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临床诊疗分析(精选10篇)
手足口病临床诊疗分析 第1篇
关键词:手足口病,临床表现,治疗
2008年6月-10月, 我市发生以肠道病毒71型 (EV71) 为重要感染原的手足口病流行, 对此全市范围内进行了集中诊治, 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采取有效防治措施, 总结82例资料完整病例, 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45例, 女37例, 年龄9个月-10岁, 其中9个月至2岁2例, 占2.44%, >2岁-4岁75例, 占91.46%, >4岁-10岁5例, 占6.10%。
1.2 临床表现
(1) 发热:所有病例均不同程度存在, 其中37.0℃-38.5℃54例, 38.5℃-39.5℃25例, >39.5℃3例, 热程1-6天, 平均3天。 (2) 皮疹:皮疹多发生在发热前后2天内, 手足掌跖面最多见 (占77.8%) , 丘疱疹为主, 呈离心性分布, 略有痒感。重症者, 皮疹数量少或不典型, 可位于手足指 (趾) 尖端及足跟外侧, 多呈暗红色新月形斑疹或疱疹, 皮疹深在, 小而隐匿。其他部位皮疹可泛发于臀部、小腿、面部及全身, 呈红色斑丘疹或丘疱疹。皮疹多3-5天消退, 无结痂及色素沉着。 (3) 口腔粘膜病变:所有病例均存在口腔黏膜疱疹伴粘膜充血和/或糜烂, 疱疹1-2天破溃呈溃疡, 多见于咽峡部、软腭、颊粘膜、舌及内唇粘膜。 (4) 消化道症状:口痛拒食, 普遍厌食, 20%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5) 其它:合并心肌损害 (乏力为主) 47例, 呼吸道症状 (咳嗽为主) 11例, 中枢神经损害 (肌颤、嗜睡、烦躁嗜睡交替等) 5例, 肝损害3例, 肌无力1例。
1.3 辅助检查
血常规:89.2%白细胞总数正常, 其中71.4%中性粒细胞比率偏高, 淋巴细胞比率降低。心肌酶检查:异常47例, AST 45-57 U/L (正常值5.0-37.0 U/L) , LDH 340-402U/L (114.0-240.0 U/L) , CK 270±55 U/L (25.0-200.0 U/L) , CK-MB 39±17 U/L (1.0-25.0 U/L) , HBDH 198-288 U/L (72.0-182.0 U/L) 。血糖检查22例, 增高6例 (6.7-10.8mmol/L) 。血生化检查:低钠血症及代谢性酸中毒26例。脑脊液检查2例, 脑压≥1.96kPa, 细胞数 (50-70) 106/L, 蛋白质0.4-0.5g/L。心电图61例中异常33例, 表现为窦性或室上性心动过速17例, 传导阻滞6例, 房性及室性早搏3例, ST-T改变7例。脑电图检查10例, 异常5例, 显示弥漫性慢波, 1例出现棘 (尖) 慢波。
1.4 诊断标准
所有病例均符合卫生部颁发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诊断标准[1]。其中重型病例22例, 占26.8%, 分别并发病毒性心肌炎、脑炎、脑心肌炎15例、5例和2例。病原学检测23例, EV71阳性9例, 其它肠道病毒阳性2例 (特异性核酸或/和双份血清IgG抗体检测) 。
1.5 治疗及转归
本组病例以静脉滴注病毒唑为基础, 实行中西医结合治疗, 对持续高热4天以上或有并发症者, 使用甲基泼尼松龙静滴10-20mg/ (kg.d) , 共2-3天, 静脉用丙种球蛋白200-500mg/d, 连用3-5天;合并心肌损害者, 复合静滴维生素C150-250mg/ (kg.d) , 其它包括抗休克、降颅压、强心及纠正呼吸衰竭等。经综合治疗全部治愈, 住院病程5-26d, 平均9.5d。
2 讨论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 多见于婴幼儿及学龄前期儿童, 突出表现为口腔黏膜溃疡性疱疹及四肢末端水疱疹, 夏秋季多见。该病多数预后较好, 但近些年重症比例较多, 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心肌炎和肺出血等, 甚至导致死亡[2]。因此充分认识, 及早发现危重病例, 对于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手足口病根据流行病学史和典型皮疹特点, 一般不难做出临床诊断, 病原学检测可确诊。本次诊疗发现重症者早期皮疹多不典型或少见, 偶见于指趾尖端或足跟边缘, 细小而隐匿, 皮疹呈出血性新月型, 类似局部挤压所形成的皮下出血, 具有显著特异性, 同时还应警惕流行期间神经、心血管病症状, 如精神萎靡不振、多汗肢冷、呕吐、嗜睡、烦躁易惊、肢体抖动等, 强调细致查体, 力争早期发现重症表型。本次病原学检测显示主要病原体是EV71, 与其它地区疫情报告相符[3]。
本组手足口病重症者占相当比例, 病儿年龄均在2岁以内, 起病至极期时间平均3.5天, 早期表现显著乏力, 多汗, 四肢凉、发花等循环不良, 心电图改变早期以传导异常为主, 显示不同程度的快率型或慢率型心律失常, 这与暴发性心肌炎在发病初48小时内, 心电图表现为多变、易变的主要特点相符合[4], 由此可以推测危重病例心脏早期损害并非肌性损害。据多数报道称[1,5], 危重症死因依次是肺水肿、出血, 脑疝和顽固性休克, 而肺水肿、出血认为是神经源性所致。对于危重症治疗, 除积极抗病毒、对症等治疗外, 改善循环、抗休克与降颅压同等重要, 补脱兼顾, 在支持呼吸功能 (应用呼吸机) 基础上, 支持心功能和血循环, 对于挽救生命起着非常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 本次手足口病流行面广, 注意夏秋季上感、腹泻病儿诊治, 做好呼吸道或消化道隔离, 保护易感儿童, 发现危重病例, 对于减少发病率, 提高治愈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2010年版) , 2010, 4:21.
[2]MeMinn PC.An overview of the evolution of enterovirus 71 andits clinical and public health significance[J].FEMS MicrobiolRev, 2002, 26 (1) :91-107.
[3]朱渭萍, 储强, 王勇, 等.上海市浦东新区2005-2007年手足口病疫情监测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 2008, 20 (8) :372-375.
[4]吴铁吉.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小儿暴发型心肌炎[J].小儿急救医学, 2003, 10 (3) :131.
