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打白骨精作文(精选8篇)
三打白骨精作文 第1篇
在西天取经路途的有一次,唐僧师徒来到了一座高耸入云的高山。在这座高山中住着一个诡计多端、善于变化的白骨妖,这妖精为非作歹。知道吃了唐僧的肉可以长生不老,就打起了长生不老、青春永在的美梦。
白骨妖马上变成村姑,来吃唐僧的肉。可是孙梧空的火眼金眼一凝视就让出这个村姑是一个妖精。悟空大喝一声,举器金箍棒对着白骨妖劈面就打,村姑倒地,而白骨妖呢?化成一股轻烟逃走了。是非不分的唐僧看见了悟空杀死了村姑,就责怪悟空错杀了好人。
过了一会,想吃唐僧肉的白骨妖,就再施诡计变成了一个老太婆,口中喊着寻女儿。悟空仔细观察发现了又是白骨妖过来作祟,于是飞步向前,大喝一声,充满正义感的孙悟空举起金箍棒当头向白骨妖劈去,那婆子应声倒下。人妖颠倒的唐僧看见了悟空杀死了老婆子,就怒喝悟空错杀了好人。
过了一会,想吃唐僧肉的白骨妖,还不死心就再施诡计变成一个老头,悟空认出这老头又是白骨妖变化而成,用力一棒把老头打下深渊。悟空正要去追,被唐僧一把拉住,白骨妖趁机逃走了。是非不分、人妖颠倒的唐僧不但认不出妖怪,还把敢于打妖怪的孙悟空赶回了花果山。
悟空一走,妖精就出来作祟,马上把唐僧捉入了白骨洞,再去请她的母亲一起来吃唐僧肉。八戒去救师傅,但是寡不敌众,逃出妖洞马上赶去花果山请大师兄,去搭救师傅。悟空遇到了老妖婆子,一棒打死,自己变成老妖婆将计就计,让得意忘形的白骨妖显露出自己的阴谋诡计。让师傅觉醒。白骨妖果然中计,把自己如何变成村姑、老妖婆、老头在用计欺骗唐僧都说了一骗,唐僧这才恍然大悟,忏悔到。悟空看见了马上变回原形,口吐熊熊神火把白骨妖给烧成了一堆灰。
三打白骨精作文 第2篇
一天,师徒四人走到一座叫白虎岭的山前。他们又累又饿,于是孙悟空就去摘桃子给大家吃山中有个白骨精,早知道吃了唐僧肉能长生不老,就想把他捉来吃掉。但又怕敌不过他的四个徒弟,以是变成一个漂亮的女孩,提着饭菜走来,八戒看见了,就上前问:“女菩萨,你提得是什么?”白骨精说:“我提的是饭,是给你们吃的。”
这时,孙悟空回来了,他用火眼金睛一看就看出这女子是妖精变的,拿出金箍棒当头就打。唐僧说:“她是给我们送吃的。”悟空不理师父,就举起棒子打了妖精一棒。妖精用法术,真身飞走了,留下了一个假尸体。唐僧说:“你怎么胡乱杀人”悟空说:“师父,她是妖精,他的饭都是青蛙、癞蛤蟆变的。”八戒没吃到饭,心里不痛快,就说:“这是猴哥故意把饭变成这样,想骗师父!”
