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影像范文(精选3篇)
时尚影像 第1篇
一、时装摄影中的女性主义影像分析
1)时装摄影中女性主义的发展历史。时装摄影是身体与服装的协配搭、互相关联的视觉化集中体现。时装摄影中的女性形象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地变化。其演变过程正体现着社会审美观和价值观的变化。19世纪50年代,时装摄影最早出现在法国,女性面孔在早期时装照片中经过精心描绘和渲染,其中以高贵、端庄、温文尔雅等欧式传统气质为主体的形象定位。直到20世纪40年代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得统治阶级不得不出台政策,鼓励女性自食其力走上工作岗位,自此,女性则以独立和自信的形象登上舞台。随着20世纪60年代的性解放运动、70年代的女性主义运动及80年代至今的经济发展和多方文化融合,女性主义使得时装影像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2)时装摄影中的女性主义意识的反映。20世纪60年代后期出现了一位风格特立独行的摄影师,赫尔穆特·牛顿。他的时装摄影作品在当时看来是惊世骇俗的:其作品中的女性一改往日的优雅、甜美可人,画面感充满着咄咄逼人的气势,时而挑衅,时而进攻与扩张;这与之前出现在大众消费杂志中的女性形象相比,牛顿作品中凸显的女性以一种冷漠、孤芳自赏的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仿佛忽略世间一切审美条框,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其作品的成功,除了与赫尔穆特·牛顿自身敏感的洞察力、自成体系的严谨风格及黑色幽默和有违常理的性格分不开之外,更是他创造了全新的女性形象和新的审美观念。
3)现代时装影像中女性主义的崛起。从四大时装周2015/2016的秀场及品牌广告中,不难发现,时装影像中男人的形象越来越软,越来越低。男人视觉形象的“软包装化”和“可消费化”见证了女性主义的崛起。为了更加突出女性主义,时尚制造者创造了超级女人形象:无论在工作还是家庭方向都全能,绝不表现出哪怕是一点点对男性的依赖。随着性别运动的蓬勃发展,传统型强硬粗犷的男人面孔已经被时尚工业所抛弃,伴随而来的是嘴角温柔、衣着紧身、顾盼丰姿的俊美男孩,陪衬影像中衣着华丽、风韵成熟的大女人来与时俱进,亦步亦趋。
二、女性主义在时尚杂志中的影像分析
1)时尚杂志封面的女性主义形象建构。媒介中的女性主义是媒介对现实生活中的女性形象的再现,既体现了社会大众对女性群体的主观认知,也体现了客观世界中女性群体在不同媒介中的主观反映。时尚杂志中塑造的独立女性以张扬女性风采为共同使命,这诠释了女性主义新主张,一些时尚杂志为女性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话语平台,通过文章导读标题体现出这些女性人物的自我定位和自我价值追求的女性主义意识。时尚杂志作为女性的代言人,不再是遵从封面女性的颜值高水准、精妆容及妩媚姿态为女性美感的主要手段,而是从实际现实生活出发,关注目标受众群体,跳出父权制度文化的束缚,真正实现女性的主体地位,为女性的身心健康发展做出真正意义上的贡献。
2)封面女性形象的女性意识。所谓女性意识是以女性为本体,自定义性质地将社会、人生与自身作为参照,强调男女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权利平等,家庭、社会关系等私人领域角色对等。女性主义主张利平等与角色对等,抛开性别差异,拒绝两性中任意一方的从属地位,主张女性的独立自主与人格尊严,从近些年来的时装杂志封面来看,不难发现越来越多的封面女性正有意识地在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她们所呈现的是在生活中寻找独立的真我,呼吁女性张扬个性,追求独立、自由和快乐。这样的女性意识既是引导读者注重自身的发展和价值的实现,更是女性作为具有独立意识的社会主体的自我呈现。
