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管方法范文(精选6篇)
送管方法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2010年6月~2010年12月78例慢性疾病而需手术治疗,入院时外周血管细、管壁薄,一般治疗护士扎不起针的老年患者,年龄最大93岁,最小62岁,男19例,女41例。穿刺置管材料全部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BDVialon TM优质材料制成的静脉留置套管针,一般老年患者选择型号为24G的Y型静脉留置针。
1.2 方法
1.2.1 分组方法
按患者入院先后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用药、血管条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2 操作方法
尽量选择粗、直、易于固定、离开关节、活动方便的上肢浅静脉进行留置针穿刺。操作者准备好输液用物,将连接好输液装置的头皮针插入肝素帽并排气,常规扎止血带,消毒穿刺点皮肤待干后,旋转松动外套管,整个操作过程中操作者左手在穿刺点下方6~7cm处自始至终一直将皮肤向下及外两侧绷紧,使血管拉直固定[1],右手握住针翼以l5~30°角度缓慢进针,见回血后停止进针,再送外套管。
1.2.2. 1 观察组
留置针穿刺见回血后停止前行,操作者右手固定留置针芯并以针芯作支撑,由辅助护士将留置针外套管缓慢送入血管1/2~2/3长度[2],操作者再拔出针芯。然后在进针处覆盖3M无菌透明敷贴,并妥善固定留置针。
1.2.2. 2 对照组
见回血后右手拇指指腹顶住回血腔尾部拔出针芯,再将外套管部分慢慢送入血管1/2~2/3长度。然后在进针处覆盖3M无菌透明敷贴,并妥善固定。
1.2.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用SPSS16.0统计软件处理,计数资料检测结果用χ2表示,P>0.05为无统计学意义,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
2 结果
见表1。观察组送管成功率比对照组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非常显著的意义(P<0.01)。
观察组有2例在刚穿刺破皮进血管时在穿刺点处已有极轻微破例,其中1例由于已见回血因而选择继续进针送外套管,送管成功后在穿刺点用无菌棉签轻压2分钟;仍然输液成功成功,另1例在送管时患者欠配合握拳屈腕而致针芯前移刺破血管操作失败;1例穿刺未见回血刺破血管失败。
对照组有2例在穿刺进血管处破裂未见回血穿刺失。
3 讨论
3.1 从表1可以看出观察组穿刺回血后由辅助护士送外套管的38例中1例因意外送管失败,其余37例全部送管成功,另1例在刚穿刺破皮进血管时在穿刺处已有极轻微破例,但因已见回血而仍选择由辅助护士送外套管后,在穿刺点用无菌棉签轻压2min仍然输液成功,还有1例穿刺未见回血则穿刺失败;对照组2例在穿刺进血管处破裂未见回血穿刺失败,36例穿刺见回血由操作者单手操作送外套管的只有25例送管成功,11例送管失败,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操作者退针芯送套管时侯针芯刺破血管。
3.2 笔者研究的主要是外周静脉穿刺困难时的操作,患者皮夫松驰、皮下脂肪少、血管易滑动,操作者在整个操作过程中需要将穿刺部位下方的皮夫绷紧,以固定血管,以免在送管时血管扭曲、滑动,而对照组操作者右手单手操作送管退针芯时缺乏灵活性,在拔针芯送管时容易造成血管刺破而穿刺失败;而观察组是由二人共同操作,操作灵活,因此在送管环节成功率97.37%。
3.3 老年患者皮肤松弛,皮下脂肪少,血管弹性差,而经常输液的老年患者,外周静脉细、血管短、静脉壁薄、能寻找到的浅静脉就更少,而患者在手术前往往不愿进行中心静脉置管。即使手术后,由于患者静脉需静脉高营养治疗、输血及进行各种药物治疗,也需要建立两个静脉通道输液,这时侯为了保护血管,一次输液成功就尤为重要,而24G的静脉留置针的管径小、针芯短,其输液速度一般也能达到800ml/h[3],已能满足老年患者的外周静脉输液要求。
3.4 笔者通过比对、优选,认为此方法虽然要由二人操作,但辅助护士只是在穿刺后送管时才协助,大约只需要不超过1min。当遇到一外周静脉输液困难的患者,特别是老年长期输液的患者时,患者本来心理承受能力就差,而此类患者往往不是一针就能扎上,有时需要扎上两三针,结果带给患者的是痛苦、以及家属和患者的不满,而带给护士也是很大的心理压力,特别是医患关系紧张的现在,还有可能带给护士的是人身伤害。
综上所述,外周静脉穿刺困难的老年患者在使用静脉留置针输液时,左手在整个穿刺及送外套管的过程中自始致终一直在穿刺点下方向下向外两侧绷紧皮肤,右手握住针芯作支撑,由辅助护士协助将外套管慢慢送入血管的操作方法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比较研究外周静脉输液较困难的老年患者应用套管针穿刺时送管的方法,优选出提高老年患者静脉穿刺困难时输液成功率的方法。方法 将78例外周静脉穿刺困难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即观察组患者使用套管针穿刺见回血后操作者右手固定针芯作支撑,由辅助护士将留置针套管慢慢送入血管;对照组则由操作者右手拇指顶住回血腔尾部慢慢将外套管送入血管;两组在整个穿刺过程中操作者的左手在穿刺点下方自始至终绷紧皮肤。结果 两种送管方法的一次穿刺成功率在统计学上有显著的差异(P﹤0.01)。结论 在外周静脉输液困难的患者应用套管针时,操作者穿刺见回血后右固定针芯作支撑由辅助护士将套管送入血管的方法可以提高此类患者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提高患者对护士的满意度,减轻护士给此类患者输液时的心理压力。
关键词:老年患者,穿刺困难,辅助送管
参考文献
[1]成菊兰,张晓春,等.老年病人静脉留置针穿刺送管方法改进的临床观察[J].护理研究,2010,22(3B):815.