白骨精没吃到唐僧肉不甘心,又变成了老婆婆和老公公,可是都被孙悟空识破了。最后把她打回原形,原来是一堆白骷髅。
三打白骨精作文 第3篇
众所周知,《西游记》是作者吴承恩依据佛学思潮构思的神魔小说。作者用具象化的手法表述了从人到佛再到内心澄明的艰难历程,而修佛的最终去向就是佛学圣地——西天雷音寺。唐僧师徒在取经路上遭遇的种种困境,所遇见的各式各样的妖魔鬼怪,归根究底都是源自于内心的魔障,是佛教三毒的体现,也是众生心中的贪、嗔、痴等烦恼。
(一)贪念——贪心的八戒
影片中由小沈阳饰演的八戒一出场就别具一格,在众美女间嬉戏玩闹,一身红袍撑着伞翩翩而来,俨然一副奶油小生的嘴脸,一开口就是一股地道的东北味普通话,调皮的性格显而易见。在简短的认师仪式结束后,师徒四人就正式踏上了取经之路,这时八戒如世俗凡人般的好色、贪吃、嗜睡、抢功等特性在影片中慢慢显现出来。在第一次打白骨精时,八戒的注意力就被老婆婆的两个漂亮女儿吸引,正因为如此,师傅才让老实的悟净看紧他,这也看出了师傅对他的无奈。在进入云海国之后,八戒在云海国国王给他们师徒四人举办的庆典中,身边被美女、美食围绕着,当白骨精闯进宫殿时,八戒躲在了桌子下面,等到大家发现白骨精不伤人,他又跑出来抢功保护师傅。从这些举动中就可以看出八戒的贪心,也就体现出了佛教三毒中的“贪”。
(二)嗔念——愤懑的白骨精
影片中的白骨精在原著的基础上多了一层前世的设计,这也就是她怨恨心起的缘由所在。白骨精在影片中表现更多的是对于人的愤恨和对人间地狱的怨气,对于唐僧肉的觊觎只为永世为妖。她在第一次出击俘获唐僧失败后,进入云海国的宫殿跟悟空开始了一次谈判,她想尽办法解决悟空这个麻烦,却不料悟空不受她的诱惑,在她面前叫她“妖孽”,她的愤恨之心再次升起。
(三)痴念——痴傻的悟净
影片中的悟净是一身蓝色的外衣加一副铃铛眼,是师徒四人中的力量担当者。悟净虽在形象上浓墨重彩,但在性格上确实是木讷寡言。在成功认师后,师徒四人进入了一片雾障重重的森林,悟净痴傻地告诉师傅:“这没有路了。”而后师傅几句说教,路就显现出来,可以看出他的木讷性格。之后进入白骨精幻化的房间时,他被师傅派去紧紧盯住八戒,在悟空看清真相打死老婆婆的女儿后,悟净跟着八戒说:“大师兄打死人啦。”从中可见他性格里随波逐流的特质,这种痴痴傻傻的性格也就体现出了佛教中的痴念。
二、三打——一波三折的修行路
《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讲述了师徒四人西去取经路上遭遇白骨精,诡谲多变的白骨精利用计谋离间了唐僧和悟空,悟空被赶走后成功掳走唐僧,而后悟空受菩萨点化归来救回师傅,唐僧坚守本心牺牲自我超度白骨精感化徒弟,师徒经此一难重新上路的故事。改编后的影片抓住了原著的精髓,故事情节的主线矛盾是“三打白骨精”的正邪冲突,《三打白骨精》中悟空打白骨精的过程也就成为影片走向高潮的节奏器,在情节的步步推进中体味到的是打斗中的内在转变,也就是破幻相到度自己的一种直面人生苦厄的修行路。
(一)一打——武力撕碎幻相
影片中唐僧师徒四人走进白骨精设定的幻境林间小屋中,白骨精故意支走所有徒弟,但无奈唐僧被保护在悟空设定的安全圈中。幻化成老婆婆的白骨精提起了自己的伤心往事,好心的唐僧跨出安全圈移步到老婆婆面前,对老婆婆所述遭遇表示真切同情。与此同时,归来的悟空大叫一声,老婆婆晕倒,白骨精魂魄逃逸,悟空追寻之际又两棒打死背后偷袭八戒和悟净的白骨精手下,八戒和悟净大喊杀人。悟空回过头来想起师傅,回到小屋时不由分说一棒将老婆婆置于死地。唐僧对悟空念起紧箍咒,悟空抱头打滚。这是悟空武力撕碎白骨精幻相的第一打,也是唐僧初识白骨精,唐僧已然用自己的真诚让白骨精讲述了自己的故事,貌似无心,实则步步铺垫。佛法里有一个核心教义,就是破幻相。
(二)二打——智斗度化魔性
影片中,完成了林间小屋的打斗,师徒四人进入了一个异域国度云海西国,他们被国王迎入皇宫并以礼相待。在皇宫里,国王将自己国家小孩的失踪归结到白骨精身上,这时白骨精出现约谈悟空,想方设法离间悟空和唐僧,并幻化成小孩亲近师傅,悟空毫无犹豫选择打杀,就算师傅念紧箍咒,他也没放过,将“小孩”一棒打死。悟空的这一举动触碰了唐僧的底线,他被赶出了师门。白骨精在智斗中成功掳走唐僧,这时的唐僧始终坚信自己能够化解白骨精内心的仇恨,问清楚白骨精的前世并让她不要折磨自己,白骨精心内激烈地挣扎着,就在她准备吃掉唐僧的千钧一发之际,悟空归来了。在这段智斗情节中,虽然白骨精和云海国国王的离间使得悟空和唐僧的矛盾激化,但唐僧在被白骨精俘获时也依然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去度化白骨精的魔性,唤醒她内心的善念。
