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山地公园景观生态恢复与重建-以重庆洪恩寺公园为例
来源:火烈鸟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山地公园景观生态恢复与重建-以重庆洪恩寺公园为例(精选5篇)

山地公园景观生态恢复与重建-以重庆洪恩寺公园为例 第1篇

山地公园景观生态恢复与重建-以重庆洪恩寺公园为例

论述了山地公园是人工和自然生态系统同时存在和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指出在进行生态恢复时,要运用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原理,根据山地公园生态环境的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同时考虑将人为活动的.影响导入良性循环,选择最佳的恢复位点,取长补短,形成复合生态恢复的策略.

作 者:刘宇 邵波 王海洋 LIU Yu SHAO Bo WANG Hai-yang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重庆,400715刊 名: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25(3)分类号:X171.4关键词:生态恢复 景观生态学 恢复生态学

山地公园景观生态恢复与重建-以重庆洪恩寺公园为例 第2篇

一、台州市鉴洋湖城市湿地公园概况

台州市鉴洋湖城市湿地公园位于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院桥镇东南部约5km处, 距市主城区20km, 北部有狮子山、鸡笼山、马山、西林岭, 南部则是连绵的温岭天皇山, 总面积约6.33km2, 是国家第六批批准的城市湿地公园。

鉴洋湖是距今约2000年的古海湾演变而成的泻湖, 在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2008年台州市正式启动了鉴洋湖城市湿地公园总体规划, 并委托国内著名景观设计大师俞孔坚, 领衔担纲鉴洋湖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编制工作。在现状保护、适度修复和维护受损湿地生态系统的基础上进行开发与利用, 目前公园内农田、湿地、鱼塘等生态景观良好, 周边山地森林覆盖率达到60%, 植物538种, 动物包括鸟类、兽类等共计114种, 并且有鉴洋桥、杨府庙、古戏台等历史遗迹。

1. 土壤状况

台州市鉴洋湖地处海积平原地区, 土壤类型主要有红壤、黄壤、潮土、水稻土和盐土5个土类, 14个亚类、41个土属和117个土种, 主要以潮土、水稻土两个大类为主, 地势平坦, 有机质含量高, 保肥保水能力好, 适合旱粮、水稻、柑橘等多种作物和果木的种植。此外, 鸡笼山上以红壤为主, 含砂砾质较多, 肥力较好, 以种植水果和其他林木为主。

2. 动植物资源状况

台州市鉴洋湖城市湿地公园内动植物资源丰富, 据调查统计:动物有鸟类、兽类和爬行类等共计114种;其中鸟类42种, 占浙东南地区鸟类分布总种类的10.12%, 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种1种, 国家二级保护种2种, 省重点保护10种。兽类11种, 国家二级保护2种, 省重点保护1种。爬行及两栖类共7种, 国家二级保护1种, 省重点保护2种;鱼类、软体类共16种, 甲壳类共4种, 昆虫类共34种。植物有维管束植物139科389属538种, 其中蕨类植物17科22属33种, 种子植物122科367属505种;野生植物352种, 栽培植物186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4种:金荞麦、野菱、野大豆和花榈木, 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植物有1种, 即花榈木。有针叶林、阔叶林、灌草丛、水生植被、栽培植被5个植被型组, 暖性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竹林、低山灌草丛、挺水水生植被、浮水水生植被、果园、苗圃、作物田9个植被型, 以及23个群系组、28个群丛。

3. 水环境状况

台州境内主要有椒江和金清两大水系, 鉴洋湖属金清水系, 总面积1.25km2, 是台州市最大的内陆湿地。与鉴洋湖体相连的主要河流有东南中泾、西南中泾和山水泾。南中泾宽15~22m, 长12km, 是黄岩区南部的主要排水通道;山水泾宽21~30m, 长13.65km, 是排泄太湖山区洪水入金清港的主要河道。

4. 人文景观状况

鉴洋湖有着2000多年的演化和发展历史, 不光具备丰富的湿地资源, 还积淀了浓郁的地方文化, 留存了较多的古桥、古庙和古遗址等物质文化遗产, 其中最有价值的是鉴洋桥, 由镇锁、洚洋两座石桥分南北组成。镇锁桥位于下湖, 长135m、宽2.5m, 南座3孔, 北座1孔, 两座之间与南北引桥略呈弧形, 造型独特, 清乾隆56年 (1791) 重建, 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洚洋桥位于上湖, 长60m, 宽2.5m, 3孔。两桥均为鉴洋湖南北交通枢纽。此外, 还有鸡笼山上的杨府庙、半山庙、山城寨等遗址, 以及“老继娘坟”、“水牛背”、“十亩围”、“围珠”等在当地广为流传的富有特色的乡土景观。

鉴洋湖还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诗词文学方面, 以清光绪杨晨最为著名, 并有《湖墅昌和集》与《生辰昌和集》留世, 共收录诗文365首, 今已遗失, 仅部分诗篇传于民间, 得以保留。此外, 以舞狮为代表的民间舞蹈、以泥塑为代表的民间手工艺、以杨业诞辰日为代表的民间庙会, 以及各村定期举办的集会和戏曲演出等都极具地方特色。

二、台州市鉴洋湖城市湿地公园生态景观存在的问题

1. 生物多样性丰富, 但结构不够合理

台州市鉴洋湖城市湿地公园内动植物类型相对浙江省动植物资源较为丰富, 尤其是鸟类资源。但从作为动物栖息地的植被群落构成来看, 平原区农作物植被类型所占比例较大, 缺少高大乔木;滨水岸线的植被群落不够完善;人工林主要以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为主, 树种比较单一, 抗病虫害能力也较差。整体的植被群落尚处于初级演替阶段, 植被生产力相对较低, 生物多样性结构不够合理。

