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诗意象分析(精选3篇)
送别诗意象分析 第1篇
别离诗鉴赏之意象
思远
诗歌鉴赏题在高考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近年来的考察也越来越灵活,同学们在做这类题时也会力不从心,不知从何下手,所以我们就要找到正确的方法去鉴赏古代的诗仙文豪给我们留下的经典之作。
在中国古代诗坛上,别离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或为拜师游学,或为求取功名,或为仕途奔走,或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远走异域而别离亲人、恋人、友人。而这时,别离无论作为人生遭际还是作为创作题材,都会显得更为重要,更为深刻,更为壮烈,更为精彩。古时没有火车飞机,没有隧道轻轨,没有手机电脑,在交通通讯落后、路途艰险的情况下,只能“一别心知两地秋”“中间消息两茫然”。
就反映的别离形式来看,有送别、留别、赠别、酬别、话别、宴别、饯别、寄别诸多种类。而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则更多,可以数出来的有杨柳、杯酒、明月、江水、芳草、眼泪、残阳、孤云、远帆、歧路等。我们用近代艺术大师也就是后来出家当了和尚,法号为弘一法师的李叔同著名的《送别》开篇,来讲解别离诗的意象问题。“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这首诗总结了古代经典离别诗所用的种种意象,“柳”、“长亭”、“芳草”、“夕阳”、“浊酒”等等意象概括了离别诗的“离愁别绪”。
一、折柳赠别
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柳
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这一古老的风俗最早出现于汉代,汉乐府有古曲《折杨柳歌》:“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此习俗产生的原因大体有三:
1、“柳”者,“留”也,二者谐音,因而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
2、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绵绵的情意,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
3、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诗经·小雅》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柳永在《雨霖铃》中写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王之涣有名气的《送别》是这样的: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二、芳草惜别
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芳草
还有一种植物,也是别离诗中常常出现的意象。
在唐宋诗词中,漫漫无边际的离离芳草寄托了多少文人的别情离绪、思旧念旧之情。其中有一首大家都熟悉的诗歌: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一年一度春草绿”,草随时序而流转,最易于触动久别的忧思。
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喻离别的愁绪,让人看到离情的生生不息。
在空间的分布上,碧草连天,好像在将人的思念引向远方,遥无涯际。
古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夙昔梦见之。”芳草像纤柔的柳丝一样,缠缠绵绵,给人以依依不舍之情。
三、长亭饯别
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长亭
