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软件测试改进模型研究
来源:文库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软件测试改进模型研究(精选12篇)

软件测试改进模型研究 第1篇

1 软件测试模型

软件测试是贯穿于整个软件开发生命周期中的对软件分析、设计以及程序进行验证 (verification) 和确认 (validation) 的活动过程。软件测试的原则包括以下几点:

⑴尽早地和不断地进行软件测试 (Check early, checkoften) ;

⑵测试用例应由测试输入数据和对应的预期输出结果这两部分组成;

⑶程序员应避免检查自己的程序;

⑷在设计测试用例时, 应当包括合理的输入条件和不合理的输入条件;

⑸充分注意测试中的群集现象;

⑹严格执行测试计划, 排除测试的随意性;

⑺应当对每一个测试结果做全面检查;

⑻妥善保存测试计划、测试用例、出错统计和最终分析报告, 为维护提供方便。

软件测试发展至今, 比较典型的测试模型有V模型、W模型、H模型。其中V模型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测试模型[5], 也被广泛应用于雷达系统测试过程, 意在改进软件开发的效率和效果。如图1所示, V模型从左到右从上至下地描述了基本的开发行为和测试过程, 箭头代表了时间方向, 左边下降的是开发过程各个阶段, 相对应的是右边上升的部分, 即测试过程的各个阶段。以编码为分界把开发和测试两个过程划开, 表达了这种模型下测试与开发相分离的思想。

V模型指出, 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主要作用是验证程序设计, 开发人员和测试人员应检测程序的执行是否满足软件设计的要求[6];而系统测试主要作用是验证系统设计, 检验系统功能、性能的质量是否达到系统设计的指标;由测试人员和用户进行软件的确认测试和验收测试, 以确定软件的实现是否满足用户需求或合同的要求[7]。

然而雷达系统软件测试V模型存在测试起始时间晚[8]、釆用串行的测试过程以及将测试与开发分开进行等不足。V模型仅仅把测试过程作为在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及编码之后的阶段, 容易让人理解为测试是软件开发的最后一个阶段, 主要是针对程序进行测试来发现错误, 而需求分析阶段没有发现的错误一直到后期验证测试才被发现。测试的开始时间规定为编码结束之后, 这大大增加了前期错误的隐藏时间, 不符合尽早发现错误的原则。

2 敏捷方法的观点及原则

敏捷开发 (agile development) 的概念从2004年初开始流行起来, 它是一种以人为本、通过迭代、循序渐进的软件开发方法。在2001年2月, 17位软件开发领域的大师发表了敏捷宣言[9], 在宣言中明确提出敏捷的价值观:个体与交互重于过程和工具;可用的软件重于完备的文档;客户协作重于合同谈判;响应变化重于遵循计划。

敏捷联盟同时发表了敏捷的十二条原则[10], 归纳这些原则, 可以分析出敏捷过程具有以下几个要点:

⑴通过频繁迭代与客户形成早期的良好合作, 及时反馈提高产品质量。敏捷小组关注完成和交付具有用户价值的功能, 而不是孤立的任务。即使到了开发的后期, 也欢迎改变需求, 敏捷过程利用变化来为客户创造竞争优势;

⑵客户、需求人员、开发人员之间必须进行有意义的、频繁的交互, 这样就可以在早期及时的发现并解决问题;

⑶衡量功能是否实现的唯一标准是该功能的开发和测试均已完成, 并且测试通过;

⑷使用更好的设计模式, 或者辅助工具来加强团队敏捷能力。不断学习新的技能, 使得敏捷运行得更加顺畅。

敏捷方法在几周或者几个月的时间内完成相对较小的功能, 强调尽早的将可能小的并且可用的功能交付给用户使用, 并在整个项目周期中持续改善和增强。敏捷方法重视频繁的功能交付、重视交流与沟通, 并以迭代方式强调对变化的快速响应能力。

3 基于敏捷方法的V模型改进

通过对典型的雷达系统软件测试模型的研究分析, 在改进和设计新模型时, 应遵循以下设计原则[11]: (1) 使软件设计中的错误尽可能早地暴露出来; (2) 采用测试与开发并行的测试模式; (3) 简单实用原则。

针对V模型的不足, 结合雷达系统软件的特点, 本文基于敏捷方法的观点与原则对雷达系统软件测试V模型进行改进, 如图2所示, 它可以更好地满足测试的原则, 具有以下特点。

⑴在初始阶段进行计划和测试设计, 验证雷达系统需求与设计。雷达系统软件测试需要针对软件的不同特点, 结合测试需求分析和风险分析, 确定测试策略。改进模型中测试活动从可行性分析文档、需求文档的撰写阶段开始部署测试, 从需求的可实现性考虑, 进行需求分析和设计逻辑分析, 尽早发现设计错误。

⑵将雷达系统软件开发过程和测试过程并行化, 测试过程与开发过程紧密结合。这使得软件测试的各个环节不再是软件编码工作之后串行的后续内容, 而是与其它开发环节并行的独立流程, 这样有利于针对雷达系统软件的功能和特点设计高效的测试用例。强调测试应和设计同时进行, 从而可以提高雷达系统软件开发和测试的效率。

⑶对每一个可交付产品进行测试。改进模型的测试内容不只包括程序的源代码及基本的功能。重要的测试文档, 包括可行性分析文档、需求分析文档也需要进行完备而有效的测试, 以保证这些文档的正确性以及可靠性。

⑷软件的开发过程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相应地软件测试也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不断修改测试设计并重新执行测试的过程。

⑸不断回顾、维护原有的测试用例。测试人员在编写测试用例的同时, 可以编写测试用例跟踪矩阵 (Test Case Matrix) , 标注测试用例已覆盖的功能、每个具体功能对应的测试用例编号等, 明晰测试用例覆盖率, 从而及时发现覆盖率不足的功能点, 便于提高测试效率。

4 结束语

面对软件高度集成的现代雷达系统, 软件测试作为必不可少的环节, 对提高产品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V模型是雷达系统软件测试常用模型, 但存在不足之处。在测试过程中使用基于敏捷方法改进的雷达系统软件测试V模型, 对雷达系统进行规范、系统的测试, 能够及早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有利于提高软件测试效率, 降低发现问题成本, 保证雷达系统软件测试的充分性、有效性和产品质量。

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现代雷达系统变得日益复杂, 雷达系统软件测试直接影响到装备的可靠性和质量, 使用合理的软件测试模型可以提高测试效率。本文对典型V模型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将敏捷方法应用到雷达系统软件测试V模型的研究与改进中, 改进模型将软件测试贯穿雷达系统软件开发周期的各个阶段, 能够尽早地发现软件中的错误, 更好地保证软件测试的充分性、有效性和产品质量。

关键词:软件测试,雷达系统,敏捷,V模型

参考文献

[1]张玉彬.军用软件测试现状及对策[J].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2008 (05) :66-70.

[2]姚有文.军用软件质量及其测试的探讨[J].舰船电子工程.2005 (4) :38-41.

[3]WANG Desheng, GONG Yunzhan.On software defects[J].Application Research of Computers, 2008, 25 (12) :3531-3533 (in Chinese) .

[4]Paul C Jorgensen.软件测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5]戴莉萍, 熊小勇.基于敏捷开发的X测试模型的研究与改进[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7 (9) .

[6]Brain Marick.New Models for Testing Development.http://www.testing.com, Quality Week, 2006.

[7]周学海, 陈蓓蓓.软件测试过程模型的改进—并行V模型.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5, 21 (10) :16-18.

[8]王元珍, 付新, 李东.基于并行工程的软件测试模型研究.计算机工程.2002, 2 (5) :45-47.

[9]The Agile Alliance. (2001) .“The Agile Manifesto”, Available on-line:http://www.agilemanifesto.org/.

[10]A.Hunt, D.Thomas.The Pragmatic Programmer[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124-157.

无线电引信测试改进方法研究 第2篇

摘要:针对某型弹药中无线电引信测试需要拆装弹体造成的测试过程十分繁琐、耗时较长,且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性等问题,研究一种不拆装弹体的测试改进方法。设计了装备某部位加装天线的改进方案,包括加装位置,加装之后无线电引信收发信号传输链路的形成、装备气密性、测试连接方法、测试流程等。最后对加装天线的传输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验证了改进方案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Abstract: Due to the problems of the complex testing process,time-consuming,some uncertainties and insecurities caused by projectile remove/install in the radio fuze test for a type of ammunition,an improved method without projectile remove/install is researched.The improvement scheme of the bonded antenna is designed,including the location,the formation of the radio fuze signal transmission link,the tightness of the equipment,the test connection method,the test flow and so on.Finally,the transmission performance of the bonded antenna is tested,and the feasibility and superiority of the improved scheme are verified.关键词:无线电;引信;天线;测试

Key words: radio;fuze;antenna;test

中图分类号:E9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6-0115-04

0 引言

无线电引信是利用电磁波感知目标,并使无线电引信在距目标最佳炸点处起爆战斗部的一种装置[1]。无线电引信利用电磁波对不同的介质要发生反射、折射,其能量不断衰减的传播特性感觉目标的存在,并获取目标的方位、距离等有关信息,通过信息处理器对接收机输出的信号进行分离、变换、运算和选择处理后,以获取引爆信息确定引爆时机[2]。它在弹药中被广泛应用。

引信测试技术是维护的重要内容,目的在于全面检验评判弹药性能,进而确保作战效能的实现[3]。但是较为突出的一个问题是无线电引信测试过程中涉及到某型弹药弹体的拆装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引信测试涉及到相应无线电信号的收发,由于某型弹药某部位材料通常为铝合金材料制成,该项测试时必须拆掉与某型弹药无线电引信位置对应的部位,从而造成了不便[4]。鉴于此,有必要开展某型弹药无线电引信测试方法改进研究,着重解决无线电引信测试过程中弹体拆卸的问题,确定一种不拆卸弹体的测试方法。

本文研究了某型弹药无线电引信测试的一种改进方法,实现不拆卸弹体的测试,以提高测试效率和某型弹药贮存可靠性、最大限度地减小测试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性,对于提高某型弹药技术保障水平将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对于提高某型弹药作战性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无线电引信与现有测试方案问题

1.1 无线电引信结构与工作原理

无线电引信位于某型弹药前部,具有圆锥结构,在某型弹药飞行过程中以无线电方式感知目标,适时控制战斗部引爆[5]。无线电引信主要由天线、天线信道转换开关、脉冲调相发射机、高频接收组合、视频放大器、编码同步控制组合、相关译码电路、多卜勒滤波器、目标判别电路、引爆电路、延时电路、高度自动跟踪电路等组成[6]。

