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风险灾害评价范文
来源:莲生三十二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风险灾害评价范文(精选12篇)

风险灾害评价 第1篇

1.1 区域滑坡灾害风险的地区性

众所周知, 滑坡灾害是一种自然灾害, 而且, 每次发生受时间和地区的影响, 也使得滑坡灾害造成的破坏程度也大有不同。地区性表现的极为明显, 尤其是在不同地区发生同样等级的区域滑坡灾害造成的损失也有着很大的差别。

1.2 区域滑坡灾害风险的客观性

滑坡灾害是随机发生的, 影响区域滑坡灾害的因素有很多, 如, 地质地貌、气象变化等, 但滑坡灾害却有着可预测性, 相关预测部门可以根据各项因素的参数进行分析, 能够进行有效的预测。虽然区域滑坡灾害风险有着一定的客观性, 但是, 在人们可预测性的情况下, 可以针对主要影响因素进行补救的措施, 可以避免或减少滑坡造成的损失。在我国有很多地区出现的滑坡灾害很突然, 由于没有准确的预测发生时间以及发生等级, 就会造成严重的损失, 或即使已经预测到滑坡的发生时间, 却又无法进行有效的制止, 这些都是区域滑坡灾害风险客观性的主要表现。

1.3 区域滑坡灾害风险的可测算性

可测算性主要指的是针对滑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测算, 而非经济算是无法测算的。相关部门通常会根据影响滑坡的因素以及灾害发生的概率进行测算, 区域滑坡灾害的风险指的就是测算后的经济损失情况。

1.4 区域滑坡灾害风险的动态性

发生在各个地区的滑坡灾害的灾情也是各不相同的, 主要是由导致灾情的因素、灾情的孕育环境、承受灾害的地区等之间相互作用对灾情结果的影响。而这三种因素也是在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 人们通过对这三种要素的控制和改变, 能实现有效的降低区域滑坡灾害的风险度, 因此, 动态性是区域滑坡灾害风险具有的明显特征。

2 区域滑坡灾害评价的复杂特征

2.1 滑坡灾害风险系统的组成以及高维特性

严格的说区域灾害风险也是一项系统, 对滑坡灾害风险评价分析就是对这个系统进行分析。该系统主要由导致灾害原因的系统、灾害情况的系统、孕育灾害环境的系统、承受灾害地区系统等[1]。从某个角度来说, 区域滑坡灾害具有较高的维数, 因为以上提到的各项系统都包含多项系统。

2.2 相关影响因素繁杂多样

造成区域滑坡灾害的因素有很多, 可能是同一种因素引起的不同程度的滑坡灾害, 也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造成的, 在进行区域滑坡灾害风险评价的过程中, 很难用因果关系来评价其缘由。另外, 造成区域滑坡灾害的因果关系也不是特别明朗, 例如, 降雨是导致滑坡灾害的主要因素之一, 而地区的不同对其经济造成的影响也有所不同。

2.3 滑坡灾害评价的开放性

区域滑坡灾害的评价是针对人、社会和自然等三者之间综合评价的一种方式, 而在这个评价中, 环境、物质、信息以及能量会不断的发生变化, 相应的评价程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同一个地方每年对其的评价也有所不同, 这是滑坡灾害评价开放性的主要表现[2]。区域滑坡灾害是需要外部的因素对其的作用, 才会产生这样的自然灾害, 相反, 如果没有外部的作用因素, 滑坡这样的自然灾害也不会发生, 因此, 对滑坡灾害风险的评价也可以说是对外部的环境、物质、信息以及能量的评价。另外, 一旦区域滑坡灾害发生, 那么它就会对外部因素产生一定的作用, 甚至会引起其他的自然灾害, 如, 滑坡灾害导致的泥石流、洪流、瘟疫、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扩散等, 因此, 滑坡灾害的评价是具有开放性的。

2.4 区域滑坡灾害风险评价的非线性

非线性是指滑坡灾害造成的损失值不会存在相等的情况, 更不会出现线形叠加的情况。滑坡灾害在一些山地区域常有发生, 但是, 在发生滑坡灾害强度相同的情况下, 却会造成不同的损失价值, 因为每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居住人口密度、地理背景等诸多方面都存在不同的差异[3]。因此, 区域滑坡灾害风险的评价不会出现线形函数的关系, 这也是风险评价的主要特征。

2.5 区域滑坡灾害风险因素评价之间关联的复杂性

在进行区域滑坡灾害风险评价的过程中, 其中会涉及到很多因素, 而且, 在评价体系中这些因素之间也相互体现出不同的程度的联系, 以及相互的作用等, 各个因素之间构成密切的关联, 尤其是在整体评价结构上的表现极其的复杂。例如, 在对某地区滑坡灾害风险评价时, 对附近气象天气的变化进行评价, 在对地区地质地貌进行分析, 相互作用的关系就出现了, 在降雨前地质地貌是一样, 而在降雨后地质地貌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可能不降雨就不会产生滑坡灾害, 而由于降雨的原因使地质发生了泥土松动、与岩层的摩擦力减小等都是造成滑坡的主要因素[4]。除此之外, 还要考虑到滑坡的灾害会不会引起其他的自然灾害等。因此, 滑坡灾害风险因素评价的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到各个物质、信息、能量以及环境之间的关联和作用, 这也是风险评价中因素关联复杂性的主要表现。

2.6 区域滑坡灾害风险评价的不确定性

区域滑坡灾害的发生是具有随机性的, 有很多种情况利用相应的评价方法都很难预测出来, 而出乎意料的自然灾害会对没有准备的人们造成更大的损失, 也有很多种因素在不断的变化, 使得人们无法及时准确的预料出该变化的程度。除此之外, 滑坡灾害风险还具有混沌性、模糊性、灰色性等特征, 这为滑坡灾害风险评价造成一定的困难性。

3 区域滑坡灾害风险评价的内容以及预防方法

相关部门对区域滑坡灾害风险的分析、调查、防御等过程统称风险管理, 滑坡灾害风险管理主要由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两部分组成, 各个环节之间都有着紧密的联系, 而且管理方式属于循环式的管理方式。详细系统流程如图1所示:

3.1 区域滑坡灾害危险性分析

区域滑坡灾害的危险性主要根据灾情的因素、灾情的孕育环境等, 其中包含多种自然因素的特征, 如, 地质地貌、气象天气变化等, 除此之外, 还可以通过滑坡的频率、强度、灾害影响区、规模、灾害的危害程度等相关因素的提取来分析区域滑坡灾害的危险性。

3.2 承受灾害地区的易损性分析

所谓易损性就是只在同等强度下的滑坡灾害, 在不同地区造成的损失程度的不同。上面已经提到过同一滑坡灾害在不同地区产生的损失程度也有所不同, 而对于不同的承受灾害的地区的直接经济损失程度, 可以用损失率在衡量。滑坡的损失率是根据对每年该地区受到滑坡而带来损失的价值量以及当年受到滑坡灾害造成的损失价值量的比值[5]。滑坡的损失率主要分为分项滑坡损失率和综合滑坡损失率两种, 其中分析滑坡损失率主要包括附近农作物的损失率、企业财产的损失率、居民财产的损失率等。承受灾害地区的易损性分析, 是对地区滑坡破坏、损伤等调查的主要特征, 首先, 要做好地区滑坡灾害的危险因素的识别, 和地区损害价值的估算, 其次, 要将各个对象的损失程度进行估算。

3.3 区域滑坡灾害破坏的损失评估

区域滑坡灾害破坏的损失评估, 是建立在对滑坡的危险性分析和易损性分析之上的, 然后再估算出统一承受灾害的地区在不同等级的滑坡下所造成损失的大小程度。估算的具体方法:首先, 要估算承受灾害地区的滑坡灾害的强度, 需要在危险性分析中估算相应的结果, 以上有提过不做重复;其次, 估算承受灾害地区的损失性, 在易损性分析环节进行评估的过程, 具体评估原理上部分提过不做重复;最后, 估算承受灾害地区遭到破坏的损失价值, 是通过对前面两种评估形式的结合, 然后估算出最后的损失价值[6]。

3.4 减少区域滑坡灾害发生的评价方法

随着社会科技不断的发展, 滑坡预测技术也越来越高, 能在滑坡发生之前就及时的预测出相关的因素, 也正是由于这些预先预料的情况, 才有利于我们在滑坡危害发生前做好相关的防护措施, 并把相关数据信息及时与当地政府进行沟通, 便于当地政府的主观部门将附近的群众及时转移到安全地带, 避免或减少滑坡灾害对人们经济财产造成的损失。滑坡灾害有很多种情况都是由于工程施工活动导致的, 对于这方面的防御措施, 要不断的提高地质工程施工的技术水平, 以此来避免对地质的破坏在成滑坡灾害的发生, 另外, 还可以在工程施工中加设相关的防护措施, 这样就会有效避免滑坡灾害的发生。另外, 预防滑坡灾害还可以采用预应力锚索、柔性拦截网、预应力锚固、打抗滑桩、打桩、灌浆等相关措施, 当然, 这需要当地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 如果允许的话加大政府的投资, 加强滑坡灾害的防护措施, 对人们的生活、社会的发展都免去了很多不良的影响。另外, 有很多地区都忽视了防灾减灾的教育工作, 使得人们的安全意识降低, 在灾难来临之际却不能做出正确的自保措施, 使得滑坡灾害对人们的损失值增加, 对于这类的问题, 政府要做好防灾减灾的教育普及工作, 要将教育工作面向全体群众, 这样才能加强群众的的防灾减灾的意识和提高自救互救的能力, 有效的减少滑坡对地区以及群众造成的伤害。

4 结束语

本文主要针对于区域滑坡灾害风险评价方法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研究, 通过本文的探讨, 我们了解到, 在针对于区域滑坡灾害风险评价的过程中, 需要根据实际情况, 采取针对性的评价方法, 才能够得到科学的结果, 进而对于预测滑坡等自然灾害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谢全敏, 边翔, 夏元友.滑坡灾害风险评价的系统分析[J].岩土力学.2011 (01) .

[2]朱良峰, 吴信才, 殷坤龙, 刘修国.基于信息量模型的中国滑坡灾害风险区划研究[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2 (03) .

[3]吴益平, 唐辉明, 姜玮.基于GIS的巴东新县城滑坡灾害风险系统[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1 (S1) .

[4]李军, 周成虎.基于栅格GIS滑坡风险评价方法中格网大小选取分析[J].遥感学报.2012 (02) .

[5]赵其华, 彭社琴, 孙钧.和平沟滑坡风险性评价[J].山地学报.2011 (05) .

区域滑坡灾害风险评价方法研究 第2篇

回顾了滑坡灾害风险评价研究进展,指出了现有评价方法的不足.然后提出了基于土地利用类型的滑坡灾害易损性评价方法,建立了针对滑坡灾害的.防灾减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给出了具体评价方法.最后提出了基于GIS的区域滑坡灾害风险评价流程以及滑坡灾害风险等级确定方法.

