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检测装置范文(精选12篇)
试验检测装置 第1篇
最初人们主要是关心土体采样和运输过程中温度变化对土体体变和强度参数的影响[1]。地源热泵系统的广泛采用[2,3]促使人们对土的温度敏感性进行研究。目前关于温度对粘性土介质特性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力学特性上,崔俊奎[4]对岩土热物性参数进行了对比试验,白冰[5]分析了温度对粘性土力学特性的影响。关于温度对固结特性的影响研究较少,大多采用的是间接测试方法。Passwell[6]在恒定荷载作用下对土加热,发现土体体积随时间压缩变化曲线,与标准固结试验的曲线几乎相同,并提出热固结这个概念。Tidfors等[7]在一个可温控的水槽中用侧限固结压缩仪对天然黏土进行试验研究,最高温度可达55℃。Habibagalli[8]根据土的双电层理论做了在加热条件下土的渗透试验,研究温度变化对土的水化膜厚度的影响,他认为温度升高会减小水膜厚度,增加排水通道,导致土的渗透性变高。我国第一台温控三轴仪由陈正汉[9]利用三轴仪与恒温箱结合制得。王媛[10]采用直接测量法,对南京下蜀土、淤泥质土以及混合土3 种试样,进行了5 ~ 45℃ 温度下的变水头渗透实验,分析了温度对黏性土渗透性的影响。但由于采用步入式高低温交变湿热实验室,很难测试更高温度下土体的渗透系数。白冰[11]研制出一种用于饱和土的热固结试验装置,对温度演化过程中土体孔隙水压力变化以及热体应变的测定带来了较大的方便。
固结参数在热固结研究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热固结试验研究过程中,大多是通过温控三轴试验仪器,间接获得渗透系数。还有一些学者单独对渗透系数或压缩固结进行试验研究,不能在同一土样上同时进行渗透、固结试验。所以,在前人的基础上对渗透固结仪器[12]改进使新仪器能在不同温度下进行试验。改装后的仪器具有操作简单、实用性强、密闭性好等特点。
1 试验装置介绍
图1 为改装的一维热固结试验装置实物图,图2 是试验装置简图。该装置是通过渗透固结试验装置[12]改装而成的,可以保持土样在设定的温度下对热固结的孔压、渗流量和土样压缩量进行直接的测量,能够测得固结参数。
新的试验装置主要包括: 加载系统、温控系统、测量系统和渗透固结容器。
(1) 加载系统
加载系统由杠杆加压设备、调平衡装置以及测量装置等组成。加载方式采用传统的常规杠杆式,具有稳定和出力大的特点,采用1∶ 12 的杠杆加荷方法; 平衡锤消除杠杆自重、吊盘及其他重量对试样的影响;由于配备了调节平衡装置,保证了加荷精度; 试样容器的结构由试样底座和容器组成,使用两个固定螺钉将两者固定在一起,拆卸方便。试样的上表面积为30cm2,其荷载压力范围是12. 5 ~1600k Pa。
(2) 温控系统
温控系统由加热管、PT100 为热传感器的控温装置和保温容器组成。本试验装置可以进行常温至80℃ 之间的土样热固结试验,本装置的水槽壁采用不锈钢空腔式结构,空腔内充填石棉,能有效地减少热散失,保持水槽内水的温度。水的温度由电热偶和加热管通过调节器控制,温度控制精度能达到± 1℃ ,加热管在钢筒底部。
(3) 测量系统
测量主要包括土样孔压变化、土样压缩量和土样的渗流速度,可以得到土样热固结的渗透系数和体积压缩系数。通过孔压传感器可以测量孔隙水压力的变化情况,位移传感器可以测得土样在一定荷载下的压缩量,从而推算出土样的体积压缩系数。渗透系数的测量可根据 《土工试验方法标准》[13]采用变水头法测定,测流管选择刻度为0. 1ml的滴定管,可以精确地测量液体的体积变化。进水管和出水管在水槽内的部分采用黄铜制成,具有良好的导热性,且进水管在水中绕固结钢筒4 周使进入土样的水保持和土样温度相近,降低误差,满足试验需要。
(4) 渗透固结容器
固结钢筒带有环刀由不锈钢材料制作,具有耐腐蚀、刚度大的特点,内径为61. 8mm,外径为82mm,高度为69mm,筒内放有加压帽、透水石和土样,加压帽采用金属颗粒制成,也具有透水性。筒帽也由不锈钢制成,有三个螺栓孔由螺杆使它与固结筒底座相连。容器设置了渗透压力输入口、孔隙压力测量口及排液口。
改装后的仪器可以单独地进行渗透试验或固结试验,也可以交叉进行。热固结装置大多采用黄铜和不锈钢,具有不易变形、导热性好、耐腐蚀等特点。计算机预装操作软件,同时控制土样温度和采集试验数据,为试验的进行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2 土样的制备与安装
2. 1 试样的选取
本试验所用土样为南京市建邺区梦都大街130号(紫鑫中华广场) 的淤泥质粉质粘土(见图3),土埋深8m处,土的基本参数为: 含水量w =40. 1% ; 重度 γ = 18. 1k N / m3; 孔隙比e = 1. 119;塑性指数IP= 16. 7; 液性指数IL= 1. 03; 渗透系数k = 1. 8 × 10- 9m / s; 压缩系数a1 - 2= 0. 681MPa- 1;压缩模量Es1-2= 3. 193MPa。
通过计算可以得到土的饱和度Sr为98. 1% ,根据 《土工试验方法标准》[13]可以直接用环刀取样用于试验,不需要重新制样。
2. 2 试验仪器安装
首先,将取好的土样放入水槽中,盖上顶盖并用三个螺旋帽固定; 然后,向水槽内加水至漫过土样,用橡皮导管连接玻璃管和进水口并注满水,检查密闭性是否良好; 最后,盖好水槽盖并把位移传感器调整好,通过操作软件设置试验温度开始加热,加热至设置温度并保持温度恒定。
3 试验方案与结果分析
3. 1 试验方案
本试验分五组不同温度下进行,温度分别为20℃ 、30℃ 、40℃ 、50℃ 和60℃ 。在不同温度下对同一土样同时进行渗透试验和固结试验,通过试验得到五组不同温度下的渗透系数和压缩曲线。渗透试验采用变水头试验方法,每次渗透试验时间为1h; 压缩固结试验的施加压力等级分别为25k Pa、50k Pa、100k Pa、200k Pa、400k Pa和800k Pa。
3. 2 结果分析
表1 为五组不同温度测得的渗透系数和勘察报告中常温下的渗透系数,在20℃时和勘察报告中的数据相近,说明新装置的适用性。图4 显示了随温度的增加渗透系数也逐渐增大,并且和Hillel[14]给出的经验公式的变化规律接近。
图5 显示不同温度对压缩曲线的影响,随温度的升高压缩量也随之增大,但变化很小。由表2 可看出,温度对压缩系数的影响并不明显,基本和实测的数值接近。
4 结语
(1) 本文介绍一种可温控式渗透固结试验装置,温度可控制在室温至80℃ 范围内,具有造价低、操作简单和精度高等特点。该装置可用于室内进行热固结试验,对同一土样同时测定渗透系数和体积压缩系数。可以单独进行常、变水头渗透试验和固结试验,而且可以交叉进行渗透、固结试验。
试验检测装置 第2篇
针对空间对接试验台中二维转动实现的设计难点问题,提出了非常规应用的新型抗弯件及十字轴机械结构方案.使整个系统在大负载和高撞击力的特殊情况下,结构具有高可靠性;大大降低了转动摩擦力矩,使转动模拟装置具有良好的随动运动特性;结构尺寸紧凑,减小了与结构尺寸关系密切的.航天器惯量模拟误差;质量轻,使试验台其余子系统的设计有一定余量.采用缩比方法研制了试验装置.试验结果表明,主动转动模拟装置的最大静摩擦力矩仅为8.8445Nm,远小于80 Nm的指标要求.所设计的转动模拟装置能够满足对接试验台总体和其它分系统的要求.
