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必修三劝学教案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
作者:火烈鸟
2025-09-16
1

必修三劝学教案范文第1篇

【课标要求】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我国古代诗歌与小说发展的历程,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在各个不同时代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各有特点。分别认识各时代文学作品的特点和所反映的时代风貌。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体会文学来源于现实,同时反映现实的特点。 【学习重点】诗歌与小说的时代特征。 【学习难点】诗歌与小说的史料价值

【学法指导】

1、学习本课需要对比不同时期文学作品的不同特色,寻找其内在的继承性和批判性,概括文学发展的历史轨迹,注意不同时代文化背景的变化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2、文学的发展和政治、经济、民族、社会风气、作者个性和社会地位的关系:文学是一定时代的产物,也是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属于思想意识方面的产物,受社会经济基础的决定和制约,从根本上说文学不能脱离现实社会生活、人类的物质生产和生活的发展变化。同时,政治统治、政治斗争和政治思想也对文学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作者个人的个性、素质和所处的社会地位等因素则直接影响着作品的风格、内容、倾向等。 【课前预习】

一、《诗经》、楚辞与汉赋 1.《诗经》

(1)地位:是我国最早的一部_______________。

(2)内容:保存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大约500年的诗歌,分为____________、雅、颂三部分。

(3)影响(特点):①它以____________为主,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句式,语言质朴丰富,是中国诗歌形成的重要标志。②它的____________倾向和“赋、比、兴”的艺术手法,都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楚辞

(1)产生:是战国时期____________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诗歌体裁。

(2)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影响:开创了中国古典文学_______________风格的先河。“骚体”(楚辞)与“风”(《诗经》)合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 3.汉赋

(1)原因:汉朝政治统一,经济发展,奢靡之风盛行。 (2)产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特点:专重铺陈排比、文采华丽,带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典题 链接】. 1.下列文献中,有较多反映西周时期平民社会生活内容的是( ) A.《老子》 B.甲骨卜辞 C.《楚辞》 D.《诗经》

2.从《上海县竹枝词》中,可以知道许多古代的节日习俗,其中与端午节相关的是( ) A. 拜年未了接财神,爆竹通宵闹比邻 B. 月饼堆盘月样圆,南园向最盛香烟 C. 童儿接队放风筝,风卷纸钱灰满路 D. 浦江午日闹龙舟,红儿绿女沿滩看

二、唐诗、宋词与元曲

1.唐诗

(1)唐诗兴盛原因:①繁荣、开放和文化多元的盛唐造就了诗歌的辉煌;

②_______________取士制度的确立,使得许多来自中下层的文人有机会施展抱负,他们把丰富的_______________体验、_______________乐观和_______________进取的精神融入诗歌。 (2)代表人物:

①李白:放荡不羁,诗风飘逸。李白的非凡气魄充分体现了盛唐张扬_______________、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②杜甫:是一位_______________的诗人。他长期生活中颠沛流离和饥寒交迫之中,体味着国破家亡的痛苦。

③白居易:在对黑暗现实的猛烈批判中寄托了对民间疾苦的深切同情。 2.宋词

(1)词的起源与特点:词起源于民间,又称长短句,便于更加灵活自如地表达情感,并可配乐演唱。

(2)宋词的代表:①豪放派的代表有北宋的_______________和南宋的_______________,合称“苏辛”。②婉约派的代表有北宋的_______________和南宋之交的李清照。 3.元曲

(1)兴起:在宋词、金元_______________基础上经文重新制作而形成,是与音乐、_______________结合比较紧密的诗歌形式。

(2)兴盛原因:在元朝,汉族文人进取无望,心情压抑,他们常用散曲来抒发愁闷情怀。 【典题 链接】.

