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诗情海岛游记散文
来源:漫步者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诗情海岛游记散文(精选7篇)

诗情海岛游记散文 第1篇

诗情海岛游记散文

人说南海才是美丽的海,而地处三亚的蜈支洲岛,才是观海的胜地。两年前,我终于有机会登上这座迷人的岛屿。

来到长堤形的轮渡码头,凉爽而带着咸味的海风扑面吹来,工作的辛劳、生活的疲惫顿时尽消!面对日思夜想的大海,我差点像孩子一样惊呼起来!真的,这才是大海,气势磅礴的大海!举目所见,惟有海和天。泛舟入海,在波浪间起伏,风浪虽不大,也足以让船身摇晃不已。没有恐惧,只有欣喜:太难得了,能与海鸥同逐浪花!能亲身感受大海的涌动!

泛海时间太短,轮渡转眼泊岸。不过,葱茏、幽静而奇丽的蜈支洲岛,这海中仙山,立刻让我心醉神迷起来!它位于三亚市北的陵水湾内,北对南湾猴岛,南临亚龙湾,方圆才1。48平方公里。岛屿植被丰富,青翠秀美。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当海南诸地屡遭强台风袭击时,它却安然无恙:枝叶依然吐绿,花朵依旧鲜艳!它有海南岛周围为数不多的淡水资源,常年沐浴着温暖气候,林深草茂。据粗略统计,岛上有二千多种植物,其中不乏如血龙树等珍品。登山入林,棕榈、榕树、凤尾树满目可见,还有果实累累的椰树、野菠萝树

海岛,只有与大海相映衬,方能显示其魅力。海上看岛,如海天间镶嵌的翡翠;岛上观海,海水富丽神奇:银白的沙滩伸向近海。轻轻拂动沙石的,是浅灰、洁净的海水;渐远,海水变成碧色;远山近天处,海水又呈现出湛蓝、深沉的色调,那,才是我梦幻中如诗如画的海!海风柔和,波涛有节奏地起伏,时不时送出洁白的.梨花,岛屿幽谧却充满生机,大海多彩多姿,天宇广阔雄浑,是画,难以着墨;是诗,却只能在心底吟哦,难以措辞!

登岛穿林,步沙临海,无暇拣拾彩石贝壳,却觅得岛上动人的传说:有位贫苦的年轻渔人,下海捕鱼遭遇巨浪,船被掀翻撞毁,他被海浪漂打到这个当年荒凉的岛上。他坚强又勤劳,独自筑屋打猎,顽强生存下来。龙王的女儿偶尔到沙滩玩耍,一见这位小伙,就热烈爱上了他!于是碧水沙滩,成就了他俩的爱情!龙王得知,龙颜大怒,无情地把女儿禁闭海底。爱的力量,帮助龙女冲出樊笼,跃出大海,扑向日夜呼唤她的爱人!当他们正要拥抱时,紧追而来的龙王,用法术将他俩变作石头!风吹浪打,岁月飞逝,这对巨石千百年来深情伫立、对视!我没法确知这对爱情象征的巨石在哪,但岛上无数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石块石山,的确是别样的风景。你看东南方伸向大海的巨岩,陡峭壁立,周围礁石万状,海涛拍击下声如沉雷,浪花激荡飞冲!当年大诗人苏东坡仅仅见到长江岸边激荡的水花,就惊呼“卷起千堆雪”,而到此处,他该瞠目结舌,无从下笔了吧?

作为海南著名旅游胜地,岛上设有多处酒店、度假村、沙滩浴场、潜海观奇、快艇冲浪以及钓鱼、球类等娱乐场所,还有海鲜野味、烧烤等等诸多美餐。行色匆匆,我无暇光顾,只这自然美景,已足让我醉饱。乘兴而来,乘兴而返,此行不枉!

诗情海岛游记散文 第2篇

在海岛中,很难分辨东南西北,因为四面环海,一座又一座的小山丘手拉手,紧密的叠在一起,不容易记得刚刚是经过哪一个山丘。

在海岛,最热门的就是浮潜,在其他国家也能浮潜,但海岛的海洋生物和各种绮丽的珊瑚礁胜过其它的浮潜圣地。

浮潜之前是必须受过一番严苛的训练,像是如何不被尖锐的礁石刺到,或是了解各种奇幻的海洋鱼群,最辛苦的想必是练习闭气,一个人最少要闭三十秒以上,而这项训练也让我吃尽苦头。

终于能浮潜了,我迫不及待的跳下水,水底满是鱼群,我以优雅的脚步在海底漫步,有些好奇的鱼儿围绕在我的身旁,好似欢迎这只新加入的“大鱼”,我也乐在其中,把我自己当成海的一部分,用另一种角度去欣赏七彩缤纷的海洋。一大片阳光洒在湛蓝的海上,斜斜的映在海底,一块又一块的阳光照亮了整个海底。随着海浪的`波动,各种海洋生物一群又一群的涌进整个海湾,身体也不由自主地跟着它们的脚步,一次又一次的游向神祕领域。

就在此时,一团黑影从远处悄悄的逼近,正当我想看清时,它就从我身边擦身而过,我吓得赶紧游回岸上,才发现那是一只小鲨鱼,后来,我也只能躺在温暖的沙滩上,细细的回味刚刚和鱼儿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不过想到那只鲨鱼,我还心有余悸!