作 者:赖一楠 张广玉 陈志刚 LAI Yi-nan ZHANG Guang-yu CHEN Zhi-gang 作者单位:赖一楠,LAI Yi-nan(哈尔滨理工大学机械动力学院,哈尔滨,150080)
张广玉,陈志刚,ZHANG Guang-yu,CHEN Zhi-gang(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学院,哈尔滨,150001)
浅析电力负荷控制终端装置检测 第3篇
关键词:负控终端;检测
中图分类号:TM9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06-0015-01
一、电力负控终端
负控管理终端即为用电侧负荷控制以及管理终端服务器的总称。该系统主要功能是对用户电力的负荷实施监控,实现限制电量但不停止供电和公平合理、有秩序用电。同时可以提供远程电表数据观测、提醒用户缴费、电表计量监察管理等功能,也会为电力企业的营销及考核提供准确无误的数据。还可以预售电量,先交费后用电,使电力管理体制更加完善。负控管理系统还可以提供系统管理、线路分析、负荷监控、表单及曲线的输出、用户用电档案管理,同时可与其他系统连接等功能。负荷终端通常还将配置自动采集和抄录电表模块,可以对电量数据进行采集以及远程抄录电表点量,而且具备一定的防止偷窃电量的效果。
二、必要的负控终端装置检测
负控终端管理系统主要应用于变电站、公用配变和用户专用变的日常运行的管理和监控,适合用电现场的管理与服务,在电力设备中具备电力营销自动化的优点,包含比较高的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然而对于这样功能复杂且精密的产品,从前检测的方法相当的简易和不规范。例如:将其连接在电表的终端察看能否抄录数据来判断合格、放进手机卡中查看是否可以上线来进行判断合格。
三、负荷终端的功能、优越性和检测原理
1.功能:负荷控制、数据整理、信息采集、监控现场、终端测试以及通信功能。
2.优越性:使用终端装置来检测比以前手动检测方式有较大区别,其可以表现在精准性、规范性和效率性三方面。
(1)精准性
如果按照从前的老方法只能对终端的个别功能的存在与否进行判断,不能对其项目性能做出精准的检验。在装置模拟终端电气的环境下,具备统一且标准、精确的数据,可以及时采集终端反应数据,再与模拟中得到的数据进行比对,可以得出精准的量化误差值。
(2)规范性
终端装置是遵照国家电网的《电力负荷管理系统数据传输规定》研发的,检测方法具有一套规范的流程,可以做到标准化的检测环境与数据化的检测结果相结合,检测之后还可以对结果储存和打印,这些是往常做不到的。
(3)效率性
以抄录电表项目功能的检测来说,根据以前的方法是在接通终端电源之后,将导线以对应的频率短接在485的电表接口上,手动制造脉冲,且工作量相当的繁琐和复杂,浪费大量人力、物力。但采取终端装置检测的话可以一次连接16个终端,对其进行连接和配置后可以让设备自动对终端的各个项目进行单位批次检测。相比较之下,在效率方面后者有着比较大的优势。
3.终端的检测原理:通过终端系统的软件来控制装置的硬件,模拟种种用电环境和电路故障,在高仿真現场监测终端的反应,以达到对被测试终端设备功能和性能全方位的检测。
四、终端装置检测过程
依据当前的操作情况得出结论,对批量检测终端的操作流程,大概可以列出下面几点:
(一)电能表连线
将电表挂起和链接线路是终端检测中比较浪费人力资源的环节,同时也是整个检测环节的基础。每个厂家发开制造的终端的排列形式不是很相同,这时候就需要在挂表时事先观察每个终端的电压、电流和端子的连接图。当前终端的设计大都是插孔式的,挂表前必须要把终端的端子用直角针勾出,然后挂到架上连接对应线路。
(二)读取并储存终端的原始数据
在掌机上可以将终端IP、端口序号和APN等信息读取并记录下来,也可把终端和手机卡的对应信息一起记录在同一固定的格式内,这样方便查询。也可使用两个掌机,其中一个保存终端原始信息,一个来保存测试的设置。
(三)终端的设置
在终端设置的时候,其中主要是针对终端通信参数的设定,比如:APN和IP等,现在的绝大部分终端是用无线GPRS/CDMA,或是使用230M的通信方式来实现连通的,需要将主站的IP、端口序号以及APN等的信息在终端中进行设置,然后终端就会和主站连通,来实现通信。装置的测试终端其实也是对现场环境的模拟,所以要把装置的端口和IP等信息在终端上进行设置,这样终端就可以和其通信了。
(四)选定测试方案进行测试
对终端的测试需要以两点为基础:其一是功能测试,看其是不是具备《通用技术条件》的要求;其二是性能测试,也称其为可靠性测试。对当前终端的功能的局限性可以测试一下几个方面,如测量点的数量、电表测量点的设置、电表CTPT的设置、抄表时间间隔设置、脉冲表设置、遥控测试、密码的召集、遥控信号接口设置、保护电压解除、电表端口测试、脉冲端口测试和系统时间设置等,如果将来的功能增多了,还可变化其测试内容。设定好测试方案的正确输入电压后,就可进入测试界面,待其显示通信连接完毕,就可以执行单步测试或者是自动测试了,然后将测试得出的结果储存起来。
五、测试期间的注意事项
(一)两种表式终端:绝大部分是自身可以交采的终端;另外一种只是一个终端,通电就可以工作,不具备交采功能。这样后者就不可以进行影响量和交采误差的测试。
(二)在硬件检测过程中,其中的全部端口都需要测试,这样就一定要将每个脉冲接口正负互相短接,接入台体脉冲发出端口;如果终端的遥信无公共端口,需要短接一个公共端口,接入台体遥信的公共端。
(三)在有源脉冲接口进行测试时,要把终端脉冲的全部负极端接到电源12V负端上;台体脉冲公共端P-接到电源12V正端上;之后将终端的全部脉冲接口正端短接起来,再接在台体7芯接口上的Pulse2端。
(四)抄录电表时间间隔可按照协议设置为1min。不过以往部分终端会以15min为间隔进行采集。这样型号的终端,在现在的水平下还不能对其进行检测。
(五)终端设备的软件没有对DP通信方式的测试功能,所以在测试之前必须把终端设备的连接方式改为TCP,才能实现对终端装置的测试。
六、结束语
当前的电力负荷管理终端检测装置的研发和应用的状况为,在已经投入使用的装置和系统中还普遍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其中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装置自身存在的局限;装置的操作缺乏规范的、统一的考核与认证;装置在检测时不能自动查找出电流故障的终端。
在对设备进行简要分析后,对设备的研发和未来走向提出如下看法:要不断加强设备的稳定性和自我诊断功能;提高设备的兼容性,对其接口和通信标准统一规范;完善设备和终端线路之间的复杂连接;通过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电力自动化控制技术以及现代通信技术来完善下一代检测装置,使其向着高可靠性、高灵敏度、价格低廉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微弱信号检测装置 第4篇
关键词:信号检测,锁相放大,加法器
1 原理分析
1.1 电路原理分析
结合考虑过的各种方案, 利用模拟电路的各种电路。开始一个信号与噪声经过加法器, 从输出端输出一个信号与噪声混合的一个信号。经过衰减电路, 衰减系数不小于100。再是微弱信号检测装置部分, 也是本题的难点。此阶段的设计为四大部分:带通滤波器、移相电路、相乘器电路及低通滤波器。图1.1所示即本系统的原理框图。
1.2 电路设计
1.2.1 加法器电路
TL081CN的特点是低功率消耗、电压范围宽、输出短路保护、低谐波、具有高转换率。电压放大倍数高。电压可以满足VC=VS+VN且带宽大于1MHz。
最终选择TL081CN芯片作为加法器电路的芯片。焊接结束后测试输入电压与输出电压可以满足电路里的等式。通过示波器观察数值, 也满足大于100MHz。
1.2.2 纯电阻分压网络电路
本设计开始就采用电阻搭建, 采用了99:1的电阻来进行搭建。因为基础部分要求纯电阻分压网络的衰减系数不低于100, 所以采用99:1的电路就可以实现衰减原来的。
1.2.3 微弱信号检测电路
AD633JN芯片, 是一款功能完整的四象限模拟乘法器。它无需外部器件、高精度激光调整, 稳定可靠、总误差在满量程的2%以内、差分高阻抗X和Y输入、高阻抗单位增益和输入、经过激光调整的10V比例基准电压源。
2 电路分析与计算
2.1 带通滤波器
带通滤波器的功能让一定频率范围内的信号通过, 而将此频率范围之外的信号加以抑制或使其急剧衰减。在混合的信号通过带通滤波器得到规定的500-2000HZ的微弱有用正弦信号的同时尽量抑制掉一些噪声信号。可以得到1KHz的频段。按照设计要求所设计的带通滤波器的通频带范围160-2400HZ, 增益为40DB。
2.2 锁相放大电路分析与计算
2.2.1 电路的原理
锁相放大电路利用相干解调原理实现提取幅度值的过程。该电路的一路为微弱信号, 另一路为正弦信号。当两路信号同频时, 通过电路后实现了抑制交流信号的同时提取出直流信号, 而直流信号刚好与设计中所要求的被测信号幅度值有关;该两路信号不同频时经过分析不会有信号输出。
2.2.2 数值的计算
混合信号:Asin (ωt+α) +n (t) 参考信号:Bsin (ωt+β)
延时900的信号:Bcos (ωt+β)
一路的信号的计算:
另一路信号的计算:
经自相乘再相加
在相加之后就可以得到这个分量。所以本设计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采用开方。总之, 最终得到没有噪声的直流分量。
2.3 低通滤波器分析
低通滤波器是让某一频率下的信号分量通过, 而对该频率以上的信号分量大大抑制。同时容许低于截止频率的信号通过, 但高于截止频率的信号不能通过的电子滤波装置。本设计中低通滤波器的截止频率为200HZ。
3 测试方案及结果
3.1 测量结果误差分析
本设计实现了所有基本功能, 达到了基本指标:
(1) 噪声源输出VN的均方根电压值固定为1V±0.1V;加法器的输出VC=VS+VN, 带宽大于1MHz;纯电阻分压网络的衰减系数不低于100。
(2) 微弱信号检测电路的输入阻抗Ri≥1MΩ。
(3) 当输入正弦波信号VS的频率为1kHz、幅度峰峰值在200mV~2V范围内时, 检测并显示正弦波信号的幅度值, 要求误差不超过5%。
4 结语
本检测装置以双相锁相放大和乘法电路为核心, 现实检测装置能将淹没在噪声中的微弱信号提取出来, 通过新的检测手段, 抑制噪声, 提高了工程测量精确度。当输入正弦波信号VS的频率为1kHz、幅度峰峰值在20mV~2V范围内时, 检测并显示正弦波信号的幅度值, 并且误差很小。
参考文献
[1]谢楷, 赵建.MSP430系列单片机系统工程设计与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2]谢楷, 赵健.MSP系列单片机系统工程设计与实践[M].北京:机械工程出版社, 2009.
