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危险性范文(精选10篇)
社会危险性 第1篇
一、刑法与危险社会关系分析
从国外刑法形成经验来看, 其法益保护主要是倾向独立犯罪处罚。如德国特别关注抽象危险犯, 它是一种较好地刑法预防手段, 其主要条例有:煽动民众犯罪、鼓吹暴力、赞同犯罪等。分析刑法与危险社会关系, 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一) 独立犯罪的刑法判定
判定独立犯罪的情况主要针对危险犯, 即以法益侵害为基础, 并构成犯罪要件事实[1], 主要可以分为抽象和具体两种类型。从抽象危险犯的角度分析, 其发生的危险结果无法构成犯罪要件, 一般来说, 抽象危险犯属于立法者本身动机;从具体危险犯角度分析, 其主要是指构成要件造成具体侵害的一种犯罪类型, 如放火罪等。两者本质没有差别, 其主要区别在于:具体危险犯对社会已经造成危害, 而抽象危险犯对法益对象并没有发生现实威胁, 但存在一定发生机率。如目前国内酒醉驾驶、无证驾驶等现象较多, 很多学者将这类现象与刑法相联系, 建议将此类现象归为危险犯, 保障人们生命安全。从以上分析可知, 我国也正在加快研究刑法与危险的关系, 关注法益保护, 并将其不断提前, 使得抽象危险犯的刑法判定法则越来越细致。
(二) 规定犯罪构成, 处罚侵害结果行为
处罚具体侵害行为, 其形态主要包括中止犯:即侵害行为被罪犯自动放弃[2];预备犯:即罪犯准备好侵害某种法益的工具和行为, 在实施前被侦破;未遂犯:即罪犯已经着手实施侵害行动, 但受到其他外界因素影响而没有得逞的侵害行为。在我国, 对于某一类严重侵害犯罪行为, 即便其没有实行或处于预备阶段, 仍然要进行相应处罚。
二、谦抑原则概念及重要性
谦抑原则主要发源于罗马, 壮大于英国, 其主要内容包括片段性、补充性。基于片段性角度分析, 刑法不能全面保护人们法益, 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在条例规定中, 刑法无法处罚所有对法益侵害的行为, 只能选择部分重点保护对象, 如人们生命安全等, 只要威胁到生命安全, 不管是哪种形态的攻击, 都将受到刑法的制裁。但对于侵害财产等法益时, 根据片段性内同可知, 只处罚故意侵害类;基于补充性角度分析[3], 它主要是指现有刑法无法满足法益保护需求时, 可以适当借助其他形式。将谦抑原则运用于刑法制定过程, 主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 基于立法角度
基于法益角度, 既可以判定为犯罪行为又可以不判定为犯罪行为时, 在刑法中不能归为犯罪范围;基于规定刑法轻重角度分析, 当无法较好地区分刑法定刑时, 可以不规定重法定型;遇到减轻处罚的情况时, 可以做出专门处理。如我国人大代表会议准备将鉴定胎儿性别加入刑法, 但多数代表意见分歧大, 因此, 该规定没有出现在刑法条例中。
(二) 基于司法角度
从谦抑原则的角度分析, 对于可以捕或可以不捕的情况, 应选择不捕;对于可以上诉或可以不上诉的情况, 应选择不上诉;对于可以重判或可以不重判的情况, 应选择不重判。将谦抑原则运用于实际审查过程, 必须注重两者间协调性, 如我国目前实行的暂缓起诉、死刑延缓执行等。但也存在部门漠视谦抑原则的现象, 必须引起检察机关的重视, 并加大对其整治力度, 确保刑法谦抑原则的顺利执行。
三、协调危险社会和刑法谦抑原则
谦抑原则在刑法中过程中要求缩小侵害行为范围, 在可以不用刑罚的前提下, 应尽量不使用, 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权。协调危险社会和刑法谦抑原则, 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一是注重早期化法益保护, 考虑其具体入罪问题, 在危险社会中, 存在很多未知风险, 因此, 在风险没有发生之前就利用谦抑原则对其进行相应的惩罚规定, 如酒驾等, 可以适当在刑法中添加酒驾条例, 减少酒驾对公共安全的威胁力度;二是将犯罪形态与谦抑原则相联系, 将中止犯、预备犯和未遂犯等具体形态有机融合, 合理扩大其范围, 更好地保护法益权利。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在提升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社会危险, 对人们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造成一定影响。在这种时代背景下, 保护人们基本利益的刑法应运而生, 本文重点分析刑法中的谦抑原则, 以期达到协调危险社会和刑法的关系目的。
关键词:危险社会,刑法,谦抑原则
参考文献
[1]崔志伟.风险刑法观视阙下抽象危险犯之检视与重释——从危险驾驶罪及其扩张化切入[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 04:88-96+112.
[2]崔志伟.风险刑法观视阙下抽象危险犯之检视与重释——从危险驾驶罪及其扩张化切入[J].福建法学, 2015, 03:21-30.
小班社会优秀教案《不玩危险物品》 第2篇
一、活动目标:
1、了解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危险,如:火、电、刀等。
2、知道不能随意触碰危险物品,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
二、活动准备:
PPT课件:不玩危险物品。
三、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了解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危险,如:火、电、刀等。
活动难点:知道不能随意触碰危险物品,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
四、活动过程:
1、观看课件图3,通过谈话引出主题活动。
教师:小朋友,你们看,阿姨的手怎么了?
教师:阿姨为什么要绑着绷带?
教师:阿姨在家,用菜刀时,不小心把手割破了。
教师小结:我们小朋友在家不能玩菜刀,刀是很危险的东西。
2、观看课件图4,引导幼儿说说身边有哪些东西是危险的,不能玩的。
教师小结:生活中有许多东西是危险的,如:打火机、火柴、电器的插孔、药品等,不一定小心就会让我们受伤,所以小朋友们一定要小心,在家不能玩危险的物品。
3、观看课件图5―图11,让幼儿议一议图中小朋友的做法对不对?
4、观看课件图12,请幼儿说说哪些地方是危险的,要特别小心,不能去玩。
5、观看课件13,让幼儿认识匪警:110火警:119急救:120。
6、初步认识常见的安全标记,欣赏儿歌《火灾来》、交通安全歌》和《地震自救歌》。
五、活动反思:
孩子年龄小,对任何事物都特别感兴趣,不管是否有危险,都会去摸索。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的发生幼儿划破扎伤身体等。如何让幼儿远离危险且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特进行“不玩危险的`物品”的活动,让幼儿躲开危险,远离危险。
这活动我共分五方面来进行教学,首先让幼儿观察、认识安全标记。了解它的特征和意义。因为幼儿本身就有一定的认识基础,而且对这些标志比较感兴趣,所以课堂秩序还是很好的。
在翻开活动用书时,幼儿都能积极的举手告诉我书上图片描述的是什么,从这里可以看出幼儿对于这些危险物品还是有一定的危险意识;并对它们造成的后果也是比较了解的,大多数的幼儿一次就把所有物品的用途都说出来了,但是对于他们的共同之处幼儿的回答就不太完整,虽然知道但是不能用一个较好的词语来进行概括,从这里我发现我班幼儿在语言发展方面,词汇还是不够丰富需要加强。
幼儿对“为什么这些东西是危险物品”,不太了解,有的幼儿说“本来就是这样的”有的说“因为它会个给人和事物造成伤害”因此,在我讲了以后幼儿就有了一种恍然大捂的神情,感到很高兴,还不时和边上的同伴那进行交流。课堂的气氛一下字就活跃了起来。
在第四个环节中主要让幼儿自己分辨哪些东西是危险的物品,不能吃也不能玩的。幼儿都积极的举手发言回答,总体来说幼儿的知识经验还是较丰富的,有些我也没有马上想到,但是幼儿一下子就联想到了,还对我说了很多发生在他们自己或者周围人身上的一些有关于这些危险物品造成的伤害,从中不难看出现在的幼儿知识面还是比较广的,他们都能对这些事情做出自己的评价,并进行分析,了危险物品对人的伤害
最后一个环节,幼儿积极讨论其他孩子的回答是否正确。孩子们都非常喜欢这样的谈话方式,课堂的气氛非常热烈。当中有的幼儿说的不够准确,或语言表达不清楚的,其他幼儿还会进行指正,从这里可以看出幼儿已经基本掌握了对危险物品的认识和造成的严重性,活动的目标基本达到了!
