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散时间分析范文(精选7篇)
疏散时间分析 第1篇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城市可供利用的土地资源日渐紧缺。在这种形势下,地下商业建筑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模式。但是由于地下商业建筑可燃物品多,火灾荷载大,疏散人数多等原因,地下商业建筑人员疏散显得尤为重要。资料显示地下商业建筑一旦发生火灾,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是人员没有及时疏散至安全出口,有毒烟雾危害地下建筑内人员所致。本文将研究地下商业建筑人员疏散时间,从理论计算与数值模拟分析两个方面比较分析地下建筑人员疏散时间。
1 人员安全疏散时间
人员安全疏散是指火灾时建筑物内人员在火灾发展到威胁人员安全之前到达安全区域,也就是说人员安全疏散时间是要小于火灾达到危险状态的时间。人员全部疏散到安全区域所需要的时间由火灾探测报警时间Td、人员疏散预动时间Tpre和人员疏散行动时间Tt组成,如图1所示[1]。
火灾探测报警时间是指火灾发生到自动报警系统报警或建筑内人员感知后人工手动报警的时间,火灾探测报警时间主要取决于建筑内部火灾控测系统、报警系统的设置以及初始火源的大小。
人员预动时间是指从火灾报警系统报警到人员开始疏散的时间。人员预动时间与起火点位置、人员相对位置、疏散人员特性、疏散诱导手段等因素有关。英国《BSDD240:1997,Fire Safety Engineering in Buildings》给出了推荐的人员响应时间[2],如表1所示。
注:表1中的火灾报警系统中火灾警报发出的类型分别为:W1消防事故广播,来自消防控制室;W2事先录好的声音广播系统;W3采用警铃、警笛或其它类似警报装置的报警系统。
人员疏散行动时间是指人员开始疏散至完全疏散至安全区域的时间,人员疏散时间与人员密度、疏散宽度、人员疏散能力等因素有关。SFPE handbook[3]和日本的疏散计算方法[4]给出了人员疏散的步行速度统计表,如表2所示。
2 人员疏散行动时间理论计算
人员疏散行动时间可以采用水压模型[5]进行理论计算。水压模型认为房间内的人员接到火灾警报或广播信号后,离开所在位置向房间出口移动,然后通过出口到达疏散通道,并经疏散通道疏散至安全区域。
水压模型中,房间内人员移动到房间出口所需的最长时间可由公式计算[6]:
式中:t1为处于房间最远点的人员到达房间出口的时间,s;lmax,room为房间最远工作点到房间出口的路程,m;v1为人在水平方向步行的速度,m/s。
房间内人员到达房间出口时,房间出口的通过能力和需要通过房间出口的人数决定了人员在房间出口处的通过时间。房间内人员通过房间出口的时间可用公式[6]计算:
式中:t2为房间内人员全部通过房间出口的时间,s;Proom为房间内人数,人;N为通过系数,人/(ms),一般取1.5人/(ms);B1为房间出口的有效宽度,m。
如果t1>t2,则说明人员在房间出口没有出现等待现象;如果t1
人员在疏散通道上的疏散时间可由下式计算:
式中:t3为人员从房间出口到达楼梯间入口的时间,s;lcorridor为房间出口到楼梯间入口的距离,m;v2为人员在疏散通道上的步行速度,m/s。
人员通过疏散通道到达楼梯间后,通过楼梯间入口的时间可由下式计算:
式中:t4为人员通过楼梯间入口需要的时间,s;∑Proom为楼层利用某一楼梯间疏散的人数,人;N为通过系数,人/(ms);∑B2为楼梯间入口的总宽度,m。
当t3
当t3>t4时,则说明在楼梯口没有发生了人员等待现象,人员疏散时间T2就等于距楼梯间最远的房间人员到达楼梯间入口的时间(t3),即:
全部人员疏散到安全地点时,人员疏散行动时间为:
3 人员行动时间数值模拟
英国格林威治大学(University of Greenwich)开发的Building-Exodus[8]软件对不同火灾场景下人员疏散进行设计验算。Building-Exodus综合考虑了建筑结构、人员行为、火灾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够比较真实的模拟火灾等紧急情况下人员的若干属性和行为,对实际疏散过程进行模拟仿真。
Building-Exodus采用网格计算方法[9],该方法将建筑物划分成一个个比较细小的网格,人员可当作一个个移动的质点,质点在移动到相应的网格时会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各自的移动速度和方向[10],并因此可以跟踪人员移动的轨迹,从而得到建筑物的人员疏散时间,所取得的结果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动态显示。模拟中计算机将建筑物按其功能划分成若干网络单元,将建筑物的房间、走道、门厅、楼梯等作为网络节点。人员总从危险等级较高的节点流向等级较低的节点并逐步向最终出口疏散。根据人员可能移动的方向确定网络之间的联系,人员在一个节点经过门、走道、出口等处将按一定的速度进入下一个单元节点。再将每个单元划分成比较细小的网格,每个网格只能容纳一个人,每个人向前移动时的速度大小将取决于其所在空间一定范围内的人口密度,而其方向则与前方网格是否“被占据”有关。一般而言,人员前进方向应直奔出口,但当他遇到障碍时则会调整其方向以获得更大的前进速度[11]。
4 工程案例分析
4.1 工程概况
某地下一层商业街的一个防火分区长71.3 m,高5.2 m,建筑面积1652.8 m2,商业街预计人员容量为885人,人员密度为0.535人/m2。商业街中央为4 m宽的人行通道,通道两侧为商业店铺,每间店铺房门出口宽1.5 m,有效宽度1.2 m[12,13],商业街内疏散楼梯间沿通道在两端布置,共设置4个疏散出口,每个疏散出口有效宽度1.7 m。地下商业街设置火灾探测系统及消防广播系统,商业街平面图如图2所示。
4.2 人员疏散时间计算
假设商铺119发生火灾,商业街内火灾探测报警系统会及时动作,且商业街的人员均处于清醒状态,通常在火灾发生初期就能被周围人员发现,需要的报警时间较短,因此保守的认为商业街内火灾发生60 s才能被探测到,即火灾报警时间(Td)为60s。同时由于商业街内设置消防广播系统,火灾信息在人员之间的传播速度较快,人员所需要的准备时间较短,参考表1,人员响应时间(Tpre)可保守的设定为120 s。
4.2.1 人员疏散行动时间理论计算
假设全部人员均匀分布且均具有独立疏散的能力,参考表2,选取人员水平疏散时速度为1.0 m/s。
商铺113面积最大,待疏散人员最多,疏散时间最长,因此保守得以该房间内人员疏散时间为人员移动到房间出口时间t1。参考水压模型理论,商铺113房间内人员移动到房间出口的时间t1:
同理保守得以商铺113内人员通过房间出口的时间为人员通过房门时间t2。参考水压模型理论,商铺113房间内人员移动到房间出口的时间t2:
参考水压模型理论,人员离开所在位置,通过房间出口的时间T1:
参考水压模型理论,人员在疏散通道上的最长疏散时间t3:
参考水压模型理论,人员通过楼梯疏散出口的时间t4:
