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联写作基础知识(精选9篇)
诗词曲联写作基础知识 第1篇
诗词写作的基础知识:押韵
【含义】
押韵,又作压韵,是指在韵文的创作中,把相同韵部的字放在规定的位置上。诗词歌赋句末(偶亦在句中)用同一韵母的字,以使声韵和谐。一般用于偶句句尾。也称韵脚。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铿锵和谐感。
所谓韵部,就是将相同韵母的字归纳到一类,这种类别即为韵部。同一韵部内的字都为同韵字。
任何诗歌都要求押韵,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不同者,对于押韵的限制多与少、严与宽的不同而已。这也是诗歌同其它文学体裁的最大分别。比较常用的是《108部平水韵》,详见前篇“浅谈古诗词韵律”。
押韵是增强诗歌音乐性的重要手段,近体诗为了使声调和谐、容易记忆,对于押韵十分讲究。古人通常使用官方颁布的专门指导押韵的书,如《唐韵》、《广韵》、《礼部韵略》、《佩文诗韵》、《诗韵集成》、《诗韵合壁》等,以南宋王文郁撰的《新刊韵略》最为流行,刘渊先生后来编著了一本《壬子新刊礼部韵》,即现在的《平水韵》。
韵脚是韵文(诗、词、歌、赋等)句末押韵的字。一篇(首)韵文的一些(或全部)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采用韵腹和韵尾相同的字,这就叫做押韵。因为押韵的字一般都放在一句的最后,故称“韵脚”。引这些字的韵母要相似或相同。
韵又叫做韵母。韵母分为韵首、韵腹、韵尾三部分。一般只要韵尾相同,韵腹相同或者相近即可,而对于韵首则不做考虑。律诗里的韵和现代普通话里以及新华字典里的韵不尽相同,有些字,看着读音相同,韵母也一样,但却不属于同一个韵部;而有些字,看着读音有差异。所以,写诗的时候,应该先掌握一些简单的声韵知识。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民歌也没有不押韵的。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押韵叫合辙。一首诗有没有韵,是一般人都觉察得出来的。至于要说明甚么是韵,那却不太简单。但今天的汉语拼音字母,对于韵的概念还是容易说明的。
诗词中所谓韵,大致等于汉语拼音中所谓韵母。大家知道,一个汉字用拼音字母拼起来,一般都有声母,有韵母。例如“公”字拼成gōng,其中g是声母,ōng是韵母。声母总是在前面的,韵母总是在后面的。同韵的字大致都可以用来押韵。
举个例子: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常扫净无苔,
花木成蹊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这里“苔”、“栽”和“来”押韵,因为它们的韵母都是ai。“绕”字不押韵,因为“绕”字拼起来是rào,它的韵母是ao,跟“苔”、“栽”、“来”不是同韵字。依照诗律,像这样的四句诗,第三句是不押韵的`。
在拼音中,a、e、o的前面可能还有i,u、ü,如ia,ua,uai,iao,ian,uan,üan,iang,uang,ie,üe,iong,ueng等,这种i,u,ü叫做韵头,不同韵头的字也算是同韵字,也可以押韵。
例如: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中的“麻”、“家”、“瓜”的韵母是,韵母虽不完全相同,但它们是同韵字,押起韵来是同样谐和的。
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回环的美。但是,为甚么当我们读古人的诗的时候,常常觉得它们的韵并不十分谐和,甚至很不谐和呢?这是因为时代不同的缘故。语言发展了,语音起了变化,我们拿现代的语音去读它们,自然不能完全适合了。
例如: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xié和jiā,huā不是同韵字,但是,唐代“斜”字读siá(s读浊音),和上海“斜”字的读音一样。因此,在当时是谐和的。
又如:
《江南曲》
(唐)李益
嫁得瞿塘贾,
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
嫁与弄潮儿。
在这首诗里,“期”和“儿”是押韵的;按今天普通话去读,qī和ér就不能算押韵了。如果按照上海的白话音念“儿”字,念像ní音(这个音正是接近古音的)。今天我们当然不可能(也不必要)按照古音去读古人的诗;不过我们应该明白这个道理。
古人押韵是依照韵书的。古人所谓“官韵”,就是朝廷颁布的韵书。这种韵书,在唐代,和口语还是基本上一致是;依照韵书押韵,也是比较合理的。宋代以后,语音变化较大,诗人们仍旧依照韵书来押韵,那就变为不合理的了。今天我们如果写旧诗,自然不一定要依照韵书来押韵。不过,当我们读古人的诗的时候。却又应该知道古人的诗韵。
通常讲的押韵,人们比较熟悉。新诗、戏曲、快板、顺口溜,都讲押韵。在这几种文体中,按照汉语拼音,一般韵母相同的字就可以用来押韵。
然而,格律诗的用韵,与此不同。格律诗必须按照诗韵来写,就是要按照韵书中分列的韵目,来辨别平仄和选择押韵的字。一首诗的所有韵脚,必须从同一个韵目中选字来押韵。如李白的《敬亭山》,用的“闲”和“山”这两个韵脚,就同属于“删”这个韵目。
一首诗中,如果有一个韵脚用了别的韵目的字,就叫做“出韵”。在科举中,出韵的诗算不合格。比如按照现代普通话,“闲”和先”当然是可以押韵的,但按照诗韵则不可以,因为这两个字分属于两个不同的韵目。
诗词曲联写作基础知识 第2篇
七律(四句)也称七绝,也是近体诗的一种,可以看作五绝字句在量上的增加(变形)。在五绝每句前加上与前二字平仄相反的二字即成七绝,七绝首字可平可仄,第三字和五绝的平仄是相同的。七绝有如下平仄格式:
1平起,首句入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仄起,首句入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平起,首句不入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仄起,首句不入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注释:
- :平/ :仄 :押韵 + :仄可平= :平可仄参考。
七绝通常是首句入韵,不入韵的少见。它的写作特点是:语浅情深;句绝意广;音在弦外;遐思无限,好多古诗人的七律(四句)都具备这个特点,各位朋友可参考。