缺少批评的社会最危险 第3篇
近年来,一个非常明显的社会发展趋势就是,公众越来越积极地在公共平台参与和讨论公共事件,因为公共服务缺位、越位导致的公共危机,往往成为民众发表意见和批评的导火索。从去年的“7·23动车事故”到一些地方出现的“萝卜招聘”,从前阵的什邡事件到天津大火,只要涉及到公共利益,无论安全、腐败、环保、城市应急,都会成为民众热议的焦点,而其中暴露的问题也极易导致各方的质疑和批评。尤其是当下正在发生的对北京暴雨的质疑与批评,直指当地政府预防不周、应急不当、救援不力,及公布遇难者名单的拖沓。那么,一方执政者究竟应该如何看待这些逆耳的声音、如何对待这些犀利的质疑和批评呢?
如果说如何面对批评是一种技术动作,那么认清这个时代的趋势潮流,就是做出正确技术动作的价值基础。
这是一个批评普遍存在的时代,这又是一个批评充满风险的时代;这是一个无法阻遏批评表达的时代,这又是一个越阻遏批评越容易埋下隐患的时代。
因为贫富差距、官员腐败和公共服务不到位等多种因素,“放下碗骂娘”的批评就必然普遍,尤其借助日新月异新媒体的发展,拇指键盘式表达更容易让直言不讳成为一种普遍存在,这是转型社会的正常现象,因为权力还没有受到有效的制度监督,合理的批评就很容易因言获罪而充满风险。但在这个时代,任何力量都无法阻遏批评,因为权利意识的觉醒使得表达成为一种内心最自然的欲望,而新技术的发展使得批评插上了无数翅膀,越是阻遏越容易让内心的怨气因无法发泄而更加积聚不满,整个社会反而像一个越吹越大的气球。
批评是任何时代都杜绝不了的客观现实,它作为一种人的情感表达,就像吃饭喝水一样普遍而自然。古人曾对如何对待它做过很多尝试。
春秋时期的郑国在晋楚大国的夹层里,实现其长期小而不弱、弱而不倒奇迹的,是因为一个叫子产的重臣。子产在历史上最为美不胜书的就是他对批评的包容。郑国曾有民众讨论公共事务的场所叫乡校,常有国人指点江山、针砭时弊,有官员就极其不满,打算将乡校一关了之,以便落得个耳根清净。可子产却认为:“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其实也就是那些老话: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正因为如此,小小的郑国人才辈出,各类人才都能人尽其才、各显其能,游刃有余地周旋于大国之间而屹立不倒。
说到这里,其实道理再明显不过了。对于一个人而言,人无完人,自身必然有难以发觉的缺点,而批评就好像那个指出你缺点的人,就是照出你脸上污点的镜子,让你意识到问题的根本是让你以更加光彩的形象示人,对于一个政府或者官员而言,道理亦然。尤其对于后者,他们在宪法意义上是民众的公仆,是为人民服务的,而作为主人的公众完全有权利对政府及官员的不作为、乱作为提出意见和批评,这是现代社会基本的文明规则,也是一个社会正常健康运行的政治常识。
批评和赞扬一样,都是民众表达权利的一种体现,如果只是一味地让赞扬成为高高飘扬的旗帜,而让批评成为露头就打的老鼠,不仅是对政治文明的践踏,也将会阻遏社会蓬勃发展向上的生机,人人自危、人人不敢说真话实话、人人都在恐惧中说着言不由衷的谎言,何来创新、何来竞争、何来尊严、何来以人为本?
社会危险性 第4篇
社会源危险废物的回收处理有以下方式:( 1)政府组织回收。天津市2011 年举办 “绿色津城我们在行动”节能灯( 荧光灯的一种) 以旧换新活动,两天共回收废旧节能灯6000 只,北京、深圳等地也举行过类似的活动,但都是短期活动,未形成长期回收机制。( 2) 生产商回收。2011 年飞利浦、欧普等灯具生产商在上海市社区、街道、灯饰城内设立节能灯回收箱,用于回收废旧节能灯,但是由于回收和处理费用高,仅有少量企业效仿,未形成规模效应。 ( 3) 专业回收企业回收。苏州市设立近300个回收点回收废旧电池,但主动来卖电池的居民并不多。据调查,中国每年产生的废铅蓄电池数量超过260 万吨,正规回收的比例却不到30%[1],个体商贩通过抬高价格,争夺货源,以致正规回收企业货源不足。( 4) 销售商回收。多数汽车、电瓶车销售维修店都回收废电池,但回收的废电池并未全部得到正规处理,很多被个体商贩收购。 ( 5) 个体商贩回收。据统计我国废旧铅酸蓄电池回收量中,个体商贩占50% —60%[1]。个体商贩提取废物中有残值的材料,对无价值废物随意丢弃或填埋,严重污染了环境。( 6) 随意丢弃。人们对危险废物缺乏了解,对随意丢弃的危害性知之甚少,加之回收渠道不明确,随意丢弃现象严重。通士达公司年销2 亿只节能灯,回收回来的废旧节能灯却只有1000 万只[2]。据测算,每只节能灯的含汞量约为0. 5 毫克,渗入地下会污染约180 吨水及周围土壤,一旦破碎,瞬时可使周围空气汞浓度超标百倍[3]。因此,加强社会源危险废物的管理,对改善水、大气和生态环境质量,维护人体健康有着重要意义,如何对社会源危险废物进行规划管理,是一个现实且急需解决的问题。
我国社会源危险废物回收效果不理想主要有以下原因: ( 1) 缺乏补偿机制。老百姓希望通过回收危险废物得到一定补偿,回收企业要承担回收费和无害化处理费,没有政府补偿,难以形成持久机制。( 2) 回收处理成本高。社会源危险废物分布分散,运输条件苛刻,无害化处理费用高,回收残值低,多数企业对这类废物回收意愿低。 ( 3) 缺乏有效回收体系,很多居民想把危险废物交给正规处理商,却无处可送,只能将危险废物当作普通生活垃圾处理。( 4) 法律机制不健全。我国针对危险废物的回收利用出台了一些法规,但缺乏统一管理、具体实施措施和强制性规定,导致正规回收体系和网络迟迟未能建立。 ( 5) 居民回收意识薄弱。调查显示,很多居民不清楚废荧光灯、废温度计、废血压计、废镍镉电池等为危险废物,一般都将其作为普通垃圾扔进垃圾桶。
近年来国内外一些文献致力于危险废物管理的研究。周俐萍[4]比较了中美固体危险废物的来源、管理主体、法案和管理政策,并对我国危险废物管理献言献策; 熊善高等[5]研究了英国危险废物管理中的无害化、决策树和时间表策略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王琪[6]分析了我国危险废物产生和处理现状,指出防治法规和监管方面的不足,对我国危险废物管理提出建议; A. K. Nema等[7]分析了危险废物处理系统,包括处理技术、处理地点和运输路径,通过区域规划降低处理成本和风险; Sheu J - B[8]探讨了危险废物逆向物流管理,包括收集、运输和处理系统; Lei Li等[9]基于覆盖选址模型,研究工业危险废物的回收和处理,并选择工业区做实证分析;Funda Samanlioglu[10]以总成本和风险最小为原则,利用多目标定位—路线优化模型选择处理中心位置。以上文献侧重于工业危险废物的研究,对社会源危险废物提及甚少,工业危险废物管理采用产生者责任延伸制,而社会源危险废物的产生者难以明确,需要政府引导管理。
