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茶产业范文(精选4篇)
传统茶产业 第1篇
临沧市委、市政府提出, 按照“生态立市, 绿色崛起”理念, 努力打造富民强市、知名安全的茶产业, 力争用10年的时间实现全市茶产业年总产值200亿元的目标, 建设红茶之都, 打造天下茶仓, 开创临茶产业新篇章。
走生态化茶产业发展之路
把临沧茶叶打造成知名安全无污染的放心饮料, 让“放心茶”成为临沧茶叶又一张响亮的名片。
临沧市凤庆县整合各方资源, 打造“滇红茶庄园”。计划投资1.03亿元, 用5至10年的时间, 打造100个集种植、生产、加工、旅游、养生为一体的产权式茶叶庄园。第一阶段用两年时间打造“中国红庄园”、“经典58庄园”、“锦秀茶王庄园”、“有机茶庄园”四个特色庄园, 项目建成后, 预计新增茶叶年产量1000吨以上, 年新增销售收入2亿元以上。
2013年9月启动建设的“中国红庄园”以滇红集团茶科院庄园建设为突破口, 建设标准示范茶园1000亩, 目前, 茶叶科学研究院的智能化苗床工程、茶园道路硬化、万亩标准化示范基地“三改”技术等工程进入扫尾阶段, 完成投资4000万元。项目建成后, 预计核心产品“中国红”每年可实现产量150吨, 实现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
“滇红茶庄园”是临沧牢固树立“生态立市, 绿色崛起”理念, 坚定不移走生态化茶产业发展之路的一个缩影。
临沧按照“生态、绿色、有机、安全、特色、高效”的要求, 加快推进茶产业基地建设的生态化、庄园化和规模化。2013年以来, 茶叶庄园、茶叶专业合作社建设开始起步。目前, 全市正在规划建设的茶叶庄园共8个, 分别是临沧天颐茶庄园、云县龙润庄园、凤庆滇红庄园、双江戎氏茶庄园、耿马县勐撒农场农垦特色茶叶庄园、沧源县碧丽源有机庄园、永德鸣凤山万亩古茶树庄园、双江乌龙茶庄园, 共组建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168个, 为今后大力发展庄园经济、合作社经济打下了良好基础。
加快中低产茶园改造, 使茶叶产业由粗放向集约转变, 由低产、低效向高产、优质、高效转变, 向有机生态农业转变。计划到2015年, 建成生态茶园60万亩, 高优茶园70万亩, 有机茶认证园20万亩, 良好农业规范 (GAP) 认证茶园30万亩, 雨林认证茶园30万亩。2013年, 全市茶园总面积达129.1万亩, 采摘面积117.7万亩。其中:全市有无性系高优生态茶园45.3万亩, 占总面积的35.1%;有机茶园认证面积12万亩, 占总面积的9.3%。按采摘面积测算, 全市茶园平均亩产干茶70.5公斤, 同比增3.9公斤, 增长5.8%。临沧优质基地建设稳步推进。
走特色化茶产业发展之路
努力打造具有鲜明临沧特色和强大渗透力的茶文化, 突出临沧茶产业的地域特色、生态特色和民族特色。
临沧地处北回归线, 四季如春, 年平均气温17.5℃, 是世界上最适宜茶树生长的地方。临沧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被中国气候学家吕炯称为“世界少有的生物优生地”。1982年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考察临沧后, 又提出在临沧建立世界第一流大茶园构想。
临沧现有栽培茶园130万亩, 其中, 建成无性系高优茶园46万亩, 建成有机认证茶园11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种植面积占茶园总面积的比例已达35.4%,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正在向世界先进水平迈进。临沧正在把吴觉农先生提出的构想变为现实。