2. 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

由于鉴洋湖湿地公园内除了村镇建设外, 还没有大规模连片土地被开发建设, 生态系统整体上未受现代城市化的侵扰, 湿地生态景观保持了一定的完整性。然而, 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升级, 其完整性还是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干扰, 具体表现在村镇自身建设强度的加强对山体、湿地景观的破坏, 以及公路、铁路、高压线等区域性设施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分割。

3.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受到环境污染的威胁

鉴洋湖湿地公园目前主要以农业、养殖业为主, 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较小, 因此并没有严重影响到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但来自上游城市的污水、周边村庄的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和固体垃圾堆放, 农药的使用、养殖场的尾水, 都对水体、土壤造成一定污染, 使水体出现富营养化问题, 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造成了威胁。湖区目前水质为劣Ⅳ类, 而作为鉴洋湖源头之一的山水泾水质则为劣Ⅴ类。

4. 缺乏对人文景观和乡土文化景观的保护意识

鉴洋湖湿地公园历史文化悠久, 鉴洋桥、杨府庙、古戏台等历史遗迹较多。然而, 目前仅鉴洋桥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 其它历史遗迹均已失去传统建筑形态与地方特色。

鉴洋湖湿地公园内鱼耕文化发达, 农业景观丰富, 果垄稻田和鉴湖鱼种场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构成了鉴洋湖地区宝贵的乡土文化资源。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渐渗透, 人们又缺乏环境和文化的保护意识, 一些传统的村落景观正在逐渐改变传统面貌, 逐渐消失地方特色。

三、台州市鉴洋湖城市湿地公园生态景观建设的建议

1. 营造多样性的植物群落和动物生存空间

鉴洋湖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南北两侧山体和中部湿地, 北侧山体的植被群落类型虽然有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竹林、灌丛、经济林五大类, 但主要以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为主, 中部湿地周边的植被景观也比较单一, 植物多样性结构不是很合理。建议对北侧山体针叶林加强抚育和改造, 促其向针阔混交林方向演替;而对于针阔混交林, 应促其林下灌草发育, 增加群落内部的生物多样性。对公园内占据重要位置的农田进行必要的生态改造和恢复, 保留其生境的异质性, 从而增强农田的生物多样性。对于中部湿地区域可在现有茭白群丛、芦苇群丛、莲群丛、菱群丛和浮萍群丛等的基础上, 增加香蒲、石菖蒲、千屈菜和美人蕉等挺水植物种群, 以及萍蓬草、穗花狐尾藻、苦草等沉水植物种群。

由于台州市地处西太平洋候鸟迁徙路径, 是候鸟迁徙途中重要的停留站。目前, 鉴洋湖湿地公园已成为以大白鹭为代表的鹭类栖息的天堂。由于鹭鸟的栖息地主要集中在公园中部的湿地岛屿、鱼塘外围的塘基林带及生长较为茂盛的植被斑块, 种群密度较高。建议在保护上湖鱼塘周边现有湿地资源的基础上, 种植高大乔木、灌草丛、湿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为鹭鸟营造新的栖息地。此外, 对西林岭临近主河道山体的次生植被和北部山体阔叶植被进行恢复, 来作为鹭鸟潜在的栖息场所。营造鹭类觅食区, 促使甲壳类、昆虫类、鱼类、两栖类等动物生境的形成, 从动植物自身而产生的环境梯度变化角度提高公园内物种生境的多样性。

2. 科学修复, 合理开发, 保护湿地公园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鉴洋湖湿地从最初的泻湖发展为以农田、鱼塘和港汊为主的生态环境类型, 虽然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 但由于人为活动的干扰, 湿地生态系统还是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建议加强禽鸟栖息地、觅食区的营造, 针对主要定居禽鸟的生物学、生态学习性, 重点保护和完善其栖息环境, 构建和维护湿地公园与周边禽鸟栖息地间的生态廊道系统, 提高生态系统的连续性与完整性;改善水环境和水系统功能, 提升湿地环境质量, 减少水质恶化对湿地物种的冲击和影响;停止周边山体采石、取土等活动, 尽快采取一定的人工措施进行恢复;结合湿地公园功能分区, 进行保育分区, 并提出相应保护策略与措施。通过保护现状与适度修复受损生态系统, 整体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在此基础上, 通过可持续的开发与利用, 最大程度地发挥鉴洋湖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社会、经济等服务功能。

3. 保护环境, 治理污染, 提高湿地公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由于鉴洋湖湿地公园内村庄密集, 每天产生的生活污水、沿线城市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及农田灌溉尾水等严重污染了湿地公园的水环境。建议对鉴洋湖入水口河道南岸的农田进行有机改造, 按照沉淀池——氧化塘——潜流湿地的流程, 对部分河水进行处理;结合水系疏通和水线改造, 增加浅水和间歇性的水淹湿地面积, 种植具有较强降解和吸收污染物能力的茭白、芦苇、香蒲、灯心草、慈姑、凤眼莲、荇菜、菹草、金鱼藻、轮叶黑藻等水生植物, 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推广生态农业, 减少农药、化肥对水体的污染;依托台州市政府及有关部门提高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标准, 进一步完善城市市政基础设施, 形成完善的水质监控体系, 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对湿地流域水体的污染;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 建立垃圾处理场和沼气池, 变垃圾为有机肥料等。逐步对湿地公园进行生态恢复, 以提高鉴洋湖湿地公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湿地公园景观

鉴洋湖湿地公园历史文化悠久, 历史遗迹较多, 如鉴洋桥作为鉴洋湖湿地公园的文化象征, 鉴洋村作为黄温古道的重要驿站, 都是鉴洋湖地方文化的集中体现。建设时应保留鉴洋桥, 并与区域内的步行系统结合在一起, 使其继续发挥交通功能;保留并修复鉴洋古村落, 用以展示传统的农业乡土文化;将半山寺、杨府庙、城寨遗址及山后的宝轮寺连成一线, 形成宗教文化体验区域;保护下湖南侧荷叶岛状农田, 保留圩田、柜田、架田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景观, 以及果基鱼塘、笼网放养等渔业景观, 使其成为本地农业产业文化的天然展览馆。坚持“全面保护、生态优先、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 以维护湿地生态环境健康和延续乡土文脉特色为出发点, 充分体现台州市鉴洋湖城市湿地公园的景观特色。