诗情海岛游记散文 第3篇

一、身临其境赏风景

任何一篇记游散文, 都离不开对某一特定时空的风景进行多视角的描绘。如在《前赤壁赋》中, 苏轼用清风、明月、白露、江水、小舟绘制出一幅美妙恬静的“秋江月夜图”;而《石钟山记》中, 通过描写月下如猛兽奇鬼的大石、山上如老人咳且笑的栖鹘, 就向读者展现了一幅神秘、幽邃、惊悚的石钟山夜景。《游褒禅山记》中王安石描写了山洞的幽深、昏暗、寒气袭人、景色愈来愈奇。《小石潭记》中柳宗元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石潭景物的幽美和静穆。细细欣赏, 仿佛置身在这山水美景之中, 又仿佛是与作者一同抒发情感, 品悟人生。因此, 鉴赏风景就无可置疑地成为鉴赏一篇优美的唐宋游记诗文的第一步。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分以下几步去引导学生欣赏风景。

1、尽情想象, 走进意境

学生在赏析文章时如果只是拘泥于对原有语句的翻译或理解, 那么思维就会受到限制, 如果少了想象力, 景色就呆板无动感。我们要引导学生善于调动自己的生活观察、阅读积累, 展开积极而合理的想象, 让作品所描述的形象活现于我们的脑海里, 从而对作品的意境获得鲜明、深刻的感知。如在《前赤壁赋》的教学中, 可以请一位学生配乐朗读写景的语句, 请其他学生一起闭上眼睛感受一下是怎样一幅优美的画卷。同时请有绘画特长的学生还原画面。通过这三种方式, 学生有了身临其境的体验, 感受也会更加立体。有时候, 教师仅仅用投影的方式再现画面进行串讲, 并不足以显示出描述对象的内涵与风韵神采, 难以显示其应有的生机与活力。因此, 我们还要善于变静为动, 通过朗读和想象让作品的静态化为连续活动的镜头, 只有这样, 景物才会“活”起来, 才会充满了灵气, 焕发出盎然的生机与活泼的情趣。如学习“月出于东山之山, 徘徊于斗牛之间”, 就可以让学生想象月亮缓缓升起的动态之美, 体会作者对月夜美景的眷恋之情。再如学习“至莫夜月明……如乐作焉”, 可以让学生通过水声的变化想象人的心情由惊恐到惊喜的变化。所以, 在赏析唐宋山水游记的写景文字时, 如果能指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 再现画面, 就可以使他们有身临其境的体验, 从而更好地感受景物的艺术魅力, 感受独特的审美意境。

2. 自由点评, 比较赏析

作者要把景物写得生动形象, 寓情于景, 还需要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及一些特别的词语。因此在深入感受作品艺术形象的基础上, 应指导学生从诗文的特点出发, 抓住语言特色, 让学生小组合作, 共同讨论, 探讨点评景色描写的绝妙之处。学生自由点评, 可以谈修辞方法的妙用, 可以谈渲染映衬、动静结合、移步换景等手法的妙用, 也可以谈词语的锤炼、谈句式的选择、诗眼文眼的精妙等等。如在《前赤壁赋》的教学中, 在再现画面, 感受艺术形象的基础上, 让学生讨论对比手法的妙用。比如“盈”与“虚”、“消”与“长”、“物”与“我”、“一苇”与“万顷”、“沧海”与“一粟”、“一瞬”与“无穷”等字、词、短语的对比;主、客二人对同景而生异感的对比, 揭示深刻的哲理, 深化了文章内容。

在自由点评的目标基本达成之后, 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拓展赏析。如把《小石潭记中》的写景文字与《前赤壁赋》相比较, 同是山水游记中的写景, 柳宗元用的是繁笔, 而苏轼用的是简笔。苏轼写夏初的赤壁之景, “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虽然简洁, 景趣美感却毫不逊色。而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并未对山上的景观作具体描绘, 但顺着作者行踪一路行来一路描写, 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褒禅山独特的魅力。在比较评议中, 学生自然明了游记中的写景, 既可以用繁笔淋漓尽致地描绘, 也可以用简笔凝练传神地写意, 各尽其妙。

二、感同身受品真情

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杜甫也有诗云:“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里说:“是以诗人感物, 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 沉吟视听之区, 写气图貌, 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 亦与心而徘徊。”

对此, 唐宋优秀的游记散文大家深得其中真谛, 成为后世典范。他们的创作往往不是为写景而写景, 而是在简洁生动的写景过程中融入情感, 抒发人生处世的感慨, 使作品达到此时“心”与眼前“景”相互交融的艺术境界。《前赤壁赋》, 被贬他乡的苏轼面对如此江天月色, 更会产生出世之想:我好想腾空而起御风而行, 飘飘忽忽;如同脱离人世, 超然独立, 进入神仙的世界。作者在神游太空的虚幻境界中获得了自我解脱的醉意的满足。《小石潭记》, 如果少了作者心中那难以排遣的凄苦孤寂的哀愁, 它还会有那么动人的情景交融的雅韵么?因此, 在进行游记散文教学时, 引导学生把握作者融注于景物中浓郁深沉、复杂的情感, 是鉴赏景物描写之后的又一重要目标。

