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凄美的月光,你眉宇的温柔(精选3篇)
诗歌:凄美的月光,你眉宇的温柔 第1篇
晨风细雨,斑驳朦胧的雨水
细雨带风,花开荼蘼的陌上
风中暗香,远处疏影的嬴弱
蓦然憋见,拈花眉宇的温柔
颤动了我的心房
我想,化作风,轻缓你的刘海
我想,化作雨,停顿你的衣袖
我想,化作光,清晰你的眼眸
可是,谁化做花,得到你的温柔
让我贪婪的仰望
一缕缕光阴,温婉了回忆
明媚的绽放
看着相框
你浅笑的酒窝
深嵌了我的心房
沉闷中得到一丝清凉
得到了一丝舒坦与解放
如夏日的一泓碧水
消退了炎热,浑身飒爽
可思念却让我如痴如狂
刺痛了念想
丢了理智,患了迷茫
使我哭
让我笑
还让我清泪两行
怎能忘记你
三月的笑如一缕时光
回荡在我的脑海
每日每夜,思之如狂
岁月沉香
我眼里为你埋下脉脉深情
只为等你回头看我的时候
为你绽放,然后惊艳时光
我认为上天会让我等到
后来得到的只是一片荒凉
顿生凄楚,撕心裂肺
我在黑夜憋见了凄美的月光
好似和我一样
让我头皮发麻
顿时湿透了薄裳
时间荏苒,青春散场
那份入骨的情愫
如今化为幽风
在耳畔轻响
你拈花的温柔,碾碎了我的相思
我曾一度静静远处观望
你却从未感受我内心的彷徨
或许我未曾对你开口
我怕我透过你的唇带给我绝望
可静守,默爱何止是绝望
带给我的竟是一身的伤
一身无法愈合的伤
凝血结疤 暗存心上
我曾站在你曾站过的地方
看着你曾看过的方向
只是你的眼眸如繁星耀眼
而我的眼却凝聚了一帘的水雾
滑落脸庞,破碎地上
而后的岁月我才知道
不是那里的风景多美
而是你知道,我在你身后
不肯回头,断我念想
只是,你也不知道罢
就是你的不回头
留给我的背影
高大沉稳,帅气阳光
让我一眼,沉沦了这么多年
搁浅了情愫,割裂的心脏
漫一地的鲜血
轻诉了我的凄惨,我的绝望
你只用了三分的寒意
却断了我七分的思念
我好恨这时光
终是时光再走
我在迷茫
而你弯腰拈花
眉宇的温柔
又让我欣喜若狂
啜着泪光
诗歌:凄美的月光,你眉宇的温柔 第2篇
爱尔兰诗人威廉巴特勒叶芝 (William Butler Yeats, 18651939) 的《当你年老时》是他早期的名诗, 发表于1893年, 是献给比他小一岁多的爱尔兰著名民族主义者毛德岗 (Maud Gonne, 1866-1953) 的凄美爱情诗。该诗文字浅显, 叙述直白, 意境优美, 深受我国广大读者的喜爱, 也被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距离和角度进行解读, 如区鉷、蒲度戎 (2005) , 傅浩 (2002) 等。本文打算另辟蹊径, 通过研究该诗的叙事读者和人际意义来探讨欣赏这类英诗的新视角新的可能性。
When You Are Old
When you are old and grey and full of sleep,
And nodding by the fire, take down this book,
And slowly read, and dream of the soft look.
Your eyes had once, and of their shadows deep;
How many loved your moments of glad grace,
And loved your beauty with love false or true,
But one man loved the pilgrim soul in you,
And loved the sorrows of your changing face;
And bending down beside the glowing bars,
Murmur, a little sadly, how Love fled
And paced upon the mountains overhead
And hid his face amid a crowd of stars.
当你年老时
当你年老, 鬓斑, 睡意昏沉,
在炉旁打盹时, 取下这本书,
慢慢诵读, 梦忆从前你双眸
神色柔和, 眼波中倒影深深;
多少人爱你风韵妩媚的时光,
爱你的美丽出自假意或真情,
而唯有一人爱你灵魂的至诚,
爱你渐衰的脸上愁苦的风霜;
然后垂着头, 在炽燃的炉边,
忧伤地低诉:爱神如何逃走,
在头顶上的群山巅漫步闲游,
把他的面孔隐没在繁星中间。
(傅浩, 2002:91)
二、《当你年老时》中的“你”
《当你年老时》虽是一首经典的抒情诗, 但整首诗明显有叙事的味道, 诗人仿佛化身为一个讲故事的人, 通过全诗三节淡淡的叙述, 为“你”倾诉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这个故事还采用了倒叙和插叙的手法 (第二节) , 让整个故事更为凄美动人, 让“你”为之深深打动。那么, 这里的“你”到底该作何解读呢?
