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过春节(精选6篇)
少数民族过春节 第1篇
到超市一看, 真是人山人海: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提着大包小包脚步匆匆的中年人、有跟在大人后面嘻嘻笑着的小孩儿……我们好不容易来到超市入口, 突然, 一股人流把我们推向一边。我们挤来挤去, 直到我们满头大汗, 才终于进了超市。
第一站, 我们当然是去买糖啦!因为我可是最喜欢吃糖的。我们来到“糖果一条街”。哇, 糖果外面都包装着晶莹剔透、花花绿绿的水晶纸, 苹果味、橘子味、巧克力味、牛奶味……真是应有尽有哇!我买了一大包阿尔卑斯糖和一大包巧克力糖, 一看价钱, 17块5!妈妈说:“以前1斤就得20多元, 现在怎么这么便宜?”售货员阿姨笑着说:“过年了, 赶上打折, 多买一点儿吧!甜甜蜜蜜嘛!”
买完了糖, 我们又到了水产区。水产区的品种也很丰富:有又肥又大的草鱼, 有肥胖笨重的甲鱼, 还有一蹿一蹿的大虾。突然, 一条鲤鱼从水里蹦了起来, 我赶紧对老爸说:“就要这条!”爸爸就用一个小网把这条鱼捞了上来, 杀鱼的叔叔抓起鱼来, 三下五除二就把鱼给收拾干净了。不一会儿, 我们就买好了一大篮的年货, 高高兴兴地走出了超市。
一路上我们边走边聊。爸爸说:“到了除夕的晚上就更热闹了!家家户户的桌子上摆着许多美味佳肴:有淌着浓汁的红烧肉, 有香气扑鼻的火锅, 还有好多新鲜的水果, 想想都让人垂涎三尺!”妈妈说:“你呀!就知道吃!我们那时候还要举杯祝福长辈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长辈也希望我们好好工作, 希望孩子们好好学习、健康成长!在餐桌上大家边吃边聊着这一年来的变化, 哎呀, 想想就觉得高兴, 哈哈……”
其实要让我说, 最高兴最过瘾的还是放烟花。夜晚, 人们把一个个烟花点燃。尤其在楼上看到烟花在天上喷出了一个个灿烂的“花朵”, 真是美丽极了!另外还有春节晚会上的相声小品总是会让我们在年后的很长时间里每每想起都能笑得肚子疼。
春节真快乐、真开心哪!我真希望天天都是春节!
各民族、地区过春节的风俗 第2篇
老北京过春节的风俗,过年从腊月初八就开始了,约定俗成的日程安排为: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麦子,二十六割肉,二十七写对子,二十八贴窗花,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三叩首(指拜年),初二接财神。
腊月二十三是祭灶的日子,也就是送灶神上天报告这一家的善恶,然后在除夕夜里迎回来。在这一天晚上一更时,由家里的男人主祭,女人是绝对不许参加的。将家中原有的灶神(俗称灶王爷)供祀在案上,以关东糖、糖瓜、南糖、清水一碗、草料一碟作为供品,点上香之后,念过“好话多说,不好话少说”的祷词,然后用关东糖在灶口上抹一抹,表示将灶王爷的口粘住了,为的不让它报告本宅所作的恶事,干脆让它免开尊口,这也是中国人对付神灵的智慧。等到香燃尽之后,主祭人将钱粮草料一同焚化(那草料是为灶王爷所乘的马预备的),再把凉水泼在地上,祭灶的仪式就算完成了。关东糖是棍状的,十分坚硬,当年真是从关东贩运来的。糖瓜是把糖做成甜瓜、倭瓜的样子,中间是空心的。南糖原产于南方,用花生、芝麻加糖做成条、块状。
腊月二十四是扫房的日子,即卫生大扫除。将房屋、家具、各种器物用品都清扫擦拭干净,所用的扫帚、毛掸子,簸箕都得是新的,许多人家还要用白纸糊房糊窗户,贴上新的窗花。
过年时的食品、用品统称为年货,包括米面酒菜水果鸡鸭鱼肉、年画、春联、门神像,还有年糕、元宵,还有爆竹、麻秸、柏枝、挂钱、佛花、蜜供、花灯,种类非常多,无法一一列举。
从腊月二十五起,人们就开始蒸馒头、买肉、杀鸡,做成各种菜肴。在除夕之前,人人都要洗澡,即使是平时最脏最不讲卫生的人在这几天里也要到澡堂里洗上一个热水澡,据说可以除去一年的晦气。
