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课例范文(精选3篇)
散步课例 第1篇
散步东村,散步东村陆游,散步东村的意思,散步东村赏析 -诗词大全
散步东村
作者:陆游朝代:南宋 偶从北崦缭东岗,曳杖行歌踏夕阳。
一径入云多鹿迹,数家临水共渔梁。
野风萧瑟知秋早,社酒淋漓喜岁穰。
邻曲不须怜老惫,尚能寻句答年光。
散步课例 第2篇
余老师的课堂流程是这样的:
一、理解文意:试着给文章再拟一个标题, 表示你读出了课文的味道。
二、朗读课文
(1) 中速、深情地朗读课文, 好像作者写完文章后欣赏自己的作品一样。
(2) 读好文中的波澜, 好像你一个人在扮演着故事中的几个角色一样。
(3) 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好像你是带着深深的体会给人家作示范朗读一样。
三、以“字、词、句、段对人物的表现作用”为话题, 自选文句并联系上下文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评点。
说这节课是余老师“拿手”的好课, 是因为这节课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余式”风格:板块式教学 (全课分成三个板块) ;教给学生基本方法 (换题目以“整体感知”、美读的方法、品味语言的方法) ;点评等。
但我总觉得这节课缺了点什么关键性的东西, 虽然一节课45分钟是不可能将文本所有内容一网打尽, 但关键性的东西是不能忽略的, 这是什么呢?
那就是主题。
“主题”是散文的“灵魂”, “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玲珑剔透、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 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 (夏雨舟) 更准确地说是在颂扬“孝道”。
先是“我”孝:出门散步不忘带上母亲, 此一孝;母亲要走大路, 儿子要走小路, 我选择了母亲的选择, 此二孝。再是“妻子”孝, 支持我带上母亲散步, 支持我“走大路”的选择。三是“儿子”孝, “小路有意思”, 但遵从了“我”的选择。
“母亲”呢?我们看看这两个细节:“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 身体不好, 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 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母亲真的是“身体不好”怕出来吗?更深层的原因是不是怕给儿女“添麻烦”呢?她“变了主意”不就是“爱幼”吗?
这是多么和谐而充满着人性美的画图, 读完这篇文章, 有如接受了一次道德的洗礼。使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作了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
《散步》写于1985年。作者莫怀戚是为抒发一种“生命的感慨”, 最初是缘于一次与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谈话。
柯尔特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 大加赞赏, 说中国人的敬老爱幼, 是“文化的精髓”, 又说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 “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 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
莫怀戚说:“我们自己丢掉的, 发达国度的人却拾起来, 如获至宝, 这使我感慨不已, 开始重新正视这份看起来很陈旧已无什么油水的民族遗产。写作的念头就产生了。”
我们学习别人的文章, 只见字、词、句、篇、语、修、逻、文, 而漠视文章的“魂”, 是不是一种“不尊重文本”的表现呢?
恕我直言, 一节课、一篇散文、一篇伦理散文, 没有去抓“魂”或者说没有很好的去抓, 这节课的根基就发生了动摇, 余下的再精致的设计也只不过是技术主义的表演而已。从新课程的角度, 本单元的几篇文章都是关于亲情的:《风筝》———兄弟情、《羚羊木雕》———同学情、《诗两首》———母爱、《散步》———亲情。忽视单元的主题安排是否也是对文本的不尊重呢?
其实, 余老师没有在课堂很好体现《散步》的“魂”并不奇怪, 纵观他的课例, 大多“工具性”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教的法子”十分精致。我也赞成钱梦龙老先生说的“工具性”是语文的主要属性一说, 但“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 尤其是初中生, 是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我等教师不去刻意为之, 为语文而语文, 怕是有悖“传道授业”之师道也。
“主题”是散文的“魂”, 理所当然的应该成为课的“魂”, 失却了“魂”的课, 再精致, 也不过是漂亮的花瓶罢了!
散步课例 第3篇
关键词:传统教学;课改模式;比较与思考
不经意间,课程改革已进行了十余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也由“实验稿”变成了“审定稿”。十余年的课改总体上来看热闹非凡,成功的模式也不乏其例,江苏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江苏东庐中学“讲学稿,讲学合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山东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及山东济南洪楼中学导学模式都是其中广为人知的成功典范。
即使在我们乡镇乃至县级中学,虽然课改开展得不是那么风生水起,但是只要细心观察会发现,课改的理念已经如春风化雨般浸润教学实践。虽然有时还有那么一些忸怩与纠结,有时还有一些矛盾与挣扎,这也许是十年课改真正的成绩所在。
最近,县教育主管部门组织了一次培训。培训中,教师观看了两个语文课例。这两堂课一为传统课,一位课改课。将两堂课放在一起来看,两相比较,颇能引人深思。兹将比较及思考罗列其后,就正于大方之家。
一、两个课例
【课例一】课题:《海燕》——人教版《语文》八年级的一篇经典课文。这是一堂由本县A中学一位语文教师执教的传统常规课。教师由一段声情并茂的介绍导入新课,明确教学目标,然后小组合作自读课文,梳理字词之后,通过展示几个问题,在师生问答中解决课文理解的重难点,最后教师总结,启发学生思考文章给人的启迪。
【课例二】课题:《向日葵》。这是新加坡作家尤金的一篇文章,选自《读者》2014年10期,由本县B中学一位年青的语文教师执教。这是一堂有着鲜明课改特色的课例,整堂课分为课前演讲、文章解读、拓展延伸、感悟交流、习作展示几个板块,每个板块都是由学生主讲,教师很少讲解,只是通过提问或引导,从宏观上把握课堂的走向,整堂课的气氛非常热烈。