当无线电引信工作时,发射机通过天线发出一串脉冲,当发射出的射频脉冲在规定的距离内碰到目标时便产生散射,沿发射方向反射回来的信号被引信的接收机接收,经信号处理后给出启动脉冲。经过若干程序后,如果弹目正常遭遇,则无线电引信给出启动脉冲,引爆电路引爆安全引爆装置的电雷管,继而引爆战斗部[7]。如果某型弹药处于非正常飞行,遥控应答机发出自毁信号,则引信就会形成引爆脉冲输出,引爆战斗部使某型弹药自毁[8]。

1.2 现有测试方案存在问题

归纳起来,测试过程中弹体的拆装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弹体拆装对操作员要求较高,而且由于装备内充有惰性气体(氮气),拆卸前需要放气、测试完成安装后还需重新充气,过程十分繁琐,需要消耗大量时间,极大影响测试效率;②装备内惰性气体的作用在于为某型弹药提供适合的储存环境,弹体拆除及放气后,使某型弹药脱离原有储存环境,可能影响某型弹药的储存可靠性,如果多次进行该项测试,这种影响将会进一步增强;③测试时涉及到无线电引信暴露在外界环境中,复杂电磁环境对引信测试可能造成影响,对于引信及弹上其它电子、火工品部件存在潜在影响,增加测试的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性。改进测试方案

2.1 改进测试方案总体设计

改进测试方法的设计思路是在某型弹药弹体上加装适当的天线,并设计必要的处理电路,从而构建无线电引信与引信激励组合的微波信号传输链路,使得无线电引信发送的信号能有效地传送给引信激励组合、模拟回波信号能有效传送至引信。同时,通过天线设计和装配工艺控制,确保装备的气密性,保证某型弹药的储存环境不受破坏;为避免装备内测试信号的多径效应和干扰,在装备内壁加装天线周围加装吸波材料。按照设计,加装天线和吸波材料的某部位?b配到某型弹药上,测试系统通过处理电路可以与该部位加装的天线通过同轴线连接起来,从而实现不拆卸弹药条件下的无线电引信测试,测试过程大大简化、测试效率明显提升、测试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性显著降低,测试原理如图1所示。

2.2 天线的设计与实现

装备加装天线用于传输测试过程中无线电引信的三个天线发射的探测脉冲和反馈的模拟目标的回波信号,同时还必须消除装备产生的电磁多路径效应[9]。考虑到加装天线安装空间有限,而且面向引信天线,所以必须选用尺寸小、低电磁反射率、结构轻巧、装配灵便、可靠性耐用等特点[10]。加装天线采用微带天线,工作频段在某波段,面向筒内安装,以筒壁为接地面,面向筒外设置SMA接口,用于连接处理电路的微波射频信号。

该部位天线采用某波段微带天线,采用三个收发共用天线,每个天线带宽某MHz,方向图为120°×60°,三个天线覆盖360°,为了增加了接收天线与天线之间的隔离,在天线周围增加吸波材料。考虑弹上无线电引信天线的数量、布局及波束参数,在某型弹药某部位上加装3个天线,与3个引信天线分别对应。各天线装配在对应引信天线波束中心线与该部位筒壁相交的点上,天线要满足尺寸小、结构轻巧、装配灵便、可靠耐用等要求,并采取适当措施确保加装天线后装备的气密性,使筒内气压能保持在要求的125kPa左右。

2.3 处理电路的设计与实现

处理电路通过该部位天线接收无线电引信发射出的射频信号,在主控计算机和测控模件的控制下,适时地将接收到的射频信号分离成下底、上左、上右、高度信号并将其输入给引信激励组合,引信激励组合同样在主控计算机和测控模件的控制下,将信号进行不同功率衰减、多普勒频率调制、四种距离延迟等模拟回波信号的多种状态,引信激励组合将处理后的射频信号送还给处理电路,经过处理电路放大后再通过该部位的左、右、下三个天线再次辐射到无线电引信三个天线,从而完成对引信功能的测试,其原理框图如此图2所示。

处理电路对外接口与引信激励源和发某部位填写连接,三个设备之间的微波接口采用SMA系列高频接头,其中处理电路和引信激励源之间通过四根微波低损耗传输电缆连接,两者之间的控制电缆采用的是Y2系列10芯航空插座[11]。处理电路与该部位通过三根微波低损耗电缆连接。处理电路单独采用一个2U机箱,机箱壳体外形为长方体,后面板装有四个SMA高频插座,分别为距离输入、距离输出、高度输入和高度输出;一个Y2-10航空插头,为控制指令借口;前面板三个收发共用天线,三个SMA高频插座,分别为左天线、右天线、下天线。同时处理电路在不需要额外增加二次电源的情况下,可以充分利用现有某型弹药综合测试设备的二次电源即可满足使用要求。改进方案的测试与验证

3.1 测试设备与仪器

HP8970B噪声系数表;频谱仪Aglient E4440A;定向桥85027C;HP436C噪声源;8757D标量网络分析仪;HP8350B扫频信号源;引信激励组合;测控组合;测试工装;电子秤TCS-15-W;微波测试电缆和转借头;某型弹药综合测试系统。

3.2 某部位天线及加装测试

被测天线装入弹体,信号源工作频率设置在某波段(f0),注意发射喇叭和被测天线的极化方向一致。天线机械轴与发射喇叭对准,用方位转台转动180°分别测出天线的轴向面方向图。将天线的主波束对准喇叭,滚动弹体得到滚动面方向图。观察方向图得到轴向面、滚动面波瓣宽度及波束指向。测试轴向面时,将转台指向倾斜70°,测试天线指向70°条件下的天线参数。

用比较法测量天线增益,通过已知增益的标准喇叭,与被测天线的增益比较,测出其相差值,从而得到被测天线的增益。在工作频带内选择中心频率f0点对被测天线的轴向面方向图进行测试。先让标准喇叭对准发射喇叭,得读数As(dB),接入被测天线,让其最大接收方向对准发射喇叭,记下读数Ax1(dB),最后由下式求得被测天线的增益:G(dB)=Gs(dB)+(Ax1(dB)-As(dB))。

其中,Gs――标准喇叭在f0的增益。具体的天线的方向图、增益测试曲线结果见图3。

3.3 处理电路驻波系数测试

驻波系数测试框图如图4。

调整标量网络分析仪,将标量网络分析仪的1通道的测试端口设置为B,并将1通道的测试参数设为电压驻波比(Voltage Standing Wave Ratio,VSWR),根据测量参数的大小确定相应的基准线和比例刻度。确定扫频信号源工作频段的起始频率和终止频率。最后按规定要求进行校准。按图将处理电路的“距离输入X802”与定向桥连接,在工作频带内显示相应的电压驻波比。

3.4 综合性能测试

依托某型弹药测试训练弹和某型弹药综合测试系统,分别采用现有的测试方法和开发设计的改进方法,依托某型弹药测试系统进行无线电引信的单项测试,验证所开发设备的对无线电引信测试的有效性。测试结果表明,采用开发设计的改进的无线电引信测试方法能够实现对无线电引信的测试。对比原有方法和改进方法?y试结果表明,改进方法操作简单,能够获取与原有方法一致的测试结果,保持了测试设备改进前后性能的一致性,没有造成对引信测试信号本身的处理和传输影响。结论

针对某型弹药无线电引信测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不拆卸弹体的无线电引信测试方法。深入分析了某型弹药无线电引信现有测试方案,明确了金属材质装运部位割断某型弹药无线电引信与外部测试设备微波信号传播链路是测试时必须拆卸弹体的主要原因。针对弹体无线电引信测试改进方法,提出了一种天线加装方法。

研究了天线设计与装配并设计了信号处理电路,最后测试并验证了改进方案的可行性和优越性。通过开展分系统、分组件单元测试以及全设备匹配测试,对不拆卸弹体引信改进测试方案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测试和评估。装备天线以及信号处理电路测试表明,所设计的分部件性能良好,满足系统指标要求。综合性能测试表明,所设计的无线电引信改进测试方案合理,操作简单,能够实现对弹体的综合测试,简化了测试过程、提高了测试效率和某型弹药贮存的可靠性,最大限度地减小了测试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性。

参考文献:

即时通讯软件发展模型的实证研究 第3篇

摘要:即时通讯到目前为止仍是网络上最为流行的通信方式。本文通过从市场环境的变化,用户需求的改变以及技术的进步等方面对即时通讯软件发展路径进行分析研究;利用关键因素分析法建立即时通讯软件发展模型;根据不同因素的变化对即时通讯软件的影响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即时通讯;发展模型

随着近年来IM软件在我国的快速发展,我国使用IM即时通讯软件的人数俱增,同时即时通讯软件的应用服务也越来越广泛,逐步为人们所接受并广泛应用,如随时发布状态,聊天,视频等,这些功能有着快速、有效的优点,有取代电子邮件和固定电话之势,成为许多Internet用户最喜爱的互联网应用服务之一。

IM整体市场发展总体分为三个阶段:PC端时代、移动端时代、云时代。在1999年时,迎来了即时通讯工具PC端时代,满足了用户的基本需求,用户是用处被动的接受地位,此时的运营商是封闭性-垄断的;2003年时,为了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用户一改被动单方接受到了自发,而运营商也变为了半封闭性的寡头垄断;2014年,到了如今的云时代,为了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用户也开始创造,开启了开放性的百花齐放的时代。

1.IM软件发展路径研究

1.1用户需求进步

(1)生活需求:最早用户只需相互传递文字信息,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用户本身日常活动的日渐丰富,开始需要图片信息和相关动态的即时传输和分享。

(2)工作需求:最初个人和企业更多的是寻求与同一工作团队和同事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跨国集团的快速发展,异地团队管理的需求等出现。

1.2技术进步

(1)互联网技术出现和发展:1999年QQ作为中国第一代即时通讯软件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便利和影响。

(2)智能手机技术的出现及其发展:当智能机出现之后,手机可以通过下载安装新的应用,实现新功能的扩展,并使得运营商能够在已经售出的手机上部署新的业务。这使得2003年之后移动端应用的即时通讯软件如QQ、阿里旺旺等手机版APP应运而生,进一步发展。而现今微信的高速发展更是搭了该技术不断发展的顺风车。

(3)云计算技术的出现及其发展:云计算可以说算是继个人电脑、互联网之后的又一革命性技术,这种技术将在未来数年内统领IT行业的发展方向,并改变我们使用信息技术的方式。由此可见,应用于云端的即时通讯软件将影响现有的即时通讯软件及其发展,因此应用于云端的IM软件出现和发展信息时代的大势所趋

2.IM软件发展模型

2.1关键成功因素法

2.2 IM软件用户需求模型

2.3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

2.3.1 问卷调查表

请根据您对即时通讯软件的实际使用情况填写,其中非常不同意选1,一般选3,非常同意选5.

