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翻译范文(精选12篇)
术语翻译 第1篇
关键词:零售术语,翻译,原则
中国的零售业要想参与国际竞争, 就必须建立与国际对话的有效渠道。对话渠道的建立, 必然要求文献翻译的参与, 而文献翻译的关键, 在于正确传达作为学科基石的术语含义。因此, 研究术语翻译的原则, 分析术语翻译存在的问题, 对中国零售业的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
1 零售术语翻译原则
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零售业发达程度就不同, 反映在行业与学科研究上, 术语名称和内涵就难以对应。西方国家, 如英美, 由于市场成熟, 零售实践和零售业研究都比较发达, 而中国则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较低, 市场发育尚不成熟, 西方的一些经营形态尚未在国内发育成型, 例如, 中国尚没有价格特低、规模特大、号称category killer的大型专业店, 采用折扣价的商店也不细分full-line discount store、discount store、off-price chain等, combination store、closeout chains和membership club也是新鲜名词。中国的“很多连锁超市连而不锁”, 缺乏统一的战略模式, 仓储店、专卖店等在许多小城镇和农村还很少见, 西方国家往往在城乡接合部或高速公路边形成规模化的购物中心, 而中国的购物中心则主要分布在城区。[1]美国的便利店价格较高[2]128, 而中国的便利店价格却要低于超市, 如此等等。
但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出现了超级市场、百货商店、折扣店、自动售货机等“西方国家一个世纪以来出现过的大部分零售业态”, [1]国外的有些业态, 如flea market, 虽然在汉语中没有相同名称, 但某些地区的“自由市场”却与之十分相似。
中西发展的不均衡反映在术语对应上, 可包括名称与内涵都基本一致;名称一致而内涵相左;名称不同但基本内涵一致;名称与内涵部分交叉;缺乏对应语等几种情况。名称与内涵都一致的, 翻译时要套用既存术语, 以保持术语的同一性;名称不同但内涵基本相同的, 可以考虑套用, 也可以直译, 但套用更容易使读者理解;没有对应语的, 则需要译名创造;而名称一致而内涵相左的, 或者内涵部分交叉的, 则需要译者判断、传递出概念的本质内涵, 切勿轻易直译。
因此, 言语形式与术语内涵的犬牙交错, 是制约翻译的瓶颈, 也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但不论哪种情况, 翻译一定要准确传达原文的本质内涵, 要遵循“表里如一”原则, 也就是说, 既要做到目标语本质内涵与源语本质内涵一致, 防止名称一致但内涵不同的误导性翻译, 也要做到目标语名称与目标语内涵一致, 防止译名晦涩难懂。
术语翻译也不只是翻译术语, 而是要将语篇整体纳入视野, 在语境中理解内涵、确定内涵, 因此还要遵循“整体”原则。例如, 各业态的分类都有一定标准, 按照同一标准划分的术语应该具有体系性, 术语内涵既不能重叠, 也不应有空白, 这种体系性不应在翻译过程中扭曲或丢失, 而必须在目标语中充分再现。
结合“表里如一”和“整体”原则, 下文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分析“零售业态”以及相关术语的译名问题。内容问题, 就是术语内涵在翻译过程中产生了畸变, 一般应当改译。形式问题, 就是内涵翻译正确, 但是言语表层阻碍了对内涵的理解, 如果尚未约定成俗, 可以考虑改译。
2 内容畸变问题
2.1 零售业态与“retailing forms”等
“零售业态”的英文译名各种各样, 包括retailing forms, retail trade, retail modalities, retail type, retail formats, type of operation等。根据“零售业态分类规范意见”的界定, 零售业态是指“零售企业为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而形成的不同的经营形态”。因此, “业态”为“经营形态”。retailing forms, retail modalities, retail type和retail formats指的是“零售形式”, retail trade指“零售贸易”, 只有type of operation指经营形式, 所以译名可为“retail operation format”。
2.2 专卖店与“exclusive shop”
专卖店的界定, 欧美少有, 所以我们没有现成术语套用。虽然exclusive shop具有表面相似性, 但“exclusive”并没有“专门经营特定品牌”的含义, 因为其常用含义包括: (1) 由特定个人或团体专用的, 只给特定个人或团体的; (2) 团体或社团不愿接纳新成员, 尤其是来自于底层的成员的; (3) 由于质高价高常人很少购买或使用的; (4) 不能与另一事物同时正确或并存的。根据exclusive shop的结构, 我们可以推理, 专卖店是“供特定的个人或团体专用的”, 或者是“不愿接受新成员的”, 等等, 但这些涵义显然是不合适的, 因此exclusive shop也是不正确的。
翻译还是要传递本质内涵。专卖店的国家标准是“以专门经营或被授权经营某一主要品牌为主的零售业态”, 其本质内涵包括“专门经营或被授权经营”和“某一主要品牌”。因此, 我们不妨将“品牌”明示化, “专门”以based传递, 译为brand-based shop。
2.3 社区购物中心、市区购物中心、城郊购物中心与“communityshopping center”、“regional shopping center”、“super-regional shopping center”
三个汉语术语作为购物中心的下位概念, 显然是以地理位置为标准划分而成的体系。但从字面看, 社区、市区和城郊三个概念的划分标准混乱, 因为“社区”内涵宽泛, 既存在于市区, 也存在于城郊, 若仅以字面直译, 必然导致混乱。另外两个译名中, “regional”和“市区”毫无关系, 因为该词指的是没有特定界限的大片土地, 如青岛是一个region, 中国也是一个region。而用super-regional来翻译“城郊”更是匪夷所思。
原文的用词成句, 译者无权干涉, 但却有义务传达出原文真正的内涵。根据国家标准的界定, 社区购物中心位于“城市的区域中心”, 市区购物中心位于“城市的商业中心”, 城郊购物中心位于“城市的郊区”, 因此可以改译为“neighborhood shopping center”, “CBD shopping center”和“suburb shopping center”, 既传达出了原文的本质内涵, 也符合“整体”原则对术语体系化再现的要求。
2.4 department store与“百货公司”
虽然百货公司和百货商店两词在日常用语中不加区分, 但作为学术术语, 应以严谨为上。由于原文“store”没有涉及商业组织形态, 译文也不应使用“公司”一词, 因为公司是相对于合伙和独资企业而言。由于department store重在“department”, 因此, “百货商店”是最佳译文。
2.5 liquor store与“酒店”
liquor store显然是卖酒的商店, 从事商品零售;而汉语中的“酒店”却是住宿与餐饮的高级场所, 从事服务零售, 二者差别大矣!该译名是只看字面, 不管内涵的硬译。建议改译为“酒类商店”。
3 言语表层问题
3.1 independent与“单店”
该词的常见译名有单店、独立店、独立零售商等。由于“independent”是根据所有权标准划分的零售业态, 属于同一个系列的还有连锁, 特许经营等形式。要体现“所有权独立”这一特征, 后三个译名显然优于“单店”, 因为“单”只是数量概念, 容易与以店铺聚集度为标准划分的业态混淆。
3.2 vertical marketing system、franchising与“垂直营销系统”、“特许经营组织”
两英文术语同为independent (独立商店) 、chain (连锁店) 、leased department (租赁商品部) 、consumer cooperative (消费者合作社) 组成的零售体系成员, 由于后四个术语的译名分别添加了“商店”、“店”、“部”、“社”等表示店铺模式的词语, 而将“系统”做为“system”的译名, 含义抽象而虚无, “组织”加在“特许经营”后显得含义过大, 且两词在业态体系中的使用也降低了逻辑性, 不易理解, 建议分别改译为“垂直营销体”和“特许经营店”。
3.3 scrambled merchandising与“商品攀升”
该词的原意, 指零售商增加了互不关联或与公司业务无关的商品和服务, 从而增加了商品组合宽度, 加剧了不同类型零售商间的竞争, 同时增加了经营风险和运营成本等诸多不利因素。而scramble的主要含义为 (1) 攀爬, 植物攀援上架; (2) 不规则地生长, 译者显然采用了含义 (1) 。而在汉语译名中, “攀升”的含义是模糊的, 例如我们常说股价攀升, 是取“升高”之意, 可商品如何“升高”?质量攀升, 数量攀升, 还是种类攀升?但这些都没有传递出一个关键信息:种类增加带来了不利因素。建议改译为“商品蔓生”, 既能体现商品种类增加, 又给人一种“散乱”感, 能较好地做到“表里如一”。
据此, 译名失误的主要原因, 在于不顾术语内涵和术语体系的整体性而硬性直译。虽然从心理定势方面讲, 译者最容易选择直译的方法, 但如果缺乏整体观, 不能将术语最本质的内涵植入目标语, 就有可能误入“死译”的歧途, 并最终导致误导读者, 对行业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杨伟文, 赵明.国际零售业态多样化与我国零售业态的战略调整[J].中南大学学报, 2005, (11) :52~55.
[2]伯曼, 埃文斯.零售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3]李飞, 王高.中国零售类型研究:划分标准和定义[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2006, (4) .
[4]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590~591.
