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运用性范文(精选5篇)
实际运用性 第1篇
然而, 时下的品德教学, 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 往往局限于书本世界, 回避纷杂的现实生活, 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儿童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与周围的生活世界自然地联系起来, 品德教学就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 未对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触动和影响。而真正有效的教学, 必须能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 影响他们的心灵。所以, 品德教学必须回归儿童的世界、回归生活的世界、回归现实的世界, 让儿童自主实践, 才能让学生愉快地学习、积极地生活。下面, 浅谈笔者对《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生活性特征的理解。
一结合课程设置, 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热爱生活
学生的世界是精彩的, 也是纯真的。然而, 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现一些和课堂里、书本上、教师所讲的相矛盾的现象、事件, 产生许多困惑。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解决儿童每天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 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价值。在认识这些生活问题的过程中, 教学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等, 是自然的, 而不是外加的。走进儿童的世界, 听听他们在说什么, 看看他们在做什么, 想想他们有什么困惑, 便是我们当老师的应该做的事情。
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行为实践来实现的。在这样的课程中,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 不是“教”教材的人, 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 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儿童更多的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 动手动脑, 深切体验, 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教学时, 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 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 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生活中去, 从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 把德育寓于儿童的生活中, 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中形成。例如教学《春天在哪里》这一活动课时, 首先, 带领学生亲自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春天, 感受春天的美, 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生活中去;其次, 通过学生亲自体验春天、观察春天, 让学生了解春天不仅美丽而且充满生机, 使学生真正感受在大自然中的乐趣;最后, 通过学生自己的寻找、观察、感受体验春天, 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和春天接触。在接触中, 学生真正感受到春天带给他们的快乐, 享受大自然的美。由此, 内心深处自然生发出一种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二围绕课程内容, 指导学生发现生活、体验生活
教学, 需让学生用心去经历, 用心去体验, 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 体验人生的美好、艰辛, 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 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 让儿童的心灵变得敏感、细腻。而传统的书本教学只能形成知识的仓库、情感的沙漠。例如, 在上《主动做家务》之前, 我组织了一个“小鬼当家”的活动, 让学生当一天家, 从早晨买菜起, 安排好家里一天的生活, 洗碗筷, 收拾房间。课堂上, 让学生交流这一天的感受, 再想想你在做这些事情时, 最需要什么。有的说, 在理菜时需要帮忙, 有的说, 在感到累的时候需要歇一歇。我就说:“是啊, 你们的爸爸妈妈也和你们一样, 最需要这些, 请你把自己最需要的送给你的爸爸妈妈。”这种情感就是最真挚的、发自内心的。
在教学过程中, 我作为支持者, 为儿童的学习提供支架, 为他们的活动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引导儿童投入活动。例如教学《愉快的暑假》这一单元的第一个主题活动时, 我举办了一个“暑假生活交流会”, 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畅谈自己在暑假里的故事, 说一说自己的暑假之最, 交流一下自己在暑假里学到的本领。在活动中, 我收集从学生那里反馈的信息并将它们进行分类。如:快乐、烦恼、有趣、得意等, 并根据这些信息深入展开讨论, 让学生共同分享暑假生活的各种体验, 培养学生养成讲文明懂礼貌, 互相尊重的好品德, 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同时也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对新学期充满希望。