1.西晋杜育的《荈赋》是我国第一篇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某班兴趣小组以此为题材对茶的起源问题进行探究后,形成了以下四种意见,其中最合理的是( ) A.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不能以此确定茶的起源

B.文学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仍不能据此确定茶起源于晋代 C.唐代《茶经》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应据此确定茶起源于唐代 D.传说神农氏发现了茶,可据此确定茶起源于神农氏时期

2.宋人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郎按执红牙拍,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与“学士词”词风一致的代表人物是( ) A.李煜 B.李清照 C.陆游 D.辛弃疾

【深化探究】

1.《历代词话》中记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

在这段材料中,幕士为苏词与柳词配了不同的伴奏乐器,并用“大江东去”和“杨柳岸晓风残月”来代表二者的不同,这说明苏词与柳词分别属于哪个流派?各流派有哪些代表人物?

2.有学者认为“文化的发展是以经济和政治为基础的”。你认为这一观点是否正确?唐宋时期文学的突出的特色是什么?举例说明当时的政治、经济是如何影响文学的内容及风格的?

三、明清小说

1.繁荣背景:明清时期,_______________城镇和_______________阶层兴起。 2.代表作:《三国演义》_______________《西游记》《金瓶梅》_______________;短篇小说集《警世通言》_______________《醒世恒言》《初刻拍案惊奇》《续刻拍案惊奇》(既“三言”、“二拍”)《聊斋志异》_______________等。

3.评价:在_______________和艺术成就方面达到新的高峰,成为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 【深化拓展】

请思考,明清时期小说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典题 链接】.

1.明末文人袁宏道说,江南地区出版业繁荣,不少书籍“原板未行,翻刻踵布”。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因素是当时( ) ①商品经济繁荣 ②市民文学兴盛 ③印刷工艺提高 ④专制政治强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从诗、词转变到散曲、小说,这反映了( ) A.自然经济缓慢解体 B.城市经济逐渐繁荣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儒家地位逐步提高

3.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 ) A.逐渐平民化

B. 逐渐贵族化 C. 逐渐神秘化 D. 逐渐宗教化 当堂检测

1、下列关于唐朝诗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王昌龄的诗体现了宁静平和的自然之趣 B。李白的诗体现了盛唐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C.安史之乱打破了诗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D.白居易的诗关心民间疾苦

2、下列关于元散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元散曲又称“长短句” B.元时汉族文人用散曲抒发愁闷情怀 C.元散曲局限于宫廷范围 D.散曲在宋代广为流行 3.明清小说兴起和繁荣的根本原因是( )

A、城市经济的繁荣,为话本和小说的兴起奠定了物质基础

B、市民阶层兴起为话本和小说的兴起与繁荣提供了阶级基础

C、通俗文学的兴起 D、话本和小说通俗易懂

4、明清时期“三言”、“二拍”等作品反映出了时代新变化是( )

A、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B、科举考试走向衰落

C、商品经济空前发展 D、对外政策趋向闭关

5、“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屈原的这首诗( ) A、抒发了志在四方的英雄气概 B、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感 C、体现了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D、体现了超脱世俗的平和心境

6、下列有关《诗经》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B、保存了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的诗歌 C、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共三百余篇诗歌 D、内容丰富,句式自由灵活

7、关于汉赋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A、是汉代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 B、其突出特点是专事铺陈辞藻,文采华丽 C、吸收了先秦《诗经》和楚辞的表现手法 D、汉赋主要是描述下层人民的生活疾苦

8、宋代城市生活繁荣对词曲创作造成的影响有( ) ①大批士子留恋于山水田园 ②一些词人长期混迹于市井下层 ③诗词内容反映了都市风情 ④士大夫的词作经常流传于民间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9、关于宋词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起源于民间,适合于配乐演唱

B、其描述的内容自始至终都体现了太平气象下的歌舞升平 C、宋词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城市生活的繁荣发展

D、南宋时期的诗词大都反映了严峻的社会现实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10、下列关于明清时期小说的叙述,错误的是

A、明清时期通俗文学蓬勃发展 B、作品中商人被作为歌颂对象 C、短篇小说备受冷落 D、批判现实小说兴起

1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该材料出自的文学作品的体裁是( )

A.楚辞 B.诗 C.词 D.散曲

12、小明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找到这样一段材料“水涌山叠,年少周郎何处也?不觉的灰飞烟灭,可怜黄盖转伤嗟。破曹的樯橹一时绝,鏖兵的江水犹然热,好教我情惨切!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这段文字最有可能出自哪一本书( )