(三)三打——本心了悟真知
第三打是整个电影的高潮部分,归来的悟空穿戴整齐八戒带回的装备,和白骨精变身的巨型骷髅进行着一场大战,影片中的特效和打斗动作进行了完美的结合。紧接着白骨精的千年大劫已到,唐僧愿意助其去轮回,不料白骨精却自绝于唐僧体内不愿轮回。为了让白骨精重获新生,唐僧毅然决定牺牲自己,他说:“一世不消,我度一世;十世不消,我度十世。”在这一刻,唐僧了悟了真知,悟空也信任了师傅,所有的隔膜化为释然。唐僧度化了白骨精,让她奔赴轮回的道路,也完成了内心的修行,相信善念能够洗涤各种魔心,也正是因为这一磨难让师徒四人患难与共,继续西行取经。
三、佛学——普渡众生的价值观
如果说《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的主线矛盾是“三打白骨精”的正邪冲突,那么副线就是师徒四人之间价值观的冲突,唐僧惩罚悟空的过程就是深化人物性格和主题的“发动机”。影片中唐僧始终秉持着一切向善的法度,用一颗佛心去体悟真知,用一种善念去对待事物,用一种善行去度化众生,从而完成了一场苦厄的内心修行。
(一)佛心——本源于心的心相
“我心即佛”是佛学禅宗的理念,也是贯穿影片前后的一个重要的主旨,即对真相和心相的辩证。《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二)佛法——善因善果的理念
可以说在这部影片中贯穿着种善因得善果的理念,这也是该片极尽表达的主旨之一。明明知道云海国国王的残暴无良,面对悟空的质问,唐僧还是选择了不能打杀。他平等地给了每一个生命迷途返航的机会,让他们弃恶从善。在他眼里,每一个生命都是有价值地存在着的,都是能够被拯救的,而他的任务就是以自己的慈爱之心去感知每一个生命体,告诉他们要一心向善。
(三)佛性——普渡慈航的境界
影片中有这样一句话:“小僧取经的路上绝不跨过一叶苍生,否则过了千山万水,也过不了我自己。”改编后的影片最具灵魂的地方就是唐僧自己的度化,即为度白骨精舍去自己生命的度化,也正因为如此,悟空才明白了师傅内心的慈悲。唐僧身上体现的这种慈悲度化就是一种普渡慈航的至高境界,是一种众生平等、大慈大悲、和谐共生的佛教思想,也是影片所要彰显的终极价值观。
影片的结尾处,唐僧本心了悟真知,他要求悟空“打死他”并超度白骨精让她重归轮回,至此白骨精与唐僧合二为一,两者和谐众生,唐僧化身金蝉子完成了自我的度化。唐僧的慈悲不仅仅度化了白骨精、悟空、八戒和悟净,也让观众领悟到了一种人生的意义,一种普渡众生的终极价值。
四、结语
总之,在郑保瑞导演、冉平父女以及文宁编剧的3D魔幻喜剧电影《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作为妖精的白骨夫人对于唐僧师徒四人的考验,归根结底是一场苦厄的修行,是直面这个躁动的社会、心灵抵御诱惑的旅程。凡事有因必有果,人、魔、佛性三者共生,都在一念之间,只有本源于心的佛心,用善念去看待万物的佛法,用慈悲的胸襟去面对社会对立面的佛性,才能让我们的人生路上充满意义。
摘要:2016年3D魔幻喜剧贺岁电影《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自公映以来,掀起了合家欢大电影的热潮,收获了观众的好口碑。作为反复被改编的超级IP《西游记》来说有着无限的诠释空间,而《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这部影片给观众带来的不仅仅是美轮美奂的恢弘场景,还有夹杂在故事内核中传达出来的佛学思想底蕴。影片导演吸取之前《西游记之大闹天宫》的经验,从别出心裁的众生相、一波三折的情节走向以及深层次的价值理念着手,诠释了深厚的佛学文化奥义。
关键词:西游记,三打白骨精,佛学,思想内蕴
参考文献
[1]宋珂君.《西游记》中的芸芸众生及其佛教文化渊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84-90.