体验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三个基本环节之一。强化体验是增强小学品德与生活教育实践性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 学生才能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感悟, 在感悟中创造。例如教学《美丽的春天》这一活动, 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春天的美好和春天生活的乐趣, 在教学中我就组织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风力小玩具亲身参与各种春天的游戏活动。在整个游戏活动过程中, 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感悟到春天的美好和春天生活的乐趣, 同时他们也发现了风和风筝、风车、纸飞机等的关系, 懂得了如何更好地利用风的力量, 这就是学生感悟后的创造。可见, 体验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过程中是多么重要, 只有强化重视体验, 才能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 在感悟中创造。
三根据课程特点, 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发展, 在发展中生活
真理是在实践中才能体验其价值和科学性的。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 这是儿童道德认识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 使学生对学校品德教学产生怀疑, 从而削弱了教育的引导功能。我们的品德教学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 而是让学生亲自试一试, 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自己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 向现实开放, 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品德课上的认识, 不搞纸上谈兵。我在教学《讲文明、守秩序》时, 学生明理之后, 给他们十分钟时间自由活动, 做自己喜欢的活动, 尽量活动得开心。活动结束后, 教师做随机采访:“你活动了什么?活动得开心吗?为什么?你愿意以后一直这样活动吗?”通过实践, 学生心中都有了
课堂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它不但影响教学的进度和效果, 而且影响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格的发展。因此, 从现代教育理念出发, 课堂评价应当得到高度的关注和有效的改进, 努力使其不再是教师的单向度的“终审裁定”。
记得我在三年级示范教学《燕子》这课的第四小节时的经过是这样的:我在学生读了这一小节后, 问学生这一小节主要写了什么?马上有个学生说是“主要写燕子停在电线上”。这本来是可以的, 可是为了符合教本要求, 方便我继续教学, 我就问了一句“是吗?”有个见机的学生马上纠正说“不是, 是写燕子停在电线上休息。”这个答案正符合我心意, 我马上大力称赞说:“非常正确, 标准答案。” (当我说出这句表扬的话语时, 许多只高高举起的手, 刷的都放下了, 一只也没留下。) 我顺着学生的回答顺利的接着教学, 当在教学中解释“曲谱”时, 我否认了学生的“乐谱”, 指出课文中是指“歌曲的谱”。随后我介绍歌曲有哪两种谱时, 我直接告诉学生有两种, 一种叫“简谱”, 一种叫“五线谱”, 当有一个成绩有点差的学生准确地告诉我们什么是“五线谱”时, 我非常意外, (对于农村的三年级学生, 绝大部分是不知道五线谱的。) 很中肯的表扬了她, 说她见识广博, 同学们也不约而同的鼓掌表扬。 (因为这个学生平时在班上不爱说话, 成绩不好, 今天能回答出其他学生不知道的, 大家都为她高兴。) 接着我继续教学, 在课文的最后, 当同学们知道“几痕细线”指的是电线后, 我叫学生回答“细线”像五线谱上的什么?停在细线上的燕子又像五线谱上的什么?问完我为了鼓励学生回答, 说了一句“聪明的孩子一定能回答”。当学生回答说“这细线就像五线谱上的五条线, 停在细线上的燕子像五线谱上的 (一时答不上) ”我就赶忙帮他回答“音符”并表扬他“说得真好。”最后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
这堂课, 看似非常不错, 课堂气氛融洽, 达到了我想要的效果。可是, 课后大家讨论评价, 我发现这堂课的教学评价比较失败。就这堂课的教学过程而言, 可以看出我认真钻研了教材, 课前准备也比较充分, 课堂评价也没有简单粗暴的“硬伤”。然而, 我的每一步设计都是“步步为营”、意欲将学生“成功地”导向最后的结论, 我的评价 (尤其是几处含蓄的否定性评价) 变成了我操纵课堂的利器, 直至最后迫不及待地越俎代庖抢着帮学生说出“音符”, 至此, 一句“说得真好”仿佛飞机着陆一般, 让人长吁一口气大功
自己的行为标准。但有时学生的一些认识在生活中遭受挫折, 例如, 品德课上学了遵守社会公德, 乘坐公共汽车时不拥挤、给老弱病残让座。可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人争抢座位, 对老弱病残者视而不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校教育, 我们必须正视这种社会现实, 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是非观念, 按自己的是非观念去实践, 你有何感受, 人们对你有何评价。学生就有可能从人们积极的评价中、自己愉悦的情感体验中获得正确的认识, 建构起自己的内心道德标准。
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 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 告成!于是课后我总结了一下评价失败的原因:
首先, 教师过多地“一锤定音”, 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 教师以主人身份自居, 不断牵引和单向度的“终审裁定”, 显示出教师的主宰地位和话语霸权。比如, 为什么说“燕子停在电线上”就不行, 一定是“燕子停在电线上休息”才对呢?教师在潜意识中, 总是以前辈、长辈、知识化身自居, 动不动就说“是吗”“非常正确”, 俨然自己就是一个居高临下的发问者、决定者、评判者, 而学生只配做唯老师马首是瞻的应答者、顺从者、被判决者, 这样的课不但会禁锢学生的大脑, 扼杀课堂审美情趣, 而且会影响学生自主性人格的生成。
其次, 课堂评价过于极端。教学中, 当老师发现学生的答案正是自己需要的时, 就忘形的说出“标准答案”“和老师想的一样”“最正确了”等词句, 实际上这只让一个同学享受了最高荣誉, 却让大多数学生丧失了多角度、全方位思考的机会, 要知道语文知识范围广, 答案不是唯一的, 不一定书上的或老师的答案就是权威。否则, 长此以往, 学生的回答就会越来越单一, 思维就会越来越僵化, 思维能力不进反退。这真是得不偿失!