四、结语

山地公园景观生态恢复与重建-以重庆洪恩寺公园为例 第3篇

1 大型山地公园的概念

城市近郊自然山体在城市绿地建设转型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成为大尺度风景园林规划项目的主要来源之一。利用自然山地的特征和现有植被营造的为城市居民提供游憩休闲的场所, 成为大型山地公园。山地城市公园——由于山地的概念范围很大, 既包括地理学上的山地、丘陵、高原的综合, 又包括地形起伏变化较大、具备山地特点但又不一定在城市内的用地[2]。

项目区位

阜平县为山区县, 地处河北、山西省交界, 西临山西省五台县, 东接保定。阜平属于大陆性气候, 暖温带半湿润地区, 年平均气温为12.7℃, 多年平均降雨量625毫米, 多年平均蒸发量2267毫米。小派山位于阜平县城中心, 东临鹞子河, 西接阜平县城, 南临大沙河, 北有保阜高速, 与大派山隔城相望, 地理位置较为优越。

2 前期分析

2.1 山地现状分析

小派山总体呈西高东低的趋势, 海拔在230-550米之间, 大部分地区海拔在230-370米之间。主峰位于西南片区, 山势陡峭。山脉蜿蜒起伏, 主脉突出, 呈现“Y”形走势, 山脉之间沟谷交错, 山形特点明显, 北部区域山脉为缓丘, 小派山土壤以山地褐土为主。

在大型山地公园的地形分析阶段,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 (GIS) 辅助设计, 对高程、坡度、坡向、径流等因子进行分析, 由于光照、温度、风速、土壤的影响, 对植物品种的选择和群落的营造提出不同的要求。

2.2 山地植被现状分析

2.2.1 植被类型及植物种类

19平方公里的规划面积, 涉及植被类型复杂, 主要包括果园、散树、大面积的灌木丛、旱地、迹地、荒地、施工区、乱掘地等多种类型, 主要现状植被类型见表1

2.2.2 现状植被评价

(1) 山体受破坏严重, 山体边坡裸露, 整个山体林相单一, 观赏价值低;

(2) 植物群落不稳定, 不能形成完整的生态系统, 易受到自然或人为的破坏;

(3) 山体植被以灌木丛为主, 乔木量少, 原生乡土植物未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

(4) 植被退化导致土壤贫瘠, 产生恶性循环, 植被的退化导致土壤的稳定性下降, 使得土壤更加容易受到水和风的侵蚀, 水土流失更加严重, 土壤更加不适于植被的生长。

3 植物景观规划

3.1 规划目标

先有绿——主要观赏面的斑秃区域先做植被恢复;

后保活——以乡土树种为主, 确保成活率;

再塑景——待山体生态系统恢复后, 结合重点区域先行打造。

3.2 规划措施

3.2.1 加强对现有植被的管理

(1) 保留现状自然林, 改造次生林;

(2) 补植、松土、除草、修枝、间伐抚育人工林;

(3) 严禁砍灌毁草, 乱砍滥伐, 限制过渡放牧。

3.2.2 种植经济和生态效益双高

选择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经济价值高的林果树种。

3.2.3 多物种人工复合搭配, 构建模拟自然群落结构

根据适地适树、优先选择本土树种的基本原则, 山地的坡度, 提出三种种植群落结构。

(1) 坡度大于25°:以杨、栎、油松、荆条、酸枣为主体的乔灌结合模式的水土保持林;

(2) 坡度在15~25°:以林果为特色的经济林模式, 主要品种有板栗、杏、核桃、枣等;

(3) 坡度小于15°:山坡及沟谷为农果间作模式;

3.2.4 采取多种蓄水、节水的坡地水土调控措施

利用水平截流沟、鱼鳞坑技术措施, 减缓径流的下泄速度, 从而实现保持水土的作用。

3.2.5 分期实施, 突显山体特色

(1) 先行启动区:以场地为点, 以道路为线, 联系重点片区进行合理的植物群落配置;

(2) 山体景观特色:三季有花, 四季有景;

(3) 山体功能:生态净化、林业经济、景观游赏及园林展示功能。

3.3 规划方法

面对大型复杂山体, 大面积的植物规划设计, 为了实现从总体概念规划到落地实施, 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 梳理出一套应对此类项目的规划设计流程见表2。

3.4 规划设计

3.4.1 植物景观季相规划

根据小派山的山形地貌, 现状植被的分布和特色, 结合GIS的分析结果, 整体控制山体的季相特点, 游览密集区考虑阜平的主要观赏季在5—10月, 因此在主要景区或重点地段, 以夏花秋叶的观赏植被为主, 同时做到四季有景可赏;小派山山顶区域结合现状柏树、火炬树、刺槐打造秋叶冬绿观赏效果, 以免冬季山顶的光秃荒凉;主要的汇水区和沟峪内形成春花秋果观赏, 大面积的山林基底以春叶夏花为主。

3.4.2 植物景观特色规划

植物景观特色规划是丰富植物景观内容的关键, 也是体现阜平小派山特色的重要手法之一。结合现状分析, 将小派山分为花乡农居、山花烂漫、红叶坡、丁香谷、红果沟、松栎混交林等主要植物景观特色区。

