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苏教版文言文注释指瑕
来源:漫步者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苏教版文言文注释指瑕(精选5篇)

苏教版文言文注释指瑕 第1篇

假舆马者, 非利足也, 而致千里;假舟楫者, 非能水也, 而绝江河。

此句课本注释多有讹误, 原因在于注释者没有注意到此句为对文结构, 两小分句字数相等, 结构相同, 对应的语法功能相同, 词汇意义相同。

课本35页注 (25) “能水”:指会游泳。能, 善、会。不够准确。“水”应指出为名词活用作动词, “游泳”。利用对文的辞例结构, 我们可以推知“利足”之“利”为“善于”、“擅长”之意, “足”即名词活用为动词“行走”。课本35页注 (22) “利足”:脚走得快。古汉语中有“利口”一词, 亦即“能言善变”之意。 (《古汉语大词典》2084页) 另外, “利足”古又作“利趾”, 《汉语大词典》第2册638页正解做“善走”。

同页注 (21) “假舆马者”:借助车马的人。注 (24) “楫”:桨。上古的车和马是一个整体, 一般说, 没有无马的车, 也没有无车的马, 所谓御车就是御马, 所谓乘马就是乘车。古代的车不同于现代的车, 是必须拉的, 当时的马是专门用来拉这种车的。古时候提到车和马常常是“车马并举”, 如《诗经·唐风·山有枢》:“子有车马, 弗驰弗驱, ”《论语·公冶长》:“愿车马衣轻裘, 与朋友共, 蔽之而无憾。”上古之人并不单独乘骑马匹, 否则哪来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呢?可见, 把“舆马”分训为“车子和马”是不妥的, 当释为泛指车辆。另外, 《古代汉语词典》 (商务版) 2037页将“舟楫”译为“船和桨”, 泛指船只。

《师说》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本句常见三种译法:

第一种, 人教版教材第二册80页注 (24) :教给他书, (帮助他) 学习其中文句。“教给他书”语不成辞, 还像是中国人说的话吗?将“习其句读者”译为“ (帮助他) 学习其中文句”, 也是曲解“句读”的意思。

第二种, 人教版第二册教参168页:是教他们 (读) 书, (帮助他们) 学习断句的。

第三种, 苏教版第一册37页注 (24) :教他们读书, 学习书中文句。

对比这三种翻译, 不难发现, 苏教版将人教版和教参各取半截, 合成一句, 殊不知, 其截取的恰恰是人教版最不恰当的部分, 不要说翻遍辞书找不到把“书”解释为“读书”的例子, 即便有, “习其句读”又该如何解释呢?前后两个分句的语意不是重复了吗?

以上三种错误说法的症结所在其实很简单, 就是他们都错误地理解了文中“授”字的词义, 这里的“授”用的是本义, 即“授予”、“给予”之意, “授之书”即“授之以书”, 故本句应译为“把书交给他们, 让他们标点、诵读书中文章的人”。因为过去塾师的教学就是把书交给学生, 让他们标点、诵读文章, 讲求“读书千遍, 其义自见”。正因为如此, 韩愈才说这种人“非吾所谓传道受业解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 或师焉, 或不焉, 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

课本37页注 (26) “或师焉, 或不焉”:有的从师, 有的不从师。意思是不知道句读要问老师, 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不”, 同“否”。这个翻译有两个问题:一是没有把“或”翻译准确, 这里的“或”非无指代词“有的”, 而是时间副词“有时”。二是没有讲清楚这句话采用合叙的修辞手法, 正常的句序应该是:不知句读, 或师焉;不解惑, 或不焉。意思是不知道如何断句, 有时要向老师请教;不知道如何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有时却不向老师请教。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欤!