[2]李建东.《西游记》的佛教思想[J].河南社会科学,1997,(2):71-74.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第4篇
1.由大徒弟孙悟空带路,唐僧与护送他的其他几位徒弟猪八戒、沙和尚一起,踏上了去西天取经的艰辛征程。
2.正当他们在艰难跋涉时,天突然阴了起来。只见前方峰岩重叠,里面透着阵阵妖气。“大家当心!”孙悟空叫道,“恐怕前方有妖怪!”
3.唐僧一惊,顿时在马鞍上坐立不安起来。孙悟空扶他下马:“师父莫慌!只要有俺老孙在,前方道路的妖怪都会死在俺老孙手下!”唐僧告诫他:“切莫杀生,佛家杀生是罪恶的。”
4.就在这时,天空飘过一团黑烟,孙悟空立刻警觉起来。正当他想跳入黑烟一看究竟,黑烟却消失在山峰之上。
5.八戒嘲笑悟空:“大师兄,你太多疑了。”他拍拍自己的肚子道:“我们去找些东西吃吧。”
6.孙悟空不禁担心道:“这儿的山光秃秃的,方圆几里之内又没有人迹,我还是先到前面去看看,给你们找些新鲜的果子吧。”
7.孙悟空用金箍棒在地上画了一个圈,将唐僧等师徒三人和一些金银细软圈在圆圈之中,并告诉他们三个人,在他走之后,呆在圈内不要和任何人搭讪,也不要吃别人给的任何东西。
8.悟空走后不久,黑云再次在师徒三人上方不断盘旋。驾驭黑云的是一个正在山间巡逻的狼妖。
9.住在这个山上的是白骨精和她手下的狮子、老虎、熊和狼,他们都是一些食人的妖精。当狼妖返回山洞,汇报了情报,妖精们立刻叫嚷着要去抓唐僧师徒。
10.狮王刚准备拿着它的三角叉和其他小妖精们出发时,白骨精一声冷笑:“你难道不知道唐僧有个徒弟叫孙悟空吗?”
11.一提到孙悟空,小妖精们立刻吓得脸色惨白。白骨精又是一声冷笑:“无需惊慌,我知道该怎么对付他们。”
12.白骨精走出山洞,远远看见打坐的三师徒,却不见孙悟空的踪影。
13.白骨精万分庆幸,刚准备扑向唐僧,只见地上的圈射出金色的光芒。她发现自己根本无法靠近唐僧师徒。
14.“孙悟空在保护他们。”她转念道,“不如我变个身,不信他们不会落入我的陷阱!”想到这里,她便在一块大石头后面消失了。
课本剧――三打白骨精作文 第5篇
课本剧――三打白骨精作文
。
下午,我们登台了。
唐僧一行人来到一片荒山野林。
唐僧:哇塞!这里的风景好漂亮啊!