中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地方表示送别,此后就成为专有的送别之地。古时在城外路旁每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
除“长亭”之外,还有南浦也是离别诗中常常出现的地名,“南浦”即南面的水滨,是著名的水滨送别地。当然,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有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和长亭一样已成为送别之地的一个专有名词了。
同学们试着想一下,能够想出哪些关于“长亭”的诗句呢?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 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李白《菩萨蛮》
四、饮酒泣别
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酒
除折柳送别外,把酒壮行也是一种源远流长的送别形式。辛弃疾《满江红》:“问人间,谁管别离愁?杯中物。”杯中物所指的就是酒。许是因为以酒送行更宜于被人接受,也更易于尽抒胸臆,因此就数量而言,以酒送别的诗在别离诗中也是最多的。而就表情达意而言,那种悲壮激烈之情,恰好与以柳送别的缠绵悱恻形成鲜明对照。“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王维的《渭城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在这种情况下,送者或被送者,谁也很难生出什么兴致来,真是“愁颜”难慰,别恨又添所谓“借酒浇愁愁更愁。”
除了壮行之外,借酒还可以表达当事人的交情,并寄以某种企盼和祝愿。温庭筠《送人南游》所谓“唯以一杯酒,相思隔远天”。这就是“酒”这个意象所具有的奇特内涵。
五、日暮伤别
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夕阳。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
日暮 送别诗中常出现“日暮”、“斜阳”、“夕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
送别诗中常出现傍晚月夜等时间意象。是古人喜欢在傍晚时分送别吗? 并非诗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而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并且,傍晚时分会伴随着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李白写了很多关于别离的诗,其中《送友人》便是很成功的一首:“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一个落日便给我们描绘出一副夕阳西下,诗人与友人执手不忍分离的图画。
除了这些意象之外,还有很多意象也是古代经典别离诗常常使用的,比如,江水、孤帆、云朵等等。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在《别赋》中如是说。“别”愁、“别”思、“别”恋在众意象中被表达的淋漓尽致,我们在鉴赏古诗的时候要深刻理解意象的意义和功能,还要从意象中分析出诗人的感情和诗词的思想。
送别诗意象分析 第2篇
在陶渊明之后, 桃源意象以独特的魅力进入文人的视野, 桃源那种远离尘世、宁静和谐的境界成为诗人追慕山水最好的代表, 桃源意象也进入了诗人视野。自渊明始, 桃源的意象逐渐寓意化和象征化。桃源成了一种遗世独立的规范场所, 陶渊明的桃花源逐渐变成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苏轼谪居惠州、儋州期间, 生活非常艰苦, 但他以陶渊明诗集为友, 细和陶诗, 终于在心灵深处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片桃源。这正反映了苏轼的桃源理想和人生态度。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 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 往往向往桃源境界, 营建自己的精神世界。桃源已成为他们诗意栖息的精神家园。