手足口病256例临床分析 第2篇
[关键词] 手足口病;儿童;临床特征;中医治疗
[中图分类号] R72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4-70-02
手足口病(hand foot mouth disease,HFMD)是我国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是以口腔炎症、疱疹及手足等处皮疹为特征的病毒感染性疾病,易在1~5岁儿童中发生流行,特别是近几年在我国南方暴发,而后几年又在我国大范围流行,出现了严重病例,导致患儿死亡,从而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和医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笔者对医院2010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256例手足口病患儿进行临床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56例患儿中男157例,女99例;年龄最小6个月,最大12岁,其中~3岁122例,~6岁91例,~9岁16例,~12岁27例;3月份5例,4月份7例,5月份53例,6月份64例,7月份71例,8月份31例,9月份19例,10月份3例,11月份8例,12月份5例。所有病例均符合我国卫生部制订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10年版)》,手足口病临床诊断条件,同时排除其他出疹性疾病。
1.2 治疗方法
本病为病毒感染所致,治疗上以抗病毒为主。临床上症状轻者给予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江苏济川制药有限公司,Z20050154)口服,对212例发热患儿在小儿豉翘清热颗粒口服的同时,以喜炎平(江西青峰有限公司,Z20026249)0.3 mL/(kg·d)加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液静脉滴注疗效明显,因发热引起的哭闹、头痛、精神不振等症状逐渐缓解或消失。对于进食很少者及时补充热量、水及电解质;混合感染及继发细菌感染者联用抗生素,常选择头孢类或阿奇霉素类抗生素口服或静脉滴注,疗程3~7 d。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2.1.1 前驱期 51例有前驱期临床表现,时间为1~2 d,具体表现为发热、烦躁不安、萎靡不振、厌食或拒食,部分患儿出现轻度腹泻。有17例患儿因发热,咽腔充血、疱疹先到儿科就诊,出现典型皮疹后转到隔离门诊,进行手足口病隔离治疗。
2.1.2 发热 212例有发热(82.8%),其中37.5~38℃ 139例,38.1~39℃ 58例,39.1~40℃ 15例,发热一般持续3~5 d,无发热病例44例(17.2% )。
2.1.3 皮疹 为本病的突出表现,256例患儿均出现皮疹,其特征为: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疼痛性粟粒至绿豆大小水疱,手、足出现斑丘疹、疱疹,初起为斑丘疹,后转变为疱疹,圆形或椭圆形,约3~7 mm如米粒大小,较水痘皮疹为小,质地较硬,周围有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在灰白色的膜下可以见到点状或片状的糜烂面。皮疹消退后不留瘢痕或色素沉着,如有继发感染常使皮肤损害加重。除手足口外亦可见于臀部及肛门附近,偶可见于躯干及四肢,数天后干涸、消退,皮疹无瘙痒,无疼痛感。绝大部分病例为数在20个以内,个别病例为数在几十个。
2.1.4 其他临床表现 患儿精神不佳、恶心、呕吐、嗜睡23例。主诉头痛、咽痛、不肯进食者38例。发病前2~3 d左右出现腹泻的有31例。咳嗽者8例。颌下淋巴结肿大或疼痛者27例。42例出现体表淋巴结的肿大,23例扁桃体肿大,12例肺部可闻及罗音,神经系统及其他系统无明显异常。
2.2 辅助检查
256例均化验血常规,其中白细胞总数大于10.0×109/L者36例,小于4.0×109/L者21例,其余均在(4.0~10.0)×109/L之间,分类中多数淋巴细胞或单核细胞相对增高。个别病例的尿、便常规、肝功能等均无明显异常,胸部X检查提示肺部感染10例。随机对200例患儿由卫生防疫部门进行核酸抗体检测,阳性74例,总阳性率为37%,其中CoxA16 IgM抗体检测阳性51例,阳性率为25.5%,EV71IgM抗体检测阳性23例,阳性率为11.5%。
2.3 治疗结果
经治疗256例患儿病程中均无重症病例的临床表现,所有患儿均在7~10 d痊愈,回访健康状况良好。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一种全球性传染病,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该病。引发该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应注意的是,EV71可以像脊髓灰质炎病毒一样通过神经通路侵犯中枢神经系统[1],可引起严重并发症,主要表现为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及瘫痪性疾病[2-3]。从本组病例一般资料情况来看,本病好发于春夏季,5~7月份,这3个月发病188例占总发病率的73.9%(188/256),主要发生在学龄前儿童,尤其以3岁以内多见,占总发病率的47.66%(122/256),皮疹为本病的突出表现,256例患儿均出现皮疹,皮疹发生率为100%(256/256),随机对200例患儿由卫生防疫部门进行核酸抗体检测,阳性74例,总阳性率为37%(74/200),其中CoxA16 IgM抗体检测阳性51例,阳性率为25.5%(51/200),EV71 IgM抗体检测阳性23例。阳性率为11.5%(23/200),表明CoxA16 和EV71型占绝大多数。该病多突然发病,除手足口部损害外,还伴有发热、头痛、乏力等症,一般呈自限性病程,普通病例预后良好。手足口病目前尚缺乏特异、高效的抗病毒药物,对症和支持治疗是主要治疗措施[4-6]。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中的中医治疗方案,将普通病例分为肺脾湿热证和湿热郁蒸证。肺脾湿热证推荐应用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等;湿热郁蒸证推荐应用喜炎平注射液等。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方中的连翘、黄芩、青蒿、甘草为治疗肺脾湿热证的主药,而连翘、栀子、黄芩、赤芍为治疗湿热郁蒸证的主药。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连翘、黄芩、甘草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其中连翘属植物提取物有抗柯萨奇B5病毒和埃柯病毒作用[7],黄芩能解热、镇静,并诱生干扰素,阻碍病毒的复制过程[8]。注射用喜炎平是植物穿心莲提取物-水溶性穿心莲总内酯,含数种内酯和黄酮,穿心莲内酯经酯化、脱水、改变了穿心莲内酯类化合物本身的结构,现代药理学研究认为,喜炎平能抑制早期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与炎性渗出与水肿[9],特异性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释放,增加垂体前叶中ACTH的生物合成。可提高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对细胞、病毒的吞噬能力,提高血清中溶菌酶的含量,增加细胞免疫力[10],抑制肌苷酸-5-磷酸脱氢酶,阻断肌苷酸氢化为鸟肌苷酸,进而抑制病毒和细菌RNA、DNA的合成,发挥其抗病毒、抗菌作用。本组临床资料结果表明, 小儿豉翘清热颗粒和喜炎平注射液联合应用能有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显著,能明显减轻主要临床症状,缩短病程,防止合并症,且无明显毒副性用,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Lin TY,Chang LY,Hsia SH,et al.The 1998 Enterovirus 71 Outbreakin Taiwan: pathogenesis and management[J].Clin Infect Dis,2002,34(suppl2):S52-S57.
[2] 黄精送.手足口病88例临床分析[J].广西医学,2011,33(11):1533-1534.
[3] 陳桂嘉.重症手足口病146例临床分析[J].广西医学,2011,33(7):930-932.
[4] 刘燕飞,茹振平.小儿手足口病78例临床诊治探讨[J].临床误诊误治,2009,22(3):34-35.
[5] 曹兰珍,丁武华,周晓清.手足口病168例护理体会[J].临床误诊误治,2009,22(11):91.
[6] 谭礼洪.36例小儿重症手足口病早期临床表现分析[J].现代医院,2011,11(6):58-59.
[7] 董杰德,陈晨华,仇素英.四种中草药抗柯萨奇及埃柯病毒的实验研究[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3,17(4):46.
[8] 张仲一.抗“非典”常用中药药理类析(中药)[J].天津中医药,2003,20(3):49.
[9] 黄添友,张玉良,李继来.穿心莲内脂对小鼠免疫系统影响的实验研究[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1986,6(2):143-144.
[10] 王林丽,愈稼.穿心莲及其制剂的药理作用和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药业,2003,12(10): 72-73.