3)女性主义在时尚服装杂志中的表现。受千年传统文化观念影响,“女为悦己者容”的理念使得女性的着装状态成为了男性思想的映射,而并非女性本我意识的反映。而Co Co Chanel在二战结束后凭着敏锐的直觉抓住了时代性变化,跨时代地打破了由男性审美观占主导地位而制定的“女性标准”,并由此感受到工业新时代的生产方式必将影响大众,并从服装设计角度进行了服装转化:完全抛弃了装饰唯美的、不具实穿性的欧洲传统长裙、裙撑、紧身胸衣所塑造的“曲线美”,取而代之的是休闲、舒适、便于工作的长衣长裤,成为了现代女性主义的奠基人;在东方,以革命性的新型穿衣方式闻名全球的日本服装设计师川久保玲的服装设计理念与Co Co Chanel不约而同,她们的目标是为表达女性主义的自我意识和审美情趣:每一位女性不必为取悦男人而强调身段、装扮性感,不必从男人眼中确定自我幸福,而是以独立、自信的思想去吸引他们,能够有自己的生活并自我满足。在进行服装设计时,她们抛开了在男权社会里建构的女性化服装的标准,让女性在穿着上得到了解放。
三、小结
女性主义并不意味着要女性抛开美,而是在享有合法权力、地位平等的基础上通过更强的实力来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可,从而获得更大的社会成就。当女性除美貌外,其他优势能同样得到认可、带来同等报酬时,女性才会享受更多美带来的优越感与成就感。在强调男女平等的现代社会里,女性更应该打破被父权社会物化了的性别符号,为获得自己的身份而同父权主义进行抗争。通过时尚影像为媒介,女性可以改变社会凝视自己的角度,同样为自己的权利发言。
参考文献
[1]包铭新.时髦辞典[M].上海文化出版社,1999.
[2](美)马尔库塞著.单向度的人[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3]埃克塞·梅德.特立独行的时装设计女王[M].三环出版舍,1998.
[4](美)埃特考夫.漂亮者生存[M].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0.
[5]李应红.《男权视野下的女性时尚期刊》[J].2008
[6]刘嘉楠.《文化意义下的时装摄影及其表现风格》[J].《艺术·生活》2002.
[7]李莉,《梦幻式视觉栖居谈时装摄影的表现风格》[J].《美与时代》2009.
[8]海因里希·沃尔夫林,潘耀昌,《艺术风格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9]布鲁斯·史密斯.《专业数码时装摄影》[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10](美)迈克尔·格罗斯,《我不是时装设计师—Polo之父拉尔夫·劳伦传记》[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影像时尚的再次轮回 第2篇
现实情况是国内实验电影创作者以院校教师为主,且大都涉及多种艺术领域。因为“实验电影比一般的独立影像更纯粹。”也正因如此,国内执著于策实验电影展的入少之又少,白颖便是其中一位,这一次他又在镇江策划了这场有关实验电影的PARTY。
6月中旬,由镇江市委宣传部、镇江市文化局主办,镇江市文化馆、北京启玄电影工作室协办的“实验电影周”在镇江市文化馆与江苏大学同时举办。在这座有着3500多年历史的城市中,炭叹、吴秋龚、宋松、陈镪、李隆、沈朝方、王婷婷、潘龙等八位实验电影导演带来了他们富有代表性的作品。
古城的“时尚”影展
“‘实验电影’,听着就很时尚!”