1 2 3 4 5

PEOU1 学习使用即时通讯软件是容易的

PEOU2 记住怎样使用即时通讯软件是容易的

PEOU3 与及时通讯软件的交互是清楚明白并且易懂的

PEOU4 熟练使用即时通讯软件是容易的

PU1 使用即时通讯软件更方便与人进行交流

PU2 使用即时通讯软件与人的交流变得更有效

PU3 使用即时通讯软件能够接触到更多的信息

PU4 使用即时通讯软件能够接触到即时、最新的消息

PU5 使用即时通讯软件能够更快地完成工作(或学习)

PU6 使用即时通讯软件能够改进工作(或学习)业绩

PU7 使用即时通讯软件能够改善工作(或学习)质量

PU8 使用即时通讯软件能够提高工作(或学习)效率

A1 使用即时通讯软件是一个好的主意

A2 使用即时通讯软件是明智的

A3喜欢使用即时通讯软件

A4 使用即时通讯软件令人感到愉快

A5使用即时通讯软件是有价值的

BI1 将会经常使用即时通讯软件

BI2 将会积极推荐其他人使用即时通讯软件

PP1使用即时通讯软件是有趣的

PP2使用即时通讯软件是令人兴奋的

PP3 使用即时通讯软件能够激发想象力

P1 相信即时通讯软件使用的技术能够保护我的隐私

P2 对即时通讯软件的隐私问题并不担心

P3 隐私问题对使用即时通讯软件没有影响

PI1即时通讯软件的创新点很特别

PI2即时通讯软件的创新之处很有用

PI3对即时通讯软件的创新之处很有兴趣

PI4即时通讯软件的创新之处很重要

2.3.2样本基本特征

调查共计发放150份问卷,由于是即时回收,回收率为100%。经过检查,对不合格的问卷进行剔除。问卷剔除的准则是“问卷回答缺项太多”和“所有答案均一样”。剔除无效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135份,有效问卷率90%,详细情况见表1所示。

2.3.3模型假设检验

使用SPSS进行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用Amos软件进行模型分析。具体地假设检验结果见表2。结果显示,使用的行为动机受到创新性、态度、隐私三个变量的共同影响,与所提出的假设(H5和H9)相反,感知趣味性和感知有用性对使用的行为动机没有显著的影响。另外,感知创新性、趣味性、易用性通过态度变量对使用的行为动机有着间接的影响。

3.IM软件发展对策

3.1企业角度

就企业而言,现有阶段的即时通讯软件存在以下弊端:大多数企业在最初引进即时通讯软件都需要对其现有内部信息系统进行二次开发以实现二者的兼容;IM软件的运行会占用企业内部网的一部分流量,在网络繁忙期或遇到其他特殊情况时可能会导致信息无法正常传递;IM软件正在迅速成为计算机病毒和其他有害程序传播的途径;员工使用IM工具在上班时间闲聊,降低工作效率;信息安全仍受威胁;现有的IM软件各自为政,不同厂商开发的软件之间难互通,影响企业与客户间的交流;IM软件的发展趋势——统一通信。

我们提出的相应对策如下:

(1)提高即时通讯软件的有用性,将即时通讯软件打造成能融合文本、语音、视频,以及短信、网络传真、视频会议等各种新兴通讯手段的一种既简洁又融合的通讯平台,并且提供第三方API接口实现与其他软件终端的运行和对接,企业若要最大程度地将企业资源转化为商业价值,只需通过简单的操作便能迅速部署。

(2)提高即时通讯软件的易用性,企业即时通讯是一种全新的运营模式,其满足了企业内外协作、架构管理及管控方面的需求,账户由企业管理员同一申请,并按照企业的通讯架构分层级清晰显明,适合任何规模的企业操作。若有员工离职其账号仍由企业收回,从而避免了人脉流失问题。在满足企业内部管理的同时,应降低IM软件的占用内存,避免在网络繁忙期或遇到其他特殊情况时信息传递障碍。

(3)提高即时通讯软件的趣味性,适当增加一些娱乐方面的功能,就可以在不影响员工正常工作的同时缓解员工工作的疲劳。

(4)提高即时通讯软件的隐私性,企业应该为即时通讯软件设置类似防火墙等方面的功能来加强对外界有害程序的抵挡,

(5)提高即时通讯软件的创新性,每个即时通讯软件都要有其自身的创新点,企业即时通讯软件可以开发其特有的功能,提高办事效率。

3.2个人角度

个人用户对于IM软件的功能相对于企业来说是较低的,但我们仍从有用性、易用性、趣味性、隐私性、创新性这五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

(1)有用性:即时通讯软件对于个人用户而言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进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因此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即时通讯软件的可互动性。

(2)易用性:个人用户的即时通讯软件的易用性主要包括随时随地和不同设备随时查看。

(3)趣味性:IM软件不仅仅是一个交流沟通的软件,它同时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消遣娱乐的重要工具,因此增加即时通讯软件趣味方面的功能是十分必要的。

(4)隐私性:除了常规的隐私安全,在IM软件中还涉及用户隐私的另一个问题就是,用户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加入了哪些群。

(5)创新性:企业即时通讯软件需要创新,个人用户的IM软件也不例外,创新是一个即时通讯软件能够继续发展的基本动力。

4 总结

本文以IM即时通讯软件的发展为研究对象,以ATM为理论基础,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影响即时通讯使用的用户需求进行实证分析,以此为基础可以研究我国即时通讯软件的发展路径及发展情况,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最终的研究结果可以为即时通讯软件的设计人员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张守凯,李鑫霞.浅谈中国即时通讯的发展[J].广西大学学报,2010(32):P45-46.

[2]张文茂,张淼,毕军,等.互联网即时消息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07,28(7):P1162-1168.

[3]叶佩珍.国内外IM咨询服务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J].现代情报,2010,30(7):P83-92.

[4]单文盛.浅谈即时通讯软件业的现状和发展[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11):P94.

[5]徐春雨,田玥.基于C/S与B/S架构的IM软件的研究与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4):P67.

[6] 李锐.浅谈即时通讯工具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中国科技信息,2013(16):P86-86.

[7] 霍艳艳,沈靖瑞.即时通信软件的发展及现状研究[J].河南科技,2014(1):P8.

[8]鲁耀斌,徐红梅.即时通讯服务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管理学报,2006(5):P614-621.

[9] 刘伟.浅谈即时通讯软件与电子商务的发展[J].通讯世界,2013(13):P20-22.

[10] 孙涛.现代网络即时通讯软件的发展分析[J].电子制作,2012(10).

[11] 曾文思.智能手机应用软件的感知创新性研究[J].媒体时代,2015(12).

[12] 刘剑丽,陈金鹰,朱军.IM即时通信技术特点及发展趋势[J].通信与信息技术,2012(3):P73-74.

[13] 曹金燕,曹克亮.新媒体即时通讯工具比较研究--以微博、微信为例[J].求知导刊,2015(11):P31-32.

[14] 郭思薇.IM即时通信工具安全管理技术研究与实现[D].北京邮电大学,2012.

[15] 韦雷.浅析即时通讯软件业的现状和发展[J].科学与财富,2014(8):P409-409.

[16] 张珍珍.浅析企业即时通讯工具的弊端及其应对策略[J].知识经济,2010(4):P94-94.

软件测试改进模型研究 第4篇

1 BP算法运用于软件缺陷预测模型的可行性研究

BP算法是一个前向传播与后向反馈相互结合的过程,前向过程用于求出当前神经网络权值情况下的输出值,利用误差行程反馈信息[3,4]。然后利用反馈信息对神经网络进行进一步的修正以获得新的求解结果。多次反复,直至前向神经网络计算的误差值能够被用户接受,这时BP神经网络处于当前最优解的情况,也就是BP神经网络完成了反馈操作。该算法流程图如图1所示。

基于BP算法的软件缺陷预测模型包含一个输入层、一个隐含层和一个输出层[5]。将软件缺陷模型的相关数据作为BP算法的学习样本,利用BP神经网络对数据进行学习,从而对未知的软件数据进行预测以获得较好的预测效果。采用MDP数据集作为实验数据,采用对比实验的方式对基于BP的软件缺陷模型的预测效果进行分析。实验表明,BP算法能够有效地对软件缺陷进行预测。但是基于BP算法的软件缺陷预测模型仍然存在易陷入局部最小值、BP网络基本参数较难确认、计算时间过长和训练结果依赖学习样本等不足。

2 基于JCUDA_BP算法的软件缺陷预测模型研究

利用JCUDA进行BP算法优化设计时,采用CPU与GPU都承担部分计算工作的协同方式,即具有较强并行性的计算交由GPU进行处理,CPU既负责管理GPU也进行部分的非并行性计算。有效地激发GPU/CPU的计算能力,从而使基于JCUDA_BP算法的软件缺陷模型具有更高的计算效率,具体实现过程如下:

(1)JCUDA_BP算法对学习样本输入阶段进行优化。假设,软件缺陷预测模型的学习样本为S,样本数为N,表示为:

JCUDA_BP算法在CPU中将学习样本划分为x个组合,则学习样本S就可以表示为:

式中,每一个s′i对应着x/N学习样本,当x/N的计算值不为整数时,分组阶段自动对该数值进行向下取整获得一个参数n表示该值。式(2)中,第i样本组的数据可以用式(3)进行表示:

当进行到S样本最后一个分组时,自动取剩余所有样本,以保证分组数据的正确与完整。紧接着,基于JCUDA_BP算法的软件缺陷模型在GPU中启动多个线程,分别计算样本集S的平均误差值,所有的样本的误差的表示为:

其中:Δej表示第j个样本组合计算完的误差值;Δe表示全部样本集计算的平均误差值。

(2)基于JCUDA_BP算法利用BP算法的反向误差对BP神经网络内的权值进行调整。调整完成后,验证误差值范围是否满足需求。如果误差仍然无法满足BP算法的准确性要求,则反复进行迭代,直至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结合JCUDA_BP算法的软件缺陷,预测算法利用多线程、数据分组的方式加快BP算法效果。软件缺陷预测模型是采用与BP网络相似的网络结构,利用JCUDA算法对软件缺陷预测的运行时间进行优化、模拟。CPU承担误差求解与验证的任务,同时实现GPU运行监测的工作。

基于JCUDA_BP算法对软件缺陷信息学习的学习过程如下:

①CPU、GPU内完成BP神经网络初始化;

②利用JCUDA编程技术实现BP算法在JCUDA上的学习过程;

③采用CPU存储BP算法的计算结果;

④利用CPU对GPU内数据计算的效果进行分析与监控。

BP算法采用JCUDA实现是将BP计算迭代的过程置于GPU内进行计算,利用CPU对学习过程误差进行分析,调整GPU内神经网络拓扑图内边的权值。其中BP算法的相关处理流程如图2所示。

3 基于改进BP算法的软件缺陷预测模型研究

在基于JCUDASA_BP算法的软件缺陷预测模型中,具有N个学习样本的所有输入样本集合称为Si,其中每个学习样本具有pnum个输入参数。Si中的第i个输入样本sii的信息如下:

式中,sii∈Si,j=pnum。

根据分组设定值将N个学习样本进行分组,每个小组保留n个学习样本。具有N个学习样本集合的Si如下:

其中,S′m表示第m组学习样本,m的值为N与n的比值并进行向上取整。

式中:mj表示m组分组中第i组的学习样本。当i属于前m-1组的学习样本时,学习样本组内包含n个学习样本。如果i属于第m组时,则将剩余全部的学习样本置入该学习样本组合中。

基于JCUDA_BP的软件缺陷预测模型的网络结构如图3所示[6]。

图3中输入层每一个输入节点R代表着Si学习样本的输入项sii;H表示隐含层节点;pr则代表输入层与隐含层之间的权值;同理,O表示输出层节点,即该学习样例通过软件缺陷模型计算后得到的计算结果;ph表示隐含层与输出层之间的权值。输入层与隐含层之间的权值矩阵为:

假设某一个学习样本sii作为输入项输入该网络中,则通过隐含层计算获得的结果如下:

针对输入层与隐含层的权值以及输出层与隐含层之间的权值引入小扰动,并计算期望误差值:

其中:ok表示该学习样本的输出值;oex-k表示该学习样本的预期输出值。通过引入浮动,产生期望值变化量,当变化量大于零时,根据模拟退火算法,以一个概率接收当前解,反复迭代重新计算的过程中,ρ中t的值会不断减小。为了保证t是一个有规律的下降过程,设置模拟退火的温度下降速率τ,τ的值根据实际实验的情况进行调整,以保证能够达到求解最优解,但是不陷入局部最小值的情况。t的求解公式如下:

反复求解后,获得基于JCUDASA_BP算法的软件缺陷预测结果。

基于JCUDASA_BP算法的软件缺陷预测处理流程如图4所示。首先构建一个BP网络,初始化网络中各层的权值。然后,利用模拟退火算法对权值进行调整以避免局部最优解的出现[7⁃8]。在这个过程中,利用JCUDA编程技术,将并行的处理过程加载到GPU进行处理,以获得更快的处理速度。如果计算未完成则不停止GPU中计算BP算法的线程。当线程长期无反应时,基于JCUDA_BP算法的软件缺陷预测会利用监控线程根据其他学习样本的计算结果重新设定线程计算样本的结果,以获得更快的处理效率。

4 实验分析

4.1 基于JCUDA_BP算法的软件缺陷预测模型实验分析

基于BP与基于JCUDA_BP的软件缺陷预测模型的评估实验采用MDP数据集作为实验数据,如表1所示。实验采用Eclipse作为编程环境,使用基于Java的JCUDA技术实现GPU与CPU下的编程操作。

本试验结果与分析从“基于BP的软件缺陷预测与基于JCUDA_BP算法的软件缺陷预测对比分析”和“基于不同隐含节点个数JCUDA_BP对软件缺陷预测的影响的分析”两方面入手,说明基于JCUDA_BP的软件缺陷预测算法与基于BP的软件缺陷算法的差异和JCUDA_BP可能会在实际使用中产生的问题与影响。

(1)速率改进实验结果与分析

在实验数据相同的情况下,不同数据集用JCUDA优化的软件缺陷预测模型和基于BP算法的软件缺陷预测模型进行计算,计算GPU学习过程与CPU学习过程消耗时间的差值,计算该差值与CPU计算时间求得优化率,具体结果见表2。

分析实验结果可知,针对MDP软件模块信息数据集,基于JCUDA技术改进的BP算法一定程度上能够对学习过程进行优化,获得较好的优化效果。但是,该优化过程在软件缺陷模型学习样本较多时优化效果明显;如果学习样本较少则优化效果不理想。

(2)隐含节点实验结果与分析

PC5隐含节点数与GPUCPU处理时间对照:

实验结果表明:当隐含节点个数增加时,GPU与CPU运行BP软件缺陷模拟算法的时间都会增加,但是随着隐含节点个数的增加GPU计算的时间会优于CPU计算时间,即当隐含节点个数达到一个数量级以后,GPU的优化后的BP算法效果远好于CPU下的BP算法,学习效果会得到提升。当隐含节点较少时,软件缺陷预测速度、CPU的处理时间更短。

ms

4.2 基于改进BP算法的软件缺陷预测模型实验分析

本实验使用的数据集及实验环境同第4.1节。在基于JCUDASA_BP算法的软件缺陷预测研究的实验过程中,BP算法的输入参数设置为37个,输出参数设置为1个,学习率设置为0.01,训练次数设置为10 000次,误差允许值设置为0.001。该实验主要从准确性和效率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改进算法准确性分析

改进算法准确性实验主要说明“基于JCUDASA_BP的软件缺陷预测的准确性分析的实验结果”。利用该实验结果与基于BP算法的软件缺陷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基于模拟退火算法改进的软件缺陷预测模型的预测效果,具体对比结果如表4所示。

%

由表4对比可知,基于JCUDASA_BP算法对于软件缺陷预测的准确性优于基于BP算法的软件缺陷预测,并且能够较好地避免局部最优解的出现。

(2)改进算法效率分析

改进算法效率实验对比分析基于BP算法的软件缺陷预测模型、基于JCUDA_BP算法的软件缺陷预测模型、基于JCUDASA_BP算法软件缺陷预测模型针对MDP软件信息数据集中软件模块信息学习过程时间的长短,其实验结果如表5所示。

分析实验结果可知:当数据集较少时,由于基于JCUDA改进的BP算法需耗费一定时间进行GPU启动,基于JCUDASA_BP算法需要消耗较多时间进行模拟退火算法计算。因此,数据集较少时,传统BP算法的软件缺陷预测模型对于软件缺陷数据的预测速率较高;当数据集较多时,利用传统BP算法对于软件缺陷信息的学习时间长于基于JCUDA技术改进的BP算法的学习时间。其主要原因是JCUDA技术对计算量进行了分解,加速了运行速度。基于JCUDASA_BP算法进行的软件缺陷预测学习过程消耗的时间较长,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模拟退火算法对原始算法的影响较大,其迭代计算的过程消耗了较多的计算时间。

5 结论

本文对基于BP的软件缺陷预测模型、基于JCUDA_BP的软件缺陷预测模型和基于JCUDASA_BP的软件缺陷预测模型进行了相关研究,验证了BP算法在软件缺陷预测模型中使用的可行性。分析上述算法的不足,证明了JCUDA技术能够帮助BP算法进行处理优化,但是不能有效地解决陷入局部最小值的情况,基于改进的BP算法的软件缺陷预测模型通过结合模拟退火算法可以实现防止陷入局部最小值的情况,能够获得较好的处理效果。然而本文所提出软件缺陷预测模型算法仍未对数据做出更好的预处理,在未来的工作中,后期需要对预处理进行深入的总结,通过优化学习样本获得更高效的学习样本。

摘要:针对传统软件测试成本高及测试过程依赖于软件用例的设置等问题,设计了基于BP,JCUDA_BP和JCUDASA_BP的软件缺陷预测模型,并通过调研、实验的方式对基于改进BP算法的软件缺陷预测算法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分析,探讨了JCUDA技术对于BP算法的影响,证明了模拟退火算法与JCUDA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具有改进软件缺陷预测模型的可能性。

关键词:缺陷预测模型,模拟退火算法,JCUDA技术,BP算法

参考文献

[1]韩璐,荆晓远.一种新型软件缺陷预测模型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5(1):95-101.

[2]尹然,丁晓明,李小亮,等.基于SA-BP神经网络的软件缺陷预测模型的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8(8):147-152.

[3]张丽红,王艳.基于回归神经网络自适应快速BP算法[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5,12(5):480-482.

[4]侯彦东,方惠敏,杨国胜,等.一种改进的可变学习速率的BP神经网络算法[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8(3):309-312.

[5]YIN R,DING X M,LI X L,et al.Research on software defect prediction model based on SA-BP[J].Journal of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2013(8):120-139.

[6]FAN Xiujuan,LI Chenguo.The research in yarn quality prediction model based on an improved BP algorithm[C]//Proceedings of 2009 WRI World Congress on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US:IEEE,2009:167-172.

[7]张少迪.基于PSO-BP神经网络的短期负荷预测算法[J].现代电子技术,2013,36(12):155-158.

软件测试改进模型研究 第5篇

作为自动制图综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多边形化简与合并可用来解决由于制图比例尺减小而带来的多边形与多边形之间以及多边形内部的邻近冲突问题.该方法设计主要基于多边形几何特征、拓扑特征的.分析,同时需要一种合适的空间数据模型用于支持多边形与多边形之间,多边形内部的邻近关系探测.为避免分离操作带来的多边形综合结果的不同,在分析了基于Delaunay三角网的SDS模型表达对象邻近关系的能力后,提出了一种统一解决多边形化简和合并的方案,同时对原有的邻近冲突检测方法进行了改进,从而解决了由于边缘尖锐三角形的引入而导致多边形合并和化简后面积大量增大和丢失某些特征点的问题.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获得满意的多边形化简合并效果.

作 者:张晶 周烨 刘瑜 ZHANG Jing ZHOU Ye LIU Yu 作者单位:张晶,ZHANG Jing(首都师范大学资环与旅游学院,资源环境与地理信息系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三维信息获取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7)

周烨,刘瑜,ZHOU Ye,LIU Yu(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北京,100871)

软件测试改进模型研究 第6篇

摘 要:随着网络教育的发展,网络教育规模日益扩大,实现资源的可重用性以及系统的互操作性成为网络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网络教育技术标准化是解决该问题的根本措施,但是规范或标准大多是用文字表述的,具有二义性,因此有必要对标准或规范的实现进行一致性测试。本文从学习设计规范出发,探讨了一致性测试的模型、方法及其过程,最后介绍了基于上述模型所开发的学习设计规范一致性测试系统。实验证明,该测试系统能够很好地完成学习设计规范一致性测试的要求,并且能够大大提高资源的可重用性及系统的互操作性。

关键词:一致性测试 学习设计 学习设计规范一致性测试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01-0052-04

一、引言

随着网络教育的发展,网络教育规模日益扩大,实现资源的可重用性以及系统的互操作性成为网络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虽然许多教育技术专家已经开始关注如何实现资源的共享、跨平台使用,并提出了大量的规范标准,如学习对象元数据规范、内容包装规范、测试互操作规范等,但是这些研究过分地强调学习内容的可重用性,而忽视了学习过程的设计。

2003年,IMS提出了学习设计(LD)规范,它是对学习单元设计过程的描述,支持学习过程的多种学习策略和教学方法的使用,提供多角色的学习过程,是一种强调学习活动设计的规范。它的目标是提供一种能够用正式的方式描述“教—学”过程中元素的框架。具体来说,学习设计规范应符合以下要求:完整性、教学的灵活性、个性化、形式化、重用性、互操作性及兼容性等。[1]