(收稿日期:2011-09-13)
手足口病临床诊疗分析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该院在2010 年3 月—2014 年3 月间收治的1 208 例手足口病患儿为研究对象, 根据患儿的病情严重情况, 将其分为两组, 其中轻症组1 112 例、重症组96 例。 在轻症组中, 男患儿632 例, 女患儿480例, 年龄在8 个月~7 岁间, 平均年龄 (3.19±0.65) 岁。 在重症组中, 男患儿54 例, 女患儿42 例, 年龄在6 个月~4 岁间, 平均年龄 (1.54±0.84) 岁。 两组患儿在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临床特征
在此次研究的1 208 例病例中, 患儿均存在不同程度发热、肛周疱疹等症状, 部分患儿还伴有其他症状, 其中精神极度倦怠66 例, 四肢冷厥患儿50 例, 频繁抽搐患儿32 例, 两肺广泛湿性啰音、口鼻粉红色泡沫样痰患儿3 例。
1.3 纳入标准
诊断符合2010 年卫生部发布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2010 版) 》。
1.4 治疗方法
轻症组予利巴韦林、热毒宁、地塞米松、维生素C、辅酶A等治疗, 赖氨匹林或布洛芬混悬液适当退热。 危重症组给予呋塞米、甘露醇、甲基强的松龙及丙种球蛋白、米力农等治疗, 并适当限制液体的输入。 若患儿继发细菌感染, 则需经抗生素给予抗感染治疗。 其中10例病情最为危重的患儿接受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 (其中死亡3 例) 。
1.5 统计方法
收集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 经统计软件 (SPSS 16.0) 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利用 χ2检验表检验, P<0.05 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儿的治疗效果分析
经研究得知, 在96 例患儿中, 有93 例患儿治愈, 治愈率为96.88%, 3 例患儿死亡, 死亡率为3.12%。
2.2 危重症手足口病发生的临床特点
通过研究了解到, 危重症患儿与轻症患儿在肌酸激酶升高、口腔溃疡、皮疹天数超过1 周、呕吐因素上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危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包括年龄在3 岁以下、抽搐、体温连续3 d超过39℃、精神状态不佳、神经反射异常、颈抵抗、血压升高、四肢冷厥、血压增高、四肢厥冷、口唇紫绀等, 见表1。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由一组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其中以柯萨奇A16 (Cox A16) 和肠道病毒71 型 (EV71) 感染最常见。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 一年四季都可发病, 以夏秋季最多[4]。 大部分患儿经治疗后, 能够取得较为理想的疗效, 不过对于危重症患儿而言, 病情比较严重, 会对患儿生命构成威胁。
通过此次收集的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咽拭子核酸检测均为肠道病毒71 型 (EV71) 或柯萨奇A16 (Cox A16) 病毒, 或两者同时感染, 其中主要以EV71 病毒为多, 与其他肠道病毒相较, EV71 病毒的毒性更强[5], 该病毒经运动神经通路, 引发中枢神经感染, 感染部位包括脊髓、脑干、丘脑等[6,7]。 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神经受损早期症状表现为颈抵抗、头痛、呕吐、精神状态不佳等[8]。 通过此次研究发现, 危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有以下方面:年龄小于3 岁、体温连续3 d超过39℃、精神状态不佳、频繁抽搐、颈部抵抗、四肢厥冷、血压增高、外周血白细胞及血糖明显升高、意识障碍等。 目前对于手足口病无预防疫苗, 亦尚无特效治疗方法, 主要是对症处理。 在手足口病治疗过程中不容忽视的还有其并发症, 如败血症、肺炎、及合并其它细菌感染等, 如治疗不及时, 可加重病情, 向重症发展。
瑞氏综合征又称急性非炎性脑水肿和肝、肾、胰、心肌等器官脂肪变性。 多发于4~12 岁小儿, 与流感及水痘等病毒感染相关。本病病因不明, 多数患儿先有上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症状, 某些药物或毒物诱发本病, 主要为阿司匹林。 该院这2 例患儿均有服用尼美舒利退热的病史。 尼美舒利的副作用中有报道可出现瑞氏综合征。 且危重症手足口病的鉴别诊断其中就有与瑞氏综合征鉴别, 手足口病与瑞氏综合征两病均为病毒感染性疾病, 且重症手足口患儿在服用尼美舒利后发生瑞氏综合征, 是否两病存在一定的关联,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 手足口病无特效药物治疗, 危重症死亡率高, 故观察手足口病的临床症状, 病情变化, 及时做出诊断及对症处理, 可以大大降低其死亡率, 同时使用退热剂应慎重, 以免干扰疾病的判定。
参考文献
[1]高媛媛, 杨思达, 陶建平, 等.累及神经系统手足口病患儿临床特征及危重症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2010, 5 (2) :135-140.
[2]江慧敏, 高媛媛, 林海生, 等.儿童危重症手足口病43例临床特点分析[J].广州医药, 2010, 41 (3) :27-30.
[3]周大明, 沈雷, 宗文宏, 等.手足口病并发神经系统损害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10, 35 (11) :1724-1726.
[4]李兰娟.传染病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5]慎强, 胡爱荣, 施凯舜, 等.重症手足口病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分析[J].医学研究杂志, 2011, 40 (2) :93-95.
[6]李战炜.手足口病并发神经系统损害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 14 (23) :118-119.
[7]洪可, 朱清静, 聂广.重症手足口病的病因病机证候特点与危险因素的研究概况[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2, 27 (10) :2629-2633.
小儿手足口病68例临床分析 第4篇
手足口病(HFMD)是由柯萨奇A16、肠道Ev71等病毒引起的以口腔黏膜和手足皮肤疱疹为特征的丙类传染病,近年发病率逐年增高,并发症引起的死亡率亦增高,现收治小儿手足口病68例,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患儿68例,男39例,女29例。临床表现为起病急,所有病例均伴有发热,体温38~40℃。17例体温超过38.5℃,持续1~3天,11例口腔黏膜疱疹形成溃疡。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及疱疹,个别患儿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
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确诊时须有病原学的检查依据。好发于夏秋季节;以儿童为主要发病对象,常在婴幼儿集聚的场所发生,呈流行趋势。临床主要表现为初起发热,白细胞总数轻度升高,继而口腔、手、足等部位黏膜、皮肤出现斑丘疹及疱疹样损害。病程较短,多在1周内痊愈。
治疗及预后:主要是对症处理及抗病毒治疗。所有患儿均予利巴韦林或阿昔洛韦等口服或静脉滴注;有细菌感染的加抗生素;有高热症状的及时应用地塞米松0.25mg/kg;对合并无菌性脑膜炎的予对症治疗,诊断脑炎的予降颅压、营养脑细胞治疗;心肌损害者给予辅酶A、辅酶Q10、ATP等,严重心肌损害者加用1.6-二磷酸果糖。
手足口病预防很重要。目前无疫苗,关键是从日常的生活预防。只要做好预防措施,发病率就会下降。常洗手、勤开窗(通风)、喝开水、食熟食、晒衣被,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带手套处理患者的分泌物、污染的器具;少去拥挤的场所,不要过于劳累,增强免疫力。
结 果
所有患儿全部治愈,无死亡或遗留后遗症,无重复感染。
讨 论
手足口病是1957年首次在新西兰发现的一种新型传染病。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类型很多,但均属于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人类肠道病毒属,包括柯萨奇病毒组5、10、16、19及肠道EV71型和新肠道病毒。但最常见的为CA16和EV71型。1981年国内首次报告了手足口病疫情。手足口病合并心肌损害并不少见,引起心肌损害的原因估计可能是病毒及其毒素在疾病的早期进入血液循环形成病毒血症,病毒侵入心肌细胞直接损害心肌,或由毒素作用引起心肌病变有关。
手足口病一般患儿症状较轻,只要发现和治疗及时多可痊愈。本病为病毒感染,有明显的自限性,病程一般5~7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预后良好。该病的潜伏期为2~7天,传染源包括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流行期间,患者为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1~2周自咽部排出病毒,约3~5周从粪便中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即溢出。带毒者和轻型散发病例是流行间歇和流行期的主要传染源。该病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水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亦是造成传播的原因之一。人群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由于不同病原型感染后抗体缺乏交叉保护力,因此,人群可反复感染发病,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据国外文献报道,每隔2~3年在人群中可流行一次。手足口病分布极广泛,无严格地区性。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本病常呈暴发流行后散在发生。此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流行。
目前诊断主要依据流行病学、发病年龄及临床特点,尚无特异性的实验室诊断标准,故早期病例或不典型病例容易漏诊和误诊,早发现、早隔离对控制流行极为重要。保持居室空气流通、加强日常用品消毒、患儿分泌物、排泄物的处理都是切断传播的重要手段。同时要注意与上呼吸道感染、水痘、疱疹性咽颊炎、单纯性疱疹等常见病相鉴别。
参考文献
1 霍淑芳,严起英,王菊芬.小儿手足口病60例临床分析[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1995,21:65.
2 吴晓波.手足口病68例临床分析[J].小儿急救医学,2006,13(6):559-560.
