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电视多业务(精选8篇)
数字电视多业务 第1篇
关键词:多业务传送节点,交互电视,弹性分组环
数字电视、光通信技术、TCP/IP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电信网、互联网、广电网的融合。交互数字电视是一种利用宽带有线电视网,集互联网、多媒体、通信等多种技术于一体,向家庭用户提供包括数字电视在内的多种交互式服务的崭新技术。用户在家中可以网络机顶盒+普通电视机方式享受IPTV服务,它能够很好地适应当今网络飞速发展的趋势,充分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1]。
交互数字电视作为广播电视未来发展的一项重要业务,正在日益普及,由于交互电视的传输随用户数量的增长,所需带宽会急剧增长,其流量具有很强的随机突发性,且占用巨大带宽资源,网络拥塞造成的时延和误码,直接导致图像质量的下降。原先以承载数字视频广播(DVB)业务为主的杭州地区数字电视传输网在容量和接口能力上已无法满足交互电视业务的传输要求,也无法满足用户对服务品质的需求。建设一个既满足开展交互数字电视需要,又保障传统数字广播电视业务的发展,同时又能兼顾其他各项业务,具备较高投资收益比的广域传输平台的课题摆在面前。
1 建设需求
广播电视传输网主要传输两大类业务:一类业务是广播型的数据业务,它的特点是所有的用户共享一个数据流;另一类业务是交互型业务,这种业务的特点是一户一个流,数据流不能共享,因而它需要交互型双向交换网络来支持。其流量具有很强的随机突发性,随着点播用户数量的变化,所需带宽会急剧变化。因此,在网络规划时,既要满足开展交互数字电视需要,又要兼顾传统的直播业务。归纳如下:1)区县交互用户采用杭州的内容分发网络(CDN)服务节点进行服务,点对点传输以保障用户的服务安全;2)利用RPR环的业务分类传送、带宽共享的特点,应对突发流量,使二区五县点播命中率提升至80%以上;3)搭建DVB传输通道,下传中央、省市重要节目和高清节目,作为原有的阿尔卡特SDH传输网的DVB节目的备份,同时为新增DVB节目预留传输通道;4)搭建快速以太网通道,为保障杭州区县分前端数字信号安全播出,监测区县分前端设备运行状态和信号质量监督回传链路等提供传输通道;5)预留一定带宽,为开展“数字电视广播、交互数字电视、互联网、通信网”的全媒体做准备。
2 技术方案设计
2.1 组网技术的选择。
首先,分析了当前传输技术:ATM(异步传输模式)、以太网技术、DWDM(波分复用)、OTN(光传送网)、SDH、MSTP(多业务传送节点)。由于ATM适用于多业务电信环境,网络结构复杂、传输效率低、成本高,不适合广播电视传输网络。所以着重对以太网、DWDM、OTN和MSTP内嵌RPR技术进行了比较和论证。以太网(纯IP)组网具有价格便宜、快速的按需配置、速率升级容易等优势,但它在端到端QoS保障机制、环形拓扑等方面存在缺馅,特别是长距离传输受限。DWDM具有光纤利用率高、适合大颗粒数据业务传送的优点,但其建网成本高、维护复杂、IP层面保护欠缺。OTN是下一代的骨干传送网,它面向IP业务、适配IP业务的传送需求,满足大颗粒业务传送的需要,但它同样存在造价高、对小颗粒的业务调度欠缺、标准还在不断完善等不足。MSTP是现今应用最为广泛、成熟的光传送平台,近年来通过引入RPR,MPLS,EV-PLAN,EVPL等技术,在继承SDH强大自愈能力的基础上,提升了IP层面的保护能力,能实现大小颗粒的灵活调度[2]。对于发展阶段的杭州地区交互数字电视区域网络,笔者认为利用多业务传送平台(MSTP)内嵌弹性分组环(RPR)技术组网是最佳的选择。
2.2 网络结构设计
为满足直播数字电视和交互数字电视的传输需求,规划传输网络结构时,全网全部采用华为OSN传输设备。将杭州城区DVB总前端和杭州古荡数据中心两大前端机房与二区五县机房组成新的传输网络组成双环。将杭州数字电视多业务网络全网划分为A,B,C共3个逻辑组网,达到提高带宽利用率和网络保护能力的目的,组网如图1所示。
图1中整个网络划分为2个相交的10 Gbit/s物理环(简称南环和北环)。以古荡和富阳为交汇点,直播电视业务从凯旋门下传至各区县,交互电视业务从古荡下传至各区县。
2.3 设计思路说明
1)增大传输容量
根据规划,DVB业务占用16VC4(每个VC4为155.52 Mbit/s);RPR业务占用16VC4;如果是一个单环网络,就剩下32VC4用来传输交互电视业务(GE),每个站点只有4有个站点,即622.08 Mbit/s数据流显然不能满足交互电视的业务需求。为了增大传输容量,设计用2个10 Gbit/s物理环来传输交互电视业务,每个站点可下传32VC4÷4站点=8VC4,即1 244.16 Mbit/s,容量增加1倍。
2)易扩容性,性价比高
根据目前使用情况,淳安、建德、桐庐为交互电视业务设计的8VC4的流量已经满负荷。今后可以很方便地再扩容2个10 Gbit/s物理环。
3)根据杭州两大前端布局
凯旋门是DVB业务前端,向各区县站点传输数字电视前端业务;古荡是数据中心,主要传输交互电视业务。两个前端业务可以通过新建传输网调度数字电视信源。
2.4 逻辑子网说明
根据目前业务的需求可划分为A,B,C共3个逻辑子网。
逻辑子网A:由10 Gbit/s环网上的9个站点组成,分配32个VC4。传输凯旋门站点下发的DS3,RPR,FE业务及其他业务(见图1中外环虚线)。
逻辑子网B:由10 Gbit/s北环组成上的5个站点组成,分配32个VC4。传输古荡至北环上站点的交互电视业务(见图1中左边内环虚线)。
逻辑子网C:由10 Gbit/s南环上的5个站点组成(富阳算北环),分配32个VC4。传输古荡至南环上站点的交互电视业务(见图1中右边内环虚线)。
2.5 MSTP保护方式的选择
MSTP的保护属于物理层的技术,它通过冗余的带宽和冗余的网络设备来实现网络的保护切换,使得因受光网络失效而影响的业务能够自动恢复[3]。MSTP保护分为子网连接保护环(SNCP)和复用段保护环(MSP-Ring)。下面将两种保护方式进行比较,结果如表1所示。
通过对比,笔者认为SNCP保护更适合双环结构的保护。SNCP具有可靠性高、倒换时间快、可实现双节点互连(DNI)等特点,适合对MSTP网络跨环传输业务的保护,其保护方式如图2所示。
当环网出现两处光缆故障时,可以通过富阳至古荡的链路,保护凯旋门DVB前端至各个站点的业务不中断。整个网络的安全等级大大提高。
3 RPR技术的应用