作 者:金江军 潘懋 李铁锋 JIN Jiangjun PAN Mao LI Tiefeng  作者单位:金江军,潘懋,JIN Jiangjun,PAN Mao(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北京,100871)

李铁锋,LI Tiefeng(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北京,100081)

刊 名:山地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年,卷(期): 25(2) 分类号:P642.22 关键词:滑坡   风险评价   易损性   防灾减灾能力   地理信息系统  

风险灾害评价 第3篇

关键词:风险评价;地质灾害;系统聚类;阈回归;权重

1、加权聚类划分方法划分灾害易发区

1. 1加权聚类分析模型的建立

设有一个容量一共为n的样本数据,其中的每一个样品都需要测得它的p项指标,从而就可以得出其原始数据阵为:

其中,xij (i=1,....n.j=1...,n)代表的是第i个样品中,第j个指标的实际观测数据。那么,为了能够精确的计算出Xi样品点和Xj样品点之间所具有的相似程度值,同时也为了能够更好、更精确的反映出每一项指标对于这种相似程度的影响不同,我们还选用了马氏距离公式,这种公式是带有加权系数的,即:

在具体实施的时候,需要先把n个样品自然的分成一类,然后再逐次的缩小,这个时候,离差平方和也就会不断的增加,然后,再选择使T的增幅最小的2个类别进行合并,一直到我们需要的所有样品都最后归为1类才停止。

1. 2权重如何确定

1)对于所有的指标来说,要与研究的目标来进行紧密的相关分析,并要以具体的相关系数值来作为其权重所具有的初始值,即

2)对第一项指标进行适当的调整为,如果这个时候,分类的精确度就出现了下降,则进行反方向的调整,反之,就继续进行同方向上的调整,一直到能够达到允许的精度为止;

2、对灾害的影响因素进行阈回归分析

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判断出各个不同的因素对于灾害的具体影响形式,然后再运用所建立起来的阂回归模型,对不同的影响要素在不同规模的数值之下所造成的灾害特点进行分析,最后再选择一个最为适当的方法,最大程度上来避免多重共线性、异方差和序列相关的出现,这样就可以在残差的分析基础上来最终确定出模型的具体结构和参数。

2.1确定出引起灾害的最主要要素

在選择因变量的时候,以灾害点的密度作为主要考虑因素。首先要计算出zhd和fg之间所具有的相关系数,然后再计算出zhd和ln(fg+l)之间的实际相关系数值,除此之外,zhd和1/fg+1、zhd和fg的平方之间的相关系数值也需要计算出来。通过这些相关系数值之间的比较就可以很容易的看出:zhd和fg之间实际上是属于线性相关的。

2.2基于数值规模的阈回归模型的建立

为了能够反映出各种不同的因素在不同的数值规模下,对于灾害的不同影响程度,通常要以虚拟变量的形式来引人相关的阈值。而灾害点的密度再进行取值的时候,可以划分成4个区间,因此这时候就需要引进3个不同的虚拟变量,以Dj(j=1,2,3)来表示;其中的D1、D2和D3分别代表不同的灾害点密度下所具有的状态。于是就可以建立包含了所有可能的解释变量的模型:

2. 3模型估计

一般我们要避免在各个解释变量之间可能出现多重共线性的问题,通常采用的方法是逐步回归分析,这种方法同时也可以很好的选择出对于灾害密度具有最为显著影响的几个因素。由于在模型当中使用了很多的截面数据,因此对于各种不同类型的区域来说,它们在地质条件上存在的差异性往往就可以造成灾害的波动状态,这个时候就可以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WLM)估计模型来消除这种异方差的现象,结果见表1。

根据我们以上的分析,最后就可以确定出最终的估计模型结构,具体来说是一个阈回归ARCH的形式,而残差的检验结果也表明了其状态已经转变成了正态白噪声,.

而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也可以参见表2中的数据。

在表2当中,回归模型的R2为0. 992,调整后的R2可以达到0. 999,AIL统计量与SC统计量则分别是2. 324和2. 376,因此拟合的效果是非常好的,另外,DW的统计量也达到了2. 065,已经十分接近2,因此也不存在序列相关的现象。

结束语

综上所述,采用阈回归模型可以对发生不同灾害程度之下的各个相关影响因素做出更好的区分,同时我们也对相邻单元的具体灾害发展的态势进行了拟合,可以发现拟合的精度也能够达到99. 99。因此,选择一个合理的统计方法十分重要,这对于地质灾害在风险评价方面的效果会非常显著。

参考文献

[1]马寅牛,张业成,张春山,等.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理论与方法[J].地质力学学报,2004 , 10(1) :7-18.

[2] 张春山,张业成,马寅牛,等.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价要素权值计算方法及应用—以黄河上游地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为例[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6, 33(6):84-88.

灾害风险管理评价方法研究 第4篇

灾害应定义为:某种不可控制或未能预料的破坏性因素的作用, 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产生突发性或累积性的破坏或恶化, 并超越当地社会经济系统容忍限度而引起人群伤亡和社会财富灭失的现象和过程。灾害具有自然的和社会的双重属性。本文认为风险是损失的不确定性, 这里的损失是指对人、企业和政府等经济主体的生存权益或者财产权益产生不利影响的事故。风险管理是关系人类社会、政治、经济领域的一个复杂、普遍的系统工程。所谓风险管理是研究风险、风险发生规律和风险控制技术的一门管理科学, 是各经济单位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评价、风险管理决策等方式, 对风险实施有效控制和妥善处理损失的过程。灾害风险是灾害的演变过程中所处的一种状态, 是灾害在孕育期与潜伏期的表征形式。它是一种潜在的灾害, 灾害风险是否会演变为灾害取决于灾害风险的控制机制或限制因素、传递过程及受灾体的分布等。只有当控制机制失效, 并由自然生态环境传递到受灾体, 造成受灾体严重损害时, 灾害风险才完成向灾害的转化, 进而爆发灾害。并不是所有的灾害风险都将转化为灾害, 除了风险的限制因素外, 灾害风险的大小也是灾害风险是否转化为灾害的决定因素, 只有那些风险值大, 危害性后果严重的灾害风险才有可能转化为灾害。因此, 对灾害风险进行管理能够有效控制和预防灾害发生和减少灾害的损失程度[1]。

二、灾害风险管理评价

风险评价是风险管理的重要步骤, 风险衡量和风险评价有时是同时进行的, 有时是分步骤进行的。但是, 风险衡量是对风险状况的客观反映, 风险评价是依据风险衡量的结果对风险及其所造成的损失, 进行总体的认识和评价[2]。

1. 灾害风险评价概念。

所谓风险评价是指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 把损失频率、损失程度以及其他原因综合起来考虑, 衡量风险损失的影响, 并对风险的状况进行综合评价。风险评价是风险管理者进行风险控制和风险融资技术管理的基础。因此, 本文认为灾害的风险评价是指在灾害发生的全过程中, 依据灾害风险衡量的结果, 对灾害风险区遭受不同强度灾害的可能性及其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行的定量分析和综合评估。灾害风险评价主要包括两个层次, 一是对灾害风险区内的某种灾害进行风险评价;二是对灾害风险区内一定时段内可能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之和, 即综合灾害进行评价。

2. 灾害风险评价内容与原则。

目前, 灾害风险评价的研究已取得了较大进展。根据灾害风险的定义, 灾害风险评价不仅要分析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同时还要评估由此引起的可能损失程度和频率, 对预期的损失状况进行综合和全面经济评价。灾害风险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灾害模型确定相关区域一定时段内特定强度的灾害事件的发生概率或重现期, 获取灾害发生的超越概率, 并建立灾害强度频率关系;抗灾性能模型确定遭受灾害影响的可能区域以及其内部的主要建筑、固定设备、内部财产以及人口数量、分布、经济发展水平等。根据灾害风险区内不同承灾体的抗灾性能和易损程度, 以及灾害风险区的灾前预防预报措施、灾期的抗灾救灾能力和灾后的自救恢复能力和保险措施等因素建立承灾体易损矩阵;灾害风险区价值模型与风险损失估算价值模型是指确定风险区内不同承灾体的价值, 以及价值的计算方法。通过建立灾害风险区的价值模型, 结合灾害模型以及不同承灾体抗灾性能, 可以估算灾害风险区可能遭受的直接、间接损失以及人员伤亡状况;风险等级划分根据灾害风险区风险损失的大小, 划分风险等级, 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不同风险等级的空间分布状况, 绘制风险图。

三、灾害风险评价方法

随着灾害研究的不断深入, 以及各种新技术的应用, 灾害风险评价的方法正逐渐由定性分析走向定量评价。下面对主要的灾害风险评价方法进行了概括。 (1) 资料分析方法。包括自然记载的资料和历史文献中记载的资料, 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 (2) 实验模拟法。实验模拟法在一定灾害研究基础之上通过实验方法模拟灾害的发生和演变规律, 可以净化致灾因子, 排除混杂因素的干扰, 深刻揭示灾害形成机制, 为灾害风险预测、区划提供依据。 (3) 数学模型法。数学模型法是利用适当的数学模型对灾害风险进行评价, 目前模糊数学、概率模型和灰色系统模型均有文献在应用和探讨。 (4) 遥感GIS法。遥感GIS法遥感技术主要用于灾害的调查和灾害的动态监测, GIS主要用于数据的管理和模型的预测等。

常用的风险评价技术的方法有数理统计和概率法、专家打分法、层次分析法, 蒙特卡罗模拟技术, CIM模型 (Controlled Interval and Memory Models) 、影响图等八种[5], 下面选择最常用的四种方法, 粗略介绍其用于灾害风险评价的意义、原理和分析步骤, 以及优势与不足。

1. 风险度评价法。

风险度评价是指风险管理主体对灾害风险事故造成的损失的频率或者损害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风险度评价又可以分为灾害风险频率评价和灾害风险损害程度评价。按照灾害可能发生的频率, 将灾害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划分为:很高、高、中等、低、很低、极低五个层次;然后根据这五种可能性, 把灾害频率风险度评价分为10个级别, 这十个不同的级别分别用阿拉伯数字作为刻度, 与五种可能性构成对应关系。

2. 调查和专家打分法。

调查和专家打分法是一种最常见的、最简单的、易于应用的分析方法。它的应用由两步组成:首先, 辨识出某一特定灾害可能遇到的所有风险, 列出风险调查表;其次, 利用专家经验, 对可能的风险因素的重要性进行评价, 进而综合成整个项目风险。调查和专家打分法适用于决策前期, 这个时期往往缺乏项目具体的数据资料, 主要依据专家经验和决策者的意向, 得出的结论也不能满足灾害主体风险评价的具体定量值, 而是一种大致的程度值, 只能是进一步分析的基础。

3. 层次分析法。

在灾害风险分析中, 层次分析法提供了一种灵活的, 易于理解的评价方法。一般情况下, 此种方法在灾害风险预先评价阶段使用。层次分析法使风险管理者能在投标前就对灾害的风险情况有一个全面认识, 判断出灾害发生的风险程度, 以决定是否进行控制灾害的进一步发生。层次分析法的优点在于:其处理问题的程序与管理者的思维程序、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一致, 并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 即把整个项目分解为若干工作包, 再逐一考虑每一工作包的风险程度。在考虑过程中采用专家评判, 并用定量原则检验这一评判的正确性, 最后再综合整个项目风险, 既有定性分析, 又有定量结果, 为管理者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项目全过程中风险情况的机会。

4. 蒙特卡罗模拟技术。

蒙特卡罗方法又称为统计试验法或随机模拟法。该方法通过对随机变量进行抽样试验实现, 其目的是估计依若干概率输入随机变量而定的结果变量的分布。对此最初由Von Neumann用来模拟核反应堆中子的行为活动而首创, 后来广泛应用于求解数学、物理、工程技术问题的近似解, 因为通过蒙特卡罗方法可以估计结果变量的分布, 因此它也常常被用于估计项目风险。蒙特卡罗模拟技术是一种处理多元素变化的方法, 可以直接处理每一个风险因素的不确定性, 减少不确定因素在很多情况下所作决策的偏差或失误, 并把这种不确定性在成本方面的影响以概率分布的形式表示出来。目前, 应用蒙特卡罗方法评价风险, 可以通过编制电脑软件来实现模拟过程, 从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节约时间和精力, 因此, 该方法适用于综合灾害风险评价系统。

四、综合灾害风险评价方法的建议

在国际风险管理理事会2005年北京年上, 东京大学灾害研究所教授向大会提出了一种综合灾害风险管理模式, 这种风险管理模式把灾害管理和非灾害管理有机结合起来, 把专门的技术知识和相关的政策和管理联系起来, 把灾害管理与城市计划和管理联系起来, 对预防和处理多重性重大自然灾害风险提供了宏观框架。我国更需要建立一种综合灾害风险评价方法体系, 把防灾减灾放在一个国家风险管理的优先战略高度, 并且把灾害风险降低到最小的评价模式, 即将灾害风险纳入整个社会和经济发展系统前提下, 加强自然灾害研究, 构建多层次的自然灾害风险评价和管理方法。

综合灾害风险评价方法体系, 是实现“灾害风险最小化”的标准, 为实现综合减灾提供决策支持。这种综合灾害风险评价要同时将减灾与经济建设作为一个统一的系统整体考虑, 制定社会经济与减灾同步发展评价体系, 为建立有效的城市减灾、企业减灾、农业减灾以及科学减灾提供系统和科学支持。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风险, 为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摘要:如何科学地评价灾害风险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探讨了各种风险评价方法的具体应用和优缺点, 并就建立综合性灾害风险管理评价方法和体系提出了笔者的建议。

关键词:灾害,风险管理,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1]周寅康.自然灾害风险评价初步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 1999, 3:26-28.