临沧目前茶树种质资源非常丰富, 经植物学家山茶科分类专家张宏达教授和中国茶科所、云南茶科所鉴定, 全市有茶组植物4个系7个种, 分别为:大理条、大苞茶、五柱茶、滇缅茶、勐腊条、茶和普洱茶, 其中大苞茶为临沧市独有。全市主要栽培的名茶种有:勐库大叶种、凤庆大叶种、邦东大叶种、忙肺大叶种、云抗10号、香归银毫、清水3号。现发现并保存有野生古茶树群落80多万亩, 栽培古茶园10多万亩, 其中, 双江勐库野生古茶树群落集中连片1.2万亩, 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种群密度最大、能制茶饮用的野生古茶树群落;凤庆香竹箐大茶树, 是世界上现存最粗最古老的栽培型古茶树;双江冰岛古茶园, 建于明成化二十一年 (1485年) , 是国家级良种勐库大叶茶的发源地, 位居云南大叶茶榜首, 被中国茶界专家称为“大叶茶品种的英豪”、“云南大叶种茶的正宗”, 临沧所制的滇红茶、普洱茶、蒸青绿茶因其品质优良, 近现代在国内外被广泛传播, 对近现代茶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目前, 全市茶叶方面有云南省著名商标16件, 云南省名牌产品5件, 中国驰名商标3件, “凤庆滇红茶”成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临沧不仅加工能力雄厚, 加工技术和设备亦居同行业领先水平, 现拥有世界一流的茶饮料生产线一条, 拥有国外引进的CTC红碎茶生产线25条。以市场为导向, 红茶、普洱茶、绿茶、茶饮料等多茶类生产并举的良好格局已在临沧形成。
从历史久远的茶马古道, 到保存完好的茶马古镇;从诸葛兴茶的传说, 到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临沧之行月下品太华茶的记载, 临沧境内的茶文化历史遗迹不胜枚举。临沧底蕴深厚、丰富多彩的民族茶文化, 吸引了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
临沧茶叶历史源远流长, 文化内涵丰富, 文化价值巨大, 多年的历史积淀和传承发展, 全市确立了“世界佤乡天下茶仓”和“中国红茶之都”临茶公用品牌, 成为临沧对外宣传、交流合作的又一靓丽名片。
走品牌化茶产业发展之路
培育一批茶叶知名品牌、营销团队、茶叶企业联盟、茶叶合作社等, 强势推动茶产业发展。
临沧近年来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临茶营销方式, 按照“科技提高品质、文化提升价值、品牌开拓市场”发展战略, 以及“闯关东、走西口、稳广东、销香港、拓海外”的临茶营销思路, 努力开拓茶市场, 加强对外交流合作, 促进临沧茶品牌价值提升。
全面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 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培育一批茶叶知名品牌、营销团队、茶叶企业联盟、茶叶合作社等, 强势推动茶叶产业发展。目前, 与全球最大茶叶企业联合利华公司的合作稳步推进, 沧源碧丽源公司1.5万亩茶园基地率先通过国际雨林联盟农场认证的现场审核, 成为中国首家获得国际雨林联盟认证的企业;与云南白药战略合作成效显著, 建成云南白药天颐茶品有限公司凤庆茶厂, 云南省凤庆茶厂有限公司“五家坡分厂”通过改造已经投产, 并推出了“红瑞徕”品牌, 云南白药天颐茶庄已开工建设。加快与民生银行、平安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 利用现代金融手段及产品推动产业发展。与印度、斯里兰卡茶叶企业的合作正在开展。
同时, 临沧不断整合现有科技资源, 积极开展与国内外先进的科研机构、专家队伍的合作, 联合攻关, 研发有利于发挥临沧资源优势和具有市场开发价值的新产品。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和交流合作,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阳春三月, 临沧大地苍翠欲滴, 茶香四溢。茶地里, 茶农忙着采茶;厂房中, 工人们日夜制茶;茶市上, 客商如潮供求两旺。
市茶办相关负责人介绍, 目前, 全市春茶大宗产品综合价格总体上涨, 全市鲜叶平均价格15元/公斤左右, 毛茶平均价格60元/公斤。而全市小区域名茶山价格继续飙升, 仅双江冰岛老树茶鲜叶价格就达3600元/公斤, 比去年同期上涨200%。
茶叶产业在临沧突破了单纯农作物的范畴, 成为横贯一、二、三产业的产业链。有上百万亩茶园、上百个精制企业、上千个初制所, 产业就业人员在诸多产业中处于重要位置, 是全市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市现有茶叶初制所1059所, 获生产许可证茶叶加工企业156户, 有CTC红碎茶生产线30条, 工夫红茶清洁化生产线3条, 茶叶综合加工能力已超过10万吨。2013年, 临沧茶叶总产量8.3万吨, 实现工农业总产值42.74亿元, 160多万茶农人均来自茶叶的收入达1083元。