用电信息采集终端检测装置技术协议 第5篇
郑州三晖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用电信息采集终端检测装置技术协议
1.范围
本技术规范适用于用电信息采集终端检测装置(FKC-301)的订货,能够校验集中器、专变终端、用电管理终端和三相电能表。
本技术规范未提及的技术条件需符合《Q/GDW 373-2009》至《Q/GDW 380.6-2009》和《DL/T698-2010》相关规程和标准规定。
2.引用标准
Q/GDW 373-2009 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功能规范 Q/GDW 374-2009 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技术规范 Q/GDW 375-2009 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型式规范 Q/GDW 376-2009 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通信协议
Q/GDW 377-2009 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安全防护技术规范 Q/GDW 378-2009 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设计导则
Q/GDW 379-2009 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检验技术规范 DL/T 645-1997
多功能电能表通信规约 DL/T 645-2007
多功能电能表通信规约
Q/GDW 129-2005
电力负荷管理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Q/GDW 130-2005 电力负荷管理系统数据传输规约
DL/T698-2010.3 电能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电能信息采集终端技术规范
DL/T698-2010.4 电能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通信协议 JJG597-2005 交流电能表检定装置检定规程 JJG307-2006 机电式交流电能表检定规程 JJG596-1999 电子式电能表检定规程
注:上述几个标准中的所有引用标准中的所有条款均作为本技术条件的引用,不再逐一列出。
3.技术条件
采集终端检验装置的生产完全符合上面引用文献中的各项国家标准和规程中的有关技术要求。
装置的表位数为:16表位(8个专变III型,8个集中器)3.1性能要求
3.1.1、装置精度
装置精度:0.1级。
标准表精度:0.05级。3.1.2、电压、电流档位
电压档位:57.7V、100V、220V、380V。
电流档位:0.001A、0.005A、0.01A、0.05A、0.1A、0.5A、1A、2.5A、5A、10A和25A。
第 1 页
共 7 页 采集终端检测装置技术协议
郑州三晖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3.1.3、电压电流调节: 电压调节范围:0%~120% 调节细度:10%、1%、0.1%、0.01%、0.001%。3.1.4、相位调节
调节范围:0~359.99°;
调节细度:10°、1°、0.1°、0.01°。3.1.5、频率调节
调节范围:45Hz~65Hz;
调节细度:1Hz、0.1Hz、0.01Hz 3.1.6、负载变化率: 电压输出:≤±0.3% 满度值 电流输出:≤±0.3% 满度值 相位输出:<±0.3° 频率输出:<±0.5% 3.1.7、稳定度和失真度
功率稳定度:≤0.05%/120秒 波形失真度:≤0.8% 3.1.8、输出功率
电流>1000AV/相.电压>500VA/相。3.1.9、三相对称度: 任一线电压和相电压与其平均值之差不大于0.5%; 各相电流与其平均值之差不大于1%;
每个相电流与对应相电压之间的相位差之差不应大于2°。3.1.10、监视仪表准确度等级及分辨率: 电流、电压:±0.2%。相位:±0.5° 频率:±0.2% 3.1.11、谐波输出
谐波次数:2~21次;
谐波幅度:相对基波0~40%;
谐波相位:相对基波0~359.9度; 叠加个数:1~10。3.1.12、工作环境
工作电源:3×220/380V±15%,50Hz; 工作环境:0℃~30℃;
3.2功能要求
3.2.1、电能脉冲
1,检测路数:2路(有功、无功)。
2,脉冲宽度:60~80ms。
3,输入方式:有源、无源脉冲。3.2.2、脉冲输出
第 2 页
共 7 页 采集终端检测装置技术协议
郑州三晖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1,输出路数:8路。
2,脉冲宽度:1~1000ms可调
3、输出电平:无源、+5V、+12V。
4,输出方式:有源脉冲或无源脉冲。3.2.3、控制检测
1,输入路数:4路。
2,输入方式:应为不带电的开/合切换触点。
3,检测方式:脉冲检测,电平检测。3.2.4、遥信检测
1,输入路数:8路。
2,输入方式:应为不带电的开/合切换触点。
3,检测方式:通、断次数不少于105 次。3.2.5、直流电压输出
1,输出回路:1路。
2,输出容量:0~12V直流电压。
3,调节细度:约0.01V。3.2.6、直流电压测量
1,测量回路:1路。
2,输出容量:0~25V直流电压。
3,测量精度:<1%。3.2.7、直流电流输出
1,输出回路:1路。
2,输出容量:1~30mA直流电流(负载100Ω)
3,调节细度:约0.1mA。3.2.8、门信号
1,输出回路:1路。
2,触点寿命:通、断不少于105 次。3.2.9、报警信号
1,输入回路:1路。
2,输入方式:应为不带电的开/合切换触点。3.2.10、秒脉冲检测
1,检测回路:1路。
2,日误差准确度:<0.01秒;
3、晶振稳定度:±1×10-9
4、频率测量准确度:±2×10-6
3.2.11、通信模式
1、本地通信维护接口:RS232和RS485。
2、每表位共计3路RS485接口1路RS232接口。
3、装置支持GPRS/CDMA、RS232、小无线等通信方式。
4、每表位支持以太网和RS232与终端通信。
3.3功能特点
支持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采集终端功能测试软件SGC_GJ_02》. 能够检测支持交流采样具有计量功能的采集终端。
第 3 页
共 7 页 采集终端检测装置技术协议
郑州三晖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可以检测用电管理终端、专变采集终端、集中器、采集器和电能表。 终端III型、集中器支持一体式接线表座,实现电压、电流、信号端子的一次性接线。
专变终端I型、专变终端II型支持手动接线。
支持秒脉冲检测、日计时误差、0~30mA直流电流输出。
选配载波通信模块, 支持青岛东软、北京晓程、深圳瑞斯康。 选配功耗测试单元可以测试每表位终端的功耗. 模拟电能表支持DL/T645-1997和DL/T645-2007规约。
支持电压接地故障抑制试验、电压暂降和短时中断试验、谐波影响量。 具有高稳精密时钟源,准确测量日计时误差。
计算机通过网线与装置连接控制,装置的100M高速通信。
电流自动短接功能。不挂表的表位实现电流自动短接,省去短接电流线。 与终端通信方式:RS232、RS485、网络、GPRS/CDMA。
4.结构要求
4.1 结构形式
采集终端检测装置为分体式结构,电源柜和挂表架分离。装置标配为16表位,8个专变表位和8个集中器表位,其尺寸大小为:
电源柜:(高)1820mm×(宽)800mm×(长)800mm 挂表架:(长)2600mm×(高)1850mm×(宽)650mm 4.2 一体式表座
一体式表座支持专变采集终端、集中器的快速接线。其引脚的功能定义和尺寸完全满足《Q/GDW 375-2009 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型式规范》要求。
专变III型表座
集中器表座 4.3 测试导线
每表位标配有一体化表座、四组12芯信号测试线、网络测试线和RS232测试线。
第 4 页
共 7 页 采集终端检测装置技术协议
郑州三晖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信号测试线
RS232测试线
网络测试线
5.测试项目
用电信息采集终端检测装置(FKC-301)对采集终端的性能功能测试项可以实现以下功能试验项目。
硬件测试 常温基本误差 时钟召测和对时 基本参数设置 状态量采集
电能表数据采集 12个/分脉冲量采集 120个/分脉冲量采集 电压基本误差 电流基本误差
有功功率基本误差 无功功率基本误差 功率因数基本误差 实时和当前数据 直流模拟量采集 历史日数据 历史月数据
电能表运行状态检测 电压越界事件 电流越界事件
视在功率越界事件 直流模拟量越界
TA/TV变比及电能表常数 启动试验 潜动试验 走字试验 时段功控
厂休功控
(专变终端)(专变终端)(专变终端)(专变终端)营业报停功控
当前功率下浮控
功率控制的投入或解除
第 5 页
共 7 页 采集终端检测装置技术协议
郑州三晖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总加组日和月电量采集
月电控
购电控
遥控功能
电能量定值闭环控制 催费告警
终端参数变更 抄表参数
费率时段参数 保电功能
剔除功能
电流反向事件 电能表常数变更事件 电能表时段变更事件 电能表抄表日变更事件 电能表电池欠压事件
(专变终端)(专变终端)(专变终端)(专变终端)(专变终端)
(专变终端)(专变终端)电能表编程次数变更事件
电能表最大需量清零次数变更事件 电能表示度下降事件 电能表断相次数变更事件 电能表飞走事件 电能表超差事件
电能表时间超差事件 终端相序异常事件 终端停/上电事件
电压断相事件
电压/电流不平衡超限事件 剔除试验
购电参数设置
终端RS485抄表错误事件 失压事件 电源影响量 谐波影响量 频率影响量 电流不平衡影响量 抗接地故障抑制 功耗试验
定时发送一类数据 定时发送二类数据 载波透明转发
载波数据转发
载波成功率统计 72小时试验
(集中器)(集中器)(集中器)
第 6 页
共 7 页 采集终端检测装置技术协议
郑州三晖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6、装置配置