齿轮标准术语翻译 第2篇
Involute function:渐开线函数 Backlash:齿隙
Sliding factors:变化的因数 Sliding velocities:变化速度 Tooth height:齿高 Tooth depth:齿高 Chord:弦
Addendum modification:齿高修正 Bottom clearance:径向间隙
Radii of curvature of involutes:渐开线曲率半径 Roller:轴
Gap width:间距
Measuring ball:测量球 Module:模数
Profile modification coefficient:齿廓修正系数 Face width:表面宽度
Chordal tooth thickness:弦齿厚 Helix angle:节面角 Fluctuation:波动
Specific sliding:特殊变动 Ratio:传动比
Helix slope:螺旋斜面
Reference circle clearance factor:分度圆余隙系数 Pitch:节距
Pitch angle:节面角 Tolerance:公差 Radiant:辐射 Grad:分度
Overlap:重合面
Overlap angle:重合角 Transmission ratio:传动比 Composite length:复合长度 Tooth thickness error:齿厚误差
Tooth thickness half angle:齿厚半角 Tooth gap:齿间隙
Space width half angle:间隙宽度半角 Base tangent length:公法线长度 Deviation:因数
Deviation factor:偏差因数 Centre distance:中心距 Contact path:接触轨道 tooth depth: 齿高 stub pitch: 短径节
Normal module: 模数 Normal pressure angle: 压力角 Number of teeth: 齿数 Helix angle: 螺旋角 Hand of helix: 旋向
Standard pitch circle diameter: 分度圆直径 Base circle diameter: 基圆直径 Whole depth: 全齿高 Root diameter:齿根圆直径 Lead: 导程
Addendum modification: 径向变位 Spanned tooth count: 跨齿数 Base tangent length: 公法线长度 Quality grade:齿轮等级
Geared ring radial tolerance: 齿圈径向跳动公差 Limit base pitch distance: 基节极限偏差 Limit circular pitch distance: 周节极限偏差 Tooth profile tolerance: 齿形公差 Tooth composite tolerance: 齿向公差
英汉法律术语的翻译 第3篇
【关键词】法律翻译 法律术语 翻译方法
一、引言
法律翻译重点在于对其术语的翻译。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造就了中西方法律体制、体系的差异,也造成了中西方法律术语不对等,法律概念不同,法律观念迥异等,最终形成了不同的法律术语。如中国的“计划生育”——“family planning policy”,再比如,我国法院分为最高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和地方人民法院,而美国则分为Supreme Court, District Court和Courts of Appeals。针对这些差异,译者应尽其所能做到使其所翻译的法律术语与原语法律术语不仅含义相等,同时还要尽量保持其形式对应。
二、法律术语的特点
要准确地翻译法律术语,首先要了解其特点,其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性。法律术语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不同的法律术语表达具有完全不同的法律意义,这些术语常常出现在法律文本中,专指某一意义,区别于其在其他文本中的其他意义。例如:不可抗力——force majeure,拘传——summon by force,偷税——tax evasion。这些词汇与文学、新闻、科技等其他文本有着鲜明的差别。
2.时代性。英汉法律术语具有较强的时代性,旧的法律术语可能因为废除而变得使用较少,新的法律术语随着时代的发展,又会不断产生。中国共产党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废止劳动教养制度。其中“劳动教养”即“re-education through labor”在制度废除以后便成为了旧的法律术语,不再频繁使用。再比如,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全面二孩”政策即“the universal two-child policy”,这样的法律术语便是应时代发展而产生的。
3.严谨性。法律术语有其特定的意义及概念,这决定了做法律翻译时,选词要做到词义正确,语境确凿。如例句:“我们都有责任保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其中对“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的翻译为“legal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women and children”,“权益”包含“权利与利益”,翻译时要做到选词严谨,将意义翻译全面,因此译作“legal rights and interests”。
三、英汉法律术语的翻译方法
1.使用功能对等词。Sarcevic提出“功能对等词指的是译入语法律体系中与源语法律体系某一个特定概念有相同功能的概念。”功能对等词通常在没有确切对等词的时候使用。比如,中文“警察”含义广泛,作统称,而美国表达警察的单词众多,其中包含“sheriff”,“deputy”,“sergeant”, “state trooper”, “marshal”,这些词在美国所指为不同区域、不同职能的警察职位。若将它们全部译作警察,显得界限模糊,指代不明,所以,相对应地,将“sheriff”译作“治安官”,将“sergeant”译作“警长”,做到功能对等即可。
2.含混对模糊。法律术语虽有其专业性,独特性,再某些情况下却难以做到面面俱到。因此,译者应遵循功能对等的原则,对这类情况应采取以含混对模糊的翻译策略,以《婚姻法》第七条禁止结婚的第二点情形为例,其原文为“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这里法律条文原文语言含混,留有余地,并没有具体列举哪些疾病,因此译作“if the man or the woman is suffering from any disease, which is regarded by medical science as rendering a person unfit for marriage.”采用同样的模糊语义来处理,保留了原文当中留有余地的意义。法律解释权属于国家,译者无权作任何解释,这种情况下理应采取相应的含混表达。
3.增减词。在术语翻译中,迥异的文化差异致使法律翻译中绝对的对等很少存在,为了使翻译更加准确,译者应避免生硬的逐字译,这时可采用增减词来达到平衡。例如对法律术语“不立案决定书”不译作“decision of no case-filing”而译作“written decision of no case-filing ”,这里添加了“written”一词强调了其为“书面文件”的含义。又如“撤销立案”不译作“revoke a case”而译作“revoke a case placed on file”,增译了“placed on file”也使得译文更加贴切。《婚姻法》中第十条婚姻无效情形中的第二点“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的”译作“if the man and the woman are relatives by blood up to the third degree of kinship”,在这里,译者根据《婚姻法》中第七条禁止结婚的第一点情形“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做了增译,使译文的意义传达得更加明了。
四、结语
英汉法律术语的差异来源于文化、历史背景的差异,因此翻译时可能遇到无法轻易找到目标语中与原语绝对对等的术语的问题,这成为了译者做法律翻译路上的绊脚石,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做到深入了解不同国家不同的文化及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具有差异的法律制度与文化,熟悉掌握法律术语的特点,灵活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将原语法律文本的意义更加准确地用目标语传达出来。
参考文献:
[1]Sarcevic,Susan.New Approaches to Legal Translation[M].The Hague:Kluwer Law International,1997.278
[2]陈文玲.试论英汉法律术语的不完全对等现象与翻译[J].法律英语.2002.
英语术语翻译例析 第4篇
翻译就如同《西游记》中唐僧西天取经一样, “一山翻过一山拦”, 要经过重重考验, 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面对诸多艰难险阻, 译者稍有不慎, 就可能误入歧途, 功亏一篑。而术语翻译, 正是横亘译者面前, 阻碍其成功的一座大山。译坛先驱严复认为, “今夫名词者, 译事之权舆也, 而亦为之归宿。言之比有物也, 术之比有涂也, 非是且靡所托始焉, 故曰权舆。识之其比有兆也, 指之必有橥也, 否则随以亡焉, 故曰归宿。”这就是说, 术语 (名词) 翻译是自始至终贯串整个翻译过程的, 因此术语翻译对于译者工作的成败可谓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 术语翻译的常用方法
2.1 意译
意译法是根据科技新术语的词义创造对应的译名。采用意译的方法时, 译者必须充分了解新术语表示的具体事物或概念, 然后在目的语言中加以表述, 这是术语翻译最常用的方法。
如:
holography全息摄影术;radiophotography无线电传真
radiolocation无线电定位;FM—frequency modulation调频
意译术语时应注意:个别缩略词可能是多个不同词的缩写, 必须根据具体语言环境做出恰如其分的选择, 如:
APA
American philological Association美国语文学协会
American Philosophical Association美国哲学协会
API
air position indicator空中位置指示器
American Petroleum Institute美国石油学会
2.2 音译
音译是指把术语按照词的读音对应地翻译成汉语, 这也是术语翻译的一种常用方法。通常采用的音译方式包括计量单位、新型材料等, 如hertz (赫兹) , ampere (安培) , nylon (尼龙) 。值得注意的是, 采用音译方式翻译的术语, 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后, 有可能被意义更加明确的意译术语所取代, 如engine最初译为“引擎”, 现在则已逐渐被“发动机”所取代。
2.3 音义结合
术语的一部分采用音译的方式, 一部分采用意译的方式, 如Doppler effect (多普勒效应) , Morse code (摩尔斯电码) 等。
2.4 音译+表意词素
此类翻译方式是为了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音译的术语所属的范畴。通常情况下, 后面的表意词素都是为了表明术语所属的事物类属, 如carbine (卡宾枪) , mig (米格式飞机) , duxite (杜克炸药) 等。
2.5 形译