3.4.3 植物景观时序规划

19平方公里的山地公园植物时序规划, 主要体现植物景观的年周期变化, 结合植物季相规划, 统一考虑植物景观的近、远景规划, 调整周期可定为30-50年。

3.4.4 植物群落规划

植物资源随高度分布有垂直变化, 植物群落结构包括乔木单层结构、草本地被单层结构、乔木与草本地被、灌木与草本地被的2层结构以及乔灌草复层结构。在现有植物群落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完善, 山地落叶阔叶林 (以落叶栋类、刺槐为主或有油松、侧柏) 、山地针阔叶混交林、灌丛为酸枣、荆条。

3.4.5 树种规划

树种规划坚持适地适树, 符合山地自然生态条件的需求, 提高物种多样性的原则, 选择耐旱性、耐寒性、耐瘠薄、抗污染和抗病虫害能力的品种, 同时考虑经济效益和景观的因素, 尽可能运用乡土树种。乔木品种主要有侧柏、龙柏、圆柏、油松、刺槐、杨、核桃、板栗、火炬树、枣、杏、桑树、元宝枫、黄栌、桃等, 灌木品种包括酸枣、荆条、花椒、刺五加、五味子、珍珠梅、毛樱桃、野蔷薇、胡枝子等。草本品种主要包括狗牙根、香根草、百喜草、三叶草、沙打旺等。

3.5 实施规划区域标准划分

小派山面积大、植被类型复杂, 同时, 影响植物景观的因素多, 包括市政条件、水土保持、与特色游览片区的结合、小派山整体植物特色、高压线等方面。规划实施阻力大。规划坚持“分期打造, 分区改善, 重点先行”的原则, 根据现状山体情况、政府扶持的力度、区位、游览线路、重要景点等因素将整个规划范围分为三个标准区, 保证一下步的深化方案并落地的可实施性。分别为造园区、造林区及现状保留区。

3.5.1 造园区

选取临近城市, 重要游览线路周边、龙泉寺片区、山腰健身片区作为造园区域打造。主要集中在山顶、谷地、坡地区域。该区域现状植被基底条件较好, 未来市政灌溉可覆盖到的区域。采用园林式精细化处理手法, 乔灌草搭配, 植被层次丰富。

3.5.2 造林区

选取距城市建设区、重要游览线路有一定距离的区域作为造林区域打造, 现状植被类型以灌木林、迹地、山体破坏面为主, 部分区域需要进行山体修复绿化。无市政灌溉条件, 前期需养护, 后期无需浇灌。采用造林技术手法进行植物补植和修复。结合基底条件及现状植被普查情况, 主要分为松栎混交林——山顶;沟峪风景林——谷地;经济林——临近村庄, 交通便利的坡地;水土保持林——现状灌木林;防护林——市政路两侧;生态修复林——采掘地、山体破坏。

3.5.3 现状保留区

选取现状山林基底条件良好的区域, 部分区域已做过水土保持工程作为现状保留区。将保留区划出保护边界, 加强管理, 严禁砍灌毁草, 乱砍滥伐。

4 大型山地公园植物景观规划方法建议

根据小派山植物景观规划设计, 大型山地公园在规划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随着植物景观设计在整个项目设计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 特别是在大尺度项目中, 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程序和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采取正确、合理的设计原则、程序和方法, 可以大幅度提高工作效能, 有效地控制设计质量, 保障合理的工作进度, 进而更好地控制项目的实施效果。而不合理、混乱的设计程序, 不仅会影响设计工作的正常进行, 更会对项目的实施产生灾难性的影响[3]。

(2) 重视前期现状调研及评价, 同时借助G I S工具对山地现状进行全面分析, 如高程、坡度、坡向、径流等因子。结合植被的生长习性, 为下一步的设计提供有力依据。

(3) 从土地的多元利用的角度出发, 充分利用林地, 实现种植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4) 乡土植物的调查和运用, 生态型山地公园的植物配置大多采用本地植物, 以增加成活量, 提高生物多样性, 同时, 可少量引进外来植物, 并避免生物入侵。在群落组成上, 生态型山地公园主要由乔木、灌木、地被配置而成, 接近自然群落, 种类多, 生物多样性丰富, 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4]。

5 结语

基于对阜平小派山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 分析大型山地公园的设计思路和方法, 以期对华北地区大型山地公园植物景观规划提供建设性的建议。

摘要:以河北省阜平县小派山植物景观规划为研究案例, 小派山占地面积约19平方公里, 规划分析现状山体、林相、植被类型、植物品种, 并对现状植被进行评价。考虑小派山周边规划地块的性质及建设情况、小派山未来的市政条件、与周边香炉石、壮墓顶、大派山等主要制高点的视线关系等因素, 结合规划重要游览区, 优化提升小派山植物景观, 打造四季小派山。针对大型山地的植物景观规划, 传统小尺度的植物景观设计方法已无法完成, 本文在明确大型山地公园概念的基础上, 结合相关理论和实践成果借鉴, 总结大型山地公园植物景观规划的设计思路和方法, 对大型山地公园的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大型山地公园,小派山,植物景观规划

参考文献

[1]李雄.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本科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园林, 2007 (12) :1-5.

[2]黄光宇.山地城市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9.

