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活力范文(精选3篇)
商业活力 第1篇
简·雅各布斯说过:“ 当我们想到一个城市时, 首先出现在脑海里的就是街道。 街道有生气城市也就有生气, 街道沉闷城市也就沉闷。 ”而商业街区往往是城市中人口密度较大、经济较发达的地区, 有的也承载着城市特有的历史文化。 它既承担了交通任务, 也为城市居民提供了生活空间和公共活动场所。既是行走的空间, 也是交往的场所。本文针对沈阳中街步行商业街的街道设施、空间场所分布特点以及交通组织形式展开调研, 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解决方案。
1 区位与历史
沈阳市总面积约1.3 万km2, 市区人口总量约507 万, 是东北地区著名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商贸中心。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迁都于此, 便更名盛京, 后皇太极在此将国号改为“ 清”, 建立清王朝, 清军入关后, 以此为陪都。 1625年, 大金迁都沈阳6 年后, 后金将明朝所筑的砖城进行改造扩建, 按照“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将原来的“ 十”字形两条街改筑为“ 井”字形4 条街, 中街由此形成, 整条街长579.3m, 宽11.7m。 当时称四平街, 取四季平安、四海升平之意。 东西两侧各建有钟、鼓楼一座 ( 图1) 。 1939 年, 日本侵略中国期间, 中街被日本侵略者改名为“ 一德街”, 取其一心一德之意。 直到1946 年才被命名为“ 中央大街”, 彻底摆脱了“ 一德街”这张屈辱的名片。 1957 年新中国成立后又更名为“ 中央路”, 1989 年正式定名为“ 中街路”。
2 现状调研与问题分析
中街为东西走向, 西起正阳街, 东至小什字街, 总长1500m, 宽40m, 分布约大小200 家店, 每年的旺季 ( 如节假日时期) , 该地区每天的客流量逾60 万人, 平日里都在40 万人左右, 是沈阳市人口流动最频繁的商业街区。 中街分为三段, 西段为正阳街至朝阳街路段, 主要分布大型商场;中段为朝阳街至东顺城街路段, 属于传统意义上的中街;向东延伸到东顺城街至小什字街路段, 称东中街, 为现代商业区段。本次调研范围主要限于商业街中段的步行街路段, 即正阳街至东顺城街, 全长约950m ( 图2) 。
2.1 街道界面分析
该商业街区街道空间主要由底界面和侧界面构成。底界面以铺装为主, 侧界面以立面为主。 立面及其层次影响着街道的体量, 建筑物的体量限定了街道的内部轮廓线, 底层平面限定了街道空间的平面形状。不同的材质拼贴出的街道底界面, 会给人留下不同的空间感受。 沈阳中街的整体建筑风格多变, 有带有满族特色的中国古典建筑 ( 如故宫) , 有民国时期带拼凑式的折中建筑, 有外表为中国传统建筑内里是西洋装修的建筑 ( 如大帅府的小青楼) , 还有极其现代的商业建筑 ( 如盾安新一城) , 多种建筑形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多元化的街区建筑风貌, 但是现在沈阳人记忆中的老房子正逐渐被现代元素所吞没, 遗留下来的不足10%, 许多老建筑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改造。
2.1.1 街道建筑
(1) 建筑高度。
建筑受沈阳故宫影响, 高度受限, 多为2 层到3 层, 街道整体的轮廓线低缓而略微起伏, 中段两侧大多数建筑高度约在24m以内, 中段和东中街有一些比较新的高层建筑, 如新玛特等。
(2) 建筑立面。
中街的建筑立面形式多变, 有中国传统大坡屋顶的木建筑 ( 如故宫, 荟华楼) , 民国时期的有弧形曲线装饰和大量阳台外廊的西洋建筑 ( 如第二百货, 沈阳春天, 鹏达体育城) , 还有非常现代立面简约大量幕墙的新型购物中心 ( 如恒隆广场, 盾安新一城) 等等。 中国传统的坡屋顶, 欧式尖塔形屋顶和现代建筑的简约组合起来有点混乱, 没有统一协调 ( 图3) 。
(3) 建筑色彩。
中街中段建筑色彩较为复杂, 有民国石材建筑的白色, 有中国古建的偏棕的深木头色, 有现代建筑华丽玻璃幕墙的彩色。 还有混乱夸张的广告招牌的五颜六色, 总体看来中街的色彩呈现一种混乱状态。
2.1.2 街道铺装