1. 了解作者, 还原背景

从了解作者, 了解背景入手体悟作者情感, 追踪写作意图。如果我们不了解苏轼写作《前赤壁赋》的背景, 就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之中的复杂情感。本文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 (1082) , 元丰二年 (1079) 时, 谏官李定、舒亶等人弹劾苏轼写诗文反对新法, 苏轼因而被捕入狱, 因“乌台诗案”, 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不得签署公事, 也不得擅离安置所, 他的心情十分苦闷。但他并不消极, 而是放情山水, 随缘自适, 接受佛老思想的影响, 在大自然中寻求解脱。他在《初到黄州》一诗中说:“自笑平生为口忙, 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 好竹连山觉笋香。”虽然不无牢骚与自嘲之意, 却也表现了他别求寄托, 旷达超脱的一面。正是在这种十分苦闷而又努力寻求排解的思想情绪的支配下, 苏轼于元丰五年的七月和十月, 先后两次游览黄州的赤鼻矶, 写下了著名的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年近半百的他, 站在矶头, 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 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东流, 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 心境和生活境况的巨大变化, 不由得触景生情, 俯仰古今, 浮想联翩, 由此便抒发了“固一世之雄也, 而今安在哉”“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知不可乎骤得”的慨叹, 表达壮志难酬的悲哀。然而, 坎坷的经历, 囚犯般的黄州生活并没有使苏轼消沉下去, 他以一种超然乐观、旷达洒脱的胸怀和气度, 在难以忍耐的苦难环境中自得其乐。他出入儒道, 濡染佛禅, 兼容并采, 灵活通脱。在重大的人生打击和挫折面前, 他提炼概括出“变”与“不变”的人生哲理。如果要深刻体验课文中蕴含的感情, 我们就不但要关注文章本身, 而且要关注作者的为人、身世遭遇和写作背景等, 只有这样, 才能更深入更全面地理解作者写作时的心理和情感。

要深入理解山水游记, 深刻体验游记中蕴含的感情, 我们就要引导学生细读文本, 把握文章中重要意象的含义, 一步步深入, 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 去体验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深入文本的情感内核。《小石潭记》是一篇两百余字的记游短文, 描摹了小石潭的位置及周围景物, 分层描写了潭水、潭石、潭岸青树、潭中游鱼和潭外小溪, 并以水、石、鱼为重点描写对象描绘了小石潭及其周围清幽秀丽的风景, 小石潭给人的总体感觉是幽深冷寂, 孤凄悲凉。而景色的“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正是柳宗元当时痛苦心情的折射, 作者极力渲染景物的寂寥幽邃, 融情入景, 情景交融, 寄寓了自己长期被贬谪的凄苦孤寂的失意心情。

2. 以今观古, 体验情感

在欣赏山水游记自然景物的同时, 我们始终要注重文章中主观情感的抒发, 要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体验山水游记中的情感, 鉴赏游记文景中蕴涵的情。在教学中组织学生体验的设计构想主要有五个。一是在画面中体验, 如在《前赤壁赋》教学中, 可以借助PPT的形式展现秋夜江景图片, 安排学生设身处地体验人类个体生命的短暂与渺小, 体验苏轼的悲情从何而来。二是在想象中体验, 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建立一种想象的情景, 进而让学生进入想象的情景产生联想和某种体验, 如在学习《小石潭记》时, 可以让学生想象小石潭的幽深冷寂, 从而体验作者“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的感情。三是在音乐陶冶中体验, 如在《前赤壁赋》教学中, 让学生配民乐《江河水》尽情朗诵, 领会游记的音韵美和情感美。四是在音像视频中体验, 如学习《石钟山记》可播放石钟山夜景的视频, 让学生感受夜探石钟山的情景, 想象夜深人静, 山峻、水声幽寂、栖鹘哀鸣的阴森惊悚场面, 体验古代士大夫亲临绝壁探访考察的求实探究的科学精神。五是在交流中体验, 引导学生全方位地去感受体验文本中的情景特征, 选择不同角度说出、写出读后的艺术感受和审美体验, 让学生在受到文本情感因素的熏陶、感染中, 逐步端正人生态度, 确定正确的价值取向。

三、心领神会悟哲理

唐宋游记散文不仅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而且在情感体验之上, 还有一个更高哲理思辨层。苏轼的《石钟山记》和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堪称是这方面的典范。“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 可乎?”这是苏轼借记游着意阐发的哲理。王安石由山名的误传而联想到治学“不可不深思慎取”;由探山涧半途而返的遗憾顿悟志、力、物三者的辩证关系, 这也同样是在进行哲理思辨。唐宋游记散文往往将记游与析理相结合, 记游与析理两者相因相承, 相得益彰。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去感悟其中的哲理, 由此获得启迪, 树立更宏大的人生抱负, 拥有更严谨的治学精神。