手足口病临床分析 第5篇
1.1 一般资料
2009年3月22日~2009年10月1日124例手足口病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 患儿为住院或门诊病例, 门诊70例, 住院54例。轻症70例, 重症54例。其中男90例, 女34例。男女之比为2.65:1。年龄最小者为4月, 最大者12岁, 平均年龄 (1.82±0.67) 岁。其中<1岁13例 (10%) , 1~2岁76例 (61%) , 2~3岁21例 (17%) , 3~4岁6例 (5%) 4~5岁3例 (2%) >5岁5例 (4%) 。<3岁的小儿共110例, 占88.7%。
1.2 诊断标准
根据卫生部制定的《肠道病毒 (EV71) 诊疗指南》[1], 在流行季节发病的学龄前儿童 (特别是婴幼儿) , 出现下列条件之一者, 可作出临床诊断。 (1) 典型患者以发热、手、足、口、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溃疡为主要表现, 可伴有上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症状。 (2) 部分病例仅表现为手、足、臀部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 (3) 重症病例可出现神经系统受累、呼吸及循环衰竭等表现, 实验室检查可有末梢血白细胞增高、血糖增高及脑脊液改变, 脑电图、胸部X线检查可有异常。确诊病例需在临床诊断基础上, EV71核酸检测阳性、分离出EV71病毒或EV71IgM抗体检测阳性, EV71IgG抗体4倍以上增高或由阴性转为阳性。
1.3 观察项目
临床症状、阳性体征、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糖、心肌酶谱、血脂、病原学检测、脑脊液、X线胸片检查。
1.4 治疗
门诊治疗:一般治疗, 对症治疗发热等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可口服布洛芬, 利巴韦林10mg/kg·d, 持续发热或高热, 精神差, 呕吐, 病程在5天以内, 留院观察, 生命体征, 精神状态等神经系统症状体征。除皮疹外, 神经系统受累, 呼吸和循环功能障碍者为重症或危重症例, 应收入院治疗。持续发热或高热, 精神差, 呕吐, 肢体肌阵挛惊颤肢体无力抽搐;呼吸心率增快, WBC明显升高, 血糖增高。浅促困难节律不齐, 苍白出冷汗, 皮肤发花, 四肢末梢凉, 心率快或减慢, 血压升高或降低收入PICU监护治疗。有神经系统受累者控制输液量, 30~50ml/kg.d积极降颅压甘露醇0.5~1g/kg·次, q4h~q8h静推, 糖皮质激素, 甲基泼尼松龙1~2gmg/kg.·d.IV, 分2~5d静脉滴注镇静止痉, 苯巴比妥钠负荷量10~15mg/kg·d, 危重症病例尽早机械通气, PIP, PEEP, FiO2潮气量。
1.5 出院标准
同时具备以下条件者, 临床痊愈出院。 (1) 病程7天以上; (2) 体温正常2~3d; (3) 临床症状消失; (4) 皮疹消退; (5) 主要并发症治愈; (6) 外周血白细胞及主要生化指标正常或接近正常。
2 结果
2.1 疾病诊断与病情分度
根据卫生部制定的《肠道病毒 (EV71) 诊疗指南》中诊断标准, 病例124例, 临床诊断124例, 确诊124例, 重症病例54例。
2.2 临床表现
发热124例 (100%) , 口腔疱疹或溃疡105例 (84.67%) , 手皮疹119例 (95.96%) , 足部皮疹101例 (81.45%) , 肛周皮疹87例 (70.16%) , 咳嗽56例 (45.16%) , 易惊42例 (33.87%) , 腹泻22例 (17.74%) , 抽搐18例 (14.51%) , 呼吸困难18例 (14.51%) , 口鼻白色或粉红色泡沫样痰2例 (1.61%) 。
2.3 血常规
入院前或入院后全部患儿都进行了血常规, 其中116例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 中性粒细胞78例降低, 38例升高。全部病例WBC (7.8±2.3) ×109/L, 重症病例54例, WBC最高14×109/L, 最低4.2×109/L, WBC (12.2±3.2) ×109/L。33例血小板计数高于正常。
2.4 血液生化
入院后124例患儿进行了血液生化检查, ALT升高4例 (56±23.3U/L) ;AST升高11例 (61±28.1U/L) ;LDH升高28例 (293±73.6U/L) ;α-HBDH升高27例 (278±66.8U/L) ;CK升高11例 (382±101.4U/L) ;CK-MB升高33例 (38±12.3U/L) ;10例BS不同程度升高 (8.1±2.4mmol/L) 。
2.5 脑脊液检查
46例有神经精神症状的患儿进行了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 在外观上除1例呈血性外, 其余均为无色透明。白细胞数10~30×106/L, 平均 (20.47±27.8) ×106/L;潘氏试验阳性25例, 阴性21例。糖及氯化物均正常。
2.6 病原学检查
17例临床诊断的HFMD进行了病原学检测 (RT-PCR法) , 其中17例EV71病毒呈阳性。
2.7 X线胸片
大多数轻症X线胸片无异常改变, 少数有下肺纹理增多现象。重症病例表现为实变征象。
2.8 头颅MRI
30例有神经精神症状的患儿进行了脑脊髓MRI检查, 15例患儿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脑脊髓病变, 以脑脊髓炎症、脑细胞变性和脱髓鞘病变为主。轻型8例, 重型7例。
2.9 转归
经过积极治疗, 54例患儿临床治愈出院。治疗住院时间为15.2±2.6天。
3 讨论
我国台湾和东南亚地区不断有HFMD暴发流行, 并在5岁以下儿童出现严重并发症, 甚至死亡, 而我国大陆尚无暴发性死亡的报道[2]。查阅有关文献, 结合诊治过程中的经验, 现将问题讨论如下。
3.1 HFMD是一种以发热及皮肤粘膜损害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从1998年我国台湾和2000年山东招远HFMD病例情况来看, 该病可以波及全身多个器官和系统。本组资料显示80%患儿有皮肤粘膜损害, 部分患者合并有咳嗽等呼吸系统表现以及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还有病例出现以转氨酶、转肽酶升高为主要表现的肝脏损害和以心肌酶谱 (CK、CK-MB、AST、LDH等) 升高为主要表现的心脏损害。此外部分重症病例尚合并有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引发神经源性肺水肿、肺出血。由此可见, HFMD可出现多脏器功能损害, 总体上看应该是一种全身性疾病。
3.2 提高诊断警惕性、及时识别出重症病例的早期临床征象和采取"关口前移"
预防性干预措施是降低HFMD病死率的关键环节。根据SARS和人禽流感防治经验[3], HFMD重症病例的早期征象: (1) 年龄小于3岁; (2) 持续高热不退; (3) 末梢循环不良; (4) 呼吸、心率明显增快; (5) 精神差、呕吐、抽搐、肢体抖动或无力; (6)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7) 高血糖; (8) 高血压或低血压; (9) 胸片示肺内病变动态变化较快者。 (10) 心肌酶学升高明显。
3.3 重视鉴别诊断工作
在临床收治病例中, 曾经有11例患者被排除HFMD, 而被诊断麻疹2例、水痘2例、风疹2例、幼儿急疹1例、流行性腮腺炎1例和丘疹性荨麻疹3例。
3.4 避免治疗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
HFMD的病原是EV71, 属RNA病毒, 而在临床治疗中相当的病例采用了单磷酸阿糖腺苷进行抗病毒治疗, 显然存在不合理现象, 因为该药临床上主要用于DNA病毒的治疗。根据常用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制, 利巴韦林应该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药物。Arya曾尝试应用IFN-α治疗EV71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结果表明早期应用可逆转病毒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
3.5 重症HFMD病例
治疗原则为脱水降颅压、大剂量激素和静脉用丙种球蛋白冲击, 以及呼吸循环支持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措施。HFMD死亡的主要原因为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引发的呼吸循环衰竭, 应用大剂量激素和丙种球蛋白进行冲击治疗, 配合脱水降颅压治疗, 可控制中枢神经系统的炎症形成与损伤。激素选用甲基强的松龙, 1~2mg/ (kg·d) , 必要时可增加至10~30 mg/ (kg·d)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 总量2g/kg, 分2~5d给予。对出现神经源性肺水肿肺出血的病例, 应给予机械通气治疗。在机械通气治疗中, 采用经口气管插管, 通气模式以压力控制为主, 通气参数 (呼吸频率、呼气末正压、吸氧浓度、吸呼比和支持压力等) 的设定与调整以保证患儿充分的氧合为前提条件。呼吸机初调参数:吸入氧浓度80%~100%, PIP20~30cmH2O, PEEP4~8cmH2O, f20~40次/min, 潮气量6~8ml/kg左右。
摘要:目的 探讨手足口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措施, 为手足口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本院所收治的手足口病病例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结果 手足口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儿童, 80%以上病例发热, 皮肤粘膜疹100%, 部分病例出现AST、ALT、CK-MB、LDH和血糖升高。重症病例可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导致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循环衰竭。重症病例治疗困难, 以往病死率达25.71%。现在救治成功率100%。结论 手足口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 提高诊断警惕性和及时识别出重症病例的早期临床征象是降低HFMD病死率的关键环节。重症病例应采取以脱水降颅压、大剂量激素和静脉用丙种蛋白冲击以及呼吸循环支持治疗为风主的综合治疗措施。
关键词:手足口病,临床分析
参考文献
[1]卫生部.肠道病毒 (EV71) 感染诊疗指南 (2008年版) .