最后, 课堂评价使用了“褒一贬众”的用语。课堂上, 我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 用了让人不能接受的“聪明的孩子一定能回答”, 这种排他性的评价最具伤害性。以能否回答一个并无多大认识价值的问题来区分“聪明”与“愚蠢”, 而且还取决于谁有机会来回答, 这样的评价思想和方式万万不可, 会严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尊心。
综上失败之处, 希望老师们引此为戒。虽说这节课的评价有众多不足之处, 但也有闪光点, 我对一个后进生的中肯鼓励, 让该生树立了自信心, 不仅这堂课她听得非常认真, 积极举手发言, 以后的课堂学习她也都非常认真, 学习有了很大进步。所以课堂评价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 找准基点, 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 确实让我们的课堂评价起到促进课堂教学和学生发展的效果。在此后的教学中, 我处处、时时注意, 虽不能说完全不犯错, 可是能够尽量少犯, 自己的教学效果也有了很大进步, 师生关系更加和谐融洽了。
实际运用-财经词汇 第2篇
英:
Following are interesting or colorful expressions that are sometimes used to describe business finances and financial market situations:
Consortium
Group of companies formed to promote a common objective.
In the black / In the red
Company cash flow is positive / negative.
Black Friday
Sudden sharp drop in the financial market.
Cushion
Margin of safety for a corporation’s financial ratios.
Don’t fight the tape
Don’t trade against a market trend.
Don’t know
Wall Street slang for a questionable trade.
Fill or kill
An order to buy or sell a security which, if not executed
immediately, is cancelled.
Fortune 500
Annual listing by Fortune magazine of the 500 largest U.S.
industrial corporations, ranked by sales.
Gnomes of Zurich
Term coined to describe the financiers and bankers in
Zurich, Switzerland.
Gun jumping
Trading securities on information before it becomes
publicly disclosed.
In the tank
Slang term meaning market prices are dropping rapidly.
Killer bees
Those who aid a company in fending off a hostile takeover.