英语中有些术语采用了字母的形状描摹事物的具体形状。翻译时, 我们不妨按照字母的形状翻译, 以凸现事物的形状, 如I-bar (工字钢) , T-square (丁字尺) , U-iron (槽钢) 等。
3 个案分析
言语行为理论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后, 经过哲学家约翰·塞尔的进一步发展, 已经成为现代语用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在中国语用学界, 言语行为理论也具有重要影响。可以这么说, 目前国内出版的语用学方面的著作中, 几乎没有一本不涉及对言语行为理论的阐述。但是与该理论重要地位极不相称的是, 表达言语行为的三个术语时至今日仍然没有确定的汉语译名。语用学方面的专家学者在介绍或者阐述这一理论时, 各有自己的译名, 可谓译人人殊。笔者简单归纳了一下, 就找到十种不同的译法, 为便于对比, 列表如下:
王宗炎在《关于译名的三个问题》一文中指出, 如果用S (source) 代表外语原名, T (target) 代表汉语译名, (+) 代表“或许更多”, 0代表零, 那么汉语译名与英语原名的对应关系可以分为四类。 (1) 1S→1T, 即一个原名, 一个译名。这最便于使用, 也最易学习。 (2) 1S→2 (+) T, 即一个原名, 但有两个或更多的译名。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应有的, 一种是不应有的。如果原名虽只有一个写法, 可是有两个不同的概念, 那么事实上这是两个同音同形的术语, 应当有两个不同的译名。而另外一种情况则是不值得欢迎的, 即一个原名, 一个概念, 可是有两个或三个译名。 (3) 2S→1T, 即两个原名, 两个概念, 可是只有一个译名。 (4) S→0T, 只有原名, 还想不出妥当的译名。王先生划分的四类对应关系, 实际上也体现出了术语引进的发展过程。一般来讲, 只有一个概念的术语, 最初引进时, 可能要有一个S→0T, 即只有原名, 没有妥当的译名的阶段。但是随着人们对该术语概念含义的理解和熟悉, 由于不同的人在译入语中对其概念的不同表达, 译名就会进入一个一对多的阶段, 即一个原名对应多个不同的译名。这种情况只会增加记忆的负担, 并不利于学术思想的传播和学术界的交流, 因此最终必将进入一个原名对应一个译名的阶段。这第三个阶段, 可能通过两种形式完成。一方面, 术语的多个译名经过语言使用者的长期选择, 那些不被看好的译名被逐渐淘汰掉, 最终剩下一个既能充分表达术语的意义, 又能被语言使用者普遍接受的译名, 这是较理想的结果。另一方面, 某些有多个不同译名的术语由于使用范围较小, 可能难以通过自然选择的过程来确定最终译名。在这种情况下, 就需要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共同研究探讨来确定一个恰当的译名。言语行为理论提出半个多世纪了, 介绍到中国也已经有很长的时间。汉语译名也早已过了没有译名的阶段, 目前正处于一个原名对应多个译名的阶段。当前的中国语言学界, 语用学正蓬勃发展, 对三种言语行为的译名加以规范就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前面归纳的多种译法可以看出, 语言学领域的专家学者翻译这三个术语时, 虽然措词不一, 但基本上都采取了意译的处理方式, 但是哪些译名能够为国内语言学界普遍接受, 看来还需要一个很长的选择过程。
4 结语
户口簿翻译术语 第5篇
Name: Li Si 李四(注意:翻译件这里一定要用汉字重复一遍)户主或与户主关系:户主(之子 / 之儿媳,等等)Householder him/herself or Relation to the householder: Householder him/herself(Son / Son’s wife, etc.)注意:这里“儿媳”不用Daughter-in-law之类易引起歧义的单词。曾用名:(无)
Former name(if available):(N/A)性别:男 / 女Sex: Male / Female 出生地:北京 Place of birth: Beijing 民族:汉 / 蒙古 / 维吾尔 / 藏 / 满 / 朝鲜 / 哈萨克,等等
Ethnicity: Han / Mongolian / Uighur / Tibetan / Manchu / Korean / Kazak, etc.注意:这里的“民族”千万不可译为Nationality,那是“国籍”的意思!别让人认为你是一个分离主义分子(假如你是“藏独”、“疆独”或“民运”人士,想申请“政治避难”,那就当我没说这话)。在英语里“国籍”用Nationality,“民族、种族”用Ethnicity或Ethnic group。这些都是正式的法律用语。籍贯:河北霸州
Ancestral native place: Bazhou, Hebei Province 出生日期:1949年10月1日 Date of birth: 1st October 1949 本市(县)其他住址:(无)
Other residential address in this city(county): Nil 宗教信仰:(无)Religion: N/A 公民身份证件编号:***(变更:派出所盖章)Citizen ID card number: ***(Modified hereinafter, sealed)身高:175 cm Stature: 175 cm 血型:O Blood group: O 文化程度:小学/初中/高中/中等专业学校/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硕士/博士 Educational degree: Elementary School / Junior High School / Senior High School / Technical Secondary School / Junior College / Bachelor / Master / Doctor 婚姻状况:有配偶(未婚 / 离异 / 丧偶)
Marital status: Married(注意:英美国家的“婚姻状况”分得很细,根据申请人的不同情况选择: Single单身 / Never married未婚 / Engaged已订婚 / Married已婚 / Separated分居 / Divorced离异 / Widowed丧偶 / De facto事实婚姻)兵役状况:(无)Military service status: Nil 服务处所:某公司 Employer: X Company 职业:董事长 / 董事 / 总经理 /(银行)行长 / 经理 / 厅(局)长 / 处长 / 科长 / 科员 / 职员 / 退休
Occupation: Director of Board / Board Member /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 General Manager / Governor / Manager / Director General of Department / Director of Division / Section Chief / Staff member / Clerk / Retired 何时由何地迁来本市(县):
When and from where immagrated to this city(county): 何时由何地迁来本址:When and from where settled in current residence: 承办人签章:王五(派出所警员盖章)
篮球术语英语翻译特点初探 第6篇
关键词:篮球术语语言特点英语翻译
一、 篮球术语翻译现状
作为国际体育交流的一种工具,英语在体育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随着篮球运动竞技水平的改善和发展,国内本土篮球运动员已经无法满足篮球发展水平的需求。因此,大量的国际篮球运动员和教练开始进入国内市场。随着他们的进入,一系列的问题也出现了,其中之一就是沟通。由于语言的不同,翻译成为外援与本土教练员和运动员之间信息沟通的纽带,翻译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外援在比赛中技战术的执行能力和竞技水平的发挥。而目前国内篮球英语翻译人才匮乏;现有翻译人才缺乏篮球运动知识;缺乏篮球运动训练经历;翻译工作经验不足; 与篮球球队关系不密切;以及翻译人才管理不规范等。这些不仅制约着篮球术语翻译水平,甚至影响篮球比赛结果。试想,要是在国际比赛中,出现严重的翻译错误,不仅可能会影响球队的成绩,如果因此丢掉奖牌,那就更遗憾了。
二、 篮球术语特点
1 词语特点
11词语的趣味生动性
在篮球术语的翻译中,用的字眼是生动、有趣的。例如,“ pick”,它通常是指“捡”或“从多个事情中选择一个”,但在篮球英语术语中,被翻译为“掩护”。意思是进攻队员以合理的技术动作,用身体挡住同伴的对手的去路,给同伴创造摆脱防守的机会的一种进攻配合。 “press”,人们通常翻译“压、按”。但是在篮球英语术语中,人们翻译“紧逼(防守)” 。它包括full-court press,全场紧逼、half-court press半场紧逼、zone press区域紧逼、one-man-press一人紧逼和two-man-press双人紧逼。篮球术语的翻译中有很多类似的例子,这些词语非常生动形象而有趣,从而使篮球术语翻译更准确。
12合成词的丰富性
合成词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组合在一起构成的词或词组,这类构词成份一般是英语基本词汇,它不受词类的限制,组合自由而灵活。篮球英语术语中有很多的复合词。这些合成词不仅使篮球英语术语更丰富而且也突破篮球英语的界限。如“free-throw”, 翻译成“罚球”。比赛中出现犯规时,就会有“罚球”。“away-game” 客场比赛,意思是一个球队到其他城市参加比赛。常见的“free agent”意思是代理机构,而在篮球英语中翻译为“自由无约的职业队员”,意思是球员合同到期或者是不受合同约束。在篮球比赛中“behind-the-back”(背后运球)即在身体的后方运球,这样可以用自己的身体作为天然的保护屏障。在实战中,背后运球可以防止对手的抢断,借机可以观察场上的动向。而在普通英语翻译中,这个词只是意味着“落后于人”。这种复合词简短,可以使运动员在竞争激烈的比赛中能更清楚地理解意思,这不仅避免了长句浪费时间,而且也降低了译者的压力,使球员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因此,复合词在篮球比赛中是非常重要的。
13语言的简洁性
篮球英语词语,是一种特殊的词汇,许多简单的话词语在篮球英语中有特定的含义。如“tie”,普通意义是“领带”的意思,但在篮球英语中,翻译成“平局;打平”,意思是本场比赛的得分是一样的。在篮球英文术语的翻译中所用的语言是很简短的。在篮球术语翻译中尽可能使用简洁的语言来表达复杂的意思可以是球员在激烈的比赛中更快的理解教练的指示。例如,“charging foul”(带球)撞人(犯规)是指持球队员推动或移动到防守隊员躯干上的身体接触,当接触的瞬间防守队员已经提前站位,则进攻队员构成带球撞人。“Double team”用两位防守球员包夹进攻球员。在比赛中,教练就是用这些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这种简洁的语言可以节省时间,同时使教练和球员之间更快而清楚地进行教练。
2 句法特点
篮球术语的专业性导致了篮球术语英语翻译在时态、词性和句子结构方面的特殊性。为了使表达更生动形象而有效,使用普通的一般现在时而不用过去时。例如,“整场比赛的最后比分是108比92”译为 “The final score is 108 to 92 in the whole game”; “火箭在上半场以65比60击败湖人。”译为“Rockets beat Lakers 65 to 60 at first half”
多使用祈使句和简单的语言。例如,“Well saved”(漂亮的救球),“good shot”(好球)。虽然这些句子没有主语,但却清楚地表达了意思,所以理解起来是没有问题的。
三、 篮球术语翻译的注意事项
1 翻译者提高专业素质和语言能力
