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评价范文(精选11篇)
水环境评价 第1篇
1.1 水环境的含义
水体是水集中的场所,又称为水域。按水体所处的位置可把它分为三类:地面水水体、地下水水体、海洋。这三种水体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它通过水在自然界的大循环和小循环实现。
水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由地表水环境与地下水环境组成,包括河流、湖泊、水库、海洋、沼泽、冰川、泉水、浅层和深层地下水等。水环境是最易受人类活动影响和破坏的地域,它与其他环境要素如土壤环境、生物环境、大气环境等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综合体。它们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当改变或破坏某一区域的水环境状况时,必然引起其他环境要素的变化。
就水体组成部分而言,水环境是指水体中的水组分、底质组分、水生生物组分和微生物组分的联合体。它们是独立而又相互依存的关系,人类要促进其与其他环境要素间保持协调一致。在进行水环境评价时,一定要注意水体之间和水体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1.2 水的作用
水是自然环境中的一小部分,但它是极其重要的一个因素,是维持一切生命活动的不可代替的物质,是一切生命机体的组成物质之一,也是生命代谢活动所必需的物质。不仅是人类生活所必需的,也是人类的生产活动和支持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所不可或缺的。
水在为人类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基本物质保证的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灾害。由水引起的自然和人为灾害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因水的时空分布不均及水和地面作用所引起的洪、涝、旱、碱、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及水工程失事、溃决等灾害;另一类是以水为媒介传播的疾病,或因水质引起的地方病等灾害。
1.3 水环境污染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修正)》中对水污染的定义:水污染是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反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由于人类对水认识上的误区,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最廉价的资源,无序的掠夺性开采和不合理利用现象十分普遍,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水及与水资源相关的环境、生态和地质灾害问题,严重制约了工业生产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安全。目前,就水资源的利用表现出一系列的问题,如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水资源污染严重等。
众所周知,中国是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我国人均占有水资源(淡水)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5,居世界第88位,且时空分布不均匀,差别大;另外我国的水环境恶化状况尚未得到有效的控制,一项对我国532条河流的污染状况的调查表明,已有436条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占调查总数的82%。
《中国水资源质量评价》表明:全国水环境状况令人担忧,到1995年年底,在全国范围内所选取的代表性评价河段中已有1/2的河长受到污染,1/10的河长水质受到严重污染(超Ⅴ类),丧失了使用价值;超Ⅴ类水质的湖泊占被调查总数的30%,已有2/3的湖泊受到了富营养化污染的危害,如太湖中富营养化面积占全湖面积的70%以上,富营养化及重富营养化面积占10%,20世纪90年代后,每年夏秋季均发生“水华”问题,藻类数量10年增加5倍,例如2007年5月太湖蓝藻大规模爆发,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很显然,水环境的有效保护和水污染的有效控制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及时掌握水环境质量的现状和时空变化规律,必将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奠定基础。
2 水环境评价
环境质量评价是对环境要素优劣进行定量的描述,即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建立评价标准的等级序列,提供环境要素的质量分级)和评价方法对一定范围的环境质量进行定量的判断与预测。环境质量评价可分为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和环境质量影响评价。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一般也称为环境质量评价)是对环境质量状况进行量化分析,反映的是区域环境质量的现状;环境质量影响评价(一般称为环境影响评价)是指按照国家实行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实行管理。
水是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水环境评价是环境质量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分为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和水环境质量影响评价。
2.1 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水环境质量评价是水资源保护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可持续发展和水量水质统一管理量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其中有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和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等方面。
2.1.1 含义
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是水质调查的继续,它通过对水质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和评价说明水质的污染蓄积,并利用评价模型与参数对水体的环境质量做出有效的评判,确定其水环境质量状况和应用价值,从而为防治水体污染及合理开发利用、保护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水环境质量评价的基础是国家及其有关行政部门颁布的不同水体特性、不同使用目的的水环境质量标准。以此为基础,利用可行的评价方法与评价参数,评价水体的质量状况及其使用范围。
2.1.2 目的
水环境质量评价的目的是全面准确地确认水体环境状况,量化水体环境质量级别,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环境提供必要的水体质量依据,以确保供水的安全性,同时可作为水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的基础。
2.1.3 方法
水环境质量评价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综合工作,因为影响水质污染的物质很多。在日常的水环境评价工作中,都是通过水质的评价来完成的。
水环境评价主要包括两方面:针对不同水域进行,如对湖泊、水库、河段的水质评价,也包括对污染源评价和河道行洪能力评价等;另一方面是针对不同用途进行,如饮用水源、灌溉养殖用水源、工业用水源及娱乐旅游用水等的水环境质量评价。
1)水污染评价指数。
水污染指数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a.以相对污染浓度值构造的叠加指数型;b.以绝对污染浓度构造的分级型或评价型;c.以绝对污染强度出现的概率构造的统计型。
2)统计型水质评价。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在对水质污染浓缩随时间变化的认识尚不充分的情况下,可以不按时序来考虑其污染的历时情况,而把每一个观测值都看成一个随机变量。当取一定数量的检测值时(例如30个~40个以上),可用概率方法处理。
3)水环境质量的生物学评价。
水生生物与它们生存的水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统一体。水体受到污染后,必然对生存在其中的生物产生影响,生物也对此做出其不同的反应和变化。其反应和变化是水环境评价的良好指标,这是水环境质量生物学评价的基本依据和原理。
2.2 水环境质量影响评价
2.2.1 含义
水环境影响评价是在工程分析和影响预测的基础上,以法规、标准为依据,解释拟建项目引起水环境变化的重大性,同时辨识敏感对象对污染物排放的反应;对拟建项目的生产工艺、水污染控制与废水排放方案提出意见,提出避免、消除和减少水体影响的措施、对策和建议;最后做出评价结论。如果判断拟建项目的排污量对水域水质、水生生物和周围人群的影响是不能接受的,则项目需要考虑替代方案或者受到否定。
2.2.2 目的
水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在于通过评价从保护水环境的角度确定建设项目的可行性,定量地预测未来的开发行为或建设项目向受纳水体排放的污染物量;确定建设前水体环境背景的状况,分析建设项目投产后水环境质量的变化;解释污染物质在水体中的输送和降解规律;提出建设项目和区域环境污染物的控制和防治对策:1)从保护水环境的角度回答拟建项目是否适宜;2)对可以进行的建设项目,针对工程可行性研究中提出的保护水环境的对策和措施进行可行性分析,并提出建议;3)为整个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水环境方面的信息和意见。
2.2.3 内容和程序
造成水体污染的任何污染物进入水体后都有其本身的运动规律和存在形式。它们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水域都有很大差别,进行水质评价时,就需要了解和掌握注意污染物在运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变化趋势,了解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变化规律,才能使水体质量评价具有典型和代表性的特点。
1)水环境现状调查。
通过水质调查、水文调查、现有污染源调查,摸清水环境现状,作为拟建项目环境影响预测的基础。
2)建设项目的工程分析。
了解拟建项目与水环境有关的各种情况,弄清楚该项目排入水体的污染源数目、排放的水量及排放污染物的种类和浓度等。
3)预测环境影响。
利用现状调查和工程分析的有关数据,确定预测的水质参数,并通过合适的方法预测建设项目对水环境的影响。
4)评价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提出水环境污染防治措施与建议。
对减缓环境影响的措施和策略的建议一般包括污染消减措施和环境管理措施。a.污染消减措施建议。消减措施建议应尽量做到具体、可行,以便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工程设计起指导作用;消减措施的评述,主要评述其环境效益(应说明排放物的达标情况),也可以做些简单的技术经济分析。b.环境管理措施建议。环境管理措施建议包括环境监测(含监测点、监测项目和监测次数)的建议、水土保持措施建议、防止泄漏等事故发生的措施建议、环境管理机构设置的建议等。
摘要:简要介绍了水环境的含义及目前国内水环境污染现状,分别阐述了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目的及工作内容、具体方法等,并针对建设项目水环境影响评价目的、程序等作了具体说明,以指导实践,有效保护水环境。
关键词:水环境,水污染,水环境质量评价,水环境影响评价
参考文献
[1]张从.环境评价教程[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2]蔡建安,张文艺.环境质量评价与系统分析[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3.