中街的地面大多采用烧结砖, 荔枝面花岗岩与火烧面花岗岩, 整体采用灰色调, 缺少强烈的色彩对比, 人流导向及功能区的设计不实用。
2.2 街道空间尺度和比例
街道空间的宽度和临街建筑高度比 ( D/H) 直接决定了街道空间的围合感。 传统商业街道的宽度大致在6~8m之间, 宽高比约为0.7~1.5, 新建商业步行街道宽度一般在10~20m左右, 宽高比大概是1~2.5, 临街建造的商业建筑一般不超过4 层。 多层建筑主要集中在商业街中段和东段, 街区中段的建筑层高一般低于24m, 东段的部分建筑最高不超过50m。 总体看来, 中街街道的宽高比控制在0.8~1.5 左右 ( 图4) 比较符合沈阳历史城区的空间特点, 不会使街道中的游客感到压抑。
2.3 街道设施
目前中街的街道设施基本能满足游客的空间需求。除了有基本的停车场、垃圾箱、街灯等公共设备, 还另设了商业水吧、广告位, 有力拉动了街区的经济发展。但是由于中街处在“ 寸土寸金”的市中心地带, 街道公共空间及公共设施的建设成本较高, 且规模有限, 如果一味地考虑商业布置, 不重视人文与街道景观、设施的融合, 就会导致公共空间单一化, 所以就目前来看, 相比节假日巨大的人流量, 中街能够为游客提供的公共空间还十分有限。
2.4 交通组织
步行街交通“ 外围行车、区内行人”, 机动车辅路南北方向由正阳街、东顺城街向南北两侧分流。 由中街西段向小西门分流, 内部一些胡同为步行。外围交通体系中, 西中街与广宜街交汇处设有露天车位和地下停车场。但内部交通体系问题较多, 商业街内部人车冲突严重。 由于西中街“ 步行—机动车”混行, 广宜街的机动车和公交车行驶至正阳路处转向南北侧行驶, 与步行街的行人在此处形成交叉点, 严重相互干扰。 道路及交通标识不明显, 数量不足, 缺乏显示行人所在位置和附近相关服务设施位置的地图以及残障导盲设施。
3 优化策略
3.1 街道空间界面优化
沿街建筑立面的形式需要整体整治, 突出民国时期老房子, 满族特色老建筑和特色店铺等。 此外为了更方便的看到建筑的“ 第一轮廓线”, 尽可能减少“ 第二轮廓线”, 可以结合沿街立面的改造, 规范广告牌的规格、放置高度、面积比例。 街道铺装也与建筑风格相协调, 可以部分采用石材, 部分还原老中街的味道。
3.2 完善步行网络
结合小胡同, 改善空间尺度, 可以扩大步行空间, 塑造多形态小尺度空间, 增加节点空间, 给人群活动提供精心设计的交往场地。
3.3 增加“ 坐席景观”
“ 坐席景观”是城市空间中多功能的小品。 扬·盖尔在《 交往与空间》 一书中写到:“ 在评价特定区域中公共环境的质量时, 必须把能否为人们小坐提供更多、更好的条件作为最重要的因素来考虑。”座椅、休息亭等休憩设施的人性化设计可以提高步行街空间质量。中街除了现有各种设施的完善外, 最重要的是要提供更多的休憩设施。
徐磊青曾对公共空间停留活动种类进行调研, 结果显示步行街停留活动种类排在前五名的依次是休息, 看风景, 散步, 购物和吃东西。由此可推测增加休憩空间是最容易吸引人停留的措施, 而停留下的人群中具有巨大的潜在购买力。 经实地调查, 中街正阳街至朝阳路段人流量 ( 周三) 大致为:上午10 点:245 人/5 分钟;中午2 点:534 人/5分钟;下午5 点:365 人/5 分钟。 那么假设这段路上增设10个座椅, 每个座椅可以坐3 人, 每人平均停留10 分钟那么人流量就可能增加到: 上午10 点:270 人/5 分钟; 中午2点:554 人/5 分钟;下午5 点:380 人/5 分钟。 总体算来一天的人流量增加将近1800 人。假设增加的人数中有5%会消费食品饮品或者直接购物, 那么增加10 个座椅每天消费人数就会增加50 人。因此, 无论是从服务群众为人们提供更舒适的街道空间的社会效益方面来看, 还是从促进行人驻足增加消费时间的经济效益方面来看, 增加休憩空间坐席景观都是非常有益的。
4 结语
1980 年, 在日本东京召开的“ 我的城市构想” 座谈会上, 人们提出了街道建设的三项基本目标: (1) 能安心居住的街道; (2) 有美好生活的街道; (3) 被看作是自己故乡的街道。 中街最终应该成为这样一条街道, 承载着沈阳人满满的记忆, 从满清的故宫到民国的大帅府再到现代商业的繁华, 亦或是一直与时俱进着的中街冰点和老边饺子的熟悉味道, 街道的魅力在于交往生活, 在于那里发生的故事。中街是我故乡的街道。
参考文献
[1][丹麦]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2][日]芦原义信, 街道美学[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89.
