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字单位范文(精选4篇)
四字单位 第1篇
在词目的解释和配例中加圆括号进行注解(简称“括注”)是《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的一项重要体例,内容十分丰富,其中之一是用于词条中注释该词目的构成成分或该词目所构成的单位。如:
幅员:领土面积(幅:宽度;员:周围)。吕叔湘,2004),并随着《现汉》的修订而不断地调整优化,如今这类括注早已突破最初规定。不过,和其他许多体例一样,《现汉》对此并没有明确的解释说明,而是继续在具体的编纂中践行着。与此同时,对这类括注持有疑义主张删除的修改建议,虽然是零星的举例式的,也常见于相关文章中。本文拟以二字词目里的四字单位括注、四字词目里的前后二字成分括注为考察对象,对括注词语的选择、括注的目的作用、词语括注和单另出条的取舍、括注内容与出条解释的照应等问题进行探究,希望为全面了解《现汉》这一括注体例及以后的修订完善提供可资参考的依据。
二
据统计谢永芳、孙茂松,2005),括注二字成分单另出条也大致遵循着这些原则。如“不恭、不敏”句法结构相同,都具有文言书面色彩,能单说单用;前者在“玩世不恭”里的意义直接代入“恭”的“恭敬严肃”义即可,后者在“敬谢不敏”里的“没有才能”义是把“敏”的“聪明”义代入后进一步引申的,“不恭”串字知义不出条,“不敏”不能串字知义出条。又如“学舌”是一个已词汇化的多义词,出条;同是动宾结构的“调嘴”未词汇化,其义现代用“耍嘴皮”代替,不出条。再如“蓝缕”今作“褴褛”,本身能单独使用,如“衣衫/衣着~”,出条;“筚路”现代不能单独使用不出条。不过,有个别括注二字成分是否同时出条需再斟酌。如:
病入膏肓:病到了无法医治的地步,比喻事情严重到了不可挽救的程度(膏肓:我国古代医学上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脏和隔膜之间叫肓,认为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
膏肓:见100页〖病入膏肓〗。
膏:①脂肪;油。②很稠的糊状物。③肥沃。
肓:①见100页〖病入膏肓〗。
语料里“膏肓”主要构成“病入膏肓”,单独使用的“膏肓”为比较生僻的中医专科术语,据《现汉》对这类词语的一贯处理(详见前Ⅱ),不应单另出条。删去“膏肓”条,在“膏”字下增列义项“④见100页〖病入膏肓〗”,既不影响“病入膏肓、膏肓”的查检,同时与配对词“肓”的义项①平行照应,维护了释义的系统性。此外,一些既括注又出条的二字成分,可以删去括注。如:
庸中佼佼:指平常人中比较特出的(佼佼:美好)。
佼佼:〈书〉胜过一般水平的:佼佼~/庸中~。
纵横捭阖:指在政治、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联合或分化(纵横:用游说来联合;捭阖:开合)。
捭阖:〈书〉开合,指运用手段使联合或分化:纵横~/~之术。
单音“佼”义为“美好”,“佼佼”括注与单另出条所释是两个义位,互相有联系,区别也很明显:后一义位由前一义位引申而来,强调“出众”。“庸中佼佼”释义可一分为二:“平常人中”对释“庸中”,“比较特出的”对释“佼佼”,清楚准确,括注“佼佼”既不准确又多余,当删去。仅见“捭阖”的字面义“开合”难以联系出真实义,括注“捭阖”不能释疑解难,不如删去节约篇幅。
关于二字成分括注和出条的取舍,理论上有四种情况:取括注舍出条,取出条舍括注,括注出条皆取或皆舍。具体到某一词语,取舍时应从括注的原则目的、出条的原则目的、实际查检等方面综合考虑,同时还要照顾到其他类似词语的处理。就统计看,第5版较第4版只进行了“取出条舍括注”的改动,共3例:(所向)(披靡)韩敬体,2006),“不逮、楮墨、出世(义项④)、空腹(义项②)、平头(义项③)、食指(义项②)”等就是这种情况;“春困秋乏”较“春困”更常用,释义中有“春困”的对释,故代替出条。“浅尝”词汇化程度低,几乎不单独使用,不应单独出条,“浅尝辄止”更为常用,代替“浅尝”出条。
5.随出例被删或出例被替换而删括注。前者如“初等小学、故弄狡狯、家学渊源、指名道姓”,后者如“读书得间、年华方富,势利之交、稳步前进”,其中“指名道姓”单另出条。“家学渊源”已在“家学”下出例,据“家学”义易知其义,不必再在“渊源”下出例括注。单独出条的“指名儿”儿化是其词汇化标志,“指名道姓”中“指名”不儿化,不宜做前者的配例。其余单位,或者属于现代不常用的旧词语文言词语,或者属于现代常用结构清楚、意义显豁的“常用接续”(王洪君,2001),都不太适合做配例,故删。
6.直接删去括注,保留出例。如“单亲家庭、漏网之鱼、自命不凡”,其中后两例单独出条。由“单亲”义易知“单亲家庭”义,“漏网之鱼、自命不凡”已单另出条,均不再括注。
7.调整括注的位置。如“不苟言笑”由在“言笑”下括注改成在“不苟”下括注。“不苟”较“言笑”生僻,这样做既便于借助其释义串起四字词语字面义,理解所括注的真实义,同时便于查检。
8.修改四字括注的内容,使之与同义词语解释或单另出条解释一致,前者如“遁迹空门”,后者如“饱以老拳、如丧考妣、掩人耳目”。“遁迹空门”括注由“出家”改成“出家为僧尼”,与同义词语“遁入空门”一致,也更准确:离家到庙宇里当道士也叫“出家”,而“遁迹空门”只是去当僧尼。不过,“饱以老拳”等3例的修改有待商榷。
从理论上说,同一个四字单位没必要两处解释;就编纂实践看,笔者随机调查了A字母下的四字词目、四字配例:有10例四字词目同时作为配例出现在相应二字词目下,但无一例括注;有2例四字配例括注,但无一例单另出条。可见,在四字单位括注和单另出条的取舍上,第5版遵循“互补”原则:单另出条了,就不括注;括注了,就不单另出条,二者不同时出现。比照对“饱经沧桑”等6例的修改,“饱以老拳”等3例以及“大发雷霆、感激涕零、万寿无疆、自命不凡”等第5版所有既括注又出条的四字配例都应删去括注,保留出条。⑧此外,第5版里还有个别四字括注多余。如:
故事:旧日的行事制度;例行的事:虚应~/奉行~(按老规矩办事)。
奉行:遵照实行:~故事(按老规矩办事)。