课本38页注 (9) “不齿”:不屑一提。意思是极度鄙视。此注不妥。按“不齿”:不与同列, 不能同列。表示极为鄙视。详见《古汉语大词典》1614页。《汉书·陈胜项籍传赞》引贾谊《过秦论》:“陈涉之位, 不齿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 中山之君。”颜师古注:“齿, 谓齐列如齿。”《诗·鄘风》:“淫奔之耻, 国人不齿也。”“郑玄笺:“不齿者, 不与相长稚。”又《尚书·蔡仲之命》:“降霍叔于庶人, 三年不齿。”孔传, “罪轻, 故退为众人, 三年之后乃齿录。”郑玄笺:“不齿者, 不与相长稚。”

同句“其可怪也欤”, 38页注 (11) “欤”:表示感叹的语气助词, 相当于“啊”。参考书62页译为“这不是很奇怪吗!”此句从标点符号到翻译错误甚多。其一, 本句应为感叹句;其二, “其”在此句中作加强感叹语气的副词;其三, “可怪”应译做“值得奇怪”。故本句可译为:“真值得奇怪啊!”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课本38页注 (22) :六艺经文和传记都普遍地学习。传, 传记, 解释经文的著作。注释以“传”为“传记”, 误。“传”即传注, 解释或阐述经文的文字。此义项并见于《古代汉语词典》227页、《古代汉语大词典》224页。参考书62页译为:六经的经文及解释经文的著作都普遍地学习过。是。

《赤壁赋》

壬戌之秋, 七月既望。

课本84页注 (3) “既望”:望日的后一日。“此注似不够准确。《古汉语大词典》1483页引《释名。释天》:“望, 月满之时也。月大十六日, 小十五日, 日在东, 月在西, 遥相望也。”王力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图典》里也说:“大月十六, 小月十五叫做望, 鲍照诗‘三五二八时, 千里与君同’, 指望日的明月说的。近在望后的日子叫做既望。”七月为大月, 十六为望日, 本文“既望”则应为七月十七日。

客有吹洞箫者。

课本无注, 参考书148页译为:客人中有位吹洞箫的。不妥。本句为定语后置句, 当译为:有位吹洞箫的客人。

西望夏口, 东望武昌, 山川相缪, 郁乎苍苍, 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课本仅注“周郎”, 参考书译此句为:从这儿向西望是夏口, 向东望是武昌……均译为判断句, “西”、“东”看成名词作状语, “望”是向远处看。并误。此句主语应为“赤壁”, 即后面的“此”指代的对象。“西”、“东”均为方位名词, “望”为“对着”之意。此义项见《古汉语大词典》1608页, 该书并引《洛阳伽蓝记》卷三“其寺东西南北五百步, 前望嵩山少室, 却负帝城, 青林垂影, 绿水为文”。故此句应译为“赤壁西边对着夏口, 东边对着武昌……”

舳舻千里。

课本85页注 (16) “舳舻”, 首尾衔接的船只, 这里指战船。此注让人费解, 什么叫“首尾相衔接的船只”?世上哪有这样的怪船?据《古汉语大词典》2307页:“舳舻”:泛指船。《汉书·武帝纪》:“舳舻千里, 薄枞阳而出。”颜师古引李斐曰:“舳, 船后持舵处也;舻, 船前头刺棹处也。言其船多, 前后相衔, 千里不绝也。”可知“舳舻”原分指船尾和船头, 泛指船只。这里用的是借代手法, 以部分代整体。颜师古注文中的“前后相衔”, 解释的是“舳舻千里”, 非“舳舻”之谓, 课本注释者不加详察, 闹出了这样的笑话。

侣鱼虾而友麋鹿。

课本85页注 (19) :与鱼虾作伴侣, 与麋鹿作朋友。不妥。此句为对文结构, 鱼﹑虾为两种动物, 则麋鹿应分训为麋和鹿。

渺沧海之一粟。

课本85页注释 (2) “沧海一粟”:大海中的一粒小米。将“粟”解释为“小米”不妥, 因大海与米粒并无内在联系, 将二者放在一起相比, 不合情理。查《古汉语大词典》2219页“粟”条第四义项。“粟”:泛指粟状物。亦以喻物之微小。用例正是本句。又《山海经·南山经》:“英水出焉, 西南流注于赤水, 其中多白玉, 多丹粟。”郭璞注;“细丹沙如粟也。”《康熙字典》未集也有“沙谓之粟”的解释。另据《实用大字典》 (中华书局版) “粟”条第四义项即为“沙也”。可见, “沧海一粟”当是说大海中的一粒沙。唯此, 这个比喻才能说是贴切、准确。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苏教版高中文言文注释之管见 第2篇