临沧坚定不移地走生态化、特色化、品牌化的茶叶产业发展之路, 茶叶产业呈现了量价齐增和茶农增收、企业增效及综合效益大幅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
中国传统文化茶作文 第2篇
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有诗、词、曲、赋;有京剧、曲艺、书法、国画;还有对联、灯谜、歇后语等等。其中,最为有名的就要数中国的茶文化了!尤其是杭州的龙井茶更为著名。
龙井茶有四绝:色绿、香郁、味甘、形美。茶叶泡进水里,颜色由深变浅,逐渐变成了翠绿。然后,就能闻到一阵阵浓郁的茶香味了!尝一口,味道苦尽甘来。最后说说茶的样子吧!茶叶有的性子急,一下子就沉到杯底;有的不急不躁,慢慢地沉下去;还有的十分固执,怎么也不沉下去
龙井茶不但有着四绝,而且喝茶对身体也十分有益。因为茶中含有多种矿物质,能提神醒脑,让人精神振奋,增强记忆力。还可以消除疲劳,促进新陈代谢。
传统茶产业 第3篇
1.1 茶叶生产基本情况
2014 年, 世界茶叶总产量达到了51.73 亿kg, 主要生产国家和地区有中国、印度、非洲、斯里兰卡、土耳其等。中国是绿茶产量最大的国家, 占绿茶总产量的85%, 产量较大的国家还有越南、日本;红茶的生产主要集中在印度、斯里兰卡、越南、孟加拉国等, 其中印度是唯一大量生产CTC红茶 (红碎茶, 一般制成茶包) 的国家, 斯里兰卡是传统红茶的主要生产国家。
1.2 贸易市场基本情况
2014 年, 世界茶叶贸易总量达到18.24 亿kg, 交易价格同往年相比较为平稳, 主要茶叶交易市场的拍卖价格呈现显著的差异。主要的茶叶出口国有肯尼亚、中国、斯里兰卡、印度。肯尼亚是红茶的最大出口国, 斯里兰卡是传统茶叶和预包装茶叶的最大出口国。茶叶的主要进口地区有亚洲、非洲、俄罗斯联邦等。
2 茶产业生产贸易概况
我国是世界茶叶第一大种植国、第一大消费国和第三大出口国。2014 年, 我国茶园种植面积为274万hm2, 茶叶总产量为209.2 万t, 较2013 年增产了10.3%。2014 年, 我国茶叶出口量约为30.1 万t, 金额为12.7 亿美元, 虽然出口金额创出历史新高, 但是出口量同比下滑度达到近10年来的最大值。主要原因是出口产品价值低、出口成本上升削弱了国际市场竞争力, 以及欧盟和日本等主要市场严格的农残标准。
我国茶叶出口市场相对比较集中, 出口产品结构仍以大宗散装原料茶为主, 出口超过万吨的有摩洛哥、多哥、乌兹别克斯坦、美国、阿尔及利亚、日本等11个国家及地区, 出口摩洛哥的茶叶量长期稳居首位, 约占中国茶叶出口总量的20%, 出口茶叶量前11 位的国家和地区占出口总量的66.5%。
3 茶叶消费市场特征和发展趋势
一是国内外茶叶消费呈现方便化、多样化特征。袋泡茶、速溶茶、纯茶饮料、调味茶 (冰茶) 等占世界茶饮料消费总量的30%。
二是红茶 (尤其是红碎茶) 消费仍然占据了世界茶叶消费的绝对主导地位;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复兴以及绿茶健康饮品形象的传播, 绿茶消费量呈现缓慢增长趋势, 价格也达到200 元/kg, 这为宜宾大宗绿茶提供了出口机遇;特色茶叶消费增加势头明显。
三是世界人均茶叶消费量仍然处于低水平, 而且各国消费极不平衡, 人均消费较多的国家是利比亚、英国、卡塔尔、爱尔兰、斯里兰卡、埃及、中国;经济发达地区的茶叶消费高于欠发达地区。
四是国际茶饮料主要消费市场被联合利华等少数跨国企业垄断。
4 宜宾茶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4.1 生产安全、生态、健康产品
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 人们更加关注食品安全和品质;另一方面国际主要茶叶消费国家对茶叶贸易在质量安全要求上有着更加严格甚至是苛刻的执行标准。宜宾茶叶产业要生存, 要持续、健康地发展壮大, 就需要顺应发展趋势, 将质量安全上升到茶业转型升级的底部支撑战略高度。因此, 一方面应从政府层面, 执行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 保证主要茶叶产区优良的生态环境;对主要的茶叶公共品牌建立标准化生产体系和卫生安全体系;建立完善的质量监控和追溯体系。另一方面应从企业层面清楚认识市场, 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 严格地执行质量安全规定, 在生产安全产品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生态、健康产品。
