曹火星之手。 曹火星原来不叫火星,为表示抗战到底不怕牺牲的决心,他把自己的名字曹峙改为曹火星,立志要做一颗闪亮的红星,做一名真正的无产阶级战士
1938年4月,曹火星加入了平山县青年抗日救国会成立的宣传队——铁血剧社(后改名为群众剧社)。1943年秋天,群众剧社来到平西根据地。当时,国民党发动了第三次反共高潮,蒋介石发表《中国之命运》,狂言“没有国民党就没有中国”。延安《解放日报》针锋相对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为题发表社论,予以驳斥,指出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才是抗日的中流砥柱。共产党领导下的文艺界也加入了对蒋介石批驳的阵营。曹火星回顾抗战以来自己的亲身经历,激情满怀,歌词与曲调油然而生。经过一天一夜的反复修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这支歌诞生了。很快,这支歌就传遍平西根据地、晋察冀边区和各个抗日根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