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的爱情诗(精选7篇)
《诗经》的爱情诗 第1篇
一、溶入民间曲调的爱情
古人所谓《秦风》、《魏风》、《郑风》, 类似于现在我们所说的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等, 而当时的15国风也基本上收集的都是北方民歌。“雅”是“正”的意思。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而“颂”则是用于宗庙祭的乐歌;“说文疋下古文, 以为诗大雅字。疋字隶体似正, 故傅会训正, 其实古文借疋为諝, 后又借雅为諝也。风, 讽也。雅, 諝也, 颂, 诵也。此四始之本字。”从中我们可以得出, 它们无论任何类型都是得名于音乐, 歌唱在古代是一种音乐形式。而同时也是传播社会文化的一种方法。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歌唱都非常盛行, 它几乎是社会各阶层的共同爱好, 周代烦琐的礼节仪式中无论是贵族的政治、外交、军事还是日常生活等各个场面都有音乐的配合, 只是所用歌曲不尽相同。我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也曾以《诗经》作为音乐教材向他的弟子传授。
《诗经》在当代被人研究和解读的主要部分是针对其文学属性, 因为文字便于保存和传承。由于古代没有记录声音的工具, 导致大部分的乐歌到如今都是只有文字而没有曲调, 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优美动人的《诗经》诵声在今人看来似乎已不复存在, 但实际上这些优美的乐歌只是换了另一种方式存在于我们身边。
《诗经》开篇之作《周南;关睢》“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便是以爱情为题材的一首古老恋歌。孔子两次加以评论:“关睢, 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师挚之始, 关睢之乱。洋洋乎, 盈耳哉!”出自于《论语泰伯》的这两句话恰当的评价了这首诗歌之美
《诗经》中的作品语言丰富、优美动人, 叠字、叠韵、双声的运用使诗篇读起来声调和谐、流畅、极具音乐性及生动性。具有富于变化的韵律美, 起到了极好的达意传情、艺术渲染的作用。《风》精华部分表达爱情的作品中充满了热烈的生活气息、丰富多样的感情。并且其中包含有轻松、愉悦、深沉、悲痛, 爽朗、明快、曲折、迂回等情绪。并且歌词曲式方面结构众多, 有分节歌、主副歌、换头、联曲等等。表演形式则是有独唱、对唱和帮腔等等。
《国风》的绝大部分和《小雅》的小部分, 就是周初到春秋中期的民歌, 它们都是从民间采来的。我国周代时的等级制度非常森严, 那时便形成了古代专业的音乐文化。当时周公为巩固等级制社会, 制定礼乐制。把上层社会的人分成许多等级, 再依照地位不同规定所施行的礼乐。它是以礼为核心, 把音乐当作工具附属于礼来规范人的言行。而庶人是没有享受礼乐的权利的, 即所谓“礼不下庶人”。而到春秋时期诸侯称霸, “礼崩乐坏”, 礼乐制受到冲击, 音乐突破礼教的束缚飞快的发展。乐歌逐渐进入民间, 融合到地方。一些古老的音乐则逐渐被娱乐性较强的新音乐替代。到这里, 《风》《雅》《颂》开始融入到各地方方言调式中继续蓬勃生长。
《诗经》的作者成分很复杂, 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 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 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这些民间歌谣是如何集中到朝廷来的, 则有不同说法。
其中一种说法是周朝设有专门的采诗官, 巡游各地, 采集民间歌谣, 以体察民俗风情、政治得失。又有一种说法:这些民歌是由各国乐师搜集的。乐师是掌管音乐的官员和专家, 他们以唱诗作曲为职业, 搜集歌谣是为了丰富他们的唱词和乐调。诸侯之乐献给天子, 这些民间歌谣便汇集到朝廷里了。这些说法, 都有一定道理。
但《诗经》中大部分诗歌都出于民间。这点是众所周知的。在现如今的社会中, 诗歌的讽刺功能几乎已经逐渐被人遗忘, 但音乐的抒情、娱乐特点越发被人接受。20世纪80年代以来则出现词曲作家, 他们游历于不同民族地域间收集来自的民间小调并进行重新加工编排, 这个过程便被称之为“采风”。至今人们耳熟能详的《在那遥远地方》、《编花蓝》等等, 都是经由收集采编而产生。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些周代活跃在民间采诗官们对于诗歌文化的传承发展起了如此重要的作用。
这些都是诗歌在具体生活中的体现。由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诗经》中的诗歌的确是来自与民间, 与人民生活紧密联系的, 也可以说《诗经》是人们民间生活为基础的。
二、由爱情反映社会
《诗经》中的爱情诗除了叙写爱情, 同时也表达思念, 反映政治, 如《卷耳》这首诗表面看是写一位妇女思念远行的丈夫, 其中第一段妇人直接表达她的忧思, “采卷耳”只是为了缓解心中的郁闷。因为妇人闲来无事, 整日独守空房, 饱尝着相思之苦, 幻想着丈夫所受的苦难。这一细节巧妙地表现出妇人忧愁不解, 反而日益加深的境遇。第二段以后是想象丈夫在外登山喝酒, 长途跋涉, 思家忧伤的感情, 借此抒发自己的相思之苦。由此思念在外征战的丈夫。我们就不难想象当时的现实社会, 它从侧面反映了诸侯混战给黎民百姓带来的灾难。可想当时社会的分裂, 奴隶主阶级的腐朽和政局的紊乱。
从有些诗歌我们可以看出当时没有封建社会那么多教条束缚, 有一定的爱情自由, 而婚姻又是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因为当时的社会生产力低下, 而且传播手段也匮乏, 诗歌就成了人们对爱情和感情的体现, 进而表达人们对爱情的合理追求与美好祈愿。然而, 阶级意识是必然存在的, “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类的金科玉律开始逐渐形成, 这是自由爱情与礼教法制的矛盾, 使得很多相爱的人却无法在一起。“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两者皆可抛。”自由的爱情更是珍贵。可在那个等级观念日浓的社会, 爱情自由也无可避免地逐渐被礼教法制所打压, 为金钱权势所侵蚀。那礼教与阶级的压力, 感情和权势的冲突。一双双情侣被强行拆散, 一对对鸳鸯沉溺于痛苦的海洋!导致爱情在当时的社会制度面前显得
《将仲子》就现了这一转变:“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 父母之言, 亦可畏也。”
这首诗揭示了一个少女在爱情上的内心矛盾、冲突。“仲子可怀也”, 表达了她对仲子的爱恋, 但是这种感情只能埋藏在心里, 不敢流露。她盼望仲子的到来, 但又害怕仲子的到来, 越过里门, 跳越墙垣, 闯进宅园, 碰坏了家园里种植的杞、桑、檀, 惊动了父母、兄弟和左邻右舍, 招来了可畏之言。通过这样的内心的矛盾、冲突, 表达了少女的苦闷和哀愁, 是深刻的, 能震撼读者的心弦, 使之共鸣, 以至同情这个少女的处境。描写了女子害怕父母亲长的多言而不敢热爱仲子, 同时内心却充满摆脱礼制束缚的强列愿望, 矛盾而饱受煎熬。当然, 也有不少情侣敢于起来反抗, 如《柏舟》中女子就发出“之死矢靡它”的誓死捍卫真挚爱情的宣言。然而当礼教舆论家长制铺天盖地压下来时, 又有多少真正的爱情能拥有这份幸运, 在禁锢中突围, 于迫害中重生?
