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公安局四十年变迁(精选2篇)
市公安局四十年变迁 第1篇
2018江西军转干申论热点:四十年职业变迁传递出的信号
新职业让社会分工更加细化多元,让社会生活更丰富多彩,也让就业形态、劳动关系悄然改变。了解职业变迁的必然,有一定的危机意识,用新的技能、素质武装自己,劳动者便可以站稳自己、贡献社会。
新华社6月24日的报道聚焦了40年来的职业变迁——铁路扳道工、弹棉花手艺人……这些职业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已经陌生;“无人机飞手”、程序员……40年前未曾预料到的职业如今却在走红。改革开放40年,改变的不仅是经济体量,也改变着社会分工。
职业变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科技进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一种见证。多年以前,下饭馆是很多人家的奢侈选择,而现在外卖小哥可以将诸多饭馆的美味送到百姓家门口;今天,陪人锻炼身体的私人教练,还有衣橱整理师、遛狗师等,多年前几乎不为人所知。
纵观职业的变迁可以发现,其一,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在朝着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一些曾经靠体力完成的劳动和工作,现在借助工具、机器可以完成得更好更高效,所以诸如铁路扳道工、铅字工等职业消失了。其二,第三产业因为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也因为人们需求的升级,出现不少新兴职业,比如从厨师到中式烹调师、西式烹调师,再到烘焙师、营养师;从理发师到美容师、美甲师;从兽医到宠物医师等。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将有更细分的市场需求,进而不断催生出一些新兴职业。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编制的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与1999年第一版相比,新增347个职业、取消894个职业,共计减少547个职业。职业数量的减少并不意味着就业机会的减少,但至少说明不少劳动者要面临新的职业选择和规划。
无疑,职业变迁对劳动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挑战。原来有些工作只要具备基本的体力就可以胜任,而现在则往往需要长点儿新本事。比如,有的企业为提升仓储物流的效率建设了“无人仓”,实际上并非完全无人,而是用机器、设备代替诸如搬箱子、打包货物等简单枯燥和重复性的劳动,让人去承担机器人不擅长的工作,让人去值守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岗位。
即便是依然存在的职业,对从业者的素质和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在崇尚健康生活的当下,厨师懂一些营养搭配、科学饮食,将更有竞争力。而在资讯发达、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不少传统媒体从业者都在积极尝试向新媒体学习和转型。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要想不死在沙滩上,需要的是与时俱进。
职业的消失、细化、新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对劳动者而言,要跟上时代脚步,就要居安思危,努力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不管时代如何变迁、职业如何消长,劳动者的核心竞争力始终是勤奋、好学、创新。
当然,需要升级的不止是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还有方方面面与之相关的内容和细节。比如,工会组织要积极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创新职业技能培训模式、改进技能评价方式、拓宽职业发展空间;企业要积极落实相关政策,为职工培训创造更多条件、提供更多支持;职业教育工作要不断改革,努力提升劳动者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此外,有关劳动保护保障、劳动者权益方面的法律法规也应及时建立健全,对诸如外卖送餐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兴职业的规范当尽快出台。
新职业让社会分工更加细化多元,让社会生活更丰富多彩,也让就业形态、劳动关系悄然改变。了解职业变迁的必然,有一定的危机意识,用新的技能、素质武装自己,劳动者便可以站稳自己、贡献社会。
市公安局四十年变迁 第2篇
一、本个案研究背景