4.2 深耕国内市场, 选择性开发国际市场
我国是绿茶的最大生产国和消费国, 在国际市场上绿茶消费还处于培育阶段。红茶的主要生产国在斯里兰卡、印度、肯尼亚等国家, 主要消费市场在欧美、非洲、西亚、中亚、南亚等地区。绿茶消费市场呈现高度集中性, 面对这样的市场, 产销企业面临激烈的竞争和挑战, 但是也存在众多的机遇, 更有利于企业制定和实施中长期营销策略。综合利弊关系, 建议宜宾茶企把开拓市场的着重点放在国内市场, 在巩固以往消费市场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宜宾早茶、生态茶、特色茶的优势, 积极开发和培育新兴市场;在对外贸易方面遵循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原则, 特别是在红茶营销上, 优先选择对外来品牌接受能力强、价格敏感度相对较小的新兴市场, 在取得一定国际影响力后再向传统茶叶消费大国渗透。
4.3 制定大品牌发展战略
品牌是推动产业不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之一。宜宾茶企多、茶叶品牌多, 宜宾茶叶产业同国内其他茶叶主产区比较, 在地缘经济、茶叶文化积淀、产业发展、市场开拓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距, 要想在众多茶叶品牌中脱颖而出, 成为行业的翘楚, 既需要好的产品, 也需要正确的品牌战略作为依托。“企业集团化, 品牌公共化”是国内诸多茶叶知名品牌在制定品牌战略方面的思路和成功模板。一是重点推广打造“宜宾早茶”“川红功夫”“屏山炒青”“筠连苦丁茶”公共品牌。要制定品牌推广的中长期规划;要深度挖掘品牌内涵, 将茶叶品牌融入到宜宾城市名片的宣传推广中;要严格管理公共品牌, 规范授权和使用。二是推动企业的整合, 打造3~4个企业集团品牌。大品牌的打造, 将会使小品牌进一步被边缘化, 企业要发展生存, 就必须自觉、主动地融入大品牌战略中, 寻求并建立利益联合体, 组建集团企业, 进一步消除本区域同业竞争、降低运营成本、合理利用有限资源, 实现规模化经营, 以获取规模化效益。
4.4 深度挖掘宜宾茶文化内涵
宜宾有3 000多年茶叶种植历史, 是世界茶叶的发源地之一, 茶叶历史上最早的贡茶——僰道贡茶出自宜宾, 这些源远流长的历史积蕴是提升宜宾茶叶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基础, 急需我们去系统整理和开发。一是编著宜宾茶叶发展历史文献。系统收集整理宜宾茶叶发展历史资料, 全面、详实介绍宜宾茶文化内涵。二是将品牌推广和茶文化传播进行紧密结合。三是启动宜宾茶叶文化保护和认证工作。
4.5 大力发展茶叶精深加工产业
从各大茶叶博览会上观察到, 国际茶叶技术创新不断发展, 如雀巢、联合利华推出的单杯式制茶机。国内主要茶叶生产企业为了不断拓展市场份额, 满足各类消费群体关于茶饮的新需求, 吸引新群体的关注和消费, 也都在积极进行产品创新探索。在茶叶包装上, 不局限于传统的塑料、铁盒等包装;在包装设计上, 更注重与社会、文化、经济现象和热点相结合;在产品内容开发上, 向健康、保健、功能性茶饮、低咖啡碱茶、复合型口味茶饮、茶元素添加食品等方向发展。宜宾茶叶企业要适应消费市场的变化, 不颠覆传统产品, 但也不要被其束缚;要解放思想, 积极创新, 结合自身实际, 不断丰富自己的产品结构, 满足消费者在感官、功能等方面的多样化需求。一是对茶叶消费市场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 分析茶饮消费的变化、需求、发展趋势。二是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和产品特点, 在维护和巩固好传统市场的基础上, 选择性地细分市场, 进行重点开发。三是引进或者委托利用先进的包装、加工工艺设备, 加强产品深度开发, 不断提升产品综合品质。四是积极与国内茶叶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合作, 分享和转化科技研究成果。