RPR(Resilient Packet Ring)是弹性分组环。弹性指业务的传输可以根据网络的状况进行灵活的适应;分组数据指业务传输的基本单元是一个个的数据包,而不是像SDH使用固定帧的格式进行处理;环是要求设备组网时形成“环形”的拓扑结构。RPR是一种新的MAC层协议,它吸收了千兆以太网的经济性、SDH对延时和抖动的严格保障及可靠的时钟和自愈保护环等优点,大大优化了数据包的传输。RPR具有空间重用、拓扑发现、带宽公平、保护倒换、完善的质量服务(QoS)机制等优点,成为新一代光网络上传输数据包的首选技术[4]。
3.1 RPR组网方案
华为OSN3500的EGR2板支持IEEE 802.17标准定义的RPR特性。由9个节点的EGR2板组成RPR环路。各节点之间链路由8VC4通道构成。杭州数字电视RPR环网拓扑图如图3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RPR为逆向双环拓扑结构,外环(Outer Ring,简称0环)和内环(Inner Ring,简称1环)都传送数据包和控制包,RPR的外环的传送方向为顺时针方向,内环的传送方向为逆时针方向。双环同时工作,有效地利用所有带宽。内环的控制包携带外环数据包的控制信息,外环的控制包携带内环数据包的控制信息,双环互为备份和保护[3]。
3.2 RPR的时隙分配
RPR通过两根反向光纤组成的环形结构,RPR节点数据可以在环上有2个方向到达另一个节点。所以每个节点,都需要在VC4-xv(VC4虚级联)级别上,进行VC-trunk的绑定。以古荡节点为例,将VCtrunk1绑定奇数VC4-1,3,5,7,9,11,13,15;VCtrunk2绑定偶数VC4-2,4,6,8,10,12,14,16(见图4),通过环上节点共享VCtrunk通道,实现多点到多点的EVPLAN互联。
3.3 RPR的保护机制
RPR支持两种保护机制,Wrapping(环回倒换)保护和Steering(源路由倒换)保护。RPR的两种保护各有优缺点:Wrapping保护方式是指当环路上的某个地方发生故障时,则在故障附近的节点自动环回,把内环和外环连在一起。Wrapping保护倒换的时间小于50 ms。这种保护方式的优点是保护速度快、丢失数据少,缺点是环回浪费带宽;Steering保护方式是指业务不需要从发生故障的的地方倒换,而是通过拓扑发现协议生成故障后的新拓扑,源节点直接按照新的拓扑发送数据给目的节点。当环上的节点数小于等于16时,Steering保护倒换的时间小于50 ms。这种保护方式的优点是不浪费带宽,缺点是当组网规模较大时保护倒换的速度较慢,并且在新路径建立之前部分数据被丢弃[3]。根据华为OSN设备同时支持Wrapping和Steering两种保护方式特性,决定采取先环回后源路由的保护方式。当环路发生故障时,环网先采用绕回方式进行倒换,保证环网倒换速度,减少丢包;当通过拓扑发现协议生成故障后的新环路拓扑,再采用源路由方式,使业务按照新拓扑的最佳路径发送给目的节点,减少带宽的浪费。以桐庐为例(见图5、图6)。
可以看出RPR的源路由保护和环回倒换,可以提供不同等级的服务和不同等级的环网保护功能。但是由于RPR和SDH的网络结构、业务类型、故障状态不同,如何将两种保护机制协调工作,最大程度提高网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方面,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3]。
3.4 RPR带宽的空间重用技术
RPR是利用双环结构传输数据业务,具有业务在目的节点剥离、空间重用等特点,在传输组播和广播业务,环上只要用一个拷贝分组,便可大大节约带宽[4]。
数字电视主要分为单播、组播和广播业务。单播业务主要是用于直播电视,对于网络的传送时延及抖动比较敏感,这部分用点对点传输来解决。组播业务和广播业务都是点对多点的传送。主要用于电视轮播和电视点播。为了使交互电视的数据流在目的节点能接收并剥离出来,划分了VLAN,即将每个站点都划分了VLAN号,古荡数据中心向每个节点的VLAN发送数据(见图7)。每个节点根据分配给的VLAN,接收从RPR环上来的数据报,将报文从环上剥离,并继续转发。比如在古荡数据中心向建德的VLAN端口(4 046,4 047)传输数据,到了建德后,按建德的VLAN(4 046,4 047)的数据剥离,其余数据转发。到了桐庐,按桐庐的VLAN(4 048,4 049)的数据剥离,其余数据转发(见图8)。
另外,也可以1个业务用1个VLAN号的。如杭州凯旋门向二区五县传送的移动电视业务,就是8个节点共用1个VLAN号。到了目的地,使VLAN为3 011的移动电视的数据流在目的节点接收并剥离出来,同时继续往下一个站点传送。
3.5 完善的QoS机制
RPR可以提供对业务的分级服务。用户数据可以被划分为3个业务级别:A,B和C。在RPR环路上,优先级A又可以分为A0和A1两个子类型。优先级B也可以分为B_CIR(Committed Information Rate,承诺接入速率)和B_EIR(Excess Information Rate,超额信息速率)两个子类型[4]。各优先级的区别如表2所示。
利用RPR环共享2.5 Gbit/s的特性。首先,从古荡下传至各区县节点的交互电视点播业务,选择C类业务优先级,通过建立VLAN表,进行EVPLAN组网;然后,配置从凯旋门下传到区县的移动电视业务,采用B类优先级,各个区县采用相同VLAN号,到目的节点剥离业务,分配的带宽可回收,承载业务继续下传;最后,余杭至萧山的千兆以太网专线业务,为了保障业务没有瞬断,选择A类业务优先级,通过高优先级,建立EVPL组网,保证余杭至萧山连续性。多种不同优先级业务同时在RPR环上传输,实现了用户共享链路带宽(VCtrunk),在满足多点到多点的数字电视点播及数据增值业务的安全传输的同时,又提高了系统投资回报率。
4 结束语
杭州数字电视运营商利用RPR技术建设的新一代数字电视多业务传输平台。自运行以来,承载着大量的广播式数字电视业务和数字电视增值业务,二区五县用户使用杭州的CDN(内容分发网络)服务器,交互电视点播命中率大大提升。有力推动了杭州二区五县的数字直播电视、交互电视、增值业务的开展,满足了杭州二区五县用户数量增长、用户对影片的观看质量、服务响应速度的要求,有效保证杭州地区数字电视用户的发展计划得以实现,极大促进杭州地区数字电视从数量到质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蒋林涛.IPTV——三网融合的开端[J].中兴通讯技术,2006(3):1-5.
[2]李鉴增,陈新桥.光纤传输与网络技术[M].北京:中国广播出版社,2009.
[3]李燕.RPR与SDH保护机制的对比分析[J].大众科技,2005(7):38-39.