狼藉:〈书〉乱七八糟;杂乱不堪:声名~(形容人的名誉极坏)/杯盘~。
声名:名声:~狼藉(形容名声极坏)/~鹊起(形容名声迅速提高)。
“奉行、声名”常用义明,“奉行故事、声名狼藉”在“故事、狼藉”下括注即可,不必同时两处解释。
四
用于词条中注释该词目构成成分或构成单位的括注,是《现汉》有特色的体例之一,使用非常普遍,第5版较之02增补本进行的改动也很明显。对此进行全面考察,有助于了解和完善该体例,进一步提高辞书质量。同时,对于词语组合关系及组合中意义变化等本体研究提供有价值的素材和启发,促进汉语词汇语义研究走向深入。
参考文献
[1]词语解释出自《现汉》第5版,为节约篇幅,词性标注及与本文无关的配例略去。用于解释配例构成成分的括注,如“断粮:粮食断绝:~绝草(草:特指喂马的草料)”,拟另文考察。
[4]“所向”在第4版中只括注不出条,所字结构、语素“向”较常用,第5版删去括注,正确。
[7]“入土“条下,第5版改第4版的句子配例“老人说自己是个半截儿入土的人了”为四字词语“半截儿入土”,直接做配例。
[1]晁继周,单耀晶,韩敬体.关于规范性词典的收词问题[A].《现代汉语词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吕叔湘.《现代汉语词典》编写细则(修订稿)[A].《现代汉语词典》五十年[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韩敬体.增新删旧,调整平衡——谈《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的收词[J].中国语文,2006,(2).
[4]王洪君.《信息处理用现代汉语分词词表》的内部构造和汉语的结构特点[J].语言文字应用,2001,(4).
[5]谢永芳,孙茂松.《现汉》ABCD与AB(CD)同时出条初步考察[J].辞书研究,2005,(3).
[6]张博.《现汉》(第5版)条目分合的改进及其对汉语词项规范的意义[J].语言文字应用,2006,(4).
课堂提问四字诀 第2篇
一、“精”
“精”,就是说课堂提问必须做到精心、精练。课堂提问总是在一定的目的支配下进行的,教师在上课前要精心设计提问,弄清楚每次提问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情,在思维的关键点上提出问题,所提问题要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能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跌宕起伏的动人之曲。
二、“巧”
“巧”,即巧妙,就是说教师无论是发问、叫答,还是理答,都要有一定的技巧。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因此,提问要讲究方式,改变角度,使问题提得巧。我们不妨把直问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采用转弯式提问,诱使学生开动脑筋、主动探究和发现,增强有意注意,激活思维。课堂提问的叫答也有技巧,比如,检查基础知识掌握程度时,宜提问学困生;要巩固当堂所学知识时,可提问中等生;而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关键性问题,应提问优等生,力求让优等生的回答能对其他同学有所指引和帮助。课堂上教师的理答策略也非常重要。教师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关注个体,理答时要给予学生肯定、赞许和鼓励,保护所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人人都能体验到成功。
三、“活”
“活”,即灵活,就是说课堂提问要机智灵活,所提问题要具有启发性和开放性。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教师要善于把教学内容本身的矛盾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间的矛盾作为设计问题的突破口,巧妙灵活地提问,启发学生去探究“为什么”,引起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把学生的认知逐步引向深入。教学中,教师还应特别注意设计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寻求多种答案,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逐步培养学生善于探索发现、敢于标新立异的精神。
四、“缓”
“缓”,强调的是教师在提出问题后,不要急于解释与引导,而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与空间,放缓步子,延迟评价。长期以来,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教师在提出问题后马上点名回答,候答过快,学生仓促回答致使思路不清、回答不全甚至答案错误。所以,教师要适时调控提问的等候时间,延迟判断,把评判权交给学生,只有给课堂适当留白,才能真正地活跃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总之,课堂提问既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只有在课堂提问中牢牢把握“精”“巧”“活”“缓”四字诀,才能通过有效提问,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在师生之间架设起沟通交流的桥梁,将师生的认识、情感紧密相连,让我们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精彩纷呈!