做好一名篮球英语专业翻译并不是英语好就够了,还应该多去了解体育、关心篮球、热爱篮球。篮球英语的翻译人员需要是将体育专业知识、篮球专业知识、体育英语知识、篮球专业英语知识综合起来运用。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篮球翻译,不仅要有扎实的中英文基础知识,有较高的书面和口头的表达能力,良好的口语和书面翻译能力,还应对于本职工作所涉及的相关专业知识有着深刻的认识和把握,特别是要熟悉篮球运动的规律、技战术术语,以及相关的体育方面的综合知识。专业体育英语翻译,只有不断学习英语、翻译理论和众多相关体育专业知识,获取广博的知识和较高的文化修养,才能在体育英语翻译过程中得心应手。
2加强和规范管理
相关管理部门和教学机构根据篮球运动对翻译人才的需求情况,加强篮球翻译人才的培养,规范翻译人才的管理,建立专门的人才库,建立合理的劳务关系,从而激发和鼓励译人员学习和工作动机,提高实际工作质量。
四、 结论
篮球术语的特点要求翻译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英语知识,而且要有体育和篮球专业知识。翻译人员要了解体育、关心篮球事业、热爱篮球事业,培养对体育和篮球的兴趣。只有更深入地了解篮球,才能真正地理解篮球术语,从而全面了解词的用法,着手翻译。好的篮球翻译人员对球员、教练、整个俱乐部都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马国力体育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胡本东中国职业篮球俱乐部体育英语翻译人员现状及发展和对策研究济宁学院体育系,山东,曲阜,2008
[3]孙光旭体育英语翻译方法探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6):142-143
面向翻译项目的术语管理 第7篇
著名翻译家奈达指出:“翻译程序远非只是指具体翻译某一文本时一步一步的过程, 它还包括许多事先加以考虑的因素, 如原语文本的性质、译者的能力、翻译过程的方向、出版商和编辑的类型等。”由此可见, 翻译项目管理必不可少并需贯穿在项目始终。翻译项目管理中最重要的三大要素分别是质量管理、进度管理及成本管理。其中, 质量管理是项目成功的必要条件。而术语管理直接影响质量管理的顺利进行。现代翻译行业的任务繁杂量大, 想要保质保量保时地完成翻译任务, 翻译项目管理必须借助术语管理等相关理念及方法。
2 翻译项目管理及其质量管理
面对一定规模以上翻译字数的翻译项目时, 翻译项目管理是不可或缺的, 其重要性亦体现在翻译服务的各个环节。如何恰当地组织翻译项目管理流程, 将最终决定译文质量及项目的成功。
翻译项目管理指项目经理按照客户的要求, 在既定的时间内利用各种技术、工具和现代管理方法, 理顺翻译、审校、排版等工作环节, 保质保量地完成翻译任务, 并将成本控制在预算范围内。翻译项目管理是任何一家大型翻译公司都必须努力实施和执行的一项翻译管理实践。
而翻译服务的最终结果体现则是译文质量。质量管理是指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 并通过质量体系中的质量策划等因素来使其行使所有管理职能的全部活动。质量管理作为翻译项目管理铁三角中的一员, 不仅可以降低对成本和进度的负面影响, 而且还可以有效保证翻译产品的质量。
3 术语管理的概念及其意义
美国术语资源分享联盟负责人艾伦·梅尔比教授曾指出, “从事一项翻译工程就像坐在一个三足之鼎上工作一样, 这三足分别代表源语文本、翻译要求和术语系统。三者缺一不可, 否则整个翻译工程就会坍塌。”术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术语管理手册》一书中, 术语管理被定义为“任何对术语信息的深思熟虑的加工”。在翻译项目中, 通过在项目流程各个环节中借助术语管理系统和术语库技术, 来保障翻译质量的一致性。每一个行业都有其独特的术语, 如果能够对术语加以管理, 就能够有效地传递知识与信息。
4 翻译项目中的术语管理
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 语言服务需求持续激增, 现代翻译项目管理面临诸多问题。如:翻译文件多, 提交周期短, 如何在短时间内达到客户对质量的要求等。而现代术语管理理念和工具能够为这些问题提供高效的解决方案。根据一般翻译项目自身的特点, 我们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 重点讨论各阶段的术语管理工作。
4.1 启动阶段。
术语管理直接涉及到项目成本管理的问题。项目经理必须在项目启动阶段做好充分的准备, 全面了解客户的需求, 明确工作范围, 评估工作难度。项目经理在本项目中明确下述问题:客户是否愿意为术语管理支付费用, 客户是否有具体的术语管理要求等。
4.2 计划阶段。
通常, 客户接受启动阶段所提交的报价与提案之后, 项目便进入计划阶段。这一阶段需要进行大量细致的术语准备工作。项目经理根据客户需求和项目特点, 编写术语管理指南, 确定术语工作整体进度、语言规则、术语抽取范围、术语系统参数设置等。项目经理将内部确认之后的术语文件提交给客户方的项目经理或产品经理确认, 并根据客户方的要求进行最终修改和确定。最后由项目经理创建主术语库, 导入客户确定的术语文件, 设置主术语库权限, 并上传到翻译项目管理服务系统中。
4.3 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的工作就是确保项目在事先计划好的轨道上顺利运行。项目经理在翻译项目管理系统中, 将翻译任务分配给专业的译员。由于该项目已经提前准备了术语库, 译员只需加载术语库, 便可开始翻译, 无需再去费时费力地查询和验证。当翻译项目完成之后, 审校通过辅助翻译工具进行术语一致性验证。
4.4 收尾阶段。
项目完成之后, 团队成员需要及时总结经验与教训, 包括项目存档的管理。在本项目总结之后, 项目经理将术语资产清单发送给客户方, 请他们参与满意度调查, 并提出术语工作流程改善建议。
至此, 我们完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翻译项目术语管理流程。由此可见, 在翻译过程中融入高效的术语管理流程, 极大地提高了整个翻译项目的运作效率。
5 结语
随着全球范围内各领域交流的激增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翻译活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固而, 翻译项目管理已成为职业译者必备的工作能力。
同时, 语言服务日趋职业化、协作化, 术语管理在企业全球信息开发、内容管理、市场开拓等方面都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 研究术语管理如何影响企业的全球化语言战略, 如何影响个人译员和翻译团队的协作模式和翻译效率, 如何将知识管理体系充分应用于翻译过程中的术语管理设计和应用等都是值得深入挖掘的课题。
术语协调一致是保证翻译质量的基础。翻译工作者要站在术语工作者的角度看待术语单位并且能够善用当今的术语管理资源, 以推进翻译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华伟, 王华树.翻译项目管理实务[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13.
[2]冯志伟.现代术语学引论 (增订本) [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1.
傅兰雅与晚清科技术语翻译 第8篇
1 傅兰雅
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快速发展, 产生了大量的术语群。而中国则“多缺乏‘物的观念’和‘数的观念’, 不喜研究自然科学, 也由于熏染古代名学方法太深所致” (陈启天, 1923:85) 。所以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 国人首先面临的就是数量庞大的西方科技术语。
科技术语, 即, “在科技专业语言中有着精确和单一意义的词”, “反映某些学科领域特定事物的内容” (丁树德, 2000:36) 。想要具体的了解某一学科的专业知识, 就要对该学科的术语有所了解。所以国人想要学习西学, 势必就要对这些术语有所掌握。
翻译是西学东渐的重要媒介, 而科技术语的翻译更是重中之重。在西学译介的过程中, 不仅有中国学人的努力, 也留下了许多传教士的身影, 傅兰雅 (John Fryer, 1839-1928) 就是其中的一位。
在19世纪晚期西学译介领域里, 傅兰雅有很高的声望, 他所“传播西学内容之富、范围之广、方式之多, 同时代无人可与之相比” (樊洪业, 王扬宗, 2000:143) 。在晚清科技术语译名统一大业中, 他也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晚清寓华西人中对西学译名关注最多、用力最勤、影响最大的人就是傅兰雅” (孙邦华, 2006:136) 。他在《译书事略》中将“名目”列为“译西书第一要事”, 并且在他多年的翻译工作生涯中, 始终坚持这一点, 在完成翻译工作的同时致力于术语译名整理工作, 在制造局时编辑出版了好几种科学术语译名表, 诸如《金石中西名目表》、《化学材料中西名目表》、《西药大成中西名目表》等。这些小册子都是现代汉语科技术语学开山之作, 其中相当一部分的译名一直沿用至今, 颇具参考价值 (余望, 2008:313) 。同时, 他还积极进行科技术语翻译的理论探讨, 提出了设立新“名目”之三条原则。不仅如此, 他还积极推动译名统一的工作, 呼吁广大翻译者共同寻求译名统一的方法, 这集中表现他在益智书会所做出的贡献以及所起到的推动建立统一的科学术语体系的作用上, 以及在全国传教士大会等会议上所作的关于呼吁译名统一的演说, 都可见其在科技术语翻译上花费的心血之大。
本文选取傅兰雅作为研究对象, 不光因为他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更是因为他是少有的对中文持以认可态度的传教士, 这在当时而言, 是极为难能可贵的。他的这种态度直接影响了他翻译科技术语的策略与方法。
2 傅兰雅的翻译观
在当时的西书译介过程中, 中西文能否对译、科技术语是否可译均是当时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本文所提及的翻译观, 主要是针对以上两个问题传教士所持的不同观点, 即:中西文能否对译, 科技术语是否可译。
当时, 很多从事译介工作的传教士对于译介抱着悲观的态度, 认为西文优于中文, 中西文不可对译。他们觉得, “盖中国文字最古最生而最硬, 若以之译泰西格致与制造等事, 几成笑谈。然况近来西国所有格致, 门类甚多, 名目尤繁, 而中国并无其学与其名, 焉能译妥, 诚属不能越之难也” (傅兰雅, 1984:216-217) 。即, 大部分传教士认为中文没有英文灵活, 难以表达西方种类繁多的科技术语, 所以不能很贴切地表达科技概念。有人甚至主张用西文取代中文。而这些传教士之所以会有这种中西文不可译、科技术语不可译的翻译观, 正是因为他们对于中文持否定态度、认为西文优于中文的文化态度所致。
而傅兰雅则对中文抱以公正的态度, 认为中西文可对译, 中文在表达西方科技概念上并没有劣势, 而且高度肯定了中文的优点。他认为, 中国的图示性文字书写简洁有力, “使其无论是读还是听都能引人入胜, 因此只表音而无法表意的符号根本无法取代它们。 (转夏晶, 2012:86) ”中国人用这些独特的汉字, 甚至是有着极其相似发音的汉字, 轻松的表达着他们的思想、观念以及概念, 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可见汉字在表词达意上并不存在什么所谓的劣势。所以, 在他看来, 中西文可对译。
“中文在接受西方科学上不仅毫无困难, 而且还有其他语言所不具备的特殊适应能力。中文书面语言灵活、简洁, 善于表达, 能接受外国观念, 构成新而易懂的科学术语。 (转夏晶, 2012:87) ”由此可见, 中文在表达西方科技概念上并没有劣势, 在某些程度上还有其他语言所不具备的特点。所以, 科技术语是可译的。在《江南制造总局翻译西书事略》中, 他还提到, 和其他语言一样, 中文是可以“随时生新”的。所有的语言都不是一概而成的, 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丰富起来的 (傅兰雅, 1984:217) 。而中文现在就处于这样一个不断发展的阶段, 虽然现在中文词语中没有那么多的科技术语, 但是可以“随时生新”, 不断扩展。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 与当时大部分对中文持批判态度的传教士相比, 傅兰雅对中文所持有的态度着实是非常独特的。