谷歌关闭多项业务 第2篇
谷歌表示,它们已经关闭了谷歌实验室和它的许多实验,所有业务在下滑的产品也都被关闭。谷歌公布了十项正在即将被终止合作关系的产品和项目。
十项产品中,有一些具有相当响亮的名号,作出过承诺但没有兑现,例如Aardvark。也有一些产品大多数人没有听过,例如谷歌桌面和Fast Flip。
谷歌的高级副总裁阿兰·尤斯达斯表示,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内,我们会关闭一些产品、合并其他的特色产品到我们新产品中。这将使我们变得更加的简单,也提升了整个谷歌的用户体验。
尤斯达斯解释道,这也意味着我们可以投入更多的资源来实现我们的目标,立志改善数十亿人的日常生活,所有的谷歌员工都在为这个目标而努力,生产出更多具有深远影响的产品。对于我们的用户,由于我们做出的改变,我们将直接与他们沟通,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去适应转变的过程。
数字电视多业务 第3篇
1 数字电视多业务传输平台设计需求。
纵观广播电视传输网的渠道, 主要分为两种。⑴广播型数据业务。⑵交互型业务。对于广播型数据业务其特点为所有用户共享一个数据流, 而对于交互型业务则为每个用户为一个数据流。而上述两种渠道都具有各自的缺点, 对此在进行网络规划是, 需要考虑两个方面:⑴兼顾交互数字电视发展的需要。⑵兼顾传统型的直播业务。
2 数字电视多业务传输平台方案设计。
2.1 数字电视多业务传输平台方案设计组网技术的选择
⑴ATM异步传输模式。由于ATM异步传输模式主要适用于多业务的电信环境, 再加上其网络结构比较复杂, 传输的效率比较低, 成本比较高, 因此这种异步传输模式不适应广播电视传输网络。
⑵以太网纯IP组网模式。优点:1) 组网价格比较便宜。2) 配置比较迅速。3) 升级比较的快。缺点:1) 在端到端QOS保障机制上出现缺陷。2) 在环形拓扑上存在缺陷。3) 不适用于长距离的传输。等等
⑶DWDM波分复用传输模式。优点;1) 在光纤使用率方面, 比较高。2) 对于一些颗粒比较大的数据业务比较适合。缺点:1) 组网成本比较高。2) 进行维护时, 较为复杂。3) 对IP保护效果较差。等等。
⑷MSTP多业务传送节点。优点:1) 将SDII优势技术继承自愈能力。2) 加起了对IP技术的保护。3) 可以实现大小颗粒数据业务传输。等等, 由此使得该技术被广泛运用和完善, 因此MSTP多业务传送节点是组网设计的最好选择。
2.2 数字电视多业务传输平台方案设计网络结构设计
纵观各种网络结构和结合对数字电视多业务传输平台的要求考虑发现, 全网都全部使用华为的OSN传输设备。
2.3 数字电视多业务传输平台方案设计设计思路
⑴将传输容量得以扩大。由于之前使用的DVB业务, 占用16*VC4, RPR业务占用16*VC4, 那么作为一个单环的网络, 其将不能够很好的满足数据流量的传输, 对此, 必须使用Cbit/s (2个) , 来传输交互电视业务, 只有这样才会是容量得到增加, 增加幅度在1倍。
⑵性价比较高。
2.4 数字电视多业务传输平台方案设计MSTP保护方式
由于MSTP的保护归类于物流层的技术, 因此当其由于受到光的因素而导致网络失效, 那么其具有自己修复的功能。在实践中, 一般将MSTP保护方式归结为两种:1) 子网连接保护环, 简称SNCP。2) 复用段保护环, 简称MSP-Ring。经过实践证明, 子网连接保护环更适合对MSTP保护, 原因有:a具有可靠性。b倒换的时间比较快。c可以失效双节点的互联接。
3 数字电视多业务传输平台设计RPR技术的运用
作为新型的MAC层协议RPR技术, 其:1) 具有千兆以太网的经济优势;2) 对SDH的延时和抖动具有严格的保障效果;3) 拥有可以自愈的保护环。4) 优化了数据包的传输等等。
⑴RPR技术的组网。组网包括以下几点:1) RPR结构属于逆向拓扑结构, 数据包和控制包的传输都需要经过外环和内环。2) 外环的传输方向都为顺时针, 内环为逆时针。3) 外环和内环二者同时工作。4) 内环的控制包携带外环数据包, 外环的控制包携带内环数据包。
⑵RPR技术的时隙分配。对于RPR技术的时隙分配需注意三个方面:1) RPR环形结构需由两根反向的光纤组成。2) 在数据传输上, 可以通过两个方向传输到另一个节点上。3) 每个节点需在VC4XV级别上, 而且还必须VCtrunk的绑定。
3.3 RPR技术的保护机制
⑴Wrapping环回倒换保护。优点:当故障在附近的节点上发生时, 可以将内环和外环连接;倒换时间比较迅速;丢失数据比较小。缺点:浪费宽带。
⑵Steering保护方式。优点:当发生故障上, 不需要进行倒换, 而是直接生成故障后的新拓扑;当环上节点小于16时, 此时倒换的时间比较的段;节省宽带。缺点:当组网的规模比较的大时, 此时需要的倒换时间久比较的长;数据容易丢失。
参考文献
[1]蒋林涛.IPTV——三网融合的开端[J].中兴通讯技术, 2006 (3) :1-5.[1]蒋林涛.IPTV——三网融合的开端[J].中兴通讯技术, 2006 (3) :1-5.
[2]Lee Kam growth, Chen Xinqiao fiber optic transmissionand networking technology[M]Beijing:China BroadcastingPress2009.[2]Lee Kam growth, Chen Xinqiao fiber optic transmissionand networking technology[M]Beijing:China BroadcastingPress2009.
[3]李燕.RPR与SDH保护机制的对比分析[J].大众科技, 2005 (7) :38-39.[3]李燕.RPR与SDH保护机制的对比分析[J].大众科技, 2005 (7) :38-39.