(作者单位: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
实验小学)
安全过冬四字经 第3篇
一防。主要是防冻、防感染、防止摔跤和防止高血糖。到了冬天,我做到勤穿衣、多穿衣,注意保暖。刮风下雪天,外出时戴帽子、耳罩,系围巾,穿保暖鞋袜。冰天雪地外出时,戴安全帽,穿防滑鞋,拄拐杖行走,防止耳、鼻、面部和手脚冻伤或摔伤。经常检查身体各个部位,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涂抹护肤药膏,防止皮肤破损或感染。同时,勤洗手,勤洗脸,勤漱口刷牙,勤换衣服、被褥,常服杭菊、槐花、枸杞子茶。若出现咽喉炎、牙周炎、角膜炎、皮炎、支气管炎等及时服用抗生素等药物治疗,严重时要及时上医院看医生。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治早和治小。
在饮食上,要控制“四条腿(猪、牛、羊肉)”,减少“两条腿(鸡、鸭、鹅肉)”,多吃“一条腿(鱼)”。一天三餐6两米,适当吃一些对降糖有利的柚子、猕猴桃、黑葡萄等水果。
二炼。在冬天,无论下雨下雪,我都会坚持每天锻炼,从未间断。遇到下雨、下雪,我就在室内锻炼。如散步、做操,打扫环境卫生,做家务劳动等。时间40分钟左右,以身上微微出汗为宜。
三补。一个人一年忙到头,身体各个脏器都受到了一定的磨损,糖尿病患者更是如此。冬天是休养生息季节。我在这个季节里选择一些低糖、低脂、低胆固醇、高蛋白、高纤维食品,如鱼类、蛋类、菌菇类等补充身体。选吃滋阴养肾的食品,如雪梨、百合、银耳、冬枣、绿豆、莲子、山药等。同时,适当吃一些瘦猪肉、羊肉、蜂胶、蜂王浆、牛奶等。
四养。《黄帝内经》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我顺应冬季养阴的天时,在冬季做到清心寡欲,安守本分,静心养神。每周一、三、五上午在我市糖尿病康复协会办公室值班,给“糖友”咨询服务,排忧解难,其他时间在家学习、写作,偶尔看看电视,到公园、堤上散散步,与朋友谈谈心。常到树林、溪边散步,吸收新鲜空气。雨后天晴时到户外活动,接触阳光,在阳光下做深呼吸运动。
现在我虽然年过古稀,身体还比较硬朗。最近检查身体,各项指标都正常,这与我念好四字经是分不开的。
(编辑/李文解)
冬季养生四字诀 第4篇
冷水洗脸冷水洗脸醒脑提神,锻炼耐寒能力,不但能预防感冒,同时还能起到美容的功效。
晨饮温水早晨起床洗脸刷牙后喝1杯温开水,一方面可暖身清洗胃肠;另一方面可稀释血液,预防脑血栓、心肌缺血;同时还能维持细胞渗透压,促进细胞代谢。
背部保暖风寒等邪气极易通过人体的背部侵入,引发疾病。老人、儿童及体弱者冬天更要注意保暖背部。
室温适中冬季天气寒冷,室内温度要适宜,室温以18—25℃最合适,室内温度过高或过低都对健康不利。室内温度过高,会造成室内外温差过大,易引发感冒;人长期生活在低温环境中易引发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被褥的厚薄应根据室温的变化适当调整,以人体感觉温暖而不出汗为度。要尽量减少外出次数,如外出要穿上保暖的衣服和鞋袜。
开窗通气冬季应该注意保持室内的空气新鲜。在冬季,有些人因怕冷而紧闭门窗,使得室内的空气不能及时地流通而污浊不堪,影响健康。所以,冬季在调节室内温度的同时,还应注意室内空气流通和湿度的调节,天气晴朗的时候要及时开窗通风换气。
澡浴宜少冬天洗澡,稍有不慎,就会发生伤风感冒,并诱发呼吸道疾病等。因此应减少洗澡次数,老年人及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更应注意。
泡脚解乏冬季临睡前如果坚持用热水泡脚,不仅可以促进足部的血液循环,防止脚部冻疮的发生,还对消除疲劳、改善睡眠大有裨益。
饮食重补根据冬季天气寒冷的特点,膳食应以补为主,早餐可食用牛奶、豆浆、各类豆粥等,午餐和晚餐可选用羊肉、鱼、蛋等食物,同时还应多食用含有维生素B,的食物,以防皮肤干粗、皲裂。体虚者应有针对性地服一些滋补药品,如人参、大枣、桂圆等,以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