[2]赵勇, 孙永广, 吴宗鑫.防洪减灾经济学研究综述[J].水利发展研究, 2002, 1:37-39.

[3]黄崇福, 史培军, 张远明.城市自然灾害风险评价的一级模型[J].自然灾害学报, 1994, 6:57-59.

[4]许飞.琼灾害损失评估及其系统结构[J].灾害学, 1998, 9:22-24.

[5]黄崇福.自然灾害风险分析的基本原理[J].自然灾害学报, 1999, 2:31-33.

自然灾害风险应急预案 第5篇

为全面落实《盐边县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进一步明确县民政局自然灾害救灾应急响应的工作职责,确保救灾应急工作高效、规范、有序进行,制定本救灾应急预案。

一、救灾预警响应

(一)启动条件

1.根据承担灾情预警部门发布的一乡(镇)或者多乡(镇)行政区域内,具有发生自然灾害的风险,并可能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急需应对的情形。

2.县政府决定的其他事项。

(二)启动程序

按照以下工作流程启动盐边县民政局救灾预警响应。有关部门发布灾情预警信息后,县减灾委办公室与灾区各乡(镇)民政办沟通确认,与应急办、农牧、气象、水利、国土资源、林业等部门沟通信息,根据收集的信息提出响应建议,报分管局长审定后,送县减灾委副主任、主任签发。

(三)响应措施

救灾预警响应启动后,县民政局安排人员24小时值班。

1、灾情管理

(1)与县应急办、农牧、水利、国土、气象、地震、林业等部门和相关乡(镇)沟通了解灾害风险的发展变化情况;

(2)根据了解的信息和相关历史数据分析评估灾害风险可能造成的实际危害,特别是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危害;

(3)灾害发生后,指导灾区乡(镇)按照《民政部自然灾害统计制度》及时、准确、规范上报动态灾情。

2、预警发布和应急准备

县减灾委办公室具体工作:

(1)根据即将发生灾害的特点和可能造成的危害,向相关乡(镇)发出灾害风险预警信息,提出应对的要求;

(2)县民政局做好救灾物资储备调运准备,通知相关乡(镇)做好救灾、救援应急物资准备工作,必要时,可以启动与当地铁路、公路、民航等部门,以及物流式物资储备点应急联动机制,保证救灾物资随时可以调运;

(3)向县财政局、县政府应急办等相关部门通报灾害预警有关情况;

(4)视情况派出预警响应工作组,实地了解灾害风险情况,检查各项救灾准备的情况;

(5)做好启动救灾应急响应的各项准备工作。

(四)响应终止

灾害风险解除后或演变为灾害后,救灾救济科及时收集核实灾情,并根据灾害损失程度提出救灾预警响应终止或启动救灾应急响应的建议,报分管副局长审核后,送局长审批。

二、救灾应急四级响应

(一)启动条件

1、盐边县行政区域内,发生重大自然灾害,一次灾害过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

a.死亡3人以上,8人以下;

b.紧急转移安置或需紧急生活救助5000人以上,1万人以下;

c.倒塌房屋和严重损坏房屋5000间(或1000户)以上,1万间(或3000户)以下;

d.干旱灾害造成缺粮或缺水等生活困难,需政府救助人数占农牧业人口10%以上,或1.5万人以上。

2、县政府决定的其他事项。

(二)启动程序

灾害发生后,县减灾委办公室经分析评估,认定灾情达到启动标准,由县减灾委办公室主任决定进入四级响应状态。

(三)响应措施

1、人员保障

响应启动后,局救灾值班室加强值班力量,实行24小时值班。

2、灾情管理

(1)接到灾情报告2小时内编发《灾情报告》,报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县政府应急办和省民政厅、市民政局救灾救济处,同时报县政府分管副县长、县民政局局长、副局长、各党组成员;

(2)灾情发生后,每4小时与灾区各乡(镇)联系一次,每日11:00时前汇总各地灾情和救灾工作动态信息,报分管副局长指示,及时与县政府灾害管理相关部门沟通情况,视情况向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和省民政厅、市民政局救灾救济处报告,直到灾情基本稳定;

(3)灾情结束后,向县政府、省、市民政部门报告灾害总体情况和救灾工作开展情况。

3、紧急救助

救灾救济处具体工作:

(1)灾情发生后,由县民政局副局长带领工作组赴灾区慰问灾民,核查灾情,了解救灾工作情况和各乡(镇)的救助能力与灾区需求,落实县委、县政府、省民政厅、市民政局关于抗灾救灾工作的指示,指导地方开展抗灾救灾工作;

(2)根据灾区各乡(镇)政府申请,商县财政局按照程序及时下拨到灾区,及时会同县财政局按程序申请和下拨上级和本级救灾应急资金;

(3)灾情发生后,根据情况,向灾区调拨县级救灾储备物资;

(4)监督基层救灾应急措施落实和救灾款物规范使用;

(5)灾情基本稳定后,根据受灾乡(镇)政府报告,结合灾情评估报告,会同县财政局按程序申请和下拨中央、省、市农户住房恢复重建补助资金、及其他专项救助资金。

4、救灾捐赠

县慈善会负责,视情况开展以下工作:

(1)指导灾区组织开展救灾捐赠工作;

(2)向社会发布灾区救灾物资需求信息;

(3)定期公告救灾捐赠款物的接收和使用情况。

(四)响应终止

救灾应急工作结束后,由县减灾委办公室主任决定终止四级响应,报告市减灾委办公室主任。

三、救灾应急三级响应

(一)启动条件

1、盐边县行政区域内,发生重大自然灾害,一次灾害过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

a.死亡8人以上,15人以下;

b.紧急转移安置或需紧急生活救助1万人以上, 2万人以下;

c.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1万间(或3000户)以上,2万间(或5000户)以下;

d.干旱灾害造成缺粮或缺水等生活困难,需政府救助人数占农牧业人口15%以上,或2.5万人以上。

2、县政府决定的其他事项。

(二)启动程序

灾害发生后,县减灾委办公室经分析评估,认定灾情达到启动标准,向县减灾委提出进入三级响应的建议;县减灾委副主任决定进入三级响应状态。

(三)响应措施

1、人员保障。

三级应急响应启动后,县民政局救灾值班室加强值班力量,实行24小时值班。

2、灾情管理

(1)接到灾情报告2小时内编发《灾情报告》,报县委、县政府办公室、县政府应急办和省民政厅、市民政局救灾救济处,同时报县政府分管副县长;

(2)灾情发生后,每4小时与受灾乡(镇)联系一次,每日11:00时前汇总各地灾情和救灾工作动态信息,及时与县政府灾害管理相关部门沟通情况,视情况向县委、县政府办公室、县政府应急办和省民政厅、市民政局救灾救济处报告,直到灾情基本稳定;

(3)灾情结束后,向县政府、省、市民政部门报告灾害总体情况和救灾工作开展情况。

3、紧急救助

(1)灾情发生后,由县民政局领导带领工作组12小时内赴灾区慰问灾民,核查灾情,了解救灾工作情况和灾区政府的救助能力与灾区需求,落实县委、县政府和省民政厅、市民政局关于抗灾救灾工作的指示,指导灾区开展抗灾救灾工作。

(2)根据灾区乡(镇)政府申请,制定县级救灾应急资金补助方案,商县财政局,按照程序及时下拨到灾区。及时联合县财政局按程序申请和下拨中央、省、市救灾应急资金。

(3)灾情发生后做好向灾区紧急调拨救灾储备物资准备工作,必要时商驻地部队运送救灾物资。

(4)监督基层救灾应急措施落实和救灾款物规范使用。

(5)灾情基本稳定后,根据受灾乡(镇)政府报告,结合灾情评估报告,联合县财政局按程序申请和下拨中央、省、市农房恢复重建补助资金及其他救助资金。

4、救灾捐赠

县慈善会,视情况开展以下工作:

(1)指导灾区组织开展救灾捐赠工作;

(2)向社会发布灾区救灾物资需求信息;

(3)定期公告救灾捐赠款物的接收和使用情况。

(四)响应终止

救灾应急工作结束后,由县减灾委办公室提出建议,县减灾委副主任决定终止三级响应。

四、救灾应急二级响应

(一)启动条件

1、盐边县行政区域内,发生重大自然灾害,一次灾害过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

a.死亡15人以上,30人以下;

b.紧急转移安置或需紧急生活救助2万人以上,3万人以下;

c.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2万间(或5000户)以上,3万间(或1万户)以下;

d.干旱灾害造成缺粮或缺水等生活困难,需政府救助人数占农牧业人口25%以上,或3.5万人以上。

2、县政府决定的其他事项。

(二)启动程序

灾害发生后,县减灾委办公室经分析评估,认定灾情达到启动标准,向县减灾委提出进入二级响应的建议;县减灾委主任决定进入二级响应状态。

(三)响应措施。

1、人员保障

二级应急响应启动后,县民政局加强值班力量,实行24小时值班,全局工作人员24小时待班。安排专人保障与灾区的通信,以备急需。

根据灾情,县民政局自然灾害应急指挥部进入工作状态,召开指挥部紧急会议,安排部署救灾工作。

2、灾情管理

(1)接到灾情报告2小时内编发《灾情报告》,报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县政府应急办和省民政厅、市民政局救灾救济处,同时报县政府分管副县长和县民政局局长、副局长、党组成员;

(2)灾情发生后,每2小时与灾区乡(镇)政府联系一次,每日11:00时前汇总各地灾情和救灾工作动态信息,及时与县政府灾害管理相关部门沟通情况,并向县政府、市民政局、省民政厅报告,直到灾情基本稳定;

(3)灾情结束后,向县委、县政府和省民政厅、市民政局报告灾情总体情况和救灾工作开展情况。

(3)灾情基本稳定后,组织乡(镇)政府召开灾情评估会,通报相关部门。

3、紧急救助

(1)建议县政府派出由县政府领导带队的县政府抗灾救灾工作组赶赴灾区指导救灾工作。

灾情发生后,县民政局局长或局长委托副局长带领工作组12小时内赶赴灾区慰问灾民,核查灾情,了解救灾工作情况和灾区政府的救助能力与灾区需求,落实县委、县政府和市民政局、省民政厅关于抗灾救灾工作的指示,指导地方开展抗灾救灾工作;

(2)根据灾区乡(镇)政府申请,在灾情发生48小时内制定县级救灾应急资金补助方案,商县财政局按照程序及时下拨到灾区,及时联合县财政局按程序申请和下拨中央救灾应急资金;

(3)灾情发生48小时内完成向灾区紧急调拨市级救灾储备物资工作,必要时商驻地部队运送救灾物资;

(4)监督基层救灾应急措施落实和救灾款物规范使用;

(5)灾情基本稳定后,根据受灾乡(镇)政府报告,结合灾情评估报告,联合县财政局按程序申请和下拨中央、省、市农户住房恢复重建补助资金,以及其他专项救助补助资金。

4、救灾捐赠

县慈善会负责,视情况开展以下工作:

(1)指导灾区组织开展救灾捐赠工作;

(2)向社会发布灾区救灾物资需求信息;

(3)必要时公布接受捐赠单位和账号,设立救灾捐赠热线电话,接受救灾捐赠款物并及时拨付;

(4)定期公告救灾捐赠款物的接收和使用情况。

(四)响应终止

救灾应急工作结束后,由县减灾委办公室提出终止建议,由县减灾委主任决定终止二级响应。

五、救灾应急一级响应

(一)启动条件

1、盐边县行政区域内,发生特别重大自然灾害,一次灾害过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

a.死亡30人以上;

b.紧急转移安置或需紧急生活救助3万人以上;

c.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3万间(或1万户)以上;

d.干旱灾害造成缺粮或缺水等生活困难,需政府救助人数占农牧业人口30%以上,或5万人以上。

2、县政府决定的其他事项。

(二)启动程序

灾害发生后,县减灾委办公室经分析评估,认定灾情达到启动标准,向县减灾委提出进入一级响应的建议;县减灾委主任决定进入一级响应状态。

(三)响应措施

1、响应启动后,迅速向县委、县政府和市民政局、省民政厅、民政部报告,向县政府分管副县长报告,之后定时续报有关情况,并根据授权,在民政局网站发布相关新闻。

2、县民政局救灾应急指挥部立即投入运转,统一组织指挥全局抗灾救灾工作。指挥部实施24小时值班。县民政局救灾救济科安排专人24小时保障与灾区的视频通信。

3、县民政局救灾应急指挥部各工作组协助局领导对灾情响应和有关救灾工作进行快速协调和处置,协调与灾情应急响应有关的乡(镇)部门领导活动安排;保证与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省民政厅、市民政局救灾救济处以及县级有关部门的联络畅通。