数字电视多业务 第4篇
我国有线电视网络现状主要表现为: (1) 许多网络还处于300/550M阶段, 以单向网为主; (2) 网络中存在新网、旧网并存现象, 网络指标参差不齐; (3) 接入网技术方案落后, 许多楼栋单元分配网仍采用串接分支分配方式, 建设质量差, 故障率高, 又为私拉乱接提供了方便; (4) 网络缺乏管理功能, 缺乏网络安全的技术保障措施。
二、有线电视网络双向改造势在必行
(一) 原有的网络已老化, 面临新一轮的改造升级。
进入90年代以来, 我国有线电视发展最为迅猛, 网络从共用天线、隔频传输系统发展到550/750M邻频传输系统, 目前许多网络建于90年代中期, 已经趋于老化, 网络需要新一轮的改造升级。
(二) 蓬勃发展的宽带市场呼唤网络双向改造。
目前我国个人宽带接入用户呈几何式的增长, 宽带产业正在蓬勃发展。广电网络如果不进行双向改造, 开展宽带业务, 电信、网通等运营商也会加紧发展, 等待是没有出路的, 只会坐失良机, 最后只能把市场拱手相让。
(三) 有线电视数字化需要优质的双向HFC网络。
1、个性化、交互式发展需要优质的双向网络。有线电视数字化以后, 虽然清晰度可以提高, 但是目前绝大多数用户的模拟电视机本身的清晰度并不高, 因此用户并不能充分享受到数字化的这个优点, 假如电视台所提供的数字节目内容和模拟电视节目差不多, 用户就不会有积极性去收看数字电视节目。因此, 数字电视的真正闪光点在于个性化服务和交互式互动节目, 交互式、个性化是数字电视的发展方向, 网络必定是朝双向化发展, 在改造成双向网络的同时, 网络就具备了开展多功能数据业务的功能, , 使有线电视更具竞争力和吸引力。因此, 建设优质双向HFC基础网络, 以网络化带动数字化, 以多业务促进数字化, 一定能使有线电视顺利实现数字化过渡, 迅速完成其历史转变。2、现有的网络要传输数字电视, 其本身就需要改造。理由一:数字电视转换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数字、模拟信号的混合传输将会在有线电视网络内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这就意味着我们在传输数字信号的同时, 还要相应地传输3050套模拟电视节目, 这就基本上要占满750/860M网络的整个带宽, 保证用户的基本收视是有线电视网络最根本的任务。所以现有550M网络本身就需要升级改造为860M, 改造后的网络也必须按照860M满负荷选择设备、设计和调试。理由二:接入 (分配) 网落后、陈旧。许多网络楼栋单元分配网部分仍采用串接分支分配方式, 这种落后的网络结构带来高故障率和低可靠性是一方面, 最关键的是网络中使用了大量的分支分配器, 接头过多, 严重影响网络传输阻抗和可靠性, 反射指标和阻抗直接影响网络的时延指标, 时延影响数字电视系统的相位, 造成误码率高, 传统的串接分值分配楼栋布线方案在器材质量和工程质量上制约了高质量信号传输的要求。理由三:现有的网络由于施工、调试的差异, 系统指标参差不齐, 许多用户电视信号或轻或重出现雪花、网纹干扰, 这种系统如果用来传输数字电视, 一个信道出问题, 就会影响该信道中传输的68套数字电视节目, 同时, 数字电视对信号解调是门限式工作方式, 和模拟电视的线性变化过程有很大的区别, 当数字电视信号被损伤后, 信号就处于严重马赛克、静像或全无状态。所以, 现有的网络要实现模拟和数字化转换, 还必须进行标准化网络改造建设。
随着CMTS和CM在有线电视系统中广泛应用, 目前建设成本不断下降、性能不断提升, 利用有线电视开展多功能数据增值业务的投入成本越来越低。在蓬勃发展的宽带产业, 紧锣密鼓的数字化推进的形势下, 我们应大力推进HFC双向网络的建设。
三、智能化管理
(一) 网络管理的智能化。
HFC网络管理功能, 是对有线电视共享式、广播式网络结构的完善和补充。要确保网络的可靠性, 不间断运行, 就必须在网络中增加具有网管功能的设备, 增强网络应急处理能力。利用网管系统实时检测、实时报警功能全面提升网络的可靠性。
(二) 业务管理的智能化。
目前我们许多网络对于有线电视用户管理和档案管理还采用人工管理方式或管理软件和网络物理设备没有充分结合, 对于欠费用户、非法用户的管理仍然采用人工断线方式, 由于条件限制、交费业务办理点少、方式落后, 排队等候给用户带来的不便, 等等都是目前系统亟待解决的问题。有线电视的数字化、业务个性化、功能多样化, 有线电视所服务的对象不再是观众, 而是真正意义的用户, 用户服务的质量是行业发展的根本, 这要求我们建立起用户服务系统, 规范用户服务体系, 增加用户管理系统、银行代收费系统、客户服务中心系统以及成功的网络服务管理办法, 快速解决顾客存在的问题, 提高服务质量, 缩短广电与电信、金融等行业的服务差距, 全面提升广电行业在用户心目中的服务形象。
(三) 网络安全的技术保障措施。
广播电视具有政治属性, 它既是党和政府的喉舌, 又是舆论的引导者, 具有社会公益性。目前的有线电视网络还是传统的广播式、开放式的单向网络, 其结构无法有效地防止不法分子在网络中窃传信号, 无法从前端检测到网络中的设备运行情况, 无法对设备实施远程控制, 无法实现对网络故障的报警和预警, 不具有对网络实施通道控制的应急处理功能。因此在新一轮网络双向改造过程中, 还需要增加管理控制到户的设备和技术方案, 建立完善监管控制体系, 通过技术防范, 防止有线电视网络被不法分子破坏、利用, 非法传播违法信号, 全面提高有线电视网络的安全性, 确保国家广电事业的健康发展, 保障国家宣传机构正常工作。
四、结束语
数字电视多业务 第5篇
关键词:监管平台,数据共享,广播电视
0 引言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是广播电视发展的生命线, 广播电视监管是广播电视生命线的守护者。为满足广播电视监管需求, 现广播电视监管机构建设了广播电视监管系统。这些系统在保障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
1 广播电视监管现状
现省级监管体系大多由有线广播电视监测系统、无线广播电视监测系统、IPTV监测系统、广播电视内容监管系统、指挥调度系统、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等多个独立系统构成[1]。系统数据处理层和应用层彼此隔离, 致使监测数据、预警信息和调度信息不能共享, 数据之间无关联, 从而大大降低了监管效率。
各监测业务系统、指挥调度系统和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因采用不同的接口, 不能相互兼容, 同时广播电视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监测业务会越来越多, 这样将造成监管系统越来越多, 越来越复杂, 从而监管体系处于一种松散状态, 进而影响监管业务的正常展开。
多系统独立运行, 值班员要同时面对多个业务操作界面, 从而加重了值班强度。多个独立系统的建设也造成资金上的浪费。监测系统发出异态报警, 主要依赖值班人员对整个监管架构的熟悉程度和工作经验, 异态判断时间较长, 不利于及时处理和及时调度。监测系统、指挥调度系统和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独立, 致使指挥调度和信息发布时间较长, 不能做到及时调度和发出预警。