A.《元曲赏析》 B.《诗经》 C.《全汉赋》 D.《全唐诗》 【读史感悟】 诗歌是人类心灵的窗口,时代精神的火花在此凝结、积淀和升华;小说把宫廷官宦、才子佳人和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纳入创作范围,从另一个方面让我们了解历史、了解社会。因此诗歌和小说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重要的社会作用。希望同学在日常的历史、语文学习过程中,对中国历史上出现并纳入教材中的诗歌、小说加以重视。了解和学习古代诗歌和小说,不仅能够陶冶我们的思想道德情操,而且还能使我们了解作品反映的当时社会风貌,理解作者作品对现实的敏锐观察和尖锐批判。

探究题答案:正确 特色:唐朝诗歌,宋词。 影响:(1)繁荣,开放和文化多元的大唐帝国的诞生给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生命。科举取士制度的确立使得许多来自中下层的文人有机会施展抱负,他们把丰富的生活体验、自信乐观和昂扬进取的精神融入诗歌,弹奏出开朗奔放,刚健清新的时代音调。李白的诗歌体现了盛唐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2)安史之乱打破了诗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他们在颠沛流寓和饥寒交迫中,体味着国破家亡的痛苦,如杜甫的《春望》。(3)中唐以后,战乱的平息并没有带来往昔的盛世华年,人民的生活依旧悲惨,社会政治黑暗和社会动荡使得诗人自居易关心民间疾苦,在对黑暗现实的批判中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抱负。(4)宋代城市生活的日趋繁荣吸引了大批的士子。他们于山水田园之外,更加迷恋都市歌舞宴饮的生活。(5)两宋之际,歌舞升平的大平景象被金人南侵的铁骑踏破,山河的破碎和民众的苦难激发了诗人们救亡图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明清小说繁荣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①商品经济的发达,工商业城镇兴起,市民阶层崛起,对文学的需求增多。

②社会识字率的普遍提高,更多的下层文人从事小说创作。 ③印刷术不断完善,书坊书肆迅速发展。

④各种社会危机、社会矛盾逐渐加深,使一些文人对现实进行批判。

必修三劝学教案范文第2篇

本文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的故事。可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再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全文抓住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来写,即先写出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怎样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怎样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写孙权劝学,着重表现孙权的善劝,而完全略去吕蒙的对话,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长进之快之大,至于鲁肃与吕蒙“结友”,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并为其才略所折服的余韵。

二、以对话表现人物的写法

课文着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善于劝说,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的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目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可见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现自己的才略长避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两人的话则有调侃意味,二者的情调不同。

三、侧面烘托及对比手法的运用

课文除正面记言外,对吕蒙这一形象还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鲁肃正是一个跳出庐山的旁观者,吕蒙读书的功效是通过他的话从侧面展现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而话中的“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过去与现在进行了一个纵向的对比,得出了变的结论,而吕蒙之变的核心正是才略的猛增。

四、精当的详略安排

文章材料取舍精当,详略安排得当。课文以对话为主,其他内容均一带而过,或简说,或不说。如对吕蒙的学习情况,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加以概括,至于他读了哪些书,又如何用功的只字未提。后文中吕蒙二人的谈话,只用一句与蒙论议来交代,两人谈论的是什么话题,吕蒙的哪些见解让鲁肃起敬的都略去不写。

五、精炼的语言与紧凑的情节

人物的语言简洁而传神,极富表现力,毫无冗繁之处。其中的吴下阿蒙、刮目相待更是因其言简意丰而流传运用至今。除对话外的其他语言也非常简省而意赅。情节发展上,孙权的刻意劝学终使吕蒙就学,他就学后的渊博学识又使鲁肃惊叹,吕蒙又紧承其叹发出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自信之语,上下文衔接自然,前因后果,井然有序。