由上可见, 傅兰雅认为:中西文可对译, 科技术语可译。他的这种翻译观也深深地影响了他的翻译策略, 进而影响其翻译实践。
3 傅兰雅的科技术语翻译策略
傅兰雅曾说道:“余居华夏已二十年, 心所悦者, 惟冀中国能广兴格致至中西一辙, 故平生专习此业而不他及” (傅兰雅, 1984:211) 。其活动目的就是希望中国能够通过科技的发展进步赶上西方, 走上富强之路。而且, 如上文所述, 他认为中西文可对译, 科技术语可译。因而, 他在翻译术语时, 主张用中国人能够理解的方式来翻译, 译文必须符合中文习惯。这一点在他所拟定的设立新“名目”之三条原则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他所用的术语翻译方法为:描述法、音译法以及描述音译相结合法。在他看来, 翻译术语首选的方法是描述法, 因为含有说明的描述性术语易于使读者明白, 只要描述得当, 很快就能被人接受;其次是描述和音译相结合的方法, 汉字中大部分是形声字, 这样译成的术语符合中文的一般构成和表意特性;最后才是采用音译术 (转王红霞, 2006:117) 。他强调, 创造新字一定要符合中文的习惯, 才能方便中国人理解。傅兰雅的翻译, 从读者出发, 把读者的可接受性放在首位, 他的译文贴近读者, 更多地采用了归化的策略。
值得一提的是他在化学元素上的翻译。“相对来讲, 折中两法的音译描述相结合就更为可行些。傅兰雅和徐寿在翻译化学著作时采用的这种方法为化学元素的中文译名确立了大致方向” (王红霞, 2009:105) 。即, “译其意义, 殊难简括;今译其音, 苦于繁冗。今取罗马文之首音, 译一华字, 首音不合则用次音, 并加偏旁, 以别其类, 而读仍本音” (傅兰雅, 徐寿, 1871:29) 。这种化学元素的翻译方法是颇有其合理性的, 然而, 在当时, 很多译书者以及中国基督教教会成员等人对其化学元素名称的翻译是不认可的, 或者是不承认的, 但是, 时间证明了其翻译的合理性。在他所确定的化学元素名称中, 有45种沿用至今, 比如如钾 (Kalium) 、锌 (Zinc) 等 (孙邦华, 2006:139) 。
此外, 他还提出了自己的科学术语的译名原则:“第一, 尽可能意译, 而不音译;第二, 用尽量适当的汉字音译, 建立音译体系, 基本词素音译字要固定, 要用官话音译;第三, 新术语应尽可能同汉语固有的形式建构相一致;第四, 译名要简练;第五, 译名要有准确的含义;第六, 译名在各种场合都要符合原意, 不致矛盾;第七, 译名要有灵活性” (转金其斌, 2011:109) 。这些理论都对后来的科技术语译名翻译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傅兰雅的科技术语翻译方法有其合理性,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 他的翻译方法也存在相当的不合理处或者是局限, 比如, 他过于强调用描述法来使中国人民更容易理解一些科技术语, 但是这样翻译出来的译名已经失去了其厘定概念的功能, 再加上他本身不是从事科技工作的专业人员, 对一些科学概念的理解并不是很到位, 所以描述的并不准确, 比如, 将有机物译为“生物质”, 将无机物译为“死物质”, 因此, 这种翻译方法也颇受争议。
4 结论
尽管傅兰雅提出的科技术语翻译方法存在不足, 但是, 我们必须客观地承认, 他确实在晚清科技术语翻译以及推动译名统一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大大推动了近代科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以及近代科技在中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夏晶.晚清科技术语的翻译[D].武汉:武汉大学, 2012.
[2]陈启天.中国古代名学论略[C]//东方杂志社编纂.名学稽古.上海:商务印书馆, 1923:85.
[3]丁树德.论科技术语的概念定位与翻译原则[J].中国科技翻译, 2000 (2) :36-38.
[4]樊洪业, 王扬宗.西学东渐—科学在中国的传播[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143.
[5]孙邦华.论傅兰雅在西学汉译中的杰出贡献——以西学译名的确立与统一问题为中心[J].南京社会科学, 2006 (4) :133-139.
[6]余望.论傅兰雅在近代中国的科技传播实践[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8, 19 (2) :311-315.
[7]傅兰雅.江南制造总局翻译西书事略[G]//罗新璋.翻译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4:211-217.
[8]王红霞.傅兰雅的西书中译事业[D].上海:复旦大学, 2006.
[9]王红霞.晚清的科学术语翻译——以傅兰雅为视点[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2009 (2) :104-106.
[10]傅兰雅, 徐寿.化学鉴原[M].上海:江南制造局翻译馆, 1871:29.
论科技英语新术语的翻译 第9篇
一、复合词用直译法
复合词是通过复合法构成的。复合法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单词放在一起组成一个新单词的一种构词法, 这是在英语语言的任何历史时期都很常见的一种构词手段, 如今大部分的新词都是通过复合法构成的 (张韵斐1987) 。科技英语中大部分新术语也都是通过复合法构成的, 比如网络用语cyber-warrior, upvote, downvote, 商业用语crowdfunding等。我们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来翻译这类新术语。直译就是既保持原文内容, 又保持原文风格和形式的翻译方法 (郭富强2004) 。直译新术语就是将该复合词的已有单词的译文组合在一起。
以网络术语cyber-warrior为例, cyber-warrior是由两个已有单词cyber和warrior组成, cyber可以翻译成“网络的”或者“计算机的”, 而warrior可以翻译为“战士”“斗士”“勇士”, 所以, 将cyber和warrior两词的译文放在一起, 就有了cyber-warrior的译文“网络战士、斗士”。号称最全面的计算机词典的Techopedia (技术百科) 给cyber-warrior的定义为:cyber-warrior is a person who engages in cyberwarfare, whether for personal reasons or out of patriotic or religious belief. 这句话的意思是cyber-warrior是指无论是出于个人原因或者是因为爱国, 亦或者是处于宗教信仰而参与网络战争的人。可见cyber-warrior翻译为“网络战士、斗士”是相当合适的。
再以2014 年新加入韦氏词典的crowdfunding一词为例。韦氏词典的解释为the practice of funding a project or venture by raising money from a large number of people, typically via the Internet. 意思是大众 (通常是通过互联网) 为一个项目或企业提供资金。crowdfunding是由crowd和funding两词复合而成。它们可以分别翻译成“群众”和“提供资金”。所以crowdfunding可以直译成“群众提供资金”, 简称“群众集资”或“众筹”。这种翻译也和韦氏词典的解释不谋而合。
另一个例子是网络术语upvote和downvote。upvote由两个词up和vote构成。up的意思是“支持, 赞成”, 而Vote意为“投票”, 所以upvote可以翻译成“赞成票, 支持票”。同样, downvote由两个词down和vote构成。down有“反对”的意思Vote意为“投票”, 所以downvote可以翻译成“反对票”。这一对词组经常出现在互联网需要投票的地方, upvote指的是 (在网上) 使用一个特定的图标对某个帖子表示同意或赞成, 而downvote则表示反对或不同意。所以upvote和“赞成票, 支持票”, downvote和“反对票”意思是对等的。
二、派生词用直译法
派生词的构词方法是派生法或者词缀法。派生法或者词缀法通过为单词加上前缀或后缀来构建新词 (张韵斐1987) 。许多新词都是通过添加不同的前缀或后缀派生而来的, 用现有的词汇变成新词。这种构词方法非常灵活, 是创造科技英语术语的主要方法之一。直译法也是派生术语的最佳翻译方法, 也就是说, 将派生词的词缀和旧词分别翻译出来组合在一起。
以生物技术术语bioprinting这个词为例。它是将前缀bio - 加在单词printing之前构成的。bio的意思是“生物”, 而printing可译为“打印”。所以这个词可以直接翻译成“生物打印”。再比如optogenetics一词, 它是由前缀opto (译为“光”, “视力”) 和单词genetics (遗传学) 构成, 将“光”与“遗传学”组合在一起, 就有了“光遗传学”这个术语, 所以optogenetics可以直译为“光遗传学”。随着电子技术的飞跃发展, 诸如智能手表、谷歌眼镜、智能手环、bebionic3 仿生手、EVERY颈椎环之类的各种wearables或者wearable devices应运而生, 这些电子产品可以直接让人们或穿或戴在身上。那么该如何翻译wearable呢?这个词源自wear (穿) 这个词, 加上后缀-able (“可……能……的, 可……的”) 。所以, 作为形容词, 它可以直译成“可穿戴的”, 如果是名词的话, 则可以直接翻译为“可穿戴设备”。
三、首字母缩略词用直译法、音译法或者零翻译法
首字母缩略词有两种initialism和acronym。Initialism (只能一个字母一个字母拼读) 这种缩略词使用单词的首字母来组成一个专有名词、一个技术术语或者一个短语 (张韵斐1987) , 而acronym (拼读为单词) 这种缩略词是由一个组织机构或一个科学术语的首字母组成的 (张韵斐1987) 。所以, 首字母缩略词也是创造科技英语术语的一个简便办法, IoT, IIoT, BYOD, SDN, MOOC, FQ都是典型的例子。
(一) 直译法
要翻译这类新术语, 直译法当是首选。这里的直译是指将这些术语对应的全称直译过来。首先, 直译可以将术语的意思表达清楚完整, 例如, Io T指Internet of Things, 可以直接翻译成“物联网”;FQ指Financial Quotient, 可以直接翻译成“财商”。其次, 直译在很多情况下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因为一个缩略词可以指代不同的全称, 因此完全有可能具有不同的含义。以SDN为例:作为新词, SDN指software-defined network, 译为“软件定义网络”。但它也可以指代许多其他的全称, 如Self-Defending Network (自防御网络) ;Secondary Distribution Network (二级分配网) ;Sun Developer Network (Sun开发者网络) , 以及Still Does Nothing (仍一事无成) 等等。
(二) 音译法
有些缩略词在汉语中找不到对应词汇, 直译可能太过牵强或让人困惑, 为了避免曲解, 这时的缩略词应该采用音译的方法。音译是指用发音近似的汉字将外来语翻译过来, 这种用于译音的汉字不再有其自身的原意, 只保留其语音和书写形式。例如, 最近, MOOC在中国非常流行MOOC的全称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中文意思是“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但是这样的译文太长, 不好记。所以音译“慕课”应运而生。“慕课”简明、生动, 而且易记。
(三) 零翻译法
有些时候, 在缩写字母太少、音译困难的情况下, 可以尝试零翻译。所谓零翻译就是不用目的语中现成的词语翻译出源语中的词语 (邱懋如2001) , 邱懋如教授 (2001) 提出的零翻译包含两层意思:“源文中的词语故意不译;不用的语中现成的词语译源文的词语。” (2001) 文章这里的零翻译指的是第一层意思, 也就是说, 不采用目的语汉语中的现成词语来翻译, 而是保留源语即英语中的词语, 例如:IP, PM2.5 首字母缩略词都只含有两个字母, 音译很难实现, 所以采取保留该英语术语的方法。这种方法既可以为汉语增添新鲜元素, 又保留了该术语最准确的意思。