孙悟空:拜托,师傅啊,这里只不过就一座石头山好不好,你土不土啊。随便找块石头都比你有品味。
唐僧:我这是在自我调节,你吵什么吵!你唧唧歪歪,罗哩罗嗦好烦啊!你还想不想在这混啊!
沙僧:唉,大家都是给观音姐姐打工的吗,何必要吵架呢?
唐僧和孙悟空:我们两个说话你来多管闲事什么,滚!
我:猴哥,我饿了,给我点东西吃,
小学生作文大全
孙悟空四处窥探:我看到南山有一片桃林,我去摘些桃来。
我:唉,再吃桃子我就变成猴子精了!
孙悟空:那算了。
我:你去摘点把我真的饿了。
孙悟空用金箍棒(鸡毛掸子)给我们画了一个保镖牌电网。
三人齐踢孙悟空的p股:滚!沙僧:猴哥,我要吃蛋黄派!
白骨精:哈哈哈!真是造化!造化!吃唐僧肉就能长生不老啊。
白 村姑:各位师傅,我这有些斋饭送给你们吧。
唐僧:不用,不用。
白 村姑:吃吧,吃吧。
唐僧:不用,不用。
白 村姑:吃吧,吃吧。
这时,我一把夺过斋饭:搞什么搞,这么烦,你不吃我吃。
孙悟空回来了,见便妖精举起棒,在白骨精说到:我是来打酱时,阿朵的一下劈脸一棒,白 村姑下场。唐僧乱念了一番紧箍
三打白骨精的观后感作文 第6篇
今天,爸爸妈妈带我去看了场电影,电影的名字是《三打白骨精》。
电影主要讲了唐僧、孙悟空、沙僧和猪八戒要去西天取经,路上遇见了白骨精。白骨精为了让自己永远成妖,想吃掉唐僧。孙悟空为了保护唐僧三次打败了白骨精。最后唐僧为了让白骨精可以转世为人,竟然愿意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我觉得唐僧好傻呀!
三打白骨精作文 第7篇
因为看完后很受启发,所以忍不住动笔将感受比较深的部分与大家分享。因为只是看了一遍,里面部分对话未必与影片中完全一致,但我会尽我的能力,将记忆中的对话还原。
对话一:唐僧向悟空解释为什么历经苦难还要取经;“西天取经九九八十一难,每一难都是造化,每一个造化都是修行。生命就是这样莫名的奇妙。”
人,生命开始,人生之旅就慢慢展开。
当人在历经一次次苦难而看不到转机时,在内心充满了恐惧。恐惧的不仅仅是未来走向何方,更是对生活在苦难中的惧怕。但是,这些难不会是无缘故的发生在自己的身上,他一定是来帮助你明白某个道理,如果我们可以从经历到的事情当中学到东西,那么每一难都是我们的造化,人生处处是修行。生命历程本身就不是一场苦旅,而是一趟奇妙的历程。
对话二:当师徒走在妖气阵阵的地界,悟空回过头来问唐僧:“怕了吗?”唐僧说:“怕。”悟空说:“怕还去取经?”唐僧回答:“就是因为怕才取经啊。”孙悟空问:“经书上说什么?”唐僧答:“真相”。
是的,我们就是因为怕,才要知道真相。
整部影片,最核心的就是这两个字“真相”。他多次出现:当唐僧责怪悟空打死人时,悟空说:“我是火眼金睛,我可以看到真相,你看不到”;当悟空被师父赶走,路遇观音时,菩萨对他说:“你看到的是真相,但你师父看到的是心相。”
何为真相,何为心相?真相就是物质本来的样子。而心相是由我们内心的判断而来的,你的内心是什么,你就看到了什么,你是一个善良的人,你看到的都是善良;你的内心充满了怨恨,你看到世界就充满了不公平。这就是心相。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修行?修行就是让我们能够透过事物的表面看到他背后的真相。正如萨提亚女士的冰山理论,当你看到一个人愤怒了,你只看到了冰山上面的表相,而这个愤怒的下面,这个人的感觉、想法、期待、渴望在这一刻到底是什么?我们往往只看到愤怒,而没有看到他愤怒的真相;当儿童还不能完全表达清楚自己的想法时,成人能否看到他哭闹的冰山下涌动着的渴望?