另一些文献研究了逆向物流中的激励问题,余福茂等[11]分析了电子废物回收决策模型及不同模式的优势,并提出建议措施; 周永圣等[12]探讨了几乎无残值产品的回收模式,对比协同回收与分散回收的差异; 王文宾、达庆利[13,14]研究了有无奖惩机制下逆向供应链决策模型及奖惩力度对回收效果的影响; 王高玲等[15]分析了过期药品回收现状,构建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博弈模型并提出策略。
这些文献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很少有文献针对社会源危险废物的特点提出合理的回收模式,本文分析了在政府补贴机制引导下的四种回收处理模式: 生产商回收模式、销售商回收模式、第三方回收模式和处理商回收模式,计算最优参数,探索最佳模式。
1 基本假设与变量定义
参与社会源危险废物回收处理的行为主体有生产商,销售商,消费者,第三方,处理商,本文考虑四种回收处理模式,生产商回收模式( M -Mode) 、销售商回收模式( S - Mode) 、第三方回收模式( T - Mode) 和处理商回收模式( D - Mode) 。
1. 1 基本假设
( 1) 政府对社会源危险废物的回收和处理不征税,同时对回收和处理分别给予相应补贴。 ( 2) 社会源危险废物可由生产商、销售商、第三方或处理商回收,由正规处理商统一处理,处理商向回收商征收处理费。( 3) 回收商向消费者支付回收费,向处理商支付处理费。 ( 4) 不同回收主体的回收成本相同。( 5) 四种模式下回收的危险废物全部由正规处理商处理。
1. 2 变量定义
Q为j模式下产品的需求量,Q = α - βP',α 为市场最大需求量,β 为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系数,且 α > 0,β > 0; P'为j模式下单位零售价格; P'为j模式下单位批发价格; 为单位生产成本; 为单位销售成本; ε 为企业所得税。
G为j模式下的回收量,G = a + b P',a是消费者无偿返还的数量,消费者环保意识越高,无偿返还量越高,b为消费者对回收价格的敏感系数,且a > 0,b > 0,Q > G; P为j模式下单位回收价格; 为回收商的单位经营成本; 为处理商向回收商收取的单位处理费; 为处理商投入的单位处理费,所有社会源危险废物都需要投入一定的处理费; P'为处理后的残值,假设有残值的比例为 φ; C'为无害化处理费,无害化处理的比例为1 - φ; S'为单位回收补贴; S为单位处理补贴; S为单位回收处理补贴,S = S + S; S为政府支出的总费用,S = G ( S' + S') ; 为回收率,R = G/Q。
2 模型构建与求解
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生产商是价格的制定者,销售商是跟随者,生产商在制定批发价格时,会预料到销售商的可能反应,销售商基于批发价格制定零售价格。在社会源危险废物的回收处理过程中,处理商是价格的制定者,回收商是价格的追随者,回收商根据处理商制定的处理价格及政府补贴,制定回收价格。批发价格P和零售价格P,处理价和回收价格P之间构成了Stackelberg博弈关系,彼此通过设定价格实现最大利润。
2. 1 生产商回收模式( M - Mode)
生产商回收模式流程图如图1 所示,生产商负责回收,回收的危险废物全部交给处理商处理。生产商收益由生产利润、回收补贴,减去支付给消费者的回收费用、回收经营成本、支付给处理商的处理费用构成,∏ = ( 1 - ε) ( P' - C') Q + ( S' - P'- C' - P) G,生产商的决策变量为批发价格P',回收价格P'; 销售商收益来源于销售利润, = ( 1 -ε) ( P' - P' - ,销售商的决策变量为零售价格P';处理商收益由政府处理补贴、向回收商收取的处理费、部分危险废物的残值,减去处理费、无害化处理费构成,∏' = [S + P + Pφ - C' - C' ( 1 - φ)G'],处理商的决策变量为收取的处理费P; 消费者收益来源于出售的危险废物,∏' = P'G'。
销售商为实现利润最大化,需要满足生产商为实现利润最大化,需要满足处理商为实现利润最大化,需要满足
2. 2 销售商回收模式( S - Mode)
生产商收益为∏' = ( 1 - ε) [P121m - ,决策变量为批发价格P; 销售商收益为∏' = ( 1 - ε) ( P' - P'- + ( S' - P' - P' - C') ,决策变量为零售价格P,回收价格P; 处理商收益为∏ = [Pφ - C ( 1 - φ) - C' +S' + P'] G,决策变量为收取的处理费P。
2. 3 第三方回收模式( T - Mode)
生产商收益为∏' = ( 1 - ε' ( P - ,决策变量为批发价格P; 销售商收益为∏ = ( 1 - ε) ( P - P -,决策变量为零售价格P; 第三方收益为∏' = ( S -P - P - C) ; 决策变量为回收价格P; 处理商收益为∏ = [Pφ - C ( 1 - φ)- C + S + P] G,决策变量为收取的处理费P。
2. 4 处理商回收模式( D - Mode)
生产商收益为∏ = ( 1 - ε' ( P - ,决策变量为批发价格P; 销售商收益为∏ = ( 1 - ε) ( P - P - ,决策变量为零售价格P; 处理商收益为∏ = [Pφ - C ( 1 -φ) - C + S + S - P - C] G,决策变量为回收价格P。
四种模式下求解结果见表1。表1 中H = + Pφ- C ( 1 - φ) - C - C,W = α - ( ) β。
3 比较分析
3. 1 参数比较
1、四种模式下的市场需求量Q,销售价格P相同,表明产品的市场需求量、零售价格与回收处理模式无关。
2、若单位补贴额度S一定,则回收率R、各主体收益∏与回收补贴S、处理补贴S在S中的份额无关,表明政府单位补贴固定时,回收率、各主体收益与补贴分配比例无关。
3、处理商回收模式下,回收价格和回收率最高,其他三种模式下,回收价格和回收率相同。