近百余年来,“现代性事业借由学校(尤其是小学)这一制度形式将其触角渗透到乡村的每一个角落,文字和学校一度成为村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1]“乡村学校已经成为乡村社会和乡村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学校自然成为乡村的文化中心,也是乡村连接外面世界的桥梁,教师是乡村的知识分子,在村民中具有很高的威望。”[2]在此意义上,毫无疑问的是,现代学校就是现代村落的一部分,作为教育机构,其肩负着农村基础教育的使命。多年来,“乡村学校为我国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立下了汗马功劳。”[2]
然而,近十余年来,农村学校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和生存危机,在通向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大量的农村学校走到了历史的尽头。中小学布局分散、办学条件差、学校和班级规模普遍较小,师资水平低、教学质量差,难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及其子女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2],农村学龄人口的减少,有效促进教育公平和城乡基础教育得以均衡发展[3]等原因被认为是“撤点并校”的主要原因,而“撤点并校”的指导思想则是学校布局调整。
在我国社会各领域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学者们丝毫没有反对甚至责怪农村学校的布局调整,反而认为布局调整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4]而且,“学校布局调整是区域教育发展中的经常性工作”。[3]然而像近十余年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力度之大、涉及面之广、行动之迅速,历史上前所未有。布局调整的结果使大部分乡村学校消失了”。[2]有研究已经发现,2000~2010年间,中国农村平均每天消失63所小学、30个教学点和3所初中,也就是说,每隔1小时就有4所农村学校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且这种现象仍然在蔓延。[5]而正是这种大有重新回到“文字不下乡”的趋势构成了“当前中国农村最为显著的教育事实”,[1]同时也成为农村教师、学者、家长、新闻媒体、教育行政部门乃至国家领导人持续关注的重点话题。
从大量的关于农村学校关停的报道中可以得知,我国有不少的农村学校,它们并不是因为缺少学生或教师而走到其生命的尽头,而是在多种人为的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被动地提前结束了其培养人才和乡村文化交流的使命。农村教育的不振和败落所造成的直接后果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是大量农村家庭和学生面临着新出现的上学远、上学贵和上学难甚至辍学等现实,有些家庭不得不因孩子上学而面临异地分居和骨肉分离的困难。另一方面是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体现在校舍及图书设备的损失上。当学校不再成为师生合法的去处和活动场所时,这些农村学校(其中许多为希望小学)就成为“空心”场所和荒凉地带,长期被废弃、被闲置,门可罗雀,无人问津。当然也有部分学校被当地不同主体补偿性地利用起来,如果说部分农村学校变成当地的养(敬)老院,就像本文中的个案学校一样,那还是好的,至少一些孤寡老人还可以不同程度地得到一些照顾,仍然体现出一种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而有些农村学校的命运则更为不同,它们中有的成为农民办理红白喜事的场所,有的则成为打谷场或晾晒粮食的场地,还有的成为养鸡场和垃圾回收站,等等,不一而足。
新世纪以来启动并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曾一度被认为是发生在城里的故事,[6]而如今在我国社会迈向现代化和举国上下大力推动城镇化的进程中,学校教育活动也仅仅可以发生在城里吗?正如学者之所问:“难道农村教育的现代化就是要取消农村教育、进城上学吗?”[7]本个案研究的开展,正是基于我国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仍在继续的背景下进行的,尝试探索在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过程中,作为衰落学校中的部分学校的发展与命运走向是否都与“撤点并校”有关,有无其他因素在起作用。
二、T小学相关情况介绍
本个案学校(T小学)所在地为山西省北部城市所辖的一个国家级贫困县,该县属于典型的农业县,共有人口20余万人,行政村220余个。T小学所在村是一个行政村。据统计,1987年到1988年有381户人家,共计人口924人。2008年有211户,总计621人,男316人,女305人。60岁以上140人,外出打工82人。常住人口402人,“飞农户”(1)人口219人。