2 省级广播电视多业务一体化综合监管平台的设计理念及目的
1. 监管平台模块化。广播电视多业务一体化综合监管平台由有线广播电视监测模块、无线广播电视监测模块、广播电视内容监管模块、IPTV监管模块、指挥调度模块和预警发布模块构成。
2. 共享数据, 构建关联机制。广播电视监测业务、广播电视内容监管、IPTV监管、指挥调度和预警信息发布之间的共享数据, 并构建广播电视监测业务、指挥调度和预警信息发布之间的逻辑关联机制, 实现监测业务、指挥调度和预警信息发布的无缝融合[2,3]。
3. 智能判断、自动预警机制。综合监管平台通过数据共享和关联机制, 能够智能判断发生异态报警的准确环节, 并可自动进行预警信息的发布。
4. 端口开放。开放前端接口, 实现接口统一化、标准化, 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统一接入;开放后端接口, 开放流媒体和监测数据, 实现信息共享;开放平行系统接口, 以利于日后功能的扩展的接入。
5. 融合监测业务、统一管理和分类提供服务。融合无线与有线、模拟与数字、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机房信号与传输信号等多种媒体, 并进行统一管理。深挖广播电视信号质量监测, 广播电视内容监管、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流程, 为相关部门提供分类服务。
6 可扩展性。广播电视技术发展迅速, 新媒体日益涌现, 相应的监管业务也会日益增多, 因此可扩展性成为必要指标。
广播电视多业务一体化综合监管平台可通过数据共享机制、智能判断机制和关联机制, 从而实现异态报警的第一时间发现和处理, 极大的提高了监管效率, 同时也大大减轻值班人员的工作压力。
3 广播电视多业务一体化综合监管平台设计
1. 信号采集节点的分布
监测信号主要分有线广播电视信号、无线广播电视信号、IPTV信号。信号采集点要根据广播电视信号的传输播出形态和流程进行采集, 做到各环节入口信号和输出信号的双采集, 实现信号采集的全程性和可对比性。
1) 有线广播电视信号采集节点分布如图1 所示。
其中, N1-1 是播控平台出口信号采集点, N1-2 是网络公司传输平台入口信号采集点, N1-3 是网络公司传输平台出口信号采集点, N1-4 是用户端信号采集点。
2) 无线广播电视信号采集节点分布如图2 所示。
其中, N2-1 是播控平台出口信号采集点, N2-2 是发射台发射机入口信号采集点, N2-3是发射台发射机出口信号采集点, N2-4是用户端信号采集点。
3) IPTV信号采集节点分布如图3 所示。
其中, N3-1 是播控平台出口信号采集点, N3-2 是电信运营商的传输平台入口信号采集点, N3-3 是电信运营商传输平台出口信号采集点, N3-4 是用户端信号采集点[4]。
2. 监测指标设置
针对广播电视信号传输播出形态和流程采集的信号, 同一信号流程上的相同节目需设置相同的监测指标, 并设置相同的监测门限, 当出现异态报警, 将迅速判定发生异态的准确环节。
3. 多级联动
1) 预警信息发布, 上联总局监管中心, 下联市县各播出单位, 首先对下发单位和人员进行发送范围的划分, 同时根据接收总局预警信息的级别和省局自设的预警信息级别, 从而实现预警信息的自动转发, 自动发送。
2) 监测系统、指挥调度系统和预警发布系统共享平台的报警信息, 并根据报警信息紧急程度划分不同个级别, 一旦发生异态报警, 指挥调度系统和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根据接收到的报警异态级别和报警信息, 相应的做出指挥调度提示和异态报警信号发送, 手机客户端可接收短信信息, 也可利用APP实时接收系统推送的异态报警信息, 使相关人员第一时间了解异态情况, 掌握异态进展。
4. 多业务一体化综合监管平台功能模块
综合监管平台主要由有线广播电视监测模块、无线广播电视监测模块、IPTV监管模块、广播电视内容监管模块、指挥调度模块、预警信息发布模块构成 (图4) 。
5. 多业务一体化综合监管平台整体结构
省级监管体系是省、地级市、县三级监管架构, 通过省中心综合监管平台实现统一管理、分级处理。数据实现前端存储和省中心选择性存储。通过与总局监管平台接口和总局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接口, 实现总局和省级监测数据的共享, 预警信息的上下贯通, 进而实现全国监管体系一体化大融合[5]。通过相关职能部门接口, 监管业务部门可更好地为职能部门提供服务 (图5) 。
4 结束语
广播电视多业务一体化综合监管平台融合监测、指挥调度和预警信息发布到同一平台上, 进而实现了数据共享、智能判断和自动预警, 为省级广播电视监管平台的建设提供了一个新的设计理念。
参考文献
[1]邱可程.省级数字电视监测监管系统研究[J].广播与电视技术, 2012 (3) :122-125.
[2]张之虹, 许云柏.多业务一体化监测技术在省级监测网络中的研究与应用[J].广播与电视技术, 2014, Vol.41 (9) .
[3]刘汉武.安全播出指挥监测中心的设计与实现[J].广播与电视技术, 2009 (6) :107-110.
[4]李铁强.省级IPTV监管平台设计方案[J].中国有线电视, 2013 (10) :1202-1203.
数字电视多业务 第6篇
本次华东电视技术年会暨华协体发展峰会是由杭州文化广播电视集团主办, 会期主要活动内容有主题报告会、华东电视技术类项目及优秀科技论文评奖、华协体高层双边会议、华东电视技术年会技术分组会议以及考察上海电视节国际新媒体与广播影视设备展、参加上海电视节白玉兰技术论坛等。
6月11日下午进行了第二十五届华东电视技术年会电视技术奖和优秀科技论文评审。为了更好地完成评审工作, 本次会议除华东地区十三家媒体单位的评委外, 还特别邀请了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常务副秘书长陈默, 中央电视台原副台长林景云指导并参加评审工作。评委们严格按照华东电视技术年会相关评审细则, 本着“从严、自律”的精神, 认真阅读各台申报的评奖材料, 通过审核讨论, 评审出一、二、三等奖若干, 同时, 评审出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科学技术奖、优秀科技论文奖的初评结果, 该结果将送至学会理事长审核。
12日下午, 第二十五届华东电视技术年会暨第六届华协体发展峰会召开。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司副司长孙苏川、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常务副秘书长陈默、杭州文化广播电视集团董事长方建生、华协体主席/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副台长张建平等领导出席了会议。杭州文化广播电视集团总工程师徐国银先生主持了开幕式, 杭州文化广播电视集团董事长方建生代表主办单位致欢迎辞, 他说杭州文广集团非常荣幸能够担任本届年会的主办台, 一定尽力做好服务, 让大家在良好的氛围下潜心研讨交流。他认为本届年会的主题“全媒体、云技术、多业务”, 是广电的发展方向, 也是我们努力的目标。在广电发展进程中, 全媒体、云技术、多业务是密不可分一个整体, 全媒体需要云技术的支持, 多业务需要云技术的支撑, 广电全媒体内容平台要构建在云端, 利用云技术支持多渠道分发、多业务经营, 这样广播电视才能整合资源, 在云端登高望远, 统筹经营, 才有机会去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他期望本次年会对在新技术发展带来的良好机遇和严峻挑战面前, 广播电视如何未雨缪绸、抢抓机遇, 进行深入探讨。