[3]夏军.区域环境及生态环境质量评价[M].武汉: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出版社,1999.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解释与指南[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5]刘绮,潘伟斌.环境质量评价[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6]曲玲,李青霞,韩晓,等.三种水环境评价方法比较分析[J].山东水利,2006(10):21-23.
[7]金栋梁,刘予伟.水环境概述[J].水资源研究,2006(2):94-95.
[8]高宗军,田红,张春荣.水环境评价概述[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7(3):66-68.
[9]陈兴吴.中国水环境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J].世界环境,1995(4):62-63.
矿区水环境质量评价研究 第2篇
矿区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是矿区地下水保护的重要内容,是合理利用、保护水资源的科学依据,同时水环境质量也成为影响矿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笔者针对刘桥矿区几个地下含水层的`部分水质指标,采用灰色聚类分析方法对其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确定矿井水环境质量等级,结果表明矿区地下水环境质量受矿区开采影响严重.其评价结果为今后的矿区水资源保护以及水资源循环利用提供可靠的依据.
作 者:宋晓猛 杨淼 刘勇 相国瑞 作者单位:宋晓猛,杨淼(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江苏徐州,221116;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院,江苏徐州,221008)
刘勇(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相国瑞(安徽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安徽蚌埠,233000)
水环境评价 第3篇
【关键词】 水环境;生态安全;预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01
生态安全预警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生态、安全和预警[1],生态指生态环境;安全指自然安全保障;预警指对危险预知的一种警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生态问题越来越严重,水环境短缺就是其中一个重要问题,为了保证水流域中水环境质量,国家颁布了生态安全预警标准,对水环境实施保护,以此增强对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我国生态可持续发展。[2]
一、水环境生态安全预警评价的指标
生态安全预警是对生态问题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和指标,水流域中水环境的发展是我国生态发展的一个主要方面,对我国生态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的荒漠化已经被列入了世界荒漠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已荒漠化土地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27.3%,而且每年仍以2500平方公里的速度蔓延[3],我国的荒漠化对我国发展产生了阻碍作用,同时对我国的水流域中的水环境产生影响,造成我国水资源面临短缺的现象。因此,国家依据中国实际生态环境的发挥在那,制定了相应地生态安全预警[4],对水环境进行正确的评价,保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一)水环境生态安全的评价内容
水环境生态安全评价制度是针对所测量水环境的生态特点以及所测验的数据,对水环境的变化和分布进行评价的一种制度,其基本流程为“水环境的状态-现阶段水环境的变化-实际数据和分布”。对我国水环境的发展和国外水环境的发展进行总结,确定相应的生态安全标准,即从时间和空间、横纵等方面对水环境进行分析,如下表1、表2所示。
表1 水环境生态安全评价指标制度(时间纵向变化)
水环境的状态 现阶段水环境的变化 实际数据和分布
水流域是水环境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及河流、湖海等水流域,水灾和水污染等会造成水环境状态发生变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增长,工业、农业等用水量增大,同时出现了污水排放,造成了水环境的变化 依据实际的生活和生产所用水的标准,制定相应的制度,合理分配生活和工业用水,降低城市和工业污水的排放,增强水资源的利用率
表2 水环境生态安全评价指标制度(空间横向变化)
水环境的状态 现阶段水环境的变化 实际数据和分布
我国有河流、湖泊、有的城市临近海洋,造成我国的水环境分布较为分散 人均用水、农业用水、工业用水、服务业用水、污水排放等多方面水资源的利用 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增加水资源的利用率,降低水资源的排放
(二)水环境生态安全预警的标准
水环境生态安全预警是对具体水环境数据进行评价的一种标准,通常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法,利用数据之间的最大值减去最小值的全距进行标准化计算,预警一般被分成五个等级,即:安全(水环境正常状态),水环境危害和浪费较少;较为安全(水环境一般的状态),水环境被破坏还能自然恢复;轻度预警,水环境受到轻微的影响,出现变化;中度预警,水环境变化频率较为频繁,容易出现生态灾害;重度预警,水环境被严重破坏,生态保护结构损坏,生态灾害不
二、对某流域水环境进行生态安全预警的评价
利用生态安全预警对某流域的水环境进行评价,分析该流域水环境的现状,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水环境的发展,该流域地区由于现阶段经济发展速度较快,造成了该流域地区出现了水环境生态安全预警警告,因此,必须对该地域实际水环境进行檢验,对其进行综合指数计算,分析该流域地区的水环境发展状态。
通过对该流域往年的水环境进行调查,发现该流域的水环境一直处于生态安全预警的第三个或者第四个状态,即轻度预警或者中度预警状态,然后对该流域地区的实际水环境进行分析,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对其进行治理,然后经这些措施对该流域地区水环境进行治理,实现对该流域地区水环境状态的有效管控。究其原因,发现该流域水环境存在较大的生态问题,比如:河流水被大量采用,导致河流结构损坏;饮用水污染严重,不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地下水开采严重等,依据“水环境的状态-现阶段水环境的变化-实际数据和分布”的流程进行分析研究。在该流域地区经济为发展之前,人们没有相应的安全用水意识,以及工业发展初步阶段,没有相应的废水处理技术,造成水浪费和水污染严重。水环境出现中度预警,当该流域地区经济发展且增强之后,水污染现象得到了控制,中度预警逐渐变成了轻度预警,从“水环境的状态-现阶段水环境的变化-实际数据和分布”这三个流程来看,水环境生态指标不断降低,自然水环境被破坏严重,但是这种现象逐渐好转,是由于该流域地区采取了相应的治理措施,对水资源进行合理治理,虽然不能立刻解决轻度预警状态,但是,现在能够保证基本的水环境生态安全。
对该流域地区未来发展状态进行分析,如果目前这种管控的状态一直保持不便,那么就表示水环境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对待水环境生态安全预警的管理问题是一项长期工作,必须增强人们的用水意识,降低工业发展的污水排放,从根本上增强生态恢复能力,降低该流域地区水环境生态安全问题的发生率,促使水环境向安全方向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对某流域的水环境进行分析,然后对该流域水环境生态安全预警做出评价。水环境问题是生态保护问题最主要的方面之一,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必须加强对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对水环境的监管,促使水环境达到生态安全预警的最低标准,能够促进该流域地区经济和生态的发展,同时促进我国生态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我国生态体系的建设。
参考文献
[1]王文君.黄河三角洲高校生态经济区环境安全预警研究[D].山东大学,2012.[2]刘晓波.海河流域水库水环境安全评价与预警研究——以于桥水库为例[D].北京师范大学,2010.