[2]宋效玲.老年病人静脉留置针穿刺置管方法的改进[J].护理学杂志,2007,22(13):55~56.
送管方法 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收集该院接受静脉留置针穿刺的小儿, 小儿入院后疾病类型为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毛细支气管炎、肺炎、腹泻等。分为:研究组 (接受单手送管) 和对照组 (接受双手送管) 。研究组和对照组平均年龄、性别分别为 (6.4±6.3) 岁、男性89例、女性111例、 (6.6±6.5) 岁、男性95例、女性105例, 两组性别, 年龄, 疾病类型无差异。
1.2 入选标准
(1) 患者外周静脉完整。 (2) 家属知情同意、配合研究者。
1.3 排除标准
(1) 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 (2) 血液系统疾病者。 (3) 恶性肿瘤者。
1.4 留置针穿刺方法
1.4.1 对照组
头皮静脉备皮, 四肢静脉扎止血带。由一名护士固定患儿。消毒皮肤, 旋转松动留置针护套并取下, Y型软管座旋转至留置针的左侧。左手拇指、食指呈C字, 无名指、中指、小拇指呈E字, 绷紧皮肤, 右手拇指、食指持针柄使针尖斜面向上, 呈15~30°进针, 回血后降低角度, 再进针1 mm。助手绷紧血管下方的皮肤。护士右手固定针芯, 边退针芯边用左手拇指食指指腹捏住Y型软管座向前推送套管, 至针芯全部退出[2]。
1.4.2研究组
准备工作同对照组, 将Y型软管座旋转至留置针左侧。右手拇指、食指持针柄, 使针尖斜面向上, 呈15~30°进针, 回血后降低角度, 再进针1 mm。左手绷紧皮肤, 右手拇指指尖在Y型软管座与留置针的夹角处向前推送套管, 食指、中指退出针芯3 mm, 将带针芯留置针全部送入血管内, 左手拇指固定留置针, 右手将针芯全部抽出, 贴无菌透明敷料贴[3]。
1.5 留置针并发症的护理
1.5.1 静脉炎
(1) 静脉炎好发于每日输液量大, 输液种类多的患儿中。对于此类患儿, 护士需要合理安排输液顺序, 如抗菌药物、高浓度氯化钾输入后采取低浓度液体输入, 减少对血管壁的刺激。对于输液量>500 m L的患儿, 要把握好输液速度, 避免快速输液对血管壁造成的冲击损伤。 (2) 对于血管的选择, 要考虑一下几点:弹性好、管径粗、远离关节的静脉;避免选择靠近关节的静脉;从血管远端选择穿刺点。 (3) 执行穿刺前, 执行无菌技术, 保证一针见血。 (4) 液体配置完毕, 立刻使用, 输液期间, 抬高肢体, 利于血液回流。 (5) 发现静脉红肿、硬结时, 立刻拔管, 给予硫酸镁热敷, 饮食中给予新鲜水果、蔬菜、喝银杏水, 可以改善微循环, 提高血管抗氧化能力。
1.5.2 感染
主要与护士静脉留置针操作技术不熟练、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有关。医院应该定期指导护士进行培训, 学习理论知识。此外对于营养状况差的患儿, 应该加强营养, 调整饮食结构, 增强体质。留置针使用前检查有效期限。
1.5.3 液体渗漏
进针角度小、固定不牢等因素有关。针对上述症状, 护士应该选择合适进针角度, 妥善固定导管, 穿刺后观察穿刺部位是否有液体渗漏, 皮下组织有无肿胀。
1.5.4 导管堵塞
与封管液种类、用量、患儿基础血管情况、置管时间等有关。针对这一现象, 护士要脉冲式正压封管, 套管针留置4~6 d, 避免肢体下垂。
1.5.5 皮下血肿
选择走向直、弹性好、回流通畅的血管, 把握好进针角度。
1.6 观察指标
对比 (1) 研究组和对照组静脉穿刺部位。 (2) 研究组和对照组并发症。 (3) 研究组和对照组留置针置管时间。
1.7 统计方法
本组研究数据采取SPSS18.0统计学软件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例数 (n) 表示, 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研究组和对照组静脉穿刺部位对比
研究组和对照组静脉穿刺部位 (头皮静脉、上肢静脉、下肢静脉)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研究组和对照组并发症对比
研究组和对照组并发症 (静脉炎、感染、液体渗漏、导管堵塞及皮下血肿) 发生情况分别为 (2例、1例、1例、1例、1例) 、 (7例、6例、8例、9例、7例) ,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研究组和对照组留置针置管时间对比
研究组和对照组留置针置管时间分别为 (5.3±0.4) d、 (3.1±0.2) d,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3 讨论
静脉输液是护士护理操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不完全统计静脉输液中约有35%~55%的患者曾经发生过静脉炎[4]。静脉炎发生后不仅给患者增加身体上的痛苦, 还为护士造成额外的工作负担。该研究中该文对小儿采取留置针护理方法, 静脉留置针生物相容性好, 对血管刺激小, 还可节约护士工作量。但是留置针穿刺时难免会遇到穿刺失败、并发症等问题。主要与护士穿刺时心里压力、技术水平、光线、血管基础状态等因素有关[5]。