程控电源柜一台 挂表架一台
GPRS拔号器一台
GPS-T接收器(含GPS天线)一套; 5、24口网络交换机一台; 总控中心一台
载波通信模块一台
功耗测试模块一台(选配)信号测试导线一套(16*4根)
网络测试线、RS232测试各线一套(16根)电压测试线一套。装置使用手册一本 软件使用手册一本 出厂检测报告一份
(备注:装置的默认配置和价格不含功耗测试模块。)
7.质量保证和其他
7.1质量保障
在正常工作条件下,采集终端检测装置可靠寿命不少于5年,平均使用寿命为10年。7.2售后保证
售后保证:服务响应时间2小时以内,72小时到达。质保时间:产品自售出之日起三年内免费维修,终身保修。
安装培训:交货时由三晖公司负责安装调试,提供免费培训,使操作人员熟悉仪器使用方法和维护保养知识。
搬迁协助:供货方应协助使用方进行试验设备二次搬迁调试工作。软件升级:三晖公司对售出产品的软件和固件终身免费升级。
第 7 页
剪切式红花采收装置的设计与试验 第6篇
关键词:红花;采收装置;剪切式
中图分类号: S225.99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5)11-0537-03
收稿日期:2014-11-12
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编号:201410759031)。
作者简介:李景彬(1980—),男,河南淮阳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农业机械化工作。E-mail:ljb8095@163.com。
通信作者:坎杂,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农业机械化工作。E-mail:kz-shz@163.com。红花别称草红花、川红花、杜红华、红蓝花,是菊科一年生草本双子叶植物,集染料、药材、油料、饲料为一体,原产于埃及尼罗河上游地区,现广泛分布于非洲、中亚、地中海地区[1-3]。我国主要产于安徽省、河南省、浙江省、新疆自治区等地区,现全国各地已普遍栽培[4]。红花是新疆“红色产业”重点发展项目之一,每年种植面积为2.0万~2.7万hm2,总产量达2.7万~3.6万t,占全国红花总产量的80%左右[3]。目前红花完全依靠人工采收,缺点是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采收成本高。人工采收成本占红花种植成本的一半,严重制约了红花产业发展,因此亟需研究开发红花采收机械技术及装备。笔者设计了1种剪切式红花采收装置,旨在为促进红花产业发展提供依据。
1采收装置机构和工作原理
剪切式红花采收装置如图1所示,主要由采摘装置(收集罩、刀片、曲柄滑块机构、采摘装置电源开关、电机、蓄电池等)、收集装置(取料门、收集箱、负压风机等)两大部分组成。采摘装置的主要功能是通过电机驱动曲柄滑块机构,使动刀片往复运动,剪切红花与花托的连接处。收集装置的主要功能是利用负压风机产生的吸气流把采摘装置剪切下来的红花通过负压风道输送至收集箱。工作时,将采摘装置的刀片靠近红花与花托的连接处,同时负压风机产生的吸气流使红花经过梳理作用竖立起来,完全露出红花与花托的连接处,此时采摘装置电机带动曲柄滑块机构进行运动,通过动刀杆传递至动刀片,动刀片、定刀片对红花与花托的连接处进行剪切,剪切下来的红花在收集罩中负压的作用下,通过负压风道被传送至收集箱,完成采摘、输送、收集工作,最后通过收集箱后部的取料门取出红花。
2关键零部件的选型和设计
2.1刀片
定刀片、动刀片是采摘装置的主要工作零件,剪切工作要求刀片材料耐磨、硬度高、弹性大[5]。因此定刀片、动刀片采用光刃结构,该结构刀片剪切省力、割茬较整齐,但刀刃易磨钝,工作中需要经常对刀片进行刃磨。刀片属于易损件,为了保证其具有较好的冲击韧性和一定的耐磨性,选用T9碳素工具钢作为刀片[6]。刀片的刃部需要进行回火、淬火,淬火宽度为11~15 mm,经过热处理后,刃部硬度为HRC 50~60,非淬火区的硬度不得超过HRC 35[7-8]。动刀片有关结构参数如下:刃角α(刃线的倾角)、动刀片的宽度c和d、刃部高度h。刃角α是动刀片的主要设计参数之一,其大小既影响剪切红花阻力,又决定能否钳住红花[9]。刃角增大,则剪切阻力减小;当刃角由15°增加至45°时,剪切阻力减小一半。剪切阻力减小的原因是当刃角增加时,刀片相对于红花的滑切速度V1增大(图2)。
刃角α过大时会引起红花与花托连接处剪切时沿刃线向外滑动,甚至钳不住红花与花托的连接处,不能保证可靠剪切。因此,必须以钳住红花与花托连接处为前提,尽量选择较大的刃角α。剪切瞬时,钳住红花与花托连接处的条件为:2刃口作用红花与花托连接处的合力R1、R2必须在同一条直线上[10]。因为F1≤N1tanΦ1,F2≤N2tanΦ2,F1=F2,Φ1=Φ2,其中,Φ1=Φ2是动刀片对红花与花托连接处的摩擦角(图3)。钳住红花与花托连接处的条件为:2α≤Φ1+Φ2。经测定,光刃动刀片配合时,对红花与花托的连接处的摩擦角之和为Φ1+Φ2=40°~42°,取动刀片的剪切角α为20°,符合钳住红花与花托连接处的条件。动刀片的刃部高度影响动刀片纵向倾斜量的大小、单位长度刃口上的负荷。它与刃角α的参数关系为h=c-d2tanα,根据试验结果,取动刀片宽度为c=20 mm,d=2 mm,动刀片刃部高度h=24 mm。
定刀片、动刀片分别和其刀杆成为一体,刀杆尾部和传动结构相连接,将动力传递给动刀。
2.2传动机构
实现从电机的旋转运动到动刀的往复直线运动的中间传动机构采用曲柄滑块机构。曲柄滑块机构是采摘装置的核心部件,为了提高装置的平稳性并延长使用寿命,曲柄滑块机构采取无急回特性的对心曲柄滑块机构。曲柄滑块机构如图4所示,电机固定在A点,驱动曲柄AB作圆周运动。动刀刀杆尾部固定在连杆BC的末端C点处,连杆BC和动刀刀杆采用球副连接。当电机驱动曲柄AB作匀速圆周运动时,动刀会随着连杆来回摆动。因此,可确定曲柄AB为a,连杆BC为b,θ为极位夹角,γ为传动角。
考虑到红花直径、花托直径、红花与花托连接处的直径、采摘装置的灵活性,设计动刀片的有效行程为s=20 mm,动刀的旋转固定轴在动刀杆的中心,因此刀杆尾部的行程是 20 mm,曲柄的长度是10 mm。同时,在无急回特性曲柄滑块机构的设计中,需要考虑到传动角最小值γmin,理论上讲,传动角γ越大,机构的传力性能越好,反之传力性能越差。在一般机械中,推荐[γ]=40°~50°,对于传递功率比较大的机构,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可以使[γ]≥50°[11-13]。本设计考虑到工作效率及机构各杆件之间的干涉问题,设计连杆的长度为48 mm,此时γmin=65°。
nlc202309010054
2.3负压风送系统
2.3.1风量的确定负压风机风量的确定采用置换原则及末速度原则[14]。在作业过程中,气流不仅要被吸进收集箱,还要将携带的红花送进收集箱,要求红花与花托连接处至吸花罩的气流具有一定速度,否则气流不能携带红花进入收集箱。如图5所示,根据置换原则原理,负压风机的风量应为图中从吸花罩至ABCD的体积,为计算方便起见,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即:
Q=abhTK1。
式中:a代表吸风罩吸红花有效长度,m;b代表吸风罩吸红花有效宽,m;h代表从吸风罩到红花与花托连接处之间的距离,m;T代表将1朵红花剪切下需要的时间,经过试验测定,约 1 s;K1代表考虑到气流衰减和沿途损失而确定的系数,1.3~1.6。
根据末速度原则,经过ABCD截面的风量应等于收集管出口截面的风量再乘上K2。即:
Q=A1V1K2=V2ab。
式中:Q代表风量,m3/s;A1代表收集管出口截面的面积,m2;V1代表收集管出口截面风速,m/s;K2代表与作物品种、气象条件、红花密度等因素有关的系数,1.3~1.8;V2代表气流到达截面ABCD时的风速,m/s。
当鲜红花含水率平均值为54%时,鲜红花悬浮速率为2.70 m/s,考虑到实际情况,取V2=10.0 m/s,此时风机风量为0.04 m3/s[15]。
2.3.2风压的确定负压风机的全压主要包括动压损失、静压损失(局部压力和摩擦压力)。
动压损失:
3田间试验
试验于2014年7月在新疆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乐土驿镇进行,对红花采收装置样机进行田间生产性试验、可靠性试验,并进行现场测试。主要对装置的生产率、损失率、含杂率等参数进行检测。经测试,装置的设计强度、制造工艺基本达到了要求,而且装置能够适合当地红花采收作业。由表1可知,剪切式红花采收装置的生产率为0.53 kg/h,损失率1.17%,含杂率为1.50%。
表1剪切式红花采收装置田间试验检测结果
项目生产率(kg/h)损失率(%)含杂率(%)设计要求≥0.50≤3.00≤3.00检测结果0.531.171.5
4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剪切式红花采收装置可实现红花采摘、输送、收集过程的机械化,提高红花的采收效率,减轻纯手工采收劳动强度,降低人工采收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对全国红花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本研究设计了采用球副连接动刀刀杆与曲柄滑块机构的传动机构和负压风送系统,丰富了相关药材采摘和收集理论,为相关机具的研发提供了参考。田间试验和测试结果表明,该机性能可靠,参数指标优于设计要求。
参考文献:
[1]王若菁,杨滨. 红花的化学成分及质量标准研究进展[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7(5):65-69.
[2]任水莲,王健,王晓梅,等. 新疆红花生育气候条件分析与适生种植气候区划[J]. 中国农业气象,2005,26(2):119-122.
[3]王果平,帕丽达,李晓瑾,等. 药用植物红花新疆产地适应性数值分析[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23):49-50.
[4]田兰,吴桂荣,王岩. 新疆塔城地区额敏县红花的品质研究[J]. 中国药业,2007,16(1):5-7.
[5]向家伟,杨连发,李尚平. 小型甘蔗收获机根部切割器结构设计[J]. 农业机械学报,2008,39(4):56-59.
[6]刘志刚,王德成,翟改霞,等. 往复式双动刀灌木收割机设计与试验[J]. 农业机械学报,2013,44(增刊1):102-106.