1. 研究思辩, 探索真谛

唐宋山水游记包含着理性思考, 值得探讨。但美文的理性呈现方式各具特色, 如苏轼《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可乎?”是直抒胸臆。而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是用比喻的手法, 形象阐述哲理:“夫夷以近, 则游者众;险以远, 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常在于险远。”而这种胜境必须具备“有志”“有力”和有外物“相之”三个条件方能到达, 说理形象而又深刻。即便在同一篇作品中, 也可有不同的呈现方式。两种呈现方式也可交替使用。苏轼《前赤壁赋》中“苟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的议论, 是直说;而事物均具有“变”与“不变”之二重性的深刻玄理, 则是巧借江水、明月、清风这些美好的意象, 采用主客对话的形式, 含蓄地阐述出来。由于哲理在文章中呈现的方式不同,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文中哲理的方式即有三点不相同。一是对直陈的, 只需要依托原文, 在原文的基础上稍作引申即可, 如, “事不目见耳闻不可而臆断其有无”。二是以对比、比喻等手法含蓄呈现的, 则需要探求本体, 整合信息, 深入领悟作者表达的人生哲理。三是设疑提问引向深入。苏轼《前赤壁赋》写景状物挥洒自如, 在历史和自然的宏大时空背景下, 反思个体人生的意义价值, 字里行间渗透出一种独具智慧的出世入世的超脱与旷达。在教学中, 可以引导学生围绕下列一些问题进行细致的研读, 如苏轼为何而悲, 为何会有这种悲情?作者何以会产生这种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哀之叹?作者又为何而喜?文章开始之“乐”和最后之“喜”的内涵有何差别?文中的“客”到底是谁?苏轼何以有如此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深入理解文章中的人生哲理,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就会有所发现和创新, 由此从心灵深处理解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进而自我熏陶和自我内化, 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境界。而这些正是品味文章哲理所获得的价值。

2. 联想感悟, 乐对人生

在深入探究山水游记哲理内核的基础上,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作文的形式, 如联系实际写评论文、话题作文、读后感或游记等, 借品评文中的哲理之思, 确立学生高尚的人生观。同时通过自己的写作实践把文本中的道理活用, 也可以达到借鉴手法, 提高表达能力之目的。学过《前赤壁赋》后, 可以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所流露出来的对于人生的态度。文中有“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表现人生短暂之句, 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 也可以让学生评价文中“挟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 托遗响于悲风”对于人生悲凉的看法。经过这样一个环节, 学生就可以在写作的过程中更进一步地对文中的思想加以琢磨和思忖, 在理解别人的思想的同时, 也有助于培养自己美好的情操, 乐观面对生活的困难, 憧憬美好未来。

唐宋山水游记之美不仅在于文中精妙的景物描写, 更在于文中融注了作者特定的思想感情和深沉的思想内涵。因此, 鉴赏这类文章, 就是要去品味古人徜徉山水的景趣、感悟人生的情趣和理趣。研究鉴赏唐宋山水游记的方法, 就是为了学生在解读这类文章时, 有思路、有层次地感受中国山水游记散文的独特魅力, 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高尚的人文素养以及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操。

参考文献

[1]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年.

[2]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

[3]蒋笑.品山水之情意[J].语文报, 2009 (13) .

诗情海岛游记散文 第4篇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李吉林老师在小学教学园地里辛苦探索了几十年,把自己的经验和体会凝聚成了情境教学法,拓宽了我们的教学视野,让教学更加生活化。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散文篇目很多,采用情境教学法,会让语文课堂更有生活情趣、更有诗情画意。

《桃花源记》《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脍炙人口的散文,家喻户晓;《背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春》《济南的冬天》……文质兼美的散文,熟能成诵。为什么这些散文家喻户晓,人们熟能成诵?就是因为人们一读到这些散文,眼前就会再现散文中所描写情境,能够唤起人们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时,没有去过岳阳楼,没有看过洞庭湖,只是凭借滕子京寄来的《洞庭晚秋图》想象而写作的,画即是文,文即是画,文中的情境仿佛就在我们的眼前;语文老师在分析朱自清先生的《春》时,黑板上展开的总是 “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诗情画意,相得益彰。

散文教学中,教师如何选择切入点,移情入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情境中既接受知识教育,又受到美的熏陶?

所谓情境教学,是指教师通过现代媒体技术,通过朗读、讲述故事、师生表演等教学手段展现生活场景,引领学生深入场景,在接受知识教育的同时,也使得情操得以陶冶的一种教学方法。

教师创设情境,再现文中的情境,指导朗读,品味语言,分析情感,概括主题,引导学生进行审美体验,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与兴趣,激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文本、教师和学生三者在课堂教学中融为一体,产生共鸣。

初中语文课本中有一篇散文《散步》,贴近生活,情浓意切。这一单元是一组讨论生命意义、书写人生体验的文章,具有浓郁的人文色彩,也有很强的文学性。它把一家人的感情浓缩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场景、特定的事件中,写的虽然是普普通通的生活片段,反映的却是家庭生活的整体,融进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既明快又含蓄,既浅显又深刻,读时引人共鸣,掩卷之余又让人玩味深思。因此,学习时应引导学生品味揣摩语言,培养语感,使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审美情趣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