4.6 加大整体宣传推广力度
宜宾盛产早茶, 宜宾盛产好茶, 但茶香自散闺中, 未能远飘全国, 这是我们面临的现状。好的产品, 没有好的策划包装、宣传推广, 就不可能成为好的商品。宜宾茶叶急需加大整体宣传推广力度, 采取的方式应是立体的、综合的, 而不是单一的, 选择的媒介应是多样的, 但重点是互联网络平台。一是政府要建立统一的茶叶宣传推广平台, 对宜宾的茶叶发展历史、茶叶自然资源、茶叶经济资源进行系统、 详尽的介绍。二是政府要将茶叶的宣传推广纳入宜宾城市名片的传播中, 与本地的优势旅游资源、文化资源、经济资源相结合。 三是企业要善用互联网平台, 建设自己的宣传阵地。四是要充分开发、巧妙利用互联网, 如微博、微信等新媒介的传播力。五是要与知名的网络媒体开展深度合作, 形成常态化的宣传推广模式。
4.7 深度开展电子商务推广应用
威宁茶产业发展 第4篇
威宁县茶产业发展办公室
根据《贵州省威宁县40万亩高山生态(有机)茶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10~2020年)》及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安排意见,2010年我县计划新建茶园4万亩,实际完成3.91万亩,现将项目实施情况及资金投入使用情况汇报如下。
一,资金来源
到2010年全县共安排茶产业发展资金2611万元,其中,新增巩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茶园建设项目资金600万元、第一批“三江源”资金313万元、第二批“三江源”资金600万元,第三批“三江源”资金1000万元、2008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资金27万元、2009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资金29万元、2010年香炉山低产茶园改造资金42万元。
二,完成情况
今年按照《无公害优质高产标准化茶园建设技术规程》要求安排种植4万亩,实际种植约3.91万亩。其中,草海镇种植7447亩、炉山镇种植9377亩,双龙乡种植5072亩,幺站镇种植2918亩,金钟镇种植3160亩,东风镇种植9353亩,黑石镇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1198亩;哲觉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604亩。
由于受年前冰冻及四五月份天气干旱的影响,全县茶苗受灾面积15875.88亩,成灾11350亩。其中,草海镇受灾面积3723.86
1亩,双龙乡受灾面积2268.58亩,炉山镇受灾面积3906.93亩,么站镇受灾面积1458.76亩,金钟镇受灾面积1580.42亩,东风镇受灾面积2036.28亩,黑石镇受灾面积599亩,哲觉镇受灾面积302.04亩。
到目前为止,平均成活率约为60%左右。经初步查验,其中有4525.88亩还须补苗。
三,资金使用情况
截止2今年8月,合计使用茶产业发展资金1361万元。其中,2010年香炉山低产茶园改造42万元、2010年茶苗采购资金1319万元。
四,采取的措施
2010年入冬以来,威宁县在茶产业发展过程一是领导到位。成立了由农牧局、林业局、财政局、质监局、发改局、水利局、交通局、电力局等单位组成的领导小组,由县委常委、统战部长刘青松任组长,县委常委、副县长陈建成光和副县长祝德光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茶产业办公室,县农牧局局长罗永宽任主任、常务副局长李阳胜任常务副主任,同时,从相关单位抽调7名同志至茶产业办公室,全面负责业务工作;县农牧局副局长刘重林分管茶产业工作。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并明确了1名副科级领导亲自抓。二是措施到位。一方面采取茶苗公开招投标,并对翌年茶产业发展所需茶苗实行招标订单育苗,确保项目资金全部用在刀刃上,为确保2011年计划种植任务的顺利完成,已在炉山镇、草海镇、哲觉镇和麻乍乡共育苗1200亩;另一方面逐级分解下达新茶园建设任务,并认真签订责任书,确保相关单位人人有责、个个参与。三是宣传到位。