[7]徐秀英,张维强,杨和梅,等. 小型牧草收获机双动切割装置设计与运动分析[J]. 农业工程学报,2011,27(7):156-161.
[8]黄晖,陈富瑜,邓干然,等. 小型甘蔗切碎机的研制及试验研究[J]. 农业工程学报,2004,20(6):111-114.
[9]东北农学院. 农业机械学:下册[M]. 北京:农业出版社,1961.
[10]张兰星,何月娥. 谷物收获机械理论与计算[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11]王锋德,陈志,王俊友,等. 4YF-1300型大方捆打捆机设计与试验[J]. 农业机械学报,2009,40(11):36-41.
[12]倪际梁,何进,李洪文,等. 便携式人工模拟降雨装置的设计与率定[J]. 农业工程学报,2012,28(24):78-84.
[13]邓昭铭,张莹. 机械设计基础[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4]李超,张晓辉,姜建辉,等. 葡萄园立管风送式喷雾机的研制与试验[J]. 农业工程学报,2013,29(4):71-78.
[15]李景彬,王晓华,坎杂,等. 红花的物料特性测定与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2014,42(2):235-237.霍红,卜宇超,徐玲玲. 多代理系统嵌入的新型农资经营服务体系构建[J]. 江苏农业科学,2015,43(11:540-544.
皮带打滑简易检测装置 第7篇
公司的物料输送用皮带都配备有打滑检测器, 正常运转时, 检测器的轮盘随胶带运行而旋转, 传感器的磁感应信号输入到控制电路中去, 经放大、整形处理后进行计数。其计数值与预置数比较, 判断胶带机的带速状态, 即:正常速度、打滑或超速等。同时, 执行电路输出相应的开关信号。近期一条皮带上的打滑检测器坏了, 备件需要一周左右才能到货, 当时雨水较多, 极易发生打滑事故。为此, 临时用几个元件制作了一个简易的皮带打滑检测装置。
2 简易检测装置原理
在尾轮上增加感应装置, 用一个接近开关感应尾轮是否正常运行来判断是否出现打滑现象;在电动机控制回路增加一个断电延时继电器, 当接近开关超过一定时间未感应到尾轮运行后自动切断控制回路, 达到检测目的。
打滑检测装置原理见图1。
查看电动机转速为1 480r/min, 减速机速比为20, 得出正常运行时接近开关每1.23s会感应一次 (1 480/60/20) , 设置断电延时继电器时间1.5s左右, 当超过1.5s接近开关未感应到信号后, 时间继电器KT延时断开触点断开, 切断主回路和接近开关回路, 实现打滑检测功能。
3 结束语
试验检测装置 第8篇
光伏电站主要由组件板、光伏汇流箱、逆变器、交流配电及计量等系统组成, 其中光伏汇流箱又由光伏熔断器、光伏直流断路器、光伏浪涌保护器组成。
光伏组件在太阳光照的作用下发生光伏效应, 为了提高传输功率, 一般是将若干个光伏组件进行串联, 接成组串。由若干组串所产生的直流电流通过汇流箱进行汇流集聚, 其汇流箱内的结构类似直流低压成套开关设备;由于光伏电站直流电压一般设计为直流800~1 200 V, 故光伏汇流箱中所安装的大量电器元件主要为直流电器元件, 是属于直流低压电器元件范畴。
1 设计直流800~1 200 V整流电源设备
近年来国内光伏直流电器产品的研发在不断地深入, 特别是光伏直流小型断路器和光伏直流塑壳断路器的需求越来越大, 故这类新产品研发试验需求也越来越大。光伏直流电器的电寿命试验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指标, 而传统的检测实验室只能提供直流电压440 V及以下, 额定电流较小的电寿命直流电源, 无法满足光伏电器产品DC 800~1 200 V、额定电流In为400 A以下的检测需要。
为了满足光伏直流电器研发试验的需求, 研制了一种PVS-400的电寿命直流试验装置。
光伏电器的额定电压比其它直流电器要高得多, 这就要求其整流桥中晶闸管的耐压值较高, 并且能通过较大的电流。而且为了能满足不同光伏电器的需求, 这种整流电源需要能提供一个交流电源可调节的变压器, 通过变压器可将工频电压升高或降低, 从而满足不同电压等级光伏电器的试验需要。
PVS-400电寿命直流试验装置采用三相桥式整流电路进行整流, 能够提供DC 800~1 200 V、最大电流400 A的直流电源。
目前在各种整流电路中, 应用最广泛的是三相桥式整流电路, 其原理图如图1所示, 分别将3个整流管VD1、VD3、VD5的阴极连接在一起, 称为共阴极组;将另3个整流管VD2、VD4、VD6的阳极连接在一起称为共阳极组。习惯上希望整流管的导通顺序为VD1-VD2-VD3-VD4-VD5-VD6。将波形中的一个周期等分为6段, 每段相位相差60°。
三相桥式整流电路有以下特点:在每一瞬间, 根据优先导通的原则, 共阴极组中阳极电位最高的二极管优先导通;共阳极组中阴极电位最低的二极管导通, 形成向负载供电的回路。
整流输出电压Ud一个周期脉动6次, 每次脉动的波形都一样, 故该电路又被称为6脉波整流电路。
PVS-400电寿命直流试验装置采用三相桥式整流电路进行整流:整流管采用了ZP400A, 考虑光伏直流断路器分断时的操作过电压, 选用了最高反向工作电压3 000 V的整流二极管;另外, 为防止由于试品试验失败造成电源短路而烧毁二极管, 线路中必须安装快熔以保护二极管的安全。通过一年的使用运行, 整流精度、使用效果良好, 符合设计要求。
2 由人机界面执行操作指令设置的电寿命试验装置
在试验站, 老式的电寿命试验台一般采用继电器控制线路进行控制。继电器控制系统是针对各种试验参数的要求而设计的。一旦试验参数发生变化, 就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改变接线回路, 因而通用性差;另外继电器的输出触头一般仅有4~8对, 因而继电器控制系统体积大, 连接线多而复杂, 灵活性和扩展性有较大的局限性。
现在一般的实验室都采用可编程控制器 (PLC) +编程器的控制方式, 它虽然运行可靠, 故障发生率明显降低, 设备维护简单, 通过使用编程器改变其中几点定时器和计数器的参数就可以改变电寿命试验中的操作频率、操作次数等试验参数。但使用编程器在电寿命试验中作为修改试验参数的输入设备就要求试验人员熟练掌握编程器知识和可编程控制器的编程原理, 这对一般试验人员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专业性极强且使用效率不高。同时, PLC编程器无法直观地显示可编程控制器的运行状况, 这对光伏电器电寿命试验的检测效率的提高大为不利。
PVS-400电寿命直流试验装置结构如图2所示, 其克服上述存在的不足, 提供一种作为对检测系统发布操作指令和接收反馈数据的信息设备。该检测系统主要由人机界面、控制系统、操作系统以及模拟额定负载所组成。
人机界面 (简写HCI, 又称用户界面或使用者界面) 是人与计算机之间传递、交换信息的媒介和对话接口, 是计算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实现信息的内部形式与人可以接受形式之间的转换, 是实现人机对话更方便、更简洁、更直观的途径。所述的人机界面上有动作时间、操作频率、循环次数和故障显示, 通过人机界面输入相应的技术参数经数据传输线传送给可编程控制器, 可编程控制器根据预先写入的程序, 控制试验流程的运行。
控制系统主要由可编程控制器与继电器线路所组成。可编程控制器简称PLC, 是一种专用于工业控制的计算机, 其硬件结构基本上与微型计算机相同, 其控制程序由计算机通过数据线将预先编好的梯形图写入PLC, 通过其运行来执行动作指令。实验操作人员可根据不同的试验技术参数更改程序来适应不同的试验项目, 具有很高的灵活性。
操作系统主要由气源、电磁阀、气缸及操作机构组成。其动作由PLC发出指令给电磁阀, 电磁阀控制气缸动作, 由气源提供动力, 气缸及操作机构完成相应的动作。此部分是整个系统机械动作部分最直观的也是最终的体现, 它的动作频率及动作次数均由人机界面设定。
检测人员通过人机界面发出指令, 以PLC为核心的控制系统指挥由气动机械手组成的操作系统实现对样品按规定要求的操作, 接通和分断模拟负载并且能进行实时数据交换。
3 结语
试验检测装置 第9篇