而深受其害的是当时的女性, 皆因父系社会的周王朝在形成封建教条这一过程中自然也少不了“男尊女卑”这一产物。譬如《氓》中的妇女就受尽社会的多重蹂躏与伤害, 诗中野蛮虚伪的“氓”与善良勤劳的“女”形成鲜明对比, 反映了“重男轻女”等腐朽的剥削阶级思想。
《诗经》中的爱情诗一度被曲解, 近来逐步恢复原貌。其中的婉转情韵, 虽经千载, 如今读来仍有感于心, 它反映出的当时婚俗与民俗也极具研究价值。
结语
《诗经》中的爱情诗, 是古老的华夏民族在有了文字记载后, 用诗歌表达的对所爱之人的爱慕, 思念, 情真意切, 让自我的情感与周围美好的景物融为一体的典范, 《诗经》里的爱情则更是我喜欢的爱情, 。古人有“朝吟风雅颂, 暮唱赋比兴;秋看鱼虫乐, 春观草木情。”跨过了历史的长河, 这些托物言志的诗句, 一直广为流传。《诗经》中这些真实质朴的情感诗篇能静化物欲横流中的心灵, 使人之性灵的本原的自然流露, 把握好自己幸福的爱情。我们通过《诗经》, 可以体会古代青年男女的欢乐与痛苦, 可以从他们大胆的追求自由幸福的领悟出人生的道理, 那就是爱情在相知中, 幸福在劳动中, 永恒的爱情来自纯结和忠贞。两千年后的我们, 再次重温这些诗歌时, 那些鲜活的灵魂仿佛又出现在我们面前。值得我们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摘要:“诗经”的现实主义主要保留在十五国风中, 现实主义题材无外乎这几个方面:劳动、爱情、剥削反抗。《诗经》中的婚恋诗是全书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之一, 它们即有比较高的美学价值, 又有蕴含深刻的社会学意义。本文主要写出了《诗经》中爱情诗歌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分析《诗经》中爱情诗的女性形象, 并且探讨《诗经》爱情诗中的生命意义
关键词:《诗经》,爱情诗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4
[2]袁梅:《诗经译注》, 齐鲁出版社, 1980, 12
[3]余冠英:《诗经选》, 人民文学出版杜, 1979, 10
[4]费振刚:《诗经诗传》,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0, 1
[5]赵敏俐:《中国诗歌研究》, 中华书局出版发行, 2002, 6
[6]尹建章、萧月贤:《诗经名篇详解》,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3, 10
[7]朱东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6
《诗经》里的爱情诗 第2篇
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经周南·关雎先秦
关关雎(jū)鸠(jiū),在河之洲。
窈(yǎo)窕(tiǎo)淑女,君子好(hǎo)逑。
参差荇(xìng)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wù)寐(mèi)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zāi)悠哉,辗(zhǎn)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mào)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lè)之。
诗经·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以为美,美人之贻。
诗经 ·王风 · 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yì),不知其期,曷(hé)至哉?
鸡栖于埘(shí),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⑥!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huó)?
鸡栖于桀(jié),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诗经 · 郑风 · 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延伸:爱情经典语句大全
1、在一起时真的好幸福好幸福,为了幸福,我们要永远在一起!
2、当一个女人爱一个男人,她就由女神变成了女仆。
3、爱情如同一场海啸,铺天盖地,所有的悲欢起落,最终都要离场谢幕。
4、蓝颜就是行使着男朋友义务却没有男朋友权利,对男的不公平。
5、眺望入夜幕下的城市,灯光照亮城市,却看不到人影。
6、爱,是别人在看到你的缺点后,却仍会守在你的身边。
7、离开你不是因为不爱你,而以因为你不懂珍惜。
8、曾经只是曾经,过去只是过去,从前只是从前,回忆只是回忆,有什么好难过的!
9、有些事,总能让你看清一些人,放下一些执着!
10、生活其实就是场戏,我们就该演绎好自己角色。
11、清醒固然很好,可是爱情太清醒不好,如果可以糊涂深爱一人,请你不要遗憾什么了。
12、我们能发展到今天真是几经波折,可能还有更多的考验等待着我们,但我只知道一件事,我爱你,我只想和你永远在一起!