认真办理县委、县政府和市民政局、省民政厅决定的有关事项;督促办理县委、县政府、市民政局、省民政厅就救灾工作交办的事项;协调办理与应急响应有关的各类文电、会议通知等。

4、灾情发生24小时内,商县财政局下拨县级救灾应急资金,协调铁路、交通、民航等部门紧急调运救灾物资,必要时,商驻地部队运送救灾物资。

5、建议县政府派出由县政府领导带队的县政府抗灾救灾工作组赶赴灾区指导救灾工作。

6、及时收集、评估、报告灾情信息,定时向县委、县政府、市民政局、省民政厅报告灾情和救灾工作动态信息,重大情况随时报告。每日11:00时前汇总县级有关部门提供的信息,向县委、县政府、市民政局和省民政厅报告。

7、组织开展跨县或者全县性救灾捐赠活动,统一接收、管理、分配救灾捐赠款物。

8、协调发展改革、财政、金融等部门,确保抗灾救灾资金及时到位,协调县应急办、农牧、气象、地震、水利、国土资源等部门负责灾害的监测、预报,协调发展改革、商务、粮食等部门协助做好灾区粮食、食品等救灾物资的筹措工作,协调铁路、交通运输、民航等部门负责抗灾救灾人员交通和物资运输,协调卫生部门负责灾区的防疫治病,协调武警各驻盐部队参加抢险救灾,协调工业信息部门提供通讯保障,协调商务等部门协助做好对救灾援助工作,协调公安部门负责灾区社会治安,协调红十字会协助开展灾区医疗和生活救助工作。

9、建议以县政府名义统一对外发布灾情,配合县委、县政府有关部门协调新闻媒体,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有关灾情和救灾工作进展情况。

(四)响应终止

救灾应急工作结束后,由县减灾委办公室提出建议,县减灾委决定终止一级响应。

六、其他情况

(一)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视情况启动本救灾应急预案。

东营市雷电灾害风险区划初步分析 第6篇

关键词 雷电灾害;风险区划;山东省东营市

中图分类号:P426.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随经济发展和电子信息设备的广泛使用,雷电引起的灾害呈上升趋势,已成为威胁人类社会安全的十大自然灾害之一。山东省东营市位于黄河三角洲地区,北东两面临渤海,地势平坦,属北温带半温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水气充足,是强对流灾害性天气的高发区,比较易受雷电灾害侵扰。此文基于GIS技术,利用东营市的气象资料,结合该地区土地利用类型、社会经济和人口数据,对雷电灾害进行风险分析和区划,初步绘制了东营市雷电风险区划图。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使用的气象资料:1954-2012年东营市气象台的雷暴日资料;2006-2012年山东省雷电探测网地闪数据;1980-2012年东营市灾情普查资料;2010年东营市土地利用类型,人口经济数据,国民生产总值;东营市1∶10万地理信息数据。

1.2 研究方法

1.2.1 选取因子

气象灾害风险系统由致灾因子危险性和承载体易损性构成。其中致灾因子危险性主要考虑气象致灾因子。根据山东省雷电探测网提供的地闪数据,将地闪数据投射在2000米的单元网格,计算地闪密度,以地闪的发生频次作为致灾因子指标。并结合东营市气象台的雷暴日资料,进行统计,结果表明东营市发生雷电次数最多月份为7月,其次为8月和6月,12月和1月基本没有雷电发生。2008年以来发生雷电的次数有增多趋势。

承灾体易损性主要考虑雷电承灾体脆弱性,在采用的土地利用类型图基础上,根据各土地利用类型对各县镇的农业经济(GDP)密度、人口密度及土地利用类型对雷电的脆弱性指数等分布情况做出承灾体脆弱性分布图。(图略)

1.2.2 区划步骤

第一步:对因子数据进行0-1化处理,再采用频次分布、专家打分、层次分析、加权综合评价[1]确定权重。

第二步:将所有处理后的数据插值到东营市2000m×2000m的网格地图上。

第三步:按照下式计算每个网格点的雷电灾害风险指数(I)

I=0.7I1+0.3I2(1)

式中I1分别为致灾因子危险性,I2为承灾体易损性指数。

第四步:利用GIS中自然断点分级法,将雷电风险指数I分为5个等级绘制出东营市雷电灾害风险区划图。

2 风险区划

以雷电地闪频次作为雷电致灾因子的区划指标,利用GIS生成东营市雷电危害性等级分布图(图1)。对雷电地闪频次、地均GDP、人口密度、土地利用类型的脆弱性指数按权重系数处理插值到2000m×2000m的网格地图上,按照式(1)计算每个网格点的风险指数(I),利用自然点法将风险指数(I)分为5个等级,最后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和地图制作功能,绘制东营市雷电灾害风险区划图(图2)。

由图可以看出,雷电高风险区主要位于利津县西部、北部,河口区南部,垦利县东北部沿海区域,广饶县大部及东营区中部;东营市西北部、中东部雷电风险较小。

3 小结

1954-2012年,东营市发生雷电次数最多月份为7月,其次为8月和6月,12月和1月基本没有雷电发生。2008年以来发生雷电的次数有增多趋势。

雷电高风险区主要位于利津县西部、北部,河口区南部,垦利县东北部沿海区域,广饶县大部及东营区中部;在东营市西北部、中东部雷电风险较小。

参考文献

[1] 张星,张春桂,吴菊薪.农业气象灾害综合评价中权重确定方法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11):448-452.

[2] 侯淑梅,郝家学,仲光嵬,等.东营市河口区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初步分析[J].暴雨灾害,2011,30(3):260-265.

[3] 浙江省德清县人民政府规划编制组.浙江省德清县气象灾害防御规划[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9:45.

(责任编辑:刘昀)

收稿日期:2014-01-10

风险灾害评价 第7篇

关键词:大棚,生产期,热能因子,限制因子,灾害风险,评价

沈阳市新民平原区属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 大田农业以种植玉米为主, 霜期农业以大棚蔬菜为主。大棚产业依附于自然环境, 受气候条件影响制约。影响新民平原区大棚生产期主要因子包括两方面, 一是能源因子, 即气温和日照时间;二是限制因子, 即≤-20℃最低气温、降雪、阴天和大风等极端天气事件。本文分析影响新民设施农业的气温、光照能源因子和≤-20℃低温、降雪、阴天、大风日数等限制因子, 揭示大棚生产气候变化特征, 加强大棚生产灾害防御能力, 提高生产管理水平[1,2]。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选取1960—2015年新民市气象局各月平均气温、日照时数, 大棚生产期10月至翌年4月逐日最低气温、降水、云量和风速资料。采用年末记数法, 变化趋势运用一元线性分析, 运用Mann-Kendall检验大棚限制因子的气候突变状况, 运用标准偏差确定气候异常。可能灾害风险概率 (%) =限制因子日数÷大棚生产期日数×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棚生产期热能因子

2.1.1 气温。

1960—2014年沈阳新民平原区大棚生产期10月至翌年4月平均气温为-3.0~1.6℃, 平均气温年际、年代际变化呈明显上升趋势, 每10年升高0.358℃, 线性升高约2.0℃。1988年气候突变升高, 至2008年达到高位, 平均气温为0℃, 比突变前 (1960—1987年) 高1.6℃, 2009—2012年再次突变下降, 滑落到60年代水平, 2013年、2014年气温又有所回升。平原区年平均最低气温-6.1℃, 年际变化呈上升趋势, 且上升幅度明显, 每10年升高0.663℃, 线性升高达3.6℃。21世纪00年代比20世纪60年代平均升高3.5℃;近20年比前20年平均升高2.4℃。近55年平原区大棚生产期积温为-636.0~345.3℃·d, 积温年际、年代际变化呈显著增加趋势, 每10年增加76.2℃·d, 线性增加419.0℃·d[3,4]。2.1.2日照。近55年大棚生产期日照时数为1 245~1 688 h, 日照时数总量年际、年代际变化呈明显减少趋势, 每10年减少34.6 h, 线性减少190.3 h。21世纪00年代较20世纪60年代减少97 h, 近20年较前20年平均减少125 h。年日照时数1995年前减少趋势不明显, 1996年后迅速下降。1996年后日照时数减少与阴天降水日数存在显著负相关 (r=-0.365 6, P<0.01) , 日照时数减少对严冬季节大棚生产十分不利。

2.2 大棚生产期限制因子

2.2.1 极端最低温度≤-20℃日数。

日最低气温≤-20℃时, 大棚受冻害几率迅速增加, 持续日数越多受冻害几率越高。新民市平原区日最低气温≤-20℃出现在严冬, 是大棚管理关键期。近55年≤-20℃日数年际变化在0~35 d, ≤-20℃日数趋于减少, 每10年减少2.4 d, 线性减少约13.3 d。极端最低温度≤-20℃灾害风险概率平均为12.5%, 1976年前出现日数平均为18.4 d, 1977—2008年平均为7.8 d;2009—2014年平均为11.7 d。

2.2.2 降水日数。

降水日数多、降雪量大影响大棚采光的同时使大棚设施负重压塌而毁棚。近55年降水日数年际、年代际变化趋于明显增加, 每10年增加1.3 d, 线性增加7.1 d。降水可能灾害风险概率平均为11.7%, 21世纪00年代较20世纪60年代平均增加3.2 d, 近20年较前20年平均增加2.9 d。

2.2.3 阴天日数。

近55年新民市平原区大棚生产期阴天日数为10~45 d, 阴天日数年际、年代际变化呈显著减少趋势, 每10年减少1.6 d, 线性减少8.9 d。阴天可能灾害风险概率平均为10.1%, 1970年前阴天日数偏多, 1971—2013年变化平稳;近20年较前20年年平均减少5.6 d。虽然阴天日数减少趋势明显, 但2009年12月至2010年2月持续16 d阴天极端事件, 大棚遭低温使作物产量和质量低劣, 经济损失严重[5,6]。

2.2.4 大风日数。

风速>7级对大棚设施破坏力极强, 瞬间可毁掉整座大棚。平原区大棚生产期年≥7级大风日数为3~53 d, 大风日数年际变化呈弱减少趋势。大风可能灾害风险概率平均为10.3%, 年代际呈两峰一谷波动变化;1960—1993年大风日数持续减少, 气候倾向率达-5.329 d/10年, 1994—2005年大风日数年平均35.9 d;2006年再次突变减少, 2006—2014年仅8.5 d。说明大风日数波动变化较大, 存在偶然性和连续性[7,8,9,10]。

2.3 灾害风险

平原区大棚生产期≤-20℃低温成灾在12月至翌年2月, 降水、阴天和大风成灾在10月至翌年4月。近55年综合受灾害威胁年平均79 d, 气候倾向率为-3.5%/10年。1960—1976年灾害风险频率平均55.6%;1977—1998年降至36.5%;1999—2014年升到44.4%。可见灾害风险减小但不稳定, 大棚生产期7个月中近2.5个月可能遭遇灾害风险。

3 结论与讨论

3.1 光热资源变化对大棚生产的影响

1960—2014年沈阳新民平原区大棚生产期平均气温、积温年际、年代际变化均呈明显上升趋势, 日照时数总量年际、年代际变化呈明显减少趋势, 日照时数减少对严冬季节大棚生产十分不利。

极端最低温度≤-20℃、降水、阴天、大棚、大风日数是大棚生产期限制因子。近55年综合受灾害威胁年际、年代际变化呈下降趋势, 灾害风险减小但不稳定。

3.2 大棚灾害认知与防御

在实际生产中应充分认识极端事件对大棚破坏等级以成灾指标。低温、降雪、阴天和大风是当地大棚生产期4种灾害性限制因子, 多出现复合型灾害, 所以分析的灾害风险概率较实际偏高。

掌握极端天气变化特征和发生规律, 关注天气预报提前做好防御工作, 12月至翌年2月遇连续阴雪天, 要加固棚架棚膜和草帘或棉被, 关闭通风口, 清扫积雪, 增加取暖和补光设施等。

参考文献

[1]吴克, 张巍, 杨霄.沈阳地区设施农业生产期气候变化与灾害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 2012, 40 (9) :336-338.