但是规范或标准本身并不能满足互操作性的要求,因为规范或标准文本基本上是使用自然语言描述的,存在着很大的二义性和模糊性,表现为叙述过于简单或复杂难以理解、例外处理没有定义以及标准本身存在矛盾或错误等,实现者对于规范或标准的不同理解会导致不同的标准实现,从而导致其产品不同程度地与标准的不一致。[2]目前,关于学习设计规范的研究还尚未成熟,内容过于复杂,不利于课程设计者对规范的理解;另外对于一些基于学习设计规范研发的工具,虽然使用相对方便,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Reload学习设计编辑器,它需要用户具备一定的技术知识背景。因此,有必要对学习设计规范的实现进行一致性测试。然而,如何进行学习设计规范一致性测试尚待研究。[3]

下文将在学习设计规范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一致性测试的模型、方法及其工具实现。

二、学习设计概念模型

1.学习设计概念模型

学习设计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定义了学习设计规范中的基本概念和各种关系,体现了学习设计规范的核心概念和基本思想。学习设计规范提倡按照一定的方法从活动中学习。无论在何种教学模式中,每个人都会承担一定的角色(学习者或者教师),然后根据各自的角色在环境中进行学习活动或支持活动,同时生成活动的结果。因此在学习设计中包含了许多元素,如角色、方法、活动、环境等。为了促进规范的产生和相继地执行,学习设计的实施又划分为三个层次:A层、B层和C层,其复杂程度依次增高。A 层中包含支持教学多样性的核心元素, 主要有方法、角色、活动、环境等;B层包含了A层的全部要素, 并增加了“属性”和“条件”两个元素;C层包含了B层的全部要素,并增加了“通知”元素,它是由学习结果触发的。[4]

2.学习设计规范与其它规范的关系

(1)学习设计规范与内容包装规范的关系

学习设计规范综合了其他规范,如内容包装规范、学习对象元数据规范等。学习设计的主要用途是通过一个内容包来包装学习设计以模型化学习单元。一个内容包当且仅当包的内容清单的组织部分中包含一个有效的学习设计元素时才被称为“学习单元”。一个学习单元=内容包+学习设计。技术上, 通过把学习设计元素包含在一个内容包的清单中来实现。如图2展示了如何将学习设计整合到内容包装模型里。[1]

(2)学习设计规范与简单序列化规范的关系

学习设计规范与简单序列化规范之间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二者的相同之处体现在:提供序列化机制;被整合在内容包装模型里;主要是针对学习活动进行设计。

学习设计规范和简单序列化规范的主要区别如表1所示。

三、一致性测试模型研究

一致性测试是验证标准的实现与相应标准要求符合程度的符合性测试,包括语法和语义上的一致性测试。[5]

1.一致性测试模型

学习设计规范一致性测试是对包含学习设计信息的文件实例(即XML文档)进行一致性测试,然后根据测试的结果,给出测试报告,揭示被测实例与学习设计规范是否一致。

具体如下:首先,使用软件工具导入被测试对象(XML文档);然后,调用XML文档解析器或验证器(Java中的Parser或Validator),根据现有的标准的XML Schema(或者XSD文件),判断被测对象是否结构完整以及是否与标准一致;最后,根据测试结果,导出测试报告。其模型如图3所示。

2.一致性测试方法与过程

学习设计规范一致性测试对包含学习设计信息的文件实例(即XML文档)进行测试,一方面要验证XML文档的合法性,另一方面要验证XML文档的有效性。换句话说,一方面要看其是否符合XML语言的语法规则,另一方面要看其是否符合学习设计规范。

学习设计信息模型描述了学习设计规范的数据结构,列出了与学习设计相关的数据元素。这些数据元素可以分为核心元素和扩展元素,核心元素又分为必须数据元素和可选数据元素。另外,信息模型还规定了每个数据元素及其属性的类型和取值范围。如表2所示。对于各个学习设计的实例来说,必须数据元素是必不可少的,可选数据元素和扩展元素可以有,也可以没有。因此对于某个学习设计实例来说,如果包含所有的必须数据元素,且所有的数据元素类型均采用的是规定的数据类型且在取值范围内,那么该实例与学习设计规范是一致的;如果不包含必须数据元素,或者未包含所有的必须数据元素,或者数据元素采用的不是规定的数据类型,或者数据元素的取值不在取值范围内,那么该实例与学习设计规范是不一致的。[1][6][7]

四、一致性测试工具实现

依据上面所提出的一致性测试模型和方法,同时在借鉴Reload Learning Design Editor的基础上,我们开发出了学习设计规范一致性测试系统。该测试系统是基于Eclipse开发的,其核心是对包含学习设计信息的XML文档进行验证(或测试)。

1.一致性测试工具实现过程

学习设计规范一致性测试的核心是测试,也就是对包含学习设计信息的XML文档进行验证。因此解决如何验证XML文件是实现一致性测试的关键。该系统采用了Java语言的XML验证API,它可以快速检查输入是否符合预期的形式。Java5引入了javax.xml.validation包,该包提供了独立于验证模式语言的验证服务接口。javax.xml.validation API使用三个类来验证XML文档:SchemaFactory、Schema和Validator。验证过程主要有以下五个步骤:

(1)为编写模式所使用的语言加载一个模式工厂,如下所示:

SchemaFactory schemaFactory=SchemaFactory.newInstance;

(2)编译源文件中的模式,如下所示:

Source one=new StreamSource("schemaValidate/cp_v1p1.xsd");

Source two=new StreamSource("schemaValidate/A/LD_Level_A.xsd");

Source three=new StreamSource("schemaValidate/md_v1p2p4.xsd");

Schema schema=schemaFactory.newSchema(new Source[]{one,two,three});

(3)用编译后的模式创建一个验证程序,如下所示:

Validator validator=schema.newValidator();

(4)为需要验证的文档创建Source对象,如下所示:

Source source=new StreamSource("learningdesign.xml");

(5)验证输入的源文档,如下所示:

validator.validate(source);

在验证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在该系统中我们采用标准的XSD文件而不是采用标准的DTD文件来验证XML文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首先,XML Schema事实上是XML的一种应用,它与XML有相同的语法结构以及相同的合法性验证机制,便于使用;其次,XML Schema提供了较多的数据类型,更重要的是它支持用户自定义的数据类型,增强了数据类型的灵活性,因而更容易对数据类型进行限制,提高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再次,XML Schema是一个开放的模型,在XML文档中加入扩展元素不会发生验证错误;最后,XML Schema完全支持命名空间,一个XML文档可以由多个XML Schema文档来描述。

(2)学习设计规范一致性测试不仅包括学习设计自身的测试,还包括内容包装以及学习对象元数据的测试。因此,该系统涉及如何调用多个XSD文件来验证XML文档的问题,也就是如何调用三个相关联的XSD文件:cp_v1p1.xsd、LD_Level_A.xsd、md_v1p2p4.xsd。为了解决该问题,需要在相应的XSD文件中运用将其他命名空间中的元素包含进来。

(3)若包含学习设计信息的XML文档不符合学习设计规范,并且存在多处错误,如果仅使用“validator.validate(source);”进行验证,则只能够显示出一条错误信息。为了将XML文档中的多处错误全部显示出来,便于用户快速修正所有的错误,需要自定义一个错误处理类ErrorProcessor,该类继承于DefaultHandler,重写其中的错误处理方法,然后通过使用“ErrorProcessor ep=new ErrorProcessor();validator.setErrorHandler(e);”来调用类ErrorProcessor中的错误处理方法,从而将XML文档中的错误全部显示出来。

2.一致性测试系统的主要测试界面和测试结果

前面介绍了一致性测试系统的实现过程,下面将简要介绍该系统的一些主要测试界面及测试结果。由于该测试系统借鉴了Reload学习设计编辑器,增加了学习设计编辑模块,因此,该测试系统不仅可对包含学习设计信息的XML文档进行测试,用户还可方便地进行可视化的学习设计,避免手写繁琐的XML文档。

首先,用户可以使用该系统提供的学习设计模块来创建包含学习设计信息的XML文档。单击“文件”→“新建”→“学习设计”,选择用于存放XML文档的文件夹,选择好文件夹后,用户可在如图4所示的界面上进行学习设计,设计完成后单击“文件”→“保存”,在选择的文件夹中将产生相应的XML文档。

然后,用户可对包含学习设计信息的XML文档进行测试。单击“工具”→“测试”,如果该文档不符合学习设计规范,将显示如图5所示的测试报告,该测试报告不仅显示出了所有的错误,而且显示了出现错误的位置,便于用户准确地定位和修改。

该系统还提供了详细的帮助文档,用户初次使用时可参照帮助文档进行操作。

五、小结

一致性测试是保证标准实现的正确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手段,是提高资源的重用性和系统的互操作性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广和落实学习设计规范的一个必要手段。[8]因此,对基于学习设计规范生成的XML文档进行一致性测试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目前所开发的学习设计规范一致性测试系统只是对学习设计A层的设计和测试,有待于进一步扩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IMS Learning Design Information Model [S]. http://www.imsglobal.org/learningdesign/index.html

[2]陶勇,杨贯中,孔婷.CELTS.10标准一致性测试系统[J].计算机工程,2004年10月,第30卷第20期.

[3]曹晓明,何克抗.学习设计和学习管理系统的新发展[J].现代教育技术,2006(4).

[4]周跃良,曾苗苗,李欣.基于IMS学习设计规范设计和开发面向过程的网络课件[J].中国电化教育,2007(7).

[5]张冬敏,阎保平.SQL标准符合性测试相关问题探讨[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7年5月,第24卷第5期.