一、应该解释的没有加注

在平时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一般都会要求学生结合书下注释先行预习,注释的作用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但有的字词,如果没有工具书,可能教师都不能准确理解。对于笔者所在的农村学校来说,一般的学生是没有古汉语词典的,他们的预习基本就是靠课本自身,所以在书下注释这一块,有些内容应该考虑补充添加。

必修一《赤壁赋》中“正襟危坐”的“危坐”,高一学生知道“危楼高百尺”的“危”是“高”,但对“危坐”翻译为“端坐,正坐”不甚了解;《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披草而坐”的“披”是“分开”之意,意同于“披荆斩棘”的“披”,课本应解释。

必修四《寡人之于国也》中“申之以孝悌之义”一句课本中没有注释,其中的“申”为“重复”之意,学生预习时仅借助课本是不能正确翻译的;“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一句, “发”为“开仓赈民” 之意,较为生僻,理应加注;《滕王阁序》一文注解甚多,但“钟鸣鼎食”未解释,意为“击钟列鼎而食。形容贵族的豪奢排场”。这个词高估了学生的知识水平;《秋声赋》中“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一句书下没有注释,其中的“有”作语气助词,不翻译,可参考现代汉语中沿用至今的“有劳”、“有请”,但学生不知道。

教授必修二《念奴娇·赤壁怀古》,讲到“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有善于思考的学生问了两个问题:为什么像诸葛亮这些人要长年拿着把扇子?夏天还能理解,其他不需要的季节呢?在历史上“羽扇”其实是有争论的,亦可加注以开阔学生眼界:魏晋南北朝时人们重清谈,喜欢手持麈尾,清谈因此叫做麈谈。麈是一种大鹿,它的特异之处就是尾巴较长,群鹿同行之时,作为首领的麈鹿就是用它的尾巴来指示群鹿前行的方向。麈尾剪下来加工后,兼有拂尘和扇子的功用,手持麈尾清谈,成了名士的清雅道具。善于清谈的大名士,方有执麈尾的资格,这是士族门阀身份的象征。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卷》中吴主孙权手里拿的是麈尾,喻示了地位;敦煌壁画《维摩诘经变》图中,维摩诘居士手中也是麈尾,表明居士清雅多智的身份。后古人清谈时必执麈尾,相沿成习,为名流雅器,不谈时,亦常执在手。这就与基本只有纳凉功用的“羽扇”产生了本质区别,也能很好地解释按史料记载发生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十二月的赤壁之战中,周瑜拿在手中的其实就是麈尾。

二、已经解释的不够完整

课本中有些短语已经给出了翻译,但其中难理解的字没解释,少数句子意译有了,但没有落实到位。

必修三《指南录后序》中“号呼靡及” 文下注释为“叫天不应,叫地不应”。其中的“靡”是“没有”之意,意同于“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靡”,最好注出;《谏太宗十思疏》中“见可欲”文下注释为“看见想要的东西”,其中的“可”是“堪,值得”的意思,意同于“勇气可嘉”的“可”,不是学生都知道的;《非攻》一文中的“从而誉之”, 文下注释为“就(这件事情)来称赞他”。其中“从而”是古今异义词,“从”是“跟着”的意思,后面省略了代词“之”,“而”是连词。课本仅解释为“就”,显然简略了。

三、明确解释的值得商榷

注释中有极少几个经反复推敲后发现有待商榷,列举如下:

必修四的《渔夫》中有两处注释,其一,“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中的“汶汶”,文下注释为“玷辱”。教学参考书上全句的翻译为:“怎么能让干干净净的身体,去沾染污污浊浊的外物呢?”此句中的“察察”,文下注释为“皎洁的样子”。从句子的结构看,“汶汶”的翻译也应与此相对应。课本与教参出现了矛盾之处,查商务印书馆的《古代汉语词典》,“汶汶”解释为“污浊的样子”,所举的例子正是“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这样翻译为“怎么能让干净的身体,去沾染污浊的外物呢?”无论结构还是内容,都能诠释得合情合理。而教材所列举的“玷辱”之意,明归有光《答周淀山书》中的“珠摧璧毁,汶汶以没”的“汶汶”一词照此解释恰如其分。其二,“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中的“鼓枻”文下注释“鼓枻”:敲打船桨。教学参考书上全句的翻译为:“渔夫听完后微笑起来,敲打着船桨边走边唱……”,也是同样的意思。这里有些令人费解:渔夫的“走”应是驾船离开之意,敲打船桨的同时难道在驾船?查商务印书馆的《古代汉语词典》,“鼓” 解释为“敲击,振动”, 所举的例子同样是“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乍一看,课本应该是对的;再查找了一些关于“鼓枻”的古文,《晋书·文苑传·庾阐》:“中兴二十三载,余忝守衡南,鼓栧三江,路次巴陵”。唐杜甫《幽人》诗:“洪涛隐笑语,鼓枻蓬莱池”。清魏子安《花月痕》第四八回:“陆兵纵马,水师鼓枻”。如果都解释为“敲打船桨”,显然有失偏颇,其他资料解释为:“鼓枻”,亦作“ 鼓栧 ”,划桨,谓泛舟。这样原句翻译为:“渔夫听完后微笑起来,泛舟而去,边划边唱……”显然比教参的翻译更容易让人接受。回顾《古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应该从“振动”之义引申而来,机械地理解为“敲打”也是不可取的。

《〈史记〉选读》中《项羽本纪》第三小节“破釜甑”的“甑”,课文注音为“zēng”,字典上是“zèng”,已经坚持几年没改了。

《孟子》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作为一名教师,对教材有怀疑的精神,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思考,就会有发现,有收获。以上一些不成熟的个人观点,敬请方家不吝指正。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兴市黄桥镇黄桥中学(225411)

初中语文文言文注释指瑕纠谬 第3篇

七年级上册《三峡》:“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课本注释:“白色的急流, 碧绿的潭水, 回旋着清波, 倒映着 (各种景物的) 影子。”显然, 这里采用的是直译和对译。从字面上看, 似乎并无不妥。但略加推敲便会发现问题:按此种译法, 极易被认为“白色的急流”和“碧绿的潭水”都“回旋着清波, 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事实上, “白色的急流”奔腾汹涌, 可以“回旋着清波”, 却难以“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而潭水较为平静时方可现出其“碧绿”, 也才可“倒映着”岸边的“各种景物的影子”。因此, 译文应变更为“白色的急流, 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 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八年级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课本注释:“空乏, 穷困缺乏。”“空乏其身”译为“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行拂乱其所为, 意思是使他做事受到阻挠干扰。”显然不妥, 注者就添加“穷困缺乏”二字强释。笔者每每读到此处, 总有点感觉不通畅。“空乏其身”, 译为“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难以窥测“身”的具体意义, 因为“身”在句中乃是“自身、本身”的意思。“行”乃“行为”之意。其实, 只须将句子的停顿画在“行”的后面, 便迎刃而解其意。因此, 应该这样注释:“使他本身受到贫困之苦, 使他行为受到阻挠干扰。”

九年级上册《扁鹊见蔡桓公》:“今在骨髓, 臣是以无请也。”课本注:“请, 询问。”“请”在文言中它没有“问、询问”的意思。一般“请”为“请求”的意思, 并通常有两种用法:一种是请求别人怎样;另一种是请求别人允许自己怎样。从课文内容看, 此处“请”字的用法属于第二种, 全句意思应该是“我因此不再请求为他治病。”因为据前面所述, 扁鹊几次见蔡桓公, 都曾主动请求为他治病, 然而蔡桓公都没有批准, 直至桓公病入膏肓, 扁鹊才“望桓侯而还走”, 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不请求为他治病, 当然可以“不再询问”或“不问”, 但将“请”解释为“询问”纯粹错误。又如此册中的《捕蛇者说》:“有蒋氏者, 专其利三世矣。”课本注:“专其利, 独自享有这种好处。”“专”的本义是“纺锤”, 借用为“专一”、“专独”、“专擅”之“专”。在当代诸家辞书中, “专”没有享有的意思。“专”由其“专独”义可以引申为“独占”、“独享”义, 其意思也重在“独”而不在“享”。因此, 课文中“专其利”应解释为“独占这种好处”。因为当初听说捕蛇可以免税, “永之人争奔走焉”, 但后来不畏生命危险坚持到最后的只有蒋氏。因此才“专其利”。再则, 这样解释能与下文“而吾以捕蛇独存”句相照应。课本注释忽略了代表“专”的核心义素“独”, 而仅仅取其临时性附加义素“享”, 所以导致错误。