对话三:当白骨夫人给唐僧讲自己的经历后,唐僧的几段对白:“光阴如梭,未必是世间良药,念念相续,苦痛里都是执着。但是只要你相信勇敢地迈出一步,烦恼就会烟消云散。”“恨只能生出恨,你何必这样折磨自己呢?”“希望小僧的死,能带走白骨夫人心中的痴念。”
影片附予白骨精的前世一段悲惨的经历。而她一直因为这个经历,生活在怨愤当中,她执着于她的苦痛,无法释然。
人,为什么会有苦痛?因为执着,因为你执着在你的苦痛中不能、不愿出来。过去的永远无法改变,未来的还没有发生,想让自己走出苦痛就要放下过去,活在当下,否则就会像白骨精不停地咀嚼自己的过往,折磨自己,永无快乐。
这样的不快乐,在事情发生的当下,是他人带给你的,但当这件事情已经过去的现在,这个不快乐是自己痴念造成的,与他人无关。所谓:“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你身在天堂还是地狱,完全是自己的选择。
对话四:唐僧念了紧箍咒后,与悟空的对话。悟空:“你为什么不相信他们是妖怪?”唐僧:“我们两个人真的是很像,我们只相信我们眼睛所看见的,就是因为这个,佛祖才把我们连在一起结伴同行的。”
观音对悟空说:“五百年前,你相信自己大闹天宫,五百年后,你还是没有变。为何不放弃自己去相信别人?你总是用自己的对与错,去看别人的错与对。”
我们每个人都只相信我们眼睛所看见的,但是不同的人眼睛所看见的都是不一样的。这便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但是,我们又被连在一根线上向前走,我们能做什么?
三打白骨精作文 第8篇
近年来,“西游”题材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迅速占据了影视市场,形成一时的“西游热”。特别是正值农历猴年,新年之初,影院就上映了一部由郑保瑞导演版的《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以下简称《三打》)。
郑保瑞也算是“西游”题材的“热衷粉”,在这之前,他还拍摄过一部《西游记之大闹天宫》。相较于《三打》,无论在口碑还是名气上都逊色许多。首先在技术上,《三打》的特效特技可以排得上国产3D电影的一流。特别是最后白骨军团大战一幕,气势宏大,给人以视觉上的震撼。“影片《三打白骨精》无论艺术表现形式还是思想内容方面都表现了不同程度的创新,正是这种创新,使得该片成为国产魔幻类型片的新标杆。”1在不偏离原著主题的前提下,影片在情节上也有所创新。比如将原著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与第七十八回《比丘怜子遣阴神金殿识魔谈道德》串联起来。塑造出云海西国国王的形象,为其主题的升华做了准备。而在主旨上,影片也力求挖掘《西游记》原著的精神内涵与哲理韵味,通过对唐僧这一形象的再塑造,将“修心”的主题演绎地淋漓极致。
关于小说《西游记》的主题,人言言殊。有人说《西游记》的主题是“三教合一”,同时把佛教、道教与儒家捧得很高;有的人认为反映了封建社会统治阶级与人民内部的矛盾斗争,将“大闹天宫”视为农民起义的缩影;还有人说其实它只是一部游戏之作,连鲁迅都说《西游记》“实不过出于作者之游戏”2……但追溯西游研究史,早期批评家多从哲理的角度看待这部小说,认为《西游记》的主题是佛家所倡导的“修心”。即修心证道,造化会元,以实现生命的圆满。影片中唐僧一口一句“度人”。度化在于如何度,而“修心”即为途径。唐僧是“度”的践行者,所以分析唐僧的形象,可以更好地阐释影片对于原著主题的演绎,也希望能通过本文的阐述,为当下的名著改编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唐玄奘形象从历史到文学的演变