因为t3
人员总的疏散行动时间为:Tt=T1+T2=128.1s
因此该商业街人员理论计算疏散总时间:
4.2.2 人员疏散行动时间数值模拟
采用疏散模拟软件Building-Exodus建立商业街数值模型,运行软件,人员模拟结果如图3-图5。
软件模拟结果显示,人员疏散行动时间为136.6 s。因此该商业街人员疏散计算模拟总时间:
4.3 结果对比分析
人员疏散时间理论计算与数值模拟结果统计对比,如表3所示。通过表3可知,人员疏散理论计算时间与计算机模拟时间基本相吻合,两者间的绝对误差仅为8.5 s。
5 结论
(1)本文水压模型疏散案例显示,人员通过疏散出口时间为86.8 s,占整个案例疏散行动时间的67.8%。由此可见,人员疏散行动时间主要受疏散出口宽度影响,疏散出口宽度是制约地下建筑人员疏散的重要因素。疏散出口宽度越大,疏散时间越短,但当宽度超过一定程度,则对疏散时间无影响。
(2)水压模型和计算机疏散模拟均可以用于地下建筑人员疏散时间的预测。两种方法所得到的疏散时间基本相吻合,误差仅为8.5 s。数值模拟结果较理论计算稍微保守。
疏散时间分析 第2篇
关键词:建筑出口设计,离散时间,疏散模型,应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建筑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城市公共场所建筑的功能以及质量都与人们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其中建筑的出口设计是建筑质量的具体表现, 只有建筑出口具备较高的疏散能力, 才能保证在疏散人员密集时, 做到有条不紊, 及时地消除安全隐患, 保障人员的安全。这就需要建筑设计过程中, 对出口设计进行整体性的评估, 确保出口的疏散能力。
1 离散时间疏散模型设计
离散时间疏散模型是一种新型的疏散体系, 主要应用于单元疏散空间, 也就是指建筑只有一个出口。离散时间疏散模型根据疏散的轨迹不同, 可以分为C型疏散模型以及L型疏散模型。C型指的是在进行人员疏散的过程中, 疏散空间没有其他的障碍, 人员可以直接向门口进行疏散, 成向心型;而L型疏散模型指的是在进行人员疏散的过程中, 人员与门口间存在障碍物, 需要拐一个弯才能疏散, 运动的轨迹类似一个L形状, 所以被称为L型疏散模型。但是模型的提出是在假设的前提下, 并没有考虑到门口宽度、人群的密度等对疏散造成的影响。
具体来说, 离散时间疏散模型的建立基于的假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在人员疏散之前, 疏散人群的密度是一个定量。在人员疏散过程中, 人们全部向着门口的方向行走, 并且距离门口最远的角落会第一时间空出。 (2) 在疏散的过程中, 疏散人员都是沿着最短的直线进行移动, 可以将运行的轨迹看成一条条射线, 并且这些射线呈对称分布。 (3) 在这个模型下, 当人群的密度大于每平方米4人, 就可以看做疏散人员发生了滞留, 新的滞留人群会逐渐增多, 并呈扇形扩散。
在离散时间疏散模型建立的过程中, 会涉及到众多的计算公式, 并且公式中既有变量、也有常量。对于常量很容易控制与掌握, 但对于变量来说, 其使用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作具体的分析, 并结合科学的理论知识, 确保每一个计算都能为模型的建立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2 建筑出口设计中对离散时间疏散模型的应用
建筑出口的疏散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建筑整体的安全性能, 也是建筑品质的评价标准。提升建筑出口的疏散能力, 可以提高建筑整体的安全等级, 并实时保护建筑物中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在离散时间疏散模型中, 人群的流动系数是其关键的参数之一。人群的流动系数是反映疏散人员的行动速度以及人群密度的一项重要指标。在通常情况下, 人群的密度与其移动的速度是对数关系, 这也就说明人群的移动速度会随着人群密度的改变而改变。具体可以将两者之间的关系看成反比关系, 人群密度越大, 其移动的速度就越慢, 同样人群的移动速度会随着人群密度的减小而加快。
建筑出口的疏散能力与建筑出口的宽度也有很大的关系, 但并不是建筑出口越大, 其疏散的效果就越好。经有关实验证明, 疏散人群的速度会随着建筑出口处的宽度变化而变化, 并呈现一个曲线性变化趋势。当建筑出口宽度为2.1米时, 一定数量的人群疏散时间大约为20秒, 将建筑出口宽度增加两米, 人群的密度不变、人数总量不变, 其疏散的时间明显地减少。但再一次将建筑出口的宽度增加两米后, 一样的条件下, 疏散的时间并没有明显的降低。这就说明当建筑出口宽度达到一定的限值后, 对疏散能力产生影响的因素就不再是宽度, 而是人群的聚集数值参数等。疏散时间会随着人群聚集程度的变化而变化, 聚集度越低, 疏散时间也就越短, 反之则越长。
在建筑出口设计中, 要合理地应用离散时间疏散模型, 合理地控制出口的宽度以及设计建筑出口周围的布局, 从全局出发, 提升建筑出口疏散能力。实践证明, 利用离散时间疏散模型, 能够有效地防止在疏散过程中出现人员滞留等现象, 降低了疏散过程中的事故发生率, 提升了建筑整体的质量, 对建筑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 要考虑到模型的理论性, 加强与实际情况的联系。不能将人群的流动系数当成一个常数, 要根据具体的时间、人数等将其看成一个变量。并运用先进的统计工具与软件, 充分地发挥离散时间疏散模型的优势, 增强这一模型的实用性, 为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3 总结
离散时间疏散模型是一种基于理想假设建立起来的模型, 将建筑物中的人群密度当做一个常量。在实际的应用中, 需要充分地考虑这一问题, 合理地设计变量, 并采取有效的方式进行相关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加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提升离散时间疏散模型的实用性。总体来说, 建筑出口设计中, 合理地应用离散时间疏散模型, 有效地提升了建筑的疏散能力, 保护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具有很重要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振, 刘茂.离散时间疏散模型在建筑出口设计中的应用[J].天津大学学报, 2008, 41 (1) :66-67.
[2]黄丽丽, 朱国庆, 张娟.地下商场建筑人员疏散时间预测分析[A].中国消防协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C], 2012, 25 (4) :245-246.
