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行露》(精选6篇)
诗经——《行露》 第1篇
行露,行露诗经,行露的意思,行露赏析 -诗词大全
行露
作者:诗经朝代:先秦 厌[1]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
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
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
虽速我狱,室家不足!
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
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
虽速我讼,亦不女从!
诗经——《行露》 第2篇
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妇无家?
何以速我狱?虽速我狱,室家不足。
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谁谓为女无家?
何以速我讼?虽速我讼,亦不女从。
赏析:
本诗强烈控诉一个借用官司逼婚的男子的无耻行径,分别用麻雀
和老鼠作比,揭露对方的丑恶,其中多用反问、排比,表达了严厉的
诗经——《行露》 第3篇
汉字是民族文化的化石,是历史的载体,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有着鲜活生命的“你”“我”“他”。在我们的方块字中,潜藏着丰富的诗意,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诗经·氓》叙写的是一个凄婉的故事,但今天的学生却不大愿意读,因为这首诗里的“生字”先把他们吓住了。本教学设计力求从汉字入手,通过让学生认识了解这首诗里一些汉字的本源,“趣说”全诗,达到乐学的目的。
[教学实录]
师:意大利现存最早的文字,发现于公元前8世纪初,罗马城附近的古代城市奥萨客栈大墓地。陶罐上刻画的4个希腊字母表明,刚刚建立罗马城的拉丁人在希腊人采用腓尼基字母后不久就学会使用了这种文字。而在当时东方的大陆上,已经有了一个地域辽阔、国力强盛、文化灿烂的国家:楚国。在楚国之前,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我们的祖先又生活在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中呢?有这样一本书可以带着我们走进历史,那就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又称为《诗》《诗三百》,收集了从西周到春秋中期的305首诗歌,反映了500年间的社会生活。《诗经》在汉代时被尊为儒家经典。《诗经》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道路,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师:《诗经》在古人心中有着极为崇高地位。《论语·季氏》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曰:“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
孔子曾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朱东润在《诗三百篇探故》中说:“吾国文学导源于《诗》三百五篇,不知《诗》三百五篇者,不足与言吾国文学之流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经》中的一篇诗歌——《氓》。
师: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生读)
师:大家的声音很洪亮,节奏也把握得很好。但是有几个字音读得不是很准确。“淇水汤汤”中“汤”应该读作“shāng”,“渐车帷裳”中“渐”应该读作“jiān”。
师:对于这首诗的字面意思,大家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
生:诗中说道“尔卜尔筮”,“卜”和“筮”都有占卜的意思,有什么区别?
师:古人用火灼龟甲,根据裂纹来预测吉凶,叫“卜”,“筮”是用蓍草占卦预测吉凶。
师:还有吗?
生:没有了,注释很详尽。
师:好,请一位同学来概述一下这首诗歌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生:这首诗写了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到被遗弃的生活经历和怨恨感情。
师:概括得简洁而准确。从这位同学的概括中,我们知道这是一个爱情悲剧,大家想一下这个悲剧主要是由谁造成的?
生:是氓。(异口同声)
师:氓在当时的社会是属于什么阶层的人?
生:应该是普通百姓吧。
师:为什么?
生:诗中说氓“抱布贸丝”,他可能是一个做生意的人,也可能是为了生活的需要而与别人交换物资。
师:说得很好。《说文解字》中说:“氓,民也。”(板书:民)金文的“民”字上部是一个眼睛,下面是一把锥子刺进了眼睛,表明在奴隶社会里奴隶主将奴隶的眼睛刺瞎。也就是说,“民”的本义是“奴隶”,引申为“被统治的人”“百姓”。这说明氓的社会地位并不高。
生:我觉得氓的家庭条件很不好。因为女子说“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可见生活的艰辛。
师:对。(板书:贫)篆体的“贫”其外面是一个大屋形状,其内为“分”,分什么呢?屋里什么也没有,所以为贫。《说文解字》中说:“贫,财分少也。”所以“贫”的本义为“贫穷”。可见氓不仅社会地位不高,经济条件也不好,家徒四壁,很穷。
师:女子难道不了解氓的家底吗?