该研究中对研究组操作时采取单手送管方法。有学者指出单手送管可以很高紧绷皮肤, 减少助手按压皮肤时引起皮肤出现皱褶。而且回血时左手绷紧固定皮肤不动, 不仅能固定肢体, 还能保持血管平直, 见回血后稍退针芯, 避免针芯触及血管壁, 引起血管内皮损伤, 破坏血管壁的完整性[6]。还有学者指出针芯支撑下不仅能据血管走行调整进针方向, 还避免外套管扭曲, 提高穿刺成功率[7]。发生静脉炎后, 护士可以采取以下护理措施: (1) 硫酸镁湿敷封闭于渗漏处或采取湿毛巾进行湿热敷。 (2) 红光照射加硫酸镁湿敷。 (3) 取鲜芦荟洗净, 用小刀刮去表皮, 将芦荟汁滴在病变局部。总之静脉炎的护理方法较多, 主要目的为减轻血管刺激症状、保护静脉, 避免有创伤性护理措施[8]。该研究发现研究组和对照组并发症 (静脉炎、感染、液体渗漏、导管堵塞及皮下血肿) 发生情况分别为 (2例、1例、1例、1例、1例) 、 (7例、6例、8例、9例、7例) ,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这与王丹等[9]学者在《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的护理与预防》一文中所提到的168例患者采用单手送管方法发生并发症 (皮下血肿13例、液体渗漏8例、套管堵塞5例、局部静脉炎6例、9例患者穿刺部位轻微感染) 相一致。可以看出单手送管方法能明显减少输液中并发症的发生。
小儿静脉输液是儿科护士护理操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静脉输液中约有35%~55%的新生儿曾经发生过静脉炎、感染、液体渗漏、导管堵塞及皮下血肿等并发症。引起小儿留置针相关性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较多, 如置入技术、穿刺部位、型号、材质、留置时间及输入药物等。该研究中针对上述问题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 在护理中根据小儿不同个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制定全面合理的静脉治疗安全管理制度, 减轻小儿的痛苦, 提高护理质量[10]。同样有学者对小儿采取单手送管和传统送管, 结果发现研究组在静脉炎、留置时间上明显优于对照组[11,12]。
因此, 该文认为与双手送管相比, 单手送管可以减少静脉留置针穿刺时并发症的发生, 对延长置管时间有积极作用。
摘要:目的 探讨单手送管在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中的价值。方法 方便收集2015年3月—2016年3月该院接受静脉留置针穿刺的小儿400例, 小儿入院后疾病类型为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毛细支气管炎、肺炎、腹泻等。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200例 (接受单手送管) 和对照组200例 (接受双手送管) 。对比1研究组和对照组静脉穿刺部位。2研究组和对照组并发症。3研究组和对照组留置针置管时间。结果 1研究组和对照组静脉穿刺部位 (头皮静脉、上肢静脉、下肢静脉)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2研究组和对照组并发症 (静脉炎、感染、液体渗漏、导管堵塞及皮下血肿) 发生情况分别为 (2例、1例、1例、1例、1例) 、 (7例、6例、8例、9例、7例)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研究组和对照组留置针置管时间分别为 (5.3±0.4) d、 (3.1±0.2) 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与双手送管相比, 单手送管可以减少静脉留置针穿刺时并发症的发生, 对延长置管时间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单手送管,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
参考文献
[1]金春燕.输液性静脉炎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J].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3, 3 (32) :319-320.
[2]张伟.输液性静脉炎的危险因素分析与护理[J].当代护士:学术版, 2013, 6 (11中旬刊) :11-13.
[3]胡洁容.静脉留置针的护理新进展[J].全科护理, 2015, 7 (10) :2605-2606
[4]廖春萍, 肖秀英.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4, 6 (5) :104-105.
[5]冷蓉, 欧艳凌, 蓝杏好, 等.使用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吉林医学, 2013, 34 (26) :5521-5522
[6]罗惠芬, 龙翠云.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护理对策[J].实用预防医学, 2014, 19 (4) :623-624.