[3]李春娇.风景园林中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程序与方法[A].中国园林, 2014 (01)

山地公园景观生态恢复与重建-以重庆洪恩寺公园为例 第4篇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原理,城市生态公园,活水公园,应用

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城市化进程加快, 越来越多的城市被钢筋混凝土建筑所充斥着。城市地区由于建筑高度密集、交通复杂、人口集中等因素, 导致城市热岛效应尤为突出。城市中心温度升高, 再加之车流量大, 空气污染严重, 环境问题尤为突出。在这样的情况下, 景观生态学应运而生。景观生态学是从生态学的视角重新审视和研究景观的各要素及其与人类、自然、社会之间关系的新兴学科。其最突出的特点是体现了多学科的交叉, 结合了地理学、生物学、生态学等众多学科来对景观进行新的研究。

而城市生态公园作为城市的“绿肺”, 镶嵌在城市之中, 为整个城市的市民提供了一块休闲的圣地。生态公园运用保留、模仿或者修复地域性的生态方式构建其主要环境, 最后达到营建具有地域性、多样性和自我调节能力的局部生态系统的目的。其目标以改善城市生态系统为主, 生态文化或技术为主题, 给人们提供以自然生态过程, 例如, 和谐的游赏、休憩及实践等活动的公共园林, 其巨大的绿地及水体面积, 郁郁葱葱的树木, 更是为改善城市中心区域的小气候, 维持城市碳氧平衡和缓解城市热岛效应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1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景观生态学从20 世纪60 年代兴起发展到现在, 形成以地理学和生态学为基础的交叉学科, 具有独特的生命力和高度的综合性。与景观规划设计、环境保护、野生生物学、地理学、环境科学等密切相关。景观生态学所包含的基本原理有: (1) 景观结构和功能原理, 如斑块———廊道———基质。 (2) 生物多样性原理, 即景观结构内异质性程度的高低和物种丰富度的研究。 (3) 能量流动原理, 景观结构内不同景观要素直接能量的相互流动。 (4) 生态位原理, 即将生态学的生态链中, 各物种所处生态位的原理应用到景观研究中。 (5) 生态平衡原理。 (6) 生态循环原理, 用生态学中各物种、要素间相互循环的原理来研究景观的变化。

2景观生态学原理在成都活水公园中的应用

成都活水公园位于成都市一环路内, 府河与华星路之间, 是世界上第一座以“水保护”为主题, 展示国际先进的“人工湿地处理污水”的城市环保公园。其建成于1998 年, 采用了环保艺术家贝西·达蒙的构型, 整体公园设计以水保护为主题, 主要由“人工湿地净水系统”, “模拟自然森林群落”和环保教育馆组成。切实解决了当时府南河严重污染的问题, 也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以直观展示和感受被污染的河水, 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的做法, 由“浊”变“清”, 由“死”变“活”的过程 (图1) 。

2.1 生物多样性原理在活水公园中的应用

生态学中生物多样性指的是在一定的范围内含有多种多样的有机体, 如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一起构成了该范围区域的生态综合体。其中, 物种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关键, 它既体现了生物之间及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 又体现了生物资源的丰富性。在景观生态学中, 其生态多样性原理是指景观结构内板块等景观要素等异质性程度的高低和物种丰富度。

活水公园中, 其整体斑块以被污染的水, 由“浊”变“清”, “死”变“活”来分成不同的区块。在府河水的入水处厌氧沉淀区其周边植物生境整体, 以模拟四川峨眉山植物自然生态群落, 依照地势高低种植了大量的天竺葵、桢楠等峨眉山自然群落的主要植物, 再加上乡土植物的大量种植, 如大叶仙茅、序叶苧麻等植物, 营造出丰富的植物群落, 确保了该斑块内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在鱼鳞状的人造湿地系统中, 采用了水生植物净水系统, 其中种植了芦苇、菖蒲、凤眼莲、水竹、浮萍等大量的水生植物, 通过其吸收、过滤或降解水中的污染物。大量的水生植物也保证了该人造湿地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从而为更好地进行污水净化奠定了基础。

无论是在生态公园, 还是其它景观设计中, 都应该切实考虑最后该公园景观内的生物多样性。多角度去思考该景观内, 不同生物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其与整个景观的关系, 更好地在景观规划及设计中, 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生物多样性原理。

2.2 生态位原理在活水公园中的应用

生态位又称生态龛, 表示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生存所必需的生境最小阈值。在景观生态学的生态位理论中, 即是利用景观中的各要素, 如各种植物、土地、水体等, 来描述其在整个景观生态系统中的重要角色关系。

活水公园在进行植物配置时, 采用了模拟四川峨眉山自然植物的生态群落。在净水系统的源头沉淀厌氧池部分, 栽植的大量的天竺葵、桢楠、黑壳楠、桫椤等植物品种。由于厌氧池部分地势较高, 这部分着重采用了上述植物品种来模拟峨眉山自然植物群落。通过合理的种植设计使得各植物能够较好地生长, 同时又不会对其它植物品种造成养分、阳光等的竞争。由此可以看出, 在活水公园进行植物配置时, 应充分考虑了解各植物物种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特征, 合理选择配置植物种类, 避免各个物种对空间和营养的争夺, 又可以进行种间互相补充丰富物种数量, 由此形成稳定的种群复层群落结构, 也能形成层次丰富的景观视觉效果。因此, 在景观设计, 尤其是生态公园类的景观设计的植物配置中, 一定要遵循和研究植物的自然习性, 切实了解每个品种的植物对温度、水分、土壤、气候等的需求。注重乡土植物的使用, 乡土植物其生态位和生活习性对本地环境不仅适应性强, 而且能充分体现地域特色。

2.3 生态平衡原理在活水公园中的应用

生态平衡原理指的是在某一区域范围的生态系统, 在一定时间范围内,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其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 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而且该平衡在受到外部某些因素干扰时, 也能通过自身的调节恢复到初始的稳定状态。在景观中这一生态平衡原理, 即表现为景观中各要素及要素内部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等的传递和流动, 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达到了稳定的平衡状态。

活水公园中污染的河水从最开始的入水口, 进入通过厌氧沉淀池———水流雕塑———安吉氧池———植物水塘———植物床———养鱼塘———氧化沟———回到府南河。在植物水塘区域可以看到水塘内水生植物有茭白、芦苇、水竹、伞草、菖蒲、凤眼莲、浮萍、紫萍等。通过水流雕塑流下来的水富含大量的O2, 为浮游生物的生长提供了大量的养分, 而植物水塘中的光照、空气、水生植物、浮游植物等都达到了一个生态平衡的状态。紧接着水体在进一步净化后进入养鱼塘, 大量的微生物及富含O2的水体, 为养鱼塘中的鱼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条件。在养鱼塘中, 水生植物给浮游生物提供了食物, 而丰富的浮游生物又成为了鱼类的食物, 鱼的排泄物等又可以为植物提供养分, 由此在养鱼塘内形成一个微型的生态平衡系统, 很好地诠释了景观生态学中的生态平衡原理在活水公园中的应用。