[2]张国林, 宗英飞, 王瑞申.朝阳市设施农业发展与气候资源鉴定[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 (19) :10118-10120.

[3]葛徽衍, 张永红.影响关中东部冬季日光温室生产的气候变化特点[J].中国农业气象, 2006, 27 (3) :187-190.

[4]刁军, 刘凤芝, 董晓明.沈阳设施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0, 32 (增刊1) :143-146.

[5]孙智辉, 葛徽衍, 贾金海.延安日光温室冬季低温冻害天气分析与预报[J].中国农业气象, 2005, 26 (3) :197-199.

[6]宗英飞, 张国林, 谢华光.辽西霜期光照资源变化对设施农业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 2013, 41 (9) :355-357.

[7]杨永岐.农业气象中的统计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 1982.

[8]魏凤英.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7.

[9]段若溪, 姜会飞.农业气温学[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6:5-35.

风险灾害评价 第8篇

1 研究区域概况及数据来源

辽宁省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南部, 处于东北亚经济带和环渤海经济区的中心位置, 是我国沿海开放省份之一, 国土面积14.69万km2, 2008年底总人口4315万人, 人口密度为291人/km2, 辖2个副省级城市 (沈阳市、大连市) 和鞍山、抚顺、锦州、盘锦、营口、葫芦岛、铁岭、辽阳、本溪、丹东、朝阳、阜新12个地级市。全省GDP总量达17500亿元, 人均生产总值超过5000美元, 是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建设水平最高的地区。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城市自然灾害强度和承灾能力受到广泛关注。

数据源及其质量是保证灾害分析和灾害风险评估客观性、准确性的关键因素, 也是进行城市自然灾害综合评价的基础条件。本文数据源主要来源于20052007年《辽宁省统计年鉴》、20012007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3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1985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19491990年《中国自然灾害图集》和2006年《辽宁省行政区划图》。

2 评价原则及技术流程

基于灾害系统理论和区域自然灾害分异规律, 在城市综合性自然灾害评价过程中需考虑以下问题:①以城市行政边界作为基本的评价单元界限。②城市综合性自然灾害强度指标的计算主要考虑对城市有结构性破坏的主要致灾因子, 如地震、水旱灾等。③根据区域灾害系统理论, 综合考虑自然灾害强度和脆弱性程度。④借助相对风险排序方法, 对不确定的风险等级进行划分。⑤将反映城市社会经济综合状况的城市化水平指标作为城市自然灾害综合评价的脆弱性指标。根据上述原则和方法, 辽宁省城市自然灾害综合评价的技术流程见图1。

3 辽宁省城市自然灾害风险评价与分析

3.1 城市 (承灾体) 自然灾害脆弱性评价

辽宁省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为了获得综合城市化水平指数 (CL) , 需对辽宁省14个城市的城市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其方法和步骤为:①评价指标的选取。选择了反映城市人口和城市土地利用 (景观) 的两类指标, 前者包括城市非农人口 (PC) 和城市人口密度 (DC) , 后者包括城市建成区面积 (BC) 、陆地综合通行能力指数 (ML) 和城市灯光指数 (TD) 。②综合城市化水平指数的计算。本文采用自相关分析方法, 计算出辽宁省综合城市化水平指数的5个指标PC、DC、BC、ML和TD的权重分别为 0.204、0.194、0.211、0.168和0.223;然后对个指标进行加权求和后, 得出综合城市化水平指数, 进而绘制出辽宁省综合城市化水平指数图 (图2) 。③城市 (承灾体) 脆弱性评价。 基于辽宁省综合城市化水平指数, 利用转换公式e-0.18CL得到城市自然灾害脆弱性指标值。脆弱性指数空间分布图见图3, 脆弱性等级分为4个等级。

3.2 城市自然灾害强度评价

对辽宁省自然灾害类型的选择, 我们遵循可比性、全面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原则, 主要考虑对城市具有结构性破坏和容易造成交通灾情的灾种, 它们分别是水灾、旱灾、地震和沙尘暴。不同的灾种, 其定量衡量指标各异, 故采用比值分级法来编制数字地图, 即将不同的灾害强度用无量纲的等级进行划分, 从而达到统一量纲的目的。首先, 编制自然灾害类型强度图。其基本过程是对4个灾种指标进行分级图编制, 然后根据统一量纲后的灾害强度等级, 参考各种灾害的孕灾环境特点, 包括地貌单元的连续性和气候过程的演变性等, 保持其县界的完整性, 从而编制了水灾灾害强度分区图、旱灾灾害强度分区图、地震灾害强度分区图和沙尘灾害强度分区图。其次, 将这5个图层进行叠加, 形成辽宁省自然灾害类型强度分区图。概括起来, 自然灾害强度的综合定量评价有以下4个关键步骤:①对区域自然灾害强度进行赋值。对水灾、旱灾、地震、沙尘暴这4类对城市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 保证最高级别和最低级别的强度赋值一致, 中间级别平均赋值。②依据专家经验并通过系列地图筛选, 对水灾、旱灾、地震和沙尘暴等灾害赋予权重, 分别为 0.4、0.3、0.2、0.1。③计算城市综合自然灾害强度 (QC) , 计算方法为:QC=qdW0.4+qdD0.3+qdQ0.2+qdS0.1。式中, qdW为水灾灾害强度, qdD为旱灾灾害强度, qdQ为地震灾害强度, qdS为沙尘暴灾害强度。④编制辽宁省城市自然灾害强度分区评价图 (图4) 。综合自然灾害强度分为重度、中度、低度和弱度4级。

3.3 城市自然灾害风险综合评价与分析

风险评价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科学问题, 它既要考虑自然灾害本身的特点, 又要考虑社会经济的脆弱属性。1992年联合国有关机构公布了自然灾害风险定义及其一般表达式:风险 (R) =危险性 (H) 脆弱性 (V) 。其定量表达则为风险度等于危险度与脆弱性的乘积, 三者的取值范围均为01或0100%。在ArcGIS平台下, 将城市自然灾害强度图 (图4) 与自然灾害脆弱性图 (图3) 转换成GRID格式, 在统一坐标系下利用上述公式进行地图代数运算, 得到辽宁省城市自然灾害风险评价图 (图5) , 综合风险等级分为微度、轻度、中度和重度4级。

由图5可见, 辽宁省城市自然灾害风险各等级面积比例 (微度重度) 约为4.42∶5.53∶2.81∶1, 以轻度风险等级面积最大。其中, 重度风险区主要位于葫芦岛市及其所属各县 (市) 和营口市区;中度风险区主要分布于彰武、阜新、铁岭、开原、本溪县、桓仁县、大石桥和盖州市;轻度风险区除北部的昌图、西丰、抚顺3县以外, 主要分布在北纬40°42°之间的辽宁中部地区;沈阳北部、西部各县、大连市辖区以及抚顺东部和宽甸县, 城市自然灾害风险较低, 为微度风险区。

4 辽宁省城市自然灾害减灾对策

我们必须认识到我国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体系、能力和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城市灾害管理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远远不能适应目前自然灾害发生和演变的现实, 亟须继续进一步完善与提高。目前, 辽宁省的城市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水平较为薄弱,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单个部门的防灾减灾资源没有充分整合。由于城市自然灾害具有复杂性、连锁性, 容易产生灾害链, 因此城市灾害防灾难度大、影响面广。如暴雨除了导致部分路段交通堵塞外, 还会引起某些地区停水停电停气、路面塌陷等一系列不良后果, 这样的连锁反应一般的单个部门是难以应付的。虽然, 目前辽宁省有数目众多的单灾种管理机构, 但由于缺乏综合协调机构和机制, 没有形成综合的防灾减灾能力。就辽宁省目前情况看, 面对城市自然灾害, 缺乏统一的灾害指挥与协调机构是城市综合防灾工作最为薄弱的环节。因此, 建立起有效应对多种突发性灾害的城市综合减灾体系, 提高辽宁的减灾抗灾能力至关重要。

本文基于各类城市风险类型提出以下建议:①重度风险区。分段进行减灾工程设计, 不宜构建所谓统一的减灾体系, 加强对城市自然灾害防御能力的建设, 尽快建立可运行的灾害预警系统。②中度风险区。根据当地灾害特点, 建立综合减灾科学技术工程体系, 以改善生态环境, 提高整体的长远减灾抗灾能力。③轻度风险区。建立基于可持续的防灾减灾对策, 提高整体的长远减灾抗灾能力。④微度风险区。提高预报、预警和防灾、抗灾水平, 合理利用城市资源, 防止城市自然灾害发生。

借鉴发达国家防灾减灾的成功经验, 辽宁省城市综合减灾对策为:强化城市减灾应急管理;实现城市综合减灾法制化;发挥政府及主管部门在减灾工作中的职能、权限、责任和义务, 把减灾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加快城市综合减灾管理与科研机构建设, 弘扬城市安全文化。

参考文献

[1]黄声.上海市综合减灾管理体制研究——以上海市民防办公室承担减灾职能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史培军, 黄崇福, 叶涛, 等.建立中国综合风险管理体系[J].中国减灾, 2005, (1) ∶34-36.

[3]史培军, 郭卫平, 李保俊, 等.减灾与可持续发展模式——从第二次世界减灾大会看中国减灾战略的调整[J].自然灾害学报, 2006, 14 (3) ∶1-7.

[4]史培军, 叶涛, 王静爱, 等.论自然灾害风险的综合行政管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197 (5) ∶130-136.

[5]腾五晓, 加藤孝明, 小出治.日本灾害对策体制[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 2003.

[6]王静爱, 王珏, 叶涛.中国城市水灾危险性与可持续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183 (3) ∶138-143.

[7]叶金玉, 林广发, 张明峰.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研究进展[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10, 12 (3) ∶20-25.

[8]张乃平, 夏东海.自然灾害应急管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9.

[9]张磊.建设城市综合减灾体系[J].中国减灾, 2005, (2) ∶44-45.

重庆灾害风险分析 第9篇

一、高温干旱灾害风险

2006年重庆市出现了50年一遇的干旱, 有的地方甚至是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这场严重的特大旱灾给重庆市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对重庆市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威胁。此次旱灾是自1891年重庆市有气象资料记录以来最严重的一次, 它有几个显著的特征, 如持续时间长、干旱强度大、影响范围广、经济损失重、历史罕见等。

高温干旱对重庆市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绝收, 农民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主城区也深受这次高温干旱的影响, 由于大量蔬菜水果受到干旱的影响而死亡, 使得主城区的蔬菜水果价格上涨, 居民的生活受到很大的影响;高温使得空调的用电量增加, 对各种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高温干旱使得主城区的大量景观植物旱死。

二、主城区空气污染

重庆市主城区各类工业企业、居民住房和商业区交错分布, 机动车数量高速增长, 道路拥挤, 交通不畅, 人口密度高;近年经济和城市建设高速发展, 主城区许多地方都在进行旧房改造, 道路修建, 工程项目建设, 加上重庆特殊的地理和气象条件, 导致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 长期以来大气污染比较严重。

重庆市主城区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为煤的燃烧, 其贡献率平均为43%, 主城区每年燃煤二氧化硫排放量达2, 714万吨。而燃烧煤之所以如此多, 这是与重庆市主城区的重工业、火电等有关系。空气的污染会带来一系列的后果, 如酸雨、多雾, 等等。

三、酸雨灾害风险分析

重庆地处全国第二大酸雨区西南酸雨区的中心地带, 是酸雨形势最为严峻的地区之一, 也是国家酸雨重点控制区。众所周知, 酸雨危害是多方面的, 包括对人体健康、生态系统和建筑设施都有直接和潜在的危害。

酸雨对重庆市主城区的一个重要影响就是人们都觉得重庆脏兮兮的, 酸雨使得建筑的外观不再亮丽, 因此重庆建筑的外观很少有采用亮丽颜色的, 大都采用灰色调作为建筑的主色调。建筑是一个城市的重要明信片, 是一个城市外观的重要体现, 重庆如果不下决心治理酸雨的污染, 那么重庆将很难迈入国际知名城市的行列。