普兰斯 (1973) 提出“凡叙述无论是口述还是笔述, 是叙述真事还是神话, 是讲述故事还是描述一系列有连贯性的简单动作不但必须以 (至少一位) 叙述者而且以 (至少一位) 叙述接受者为其先决条件, 叙述接受者即叙述者与之对话的人” (付琦, 2007:35) 。叙述接受者指叙述的“受体”, 它处于交际的另一极, 是终点也是起点, 但它又不完全等同于读者, 尽管两者有重合之处。李战子 (2000:52) 采用费伦的修辞框架把接受者这一端分为三部分来解释“你”在自传中的作用, 这些“你”的所指按对读者的卷入程度大小由弱而强排列为:叙事接受者叙事听众/作者听众真实读者。这首诗的叙事接受者/读者虽不像自传中的“你”那样难以确定, 但仍值得深入分析。
很明显, 全诗的叙事读者是“你”毛德岗, 是作者直接倾诉的理想对象, 因为诗中的“你”和与“你”有关的部分出现多达六次, 一直贯穿全诗。这充分说明了“你”在诗人心中的重要地位, 充分体现了叶芝的“毛德岗”情结。但是诗的第二节还中出现了第三人称的one man一个深爱“你朝圣者灵魂”, 深爱“你满脸愁苦的风霜”的“他”。第三人称的出现, 以客观的叙事口吻如实地记录“你”和“他”之间的凄美爱情。这时作者仿佛站到了旁观者的立场, 充当起了叙事听众。其实, 诗歌叙事视角的这样设置, 反而更衬托出了诗人对“你” (现实生活中的毛德岗) 的爱是不容“你”忽视的客观存在。只不过与早期或同期的其他浪漫主义诗人不同, 叶芝将自己的情感深埋心底, 爱得很深却又很压抑。也正是这份含蓄的爱, 让全诗显得更加唯美, 更加动人心弦。
拉比诺维茨把读者分为四种: (1) 实际或有血有肉的读者特性各异的你和我, 我们的社会构成身份; (2) 作者的读者假设的理想读者, 作者就是为这种读者构思作品的, 包括对这种读者的知识和信仰的假设; (3) 叙事读者“叙事者为之写作的理想的读者”, 叙事者把一组信仰和一个知识整体投射在这种读者身上; (4) 理想的叙事读者“叙事者希望为之写作”的读者, 这种读者认为叙述中的每一句话都是真实可靠的 (吴显友, 2005:99) 。很明显, 诗中的“你”主要是第 (4) 种或第 (3) 种读者, 因为毛德岗就是诗中的“你”, 是诗人写作的灵感和源泉。当然, 诗人也肯定希望“你”为第 (1) 种和第 (2) 种读者, 作为对诗人“熊熊炉火一般”炙热爱情的见证人, 这样就更凸现了全诗的凄美性。
三、“你”的人际意义
上面分析了该诗的叙事读者, 这就证明该诗作为一个完整的语篇既有作者/叙事者, 又有读者/叙事读者, 完成了交际的功能, 因此肯定具有人际意义。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 人际意义就是语言所表达的关于讲话者身份、地位、态度、动机的意义, 由语气、情态和评价等手段来实现。诗歌中的语气、情态和评价所反映的或者所表达的说者/诗人的身份、态度、动机和推断无一不与诗歌的主题息息相关 (郑元会、苗兴伟, 2008:104) 。李战子 (2001:49) 通过对广告语篇和自传语篇的分析, 扩展了体现人际意义的手段。她认为除语气、情态、语调外, 还有多种实现人际意义的手段, 如人称、反身表达等, 并在此基础上扩展了人际意义的研究模型, 认为应该从互动的、认知的和评价的三方面全面地研究人际意义, 因为这三个方面都对语法词汇项目和语用功能的描写, 比原来的研究框架更加平衡。
人称作为语法范畴, 表示一个情景中参加者的数量和性质, 通常用动词或相关的人称代词表示人称的区别。对人称的探讨把我们带到了功能语言学、文体学和叙事学的交接面 (李战子, 2002:137) 。前面分析到诗中的第二人称“你”从作者的角度肯定对应的是毛德岗, 表面上看是作者在向“你”传递信息这样一种简单的人际意义, 但实际上暗含了作者对“你”的要求或请求:接受“我”的爱吧或者爱“我”吧, 否则到年老时就会落到诗 (信息) 所表达的结局。然而, 诗事实上的读者却远远不只毛德岗一人, 第二人称“你”的普遍性还可以指广大的其他读者, 这就在作者和其他读者之间产生交际, 形成共鸣, 从而实现其人际意义。读者阅读此诗, 会不自觉地将自己想成其中的“你”, 体会诗中凄美的意境, 被作者含蓄的爱深深打动。当然, 根据诗歌中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的“可对调性”, 广大读者也可以把自己想象成其中的“我”, 以诗作者的身份向自己的爱人“你”表达自己默默的爱, 读者和作者完全融为一体。这样, 第二人称“你”的使用使得这首诗具有了朝向读者的姿态, 读者被邀请到了诗特定的情境中, 感受或见证了诗人的爱。