生:应该了解,因为诗中提到“总角之宴,言笑晏晏”,这说明两人从小就认识,而且关系很好,所以她应该清楚氓的家庭情况。
师:女子既然了解氓的家庭很穷,还是要毅然嫁给他,这是怎么回事呢?氓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生:氓是一个憨厚老实的人,从“氓之蚩蚩”可以看出来。
生:我不同意这种看法。一个真正憨厚老实的人怎么会抛弃与自己同甘共苦过的妻子呢?所以我认为氓的忠厚老实完全是装出来的,他很善于表演。
师:我很赞同这位同学的看法。(板书:蚩)从字形来看,蚩是一个虫子的形状。《说文解字》中说:“蚩,虫也。”人像虫一样,比喻义为“憨厚老实”。但是氓最终抛弃自己无辜可怜的妻子,可见他是貌似憨厚老实,装作一副傻得可爱的样子,骗得了女子的芳心。(板书:假装憨厚老实)
生:我认为氓是一个很主动很热情的男子,所以最终追到了女子。
师:从哪里看出来?
生:“匪来贸丝,来即我谋”。从这个“即”看出氓一见到女子就直奔主题,商量婚事,非常主动。(生笑)
师:(板书:即)甲骨文“即”字左边是一个盛着食物的器皿,右边一个人半跪着,好像在饱餐,所以即的本义为“人就食”。要吃食物就得靠近,所以引申为“靠近”的意思;又引申为“立即”“就”。氓见到了年轻貌美女子就好像见到了美味可口的食物一样,主动靠近,大献殷勤,立即向她求婚,显出非常热情、迫不及待的样子。他的主动热情殷勤急切只是为了得到女子,有很强的目的性。从故事的结局来看,他这种态度完全是装出来的。(板书:假装殷勤急切)
师:氓刚开始求婚时成功了吗?
生:没有。他被拒绝了,而且很生气。
师:我们从“将子无怒”这句诗可以推测出来氓被拒婚后表现出恼怒的样子。(板书:怒)《说文解字》中说:“怒,恚也。”“怒”的本义为“生气”。氓在求婚遭到拒绝后假装很生气,看起来非常痛苦在意的样子,热恋中的女子竟然没有看出他的本质,反而认为他发怒是爱自己的表现,百般安慰他。氓又将女子欺骗了。(板书:假装生气在意)
生:我认为氓以花言巧语欺骗了女子。当初追求女子时“信誓旦旦”,后来却弃如敝履。
师:这位同学说得非常好。(板书:誓)《说文解字》中说:“誓,以言约束也。”引申为“盟约、诺言”,又引申为“发誓”的意思。金文“誓”的右边是一把斧头,左下面是“言”字,就好像氓在拿着一柄利斧,信誓旦旦地对女子说:我心永恒,苍天可见,海枯石烂,此心不变,我若负约,必遭天谴!其实完全是花言巧语,不过是逢场作戏罢了,而女子居然相信了他的话!(板书:假装忠诚不渝)
师:氓就这样以欺骗的手段娶到了女子。
师:我们想一下女子刚出嫁时容貌如何?