疏散时间分析 第3篇
1 建立安全疏散的性能判定标准
建筑火灾发生后, 人员受到热和烟气的危害。如果在这些参数达到临界值之前人员没有全部疏散至安全区域, 就会有生命危险。人员安全疏散的性能判定标准为TRSET
人员疏散需要的时间TRSET=Td+Tpre+kTt。由于疏散模型是基于一定的假设建立的, 与人员的实际疏散过程存在一定的差别, 为了调整不确定因素对疏散的影响, 对于疏散的行动时间考虑乘以一个安全系数k, 则k的取值为1.5。
2 全尺寸轰燃实验
实验在某化工厂将要拆迁的办公楼二层的一间办公室内进行。办公楼为三层高, 长21m, 宽6.1m, 单层层高3.3m。办公室单间长3.6m, 宽4.8m, 墙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办公楼房间门宽1.0m, 高2.3m;玻璃窗宽1.0m, 高2.0m, 走道宽1.3m。轰燃实验在房间5内进行, 该办公室按照常规办公室标准布置家具, 房间内放置3个木质书柜, 一个双人沙发, 两个单人沙发, 一套办公桌椅。二层办公楼平面图如图1所示。
全尺寸室内轰燃实验设备包括数据采集系统和图像采集系统, 在实验房间和走道内分别用黑色记号笔标记上相应的刻度, 用于观测烟气层高度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室内温度在着火后至200s期间缓慢上升达到第一个极值, 此时如果还有人员停留在室内则会有危险, 走廊顶部有少许烟气不会影响人员疏散;在200~400s期间家具处于阴燃阶段, 温度变化比较平稳;走廊内的烟气逐渐下降, 在550s时室内家具发生轰燃, 室内温度在短时间内急剧上升;随后高温使房间玻璃破碎, 室外空气与室内的可燃气体发生对流, 助长了火势的发展, 整个二层被火淹没, 走廊内的烟气迅速下降, 此时若有人停留在走廊里则会有生命危险。轰燃实验过程如图2所示。
3 办公建筑性能化分析
3.1 火灾烟气模拟计算
采用FDS对火灾烟气的运动状态进行分析。场景设定初始条件如下:火灾位于办公楼2层房间5内, 见图1所示。火灾按t2火发展, 火灾增长系数α=0.046 89kW/s2。将初始条件输入到FDS中进行模拟, 模拟结果部分截图, 如图3~图5所示。
由图3~图5可知, 二层出口距地2m处的能见度在510s时达到临界值, 温度在601s时达到临界值, CO体积分数在999s时达到临界值。同样, 可得三层出口距地2m处的能见度在760s时达到临界值, 温度和CO体积分数在1 800s内均未达到临界值。
利用FDS对设定火灾场景中火灾烟气的流动进行模拟计算, 可以得到受影响楼层距地面2m处达到危险临界值的时间, 如表2所示。
3.2 人员疏散时间模拟
根据建筑的特点以及人员荷载情况, 运用专业的疏散软件BuildingEXODUS进行疏散模拟分析, 得到设定疏散场景下人员的疏散时间。
英国标准BS DD240《建筑火灾安全工程》 (Fire Safety Engineering in Buildings) 中关于人员疏散准备时间确定表中, 对于办公楼、学校等建筑场所, 当采用现场广播形式时, 人员疏散准备时间取值应小于1min。结合建筑的特点确定火灾报警时间 (Td) 为60s。
办公建筑内的人员一般处于比较清醒的状态, 而且较为熟悉建筑物内的报警系统和疏散路线, 所以火灾发生后人们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得知。将着火房间外其他办公室内人员的行动准备时间 (Tpre) 取为60s。
该建筑为办公建筑, 总建筑面积为384.3m2, 一层房间与二、三层不使用一个出口, 根据JGJ 67-2006《办公建筑设计规范》, 2~3层建筑内的总人数经计算为79人。办公建筑内的人员构成主要为成年男士和成年女士, 年龄分布在20~50岁。因其人员密度小于0.54人/m2, 参考SFPE Handbook和BuildingEXODUS, 该建筑内人员的分布比例及行走速度如表3所示。
办公建筑人员疏散过程, 如图6~图11所示。
将疏散场景中得到的Tt代入式 (2) 中, 可以得到该场景下人员需要的疏散时间, 如表4所示。
4 结果分析
将轰燃实验和火灾烟气模拟得到的可用的安全疏散时间TASET以及安全疏散模拟所得到人员需要的疏散时间TREST进行比较, 以确定人员能否在危险来临之前安全疏散。具体对比结果如表5所示。
对比办公楼内人员可用的安全疏散时间TASET和人员所需要的疏散时间TRSET, 可以看出:无论是轰燃实验还是计算机模拟, 得到的人员所需的疏散时间均大于人员可用的安全疏散时间。
5 结论
(1) 轰燃实体实验得到该办公建筑经过阴燃期后在550s时发生轰燃, 火灾迅速蔓延, 走廊内的烟气迅速下降。若仍有人员停留在建筑中则会有生命危险。
(2) 计算机模拟得到2层临界时间为510s, 与轰燃实验得到的数据接近。办公建筑内人员疏散至室外的时间为364.5s, 小于轰燃实验和计算机模拟得到的可用疏散时间。由此可知, 该办公建筑着火时在轰燃发生前人员可以安全疏散至室外。
(3) 办公建筑内各个房间空间较小, 火灾后容易达到轰燃条件而在较短的时间内 (约10min) 发生轰燃。由于办公室与走廊往往没有严格的防火分隔, 轰燃后高温浓烟迅速灌入走廊, 短时间内即丧失人员安全疏散的条件。
(4) 利用FDS模拟常规空间的办公建筑火灾情况取得的结果与全尺寸火灾实验的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用FDS研究办公建筑的火灾发展是可行和可信的。
摘要:为了研究小空间办公类建筑火灾对人员疏散的影响, 在某三层办公建筑内进行了全尺寸实体轰燃实验, 得到走道中高温烟气达到临界值的时间;将实际房间进行简化和抽象建立模型, 并运用火灾模拟软件和疏散软件对小型办公室类建筑进行了模拟, 取得烟气在走道中的蔓延时间及人员在走道中的疏散时间。将三个临界时间进行比较, 以确定人员能否在允许疏散时间内疏散完毕。轰燃实验和计算机模拟结果表明:在危险来临之前该办公建筑内的人员能安全疏散至室外。
关键词:办公建筑,轰燃,全尺寸实验,计算机模拟,疏散
参考文献
[1]谢晓刚, 胡忠日.高层办公楼火灾风险的性能化评估[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04, 23 (1) :30-34.
[2]褚冠全, 孙金华.人员疏散准备时间及其对火灾风险评估结果的影响[J].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5, 5 (3) :102-105.
[3]王伟军, 田玉敏.公共场所人员安全疏散评价方法探讨[J].武警学院学报, 2008, (6) :19-22.
[4]李卓.大型办公楼性能化消防设计评估[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12, 31 (5) :496-498.
[5]刘伟, 邢志祥, 任芳, 等.大型公共建筑人员安全疏散的模拟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09, 28 (11) :813-816.
[6]霍然, 袁宏永.性能化建筑防火与设计[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03.
[7]李利敏, 朱国庆, 黄丽丽.含内天井的高层SOHO办公建筑人员疏散[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12, 31 (12) :1276-1279.
[8]黄丽丽, 朱国庆.基于火灾烟气流动分析的地下步行街人员疏散研究[C]//2011消防科技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 2011:38-42.
[9]British Standards Institution.Draft British Standard BSDD240, Fire Safety Engineering in Buildings, Part 1:Guide to the application of fire safety engineering principles[S].British Standards Institution, 1997.