六、引导学生自读的教学建议

本文是课内自读课文。篇幅短小,含意深刻。要让学生借助注释阅读理解,有些生字生词,由学生自查工具书解决。

要引导学生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课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并当堂背熟全文。鲁肃、吕蒙的对话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可抓住关键词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来理解二人对话的内容,并细心体会这段对话的情味。教学本课,可采用一些灵活的方式,如让学生讨论本文对自己有什么启发,进行快速背诵竞赛,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等等。

教学设计示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习,后来果然大有长进。

二、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来政治家,史学家。

三、阅读分析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后,学生朗读)

2请学生翻译。(一人译一句)

3.课文注释补充。

谓曰:对说。掌事:掌管国家大事。但:只不过。多务:事情多。孰若:与相比如何。遂:于是

4.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完成目标1)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5.提问: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讨论并归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6.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讨论并归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7.提问: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讨论并归纳: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8.提问: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目标3)

讨论并归纳:“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9.提问: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目标3)

讨论并归纳:“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10.当场背诵全文。

四、教师小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五、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

一、

二、三。

2.背诵全文。

必修三劝学教案范文第3篇

教学目的: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重点难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4、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电教方式:多媒体 教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基 本 内 容

一、导入

1、以一段小故事作引,带出“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两个成语,进而带出两个成语的出处该段文字。吸引学生注意力,导入新课的同时也让学生懂得两个成语的运用。

同学们,上课之前来作一个听力小训练,我来说一段话,要求是你们用心听,并找出我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

话说我初中的时候有个同学小刘,这人特别不爱学习,成天脏兮兮挂着两条鼻涕,被同学戏称为“鼻涕虫”。鼻涕虫是那种老师一提就摇头叹息,也没有什么伙伴的人。在大家心目中他也就是混一初中文凭久完事的。毕业以后我们就再没有见面。多年后工作了,有天初中同学搞了个小聚会。大家很久没见面,个个都觉得特别新鲜兴奋,大家聊得特别高兴。这时候有人高喊:快看!我们一瞧,原来来了一辆亮银色宝马,车门一开,从车上下来一个穿着西装,戴着眼镜,特潇洒一“款哥”。所有女同学都“哇”了一声,纷纷议论这帅哥是谁呀,这时候一同学说了:“他就是当年那个鼻涕虫‟啊!人家上了高中以后就像变了个人似的,特刻苦努力,后来考上了一名牌大学。人家现在已非吴下阿蒙‟,而是一上市公司的主管了!”所有人都把嘴巴张得大大的,因为实在没办法把鼻涕虫跟眼前这个帅哥联系起来。一同学不禁摇头叹了一句:“唉,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啊”

好,这段话就讲到这里,同学们能不能找出我刚才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呢?(如示)对了,这两个成语出自我国一部著名的史学著作,大家知道是什么吗?《资治通鉴》

2、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课件显示,由学生看注释一起填入关键词语)

资治通鉴,由司马光支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三国到五代1362年的历史。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二、整体感知

1、听配乐范读,整体感知全文。

2、对照注释,自读理清课文情节。(显示问题,允许讨论)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学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大惊结友)

(板书) 孙权 劝学 吕蒙 辞学就学 鲁肃 大惊结友

3、请学生看课件显示图片分角色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一组一个同学,由同学推选,一个复旁白部分,一个复述孙权的话,一个复述吕蒙的话,一个复述鲁肃的话)

4、课件显示重要字词,疏导理解。

三、品味语言

1、思考:课文以什么方式展开故事情节?(人物对话)

2、请同学们和你的同桌分别扮演孙权与吕蒙,模拟人物的语气进行对话,讨论孙权究竟为什么要说这些话,该以什么神态、语气说。

3、请三个同学分别谈谈他们对三句话的理解,主要说说应该运用什么语调,语速,读出什么情感来,以符合人物身份,能达到规劝目的,谈完试读。(课件显示三句话)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容推辞,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4、播放录音范读,学生跟读

5、孙权劝学,语重心长,循循善诱。吕蒙在他的感召下就学,效果如何?(全班分成两组同学分角色朗读,看谁的语气语调揣摩得更准。)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

6、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不可不学(必性)

孙权: 劝学 涉猎、见往事(方法,目的)

孤常读书(现身说法)