生:应该是非常漂亮的。
师:对。(板书:沃)沃的本义为“把水从上浇下”,引申为“灌溉”;灌溉过的田地是肥美的,所以引申为“肥美”;肥美的田地里长出来的植物是润泽的,所以引申为“润泽”。“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这里采用了比兴的手法,形容女子未出嫁时容颜美丽、光彩照人的样子。
师:那么后来女子的容颜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生:经过长时间的辛苦劳作,她衰老了,不再像以前那样好看了。“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这里采用了比兴的手法,形容女子经历过贫苦的生活、艰辛的劳作之后就好像凋零的花草一样容颜消褪了。
师:这位同学很会举一反三。(板书:落)落的本义为“叶落、花落”。在这里可以看作女子容颜的衰老。
师:然后氓对女子的态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生:在女子的容颜不再美好时,氓就暴露了他三心二意的本质。由“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可以看出。
生:从“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可以看出氓的目的达到之后,终于原形毕露了,凶恶残暴的本质暴露无遗。
师:由此可见,氓花言巧语,善于伪装自己,欺骗女子,用情不专,始乱终弃,造成了女子的爱情悲剧。
师:女子的爱情婚姻悲剧仅仅是氓一个人造成的吗?
生:我认为诗中有一个巫婆,她似乎也参与了欺骗女子的活动。
师:有什么根据吗?
生:氓在娶女子时找巫婆算了一卦。我觉得巫婆都不是什么好东西,就是靠欺骗人来生活的。(师生笑)
师:有一点道理。(板书:筮)甲骨文“筮”字取一女巫两袖展开呈舞形,很明显是在占卜算卦。占卜的结果是什么呢?
生:体无咎言。
师:对。《说文解字》中说:“咎,灾也。”表示“相违背”,人各行其是,非灾而何?但是占卜的结果是没有灾祸。真的是没有灾祸吗?
生:有,而且很大。肯定是氓贿赂了女巫,和女巫串通一气,合谋欺骗了单纯的女子。
师:对。巫婆的欺骗也是导致这场爱情悲剧发生的一个原因。
生:我认为女子轻信氓的花言巧语,不能辨别是非,是她自己的无知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生:我不同意这种观点。女子是勤劳善良的,她自己没有过错,她只是一个受害者。
生:我觉得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不管怎么说,一个人总得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学生争论激烈)
师:大家都能够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这样很好。我们先不考虑女子有没有错,先看一下女子在结婚前有没有特别的举动。
生:有。“乘彼垝垣,以望复关”登上那倒塌的墙,遥望那来的人——氓。
师:很好。(板书:乘)甲骨文的“乘”字是一个人爬到树上站立着,所以乘有“登”的意思。女子也顾不上淑女的身份了,登上倒塌的墙,只是为了多看一眼自己热恋着的人。
生:真是望穿秋水啊。
生:“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女子时哭时笑,感情变化剧烈。
师:(板书:泣)《说文解字》中说:“无声出涕曰泣。”看不到自己想念的人时哭得好伤心啊,眼泪都流成了一条小河!
(板书:笑)看到心爱的人后笑得好开心啊,连腰都笑弯了!多么纯情、可爱的姑娘啊!
生:这说明沉迷于爱情之中的姑娘,已经不能自已了。
生:从“女之耽兮,不可说也”也可以看出女子过于痴迷于爱情。
师:很好。(板书:耽)《说文解字》中说:“耳大垂也。”大耳垂肩,肩承受着两耳,所以引申为“承受,担负”;两个耳朵又是何其逍遥快乐呀,所以又引申为快乐;过于快乐就乐不思蜀了,所以又引申为“沉溺,迷恋”。女子沉迷爱情之中,沉迷于氓的花言巧语和信誓旦旦之中,不能自拔。
师:由此可见,女子过于单纯,沉迷爱情,不能自拔,不辨是非,在某种意义上说,她得为自己的爱情悲剧承担一部分责任。
师:女子在遭遇婚姻挫折后,他的家人有何表现呢?
生:她的兄弟们都嘲笑她。
师:对。(板书:咥)“兄弟不知,咥其笑矣。”《说文解字》中说:“咥,大笑也。”口大得到了不能再张的程度,笑得多么欢畅啊!兄弟们不仅不同情女子的遭遇,反而嘲笑她。兄弟们的嘲笑就好像利箭射到了女子的心里一样,真是在人的伤口上撒盐啊,这无异于雪上加霜,使女子更加痛苦了!