[3][美]艾伦·雅各布斯.伟大的街道[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4]高静.现代城市生活性街道空间景观的人性化设计研究[D].山东:山东建筑大学, 2010.
商业活力 第2篇
关键词:烟草商业企业;党组织;促进作用
加强党组织建设最早来源于国家党建工作,是在新时期党政思想建设中提出的新概念,帮助解决了诸多执政改革方面的问题。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开放性转变,党政思想在企业现代化经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基层党建组织已经成为烟草商业企业不可缺少的机构组成。为了适应新经济行业改革的要求,烟草商业企业必须注重党建组织工程,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前提开展相关方面的工作,全面增强烟草商业企业的发展。
一、烟草商业企业的发展现状
2013年全国烟草工作会议圆满结束后,行业内各单位均开始积极响应,主动学习贯彻会议精神。各地结合自身企业品牌特点和地域特点,在整体学习会议精神中,把握重点拟订规划方案。基于烟草工作会的成功举办,全国各地烟草商业企业开始转变原有的营销模式,通过内部经营体制改革带动营销收益的增长。从各地营销政策转变情况来看,烟草商业企业在调整经营政策中,都开始把党组织建设工作与企业经营相互结合起来。因此,新时期必须加强党组织建设工作,全面推动烟草商业企业的发展进程,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作用
把党政思想融入商业经济是行业改革的需求,烟草商业企业作为商业型经济模式,其在经营阶段与市场环境接触得更多,且容易受到整个市场行情变动的影响,稍有不慎则会出现经济性风险。基于经济思想改革趋势,烟草商业企业开始注重党政组织建设工作,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先进意义,为企业营运改革提供了多方面的保障。
1.端正思想。经营思想决定着烟草商业企业的规划方向,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对未来经营有指导性作用。加强党组织建设工作,可以促使烟草企业建立科学的发展观念,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中心端正企业内部的营运理念,这对于整个烟草行业发展均有很大帮助。例如,党政组织建设十分注重“纪律性”,每一项经营事务都有相应的规律可循,规范了烟草商业企业的管理秩序。
2.指导经营。按照我国企业组成性质来说,企业可分为工业型、商业型等两种,前者从事商品的生产经营,后者从事商品的市场营销。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企业,都需要建立相配套的经营秩序,处理好日常管理中的各类事务,才能创造更多的经济收益。烟草商业企业注重基层党组织工作,能够找准烟草商品在市场中的定位,为经营者提供准确的市场决策,提升了企业的营销水平。
3.党政建设。基层党建是党政建设的一部分,其从基层工作开始强化企业的党组织整改力度,进而确保整体党建设工作的有序开展。烟草商业企业长期关注销售利润的增长趋势,对内部党建工作缺乏必要的重视,导致企业党建文化落后而制约了其发展。通过基层党组织建设活动调整之后,烟叶公司、烟草物流公司、烟草销售公司等内部党政工作广泛开展,实现了企业党建的决策性调整。
三、深入开展企业党组织建设改革工作
鉴于党建工作对烟草商业企业的战略作用,应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工作重点,对企业内部党建工作机制提出创新改革对策。笔者认为,烟草商业企业要拟定符合本行业发展需求的党建工作模式,坚持以我国党建体制改革为指导中心,帮助烟草商业企业建立一套完整的党建工作制度。
1.教育方面。烟草商业企业应当加强党员的思想教育,努力培养党员工作人员朝着党组织思想靠近,用党建理念指导现实的市场销售活动。企业需号召全体人员经常了解党员的思想状况和工作表现,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在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把所有员工的力量集中到一起,激发烟草商业企业的发展活力。