一、袁宏道桃源诗的意象
万历三十二年, 第二次辞官归隐的袁宏道携友人到访湖南武陵。在此期间, 袁宏道写下数首桃源诗, 还曾经发过《桃源咏》的单行本, 现都存载于《潇碧堂集》之中。在袁宏道诗中的桃源意象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隐逸之所。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秦人为“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而形成的, 这里的人们还是过着和外面一样“相命肆农耕, 日入随所憩”的耕种生活。桃源意象在一开始是指向隐逸之所。而袁宏道在作《潇碧堂集》期间亦是辞官隐居在家乡“于城南得下洼地, 可三百亩, 落以重堤, 种柳万株, 号曰柳浪, 先生携中道与一二名僧共居焉。潜心道妙, 闲适之余, 时有挥洒……”。所以这样的桃源意涵在袁宏道的桃源诗中有所表现。在桃源意象的发展过程中, 凡是可以供世人在现实人生中停留休息, 得到瞬间内心宁静和精神安慰的地方都可以算作避世隐居之所。在此观念的影响下, 桃源意象可以是文人游览的自然山水, 可以是文人居住的乡间田园, 更可以是文人自己或友人的庄园亭台。
如《龙君超邀余过新置山庄, 庄在翠微中, 甚幽僻》:
其二:闲即攀罗上, 倦来枕石眠。田庐阴翠壁, 鸡犬入层烟。竹院通茶户, 山乡近水廛。主人心但了, 胜作苦形仙。
其三:买足青山地, 幽回构屋居。暮烟慈竹岭, 秋水菊花渠。炼石为方药, 磨岚写道书。丹砂如就得, 拔去即仙庐。
这两首诗都是描写了龙君超新买山庄的景色。第一首写山庄在爬满藤萝的石壁旁边, 鸡鸣狗吠的声音直入云烟。茶室直通种有翠竹的院子, 周围有山有水。末句在这里居住, 主人的所有心愿都完成了, 比成为仙人还要快活。这里的山庄就是一个远离世俗社会的幽居场所。而第二首前半部分也写了山庄的幽静景色, 后半部分则体现了浓重的道教色彩, 看起来好像是对求仙问道和世外仙境的向往, 实际上却还是在求仙的外表下对山居隐逸的向往。
2、世外仙境。前面也说过,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并诗》中的桃源本来是指秦人隐居的地方, 但是由于渔人从桃花源中出来以后再也找不到回去的路, 这样的结尾使得桃花源被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人们便根据陶渊明中所描述的情状, 在武陵源中寻找桃花源的所在。到了南朝梁代, 任安贫《武陵记》中记叙了一个与陶渊明《桃花源记并诗》相似的故事。祝穆对此评价道:“陶潜叙桃源事初无神仙之说, 梁任安贫为《武陵记》亦祖述其语耳, 后人不深考, 因谓秦人至晋犹不死, 遂以为地仙。”可见, 武陵桃源在那时已经出现仙化的迹象。而刘阮天台桃源的故事, 本来就是一个凡人遇仙的故事。所以, 桃源在后来也指向了世外仙境。
袁宏道的《入桃花源·其一》就描绘了一个仙人居住的世界:
溪雨濯云根, 花林水气温。睡鸾常守月, 仙犬欲遮门。绿壁红霞宅, 丹砂石髓村。人中几甲子, 洞里一黄昏。
桃花林中水气缭绕, 朦朦胧胧, 鸾鸟守护着月亮, 仙犬想要遮住通往这世外仙境的入口。第三句中的丹砂、石髓让人联想到炼丹修仙的事情。末句说在人间几个六十年的时间, 不过只是桃源洞里的一个黄昏。这里的描写的地方明显不是人间所能具有的, 而是诗人想象中的神仙世界。
3、现实世界。将桃源世界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始于宋代时期。比如苏轼谪居惠州期间所作的《和陶桃花源并引》认为“桃源”中的人不是飘飘然的神仙, 而是实实在在的人;桃源不是什么仙境, 那些环境优美、延年益寿、与世隔绝的地方都可以称之为“桃源”。而在袁宏道的诗中, 这样的桃源也是实实在在存在在世上。如《德山简刘宪使·其一》:“碧渚苍烟分外奇, 浪中丹雉影离离。云开绝壁趋庭吏, 溪尽春杯见戟枝。暇日山臞多对语, 清时苗部也传诗。南阳子骥今谁是?正好从君觅路歧。”又如《答龙君御见忆之作。君御诗云“我家德山不得住”, 故末句云云, 用博一笑。次篇聊为解嘲, 亦可作一段公案也》:“眼前峦壑任高低, 身里寻身却是迷。正在武陵溪上住, 不须更觅武陵溪。”在游览武陵灵秀的山水以后, 袁宏道认为武陵就是一个现实中美丽的桃源世界。