在功能语法中, 语气由主语和限定成分构成。这两个要素紧密联系, 构成一个成分, 而剩下的部分就叫“剩余成分”。本诗中的语气和言语功能紧密配合, 充分体现了诗歌的主题。诗的首行“When you are old and grey and full of sleep”是一个陈述语气的小句, 表达一个肯定的命题, 其中are一方面表明这是一个将要出现但还未到来的结果, 是现在对未来的一种假设;另一方面它表明“old and grey and full of sleep”这种情况正在发生, 是不容抗拒的客观规律。这个小句首先确定了全诗的基调和氛围:现在的“你”是一位年轻貌美、充满魅力的女孩, 但“你”摆脱不了岁月的摧残, 终究会“老, 头发花白并且睡意昏沉”。可是那个时候又尚未到来, 现在的“你”依然还有选择的机会。“你”在与作者的关系中似乎显得被动一些, 需要作者主动的暗示。诗的第二节中两个小句主语“how many/one man”和补语“moments of glad grace/pilgrim soul及beauty/sorrows”明显形成对比, 用but连接使得意义产生转折, 明显地否定了前一小句中的命题而强调了后一小句中的新命题。同时从语法逻辑上看它应是第三节中murmur所带的一个间接引语, 是“你”年老时对过去美好岁月的念叨, 加上“a little sadly”这一评价性的附加语, 全诗明显呈现出一副凄凉孤独的晚景图像, 但从全诗整体来看它也可视为作者借“你”之口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这样就暗中表现出作者对“你”之爱的与众不同和珍贵。这一明一暗依然一方面传达了作者给“你”的信息, 另一方面突出了作者和“你”之间主动和被动的角色关系。
四、结语
借助叙事学和功能语言学理论, 分析诗的叙事读者和人际意义又将作者和作品中人物及读者直接联系起来, 让这几者之间形成互动, 最终达到对作品真正内涵的理解。《当你年老时》一诗虽是叶芝早期的作品, 但它也达到了浪漫主义诗歌的艺术高峰。该诗貌似平常, 实则唯美的艺术风格、含蓄的表现手法, 为他后期转入现代主义和象征主义埋下了伏笔。将这首诗作为个案, 通过对其叙事读者和人际意义的探讨, 能更好地揭示作品主题及深挖作品内涵。同时这种“作者作品读者”的解读方法无疑为全方位、多视角地赏析这类作品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傅浩.《当你年老时》:五种读法[J].外国文学, 2002, (5) :91-94.
[2]付琦.从叙述接受者的角度谈英语求职文书的撰写[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7, (4) :35-37.
[3]李战子.第二人称在自传中的人际功能[J].外国语, 2000, (6) :51-56.
[4]李战子.功能语法中的人际意义框架的扩展[J].外语研究, 2001, (1) :48-54.
[5]李战子.话语的人际意义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6]区鉷, 蒲度戎.《当你年老》译文比较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5, (6) :51-54.
[7]吴显友.“E.C.”之谜——解读乔伊斯情诗中的叙事读者[J].河南大学学报, 2005, (2) :97-100.