重庆市酸雨的成因与空气污染和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是有密切联系的, 既然我们无法改变重庆的地理位置, 那么只有通过减少污染来降低酸雨的危害。经过近几年的控制, 重庆市酸雨恶化趋势得到缓解, 预计到2010年降水p H值<4.5的面积要明显减少。

四、雾害分析

重庆地处两江交汇之处, 宽阔的江面为雾的生成提供了必要的水汽条件。作为大工业城市, 排入空气中的大量工业污染物为雾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凝结核;加之地形闭塞, 致使风速较小, 有利于雾的形成。因而重庆早就以“雾都”的形象闻名于世, 雾日数多达69.3天, 与世界上几个多雾的城市相比, 仅比第一位的伦敦 (74天) 少几天, 而比汉堡 (66天) 、维也纳 (35天) 、东京等都多, 在我国各省、市、自治区首府中高居榜首。

在视觉上, 雾给人以美感, 但在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中, 却常常造成危害, 如引起交通事故、迫使航班停飞、造成经济损失、加重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影响农作物生长等。据统计, 仅交通一项, 重庆因雾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就有2, 200万元左右, 其中直接损失70多万元。此外, 雾还影响农作物进行光合作用, 湿度大、日照少, 易引发病虫害。重庆的酸雾较重, 除加重对农作物的危害外, 还导致建筑物等受腐蚀而损坏。据重庆市环境科研部门研究, 重庆市雾中污染物的离子浓度较雨水中的浓度高8.3倍, 故重庆患呼吸系统疾病和因之死亡的人数很多。

五、水污染分析

据《重庆市1999年环境状况公报》, 1999年全市排放城市废水13.3亿吨, 其中工业废水9.02亿吨, 城市生活污水4.26亿吨。废水中COD排放量29.55万吨, 其中工业、生活污水COD分别占51%和49%。三峡重庆库区主要城市污水与污染物排放量呈逐年上升之势。据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公报》, 1999年三峡重庆库区直排长江的主要城市污水口有59个, 直排长江的城市污水年排放总量3.20亿吨, 其中重庆主城区排放2.18亿吨, 占总排放量的68.13%。

对长江、嘉陵江重庆段多个监测断面水质监测结果表明, 长江、嘉陵江共有10项指标出现超标, 其中大肠菌群、总磷、石油类和化学需氧量等项目出现超标的断面数分别占其监测断面总数的94.4%、85.0%、68.4%和65.4%。水质指标年均值超过Ⅲ类标准的项目有5项:大肠菌群、石油类、化学耗氧量、总磷和非离子氨。评价结果表明, 长江的入境断面水质为Ⅲ类, 出境断面水质属Ⅳ类。嘉陵江入境断面利泽水质属Ⅱ类, 北碚和磁器口断面水质属Ⅲ类, 主城区大溪沟断面水质属Ⅳ类水, 长江和嘉陵江主城区及近郊区段水质较其他段差。

重庆市主城区各月多年平均水资源量情况是:6月水资源量最多, 5月、9月、7月较多, 最少的月份出现在冬季 (12月至次年2月) 。在时间上不均衡, 重庆主城区虽然仅靠长江、嘉陵江, 水资源得天独厚, 可重庆市政府如果不加强对水污染的防治, 那么重庆仅靠两江而没有水喝也许将会变成现实。

六、交通拥挤

重庆市由于受特殊的地形条件、城市布局及诸多历史因素的影响, 重庆市中心区地处两江环抱的狭长半岛, 地势起伏, 地形复杂。纵向东低西高, 高差达140m, 平均纵坡约20%;横向 (南北向) 呈鱼背状, 高差达180m, 纵坡达18%, 南北向最宽处约2km, 最窄处仅800m。由于地域狭窄, 人口密度大 (5万人/km2) , 道路条件差, 现有沿两江和中部的三条主干道上车流、客流密集, 加之缺乏横向道路联系, 居民出行大量迂回绕行, 且又困于容量有限、拥挤不堪的公共汽车、电车交通。市内交通与较为方便的对外交通极不匹配, 一旦进入市区, 交通就不畅, 堵车现象时常发生。

重庆是著名的山城, 居民出行主要依靠公共交通方式或步行, 两种方式占居民出行总量的95%, 其中步行方式占69%。由于重庆市区受两江所隔、鹅岭所阻, 地形起伏较大, 道路狭窄、标准低, 路网功能差, 交通阻塞情况随处可见。

目前, 重庆市公交客流已超过270万人次/日, 每标台公交客车年运量已超过60万人次, 居全国之冠。主干道上高峰期小时单向客流量已高达2万人次, 交通流量中客运车辆的比重已超过1/3, 公交车辆高峰期发车间隔已达极限。乘车难已严重影响了居民正常的社会活动, 迫使公共交通方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程度。

七、地震灾害风险分析

重庆地区的地震活动, 近十年来引起人们的注意。1989年渝北区5.2级和5.4级地震和1997年荣昌5.3级地震共造成经济损失2.5亿元。显然, 在人口密度大、商贸、工业设施密集的重庆直辖市发生强烈有感或中等破坏的地震, 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从有地震历史记录以来, 重庆市出现过两次地震活跃期, 分别是19世纪中叶、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 两次地震都在5.4级以下,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 有一次发生在目前的主城区。重庆是一个中强地震活动地区, 地震很难像5.12汶川地震那样对重庆市造成毁灭性的破坏。可是通过汶川地震对重庆的影响来看, 如果重庆市主城区不出台一些相应的地震预防措施和震后方案, 地震对重庆市的间接影响将会是巨大的。

综上所述, 重庆市主城区隐藏着多种灾害风险, 这些灾害风险有来自自然方面的, 但多数是人为因素造成的。通过对上述重庆市灾害风险的分析, 以期为有关部门相关措施的制定提供一些参考。

摘要:重庆市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一些人为因素的影响, 已经受到多方面灾害风险的威胁。本文主要针对主城区分析高温干旱、空气污染、酸雨、交通等多方面的灾害风险。

关键词:高温干旱,空气污染,雾害,水污染

参考文献

[1]蒋勇军, 况明生, 匡鸿海.区域易损性分析、评估及易损度区划——以重庆市为例[J].灾害学, 2001.16.

[2]王建华, 郭跃.2006年重庆市特大旱灾的特征及其驱动因子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07.35.

[3]韩志伟, 张美根, 雷孝恩.重庆市总悬浮颗粒物来源及分布特征[J].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0.1.

[4]廖正军, 唐亮.重庆市酸雨成因及控制对策[J].环境保护科学, 2000.8.

[5]马文平.西南地区严重自然灾害分析与对策[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

[6]重庆市环境保护局编制.1999年度重庆市环境质量报告书, 2000.

茶场雷击灾害风险评估 第10篇

雷击具有选择性,电阻率变化比较明显的地方容易遭到雷击;山体上半部分雷击次数多于山体下半部分;空旷地中的孤立建筑物易遭受雷击;山的南坡落雷多于北坡[8,9,10]。茶场一般位于山体的中上部南坡,四周空旷,没有高大树木,以低矮的茶树为主,尤期是加工车间和管理场所极易遭受雷击。因此,对茶场加工车间和管理场所在遭受雷击时可能导致的经济损失、人员伤亡损失等进行综合风险分析,保证防雷工程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对做好茶场安全生产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雷击风险评估研究得到学者们的重视。杨春明[7]研究了雷击大桥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风险,确定针对马鞍山长江大桥最优化的雷击防御方案;孙雷雷等[11]研究了机场配电系统的雷击风险;王欣眉等[12]对青岛地铁三号线进行雷击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危险品库的人员损失风险值大于规范规定的容许值,应增加或改进防雷措施;魏秀梅[13]对化工企业雷电灾害风险进行了评估;此外,一些学者对加油站、炸药库、住宅小区、办公大楼等类型建筑的雷击灾害风险进行了分析和评估[14,15,16,17]。农村由于地域广阔,防雷基础建设差,农民缺乏防雷意识,造成雷灾频繁发生。虽然农村的防雷工作已引起一些专家学者的关注,如秦健等[18]和骆方等[19]分析了重庆市农村地区雷电灾害时间分布规律,对雷电灾害重灾年份进行了预测,并提出农村防雷建议;徐瑞利和朱秀红[20]对鲁东南山区雷电灾害风险进行区划;陈益梅等[21]讨论了新农村建设中的雷电灾害预警与公共管理。但是,对农村建筑物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研究还较少见。茶场加工车间和管理场所在茶叶生产期间人员密集,同时也是雷电集中季节,易发生雷击事故。因此,笔者以浙江省新昌县某高山茶场为例,对雷击导致的人身伤亡损失风险和经济损失风险进行了分析评估,提出科学、合理、经济的防雷设计方案,最大限度地减少雷电灾害损失。

1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地概况

茶场位于新昌县境内一座海拔818 m的高山上,离气象站水平距离14.5 km。茶场面积40 hm2,位于海拔600~800 m处。在海拔720 m处建有茶场加工车间和管理用房,二者相距500 m,加工车间和管理用房四周为茶树。加工车间和管理用房的规格与特性见表1。低压线路从1 200 m以外的高压线路上经变压器后架空接入,架空高度4.5 m。

注:管理用房包括采茶工宿舍。

1.2 数据资料来源

2007—2013年逐日闪电资料来自浙江省防雷中心,1980—2013年气象资料和1∶250 000 DEM数据来自浙江省气象局网络中心。

1.3 研究方法

雷击风险计算的基本模型为:

式(1)中,N为每年雷击事件次数,P为建筑物的损害概率,L为每一损害产生的损失率,各类损失主要由相应的风险分量组成[6]。

雷击茶场造成的损失风险包括人身伤亡损失风险R1和经济损失风险R42个部分:

式(2)~(3)中,RA是雷击建筑物造成接触和跨步电压引起的活体损害风险;RB是雷击建筑物造成危险火花引起火灾导致的实体损害风险;RC是雷击建筑物造成内部系统失效风险;RM是雷击建筑物附近造成内部系统失效风险;RU是雷击建筑物附近造成接触和跨步电压引起的活体损害风险;RV是雷击入户线路造成危险火花引起火灾导致的实体损害风险;RW是雷击入户线路造成内部系统失效风险;RZ是雷击入户线路附近造成内部系统失效风险。

当R1≤10-5以及R4≤10-3则不需进行雷电防护措施,否则需要对建筑物进行防雷保护。

1.3.1 各风险分量计算模型。计算公式如下:

式(4)~(11)中,Nd、NM、NL、Ni分别为雷击建筑物的年度平均次数、雷击建筑物邻近区域的年度平均次数、雷击线路的年度平均次数、雷击线路邻近区域的年度平均次数;P、L分别为对应的损害概率和损害产生的损失率。

1.3.2 各参数的确定。

(1)受保护物体的雷击年度平均次数N。N取决于物体所在地区的雷暴活动状况和物体的物理特征,通常取雷对地雷击的密度Ng和物体等效面积A的乘积[22,23]。从2007—2013年浙江省地闪密度空间分布图上读取茶场所在地每年的地闪密度,取历年平均值得到Ng为6.43次/(km2·年)。雷击建筑物的年度平均次数:

式(12)中,L、W、H分别为建筑物的长、宽、高(m)。

雷击建筑物邻近区域的年度平均次数:

雷击线路的年度平均次数:

式(14)中,Ha、Hb分别为与线路a端、b端处相接的建筑物的高度(m),Hc是地面上导线的高度(m)。

雷击线路邻近区域的年度平均次数:

(2)雷击损害概率P。根据茶场加工车间、管理用房和线路的特性,结合规范[6]确定。

(3)雷击损害损失率L。根据茶场加工车间、管理用房和线路的特性,结合规范[6]确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年预计危险事件次数

年预计危险事件主要为雷电直击建筑物、供电线路及其附近,对建筑物内的人员、设备的安全产生一定的威胁。该茶场年预计危险事件次数最多为雷击建筑物邻近区域次数,其次是雷击线路邻近区域次数,最少是雷击线路的次数(表2)。

(次)

2.2 雷击风险

各雷击风险分量值见表3,由此得到雷击茶场造成的人身伤亡损失风险和经济损失风险见表4。根据文献[10],人身伤亡损失风险容许值是10-5,经济损失风险容许值是10-3。该茶场的加工车间和管理用房人身伤亡风险均大于10-5,超过损失风险容许标准;该茶场的加工车间和管理用房经济损失风险均小于10-3,达到损失风险容许标准。