综上所述, 在袁宏道桃源诗中的意象与前代的阐释有许多相似之处, 但是也体现出一定的自我特色, 这样的特色则主要是表现在“现实世界”的桃源意象中。
二、袁宏道桃源诗意象的“中郎特色”
袁宏道的桃源诗中关于神仙羽化的桃源意象并不多, 而是更加贴近生活实际, 更加着重从生活和人生中感悟世俗的桃源意趣。这些诗题材内容广泛, 从衣食住行到山水自然, 处处皆流露出袁宏道脱离世俗, 遗世独立, 向往闲适人生的情怀。
1、向往友人饮酒宴乐的桃源生活。袁宏道性格豪迈, 喜欢结交友人, 一生中写下了许多唱和赠别之诗。特别是在他退隐柳浪这一时期, 由于频繁参加文人集会以及和友人四处游山玩水等原因, 《潇碧堂集》中的唱和赠别之作明显增多。在其桃源诗中, 也少不了与友人相会的宴飨生活。如《龙君御载酒过德山见访, 一别十三年矣, 感念存没, 不觉凄然。已复自笑, 举觥相乐, 遂大醉》:“十年一瞥意苍茫, 话别青山且尽觞。免与泡沤愁起灭, 聊从烟水决行藏。闻吹玉笛翻新曲, 醉倚天花入道场。试去武陵溪上照, 头毛白尽老萧郎。”
龙君御即龙膺, 又字君善, 武陵人, 他与袁宏道是旧识, 在万历十九年的时候, 袁宏道写过《夏日同龙君超、君善、家伯修郊外小集》, 如今二人在德山重逢, 时间已经过去了十三年, 所以袁宏道叹息道:“试去武陵溪上照, 头毛白尽老萧郎。”这里的武陵溪, 既是指实际的武陵溪, 又是虚指刘晨阮肇在桃源中所遇到的条溪水, 刘阮二人经由它进入桃源短短半年, 出来的时候时间已经过了七世。
作为一位文人, 袁宏道性情疏放, 好交友、好山水、好诗酒禅。在他眼中, 酒不仅可以排遣忧愁, 更主要的作用在于愉悦心神, 享受人生。他虽“饮不能一蕉叶”但生性嗜酒, 酒趣颇高, 可以说饮酒已成为其人生中的一大快事。所以他的诗句中常常有酒的影子。而他与友人的宴饮活动极少带有政治化色彩, 多是闲暇时光的消遣娱乐。对于袁宏道来说, 宴饮只是形式, 重点在亲朋间的情感交流, 不但可以让文人的豪放洒脱气一涌而出, 而且促进了友人之间的情感交流。随缘而聚, 随意而乐, 放达自由, 畅述幽情。袁宏道宴饮活动, 趣在能好, 饮伴善谈, 又有清风佳月为伴, 丝竹为奏, 潇洒自如, 无不惬意。这也是他追求自适人生的方式之一。或许这样的生活就是袁宏道所期望的现实中的桃源生活。所以与友人在武陵分别时, 他的诗歌中表现出了无奈和不舍。如《别龙君超、君御兄弟》:“青蛙不破武陵春, 归去西风一面尘。荷叶山头闻杜宇, 桃花源上别秦人。深村稻熟泉当户, 废苑茶香寺作邻。可是无花无地主, 祇缘无计得分身。”
描写了桃源中美好宁静的自然景色, 把龙君超、龙君御兄弟比作在桃花源中隐居的“秦人”, 对他们过着的“深村稻熟泉当户, 废苑茶香寺作邻”的生活表达出深深的羡慕, 对自己因无计分身而不能同友人作伴过上这样的生活流露出深深的遗憾。
2、桃源中的闲趣生活总少不了对于山水之乐的享受。热爱山水一直是历代诸多文人的癖好, 袁宏道也不例外。因此, 他的诗中很多关于留恋山水的内容, 如“云山与烟水, 梦着也成欢” (《冬尽》) , “只合住烟云, 全家鸥鹭群” (《元日书怀》) 。
在袁宏道的桃源诗中, 也有许多描写桃源山水美景的作品。如《夜入桃源县月中》:“深村把菊香, 壁影拂船凉。和月和烟市, 全山全水乡。高云排鹤路, 怒沫响鱼梁。若个垂纶客, 溪头旧姓黄。”甫一进入桃源, 便闻到了菊花的香味。在陶渊明吟咏“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之后, 菊花俨然成为了花中的隐士。袁宏道在进入桃源的时候确实是在秋天菊花开放的时候, 但在这里描写的深村里传来的菊花香味也不禁让人想起和桃源关系紧密的陶渊明。接着月光下的影子给人带来微凉的秋意, 再写在月光的照拂和雾气的笼罩下, 桃花源的美丽夜景和桃花源中生活的人闲适的生活。最后“溪头旧姓黄”一句, 运用了武陵渔人黄道真的典故:“晋太康中, 武陵渔人黄道真泛舟, 自沅溯流而入, 见山中桃花夹岸, 落英缤纷, 暏一石洞涓流中吐, 寒声漱玉, 居室蝉联, 池亭连贯, 虽男冠女服, 略同于外, 然所服鲜洁, 颜色灿然。见道真甚悦, 递邀至家, 为具酒食, 问今所历代, 道真具以实告, 众皆感叹曰:‘何人世之多迁贸也’!道真辞出, 他日复寻花源之路, 乃迷不复见矣。”也是一段《桃花源记》般的故事, 使得《桃花源记》彷佛更具有可信性。