我在教学《散步》时创设了四次情境。

精心设计导语,把学生领入作品中去。移情入境,体现情境美,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之一。第一次创设生活情境,目的在于导入新课:播放电视公益广告《妈妈洗脚》,配合深情的语言:“那窄窄的楼道,那熟悉的脚步,那溅起的水花……毕淑敏《孝心无价》中说:‘……孝,是稍纵即逝的春意;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幸福的家庭是美好的、温馨的;幸福的家庭的生活细节也往往渗透着深情的爱。’今天,我们走进莫怀戚的《散步》,看看这一家人的生活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启示?”熟悉的画面,勾起学生对亲情的回忆,把学生的情感引入到文本的情境中。创设这一欢愉、深沉的情境,让学生去观察、感悟生活,让学生在心灵深处与之产生共鸣。

第二次借助多媒体创设文本情境,目的在于感知文意。一家四口初春傍晚,在田园散步,走“大路”还是走“小路”,一家人做出了怎样的选择呢?此时视频停止。教师不失时机,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开始思考:①作者通过几个传神的细节描写,表现了一家人怎样的生活情趣?②“我”在家庭里的地位和在课文中的作用如何?③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学生积极参与,把自己的生活实际同课文联系起来,从文本中找出答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视频到文本再到生活,培养了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能力。

第三次借助多媒体创设景物情境,目的在于品味语言。文中对早春自然景色作了不多的描写,但这寥寥几笔余韵缭绕,给画面以明丽的色彩,折射了人物明朗的心情。合作学习:文章景物描写的句子优美吗?说说其表达效果。心理学家马斯洛说:“审美是一种高级需要,美在自我实现者身上得到最充分的体现。”因此,情境教学激发和满足学生的认识需要和审美需要,实现美学教育,引导学生进行了一次审美体验。

第四次讲述故事创设情境,目的在于拓展延伸。教师备课时关注媒体,关注生活,选取典型的案例,比如亲情、责任、公益心等方面的感人故事,拓展学生思维,加深学生对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认识。学生齐读培根名言(多媒体投影)“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领,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特有的文化之举”。鼓励学生拿起手中的笔,书写生活中的精彩瞬间,书写激情时刻,书写心灵感悟。

诗情海岛游记散文 第5篇

那天早晨我迫不及待地起了床和妈妈、姥姥一起来到机场,当我坐上飞机,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高兴,过了一会儿,飞机在跑道上缓缓滑行着,只听见“嗖”地一声,飞机冲上蓝天了,没过多长时间就到了我梦寐以求要去的三亚。

我们来到了海南最美古村落——椰田古寨,进入大门,往里走,就可以看到许多大大小小的苗家寨子,苗族人很热情,也很友善,我们手拉这手在这古寨里的图腾广场跳着最欢快的舞,唱着最动听的歌。古寨内椰风婆娑,风光秀美。苗家阿哥爬上椰子树亲手为远道而来的我们摘下新鲜的椰子。而苗家阿妹则忙不停的制作芳香的椰片饼干,大家边吃边玩,对情歌,看蜡染吧,真正其乐无穷。过了一会,导游带我们去了苗族博物馆,苗族文化博物馆以图片、文字实物、造景的不同方式展示海南苗族迁徙路线,有居住、服饰、饮食、农耕、医药、工艺美术、古老的文化等。这时我看到几位年过九旬的老奶奶在那里敲敲打打,原来是白银,她们正在打造白银饰品,白银闪耀着如同月光般的光辉,是那么的美丽。那巧夺天工的精美银器很难让我们联想到这样简陋的加工作坊,然而就是这些原始的钉捶,錾子风箱,木凳以及那灵人苦涩的行囊造就了手工坊一个又一个民间手工艺大师,造就了苗家幸福美好生活。

我们到了祖国的最南面──天涯海角。这里空气新鲜,宽阔的海水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水面映衬着蓝蓝的天空和白云,海水更蓝了。我坐在沙滩上,捡着那美丽的贝壳,这时我看到一棵椰子树,这棵椰子树树叶绿油油的,树上还挂满了大大的椰子,我看到了成熟的椰子,已经在往下坠了,我使劲向上一蹦,呀,没摘下来,再试一次,汗水侵湿了我的衣服,终于在黄昏降临时摘下来了!那种喜悦让我至今无法忘怀。一阵微风吹过,清凉极了,我喝着椰汁,走在沙滩上。天涯海角的沙子真细啊!我们走在如牛奶冲洗过的沙滩上,如同走在软绵绵的棉花里,舒服极了。沙滩上奇石林立,其中“南天一柱”气贯长虹,“海判南天”雄峙海滨,整个风景区如诗如画,美不胜收。