2.4 生态循环原理在活水公园中的应用

生态循环原理是在一定范围的生态系统内, 其内部各生态要素直接通过能量、物质等的流动达到该系统生态循环的目的。在活水公园中, 首先从整体来看, 从被污染的水体通过进入公园的厌氧沉淀池———水流雕塑———植物水塘———养鱼池———回到府南河, 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大的生态水体循环。从小的方面来说, 每个净水系统, 如植物水塘、养鱼塘等在各自的区域和生境中, 都与其内部的各要素, 如水体、微生物、植物等构成了一定的生态循环。所以, 活水公园无论是从大的方面, 还是小的方面, 都能体现出生态循环原理在生态公园中的应用。

3结语

综上所述, 活水公园的规划和设计作为城市环境和河水污染治理的重要节点, 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是因为当今社会城市的高速发展, 在未来的城市生态公园建设中, 应该着重注意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生态公园的应用。切实从各个方面和角度出发, 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更好地指导我们去打造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本”而不是“以人为本”的城市公园或景观规划建设。

参考文献

[1]王静, 付李秋.人工湿地法净化水景人工湖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4 (4)

[2] 刘克华.成都活水公园对当代风景园林建设的借鉴意义[J].绿色科技, 2014 (7)

[3] 童芸.尊重“原生态”, 实现“再生态”景观[J].设计艺术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11 (2)

[4] 刘佳, 罗谦, 刘含.成都活水公园于城市公园建设的意义探索[J].山西建筑, 2011 (2)

[5] 叶顶英, 付兰英.城市防灾公共绿地规划——以成都活水公园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4)

山地公园景观生态恢复与重建-以重庆洪恩寺公园为例 第5篇

1.1 区位条件

青岛市是中国东部沿海重要的经济中心和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胜地。改革开放后, 随着城市东扩的发展建设, 太平山生态公园已处于新老城区两翼围合的中心地带, 特定的地理位置, 使其成为城市的生态、文化与空间脉络发展的核心。太平山生态公园成为 “城市绿肺工程”的重中之重, 在1997 年编制的《青岛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中, 太平山公园已被规划为核心, 与团岛公园、鲁迅公园、小鱼山公园、汇泉广场、汇泉角、太平角、信号山公园、贮水山公园等公共绿地构成城市中心区完善的园林绿地系统。

1.2 气候与自然环境

青岛地处植物南北过渡地带, 是温暖带之始, 亚热带之终, 属于受海洋环境影响的季风显著的海洋性气候, 气候四季变化平缓。冬暖夏凉春温秋爽, 太平山公园海拔在30.0~148.5 m之间, 园内有高峻的山地、低洼的湖塘, 地形起伏、地貌复杂, 依山临海, 风光秀丽。山地多有岩石裸露, 成土母质为花岗岩风化而成, 土壤砂质, 瘠薄、微酸性。年平均气温12.2 ℃, 年平均降雨量775.6 mm, 其中夏季占57%, 冬季占7%, 平均降雨强度最大月 (8 月) 为13.6 mm/d, 最小月 (2 月) 为2.5 mm/d。全年有雾53 d, 雾日多集中在4—7 月。主要灾害天气是大风、暴雨和雷击, 但发生频率较小。冻土深度40~50 cm。

1.3 历史遗迹及建筑资源

园区内分布着自古至今的多处历史遗迹和历史建筑, 数量不多但历史年代延续性相对完好, 堪称青岛历史的缩影。近代战争历史遗迹主要分布于东西两侧山头;人文文化以及宗教区域亦分别毗邻战争遗迹分别坐落在西、东两侧遥相呼应, 各时期遗迹相对分散, 部分业已荒废或难为人知;多幢造型迥异的西式别墅建筑保存完好、管理得当, 但未能作为旅游景观资源发挥作用。

2 现状分析

2.1 植被群落单一, 缺少季相变化与群落层次

受小气候环境影响, 沟谷地带植被长势良好。植被群落较为单一, 缺乏层次。山林顶部区域顶部与山脊线位置多为岩石裸露的丘陵地貌, 只有薄层自然野生地被植物零星覆盖。大部分区域植被覆盖率较高, 但植被群落相对单一。植被以黑松、刺槐人工林为主, 景观林相相对单调。

2.2 缺少统一总体规划

太平山公园主景区总面积约183 hm2, 主要的山林区域分布有中山公园、植物园、动物园、榉林公园。分别属于市南、市北2 个行政区管辖, 4 处单位分别属于不同的管护机构。原有的规划多从各自单位管辖区域考虑, 难于有机组合, 从而影响了太平山整体景观保护与发展, 也不利于管护工作的开展。

3 规划思路

3.1 规划定位

基于公园百年历史, 秉承与发展并重, 遵循以人为本、生态环保节能的原则, 按照“承百年历史文脉, 秉中西合璧精粹, 塑东园花海璀璨, 建太平盛世和谐”的思路, 把太平山公园定位为集生态绿肺、植物科普、休闲健身、历史文化、旅游观光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城市综合山地生态公园。

3.2 规划原则

城市生态山地公园的意义在于尽可能利用自然过程来维护和改善城市生态山林系统的自我平衡能力。因此, 太平山公园的规划原则是优先考虑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运行和自然山林的保护。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 结合生态环境的建设和发展, 进行工程规划、设计编制工作[1,2]。