师:对于女子来说,不但失去了宝贵爱情,也失去了家庭的亲情,这真是人生的悲剧啊。我们不难想象,在当时的社会,女子的遭遇绝非偶然,也绝非孤例,而是有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也是当时普遍存在的现象。
师:愿普天下的每一位男子都做一个坚守爱情、始终如一的人,不仅爱她那朝圣者的灵魂,也爱她衰老了的脸上的痛苦的皱纹!
愿普天下的每一位女子都做一个能够洞烛幽微的聪明的女子,看清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不要为表象蒙蔽了澄澈如水的双眸!
愿我们每一个人在亲人遭遇不幸和痛苦时,都能够送去清凉的甘泉,带走他们心头的焦灼;送去温和的暖风,拂去他们心头的寒意。
中国西北的《诗经》”花儿与诗经 第4篇
【关键词】花儿 诗经 女性
我们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缔造了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并且各民族秉承着“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美好理想与信念,铸造出了独属自己本民族的精神气质与个性。笔者这里所说的“花儿”作品大多数出自于土生土长的农民百姓之口,是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花儿”它把回族、东乡、撒拉、土族、保安、藏族、裕固族、蒙古族等民族人民的生活和他们对生活的态度真实地记录了下来。
“花儿”民间歌谣所歌唱内容包罗万象、时空上跨越上千年,记录着中国唐、宋、元、明、清、民国以及新中国以来的社会面貌及贫民百姓的情感世界。其创作中广泛使用的修辞手法与《诗经》中的“赋”、“比”、“兴”相媲美, 同时,花儿与《诗经》中的作品都是来自现实生活的诗,是出自诗人内心深处的歌谣,有着朴实自然的艺术风格,闪耀着现实主义的光辉。
众所周知,花儿和《诗经》一样,最令人过目难忘的还要数其中塑造的众多千姿百态又富于个性化的女性形象,这些女子活脱脱的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心动情恰。这些女性人物形象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劳动中的妇女、婚恋中的妇女、社会生活中的妇女。
1 劳动中的妇女
花儿中有“月亮上来车轱辘大,日头出来是碗大。刀子斧头是奴不怕,单怕的阿哥们丢下。”[1]写出了当地妇女们出外干农活时的艰辛,刀子斧头以及暴晒都是江南农村采桑女子们所不曾经历过的。诗经中亦出现过女子田间劳动的场景:如《周南·苯苢》描写的一群采摘苯苢女性:“采采苯苢,薄言采之。采釆苯苢,薄言有之。采采苯苢,薄言摄之。采采苯苢,薄言捋之。采采苯苢,薄言裙之。采采苯苢,薄言擷之。”苯苢即车前草,药材名,古人用所结之子治疗妇人的不孕和难产。这是当时人们采车前时所唱的歌瑶。诗中的一群女子采集车前菜,越采越多,越采越欢,一面劳动,一面歌唱,最后满载而归,劳动热情洋溢而出。我们读起来可以明白地感受到她们当时劳作时的欢快心情。无论是花儿中还是诗经中劳动中的妇女都不怕苦不怕累,但是西北女性似乎在干活时没有江南女性这样子的欢愉,这可能还是要追究到西北僻远地区严重的男尊女卑的社会现象及男人的大男子主义思想,西北少数民族女性明显要比南方女性承受更多的来自社会家庭的压力,她们不敢做错事,不敢大声的据理力争自己的权利,生怕自己的言行会触怒丈夫,而被其无情抛弃。相比之下,在诗经中的女性所处的环境中,大男子主义不会像西北偏远农村那样严重。这样子一来,女性去田间地头干活自然也会比较愉悦,不会整天总是提心吊胆的生怕自己被抛弃。在这方面,西北的少数民族女性则显得较为老成,少了一点诗经中女性嬉闹灵动的场面,更多的则是沧桑与久经磨难的忍耐与包容。再者,由于地处西北地区,山大沟深,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质特征,花儿中的女性一般去干活时都只能独自一人,休息打发时间时只能大声的和对面山头上的人进行对歌。而相比诗经中出现的女性,由于多处于平原地区,故出去劳作时可以呼朋引伴,结伴同行,劳作时便也不会觉得那么孤单。