[3]杨志峰,谢涛,全向春等.白洋淀水生态综合调控决策支持系统设计[J].环境保护科学,2011,37(5):39-42.
水环境评价方法分析 第4篇
水环境质量评价中常用的评价方法为单项标准指数法、权重综合指数评价法和综合污染指标评价法等三种方法。
1.1 水环境质量的评价标准:
单项标准指数法和权重综合指数评价法选用的标准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法选用的评价标准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III类标准。
1.2 评价的项目:
评价项目主要选择高锰酸盐指数、氨氮、五日氧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氰化物、挥发酚、硫化物、汞、砷、镉、锌、铅、铜、六价铬和氟化物等15项的评价参数, 其中高锰酸盐指数、氨氮、五日氧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锌、铜与硫化物为一般污染物, 而其余的均为有毒污染物。
1.3 评价结果的表示方法:
单项标准指数法的评价结果采用I类、II类、III类、IV类、V类与劣V类进行表示;权重综合指数法的评价结果采用1级、2级、3级、4级和5级进行表示;综合污染指标法的评价结果采用清洁、较清洁、轻污染、中污染、重污染和严重污染进行表示。
2 水环境质量评价结果的比较分析
2.1 三种水环境评价方法的比较分析
选取某水库为研究对象, 利用三种水环境评价方法, 对其在2011~2013年的年均值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和评价, 其结果如表1。
以2013年的评价结果为例, 单项标准指数法由于易受到个别的污染参数影响 (如五日生化需氧量) , 评价结果为V类水质;权重综合指数法综合考虑了一般污染物和有毒污染物的共同影响, 评价结果较为平均;综合污染指标法全面考虑了水质对水体影响, 评价结果较为理想。
2.2 评价结果的统计分析比较
选取某省为研究对象, 利用三种水环境评价方法, 对其2011~2013年的地表水年均值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 其结果如下:
2.2.1 单项标准指数法和权重综合指数法的比较分析
通过单项标准指数法和权重综合指数法的评价结果可以得出, 两种方法对于相同水体的评价结果细分为以下几种:单项标准指数法中I类和II类的水体, 其评价结果在权重综合指数法中仍相应为1级和2级水体;III类水体的评价结果在权重综合指数法中大多为2级水体, 少量为3级水体;IV类水体的评价结果在权重综合指数法中主要为2级和3级水体;V类水体的评价结果在权重综合指数法中主要为2级、3级与4级水体;劣V类水体的评价结果在权重综合指数法中主要为4级与5级水体, 少量为2级与3级水体。
2.2.2 单项标准指数法和综合污染指标法的比较分析
通过单项标准指数法和综合污染指标法的评价结果可以得出, 两种方法对于相同水体的评价结果可以细分为如下几种:单项标准指数法中的I类和II类的水体, 其评价结果在综合污染指标法中大多为清洁水体, 少量为较清洁水体;III类水体的评价结果在综合污染指标法中主要为清洁水体与较清洁水体;IV类水体的评价结果在综合污染指标法中大多为较清洁水体, 少量为清洁水体与轻污染水体;V类水体的评价结果在综合污染指标法中主要为较清洁水体与轻污染水体;劣V类水体的评价结果在综合污染指标法中大多为重污染水体与严重污染水体, 少量为轻污染水体与中污染水体。
2.3 评价结果的综合比较与分析
利用三种水环境评价方法对2011~2013年某省的地表水年均值资料 (共310个断面) 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和评价, 其结果如表2。
从表2的比较结果可以得知, 单项标准指数法注重某一项水质参数对于水质的影响, 其评价结果以劣V类水体居多;权重综合指数法综合考虑到一般污染物与有毒污染物对水体的影响, 分析了两者影响的程度做出评定, 其评价结果以2级的水体居多;综合污染指标法综合考虑了所有水质参数对于水体的影响, 因此评价的结果较为分散, 以清洁与较清洁居多, 但是有毒污染物等水质参数对于水体影响的表现不明显。
3 结束语
总之, 单项标准指数法、权重综合指数法与综合污染指数法在评价和评定水环境质量中的侧重点各不相同, 工作者在水环境质量评价中, 要结合水环境的实际情况与工作需要, 选择合适的水环境评价方法, 以更真实地反映水环境的质量, 促进水资源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摘要:水环境评价即水环境质量评价, 是依据水体用途, 借助评价方法、质量标准与评价参数等, 对某一水域水质进行定量或者定性的评定过程。作为水资源保护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水环境评价对于评价整体环境质量有着决定性的作用。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加快, 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显现, 而做好水环境质量评价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文章对单项标准指数法、权重综合指数评价法和综合污染指标法等三种水环境评价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 探究了三种评价方法在评价水环境方面的优势所在, 以期对评定水环境质量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水环境,评价方法,分析比较
参考文献
[1]魏思源, 付宇, 黄钊.水环境现状评价方法的分析与探讨[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10, (04) :134-136.
[2]杨洪霞.水环境评价方法概述[J].广州化工, 2013, (21) :108-109+115.
梁子湖水环境质量评价 第5篇
梁子湖水质年际间波动较大,区域差异明显;按多年均值评价,武汉江夏水域南北嘴点水质为Ⅲ类,鄂州水域梁子岛点为Ⅳ类;按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评价,全湖营养水平为中营养.指出梁子湖主要水环境问题为氮磷污染.在分析氮磷污染来源的`基础上,提出了在治理工业废水、城镇生活污水、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的同时防治水产养殖和旅游污染综合防治对策.
作 者:张文漫 汪自斌 干华 宋国强 ZHANG Wen-man WANG Zi-bin GAN Hua SONG Guo-qiang 作者单位:张文漫,宋国强,ZHANG Wen-man,SONG Guo-qiang(湖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武汉,430072)汪自斌,WANG Zi-bin(湖北鄂州市环境监测站,鄂州,436000)
矿区地质环境的评价 第6篇
关键词:矿区地质环境,评价,治理恢复
所谓地质环境评价,是指地质环境是不是适合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一项综合性的评价,把环境地质问题、地质灾害作为人类受到危害的基础,依照“无问题即优良”的原则,进行安全的评判。本文通过收集资料和调查现场的情况,对矿山、地质环境的问题类型、特征,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针对地质环境方面的问题,本文选择了9个因子,对这个9个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得出地质环境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对高桥矿区地质环境评价主要是通过利用物元分析法,来建立事物质量的评定模型而能够反映出事物质量在综合方面的水平。物元作为描述事物的一个基本元素,在客观世界中,有很多的问题可以转变成物元之间的问题来解决,这是一种量变、质变同时考虑的思维过程。所谓物元,是指用来描绘事物的一个个部分,它的组成成分是:“事物、特征、事物的量值等”。如果既定的事物名称是用字母N来表示的,那么它有关的特征用字母C来代表,其量值用V表示,而其有顺序的三元用R表示,包括:“N、C、V”等,这就构成了事物的根本部分。而事物的名称、特征、量值构成了物元的三个元素。
对于每一种地质的元素,由于其区域的不同、不单一性,而又要得到精密准确的评价,就要对研究的区域而进行划分,即最小的图元,也被叫作评价的单元。对于单元的划分,通常有三角形剖分法、正方形网格法和不规则多边形网格法这三种,本文采用的是不规则多邊形网格法方法。
不规则多边形网格划分法主要是根据当地的地质环境的条件作为一个界线。如:山脊、山谷是以“地形、地貌”对应的变化而作为界线的,即边界;或者把岩性的变化而作为界线的。对于不规则网格法,目前被用作单元划分方法,其应用是较广、较合理的。见图1.