南山寺是三亚最为著名的佛教道场。它依山就势的仿唐建筑,错落有致,庄严肃穆,规模巨大,建筑雄伟;黄墙黛瓦,殿阁高耸;香烟缭绕,紫气蒸腾;钟鼓悠扬,梵音袅袅。处处棕榈、菩提,更显清静幽雅。那里是中国南方最大的寺院,是佛教文化旅游胜地。我和妈妈穿过不二法门,乘上景区的观光车,缓缓而进。其实我的第一印象不是南山寺,而是海上观音,这尊观音像有三面,各有不同寓意!正面观音手持经箧,象征智慧!右面观音手持莲花,代表平安!左面观音手持念珠,代表仁慈!来这里的人都是希望佛祖可以保佑他们。我放眼望去,南山寺有许多陡峭的山,有的像昂首的雄鸡,有的像奔腾的骏马,有的像展翅的凤凰等。山下还有桃花园、荷花池等让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今天是在三亚这个海岛的最后一天,旅程安排就是自由行,我和妈妈,姥姥,正在想去哪里玩,我说,去大海。因为我喜欢大海那种辽阔,而且海是三亚的象征。来到海边,浪花拍打着我的脚面,我又向前走了几步,此时的海水快要没过膝盖,丝丝凉意把我的全身占满。透过无比清澈的海水能清晰地看见底下的沙石,这里的沙石虽不及岸上细小,却也很圆滑,并不会割痛双脚。明媚的阳光透过海水随着海面的波纹晃动着,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受——宁静、安详中透着生动、神秘的美。这时妈妈走过来对我说:“雅惠,那边有潜水区,你要不要去试试。”我不想去。”我的心紧张极了,生怕自己潜水就像马航一样消失,妈妈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语重心长的对我说:“做事要勇敢,你的勇气能克服一切恐惧。”在妈妈的一番教导下,我来到了潜水区,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我穿上了潜水指定的服装,跟着教练学水下动作。很快,我就掌握了动作,拇指拢圆是“ok”的意思,食指向上是上升的意思……教练员要带我们去潜水了,我背上氧气瓶,向海底沉去。此时我的心情紧张极了,心想:这里没有防鲨网,会不会有鲨鱼?氧气瓶会不会突然没气……但是随着逐渐的深入海底,美丽的珊瑚让我目不暇接;活泼的鱼儿,在我身边翩翩起舞,让我渐渐的.忘记了恐惧,沉浸在了海洋的世界。其实海底一点也不暗,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海底亮堂堂的。海底最引人注目的便是珊瑚,这些珊瑚有雪白的,橙色的,蓝色的……每个珊瑚都像鹿角。各种美丽的鱼儿在珊瑚自由在的玩耍。时间过得真快,我还在入迷的欣赏这海底美景,不知不觉,就回到了海面。

美好的时光总是过得那么快,我和妈妈又登上了返回长春的班机。临走时,我在海边走了一圈,我只是想这个美丽的海岛有我的足迹。蓝蓝的天,蓝蓝的海,白白的云朵,银色的沙滩,可爱的海鸥,调皮的螃蟹,海滨翠绿的山峦,还有在海边游玩的人们,却在我的心里构成了一幅和谐永恒的风景画。

诗情海岛游记散文 第6篇

一、鉴赏其绘景与寓情,体味作者的深细情感

以脍炙人口的《 小石潭记》 为例。 该文既写出了小石潭意境的 “ 悄怆幽邃”, 又写出了潭水、 游鱼、竹树、岩石、小溪等的神韵与幽深,还写出了作者“ 凄神寒骨” 与“ 不可久居”之感等,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政治上遭受迫害的激愤与内心的不宁静。教学时,我曾在向学生介绍《 小石潭记》 的创作背景资料与柳宗元《 永州八记》 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在深切体味公元805年11月柳宗元被贬谪为永州司马后心情备感压抑沮丧的前提下, 通过细读深品课文的方式感知柳宗元寄寓于《 小石潭记》 中的激愤情感与政治理想。

《 满井游记》( 袁宏道) 是一篇描写作者早春游览京城胜地满井的散文。 全文首先运用全景式的观察视角描绘了满井的胜景及作者“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畅快:“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接着,作者分别细致描摹春水、春山、春天的田野等景物:“ 于时冰皮始解, 波色乍明,……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在此过程中, 作者准确把握满井早春时节的征,使用下列个性鲜明的词语“解”、“ 乍明”、“ 新开”、“ 乍出”、“舒未舒”、“ 浅鬣寸许”等立体地绘了满井的早春美景。 而后再动词“ 洗”、“ 拭”、“ 掠”等生动形地描绘出了北京满井早春春色动乍暖还寒的清丽景象, 且赋了满井以灵性、动感与活力。教时, 我曾引导学生在细细品味述景物描写与品味动词的基上,体味作者的喜悦之情。