玉米是重要的工业和农业生产原料。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表明,2014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为37 076.1khm2,总产量达到21 567.3万t,其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国内农作物之首。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玉米种植过程中的种子处理、播种、田间管理及收获等已经大部分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化。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在提高科技含量、改善生态环境的方针指引下,保护性耕作技术正在不断地推广。实践表明,保护性耕作在蓄水保墒、培肥地力、控制沙尘暴等方面成效显著[1]。保护性耕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在实现尽可能小地对地表破坏的基础上实现播种,要求播种机要具有良好的刚度、强度和结构;同时,要充分利用电子技术对以往的机械式播种机进行升级改造,实现播种机工作状态数据的实时传输、显示和记录[2]。为此,进行了以平行四杆仿形机构为主体构架的玉米播种机械的播深检测传感器设计与试验。该装置采用了编码传感器作为核心元件,不同于以往的电位器式[3]、角度式[4]、电感式[5]等传感器,具有易于安装、调试、更换等特点,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整体原理
本设计基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工程学院自主研发的播种单体平行四杆仿形机构(如图1所示),其具体工作原理见参考文献[2]。图1所示中,仿形拖板与播种器单体之间采用轴连接方式,横轴处带有复位弹簧,传感器与连接横轴同心,复位弹簧分为正、反两个方向,保证仿形拖板在正向和反向都有力矩促使其复位。播种机工作时,应首先保证仿形拖板下沿与开沟器底部在同一水平面上,当仿形拖板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发生形变,应予以更换。仿形拖板上端横轴上纵向安装编码传感器,结构如图2所示。
1.上杆2.下杆3.液压油缸4.传感器5.仿形拖板
图2中,仿形拖板横轴从编码传感器中孔穿过并固定,正面4个定位螺栓与机架刚性连接。编码传感器采用360等分的形式,相当于中轴转动1周产生360个TTL脉冲信号,并且自带数字滤波电路,信号具有较强的抗干扰性。图2所示的传感器共有5条输出信号线,分别是1(+5V电源)、2(正转信号)、3(脉冲信号)、4(反转信号)、5(GND)。当播种机单体在工作时,仿形拖板随地形运动,正、反向都输出相应数量的脉冲信号。其中,2、4引脚输出信号反映了当前播种机开沟器工作效果过深或过浅,开沟过深2号引脚输出高电平,开沟过浅4号引脚输出高电平。
2 硬件设计原理
图3所示为播深检测电路的原理。其中,主控芯片采集到编码传感器送出的信号,判断当前是正传或反转,同时接受编码信号。编码盘采用每周360个脉冲的形式,当检测到一个信号代表仿形拖板与地面之间呈1°夹角的位置关系。所以,在硬件设计上只需检测编码信号发生变化的次数,即可得到仿形拖板与地面之间的夹角。2、4引脚输出当前编码传感器正、反转信号,设计时考虑到在上、下限临界点会出现震荡的情况,故在输出信号上加入硬件滤波电路;当正、反转信号持续输出0.01s以上的时间后,系统认为该信号有效,进而执行相应的服务程序。报警单元采用声光报警器,当播种深度不符合要求时,系统发出警报声和报警灯光;同时,将信号传送至上位机,为操作者提供参考信息。显示模块在调试系统时使用,由于控制电路部分在使用时一般进行封闭处理,所以在系统上只保留相关的指示灯进行状态显示。无线通信模块具有连接上位机和控制器的功能,上位机给定的耕深处理结果和下位机检测到的实际耕深都将通过此模块进行传送。
由图1可知,仿形拖板在工作时随地面起伏而与垂直方向呈一定的夹角,其工作原理如图4所示。
设图4中实线部分是仿形拖板的初始位置,拖板长度为L,与垂直面呈α角度,可以计算出原始地面高度为
由此推断出:播深最浅位置-A和播深最深位置+A分别为
其中,L为仿形拖板长度;α、β为编码传感器输出的脉冲信号个数,同时是最浅播深角和最深播深角。
在实际应用中,由于玉米播深与当地土壤墒情、积温、播种时间、土壤温度及地表等诸多条件相关,根据黑龙江省农作物种植规范,玉米播深一般在6cm左右为宜。当土壤含水率较低时,可适当深播;反之,适当浅播,其播种范围大致在4~8cm之间。本设计中,仿形拖板长度L取25cm,可推算出α、β角度取23.07°和18.98°,分别取整数α=24°,β=19°,代表正向最大脉冲为24个,反向最大脉冲为19个;当系统检测数值超过上述数值时,将进行报警处理。由图4可知:播深检测角度在+α~-β变化过程中,+A~-A的变化过程存在一定的非线性,采用相应的余弦函数即可得到相应的线性关系。本设计中,选择仿形拖板的长度为25cm,通过公式(2)和公式(3)可得到表1,即+α~-β的变化过程中相应检测深度的变化范围。由表1可知:系统检测的最大步长为0.17cm,最小步长为0.01cm,满足设计要求。
3 软件流程
根据设计原理,制定如图5所示的软件流程图。在接受传感器信号过程中,采用硬件滤波和软件滤波相结合的方式,能有效减少外部干扰的影响。在开始部分包括初始化程序,重点是检测编码盘初始状态是否在原始位置上。初始位置的状态信息是正传、反转信号都为低电平,使用过程中如发现初始状态存在正、反信号存在,应调整传感器灵敏度,保证系统能够正常运行。
4 对比分析
目前,国内外对耕深检测方面已经做了很多的研究,主要有机械方式和电子方式:机械方式由于调整速度慢、误差较大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只在一些低成本、精度要求不高的场合进行应用;电子方式包括电感式、电容式、电位器式及角度测量仪等方案,部分实现了检测装置与控制装置相结合,取得了一定的生产实际效果。电子方式采用的传感器多为数字式或模拟式,信号在进行发送前需进行预处理,一般存在检测速度慢的缺点。本设计有效地减小了系统检测信号的延时,可实现实时测量播深。
有效检测种子播深,能较好地控制种子发芽率、出苗率,保证播种深度的一致性,进而提高农产品的产量。设计中采用的编码传感器结构简单、可靠性高,能有效检测播种机的播深。其最大检测精度为0.03cm,通过调整正、反向标志之间的距离,能够有效地避免系统在临界点的稳定性。实验分析表明:当正、反向之间保持20个脉冲的裕量时,其检测精度在±0.75cm之间,完全满足实际生产需求。
5 结论
1)设计的基于编码器的播深检测装置,可实时测量免耕播种机的播种深度,在仿形轮无堵塞、运动良好的情况下,系统运行稳定。
2)耕深检测传感器的检测范围为(6±2)cm,系统稳定裕量范围设定在(6±0.75)cm。当传感器检测到的信号<4cm或>8cm时,向上位机发出报警信号,同时自身也发出相应的报警信息。
3)系统检测精度与编码器精度有关,如想提升或降低检测精度,可通过选择不同脉冲数量的编码器来进行调整。
4)系统的检测精度与仿形托板的长度有关系,如播种机在更换仿形拖板后,要根据实际测量的数值对系统软件进行校正。
摘要:提出了一种基于编码传感器的玉米播播种机播深检测的方法。以仿形拖板横轴与机架间角度的几何对应关系为基础,通过检测编码传感器的数字脉冲信号,推导出仿形拖板与机架间的角度关系,进而得到实际耕深数值。系统具有结构简单、集成度高、易于安装与维护的特点。检测系统可通过无线传输方式将实时耕深传送至驾驶室内的主控机进行实时显示,并结合GPS、GIS等对耕深数值进行全程记录。
关键词:玉米,免耕播种机,播深检测
参考文献
[1]罗海峰,汤楚宙,吴明亮,等.免耕播种开沟器的发展现状[J].湖南农机,2005(5):16-18.
[2]马永财,张伟,李玉清,等.播种机单体两种仿形机构的研究[J].农机化研究,2011,33(8):101-103.
[3]阿依丁·克扎突拉,吴明涛,何培祥,等.耕深自动调节控制系统[J].农机化研究,2013,35(3):160-163.
[4]康杰,聂有红,何家慧,等.耕深电子测量和显示装置的设计与试验研究[J].农机化研究,2015,37(1):128-130.