2.3 保护措施改进

在人身伤亡损失风险中,雷击建筑物附近造成接触和跨步电压引起的活体损害风险(Ru)占到90%以上,是人身伤亡损失风险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降低人身伤亡损失风险从降低雷击建筑物附近造成接触和跨步电压引起的活体损害风险这一方面着手,提出保护措施改进方案,即在电力线路入口处安装Ⅲ~Ⅳ级的SPD。

采取防护措施后加工车间和管理用房人身伤亡风险值分别为7.59×10-6、4.79×10-6,符合国家强制性规范要求。

3 结论与讨论

生活在广大农村的民众,普遍缺乏基本的户外和室内的防雷避雷知识;缺乏灾害防御意识,缺乏灾害教育以及自救互救的科学知识和实践演练,造成农村地区雷灾事故频繁发生[21]。茶场位于高海拔山坡上,虽然房屋建筑规模不大,高度较低,但由于其所处环境空旷开阔,成为该地区的制高点,并且其入户线路多为架空线路,大大增加了雷击的概率;同时茶叶生产期间也是雷暴多发季节,容易发生雷击事故。

本研究以新昌县某高山茶场为例,依参照GB/T 21714.1—2008/IEC62305-1:2006风险计算模型,分别分析计算了雷击茶场加工车间和管理用房造成的人身伤亡损失风险和经济损失风险,针对各风险分量所占比例,提出了相应的整改措施,使雷击事故风险低于国家规范规定的允许值。

风险灾害评价 第11篇

【关键词】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1 研究进展

风险分析现今已广泛运用于生物、环境、技术应用以及医学等多个领域,且发展极为迅猛。灾害大多承受着自然、社会、技术以及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自然灾害风险分析是一种多学科交叉的科学,发展时间较短,以至于几乎没有成熟的成果。国内外学者对于风险分析的研究也多针对经济领域,起步较晚的自然灾害风险研究,起先是侧重于对工程项目的研究应用。通过研究建立了自然灾害系统理论体系,有了损失指标以及定量计算的方法,建立了自然灾害评估框架体系,自然灾害经济损失函数,洪水灾害模型、洪泛区价值模型、洪泛区抗灾模型及损失计算方法,同时还在台风灾害的风险评估,区域水灾的风险评估等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

近年来有学者通过研究,在农业生态地区法的基础上,建立了华南果树生长风险分析模型,这也是国内较早在农业气象灾害中运用风险分析的方法,即便如此,我国在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方面的技术、理论等仍旧薄弱,对某一农业气象灾害进行相应的风险评估的技术则是一个崭新的研究课题。我国现今对于农业气象灾害的研究大都将灾害发生的实际频率作为研究基础,但是随着资料序列的增长,灾害的出现频率以及致灾强度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产生巨大的变化,因此无法反映出真实的风险状况。尤其现在侧重研究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研究报告稀缺。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灾种,资料收集、处理

本文将针对东北地区玉米冷害、北方地区冬小麦干旱、江淮地区冬小麦涝渍以及华南地区荔枝寒害等地区灾种进行叙述。

本文逐日资料来自东北地区玉米产区、北方地区冬小麦产区、江淮地区冬小麦产区以及华南地区荔枝产区近400个气象点,时段大都为40年。逐日资料缺少的个别日期在处理时通过多年平均值进行替代。相应的年实际产量以及灾情资料来自不同地区对应的统计部门。

2.2 研究思路与方法

2.2.1 研究思路

通过对农业气象灾害发生的可能性进行估计,即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分析,也就是对农业产量损失、产品质量下降,最终经济收益损失等事件由于气象灾害而导致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分析。现今利用概率论作为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的数学分析依据。

农业气象灾害系由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灾体、灾情四要素构成,同时利用气象、产量、灾情历史资料,分别对东北地区玉米冷害、北方地区冬小麦干旱、江淮地区冬小麦涝渍以及华南地区荔枝寒害进行分析,研究在不同孕灾环境、灾害种类、发生强度下,造成的减产率、承灾体的抗灾性能。

将北方地区冬小麦干旱、江淮地区冬小麦涝渍以及华南地区荔枝寒害进行的风险评估为例,分析其主要致灾因子有:冬春少雨雪且底墒差、冬季强寒潮南下最低温度降到热带果树致害温度以下。其主要灾情为:产量减少、质量下降。依据致灾因子的强度、频率对冬小麦、荔枝灾损率以及抗灾性能进行分析,建立不同的灾损价值模型和抗灾性能模型。与此同时,还应构建北方地区冬小麦干旱和华南地区荔枝寒害致灾因子的致灾等级标准。

2.2.2 研究方法

(1)减产率序列的构建。确定一年生农作物冬小麦历年减产率,通常采用逐年实际产量偏离其趋势产量的相对气象产量的负值。趋势产量通过正交多项式逼近法、直线滑动平均法等方法确定。

(2)不同致灾指标、致灾因子序列的建立。利用长年代灾情资料、产量、气象,对不同年代北方地区的冬小麦减产率与对应发生涝渍,华南地区荔枝减产率与对应发生寒害,江淮地区的冬小麦减产率与对应发生涝渍等各种致灾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筛选出主要致灾因子;根据减产率与致灾因子量值之间的关系,建立不同致灾指标、致灾因子序列。由此得到研究区域的不同致灾因子、致灾指标的长年代序列。

(3)农业气象灾害风险估算模型的构建对研究区域分县的不同承灾体的减产率序列,不同致灾等级下的致灾指标序列分别进行指数分布、正态分布、瑞利分布、伽玛分布、威布尔分布等概率分析方法。

3 结果分析

3.1 主要农业气象灾害致灾因子及致灾指标

东北地区玉米冷害致灾因子为5~9月平均气温之和。致灾指标为一般冷害和严重冷害。北方地区冬小麦干旱致灾因子为冬小麦全生育期自然水分亏缺、降水量亏缺、拔苗期降水量。致灾等级及对应的致灾指标:轻旱<20 、中旱20~30、重旱30~40、严重干旱40~70、极端干旱>70。江淮地区冬小麦涝渍致灾因子为2、3、4、5月降水持续时间及降水量。致灾等级轻度涝渍、中度涝渍、重度涝渍。根据不同时期降水量不同进行致灾指标划分。

3.2 主要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本文仅针对冬小麦进行评估,其他方法类似。冬小麦干旱风险评估方法,表现出了在实际生产情况下,自然社会等因素对冬小麦产量的综合影响。造成北方冬小麦产量低的最主要因素是干旱。北方地区气候干燥,降水量少,因此干旱成为北方地区冬小麦低产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分析冬小麦的历年减产率,得出年际间干旱变化对冬小麦产量具有很大的影响。通过数学概率分析的方法,利用构建的正态分布模型,可以估算北方地区分县的不同冬小麦减产率范围出现的风险概率。

4 结论

依据灾害风险分析理论,本文介绍了几种我国主要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方法,通过对相关资料的分析,筛选出适用于东北地区玉米冷害、北方地区冬小麦干旱、江淮地区冬小麦涝渍以及华南地区荔枝寒害风险评估的主要致灾等级、致灾因子、致灾指标以及相应的减产率,初步构建了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风险量化标准体系。

参考文献

[1]李世奎,霍治国,王素艳,刘荣花,盛绍学,刘锦銮,马树庆,薛昌颖.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体系及模型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04(01).

[2]吴俊铭,谷小平,徐永灵.贵州省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研究[J].贵州农业科学,1999(02).

[3]孔斌,徐连封.大连地区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及区划[J].辽宁气象,2004(03).

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综述 第12篇

人类自诞生以来, 一直饱受自然灾害的侵袭, 尤其是近些年来, 随着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 地震、海啸、台风、干旱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损失也愈发巨大。

在此背景下, 为应对自然灾害的严重威胁, 防灾减灾的理念、手段不断更新和丰富, 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应运而生, 并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一定进展[1]。伴随着20世纪灾害研究和保险业迅猛发展, 国外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研究逐渐起步, 早期研究主要针对工程项目, 突出灾害发生的可能性研究;到20世纪后半叶, 随着研究的深入, 越来越多地与社会经济条件分析紧密结合, 灾害风险评价也由定性的评价逐渐转入定量或半定量的评价。而国内该项研究起步较晚, 在20世纪90年代参与“国际减灾十年”活动以来, 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才得到了应有的重视, 在地震、地矿、气象、农林、水利等领域展开, 并开始不断涌现出研究成果。

近年来国内外的灾害管理与减灾实践表明:人类在无法控制自然灾害发生甚至还不能完全准确地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报和预警的条件下, 运用对自然灾害风险的评估, 了解不同尺度下的自然灾害风险分布, 辨识高风险区, 不但可以为各级政府更为有效地指导防灾与备灾工作, 进而减少灾害损失提供科学的依据;而且还可以更为有效地对自然灾害的发生进行早期预警, 进而更为明确地指导各级政府的抗灾和救灾工作;同时对于各级政府编制、完善与实施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增强对自然灾害的应急管理能力, 提高对自然灾害应急救助管理的科学性等, 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 自然灾害风险的定义

“风险”一词起源于保险业, 包含有多种含义, 最常用的含义有两种:一种是指某个客体遭受某种伤害、损失、毁灭或不利影响的可能性, 二是指某种可能发生的危害[2]。因此, 自然灾害风险也包括两种含义:一是不同程度自然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二是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可能带来的危害。

近些年有学者对自然灾害风险概念进行了新的讨论。黄崇福[3]对目前国际上较有影响的灾害风险定义归为三类: (1) 概率类定义[4]。 (2) 期望损失类定义[5]。 (3) 概念公式类定义[6]。并指出此三类风险定义均不能或无法表达风险的内涵, 又进而提出了以情景为基础的自然灾害风险的定义, 即自然灾害风险是一种未来不利事件的情景, 而该情景是由自然事件或力量为主因所导致的。倪长健[1]认为该定义仍有未能充分揭示自然灾害风险和自然灾害系统之间的关系、未能充分表征自然灾害风险的基本内涵、不便于为定量风险评估提供明确依据等不足之处, 并提出了自然灾害风险的新定义:自然灾害风险是由自然灾害系统自身演化而导致未来损失的不确定性。

总体上讲, 灾害风险评估是一项在灾害危险性、灾害危害性、灾害预测、社会承载体脆弱性、减灾能力分析及相关的不确定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多因子分析工作。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常常存在在实例分析时存在界定不清、集成模式滥用等诸多问题, 而其理论基础至今仍比较薄弱是导致以上现象的主因[7]。要想找到科学有效的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方法, 就必须对自然灾害风险系统的结构及其作用机制有清晰的认识和把握。

2 自然灾害风险系统要素和风险形成机理

自然灾害风险系统主要由承灾体、孕灾环境、致灾因子等要素组成。承灾体系自然灾害系统的社会经济主体要素, 是指人类及其活动所组成的社会经济系统。承灾体受致灾因子的破坏后会产生一定的损失, 灾情即是其损失值的大小, 而之所以会有损失, 根本原因是承灾体有其核心属性———价值性。通常脆弱性是指承灾体对致灾因子的打击的反应和承受能力, 但学术界目前对于脆弱性的认识并不统一。孕灾环境主要包括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 位于地球表层, 是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等自然要素所构成的系统。孕灾环境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转化, 当转化达到一定条件时会对人类社会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称之为灾变, 这种灾变即为致灾因子, 基于致灾因子的相关研究称之为风险的危险性分析, 故危险性其实是表达了致灾因子的强度、频率等因素,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地震安全性评价, 在对孕灾环境和历史灾情的分析研究后以超越概率的形式给出地表加速度来表达某一地区或某一场地的致灾因子危险性。相比于孕灾环境和承灾体之间的复杂关系, 影响致灾因子的危险性大小的来源相对单一, 完全由孕灾环境决定。

因此, 由孕灾环境、承灾体、致灾因子等要素组成的自然灾害系统, 是一个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揭示的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承灾体可以影响孕灾环境, 孕灾环境通过致灾因子影响承灾体, 三者不仅存在因果关联, 在时间、空间上也相互关联, 密不可分。