中:
下面是一些可以用来描述公司财务和金融市场状况的有趣词汇
集团
为了推动某一共同目标的实现而建立的`联合企业。
盈余
运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第3篇
在生活中发现、解决数学问题
教师要善于依据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精选“生活素材”,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转化为问题情境,引发学生主动参与求知的欲望。
例如:《观察物体》一课,在课始老师向学生展示一个大茶杯,让学生根据自己所看到的杯子的形状,在纸上简单的画出杯子的样子。学生在观察了几幅图后,会提出疑问:“为什么同一个杯子画出的结果会不一样呢?”会提出问题才会解决问题,学生喜欢把自己当作一个发现者,让他们提出问题之后,他们才有兴趣去解决“自己”问题。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经历观察物体全过程,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感悟出:站在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又如:《年、月、日》一课,学生在已经学习了“年、月、日”的有关知识后,让学生根据年历,观察二月份的天数,有什么发现?从学生十分熟悉的生活实际中,通过观察天数有什么规律,然后总结出平年、闰年的变化规律。
在动手操作中理解数学知识
在活动操作中,学生要动手、动口、动脑,他们在“做中学”,从指尖上获得智慧,在动作中找到知识。因此,让学生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尝试,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大胆地去猜测、质疑、发现,从而形成数学结论。
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在课堂上让学生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悟:什么是对称?什么是对称轴?不同的图形在对称轴数量上的不同?初步地“识”对称、体悟特征,再到引导学生“做”对称,深化体验,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去经历知识的形成、去经历审美想象、去感悟数学的自然美。
又如:《有余数的除法》一课,在课始设计十余道有关除数是5的口算除法,让学生完成后,观察并回答:“你发现了什么?余数与除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很多学生都能很快发现余数的规律,进而总结出“余数要比除数小”,后面的练习题,学生也觉得容易得多了,毕竟这是他们自己总结的规律。还有“倍的认识”“平均分”这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学生都可以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理解概念的第一手资料。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使其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
运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应用能力,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学生的思维就能活跃起来;而且在应用数学知识进行实践活动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中,也能逐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
例如:《数学广角》一课,教师将这节课设计成一个流畅的故事情境,带领学生参观重庆国际会展中心,将旅程中的数学问题呈现给学生,如“衣服的搭配”“线路问题”“破译门上的密码”“午餐搭配”“拍照”,让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解决这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又如:在教学统计时,让小组合作,分别统计:本年级参加兴趣活动小组的人数;学生喜欢看的动画片的情况;各班种植蔬菜的情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用统计来解决现实问题有了初步体会,对数据的获得、分类、不同的记载方法等有了亲身体验。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数学课堂教学,应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探索、讨论、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掌握学习数学的主动权,数学对于学生来说也就不会枯燥和乏味了。
参考文献
[1]常汝吉.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郑君文,张恩华.数学学习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3]钱守旺.感受数学课堂的魅力[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第4篇
一、创造切合学生实际的情景, 引起学生的兴趣
英语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英语, 把教学情境生活化, 就是把教学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 让学生亲自体验教学情境中的问题, 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逐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中, 教师如何在引入、传授、分析和拓展上有所创新, 对于其来说是个考验。教师应在学生的活动中不断穿插新的语言点, 联系实际恰到好处地引出正题, 把学生渐渐引入新课, 使机械性的练习变成创造性的练习。