3. 2 算例分析
比较相同参数不同模式下政府补贴对回收价格、回收率的影响。因回收率大于0 小于1,在M/S /T模式下,求得( 1 - φ)+ + C - Pφ < S < ( α - ( C+ C) β - a) / b + C ( 1 - φ)+ + C - Pφ; 在D模式下,求得C ( 1 - φ)+ + C - Pφ < S < ( 0. 5 ( α- ( C + C) β) - a) / b + C ( 1 - φ) + + C - Pφ。
设某社会源危险废物的有关参数为 α = 200,β =0. 2,a = 0,b = 4,C' = 40,C' = 30,C' = 5,P = 20,C= 20,φ = 0. 2,为保证0 < R < 1,在M / S / T模式下要求33 < S <79. 5,在D模式下要求33 < S <56. 25。如图2 - 3 所示,D模式下回收价格和回收率高于其他三种模式; 回收价格和回收率随政府补贴的增加而增加。因此政府应鼓励正规处理商负责回收、处理,并在一定范围内调整补贴金额引导回收。
4 建议措施
我国尚未形成完善的社会源危险废物的回收处理体系,回收处理的监管也存在诸多问题。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 1) 推广财政补贴。政府应建立 “有偿”回收机制,以提高居民回收的积极性,对正规回收处理企业给予经济补贴,可以通过税收政策等经济杠杆对企业给予优惠,从单纯依靠政府公共支出向多元化费用分担模式转变。
( 2) 降低回收处理成本。政府对正规回收处理企业给予更多优惠和扶助,提升正规企业竞争力;激励和支持企业研发新技术,提升危险废物的回收再利用率,实现变废为宝; 加强环境监管,淘汰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
( 3) 完善回收处理体系。鼓励正规处理企业回收处理社会源危险废物,建立灵活多样的回收方式,在小区、公交车站等区域设置危险废物回收点,方便居民投递; 建立网络、电话回收平台,方便居民预约回收人员上门回收。
( 4) 健全法制机制。对危险废物回收处理企业实行许可证制度,实行统一管理,归口收购; 健全完善社会源危险废物回收、存储、运输、处理全过程的法律法规和相关细则,并加大执法和监管力度,严厉惩处违法行为。
( 5) 提升居民意识。加大对居民的宣传力度,通过主流媒体、社区宣传、校园宣传、知识讲座、公益活动等形式,使居民普遍认识到危险废物的危害,通过正确引导,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与科学处理意识。
5 结语
社会危险性 第5篇
活动目标
1、了解日常声中存在的危险,如火、电、刀等。
2、知道不能随意触碰危险物品,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
3、遵守社会行为规则,不做“禁止”的事。
4、乐意大胆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
活动准备
1、兔娃娃(手上包着绷带)布偶一个,自制安全警示若干。
2、幼儿用书。
3、挂图。
活动过程
1、通过谈话引出主题活动。
教师:小朋友,今天我们班里来了一位小客人,你们看是谁呀?我们和他打个招呼,好吗?(如:小兔,你好!欢迎你来我们班做客。)。(出示小兔受伤的手):小兔的手怎么啦?我们一起来问一问他吧。(如:小兔,你的手怎么啦?为什么要绑着绷带?)另一名教师扮演小兔回答:昨天妈妈不在家,我自己在家里玩菜刀,不小心把手割破了。
教师请幼儿讨论小兔这样做对不对。
教师小结:小兔自己在家玩菜刀太危险了,手割破了,流了很多血,幸好妈妈及时把他送到医院。小朋友,刀是很危险的东西,不能玩。
2、结合幼儿用书《不玩危险物品》,找一找还有哪些东西是危险的,不能玩的。
教师小结:生活中有许多东西是很危险的.,如打火机、火柴、电器的插孔、药品等,一不小心就会让我们受伤,所以小朋友们一定要小心,在家不能玩危险的物品。
3、请幼儿说说家里或公园里还有哪些地方是危险的,要特别小心,不能去玩。
活动反思:
孩子年龄小,对任何事物都特别感兴趣,不管是否有危险,都会去摸索。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的发生幼儿划破扎伤身体等。如何让幼儿远离危险且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特进行“不玩危险的物品”的活动,让幼儿躲开危险,远离危险。
这活动我共分五方面来进行教学,首先让幼儿观察、认识安全标记。了解它的特征和意义。因为幼儿本身就有一定的认识基础,而且对这些标志比较感兴趣,所以课堂秩序还是很好的。
在翻开活动用书时,幼儿都能积极的举手告诉我书上图片描述的是什么,从这里可以看出幼儿对于这些危险物品还是有一定的危险意识;并对它们造成的后果也是比较了解的,大多数的幼儿一次就把所有物品的用途都说出来了,但是对于他们的共同之处幼儿的回答就不太完整,虽然知道但是不能用一个较好的词语来进行概括,从这里我发现我班幼儿在语言发展方面,词汇还是不够丰富需要加强。
社会危险性 第6篇
2014年5月7日,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第13号公告, 《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个人可接受风险标准和社会可接受风险标准 (试行) 》 (以下简称《可接受风险标准》) 已经2014年4月22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 现予以公布。《可接受风险标准》用于确定陆上危险化学品企业新建、改建、扩建和在役生产、储存装置的外部安全防护距离。其中, 包括我国个人可接受风险标准值表和我国社会可接受风险标准图, 附录给出了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外部安全防护距离推荐方法。
室内火灾危险性分析 第7篇
1 建立模型
火灾过程中火焰蔓延和烟气流动状态采用低马赫数的N-S方程描述, 燃烧模型采用基于无限快速反应的混合分数模型, 可燃物与氧气为一步不可逆完全反应。气体的辐射波谱是连续的, 因此气体可作灰体假设。固体表面均为热边界条件。