[6]IMS Learning Design Best Practice and Implementation Guid [S]. http://www.imsglobal.org/learningdesign/index.html

[7]IMS Learning Design XML Binding [S]. http://www.imsglobal.org/learningdesign/index.html

CMM模型及对软件过程的改进 第7篇

当前许多软件开发机构己将客户满意程度视为重要的追求目标, 忽略了软件质量在软件产品开发中的重要性。因此, 存在了几十年的软件危机问题并未得到彻底解决, 软件项目超时或超出预算, 处于混乱状态;软件作为逻辑产品, 制造的过程基本是“设计”过程, 一般的硬件生产质量控制方法不适用, 根本不能体现新方法、新技术和新工具所带来的优势。

因此, 软件界针对如何进行软件过程管理与改进, 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案。目前, 在软件过程技术研究领域主要有3个流派:CMU-SEI的CMM/PSP/TSP、ISO9001质量标准体系、ISO/IEC15504 (SPICE) 。三者各有特点, 互为补充, 本文重点研究CMM模型及对软件过程改进。

二、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 (CMM) 的主要概念

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 (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for Software) :是对软件组织在定义、实现、度量、控制和改进其软件过程的进程中各个发展阶段的描述。这个模型便于确定软件组织的现有过程能力和查找出软件质量及过程改进方面最关键的问题, 从而为选择过程改进战略提供指南。

CMM引入上述概念是为了提高软件开发机构的软件过程能力, 从而促进软件开发机构不断改进其软件开发能力, 它所要模拟的对象是软件能力成熟度及其相关的实践行动, 重点强调软件过程。因此,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CMM本身是一种学术理论, 一切根据CMM所进行的活动都是对这种理论的尝试。

CMM描述了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有效改进软件过程, 它包括计划、工程和管理软件开发和维护的实践。这些关键实践提高了组织机构减少花费、时间进度及增强功能和产品质量的能力。

三、CMM总体结构

CMM由5个成熟等级组成。除第1级外, CMM的每个等级 (除初始级外) 都分解为3个层次加以定义。这3个层次是关键过程域、关键实践类和关键实践口每个成熟级由几个关键过程域构成, 这几个关键过程域共同形成一种软件过程能力, 而每个关键过程域由公共特性组成, 公共特性详细说明了实现关键过程域目标的关键实践。每个关键过程域按5类关键实践类加以组织, 并都有一些特定的目标, 它们通过相应的关键实践类来实现这些目标, 各关键实践类规定相应部门或有关责任者应实施的一些关键实践。当一个关键过程域的所有关键实践都按要求得到实施时, 就能实现该关键过程域的目标。

四、CMM对软件过程的改进

CMM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软件过程改进框架 (如图1所示) , 将软件过程改进的进化步骤组织成5个成熟等级, 由低到高分别为初始级、可重复级、己定义级、定量管理级和优化级, 为过程不断改进奠定了循序渐进的基础。每一个成熟度等级为连续改进提供一个台基。每个关键过程域由一系列稳定软件过程重要要素的目的构成。

软件组织机构处于能力成熟度各等级的特征:

CMM-LEVEL 1 (初始级) :组织一般不能提供稳定的开发环境。缺乏健全的管理实践, 管理是反应式的 (类似消防队) , 计划不适当。

CMM-LEVEL 2 (可重复级) :组织已建立管理软件项目的方针和实施这些方针的规程。软件项目的有效管理过程已制度化, 能重复在以前类似项目上的成功实践。

CMM-LEVEL 3 (已定义级) :组织的软件过程己标准化、文档化, 这些过程被集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称为组织的标准软件过程。组织中有专门负责软件过程的活动组。

CMM-LEVEL 4 (定量管理级) :组织对软件产品和过程都设置定量的质量目标;对所有项目都测量其生产率和质量, 收集和分析从项目定义软件过程中得到的数据:软件过程均有妥善定义的度量。

CMM-LEVEL 5 (优化级) :整个组织关注过程的不断改进, 识别出过程的弱点并预先予以加强;利用有关软件过程有效性数据, 识别出最佳技术创新, 应用到整个组织。

五、CMM主要用途及发展趋势

不同人员可从不同侧面加以运用, 如下: (1) 评估组用来识别组织中的强处和弱处; (2) 评价组用来识别选择不同承包商的风险和监督合同; (3) 评估方法开发者针对一些特定需要来开发其它基于CMM的评估方法; (4) 高级管理者用来了解制定过程改进计划所必要的活动; (5) 技术人员和过程改进组用来指导他们定义和改进软件过程。

与此同时, 从CMM的实际应用中发现, 纯粹的软件开发组织其实是不多的, 较多的主要业务是开发各种类型的系统工程产品, 其中包括软件工程和软件采办等业务。

结束语

CMM把软件开发视为一个过程, 并根据这一原则对软件开发和维护进行过程监控和研究, 以使其更加科学化、标准化, 使企业能够更好地实现商业目标。它侧重于软件过程开发的管理及软件工程能力的改进与评估, 因此CMM被用于评价软件承包商能力并帮助组织改善软件过程质量, 是目前国际上最流行、最实用的一种软件生产过程标准, 成为当今企业从事规模软件生产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

参考文献

[1]何新贵、王纬, 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软件测试改进模型研究 第8篇

现实意义[1,2]:

所有投资活动都会有风险,但比起传统的项目如建筑项目来说,IT项目有更高的风险。

理论意义:

软件工程学科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软件项目的不可视性。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我国研究现状:

在这个领域的研究我国还刚刚起步。代表研究前沿的定期刊物此方面的报道也不多。

国外研究现状:

软件项目风险管理的研究始于1989年,美国在从事研究的人数上和取得成果数量在世界上都是遥遥领先的。

理论方面:

普遍认为Boehm的《软件风险管理》[3]奠定了该领域的理论基础。

实践方面:

各软件企业都有自己的一套风险管理的体制。

3 当前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目前情况看来,主要问题就是实践不足,理论不够深入。

4 风险管理方法

1)定性风险管理[4]:

一种风险管理方法,在该方法中参与者向资产、风险、控制措施和影响配分一个相对价值。

2)定量风险管理:

一种风险管理方法,在该方法中参与者尝试向资产、风险、控制措施和影响分配一个主观性的数字价值(例如货币值)。

5 风险分析模型

FTA的概念与方法[4]

故障树是指在项目风险定性分析过程中通过对可能造成项目失败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画出逻辑框图,从而确定可能导致项目失败的原因的各种可能组合方式的一种树状结构图。

故障树引入软件项目风险分析的步骤可如下进行:

风险识别选择顶事件和建立故障树;

底事件的风险估计构建底事件风险的概率模型;

项目的风险评价顶事件的风险度计算。

6 本文所做的工作

1)本文的工作就是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改进FTA模型,把风险发生时项目的损失考虑进来,指出对项目影响最大的风险即为对风险发生时引起项目损失最大的那个风险因素,在本文中用风险重要度衡量,而原模型得出的风险只是风险率最大的那个风险。

具体做法为:引用《安全管理实践》的一段话。

2)要保护企业的信息系统安全,首先要知道企业中有哪些可识别的资产,哪些是最关键的、需要重点防护的,哪些是次要一些的但是也需要保护的,哪些是不需要专门关注的。从防御的角度来说,对于外来的威胁有时很难准确把握,但对“自己”,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当企业意识到资产的价值及可能面临的威胁时,才可以在保护这些资产的预算上做出明智的决定。如果信息没有任何价值,那么就没有意义保护这些无庸的信息。所以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企业应当评估如果不保护此信息的话损失有多大。

3)我们在软件项目中也应该评估如果不关注某一基本事件的话项目损失有多严重。

原模型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风险量化分析时引进一个公式

其中RS是风险重要度,P是基本事件的风险率,L是对项目造成的损失。

例证1

4)后面介绍的例子,主要演示原模型中对基本事件发生概率的处理的可取之处:采用集值统计原理对数据进行加工。

项目数据[5]。如表1所示。

计算公式。计算基本事件风险率的公式[6,7,8,9]:

计算结果如下:

1)基本事件风险率为:

2)顶事件风险率为:0.0235

3)基本事件的相对概率重要度分别为:

改进FTA对结果的操作

1)如果基本事件对项目造成的损失一样,则结果与原模型一致。

2)原项目中没有提供事件对项目损失的影响,在此做一假设,它们造成项目的损失分别为2,2,2,2,1,2,则第五个事件就不是对项目造成损失最大的事件。

3)下面一个例子将说明改进FTA的合理之处。

例证2

《安全管理实践》中一个定量分析的例子[10]如表2所示。

计算公式

单一预期损失公式[10]:

SLE=资产价值暴露系数

年预期损失公式[10]:

ALE=SLE年发生概率

结果分析

1)顶事件风险率为:0.98125

2)基本事件相对概率重要度分别为:

3)0.25,0.75,0.5,0.8

4)由原模型得出第四个基本事件为影响最大的事件,但在本例中年预期损失最大的是第一个基本事件。

5)由公式RS=PL得到结果与例子中一致。

6)其中P为年发生概率,L为SLE。

7)这个例子展示改进FTA的合理之处。即考虑对项目的损失。

7 总结

1)改进FTA模型继承了原模型的优点。

2)对原模型进行改进,并用实例证明可行。

3)在原模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基础上使定量分析更进一步。

摘要:该文首先回顾和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现状,指出了当前要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对风险管理的概念及过程进行阐述,并对风险识别、风险估计、风险评价的具体过程进行了介绍。然后对现有的风险分析模型——FTA模型进行改进,把风险发生时对项目的损失考虑进来,指出对项目影响最大的风险即为风险发生时引起项目损失最大的那个风险因素。在本文中用风险重要度衡量,而原模型得出的风险只是风险率最大的那个风险。再结合现有FTA模型中降低风险时成本最小的考虑,使原模型更加适合实际软件项目的风险分析,既能找出对项目损失影响最大的那个风险因素,也能降低所需要成本最少的那个风险因素。此模型既发挥了原模型定性分析与估算的优势,又展现了数学逻辑严密的定量分析的长处。

关键词:风险分析,FTA,风险重要度,定性,定量

参考文献

[1]Wilcocks,L.Editor.Information Management:The evaluation of Information Systems Investments[M].Chapman&Hall,1994:120-140.

[2]左美云,邝孔武.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管理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10-15.

[3]Boehm B W.Software Risk Management[M].Washington D.C:IEEE Computer Society Press,1989.

[4]邱菀华.现代项目风险管理方法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5]张健,韩茂祥.项目风险分析过程、方法及模型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4.

[6]高新波.模糊聚类分析及其应用[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7]杨伦标,高英仪.模糊数学[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

[8]Kerre E E,黄崇福,阮达.模糊集理论与近似推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9]胡宝清.模糊理论基础[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2004.

一种改进的NHPP软件可靠性模型 第9篇

NHPP类软件可靠性模型是最常见并且应用最广泛的软件可靠性模型,大多数NHPP类软件可靠性模型通过分析软件总故障数及故障检测率来求得软件可靠度,文献[1]通过综合分析软件运行覆盖率及测试人员努力程度来求得故障检测率,文献[2]通过分别分析软件总故障数与时间成正比及软件总故障数与期望故障数成正比建立NHPP类软件可靠性模型。在实际工程中,随着软件的运行,软件的故障将变得比较隐蔽,开发人员对故障的排除率也将变得比较困难,在排除错误的过程中,也有可能引入新的错误。本文通过综合考虑故障检测率、故障排除率、故障引入率、软件预期故障总数来建立了一种改进的NHPP软件可靠性模型,并对2组经典数据进行实例分析,通过与现有的NHPP软件可靠性模型进行比较分析,证明本文所改进的NHPP软件可靠性模型的优良性。

1 改进的NHPP软件可靠性模型

为构建改进的NHPP软件可靠性模型,需做如下假设:(1)软件实际运行环境与测试可靠性剖面完全一致;(2)到时间t时刻累计错误数C(t)服从均值函数为m(t)的泊松过程;

(3)在(t,t+Δt)时间范围内期望发现的故障数与软件剩余错误数成正比,比例为错误检测率φ(t),0<φ(t)<1;

(4)在(t,t+Δt)时间范围内,软件累计排除的错误数x(t)与在此段时间范围内期望发现的故障数m(t)成正比,比例为μ(t)-ω(t),μ(t)为错误排除率,ω(t)为错误引入率,0<ω(t)<μ(t)<1;