真实的问题情景, 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兴趣和思考, 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其中, 进行独立的或是合作的学习或探索, 在充分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的基础上, 重新设计活动的内容, 使学生在新的情景中习得语言, 在真实生活的新情景中运用所学语言,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新的知识, 可以马上运用于会话中。例如以下知识的讲解。———Your father is sleeping. Would you mind turning down the TV? ——— __ I’ll do it right away.A.Not at all;B. Of course;C.No way;D.Sounds good。句意:你爸爸正在睡觉。你介意把电视声音关小一点吗? 不介意, 我马上去做。Would you mind+动词-ing+...?固定句型的答语Not at all表示一点也不 (介意) , 故选A。我们在教学中应积极创造环境, 创设情境, 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感受语言、学习语言、运用语言, 使学生积极性提高, 思维敏捷, 接受知识。英语教学必须生活化, 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 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 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 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的生活情境之中。
二、巧设导入, 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学作为一门艺术, 在讲课伊始, 教师巧设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 激起学生的情感, 启发引导学生思维。导入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要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 有的放矢, 经常变化的、生动活泼的、好的导语能调动学生的大脑积极思维, 为下一步教学做一个铺垫。课前三两分钟时间, 短小精悍的导入, 根据不同内容和特点采用多样化的设计形式, 真正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导入的趣味性越高, 学生对导入的兴趣就越浓, 从而使学生在积极性高涨且对所学内容感兴趣之时进入学习。导入要言简意赅、引学生入胜, 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 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果教师在导入时叙述过多, 内容过长, 容易造成学生注意力的分散、兴趣的转移, 最终失去导入的固有目的。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进入课堂学习的状态, 唤起学生浓烈的求知欲,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活泼愉快地学习, 是实现课堂教学艺术性的关键步骤。借助直观教具导入新课, 把新旧知识巧妙地融于一体, 通过老师的不断引入, 学生对所要学的新知识有了初步的语感, 教师及时点明重点并通过直观教具尽可能地联系实际, 为学生提供大量练习的机会, 使之达到灵活运用的程度。这样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进一步理解, 体现语言知识的灵活性, 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教学中对新知识的导入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 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年龄特点和辅助教学工具, 精心组织, 灵活运用, 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掌握基本语法知识
语法是帮助达到交际目的的手段, 要真正掌握语言, 就必须掌握基本的英语语法知识。学生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 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学习和运用着语法。教师要通过归纳总结, 使重点难点突出, 条理清楚, 例句典型, 安排合理的板书, 让学生一目了然。语法知识在运用中为动态的、开放的、创造性的交际活动服务, 语法教学的目的是掌握学习语言的工具, 是用语法解释语言, 而不是让语法决定语言, 英语教学中将语法教学放在以实现真实交际意图为中心的交际活动中, 同时明确教会学生语法, 而不只是为了培养他们用语法分析语言的能力。英语语法主要出现在单词、句型和短小的文章 中, 因而语法教学要结合这些具体的学习活动, 让学生感知、体会和掌握一些基本的语法知识。英语教师在大量形象生动、直观有趣、 富有交际性的语言活动中对语法项目的关键之处略作点拨, 必定会收到比传统课堂结构更好的效果。例如下面知识的考查。———___ have you been away from your home-town? —Since 2011.A.How many;B.How long;C.How much;D. How often。这题选择题中:how long“多长时间”, 对某延续性动作提问;how often“多久一次”, 对动作发生的频率提问;how many“多少”, 后接可数名词复数;how much“多少”, 表示数量, 其后面接不可数名词, 也用来询问某物的价钱、价格。答语Since2011是一段时间, 故选B。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已获得的感性认识, 归纳、概括其特点, 使英语语法的交际中呈现形象化、交际化。语法能力是交际能力的组成部分, 不应在孤立的单词或句子中进行教学, 应该在交际活动中将零碎的语法点和真实有效的语境结合, 达到学生学得轻松、兴趣浓厚、求知欲强烈的效果, 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展示。
四、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化学在实际中的运用 第5篇