吕蒙: 辞学就学

论议 轻松调侃

鲁肃: 大惊结友

四、说话训练

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五、总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六、扩展训练

1.在课堂练习本上解释“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2.当堂交流评点。

七、布置作业

根据下面情境写一段文字 有一位同学,学习非常刻苦,成绩也很优异,但她不爱体育锻炼,身体状况不好;身为同学的你为她感到着急。今天,你准备用你的语言艺术来规劝她。联系你从《孙权劝学》中学到的规劝技巧,写一段文字。(300字以上) 课后纪要

必修三劝学教案范文第4篇

教学目的: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重点难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4、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电教方式:多媒体 教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基 本 内 容

一、导入

1、以一段小故事作引,带出“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两个成语,进而带出两个成语的出处该段文字。吸引学生注意力,导入新课的同时也让学生懂得两个成语的运用。

同学们,上课之前来作一个听力小训练,我来说一段话,要求是你们用心听,并找出我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

话说我初中的时候有个同学小刘,这人特别不爱学习,成天脏兮兮挂着两条鼻涕,被同学戏称为“鼻涕虫”。鼻涕虫是那种老师一提就摇头叹息,也没有什么伙伴的人。在大家心目中他也就是混一初中文凭久完事的。毕业以后我们就再没有见面。多年后工作了,有天初中同学搞了个小聚会。大家很久没见面,个个都觉得特别新鲜兴奋,大家聊得特别高兴。这时候有人高喊:快看!我们一瞧,原来来了一辆亮银色宝马,车门一开,从车上下来一个穿着西装,戴着眼镜,特潇洒一“款哥”。所有女同学都“哇”了一声,纷纷议论这帅哥是谁呀,这时候一同学说了:“他就是当年那个鼻涕虫‟啊!人家上了高中以后就像变了个人似的,特刻苦努力,后来考上了一名牌大学。人家现在已非吴下阿蒙‟,而是一上市公司的主管了!”所有人都把嘴巴张得大大的,因为实在没办法把鼻涕虫跟眼前这个帅哥联系起来。一同学不禁摇头叹了一句:“唉,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啊”

好,这段话就讲到这里,同学们能不能找出我刚才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呢?(如示)对了,这两个成语出自我国一部著名的史学著作,大家知道是什么吗?《资治通鉴》

2、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课件显示,由学生看注释一起填入关键词语)

资治通鉴,由司马光支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三国到五代1362年的历史。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二、整体感知

1、听配乐范读,整体感知全文。

2、对照注释,自读理清课文情节。(显示问题,允许讨论)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学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大惊结友)

(板书) 孙权 劝学 吕蒙 辞学就学 鲁肃 大惊结友

3、请学生看课件显示图片分角色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一组一个同学,由同学推选,一个复旁白部分,一个复述孙权的话,一个复述吕蒙的话,一个复述鲁肃的话)

4、课件显示重要字词,疏导理解。

三、品味语言

1、思考:课文以什么方式展开故事情节?(人物对话)

2、请同学们和你的同桌分别扮演孙权与吕蒙,模拟人物的语气进行对话,讨论孙权究竟为什么要说这些话,该以什么神态、语气说。

3、请三个同学分别谈谈他们对三句话的理解,主要说说应该运用什么语调,语速,读出什么情感来,以符合人物身份,能达到规劝目的,谈完试读。(课件显示三句话)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容推辞,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4、播放录音范读,学生跟读

5、孙权劝学,语重心长,循循善诱。吕蒙在他的感召下就学,效果如何?(全班分成两组同学分角色朗读,看谁的语气语调揣摩得更准。)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

6、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不可不学(必性)

孙权: 劝学 涉猎、见往事(方法,目的)

孤常读书(现身说法)

吕蒙: 辞学就学

论议 轻松调侃

鲁肃: 大惊结友

四、说话训练

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五、总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六、扩展训练

1.在课堂练习本上解释“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2.当堂交流评点。

七、布置作业

根据下面情境写一段文字 有一位同学,学习非常刻苦,成绩也很优异,但她不爱体育锻炼,身体状况不好;身为同学的你为她感到着急。今天,你准备用你的语言艺术来规劝她。联系你从《孙权劝学》中学到的规劝技巧,写一段文字。(300字以上) 课后纪要