见到导演们的当天,镇江文化馆馆长刘振兴就毫不忌讳地说出文化馆支持这次影展的初衷,用刘振兴的话说就是:让这座古老城市中的平民百姓们能接触到最新鲜的事儿。在市文化馆礼堂里看实验影像,总有种时光错乱的感觉。文化馆在这次展览活动可谓狠下工夫:把影展排在“2009年文化嘉年华”最后一项,虽比之此前的迷笛音乐节、小娟民谣演唱会及涂鸦大赛等受到的关注要小得多,但开幕当天在文化馆的组织下毕竟也来了三十多位观众。这其中不乏当地名人,电视台艺术总监及部分当地大学的学生,甚至当天的《镇江日报》也大篇幅刊载了本次影展的新闻。
主办方的目的当然是丰富百姓生活,但实验电影的方式却不是一般人都能接受的“时髦”。观者寥寥的现象直到最后一场放映部存在,甚至国际单元的放映都未按计划进行。最后策展人干脆将本次活动的对外放映改成内部讨论活动。
当然,对导演来说,这一切并不造成妨碍。
中国实验电影的两条线索
影展当天下午,导演人数就明显比观影人数多了,这对实验电影的策展人来说却是习以为常。 “我不想说这是虎头蛇尾的展览,实验电影的放映一直是这样。曾有酒吧找到我放映,对方其实不过是希望通过放映影片招揽客源,事实却相反,看实验电影的一直是少数分子。”显然,这次活动最大的受益者其实是影展的直接参与者。 “虽然大多数导演部来自北京。”
本次影展特邀专家,南京师范大学影视系教授华明和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副主任、新媒体艺术实验室主任、副教授,艺术家刘旭光是策展人白颖希望在活动中向大众推出的两位学者。“国内专做实验电影的人几乎绝迹,有专家学者,大家在创作的时候至少有个方向。”6月21日江苏大学安排了两位学者关于《西方先锋实验电影发展史》和《当代影像艺术的现状》的演讲。虽然现场学生大多是江大动画系的,但也算知道了“电影还能这么做。”几位受邀导演部坐在第一排,对本次“业务学习”充满热情。华明教授曾于上世纪90年代留学美国。并将深入研究的几百部实验电影写成了《西方先锋派电影史论》,据说中国搞实验电影的基本部把这本书当作创作史必读书目;而刘旭光副教授是国内最早教授新媒体艺术教育的艺术家之一。因刘旭光副教授在电影学院工作的缘故,所涉及的新媒体艺术教育中也必然融入电影的元素。 “实验电影在中国发展和国外不同,在国内如果搞一个绘画的活动会有很多人参与,也有很多角度做,而实验电影则没有这么多的角度。”学院派的目标是要奔着“彼得格林纳威”培养艺术家。
年轻的总是锐利的
参加本次影展的八位中国导演大多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末与80年代初。白颖选择他们的唯一理由就是他们是“明确使用实验电影理念进行创作”的艺术家。“这些导演们共同成长在以经济为主导的社会变革中。与前几代人相比他们没有了激情、理想与苦难,在遭到彻底破坏的社会中用实验电影思考着一些问题与展示内心的迷茫。”
因此,白颖也将本次影展称为“预含物”。如他在展览序言中写到:“吉尔·德勒兹认为电影展示了一种心智质料,如同一种预含物,一个必然对应物,人的言语行为是通过预先的影像为对象而重新建构的一种陈述符号,同时它仍然具有影像感。实验电影所创造的影像就是人最原始的一种心智质料,它是供人思考、言语陈述的对应物,并预示着不同的含义,当同一部实验电影呈现在不同人的面前时会变成不同的预含物。”
“当代中国先锋派电影的几个主要特征,其中思想上有对于物的表现与反思和对于人的生存处境的描写与内心世界的探索两个方面,这些是从外部与内部两个方向上对于传统主流叙事电影塑造的完整丰富人物形象的背离,共同构成内容上的‘非人化’。它在艺术上的反叛与创新——奇幻的影像与梦境的结构——的实质是艺术的‘非理性化’,独辟蹊径,一方面拒绝传统主流叙事电影的各种理性主义艺术方法,另一方面采用与无意识心理共通的梦境结构。而内容上的‘非人化’与艺术上的‘非理性化’是相辅相成的,对于这类艺术作品来说是一个钱币的两面。”(华明《当代中国先锋派电影的文化阐释》)
聚点也是起点