13、如今,看到那些像你的人,还是会下意识的回头。
14、真正爱一个人是无法说出原因的.,你只知道无论何时何地、心情好坏,你都希望这个人陪着你。
15、我不愿意想起来你,是因为我爱你,而你从没爱过我。
16、不要仗着我喜欢你,做些让我难受的事,如果有一天,我不在乎了,那我们就真的完了。
17、人在困难时只有自己能够救自己,关键在于你有多坚强。
18、我的微笑可以给任何人,但我的心只能给一个人。
19、也许爱情只是一片天,没有飞鸟经过,就会平静如一。
20、如此情深,却难以启齿。原来你若真爱一个人,内心酸涩,反而会说不出话来,甜言蜜语,多数说给不相干的人听。
21、用一根火柴烧一座蜃楼、借这场大雨让自己逃走。
22、不是所有都可以问为什么,不是所有都可以说对不起。
23、感情有时候只是一个人的事情。和任何人无关。爱,或者不爱,只能自行了断。
24、我像是从前一样喜欢听情歌,但现在却这样的伤感。
25、我怀念的只是一个简单的名字,一段简单的相遇。
26、别人怎么看我不重要,唯一重要的是;做真实的自己和现在的心情。
27、莪想到那条路上去,可以看见开的正盛的彼岸花很凄美。
28、曾经的一些回忆,早以飘散,现在只有我自己,只有现在。
29、无奈的是,两个人都在互相喜欢,可就是不敢告白。
浅谈《诗经·国风》中的爱情诗 第3篇
一.情窦初开、一见倾心的爱情诗
所有男女的爱情, 也许是偶然跟巧遇。但是从缘份的角度来看, 所有的缘份就是一种巧合的结合。在《诗经国风》中反映这类题材的爱情诗为数不少。如《诗经国风》中的第一首诗《周南关雎》, 它描绘的是一个美丽善良的姑娘在河边采择荇菜, 引起一个男子深深地爱慕的故事。作者采用了比兴的手法, 描写在清浅的河上, 看到水鸟雌雄依偎, 然后由水鸟兴起求淑女的愿望。诗中设想男子找到了梦寐以求的理想对象, 用琴瑟同她联系感情, 用钟鼓使她快乐, 体现了淳朴而又高尚的情操。诗中从“君子好逑”到“寤寐求之”再到“琴瑟友之”最后“钟鼓乐之”文中主人公对姑娘爱慕之情很大胆的自然表露出来。全诗节奏鲜明, 音韵和谐, 描写细致。孔子曾赞叹《关雎》说:“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
此外, 在《诗经国风》中还有许多描写这类主题的爱情诗, 如《卫风芄兰》、《有女同车》、《汉广》、《考槃》、《野有蔓草》等等, 这些诗歌活泼、大胆而又质朴。
二.密约幽会、坠入爱河的爱情诗
男女之间有了初次相见的心动, 便很自然而然地要进行约会。《诗经国风》中有许多描写男女约会的爱情诗。他们或相会于杨柳依依小河边, 或相约在芳草萋萋城之南, 或相见于六木森森山野间, 或约会在凉风习习明月夜, 如《邶风静女》便是爱情诗中描绘密约幽会最完整的一首:
静女其姝, 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 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 贻我彤管。彤管有炜, 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 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 美人之贻。
这首诗分三节写了一位朴实的青年赴约会时的焦虑不安和见面后的喜悦。诗的开始写一位温柔貌美的姑娘让小伙子在角楼地方等候她, 小伙子匆匆赶到地方, 左等右等却不见姑娘出现, 急得小伙子心急如焚, 抓耳挠腮, 转来转去, 不知所措。早到的姑娘却藏在远处跟他开玩笑, 故意让他找不到。而后突然现身, 并且还送给了小伙子表达爱情的彤管, 这让小伙子大喜过望。幽静的城角, 情侣相互调情, 一派温情脉脉的场景!读这首诗, 我们不禁为男青年为见到心爱的人的痴情憨厚所感动, 也为女子的顽皮行为忍俊不禁。
在《诗经国风》中这类为爱幽会的诗也很多, 如《卫风木瓜》、《桑中》、《丰》、《东方之日》、《将仲子》、《野有死麕》等等。
三.渴望婚嫁、海誓山盟的爱情诗
男女在不断的约会中, 他们的感情也是越酿越浓, 越浓越甜, 最后便发展到谈婚论嫁的地步。在《诗经国风》中, 表达这种愿望的诗歌也很多, 其要求也非常强烈。他们或互赠信物, 或指天为誓。如《国风召南》的第九首《摽有梅》就反映了女子急待婚嫁的心情:
摽有梅, 其实七兮。求我庶士, 迨其吉兮。
摽有梅, 其实三兮。求我庶士, 迨其今兮。
摽有梅, 顷筐塈之。求我庶士, 迨其谓之。
《毛诗序》曰:“《摽有梅》, 男女及时也。召南之国, 被文王之化, 男女得以及时也。”这首诗写的是姑娘们收获梅子季节唱的情歌, 从熟透的梅子被打落很自然的联想到青春消逝的迅速, 自己过时未婚, 因而产生急切求嫁的念头。龚橙《诗本义》说“《摽有梅》, 急婿也。”一个“急”字, 抓住了本篇的情感基调, 也揭示了全诗的旋律节奏。诗的第一节中的“其实七兮”, 二节中的“其实三兮”, 最后一节中的“顷筐塈之”, 巧妙地表达了姑娘急切求嫁的精神上的紧张状态。这种由眼前的劳动起兴, 而唱出劳动者自己心事的歌是真切感人的。
四.婚姻美满、与子偕老的爱情诗
有情人终成眷属, 恋爱的目的便是婚姻。《国风》中也有描写婚后美满生活的诗如《郑风女曰鸡鸣》中就描写了劳动夫妇和睦美满的爱情生活:
女曰鸡鸣, 士曰昧旦。子兴视夜, 明星有烂。将翱将翔, 弋凫与雁。
弋言加之, 与子宜之。宜言饮酒, 与子偕老。琴瑟在御, 莫不静好。
知子之来之, 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 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 杂佩以报之。
这是《郑风》中的第八首诗, 全诗三节十八行, 都以对话形式写成。首节夫妻之间一问一答;二节, 妇告夫;三节是夫妻对唱。“女曰鸡鸣, 士曰昧旦。”这一席年轻夫妇声情并茂的拂晓对话, 紧紧围绕他们家庭生活的中心“将翱将翔, 弋凫与雁”来展开, 由此生发出妻子对丈夫出外狩猎的慰勉, 丈夫对妻子的感念。他们夫妻琴瑟和鸣, 正是在创建美满家庭生活“与子偕老”。婚后的生活其实在加深着这对年轻夫妇的爱情, 爱情则赋予他们婚后的生活以强劲的动力和新鲜的活力。
五.离愁别绪、思念征人的爱情诗
长相聚终归一别, 相见时卿卿我我, 情深意切, 相别后, 对夫君的思恋是越来越深, 真是挥也挥不去, “国风”中大约有十四首爱情诗抒发了女子怀念征夫的情思。其中比较有名的一首是《王风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 不知其期, 曷至哉?