着火房间尺寸为3.6 m2.4 m2.4 m, 门开口尺寸为0.8 m2 m, 火源采用正方形柴油油池火, 尺寸为0.4 m0.4 m, 分别设置在1~6的位置上。在火源上方及侧壁附近设置火场性质记录点以记录该点的温度、气体浓度等参数。计算网格大小采用0.05 m, 为便于说明, 建立如图1的计算场景。
2 计算结果及分析
2.1 温度及氧气体积分数变化
图2、图3是60 s时火源在不同位置时y=0.25截面上温度和氧气体积分数的变化规律。1.5 m高度是人眼的特征高度, 所以以此高度为界线对室内上下两部分的温度变化进行分析。从图中看出, 随着高度的增加, 烟气层温度升高, 氧气体积分数下降。在1.5 m以下, 火源在F5、F6时烟气层温度高于其他位置, 氧气体积分数低于其他位置;在1.5 m以上, 火源在F5、F6时的烟气温度和氧气体积分数的变化规律正好相反。主要是由于火源设置在F5、F6时, 离开口较近, 受通风的影响较大, 火焰对周围空气的卷吸作用较强烈。由于湍流扰动的影响, 上部热烟气进入下部空间, 造成下部空间的温度升高, 氧气体积分数下降;而在1.5 m以上高度空间, 由于卷吸作用, 大量冷空气进入上部空间, 热烟气的高温与冷空气的低温相互作用, 使空间上部温度分布均匀, 而且温度相对较低。
为进一步分析火源在不同位置时火焰对空气的卷吸作用, 以火源在F2、F5及F6位置的情况为例, 对空间1.0 m和2.0 m截面高度的烟气流动速度分布进行分析, 如图4所示。
从1.0 m截面高度速度等值线的分布看出, 火源在F2位置时, 截面上速度分布较稳定, 只有火源上方速度较大, 其他位置速度很小;而火源在F5、F6时, 除火源位置外, 整个截面上的速度在0.2~0.8 m/s区间分布, 速度变化范围较大, 呈现不均匀状态。由此可见, 火源在F5、F6时, 燃烧受开口通风影响较大, 火焰强烈的卷吸作用使下部流场湍流流动加强, 速度分布不稳定、变化较大, 因此造成下部烟气增加、温度升高、耗氧量增加 (造成下部氧气浓度迅速下降) 。同样, 从2.0 m截面高度的速度分布也可以看出, F5、F6上层热烟气受到冷空气影响较大, 速度分布扰动强烈。
2.2 烟气层高度变化
火灾发生时, 烟气层高度对人员逃生的影响很大。烟气层较高时, 人员比较容易逃离现场, 而当烟气层较低时, 烟气的高温容易灼伤人员, 且毒性气体容易使人窒息死亡。火灾发生时, 烟气上升到顶棚处, 形成顶棚射流并沿顶棚向远距离蔓延, 当遇到侧壁或障碍物时, 烟气会下沉, 达到一定厚度时, 烟气随下层空气回流, 造成侧壁附近烟气层下降较快, 烟气层较厚。图5是远离火源的侧壁附近y=0.25 m截面上7、9、11三个监测位置烟气层高度的变化规律。从图中看出, 烟气层高度的变化过程经历3个阶段。火灾发生初期, 烟气层迅速下降, 随着时间的增加, 烟气层高度进入缓慢下降阶段, 由于开口的存在, 烟气层高度会逐渐达到稳定状态。从图中烟气层高度的对比可以看出, 火源在F3时烟气层高度最高, 原因是F3处于门开口附近的角落, 受开口通风影响很小, 该处可以认为是外部空气进入室内后流动的死区, 火焰能够卷吸的空气量很少, 因此烟气体积生成率较小, 烟气层较薄;火源在F2、F4时, 烟气层高度比较接近, 当火源处于F5、F6位置时, 烟气层高度最低。由模拟结果分析得出:火源在F1、F3位置时, 火源燃烧属于墙角羽流燃烧形式, 烟气体积生成率较小;火源处于F2、F4时, 火源进行壁面羽流燃烧, 火焰卷吸的空气量与墙角羽流相比较多, 烟气层高度低于火源位于F1、F3位置时;F5、F6火源位置周围无障碍物, 属于自由羽流燃烧形式, 因此火焰卷吸空气量相对较多, 生成的烟气量较多, 烟气层高度最低。火源在F4、F5、F6位置时, 通过烟气层高度的对比看出, 沿着门开口径向方向, 火源与开口距离越小, 烟气层高度越低, 危险性越大。
3 结 论
使用FDS对单室内火源在不同位置时的火灾进行模拟, 分析火源在不同位置时烟气层的温度、氧气体积分数及烟气层高度的分布情况, 通过对模拟结果的分析, 得出以下结论:
(1) 随着高度的增加, 烟气温度升高, 氧气体积分数降低。在1.5 m高度以下, 火源在F5、F6位置时烟气层温度较高, 氧气的体积分数较低;1.5 m高度以上, 则情况相反。
(2) 火源在F5、F6位置时, 离开口较近, 卷吸大量空气生成较多烟气, 由于火焰卷吸扰动的影响, 部分热烟气进入下部空间, 造成下部空间温度较高, 同时部分冷空气进入上部热烟气层使上部温度低于其他位置。
(3) 属于墙角羽流燃烧形式的火源烟气层高度最高, 壁面羽流燃烧的火源烟气层较高, 自由羽流燃烧的火源烟气层高度最低。
(4) 在开口径向方向上分布的火源, 离开口越近, 烟气层高度越低, 火灾危险性越大。
摘要:利用FDS软件模拟火源在室内不同位置处火灾的危险性, 分析火源在不同位置时室内烟气层的温度、氧气体积分数及烟气层高度的变化规律。模拟结果表明:火源在门开口径向方向时, 室内1.5 m高度以下空间的烟气层温度较高, 氧气体积分数较低, 而1.5 m以上情况相反;火源位置距离开口越近, 烟气层高度越低, 危险性越大。
关键词:FDS,火源位置,烟气层,火灾危险性
参考文献
[1]张人杰, 麻柏坤, 张和平, 等.侧室-走廊初期火灾下烟气运动的模拟研究[J].火灾科学, 1995, 4 (2) :17-23.
[2]杨立中, 方廷勇, 冯文兴, 等.远离火源位置点烟气浓度变化规律的实验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 2004, 25 (4) :717-719.
[3]赵江平, 冯文兴, 武来喜.建筑火灾烟气中CO迁移规律的FDS模拟[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8, 18 (6) :16-20.
[4]张村峰, 霍然, 史聪灵, 等.不同类型火源下烟气在大空间内的充填特性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05, 24 (2) :153-155.
[5]尤飞, 周建军, 张昱春, 等.大空间建筑火灾中烟气层界面的一种判定[J].火灾科学, 2000, 9 (4) :58-65.
[6]陈颖.大空间建筑烟气控制的数值模拟研究[J].武警学院学报, 2007, 23 (2) :74-78.
[7]刘旭.不同火源位置对烟.痕迹影响的FDS模拟研究[J].武警学院学报, 2010, 26 (2) :80-83.