疏散时间分析 第4篇
关键词:人因工程,安全心理,疏散时间模型
0 引言
中国高校普遍对安全教育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 当今大学生缺乏安全防患意识, 当遇到突发事故时大多处于惊慌失措状态。近年来, 因人员疏散造成群死群伤的案例已屡见不鲜。如何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人员伤亡, 已成为当前国内外公共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1]。针对疏散问题, 国内外学者们做了很多研究:J.Fruin首次提出了人群平均行进速度与人群密度的关系曲线[2];Helbing建立了疏散时群体恐慌状态下的模型, 实现了一个自我驱动的多粒子系统[3];马莉莉通过建立人员疏散模拟的数学模型计算建筑火灾中人员安全疏散时间[4];张培红利用关系型数据库技术和Mapinfo地图信息系统, 对大型公共建筑物火灾中人员疏散行为的计算机仿真及实例研究[5]。综上所述, 目前国内外学者多是借助疏散理论与数据资料建立疏散模型或研究疏散时间, 即模型将疏散人员视为同质性, 使得模型的可靠性受到质疑, 并且目前通用的疏散模型结构都很复杂, 涉及的变量多, 不便于实际应用。因此, 本文从人因安全心理角度研究疏散时间模型, 考虑学生在疏散时的心理和行为差异, 即学生的性别、年龄、安全知识与经验程度等对疏散时间的影响, 并在满足该前提下保证疏散时间模型结构简单, 并能准确而快速地计算出疏散时间、疏散速度等变量, 提高疏散时间模型的可靠度和运用价值。
1 人因安全疏散心理行为研究
1.1 安全心理因素研究
在安全疏散时, 人的心理往往会发生异常变化, 而心理的变化会导致行动的盲从、惊慌、行动迟缓等, 从而拖延疏散时间。所以研究疏散问题, 重点是研究人因安全心理问题, 通过研究影响人疏散心理行为的因素, 从而控制这些因素达到缩短安全疏散时间的目的。
研究发现, 行人在恐慌状态时会失去理性, 其行走和奔跑的速度比平时快得多, 并会引起人群相互拥挤, 这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大可达4500N/m, 足以推倒砖墙。Helbing D等学者发现行人有从众心理, 他们会跟着人多的一起走, 结果出现有些逃生出口被忽略[6];郭晓艳等学者认为人的行为是心理的外在表现, 心理因素会触发不安全行为[7];Pal Ulleberg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安全驾驶受人的安全心理因素影响[8]。综上表明人的安全心理因素与疏散行为密切相关, 有待加强研究。
1.2 创建学生安全疏散的心理因素指标
本文共组织了两次问卷调查和一次应急疏散演习, 发放问卷2000份, 收回有效问卷1345份, 获得30万个调查数据。参加疏散演习人员2600人, 测量个体的疏散时间1300个记录, 采集了各楼梯口的疏散人数、单位时间的人流密度、总疏散时间等有效数据。问卷的设计运用了安全科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理论知识, 从人的生理、心理活动倾向来研究人员疏散心理。在每次疏散演习时直接记录参与人的环境熟悉度、恐慌、从众等心理与行为因素, 进行深入的分析, 并基于社会对安全心理因素的研究成果[9,10], 得到安全心理因素指标, 如表1。
从表1可知, 疏散人员的行为是心理的延伸, 而疏散时的心理行为差异是由于性别、性格、环境熟悉度、专业知识、有无指挥者、楼层、类似经历、年龄、家庭情况等因素不同而导致的。研究表明, 处于楼层高、女性、对环境不熟悉、未受过专业培训、没有专业指挥者这类群体的从众心理、恐慌心理、回返心理、侥幸心理、习惯心理、外散心理、趋光心理都较强。
2 人员疏散时间模型研究
2.1 人员安全疏散设计准则
研究安全疏散时间是使逃生人员摆脱危险的关键因素, 以宿舍火灾为例, 学生能否安全疏散主要取决于两个时间段的比较。可用安全疏散时间 (ASET) 指从火灾发生到威胁生命安全的时间, 所需安全疏散时间 (RSET) 指从火灾发生到人员疏散至安全区域的时间。若满足ASET>RSET则能够安全疏散[11], 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 所需安全疏散时间RSET分为T1、T2、T3三个阶段:第一阶段T1:指起火到发觉起火的时间;第二阶段T2:人员疏散准备的时间;第三阶段T3:人员疏散到安全区域的时间。其计算公式为:ASET>RSET=T1+T2+T3;为了实现安全疏散的目的, 建筑物内凡是受到火灾威胁的区域都需满足上式的要求。
2.2 人员疏散时间回归模型建立
本文采用回归分析理论方法建立疏散时间模型, 回归方程可以反映一个变量受其他变量的影响程度, 进而为控制和预测提供科学依据。通过观察y与x的散点图发现呈线性关系则应建立y与x的线性回归模型。人员疏散时间回归模型中有多个自变量, 所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多元线性回归的数学模型是:y珋=珔β0+珔β1χ1+珔β2χ2++珔βpχp, 其中珔βi表示当其他解释变量保持不变时, χi每变动一个单位所引起的因变量y的平均变动单位。
2.3 数据处理与解释
通过疏散演习和问卷调查获得的数据, 并基于线性回归方法进行分析, 本文选取了7个指标进行分析, 分别是:性别、类似经历、楼层、年龄、性格、指挥者、环境熟悉度。性别X1:男为0, 女为1;类似经历X2;没有为0, 有为1;楼层X3:1楼取0, n楼取-1;年龄为X4:大于等于20岁为0, 小于20岁为1;性格X5:理智型为0, 情绪型为1;指挥者X6:没有为0, 有为1;环境熟悉度X7:不熟悉为0, 熟悉为1, 实验数据见表2。
利用多重共线性分析去除相关程度大的自变量, 多重共线性分析确认的方法可用SPSS中如下指标进行判断:①写出自变量间的相关系数阵, 观察各自变量间有无相关系数非常高的变量。判断标准为相关系数≥0.9的变量被判为存在共线性, 0.8~0.9之间也可能有问题, <0.8的判定为非共线;②容差 (Tolerance) :即回归分析结果中的残差比例, 残差比例是从所研究的自变量中选择一个变量充当因变量对其回归分析得到的, 根据该学科领域的学者研究可知, 容差值<0.1, 表示自变量间的共线性强;③方差膨胀因子 (Varianceinflationfactor, VIF) :其值为容差的倒数, VFI越大, 则表明自变量间的共线性越强。使用SPSS中的共线性诊断 (Collinearity diaqnostic) 和相关系数 (Collinearity Statistics) 诊断指标, 结果见表3和表4。