2.组织方面。根据日常经营要求组织党建工作,要求各部门广泛开展党组织工作建设,形成良好的党建工作氛围。其中,加强党的组织建设需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以烟草行业发展趋势为参考依据,要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党员发展中应坚持标准、积极培养、严格程序,推行党员发展公示制度,确保党员发展质量,努力实现质和量的统一。
3.反腐方面。基层党组织是国家党建结构的最基本内容,只有搞好基层党建工作才能实现更远的政治建设目标。烟草商业企业应坚持反腐倡廉,加强党纪教育。要提高对抓好党风廉政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在做好党的制度建设的同时,对党员发挥反腐指导作用。
4.工作方面。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需与企业经营相互结合,严格内部组织的办公流程,加强与实际工作的联系。坚持和完善“三会一课”、“党员领导干部过双重组织生活”、“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积极探索基层党组织的活动方式和工作方法,求真务实,做好党员的思想政治工作,确保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
四、从经营战略方面激发企业活力
对于烟草商业企业来说,基层组织建设最终是服务于内部营销,通过营销战略模式调整创造更多的经济收益。因此,借助基层党组建设活动,企业还需从经营战略方面激发企业活力,全面提升企业基层党组织工作的办事效率,致力于烟草商业企业的现代化发展。
1.分析经营问题。准确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清醒认识形势、客观分析问题、深入查找不足,牢牢把握当前的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努力保持行业平稳健康发展。烟草商业企业要全面分析现有经营的不足,努力创建新型营销战略模式,以党建部门工作为指导优化经管秩序,带动企业经营收益水平的逐步增长。
2.注重效益指标。效益优先是企业长期追求的目标,以创造效益为第一,执行多种基层党组织工作方案,这样才能全面激发烟草商业企业的活力。效益坚持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着力打牢烟叶基础,着力优化卷烟销售结构,着力调整市场状态。党建部门在创造效益过程中需发挥积极作用,帮助经营者解决实际营运中遇到的问题。
3.打造行业品牌。精心培育重点品牌,站在行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坚定“532”、“461”品牌发展目标,促进重点品牌加快发展。要继续抓管理、促规范,切实维护良好的生产经营秩序和市场流通秩序,建立更加规范的财经秩序,提升企业基础管理水平,推动专项治理工作深入开展。
五、结论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对烟草商业企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不仅可以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更是为现代化经营战略实施提供了多方面的保障。企业应深入开展党组织建设工作,从教育、组织、反腐等方面优化经营制度,把基层党建融入日常经营工作中。同时,还要深入分析经营决策面临的问题,以党建思想为指导改革原有的工作模式。
参考文献:
[1]张艳萍.浅议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J].今日科苑,2008(18).
[2]杨正书.切实加强山南地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山南地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调研[J].西藏发展论坛,2008(06).
[3]张希贤.以建设学习型组织为契机 创造性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9(10).
[4]王洪尧.加强部队基层党组织建设[J].政工学刊,2010(01).