二、四处比较
两个课例本身没有必然联系,学校不同,学生不同,上课的时间与背景不同。但是把这两个课例放在一起来看,却自然引发我们的比较,而且这种错位的比较看起来似乎还别开生面。
课例设计的A学校是本县乃至本市都颇有名气的初级中学。该校近几年的中考在全县乃至全市都名列前茅,常有包揽全县中考前10名、前20名的壮举。在抓好中考成绩的同时,该校的社团活动也开展得卓有成效,并且获福建省唯一一所国家级“书法教育示范学校”称号,学生整体综合素质远高于全县其他初中。B学校原本是一所农村完中,近年农村高中缩编,学校的重心转向初中,三年前由乡镇迁至城区。课例中的教学班是该校八年级某班。
1.课堂气氛的比较。课堂气氛是给听课者最直观的第一印象。从整体素质而言,A学校的学生应优于B学校。因此,照一般的预想,课例一的气氛应该要好于课例二。可实际上,课例二的课堂气氛要远比课例一热烈、自由,学生的表现也更让人印象深刻。从课前的小演讲,到小组展示,到学生的问答,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突出,对文本的理解准确到位,情感体悟深刻,拓展习作出色。整堂课共有十一位同学走上讲台展示,个个表现优异,确实令人惊叹。
2.课堂形式与组织的比较。课例一是传统的课堂组织形式,虽然也有小组学习的形式,但并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展示,只相当于给了学生一段自读的时间。课堂组织以班级或者个人为单位。课例二则以小组为课堂基本组织单位,学生四人一个小组。学生不是统一面向黑板,而是小组围坐,这显然借鉴的是杜郎口中学的课堂组织形式。教学过程的组织,课例一完全由教师贯穿、过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整堂课的教学目标,组织简明,逻辑严密,环节清楚,过渡自然,时间安排合理,教学过程有序。课例二则由教师与学生“共同连串,双线组织”,教师隐身幕后,学生走到台前,十一位学生先后上台,分工明确,各负其责,有的介绍课文内容,有的交流人生感悟,有的展示自己习作,内容丰富,却不显混乱,能够看出组织者精心的构思与学生充分的准备。
3.教学目标的设定与达成的比较。两堂课的教学目标非常明确,两位授课者均在进入新课之初展示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明确了学习的方向。从目标的达成来看,则似乎不尽相同。课例一中,教师对《海燕》一课的教学重难点的把握非常准确,教学过程的安排也能在突破教学重难点上用心,问题的设计也展示了授课者对于突破重难点的思路。教师通过个别提问,展示重难点突破的思路,但由于提问面不广,很难确定全部学生都清楚理解课文的重点内容。教师肯定是懂了,但学生是否真正懂了还很难说。而课例二中,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介绍来看,学生对《向日葵》一文的理解是准确、到位的;从学生展示的诗歌习作来看,课堂延伸是纵深的;从学生交流的生活感悟来看,情感体悟是颇为深刻的。更重要的是,整堂课有一半以上的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参与到了课堂中。因此,从直观的效果来看,课例二的教学目标的达成要更好一些。
4.教学过程与环节设置的比较。课例一的教学过程与环节设置的着眼点显然更多的放在知识的传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之上。整堂课在导入新课之后,学生自读,字词梳理,朗读课文,分析内容,课外延伸,几个步骤环节围绕着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来展开。而课例二是教学过程与环节的设计则不仅有知识的传授(学生介绍课文),更有知识的拓展和能力的培养(课前演讲,小组展示,学生诗歌习作),还有情感的体悟与分享(分享关于“孝心”的故事与个人经历),面更广一些,点也更多一些,教学目标更多维,表现手段也更丰富。
三、几点思考
1.课堂变舞台。基层学校尤其是乡镇的基础学校实施课改势在必行,且完全可行。从学生的表现来看,课例二的学生整体素质未必优于课例一的学生,但在课堂的表现却明显胜出一筹,究其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精心准备,二是获得机会。尤其是后者,获得了机会,就获得了展示自我的舞台,有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就能够挖掘出学生的无限潜能。这告诉我们:给学生一个机会,学生就会给我们一个惊喜。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是完全可能,并且是完全可行的。这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教师应独具慧眼,去挖掘学生的潜能,将课堂由简单知识传授的场所转变成培养和展示学生能力的舞台。
2.功夫在课外。课例二整个课堂其实就是一个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那么在这个展示的背后应该有着大量的努力和付出。因此,要使这个舞台精彩,功夫不仅在课内,更应在课外。教师不仅要关注课堂的流程,更要关注课前的引导。就像一个大厨,不仅要把握火候,精于调味,还需要精心挑选食材。同时,教师显然无法包办课前知识的准备,因此,指导学生如何获取知识,如何处理知识,如何提升认识也是非常必要的。而这种能力的培养更不可能局限在有限的课堂教学过程之中。
3.启迪促智慧。传统填鸭式、满堂灌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就是传授知识。而在当今学生获取知识途径多元化的时代,这样的课堂已经很难提起学生的兴趣。课改课堂教学在形式上总是令人耳目一新,在课堂氛围上更加自由、热烈。但如教师在设计和引导课堂时,仅仅停留在展示的层面,那么不仅会引人诟病,而且将使注重实效的人对课改敬而远之。课改课堂教学应真正在知识的生成和能力的提升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智慧。这样才能使得课改教学课上热热闹闹,课后实实在在,用教学的实效获得课改的真正动力。
课改十余年,教育界的同仁都在摸索中前进,可谓筚路蓝缕。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课改还缺乏一个真正的内在的动力,而这个动力不仅需要制度层面上的改革,更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将课改进行到底,将课改落到实效之处。忝为人师,可不勉哉!
参考文献:
[1]周小蓬.《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践导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方国才.新课程怎样教得精彩[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3]赵国忠.中国著名教师的课堂细节[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