在其游记《由河洑山至桃源县记》中也记录下了初入桃源时后夜色下的优美景色:“夜泊桃源县, 山光散目, 溪水激鱼梁甚怒。起步学宫前, 石砌百尺, 平滑如水, 月光照之, 光景清澈, 楼阁阛阓, 吞烟吐雾, 是亦山县之绝胜也。”
袁宏道一生在出仕与归隐间徘徊, 每次为官时间短暂, 一旦辞官后, 便游乐山水, 颐养性情, 从山水游玩中获得一种淡然自由的心态。袁宏道也不像宋人一样处处探寻自然的理趣, 他看到的是山水最原始的面目。
3、桃源闲居的意象之中, 多了几分对于雅致生活的物质享受。除却隔离世事之外,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或许是陶渊明对于桃源闲适生活的迷恋之处。在袁宏道那里, 在桃源中置一宅隐居, 亦是人生一大快事。如他在《托龙君超为觅仙源隐居, 诗以寄之》中写道:“云石村中且卜庐, 凭君为买一峯余。全栽芝菊为疆界, 尽写云岚入券书。门对仙童浇药地, 巷通毛女浣花渠。闲中每爱天台去, 好与刘晨间屋居。”在离开桃源的时候, 袁宏道想要拜托友人龙君超帮他在桃源中买下一座山峯, 在自己的领地里种下芝菊作为“边界线”, 将看到的白云和雾岚都写入书中。最后两句还写到, 空闲的时候天天都去天台游玩, 和刘晨阮肇比邻而居。
而在离开武陵, 路过田我在鹤墅的时候, 袁宏道也对这种闲居的雅致生活表现出向往与歆慕:“小窗低槛绿氤氲, 门外车骑了不问。五亩池台三亩宅, 一停花竹两停云。蛮姬借引罇前笑, 浊酒催舒面上纹。为语穷顚王老子, 几人开口得如君。”或修竹建渠, 或种花购地, 一心打造自己的理想家园, 这样的家园, 或许就是脱离世俗的桃源仙境。当然, 这种雅致格调必须建立在一定物质基础上, 这也充分体现了袁宏道适世的人生观, 流恋世俗生活, 追求现实享乐。他有着“竹林七贤”狂放随性的精神自由, 却更懂得享受当下物质生活。
闲居生活也造就了袁宏道不同于以往的桃源意象。在他笔下, 风花雪月不似传统品赏模式注重其功用价值, 而是上升到审美层面对其进行观赏。有些自然景物不再是客观存在, 而是承载了禅意的载体。如《德山简刘宪使·其二》:“龙潭秋水碧鳞鳞, 好向桃源去问津。云里高牙如洞府, 花间生齿类仙人。嗟他善卷非同世, 记取金刚是故邻, 为语殿西三桂子, 青莲今已悟前身。”带着几分清冷与沉寂, 影射出作者淡然幽静的心境。
总之, 诞生于晋宋之际的桃源意象绵延千年, 在历代文人笔下都有不同的风貌。而袁宏道在继承前人对桃源意象的阐释之外, 从世俗生活里寻求人生中渴望的世外桃源, 看山光水色, 与友泛游, 读书念佛, 寻求一种理想人生。在自然山水的各种意趣, 不同的生活中探寻人生的真谛, 寻索桃源境界的自然之美, 远离世俗的污垢, 超脱于世俗之外, 用淡泊和坦然的心境细细品味桃源的意蕴。
摘要:自陶渊明之后, 桃源意象以独特的魅力进入文人的视野, 桃源那种远离尘世、宁静和谐的境界成为诗人追慕山水最好的代表。袁宏道在第二次辞官归纳时候曾游览过武陵桃源, 并在此期间写下不少与桃源意象有关的诗歌。在晚明社会和个人思想、经历的影响下, 这些诗歌意象与前代相比既有承袭, 也有中郎自己的特色。
关键词:袁宏道,桃源诗,意象
参考文献
[1][晋]陶渊明, 著.逯钦立, 校注.陶渊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 1982.
[2][明]袁宏道, 著.钱伯城, 笺校.袁宏道集笺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3][明]袁中道, 著.钱伯城, 点校.珂雪斋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4]任访秋.袁中郎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
[5]周群.袁宏道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6]袁中道.吏部驗封司郎中中郎先生行狀[M].錢伯城《袁宏道集箋校》, [M].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1653.
[7][宋]祝穆.方輿勝覽·卷三十[M].中華書局, 2003:535.
[8][明]袁宏道, 著.钱伯城, 箋校.觴政[M].袁宏道集笺校[M].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1415.