从表3可见相关系数没有超过0.9的变量, 均小于0.8, 因此各自变量之间不会存在共线性问题。
从表4可见容忍度均大于0.1, 方差膨胀因子 (VIF) 均小于2, 因此各变量之间不存在严重共线性问题。
利用向后筛选策略共经过五步完成回归方程的建立, 最终保留在方程中的变量是性别、居住楼层、指挥者、环境熟悉度。然后进行方差分析, 方差来源于Reqression (回归) 、Residual (残差) 、Total (总计) 三个变量, F分布的相伴概率取值为0.000, 即判断假设“H0:多元线性回归系数等于零”的概率确实是0.000, 则应拒绝H0, 表示回归分析的效果显著。从表5中人员疏散时间多元线性回归系数可看出应急疏散时间与性别、居住楼层、指挥者、环境熟悉度四个变量呈线性相关, 可建立线性模型。
从表5可看到每次逐后筛选所得到自变量的偏回归系数和偏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结果。显著性的评判标准为sig<0.05, 由于前四次筛选后得到的sig并不是都小于0.05, 则不显著, 而第四个模型中各自变量的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sig均小于0.05, 因此性别、楼层、指挥者、环境熟悉度这四个变量与疏散时间之间的线性关系显著, 它们保留在模型中是合理的。上表中的回归系数为:常数项0.257, 自变量性别为0.136, 居住楼层为0.251, 指挥者为-0.102, 环境熟悉度为-0.153, 回归方程可表示为:疏散时间T=0.257+0.136性别X1+0.251楼层X3-0.102指挥者X6-0.153环境熟悉度X7。
表6对人员疏散时间的预测值、标准预测值、残差、标准残差的极小、大值、均值、标准偏差进行计算统计, 并可知标准差均小于1, 可认定得到的是一个统计上无误的模型。
a.因变量:疏散时间T
图2 (a) 为残差的直方图, 图中残差分布均匀, 基本没有极端值, 因此是可以接受的。
图2 (b) 显示的是因变量与回归标准化预测值的散点图, 其中DEPENDENT为y轴变量, *ZPRED为x轴变量。由图2可见, 两变量呈直线趋势。
2.4 人员疏散时间回归方程
由2.3节可知, 在火灾情况下, 人员应急疏散时间的回归方程为:
从式 (1) 中可以看出, 女性比男性疏散时间多0.136个单位;每高一层疏散时间拖延0.251个单位;若有指挥者引导疏散能节约时间0.102个单位;对疏散环境熟悉的人员能使疏散时间平均下降0.153个单位;常数项为0.257, 表示各自变量均为0时y的估计值。
3 疏散时间模型的优化
利用回归分析虽然得到了疏散时间与各关键指标间的相关性和相关程度, 但从方程中计算出的时间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疏散时间。因此, 有必要对方程进一步优化研究, 建立一个真正意义上反映疏散时间和疏散人数变量的方程, 便于专家观察不同疏散时段的疏散人数与疏散速度的变化情况, 从而计算出合理的疏散时间, 满足ASET>RSET, 以免滞留疏散人群。
本文在考虑群集疏散速度的前提下, 对疏散时间方程进一步优化研究, 通常单个人正常行走速度为 (1~2) m/s, 但出现人群聚集时, 行走速度会受到限制, 其大小受人群的密度影响, 当密度<1.5人/m2时, 群集速度为1m/s, 群集密度越大则群集速度越小。本文讨论的是在火灾等紧急情况下, 所以群集速度会变大, 根据Predtechenski和Milinski[14]等人的研究, 正常情况下水平方向内的群集步速V=112ρ4-380ρ3+434ρ2-217ρ+57, 其中, 假设式中的ρ (群集密度) 0.92, 若ρ>0.92则会出现堵塞和拥挤。
从群集步速方程中可见群集疏散速度和群集密度相关, 而群集密度和安全疏散的总人数相关, 因此可以建立起群集疏散速度和安全疏散总人数以及疏散时间之间的函数关系。
我们对人员的疏散时间和每个时刻安全疏散的人数均进行了DV记录, 对安全疏散人数累计值Z和疏散时间Y进行了曲线估计, 拟合后发现三次方程的R方值为0.9914, 表示与样本曲线相似度呈99.14%, 从图3中可看出实验数据和三次方程曲线几乎吻合, 则根据拟合后得到的数据 (见表7) 建立了人员疏散的三次曲线方程如式 (2) 所示:
通过曲线估计得到了安全疏散人数累计值与疏散时间的已观测值和三次方程曲线的拟合情况, 如图3所示。
从图3可发现, 其斜率在前40s变化幅度较大, 因此前40s拟合度不高, 并发现已观测曲线斜率的初始值几乎为零, 然后突然增大, 再减小, 从40s到120s斜率变化比较小, 斜率值首先逐渐增大, 再减少, 最后趋于平缓。而斜率实际反映的是疏散速度, 可推测出疏散人员在发现火情时需要一定的准备时间, 因此并没有人逃出大门, 在一段时间后低层宿舍的人员和受过演练或培训的人员开始冲出大门, 此时群集密度并不是很大, 疏散速度陡然变大, 当疏散人数增多时, 因此疏散速度相对减少, 当高层的人员开始疏散时疏散速度又变大, 直到高层人员以及未受过培训的人员准备逃离现场时, 此时火灾发生到一定时刻, 有些路段已被阻隔, 而楼道的人群滞留的越来越多, 导致疏散速度渐渐趋于平缓。若将式 (2) 的疏散人数累计值Z对疏散时间Y求导数, 则可得到斜率的值, 即速度的大小, 因此求导后的方程为式 (3) 所示:
从式 (3) 的方程可知疏散速度的图像呈二次抛物线, 由于前40s速度变化太大不做研究, 但可求出40s~120s间的疏散速度大小变化情况, 检验其准确性, 通过计算可知疏散速度的最大值出现在100s左右, 从40s~100s速度呈上升趋势, 100s~120s速度呈下降趋势, 与图3的斜率值变化趋势相符。
为了将疏散速度、疏散时间、疏散人员三个变量集中表现在一个图中, 能够使专家在研究人员疏散时更直观的看到各疏散时段人群的速度变化和疏散人数变化, 借助了Origin等高线图实现了该想法, 如图4人员疏散Origin等高线图所示。
从图4可以看出, 疏散人数、疏散时间、疏散速度三者变量间的关系。我们发现疏散速度在 (0~30) s前并未有人逃出危险区;而在30s左右疏散速度达到最大值, 随着疏散人数的增加, 疏散速度逐渐减少;直至50s左右疏散速度达到最小, 随后增大;在105s左右速度再次达到次高峰;最后速度减小直至趋于平缓, 与疏散速度计算出的规律相符。
根据该变化情况可以找出致使疏散速度变慢的根本原因。检查出是人或物的因素, 从源头进行控制并制定出更合理的疏散方案, 确定人员的疏散时间, 实现全员安全疏散的目的。
4 结论
1) 本文从人因安全心理视角出发, 通过回归分析得到了反映主要影响因素的疏散时间回归方程, 得到四个关键心理因素指标为:性别、楼层、指挥者和环境熟悉度。
2) 考虑群集对疏散速度的影响, 建立了群集疏散速度、安全疏散总人数、疏散时间之间的函数关系, 研究成果可供人员疏散设计等参考。