县委、政府积极组织涉茶乡镇负责人、村级干部、种植大户赴湄潭参观学习茶产业发展经验,并引进贵州省茶科所在东风镇建立5000亩示范茶园;涉茶乡镇党委、政府组织工作组深入涉茶村组宣传讲解参与茶产业发展的惠民政策、威宁县发展茶产业的机遇和有利条件。通过广泛宣传,有力地调动了农民群众参与茶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是资金投入到位。五是茶苗验收到位。每一批茶苗调运到种植点后,均安排县纪检、植保、茶产业办公室工作人员现场抽样验收,凡达不到国家二级茶苗标准的不合格苗必须按验收比例扣减,县财政仅支付合格茶苗款。六是技术指导到位。县茶产业办公室的全体成员从2010年9月初开始分片把关,培训和指导农民群众科学种茶,并在实际工作中总结出了简单易懂的“十字”(牵线、深挖、打浆、踏紧、剪技)种茶经。七是督促检查到位。县乡督查组经常深入实地督促检查,发现问题立即纠正,有力地保障了新茶园的种植质量。到2011年3月10日前,全面完成2010年的种植任务并安排技术人员分片联系田间管理工作及抗旱工作。
五,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县是第一次大规模发展新茶园,因而在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由于劳动力不足、种植任务重,新茶园种植时不开种植
沟种植的现象比较普遍,对茶苗的生长有一定影响。
二是部分农民群众认为补助资金少,并对政府能否兑现补助资金和成功引进茶叶加工企业持怀疑态度,因而参与热情不高,极少数茶农甚至在种植茶苗时敷衍了事,不按茶产业办的要求和指导的技术规程操作,不打浆、不踏紧、不回土,造成茶苗在短时间内就出现死亡现象。
三是草海镇部分农民群众因种植反季节蔬菜已经尝到了甜头,对参与茶产业发展的抵触情绪相对要大,因而在草海镇的茶产业项目实施过程中比较被动。
四是我县冬春季节比较干旱,茶苗移栽后蓄水灌溉措施跟不上,茶苗成活率受到影响。在三月份的检查中,尚有85%左右的成活率,四月后的干旱造成了茶苗的成活率只有60%。
五是由于技术人员少,种植面积分散,茶产业办即无经费又无交通工具,因而技术指导工作顾此失彼,达不到钉死钉实的效果。
六是在茶地中普遍套种洋芋、荞麦,致茶叶生长的肥力和长势受到极大影响,茶苗生长受到抑制。茶苗成活后部分农户管理不当,导致部分茶苗受损。
六,下步工作打算
针对一年来茶产业发展工作的开展情况,对下步茶产业发展工作打算如下:
一是集中资金以点带面,打造亮点,即以3000至50000亩为一片,重点指导农民种植,种植一片巩固一片,稳扎稳打,不搞
大面积齐头并进,采取建设好一片再建一片的工作方法。同时,在每亩补助茶农242元的基础上增加农民种茶补助费以确保农民种好茶、管好茶的积极性。
二是超前安排茶苗补种工作,以挽回去年的损失和巩固所取得的成果。对已经成片死亡的茶园,不再补种,对部分死亡的茶园进行补种。在土质、气候都适宜种茶的乡镇应多作宣传、转变工作作风,纳入目标考核管理才能有利于奠定茶产业发展的基础。对群众抵触情绪较大、干部支持不力的乡镇或村组,不再安排该项目。
三是加大宣传力度,及时兑现成活率达标的茶农补助以充分调动农民种茶的积极性。
四是调整种植方法,对气候、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较好的乡镇采取本地育苗,就近移植的办法进行种植;对于土质干燥、气候干旱的乡镇采用茶果直播以保证成活率达到标准。
五是为使我县茶产业能够做强做大,增加农民收,应及时引进和扶持本县茶叶加工企业,让农民没有后顾之忧,提高农民种茶积极性。
六是抓紧对老茶园的保护和改造以及利用荒山种茶。我县老茶园有效面积在8000亩左右,集中成片在炉山—金种、小海—兔街、哈喇河—秀水、黑石—哲觉和么站—草海—双龙,结合老茶园的保护和改造,认真抓好荒山种茶工作,在适宜茶叶生产的荒山种茶,即不占用耕地,农民又能接受,这种方法虽然不显眼但能够增加农民收入并便于项目实施,因此,建议老茶园改造及荒
山种茶按新建茶园扶持标准给予农民补助支持。
七是根据全县的土壤化验检测结果,及时安排2011年至2012年的种植面积及2012年新建成茶园的订单育苗,保证我县的茶产业发展健康有序进行。
八是为确保新建茶园的成功,请县委政府安排水利和交通部门在新建茶园内修建蓄水池和耕作道。
九是建议设立茶产业发展工作的常设机构,充实技术人员,配备相应的办公用品以利于茶产业项目发展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