归庄落花诗意象考 第3篇
归庄在其所著《恒轩诗》中有《落花诗》并写其序曰:
落花之咏,昔称二宋,至成弘之际,沈石田先生有落花诗三十首,同时吕太常、文待诏、徐迪功、唐解元皆有和作,率以十计,其后申相国、林山人辈唱和动数十篇,亦已穷态极致、竞美争奇,后有作者殆难措手,然诸公皆生盛时,推激风雅,鼓吹休明,落花虽复衰残之景,题咏多作秾丽之辞,即有感叹,不过风尘之况,憔悴之色而已。我生不辰,遭值多故,客非荆土,常动华实蔽野之思;身在江南,仍有大树飘零之感。以至风木痛绝,华萼悲深,阶下兰芝,亦无遗种。一片初飞,有时溅泪;千林如扫,无限伤怀!是以摹写风情,刻画容态,前任旨极,嗣响为难;至于情感所寄,亦非诸公所有。无心学步,敢曰齐驱,借景抒情,情尽则止。(《归庄集》卷一《恒轩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影印《续四库全书》本)
对于归庄来说,落花是美人迟暮,是英雄末路,作为明遗民,归庄身处乱世,命运多舛,身世漂零如落花无定。咏落花实则感愤于遗民身世,触景生情而伤世感怀。盛年秾丽之芳华已然不在,“带雨堕阶”“随风贴水”则是犹如明朝的江山大厦倾覆已极,凄凉而哀怨。正如梅村先生说“流丽深雅,得寄托之旨,备体物之致”,这是对归庄看花诗最为中肯的评价,也是对明代长期拟古之诗风后对诗骚传统复归的希望。但是如他写的“带雨堕阶苔,溅泪随风贴。水荇招魂玉,箫尽出新篁。馆画舫多移,绿树村时过,不辞就芳歇,尚余芳气在乾坤”则于歌诗之中见遗民之磊落之气。
陈去病曾写道:“玄恭先生集,世未之见。昔侍山阳徐遯叟,谓藏昆山张惟一所,余因致书惟一询之。会歙州故人招余黄山之游,出门遽去,今未知覆我否也。而吾友枚之,网罗放失,颇得其文数篇。余检丛残,复获斯传。叙次井井,绝似司马迁而感慨不尽。于流离琐尾之伤,时溢言表,洵乎文字之挚者也。盖老先生以老遗民为孝子传。其于志行,固应符合而顾历记其道里者。尤岂徒效区区来南入蜀之文,以示人工妙耶?意其眷怀故国,凭吊河山,风景不殊,举目斯异。故夫如是其长言咏叹而弗置也。《简兮》之章曰:‘山有榛,隰有苓,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先生有矣。斯文有矣。丙午清明,黝山天放书。”(张夷《陈去病全集》第一册)
明遗民道德信念的坚持,体现为诗人主体意识对外部世界的变形建构。其笔下之世界,带有极为强烈的主观色彩,专注于个人内心与所处时代之间的矛盾。从诗歌意象的构成来说,诗人对心、物关系的处理来看,明遗民很少从自然的角度,流连徘徊于自然物色之中,去体味万物自有的生意,因而也就很少试图以纯客观的态度去描摹物象。
归庄诗中的花与酒与屈原《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有着类似的寄托,其亲情、友情与爱国之情可与屈原的《离骚》诗相比肩。
因为心中有太多亡国的愁闷,所以归庄要借着赏花时的审美愉悦来忘掉亡国的记忆,“把酒论文皆磊落,剪灯话旧自悲辛!世间只有花如昔,万树千丛树树春”。故国多悲秋,新朝难奉侍,不变的唯有花之美。既然复国无望,又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只有在大自然的美景中忘记悲苦的往事。归庄寄情山水是不得已的选择,实则在诗人的心中,落花的意象是悲愁的故国之思,归庄以诗歌的抒发来遣兴消愁。诗人文人本有其“方式”,即声色征逐颇不寂寞者,诗中也例有愁苦之句。绮筵高会,与悼亡伤时、故国之思等,均属传统诗题。诗人与诗境相依存,“遗世”即无诗。归庄以遗民之身份去写赏花之景,内心经历了无限的故国之悲痛,此后眼见复国无望,反而返璞归真,超拔高蹈于尘世之上。在大不幸与小不幸之际,诗人托物言志,以落花比喻沦亡之国与忠义之士,抒发了对故国以及节士的沉痛悼念之情。归庄的《落花诗》之所以能超迈往古,是因为这些诗不单纯是摹画落花之态,而是将遗民之品格融入落花之美丽中,将忠贞义士之节操融入对落花的伤逝中。这使得阳刚精神之美与阴柔的落花的形态之美相结合,使诗作获得了双重的审美气质,既悲怆沉痛又缠绵悱恻,回环流转,耐人寻味。