众所周知,小说《西游记》取材自唐代高僧玄奘法师西行至印度一带求取真经的这段历史。玄奘原名陈祎,自幼随兄长入寺学经,但久之发现,有些佛经翻译晦涩。为解其真意,他决心到印度去求取真经,研究佛法的真谛。但此行并不容易,充满了千难万险。这些事最早被玄奘本人写进了《大唐西域记》。以“游记”的形式,记录了他这一路所遇的艰难险阻,与西域各国的风貌。他只是客观地记录当地风貌,毫无夸赞自己经历的意思。后来,在玄奘圆寂后,他的弟子将其生前所述整理成了一本《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将唐僧的经历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他一心向佛,诚心可以打动天地神佛,处处化险为夷。“与《西游记》百般贬损唐僧不同,《法师传》塑造的是一位心诚志坚、勇敢无畏的唐代高僧形象。”3这里的唐僧不仅深谙佛法,而且胆识过人。后来又经过《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西游记杂剧》等的演变,唐僧这一形象的个性逐渐由强硬变软弱,而猴行者这一形象跃然成为取经路上的主角。到了白话小说《西游记》,开篇即写孙悟空的横空出世,天地之间孕育出一灵猴,唐僧的主角光环已被弱化。
在小说中,唐僧在出行前对弟子们说,“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4但每当遇到妖魔鬼怪时他又是那样茫然无措。第七十八回行至比丘国时,当得知国王要用自己的心肝当药引,他战战兢兢地对悟空苦苦哀告:“你若救得我命,情愿与你做徒子徒孙也。”此时的唐僧全然无了做师傅的尊严,先前的那个胆识过人的大唐高僧形象也销声匿迹了。再如在第二十七回“三打白骨精”之前,他让孙悟空去化斋,孙悟空不干,于是他便翻起旧账来。先到救其于五行山下,后到如今师徒情分。这样的唐僧不免让人觉得有点小心眼儿,心胸太不开阔了。但也不难说有作者贬低他的成分。所以发展到今天,一提到唐僧,给我们的印象就是面容清秀,细皮嫩肉,还会念一点经。
三、《三打》中的唐僧形象的重塑
电影《三打》没有完全延续小说中的唐僧形象,而是特地将唐僧塑造成一个取经路上“度化者”的形象。降妖除魔,他有着自己的一套方法,通过对“心”的修炼,从而达到“度”的目的。
在佛经中,“度”即“渡过”之意,指从此处渡经生死迷惑之大海,而到达觉悟之彼岸。梵语pa ramita,音译波罗蜜多,意译度、度彼岸,即从生死此岸到解脱涅槃之彼岸。电影中的唐僧遇妖——度。白骨夫人初见唐僧,便将其悲惨的身世告之,虽是带着仇恨、怨忿,但唐僧因见其本质不坏,乃人世所逼,因此在后面的打杀中,仍一心坚持要“度”她。他秉承着佛家的理念,众生性本善,妖也有其不得已的原因。电影中,孙悟空曾问他,“你为什么不相信她们是妖怪?”唐僧说:“我们两个人真的是很像,我们只会相信我们眼睛所看见的。”菩萨也说:“悟空,你看到的是真相,你师父看到的是心相。”这里的“心相”,即是指“修心”。世间一切恶的背后,若用一颗慈悲的心去看,便心生悲悯,只觉应救众生出离生死苦海。孙悟空相信自己的“火眼金睛”有错吗?没有;唐僧相信自己所看到的“心相”有错吗?也没有。善、恶之间的界限本就不明显,他们只是去相信他们愿意相信的。禅宗的“即心是佛”“见性成佛”,也就是说人应该去掉盖在心体上的颠倒烦恼,回归最初之本心。
唐僧遇人——度。云海西国国王这个形象可以追溯到小说第七十八回“比丘国”那一段。影片将他放在这个故事里,是为了升华“度”的境界。在小说《西游记》第十七回《孙行者大闹黑风山观世音收伏熊罴怪》中,观音菩萨说:“悟空,菩萨妖精,总是一念。”唐僧的“度”是面向众生的,所谓佛家讲“普度众生”。菩萨与妖精,也许只是一念之差,都有弃恶向善的机会。云海西国国王为救自身恶疾,不惜残忍虐待自己国家的孩子,还将其嫁祸于妖之所为,人性的恶毒、自私、虚伪由此可见。在孙悟空要对国王痛下杀手前,他问唐僧,“这样的人,比妖还歹毒,也不能杀吗?”唐僧答:“不可以。”人性的恶有时比妖魔还可怕,这是心魔在作怪,对付心魔,也还是要“修心”。佛家总是引导,邪能归正,人心也可向善。国王说了一句“人心的恶火,佛都灭不了。”佛或许真的灭不了这个恶火,但只要去做了,“度”永不停息。