而关于自然灾害风险机理的表达, 20世纪90年代以来, 1989年Maskrcy提出自然灾害风险是危险性与易损性之代数和[8];1991年联合国提出自然灾害风险是危险性与易损性之乘积, 此观点的认同度较高, 并有广泛的运用;Okada等认为自然灾害风险是由危险性、暴露性和脆弱性这三个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9];张继权等则认为:自然灾害风险度=危险性×暴露性×脆弱性×防灾减灾能力, 该观点亦被引入近年的多种灾害风险评估[10]。史培军等则给出了更具地理色彩的另一种“三因素”表达, 认为自然灾害是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和承灾体三者综合作用的结果, 并将灾害风险评估划分为狭义与广义两种, 前者主要针对致灾因子, 而后者则是针对“三因素”的综合评估[11];在“三因素”基础上, 陈香等添加了防灾能力因素, 并据此构建了台风灾害风险评估指数模型以评估福建省台风灾害系统之风险[12]。此外, 还有一些研究认为, 并不需要对风险评估的内涵做明确界定和划分, 而直接研究自然灾害的影响因子, 并以此来构建综合风险评估的机理表达式[13,14]。

自然灾害的发生实质是地球系统自然环境变化作用于人类社会的结果, 其中自然因素和人类社会都起着重要的影响, 两者相互影响和制约。因此, 自然灾害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15], 其危害程度取决于自然因素的变异程度和人类社会承受或适应自然环境变化能力大小两方面。因此, 自然灾害系统以孕灾环境和承灾体为主体, 以承灾体价值性损失和致灾因子破坏之间复杂的作用和响应关系为作用机制, 是一个涉及多种反馈关系的复杂系统, 而灾情则为该作用机制下的演化结果, 系统内因素的演化和作用实质反映的是人地关系[16]。

通俗的说, 自然灾害风险的形成机制, 其实是一个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机制, 即:人类社会 (承灾体) 影响孕灾环境, 而孕灾环境通过致灾因子影响承灾体的相互过程。致灾因子的危险性是由孕灾环境的稳定性所决定的, 而致灾因子对承灾体的影响程度由承灾体自身的脆弱性决定。因此, 承灾体的脆弱性和致灾因子的危险性成为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中最为核心的因素, 从某种程度上说, 对于脆弱性、危险性的认识, 决定了对于灾害风险形成机制的认识。

3 数学方法在灾害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国内外学者对风险评估中使用的数学方法做过系统的总结。张继权[10]等曾对国内外气象灾害风险评价的数学方法做了较系统的总结, 葛全胜等[17]亦对自然灾害致险程度、承灾体脆弱性及自然灾害风险损失度等方面的评估方法做过评述。

尽管这些方法因针对的灾种不同而不尽相同 (如用于地震灾害的超越强度评估法、构造成因评估法等, 用于洪灾的水文水力学模型法、古洪水调查法等) , 但总体而言, 数学方法应用及风险定量化表达已成趋势:

(1) 概率统计:以历史数据为基础, 考虑自然灾害的随机性, 估计灾害发生的概率, 应用多种统计方法 (极大似然估计、经验贝叶斯估计、直方图估计等) 拟合概率分布函数。由于小样本分析结果稳定不好, 为避免与实际相差过大, 故要求历史样本容量较大, 常应用于台风、暴雨、洪灾、泥石流、地震等灾害的风险评估。

(2) 模糊数学:以社会经济统计、历史灾情、自然地理等数据为数据源, 从模糊关系原理出发, 构造等级模糊子集 (隶属度) , 将一些边界不清而不易定量的因素定量化并进行综合评价, 利用模糊变换原理综合各指标, 能较好地分析模糊不确定性问题。该方法在多指标综合评价实践中应用较为广泛, 但在确定评定因子及隶属函数形式等方面具一定的主观性, 现主要应用于综合气象灾害、洪灾、泥石流、地震、综合地质灾害等等风险评估。

(3) 基于信息扩散理论:以历史灾情、自然地理、社会经济统计等数据为数据源, 是一种基于样本信息优化利用并对样本集值化的模糊数学方法, 遵循信息守恒原则, 将单个样本信息扩散至整个样本空间。该方法简单易行, 分析结果意义清楚, 虽然近年来受到较多学者推崇和研究, 但对扩散函数的形式及适用条件、扩散系数的确定等尚待进一步探讨。该方法已有运用于低温冷害、台风、暴雨、洪灾、旱灾、地震、火灾等灾害的风险评估。

(4) 层次分析:该方法来源于决策学, 是一种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 以历史灾情、社会经济统计、自然条件等数据为数据源。它利用相关领域多为专家的经验, 通过对诸因子的两两比较、判断、赋值而得到一个判断矩阵, 计算得到各因子的权值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为评估模型的确定提供依据。该方法系统性强、思路清晰且所需定量数据较少, 对问题本质分析得较透彻, 操作性强。该方法已经应用于综合地质灾害、洪灾、滑坡、草原火灾等灾害的风险评估中。

(5) 灰色系统:以历史灾情、自然地理等数据为数据源, 以灰色系统理论为基础, 应用灰色聚类法划分灾害风险等级。算法思路清晰, 过程简便快捷而易于程序化, 但争议较大, 故在国外研究中运用较少, 在国内综合地质灾害、风暴潮、洪灾等灾害的风险评估中有所应用。

(6) 人工神经网络:以历史灾情、自然地理、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为数据源。选定典型评估单元 (训练样本) , 将经过处理后的风险影响因子的数值作为输入, 通过训练获得权值和阀值作为标杆;然后将其余单元的数据输入训练后的神经网络进行仿真, 进而获得各个单元的风险度。其特点和优势是基于数据驱动, 可较好地避免评估过程中主观性引起的误差, 但因收敛速度对学习速率的影响会导致训练结果存在差异, 且其“黑匣子”般的训练过程难以清楚解释系统内各参数的作用关系。该方法目前已经应用于洪灾、泥石流、雪灾、地震、综合地质灾害等灾害的风险评估工作中。

(7) 加权综合评价:同样以社会经济统计、历史灾情、自然环境等数据, 对影响自然灾害风险的因子进行分析, 从而确定它们权重, 以加权的、量化指标的指标进行综合评估。该方法简单易行, 在技术、决策或方案进行综合评价和优选工作中有广泛运用, 但需指标赋权的主观性仍是难以回避的问题。该方法目前应用于台风、暴雨、洪灾、综合地质灾害、生态灾害、草原火灾等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工作中。 (以上几种方法的综合比较参考叶金玉等总结[18])

各种数学工具的引入不仅为自然灾害评估方法注入了新的活力, 同时也让人看到各具特色的数学方法是对应着不同的自然灾害种类, 这也是一种提示:针对不同的自然灾害可以且应当有不尽相同的评估方法和研究途径, 但这并不影响自然灾害风险评估走向定量化的步伐。

4 多灾种综合风险评估

简单的说, 自然灾害具有群发链发的特点, 单一一种自然灾害往往伴随或者引发其他伴生 (或次生) 的灾害, 对灾害链的研究, 马宗晋等组成的研究小组曾给予高度的关注[18,19], 史培军将其定义为某一种致灾因子或正态环境变化引起的一系列灾害现象, 并将其划分为群发灾害链与并发灾害链两种[20], 而群发的灾害或灾害链所引发的灾情必然是几种不同灾害与承灾体脆弱性共同作用所产生的结果, 同时, 还需认识到, 不同自然灾害之间相互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 对于这样的情况做单一灾种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显然是不合适的, 自然灾害综合风险的评估就显得更有现实意义。

综合自然灾害评估是风险和灾害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 直到21世纪, 学术界的研究方向才逐渐转向多灾种的风险评估。高庆华等[21]认为, 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是在各单类灾害风险评估基础上进行的, 它的内容与单类灾害风险分析基本一致, 所以采用的调查、统计、评估方法与单类灾害风险评估中用的方法基本相同, 与单类灾害风险评估的根本区别是把动力来源不同、特征各异的多种自然灾害放到一个系统中进行综合而系统的评价, 以此来反映综合风险程度;Joseph和Donald[22]基于田间损失分布, 提出以年总损失的超越概率来表示综合风险;而薛晔等却认为, 在复杂的灾害风险系统中各个风险并非简单相加, 对目前基本是单一灾种的简单相加的研究成果提出质疑, 认为其缺乏可靠性[23], 并以模糊近似推理理论为基础, 建立了多灾种风险评估层次模型, 对云南丽江地区的地震-洪水灾害风险进行了综合评估。

国内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研究成果不多, 且模型也相对较简单, 更好的评估方法也还有待探索, 有待更多数学方法的引入。此外, 在建立评估模型的同时, 也要考虑到自然灾害风险的时空特性, 即时间和空间上的分辨率, 赵思健[24]认为, 同任何事物一样, 风险也存在着时空差异, 不同的灾种在不同时间、空间尺度上评估的方法和内容应有所区别, 这个问题直接影响到该评估的时间有效性和适用范围。因此, 由于在某一确定的评估方法下各单一灾种在同一时间空间尺度上的时间有效性并不一定一致, 如何考虑这种不一致对评估结果所造成的影响是多灾种综合风险评估中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尽管有诸多问题困扰着多灾种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的发展, 但相比单一灾种的风险评估, 多灾种风险评估更符合实际生活中灾害群发的特点, 其发展是防灾减灾工作的现实需要, 决定了多灾种风险评估是风险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

5 小结、展望

作为灾害科学的一个分支, 史培军认为, 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科划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灾害风险评估, 是对灾害系统进行风险评估, 在对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灾体分别进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 而进行的风险评估;狭义的风险评估则主要是针对致灾因子进行风险评估, 通常是对致灾因子及可能造成的灾情之超越概率的估算[25]。显然, 根据上文自然灾害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理解, 狭义上的自然灾害风险评估难以准确评估和表达自然灾害的内涵和意义。

总的来说,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 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从无到有, 并逐渐发展至今有了可喜的进展, 但在评估模型、自然灾害风险系统的作用机制和一些重要概念的认识等方面仍未达成完全共识, 对于灾害系统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机制还有不同的理解, 但是从综合角度认识灾情、认识风险形成机制的根源已经成为共识。同时还应看到, 对于不同的自然灾害种类, 其评估方法、数学工具也应有所不同, 但其定量化的发展目标却是一致的;另一方面, 尽管在一些方法上、理论上仍有一定的困扰, 但更加贴近现实情况的自然灾害风险综合评估也是一个十分明显的趋势。

相关文章
婚礼安排表范文

婚礼安排表范文

婚礼安排表范文(精选7篇)婚礼安排表 第1篇婚礼准备及婚礼日程安排表■婚礼筹备计划1.决定婚礼日期、地点、仪式及婚宴方式2.确定婚礼预算...

1
2025-09-22
昙花静静开随笔

昙花静静开随笔

昙花静静开随笔(精选3篇)昙花静静开随笔 第1篇小学生作文:昙花开了正文:国庆节的晚上,我照例去看昙花是否开了.这次惊奇地发现昙花开...

1
2025-09-22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周周练7周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周周练7周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周周练7周(精选10篇)沪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周周练7周 第1篇第7周周练1、圈出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在横线上:迫不...

1
2025-09-22
患者写给医院的一封感谢信

患者写给医院的一封感谢信

患者写给医院的一封感谢信(精选14篇)患者写给医院的一封感谢信 第1篇患者写给医院的一封感谢信尊敬的各位领导:你们好!我是一名来重庆...

1
2025-09-22
欢度新年晚会活动策划方案

欢度新年晚会活动策划方案

欢度新年晚会活动策划方案(精选12篇)欢度新年晚会活动策划方案 第1篇晚会主题:待定( 备选:old if not wild we are young fear...

1
2025-09-22
河北毕业生就业信息网

河北毕业生就业信息网

河北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精选14篇)河北毕业生就业信息网 第1篇河北立法: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针对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经河北省十...

1
2025-09-22
合并同类项参考例题

合并同类项参考例题

合并同类项参考例题(精选14篇)合并同类项参考例题 第1篇合并同类项例1 判断下列各式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请改正.(1)3x23x2x2...

1
2025-09-22
话题作文指导专题

话题作文指导专题

话题作文指导专题(精选8篇)话题作文指导专题 第1篇无愧我心 人可以欺骗一切,但唯独无法欺骗自己的心灵,心灵是比雪山天池还要澄明清澈...

1
2025-09-22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