商业活力 第3篇
1.1 研究背景
面临当下社会经济飞速发展, 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城市规模现状表现为:人口急剧增长, 空间迅速膨胀, 高度刷新, 城市形象迅速更新, 且受到快速、大规模城市翻新建造而改变的同时, 多数城市老城区出现了外部环境老套, 内部结构混乱, 城市功能减退, 综合交通混乱, 历史文脉褪色等现象, 这些问题在城市商业街区的更新中表现明显。针对此类问题, 大部分的城市通过对原有的空间形态、综合交通等进行重新规划设计, 使之符合新趋势的需求, 而在不断地规划更新中, 同时又带来了新的城市矛盾, 如何合理化解决是每个设计人需要深入探究的问题。
1.2 研究目的
城市商业街区是城市范围内的商品交易场所。商业作为城市的基本职能之一, 从城市产生就具备了这个特点, 大部分国内外传统城市商业街区已经成为当地历史文化的沉淀场所, 而现代城市商业街区的布置, 就是在城市历史商业活动地区的基础上所建立的区域。因此, 它往往是融合了历史文化和商业活动为一体的, 不仅为物质交换提供了商业环境, 同时也为人们的交往行为、信息交流和休闲娱乐提供一个城市文化场所。
城市中心商业街区, 无论是功能, 群体空间还是外部形象, 都是一座城市最重要的标志, 是一座城市的橱窗, 是体现城市个性风貌精华的“荟萃点”。近年来, 我国的商业建筑发展迅速, 在城市建设中承载商业服务功能的设施规模和数量仅次于住宅建筑, 新型商业街区的建立, 对原有传统的商业街区形成了极大的冲击, 在新型商业街区不断扩张的过程中, 其内部之间的竞争也是愈演愈烈。
然而, 当城市走向商业建筑城市化, 街道建筑化的时代, 在这个过程中, 某些城市出现了对于商业街区改建重建等项目的过热追捧, 造成了对于原有旧建筑的大量拆除以及对城市文脉的损坏, 盲目地建设新型商业商务综合体, 导致市民日常生活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产生了诸多矛盾, 这类矛盾也成为了城市发展途中的绊脚石。
商业街区的设计要考虑到诸多功能的需要, 并要满足多种功能所需要的空间特征, 从消费者的各类需要出发, 体现人性关怀, 营造丰富多变的商业空间氛围, 提供适合购物及相关活动的宜人环境, 借以形成显著、强烈的场所感, 商业街区不再只是单一地容纳购物消费活动的容器, 而是成为适应崭新消费模式下的城市综合体。
2 相关概念
2.1 城市商业街区
城市商业街区是由众多种类商店、服务店、餐饮店等共同组成, 按一定结构比例规律排列的承载商业功能的繁华街道, 是城市商业活动的缩影和精华, 是一种多功能、多业态的商业集合体。
现代商业建筑意旨能满足消费者各种购物需求的综合性购物环境, 它往往与邮电交通、文化娱乐、休闲、办公、银行等功能紧密结合在一起。它的形式多样, 既可以是一个大型的建筑单体, 也可以是由若干建筑群及外部公共空间构成。
2.2 复合型城市商业街区
商业建筑的复合化倾向是现代商业建筑的一个突出特征, 复合即是将多种功能积聚在同一商业建筑内, 从而增加商业活动的附加值和互补性, 使其尽可能在一栋或一组建筑群内满足顾客的各种消费需求, 营造出具有的商业服务环境。所谓复合型商业街区, 即具有功能与空间复合性的, 整体开发与设计的商业街区。
3 典型案例分析
在城市快速发展, 城市商业街区大面积兴建的当今社会, 传统商业街道消失了原有的活力和色彩, 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建筑群体完整、空间艺术性强、功能多样丰富的商业综合体。以天津为例, 近些年, 一些传统的百货商场都已步入历史舞台, 曾经红极一时的步行街、服装街已变成可容纳更多年龄层次、更广泛消费者驻足的大悦城休闲购物广场, 拥有百年历史的和平路商业老街, 也在新兴商业建筑恒隆广场的带动下赋予了新的时代特征和文化韵味。
越来越多的商业街道被搬入大型的特色商业建筑中, 面临这种商业建筑城市化, 商业街道建筑化的发展模式, 商业街道与商业建筑不再是可以明确区分的2种概念, 二者的界限逐渐模糊化。以下笔者将以领跑天津最大新兴商圈的大悦城购物中心为例, 进行深入分析研究。