汽车尾灯检测装置设计研究 第10篇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汽车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随着汽车数量的急剧增长, 汽车安全驾驶便成为了世界性的社会问题。每年全世界因为汽车不安全驾驶所造成的伤亡人数估计要达到一千多万, 其中死亡人数要有50多万, 而我国则是全世界交通事故最严重的国家。交通运输工具对社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但道路交通事故的大量发生及其导致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又从负面影响社会经济发展, 国际社会对此给予了广泛的关注。
汽车尾灯作为汽车行驶中反映本车行驶状况的重要装置, 可给其它车辆提供自身车辆的行驶信息, 诸如刹车, 转向信息等。如果汽车尾灯出现故障, 不能及时给其它车辆提供本车辆的行驶信息或提供错误信息, 则极易导致追尾交通事故的发生。
据中国研究人员统计, 在引起追尾事故的众多因素中爆胎、制动不良、制动失效、转向失效及灯光失效等所引发的交通事故比例远高于其它车辆因素, 济青高速各类车辆故障中, 灯光失效引发的交通事故达到了40.6%, 淮连高速也接近40%。
本文研究以单片机为核心的汽车尾灯故障报警装置。它能对汽车尾灯进行实时监测, 在第一时间发现故障并报警, 同时用备用尾灯代替故障尾灯进行工作, 将自身车辆的信息及时正确的传达给其它车辆, 避免因灯光失效而发生追尾事故。
二、研究内容
汽车尾灯故障报警装置所要达到的预期功能如下:
1、在汽车尾灯发生故障时报警,
若在行驶中则备用尾灯工作。
2、驾驶室内的LCD显示故障尾灯及故障原因。
装置能否达到上述功能要求及装置的稳定性取决于监测电路的设计, 其中监测点的选取是核心。通过反复试验和检验, 确定了监测点并设计出了监测电路。此电路并联在原车灯电路旁, 因此不需对原车电路做较大改动, 安装快捷方便。
三、系统设计
本装置设计分为硬件电路设计和软件设计。
1、硬件设计
装置中应用单片机为控制单元, 液晶屏为显示装置, 电路和传感器为检测和信号采集装置。此装置不管汽车的行驶状况如何, 只要汽车起动开关联通总线路, 装置即开始工作, 能在汽车未上路前的第一时间发现故障。工作时, 由于电路的工作状态和开关的位置不同会引起电路中不同位置电压高低的变化, 根据此原理信号采集装置可采集脚踏板位置信号, 转向开关信号以及尾灯和转向灯的明亮信号, 单片机控制单元根据信号的不同判断尾灯是否出现故障。当尾灯电路或尾灯出现故障时, 控制单元驱动显示装置工作, 使液晶显示屏显示故障灯的位置及其原因, 同时蜂鸣器发出报警信号, 提醒驾驶员注意。
本装置的一大特点是设计了备用尾灯。在汽车行驶时若电路发生故障, 此时报警装置虽提醒了驾驶员, 但汽车从行驶状态转变到静止状态时仍需减速, 在此情况下减速时装置中的备用尾灯代替原先尾灯进行工作, 给后方车辆的驾驶员提供本车辆行驶状况信息, 避免了因尾灯故障而引起的追尾事件的发生, 提高了驾驶的安全性。
2、软件设计
软件的设计取决于硬件电路的设计。控制单元的软件可以分为程序和数据两部分, 程序的结构取决于控制单元的功能, 数据要与程序的特定部分相联系, 并在控制系统自检时保持一定。
本系统软件包括主程序、初始化子程序、数据处理子程序及显示子程序。初始化自程序负责液晶显示屏的清除, 单片机各管脚高低电压的设值, 对显示子程序的设值;不同的显示子程序显示不同的故障部位及原因;主程序负责调用初始化程序对系统进行初始化, 并根据监测信号的不同调用不同的显示子程序。通过软件的运行, 将监测电路采集进来的信息进行判别, 然后调用相应的显示程序, 通过显示屏将信息提供给驾驶员, 利用蜂鸣器报警引起驾驶员的注意。
四、结论
通过对系统整体方案的设计, 对装置软、硬件的设计进行的详细研究, 做了相应的软件和电路实验, 结果证明本装置设计方案可行, 并制作出了一台样本装置。
汽车尾灯故障报警装置相比国外复杂的报警装置造价低、安装快捷方便, 适用于任何车辆;相比国内的报警装置监测准确率高, 信息显示全面及时。该装置可以监测出故障灯的部位及其产生故障的原因, 这样避免了修理的盲目性, 缩短了监测时间, 节省维修费用。装置中还设计有备用尾灯, 避免了在原车尾灯发生故障时不能及时送出本车辆的行驶信息, 提高了行车安全性。这些特点可以让本装置具有很高的性价比, 加上安装简便, 本装置具有良好的实际应用前景, 有利于大范围推广。
摘要:本文通过汽车尾灯出现的各种故障及原因分析, 研究尾灯监测装置设计, 该装置能在汽车尾灯出现故障时报警并对故障进行识别, 减少了因为汽车尾灯出现故障而引起的交通事故。装置中设有备用尾灯, 可在原汽车尾灯出现故障时工作, 提高了行车安全。装置中的故障识别功能可检测出汽车尾灯出现故障的原因和部位, 可大大节省维修时间和费用。
试验检测装置 第11篇
关键词:防雷装置 检测 原始记录 质量保证
中图分类号:TM8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0(b)-0225-01
防雷装置检测原始记录与检测过程有直接关系,检测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在装置检测过程中极为关键,检测结果也以此为依据。在实际检测过程中,防雷装置检测报告是防雷检测的最终产品,该产品在向社会提供具有实质性证明数据的同时,还能为社会提供准确的检测结果。检测报告的数据全部来源于防雷装置原始记录,假如防雷装置出现不符合规范的情况,防雷装置原始记录中的数据一定有相应的记录。由此可见,防雷装置中原始记录质量保证在检测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1 防雷装置检测原始记录质量保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防雷减灾工作必须“以防患于未然作为消灾、防灾的第一入手”,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因此,防雷装置检测原始记录质量保证的工作相应地也越来越显得重要。
然而,我国目前的防雷装置检测现状并非十分令人满意,其原始记录质量保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比较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实际记录的信息量偏少;第二,记录信息不全面;第三,原始记录的检测日期没有明显标示,标注日期必须同时包括年、月、日;第四,检测原始记录数据没有标注明显的依据标准;第五,原始记录中没有清楚地记载有可能影响检测结果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第六,原始记录中描述发现问题的记录欠缺;第七,原始记录上没有明确检测人和校核人的真实信息;第八,出险记录更改后,记录人员没有明确标示或者记录不完善;第九,原始记录中填写的单位量不符合要求。
2 防雷装置检测原始记录质量保证的基本条件
防雷装置检测原始记录质量保证的基本条件有以下几点内容:第一,人员素质。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源在企业发展建设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检测水平的高低与人力资源的素质和水平有直接关系;第二,防雷检测仪设备的要求。在实际检测过程中优质的检测仪设备是提高检测数据结果准确性的重要保障,防雷检测工作人员应该选用质量合格的检测设备,严禁质量不合格的设备投入使用;第三,检测环境及天气条件。检测环境和天气条件对防雷装置检测原始记录质量有直接影响。为提高检测记录数据的准确性,通常选在下雨后的第一个晴天进行测量;第四,检测依据。防雷装置检测必须依照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进行,如果违规检测将降低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3 防雷装置检测原始记录质量保证的方法
防雷装置检测原始记录质量保证不仅要从原始记录工作着手,还应该提高检测人员的思想认识,只有检测人员认真对待检测工作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检测记录结果的准确性。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从防雷装置检测原始记录应标准化和规范化、随检测即时记录以及认真对待原始记录中的签名等方法着手,对强化方法做了以下几点总结。
3.1 防雷装置检测原始记录应标准化和规范化
防雷装置检测原始记录应标准化和规范化是提高防雷装置检测原始记录质量的重要手段。在实际检测过程中,工作人员应该采用统一的表格填写原始记录。原始记录表格中必须包含单位全称、检测地点、检测仪器的名称/型号/编号以及检测人员的真实信息等内容,检查工作开始时和结束时都应该检查检测器的实际状况,检测前如果一起存在问题应该立即停止检测,检测后如果仪器出现问题也应该及时更换。各类相关的信息数据应该严格按照使用法定计量单位进行控制,以全国统一标准为衡量依据。在完善防雷检测数据的过程中,数量和材料截面积之外的所有数据都应该保留一位小数。在判定检测结果的过程中,准确判定各项目检测结果是否合格。最后,防雷装置检测表格页面必须保持整洁,禁止有改写或者删减等问题产生,各检测项目必须填写完整。
3.2 必须随检测即时记录
在开展防雷装置检测的过程职工,工作人员应该在第一时间内完成各项检测数据的填写记录。为了确保数防雷装置检测数据的原始性,工作人员必须养成随检测即时记录的习惯,任何项目检测结束后都应该在第一时间内完成记录工作,确认记录数据准确无误后将相关的数据纳入到相关栏目中,禁止事后补充和追记等问题。另外,工作人员还应该及时格式化或者程序化信息中较大的程序,将其划分为各种类别进行有效区分。最后,为了提高检测数据的准确性,防雷装置检测工作必须与行政和其他方面的影响相分离,保持独立性的同时提高记录数据的准确性。
3.3 认真对待原始记录中的签名
认真对待原始记录中的签名是防雷装置检测原始记录质量保证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后期检查过程中,工作人员应该将自己真实的信息填写在表格规定位置,抱着对工作负责的态度完善后期各项工作。另外。防雷装置原始记录表格上必须同时填写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检测人员的姓名,校核人员必须结合实际检测状况对各项检测数据进行校对,检测仪器等各项结果是否符合实际标准,如果发现问题应该及时与检测人员联系并予以改正,如果情况比较复杂还应该进行复检。最后,待检测人员和校核人员签字结束后,被监测单位和防雷装置检测现场工作人员应该在检测表上签字。
4 结语
总之,防雷装置检测原始记录的质量是确保其监测数据准确的重要依据。检测人员应该在明确防雷装置检测原始记录质量保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前提下,了解防雷装置检测原始记录质量保证的基本条件,采用防雷装置检测原始记录应标准化和规范化、随检测即时记录以及认真对待原始记录中的签名等方法提高检测数据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郭玲,吴金香,李仲良,等.对防雷装置的质量监督检测探讨[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10):14.
[2]景华颖.浅谈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方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16):231.