以不同的食品添加剂如着色剂、调味剂、防腐剂、营养强化剂和近几年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中非法加入的一些有毒、有害物质为背景进行命题。考查有关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制取以及危害等化学知识。
例1 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乙烯可作水果的催熟剂
B.硅胶可作袋装食品的干燥剂
C.福尔马林可作食品的保鲜剂
D.氢氧化铝可作胃酸的中和剂
解析 乙烯可以作生物调节剂,催熟果实,A项正确。硅胶具有吸水性,可以作干燥剂,B项正确。福尔马林中含有的甲醛具有毒性,不能作为食品的保鲜剂,C项错误。氢氧化铝具有两性,可以中和胃酸,作胃酸中和剂,D项正确。
答案 C
[能源问题与化学的联系]
“节能减排”与“低碳”是近年来的社会热点,在能源日益短缺和环境不断恶化的今天,同时也是世界性的热点问题。以此为背景考查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燃料的充分燃烧、能量的相互转化以及反应热等知识,也是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角度,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例2 化学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铁表面镀锌可增强其抗腐蚀性
B.用聚乙烯塑料代替聚乳酸塑料可减少白色污染
C.大量燃烧化石燃料是造成雾霾天气的一种重要因素
D.含重金属离子的电镀废液不能随意排放
解析 锌的化学性质活泼,生成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铁被保护;另镀锌层破坏时,由于锌比铁活泼,其优先氧化,铁被保护,A项正确。聚乳酸塑料易降解,而聚乙烯塑料难降解,是产生白色污染的主要污染物,B项错误。化石燃料燃烧时生成大量的二氧化碳,同时生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还能产生大量的粉尘等有害颗粒物,故大量燃烧化石燃料是造成雾霾天气的一种重要因素,C项正确。随意排放含重金属离子的电镀废液会造成水体污染,D项正确。
答案 B
例3 烟气脱硫能有效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实验室用粉煤灰(主要含Al2O3、SiO2等)制备碱式硫酸铝[Al2(SO4)x(OH)6-2x]溶液,并用于烟气脱硫研究。
[酸浸][过滤Ⅰ][调pH=3.6][过滤Ⅱ][吸收][热分解][粉煤灰][H2SO4溶液][CaCO3粉末][含SO2烟气][SO2][滤渣Ⅱ][滤渣Ⅰ]
(1)酸浸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滤渣Ⅰ的主要成分为 (填化学式)。
(2)加CaCO3调节溶液的pH至3.6,其目的是中和溶液中的酸,并使Al2(SO4)3转化为Al2(SO4)x(OH)6-2x。滤渣Ⅱ的主要成分为 (填化学式)。若溶液的pH偏高,将会导致溶液中铝元素的含量降低,其原因是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3)上述流程中经完全热分解放出的SO2量总是小于吸收的SO2量,其主要原因是 ;与吸收SO2前的溶液相比,热分解后循环利用的溶液的pH将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解析 (1)粉煤灰中的Al2O3能与H2SO4反应生成Al2(SO4)3,而SiO2不能与H2SO4反应,因而滤渣Ⅰ为SiO2。
(2)调pH时Al2(SO4)3与CaCO3反应生成微溶物CaSO4,因而滤渣Ⅱ为CaSO4。溶液中存在Al3++3H2O?Al(OH)3+3H+,CaCO3+2H+=Ca2++H2O+CO2↑,溶液的pH偏高,碱性增强,会促进Al3+水解,铝元素容易转化为Al(OH)3沉淀而导致溶液中铝元素含量降低。
(3)+4价S具有较强还原性,溶液中的SO32-容易被氧化为SO42-。SO2在水中溶解度较大且SO2溶于水生成H2SO3,在加热时部分H2SO3会被氧化为酸性更强的H2SO4,因而比吸收SO2前酸性增强,pH减小。
答案 (1)Al2O3+3H2SO4=Al2(SO4)3+3H2O SiO2
(2)CaSO4 3CaCO3+2Al3++3SO42-+3H2O=2Al(OH)3+3CaSO4+3CO2↑
(3)溶液中的部分SO32-被氧化成SO42- 减小
[环境问题与化学的联系]
环境问题、化学和资源的开发利用越来越受到人类的重视。以环境污染、环境治理、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绿色化学思想为素材的高考题也越来越多,我们应该更加关注有关环境污染原因和环境治理的新技术、新方法及其原理,在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充分利用绿色化学思想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例4 雾霾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与健康。某地区的雾霾中可能含有如下可溶性无机离子:Na+、NH4+、Mg2+、Al3+、SO42-、NO3-、Cl-。某同学收集了该地区的雾霾,经必要的预处理后得试样溶液,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实验:
[试样
溶液][过量
Ba(OH)2(aq)][Δ][Δ][CO2][H+][H+][Al/OH-][气体1(遇湿润红色石蕊试纸显蓝色)][溶液1][沉淀1][沉淀部分溶解][沉淀溶解并放出气体][沉淀2][溶液2][气体2(遇湿润红色石蕊试纸显蓝色)][溶液3]
已知:3NO3-+8Al+5OH-+2H2O[△]3NH3↑+8AlO2-
根据以上的实验操作与现象,该同学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
A.试样中肯定存在NH4+、Mg2+、SO42-和NO3-
B.试样中一定不含Al3+
C.试样中可能存在Na+、Cl-
D.该雾霾中可能存在NaNO3、NH4Cl和MgSO4
解析 由气体1的性质及生成过程知,原试液中含有NH4+;因为在碱性条件下,由气体2的性质及生成过程、题给反应信息知试液中含有NO3-;由沉淀1的性质知其成分为BaSO4与Mg(OH)2,故原试液中含有SO42-、Mg2+;沉淀2中肯定含有BaCO3,由已知信息无法确定溶液中是否含有Na+、Cl-。综合上述分析知A、C、D项正确,B项错误。
答案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