某液氨贮罐危险性分析 第8篇
液氨为化工生产中常用的原料或中间品, 常用于冷库、化肥、制药、塑料、合成纤维、石油精炼等行业[1]。某厂液氨贮罐的贮量为131.2吨, 依据《重大危险源辨识》 (GB18218-2000) 中重大危险源定义及判别方法的规定[2], 贮量远远大于临界量20吨, 已构成了重大危险源。根据该厂的具体情况分析, 当贮罐内温度或压力增大时, 若超过罐体强度极限, 可能发生超压爆炸。
2. 事故树分析过程
2.1 画出事故树图
液氨贮罐超压爆炸事故树图见图1。
2.2 求最小割集
该树的结构函数式为:
T=M1M6
最小割集是顶上事件发生的最低限度基本事件的集合。在事故树中, 有一个最小割集, 顶上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就有一种。通过最小割集分析, 可以掌握导致顶上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 进而掌握事故发生规律, 更好地寻求控制措施。事故树中最小割集越多, 顶上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 系统越危险。
此事故树的最小割集是:
(X2 X8 X7) 、 (X4 X8 X7) 、 (X2 X11) 、 (X6 X8 X7) 、 (X4 X11) 、 (X1 X11) 、 (X2 X13) 、 (X2 X10) 、 (X6 X11) 、 (X5 X11) 、 (X4 X13) 、 (X4 X10) 、 (X1 X13) 、 (X1 X10) 、 (X3 X13) 、 (X2 X14) 、 (X3 X10) 、 (X6 X13) 、 (X6 X10) 、 (X5 X13) 。
通过分析最小割集能直观地、概略地看出哪种事故发生后, 对系统危险性影响最大, 哪种稍次, 哪种可以忽略, 以及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故发生。该树有20个最小割集, 即有20条可能发生超压爆炸的途径, 说明超压爆炸是极易发生的。
2.3 最小径集
最小径集是顶上事件发生所必须的最低限度的基本事件的集合[4]。利用最小径集可选择控制事故的佳方案。直观而言, 一般以消除包含最小事件最少的最小径集中的基本原因事件最有利。
此事故树的最小径集是:
(X2 X4 X6 X1 X5 X3) 、 (X7 X11 X13 X10 X14 X12) 、 (X8X11 X13 X10 X14 X12 X9)
最小径集为顶上事件不发生所需的最低限度的径集, 只有3条且基本事件较多, 说明超压爆炸事故可控性不高。方案 (X1 X2 X3 X4 X5 X6) 说明确保泄压装置的安全可靠能防止压力的积聚, 是避免事故的首选方案。
2.3 求结构重要度
事故树的结构重要度:事故树是由众多基本事件构成的, 这些基本事件对顶上事件产生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 在制定安全防范措施时必须有个先后次序, 轻重缓急, 以便使系统达到经济、有效、安全的目的。结构重要度反映的是在不考虑基本事件发生概率的情况下, 事故树中各个基本事件对顶上事件的影响程度。该树在20个最小割集中, 结构重要度顺序为:
I (7) >I (1) =I (5) =I (3) >I (2) =I (4) =I (6) >I (10) =I (11) =I (13) =I (14) =I (12) >I (8) =I (9)
由重要度的排序可以看出, I (7) 引起液氨大量气化是结构重要度最大的基本事件;I (1) 、I (5) 、I (3) 是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 仅次于绝热不良。我们可以参照以上基本事件的结构重要度顺序采取防护措施, 加强控制, 防止顶上事件的发生。
3. 事故后果模拟分析过程
若液氨贮罐发生物理爆炸, 引起容器破裂, 此时容器内的高压气体大量冲出, 迅速扩散, 引起中毒。有毒物质泄漏后生成有毒蒸气云, 它在空气中飘移、扩散, 可能带来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环境污染。选用事故后果模拟分析法中的有毒液化气体容器破裂时的毒害区估算法, 通过定量的计算判断液氨储罐发生泄漏时的毒害区域。
3.1 计算过程
液氨气化气体质量为W为65600kg, 容器破裂前内介质温度为t取常温25℃, 液体介质比热为C为4.6kj/ (kg.℃) , 容器破裂时, 器内压力降至大气压, 处于过热状态的液化气温度迅速降至标准沸点t0 (单位:℃) , 得到此时全部液体所放出的热量。
设这些热量全部用于器内液体的蒸发, 它的汽化热q为1370 kj/kg, 得到其蒸发量。
液氨的分子量M为17, 则在沸点下蒸发蒸气的体积Vg为:
可求出其危险浓度下的有毒空气体积, 假设其危险浓度为C, 则有毒气体产生令人致死的有毒空气体积V为:
假设这些有毒空气以半球形向地面扩散, 则可求出有毒气体扩散半径为:
液氨吸入5-10min致死的浓度C1为0.5%, 运用上述公式4、公式5计算得到, 吸入5-10min令人致死的有毒空气体积为29596.94 m3, 吸入5-10min令人致死的有毒气体扩散半径R1为118.72 m。
3.3 结果分析
可见, 若发生液氨大面积泄漏时, 影响范围大, 应增加防止液氨迅速扩散的安全措施和制定有针对性的应急预案。可安装泄漏检测自动报警仪及高压喷淋装置, 一旦发生泄漏, 可有效控制大量液氨扩散, 为人员疏散争取时间, 减少事故损失。
4. 结论
(1) 对液氨超压爆炸事故进行了事故树分析, 计算了最小割集、最小径集及结构重要度, 从分析结果看, 安全阀、截止阀、液位计等附件的安全可靠对系统的安全性有重要影响。在日常的安全管理中, 应特别加以注意。
(2) 采用事故后果模拟分析法对液氨储罐泄漏情况进行了模拟分析, 当有80%液氨 (65.6t) 发生泄漏, 可形成5-10分钟使人中毒致死的有毒空气体积约为29596.94m3, 伤害区域半径可达118.72m。可见, 如发生大面积泄漏, 引起中毒时间短, 影响半径大。
摘要:采用事故树分析方法, 对某液氨贮罐的液氨超压爆炸危险性进行了事故树分析, 得到了20个最小割集、3个最小径集和结构重要度, 并得出有20条可能发生超压爆炸的途径, 以及绝热不良引起液氨大量气化是结构重要度最大的基本事件和事故发生的主要因素;同时, 采用事故后果模拟分析法对液氨储罐泄漏情况进行了模拟分析, 研究得出:当有80%液氨 (65.6t) 发生泄漏, 可形成5-10分钟使人中毒致死的有毒空气体积约为29596.94m3, 伤害区域半径可达118.72m。
关键词:液氨贮罐,危险性分析,安全对策
参考文献
[1]于仁光, 范军政.液氨储罐火灾爆炸危害的事故树法评价[J].安全生产技术论坛.安防技术安全管理者2005 (2) .
[2]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安全评价 (第3版) [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2005.
[3]张兆杰, 王发现, 曹志红, 等.压力容器安全技术[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 2001.
[4]王蒙蒙, 王小汀, 王栋.事故树中顶上事件发生概率的计算浅析[J].机械管理开发.2005. (4) 47-48.