二、赏析其记游与议论,感悟 “ 天人合一”的美学追求

孔子曾言:“ 智者乐水, 仁乐山。 ”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先早就知道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就追求人与自然相互融合的艺境界。此等审美取向与艺术观念反映到古代先人的文学艺术创过程中, 则表现为人与自然的互亲近与高度融洽,也即“ 天人一”。 这种“ 天人合一”的观念, 我国古代山水游记中有着非常中的体现。 比如,在《 小石潭记中,作者就用细描之工笔,以及少胜多虚实相生的绘画技巧等以静衬动, 栩栩如生地刻画了鱼的自由自在与活泼可爱:“ 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光下澈,影布石上,礍然不动, 尔远逝, 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乐。”此等画面,可谓“ 真境谊而境生”:游鱼虽然活动于小石潭深水中,却让人一览无余,使人觉不到小石潭中有水, 其潭水清澈透明不言而喻。显然,这是种以无显其有的艺术表现手法读者必须借助丰富的想象才能略到画面上不存在却实际存在自然景观。此外,作者在描写小石潭景物的过程中,把景与情、物与人等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

教学这篇课文时, 我曾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在 《 小石潭记》 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是如何达到水乳交融的? 这种形与神的相互交汇孕育出了中国古代文人怎样的审美意识? 这种审美意识与我国古代的“ 天人合一” 思想有着怎样的关系? 对于最后一道思考题, 有学生思考后举手回答道:“ 《 小石潭记》 竭力表现人与自然的不可分离以及大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 犹如西方学者李约瑟所言:‘ 再没有其它地方表现得像中国人那样热心于他们伟大的细想:人与自然不可分离。 ’这是我国古代先人‘ 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表现。 ”

三、赏析言简意赅之文辞,积累文学语言

我国古代的山水游记散文, 无不具备语言优美、凝练、文笔精致简练、言简意赅等艺术特征。以 《 小石潭记》 为例,全文虽然只有189字,却内容周详完备,景物刻画形象丰满,写景议论环环相扣, 句式灵活且字字珠玑。 比如:“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上述前三句, 长短参差,后七句,每两字一顿, 每四字一停。 读之,顿挫而抑扬, 畅达而铿锵,韵味无穷;品之,静动色彩,形神兼绘,如画如诗,娱人眼目。 再如第2自然段描写水中的游鱼,更是形态不一,形神兼备:有的“ 影布石上,礍然不动”; 有的“ ?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前者神态自若静浮水中, 后者调皮可爱活泼: 潭中游鱼,多么富有人情味,仿佛知道作者近来心绪不佳似的,故意“ 与游者相乐”。 读到这里,我们不能不从游鱼之乐联想到作者此刻的欢悦心情。其文笔之简洁灵动,令人赞叹。

再如《 三峡》( 郦道元) 一文, 作者在客观描摹自然山水以求形似的同时, 注重将自己与游人的真情实感融合于自然山水之中, 最终达到神似的艺术境界。 比如文中只用极为简练的“ 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八个字,就极为客观地状写了各具特色的四种景物,并由景境导出了作者的心境。 还如 《 醉翁亭记》( 欧阳修) 一文, 作者以醉翁亭为中心, 向四周铺展笔墨, 精心描绘琅琊山最富季节特征的山川草木花卉等自然景物: “ 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虽然只是寥寥数语,却绘声绘色,绘形绘味。

教学上述课文时, 我通过引导学生将之与现代写景散文比如 《 黎明的风景》( 魏巍)《 长江三日》 ( 刘白羽) 等加以比较阅读的方式细细品读, 以此感知课文语言的优美、凝练、言简意赅等,收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

诗情海岛游记散文 第7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散文;教学;意蕴;诗情

高中语文的必修和选修教材编写中,编者颇具匠心,选编了课文分门别类,题材各异。但散文类的作品却占了很大的比例,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共选编散文70篇。学习这些散文,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情感和意蕴,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教学中语文教师应注重点亮意蕴,让散文的教学更加诗情画意。

一、用情诵读,体验作者隐含情意

在《文学理论教程》中有篇署名文艺理论家童庆炳的文章认为:散文写作中必须以生活中真切感受为基础,抒发出真情实感,表达出真挚的情感。在新课导入时应优先选择情感导入,引领学生用心去感受当时作者所处的环境和心境,并以情感朗读的方式,以抑扬顿挫的语调读出文章中蕴含的情感,理解和体验作者隐含在文章中的情意。在《陈情表》这篇充满浓郁感情色彩的散文名篇中,教学时可以试着和作者的情感尽情沟通,直接把自己当作文章的作者,在朗读时结合文中具体的语句,投入真情实感,用情朗读,以抑扬顿挫的语调把作者在文章中想要表达的情感读出来,释放出作者复杂的内心感情。比如,在朗读文中表达作者对祖母孝敬之情的语句时,语调应尽量低沉,表达出悲伤之情,这样学生就会被作者的孝亲之情所感染。又如,在朗读李密忠孝不能两全,内心甚是矛盾的语句时,语调应显得矛盾而委婉,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忧惧和为难之情。但又由于作者对晋武帝无比忠心,因此,在读“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这句话时,则宜用忠诚的语调,学生会更容易体会。