[2]杨智宏, 朱启钅容, 李秀珠, 等.2002年上海儿童手足口病病例中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的调查[J].中华儿科杂志, 2005, 43 (9) :648-652.
44例手足口病临床分析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8年5月至2009年12月上报的44例手足口病病例,男28例,女16例。其中:1岁以内26例,1岁至2岁7例,2岁至3岁3例,3岁至4岁4例,5岁以上4例。44例中35例为散居儿童,7例托幼儿童。体温37.5℃至39.3℃。
1.1.1 临床表现:
手足口腔的改变,44例患儿手掌和脚掌均可见米粒大小的疱疹,偶有臀部和膝盖受累者。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同时伴有口腔粘膜疱疹,米粒大小,痛疼明显。部分患儿有发热、咳嗽、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
1.1.2 实验室检查:
血象总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偏低。
1.1.3 鉴别诊断:
症状不全时需要与疱疹性口炎、疱疹性咽峡炎、水痘、丘疹样荨麻疹及痱子相鉴别。
1.2 治疗方法
(1) 、抗病毒治疗:病毒唑,板兰根; (2) 、有发热、咳嗽者对症治疗; (3) 、口腔及皮肤的局部处理; (4) 、注意休息及家庭护理。
2 结果
所有患儿7至10d痊愈,预后良好,无一例出现心肝肾等病变者。
3 讨论
3.1 发病原因与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型,B组的2、5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最为常见[1]。手足口病是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主要是透过受患者的粪便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直接接触患者穿破的水疱亦会传播病毒,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患者怕粪便在数周内仍具有传染性[2]。历史上许多国家都发生过大的流行,主要临床症状为手足口病,病情一般较温和。我国1981年始见于上海,以后各地均有报道。
3.2 临床特点
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病毒病,潜伏期一般3-7d,没有明显的前驱症关,多数病人突然起病。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临床上更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初期可有轻度上感症状,如咳嗽、流涕、恶心、呕吐等。由于口腔溃疡痛疼,患儿流涎拒食。口腔粘膜疹出现比较早,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唇齿侧也常发生。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或平或凸的斑丘疹或疱疹,皮疹不痒,斑丘疹在5d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内有混浊液体,长径与皮纹走向一致,如黄豆大小不等,一般无痛疼和痒感受,愈合后不留痕迹[1]。手、足、口病损在同一患者不一定全部出现。水疱和皮疹通常在一周内消退。如果没有并发症,手足口病患儿多数在一周内痊愈。治疗原则主要是对症处理,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维生素B、C及抗病毒药物。此外,手足口病可合并心肌炎、脑炎、脑膜炎等病症,应及时复查。
3.3 预后
本病为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不留后遗症。极少数患儿可引起脑膜炎、脑炎、心肌炎、弛缓性麻痹、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我院上报这44例病例均为轻症。没有后遗症发生。
参考文献
[1]卫生部手足口病诊断标准[S].2009年版.
手足口病123例临床分析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 2 3例患儿诊断均符合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2 0 0 8年版) 》标准[1], 其中男69例, 女54例, 男女比例1.28∶1, 其中<1岁5例, 1~3岁98例, 3~5岁13例, >5岁7例。平均发病年龄2岁10个月。
1.2 主要临床表现
123例患儿中97.6%患儿出现发热, 且为最早出现的症状, 体温常达38~39.5℃, 多呈弛张热。79.7%患儿入院时精神及食欲差, 由于口腔疱疹、溃疡疼痛不愿进食所致。100%患儿出现手、足、口腔疱疹, 大小不等, 其中31例仅口腔疱疹及溃疡而无手足疱疹。52.8%患儿出现臀部、会阴部皮疹, 为大小不等丘疹, 不痛不痒。40.7%患儿出现易惊、肢体震颤, 多发生3岁以下婴幼儿, 睡眠或清醒时惊跳或肢体抖动。10.6%患儿发生抽搐。43.1%患儿出现咳嗽、咯痰。31.7%患儿血压轻度升高, 另有11例 (8.9%) 患儿头疼、呕吐。主要临床表现总结见表1。
1.3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情况
123例患儿中血常规中白细胞正常25例, 占20.3%, 白细胞升高98例, 占79.7%, 均在 (10~20) ×109/L, 61例以中性粒细胞升高为主, 37例以淋巴细胞升高为主。血糖升高40例 (32.5%) 。心肌酶谱 (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升高87例 (70.7%) , 其中以CK-MB升高为主。肝酶 (ALT、AST) 升高13例 (10.6%) , 以丙氨酸转氨酶升高为主。血沉升高6例, 仅占4.9%, 为20~30mm/h。对于有神经系统症状 (头疼、呕吐、易惊、震颤) 作腰穿脑脊液检查, 其中白细胞升高22例, 为 (10~100) ×106/L, 以多核细胞为主, 蛋白升高19例, 为 (0.5~0.9) g/L, 脑脊液糖、氯化物均正常。胸片异常57例, 其中30例为右肺渗出性病变, 27例为两肺斑片状阴影, 见表2。
1.4重症病例
22例重症中持续发热3d以上、体温>39℃者21例, 精神差、嗜睡17例, 抽搐13例, 易惊、肢体震颤19例, 下肢无力12例, 合并咳嗽者18例。WBC均升高介于 (15~20) ×109/L, 以中性粒细胞升高为主。血糖升高11~26mmol/L者5例, 6~11mmol/L者14例, 3例正常。血压升高14例。22例均作脑脊液检查, 白细胞升高22例, 蛋白升高19例。胸片中15例呈右肺渗出性病变, 5例为斑片状阴影, 2例正常。22例重症一经确诊, 立即转诊至洛阳市手足口病重症定点医院救治。
1.5 治疗
123例住院患儿均选择利巴韦林抗病毒, 并辅以痰热清治疗, 给予甲基泼尼松龙 (1~2mg/kg) , 食欲差者给水溶维生素, 心肌酶谱升高者给果糖-二磷酸钠、肌苷及三磷酸腺苷等, 对于持续发热、精神食欲差、血象高者酌情选择使用头孢菌素 (过敏者给阿奇霉素) , 并给予甲基泼尼松龙 (5~10mg/kg) 治疗, 所有病例给予手、足、口腔及臀部皮肤护理。疗程5~7d基本痊愈, 少数7~10d出院。
2 讨论
手足口病是一种主要由柯萨奇病毒 (CoxA16) 和肠道病毒71型 (EV71) 等引起的急性传染病[2]。EV71为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 是近年引起儿童手足口病 (HFMD) 的重要病原体之一, 患儿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疱疹为主要特征, 病情往往较重。肠道柯萨奇病毒 (Cox A16) 也是引起儿童手足口病的病原之一, 临床以发热及口腔疱疹为主, 病情较轻。目前将手足口病分为四期: (1) 手足口病期; (2)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期; (3) 呼吸循环衰竭期; (4) 恢复-后遗症期[3]。临床 (1) 期为轻症, 进入 (2) 、 (3) 期为重症。本组123例患儿轻症101例, 占82.3%, 重症22例, 占17.9%, 比例较高。
本组资料中53例咳嗽、咯痰, 其中11例为发热、手足口疱疹之前已有咳嗽、咯痰症状, 42例为发热、手足口疱疹之后出现咳嗽、咯痰症状;57例胸片异常, 虽然咳嗽、咯痰及胸片异常发生率较高 (分别为43.1%、46.3%) , 但患儿均为一般呼吸道感染症状, 未发生呼吸困难、呼吸浅快、三凹征、缺氧及咯血性泡沫痰等神经源性肺水肿, 因此我们认为手足口病患儿出现咳嗽、咯痰、胸片改变者, 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监测呼吸、脉搏、血压、血糖、血象, 短期追踪胸片变化, 积极给予有效治疗, 一周左右均可治愈。部分患儿出现易惊及肢体震颤, 应及时行脑脊液检查, 早起识别重症, 为积极转诊赢得时间, 有效降低病死率。对合并心肌损害者给予保护心肌治疗, 治疗过程顺利, 愈后良好。极少数手足口病患儿病情凶险, 进展迅速, 从神经系统受累到呼吸循环衰竭过程极其短暂, 病死率极高, 所以临床对本病应高度重视。其危险因素有持续发热3d以上;嗜睡、呕吐、易惊、肢体震颤、下肢无力、抽搐;血象高, 血糖高, 血压高。
洛阳市洛轴医院是是洛阳市手足口病防治定点医院, 以上为这两年的工作体会, 与医院的同仁共同探讨, 旨在为手足口病的进一步规范诊治、重症病例早期识别和减少重症病死率方面有所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2008年版) 》[J].医药导报, 2009, 28 (3) :404-405.