腊月三十也称为“除夕”,这一天夜里要举行祭祖仪式,一般人家在堂屋正面墙上挂祖宗的影像,下设供桌,摆上香炉、蜡扦和供品。汉族人祭祖的供品是大碗的鱼肉。南方籍的人家就要更讲究了,要用八碗大菜,中间设火锅,并为各灵位设杯箸。满族旗人祭祖用的供品是核桃酥、芙蓉糕、苹果、蜜供。除夕夜和正月初一还要供素饽饽(即饺子)。在除夕之夜全家人要依次向祖宗影像前烧香叩头。王公贵族之家的祭祖仪式在专设的家祠内举行,场面十分盛大。《红楼梦》中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就描绘了祭祖的具体情景。
除夕日后半夜还要“接神”,即迎回灶神,在四更时分,将素馅饺子摆上供桌,首先由一家之长拈香行礼,然后家人依次行礼,香燃尽后焚钱粮,在院中拜喜神、财神、贵神,供品有蜜供、红月饼以及用豆腐、面筋、粉条做成的素菜。
除夕这天家人要向长辈亲友辞岁,即向长辈行叩谒礼。新婚不久的姑爷要到岳父母家辞岁,否则就是不恭。除夕夜的晚饭也称“团圆饭”。全家人欢聚一堂,辞旧迎新,其乐融融,年夜饭桌上的菜肴也十分丰盛。北京人更有在除夕夜包饺子,在子时新年旧年更替之际吃“更岁饺子”的风俗。有的人家还在饺子里暗藏铜钱,吃到这个饺子的人在来年会大吉大利除夕夜里全家人都不睡觉,或饮酒,或放鞭炮,或者贴春联、贴门神、立桃符、挂钱,或从事各种娱乐活动,称之为“守岁”。除夕夜里人们要在庭院中燃烧松柏枝,称为“驱岁”,有驱逐鬼祟的用意,还要在院内遍撒芝麻秸,人走在上面发出“劈劈啪啪”的响声,称为“踩岁”。在除夕夜或正月初长辈要给晚辈一些钱,称为“压岁钱”,据说是为了压住新的一岁,叫小孩安全度过,也有人说“压岁”就是“压祟”的意思,总之都是希望孩子在新的一年里不生病遭灾,能健康成长。
除夕夜子时,北京城内爆竹大作,各家各户还要烧香,迎接诸神下界。爆竹在古代是驱逐鬼祟时用的。用纸裹上火药做成,点燃药捻后发出巨响,另外还有各种烟火,能放出五光十色的各种花样,有盒子、花盆、水浇莲、葡萄架等许多名目。
正月初一天亮之后,亲朋好友就开始拜年。晚辈给长辈拜年,或者是平辈中年幼者给年长者拜年,都是三叩首。汉人在叩头前后还要作揖。一般平辈的朋友或邻居则是拱手作揖,互相说“恭喜发财”,“万事如意”等吉利话。乡下在叩头时还要说:“X伯(叔、兄等),给您叩头啦!”长辈则坐在椅子上受礼。拜年从正月初一开始,可以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以后,称之为“拜晚年”。
正月初一全城的店铺都关门停业,要到正月初六甚至到正月十五以后才开业。戏园子在正月初一要举行开台仪式。首先要击鼓鸣金,称之为“打通”,打过三通鼓之后上来四个手持金鞭的灵官在台上跳舞,称之为“跳灵官”,然后是“跳加官”、“跳财神”。随后戏班子的管事把“万事亨通,开市大吉”的红条幅交给戏园子的堂头,堂头再把两个红包交给管事,作为给跳加官的演员的赏钱。最后堂头高喊“开戏喽”,才开始新一年中的第一出戏的演出。
。正月初二早晨各家各户都要祭财神,在财神像前摆设供桌、供品,全家人依次叩头,放鞭炮祭祀之后,将财神像放在院内的松柏枝、芝麻秸上点燃。当年还有在初二到广安门外五显财神庙烧香叩头,买几个纸元宝带回家的风俗,称为“借元宝”。
从初一到初五各家都不能用生米面做饭,而是吃除夕日之前做好的熟食。妇女从初一到初四,不能出门,称为“忌门”,也不能做针线活,不能动刀剪。初五的早晨各家各户要放鞭炮,据说可以崩跑穷鬼迎来福星。到了初五这天妇女可以出门,做饭,称之为“破五”。
正月初六各家店铺下板开门营业,称为“开市”,正月初七是“人胜节”,正月初八为顺星日,从正月十三到正月十七日,是灯节,而正月十五是“上元节”,这几天内,无论是住宅、店铺,还是寺庙、街道前都悬挂着各式各样的花灯,吸引着全北京城的男女老少走上街头观赏花灯,花灯有扎制成各种人物和动物的,也有以三国、水浒、红楼梦等文艺作品中的人物故事为内容的,还有些花灯上写着谜语,也就是灯谜。此外还有一种冰灯,是用水放在容器中,然后放在户外,结成冰,再把冰块中间尚未结冰的水放出来,在中空的冰壳内点上蜡烛就做成了一盏冰灯。大型的冰灯是以许多冰块堆砌雕刻而成的,可以表现各种人物、故事。