[7]朱春香.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过短原因分析及预防[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9, 30 (23) :2974.
[8]李力红.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及护理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4, 27 (33) :68-69.
[9]王丹, 冯丽芳.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的护理与预防[J].护士进修杂志, 2010 (21) :1996-1998.
[10]由波, 逄艳珍.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J].中国基层医药, 2015, 19 (11) :1756-1757.
[11]张瑞芳, 胡莉丽, 高秀英, 等.护理干预在预防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的效果观察[J].河北医药, 2014, 34 (15) :2379-2380.
送管方法 第3篇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2月至2011年2月在新余市人民医院住院的患儿随机抽取70例, 年龄30min~1岁, 体质量在2.5~9.4.0kg, 其中男42例, 女38例, 隐匿性睾丸19例, 斜疝46例, 其余5例,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 两组年龄、性别、病情、营养, 血管弹性无显著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材料
除常规静脉穿刺输液所需要用物外, 备林华牌24GA静脉套管针, 3L透明膜, 5m L注射器抽吸3mL生理盐水。
1.3 方法
1.3.1 随机分组
住院号单号为实验组, 双号为对照组, 均选择额静脉、颞浅静脉或耳前耳后静脉为穿刺血管, 两组均由同一名技术熟练, 心理素质良好的操作者负责穿刺置管。
1.3.2 穿刺方法
(1)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穿刺方法, 先将套管针与输液器连接好, 排尽气体, 检查针尖与套管尖端完好, 常规消毒, 直径范围在5cm, 右手持针柄以15°~30°直刺静脉, 缓慢进针, 见回血后, 压低角度, 右手持针柄 (翼) 不动, 左手持Y型接口, 将套管全部送入血管, 再撤针芯, 打开调节器, 调节滴速, 用透明膜固定, 输液过程中不抽取输液管内空气或折叠输液管。 (2) 实验组采用负压穿刺单手送管法, 患儿取仰卧位或仰卧头测位, 先将输液器装置排尽空气, 用5mL注射器抽吸3mL生理盐水接头皮针与套管相连, 排气, 常规消毒, 松动外套管, 转动针芯, 助手用注射器抽取管内空气, 保持注射器在进针过程中处于负压状态, 或将输液管下段距终端滤器3~5cm处折叠, 挤去前端0.2mL水, 针尖面朝上, 右手持针柄以15°~30°进针, 回血后, 降低角度, 再沿静脉进0.2~0.5cm, 以确保软管在血管中, 右手中指缓慢拔出针芯0.5~1cm, 同时右手食指与拇指持Y型接口沿针芯将套管适量推入静脉, 使其在负压状态下针头缓慢刺入血管, 固定即可连接输液装置。
2 结果
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较, 见表1。
表1可见, 实验组穿刺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经χ2检验, χ2值=4.62,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
3 讨论
根据力学原理, 针头入血管后产生回血现象的条件是静脉内压力大于血管内压力, 当静脉内压力等于或小于血管内压力时, 则回血少或慢[1], 负压穿刺单手送管法比常用的穿刺方法置管成功率高, 观察组在穿刺时对将输液管施以负压, 输液管内压力降低, 穿刺时血管内的血就向压力低的输液管针头内流, 更容易回血, 用注射器施以负压能在针头进入血管后尽快见到回血, 从而判断穿刺成功, 避免了盲目进针穿破血管[2]。
常用的穿刺方法用右手固定针芯, 左手送管, 由于套管细小柔软, 小儿不合作, 不易绷皮固定, 送管难成功且易堵塞扭曲管腔, 而新方法穿刺送管时, 左手仍然可以固定绷皮, 只需右手中指与食指拇指的配合, 就可将外套送管入血管, 并进行抽吸[3]。
成功穿刺并留置小儿静脉套管针, 不仅减少了患儿因反复穿刺而造成的静脉损伤和痛苦, 避免了盲目找血管, 同时减轻了护士的工作压力和家长的心理压力, 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方法简单, 容易掌握, 值得推广, 应注意的是输液管负压不可过大, 致针头贴于血管壁, 使回流受阻, 影响判断效果, 一般用5mL注射器抽3mL生理盐水, 或折叠输液管后挤出0.2~0.3mL为宜。
参考文献
[1]焦冬梅.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护理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 2007, 11 (3) :286-287.
[2]祝益民, 赵祥文.儿科危重症监护与护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68-69.