1 评价指标的选取及其评价标准
我们结合高桥矿区地质环境的实际情况,对其地质环境分为了三个等级,即环境质量严重(Ⅰ)、较严重(Ⅱ)、一般(Ⅲ),我们把高桥矿区地质环境的影响因素进行划分,分为9个,包括:“地表的坡度用L1表示、岩土体的抗侵蚀性用L2表示、植被的覆盖率用L3表示、地质的灾害用L4表示、水资源的污染用L5表示、人类活动的强度用L6表示、土地资源被破坏的比例用L7表示、地貌景观的影响是总面积的比值用L8表示、矿渣的堆积量用L9表示等。为了选取进行评价的指标,往往按照地质环境的质量来进行,包括:“严重即,(Ⅰ)、较严重,即(Ⅱ)、一般,即(Ⅲ)等3个级别表示,由于等级的划分有三个,给评价因素也分了三个指标界线。而参评因子是三个等级评价标准的基准值,这是通过规范、标准,以及考虑研究区的实际而制定的,同时,还要分析在未来是否有具有可行性,对其尽量用量化分析,而没有办法量化的,往往利用自己的经验,或通过专家的打分来得到赋值。对于各级别相应指标的标准值,见表1。
用以上所述方法对所有单元格进行评价,得出矿区范围内的地质环境影响程度严重区单元格 7 个;较严重区单元格 14 个,一般单元格 39 个,严重区面积为 48.63hm2,主要包括露天开采区,排土场场区,部分设施区。较严重区面积 47hm2。
2 結论
本文对高桥矿区开发地质环境的背景以及矿山地质的环境问题方面进行相关的分析,采用物元法对高桥矿区地质环境影响程度进行了有关的评价,主要的结论如下:引入物元模型进行矿区地质环境评价,这种方法能够防止在评价的过程中出现信息遗漏的现象;得出了高桥铝土矿矿区开发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地形地貌;占用及破坏土地资源;矿山开采诱发引起滑坡、崩塌等矿山地质灾害。
参考文献
[1]徐宁霞.地下采煤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的分析[D].重庆大学,2009 年.
[2]蒋承菘.完善环境地质学科促进环境地质工作[J].地质通报,2004,23(8):732-736.
[3]徐友宁.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研究现状及展望[J].地质通报,2008,27(8):1236-1241.
我国河流水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进展 第7篇
1. 理化指标评价
(1) 单因子评价法。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规定:“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应根据应实现的水域功能类别, 选取相应类别标准, 进行单因子评价, 评价结果应说明水质达标情况, 超标的应说明超标项目和超标倍数”[1]。
2011年, 环保部印发的《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 (试行) 》对单因子评价法用于河流水质评价做了更为具体的规定。地表水水质评价指标包含《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表1中除水温、总氮、粪大肠菌群以外的21项指标。水温、总氮、粪大肠菌群作为参考指标单独评价 (河流总氮除外) 。单因子评价法以所有参评指标中类别最高的一项来确定断面的水质类别。当河流的断面总数少于5个时, 以各断面评价指标浓度平均值参与评价。当河流断面总数在5个 (含5个) 以上时, 根据各水质类别的断面数占河流评价断面总数的百分比来评价河流的水质状况, 见表1。断面水质超过Ⅲ类标准时, 选择水质类别最差、超标倍数最大的前三项指标作为该断面的主要污染指标。确定河流主要污染指标时, 将水质超过Ⅲ类标准的指标按其断面超标率大小排序, 断面超标率最大的前三项为该河流主要污染指标。
单因子评价法简单明了, 可直接判断水质现状与水域功能要求的差距, 是目前环境监测部门划分水质类别的最常用方法。但在进行不同水域水质比较或相同水域不同时段水质变化趋势分析时, 单因子评价法就略显粗糙。
(2) 综合污染指数法。
综合指数评价法是对各评价指标的相对污染指数进行统计, 得出代表水体污染程度的数值, 该方法用以确定污染程度和主要污染物, 并对水质变化趋势进行判断[2]。一般情况下, 综合指数法假设各参评指标对水质的影响效应是相同的, 各参评指标的污染指数算术平均值作为河流的综合污染指数。计算公式为:
式中:P为评价河流 (断面) 的综合污染指数, Pi为污染物i的污染指数, m为参评指标数量, Ci为污染物i的浓度值, CS为污染物i的评价标准。
与单因子评价法一样, 综合污染指数法计算的是相对评价标准的倍数, 评价标准不同, 计算出的指数值也不同。综合污染指数反映了河流水污染的状态, 在评价标准和参评指标一致的情况下, 可用于比较不同河流的污染程度或分析同一河流水质变化趋势, 但不能从该指数直接判断水质类别。
(3) 水质指数评价法。
这是江苏省环保厅研究提出并推荐作为太湖流域河流水质评价的一种新方法。该方法根据我国河流主要呈有机污染的特点, 吸收了单因子评价、综合污染指数评价及其他研究成果, 是水质标识指数的改进。水质指数组成为WQI=X1.X2 (X3) , 式中:X1为水质类别;X2为水质在该类别变化区间中所处的位置;X3为首要污染因子。水质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等分别指pH、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和其他参评指标的单因子水质指数;max指取所有参评指标的单因子水质指数的最大值。
水质指数评价法延续了国家标准规定的水质类别评价方法, 使评价结果与历史数据具备连续可比性, 同时采用了定量的表示方法, 可以比较相同类别水体的水质优劣, 评价结果直观明了, 精确度高, 信息量较丰富[3]。
2. 生物评价
(1) 指示生物法。
主要根据对水体中有机污染或某种特定污染物质敏感的或有较高耐量的生物种类的存在或缺失, 指示水体中污染物质的含量及污染程度。选作指示种的生物最好是那些生命较长, 比较固定地生活于某处的生物。因为它们能在较长时期内反映所处环境的影响。一般地, 静水中主要用底栖动物或浮游生物, 流水中主要用着生生物。为了较准确地评价水质, 应将指示生物鉴定到种, 因为同一大类中不同种的生物对污染的敏感或耐受程度是不同的[4]。
(2) 生物指数法。
水质污染对生物群落的生态效应主要有导致群落结构的变化、生物种类数减少、自养-异养比例的变化、生产力变化等, 把这些生态效应用数学方法表达出来, 可得到群落结构的定量数值, 这就是生物指数。目前应用于水质评价的生物指数有100多种, 绝大多数是基于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鱼类和藻类建立的。其中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是国际上水质生物评价规范中最常用的指示生物, 我国学者开展河流生物评价研究时,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也是首选生物[5]。
奠定生物指数发展基础的是Beck指数。按耐污能力高低,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分成两类:Ⅰ类是不耐有机污染的种类;Ⅱ类是能耐受中等程度污染但非完全缺氧环境的种类。调查点内Ⅰ、Ⅱ类动物种类数分别为nⅠ和nⅡ, Beck指数=2nⅠ+nⅡ。Beck指数在净水时为10以上, 中度污染时为1~10, 重污染时为0。