[2]王亚亭.手足口病病原及流行病学[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9, 24 (22) :1705-1706.
手足口病1027例临床分析 第8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27例中, 男623例, 女404例。发病年龄为:≤3岁742例 (72.25%) , 3~5岁143例 (13.92%) , ≥5岁142例 (13.83%) , 最大年龄30岁 (产后1月) , 最小年龄1月。大部分患儿为农村儿童及私人托儿所儿童。发病季节为:1~3月22例 (2.14%) , 4~6月578例 (56.28%) , 7~9月340例 (33.11%) , 10~11月87例 (8.47%) ;以夏、秋季居多, 4~6月达到高峰。
2 临床表现
2.1 一般表现
678例 (66.02%) 发热, 其中例低于38℃606例 (59.01%) , 38~39℃62例 (6.04%) , 高于39℃10例 (0.97%) ;发热持续时间1~5d, 平均2~3d, 热型不定。173例精神萎靡 (16.85%) , 106例肢体抖动、易惊 (10.32%) , 12例出现频繁呕吐、循环不良、惊厥 (1.17%) , 多数患儿有食欲减退、口腔部疼痛、咽痛, 少数患儿有流涕、鼻塞、咳嗽、呕吐、腹泻等症状。
2.2 口腔表现
934例 (90.94%) 出现口腔黏膜疱疹, 分布于颊黏膜、上腭、舌、唇及牙龈黏膜, 以颊黏膜、上腭及舌侧缘最多见。口腔内溃疡1~5mm大小, 部分融合可在20~30mm, 边沿充血, 溃疡大小从针尖至绿豆不一, 数目有数个至数十个不等;溃疡所致疼痛明显, 患儿有流涎、拒食等, 严重者颇似疱疹性口炎, 但其病程较短, 退热后不久, 口腔黏膜溃疡逐渐恢复正常。
2.3 皮疹表现
100%的患儿均有皮疹, 90%的皮疹和口腔黏膜疱疹同时出现, 为玫瑰色红斑或斑丘疹及疱疹, 多发生在手掌、足底、指趾的屈面等表皮厚而轻易受到摩擦的部位, 典型者为米粒至黄豆大小的水疱性皮疹, 直径多在5mm左右, 疱液浑浊, 四周绕以红晕, 呈圆形或椭圆形, 不易破溃, 部分患儿皮疹多发生在臀部和膝部, 以红斑和丘疹为主, 臀部皮疹严重者左右对称。皮疹一般在1周内消退, 无色素沉着。
3 辅助检查
血常规WBC增高者195例 (18.99%) , 下降26例 (2.53%) , 277例有小细胞低色素贫血表现, 血小板增高395例 (38.46%) , 尿常规PRO阳性36例, BLD阳性53例。肝功能转氨酶轻度升高 (60~90u/L) 33例 (3.21%) , 肾功能正常, 血钾升高15例, 降低41例, 心肌酶学检查144例轻度异常 (14.02%) , 主要为CK、CKMB增高, 肌钙蛋白均正常。即时血糖增高120例 (11.68%) , 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 增高170例 (16.55%) , 乳酸脱氢酶增高478例 (46.54%) 。胸片提示支气管炎及肺炎者77例 (7.50%) , 合并上呼吸道感染56例 (5.45%) , 心脏彩超检查示5例先天性心脏病, 其中3例动脉导管未闭, 2例二尖瓣关闭不全。
4 临床诊断及临床分类
手足口病的诊断主要以临床症状为依据。鉴于兴宁市人民医院实验室不能进行病原学特异性抗体检测及病原学分离检测, 本组手足口病只能按卫生部2010年4月发布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2010年版) 》进行临床诊断分类[2]:其中普通病例854例 (83.15%) , 重型病例173例 (16.85%) (按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及我市卫生行政部门要求173例病情较重者转上级医院) , 其中有危重型病例12例出现频繁呕吐、惊厥、肢体抖动、精神萎靡、循环不良等神经系统症状, 从市疾控反馈回来其中有确诊病例2例死亡。
5 治疗及转回
本病由病毒感染所致, 治疗上以抗病毒为主, 予利巴韦林10mg (kg d) 、痰热清0.3~0.5mL/ (kg d) 加进液体内静脉滴注, 辅于双黄连颗粒或蓝芩口服液口服, 高热、口腔糜烂不能进食者注重补充液体、热量和电解质, 并适当联用抗生素以防感染。口腔溃疡者局部应用西瓜霜喷剂和 (或) 双料喉风散喷剂;持续发热3d以上考虑可能为重型病例者, 予以人血免疫球蛋白1~2g/ (kg d) 及 (或) 地塞米松0.2~0.5mg/ (kg d) 治疗;出现其他并发症时, 可按相应并发症的治疗原则对症处理[2]。经治疗后, 本组694例痊愈, 160例好转, 173例病情较重 (精神萎靡, 胃纳差, 频繁呕吐, 惊厥, 肢体抖动, 呼吸心率快, 末稍循环不良, 持续高热3d以上) 转上级医院, 治愈好转率为83.15%, 兴宁市人民医院无死亡病例。
6 讨论
手足口病属丙类肠道传染病, 多由柯萨奇病毒和EV71型病毒两种病毒引起, 以EV71型病毒导致重症病人较多。兴宁市人民医院高发季节每月随机5例手足口病患儿做病原学检查80%均为EV71型病毒 (县疾控中心采样送市疾控中心检查) , 以夏秋季多见[3,4], 本调查显示, 发病季节和其报道相一致。本病通过唾液、飞沫经呼吸道传播, 或由手及污染物经口传播[2]。由于本病的传染性强, 传播速度快, 短时间内可在学校、幼儿园、社区等人口密集的地区引起大流行[2]。本调查显示在农村及私人托儿所卫生条件较差的儿童之间相互交叉感染易引起广泛传播。
手足口病系病毒感染性疾病, 呈自限性, 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手、足、臀部、口腔黏膜出现疱疹或溃疡, 具有典型皮疹及传染特性, 早期诊断及经抗病毒及对症治疗, 支持疗法后预后良好, 部分有并发症, 本组中有144例合并心肌损害, 10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用维生素C等营养心肌治疗后, 心肌酶谱均恢复正常, 其中44例转上级医院进一步治疗, 提示本病常伴心肌损害, 预后良好;胸片提示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及肺炎者133例, 经抗感染治疗后复查胸片均好转痊愈;肝功能升高33例, 维生素C等护肝治疗, 随手足口病好转复查均正常;其中有危重型病例12例出现频繁呕吐、惊厥、肢体抖动、精神萎靡、循环不良等神经系统症状, 从市疾控反馈回来其中有确诊病例2例死亡。重症患者可合并心肌炎、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等可危及生命的并发症。重症病例:出现神经系统受累表现。如:精神差、嗜睡、易惊、谵妄;头痛、呕吐;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惊厥。体征可见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危重病例: (1) 频繁抽搐、昏迷、脑疝; (2) 呼吸困难、发绀、血性泡沫痰、肺部音等; (3) 休克等循环功能不全表现[2]。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可因肠道病毒侵犯中枢神经系统 (脑干等为主) [3]。孙立梅等报道2008年广东省23家县级医院疾病信息系统报告74例手足口病重型病例和7445例临床诊断病例分析, 呕吐、腱反射异常、脑炎为手足口病重症病例临床特征及早期诊断指标筛查[4]。作为县级医院, 我们没有儿科重症监护病房, 早期发现危重病例积极抢救及时转上级医院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救治, 降低病死率是我们首要任务。因此治疗过程中应进行常规血常规、血糖、心肌酶谱、肝功能及胸片检查, 必要时行心电图检查、血气分析、磁共振、脑脊液检查, 以免漏诊心肌炎、肝功能损害、肺部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以早期发现危重病例, 以免延误治疗。