事实上,本次展览除了一如同类展览观者寥寥的展况外,实验电影导演们也交流了彼此创作和作品“出口”经验。整个影展中最终总结出两件事:如何做出好作品和如何把作品推出去。
“这些年轻的艺术家们担负着一份使命、一份责任。通过实验电影这种独特的语言方式进行着思考与探寻,他们今天的思考预示着我们未来的发展,每一部作品对将来都是一种预含物。”白颖在序言中表达着他对实验电影导演们的理想,而每个作者都在艺术与商业间徘徊着。不少人做作品的同时也做策展人,宋松和炭叹同为中央美术学院的教师,也做一些艺术演出的活动;吴秋龚和几个加州艺术学院和中央美院联合创立的实验电影硕士班中的同学也一起搞了名为“译象”的组织,实验电影便是其中的一个项目。
既然是为自己做的作品,自然每个都要精心。李隆作品中各种特效的精致能看出来作者的用心良苦,对于寺山修司的喜爱也能从作品的某些画面中看出端倪;王婷婷的《等待戈多》也显现了自己的戏剧功底。对美感有极致要求的沈朝方为了作品《芒种》所要达到的强烈视觉感受,“耗资”达13万元才打造出“颓废华美”之感。在做作短片之余,沈朝方也制作了一系列摄影作品,不知短片和摄影哪一个能先走人艺术品市场;而四川的陈镪从制作到生活都充满了川人的乐观。据说是陈镪是因为“没有摄像机才采用逐格拍摄,”以食物为主要被摄物品也体现了四川人民菜篮子的丰富。若论经营头脑,陈镪更是第一个把实验作品卖给网站并小赚不少的作者。而潘龙在创作实验影片间隙接拍商业作品。
“作为实验电影,有这样一个大家(尤其是年轻人比较多)在一起的机会是很重要的。因为搞实验电影的活动太少,太精英了。实验电影面临什么?制作形式的变化引起理念的变化。中国未来的实验电影是什么样的?关键在于我们现在怎么做。”刘旭光希望本次影展的策展人能把每一次影展细化并在更多的社会层面做实验电影的普及工作,而年轻的导演们也担负着同样的重任。
事实上白颖也并非那么急于推广,“因为没有新作品,大部分作者的作品都是之前几次展览中见到的。”不少人由这次活动受到启发,开始筹备新的活动:沈朝方和陈镪都有近期做实验电影展的计划,陈镪说还准备把自己的电影刻成DVD到酒吧里卖卖看。“如果能成功,这就是一条路:不成,哥们儿就当一次‘行为’了。”
时尚影像 第3篇
OKI 发布C800LED家族再添新品
本报讯 近日,全球知名的商用打印解决方案提供商OKI公司在北京正式推出了两款彩色A3幅面 LED页式打印机新品C810dn/C830dn/C830dtn,这是2010年OKI公司在中国A3打印机市场推出的第一款重点产品。这两款产品具有很高的性价比和极低的总体应用成本,而且仍然采用了全球最为先进的LED水平一次成像技术,在拥有高性能的同时更具有节能环保的内涵。
NESO推R系列液晶显示器
本报讯 近日,NESO又推出了R2221W、R2226W、R1921W、R1926W 四款液晶显示器产品。其中,R1926W和R2226W为屏幕宽高比为16∶9的宽屏显示器,R1921W和R2221W为屏幕宽高比为16∶10的宽屏显示器。
清华同方发布笔记本新品采用Calpella处理器
本报讯 近日,清华同方发布了“锋锐K46A”和“锋锐K47A”两款笔记本电脑,它均采用1月8日刚刚上市的最新款 2010 英特尔酷睿处理器家族,即全新的Intel i3/i5/i7处理器家族(代号Calpella,32纳米技术)。据悉,“锋锐K47A”功能强大、超薄、娱乐,定位中高端; 而“锋锐K46A”则以追求图形处理性能,对整机功能有高需求、又追求时尚的高级商务人群为主。
iGoogle出现国学阅读器和数独工具
本报讯 近日,谷歌中国针对iGoogle个性化首页推出了10款非常实用有趣的小工具,其中包括人人网Mini版、豆瓣小工具、BBS热门话题、China Daily 英语学习和国学阅读器等,力求帮助中国用户通过iGoogle个性化首页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
恒原微电子推出iStream采用TDMA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