九年级下册《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 天山共色。”课本注:“风烟, 指烟雾。”从课文前后两分句的关系看, 分明是对偶句, 而且对仗极为工整。“风烟”对“天山”, “俱”对“共”, “净”对“色”。“天山”既然是“天”和“山”两种事物, “风烟”当然也不能只是“烟雾”而已。因此, “风烟”应该正确解释为“风和云烟”。之所以不解释为“风和烟雾”, 是因为“烟雾”含义太宽, “火烟”也可以叫“烟雾”, 而文中所属, 指的是江上景观, 只可能是“云烟”而已。

苏教版文言文注释指瑕 第4篇

1.本册课文《致同学》第二段有这样的文字:

课本固然是你学习语文的一块园地,而你如果仅仅守住一册或一套课本是远远不够的,语文学习更广阔的园地在课外。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报刊视频信息、家事国事天下事,以及生活中的其他种种话题,无不是语文学习的资源。这种资源可以说无处不有,无时不在。

《指瑕》对上述文字提出了四处修改意见:①“而”应改为“但”;②“如果”冗余,应去掉;③“资源”前有必要加上“重要”一词;④“无处不有,无时不在”如改成“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则更为顺畅,最后一句删去更好。

以上四点指瑕,只有②令人信服,①③④有些牵强。

“而”不一定要改为“但”。联系本段文字的上下文可以看出该句是一个转折句式,这里“而”作转折连词表示“但是”的意思,如果一定要将“而”改成“但”就显得过于吹毛求疵了。

“资源”前没有必要加上“重要”一词。《致同学》在后文中写道:“应当把课内和课外的语文学习结合起来”,“课内学习为起点,并以此辐射到课外”。可见作者要表述的是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都很“重要”,如果硬是在“资源”前面加上“重要”一词,就会容易让学生误解为课内学习没有课外学习重要,这有违于作者的初衷,也有悖于语文学习的规律。

“无处不有,无时不在”也没有必要改为“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更不可以删去。理由有三:其一,这里的“有”就是“存在”的意思,表达没有什么不妥;其二,原句的表达显得多变多彩。而《指瑕》将“有”改为”在”,读起来显得单调而缺少变化;其三,最后一句不应删去。因为这句是对上文的总结,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对“语文学习资源”作了提升和拓展,并与后文的“生活的海洋”、“大语文环境”相互照应。

2.《美丽的西双版纳》课后“探究练习”第二大题有这样的表述,课文“主要描写了树、竹、谷、水、庙等景物”,《指瑕》一文认为该句概括不准确,并提出将其中的“竹”改为“楼”,理由是因为第二段小标题是“竹楼映蓝天”。这种改法欠妥,我们一是从小标题看,突出的仍然是“竹”,如果不是竹的特有色彩又何来“映蓝天”呢?二是从文中内容来看,课文不仅写了竹楼还写了“翠竹丛林”、“竹篾桌”、“竹板”、“竹笋”等;三是从傣族人的民族风情来看,他们生活在“竹”中,在竹林、住竹楼、食竹笋、烤竹鼠、用竹桌、坐竹凳、戴竹帽等等,可以说“竹”是傣族人特有的生活资源。因此笔者认为用“竹”比用“楼”概括课文第二段的景物显得更具体、更全面、更富有个性色彩。

3.《蓝蓝的威尼斯》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入夜,灯光映着碧水,明月照亮大海,泛舟在亚得里亚海滨,像进了水晶宫一般,真是人间奇景。”《指瑕》一文认为该句中的“泛舟在海滨”搭配不当,笔者亦有同感。但是《指瑕》一文要将“泛舟”改为“漫步”,我却难以苟同,改为“漫步在海滨”与前文所写的“水”、“海”和后文的“像进了水晶宫一般”,语意不畅。如改为“泛舟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如何?