鸡栖于埘, 日之夕矣, 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 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 不日不月, 曷其有佸?
鸡栖于桀, 日之夕矣, 羊牛下括。
君子于役, 苟无饥渴!
这首诗是一首农妇思念征人, 通过述说丈夫长期在远方服役, 藐无归期, 见景怀人, 可见情思悲切。首节开门见山诉述了“君子于役, 不知其期。”这种没有了结的长期服役, 怎不使留在家里的妻子沉痛地怀思呢?作者用巧妙的笔法将女子深切的思念安排在“鸡栖于埘”“羊牛下来”的黄昏时候来抒发, 触景生情, 自然会引起农妇一番寂寞的愁肠。最后一句“苟无饥渴”则表达了农妇对丈夫远方服役遭受苦难折磨的深切忧虑, 但这种忧虑又化为祝愿苟无饥渴, 聊以慰藉, 又可叫人体味这位思妇的温存了。这些诗没有甜言蜜语、海誓山盟, 却读起来感人肺腑, 产生强烈共鸣。
在《邶风》中还有一首《柏舟》也通过描写女人在家庭生活中的苦闷, 来寄托作者政治上失意的诗。由此可见, 在一个男权支配下的社会当中, 女性没有选择婚姻的权利, 她们只能无奈的被选择。
六.弃妇痛诉、满腔怨恨的爱情诗
《诗经国风》中有对美好爱情歌颂向往的, 也有对始乱终弃持批判态度, 并对受害者给予深深同情的。《卫风氓》就是弃妇诗中的名篇:
氓之蚩蚩, 抱布贸丝。匪来贸丝, 来即我谋。送子涉淇, 至于顿丘。
兄弟不知, 咥其笑矣。静言思之, 躬自悼矣。
信誓旦旦, 不思其反。反是不思, 亦已焉哉!
诗一开始写一个女子与一个看起来善良忠厚的男子相爱, 经媒妁之言后结为夫妻。但女子在过了三年的贫苦生活后却被丈夫无情的抛弃。诗人痛心地把弃妇比作陨落的桑叶儿, 说明三年的贫苦生活的煎熬, 使她失去了青春美貌。当女主人发现自己上当被抛弃后, 她不仅伤心、悔恨, 而且愤怒地指责丈夫的忘恩负义, 表现了她坚强而敢于反抗的性格。但当时礼教的统治日益加强了, 她得不到社会舆论的支持, 连自己的兄弟也报着嘲笑的态度, 说明她的悲剧, 正是自由恋爱与礼教冲突的结果。
另外与《卫风氓》有同样题材的弃妇诗, 还有《召南江有汜》、《陈风墓门》、《王风中谷有蓷》等等, 这些诗都塑造了不同性格的弃妇形象。
总之, 《国风》中的爱情诗, 反映了爱情生活中的各个侧面, 生动地展现了上古时代的社会人文背景、恋爱和婚姻习俗, 以及当时人们的个性、品格和情调。为后世爱情体裁的文学创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对后世的爱情诗的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赵沛霖:《诗经研究反思》[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1989。
[2]王宗石:《诗经分类诠释》[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3。
[3]董常保:《浅论<诗经·国风>中爱情诗的分类》[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1 (3) 。
[4]朱熹:《诗集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58。
[5]吴广义:《<诗经>爱情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和影响》[J].阴山学刊, 1995 (2) 。
[6]郑振铎:《诗经与楚辞》[A].《插图本中国文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3。
诗经中的爱情诗 第4篇
爱情是文学的永恒的主题,在中国文学史上爱情一直是重要的题材,历代诗人都写出了大量情诗恋歌。这些爱情诗是文学中一颗颗璀璨的明星。而诗经中的爱情诗则以其真挚、热烈、淳朴更是璀璨夺目。
统计一下,我们发现诗经305篇中有60余篇是关于爱情婚姻的,足见古人对爱情的追求和重视程度之高,对其爱情诗的探究大致可以了解一下当时的情感状况。尽管情感之于人是相似的,但由于时代和环境不同,诗经中的爱情自有其独特的一面。诗经中的爱情诗有“太初始判”的放纵恣肆,有“天地元声”的朴丽清新,而较少封建道统的桎梏艰涩,亦绝无秀帷罗帐的柔靡秾艳。诗经爱情诗的最大亮点便是其淳朴的感情表达,其实不难理解诗经爱情诗的这一特点,因为诗经收录的作品从西周至春秋中叶,而周朝时代是一个礼教初设,而古风犹存的时代,甚至当时的一些礼教也建立在民俗之上。由于当时风俗较少婚恋的禁忌,所以诗经中的爱情诗显得特别自由活泼,也得以生动再现男女间相爱相恋的世俗生活,展现其丰富多彩的爱情内容。这其中既有男女互相悦慕之情的表白,也有初恋的热烈与羞涩,也有恋爱过程中的各种感受和遭际。但无论写什么,其感情表达总是真挚的,让今人读之,亦随之动情动容。
以爱情的发展过程为线索来看,表达男女之间的互相爱慕的有《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这首诗的背景环境设置既素朴又耐人寻味。蒹葭,白露,小河,这三个意象组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朦胧凄迷的意境,为全诗创造了一种婉转不尽,缠绵悱恻的感情基调。这三种意象的组合更是景中有情,把主人公的情感衬托的更加淋漓尽致。男主人公对女子的爱慕之情非常热烈,却是可望而不可及,这样一种无边的惆怅与迷蒙苍凉的无边秋色有机的融为一体。我们可以感觉到,诗经里的爱情不仅以其真挚的感情动人,还以其美丽的意境感人。当然这在今天文学创作显得很平常,但古人能做到如此,没有诚挚的感情恐怕也不会有这么美好的表达。
表达男女初恋约会时天真活泼的有《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悦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这首诗所选择的约会场地——城隅也颇具原始韵味,想来旧城隅旁,荒草萋萋,此处约会,倒添了几分原始的浪漫。诗首句写女孩子故意躲起来等着男孩,而男孩见不到女孩则焦急得直搔头,在男孩焦急的不得了的时候,女孩出现了,而且手里还拿着礼物。这一片段描写也是很平常的约会插曲,却将二人约会见面时的天真活泼、互相逗趣写得活灵活现。后面诗句则将这对初恋男女之间的感情描写的纯洁真挚。所赠惟一荑芽而已,但在情人眼中看来确是如此之美。这正是爱情中心理的实际描写,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爱屋及乌也就这样吧。
表达男女之间刻骨铭心的相思的有《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因为相恋之深,主人公竟有一日不见,如隔三月,三秋,三岁的感觉。全篇诗不过是这几句话的重复与递进,看似并无太多深意。尽管话语简单,这“三月、三秋、三岁”的时间错觉却是十分传神地表达了男女之间缠绵相思的款款深情,若是情薄缘浅,又怎会有如此之深的四年?