四、新创词用音译法或零翻译法
新创词是指那些没有按照构词法而新造的生词。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我们人类带来了最新的工具、方法、理论和发现, 于是人们创建一些新词并给它们命名。我们可以采用音译法和零翻译法来翻译这些原创术语。
(一) 音译法
如果这些新兴科技英语术语在中文中也没有与之对应的表达, 音译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例如, 2015 年7 月24 日, 美国宇航局 (NASA) 宣布发现了一个类似地球的太阳系外行星——— Kepler452b。我们可以采用发音近似的汉语把这个新行星的名字翻译成“开普勒452b”。
(二) 零翻译法
和首字母缩略词的零翻译法相似, 如果该新创词音译有困难时, 就可以尝试零翻译法。比如, 新进流行起来的一款云端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rezi。Prezi是匈牙利人Adam Somlai-Fischer和Peter Halacsy创建的, 它类似于PPT, 都是演示文稿制作软件, 但又与PPT有所不同。Prezi是一种主要通过缩放动作和快捷动作使想法更加生动有趣的演示文稿软件。由于这种软件中国没有, 我们在中文中找不到与之对应的表达。这个词非常短, 音译很困难。所以在翻译时只能保持Prezi这个英语单词, 即零翻译。
结束语
科技英语新术语的翻译在科技高速发展和越来越国际化的今天是不可避免的, 广大的科技英语翻译工作者可以根据构词法规则分别采取直译、音译和零翻译的方法进行灵活翻译, 直至权威机构给出权威的广为认可的译文。
摘要:科技的高速发展为英语语言带来了许多新术语, 由于这些新术语都是新鲜事物, 汉语很难找到对应词语, 翻译这些新科技英语术语可以根据英语构词法和翻译方法分别采取直译、音译、零翻译的方法。
关键词:科技英语新术语,构词法,翻译
参考文献
郭富强.2004.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65.
邱懋如.2001.可译性及零翻译[J].中国翻译, (1) :26.
文化语境顺应和法律术语翻译 第10篇
1 文化语境顺应和翻译
“语境”是由英国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提出, 他认为语言和环境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语言不能独立于语境而存在, 语境分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 (2) 情景语境是指语言发生的情境。文化语境是指与言语交际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我国语言学家胡壮麟把语境分为上下文, 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上下文指的是语篇内部的环境。情景语境指的是语篇发生时的周围情况, 事物的性质, 参与者的关系、时间、地点、方式等。文化语境则是指翻译不应限于纯语言形式的文字转换, 而应当拓展为对文化内涵的翻译。黄国文认为, “每个言语社团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社会规约、思维方式、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这种反映特定言语社团特点的方式和因素构成了所说的文化语境。” (3)
顺应论是瑞士语言学家Verschueren创立的一种语言学理论, 在他看来, 由于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行和顺应性, 使得人类能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不断作出选择。变异性是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商讨性是指语言使用者根据交际语境的需要不断选择语言手段, 以达到交际意图的过程, 而不是机械地按照规则或严格地按照形式-功能关系作出;顺应性是指语言使用者能从可供选择的语言项目中作出灵活的选择。 (4) 顺应包括语境关系的顺应、语言结构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四个部分。 (5) 语言的顺应依赖于语境, 语境的顺应是语言顺应的重要环节, 语境关系顺应强调语言使用者在选择语言时要与语境顺应, 并且语言与语境的顺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 同时也是文化移植的过程。译者的翻译过程其实就是使用译入语对原语进行重构的过程, 译者在选择语言时应顺应语境。文化语境顺应是指译者应在译语的选择上与文化语境相顺应, 以获得原语与译入语的间接等值。它要求译者能对原语文化语境进行认知, 找出最佳关联的文化信息, 再结合译入语读者的认知语境, 做出最佳语境效果的翻译。
2 文化语境顺应和法律术语翻译策略
法律术语因其负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尤其是大部分英语国家法律制度与我国法律制度分属于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 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其翻译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译者对原语法律文化和译入语法律文化是否有足够的了解, 同时, 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也是影响翻译水平的重要因素。翻译策略的选择和运用应顺应文化语境, 才能在翻译中实现文化信息的传递, 进行原文和译文的对等转换。
2.1 直译与文化语境顺应
直译是指根据原文的意义和语言结构直接把原语的词句转换为译语的词句。有一部分法律术语具有其独特的文化意义, 在汉语中无法找到与其文化意义等同的词语或短语。对于这类术语, 译者可以采取直译的方法, 既能使原语的文化信息得以传递, 且能丰富译语和译入语文化。但是直译在用来翻译文化意义丰富的词语翻译时, 往往容易歪曲原语的文化信息, 或者译入语难以理解, 从而影响原语文化信息的传递, 因此, 译者在直译时应顺应原语的文化。例如, “the Gentleman Usher of the Black Rod”一词是英国法历史中特有的术语, 1361年设立, 是英国上议院官员, 手执顶端雕有金狮的乌木棍, 在议会中控制陌生人进入, 帮助同级贵族之间互相介绍, 惩治侵犯王权和蔑视王权的人。 (6) 在汉语中找不到它的对应词, 如果译者顺应原语文化语境, 将其直译为“黑杖侍卫先生”, 既能体现该术语的独一性, 不会引起歧义, 又能促使读者去了解其产生背景及其职能, 使该术语的文化意义得以完整地传递。类似的术语还有很多, 比如“magistrate court”译文“治安法庭”, “yellow dog”译为“黄狗合同”等等。
2.2 意译与文化语境顺应
意译是指不拘泥于原文的字面意思, 旨在传达原文深层意义的翻译。当采用直译的方法翻译, 不能准确表达原文的深层意义, 甚至造成译入语读者的误解或者无法理解, 即使添加注释仍不能达到翻译的目的, 则应使用意译。译者在意译过程中, 应当顺应原语的文化语境去理解其深层涵义, 而不能根据自己的母语文化来推断原语的意义。法律术语中有些术语具有非常强烈的文化涵义, 直译往往不能传达它们的文化内涵, 甚至造成错误翻译。以香港刑事诉讼文书“Statement of Offence”为例, “offence”和“crime”一样都有“罪行”的意思, 如果直译, 该诉讼文书可以翻译为“罪行书”, 但是香港的刑事司法遵循“无罪推定”的原则, 即“任何一个被告在最终被法庭定罪之前均被认为是无辜的”, 因此如将“Statement of offence”翻译为“罪行书”, 其潜在意义即为当事人已被确认犯罪, 违背了“无罪推定”的原则。如果翻译时译者顺应原语文化语境, 将其译为“控罪书”或“刑事起诉书”, 则既能正确表达其含义, 又不违背香港的司法理念。又如美国合同法规定合同成立的要件为offer, acceptance和consideration, acceptance的辞典意义为“接受”, 美国《合同法重述》对合同的定义为“a promise or a set of promises for the breach of which the law gives a remedy, or the performance of which the law in some way recognizes as a duty”.如果“acceptance”直译为“接受”则不能体现出合同对受要约人的约束力, 不能体现出受要约人和要约人是互为承诺, 如果译者顺应原语的文化语境, 将其译为“承诺”则更能体现合同的本质。从以上的实例分析可知, 译者如想正确地翻译法律术语, 应深入了解其负载的法律文化, 顺应原语的文化内涵, 并传达翻译中的文化信息, 尽量减少翻译中的文化缺损。
2.3 文化语境顺应与翻译中的意义补全
法律术语的翻译既是语言的传递, 又是文化的传递。如果译者要想准确地传达原语法律术语的深层意义, 应了解原语与译入语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差异。文化差异往往造成“文化缺省”, 译者如果不能对“文化缺省”予以适当补偿, 译语往往使译入语读者觉得难以理解或莫名其妙。因此, 在翻译中译者应清楚的了解文化差异可能造成的文化缺省, 顺应原语的文化语境, 做出恰当的意义补全。例如, 译者在翻译“larceny in the third degree”时可以直译为“三级盗窃罪”, 因为在我国的法律制度中也规定了“盗窃罪”, “in the third degree”译为“三级”能正确表达其意义, 也不会引起译入语读者的误解。但是“三级盗窃罪”虽然译文明确, 准确, 但是译入语读者仍然会有疑问, 即“三级盗窃”是盗窃罪中的较重级别还是较轻级别。此时, 译者如能顺应原语的文化语境, 了解“三级盗窃”在英美法律制度中的相关规定, 在美国康涅狄格州 (各州的定义稍有不同) , “三级盗窃罪”主要指偷车, 偷窃的财物超过1000美元的罪行。即可将引起译入语读者迷惑的文化缺省补全, 将其译为“三级盗窃罪” (最轻级别的重罪) 。译者在译文中增加了解释性的语言, 弥补了文化缺省, 充分反映了原语的文化, 加强了译语的可理解性, 避免了原语文化信息的亏损。
3 结束语
奈达曾说“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 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下才有意义”。 (7) 法律语言因其自身具有的权威性和拘束力, 其翻译的首要原则为正确性和精确性, 而法律文化具有极强的地域性、民族性, (8) 所以在进行法律术语翻译时, 译者更应关注原语和译入语术语的文化意义及文化差异, 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 顺应原语文化语境。译者在运用具体的翻译方法时应最大限度地传达原语术语文化意义, 以实现原语和译语的语用等值。
摘要:法律语言与法律文化密切相关, 法律术语作为法律语言重要的词汇成员, 承载着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译者在翻译法律术语时可采取直译、意译和意义补全的翻译策略, 而文化语境顺应对于这些翻译策略的选择和运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文化语境,顺应,法律术语,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马莉.文化认知语境下的法律语言翻译[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131.