必修三劝学教案范文第5篇

知识目标: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能力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认识到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2、 准确翻译、研讨理解内容及作者思想。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1、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读出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握文章的思想内涵。

2、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养成勤学的观念和习惯。 教学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2 、品味鲁肃、吕蒙的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教学方法:

阅读、启发合作探究式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确,乱世出英豪。三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可谓水火不容。然而,曹操又曾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究竟有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称赞。对于孙权,也许我们更多的是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生活中的另外一面,一起来学习《孙权劝学》。

二、背景简介

1、提问:《孙权劝学》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有谁能谈一谈有关《资治通鉴》的知识吗?

(指名介绍)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

2、教师明确作家、作品 作家作品及相关资料。

(1)、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3)、简介文中的三个人物(多媒体)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人,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鲁肃:学识渊博,孙权的谋士。

三、初读课文,正音正字。

1、读准字音 (多媒体显示需注意读音的字词)

2、学生自由朗读,熟悉课文,培养朗读能力。

3、齐读课文,熟悉内容。

四、概括课文情节,初步感知内容(显示问题,允许讨论)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学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大惊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就学一议论~结友。

五、翻译课文,强调重点字词及句子。

(一)、重点字词解释。

1、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

2、今:现在。

3、涂:同“途”。当涂,当道,即当权的意思。掌事,掌管政事。

4、辞:推托。

5、务:事务。

6、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等书。

7、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现指学位的一个等级。

8、涉猎:粗略地阅读。猎,本意猎取,本文为阅读。

9、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10、乃:于是,就。

11、及:到了的时候。

12、过:到。

13、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14、非复:不再是。

15、更:更新。

16、见事:认清事情。

17、但:只。

18、孰若:哪里比得上。孰:谁,若:比得上。

19、就:从事。 20、遂:于是,就。

21、何:为什么。

22、耳:表示限制,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23、始:开始。

24、与:和。

25、论:讨论。

26、议:评议。

27、大:非常,十分。

28、惊:惊奇。

29、今:现在。 30、者:用在时间词后面,无翻译。

31、复:再。

32、即:就。

33、拜:拜见。

34、待:等待。

35、当:掌管。

36、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目:擦擦眼

37、更:重新。

38、耳:罢了。表限制语气。

39、邪:吗。表反问语气。 40、乎:啊。表感叹语气。

(二)、重点语句

1、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句:蒙以军中务多辞)翻译: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忙为借口推辞了。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翻译:我难道是让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

3、卿言多务,孰若孤?翻译:你说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的事务多呢?

六、课堂小结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赞叹,遂与之“结友”的佳话,说明了学习对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重要性。

七、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

一、二 并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检查背诵情况。

二、合作探究课文内容。

1、孙权劝吕蒙读书的原因是什么?答: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最初吕蒙推辞的理由是什么?答: 军中多务

3、孙权给吕蒙提供的读书的目的是什么?答: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4、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学?答: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5、吕蒙读书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6、鲁肃为何与吕蒙结友?答:被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

7、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答: 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三、古今异义字

更 古:重新。 今:更加,越发

但 【但当涉猎】 古:只 今: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耳 古:语气词,译为“罢了” .今:耳朵

治 古:研究 今:治理

博士 古:当时专管传授经学的学官 今:求学的高学位。

见 古:知道 .今:看见

四、人物性格

孙权:关心下属,循循善诱。吕蒙:勤奋好学,自信。

鲁肃:慧眼识人。

五、说话训练: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4)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或意见

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 6) 不但自己要学好,还要催动附近的人也要学习,让社会也一起进步。 7) 做人不能太骄傲,要谦虚。 8)劝人要讲究策略。 9)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 10)只要发奋学习,就能积学修业,学有所成。

11)与方仲永相比,突出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六、本文成语

【刮目相待】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七、总结全文: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才能挺立在时代的潮头。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与大家共勉:“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希望大家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八、布置作业