(5)软件预期故障数a(t)与软件初始时刻故障数β之差同软件累计排除的错误数x(t)成正比,比例为η(t),0<η(t)<1。

根据上述假设,可得如下方程:

初始条件为:

联立方程(1),(2)可得期望软件故障数为:

因为累积故障数C(t)服从均值函数为m(t)的泊松过程,故累积故障数为:

由非齐次泊松分布的性质可得软件可靠度函数为:

随着测试人员测试过程的进行,软件的错误会隐蔽的比较深,发现错误的概率会减小,伴随着错误的排除,当t→∞时,错误检测率将趋于零。故可假设错误检测率为:

式中:k为初始时刻的检测率,0<k<1;r为尺度参数,r>0。

为方便计算,在此假设软件开发人员在排除错误过程中错误排除率μ(t)及错误引入率ω(t),η(t)为常数,即:

式中0<ω<μ<1,0<η<1。

将式(6)及式(7)代入式(3)得在t时刻软件期望故障数为:

通过最小二乘法即可求得m(t)中的参数。

2 模型验证及评价

为了期望故障数m(t)更好地逼近实验数据,可通过最小误差平方和(SSE)来预估其中的参数。

式中:n为软件失效样本数量;yi为ti时刻观测到的错误数。

在0<β<∞,0<k<1,0<r<∞,0<η<1,0<ω<μ<1约束条件下,通过迭代法可求得其中的参数。

可通过MSE来度量模型的拟合效果,MSE方程如下:

由方程(11)可知,MSE越小,拟合效果越好。

为了检验改进的NHPP软件可靠性模型,本文使用文献[3]中的数据(见表1)进行实验,并与文献[2,4,5]进行对比,实验结果如图1所示。

由图1可以看出,软件测试人员在测试初期发现的故障数呈升上趋势,当到一定阶段后,因为故障隐藏的比较深,测试人员发现故障也随之减少。

本文采用以上数据与现有模型进行比较,对比表见表2。

由表2可看出,本文提出的模型拟合效度较优。

3 结语

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NHPP软件可靠性模型并对提出的模型进行仿真实验及比较,证明了本文提出模型的优良性,在后续研究中可以更好地通过分析缺陷探测率、软件运行覆盖率、排除错误时错误引入率等特性,代入本文提出的模型中,从而达到更好的拟合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海峰,刘畅,郑军,等.考虑测试工作量与覆盖率的软件可靠性模型[J].软件学报,2013,24(4):749-760.

[2]PHARN H,ZHANG Xue-mei.NHPP software reliability and cost models with testing coverage[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3,145(2):445-454.

[3]OHBA M.Software reliability analysis models[J].IBM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1984,28(4):428-443.

[4]PHAM H.An imperfect-debugging fault-detection dependent-parameter softwar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tomation and Computing,2007,4(4):325-328.

[5]HUANG Chin-yu,LIN Chu-ti.Software reliability analysis by considering fault dependency and debugging time lag[J].IEEE Transactions on Reliability,2006,55(3):436-450.

[6]侯春燕,崔刚,刘宏伟,等.基于构件的INHPP类软件可靠性增长模型的研究[J].计算机科学,2009,36(4):195-199.

[7]孙志安,裴晓黎.软件可靠性工程[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9.

[8]ZHANG X M,TENG X L,PHAM H.Considering fault removal efficiency in software reliability assessment[J].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Man,and Cybernetics:Systems and Humans,2003,33(1):114-119.

软件测试改进模型研究 第10篇

随着集成 电路的制 造工艺不 断高速发 展 , 电子器件 的特征尺寸进入了 纳米时代,在未来的若干年之 内,特征尺寸会 进一步缩 小 ,集成电路 的规模将 进一步扩 大[1,2]。 微系统芯 片的设计 技术在近 几年得到 了飞速发 展 ,其规模已 经发展到 了一定的 程度 ,功能也比 较强大 。 随着集成 电路工艺 进入纳米 时代 , 线宽和连 线间距大 大缩小 , 全局连线 的延时会 随着工艺 特征尺寸 的下降而 快速上升 , 这使得片 上全局互 连线路的 可靠性恶 化 , 并且相邻 互连线间 的电容和 电感耦合 也对高速 电路的通 信产生了 巨大的影 响 。 So C己经不能 满足几十 亿晶体管 的芯片需 求 ,需要一种 系统设计 的架构平 台 , 即片上网 络 (Network - on - Chip , No C ) 。 No C是一种新 的系统芯 片结构 , 这种结构 能够很好 地解决So C中的瓶颈 问题[3]。

目前很多 学者对No C串扰进行 了相关研 究 , 并建立了串扰模型。 MA[4]模型是由Michael Cuviello提出,这种模型是最 常用也是 最经典的 串扰模型 , 但MA模型只考 虑了容性 耦合 。 MT[5]模型是由MH Tehranipou提出 ,这种模型 是对MA模型的扩 张 ,并且同时 考虑了容 性耦合和 感性耦合 。 MDSI故障模型 是由Sunghoon Chun提出 , 这种模型 考虑了奇 模传输和 偶模传输 对串扰的 影响 ,该模型定 义了一个影响因子 α, 根据 α 大小来确定串扰影 响[6]。 HT[7]模型是由 张金林提 出 , 这种模型 在MA模型的基 础之上除 去冗余项 ,而改进的HT模型[8]是由姜书 艳提出 , 这种模型 进一步优 化了HT模型 , 使其更简 洁 。 针对这些 故障模型 出现许多 故障测试 方法 ,其中最常 用的测试 方法是基 于最大攻 击线模型 测试方法MAF[9], 基本思想 是把一根 传输线作 为受害线 ,其他的传 输线都作 为攻击线 ,然后测试 受害线上 的信号受 干扰情况 。 这种测试 方法具有 良好的优 点 ,测试代码 简单并且 能够对故 障进行100 % 测试 。 但这种测 试方法需 要大量的 测试代码 , 测试次数 与传输线 数目N有关 , 测试次数 大 , 从而带来 很大的测 试开销 。 本文基于 改进的HT模型基础 之上提出 一种测试 方法只需 要进行3轮循环 , 测试18次即可达 到测试目 的 ,从而有效 减小测试 开销 。 其次 ,根据改进HT模型的故 障特征设 计了测试 代码生成 电路 ,实验结果 表明这种 测试电路 能够满足 测试要求 ,并且具有 很好的移 植能力 ,可以用于 其他故障 模型的测 试 。

1基于改进的HT模型串扰测试方法

一般串扰 故障检测 方法是把 一根传输 线作为受 害线 , 其他的传 输线都作 为攻击线 , 然后测试 受害线上 的信号受 干扰情况 。 例如 ,在改进的HT模型中 ,假设有N根传输线 , 改进的HT模型总共 有6种故障模 式 , 总共测试 的次数是6N。 对于No C超大规模 集成电路 来说其缺 点是测试 次数多 ,开销大 。

为了减小 测试次数 , 降低开销 , 提出一种 串扰测试 方法 。 在阐述这 种测试方 法之前 ,先介绍一 个一般性 结论 : 在对传输 线进行串 扰分析时 , 只需考虑 受害线两 侧2 ~ 3根攻击线 的影响[9]。 根据这个 结论 , 提出一种 串扰测试 方法 ,该测试方 法考虑受 害线两侧2根攻击线 的串扰影 响 。 这种测试 方法与传 统测试方 法不同 ,不需要对 所有传输 线都进行 测试 ,只需3轮循环测 试就能达 到测试目 标 。传输线路 简化图如 图1所示 。

其中实线 表示受害 线 , 虚线表示 攻击线 。 第一轮1号 、4号 、7号传输线 作为受害 线 , 其他2号 、3号 …… 作为攻击 线 , 根据一般 性结论 , 只需要考 虑2号 、3号对1号串扰影 响 ;2号 、3号 、5号 、6号对4号串扰影 响 , 以此类推 。 第二轮循 环 ,2号 、5号传输线 作为受害 线 , 其他1号 、3号 、4号 …… 作为攻击 线 , 只需要考 虑1号 、3号 、4号对2号串扰影 响 ;3号 、4号 、6号 、7号对5号串扰影 响 , 以此类推 。 第三轮循 环 ,3号 、6号传输线 作为受害 线 ,其他1号 、2号 、4号 …… 作为攻击 线 ,只需要考 虑1号 、2号 、4号 、5号对3号串扰影 响 ;4号 、5号 、7号 、8号对6号串扰影 响 , 当进行3轮循环后 就能完成所有情况 的测试 。

对于改进HT模型的6种故障模 式来说 ,N根传输线 传统串扰 测试方法 需要测试6N次 , 而此方法 只需要3 * 6 = 18次 , 对于No C来说传输 线数目N很大 , 这样这种 方法就大 大减小了 测试次数 ,从而很有 效地减小 了开销 。 传统方法 和本文方 法测试次 数比较如 图2。

根据姜书 艳提出的 改进HT模型设计 了并行化 测试序列 如表1。 本文提出 的测试序 列与测试 传输线根 数无关 , 只需要8个测试序 列 (T0~T7) 即可 , 有效减少 测试开销 ,缩短检测 时间 ,从而降低 了测试数 据的冗余 度 ,而且这种 测试序列 能够很方 便地进行 移植与扩 展 。

2改进的HT模型仿真测试

2.1测试序列发生器

根据表1的测试序 列代码 , 利用Pspice软件搭建 序列发生 器 ,如图3所示 。 该序列发 生器生成 的测试代 码符合改 进的HT模型所需 要的测试 代码要求 : 攻击线1测试代码 为01010101, 同理 , 另一条攻 击线的测 试代码为01010010,受害线的 测试代码 为0111010。 该测试序 列可以根 据不同的 故障模型 需要的测 试代码改 变芯片74150的管脚高 低电平 , 从而可以 用于其他 故障模型 的测试代 码生成 ,具有很强 的移植能 力 。

2.2测试仿真及分析

测试仿真 电路搭建 的3- 传输线耦 合电路[10]模型如图4。

测试仿真 结果如图5~ 图8所示 , 图5和图6分别是攻击线1和攻击线2的波形图 ,图7和图8分别是受 害线被攻 击前和被 攻击后的 波形 。 这里主要 分析受害 线的受串 扰情况 。 分析比较 图7和图8波形 :在3.05 μs和3 . 90 μs之间出现 明显下降 脉冲 ; 在第1 . 05 μs与1 . 75 μs之间和6.07 μs与6.70 μs之间受害 线在被攻 击前是从 低电平到 高电平跳 变 , 而被攻击 后出现明 显的上升 延迟 ; 在第4.03 μs与4.85 μs之间和第7.05 μs与7.75 μs之间受害 线在被攻 击前是从 高电平到 低电平跳 变 ,而被攻击 后出现明 显下降延 迟 ,仿真结果 符合理论 。