据统计,从1968年以来的四十年间,从该校毕业的学生已经取得博士文凭的有3人,取得本科文凭的有7人,取得大专文凭的有10余人,高中学历的有30余人,师范毕业的有5人。另外,从该校毕业的还在继续上学的学生和本应该在该校上学的学生共计119人,男生66人,女生53人。这部分在校生的基本情况是:研究生1人,本科6人,大专1人,技校5人,高中18人,初中37人,小学51人。
三、四十年间T小学变成了养老院
将近40个年头,从昔日的古庙,到后来条件稍好的土木瓦房,到再后来项目援助的希望小学,都是T村适龄儿童读书识字的园地。虽然三易校址,不但没有破坏学校的结构和性质,反而扩充了学校的规模和硬件,增添了学校的生机和活力,因为它们都是儿童求学的启蒙地。下面是T小学校址变迁路线示意图:
下面是T小学师生人数在40余年间的变化统计表:
注:表中部分跨年度间的数字为约数
1968~1977年,T小学设立在该村的古庙里,是五年制小学,有3个教学班,教师3名,学生70名。学生每天学语录,上街搞游行和宣传。1978~1987年,学校已经搬迁到条件较好的土木瓦房,设置有初中和小学两个部,教师13名,学生150名。“抓教学质量,抓普及,抓入学”成了T小学发展史上的重点话题。1988~1997年,初中撤走,只剩小学。教学班6个,教师7名,学生100名。T小学是中心校(分管J小学、X小学),教学质量稳步上升。1998~2000年,学校又一次搬迁,更名为“T村希望小学”,有6个教学班,教师9名,学生100名。2001年,教学班6个,教师8名,学生80名。2002年,教师5名,学生30名,学前班开始私立。2003年,教师4名,学生20名。2004年秋季开学时,教师2名,无学生,学校倒闭。只有校长和一名教师保留,作为留守。2005年秋季开学时,高薪聘请年轻教师2名,年轻校长1名,“学校半死不活地启动了”(教师访谈),学生只有10人(其中一年级3人、二年级4人、三年级3人),就这样只维持了一年的时间,到了2006年底2007年初,学校终于又倒闭了。至此,“学校再也没有起死回生的余地和力量,学校戏剧性地变成养老院了”(某校长语)。没有了学校,乡村文化的气脉也被割断,乡村文化的精神也消失了。
四、学校衰落原因分析
T小学在将近40年间走完了它艰难的历程。然而,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其从一所规模较大的中心学校在短短的20年间走向衰落,以至于关门停学呢?主要原因如下:
1. 学校管理受行政力量干扰多,教育质量下降
在农村小学,学校往往受着多重机构的领导。不仅受乡教委的直接领导和管理,县教育局的间接领导和管理,还受村委会、村干部的旁侧“领导”和管理。反映认为,在农村小学,校长没有管理学校的独立自主权,任何有权力的人都可以对学校事务横加干涉。乡镇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干涉频频,学校发展失去了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校长更换频繁就是一例。从1994年到2004年的10年间,仅校长就更换10次之多,平均每年更换一次校长。有时一年内更换两次,比如2003年到2004年更换两次,2005年到2006年更换两次。许多时候,村干部以村委会名义的领导和管理几乎达到了干扰甚至破坏的程度。例如,某年,村小学的幼儿教师的选聘就是由村干部指派,甚至闹出了14岁少年任教幼儿教师的笑话。这样,学校教育质量日益下降,其在村民心目中的地位急剧下降,家长只能另觅新路,将孩子转入私学。
2. 学校管理缺位,教师缺乏职业道德,教学质量下滑
学生家长反映,近些年来,农村公办学校部分教师的不负责任也是造成学生流失的一个原因。家长认为部分教师态度不认真,有的教师忙于农活,“某某老师还没下课就跑到自家地里锄地去了,你说他能教好书吗?”“某某老师种的地比农民还多”(家长访谈)。部分教师职业道德极其低下,教学时间在办公场合进行娱乐活动,影响十分恶劣。“有些老师在上课期间打牌”,“某某老师在办公室打麻将”(家长访谈)。其原因有二:一是部分教师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责任心低下;二是校长的领导和管理能力低下,缺乏完善、严格的学校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
3. 私立学校的发展与冲击
(1)私立学校管理严格,吸引家长注意
从访谈中得知,在学校管理上,私立学校远比公办学校严格。私立学校从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到对后勤服务人员的管理都是十分严格的,而不会出现公办学校里出现的一些管理缺位和混乱。仅这一点就引起了广大学生家长的关注。在家长看来,只要学校管理严格,管理上绝对抓得紧,他们就认为是好的,愿意把孩子送进这样的学校。
(2)私立学校学生考试成绩“高”,赢得家长重视
对于私立学校管理严格这一点,不仅得到了家长的认可和赞同,公办学校校长和教师也是认可的。但说起私立学校的教学质量,家长和公办教师就有了很大的分歧。转入私立学校的学生家长认为,私立学校不但管理严格,而且教学质量也高,因为考试成绩高。
4. 家长对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的认识不全面,盲目跟风,纷纷转私学