总之, 预防本病传播流行主要是切断传播途径, 及时发现并隔离患儿, 并做好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 对被污染的食具、日常用品、儿童玩具等进行彻底消毒, 在疾病流行期间家长应尽量少带患儿到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 以减少被感染的机会, 加强预防保健工作, 同时加强疫情报告, 控制疾病的流行。
关键词:手足口病,临床分析
参考文献
[1]Ho M.Enterovius 71:the virus, its infections and outbreaks[J].JMicrobiol Infect, 2000, 33 (4) :205-216.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2010年版)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
[3]郭红梅.肠道病毒EV71神经系统感染[J].国外医学 (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 , 2002, 29 (1) :19-21.
小儿重型手足口病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第9篇
【关键词】 小儿手足口病;临床;治疗效果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21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320-01
手足口病(HFMD)是由肠病毒引起的以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疹性急性传染病,1957年首次在新西兰发现。手足口病多是由柯萨奇A16(CoxAl6)和肠道病毒7l型(EV71)为主,传染快,在短期内就可造成流行性传染。手足口病多发生在婴幼儿身上,3岁以下的婴儿发病率最高。若病情发展迅速,未得到及时医治,可导致死亡。下面就以我院在2012年1月至10月收治的198名手足口病患儿为例,探讨痰热清注射液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和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2012年收治的198例小儿重型口足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在这200例患儿中,男性占了118例,女性占了82例。198例重型手口足患儿的年龄均在3个月至6岁之间,平均年龄2.5岁,病程1―7天。将198例患儿随机分为甲、乙两组。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情程度上都没有显著的差别,P>0.06。
1.2 治疗方法 甲组采用痰热清注射液联合更昔洛韦治疗。每0.5ml/Kg的痰热清注射液加入百分之十的葡萄糖,混入250mL的液体之中,一天一次。更昔洛韦每12个小时注射一次,每次5mg,加入百分之五的葡萄糖,静脉注射,共注射5天。如有有发热患儿,采用物理降温的办法,高热的时候,用萘普生或者布洛芬混悬液口服。若是患儿食欲不振,可以给患儿喂食维生素C和静脉补液。如果出现口腔溃疡的话,用金霉素鱼肝油。对于患儿手、足部位的皮疹,用炉甘石洗剂清洗即可。乙组采用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注射总量在0.4g-2g之间,共注射3天。合理使用抗生素,对出现心肌损害或者肝功能异常的患儿给以保护心脏和肝的药物,每6个小时注射一次浓度为百分之二十的甘露醇5mL,控制颅内高压。根据患儿的情况,合理应用抗生素。对这两组患儿均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密切监护生命体征。如心跳、心率、血压。
1.3 疗效评定 重型手口足病患儿容易出现神经系统受累。手足口病危重型患儿会出现频繁抽搐、昏迷、或者呼吸困难、血性泡沫痰、肺部罗音、休克等循环功能不全表现。疗效评定分为显效、有效、无效。对比两组症状消失的时间,以退热时间,水疱结痂时间、口腔溃疡消退时间,皮疹消退时间以及总病程时间为标准。
2 结 果
2.1 两组疗效对比 200例中手足口病临床患儿均被治愈。其中痰热清注射液联合更昔洛韦治疗的总有效率达到94%,而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注射达到92%。两种治疗方法在效果上并没有显著的差异。
3 讨 论
手足口病是一种发于婴幼儿的病毒性传染病,主要由由柯萨奇A16(CoxAl6)和肠道病毒7l型(EV71)引起,主要症状为发热、嗜睡、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皮疹或者疱疹,头痛、呕吐、精神差。目前对于手足口病的治疗,还没有固定高效的治疗方法,也没有特效抗病毒药物和特效免疫球蛋白。因此,在临床治疗上,除了一般疗法之外,多是使用抗病毒治疗,采取对症支持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手足口病的病情发展迅速,病死率较高。死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脑炎和肺水肿。静脉丙种球蛋白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调节患儿的免疫系统,减轻患儿的炎症反应,大量的静脉丙种球蛋白还可以降低患儿的颅内血压,中和病毒,增强免疫力,吞噬病原体。
在两个小组的198例小儿重型手口足并临床治疗中,痰热清注射液联合更昔洛韦的治疗有效率是94%,而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注射治疗的有效率是92%。其中甲组的症状消失时间总体来说优于乙组。这两种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令人满意,重型手足口病要做到及时治疗,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永宏,徐辉,桂金贵.注射用双黄连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6,13(1):47.
[2] 杨智宏,朱启镕,李秀珠,等.2002年上海儿童手足口病病例中肠道病毒7l型和柯萨奇病毒A组l6型的调查[J].中华儿科杂志,2005,43(9):648-652.