少数民族过春节
在我国,春节也是各少数民族人民的风俗节日。各族人民按照自已的习俗,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具有各自浓厚的民族独特风采。
藏族 除夕那天,人们穿上艳丽服装,戴着奇形怪状的假面具,用唢呐、海螺、大鼓奏乐,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会”。小伙子们狂舞高歌,表示除旧迎新,驱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妇女们便去背“吉祥水”,预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彝族 彝族同胞根据彝历选定年节。有的与当地汉族同过春节。有的地区彝族同胞,在门前树立青松,用松针铺地,表示免灾消祸。还有的地区,在节日里杀猪宰羊,吃坨坨肉,人们互相拜访,互赠肉类和馍馍。大年初一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他们将一碗水和昨天的水比重量,如新年的水重,就意味着今年雨水充足。
壮族 分布在广西、贵州、云南、广东等地区的壮族同胞,与汉族同时过春节。除夕晚上,要做好节日那天所吃的米饭,称为“压年饭”,有的地区群众称为“吃立节”,壮语为“过晚年”的意思。它预兆来年农业丰收。有的还包制有一尺多长,五六斤重的烷粑,人口少的一家人一顿还吃不完哩!大年初一清早,天还没亮人们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妇女们都争着到河边或井旁“汲新水”,开始新的一年沸腾的生活。
布依族 除夕之夜全家人通宵达旦地在水塘边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地打水。谁最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最幸福的姑娘。
满族 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侗族 贵州、湖南一带的侗族同胞,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白族 云南白族同胞过年时,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所谓“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有的地区的白族同胞与苗、壮族一样,从春节到元宵节,都在进行“抛绣球”活动。凡接不住绣球的,要赠给对方纪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赎不回纪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愿允爱情了。
土家族 春节期间,土家族人民要举行隆重的摆手舞会。摆手舞会是土家族比较流行的一种古老舞蹈,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70多个舞蹈动作,节奏鲜明,动作优美,舞姿朴实,情调健康,不用道具,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在少数民族村寨过春节 第3篇