送管方法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笔者所在医院儿科住院接受静脉输液治疗的婴幼儿162例, 共置留置针360例次, 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80例次, 男94例次, 女86例次, 年龄2个月~3岁, 平均年龄 (1.5±0.4) 岁;留置部位:手背89例次, 足背39例次, 头部52例次;其中腹泻病24例次, 急性扁桃体炎30例次, 支气管肺炎86例次, 肾病综合征11例次, 病毒性脑炎15例次, 其他14例次;观察组180例次, 男88例次, 女92例次, 年龄1.5个月~3岁, 平均年龄 (1.6±0.3) 岁;留置部位:手背86例次, 足背40例次, 头部54例次;其中腹泻病22例次, 急性扁桃体炎33例次, 支气管肺炎89例次, 肾病综合征11例次, 病毒性脑炎13例次, 其他12例次。两组患儿在病种、病情轻重、性别、年龄、留置部位等方面经检验,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直型、24 G密闭式静脉留置针, 选择病区4名临床经验丰富、技术娴熟的资深护士置管。对照组:选用常温下保存的留置针, 选择粗直、弹性好的静脉, 常规消毒皮肤后, 取留置针, 取下针管保护套, 旋转针芯以松动外套管, 左手绷紧皮肤, 右手持住留置针的针座, 针尖斜面向上, 以15°~30°角进针, 待外套管头端边缘进入皮下后再降低穿刺角度, 见回血后再缓缓进针2~3 mm, 左手固定外套管, 右手将针芯全部退出, 然后将外套管缓缓送入血管内, 最后拔出针芯, 用专用透明透气性敷贴非张力性固定[4]。观察组:提前4 h将留置针放于乐扣保温盒后存放于冰箱冷藏室内 (2℃~8℃) 密闭保存, 穿刺前取出, 选择粗直、弹性好的静脉, 常规消毒皮肤后, 取留置针, 取下针管保护套, 不必旋转针芯松动外套管, 左手绷紧皮肤, 右手持住留置针的针座, 针尖斜面向上, 以15°~30°角进针, 待外套管头端边缘进入皮下后再降低穿刺角度, 见回血后再缓缓进针2~3 mm, 以确保外套管进入静脉内, 然后左手不动, 右手大拇指指腹顶住外套管分叉处不动, 食指指腹顶住针芯的针翼向后用力, 退出针芯约5 mm, 使针芯完全退回软管内, 然后食指转至针翼下方, 拇指和食指持外套管的针梗, 沿血管走向将外套管与针芯一并送入血管内, 最后拔出针芯, 用专用透明透气性敷贴非张力性固定[5]。
1.3 评价方法
观察比较两组穿刺时外套管扭曲、送管打折、穿破血管的情况以及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了使观察结果具有可比性, 我们统计的是病区内4名临床经验丰富、技术娴熟的资深护士置管的结果, 但也要求病区内其他护士使用这两种方法置管, 调查她们对这两种方法的支持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 (93.9%) 明显高于对照组 (85.0%) , 穿刺时外套管扭曲、送管打折、穿破血管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调查发现其他护士对留置针冷藏后使用并保留针芯送管法支持率为81%, 高于传统置管法的19%。
例次 (%)
3 讨论
留置针的外套管采用Vialon导管, 在血管内由于体内温度可软化, 变得柔软, 减少导管对血管的刺激[6]。但在夏季常温下保存的静脉留置针, 外套管随着气温的升高也变得柔软, 在穿刺时遇到阻力容易扭曲、打折, 从而大大降低了静脉穿刺的成功率。观察组留置针使用前先冰箱冷藏, 通过物理作用使外套管遇冷后硬度增加, 进针遇到阻力不容易扭曲, 同时致冷后与针芯的结合力提高, 穿刺时可减小患儿皮肤对留置针外套管的剥离力, 可使进针速度加快, 针刺皮肤的时间缩短, 疼痛减轻[7,8]。表1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儿穿刺时外套管发生扭曲的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婴幼儿血管较细、表浅、分支多且多弯曲不直, 护理人员穿刺时谨慎小心, 手法就会过于轻柔, 导致进针速度慢, 角度小, 使留置针在皮层穿透距离过长, 由于皮肤层结构紧密, 外套管遇到的阻力就会加大, 更容易引起扭曲、回缩, 使置管失败[9]。表1观察组中2例穿刺时外套管扭曲均是由于穿刺速度慢、角度小造成的。另外, 传统置管法为了避免针芯与外套管粘连导致送管困难, 要求穿刺前松动针芯, 但如果穿刺时进针速度太慢或角度太小的时候, 松动后的外套管失去与针芯的紧密粘合在穿刺入皮时就会增高扭曲的几率, 观察组穿刺前不必松动外套管, 针芯与外套管紧密结合, 在穿刺入皮时很少发生扭曲现象, 穿刺成功后也不会给后退针芯造成阻力, 从而大大提高了置管成功率[10]。传统置管法送管时先将针芯全部退出, 然后将外套管送入血管内, 最后拔出针芯, 由于外套管失去针芯的支撑, 在遇到静脉弯曲、管腔较窄、充盈差的时候送管, 阻力会增大, 其前端触及血管壁时易发生折管, 遇到阻力如果认为外套管柔软穿透力差而强行送管还会穿破血管。观察组保留针芯送管方法外套管有针芯支撑能顺利送入血管, 不会发生打折现象, 因而提高了一次性置管成功率[11]。