无论是从家长访谈来看,还是从教师访谈来看,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是:村民对于公办学校和私立学校的认识不够全面。一位有着40年教龄的老校长语气平缓然而坚定有力地说,私立学校“教学质量不高,但是考试成绩或表面教育质量较高”(某校长访谈)。原因是私立学校在考试操作上有舞弊行为。几位老教师联合反映:“私立学校在考试前将考题卖(讲解)给学生,考试成绩能不高吗?”(教师组访谈)还有,私立学校在学生考试成绩填写上也有造假行为。听得出来,显然他们的情绪有些激动了。“可家长就信这一套”,“家长认为考试成绩高,教学质量就高,考试成绩低,教学质量就低”,“家长通知书上写多少分,家长就认为他的孩子考了多少分”,“家长不管分数是怎么得来的,反正考得高他们就高兴”(教师组访谈)。几位教师越发激动,有的教师为家长被蒙蔽还不知情而落了泪。
学生家长只看到了公办学校的缺点和私立学校的优点或表面情况,而没有看到公办学校的优势和私立学校的不足。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有这样一句俗语很可以形容村民对于公办学校及其教师的看法和态度,那就是“当乡不养当乡人”“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不少家长反映,学校里的老师他们都很熟悉,并认为他们教学水平不高,还认为老教师不如年轻教师,老校长不如年轻校长,“人家私立学校的校长、老师都是年轻的”(家长访谈)。其实这种观点是不能成立的,因为教师教育水平的高低与年龄并无直接的因果关系。
5. 农民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农民能够支付起较高的学费
自从1981年土地承包给农民以来,农民的家底子逐渐地厚实起来。对于中国农民来说,“望子成龙,盼女成凤”一直就是他们深埋心底的长期愿望。农民常常用“砸锅卖铁”来表达供孩子上学读书的强烈愿望和莫大决心,并且有着长期奋斗的坚定信念。对于孩子上学的花费,几近于疯狂地不问去向和不计后果地挣钱和花钱。大部分学生家长认为,只要孩子有上学的能力和愿望,他们非常愿意为此花费。家长反映,“只要她能学进去,我肯定供她上(学)”,“家里再没钱,也得先供他念书”,“庄户人太苦了,砸锅卖铁也要把他供出去”(多位家长访谈)。
调查反映,经过二三十年的新近发展,T小学所在村农民经济条件逐渐好转。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家长有能力、愿意并且舍得往孩子的教育上花钱。2001~2003年间,许多家长将孩子高费转入外乡的私立学校。转学的主要原因是公办学校的管理松懈和教学质量低下所致。此后,这种趋势一直未能得以根本扭转。
6. 农民举家搬迁,适龄儿童减少
村民介绍,现在学龄儿童的家庭基本上都把孩子转入私立学校就读,或者是举家搬迁到县城及其周围居住了,再者年轻夫妻直接在县城里租房或买房子住,这样有两点好处:一方面生活条件好,另一方面也为了孩子上学。这样,适龄儿童就会逐渐地减少,从而减少了学校的生源。
五、结束语
T小学走到了尽头。它在40年间为所在村作出了较大的贡献。然而它却没能在新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它的衰落有着多种复杂的现实原因。与学龄人口的自然减少和学龄人口的流出有关,同时与一些教育行政部门、村干部对学校的不当管理和干涉以及学校内部管理不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农村学校的衰落,一方面是农村学龄人口减少的结果,另一方面也可以认为正是由于农村学校的日益衰落尤其是其内部管理不善及教师责任心的渐趋缺失,更加促成了农村学龄人口的外流甚至农村家庭的离土离乡。
摘要:文章追溯了T小学在40年间的变化历程,描述了从古庙、土木瓦房、希望小学到养老院的变迁,梳理了影响学校变化的主客观因素,分析了学校衰落直至倒闭的原因。
关键词:农村小学,衰落,启示
参考文献
[1]熊春文.“文字上移”: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乡村教育的新趋向[J].社会学研究,2009,(5):110~140.
[2]万明钢.“文字上移”--渐行渐远的乡村教育[J].教育科学研究,2010,(7):19~20.
[3]万明钢.以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的名义---我国农村“撤点并校”带来的隐忧[J].教育科学研究,2009,(10):19~20.
[4]王嘉毅.布局调整是农村教育发展必然选择[N/OL].[2013-4-8].http://www.jyb.cn/basc/ts/201112/t20111230_472224.html
[5]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十年评价报告》[EB/OL].[2013-4-8].http://www.shekebao.com.cn/shekebao/2012skb/sz/userobject1ai5012.html
[6]王嘉毅.农村课改这十年[J].基础教育课程,2010,(Z1):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