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探讨 第9篇
关键词:地震PSA,地震危险性,一致危险性谱,不确定性
引言
2011年3月11日东日本大地震以及由此引起的海啸, 造成了福岛第一核电站7级核事故, 使人们认识到外部事件能对核电站造成严重的影响。福岛事故发生之后, 我国核安全当局对外部事件也倍加重视, 包括地震事件。国外地震事件对核电厂的影响评价工作开展的较早, 评价的方法也较为成熟, 评价方法主要有两种:地震裕量分析 (SMA) 和地震概率安全评价 (SPSA) 。地震危险性分析 (Seismic Hazard Analysis, SHA) 则是SPSA工作中的必须的、首要的工作, 本文将在研究美国SHA方法的基础上概括介绍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不确定性的处理和一致危险性谱 (Uniform Hazard Spectrum, UHS) , 并对危险性分析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1. 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
要对某一厂址的给定设施进行地震PSA, 最基本的前提是要得到厂址相关的地震危险性曲线, 地震危险性分析的目的正是得到地震危险性曲线。地震危险性曲线是指选定不同地震动参数 (加速度、速度等) 下的年超越频率。危害性曲线通常由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 (Probabilistic Seismic Hazard Analysis, PSHA) 方法[1]得到。地震危险性分析共包括4个步骤:震源特征和评价、地震重现、地面运动衰减关系和危险性曲线, 四个步骤之间的关系如图1[2]所示。
1.1 厂址附近震源的描述和评价
地震危险性分析中首先必须明确和定义厂址附近的特征, 其特征常用地震危险性模型中的参数来定义。震源的地震危险性模型中使用三种类型的震源:点源、线源和面源[1]。通常在实际的厂址地震危险性计算中, 把线源和面源离散为点源。断层或断层区域用线源来建模, 那些不能用断层很好的定义的震源区域, 通常使用面源来建模。对于线源或面源的地震活动性, 每单位长度或单位面积的平均地震发生率在整个震源内是一样的。震源对厂址的影响可以从多个方面来描述, 如地震活动性、震级和距离等。由于运动预测模型要求测量震源到厂址的距离, 那么必须描述和距离相关的参数的震源位置的空间不确定性[3]。
震源的描述通常用公式 (1) 表示的概率分布来表示:
r为震源到厂址的距离;fR (r) 为概率密度分布函数;rmin为震源到厂址的最短距离。
1.2 地震重现关系
实际的地震发生频率通常都是利用以往的地震信息来重现, 地震重现的目的是确定每个震源或震源区给定震级的年发生概率, 通常使用Gutenberg-Richter定理[4], 如公式 (2) :
其中, λm为震级mi的地震的年超越概率, 这里的震级是指矩震级MW;a和b通过震源活动的数据库的追溯获得。如果给定地震发生的震级的上下限, 即m0和mmax, 则, λm可以表示为公式 (3) 。
其中, V0为震级为下限m0时的再现率[2]。在这一公式中, 对下限的确定通常可以达成一致, 而对于上限通常是不确定的, 要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考虑取值。对于给定的m0和mmax, 则可以使用概率密度函数fM (m) 来定义震级M的发生概率, 如公式 (4) :
那么平均再现率可以表示为公式 (5)
1.3 地震动衰减关系
通常地震发生在位于厂址一定的距离, 经过土壤岩石等介质传播到厂址, 由于土壤岩石等能吸收一定的能量, 那么就形成了地震动的衰减。通常凭经验使用震级和距离的函数, 确定衰减关系。在美国, 对西部地震发生频率较为频繁, 则使用强震动记录来分析衰减关系, 对于中东部, 由于可使用的记录较少, 则使用随机模型来确定。衰减关系的函数形式反映了使用的衰减技术, 通常假设峰值震动参数是对数正态分布的, 那么则有公式 (6) 和公式 (7) :
其中, z’是中值震动参数;σlnz是参数lnz的标准偏离;Ci是衰减系数。g (s) 指和特定的震源类型的关系, g (site) 可以修改为反映特定厂址的土壤条件。对每个地震区, 震动参数的条件超越概率可以表示为公式 (8) :
其中, Ф为正态分布的累积分布函数。
1.4 危险性曲线
由以上的震源评价结果、重现关系和衰减关系, 如果只考虑震级和距离对厂址的影响, 那么地震动的年超越频率可以用公式 (9) 来描述:
其中, v (z) 是地震动参数水平z的年超越频率;λi (m0) 震区i内的阈值震级的平均年超越概率;fMi是震区i内的震级概率密度分布;fRi是介于震源i和厂址之间的距离的概率密度分布函数;P (Z>z|m, r) 是事件震级m距离厂址距离r处的地震动参数超过水平z的条件概率。假设地震震级低于下限值m0时地震没有危险性[5], 则可以统一考虑震级的上下限以及震源与厂址间的距离, 公式 (9) 可以简化为公式 (10) :
其中, fX (x) 是变量x的联合分布, 这里的变量x是指震级m和距离r。把所有震源的超越概率加起来, 就可以得到地震动的总的超越概率。由于震源区的复杂性、再现和衰减关系的经验不足, 通常用数值方式来近似计算。
危险性曲线通常用地震动参数 (如峰值地面加速度PGA或给定频率和阻尼比下的谱加速度Sa) , 的年超越概率来描述。结果曲线的表达形式有两种, 一种是纵坐标为年超越频率的对数, 横坐标也是地震动参数的对数, 即对数-对数形式;另一种是纵坐标为年超越频率的对数, 横坐标位地震动参数的线性值, 即对数-线性形式。危险性变化通常可以用百分比危险性曲线来表示, 如图2[3], 分别显示了均值、15%、50% (中值) 和85%的危险性曲线。
其中85%的曲线定义了一个这样的震动水平, 有15%的被超越的可能, 或者85%的可信度认为不被超越。任何一个选定的地震动参数, 都可以用危险性曲线的方式来描述。但早在地震PSA中, 推荐使用PGA和5%阻尼比的谱加速度。
2. 不确定性的处理
由于地震本身的复杂性、对地震认识的有限性和资料的局限性, 通常在地震危险性分析中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需要对不确定性进行处理分析。通常不确定性的处理使用逻辑树 (logic tree) 的方法。由一个问题按逻辑关系派生出一连串的子问题, 使原本难以下手的大问题逐渐分解为容易着手解决的多个小问题, 这种分析方法就叫做逻辑树分析方法。
图3[6]为美国中东部地区由地震导致的危险性的逻辑树的例子, 来自USGS2008年的公开文件。该例子中, 仅给出部分树的分支, 实际上在一棵PSHA逻辑树中可能会有成千上万的分支。每个分支定义一个不同的危险性模型或危险性曲线, 每个分支都有一个相关的概率或权重。逻辑树中每个分支的结果, 用相关的权重加权起来就可以得到地震动的年超越频率, 也可以得到估计百分位带。
3. 一致危险性谱
过去的地震PSA中, 多使用PGA作为代表性的谱形状来给定超越率, 那么, PGA在地震PSA中就作为主要的危险性变量, 和给定超越频率相关的响应谱则由特定超越率的PGA缩放而来。然而, 在最近的地震PSA中, 考虑使用地震动的谱加速度作为超越频率的独立变量。图4[2]为以不同频率下的谱加速度为独立变量的, 单自由度体系的典型的中值危险性曲线, 每条曲线有相同的阻尼比值5%。谱加速度是指振荡加速度响应的最大幅值, 每条曲线可以由任何振荡阻尼比值来确定, 在PSHA研究中通常使用5%的阻尼比值。如果在图4中考虑全范围的振荡频率, 那么和给定超越频率相关的响应谱, 可由和特定的超越率一致的谱加速度值来画出, 这样一条由谱加速度和振荡频率确定的曲线就叫做一致危险性谱 (Uniform Hazard Spectra, UHS) [2]。
图5[7]中给出了2个厂址的中值UHS, 其中U厂址为美国中东部的高频振动状况, 而Z厂址则为较低的高频响应。在一个足够高的频率处, 响应谱必须接近峰值加速度的值, 因为这个值表明激发单自由度振荡的必须得能量。以前的PSHA中, 对UHS报告和PGA渐进线的意见不一致, 通常把频率阶段值的选择留给后面的易损性分析。后来, 美国风险工程公司推荐美国中东部地区的UHS的截断值为100Hz[8], 这一截断值的选择和震动在岩石中的传播的原理模型是一致的, 大部分的工程师和地震PSA分析师关注固有频率低于25Hz的结构和设备的响应。另外, UHS可以用不同的危险性变量来描述。UHS可以用来作为地震PSA的输入。