4 规划方案

4.1 规划结构

根据规划思路, 依照设计原则, 提出“一轴一带五区” 的规划结构。一轴, 即公园传统文化主题轴;一带, 即城市登高观景带;五区, 即植物文化区、生态山林区、文化休闲区、动物游乐区、历史人文区。

4.2 具体方案

4.2.1一轴:公园传统文化主题轴。公园传统的南北景观轴线, 原中山公园、动物园中心游览轴线。轴线区域分布着许多植物资源, 如大量的古树名木, 从而维系着公园乃至城市的历史感, 在保留现有道路、植物的基础上, 以历史文化延续为主题, 讲述公园的发展史, 展示公园特色的植物文化。

4.2.2一带:城市登高观景带。太平山公园作为青岛市西部最高的山地公园, 登山眺望俯览汇泉湾, 打造绝佳的城市观景点;山地公园利用独特的山体地理优势, 借景周边青岛十景 (汇泉踏浪、飞阁回澜、琴屿飘灯、太平天音、鱼山海月、秀掩重关、湛山景舍等) , 挖掘最佳的城市观景点, 将其有机串联, 打造特色的“太平揽胜”。

4.2.3 部分山地区域规划。具体有以下4 个方面内容。

(1) 历史人文区之历史遗址。 发掘山林区域历史遗迹, 将人流引至遗迹区域并相应设置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展示平台, 面向人群主要为青少年与老人, 因此需增设休息设施和集散场地, 根据山体高差做好保护措施和安全保障。丰富完善登山路径中的植被景观以及服务设施[3,4]。

(2) 植物文化区之桃园新区。以始建于20 世纪30 年代的中山公园桃园为基础, 配植碧桃、杏、榆叶梅、紫叶李、樱花等梅属植物, 打造繁花盛开的植物景观;同时梳理谷线、水系, 刻画细部景观, 阐释“桃”文化, 打造桃园新景点, 拆除现状临建、温室, 打通园区观景视线, 设置山林内亭廊坐凳, 点缀文化小品, 结合建筑基址改造规划山地公园服务建筑。

(3) 文化休闲区之滨水休闲。在滨水区域打造文化休闲区, 在保护原有滨水植物群落基础上, 增植水生植物、亚乔木、灌木、地被, 丰富植被立体空间, 创造景色宜人的滨水景观。在该水面周边结合亲水平台种植湿生植物千屈菜、花菖蒲、水生鸢尾、旱伞草等, 在水面内点缀浮水植物———睡莲。完善滨水步行体系, 沿水岸增加木栈道、观景木平台等, 供游人驻足观景、探寻山林野趣, 展示太平山的神韵。挖掘公园山石景观, 营建观山、亲水、赏乐的休闲滨水休闲区。

(4) 生态山林区之岩石园。 依据现状山体裸露岩石, 布置游步道, 栽植岩生植物, 建设独具特色的岩石园。种植络石、胶东卫矛、青岛百合、荆条、枸杞、铺地柏、石岩杜鹃、朴树等植物, 背衬葱郁的自然生态林, 营造极富野趣的岩生植物景观。景观区规划:打造多样化的空间设计, 增加科普性、参与性来提升游人兴趣, 完善植物园岩石园展示功能。具体区域规划:①山石景观区。现状为较大型岩石组团的区段, 以观赏山石为主景, 采用自然式岩石园形式。②墙园景观区。位于路侧, 需设挡土墙护坡加固的区段, 结合现状空旷处设计硬质铺装小广场, 点缀艺术小品等, 采用墙园式岩石园形式。③岩石植物景观区。现状为点状较小型的岩石组团区段, 以观赏岩石植物为主景, 采用规则式岩石园形式。

5 植物配置

太平山植物种类丰富,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自然形成了多个自然群落, 在山地公园的植物配置中, 应参照自然群落的组成规律进行人工群落的设计与配置, 让山地公园内的乔木、灌木、草本及地被植物参照自然群落的完整性, 已取得最佳的植物生长环境与生态效益[5,6]。

5.1 设计原则

一是保护性原则;二是借山借势、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三是打造园林意境美的原则。

5.2 植物规划及配置要点

5.2.1 挖掘山地公园的植物文化, 注重公园的植物科普功能。根据公园起伏的地势特点与原有植被, 设置岩石植物主题景观区;改造建设植物科普馆, 重点介绍植物科普知识以及太平山植物分布与植物造景艺术。

5.2.2展示“植物百科”的特色文化, 建设种植资源库。太平山公园作为传统的植物种植场, 具有青岛地区南北交融的气候特点, 有着良好的植物种植条件。因而利用公园现有植物资源, 建设种质资源库, 对城市园林和公园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打造植物主题的景区及道路, 如保护、恢复以植物为特色的园路与园区, 如玉兰园、市花园、桂花园、植物精品园、樱花路、银杏路、梅花路、紫薇路、木瓜路、海棠路、雪松路。

5.2.3丰富山地植物色彩设计。打造季相迥异、色彩斑斓的山地公园, 丰富山地区域内植物色彩带;扩大园区色彩面积, 通过对植物季相、色相的分析, 适当调整园区植物配置, 实现花开不断的景象。

(1) 山脚区域 “春之花海”。现状色彩:以黑松、刺槐为主的嫩绿色成为这一季节的主题色, 区域内充满生机, 点缀以樱花大道两边的粉色带和桃园的粉色区域;扩大“花海”的概念, 由于青岛春季时间较长, 植物的花期也相应拉长, 使得这一季节色彩斑斓, 各种不同种类的开花植物应成为春天的主要色彩, 主要为樱花、杜鹃、紫荆、紫薇、连翘、迎春等, 形成“东园花海”的景观。色彩主要集中在太平山势较缓的山脚地带及主要的谷线附近。