美国环保署 (EPA) 于1989年提出了旨在为全国水质管理提供基础水生生物数据的快速生物评价协议 (Rapid Bioassessment Protocols, RBPs) 。经过近10年的发展和完善, EPA于1999年推出新的RBPs, 给出了有关河流的快速生物监测协议 (第2版) , 该协议提供了河流着生藻类、大型无脊椎动物以及鱼类的监测及评价方法标准, 是生物评价技术规范化的一项重要成果[6]。
(3) 多样性指数法。
群落中种的多样性是群落生态独特的生物学特征。环境条件变化会引起群落结构的明显变化, 例如水质污染会导致水体中生物种类减少, 而耐污种类的个体数量增加。因此, 种的多样性指数就可以用来评价水质。多样性指数有多种表达方式, 如种密度、Gleason多样性指数、物种均一度等, 在水质评价中最常用的还是Shannon-Wiener生物多样性指数:
式中:s为样品中的种类数;ni为样品中第i种生物的个体数;n为样品中生物总个体数。
3. 健康评价
在河流保护与管理工作中, 对生物和生态系统的重视使人们建立了河流健康的概念, 美国“清洁水法”为河流健康设定的标准是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完整性, 完整性指的是维持生态系统自然结构和功能的状态, 这条标准已成为河流健康评价的指导原则。20世纪90年代以来, 国外相继开展了一系列河流健康评价研究与实践, 形成了如美国的河流无脊椎动物预测分类系统RIVPACS及生物完整性指数IBI、澳大利亚河流评价计划AUSRIVAS及河流状况系数ISC、瑞典岸边与河道环境细则RCE、南非河流健康计划RHP等有影响的评价标准和方法。我国引入河流健康的概念较早, 但因我国的河流保护总体上还处于水质恢复阶段, 系统地开展河流健康评价并以此审视河流生态系统的实际应用较少。
河流健康评价是对河流生态状态的评价, 评价的对象是河流生态系统。在河流的保护和管理中, 河流生态系统被描述为四维空间系统, 即具有纵向、横向、垂向和时间分量。在纵向上, 从河源到河口均发生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变化;在横向上, 河流与周围的洪泛平原有密切的联系, 河岸的植物起着调节水温、光线、渗漏、侵蚀和输送营养物质、维持水生生物食物链的作用, 对河流生物生存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河岸带属于河流健康评价的范围;在垂向上, 与河流发生相互作用的范围不仅包括地下水对河川径流水文要素和化学成分的影响, 而且还包括生活在下层土壤中的有机体。生态系统的结构也会随时间不同而变化, 反映出生态系统在时间上的动态性[7]。
建立完整的指标体系是河流健康评价的重点。1999年, 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建立的黄浦江水环境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 就包括了理化指标、生物指标、营养状况指标、景观指标4部分内容[8]。2005年, 长江水利委员会正式出台了健康长江指标体系, 包含河道生态需水量满足程度、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等18个指标[9]。2005年, 华东师范大学在上海市河道整治评估中建立了具有河流水文、河流形态、河岸带状况、水质理化参数、河流生物5类一级指标及17个二级指标的城市河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10]。耿雷华等基于河流特征, 从河流的服务功能、环境功能、防洪功能、开发利用功能和生态功能出发, 构建了单一目标层、5个准则层和25个具体指标的评价体系, 对澜沧江流域健康状况进行评价[11]。刘昌明等将黄河健康评价的重点放在河流的流量、水质、水沙关系和供水保证率等主导因子上[12]。这些研究从河流自身生态系统及河流的社会价值两方面建立了不同的指标体系。总体上, 我国河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较为零乱, 没有一套全国适用的基础性的技术导则。
4. 结束语
现阶段, 我国河流水环境保护的重心仍然是污染治理和水质恢复, 虽然引进了生态完整性的理论, 但适合国情的河流健康评价技术还处于探索中, 没有出台统一的河流生物评价、健康评价的指标和方法。近几年江苏、上海等地环境监测部门启动了水环境生物监测评价试点, 但全国水环境质量评估还主要依赖于常规的物理-化学指标评价。河流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保护水体生态系统的健康, 在完善水质理化指标评价的同时, 我国亟需加快构建水环境生物评价和健康评价的指标体系, 完善监测技术架构。
摘要:综述了我国环境监测部门在河流水环境质量评价工作中常用的理化指标评价、生物评价和健康评价的几种方法与技术进展。随着水环境保护的重心从水质恢复转向生态修复, 在完善水质理化指标评价的同时, 我国亟需加快构建水环境生物评价和健康评价的指标体系, 完善监测技术架构。
关键词:水质监测,理化指标评价,生物评价,健康评价
参考文献
[1]国家环保总局, 国家质监总局.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S].
[2]彭文启, 张祥伟.现代水环境质量评价理论和方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3]陆卫军, 张涛.几种河流水质评价方法的比较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9 (6) :174-176.
[4]张从.环境评价教程[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2.
[5]吴东浩, 王备新, 张咏, 等.底栖动物生物指数水质评价进展及在中国的应用前景[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11 (2) :129-134.
[6]Barbour MT, Gerritsen J, Snyder BD, et al.Rapid Bioassessment Protocols for Use in Streams and Wadeable Rivers:Periphyton, Benthic Macroinvertebrates, and Fish, Second Edition.EPA841-B-99-002.U.S.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Office of Water;Washington, D.C.1999.
[7]杨文慧, 严忠民, 吴建华.河流健康评价的研究进展[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6) :607-611.
[8]徐祖信.河流污染治理规划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3.
[9]蔡其华.维护健康长江促进人水和谐[J].人民长江, 2005 (3) :1-3.
[10]吴阿娜, 杨凯, 车越, 等.河流健康评价在城市河流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环境科学, 2006 (3) :359-363.
[11]耿雷华, 刘恒, 钟华平, 等.健康河流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J].水力学报, 2006 (3) :253-258.