手足口病147例临床分析 第10篇
关键词:手足口病,临床特点,重症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出疹性传染病, 机体感染后多为隐性感染, 少数发病, 以婴幼儿发病为主, 临床表现一般轻微, 以发热, 口腔疱疹或溃疡, 手足掌心、臀部、下肢出现丘疹、疱疹为典型表现, 大多可自愈, 但少部分患者病情较重, 发生重症、危重症者病死率较高[1]。需早期识别重症患者, 及时治疗, 能显著降低病死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1日本院儿科共收治手足口病患者147例, 均符合《2010手足口病诊疗指南》诊断标准。该组患者男80例, 女67例。年龄最小7月, 最大7.5岁, <1岁7例 (4.76%) , 1~3岁78例 (53.0%) , >3岁62例 (42.1%) 。普通病例107例 (72.8%) , 重症40例 (27.2%) , 其中危重症3例 (2.04%) 。该组病例一年四季均有发病, 4~5月发病96例 (65.3%) , 为发病高峰。
注:重症组与普通组比较, P<0.05
1.2 临床表现
该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发热, 并可见口腔溃疡或疱疹及手足掌心、臀部、下肢多少不一丘疹、疱疹。口腔疱疹较多者有流涎、进食差, 幼小者易哭闹, 较大患儿诉口咽疼痛。普通型患者大多仅有发热、皮疹, 但有15例存在不同程度咳嗽, 1例并耳痛, 15例出现发热时易惊, 热退后精神良好, 体温较快恢复仅诊断为普通型。重症患者除有普通型患者的一般临床表现外伴有易惊38例, 惊跳35例, 肌束颤动15例, 肢体抖动23例, 呕吐、精神差17例, 嗜睡11例, 抽搐5例。危重症在重症基础上出现谵妄、昏迷、肢端冰凉、皮肤花斑、呼吸急促、青紫等, 心率增快或下降, 本组2例均出现上述表现并有咯血, 气管导管中抽出鲜血, 短时间死亡, 1例有嗜睡、肢端凉、皮肤花斑、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 给予转院。不同类型手足口病患者发热时间及皮疹分布存在差别:普通型体温持续时间2~4d, 平均 (3.0±1.54) d, 重症体温持续时间4~7d, 平均 (5.0±2.1) d。皮疹较少不典型者普通型30例 (28.0%) , 重症29例 (72.5%) 。
1.3 实验检查资料
白细胞增高58例, 减少2例。白细胞增高患者中重症26例 (65%) 普通型32例 (29.9%) , 白细胞减少均为普通患者。血糖增高15例, 均为重症患者 (占重症37.5%) 。心肌酶增高18例, 其中重症患者13例 (32.5%) 普通型5例 (4.6%) , 。有重症表现者予行腰穿脑脊液生化常规、MRI、脑电图检查。40例重症患者除2例患儿家属坚决拒绝腰穿、2例危重患者短时间死亡未及行腰穿外, 其余36例脑脊液检查, 白细胞均增高, 在20-416X106/L之间, 以单个核增高为主, 脑脊液生化蛋白增高32例 (88.8%) , 糖和氯化物均正常。重症患者有34例行MRI检查, 其中3例发现蛛网膜囊肿, 1例透明隔发育不良, 其余均未发现脑实质异常信号。重症患者34例行脑电图检查, 32例异常 (94.1%) , 其中轻中度异常28例 (82.34%) , 重度异常4例 (11.76%) 。重症患者胸片检查有斑片状影1例, 肺纹理增粗25例 (62.5%) 。重症患者中有35例留大便送CDC行EV71病毒核酸PCR检测阳性32例 (91.4%) 。危重症患者2例入院后短时间死亡, 1例有危重症表现2h后转院。3例均行血常规、血生化检查发现白细胞、心肌酶、血糖明显增高, 其余检查未及完善。
1.4
重症患者和普通患者在发热时间、皮疹较少不典型、白细胞增高、血糖增高、心肌酶增高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下表1。
1.5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均给予实行专用病房隔离, 普通病例入院后给予病毒唑、热毒宁抗病毒及对症治疗, 白细胞增高或并支气管炎、肺炎、中耳炎者加抗菌素抗感染治疗。有心肌酶增高者予果糖营养心肌治疗。并脑炎重症患者, 除抗病毒治疗外, 均给予抗菌素抗感染, 甘露醇0.5~1g/ (kg·次) q4~6h脱水, 地塞米松0.2~0.5mg/ (kg·d) 抗炎, 丙种球蛋白1g/ (kg·d) 静滴连用2d, 神经系统症状明显者恢复期给予脑苷肌肽或脑蛋白水解物营养脑细胞治疗;并注意维持水盐电解质酸碱平衡。危重2例入院即有呼吸循环衰竭表现, 立即给予改善循环、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2]、脱水、呼吸支持等抢救治疗, 但均出现肺出血、心肺功能衰竭在短时间内 (1例1.5h, 1例5h) 抢救无效死亡。有1例因并脑炎且出现循环不良表现, 考虑危重症, 给予转上级医院治疗。
2 结果
所有普通型患者住院治疗5~7d均治愈。重症患者除1例治疗后仍有下肢无力, 2例转院外, 其余均住院10~15d治愈。2例危重患者入院即有呼吸循环衰竭表现者抢救无效死亡。有1例因并脑炎且有循环不良表现, 给予转上级医院治疗后治愈。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病, 1958年由Robinson在新西兰发现并首例报道, 之后在世界各地均有报道, 近几年儿童手足口病在我国发病率明显上升, 2008年以安徽阜阳、2009年以河南民权为代表集中爆发, 其中重症较多, 病死率高, 在全国引起极大反响[3]。2008年5月2日起将手足口病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 并于2008年开始每年制定手足口病防治指南, 为该病防止提供了较好依据。引起该病的病毒包括肠病毒71型 (EV71) 、柯萨奇病毒A组 (CoxA) 、柯萨奇病毒B组 (CoxB) 、埃可病毒 (Echo) 及其他肠道病毒, 其中以EV71和CoxA16最为多见, 而且EV71感染所致手足口病病情较重。该病全年均可发病, 以夏秋季节多见, 其传染源为病人和隐性感染者, 主要通过唾液、飞沫经呼吸道传播, 或由手及污染物经口传播。人对肠病毒普遍易感, 显性感染者和隐形感染者均可获得特异免疫力, 持续时间不明确, 各型病毒间无交叉免疫。手足口病临床表现及预后因类型不同而有明显差异。普通型主要表现发热, 口腔疱疹或溃疡, 周围可有红晕, 手足、臀部等出现丘疹、疱疹, 疱液较少, 一般病程短而轻, 多于一周左右痊愈, 皮疹不留瘢痕及色素沉着。重症、危重症病例病情进展迅速, 在发病1~5d出现脑膜炎、脑干脑炎、脊髓灰质炎、神经源性肺水肿、肺出血、心肌炎、心肺衰竭等, 甚至死亡。因此手足口病重症患者早期识别, 及时治疗, 避免发展为危重症, 尤为关键。观察本组患儿重症患者大多皮疹较少不典型, 神经系统表现有易惊、神差、惊跳、肢体抖动、站立持物不稳、嗜睡、抽搐等, 并且有白细胞、血糖、心肌酶增高。需严密观察患儿临床症状, 行必要辅助检查, 及早识别重症患者。
以下表现可作为重症病例的早期特征: (1) 持续高热, 皮疹较少不典型; (2) 精神差、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持物站立不稳、嗜睡、抽搐。 (3) 呼吸心率增快; (4) 出冷汗、末梢循环不良; (5) 高血压; (6) 外周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7) 高血糖[4]。发现上述表现, 需积极处理, 避免发展为危重症。但部分重症患儿, 尤其3岁以下者, 可能短期进展为危重症, 表现为: (1) 频繁抽搐、昏迷、脑疝; (2) 呼吸困难、青紫、血性泡沫痰、肺部啰音; (3) 休克等循环功能不全表现。有上述情况需紧急抢救。我院对重症病例行EV71病毒核酸PCR检测 (本地检测条件有限, 仅对重症患者送检) 阳性91.4%, 阳性率较高, 重症患者脑脊液检查均有异常。因此可对手足口病疑似重症患者早期进行EV71病毒核酸筛查及脑脊液检查, 尽早确定重症患者, 及时治疗。
总之, 手足口病为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 但发展为重症、危重症者病死率高。需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早期发现重症病例, 早期治疗, 降低病死率。
参考文献
[1]潘安华.实用小儿手足口病诊疗指南[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3-63.
[2]胡辉华.小儿手足口病并病毒性脑炎40例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 2010, 23 (9) :3241-3242.
[3]左富凤, 吴雅玲, 王志.手足口病123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0, 9 (1) :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