最温柔的月光 第3篇
暑假帮忙照顾家里生意,其实就是给客人倒倒水,卖卖饲料,常常会遇到一个叔叔开着三轮车来买猪饲料。番姐教过我几次他的正确称呼,但我总是记不住,由于车上总是堆叠着好几个鸡笼,因此我便称他鸡佬。鸡佬我不感兴趣,真正让我饶有兴趣的是每次都会随车的小男孩。
小男孩穿的衣服并不怎么干净,和我打起招呼来不会像同龄人一样呲牙咧嘴地傻笑,而是心不在焉地点头,一言不发地坐下,但一双澄澈的大眼睛轻而易举地把他刻意装出来的大人般的成熟模样推倒。他黑色的头发有点儿长,跑起来像是水草一样柔软灵动。
我还一度误会了他是鸡佬的儿子,觉得肯帮家里分担这一点挺像我,番姐听完就乐了:“才不是呢,他俩同村,小男孩辍学了,跟车去市场卖鸡,每天能得到二十块的报酬。”
我惊讶的不是他那么小就辍学而是肯安分地干这份小工作。农村地区辍学率很高,有些孩子九年义务教育都读不完就吵着闹着要去珠三角打工,农村家庭一般比较困苦,父母给不了一个好的家庭环境也不相信读书能改变命运那一套,也只能随着他们。除了打工外,就是染染头发开开摩托泡泡妞打打架。而这个小男孩虽然有点儿痞子气,但干起活来那种认真模样挺让我受触动。
旅行后回家遇到他,火热的夏天里小男孩光着膀子,皮肤被晒成好看的小麦色,进门后不讨水喝,直接吃力地抱着一包八十斤的猪饲料像个鸭子一样摇摇晃晃地往三轮车方向走,然后乖乖地坐在副驾驶位置等待鸡佬回来。
他也曾乖乖地坐在教室里挺直小腰板又期待又紧张地等待着老师来上课吧。我把零钱找给鸡佬后默默去观摩番姐煮菜。
2
这让我想起了另一个小女孩。
小女孩不太喜欢她妈妈。还不到一岁就被送往外婆家,而且妈妈少来探望她,要不是“妈妈”这个称呼恐怕小女孩会忘记这个女人有着那么重要的身份。
小时候看待这个世界的标准很简单,看到黑就是黑,白就是白,不会综合多个角度来评判。生活中处处几乎都在提醒着小女孩她不是一个称职的好妈妈。幼儿园里别的小伙伴有妈妈接送,而她只能坐拥挤的校车。每晚拥着她入眠的是外婆而不是妈妈。小学作文课上要写的《我的妈妈》,小伙伴们开开心心地写了好多,而小女孩犹豫好久后,还是用铅笔把“妈妈”这两个字涂黑,在一旁写上“外婆”两个字,最后被语文老师骂得两眼通红。
念初中的时候她经常因为一些小事和妈妈吵架。她讨厌妈妈,讨厌这个不幸福的家。
在高考前一个月的时候,小女孩在企鹅上和我分享她的故事。
那段时间比较累,不敢轻易给意见,也不知道该怎么回复她,漫漫长夜里我只能简单发一个拥抱的表情却无能为力,但我并不担心。
因为我知道很多时候用不着想那么多,上帝会安排最好的结局。如果不是,说明还没到最后。
3
后来小女孩告诉我她妈妈生下她的时候才十八岁,爸爸整天酗酒,为了以后的生活,妈妈只能外出打工。现在两母女的关系已经好很多了,她也开始渐渐理解妈妈。她说她想做妈妈的英雄。
有时候改变不了的就尝试换个角度观察吧。
其实我们都没法选择一个怎样的家庭,无论是一个酗酒的留守家庭,还是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暂时来说都改变不了。这个世界总有菩提,总有妖魔鬼怪,就算我们做不了一个齐天大圣去改变你不喜欢的现状甚至去改变这个世界,至少还可以做一个齐天小圣,去听从如来佛祖的命令,被压在你认为的五指山一样的屋檐下。
五百年那么长,总会开出一朵小花爬来一只小蚂蚁飞来一朵蒲公英陪你说说话。
就如同小女孩懂得了妈妈背后的艰辛,最后当上了妈妈的小棉袄虽然不太贴心,但至少两人能给彼此安慰;就像小男孩干活干得再脏再累但也没有埋怨过这个贫苦的家庭不曾给予他一个好的经济条件,每天“下班”后会在家洗锅洗菜等着爸妈干完农活回家,守着电视一起看珠江台七点档,把每个月挣来的钱帮补家用,一样生活得其乐融融。
这些又何尝不是一种生活的馈赠,如同挑灯流浪里最温柔的月光。
没关系啊,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真的。只要你肯去接受。再不济的,像洋姐说的那样,你拥有不了一个你要的家庭,但没关系,你还有机会将来给你的孩子一个美好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