浅谈水环境现状及评价方法 第8篇
中国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国家。我国水环境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水资源的短缺。我国不但水资源匮乏, 而且水源污染严重,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剧, 气候的异常, 致使水污染和缺水问题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据有关调查显示, 全国1200条受监测的河流中, 800多条受到不同程度污染, 而形势还在继续恶化。目前我国进入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 但当我们沉浸于自己取得的骄人成绩时, 却也开始尝到了自己酿制的苦果[1]。巨大成就的背后, 隐藏着严重的生态和环境危机, 其中以水资源危机最为突出和严重, 也最为直观。事实上, 水危机不是即将到来, 而是已经从四面八方开始蔓延。
清茶一杯是中国传统的待客之道, 但在甘肃省的很多地区, 能喝上一杯干净的水已经变成一种奢侈, 很多人因为水源干涸而不得背井离乡。华北地区的打井高潮时, 每年打井在300万眼以上, 而如今, 这些井已经无水可取。在衡水市, 以前打井只需要100多米便可, 如今须打300多米才可见水, 取水工具最初是离心泵, 后来是工业泵, 现在必须用深潜水泵才能抽出水来, 水源的干涸速度令人瞠目结舌。被称为高原明珠的滇池是全国著名的高原淡水湖泊但昆明市每天有约25万t生活污水未经处理, 直排滇池, 导致滇池生态承载能力越来越弱。黄河源头有千湖之县美誉的玛多因缺水要搬迁了, 淮河因污染导致岸边所有河蟹养殖户破产, 在长江, 人们花费巨资只为寻找白鳍豚;“太湖美”、“汾河清”已是曾经的景色。水资源危机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制约了每个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2 中国水源地水环境的评价方法
定量分析水源地水环境要素的优劣是水环境质量评价的一种标准, 它量化分析了水环境的质量状况。对饮用水源地的环境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进行常规的监测建立实用而科学的评价方式, 为供水部门和社会大众提供信息, 环保部门一方面要保障公民的用水安全, 另一方面又要建立起饮用水源安全机制。水环境评价的准确结果既要依靠准确的监测数据, 又离不开科学的评价方法。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 一些学者提出使用数学模型解决我国水源评价问题, 至今已经有将近40年的发展历史了。与此同时, 更多的有关我国水源地水环境的评价方法研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有关水源地水环境的评价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但是概括起来也就以下几种类型。
2.1 模糊评价法
模糊评价法即模糊综合评价法, 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综合评标方法。该综合评价法根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 即用模糊数学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事物或对象做出一个总体的评价。它具有结果清晰, 系统性强的特点, 能较好地解决模糊的、难以量化的问题, 适合各种非确定性问题的解决。美国LAZadeh教授于1956年提出了水环境模糊评价法这个概念。之所以模糊评价法被广泛运用到水环境的评价中, 是因为水环境中隐藏着大量不确定因素, 分析水质级别、分类标准的概念也比较模糊。从应用模糊数学上讲, 在进行水环境评价时, 模糊数学对事物的判别与评价的特点很突出, 所以, 在水质综合评价与模糊评判有关的其他方法都得到了应用。
由于水环境中存在着一些客观性的因素, 比如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因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模糊评价法被用于水环境的评价在理论上也就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 模糊评价法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从目前的研究看来, 用线性加权平均模型获得的评判集的综合评价法, 在水源地水质类别判断不准确或者出现的结果没有比拟性的情况下, 其判断结果往往会不准确, 同时这种方法的过程比较繁琐, 且操作性不佳。因此, 运用模糊理论进行水环境评价时还需要解决三个问题, 即关键性问题、权重合理分配问题和可比性问题, 这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下去。
2.2 指数评价法
指数评价法是用监测数据和评价标准之比作为分指数, 用一个以数学综合运算算出的综合指数表示水体污染程度。这种方法也可以用来比较河流在各个时期的水质情况。指数化综合评价是对整体水质量做出定量描述, 只要项目、标准、监测结果可靠, 综合评价从整体上可以基本反映水体污染的性质与程度, 并且方便同一水体在时间、空间上的基本污染情况和变化的比较。因此, 这种方法在我国已经被广泛地运用到了水源地水质评价中。
通过对不同分指数的处理, 指数法又分为多种形式的指数。它们分别是豪顿 (Horton) 水质指数、布朗 (Brown) 水质指数、普拉特 (Prati) 水质指数、尼梅罗 (Nemerow) 指数、罗斯 (Ross) 水质指数、黄浦江污染指数 (A) 等等。
指数评价法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 (HJ/T 2.393) 标准中还推荐了多项水质参数综合方法如幂指数法、加权平均法和向量模法等[2]。
2.3 灰色评价法
灰色评价法是用灰色系统的方法来评价水源地水质。实践表明, 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得到的水环境监测数据信息是不完全或者不清晰的。所以水环境被认定是一个灰色系统, 即使部分信息不确定或者未知, 水环境评价者也可以利用部分已知的信息, 以灰色系统的原理来综合评价水源地水质。
以灰色系统理论进行水质评价的基本方法是计算断面水质中各个因子的实测浓度与各级水质标准的关联度, 然后根据关联度大小确定断面水质的级别, 根据同类水体与该类标准水体的关联度大小还可以进优劣比较。
应用于水质综合评价的灰色系统方法有灰色聚类法、灰色贴近度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度评价法等。灰色聚类法是通过建立与隶属函数相似的白化函数, 进行灰色聚类, 确定所有断面综合水质的级别;灰色贴近度分析法是对灰色聚类法的改进, 将聚类函数的确定由分段、分斜率的方法来确定聚类元素与其理想子集的贴近度, 从而确定其所属类别;灰色关联度评价法以断面水质中各个因子的实测浓度组成实际序列, 各因子的标准浓度组成理想序列, 不同标准级别组成不同理想序列, 计算实际序列和各个理想序列的关联度, 最后按照关联度的大小确定断面综合水质的级别, 此为单断面水质综合评价的灰色关联度评价法。把灰色关联度评价法应用于研究具有多断面的区域水环境质量评价方面, 就得到了区域水质综合评价的灰色关联度评价法。除此之外, 灰色局势决策模式也可以用来评价水源地水质情况, 其方法是以待评价样本为事件, 以水源地水质级别为对策, 构成局势及选择目标, 进行评价。
3 结语
水资源环境保护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 又是重要的制约因素。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得到全面改善和提高, 都对水资源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计算机技术运用深入环境科学领域, 水环境现状的评价手段也变得多样化了, 更多的新的水环境评价方法应运而生, 这对丰富水环境的监测与评价手段大有裨益, 最终推动我们更好地保护水源水环境。经济要发展, 水资源环境保护必须先行。水资源环境保护也是当前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中心环节。只有将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才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前途所在。
摘要:水是万物生命之源, 是人类发展的命脉。水环境是生态环境系统中最活跃、影响最广泛的要素, 是生产生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本文在对中国水环境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浅谈水源地水环境现状及评价方法。
关键词:水环境,现状,评价
参考文献
[1]赵淑杰环境危局唤醒人类生态精神——一部环保纪录片引发的生态思考[J].生态保护, 2008, 388 (18) :49-51.