4.本册教材《老山界》有两个病句必须修改。一是“果然陡极了,几乎是90度的垂直的石梯”(教材第11页),这句中的“90度”与“垂直”语意重复,既然“垂直”又何须“90度”?笔者认为将“90度”去掉,改为“果然陡极了,几乎是与地面垂直的石梯”更为妥贴些;二是“用脸盆、饭盒子、茶缸煮饭吃、煮东西吃”,该句犯了逻辑错误,因为“煮饭吃”这一概念从属于“煮东西吃”,应将“煮饭吃”删掉。

苏教版文言文注释指瑕 第5篇

同样的语法错误还出现在该册第17课《生命的壮歌》一文的开头一句中“:有一天,由于游客的不慎,使临河的一片草丛起火了。” “有一天”作为表示时间的状语毋庸置疑,问题就出在后面的内容上。这个句子乍看上去并不缺少主语,实际上主语被错放在介词短语“由于……”中了,把“由于”删去,主语才能一目了然“:有一天,游客的不慎使临河的一片草丛起火了。”还有一种改法就是变换主语,保留“由于游客的不慎”这个介词短语,让它也作状语,将“使”删掉,主语自然就从“不慎”变成了 “草丛”,改为“:有一天,由于游客的不慎,临河的一片草丛起火了。”改法虽然有异,但最终都使得这个句子顺理成章地出现了主语,符合了语法规范。

诸如此类“缺少主语”的语病经常出现在口头或书面表达中,譬如“通过……使……”“由于…… 对(把、为、给、让)”等错误句式的运用就屡见不鲜。 正因为存在广泛的使用错误,这些典型的语病修改成为历年来很多语文中考试题中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如:“汉字书写大赛人们重拾汉字之美,也就越发珍惜纸质时代的美好。”( 2014. 天津)全社会厉行节约之风,对高端餐饮企业和星级酒店带来了很大的打击。”( 2014. 浙江金华)“这篇文章,我们认识到吸烟的危害有多大。”( 2014. 山东枣庄)……类似考点不胜枚举。这些句子的语病本质完全相同,都是滥用介词导致了主语残缺。

相关文章
运动会跳绳通讯稿

运动会跳绳通讯稿

运动会跳绳通讯稿(精选6篇)运动会跳绳通讯稿 第1篇跳出健康、跳出风采胶州市第六实验小学举行跳绳比赛活动随着一生哨响,胶州市第六实验...

3
2025-09-23
艺术匠心范文

艺术匠心范文

艺术匠心范文(精选10篇)艺术匠心 第1篇一篇文学作品的优秀,源于作者深邃而独特的见识,源于作者独具匠心的表现技巧,源于作者精准而细腻的...

1
2025-09-23
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

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

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精选9篇)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 第1篇Application Letter for AdmissionDear Sir or Madam,My name is ______...

2
2025-09-23
远程网络控制范文

远程网络控制范文

远程网络控制范文(精选11篇)远程网络控制 第1篇1 智能网络现场控制单元的基本结构远程控制依附于网络技术, 其控制模式是客户服务器模...

1
2025-09-23
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

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

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精选5篇)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 第1篇在准备自我介绍时,我们要先明白自我介绍的目的是什么?其实,HR让你做自我介绍,...

1
2025-09-23
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精选8篇)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第1篇近年来,分公司始终把安全生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1
2025-09-23
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

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

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精选6篇)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 第1篇当我们汲汲于富贵,戚戚于贫贱时,何不让一缕阳光走进我们的心里,晕开满心的疲惫...

1
2025-09-23
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

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

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精选12篇)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 第1篇冕宁漫水湾友松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2016年我院为进一步...

2
2025-09-23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