[2]杨蒙.语境顺应与文化翻译外语教学[J].外语教学, 2006 (3) .
[3]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124.
[4]李捷, 何自然, 霍永寿, 等.语用学十二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129-135.
[5]戈玲玲.文化语境顺应与翻译解码[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 (1) :44.
[6]沙丽金, 林萍.法律英语教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20.
[7]Nida E A.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Inner Mongo lia: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Press, 1998:45.
科技翻译项目中的术语管理 第11篇
关键词:科技翻译,术语管理,术语库,翻译质量
中图分类号:H083;N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78( 2015) 04-0017 -05
引 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逐步推进,科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科学技术分支学科增多,学科知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深,导致各个学科的术语量剧增。科技翻译通常涉及较为前沿的话题,专业性强、信息量大,而且翻译周期通常较短,这就对翻译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在全球化协作翻译的时代,如何保证术语的一致性和准确性是科技翻译工作者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 术语与术语管理
术语是某种语言中专门指称某一专业知识活动领域一般理论概念(具体或者抽象)的词汇单位。对企业来说,术语工作是全球化企业语言资产(enterprise linguistic assets)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信息开发(information development)和技术写作(technical writing)的基础,企业通过有效重复利用已有的术语数据资源,可保持内容的准确性和一致性纠。
术语翻译是科技翻译项目的核心工作,因其学术性、专业性较强,通常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翻译术语库,方便语言工作者在翻译时参考。术语库中通常存储着丰富的术语信息,如术语的定义、语境、使用状态、用法说明、语法信息、同义术语、缩略形式乃至公司的商标与知识产权保护等信息。在整个翻译过程中,术语工作通常包括术语的收集、整理、存储、编辑、维护和更新等,这些活动可统称为术语管理。
术语管理是当代译者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Kiraly、Austermuhl、Bowker、Montero-Martinez与Faber-Benitez、Quah、郑述谱、李健民、梁爱林、王少爽、冷冰冰等国内外学者都充分重视译者的术语能力。对于科技翻译工作者来说,术语管理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 科技翻译中术语管理的意义
科技翻译的范围较广,很多相关的著述中都对科技文体的概念或避而不答,或语焉不详,或失之片面。王佐良等明确界定了科技文章的范畴:科技文章包括科学论文、实验报告、对于自然现象的描述和解释、关于实验如何进行的指示,以及科技发展的历史等。方梦之等将科技文体分为专用科技文体和普通科技文体。专用科技文体包括三类,A类:基础理论科学论著、报告;B类:科技论著、法律文本(专利文件、技术标准、技术合同等);C类:应用科技论文、报告和著作等。普通科技文体包括三类,D类:包括物质生产领域的操作规程、维修手册、安全条例;E类:消费领域的产品说明书、使用手册、促销材料等;F类:科普读物、中小学教材等。无论是哪种科技文本,都有大量的专业术语需要处理。术语词汇是科技语言的核心,具有单义性、单参照性、标准化、稳定性等特点,术语的翻译和管理也就成为科技翻译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技翻译的难点所在。
相对于文学翻译来说,科技翻译更注重的是清晰的概念、严谨的结构、准确的内容、客观的陈述等,其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大量使用高度专业的术语,如compensatory polymorphisms(代偿的基因多态性)、jet.tisoning(空中放油)、three-bar high-speedtricot machines(三梳栉高速经编机)、tauroursodeoxycholic acid(牛磺熊去氧胆酸)等。这样的词语词义单一,数量较多且重复出现,如若提前录入术语库中,就可以为译员节省大量查找、输入、验证的时间,从而节约项目成本,提高翻译效率。此外,不同的科技领域频繁出现“一词多义”的现象,译者通常需要判断语境并选择正确的意义。譬如load一词,在科技英语中则有“加载”“负荷”“荷载”“负载”等含义。译者不可避免地面临诸多挑战,如译者不是学科专家,很难确定文本属于哪个领域,项目周期较紧,参考资料不充分等,尤其是在大规模多人协作翻译的时候,很容易出现术语翻译迭代错误,甚至可能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因而创建专项领域的术语库极有必要,也会为译者的工作提供极大的帮助。
由于科技产业发展速度极迅猛,新公司、新产品、新技术层出不穷,大量新词迅速涌现,而新词很快又会被更新的热词取代。新出现的词可能只有该领域的前沿人员才了解,而业界在短期内又缺乏规范统一的翻译。在此情况下,就很有必要在专项术语库中给出规范译法。科技翻译中的地名、人名、组织机构名、数字、高频专用词汇及短语、特定产品名称、网址等通常有固定的译法或处理方式,有些是不需要翻译的,客户方可能对此还有特定要求(如“翻译风格指南”中可能涉及),这些都是术语管理的主要内容。
此外,从翻译项目管理科学的角度来看,术语管理贯穿翻译项目管理的整个流程,是语言资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项目经理、译者及客户直接相关,与项目管理的十大知识领域①均有一定交叉。这种交叉在质量管理、时间管理、沟通管理、成本管理四个方面体现得最为明显。术语管理可对术语翻译进行一体化的整合,有助于实现术语使用的一致性、准确性,从而提高质量水平,同时节省成本费用。这些都有助于提高科技翻译项目管理的效率,确保项目的最终质量.
三 科技翻译项目中的术语管理方法
一般来说,翻译项目中的术语管理涵盖多个环力学)、aerobatics(航空表演)、aerodrome(机场)、aerospace(航空航天)、aeroacoustics(航空声学)、aeroengine(航空发动机)等。在开始翻译项目之前需要借助辅助翻译工具中的术语管理模块(DejaVU X、Wordfast等)或专门的术语提取工具(如LexTerm、SDL Multiterm Extract等),提取专业术语,为后续翻译提供基本的参考,确保全文的一致性。术语的提取一般基于词条的重要性、相关性和出现频率。译者可以根据词频筛选提取列表,剩下的重要词条则需要专业的语言处理人员在翻译过程中手动选择。endprint
以国际上主流的术语提取软件SDL MultitermExtract为例,它提供基于统计和基于规则的两种术语提取方法,可从待译文档中自动提取术语,包括从单语文件,双语文件或翻译记忆中提取潜在词语,建立备选术语表供用户选择和确认,还可以进行质量校核以及字典创建等。通过译前术语提取,科技文节,包括术语的收集、描述、整理、记录、存储、呈现及查询等。下面以一个150000条英语的航空技术科普手册为例,说明其术语管理的方法。
对于一般科技翻译项目的术语管理,大致可以归为术语的提取、术语的翻译与审核、术语库的创建、术语库的维护等四个方面,如图1所示。
1.术语的提取
在科技翻译中,往往存在大量的专有名词和特殊搭配。本案例中出现了大量的重复使用的术语,诸如aerophysics(航空物理学)、aerodynamics(航空动力学)、aero-astro-dynamics(航空航天动章翻译时间大幅缩短,术语的一致性有所保障。
2.术语的翻译
术语和术语表的翻译不能依靠简单的直译,还需要考虑上下文情境。对于一般语词翻译,可以借助词典。对于“概念性术语”,应比一般的术语翻译更为严谨。为了确保释义精准,不与其他术语混淆,往往要求译名专一。这提醒术语翻译T作人员需要标注出术语所在的原文语境,方便译者进行查找和翻译。
比如,上文手册案例中多次使用了robustness,如果前半部分翻译为“鲁棒性”,而另外一些地方翻译为“稳健性”,就造成了术语的前后不一致,会给读者造成困扰,影响产品的使用,甚至给公司品牌带来负面影响。术语表一旦翻译完成,还须送交客户进一步审阅,以确保译文真正符合客户的期望,甚至还要通过所属领域的专家( Subject MatterExpert,简称SME)的审核,才可最终进入术语数据库。在科技翻译项目中,术语入库之前,可以利用专业的a 具(TBX Validator、Xbench等)批量检查其有效性、重复性、一致性等问题。
3.术语库的创建
根据科技翻译的不同领域,结合术语管理工具的特点,术语库的创建可以在术语提取之前也可在术语提取之后。在创立术语库之前,首先要明确术语库的使用对象、使用范围、语言对、术语结构和项目属性等信息。以SDL Multiterm为例,译者可根据其术语库创建向导,快速完成术语库的创建T作。用此类工具创建的术语数据库一般都是稳定的关系型数据库,采用基于XML的结构化术语数据标准,由源语和目标语词条组成,每个词条都有默认的语法信息、定义、主题、客户和创建时间、日期等,所有相关信息都可编辑修改。创建术语库之后,通常需要对术语库做相关的属性设置,如项目客户、项目语言对、模版、创建日期、修改日期、创建人、字体、颜色、权限、管理、备份等内容。
通常提取m来的术语可导出为XLS文件,然后交给相关人员进行翻译。在完成所有的术语翻译后,需要将XLS表格转换为相应格式的术语文档,然后再导入已建术语库中。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也可将新发现的或者未提取出来的科技术语添加到术语库中,以备后续翻译所用。除此之外,一般的术语管理T具都支持制表符分割TXT和RTF文件、Access、ODBC数据源、Multiterm 5.5、TBX等格式的术语文件进行转换和共享,方便译者将前期项目中积累的术语资源导入科技翻译项目术语库中。