黄河干流包头段水环境质量评价 第9篇
随着水污染问题和水资源短缺的加剧, 水环境质量评价变得成为重要。水环境质量评价始于二十世纪初, 如今, 世界各国的水环境质量评价工作正在不断深化中。在我国, 为了更加科学的评价中国水环境质量,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家着手布设监测点位和断面, 将水环境质量评价工作细化到量化水平。近些年, 国家不断调整和优化国控断面, 扩大监控区域。2012年, 国家将原有的759个断面优化调整为972个。每年国家监测总站以及各级地方监测站利用监测网点上传的数据对当年水环境质量进行详细的评价。
黄河是包头市主要的饮用水源, 随着包头市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水环境压力不断增加, 同时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改善饮用水水质和地表水水质的呼声日益强烈, 黄河干流包头段的水环境质量评价显的尤为重要。黄河包头段有三个国控断面, 即昭君坟断面、画匠营子断面和磴口断面。黄河干流包头段全长214公里, 昭君坟断面 (对照断面) 设置在黄河包头段34公里处, 属包头市区段上游。画匠营子断面 (控制断面) 设置在黄河包头段58公里处, 上游有我市的主要泄洪道昆河和四道沙河。磴口断面 (削减断面) 位于黄河包头段89公里处, 画匠营子断面到磴口断面之间有西河、东河和阿善沟排入黄河。
一、黄河干流包头段水质
2010年黄河干流包头段水质良好, 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 (试行) 21项水质评价指标均能够符合Ⅲ类标准, 达标率为100.0%。
昭君坟断面全年Ⅰ类水质占33.3%、Ⅱ类水质占58.3%;画匠营子断面Ⅰ类水质占41.7%、Ⅱ类水质占33.3%;磴口断面Ⅱ类水质占33.3%、Ⅲ类水质占41.7%。黄河包头段三断面水质类别及分布情况见图1。Ⅰ、Ⅱ类水质比例沿程变小, Ⅲ类水质比例变大。
二、黄河干流包头段污染源和污染物分析
2010年污染源普查数据中黄河干流包头段有23个污染源, 包括16家企业。排入黄河干流包头的工业废水5817.48万吨, 工业污染源化学需氧量3086.10吨, 氨氮排放量188.47吨。
其中, 有6个污染源排入四条泄洪河道 (昆都仑河、四道沙河、东河和西河) 后进入黄河, 废水排放量为5169.99万吨, 占黄河干流包头段容纳废水的88.87%;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2796.12吨, 占黄河干流包头段容纳化学需氧量的90.60%;氨氮排放量为111.21吨, 占黄河干流包头段容纳氨氮的50.00%。8个污染源进入污水处理厂后排入四条泄洪河道最终进入黄河, 废水排放量为577.13万吨, 占9.92%;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263.17吨, 占8.53%;氨氮排放量为73.57吨, 占39.03%。2个污染源直接排入黄河干流包头段, 废水排放量为70.36万吨, 占1.21%;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26.81吨, 占0.87%;氨氮排放量为3.69吨, 占1.96%。
废水排放量排名前三位的企业依次为内蒙古包钢钢联股份有限公司轨梁轧钢厂、包钢钢联股份有限公司薄板坯连铸连轧厂和内蒙古包钢钢联股份有限公司炼铁厂排放废水3759.70万吨, 占黄河干流包头段容纳废水的64.63%。
三、存在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
1. 包钢集团是包头市水环境最大的污染源, 而且子公司遍布包头, 导致废水排放量, 污染物排放量大。加强包钢集团管理, 距离较远的子公司所排废水接入污水处理厂。
2. 监测人员实验室分析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 尤其是加强有机物监测分析能力, 保质保量完成地表水109项全分析工作。
3. 加强对水源地保护区建议拆除但未拆除企业、交通和污水管线的管理。按照市政污水管网建设计划, 三道沙河河槽内废水全部进入世纪路污水管网, 市政污水管网建设完成后, 经济园区污水排口将被取缔。包头市政府实施的尾闾截流管线工程正在建设中, 工程完成后, 画匠营子饮用水水质安全将得到保证。
4. 四条泄洪河道收集了包头市90%的污水, 四条泄洪河道最终要汇入黄河, 所以要求企业废水达标排放, 缓减四条泄洪河道压力保证黄河水质。
摘要:黄河是包头市主要的饮用水源, 对黄河干流包头段的水质、污染源和污染物进行评价, 提出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措施。
关键词:黄河干流包头段,水质,污染源,措施
参考文献
[1]包头市水环境功能区划.
水环境评价 第10篇
我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以下简称“项目环评”) 制度经过30多年的实施, 在管理体系和技术方法上都已基本建立并完善, 成为环境管理必不可缺的手段, 在保护环境、防止污染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以下简称“规划环评”) 在2003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以下简称《环评法》) 就将其作为其中一个重要内容, 但只作了原则性规定, 在实践过程中, 由于管理机制不健全、法律规定不明确等, 导致规划环评工作开展举步维艰。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就是在《环评法》的框架下, 从规范管理角度出发, 对法律不明确之处予以明确, 为规划环评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依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也在法律法规层面上, 将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紧密联系起来。
在实际工作中, 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有部分共同的评价思路、内容和方法。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规划环评是一种结构性评价, 偏重于整体结构的思考, 从宏观上考虑规划实施对环境的影响, 不仅关注直接影响, 更关注间接影响和累积影响, 重点在于通过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优化产业布局, 优化经济结构, 为项目环评提供背景、框架和依据;项目环评是一种功能性评价, 偏重于局部环境问题的思考, 一般考虑的是单一项目, 主要通过对建设项目的深入评价, 提出具体、可操作性的环境保护措施。
可见, 规划环评是高于项目环评层次的评价, 对项目环评具有指导作用, 项目环评不应违背规划环评。因为规划与建设项目都是有紧密联系的, 所以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两者也是不可分离、不能相互取代, 且互为补充, 对环保保护参与综合决策、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因此, 做好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的联动非常重要。
2 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联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上的时序不衔接
规划环评应先于项目环评进行, 以便在规划决策中考虑其可能带来的显著环境影响, 而项目环评要以相应的规划环评为前提进行, 是规划环评在项目层次的具体化。但现阶段更多情况是先做项目环评, 然后才进行规划, 或者虽然有规划, 却并未进行规划环评。即规划或规划环评反而滞后于项目环评, 规划环评就不能为建设项目提供决策依据。两者前后顺序颠倒了, 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不能实现顺序衔接, 两者是联动不起来的。
2.2 规划存在不确定性, 规划环评无法发挥指导作用
由于规划的不确定性, 部分规划在实施时进行重大或突出、明显的调整或修订后, 规划实施单位未适时重新或补充开展规划环评, 而彼时规划环评反映或要求的内容与调整或修订后的规划不匹配, 规划中的建设项目也可能发生变化, 原规划环评就无法为后续引进的建设项目起到指导作用, 两者就不能联动起来。
2.3 环评上审查过程出现“宏微倒挂”现象
由于规划有不同层级的规划, 其审批也有不同的行政层级。存在着专项规划由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审批, 由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召集有关部门代表和专家组成审查小组对规划环评进行审查, 而规划中的项目环评则可能是国家、省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审批。不同级别的审查、审批要求不一样。那么, 两者联动就很困难。
2.4 规划环评无法简化项目环评
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的规定, 项目环评的内容可根据规划环评的分析论证情况予以简化。但实际上, 目前由于简化项目环评内容不好掌握, 项目环评编制单位出于各方面考虑, 在编制项目环评时并未简化, 也不敢简化, 反而越写越多, 甚至重复很多规划环评的内容, 两者没有起到联动作用。
2.5 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深度不协调
由于当前我国规划环评的技术导则和规范体系不完善, 导致同一类型规划, 不同规划环评编制单位编制的规划环评文件内容深度不一, 有的规划环评达到了项目环评的深度, 有的则泛泛而谈, 不利于两者的联动。
3 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联动的建议
针对上述的问题, 从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机制的建立和实施的角度, 提出如下建议:
3.1 通过严格管理, 使规划环评真正成为指导型评价