3) Origin等高线图能形象的展现三维变量之间的数据关系, 本文只是对疏散速度的变化情况做了研究, 如果能研究不同疏散方案下疏散速度的变化, 可以指导疏散工作。
地下商业建筑人员疏散模拟分析 第5篇
对地下商业建筑人员疏散的研究,可以结合对烟气的模拟研究,利用疏散软件判断两者的结果能否满足人员疏散安全的判据。由此得出关于人员疏散安全性的一些结论。笔者针对某地下商业建筑,利用Pathfinder软件对该建筑内的人员进行研究,最后比较该结果与已有的烟气模拟结果,得出该建筑人员安全性分析。
1 疏散参数及场景介绍
某地下商业建筑建筑共两层,地下一层为商业,地下二层为停车场及设备用房等。在进行人员疏散模拟前,需要先确定疏散人数、疏散宽度及出口宽度等参数。如图1所示为该屋面透空型地下商业建筑平面图。
1.1 疏散人数的计算
进行人员疏散模拟研究时,首先要计算出准确的疏散人数。对于常见商业性建筑,一般参考GB 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以下简称:“建规”)中的相关规定进行计算。但是,该规范对于某些特殊功能的分隔没有给出明确的计算方法,故该项目除参考“建规”外,还参考了上海市《大中型商场防火技术规定》、《重庆市大型商业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等,力求能够得到更加准确的疏散人数。该项目对疏散模拟时所涉及到的各功能区疏散人数计算原则,如表1所示。
1.2 疏散及出口宽度的确定
根据“建规”规定,得到该项目各防火分区所需出口宽度指标,即地下一层、地下二层疏散走道、安全出口、疏散楼梯和房间疏散门每百人的净宽度为1.0 m。
Pauls等人对人员在疏散过程中的行为做过详细研究。研究表明,人在通过疏散走道或疏散门时习惯于与走道或门边缘保持一定的距离。因此,除非人员密度高度集中,否则,在疏散时并不是门的整个宽度都能得到有效利用。SFPE《消防工程手册》对此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有效宽度折减值,见表2所示。
根据表2可计算出各疏散出口的有效疏散宽度,然后再作为初始边界条件建立各疏散场景的人员疏散模型。该项目南区地下一层的疏散出口和安全出口的位置,见图2所示。
利用表2及该项目地下商业建筑的设计图纸对疏散出口宽度进行计算,结果见表3所示。表3统计出了该场景中根据图纸所得的设计出口宽度及根据规范要求所计算所得的计算宽度。
1.3 人员类型组成及行走速度
为了能够准确地对疏散场景进行模拟, 该项目还对人员类型组成及行走速度进行了研究。根据该地下商业建筑的使用功能, 其人员类型组成可参照国际上通用的一般公共娱乐建筑场所推荐的数值比例构成。
1.4 疏散场景设置
选取该商业建筑南区地下广场地下一层作为人员疏散模拟的研究对象,其建筑面积为6 449 m2,该区域疏散人数为2 014个。该场景考虑到地下二层直通室外的敞开扶梯的安全性,设敞开扶梯附近的商铺失火,该商铺所在的防火分区B内的人员利用下沉广场内直通室外的通道、地下二层直通室外的敞开扶梯以及防火分区内的楼梯进行疏散。
南广场地下一层人员疏散方式:地下一层设计屋面开洞形式,被视为半室外空间,未做防火分区划分。地下一层全体人员通过靠近大面积开洞范围的开敞楼梯向上疏散到室外空间。
2 疏散模拟结果分析
采用疏散软件Pathfinder 进行疏散模拟分析。根据建筑平面图纸以及建筑自身特点,建立人员疏散的Pathfinder 模型,仿真模拟该地下建筑内人员疏散的基本情况。建筑内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确定火灾报警时间与人员响应时间之和为120 s。确定最终人员疏散完毕的时间。
通过对60 s和120 s的疏散模拟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在疏散初期危急情况较轻、疏散人数较分散,再加之烟气影响较小、疏散标志明显可见,在这种情况下疏散通道的选择还比较分散的,疏散通道的利用率较高,此时清晰易见的引导信息对疏散起到很好的作用。在120 s时,在图3所示圈注部位的疏散楼梯聚集了较多的人,而其周围的一些楼梯利用率明显较低。该模拟结果与实际火灾时的情况也类似。随着现场环境的危险程度的提高,再加之烟气的影响,人们对疏散通道的选择也受到影响,宁愿选择自己熟知的楼梯或出口进行疏散,或者根本就不熟悉疏散楼梯及出口的位置,随众疏散,造成某些疏散楼梯的拥堵,在一定程度上延误了人员疏散的时机。这就决定了任何人员密集的商业建筑,在发生火灾时需要合理的引导,使建筑内分布的各个疏散楼梯使用率得到平均化,从而提高疏散的效率。
3 人员安全性分析
人员安全疏散的判定准则为:可用的安全疏散时间(ASET)应不小于必须的安全疏散时间(RSET)。如果上述标准成立,则可认为人员能够安全地从危险区域疏散出去,也即该建筑安全疏散系统设计符合要求。反之,则需要加强或改进消防措施。
对该项目火灾场景下通过人员疏散模拟,获取了RSET。其人员疏散的安全性分析见表4所示。
4 结 论
(1)利用Pathfinder 疏散模拟软件对某屋面透空型地下商业建筑的地下一层进行仿真模拟,人员疏散的过程基本符合真实情况下人员的疏散情况。
(2)疏散初期最有利于疏散人员对疏散通道的平均分布,疏散通道利用率较高,此时的疏散指示标志尤为重要。
(3)比较该项目火灾场景下必需的疏散时间(RSET)及已有的可用安全疏散时间(ASET),发现所模拟场景人员疏散是安全的。
(4)分析结果表明,对人员密集商业场所进行人员疏散时,需加以合理的疏散引导等相关疏散策略。
(5)基于该特定的场所,利用Pathfinder 疏散模拟软件得出的安全疏散时间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进而可以通过调整疏散人数、有效疏散出口数量和宽度等参数模拟出不同情形下的疏散结果。
摘要:针对地下商业建筑呈现出的规模大型化、结构复杂程度高、设计形式超越国家规范、火灾危险度大等特点,利用疏散软件Pathfinder对某屋面透空型大型地下商业建筑的特定场景进行人员疏散安全性模拟研究,基于其平面特点,最终给出了该地下商业建筑的人员疏散安全性分析。
关键词:地下商业建筑,人员疏散,性能化消防设计
参考文献
[1]张树平,景亚杰.大型商场建筑营业厅疏散人数的调查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4,23(2):132-136.
[2]袁奕之.地下商场安全疏散设计有关问题分析[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9,28(6):412-415.
[3]王庆国.现代化商场安全疏散若干问题的分析与对策[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6,(3):73-75.