从表1结果可以看出, 夏季留置针冷藏及保留针芯送管法置管能够减少穿刺时外套管扭曲、送管打折、穿破血管发生率, 提高一次性置管成功率, 减少护理工作量, 减轻患儿痛苦, 提高患儿及家属的依从性,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应注意留置针在放入冰箱冷藏室前要先置于经消毒过的包装盒内密闭保存, 避免受潮污染, 笔者用的是乐扣保温盒。并要加强冰箱的管理, 随时保持冰箱的清洁, 定期消毒。穿刺时护士应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有足够的自信, 进针时针尖穿透皮肤宜快, 不能犹豫, 穿透皮肤后再缓慢进入血管, 这样不但可以减轻疼痛, 还可以减少进皮的阻力, 不易引起外套管的扭曲、回缩。保留针芯置管法在退出针芯时, 为避免退针时将外套管一并带出, 大拇指指腹一定要牢牢固定住外套管分叉处, 同时送针速度要慢, 遇到血管弯曲有阻力时不要强行送管, 要调整送管方向慢慢送管, 或者绷紧皮肤的左手重新调整方向, 将血管拉直后再送管, 才会提高穿刺成功率。为了保证留置针的有效留置, 还要加强日常维护, 对家属做好健康教育。强化护士健康教育及日常维护的意识, 不要因为工作的忙碌而使健康教育和日常维护不到位, 而发生脱管、堵管、渗液、压疮等并发症, 使留置失败, 必然导致反复多次的静脉穿刺, 既造成患儿的痛苦, 又易使浅表静脉受到破坏, 使以后的静脉穿刺更加困难, 反而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嘱家属留置针留置在头部时, 哺乳、睡觉避免针侧, 留置针在下肢时, 抱孩子时一手穿过双垮把脚分开, 睡时双腿间置小衣服、小软垫分开两脚, 避免踢到留置针。护士每日接液体时除了观察是否通畅外, 还要打开绷带察看穿刺部位是否有渗漏、红肿、出血、感染, 有无脱管、折叠;观察固定的胶带、3M贴膜有无浮起、卷边、松脱, 针梗及肝素帽处皮肤有无破损或压疮, 同时更换肝素帽的固定位置。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静脉留置针冷藏及保留针芯送管防夏季打折的应用效果。方法:静脉输液治疗的婴幼儿162例, 共行静脉留置针穿刺360例次, 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180例次采用传统法置管, 观察组180例次采用冷藏后的留置针及保留针芯送管法置管, 并对其置管成功率及送管失败率进行分析。结果:留置针冷藏及保留针芯送管法置管的成功率高于传统置管法, 送管失败率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留置针冷藏及保留针芯送管法置管能够预防留置针在夏季中的折管现象, 提高置管成功率,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送管方法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来该院诊治的80例患者入院资料进行分析, 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有40例, 其中男23例, 女17例, 患者年龄为3~9岁, 平均年龄为 (6.3±1.2) 岁, 病程在1~6 d, 平均病程为 (3.5±2.4d;对照组有40例, 其中男24例, 女16例, 患者年龄为2~10岁, 平均年龄为 (6.7±0.8) 岁, 病程在1.2~6.5 d, 平均病程为 (4.2±1.1) d。研究中, 两组对其治疗方案等均完全知情权, 实验均通过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见表1。
1.2 方法
该次研究中, 两组患儿均采用BDIntimall-Ⅱ型密闭式静脉留置针 (苏州碧迪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 医护人员对患儿操作前要向患儿及其患儿家属说明穿刺的目的、重要性以及穿侧的必要性, 并做好患儿家属的思想工作, 尽可能让患儿及其家属能够配合工作。医护人员对患儿穿刺时要让患儿保持舒适姿势, 选择患儿手背等静脉较浅的位置作为穿刺部位, 穿刺时扎上止血带, 并采用0.5%碘伏 (或酒精) 对穿刺点进行消毒, 进行两次消毒, 然后医护人员取出留置针并将肝素帽旋紧, 并将穿刺针芯和套管进行放松, 对于对于松动时可以适当固定, 避免上下拉动, 避免对患儿血管等产生损伤, 然后取下针管护套, 医护人员在血管上方使针头与皮肤30°~45°角快速进针, 进针后沿着血管方法慢慢进针, 待看见回血后对照组采用常规穿刺置管, 待外套管全部进入患儿血管后拔针。实验组采用改良后穿刺置管方法, 见回血后再进0.2 cm, 然后利用左手拇指、食指等将软管夹紧, 并采用右手拇指、食指退针芯, 并利用右手小指沿着针相关方向进行牵拉, 将患儿皮肤固定[2]。
1.3 疼痛标准及观察指标
该次研究中, 观察两组患儿的穿刺成功率, 并根据国际常用疼痛评分法马克盖尔法[3]对患儿穿刺过程中的疼痛进行评分, 评分方法具体如下: (1) 无痛:患者在穿刺过程中能够主动接受穿刺, 并且患儿面部表情没有明显变化; (2) 微痛:患儿能够主动的接受穿刺, 且穿刺过程中面部表情没有明显变化, 且患儿微痛时间10 s; (3) 剧痛:患儿不能够主动接受穿刺, 且穿刺过程中哭闹比较严重, 部分患儿存在抵触[4]。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情况, 分为穿刺成功、穿刺失败。
1.4 统计方法
利用SPSS16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 (±s) 表示。
2 结果