3.1 天津大悦城 (JOY CITY) 概述
大悦城主题定位为“国际时尚青年城”, 其精神名片主要打造为“年轻、时尚、潮流、品位”, 以此来诠释JOY CITY的生活消费方式, 以休闲、便捷、亲和和开放为基调, 引导前沿生活理念。是天津至今投资最大、体量最大、业态最全的一站式购物中心。位于天津市内核心区域, 坐拥25万m2的建筑体量, 500余m沿街立面展示, 500m室内步行街, 150m特色主题街区, 承载最齐全的业态功能。涵盖集餐饮、娱乐、休闲、购物为一体的多元化时尚消费模式, 完美融合了人文文化、企业文化、消费文化、国际文化的同时, 颠覆传统商业模式, 独创大悦文化, 以不一样的视野, 定义商业街区新格局。
3.2 大悦城商业街区人性化活力因子分析
3.2.1 业态因子。
通俗的来说, 以零售店的格局, 向不同特定的群体进行买卖的一种经营方式, 即为业态。目前, 业态根据服务人群、经营理念、位置、装修风格等分为多种形式, 主要有各种专业市场、专卖店、超市、综合性商场等。大悦城正是为众多商家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现品牌特色, 打造品牌知名度, 提升市场影响力的舞台, 因此吸引了国内外诸多知名品牌入驻, 吸引了不同年龄层次的消费人群, 购物中心内部还配套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各种餐饮商家, 除此之外, 在购物中心内还拥有电影院、大型超市、滑冰场等生活娱乐休闲空间, 还有适宜儿童参与游玩的室内游乐场, 真正做到了为各个年龄段的人群提供一个集休闲娱乐、购物餐饮、感受地域文化、享受生活品质的一站式生活平台。商业集中化凝聚大量人流, 将原有的步行街道搬进大型的建筑内部, 消费者的集聚同样促进了商家的集聚, 从而构成了积极的、良好的商业氛围。
3.2.2 综合交通因子。
交通与商业街区的关系, 如同业态与商业街区的关系一样, 是互补的。随着城市的发展, 尤其是大城市及特大城市的不断扩张, 城市的规模日益增大, 城市从原有的单中心形态向多中心形态转变。这时, 联系城市各个商业中心就需要良好通畅的城市综合交通。商业街区需要便捷的交通, 但往往由于这里人流的大量积聚, 造成周边的通行能力降低, 静态交通不足, 致使阻碍了商业街区的发展。二者这种辩证关系, 在如何进行人性化商业街区的选址, 及空间整合与营造时具有重要作用。
在这一点上, 大悦城购物中心也占有了充分的优势, 地处市中心老城区得天独厚的区位, 周边公共交通发达, 购物中心内设有通往其它旅游点及生活区的地铁站, 还配套了可以直通建筑内部的大型停车场。无论是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出行, 还是选择自驾出行, 都方便可达, 可达性也是衡量一个地段人性化程度的因素之一, 正因为如此, 这里成为众多市民出行的首选。
3.2.3 环境设施因子。
环境设施包括微观上景观环境的配套及宏观上商业街区公共空间的设计, 这也是营造人性化复合型商业街区的重要元素。传统的商业街区, 特别是商业步行街区, 对于景观环境质量要求不高, 植物景观等元素缺失, 在商业街区公共空间的设计上投入的精力明显不足, 只专注于商业街区的消费购物功能, 忽略了消费者及其他人群在其中的心理感受, 也没有为人们进行休憩、交流等活动提供充分的空间和平台。人流少的消费淡季商业街区显得空旷萧条, 而在旺季的时候, 大量涌入的人群高密度地集中在一个空间里, 使其感到强烈的压迫感及不适感, 大大降低了人群在商业街区驻足停留的时间, 从而减少了购买力及消费能力。