开幕式上, 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司副司长孙苏川女士、华协体主席/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副台长张建平先生和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常务副秘书长陈默分别致辞。张建平主席首先充分肯定了华协体代表团5月赴台参观和技术交流是一次非常值得记忆的活动, 并称这次国内广电行业代表团两岸交流人数之多、规模之大也属首次, 特别是与台湾同行在新媒体管理等方面的对话和交流是非常有益的、有建设性和有针对性的。接着张建平主席谈到了他这次参加美国广播电视展 (NAB) 的感受, 特别提到了美国工程师协会对华协体的认可, 并有兴趣与华协体互为团体会员以谋求更深更广的发展。随后, 张建平主席从当今全媒体环境下, 广播电视人如何不断发展, 技术如何适应变化和需求提出了要守土有责、攻坚克难和不变求变的要求, 并提出了3点想法:1、在全媒体时代, 如何建设技术构架是关键, 要满足高融合性、高软体化、高产能化和高粘连化;2、全媒体时代对安全播出技术要求更高, 促进云媒体发展的抓手是播出前的内容媒资化;3、新技术的运用使高产能化和全球化成为可能, 它需要强大的后期保证, 为此发展高清和3D技术, 提高现场渲染水平, 改造新闻演播室等是满足全媒体时代的要求。
广电总局科技司孙苏川副司长就当前中国广播影视的发展趋势, 特别是在当前全媒体融合大趋势的背景下, 广播影视技术如何健康发展做了重要讲话, 她指出全媒体融合是大趋势, 创建新的广播电视商业模式, 建立新的技术标准管理架构是我们要追求的目标, 并提出了4点要求:1、创新媒体形态;2、开发应用高清技术;3、加强监测监管能力;4、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在新的传播时代, 融合传统媒体, 理清思路, 不断进取, 提供更多更快的业务是我们广电人的新使命。
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常务副秘书长陈默先生称赞华协体是一个思想活跃、运作高效、经验丰富的组织, 对提高各单位的技术水平, 确保安全播出提供了交流合作共赢的平台, 这次年会主题反应了现今广播电视转型发展方式, 是我们探索台网联动, 发展多种用户终端的一次十分适宜的讨论。
开幕式后, 孙苏川副司长、陈默副秘书长、方建生董事长、张建平主席、徐国银总工及全体参会人员在酒店合影留念, 记录下了这个值得纪念的时刻。
杭州文化广播电视集团总工程师徐国银在会上做了“发挥广电特色, 融入互联网络”的主题发言, 从介绍杭州文广集团新大楼的技术系统 (包括建设SDI和IP两张网络, 本地化的各类节目制作与产业合作, 全标清的设备定位等) 出发, 全面阐述了互联网对广播电视台内网络覆盖、收视终端、制作平台等产生的各种影响, 提出了在面临互联网技术与内容已深入到广播电视各系统中后, 如何应对的几点建议:1、大力发展高清、立体频道;2、扩大传统广播电视的覆盖范围;3、发展地面无线数字电视;4、建设统一的内容交换分发平台;5、台内技术系统建设要适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6、建立本地信息资源的收集发布客户端, 提供优质服务。
其后的技术交流会上, 大洋、索贝、新奥特、哈里斯、捷成、安达斯6家公司的厂商代表分别围绕本届会议的主题做了精彩技术演讲, 主要围绕的全媒体、多业务和云技术的发展趋势等提出了各自的技术解决方案。
6月12日, 华协体网站 (www.huaxieti.org) 正式测试上线。作为华协体成员沟通联系的平台、华协体对外宣传的窗口, 华协体网站品牌的功能将日益凸显。华协体网站将以向社会传播广电技术前沿观点, 促进技术交流与发展为己任。在保持电视技术领域权威性的同时, 充分发挥互联网特性, 增强吸引力、可读性、亲和力, 力求打造成为中国广电技术信息网络传播重阵之一。孙苏川副司长与张建平主席共同为华协体官方网站开通剪彩。
13日下午, “华协体”高层双边会谈举行。厂商与媒体高层进行了四轮双边会谈, 对如何更快更好地促进广播电视全媒体发展及台内媒资化、高清化进行深入的交流和热烈探讨。
13日下午, 举行了本次年会的制作、播出、管理分组会议。通过分组讨论, 各台交流共享了技术发展经验和思路, 达到了相互借鉴和学习的目的。
14日上午的闭幕式, 由杭州文广集团总工程师、华协体当执主席徐国银先生主持, 首先是2011年度华东电视技术年会奖颁仪式, 由华协体张建平主席和上海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王玮副局长为获奖单位代表颁奖, 接着由华协体当执主席徐国银宣读2012年度华东电视技术年会评奖结果。华协体张建平主席致闭幕词, 他称赞本次年会在主办方徐国银总工的带领下, 做了大量认真、热情和周到的工作, 协办方上海广播电视台也做了非常细致周到的安排, 本次年会非常成功圆满, 让大家感觉愉快。并希望在丹桂飘香的时候, 安排好下半年的高峰会议。同时还对华协体年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今后还能请到像今年高层会议上举办的管理心理学讲座等技术之外且对大家在管理上有益的各种讲座, 或者能请到国际上知名专家来做专题技术讲座, 进一步提高年会的层次和档次。最后举行了本届轮值台杭州文广集团和下届轮值台青岛市广播电视台的交接仪式。
多业务承载安全技术 第7篇
1 多业务承载网络总体概述
多业务承载网络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
多业务承载网络共包含业务支撑层、内容服务层、承载网、家庭终端网四个网络结构。业务控制层负责用户管理、设备管理、内容管理;内容服务层负责内容分发、内容编码、内容加密;承载网负责内容传送、用户接入、用户认证、QoS保障、安全保障;家庭终端网负责终端接入、内容解码、自助服务。
2 网络安全分析
2.1 安全需求分析
业务支撑层包含了网元、传输设备、备份系统和数据中心的文件保护,为用户提供业务认证、数据加密、访问控制、日志、安全事件等安全管理。内容服务层提供内容编码、内容加密,主要通过在数字电视系统的基础上进行扩展,数字电视系统能够突破授权延迟和安全孤岛的限制,通过单播方式快速响应用户的授权请求,通过机顶盒的回传信息实现对机顶盒的安全认证。承载网层面是传输和认证的安全,主要是用户的接入认证,媒体流、控制流、信令流的安全传输。家庭终端网层面主要是接入安全,包括接入设备自身的安全问题,媒体信息的解密,接入认证和将安全威胁带入业务系统的安全风险。