经历了甲申巨变之后,归庄诗歌所选择的景物多是灰暗的色调和凄凉的意象。如:
客去灯烛灭,山鬼啸床头。(《旅怀》)
朝来课隶芟荒草,始说今秋满地黄。(《杂感》)
在归庄看来,“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明清之际,自然物候虽然常新,但毕竟是一片残山剩水。因此,在诗歌景物的选择上,注意力则普遍集中在灰暗、枯寂、凄凉、阴险可怕的物态上,如苦雨、凄风、寒灯、清秋、落日、荒园、残菊、寒山、山鬼等意象,这些景物可以表现归庄的故国之思。
在他的诗歌中,他最为欣赏的是唐诗。他曾和过白居易之诗,一题之下竟有20余首。他在追求诗歌中的景物之朴实无华上与白居易并无二致。
但是由于归庄所处的时代背景。他所描写的景物多是凄凉的,在这种诗风中寄予了他对故国的美好回忆和思念。归庄诗歌中咏花的诗达九十多首。如梅花、菊花、山茶花、牡丹花、海棠花、桃花、落花皆是其题咏的对象,构成了归庄诗歌的一大特色。其原因,自然与归庄是画家以及他爱花成癖有关。但从诗歌的意象来说,归庄笔下的各种花已经不纯粹是自然之物,而是被他赋予了诗人的情感,还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他写古梅,“不是风吹将石压,元来性懒是嵇康”,简直是夫子自况。咏桃花“今日桃源在人世,不愁无地避嬴秦”,意在讽刺时世,咏落花诸作,更是篇篇溅满伤明泪。
归庄序时人朱子素《历代遗民录》,特为指出朱子素用意之异于圣人。在士的历史上,“隐逸”之为传统,大大扩展了士人的生存空间,而且借助于易代之际使得文化问题被大大凸显了。遗民们将汉族的文化视为自身性命攸关的话语论述。所以在诗歌中利用强烈的对比手法来加剧心理的愤懑不平之气,也是归庄常用的描写手段,如:
乱离时逐繁华事,贫贱人看富贵花。(《东行寻牡丹舟中作》)
把“贫贱人”与“富贵花”强行扭在一起,巨大的心理冲突与反差,强化了遗民们亡国之后强烈的情感体验。“元来白发无公道,似觉春风亦世情”(《新春梳得白发》),把“白发”和“春风”这些本来纯粹不关人事的意象添加到表示事态炎凉、人生无奈的“公道”“世情”之上,使人感到新奇的同时更体会到归庄失志途穷的悲哀。(李瑄《清初遗民诗的群体特征》,《中国诗歌研究》第七辑)
归庄对《落花诗》的自评,固然可以读作遗民心迹的剖白,却也不难感知其道德与审美的自信。朱鹤龄也认为,文字于劫难之余,有可能呈现为另一种美:“……自是而脆者坚,润者燥,靡者劲,华实敛藏,结为绚烂,鸭脚枫桕,经霜作花,红叶翠阴,参差绮缛,当之者身寒,望之者目眩——此宜天下之壮观绝采也。使非秋气坎、寒威砭肌肤之后,其何以得此哉!”全祖望引述时人评遗民诗语,曰:“意其人为右丞、苏州一流,乃唱叹之余,则为羽徵变声,如风如雷,不知者以为诗殊其人,其知者以为人寄于诗也。”(《鲒埼亭集外编》卷六《陆披云先生阡表》)。当时以至其后的读者,是不乏读解遗民诗的能力的。
归庄认为咏物诗是最难写的,好的咏物诗不仅能完全表现出所咏之物,又能使作者感受到作者的真性情,即融入作者之人格气质于所咏之物。他在《落花诗》中所咏的落花便与他高洁的人格、坚贞的气节、深沉真挚的情感完美融合。归庄的人格与气节赋予《落花诗》飘逸脱俗的格调。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西亚斯学院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