该次研究中, 实验组穿刺后36例一次穿刺成功, 穿刺成功率为90%, 高于对照组 (26例一次穿刺成功, 穿刺成功率为6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该次研究中, 实验组穿刺是27例无痛, 无痛率为67.5%, 高于对照组 (42.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实验组穿刺过程中3例剧痛, 剧痛发生率为7.5%, 低于对照组2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该次研究中, 实验组3例出现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 低于对照组 (7例出现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5%) ,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静脉穿刺是临床上使用较多的护理技术, 这种技术目前已经成熟, 它作为一种比较先进的技术, 以其容易掌握, 能够长时间暴露、穿刺针头不容易移位, 能够有效的减少患者穿刺次数而在临床上使用较多。传统的手背静脉穿刺位置相对比较固定, 并且这种操作也相对比较简单, 操作也比较方法, 常常作为患者的首选穿刺部位。但是, 在临床上发现留置针穿刺和传统穿刺相比更加复杂, 面临着穿刺成功率低等缺点。而对于静脉穿刺而言留置管则成为了穿侧的成功关键[5]。临床上, 如何正确使用静脉留置针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穿刺成功率和送管率, 能够有效的减轻患儿痛苦, 从而减轻护士的工作量。
目前, 改良后穿刺置管方法在儿童静脉穿刺中使用较多, 并取得理想效果。该次研究中, 实验组穿刺后36例一次穿刺成功, 穿刺成功率为90%, 高于对照组 (26例一次穿刺成功, 穿刺成功率为6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这个结果和相关研究[6]结果类似。这种送管法和传统送管法相比优势较多, 传统的静脉留置针进行穿刺时患儿一般进针0.8~1.5 cm即可看见回血。这种穿刺法对于初学者而言效果理想。其原因主要在于采用这种方法穿刺时主要按以往头皮针穿刺静脉等方法进行操作, 它能够在看见针回血后将针芯与外套管一起送入患者血管内, 能够有效的减少针在患者血管内推或退等操作, 避免外套血管的弯曲或滑脱。但是, 这种送管方式也存在一定不确定性, 这种留置针针芯主要由不锈钢材料制成, 这种材料使得其硬度等比外套强, 将其一起穿入患者血管相当于12号针头的刺入, 容易引起针芯穿破血管壁而造成穿刺失败[7]。
该次研究中使用的送管方法主要在患者针刺见到回血后再进0.2 cm, 并且此时医护人员右手对针芯进行固定, 利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将外套管沿着针芯方向送入血管内, 然后再退针, 这种方法无论外套是否已经完全进入血管壁内, 由于穿刺过程中针芯没有变化, 只需要沿着血管方法推进即可, 能够保证外套管完全进入患者血管内。再加上这种送套方式在回血后再进0.2cm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将血管穿破的可能, 并且这种送套方法破静脉发生率也相对较低。这种送套方法和传统送套方法相比能够保证送套后有一定的支持作用, 避免了对患者血管的损伤, 能够有效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该次研究中, 实验组3例出现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 低于对照组 (7例出现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这个结果和相关研究结果类似。此外, 这种送套方式又避免了退针芯后送外套管, 它能够先将外套送入其中然后再退针芯, 从而能够保证所有的外套均在患者血管内。最后, 采用这种方法送管时利用右手的小指和无名指等沿着进针相反的方向进行牵拉, 能够有效的减少对皮肤存在的阻力, 从而能够保证送套力量的稳定, 确保医护人员能够沿着手指方法送管, 能够有效的提高穿刺率, 减少患者穿刺过程中的疼痛, 从而能够保证置管顺利又安全。传统的送套方法过于重视操作过程中的手术的功效, 在传统或改良方法中往往只注重充分发挥操作时所用手指的功效, 忽略了其他手术的辅助作用[8]。该研究中, 实验组穿刺是27例无痛, 无痛率为67.5%, 高于对照组 (42.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实验组穿刺过程中3例剧痛, 剧痛发生率为7.5%, 低于对照组2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这个结果和相关研究[9]结果类似。
根据经验:由于患儿刚刚出生, 其头皮静脉相对比较纤细, 再加上新生儿头皮松紧度、皮下脂肪厚度不同, 从而造成头皮静脉深浅度也不同, 再加上静脉穿刺容易造成新生儿疼痛而引起不配合等, 使得传统的穿刺模式并不能满足患儿治疗的需要, 并且需要两名医师进行操作, 大大浪费了医院的人力资源[10]。而临床上采用改良后穿刺置管方法效果理想, 这种方法穿刺成功率相对较高, 比两个人配合操作更有默契, 能够保证针芯不需要完全退出, 从而保证了套管具有一定的硬度, 使得对新生儿送管时更加顺畅, 避免了套管太软等原因引起血管的损伤。同时, 当新生儿入套管时如果感觉存在明显的阻力, 则表明套管尖端顶住了血管壁, 应该立即停止送入[11]。此外, 这种置管方法主要采取头皮回归后再固定, 能够减少患儿不适或者输液不通畅。此外, 置管时还应该加强新生儿护理。新生儿刚刚出世对于疼痛相对敏感, 在置管时家属应该加强新生儿护理, 可以给孩子喂养等方式减少新生儿哭闹, 避免新生儿置管时乱动等对置管产生影响[12]。
综上所述, 采用改良后穿刺置管方法对儿科患者进行静脉穿刺效果理想, 能够有效的提高患儿一次穿刺成功率, 减轻患儿疼痛, 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吴雪清, 林玉华, 李萍.三种静脉留置针穿刺的置管方法效果比较[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9) :226-227.