孙权好学 如果你的同学不爱读书,你能不能学习孙权的劝导方法劝导别人从学习态度 上重视学习善劝:

呢?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 语重心长 言辞恳切

板书设计:

不可不学(必要性严格要求,殷切希望。) 孙权: 劝学 涉猎、见往事(方法,目的) 孤常读书(以身作则,现身说法)

吕蒙: 辞学就学 知错就改 虚心好学,豪爽的武将风度。才略大有长进。 论议 轻松调侃

鲁肃: 大惊结友 鲁肃敬才、爱才。 侧面表现吕蒙才略进步惊人。 教学反思:

必修三劝学教案范文第6篇

教学目标:

1、 了解荀况及其主张。

2、 了解本文的条理性及运用大量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具体、明白、生动的写法。

3、 了解荀况对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等的论述,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必要,须专心致志、坚不懈的道理。

4、 理解几个文言虚词和通假字的用法。

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 第

一、三两自然段的教学。

2、 难点:以生动、通俗的比喻为论据。

教学时数:

一课时

一、 导入:

1、新课导入:同学们,也许我们有的同学不能真正理解学习的重要性;也许我们有的同学整天或冥思苦 想,或埋头看书,但效果不佳,因而苦愁没有一个好的学习方法。今天我们学习荀子的《劝学》,它将告 诉我们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告诉我们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希望大家能有所借鉴。

2、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 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山东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 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 ”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 ”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 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二、 课文赏析

1、 师范读课文。

2、 生自由朗读,扫清字音障碍。

3、 生齐读课文,师点拨指导。

4、 生借助注释工具书梳理课文。

5、 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已,停止,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

开门见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揭示了题旨。

第2段,阐明学习的重要意义。分三层连用比喻,证明学习的重要意义。

(1)青,取之于(从)蓝,而(却)青于(比)蓝;冰,水为(凝成)之,而(却)寒(冷)于(比水。(也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2)木直中(合乎)绳(墨线),輮(烤弯)以(把)为(作成)轮,其曲(曲度)中(合乎)规 。虽有(又)槁暴(晒干),不复(再能)挺(直)者(的原因),輮(火烤)使之(它)然(这样)也 。(说明学习可以改变人的习性,使之向好的方面发展变化。)

(3)故(所以)木受绳(经墨线量过)则直,金就砺(放磨石,上磨过)则利,君子博学而日(每日)参省(检查省察)乎(于)己,则知(智)明而行(行为)无过矣。(说明学习可以使人增长智慧,提高品德修养。) 正因为学习有这样的重要意义,所以“学不可以已”。 第3段:阐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一段运用比喻,从三个侧面证明只要善于学习,善于假物,就能使人成 为有才德的君子,然后得出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吾尝(曾经)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片刻)之所学也;吾尝肢(踮起脚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 博见(看得广)也。(学、思对比,强调了学习的作用;跛望与登高对比,登高的收获大。两例证明利用学习、利用外物的作用。)

(2)登高而招(招手),臂非加长也,而见者(看的人)远(远也看得见);顺风而呼(呼喊),声非 加疾(快)也,而闻者(听的人)彰(听得更清楚)。(两例证明利用自然条件的作用。)

(3)假(借助)舆马者(的人),非利足(快脚)也,而致(达到)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善游)也,而绝(横渡)江河。(两例证明利用工具的作用。)

(4)君子生(性)非异也,善假(利用)于(对)物(外物)也。

连用比喻,得出结论:那些有才德的君子,生来本性与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生非异也),只是由于他善 于利用学得的知识和本领,善于利用处界条件弥补自身的不足,不断提高自己,所以才成为君子的。

正因为学习有这样重要的作用,所以“学不可以已”,不可放松。

第4段,阐明学习应持的方法和态度。这一段也分三层,论述学习必须不断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于此);积水成渊(深潭),蛟龙生焉;积善成德(形成良好的品德),而 神明自得(自然获得),圣心(圣人思想)备(也就具备)焉。(积土积水两喻,从正面强调学习要靠积 累,并引出结论:圣人是靠“积善成德’’培养了“圣心”。)