3结论

本文简单介绍了No C中串扰问题以及相关串扰模型, 并基于改进HT模型提出一种串扰测试的方法。 与一般测试方法相比,文中方法能够有效地 降低测试次数,减小数据冗余,从而达到降低开销的目的。根据改进的HT故障种类模型设计了一套基于该模型的测试代码,根据测试代码设计了一种测试代 码电路,并对测试电路进行仿 真测试 。 实验结果表明 ,这种测试电路能够满足 测试要求 ,并且可以用于其他故障模型的测试,具有很好的移植能力。

摘要:No C结构规模巨大,内部电路互连非常复杂,No C内部串扰严重影响了片上系统的信号完整性。基于改进HT模型提出一种串扰测试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在改进的HT模型来中,N根传输线传统串扰测试方法需要测试6N次,而此方法只需要18次,从而有效地减小了开销。基于改进的HT故障种类模型设计了一套基于改进HT模型的测试代码,根据测试代码利用Pspice仿真软件设计了一种测试代码电路,该测试电路是利用16位数据选择器和16进制计数器构成,并对测试电路进行仿真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电路能够满足测试要求并且具有可移植的优点。

软件测试改进模型研究 第11篇

1 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级现状

银行分析一些财务指标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等,进行综合打分,最终根据得分以及结合企业自身经营的特点决定是否授予贷款,偿债能力分析方法依然有很大的局限性。

1.1 我国的商业银行针对中小企业偿还贷款及债务能力的评估是根据其清算能力而不是其持续经营的能力进行的考察。长此以往,对偿还债务能力的评估是依据公司对其现在保有的资产进行清盘变卖实施的,而且公司的负债理应由其资产作为支撑。但是一般性持续经营的企业偿债主要依靠其持续流入的现金,因此偿还债务能力的评估若不包含对企业现金流量的评估就会存在相应的问题。中国企业唯有以持续经营为支撑,不是以清算为支撑来评判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不然评价的结果只会是其清算偿还债务的能力。

1.2 我国的商业银行现在存有的偿还债务的能力评估,只是依赖于静态的分析,忽略了其动态变化的因素。现今,大部分国有银行针对中小企业评估其偿还债务能力之前,一般都需要中小企业给出他们最近三年通过审核的财务报表,运用财务报表核算其偿债比率,进而评估其偿还债务的能力;其余则考虑如果近几年的财务比率相对乐观或者略见起色,便因此评定该企业的偿还债务的能力相应变化。但唯有对企业的财务以变化分析的方式评估,方可拥有对评估对象更准确和贴近实情的了解,把握其在运营中发生的变化,从而正确、客观地评价中小企业的偿债能力。

2 运用KMV模型实证评估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

2.1 修正后的KMV模型。根据期权定价理论中的假设:①属于上市公司的资产需要完全流通;②企业所有的资产的价格应当连续并且遵循随机过程。

然而在我国,资本市场体系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非流通股依旧存在于一些公司的股票中,这批非流通股无法直接在市场上流通、出售或转让,若要进行计算唯有私下进行商议,这种方法的计算结果不同于上市公司的实际价值,无法客观体现股本的真实价值。故而我们需要修正模型中的部分计算来避免这些客观因素与KMV的假设和应用条件中间出现的矛盾。

其中将非流通股与流通股进行对比后,发现两者在管理体制,交易方式、价格及场所等方面都有差异,因此定价将变得困难。本文将对中小企业中没有上市流通的股份按照调整前的每股净资产进行计算,即:股权价值等于流通股的股数×市场价格加上非流通股的股数×调整前每股净资产。

2.2 收集数据和假设参数。①目前,由于我国中小企业上市时间较短,我国中小企业板中仅有深圳股成为中小企业的融资途径。在本文中实证研究深圳股市公司中的随机选出的10家中小企业。②为尽可能全面的验证KMV评估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的能力,尽量覆盖行业有化工、机械、水泥建材、纺织服装、食品、医药、电子元件、工程建设、材料行业、塑料制品等十个分类的公司。样本数据来自国泰安数据库和东方财富软件。③由于一些公司上市较晚或受停盘等因素影响,股票的历史数据不全,所以本文仅选取2014年2月28日至2015年2月28日的每日收盘价进行股票波动率的计算,可能会对KMV模型的验证结果有影响。④假设样本企业股票的价格服从对数正态分布。⑤本文根据国泰安数据库里所选取的时间段内的数据为准,即无风险利率为3%。

2.3 實证研究的具体流程

2.3.1 上市中小企业股权

鉴于上文中已作出样本企业股票的价格服从对数正态分布的假设,我们便用流通股的股价波动率替代股权的价值波动率,并用历史数据估计流通股股价的波动率。流通股股票价格日波动率与

2.3.4 评估中小企业的资产价值及波动率

中小企业的资产价值及资产波动率无法直接在市场上得到,因而需要经过以下公式进行计算,具体如下:

面向对象软件测试模型研究 第12篇

1 面向对象软件开发过程

面向对象的开发模型突破了传统的瀑布模型,将开发分为面向对象分析(OOA)、面向对象设计(OOD)和面向对象编程(OOP)3个阶段[1]。面向对象的软件完整开发过程可用下图表示:

面向对象分析(OOA)全面地将问题空间中实现的功能进行现实抽象化,将问题空间中的实例抽象为对象,用对象的结构反映问题空间的复杂关系,用属性和服务表示实例的特殊性和行为[1]。OOA的结果是为后面阶段类的选定和实现、类层次结构的组织和实现提供平台。分析模型标识了所要研究的真实世界系统的相关对象及其相互关系,是与计算机无关的。

面向对象设计(OOD)建立类结构或进一步构造类库,实现分析结果对问题空间的抽象。OOD确定类和类结构不仅能够满足当前需求分析的要求,更主要的是通过重新组合或加以适当的补充,方便实现功能的重用和扩增。设计阶段是对分析模型进一步细化,构造实现中所涉及的新对象。

面向对象编程(OOP)是软件的计算机实现,是指用一种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实现设计模型,编写出源程序。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的主要活动集中在建立对象和对象之间的联系(或通信)上,从而完成所需功能。由于现实世界可以抽象为对象和对象联系的集合,所以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是一种更接近现实的、更自然的程序设计方法。用面向对象语言所编写的源代码至少从原理上讲是与设计模型紧密联系且彼此一致的[4]。

2 面向对象软件测试模型

面向对象程序的结构不再是传统的功能模块结构,因此面向过程软件测试和软件度量方法不适合面向对象软件测试和软件度量,已经不能用功能细化的观点来检测面向对象分析和设计的结果。对面向对象软件的测试策略和方法需要作出相应的变革或更新。

在许多情况下,初始的软件需求有明确的定义,但是整个开发过程却不宜单纯运用线性模型。同时,可能迫切需要为用户迅速提供一套功能有限的软件产品,然后在后续版本中再细化和扩展功能,在这种条件下,需要选用一种演进式的软件过程模型,如图2的内层所示。针对这种开发模型,结合传统的测试步骤的划分,提出一种在整个软件开发过程中不断测试的测试模型,使开发阶段的测试与编码完成后的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成为一个整体,测试模型如图2所示。

此模型不仅是一种演进式的软件过程与测试模型,还强调测试伴随着整个软件开发过程,而且测试的对象不仅仅是程序,需求、功能和设计同样要测试。测试与开发是同步进行的,从而有利于尽早地发现问题。

同时这种新的软件测试模型伴随着软件开发的一系列演进版本,如图2所示,每个框架活动代表演进中的一个片断,随着演进过程的开始而顺时针旋转,软件团队执行螺旋上的一圈表示的活动,进行开发与相应的测试,并在每次选代中逐步完善,开发出不同的软件版本,且在每次演进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测试重点各不相同。

OOA的测试重点在于完整性和冗余性,包括对认定对象的测试、对认定结构的测试、对认定主题的测试、对定义的属性和实例关联的测试、对定义的服务和消息关联的测试。

对OOD的测试,针对功能的实现和重用以及对OOA结果的拓展,从如下3方面考虑:对认定的类的测试;对构造的类层次结构的测试;对类库的支持的测试[2]。

OOP测试的重点集中在类功能的实现和相应的面向对象程序风格即数据成员的封装性测试和类的功能性测试上。其测试内容在面向对象单元测试和面向对象集成测试中体现。

单元测试针对面向对象软件的基本组成单元类,重点测试类的属性、方法、事件、状态和相应状态等内容。它是进行面向对象集成测试的基础。

集成测试是在单元测试的基础上将所有的模块按照软件设计要求组装成为子系统或者系统,进行测试,它测试的对象是模块间的接口;关注的重点是各个模块接口和整体体系结构。

系统测试时在系统被部署到了实际的运行环境之后,根据软件的需求和设计说明对其进行功能、性能、安全性等测试;它测试的对象是整个系统以及与系统交互的硬件与软件平台[3]。验证软件系统的正确性和性能指标是否满足需求规格说明和开发任务书的要求,包括软件功能测试、强度测试、性能测试、安全测试、恢复测试和可用性测试等。其测试的重点是性能测试,目的是测试软件是否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并得到实际测试数据,分析比较后可以更好的改善软件的实际性能,使其更能满足用户的需求。

3 结论

该测试模型对面向对象软件工程管理具有相当的借鉴价值,不足之处在于它将一体的软件测试生硬地划分为一些不同的阶段,这就意味着对每个阶段的变更相对比较困难,但是该模型将对面向对象软件测试具有一定的理论导向作用,对模型中涉及的测试技术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仍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如怎样在软件中内置测试,其模式是什么,怎样才能提高可测试性,如何组织测试等。

参考文献

[1]陈文宇.面向对象软件的测试[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J].2002(6).

[2]袁海根.面向对象软件的测试模型[J].软件导刊,2007(5).

[3]张朔.软件测试方法及在综合网管系统测试中的应用与研究(D).

[4]魏武华.浅议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过程[J].陕西省行政学院、陕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3).

相关文章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精选12篇)创新公共服务 第1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对国家或区域的技术创新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科技...

3
2025-10-24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精选9篇)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第1篇匆匆读后感500字_读《匆匆》有感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

1
2025-10-24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精选17篇)草莓教学 第1篇“风儿轻轻吹,彩蝶翩翩飞,有位小姑娘上山摘草莓,一串串哟红草莓,好像……”优美的歌词,动听...

3
2025-10-24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精选7篇)仓储类课程 第1篇物流产业是复合型产业,发达的物流能加速传统运输、仓储和零售等行业向现代物流服务领域延伸。...

1
2025-10-24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精选8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第1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作为诗性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审美批评,同文学艺术实践...

2
2025-10-2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精选6篇)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第1篇莲山 课件 w ww.5 YK J.COM 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二、试题所体现的新课程理念和...

3
2025-10-24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精选2篇)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第1篇常州市河海中学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 八(1)班创 文 明 班 ...

2
2025-10-24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精选14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第1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及签字样本兹证明为我公司财务负责人。特此证明。身份证复印...

1
2025-10-24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