唐僧遇顽徒——度。除了人、妖以外,他的“度”还体现在孙悟空的身上。孙悟空开始一直叫唐僧“小和尚”,但在最后心悦诚服地称其为“师父”,可见他对孙悟空的“度化”也完成了。紧箍咒只能让他身服,但心不服,而且小说《西游记》中唐僧使用紧箍咒的时候,几乎没有一次是正确的。电影中,当孙悟空不再用自己的错与对去看别人的对与错,渐渐看明白了师父眼中的心相,于是就像最后一幕那样:倒映在水中的紧箍就不见了,对妖、对人、对徒弟的度化,可见导演的良苦用心。
影片中的唐僧还有一个值得品味的地方,那就是他的执着与坚持。“三打”中的“三”一方面体现出“打妖”之路的艰辛、曲折,另一方面说明了唐僧的“择善而固执”(《礼记·中庸》)。我们之前的印象中,小说里的唐僧是一个顽固不化的僧人;现在,看到的是一个九死而不悔的“屈原”。若一世“度”不成,再等来世;来世不“度”,再等十世。如此执着的唐僧,与当年那位跋山涉水,经历千难万阻抵达印度的玄奘法师,又“相遇”了。为了“度化”白骨精,他甘愿牺牲自己的肉体凡胎,送她去轮回,重新做人。这不免让人想到舍身饲虎、割肉喂鹰的佛经故事,同样具有为佛家舍己度人的奉献精神,值得回味。
四、小结
有学者指出:“《西游记》强调修心,主张通过对心的修持来达致个人的功德圆满,以实现社会的和谐安定。”5“修心”不只是对别人内心的修炼、度化,同时也是自身精神境界的一种提升。电影《三打》中的唐僧明白,如果他不这么做,即使到了西天,也取不到真经。正所谓“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在灵山塔下修。”这是著名的佛偈,小说《西游记》第八十五回《心猿妒木母魔主计吞禅》对这首偈子全文引用。其实真经并不遥远,就在众生的心中。而电影中,正是选取了“修心”“救度”作为主题。影片还原给我们一个大唐高僧玄奘法师的形象,不再是懦弱自私,而是勇敢无畏地去践行佛家的“度”,将小说《西游记》“修心”的主题演绎得淋漓尽致。而心地清澈、广结善缘也为今天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着正能量。
摘要:小说《西游记》的主题人言言殊,电影《三打白骨精》选取“修心”“度化”作为主题进行演绎。影片还原了我们一个大唐高僧玄奘法师的形象,不再是懦弱自私,而是勇敢无畏地去践行佛家的“度”,他度妖怪、度恶人、度顽徒,将小说《西游记》“修心”的主题演绎得淋漓尽致。电影表现此主题,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注入了正能量。本文的阐释,庶几也可为名著的影视改编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电影《三打白骨精》,小说《西游记》,修心,主题
注释
11.许波.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国产魔幻类型片的新高度[N].中国电影报,2016-3-2(6):1.
22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A]//鲁迅全集:第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338.
33 .刘勇强.奇特的精神漫游——《西游记》新说[M].三联书店出版社,1992:14.
44 .吴承恩.西游记[M](第十三回陷虎穴金星解厄双叉岭伯钦留僧).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91.(本文所引小说《西游记》均据于此,下不一一注明,以避繁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