二、把握情感,体会文章的意蕴

体会散文的美,我们应从多个方面来进行感受,除了语言之美和整体之美之外,散文中的情感和意境,更是让读者感受和体验散文之美的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欣赏和分析散文时,应该首先把握文章的情感,并从作者所创设的意境来体验,再通过对散文语言的分析和品味,就会感悟到散文中隐含的意蕴以及内在的深刻哲理,从而准确把握文章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教学效果会相当明显。比如,在教学《指南录(后序)》这篇文章时,由于作者想要表达出爱国的情怀,夹叙夹议,时而叙述,时而抒情,直接表达出内心的情感,用词直截了当,感情色彩强烈,语意直抒胸怀,让读者很容易感受到作者奔走报国的坚强意志,在九死一生的情况下依然具有以身许国的坚定决心。而有些间接性的抒情散文,在抒发内心的情感时,往往会借助于所创设的情境,结合想象,抒发心中的情感,无论是情与景,还是物与理,都会达到情景交融的程度,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想要表达的情感,一切显得那么自然,容易把握情感,易于体会意蕴。

三、学会鉴赏,感受散文语言美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有一个基本理念:语文在具备一定的审美教育功能之外,更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在学生受到了美的陶冶的同时,更关注学生自觉审美的意识与情趣,审美感知与创造力。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在对散文类文章进行教学时,对学生注重引导,注重以情感投入,让学生学会鉴赏,学会感受,学会体验。在《荷塘月色》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获得审美的教育,在教学时可以要求学生先整体感知《荷塘月色》这篇课文的内容,再重点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进行合理的联想与想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几幅想象中的画面,学生一定是兴趣盎然。我们可以把每幅画进行命名,如“徜徉明月夜”“荷塘月色中”“月光下的荷塘”和“忆莲返途中”等。这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屏幕上将学生的简笔画投影放大,进行集体评价,在感受绘画美,传递一种自然的思想的同时,感受散文语言之美,进而延伸到作者的情感世界。鉴赏过程中,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又提高了学生审美情趣,达到教学效果。

四、披文入情,实现情感的共鸣

优美的散文,不仅语言灵动,思绪纷飞,在朗读中还会让我们在脑海中生成许多生动优美的画面,有生活的场景、鲜活的笑脸,甚至连静止的文字符号也随着抑扬顿挫的朗读声而飘扬起来。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情感朗读,读出体验,读出心中那份感情因子,产生身临其境的体验,让形散变得沉稳,让神聚变得活跃。如,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文章感情真挚,有对逝者的纪念和悲痛,更有对反动军阀的轻蔑和不满。教学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选择自己认为能够抒发作者情感的语段进行朗读,并说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学生的朗读热情被调动了起来,一时间书声琅琅,每读一句也都说出了入情入理的理由。总体归纳起来,有表达作者对逝者的尊敬和痛心的,有诉说当时政府黑暗的,有表达作者对反动军阀的轻蔑和不满的,还有表达对敌人的愤怒以及与其作斗争的决心的。学生在朗读中,情感不断得到升华,披文入情,一步步接近作者的情感世界,与其产生共鸣。

总之,散文教学在抓住文眼的前提下,从整体把握,从情感入手,在师生互动中点亮了意蕴,实现了感情的共鸣和升华,散文教学变得充满诗情画意。教学中教师应饱含情感,引领学生从优美的语言中体会意境,从感悟的情境中体会作者的情感,逐步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伊道恩.面向21世纪的新编高中语文试验教材[J].天津教育,2012(10).

[2]丛阳.高中语文散文阅读现状调查及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11).

相关文章
婚礼安排表范文

婚礼安排表范文

婚礼安排表范文(精选7篇)婚礼安排表 第1篇婚礼准备及婚礼日程安排表■婚礼筹备计划1.决定婚礼日期、地点、仪式及婚宴方式2.确定婚礼预算...

1
2025-09-22
昙花静静开随笔

昙花静静开随笔

昙花静静开随笔(精选3篇)昙花静静开随笔 第1篇小学生作文:昙花开了正文:国庆节的晚上,我照例去看昙花是否开了.这次惊奇地发现昙花开...

1
2025-09-22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周周练7周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周周练7周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周周练7周(精选10篇)沪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周周练7周 第1篇第7周周练1、圈出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在横线上:迫不...

1
2025-09-22
患者写给医院的一封感谢信

患者写给医院的一封感谢信

患者写给医院的一封感谢信(精选14篇)患者写给医院的一封感谢信 第1篇患者写给医院的一封感谢信尊敬的各位领导:你们好!我是一名来重庆...

1
2025-09-22
欢度新年晚会活动策划方案

欢度新年晚会活动策划方案

欢度新年晚会活动策划方案(精选12篇)欢度新年晚会活动策划方案 第1篇晚会主题:待定( 备选:old if not wild we are young fear...

1
2025-09-22
河北毕业生就业信息网

河北毕业生就业信息网

河北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精选14篇)河北毕业生就业信息网 第1篇河北立法: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针对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经河北省十...

1
2025-09-22
合并同类项参考例题

合并同类项参考例题

合并同类项参考例题(精选14篇)合并同类项参考例题 第1篇合并同类项例1 判断下列各式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请改正.(1)3x23x2x2...

1
2025-09-22
话题作文指导专题

话题作文指导专题

话题作文指导专题(精选8篇)话题作文指导专题 第1篇无愧我心 人可以欺骗一切,但唯独无法欺骗自己的心灵,心灵是比雪山天池还要澄明清澈...

1
2025-09-22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