“舞春牛”可是瑶寨春节里最重要的一项文艺活动,分为三个部分:迎春牛、耍春牛、送春牛。春牛由两个男子扮演,扎黑绑腿,穿紧身衣,牛头为竹扎框架纸糊而成,牛身由一块青土布制成。基本动作包括牛走路、过桥、喝水、搔痒、撒欢、发怒等。春牛进寨时,全寨的男女老少都在寨前相迎,燃放鞭炮、敲锣打鼓,还高声念《迎牛词》。春牛进到表演场中,便开始撒欢、“滚水”。这时,大家都争着摸春牛的眉心,讨开年吉利。最后全寨人列队,依依不舍地将春牛队送往别的寨子。
第2站到仡佬族村寨玩“篾鸡蛋”和“花龙”
舞过了春牛,去打一场仡佬(gē lǎo)族的“篾(miè)鸡蛋”和“花龙”吧。“篾鸡蛋”是用楠竹或金竹细篾编织成一个鸡蛋大的球,球内塞满稻草或碎布旧棉,参赛两队用手击打球或用脚踢。球被打出界外,或没有接住,对方便可得分,以得分多少计胜负。
“花龙”是在蔑编的球中装些铜钱和碎瓷片,拍打或投掷时能发出悦耳的声音。比赛时不分队,先由一人抛掷“花龙”,参赛者去抢接,接到手后再抛,并喊叫自己要抛“花龙”了。谁接抛的次数多,谁就是优胜者。比赛中争抢激烈,热闹非凡。
第3站到景颇族村寨打靶
在仡佬族村寨玩得意犹未尽吧,我们再去景颇族村寨打靶,一决胜负。景颇族的大姐姐们是这项活动的组织者和裁判员,她们把靶包高挂在树梢上,大哥哥们争相用箭射,谁射中,靶包就归谁。靶包里一般装有硬币,或装些其他东西,有的象征吉祥,有的表示爱情,有的用来捉弄人。打靶时,人们围着射手,每当有人打中时,喝彩声四起。
第4站到侗族村寨“抢花炮”
如果打靶还不过瘾,就去侗族村寨玩一会儿更激动人心、更富有寓意的“抢花炮”。侗族人每年正月初三都会举行“抢花炮”活动。花炮分为头炮、二炮、三炮,每只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用红绿线包扎。燃放时以火药产生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蜂拥争夺。据说,谁抢得铁圈,谁在这一年里就能人财两旺,幸福安康。
第5站到毛南族村寨“放鸟飞”
除夕那天,毛南族人用菖蒲叶编“百鸟”,鸟腹中装入泡好的糯米、饭豆及芝麻等,然后上锅蒸或煮熟。出锅后,把“百鸟”用细绳拴在一根长甘蔗上,架挂在堂屋的香火前。等到正月十五,取下“百鸟”,入锅再蒸煮,深夜时,以“百鸟”当饭,叫做“放鸟飞”。
盼春节作文400字过春节 第4篇
春节
盼啊!盼啊!终于盼到过春节了。过春节大家都要放鞭炮、贴春联、吃团圆饭、给压岁钱、看春晚。
我们先吃团圆饭,团圆饭吃的是团圆、幸福。吃团圆饭了!我急忙跑到饭桌上一看,哇!“山珍海味”啊!有香甜可口的鸡肉,有象征着团圆的元宵,有象征着年年有余的鱼,还有象征着步步高升的年糕。我们举杯畅饮,说出自己心里的祝福和愿望。
酒足饭饱以后,我们迫不及待的打开电视来看春晚。大家一边嗑着瓜子,一边说着闲话。春晚的节目真精彩!有惊心动魄的杂技,有让人产生好奇心的魔术,有发笑后又令人深思的小品,还有优美的舞蹈。看得我都入迷了!
当然最吸引我的还是放鞭炮。看完春晚,我们被外面“五彩缤纷的世界”吸引住了,我和妹妹一家也下楼放鞭炮了。刚下去,爸爸就把我们买的那一大串鞭炮拿了出来,用打火机点着烟花的导火线,只听“砰”的一声,一个小火球直冲上天,“啪”小火球在空中炸开了,飞散的火星点缀得天空绚丽多彩。看到这里,我们手舞足蹈欢呼起来,大家都沉浸在一片欢笑声中。
在中国过春节 第5篇
2. On Lunar December 8th, people have porridge to celebrate the good harvest. 腊月初八这天,人们都在吃“粥”,喜庆丰收。(哪一个字母是一种饮料?)
3. “December 23th, we clean houses.” People have a good cleaning to welcome the New Year.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这天,家家户户打扫环境,干干净净迎新春。(译一译,看这些短语表示什么?)