4.术语库的维护
术语库的维护工作主要包括如编辑、添加单个术语、批量添加术语、编辑定义术语、搜索重复术语、删除重复术语、删除单个术语、按照筛选条件批量删除术语等基本操作。在上例中,当其中的FRU产品(如FRU ultrasonic interferometer)停止开发,与此产品相关的术语库中的相关词条(以FRU开头的)需要设置为停用或废弃状态,直到删除,以确保翻译数据库中的术语不会造成干扰,并保持最新可用的状态。
科技翻译项目的经理或术语专员通常负有术语库更新及维护的职责。每个译员在翻译的过程中如果发现术语的选择或用法上存在问题,也应当及时反馈给项目经理,由后者对术语库进行修改,确保术语使用的一致性。术语的更新还涉及与客户方的沟通,如果客户方在翻译阶段对术语的翻译提出新的需求,则需及时更新术语库,并及时告知翻译项目组成员,以免信息的滞后造成术语翻译和使用的混乱。另外,如果翻译过程中遇到新的、未纳入术语库的术语,译员无法确定准确译法,也须以问询( Query)形式提交客户方进行确认,并最终更新到术语库中。
四 结语
对于科技翻译项目而言,有效的术语管理可以避免重复劳动,消除术语翻译过程中潜在的术语差异,降低目标语言文本中术语不一致的风险,从而提高文本的质量,确保翻译内容的准确性。Apple、HP、Johnson、Lionbridge、Microsoft、SAP、Sony、华为等国际化企业均部署了专业的术语管理系统,设置了术语专员岗位,以加强企业技术和产品国际化的术语管理工作,这种系统化的术语管理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术语翻译 第12篇
本文拟就词素翻译法为焦点论述其在中医名词术语翻译中的应用,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词素翻译法的定义及应用范围
词素是构成词的最小的有意义的单位。词素翻译就是利用英语中的词素(前缀、后缀、词根)和连接元音字母-o-、-i-、有时也用-u-连接,创造新词的一种翻译方法(李照国,1993)。比如electropuncture(电刺),acupoint(穴位),monoyin,monoyang(一阴,一阳)等词就是词素翻译法在中医翻译中的常见例子。
这一翻译法的提出解决了许多棘手的翻译问题,但任何一种方法都有一定的实用范围,如果译者对词素翻译法的技术要求及适用范围缺乏明确了解的话,容易形成滥用倾向,造成不良后果。下面简要地介绍一下“词素翻译法”的适用范围及要求。根据李照国(1997)的观点,“词素翻译法”的适用范围一般来说有以下两个方面:
1. 采用其他译法无法保证译语的简洁性。
中医用语的典型特征就是言简意赅,浓缩性强,一个重要的治疗方法或理论往往用两个或四个汉字即可完满地予以概括。但是这一特点在译语中却很难得以较好地体现。比如,中医常见概念“得气”,一般译为getting the acupuncture feeling,这个译文显得冗长,而且表达不清楚。“得气”指的是针感,在中医英语中,acu-已经专门用以表达“针刺”这一概念,而在英语中“感”也有一个固定的词素,即esthesia。将这二者结合在一起,就可以获得一个译语acuesthesia,即“得气”。
2. 采用其他译法无法保证译语的专业性。
严格来说,中医语言同样具有专业性,而且这种专业性是有层次性的。在翻译时,也理应在译语中保持其专业性。如何保持其专业性呢?基本的做法就是使译语尽量脱俗,尽量符合科技用语的表达习惯。下面以一组流行的中医名词术语译语为例来说明如何保证译语的专业性。
风秘constipation due to wind-evil,风痫epilepsy induced by wind-evil,湿泻diarrhea due to wetness-evil,湿毒toxic material produced by wetness-evil
“风”和“湿”译作wind和wetness,虽然在字面上与原文一一对应,但是在某种意义上失去了医学术语所应有的专业性和严肃性。如果使用“风”和“湿”的英语词素来翻译即可解决这一问题。
英语中“风”的词素是anem/o,在表示“由风(邪)所致”这个意思时,可以在anem/o之后加上词缀-genous,从而获得一个新词anemogenous(即“由风所引起的”)。从语义上看,anemogenous与“风”是对等的;从形式上看,anemogenous具有较强的专业色彩;从专业水平上看,anemogenous具有所指单一即运用局限这样一个专业化水准很好的特点,是一个理想的译语。
通过这样词素的转化,我们就可以比较容易地翻译一系列的相关术语。例如:
风秘anemogenous constipation,风痫anemogenous epilepsy induced,风痢anemogenous dysentery,风眩anemogenous dizziness
由上例可以看出,词素翻译不但大大提高了译语的专业化水平,而且使译语显得更加简洁。
类似的,英语中“湿”的词素是hygr/o,在表示“由湿(邪)所致”这一意思时,可以在hygr/o之后加上词缀-genous,从而获得一个新词hygrogenous,(即“由湿所致的”)。同理,相关的中医名词可以译为:
湿泻hygrogenous diarrhea,湿毒hygrogenous toxicity,湿咳hygrogenous cough,湿病hygrogenous diseases
当“风”、“湿”结合在一起时,以上翻译方法同样有效。比如,中医中常说的“风湿头痛”、“风湿腰痛”一般翻译成:
headache due to wind-wetness evil
lumbago due to wind-wetness evil
这样的译语不但专业性差,而且词形冗长。根据前面对“风”、“湿”的翻译,这里的“风湿”可以译作anemohygrogenous。那么,上面的两个术语分别可以译为:
anemohygrogenous headache
anemohygrogenous lumbago
类似的,“风热”可以译为anemopyrogenous,与其相关的一些术语可以做如下处理:
风热牙疳anemopyrogenous gingivitis,风热头痛anemopyrogenous headache,风热耳聋anemopyrogenous deafness,风热咳嗽anemopyrogenous cough,风热眩晕anemopyrogenous vertigo,风热腰痛anemopyrogenous lumbago,风热麻痹anemopyrogenous sorethroat
二、词素翻译法的优势
结合以上诸例,下面谈谈词素翻译法的优势。
根据刁骧、胡幼平(2006)的研究,词素翻译法的优势可以概括为以下六条(笔者引用时稍作增删):
1. 简洁。
中医用语的突出特点就是简明扼要,译名理所应当也要保持这一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译名的信息密度。
2. 专业化。
运用词素翻译法来翻译中医术语,会创造出一些符合西方社会规范的专业术语,有利于中医在世界范围的传播。
3. 规范化。
中医名词术语规范化涉及中国语言学、中医理论、比较认识论、西方语言学和认识论、临床医学等五个方面,因此,术语规范化有着重要的意义。采用词素翻译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译语的混乱程度,不失为统一中医译语的方法之一。
4. 交际性强。
虽然词素翻译法用于中医翻译会产生大量的新词,但因其构词的基本单位——词素是为目标语读者所熟知的,即便有少量特有的“中医词素”,选用的也都是已被西方读者所广泛接受和认同的,加之上下语境的结合,理解其意思并不困难。较之上面提到的wind等传统译法,其交际功能的优势还是十分明显的。
5. 便于掌握。
前文已提到医学英语词素的构词能力十分之强,据统计,掌握大约200个常用词素或结合型之后,不用借助词典,就可以理解一般的医学术语。因而,对于目标语读者来说,掌握了中医翻译中的常用词素,理解大部分中医词汇也就易如反掌了。
6. 便于检索。
由于采用词素翻译法的译语与西医名词术语的吻合度更高,因而在检索时检出率更高,这无疑是有利于中医药的对外交流与发展的。目前,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辑的“Medical Subject Headings(Me SH)”中已经建有中医学主题词表,但其收录的词条只有“针灸、阴阳、气”等极少的中医药词汇,急需扩大与完善。词素翻译法以其简洁、专业、易统一,与西医术语吻合度高的优势,有望成为建立英文版中医药主题词表的主要手段之一。
三、词素翻译法的局限性
需要说明的是,类似“风”、“湿”、“热”这类中医术语或概念的针对性比较强,经过深层次的语义分析,借助英语词素的知识,可以创造出相应的英语词汇来表达其意义,但使用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尺度,不可滥用。实际上,词素翻译法也并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超出了一定范围,词素翻译法也会变得无能为力。这个范围需要译者灵活把握。
在中医名词术语翻译的广阔领域中,词素翻译法无疑有积极的意义,但是这个方法对译者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译者首先要精通医学外语;需要具有一定的语言学和翻译学的知识;需要掌握中医基本理论;需要具有扎实的中医古文基础;熟悉中国古代哲学;最好还要了解西医的理论和疗法。惟其如此,才能胜任中医翻译的工作,把中医的精髓翻译、介绍到其他国家去。即使如此,译文的实际效果还要接受目标语读者的检验。中医走向世界任重道远,需要一代代人不懈地努力。
摘要:文章简要探讨了中医名词术语翻译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而提出了一种行之有效的中医名词术语翻译的方法——词素翻译法。介绍了词素翻译法的定义后,结合“风”、“湿”、“热”等三个常用的中医用语的翻译,详细地演示了如何运用词素翻译法进行翻译。最后,又探讨了词素翻译法的优势和局限性,以期对这方面的研究者有所启发。
关键词:中医名词术语,词素翻译法,翻译
参考文献
[1]李照国.中医翻译导论[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151-154.
[2]李照国.中医英语翻译技巧[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
[3]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