2 婚恋中的妇女
爱情可谓是古今中外民歌永恒的主题,“花儿”歌谣也不例外,现在笔者就花儿中婚恋女性的形象与诗经中此类女性形象作一比较。花儿中所涉及反映到的女性受封建社会和传统观念束缚,和男性比起来更没有婚姻自主权利,饱受包办婚姻、买卖婚姻的痛苦,所以也更加渴望幸福和自由。如:“吃蒜要吃红皮蒜,不吃那山里的小蒜;维阿哥要维个美青年,不维那白头的老汉”[2]这首歌谣的女主人公直言不讳地道出了“维阿哥要维个美青年”的愿望,好比吃蒜要吃个大、貌美、味道十足的红皮蒜,而绝不嫁给像山里的小蒜那样又瘦又小又没味道的“白头老汉”。在过去的西北偏远山区,由于家庭贫困,父母做主把年轻姑娘嫁给“白头老汉”以得到对方钱财救济生活的情况屡见不鲜。这位泼辣的女主人公率直地表明了自己不想重蹈覆辙,向往自由、美满婚姻的坚定决心。再如:“高高的山上一眼泉,泉沿上有一棵树呢;过路的阿哥喝水呢,尕妹子招手着叫呢。”[3]泉边的树伟岸挺拔,像“过路的阿哥”,泉水清澈甜美,像“尕妹子”。水和树相映成趣,青年男女以水传情,悠扬的“花儿”在山涧回荡。这首花儿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有很强的感染力,同时也表现了西北青年淳朴、甜蜜的爱情表达方式。
自由恋爱看起来好像是现代人的专利。一说起古时候的爱情,人们脑海里立刻浮现的就是锁在深庭高院、不敢正瞧男子一眼的富家小姐,还有见了美女就心如鹿撞、却非要满口孔仁孟义,正襟危坐的公子。其实这些都是我们错误的印象。因为,《诗经》产生的周代是封建社会的初期,礼教初设而古风犹存的时代,社会环境相对来说是比较宽松的,这就滋生了男女之间的自由恋爱。而女性因较少的受到礼教的约束,当到了一定的年龄,如果还没有男子追求,她们就会大胆、直接地去向男子主动求爱。这些爱意并不刻意加以掩饰,就如河中小洲上的雉鸠,必大胆歌之唱之,发心之所想,可谓天真自然,爱意直露,却又不让人觉俗,更无一丝邪念。如《召南·標有梅》诗云:標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造其吉兮。標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造其今兮。標有梅,顷筐塱之。求我庶士,造其谓之。诗中描写的一位女子,她盼望着追求她的男子能及时来娶,不要耽误了婚期。这是女性对爱的大胆表白,显示出少女的豪爽与天真。她们这种渴求爱情的热切心声并没有受任何礼法约束,自然而然的流露出真情来。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典型的西北少数民族女性还是诗经中出现的女性,在表达爱情方面都很爽朗。区别在于西北的少数民族女性在说唱花儿时还要看周围的环境,一般要避开长辈、老人和阿訇,到野外演唱,就像花儿中所唱的“到了庄子里不要唱,胡唱时老人骂哩。野滩滩里没大小,唱了嘛也就唱了”,故女性在唱花儿表达心声时是带着思想精神上的负担的,与诗经中的女性相比还是少一点她们的那种轻松与明朗,有着较多的顾忌。
另外,对于中国人而言,真正的爱也许不是怦然心动、激情澎湃,而是相互谦让、相互理解、相互关爱与怜惜。《女曰鸡鸣》短短几句诗,就把中国幸福家庭的场景和价值观精要地摹写了出来。可见,诗经中的女性受中华传统文化滋养较为明显,花儿中这种场景的温馨画面出现较少,故也可看作是苦情的花儿,这些还都可以归根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落后保守的思想观念所致,男人普遍大男子主义思想严重,夫妻直接更多的是上与下、尊与卑的关系。由于生活贫困,也就少了许多夫妻之间的情调,诸如“戈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意即:妻子说,打来了鸟儿,就给你做顿美餐,再给你备些美酒,这样的生活愿与你过到老。弹琴奏瑟,这生活没有什么不好!)”