也有表达久别重聚的欢乐的《风雨》: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在风雨交加,鸡鸣不已的日子里,女子的心上人回来了,这该是种多么欢乐的心情。但这首诗里的表达,不过是三句问句,虽然简洁朴实,却也将自己的复杂的心情,既有因心上人平安归来而内心平静下来,也有重聚后无比欢喜,全部表现了出来。
我们就以这几首诗为例,大体探究一下诗经中的爱情。以上几首,大体将那个年代的男女之间的爱情中的主要经历生动地呈现了出来。我们可以看出来,古人在表达对爱情的渴慕和对情人的思念以及与爱人相聚时的欢乐时是毫不避讳的,他们表达感情大胆奔放,热烈诚挚,这正是诗经爱情最值得推崇之处。从表情手段上来说呢,这几首诗,或融情于景,或婉叙其情,或反复抒怀,无论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都给人一种感情热烈真挚又淳朴的感觉,其所用表情手法也觉得十分自然,而非矫揉造作。但如果非要从表达情感的手段上来分析这些诗,反倒觉得是对古人纯挚爱情的不尊重和玷污。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即就算现在我们给这些诗定义一些手法,比如“赋、比、兴”,但实际上这些诗创作之初并非故意如此,乃是情之所至,所以才会有反复陈述以及引物而咏,也才会有这种所谓的文学表达手段。如此,我们今天所以为的表达手段原来是古人的情之真切,这样更显得诗经中感情之诚挚、热烈了。
但我们又不得不分析一下上述几首诗的感情表达。首先,这几首诗,除了第二首外,一个鲜明的特征便是重章叠句,反复咏叹,层层递进,使得感情表达一次比一次热烈,给人以强大的心理冲击,让人不得不为这炽烈的感情所动。尤其是第三首,由“三月”至“三秋”再到“三岁”,思念一次比一次强烈,足见其情之热烈。其实这种手段可以在诗经里经常看到。这个现象也与诗经最初的表达形式有关,诗经尤其是风这一部分,大多是劳动人民生活的歌曲,而歌曲是需要反复唱的。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看到,诗经歌的原始形式也承载了其淳朴的特质。
其次,诗之开头并非直表其情,而是先以他物咏之,渐及爱情,如此看似感情倒又蒙了一层羞涩心理,不如直抒其情来的直率坦诚,但却恰如其分的暗合了恋爱时的心理,将那种欲说还休的心理微妙的展现了出来,倒觉更高一着。所谓“兴”的作用也大抵如此。
其它诸如叠字等手段其实都在其次,也是符合歌曲音律,这里不分析了。
总之,以这四首为例,管中窥豹也可识得诗经中爱情诗的精要之处。其情热烈,真挚,纯真,真乃真性情的情诗!
参考书目
《诗经》的爱情诗 第5篇
关键词:《诗经》;情诗;女子;爱情;思想;地位
中图分类号:I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003-02
漫长的中国文明史,使我们拥有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诗经》以其特殊魅力让人们传唱至今仍津津乐道,它留给后人的不仅是广泛而深刻地反映西周至春秋时期的社会风貌,更是当时社会的一面镜子,情诗是《诗经 国风》中的精华,它深刻地印证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与追求,典型地展现了一幕幕悲欢离合的场景,透过《诗经》中的情诗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女子的生活状况与精神追求,以及她们在奴隶社会中保留的本真和自我。
一、情诗产生的社会大背景
《周礼 地官 媒氏》云“……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1979年11月733页),由此可知,这时礼仪初设,男女青年恋爱、婚配保留了一定的选择自由,尚少爱情禁忌。另外,先秦时代男女交往犹传承了原始婚俗,古风犹存,这种社会习俗经长久生活积累而形成——男女相会,互相爱慕并希望成婚的心理状态被视为正常生理需求。第二,王道衰,礼仪废。西周到春秋时期,战乱频仍,一方面是无休止的徭役赋税兵役,青壮年男子远赴他乡,经年不回,另一方面是女子在战争中的悲苦生活,边劳作边侍奉老人孩子,无人苛求,也无法在男女大防上设置过多约束。第三,当时没有大的城市聚居地,人们主要的生产活动是在户外,如打猎、采集、砍伐等都发生在野外,在男子服役期间女子在同等劳动中获得了一定地位。
这些为女子的思想自由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创造了客观条件,作为青春期女子对爱情的向往和亲近,也迫使她们内心强大,想要冲破礼教、家长制的束缚,创造属于自己的生命轨迹。
二、由情诗中女子对爱情的态度分析其思想追求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东汉何休的《春秋公羊传解诂》卷十六),《诗经》中情诗占了很大篇幅,这是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情诗中所表现的女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单恋篇中女子对爱是一种渴望与占有。
爱情是男女之间强烈的依恋和相互吸引,是人性的一部分。《诗经》开篇第一首《周南 关雎》篇描写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被追求的女子的地位仿佛高不可攀,她的允诺求爱成为一种赏赐,这种君子配淑女的形式,成为后人追求爱情的一种时尚,这里的女子是被动地接受者,也是爱的完全占有者。《郑风 子衿》篇写女子盼望恋人来相会,“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纵我不往,子宁不来”说出了一个女子对爱情的渴望与主动,这里展示的是女子在互相爱恋中的主动地位,一直是她在主动去赴约会,这一次因受阻不能赴约而希望恋人主动来。敢于主动说明女子有主动的权力与资本,并不受社会约束。《陈风 泽陂》篇描写了女子思念意中人的情怀,她因心中的男子“硕大且卷”“硕大且俨”而强烈地爱上了他,这是女子因外貌高大强壮而有威仪就一见钟情地产生爱情,以至于“寤寐无为,涕泗滂沱”“中心悁悁”“辗转伏枕”,这种感性的爱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女子把这种高大威猛的男子作为配偶来爱恋是因为她认为可以恋,否则就叫仰慕而不是恋,她们的爱里没有自卑,而且积极主动,可见此时女子并不是处于从属被动地位。
(二)反抗篇中女子的恋爱自由。