各级环保部门要明确自身在规划环评中的统一管理作用, 在项目环评审批时, 明确未通过规划环评, 不予受理其项目环评文件。各级环保部门通过坚持“先规划环评后项目环评”的原则, 可确保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的时间顺序符合实际决策要求。
3.2 强化跟踪评价, 使规划环评具有指导意义
环境影响跟踪评价是提高环评的有效性、实现项目环评对规划环评反馈的重要手段。以法律法规的形式, 对环境造成不同程度影响的规划跟踪评价的年限进行明确, 如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规划每两年进行一次跟踪评价。同时, 应尽快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试行) 》进行修订或实施规划环境影响跟踪评价技术导则, 规范跟踪评价的内容和技术要求, 科学指导跟踪评价的开展, 扭转因规划不确定性导致规划环评无法发挥指导作用的困难局面。
3.3 完善规划环评审查制度, 使“宏微倒挂”问题得以解决
对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审批的专项规划, 应对审查小组在审查规划环评提出明确的审查要求, 避免审查小组遗漏应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对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审批的专项规划, 有关部门制定规划环评的审查办法, 对规划环评审查过程应关注的主要问题进行明确规定;确保规划包含的项目环评顺利通过环保审批。
3.4 强化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内容的联动, 使项目环评内容真正简化
在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中分别设置对应的章节, 作为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联动的直接纽带。在规划环评中设置“下一阶段建设项目环评建议”章节, 明确提出项目环评简化及重点分析的内容, 甚至可结合实际情况, 提出降低项目环评级别的建议。反之, 在项目环评中设置“规划环评相符性分析”章节, 主要论证建设项目选址、产业结构、污染物排放总量等是否满足规划环评的要求。如果建设项目满足规划环评相关要求, 同时规划环评进行充分评价并予以解决, 其规划所含的建设项目的环评文件中“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等章节则可以简化。
3.5 完善规划环评技术方法和增强规划环评编制队伍建设, 使规划环评水平提高
规划环评的技术导则和规范是指导规划环评的技术文件, 通过修订现行的规划环评技术导则和发布各类型规划环评技术的导则, 明确各类型规划环评应解决的环境问题, 对规划环评编制单位进行科学的指导。同时, 增强规划环评队伍能力建设, 加强环评工作者的培训和交流, 提高环评工作者的业务能力, 推荐一批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环评工作者的编制单位作为规划环评编制单位, 对规划环评的质量进行严格管理, 促进规划环评整体水平的提高。
4 结语
随着环保事业的不断的发展, 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是环评工作发展的趋势, 但规划环评在我国推行的时间较短, 属于新生事物, 与项目环评之间存在的问题还需要一个不断改进的复杂过程。只有当规划环评发展到相对成熟的阶段时, 才能与项目环评更有效、更紧密的联动。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两者之间联动的必要性, 分析两者之间联动存在的问题, 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规划环评,项目环评,联动
参考文献
[1]欧阳晓光, 王健, 郭芬.健全规划环评与建设项目环评联动机制的对策建议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第四卷) [C].2013.
[2]廖嘉玲, 彭勇, 刘政, 王红磊, 谭驰, 彭艳.基于多层面联动理念的规划环评与建设项目环评联动机制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第四卷) [C].2013.
水环境评价 第11篇
环境影响评价这一概念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就被提出, 它是指从事工程建设或国家制定规划、政策和法律时, 应当于计划阶段或计划正式实施前, 就其对环境资源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 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采取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环境评价制度的独特地位最早被认识到是在1969 年, 美国是把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确立为国家管理基本制度之一的国家, 后来西欧的瑞典以及亚洲的日本等国家也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方面的相关立法。
在1979 年的《环境保护法 (实行) 》中, 我国确立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出现, 此后国务院通过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条例》, 从此我国对建设项目进行环评有了基本法律保障。而《环境影响评价法》的颁布, 成为我国环评制度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它的实施对于改变以往高度关注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的传统生产结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问题在于, 由于我国确立并且实行环评的时间相较于西方国家来说不长、在治理环境中积累的经验也不足, 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 制约了当前我国环境与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
(一)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依据单一
在我国有关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依据主要如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法》、《草原法》、《森林法》等上百部专门性法律和大量行政法规中做出的规定。
(二) 评价对象过于狭隘, 环评主体单一
我国环评法规定的环评对象就是对规划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对“规划”的详细规定包括综合规划和专项规划:国务院及符合规定的地方政府有关部门进行的综合规划主要有对其组织编制的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和区域、流域等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 专项规划主要是对工业、农业、畜牧业、水利、交通、城市建设、自然资源等的开发有关专项规划。我国对环评主体没有做细致的划分, 导致具体的项目该由谁负责在划分上还不够明确。
(三) 报告书涉及到的具体内容缺乏可替代性方案
在美国的相关法律中, 环评报告书中的条款是有明确而具体的规定的。关于替代性方案的设置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更加科学和合理。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寻找完全可以替换的行动方案以达到最初的行动目的从而起到环境保护的作用;另外一种则是拥有更多的协调和中和的成分, 即以另外一种不同的方式实现最初的行动目的, 这被称为二等替代方案。
相对于美国来讲, 我国报告书的内容缺少的是系统和具体。2009 年颁布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对规划环评报告书的内容进行了进一步的详细规定, 也规定了预防措施或补救措施。但总的看来, 这些措施是对项目或规划对环境造成影响的修修补补, 在思维方式上是径直思考而没有多路径、多角度思路, 比如引入可替代性方案制度在立足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未尝不是一种有效的选择。
二、我国的环评制度对美国环评的借鉴及自我完善
(一) 完善司法部门在环评中的作用
1. 在适应我国国情的前提下应该适当的完善司法部门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作用。
2. 从人性假设来看, 政府也是“经济人”, 从政府自身的内部性来看, 做出决策时更会有利己的动机倾向。
(二) 扩大评价对象范围、让多方力量参与评价
我国环评制度在对环评对象的划分上简单、粗略又笼统, 但对于具有长远性的内容没有规划也没有做战略性的划分。因此应扩大环评对象的范围, 尤其是战略性的环评内容, 对整个环评制度作出系统灵活的安排。
(三) 增强环评报告的弹性和方案多选性
首先我国环评书的内容缺少弹性, 制定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主要是针对将要进行的规划或项目, 其次没有涉及政府机关关于环评的行政行为, 权力机关的立法行为等抽象行为;最后没有考虑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案, 假若环评项目没有通过, 是否该有替代性方案出现以缓解利益相关者矛盾, 从而在内心缩小相关方通过非法手段谋取利益而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内心期待。
因此我国对于可替代性方案的制定和推行需要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鼓励项目方、公众、环境管理行政主管部门一道合作推出具有价值和创新性可替代性的方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