4. 讨论与总结
地震危险性分析中主要由四个步骤组成, 首先评价地震活动, 确定震源特征;然后重现地震, 以确定每个震源或震区内不同震级的地震每年发生的频率;再应用震动和距离的关系来进行衰减, 以得到传播到厂址的地震动;最后得到震动参数和年超越频率之间的关系, 也就是危险性曲线。这四个步骤中使用的方法都是成熟的, 广泛的应用于地震PSA中的一个输入——地震危险性计算中。尽管在实际的应用中存在一些具有争议的问题, 比如数据的不足、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和实用性等问题, 总体说来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是成熟的[9]。
在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中最大的困难是缺少足够的技术数据, 没有足够的有良好测量记录的地震资料供研究使用, 对那些有良好测量记录的可用的地震, 又不能解释所研究的厂址附近的地震情况。而其他一些早期的地震数据和地质信息不能直接应用, 那些数据主要是推理的, 而不是直接的得到的。对那些从来没有强震动地震记录的厂址, 这种困难情况更加凸显。如何诠释数据稀缺的问题在专家之间引起了较大的争议[8,10], 如何有效地使用专家的意见和见解, 不只是地震危险性分析中存在的问题。关于如何使用专家的问题, 出版的相关的导则, 解决了这一问题[9]。
由于数据的缺乏、经验认识的不足, 危险性分析中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这就引起了对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和实用性的探讨。在危险性分析中每个步骤中都存在不确定性, 具体说来主要包括地震带的结构和范围边界、震源的几何参数、震源地震活动的详情、衰减关系的选择和随机模型的选择。还有一个重要的不确定性来源是从地震动参数的转换的计算, 如加速度。专家从不同的方面来解释不确定性的问题, 形成了许多的合理模型。地震危险性模型是对这些不确性来源的科学解释。从决策的角度来看, 不同的模型以及专家间的合理分歧的意见, 反映了对不确定性来源的解释。使用不同的模型得到的堆芯损坏频率的计算结果在同一个量级范围内[11]。所以分析结果还是比较可靠和实用的。
社会危险性 第10篇
关键词:危险化学品,仓库,火灾危险性
危险化学品仓库用于储存具有易燃、易爆、腐蚀、毒害、放射性等危险性的化工原料以及化肥、农药、化学试剂、化学药品等物品, 一旦发生火灾、爆炸事故时, 其危害是非常严重。如1993年深圳清水河危险化学品仓库发生特大火灾爆炸事故, 死亡15人, 200多人受伤, 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5亿元。因此, 一旦危险化学品仓库发生火灾或爆炸事故, 极易导致群死群伤等恶性事故, 其人员伤亡大、经济损失大、政治影响大的后果已成为当今消防部门及整个社会安全防范的重要对象之一。
1 危险化学品仓库的火灾危险性
1) 大多数危险化学物品本身具有易燃、易爆的性质;
2) 危险化学品遭遇明火、雷击引起火灾。如1996年阳泉市直击雷击碎仓库屋顶, 对钢屋架放电 (有雷击熔痕) , 电弧高温引燃屋顶和下面的棉花堆垛, 酿成火灾;
3) 危险化学品变质、其包装损坏或不合要求引起火灾;
4) 危险化学品受热、受潮引起火灾。如1995年东莞市耐新海绵厂因生产线下来的海绵块未经散热便堆存在库房内, 因积热不散而自燃起火, 烧损厂房面积达6 000m2, 烧毁各种设备机器30台, 直接财产损失83.7万元;
5) 危险化学品接触空气或者库房里混放两种相抵触的介质引起火灾。如1999年湘潭市翔鹏精细化工有限公司仓库发生火灾, 火灾原因是仓库内氯丙烯、丙烯腈等有机物与重铬酸钾、亚硝酸钠等无机氧化剂混合接触发生化学反应生热引起自燃。火灾烧毁仓库库房400m2, 各种化工原料51种, 直接财产损失238万元;6) 库房建筑设施未达到防火要求而引起火灾;
7) 管理人员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引发火灾。
2 危险化学品仓库的防火措施
2.1 正确选择库址, 合理布置库区
1) 危化品仓库必须与附近的其它相邻建筑物保持必要距离, 在规划设计时就要严格把关, 最好设置在远离单位、居民区、繁华场所、人员密集场所的地方或城市的边缘、空旷地区, 宜选在当地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方向。但同时, 为安全起见, 仓库周边一般不会建盖居民区、商务中心等人员活动频繁的居住场所和商务场所, 易形成空旷的地域, 比较容易遭受到诸如雷电袭击、静电起火等意外, 具有很大的安全隐患。所以, 需要给化危品仓库安装安全级别高的防雷设施和防静电装置, 从而避免因雷击或静电泄露导致火灾事故的发生;2) 按使用功能进行分区设置。对于大型仓库, 按照功能类型, 分为管理区、生活区、生产区和储存区等, 仓储区与其它功能区域应保持一定的间距, 并用高于2m的围墙进行分隔。
2.2 库房建筑及附属设施必须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大型厂房设计和化学危险品储存安全的规范和规定要求
1) 库房内地面的结构、基材和面层等需根据所贮存的化学危险品的特性、安全要求来选取和建设。例如, 储存易燃液体、易燃固体和剧毒物品的库房采用易冲洗的不燃烧地面;存储遇水易燃物品的库房需相应采用防水浸渍的地面;2) 仓库的结构要合理。库房不能采用开窗设计, 通风可采用专用送风、排风管道或间接通风洞;门体、墙体要厚实, 最好设双层门、双层屋顶, 并且材料应选用不导热的耐火材料。屋檐可以适当加长、加宽以阻挡阳光射入仓库。仓库中堆垛的高度不能过高, 不能超过仓库高度的2/3, 堆垛体积不能过大, 堆垛之间存放不能过密, 垛与垛之间, 垛与墙、柱、屋梁、电灯之间均应保持一定距离。各堆垛间、堆垛与墙之间要留足消防通道;3) 化危品仓库与其它建筑物之间防火间距要满足规范要求。甲类化学危险物品库房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少于20m;甲类化学危险物品库房与重要公共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少于50m, 乙类不少于30m, 与其他民用建筑的防火距离不少于25m。
2.3 严格储存保管制度
1) 危险化学品仓库要有专人管理, 工作人员要经培训考核才能上岗。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专业技术知识, 配备足够的消防水池和消防器材, 配备可靠的防护用品, 并定期检查防护用具, 保证完好随时可用;
2) 危险化学品要分类存放、科学管理。严格按照国标GB6944-86《危险货物分类与品名编号》对化学危险品进行分类, 熟悉相应的特征、理化性质、处置方式和存储要求, 分类、分库、分间、分架存放, 危险化学品入库时, 认真检查物品的品名、规格、包装是否正确, 严禁把各种性质互相抵触、容易引起自燃、灭火方法不同的物品混放在一起。进入库区汽车必须加装火星熄灭器, 严禁在库区内设置油罐, 进行加油或检修汽车。禁止一切明火、带火花设备和不防爆的通信设备进入库房;
3) 实行巡查制度。安保人员每天对仓库进行不少于3次的消防安全巡查, 主要检查堆垛间距、存放是否符合要求, 操作人员的操作是否符合规程, 要求仓储保管员及时清扫散落在地面上的危险化学品。专业技术人员定时测量记录易分解的化学物品的蒸汽浓度和库房内粉尘浓度, 一旦超标及时通风, 停止任何装卸、运输等操作, 防止引起蒸汽或粉尘爆炸。定期检查建筑设施、照明线路和避雷设备, 发现故障或失灵及时通知相关部门维修;
4) 必须严格控制仓库内温度、适度, 保持库内温度在28℃以下。一旦超过要求, 可通过在仓库屋面上设置冷却水管、防止冰块或安装空调等方式进行控制, 一旦气温超过30℃时立即实施降温。对湿度要求不高的仓库可有条件的在早晚和夜间开窗通风进行温度调节。
参考文献
[1]蔡凤英, 等.化工安全工程[M].科学出版社, 2001.
[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3]常用化学危险品贮存通则GB15603-1995.
[4]石油化工防火与灭火[M].中国石化出版社,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