2.2 安全威胁分析
在多业务承载特定的网络环境中,针对组网和业务特性,需要对不同的网络层面制定相对应的安全方案。将多业务承载网的各种威胁分为:终端安全威胁层面、设备安全威胁层面、网络侧安全威胁层面、业务安全威胁层面和OM网管安全威胁层面。终端安全威胁主要有:非法用户接入网络,用户配置信息篡改,外部用户对终端的远程攻击,黑客终端伪造用户的身份接入网络,用户的信令信息泄露及篡改;设备安全威胁主要有:黑客攻击、病毒、蠕虫、木马、Dos攻击等;网络侧安全威胁主要有:路由攻击、拓扑泄露、恶意资源耗竭、非法带宽占用、非法设备接入、P2P流量等;业务安全威胁主要有:身份欺骗、业务盗用、业务DoS、信令报文攻击、非法组播源接入等。
3 多业务承载网络安全技术
3.1 安全网络组网
为了满足多业务承载网络的运行要求,首先需要建立安全的网络组网结构。根据不同的业务层级划分不同的网络安全层级。通过划分不同的安全区域,保证各区域的安全性。安全域是在同一业务领域内具有相同安全保护需求,并相互信任的区域。安全域包含信任域、半信任域和非信任域。
信任域用于内部的IP网络,也就是系统内部的核心业务区域。采用纵深的安全防御管理,网络的流量及路由策略均隔离于外部网络之外。半信任域同时与内部业务系统和外部网络连接,前端接口连接公网,后端接口连接核心网。这个区域即与可信的核心网区域连接,又与可不信的外部网络连接,构成了半可信的半信任域。最典型的例子有IPTV业务里的视频分发区,用于实现门户功能,服务供应商的相关内容在视频分发上进行发布。非信任域指将安全威胁引入业务系统的网络区域,通常有终端,Internet网。通过对不同的信任等级区域进行划分,部署不同的安全策略,满足多业务承载网在网络侧的安全保障。
3.2 码流加扰
在多业务承载网中对不同的业务数据流进行码流的加扰和解扰,完成数据流的加密传输。加扰过程是在发送端用一个伪随机序列对复用后的数据流进行实时扰乱控制。同时在发送端使用加密密钥对数据流进行加密,传输加密后的数据报文给终端用户。加密的码流到达用户端后,通过已授权的业务密钥解开扰乱码流,然后对码流进行位运算将码流还原。
3.3 业务认证授权
业务认证授权是为了确保已授权用户得到合法的业务。业务通过识别用户和其终端设备,以阻止非法的业务访问。业务同时通过严格的访问控制策略来限制合法用户的行为,以防止用户滥用业务资源,限制非允许的业务流上传和下载。
3.4 可控组播
可控组播主要解决在多业务承载网络上提供对组播用户、组播源、组播组的控制。通过完备的、可扩展的计费手段和对组播网络的监控、管理手段。可控组播的实现机制是通过记录用户已登记授权的业务信息,将信息发送到业务管理系统,业务管理系统通过标准的接口将用户的信息通知到网管系统,网管系统通过SNMP协议将对于用户的控制信息发送到组播控制点网络上,组播控制点根据该信息实现组播权限转发,仅向已授权用户转发组播报文。
可控组播中使用了指定源组播。指定源组播是指定组播源地址的组播技术,能够在组播源和组播数据接收者之间直接建立最短路径树,省去了先建立共享树再从共享树向最短路径树切换的过程,从而能够从一开始就沿最短路径树转发数据。
3.5 多业务承载互访控制
互访控制包括两方面,一是用户侧不同业务类型的终端间的访问控制;二是不同终端对业务系统的访问控制。由于多业务承载网是多种业务终端的混合接入。用户侧不同业务类型终端间的访问控制,就是通过限制不同业务终端进行相互的访问,避免互访带来的安全威胁。
不同终端对业务系统的访问控制,就是要限制不同的业务终端只能访问与其业务对应的业务处理系统。例如:机顶盒用户只能访问IPTV业务,而不能访问数据电话业务。不同终端对业务系统的互访,会给业务处理系统带来很大的麻烦和风险。它可以将病毒、网络攻击、欺骗信息等危险引入系统导致交叉感染。
3.6 多业务承载网网管系统安全管理
网管的安全目标有两个:其一是业务连续性,保障业务安全和稳定运行,最大程度减少系统中断的次数;其二是信息资产的安全保密,保护运营商的商业机密和技术机密,保护用户隐私,保护用户资料的机密性。
3.6.1 账户及权限管理
帐户的管理包括管理用户的帐号管理和业务用户帐号的管理。包括创建用户和用户组管理,创建用户必须设定用户的登录口令,口令的复杂度和口令的有效期;能够查看所有用户的状态信息,包括用户名称、状态(已登录、未登录)、登录计数、登录的时间和来源、所属的组等。系统管理员能够启用和临时禁用某个用户。
用户组管理:把用户分配到一个组,该用户即拥有该组所拥有的权限,用户可以属于一个或多个组,也可以不属于任何组。通过预制一些用户组(包括管理员组、维护员组、操作员组和监视员组等),用户可以根据需要定制用户组和用户组里的成员。通过用户组管理,可以很方便地进行用户地权限管理。权限管理就是对不同用户组的设备权限和操作权限进行管理。设备权限是用户有权操作的设备;操作权限是用户有权在该设备上执行的操作内容。默认情况下,用户继承其所属的组的权限。
3.6.2 安全日志管理
网络中各安全设备和系统自身的安全模块将产生大量的安全日志信息。这些日志信息是网络与系统安全监控与管理的重要的基础性信息。网管系统各管理应用对用户执行的敏感操作进行记录,而且可以实时察看所有操作,提供操作日志实时监视窗口,上面显示当前用户对网管的操作情况,安全管理员可以实时监视操作日志,按照所设置的查询条件查询操作日志。
安全日志是安全审计和取证的重要证据,将只允许查看和转存,不允许删除。根据对日志的关联分析以及数据挖掘,可以产生各种各样的安全事件信息。安全管理也包括对安全事件的告警、响应等措施。
4 结论
多业务承载网络结合相关的安全部署及安全策略,增强了网络的可运营、可管理、可增值地承载多重业务的能力,能够更好的向用户提供多样化、智能化、协作化、移动化、多媒体化的新业务。
参考文献
[1]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IP与多媒体通信技术工作委员会.IPTV业务需求(征求意见稿)[S].2006.
[2]RFC3670 Information model for describing network device QoS datapath mechanisms[S].2004.
[3]RFC2236 Internet group management protocol,Version 2[S].1999.
[4]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IP与多媒体通信技术工作委员会.IPTV对DSLAM设备的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S].2006.
[5]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IP网络对安全防护的相关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S].2005.
[6]胡昌振,李贵涛.面向21世纪网络安全与防护[M].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1999:110-150.
[7]David J.Stang,Sylvia Moon.计算机网络安全奥秘[M].程佩青,闫慧娟,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4:155-187.