综合交通枢纽应急疏散的博弈分析 第6篇
1 博弈论简介
博弈论 (GM) 是研究多人决策问题的理论, 它充分考虑了理性的决策者自身的知识及各决策者相互间的作用和利益, 目前被广泛用于解决各种抽象问题[1]。
博弈的标准式表述应包括:
(1) 博弈的参与者集合N;
(2) 每一个参与者i∈N可以选择的有效战略集合Si, 其中任意一个特定的战略si∈Si;
(3) 针对所有参与者可能选择的战略集合Si, 每一个参与者所获得的利益ui (s1, s2, ..., Sn) 。
即:在一个n人博弈的标准式表述中, 参与者的战略空间为S1, S2, ..., Sn, 收益函数为u1, u2, ..., un, 我们用G::S, S, , S;u, u, , u:表示此博弈。
在博弈的标准式中, 参与者Ⅳ和参与者可供选择的有效战略Si是有限的, 每一个参与者在选择战略Si时, 都有其明确的偏好关系, 对其他参与者的战略选择并不知道, 但其收益ui (s1, s2, ..., sn) 函数是所有参与者的共同知识。
2 综合交通枢纽疏散的特点
综合交通枢纽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便利的同时, 其应急疏散也越来越呈现复杂化、矛盾化, 主要是由以下几种特点:
2.1综合交通枢纽流通人数较多, 疏散设施承载大, 对疏散进行组织管理比较困难。
2.2出行者普遍对枢纽内安全出口、疏散楼梯的布置不熟悉, 疏散线路难以明确。
2.3疏散过程中, 当若干人在一个危险区域寻找撤离路径时, 一个人的决策可能会受到另一个人行为的影响。
如果疏散者的决策过程是理性的, 那么就可以用博弈论来描述个人的行为。非合作博弈论能够很好的处理理智的个人之间的相互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 每个人都努力使自己尽快从出口撤离。每一个疏散人员所采取的策略以及其收益构成了一个博弈, 也必然存在一个纳什均衡, 即所有的逃生者在这样的策略基础上选择的出口所用的疏散时间是最短的。
3 综合交通枢纽人员疏散的博弈模型
综合交通枢纽内人员疏散的博弈基本式如下:
3.1参与者:枢纽内人员pi (i=1, 2, ..., n)
3.2策略空间:人员pi的策略就是选择gi, 策略Si=[0, Gmax]
3.3收益函数:当其他人员选择策略 (g1, g2, ..., gn) , 疏散人员pi的收益为
在疏散过程中, 每个疏散人员都追求自己的收益最大化, 即max{ui (g1, g2, ..., gn) }, 设博弈模型的一个纳什均衡, 对于疏散人员pi在其他疏散人员的策略组合下, 必有
将上述n个式子相加再除以n可得综合交通枢纽人员疏散的博弈模型
4 提高综合交通枢纽人员疏散效率的途径
从上述博弈模型可以看出, 为使纳什均衡G觶解趋近于集体利益最大化, 可以通过调整n、v (G) 和v' (G) 来实现。
4.1减少疏散人员数量n
通过减少疏散人数, 可以提高疏散效率, 但在实际运营中, 很难减少综合交通枢纽内的换乘人员数量, 因此, 需要在管理上研究提高疏散效率的途径。
4.2降低疏散者满意度v (G)
降低疏散者满意度v (G) , 可以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4.2.1合理分布疏散出口, 使得疏散人员使用各个出口的满意度均衡, 避免出现使用某出口的满意度远远大于其他出口, 但综合交通枢纽一旦建成, 现有出口很难进行改变。
4.2.2在综合交通枢纽内修建临时避难所, 直接减少人员通过疏散行为带来的收益。
4.3增加疏散设施的最大承载量G, 减少v' (G)
在不增加疏散设施的前提下提高现有设施的使用效率, 如增设各种信息标志, 增强信息诱导等, 对人员进行正确的疏散引导, 提高疏散效率。
摘要:应用博弈论的方法, 针对综合交通枢纽内疏散的特点, 建立了一个基于博弈论的疏散模型, 通过分析博弈模型, 对提高疏散效率提出建议。
关键词:综合交通枢纽,博弈论,疏散
参考文献
[1]罗伯特著, 高峰译.A PRIMER IN GAME THEORY[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2-11.
[2]孙亮, 马跃.一种基于博弈论的疏散出口选择模型[J].计算机系统应用.2012, 1 (21) :111-114.
[3]周勇, 张和平.人员疏散拥堵问题的博弈分析[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 8 (18) :131-134.
[4]伍爱友, 宋译.大型公用建筑火灾时人员应急疏散评价模型研究[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5, 3 (2) :75-79.
[5]韩豫, 成虎.综合交通枢纽运营安全集成管理机制的构建[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1, 5 (21) :159-165.
[6]钟平.受限空间人员疏散模型的博弈论分析[J].安防科技.2010, 5:43-46.
超高层建筑初期火灾人群疏散分析 第7篇
1. 超高层建筑防火及疏散难点
超高层建筑是指40层以上或高度达100米以上的建筑, 具有建筑体量大, 点火源多, 人群聚集等特点, 在现有的消防安全技术条件下, 防火技术和人员疏散受到严峻考验。
(1) 防火难题: (1) 防火设计与耐火材料:超高层建筑的外立面多以玻璃材料与外界隔离, 如遇到撞击易受破坏而形成通风口, 加之垂直楼梯间、电梯井、管道井封堵不严, 火灾蔓延时“烟囱效应”明显, 测算表明火苗沿井道蔓延速度高达8 m/s。超高层建筑多用钢结构材料, 而钢材的耐火性能也是有极限的, 当温度达600℃时, 钢材的结构就会被破坏。 (2) 消防高度:目前国内最好的消防云梯车举高高度为54米 (国际上可达70米) , 消防水带的直接供水高度为150米。高度超过150米的高层建筑, 灭火难度随着火势增大和高度增加而加大。
(2) 疏散难题: (1) 综观纽约贸易中心1993年恐怖袭击的疏散情况, 当时恐怖组织在地下车库中设置定时炸弹爆炸时, 烟雾迅疾扩散及大楼的最上层。双子塔楼的紧急楼梯各有3把, 楼梯的宽度可共成年人排列成2列, 但由于无序疏散导致拥堵, 平均从楼梯疏散需花费2 mi n/人, 大楼内1 0万人全部安全疏散耗时9小时。1988年5月5日, 洛杉矶62层的第一国际银行大楼发生火灾, 共5层楼起火, 大部分人员疏散是由直升机从高达260多米的楼顶救走。中国也曾在上海金茂大厦做过试验, 1名身强力壮的消防队员从85层楼跑至地面, 最少耗时也要35分钟。从技术角度看, 超过100米的超高层建筑, 可能容纳数万人, 火灾状态人员疏散极其困难。 (2) 疏散路径难以达到最优化。发生火灾时, 安全电梯一般处于停止状态, 选择楼梯疏散路径太长, 容易受到火灾伤害, 加之消防安全疏散演练的不落实, 导致人员对避难层位置不熟悉, 选择逃生路线不能达到最短, 容易造成群死群伤。
2. 超高层建筑的火灾特点
(1) 火灾荷载大。火灾荷载是指建筑物内单位面积可燃物的多少, 通常折算成千克木材/平方米。超高层建筑往往由于功能复杂, 室内装饰装修, 因而具有大量的可燃物, 即火灾荷载大, 火灾荷载大表明火灾燃烧猛烈, 燃烧持续时间长。
(2) 安全疏散困难。超高层建筑的特点, 一是层数多垂直疏散距离远, 疏散所需时间长;二是建筑内人员比较多, 疏散时容易出现拥挤;三是发生火灾时烟雾和火势蔓延快, 烟雾有毒。这些特点就给疏散带来了困难。尤其是公共建筑, 内部人员不熟悉疏散路线, 这就更加剧了疏散的困难。
(3) 烟囱效应明显。超高层建筑中垂直的楼梯间、电梯井、衣物滑槽以及封堵不严密的管道井, 犹如烟囱, 火灾时, 其拔风抽力效应, 会助长烟气火势的蔓延。建筑高度越高, 烟囱效应越强烈。实验资料证明, 超高层建筑中火灾烟气沿着垂直楼梯间, 电梯井等竖向井道垂直上升的速度达每秒3~4米, 有时甚至可达每秒8米。
(4) 扑救难度大。进攻困难:由于受高度限制, 消防多以内攻为主, 外攻灭火受到限制。在现有的消防云梯车高度极限范围内外攻很难奏效。供水困难:超高层建筑发生火灾, 灭火用水量比较大, 而消防三辆大功率消防车串联供水, 高度只能达到160米。排烟困难:因受登高设备和玻璃幕墙限制, 以及风向风力的影响, 难以实施破拆玻璃窗进行自然排烟, 采用机械排烟系统, 也会因受风力、气压等气候条件的影响而难以实现设计理想的排烟效果。