在大悦城购物中心里, 以上所提到的问题都有显著地改善。首先, 在大体量的玻璃盒子建筑中, 注重了室内公共空间的设计, 根据业态功能的不同和消费者生活需求、年龄层次的不同, 大悦城分为青春活力馆和时尚潮流馆南北2个大区, 中间以开阔的艺术连廊相连。在一条类似于城市步行商业街的主要交通流线引领下, 又拓展出多条富有城市文化色彩的特色主题小街, 运用了开放与隐蔽空间相结合的设计方法, 很好地控制了不同类型空间的尺度, 避免了人群大量聚集的困扰, 同时又增添了人群在其中活动的趣味性, 步行在充满异域风情的支路空间内, 仿佛置身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城市, 体会到的是不同的地域文化, 时而静谧、时而喧哗, 时而开阔、时而狭窄。与此同时, 配合每一处公共空间的营造, 特色景观的设计也为其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节点小广场的喷泉水池, 点缀在不同角落的绿色植物等等, 为人们创造了十分舒适的视觉感受和心理感受。
3.2.4 附属设施因子。
大悦城内部有商业橱窗、广告牌、店招、灯光等附属设施。商业橱柜能反映商业性质, 是商业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打造每一个品牌自身的特色, 通常通过新颖造型的橱窗、炫目的视觉照明灯光、创意丰富的商品和模特结合等手段来打造;各种形式的广告牌等书面展示产品主要功能是传递商品特性、商店经营理念及销售方式, 通过具体的符号形象来传递商业信息反馈给顾客;灯光则可以烘托具体的商业气氛。这些元素的设计在此购物中心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而与传统商业步行街的形式相比较, 大悦城购物中心内部提供了许多艺术休闲座椅供人们驻足停留、沟通交流, 同时设有风格独树一帜的雕塑、街道公共设施模型等小品, 同样吸引了大量的人群参观, 拍照等等。在购物中心南区还专门设有提供给小朋友们体验的娱乐设施, 如旋转木马、钓鱼池、淘气堡等。
这些附属设施的设计, 大大增加了人们在购物中心内部停留的时间, 也拓展了人们在其中活动的可能性, 大多数人来到这里, 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购物需求, 而是更好地体验生活、享受生活。
3.3 案例小结
通过对以上因素的梳理, 初步分析了大悦城购物中心运营模式成功的原因。大悦城购物中心尝试将传统商业步行街搬入大型建筑综合体内, 不仅保留了城市文化及蕴藏在其中的历史文脉, 更完善了传统商业街区的不足, 以人为本, 充分考虑人在其中的生理及心理需求, 从空间构建, 功能配置, 环境营造等各个方面做系统升级。做到了重视购物环境的文化特征, 重视环境体系的整体效益, 提供了多种形式的交往空间, 注重空间环境形态和传统历史符号的保存、更新和突破, 突出了新型商业街区的环境艺术特征, 构建了人性化的交往空间、富有场所精神的传统空间、蕴含秩序的序列空间和地域文化的体验空间。在今后的建设实践中, 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4 结语
近年来的后现代主义与结构主义风潮, 将支离破碎的边缘带与矛盾美学倾向带入了原有的城市肌理中, 然而深究其本质, 到底什么样的设计才是符合人性, 符合城市的, 却没有得到正面直观的回答。
基于人性化视角及功能需要而产生的现代城市复合型商业街区回答了这一问题, “人性化”应体现在满足高情感、人情味、亲切宜人要求的商业公共空间尺度, 建立场所感强、可识别性高、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环境氛围。功能上的复合不仅仅意味着不同功能之间的简单叠加, 而是将不同的功能有机结合, 以激发出更大的效用。同时, 当代复合型商业街区不应仅局限于商业本身, 更应该放眼于未来, 着眼于城市综合体的角度, 将餐饮、购物、观演、办公等多重功能融为一体, 除了考量商业利益, 更要求积极参与到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中来。城市环境的创造不再是单一的物质设计, 文化性、民族性、城市个性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