爱情很美好,但美好的爱情并不是都能得到亲人的祝福与认可。《鄘风 柏舟》篇中女子自行择欢遭到母亲强烈反对,仍坚持自己的抉择,“之死矢靡它”,同时哀求之声萦绕耳旁“母也天只!不谅人只”,这里的母亲不相信女儿择婿的眼光,这是母爱,与孝道及礼教无关,而女子对男子会讨自己欢心就认可他并顺从自己心意,坚持自己的爱恋不以他人为转移,这一点说明她能自己做主。《召南 行露》篇更把女子不畏强暴的抗争精神体现的淋漓尽致,“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虽速我讼,亦不女从”,为捍卫自己的独立人格和爱情尊严,即使被无中生有,造谣诽谤,甚至用讼诉来胁迫自己,也绝不屈服,当得知男子已婚又来欺骗自己的感情时,这个女子敢于铁骨铮铮地正面表态,意志坚定,气概凛然,这种不甘受辱敢于反抗骗婚男子毫不考虑后果的行径,说明女子的行为是被当时社会见容的,她不会受到谴责,反观男子的行为可能会受到社会舆论及道德的不容,有底气才会硬气,社会环境没有使女子失去自尊自爱,才让她们敢于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地位。《郑风 将仲子》篇也有来自父母兄长的压力,但是并没有使女子放弃自己的不同看法,仍以劝告的形式表达出来。可见,她们有着恋爱的自由,有选择权力。
(三)两情相悦篇中女子的不亢不卑。
有平等才有琴瑟和鸣,否则,只能是缺少沟通的所谓的相敬如宾,《郑风 女曰鸡鸣》篇以生活中“晨催”场景引出女子的祝愿,丈夫因惭愧而自省,妻子并不因丈夫是家中生活支柱而放任,坚持提醒他早起打猎养家的责任,面对丈夫推脱搪塞也不一味包容,催起时委婉地以祝愿方式劝勉,“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让丈夫高高兴兴地出门去,带着幸福与满足去打猎,还觉得愧对妻子,这种情意浓浓是典型地男主外女主内的生活场景,女子在生活中并不自卑自怜,甚至起到主导作用,结果是夫妻和睦,感情诚笃,人生美好。《卫风 木瓜》篇以男女互赠定情物让人感受到精神上的契合,心心相印的甜美,“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木瓜与琼琚并不等值,但在男女心中却一样价值,并以此印证“永以为好”的心意。可见,女子在爱情生活中有主导作用,她们可以不亢不卑地主导自己的爱情生活。
(四)怨妇篇中的爱情宣言。
因徭役兵役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许多男子无法养家护家,最难过的是妻子,妻子边劳作边守家边思念丈夫,但并不悲观失望,《卫风 伯兮》篇写一女子对久役于外的丈夫的思念,她想到丈夫“为王前驱”的英雄形象,更激起自己刻骨铭心的情怀,其深沉和强烈使自己无法梳妆,“甘心首疾”,对丈夫的爱成了她生活的唯一目标,这样深的情感是什么样的丈夫才配拥有的,曾经的美好才是支持女子坚守的力量源泉,爱使其内心强大,才有了无怨无悔和无所畏惧。《卫风 氓》篇中通过女子由自由恋爱到结合到被抛弃的过程,女子并不过多悔恨,而是不断反思婚姻失败的根源,她发现是男子的“二三其德”的后果,最终决定“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主动提出断绝关系。这位女子考虑是既无爱则分手,她没有把以后生活情形作为首要条件来考虑,说明她有能力安排自己的生活,只会比眼前的处境要安心,这才是她果断提出了分手的理由。《召南 江有汜》篇直接写出了被抛弃女子的愤怒,以“其后也悔”“其后也处”“其啸也歌”,发出了似阻咒般地心声,她是不甘心也不愿放弃昔日的情爱才有这样的话语。无论哪一种原因造成的分离,女子是痛苦的,但她们不妥协不萎靡,而是庄严地立下自己的誓言,为自己树立新的人生目标。
三、情诗中造成女子性格主动大胆的缘由分析
以上单恋篇、反抗篇、两情相悦篇到怨妇篇中的女子形象都有从自己的追求上不妥协、不退让的精神体现,是什么造成她们追求爱情、婚姻幸福的果敢性格与行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缘由。
第一,当时社会对女子有自己的追求并不禁止或是相对较宽松。使我们看到了爱情上男女平等的追求权力印迹。情感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因此带有社会历史性和阶级性,在西周到春秋中叶正是奴隶社会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交通不便,社会动荡,语言也不一致,在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思想观点,但在这些情诗中,女子追求爱与婚姻幸福并不过多考虑政治、经济因素,只从思想深处接受可以接受的观点,或者说这也正是统治者没有精力考虑束缚压制女子的地位,只是放任自由发展,而这时的女子才有广阔的生存空间和自由,她们有了自己的观点和思想追求,在追求中获得更多的思想自由和生活自由权力。
第二,爱情使人内心强大。在这些情诗的描写中,女子大多有主见,有追求,有自由权力,除了外在环境限制较小以外,她们为爱而无所畏惧也是一方面原因,这也是社会地位影响思想的一个例证。爱情的单纯、诚挚、热烈刺激着女子的淳朴健康的感情。黑格尔说“爱情在女子身上显得特别美,因为女子把全部精神生活和现实生活都集中在爱情里和推广成为爱情,她只有在爱情里才找到生命的支持力”(《美学》二卷305页)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在爱情上她们有话语权,所以她们能爱能恨,也能放弃,这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说明了她们在思想上并不从属于男权或他人。
第三,冲动的年龄使她们敢于表达内心的想法。“发乎情”阶段,也就使她们只遵从对生命本体的一种尊重,追求对人的个体价值显现的一种强烈愿望和对爱情的高尚理解和健康向往。情诗中的男女或婚前求爱,或婚后情浓时的痛苦分离,正是渴望实现生理心理需求的年龄的冲动时期,她们借助爱情的形式发泄内心的不满,因为这一种情感是美好而高尚的,这也衬托出女子纯朴的灵魂和高洁的品质。这样的女子才是人们念念不忘地精神寄托,这也把女子的地位上升到一种象征,成为男子追求的目标。
四、情诗中女子的地位是平等自由的
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可以是政治的、经济的、阶级的、权力的,在中国,随着社会时代的变更,在这些方面并没有赋予女子更高的地位,在春秋战国时期也出现了“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孟子的智慧》张文逸主编 新世界出版社 2004年2月95页)的现象,可见社会舆论是随着社会发展逐步走向严厉的,封建社会是一步步束缚女子的同时也束缚了思想,资本主义社会女子地位象早产儿一样摇摇摆摆。那么,在先秦时期,男女却可以自由交往,甚至有令保护,女子可以大胆表露心迹的同时,也可以自由约会或放弃不幸婚姻,并没有后顾之忧,这从以上的情诗中可以体会到,当然也有“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非媒不得”(《齐风 南山》)的情况,这不能证明女子无发言权,也说明有些男子自身无所长则无法吸引金凤凰的情况,所以从《诗经》中的情诗我们可以看到女子在婚姻和爱情中是掌握着主动权的,也就是说她们在思想上是平等和自由的。