[2]黄雪霞, 吕艳, 马丽娅, 等.浅静脉留置针穿刺中双止血带双交叉结扎法的临床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 2007, 22 (9) :786-788.
[3]林丽君, 蔡玲芳, 陈秀芳.心理干预对提高儿科静脉穿刺依从性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0, 26 (3) :65-66.
[4]朱桂菊, 杜惠敏, 闫晓云, 等.小儿留置针穿刺技术及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 2012, 9 (8) :261-262.
[5]赵彩虹, 刘志勇.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送管新方法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 2009, 15 (17) :47.
[6]柳萍, 胡智霞.小儿静脉留置针两种穿刺方法的效果研究[J].中国中医药咨询, 2011, 3 (22) :341.
[7]余艳芳, 杨敏丽.小儿静脉留置针在夏季使用折管的预防措施[J].临床医药实践, 2010, 19 (5B) :525-527.
[8]黄梅, 刘金枝, 王爱荣.新生儿静脉留置针两种送管方法的效果比较[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8, 5 (11) :86.
[9]姜风荣, 包影, 初蓝.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实验研究[J].护理学杂志, 2012, 14 (21) :55.
[10]林芳, 吴超华, 赵霞玲, 等.腋静脉留置针在新生儿输液中的应用及护理[J].临床护理杂志, 2011, 9 (2) :76-77.
[11]郏丽娜, 潘玲丽, 尚琴芬.静脉留置针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应用及护理体会[J].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3, 11 (4) :134-135.
送管方法 第6篇
资料与方法
2014年1-5月穿刺静脉留置针200例, 其中<1岁患儿90例, >1岁患儿110例。试验组与对照组各100例。
材料:BD留置针, 3M敷贴。
操作方法:选择好患儿的穿刺部位, 向家长解释清楚, 指导并请家长协助固定肢体, 取卧位或坐位。将连接好输液装置的头皮针插入肝素帽中, 排尽气体, 扎止血带, 按规范消毒穿刺点的皮肤。然后旋转针芯松动外套管, 把留置针的Y型软管座转到右侧蝶翼下方。护士左手紧靠操作台面, 固定好患儿肢体或头部, 绷紧穿刺点皮肤, 右手握住蝶翼, 以15°~20°角度在血管上方进针, 见回血后降低穿刺角度5°~10°, 将穿刺针再推进1~2 mm左右确保外套管也进入血管内, 用右手的示指指腹抵住蝶翼的前端, 向后用力使针芯回退到外套管内2~3 mm, 然后拇指和示指捏住留置针Y型软管座平行缓慢地向前推送入血管, 送至适当的长度后, 左手拇指固定软管座, 患儿肢体不放开, 右手将针芯抽出, 松开止血带, 确认输液通畅后, 用无菌透明敷帖盖住穿刺部位, 再用长胶布整圈固定住肢体或头部, 注意松紧适度, 并标明留置时间。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静脉留置针穿刺情况。
结果
两组静脉留置针静脉穿刺成功率比较, 见表1。
讨论
单手送管法优点: (1) 解决了由于患儿不合作、躁动及皮肤松弛所致血管滑动引起的送管困难的问题。减少由于躁动使留置针在血管内来回移动, 对血管内皮造成的机械损伤, 有效地保护了血管。 (2) 节省人力:儿科护士工作繁忙, 人手少, 单手送管法往往一个护士就可操作, 大大节约了人力。 (3) 穿刺率提高了, 增加了家属对儿科护士的信任, 减少了因穿刺率低引起的纠纷。该方法不用换手, 左手可自始至终固定穿刺部位, 可避免枕头偏离方向。该方法经临床试验穿刺成功率高, 在抢救危重患者时发挥了重要作用,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单手送管法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方法:将200例进行四肢静脉留置针的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 各100例, 用双手退针和单手退针方法送管, 比较两组置管成功率。结果:试验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93%, 对照组82%。试验组一次性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试验组小儿静脉单手留置针送管方法有利于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单手送管法,静脉输液,婴幼儿
参考文献
[1]李婷婷, 吴雪玉.留置针单手送管在儿科的应用及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 2012, 10 (7) :98-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