故(所以)不积跬(半步)步,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跬步 、小流两喻,又从反面强调了积累。正反对比,阐明学习必须不断积累。)

(2)骐骥(骏马)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劣马)十驾(拉车走十天),功在不舍。锲(刻)而舍(放 弃)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骐骥与驽马对比,朽木与金石对比,从反正两面论证学习取决于后天努力,要靠坚持不懈。)

(3)蚓(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泥)土,下饮黄泉(地下泉水),用心一(专一)也 。蟹六跪(腿)而二螯(蟹钳),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居住存身)者,用心躁(浮躁不专)也。(蚓蟹 对比,从正反两面论证学习要专心致志。)

全段由强调“积”,到论证“不舍”,最后归结到“用心一”。层层递进,表明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进一步证明“学不可以已”,不可松散,不可半途而废。

6、 老师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点。

青,取之于篮,而青于蓝。(于,介词。前者引进动作的处所,作“从”讲;后者引进比较对象,作“比 ”讲。)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于,介词,引进动作对象,作“对”、“向”讲。)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者,代词。组成名词的“者字结构”,作“的人”讲。)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者,助词,表停顿,并提示下文要说的原因。)

知明而行无过矣。(而,连词,表并列,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矣。(而,连词,表修饰,可译作“地”。)

假舆马者,非利是也,而致千里。 (而,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可是”。)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而,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于是”。)

虽有(又)槁暴(曝),不复挺者(通假字)

君子生(性)非异也 (通假字)

则知(智)明而行无过矣 (通假字)

7、 学生讨论,老师引导归纳文章写作特色。

①大量运用比喻阐明事理,是本第一大特点。比喻能使抽象道理明白具体,深入浅出,使人易于了解和接 受,提高表达效果。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重要意义;第三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作用 ;第四段用了十个比喻,说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些比喻有的用同类事物相衬托,如:“登高而招”与 “顺风而呼”,“假舆马”与“假舟楫”,“积土成山”与“积水成渊”;有的用相反情况相对比,如“骐骥一跃”与“驽马卜驾”,“朽木不折”与“金石可镂”等。比喻说理明白透彻,深入具体,使人信 服。

②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第

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 正。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相关文章
公关部活动策划书范文

公关部活动策划书范文

公关部活动策划书范文第1篇公关部活动策划书范文第2篇一、情况仰恩大学于1987年由爱国华侨吴庆星先生及其家族设立的仰恩基金会创建,经国家...

1
2025-09-23
广告年度工作总结范文

广告年度工作总结范文

广告年度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一、办公室日常事务性工作1、认真完成办公常规工作,做好公司、上级部门、各服务中心的文件、报告的接收、呈送、...

1
2025-09-23
高级财务会计答案范文

高级财务会计答案范文

高级财务会计答案范文第1篇1.高级财务会计研究的对象是(B.企业特殊的交易和事项)。2.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合并方为进行企业合并发生的...

1
2025-09-23
各地风味小吃做法范文

各地风味小吃做法范文

各地风味小吃做法范文第1篇北京西城区广外街道把党支部建在民生项目上2012年腊月廿三,北京又是一个寒冷的日子。在市场上置办年货的广外街...

4
2025-09-22
广东工商职业学院范文

广东工商职业学院范文

广东工商职业学院范文第1篇一、学院概况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原名番禺理工学院)1993年筹建,1997年9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备案,是全国首批、广州市...

1
2025-09-22
规范公文格式通知范文

规范公文格式通知范文

规范公文格式通知范文第1篇目录公文写作基础知识.............................................................................. 2 公...

1
2025-09-22
感恩生命高中作文范文

感恩生命高中作文范文

感恩生命高中作文范文第1篇感恩教师作文800字高中一:你是一名老师,但在学的心目中,你是我们最铁的朋友。初次见面,你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

1
2025-09-22
公共服务平台方案范文

公共服务平台方案范文

公共服务平台方案范文第1篇【关键词】物流;虚拟物流;电子商务平台【基金项目】本文是上海大学创新基金科研项目(编号:SHUCX092098) 《基于...

2
2025-09-22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