浅析防雷装置检测质量控制 第12篇
质量是防雷装置检测工作的的核心, 检测质量的优劣关系着雷电防御工作的信誉, 关系着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1~3]。近几年, 随着雷电防御工作的快速发展以及防雷工作技术的进步, 大大提高了防雷装置检测工作的质量。但由于防雷装置检测工作设计工作人员的责任心、技术素质, 以及仪器的操作等多方面因素, 如果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误差, 就会对防雷检测工作的质量造成影响。因此, 认真对待防雷装置检测质量控制是非常必要的[4~7]。
1 防雷装置检测记录质量控制
防雷装置检测记录质量控制主要存在于收集、索引、存取、存档、存放、维护和清理等环节。主要包括:防雷装置检测原始记录、实验室间比对或能力验证记录、检测业务各类附件 (协议书、外用仪器清单等) 、仪器设备期间核查记录、报告等部分。
1.1 防雷装置检测记录的收集
防雷装置检测记录的收集是对已完成的防雷装置的检测活动, 按照规定的记录格式认真记录并整理收集。
防雷装置检测记录格式应统一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编制并审核, 报技术负责人或质量负责人批准, 并备案。对检测记录, 其首页应采用统一规范的专用记录纸;续页原则上采用专用纸, 可根据检测项目特点设计成表格, 用于检测过程具体项目的记录, 要求内容完整, 便于填写, 便于编制报告, 文字力求简明扼要。
防雷装置检测记录力求设计成表格形式 (但不限于表格形式) , 表格的内容要完整、详细, 包括责任签署、日期等内容。记录的内容应真实、完整地反映防雷装置检测的全过程, 提供编写报告的全部数据和信息, 包括建筑物防雷装置描述、检测依据、仪器设备、周围环境、观察结果、检测结果、数据处理过程和计算公式, 确保检测过程的可复现性。应写明项目名称及检测日期, 应记录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名称、编号, 应记录对检测数据有影响的温度、湿度等实际环境条件。当用文字表达观察结果的记录时, 应简明扼要, 应记录检测过程及检测结果出现的异常现象、事故及处理情况。
1.2 防雷装置检测记录的管理
防雷装置检测记录应及时将记录移交技术资料管理人员, 技术资料管理人员应及时登记存档记录, 整理、编目, 以方便检索查阅。存放记录的场所应干燥整洁, 具有防盗、防火设施, 室内严禁吸烟或存放易燃易爆物品, 外来人员未经许可不得进入。
1.3 防雷装置检测记录的保密
防雷装置检测记录应存放在指定场所, 并采取保密措施, 借阅人员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摘抄或将记录带离指定场所, 不得查阅其他无关记录。本单位工作人员因工作需要借阅记录须经保管人员同意, 带离现场需登记, 复制记录须经质量负责人批准;外单位人员一般不得借阅和复制记录, 确因需要须经质量负责人批准。借阅、复制记录应办理登记手续, 借阅人不得泄密和转移借阅, 不得在记录上涂改、划线等, 阅后及时交还管理人员, 并办理注销手续。
2 防雷装置检测数据质量控制
防雷装置检测数据质量控制是对检测数据的采集、计算、处理、记录、报告, 以及数据存储、传输的完整性、准确性和保密进行控制。
2.1 检测数据的采集
防雷装置检测负责人应按检测项目标准和检测细则的要求, 设计出每一类型防雷装置检测项目的检测原始数据的手工采集方式和记录格式。原始记录表格必须具有详尽的可追溯的信息。采集后的原始数据应当进行适当的修约或截尾, 遵循先修约后运算原则, 最终报出数据的有效位数应当等同技术标准的规定或多出标准规定的一位。
2.2 检测记录校核
防雷装置检测结束时, 应对记录采集的完整性以及计算结果的正确性进行校核, 校核人员应签字负责。校核人员对记录采集有疑议或发现错误时, 应向记录采集人员说明情况, 对任何影响检测结果的更改均由检测人员负责。
2.3 检测数据和处理
结果计算一般由数据记录采集者进行, 若由数据记录采集者以外的人员计算时, 计算者应对计算工作签名负责。计算应列出计算公式、导出数据和结果所必须的参数、计算过程所需的已知值 (测量值) 、中间值 (可能不止一个) 和结果值, 并注明单位和符号。数据修约应按照标准规定的修约规则进行修约, 标准未规定修约规则的从《数值修约规则》中选择适合专业要求的规则进行修约, 计算的中间值应比最终值的有效位数多一位。检测数据的计算、处理应指定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校核并签字。
2.4 检测数据的判定
极限数据是指测量得到的值已接近或可能超过了技术标准规定的值。对此类数据的判定应首先确定测量不确定度的分量, 然后根据测量不确定度的大小程度来判定临界或极限数据合格与否, 或者利用统计技术对数据进行审查, 判定极限数据是否有显著性差异, 以确定数据是否可接受。
可疑数据是指偏离约定值或估计值的测量结果, 此时拟用以下步骤来确定或排除测量的可疑因素:
1) 用期间核查方法, 使用核查标准来检查测量仪器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2) 检查检测结果的监控结果;
3) 对已测防雷装置进行重复测试;
4) 检查周边环境及天气等状况的影响等。
3 防雷装置现场检测工作质量控制
为保证防雷装置检测结果的准确可靠, 必须对现场检测时的环境、防雷装置、设备、人员等实施有效的工作质量控制。首先应确定检测项目, 初步做好检测前的调查工作。现场检测必须按照检测任务单进行, 检测人员必须经培训考核合格取得上岗证后方可上岗。
3.1 现场检测工作开展前的准备
检测人员应向受检单位出示检测任务书和说明来意, 并应熟悉技术标准、检测细则、评价依据等有关资料, 所有资料都应现行有效。
根据检测项目要求准备仪器设备, 查明所用仪器设备性能、精度、量程是否正常, 计量检定是否在规定的周期内。检测人员所携带的检测仪器设备、器具, 应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包装, 做好运输中防震、防尘、防潮工作, 对于有特殊要求的设备, 应倍加小心。
3.2 现场检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现场检测时, 检测人员应根据标准、技术规范、作业指导书等要求, 对检测时的现场工作环境设施 (如温度、电源等) 进行检查, 确认符合后, 才能进行其他准备工作, 并将环境条件记录在检测原始记录上。
检测过程中, 不得少于两人, 读数、记录分工明确, 力求避免复诵、传递、记录差错, 相互验证数据。检测结果在检测报告未审批之前, 检测成员不得向外透露。
3.3 现场检测工作质量控制
在检测过程中对每一测点, 应重复测量三次, 取平均值, 然后按误差理论要求, 记入结论栏。在检测过程中如出现异常测量误差、读数不稳定、防雷设施损坏等情况时, 应停止检测, 待查明原因, 排除障碍, 恢复正常后从头开始, 并做好记录。
在检测过程中如出现检测仪器故障时, 必须终止检测, 可用型号、精度相同且经过计量检定合格的备用仪器代替, 但检测须从头开始进行, 并做好记录。
在检测过程中, 如发生因检测而造成防雷设施损坏时, 应立即中断检测, 保护现场, 待技术负责人会同被检单位有关人员妥善处理后再重新进行检测。
检测工作结束之后, 检测人员应对全部检测数据进行复核, 做好仪器使用登记, 确认无误后方可结束该次检测过程。现场检测数据应及时计算处理, 及时撰写检测报告, 在委托书 (合同) 规定的工作日内完成。
4 防雷装置检测结果质量控制
防雷装置检测结果质量控制是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进行监控, 确保检测结果的质量。
根据防雷装置检测项目的技术特性, 选择合适的监控方法, 制定监控计划, 经技术负责人批准后实施。在每年初制定年度比对验证计划。对一些关键量, 可根据实际需要组织参加能力验证和实验室间比对。
5 防雷装置结果报告质量控制
防雷装置结果报告质量控制应从报告的编制、审核、批准和发放、修改、管理等方面进行控制。
5.1 报告编制要求
报告编制前应做好以下工作:检查委托检测协议书等相关资料是否齐全、内容是否一致;核实记录中检测依据、仪器设备、检测条件、责任签署、测试数据等内容是否完整、正确、有效, 文字表达是否清晰、准确。
报告编制后应做好以下工作:自行校核报告内容与检测记录的一致性;整理报告、记录及附件, 编页, 责任签署, 提交校核人员校核。
5.2 报告的主要内容填写规定
在报告中应填写项目名称以及防雷装置检测点的具体名称。当委托检测协议书中项目及检测点名称填写不规范时, 应及时与客户联系给予纠正。当无法纠正时, 应在记录首页指出其错误并写上正确的名称。检测点数量应采用数值和标准计量单位表示, 避免使用非标准单位描述。
对于委托检测的项目, 应填写委托单位名称 (或客户地址、姓名) ;对于受委托单位应填写受检 (委托) 单位名称、地址及电话等信息。名称应以工商营业执照或委托单公章为准, 填写全称。地址及电话按委托检测协议书上的记载填写。检测概况应叙述检测日期、受检单位、地点、防雷装置检测点、检测点数量等。
检测依据包括判定依据及方法依据, 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依据的应填写标准号及标准名称;以企业标准为依据的应填写企业名称、标准号及标准名称;以技术合同为依据的应填写合同签订单位名称、合同号及合同名称;以上级批准的检测细则、技术文件为依据的应写明文号或批准单位及文件全称。
检测日期为开始检测到完成检测全部时间, 由开始与结束的年、月、日组成;报告日期为一具体日期, 由年、月、日组成。
检测结果的描述一般应包括检测项目、技术性能指标、试验及环境条件、检测结果及必要的附件。
项目的名称应与检测所依据的标准或其他技术资料中的名称相一致。
5.3 技术指标
数值型的指标按标准中的规定书写, 其允差的表示不应引起任何误解;文字描述的技术指标在保证标准原含意不变的前提下可以适当缩写。
用数据表达的检测结果应为经数据处理后的报出值, 其有效位数应与标准要求一致。用文字表达的结果, 应叙述清楚、简明扼要。对不合格项要简述不合格的具体内容;使用“符合”或“不符合”表示结果时, “技术指标”栏中要详细列出技术指标内容;如用符号表示, 应注明符号含意。检测结果所必须的曲线、照片、示意图、线路图等附件是检测结果的一部分, 应贴在续页上, 并标识清楚。
5.4 检测结论
检测结论是对受检样品的综合评价, 其结论用语应根据检测性质统一规定。特殊情况需使用非统一的结论用语, 应明确、简炼, 避免使用含意不清的词语。
6 结语
本文主要是针对常见的防雷装置检测质量控制进行了简单扼要的论述, 尚不全面。防雷装置检测质量控制是一门尚在进行、陆续完善的学科, 尤其是其属于户外试验, 且样品均是固定的建筑物这一特殊性, 大大增加了我们研究的困难, 在今后的实践中, 我们将进一步理论联系实际, 制作出一套更加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
摘要:通过对福建省三明市各类建筑物检测项目的检测依据、检测方法、检测数据、检测程序、检测环境条件、使用仪器、数据处理以及目前检测现场存在的问题等进行统计分析, 采用标准物质、实验室间比对及人员比对等方法进行检测的质量控制, 并通过对检测结果数据进行修约, 对各种方法进行记录, 对其结果进行质量数据分析, 最终建立起严格的检测质量控制, 主要包括检测记录质量控制、检测数据质量控制、现场检测工作质量控制、检测结果质量控制、结果报告质量控制等, 可为防雷装置检测质量控制执行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防雷装置,质量控制,比对,修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