4. On New Year’s Eve, family members enjoy the reunion dinner, offer sacrifices to god and ancestors and stay up all night. 初夕夜,人们吃团圆饭,祭祀,守岁。(右边表格中的哪个词,可以出现在左边表格中?)
5. My friends and I stick New Year scrolls on the afternoon of New Year’s Eve. 年三十的下午,我和朋友贴春联。(两个单词合成后会生成一个新词,请记一记。)
6. My friends invite me to have a dragon dance. 朋友们邀请我去舞龙灯。(哪个字母是一种飞虫?)
7. My friends and I walk on stilts. 我们一块踩高跷。(让单词在相应条件下不断成长。)
8. My friends invite me to eat New Year cakes. 朋友请我吃年糕。(译一译。)
9. My friends and I watch lanterns. 我和朋友去看花灯。(比较上面的两组短语。)
10. On the early morning of New Year, I wish my friends a Happy New Year. 大年初一的早上,我给朋友去拜年。(哪个字母是一种蔬菜?)
Keys: 1. welcome 2. It’s T. T与tea同音,茶。 3.保持清洁。严禁吐痰。禁丢废物。 4. orange 5. birdcall; picturephone; hellogirl; penman; sit-up; rainwater; motherland; ballroom. 6. It’s B.B与bee同音,蜜蜂。 7. seed→(sun)→(water)→tree 8. 三三两两前前后后 白纸黑字 9. in a word(总之,简单记录); in word(口头上,表面上)in a year(一年内),in years(上了年纪) 10. It’s P.P与pea同音,豌豆。
陪父母过春节 第6篇
父母是我的养父母。他们没有自己的亲生儿女,在那艰苦的年代,为饥荒度命,我两岁时被养父母收养,他们待我比亲生的还要亲,从来没有打骂过我,对我严慈教养。一双老人供我上大学、参加工作和在城里买房娶媳妇安家,父母的养育恩德,今生难以报答。
父亲一生没有唱歌跳舞或下棋打牌的爱好,唯一嗜好是喜欢喝酒,但每次最多三杯,谁劝也雷打不动。用他的话讲,凡事不过三,过三必为过。记得我第一次陪父亲喝酒,是考上大学那年,老人激动得饮酒庆贺。他让我坐在他身边,把自己平时用的30克酒杯换成了60克酒盅,同时给我斟满了一杯。我抿了一下,觉着辣口,难以下咽。父亲边饮边说,喝酒知人性,其理无穷。
老人见我大胆地喝下三分之一,高兴得又要与我碰杯,我不胜酒力,父亲笑着说,今后不学喝酒也罢,但必须要学会如何做人。喝酒如做人,第一杯称慢品,第二杯是细尝,第三杯才叫真喝,酒过三巡无意义。做人吧,第一次与人结交,要慢慢品其质养,第二次要仔细尝试其优缺,第三次才能断其能否真交。
父亲那次的话,影响我至今。
我工作后,远离父母,在城里安了新家,平时很少照顾他们,到节假日才能回去探望。今年春节回家,让父母异常高兴。妻子做了一大桌菜,让一双老人心花怒放。趁着过年的喜悦,父亲拿出20年前珍藏的老酒,幸福地说,你们喝饮料,我让儿子陪喝白酒。我没有推辞自己一直不会喝酒,用30克酒杯给父亲斟满,他慢慢地端起杯喝下。我发现他酒量明显不如从前。
母亲看我们父子亲密的样子,心里的高兴不言而喻,一脸的笑容布满岁月沧桑。母亲见父亲喝酒难咽的样子,便对我和妻子说,平时你们不在家,他也很少喝,想你们时,偶尔喝上一点。现在吃穿用什么都不缺,就少你们不在身边,我们一直盼着一家人在一起快乐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