多业务传输平台银行组网方案 第8篇
MSTP (多业务传输平台) 严格来讲并非是一种崭新的技术, 而是通过GFP (通用成帧协议) 映射、虚级联 (VC) 、LCAS (链路容量调整方案) 以及总线技术等手段, 将以太网、ATM、RPR (弹性分组环) 、ESCON (企业系统互联) 、FICON (光纤互联) 、光纤通道、MPLS (多协议标签交换) 等既有成熟技术进行内嵌或融合到SDH上[1]。这种技术既保留了SDH强大的保护、管理能力和互联互通性等优势, 又具有丰富的接口和对以太网很好的支撑等优点, 较好地满足了目前的网络需求。MSTP概念自从1999年提出以来, 经过四个阶段的演进和发展[2], 已经比较成熟。
1.1 MSTP关键技术
目前映射封装协议主要有PPP (点到点协议) 、LAPS (SDH上的链路接入协议) 和GFP三种, 级联方式有连续级联和虚级联。虚级联和与其相关的LCAS是MSTP的两种关键技术。
图1为MSTP的基本功能模型图[1]。
1.2 MSTP对以太网的支持
目前, MSTP的一个重要功能, 也是应用最广的一个功能就是对以太网的支持, 主要分以下3种[1]:以太网透传、以太网二层交换、内嵌RPR环网。MSTP支持的以太网电路组网业务可以包括以下方式[1]:点到点、点到多点、多点到多点。
由于银行业的组网特性, 大中型银行主要采用点到多点的组网方式, 而小型银行则采用点对点的组网方式。
2 目前银行广泛应用的典型组网方案
2.1 目前银行对网络的新需求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 银行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深入, 越来越多的类似视频监控、票证影像系统等高带宽业务的开展, 目前网点在用的2Mb/s带宽已不能满足需求, 对运营商提供的网络提出更高的带宽要求。同时, 由于大中型银行网点众多, 维护任务繁重, 银行希望电信运营商提供更方便维护和扩展的网络。这些因素极大地推动了银行专网的升级换代。
2.2 MSTP与ATM、SDH组网的比较
和之前用ATM、SDH方式组网相比, 加之网络设备的价格性能因素, MSTP组网特性比较突出, 各方面特性对比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 之前ATM和SDH组建的网络已不能满足银行对高带宽、升速便捷、维护简单、成本低、可扩展等的迫切需求, 而MSTP组网却能较好地满足银行的这些需求, 因此MSTP组网成了目前银行组网的主流方式。下面以长春某银行已在用网络为例, 简单介绍MSTP组网方案。
2.3 典型方案介绍
长春某大型银行有网点130余个, 采用点对多点方式组网:银行总部新建的一套MSTP设备, 与联通局端设备通过不同路由的光纤组成一环路, 保障光纤安全, 银行总部的MSTP设备的GE (吉比特以太网) 板卡用光纤与中心路由器的GE口连通, 开放两条千兆电路, 用于汇聚各网点的电路, 不同网点间电路用VLAN (虚拟局域网) 区分隔离, 保障电路安全。网点的路由器FE (快速以太网) 口用网线与光纤收发器连通, 光纤收发器通过光纤连至最近的联通局端的MSAP (多业务接入节点) 接入设备的光口板上 (该MSAP框用于接入该区域不同网点的光纤收发器, 并且用双上行光路接入MSTP骨干网) , 网点电路通过该MSAP上行光路至MSTP骨干网后, 通过时隙交叉连接连至银行总部的汇聚光口, 打上相应VLAN标签, 完成与总部的连接。网络拓扑见图2。
此种方案适合电路数在30条以上的大中型银行使用, 为银行总部和网点提供了简单的以太口接入方式, 平滑升速便捷, 网络可靠灵活, 较好满足了银行目前的需求。总部的汇聚电路的接口类型 (GE或FE) 和电路条数, 需结合银行的电路总数、路由器接口总数等综合考虑, 以此来配置不同MSTP板卡类型和数量。如果今后银行电路总数增加, 只需增加新板卡, 新开汇聚电路即可。需要注意的是, 按此种方式组网的网点电路理论上可以由2Mb/s平滑升速至100Mb/s, 但实际上带宽受限于局端MSAP的上行带宽、骨干网带宽、总部环网带宽。针对电路数在30条以下的小型银行, 银行总部可以采用以上点对多点方式, 也可以采用点对点的方式, 总部MSTP设备提供和网点数一样的FE以太口, 用网线连至银行交换机即可, 一根网线对应一个网点。这里就不再详述了。
2.4 扩展方案介绍
以上是大中型银行的最典型的MSTP组网方式, 能满足银行最基本的需求, 但由于各家银行对自己总部和不同网点有着不同的网络要求, 因此衍生出不同的扩展方案。
2.4.1 总部四点成环方案
在银行总部机房及联通两个核心机房各新建两套MSTP设备, 组成四点的环网。在总部机房提供GE以太接口或者FE以太接口连接总部路由器。在联通机房A和机房B各出若干个光口用来与骨干MSTP网络沟通, 用于传送各接入网点的汇聚电路。银行总部的两台路由器分别和两MSTP设备连接, 按负荷分担 (分别承担约半数网点的业务) 方式完成不同区域网点的业务汇聚, 有效降低了业务全阻的风险。同时通过实施MSTP设备的单板卡的双端口保护、单台MSTP设备的业务板卡的1+1保护, 以及银行两台路由器之间的主备份, 达到任何单点故障 (光路、端口、板卡、设备) 都不会影响网点通信的安全效果。网络拓扑见图3。
此方案的特点是最大程度地保证了银行网络中心的安全;缺点是投资较大, 配置较复杂。
2.4.2 网点分等级接入方案
有些银行的支行业务量较大且重要, 电路安全等级要求高, 于是我们把这些支行从普通网点中分离出来, 直接采用MSTP设备接入电信MSTP网络, 用不同路由的光纤进行环保护, 保证电路安全, 网络拓扑见图4。此方案的特点是用分等分级的方法, 在现有光纤、设备的资源中, 最大程度地保证了网点接入的安全, 并且支行电路的带宽不受MSAP的线路速率所限制, 满足了银行的特殊需求。
3 下阶段银行组网特点
3.1 网络的细分化
如网点生产网、外联网、离行柜员机网、移动OA (办公自动化) 网、视频监控网、互联网集中上网网络等等, 这些网络在安全稳定性、带宽等方面要求各不相同, 运营商可以利用其他相关成熟技术组建网络, 例如PON (无源光网络) 方式组建的MPLS鄄VPN (虚拟专用网) , 3G无线网络组建的VPDN (虚拟专用拨号网) , 这些网络能在性价比、资源利用率、维护便捷等方面较好地满足银行细分网络的不同需求。
3.2 网络的高速化
综合银行的业务需求和MSTP技术特点来看, 银行可以通过平滑升速来满足在不同阶段生产网对带宽的需求, 而无需改动任何硬件, 因此目前的组网方式在今后的3~6年能够较好地满足银行对网络的需求。但在不远的将来, 随着类似“流程银行”等银行新业态的推广, 银行对网络的带宽需求可能提高至1Gb/s, 而此时MSTP网络就会暴露出其种种弊端。按目前的通信技术, 采用CWDM/DWDM (粗波分复用/密集波分复用) 方式理论上能够组建满足银行高带宽、高安全性的专网需求, 但由于目前波分技术用于客户组网的设备不够丰富和成熟, 运营商的波分网络还在建设完善中, 维护技术力量相对薄弱, 造成目前此种组网方式存在成本昂贵、网络覆盖难、维护跟不上等问题, 因此现阶段不太可能用此方式来构建银行的专网。
随着波分产品的不断丰富和成本的降低、运营商网络覆盖不断完善, 相信波分复用方式很有可能成为下阶段银行组网的主流方式。日前, 长春联通已前瞻性地给某商业银行提供了波分复用方式组网的技术方案, 得到了用户的认可。
4 结束语
银行的网络需求日趋复杂, 电信运营商要时刻跟踪信息技术与银行需求的变化, 详细分析论证, 找出两者最完美的结合点, 给银行提供最合适的网络, 实现银行和运营商的双赢。
摘要:介绍了MSTP (多业务传输平台) 技术的性能特点, 分析了新老技术组网方案的优劣对比, 着重介绍了目前长春地区银行客户广泛采用的MSTP方式的典型组网方案, 并对下阶段银行网络发展需求做了展望。
关键词:多业务传输平台,通用成帧规程,链路容量调整方案,组网
参考文献
[1]孙伟.MSTP电路组网技术及应用.电信技术, 2006 (6) :6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