参考文献:
[1]饶东原;曾炽海.中国古代文学(上)〔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诗经》爱情诗的美学价值探析 第6篇
一、《诗经》爱情诗的性情美
1、真实人性的展示:真善合一的人性美
《诗经》爱情诗具有深广的情感内容,体现了当时人们情爱生活的原始朴质,具有真善合一的人性美。孔子论诗亦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在诗句中我们不仅可以品读出当时人与人之间,尤其是青年男女之间真挚的心灵,善良的品性,同时在字里行间也表现出人们对真与善的倾慕和赞赏。如《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雎》一诗一般认为是周代贵族青年的恋歌,真率的表达了男子对于美丽而又善良女子出于自然的渴望和倾慕。“窈窕”一词扬雄《方言》中说:“秦晋之间,美心为窈,美状为窕。”也即说其不仅外形美,而且心灵也美。对于“淑女”一词朱熹在《诗集传》中也说:“淑,善也,女者未嫁之称。”也即言未嫁之女子心灵的美善,是人们对于女子性情美的赞赏,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追求,即外在美与心灵美的合一。又比如《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一般认为这是一首男女相互赠答的情诗。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言人有赠我以微物,我当报之以重宝,而犹未足以为报也,但欲其长以为好而不忘耳。疑亦男女相赠答之词,如《静女》之类。”全诗三章,三章叠唱,女以微物相赠,男子以美玉相答,言语真切,体现出男女双方两情相悦、情深意笃以及当时人们情爱生活的原始朴质。
2、情感的大胆抒发:至情之美
诗产生于情感的抒发,《诗经》展示了当时人们缤纷多彩的情感世界。“它唱出了人民的爱与憎,唱出了人民的苦与乐,唱出了人民的理想和愿望。”《诗经》爱情诗是青年男女自然天性的尽情表达,自然流露,情真意切,具有至情之美。胡应麟在《诗薮》中说:“周之国风,汉之乐府,皆天地元声。”便指出《诗经》爱情诗的这一个突出的特点。如《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此诗虽然有怨恨之意,但只是一种充满好感的责备,似恨而非恨。这首诗以“青青子衿”、“青青子佩”作为起兴的意象,女子思念的对象由此展开,因此浮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美丽的女在城阙之上焦急的等待着心爱之人的到来,微妙的展示了人物此时的心理,既爱又恨,而此时的怨言正体现出其爱之深沉、爱之真切。
二、《诗经》爱情诗的艺术形式美
1、情景相生的意境美
“意境”是诗词的极致,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其实不仅词是如此,诗亦如此。在《诗经》爱情诗中其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写真景、言真情。同时,赋、比、兴这三种创作手法相互融合,与优美的意象、真实的情感共同营造出如诗如画、物我合一、真实和谐的意境美。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对于意境,王国维认为必须“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只有景真情真,方能有意境。如《风雨》: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全诗三章,皆以风雨鸡鸣起兴,渲染了一幅凄寒之景。由如此风雨之夜景,使人顿生出离别相思之情,而恰恰此时情人的出现,情景相生不仅重在景物的描写,更重要的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生动的刻画,读之如在眼前,如在耳边。只有情真景真,情由景生,同时情又融于景中,才能使情与景和谐自然,相映成趣。
2、声情并茂的语言美
《诗经》爱情诗以优美的文字、朴质的语言,与自然真实的情感相融合,达到了语淡而情浓,词浅而意深的美学效果。双声叠韵、四言成句、一唱三叹的句式和章法,在节奏上给人一种音乐的美感和享受。同时语言文字又具有不施朱粉、一尘不染的朴素之美,如出水荷花,自然可爱,读起来韵味无穷。如《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本诗三章,却用一句最平常的话语来表达相思之情,反复吟诵,重叠中只换了几个字,就把怀念情人愈来愈强烈的情感生动地展现出来了,相思之情层层递进,步步加深,愈演愈浓,真挚动人,情致缠绵,余味无穷,一句“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却深藏着无尽的相思之情,语淡而情浓,词浅而意深。在语言上,比兴手法的运用,一唱三叹、重章叠句的章法,情感美与诗句的音乐美相结合,具有一种声情并茂的语言美。
“《诗经》这部文学作品的艺术形式是和周文化精神分不开的,也是和周人的思维方式、审美心理分不开的。它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同时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这二者的结合才是《诗经》的艺术创作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并且广泛地影响了后世。”因此种种,造就了《诗经》爱情诗深广的情感美和独特的艺术形式美,使其具有万古长青的生命力,如同一朵奇葩,千年之下依然芳香四溢,对后世的爱情诗以及其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褚斌杰.诗经全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2]朱熹集,注.诗集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1.