3 社会中的妇女
“十八的姑娘要出嫁,配给了十岁的尕娃;又受孽障者又挨打,把我当长工者雇下。”[4]这首花儿描写的是童养媳迫不得已的婚姻。童养媳是旧中国的陋习,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尤为明显,富贵人家在儿子还小时就领养贫苦人家的女孩子,等待儿子长大以后成婚。这样的女孩与其说是新娘,倒不如说是佣人,要照料未成年的丈夫并承担许多家务劳动。西北少数民族女性不仅要受自己丈夫的欺负,还要承受来自社会上其他方面的压力。相比之下虽然南方女性较少有这种童养媳的情况。但她们遇到的情况也多是由于社会等级制度造成的,如:“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与公子同归。”中所描述的,是一幅和平的劳动画面,背着筐儿的妇女,结伴儿走在田间小路上,她们去采摘饲香用的嫩桑叶。她们的劳动看似很愉快,但心中也颇有隐忧。当她们看见贵族公子正朝她们走来时,便开始担心、害怕被掳去而遭受凌辱。她们爱他们的丈夫,但是不免还是要受当地贵族权势的欺负。末句揭示出了当时阶级压迫的本来面目,反映了当时贵族蛮横无理的霸道表现。
《诗经》中《邺风·泉水》一首描写卫女怀念亲人、思念祖国的诗歌:“逾彼泉水,亦流于淇。有怀于卫,靡日不思。娈彼诸姬,聊与之谋。出宿于诛,饮饯于祢,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问我诸姑,遂及伯姊。出宿于干,饮饯于言。载脂载辖,还车言迈。遍漆于卫,不瑕有害?我思肥泉,兹之永叹。思须与灌,我心悠悠。驾言出游,以写我忧。”便充分展现了古代人常说:“嫁出去的女儿,拨出去的水。”这句话,女子没有人身自由的权利,出嫁后,除了归宁或者其他特殊节日,或者父母亡时奔丧外,远嫁的妇女是不能自由地自己单独回娘家的。而那些嫁到其他国家的女子,回国回家几乎就更成了奢望。这首诗表现出的是的当时女子自己都没办法掌控自己的命运。世事就是如此,即使是一位抱着理想,明白事理的女子,往往也会被无奈地淹没在漠然的盲群当中,只能听从命运的摆布。从社会中女子的形象这一方面来看,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出现西北少数民族花儿中的女性还是诗经中的女性都处于被压制的地位,丝毫没有人生自由,与个人权利,她们的命运从出生开始就已经被这个无情的社会给安排好了的,她们对此却没有一点反抗的能力,能做的只有无尽的顺从。女性都是当时那个社会时代的牺牲品,她们善良淳朴并没有意识到导致她们悲惨命运的其实是压在她们头上的让她们喘不过气来的封建落后的腐朽制度。
【参考文献】
[1]张亚雄.《花儿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
[2]徐兴亚.《六盘山花儿两千首》[M].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1989.
[3]唐文著.《原来诗经可以这样读》[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
[4]《中国歌谣集成·宁夏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6.
[5]滕晓天.《青海花儿话青海》[M].香港:香港银河出版社2002.