(2) 山地区域 “层林尽染”。秋色叶植物是构成秋季景观的主要树种, 它明显反映了季相特征, 充分表现了园林的季相美。依山就势的绿色为山地公园的色叶植物提供了背景色。秋季, 园内水库渠道两旁的红枫、鸡爪槭、枫香等植物通过群植和丛植的方式, 以表现不同色块的搭配给人的震撼。“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大面积成林或成带状的秋色景观很有气势。保护原有生态植被, 对现状裸露区域补植乔木及乡土地被植物, 延续秋色景观植物为特色的主题景观带。

(3) 滨水区域 “ 叶红柳绿”。 在公园水边配植秋色叶树种, 可形成丰富的水中倒影, 如小西湖、湖光山色、天地一家水库等, 在常绿树下植以鸡爪槭、红枫, 与水岸的垂柳、临水的菖蒲等共同组成了一副自然风景图, 寓景于情, 情景交融, 四季变换的季相美, 呈现出流动的太平山光彩画卷。

6 建议

太平山公园在规划建设初期就已提出, 以山地资源保护为前提, 适度建设最基本、简单的公园设施, 并追求设施与周围环境的协调, 减少对自然景观的干扰与分割;在景区分部建设与植物配置时, 合理运用中国园林造园技术, 充分挖掘山林景区山体、植被等自然资源, 适度配置符合自然群落特点、适应生境条件的乔灌木、植被, 为恢复与提升自然的山体景观提供有效途径。

6.1 重视原有场地条件与植被的勘察与评估

山地公园地形与自然植被资源复杂, 在山地公园规划设计之前, 应勘察地貌特征、温度、光照、坡度、水源及土壤条件, 分析场地条件的优劣势, 明确相应的措施与规划配置;摸清已有的自然或人工植物群落, 并由植物学方面的专家对植物的种类和健康状况作出评估, 对于健康状况极差的植被才可以考虑不予保留, 同时清除外来的入侵物种, 保护本地生物的多样性, 进而在山地公园形成一个具有可持续能力的生态系统。

6.2 巧于因借, 借山借势, 降低建设与养护管理成本

中国古典园林造园学之著名专著《园冶》提出:园地惟山林最胜, 有高有凹, 有曲有深, 有峻而悬, 有平而坦, 自成天然之趣, 不烦人事之工。因此, 在山林地区建造园林, 先天条件最为优越, 山地公园在规划建设时应充分借用优越的条件, 以自然生态理论为指导借山借势, 减少人为兴建大量的亭台楼阁、引种众多的外来植被、改造大规模山势溪流, 应当借山借势、随坡就势、因地制宜、适地适树, 正如《园冶》中所讲:“园林巧于因借”“构园无格, 借景有因, 夫借景, 林园之最要者也”。营造出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景观并产生最大的生态效益, 而且可以降低建设与养护管理成本。

6.3重视植物配置色彩应用, 营造山地公园“色彩斑斓”景观

植物景观中最引人瞩目的要素就是色彩, 不同的色相引起人们不同的视觉和心理反应。山地公园地势起伏, 林地植被多以绿色为主色调, 适度引入彩叶树种、岩生花卉、地被, 营造“万绿从中一点红”的绚丽景象, 吸引“停车坐爱枫林晚”的众多游人, 传承中国传统园林造园注重植物色彩、体现和渲染园林环境的意境美, 能够运用最少的成本, 营造山地公园“层林尽染”的壮丽景观。

摘要:山地公园是指拥有高低起伏的地形、丰富的植被, 以自然风光为主的公园, 通常具有改善生态环境、美化城市、游览观赏、休憩娱乐、科普教育等功能。以太平山公园为例, 通过对生态山地公园规划设计方案与建设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 着重介绍了山地公园景观规划与植物配置, 提出山地公园的规划建设不同于其他城市公园的规划, 应当以山地资源保护为前提, 适度建设最基本、最简单的公园设施, 并追求设施与周围环境的协调, 减少对自然景观的干扰与分割。在景区分部建设时, 合理运用中国园林造园技术, 充分挖掘山林景区山体、植被等自然资源, 为恢复自然的山体景观提供有效途径。同时, 针对山地公园的特点提出了山地公园设计与植物配置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山地公园,规划设计,植物配置,山东青岛,太平山公园

参考文献

[1]邓毅.城市生态公园规划设计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251-269.

[2]卢圣.图解园林植物造景与实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1:36-55.

[3]熊运海.园林植物造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105-109.

[4]聂影, 曹灿景.景观园林植物与应用[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1:28-32.

[5]汪新娥.植物配置与造景[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8:191-194.

相关文章
表演人才范文

表演人才范文

表演人才范文(精选11篇)表演人才 第1篇六七岁至十一二岁是学龄初期, 即相当于儿童接受小学教育的年龄。这一时期少儿的主要行为活动是学...

2
2025-09-20
保安班长月总结

保安班长月总结

保安班长月总结(精选6篇)保安班长月总结 第1篇篇一:保安班长年终总结个人总结光阴似箭日如梭,转眼间半年已经过去。回顾我们保安队在近...

1
2025-09-20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精选15篇)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第1篇20**年8月我有幸在市电大参加了“仙桃市第一期小学骨干班主任高级研修班...

1
2025-09-20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精选6篇)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第1篇《四季》文清路小学 刘明霞教学目标:1、认识 9个生字和言字旁,虫字旁和折...

1
2025-09-20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精选18篇)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第1篇1、在董事会的领导下主持办公室的全面工作,负责办公室的日常工...

3
2025-09-20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精选12篇)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第1篇《鸦片战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及危害;林则...

2
2025-09-20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精选10篇)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第1篇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分析及其改进方案阳旭东(贵州工业大...

1
2025-09-20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精选8篇)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第1篇第一章 总论1.1 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项目名称:宝地宾馆改扩建项目 承办单位:...

1
2025-09-20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