[3]褚斌杰.中国文学史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胡应麟.诗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5]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诗经》的爱情诗 第7篇
一、《诗经》怨刺诗的内容
《诗经》中的怨刺诗主要存在于《国风》和《大雅》《小雅》 中。据有关学者统计,国风中的怨刺诗有三十六篇,如《魏风• 葛履》、《唐风 • 山有枢》、等。大雅中有七篇,如《抑》、《民劳》等。这些怨刺诗按照内容主要可以分为三类:政治怨刺诗、战争怨刺诗和爱情怨刺诗。
( 一) 政治怨刺诗
政治怨刺诗大多是“怨刺上政”。这一类怨刺诗或讽刺统治阶级的昏政荒淫,大多是针对政治的黑暗腐败以及由此带来的国运衰微、民生哀怨的问题,情感基调以怨愤为主。 从所表达的内容上看,《国风》中的怨刺诗大多是十分严厉的斥责诗,且多出自于下层人民之手。譬如《硕鼠》一篇,《诗序》说:“《硕鼠》,刺重敛也。”此诗把无功而受禄的上层阶级比作大老鼠,以此讽刺他们厚敛重赋,强取人们所得的丑恶嘴脸,可谓是形象生动。
与《国风》中严厉的刺责诗相比,“二雅”中的政治怨刺诗远没有其战斗性和讽刺性,大多诗歌多是怨恨而少愤怒。其多为上层贵族或下层文人官员所作,反映了当时黑暗腐朽世哀人怨的社会现实。如这首据说是遭祸被逐所作的 《小雅 • 四月》,诗中愤愤不平地诉说着经历坎坷的诗人心中的苦闷,抒发着自己对政治的不满。诗中多处用比,如“山有嘉卉,侯栗侯梅。废为残贼,莫知其忧”就以被“残贼” 损坏的草木来比喻自己的无辜,而接下来“匪鹑匪鸢,翰飞戾天!匪鱣匪鲔,潜逃于渊!山有蕨薇,隰有杞桋。君子作歌,维以告哀。”这种讽刺或讽喻,很少直言指责,是“二雅” 中常用的手法,是以不损害统治者的颜面为前提,所以对于这种讽刺诗或讽喻诗,作者想要达到一种“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的理想效果。
(二)战争怨刺诗
《诗经》中还有不少以战争或戍边行役为题材的怨刺之作,可以说是西周到春秋时期战乱不断的产物。《小雅 • 采薇》,其诗开头就以“靡室糜家, 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写出了外族入侵之痛,接下来就用“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直接描写了对战争的厌恶, 这种情绪一开始就弥漫于诗篇之中,“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曰归曰归,心亦阳止”,这在时光中反复煎熬的是难改的归思。而无论是居无定所的辛劳,都可说是对战争最明白的怨怼。尤其在“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反衬中,诗篇把士兵对敌人入侵之痛,对战事频繁之恨,对家人的殷切思念表达得淋漓尽致。 此外,《魏风 • 陟岵》、《小雅 • 四牛士》也都描写了征人思念亲人之痛,诗中以士卒的口吻描述了战后归家后归家途中的苦况及思乡之情。
(三)爱情婚姻怨刺诗
怨刺诗中也有不少涉及爱情婚姻的作品,这类诗大多是 “弃妇”诗。如《氓》、《谷风》,都是直接表现女主人公被遗弃的情感遭遇,“充满了对负心人的控诉、怨刺和责难”。尤其是《氓》,这是一首抒情色彩很浓的叙事诗,在叙述过程中, 叙事和议论相结合,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忠于婚姻家庭、吃苦耐劳、性格刚强的中国古代妇女的形象。《邶风 • 绿衣》中那位“心之忧矣,曷维其已”的妇女,也是在男子醉心新欢, 她失去婚姻的幸福时,无处倾诉自己的伤痛,只能在痛苦中慢慢煎熬。这类诗虽然没有直接写妇女对封建婚姻的怨恨, 但从她的痛苦煎熬中就反映了她对封建婚姻的不满和控诉。
二、《诗经》怨刺诗的艺术特色
首先,怨刺诗运用了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怨刺诗中诗篇大多真实地反映现实,真率地表达感情,生动地再现了那一时代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如《七月》以铺叙的平淡手法描写了农奴们一年紧张的劳动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他们生存的艰难处境。
其次,怨刺诗中的形象刻画鲜明。怨刺诗中的大多数作品都是抒情诗,这些诗虽不以刻画人物为主,但其中已经有了较为鲜明的主人公形象,诗人往往通过主人公内心的直接倾诉来表现其内在的情感与希冀,由此展现出不同的性格特征。如《卫风 • 氓》中就刻画了一个勤劳善良、任劳任怨、 忠于爱情但又敢于反抗封建婚姻的妇女形象。全诗叙事中又夹以抒情,她的一切也就清晰展现出来,而刚强善良果断的性格也就刻画得淋漓尽致。
再次,比兴手法的广泛运用。恰当而自然的比兴手法的运用,使怨刺诗的形象更加鲜明、内容更加深刻。《硕鼠》 便是以整体形象作比,通篇以大老鼠来比喻统治者的贪婪无耻。但多数诗篇都是具体的比喻,《相鼠》中同样以鼠与人类作比,丑陋狡猾的鼠类尚且有皮,有齿,有体,而高高在上的人却无仪、无耻、无礼。作者借鼠讽人,形象鲜明生动, 把统治阶级的无耻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卫风 • 氓》中则用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与“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即桑树有繁茂到凋落来比喻夫妇爱情的变化。
摘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怨刺诗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特定时代环境下的社会现实与人们的真实情感。无论是《大雅》中的以谏为主,还是《国风》中体现的批判与讽刺,都展现了《诗经》怨刺诗独有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