[6]张亚雄.《花儿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第183页
[7]徐兴亚.《六盘山花儿两千首》[M].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1989,第2页
[8]《中国歌谣集成·宁夏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6,第65页
《行露》诗经鉴赏 第5篇
《行露》,《诗经召南》篇名。为先秦时代华夏族民歌。共三章,十五句。赞颂了妇女不畏强暴、坚贞不屈的性格。全诗三章,首章比较隐晦难懂,以至于宋人王柏《诗疑》卷一断言是别诗断章错入。其实,可以根据清张澍《读诗钞说》将首章理解为这个女子表明态度,而下面两章是假设之辞,“乃预拟其变而极言之”,以示自己心意决绝,未必是真讼于官府。《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行露
厌浥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
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虽速我狱,室家不足!
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虽速我讼,亦不女从!
【注释】
⑴厌浥(yì yì益益):潮湿。行(háng),道路。
⑵谓:可能是畏之假借,意指害怕行道多露,与下文的“谁谓”的“谓”意不同;一说奈何。
⑶角(jiǎo旧读jué):鸟喙。
⑷女:同汝,你。无家:没有成家、没有妻室。
⑸速:招,致。狱:案件、官司。
⑹家:媒聘求为家室之礼也。一说婆家。室家不足:要求成婚的理由不充足。
⑺墉(yōng拥):墙。
⑻讼:诉讼。
【译文】
道上露水湿漉漉,难道不想早逃去?只怕露浓难行路。
谁说麻雀没有嘴?怎么啄穿我房屋?谁说你尚未娶妻?为何害我蹲监狱?即使让我蹲监狱,你也休想把我娶!
谁说老鼠没牙齿?怎么打通我墙壁?谁说你尚未娶妻?为何害我吃官司?即使让我吃官司,我也坚决不嫁你!
【鉴赏】
这首诗的.主旨,从古至今,聚讼纷纭。《毛诗序》联系《甘棠》而理解为召伯之时,强暴之男不能侵陵贞女,而《韩诗外传》、《列女传贞顺篇》却认为是申女许嫁之后,夫礼不备,虽讼不行的诗作,清龚橙《诗本谊》、吴闿生《诗义会通》等承袭此说。明朱谋玮《诗故》又以为是寡妇执节不贰之词,清方玉润《诗经原始》则以为是贫士却婚以远嫌之作。今人高亨《诗经今注》认为是一个女子嫌弃夫家贫穷,不肯回家,被丈夫讼于官府而作;余冠英《诗经选》认为是一个已有夫家的女子的家长对企图以打官司逼娶其女的强横男子的答复;陈子展《诗经直解》认为是一个女子拒绝与一个已有妻室的男子重婚的诗歌。笔者认为余说近是,但诗中的主人公应是那位女子。
诗经——《行露》 第6篇
这首诗有三个特点,一是首章首句“厌浥行露”起调气韵悲慨,使全诗笼覃在一种阴郁压抑的氛围中,暗示行露 这位女性所处的环境极其险恶,抗争的过程也将相当曲折漫长。从表面上看,这位女子不愿早起,原因是怕早上露水大,会打湿自己的衣服,暗指不管遇到什么情况,也绝不会嫁给那个品行恶劣的男子 。
二是二、三章的开头均采用比兴的方法,麻雀、老鼠虽有尖牙利齿,但它们凭什么啄穿我的房,打通我的墙?诗人以此引出对那个男子的斥责:你本有妻室,却对我生起邪念,以吃官司、坐牢房来威胁和逼迫,世上哪有这样逼婚的道理?诗人把兴句中的麻雀、老鼠的形象与下文中那个男子的形象的类似之处揭示出来,以前者譬喻后者,突出那个男人的强暴和邪恶,专好破坏别人安宁的.特性,使读者很自然地生出憎恶之心,容易和诗人的感情发生共鸣。文似看山不以平。从这一点来说,这就比直接写有更好的艺术效果。
三是诗中多次运用反问、质问、排比、感叹等句式,增强了诗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