3. 安全疏散基本原则
安全疏散是指发生火灾时, 在火灾初期阶段, 建筑内所有人员及时撤离建筑物到达安全地点的过程。能否实现安全疏散, 取决于许多因素, 但从建筑物本身的构造来说, 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 合理布置疏散路线:尽量选择最短最优化路径, 路径越短越安全, 越合理疏散越快。 (2) 疏散楼梯的数量要足够。合理的楼梯布局和足够的数量均成为安全疏散的关键因素。 (3) 辅助安全疏散设施要可靠、方便使用。消防安全疏散设施不完善往往影响疏散, 因此, 超高层建筑应根据需要, 除设置疏散楼梯外, 增设相应的辅助安全疏散设施, 如救生软梯、救生绳、救生袋、缓降器等。 (4) 超高层建筑要设置避难层或避难间, 楼顶设直升机停机坪。
4. 影响安全疏散的因素
(1) 人员对疏散路线的熟悉情况。建筑内人员对疏散路线是否熟悉, 对疏散快慢影响很大。常住人员和对疏散路线熟悉的人员基本能够顺利疏散;暂住人员和不熟悉疏散路线的人员疏散就困难。未经消防培训的疏散, 无对老人、残疾和行动不便人员的互助疏散意识均造成无序疏散, 都影响疏散速度。
(2) 应急照明状况和疏散指示标志明显程度。火灾时往往首先造成断电, 因此, 超高层建筑尤其公共建筑, 必须设置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如果这些设施位置设置不当或亮度不够, 或指示方向错误, 或维护保养不良, 都会对疏散造成严重影响。
(3) 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是否畅通。如果疏散通道被占用, 被封堵, 或者是进行了可燃装修, 火灾时都会影响安全疏散, 许多群死群伤火灾的教训都是例证。
5. 安全疏散对策
目前, 国内外对超高层建筑火灾扑救还有一定的技术难度, 无论是从安全出口、疏散通道、防火分区、避难层的工程设计, 还是从疏散预案的制定和演练, 都认为加强安全疏散是最好的挽救生命财产损失的策略。下面就初期火灾条件下的安全疏散对策做些探讨:
(l) 急用路线与常用路线结合。国外大部分超高层建筑都按组装电梯, 以利于达到不同的层次。到达某些层次, 仅有其中一部电梯可达。发生火灾, 疏散人群可以进入和使用原本不提供出入口给发生火灾层次的电梯。虽然这种以抓紧运用电梯作为疏散人群的思想是不提倡的, 但是作为顺应建筑需求的总体疏散战略的还是实用的。
(2) 避难层疏散和停机坪疏散。结合我国特点, 考虑我国人员的体型特点, 避难层设计人均面积应保证不小于0.2m2/人。考虑到登高车的最大作业高度在40~60米左右, 结合消防员体能因素, 一般每10层设置避难层, 部分超高层建筑屋顶设有停机坪。考虑到初期火灾因素, 烟雾浓度低, 火灾燃烧面积不大, 主体结构不被破坏, 建筑倒塌的概率低, 选择避难层和停机坪疏散较为科学合理。
(3) 制定应急疏散预案并定期演练。制定应急疏散预案应从下列几个方面着手: (1) 疏散顺序。疏散顺序, 就是指先疏散哪部分人群, 后疏散哪部分人群。一般原则是先疏散着火层, 然后是着火层以上楼层, 最后是着火层以下楼层。 (2) 疏散路线。疏散路线应选择离安全出口、疏散楼梯最近的路线, 一般是沿疏散指示标志所指的方向疏散。但如果是着火层, 应考虑着火的位置。着火房间附近房间的人, 应向着火相反的方向疏散。竖向疏散一般先考虑向地面疏散, 因为疏散到地面是最安全的。但也要考虑到竖向通道万一被封堵, 也可以向楼顶疏散。设有避难间、避难层的超高层建筑, 可考虑向避难间、避难层疏散。 (3) 疏散指挥。整个疏散过程必须在统一指挥下, 按照预定的顺序、路线进行, 否则, 就可能造成混乱, 影响疏散。总指挥应当在消防控制室, 各楼层或防火分区要有现场指挥员 (或称引导员) 。现场指挥员要及时向总指挥报告疏散情况。 (4) 清点人数。各楼层或防火分区的人员疏散到安全地点后, 现场指挥员要及时清点人数, 如发现人数不足, 要设法找回, 或通知消防队帮助查找。 (5) 疏散预案的演练与修订。疏散预案制定好后, 组织员工进行演练。通过演练发现有不妥之处要及时进行修订。修订好后再进行演练, 直至认为方案为最佳为止。
(4) 加强疏散人群的技术定位。结合门禁打卡等技术或手机芯片定位技术, 与消防控制室和消防移动指挥平台自动联动, 在安全疏散中, 可通过消防控制室监控平台检测到人群疏散情况, 尤其是对未能疏散的人员进行搜救时, 准确定位人员所在楼层和具体位置, 为制定最优化搜救路线和最短时间搜救到被困人员提供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J16-1987)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9
[2]陆云.超高层建筑消防安全对策研究[J].武警学院学报.2009 (12)
[3]王晓华.超高层建筑防火疏散设计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湖南:湖南大学.2007.6[4]郭勇.高层建筑火灾状况下安全疏散性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重庆:重庆大学.
[5]张叶, 何嘉鹏, 谢娟.高层建筑火灾中安全疏散的评价分析.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6 (8)
上接第41页
在应用中, 使用次只要修改钻具参数知道K=159.68, Hi= (0 2 3 9=7 9.9 2 m, 则油
则上窜速度v= (36
运用此种方法计考虑一些其它的影响建立在泵的单位排量之中, 泵的排量受到很如泵的缸套直径, 泵的响, 因此在录井之前我泵的实际排量, 利用单入井内的体积来效验率, 另外需要效验泵数, 这样计算出来的最后计算的总的顶替际排量效验后, 此方法度比较准确, 并已在
2结论与建议
(1) 等体积排量度, 用了单位时间的泵对量, 涉及了循环排量之中。考虑具体的井眼中仅需要测量出现最大的实际体积, 其它都为准确, 适用于现场录井的计算。
(2) 利用综合录井速度, 并通过对上窜速合储层压力情况, 合理保护油气层, 对储层物力作出准确判断对油气导意义。
(3) 公式推导建段时间后油气已经上未考虑油气的滑脱上素, 这有待今后进一
(4) 合理的运用油发挥综合录井的优势前预报工程异常, 为参考文献
[1]武庆河.油气上窜速录井技术.1998年第9[2]张殿强, 李联玮.地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
作者简介
赵勇, 工程师, 本科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 超高层建筑不断增多, 超高层建筑的建筑防火技术难点不断出现, 结合美国9.11事件等火灾初期人群疏散的重大实例, 研究超高层建筑的火灾特点, 并根据火灾条件下人群疏散的一般性原则, 研究影响人群疏散的因素, 进而探索超高层建筑在初期火灾条件下的人群疏散对策, 为防火监督工作实践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超高层建筑,初期火灾,人群疏散
参考文献
[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J16-1987)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9
[2]陆云.超高层建筑消防安全对策研究[J].武警学院学报.2009 (12)
[3]王晓华.超高层建筑防火疏散设计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湖南:湖南大学.2007.6
[4]郭勇.高层建筑火灾状况下安全疏散性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重庆:重庆大学.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