另外,仄仄脚的五`七言律诗还有一种较常见的变格句型,就是句末倒数第二字的仄声,与句末倒数第三字的平声对换, 形成变格句式,而且变格后倒数第五个平可仄字,就不允许变化了。 如:
五言 七言
正常 = - - / / + / = - - / /
变格 - - / - / + / - - / - /
五 律诗拗救简介
范例:
1 夜宿山寺 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2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解释:
李白(701~762),字太白,好青莲居士。唐朝陇西成记(今甘肃天水附近人),生于中亚碎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多彩,语言流畅自然。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伟绚烂的色彩和富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有《李太白集》。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朝京兆万年(今陕西细长安)人。进士出身,后来做过几任刺史,观终中书舍人。诗文中多指陈时政之作,多清丽生动。有《樊川文集》。
在律诗中,仄平脚句型(- - / / - ;+ / - - / / -)中,五言的第一字和七言的第三字必须用平声,如用仄声就被认为是拗(不顺畅)。前人谓之“孤平”,意即孤单单的一个平(韵脚和七言首字+除
外),这也是犯了古今诗人之大忌,把孤平视为洪水猛兽,唯恐避之不及。那么既然是大忌,最好还是回避为妙,办法有两个:
一是避免出现孤平。即在仄平脚的律诗中,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子必须使用平声字。
二是想办法救孤平。如果此处用了仄声,那就在孤平后面的邻字(五言第三子`七言第五字)改用平声作为补救,这就是常说的孤平拗救,也算合律。格式为:
五言 七言
正常 - - / / - + / - - / / -
拗救 / - - / - + / / - - / -
如范例一末句的“天”字救“恐”字;笔者《五绝 谋生》末句的“情”字救“哪”字。
另外拗救字不但可以救本句的孤平,还可以救上句相同位置的仄拗和其后一字(上句倒第二字)仄拗。如范例二末句的烟字救上句的“八”和“十”字;笔者《月中歌舞》常字救上句的“夜”和“挽”。
拗救处的字使用时也是比较灵活的,不救拗时也常有用平声的现象,就不举例说明了。另外律诗的平平脚(句尾两字)句型和仄仄脚句型的倒数第三字,忌讳再用平或仄声字,以避免出现三连平和三连仄现象。这都不是太常见的,也就不细说明了。
笔者在这里只是简单的把拗救间介绍一下,其实你只要按正常格式写诗,就不会出现拗救的麻烦的。所以对于初学朋友来讲,最好是正格协作,熟练后因排字遣句的需要,再适当地使用拗救`变格及其他。
六 五言律诗对仗简介
范例: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无群。
倾心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
解释: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朝襄阳(今湖北)人。曾屡考进士不中,曾在朝廷为官,但不大。后弃官,在成都营建杜甫草堂。晚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诗见证了唐由盛至衰的过程,被后人称为“史诗”。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有《杜工部诗集》。《春日忆李白》描写了对友人李白的一缕相似,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李白的感佩和爱慕之情。
五言八句律诗简称五律,组成四联,依次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莲(或承首`颈`腹`尾联),为了方便好辨认,我们就依次称为1`2`3`4联吧,中间的2`3联必须队仗(对偶)(请参考《诗词韵律简介》二2对仗一节)。它的平仄格式是:
1 仄起,首句不入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平起,首句不入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仄起,首句入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平起,首句入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注释:
- :平/ :仄 () :押韵 + :仄可平= :平可仄
五言律诗通常是首句不入韵,一般时仄起。
对仗往往起着律诗的画龙点睛之作用,而且也是对联格式的主要来源,所以初学朋友,一定要好好掌握。律诗对联的基本要求,可参考《楹联的基本要求》一帖,基本内容差不多,这里就不重复了。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工对和宽对的概念,工对就是样样都符合对仗的要求,对的严丝合缝。宽对则可以避小就大,如名词这个大类中包括时间`地名`人物`动物方位等等小项,大项对了不管小项,这就是宽对。
古诗词是写作的有利资源 第3篇
一. 积累素材
“水之积也不厚,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丰厚的积累是写作的基础, 厚积才能薄发, 博览方可约取。中学生在写议论文时, 常会遭遇没有论据可用的尴尬情况。其实, 我们完全可以在学习古诗词时, 引导他们将诗词、作家生平的资料分类摘记, 以便针对不同话题要求选用。如写爱国类的议论文, 学生若做好积累工作, 那就能轻而易举运用杜牧《泊秦淮》的“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和岳飞《满江红》的“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名句作为道理论据, 将其事迹作为事实论据。
二. 丰富语言储备
俗话说, 佛靠金装, 人靠衣装。同样, 一篇文章也需要用富有文采的语言来包装, 不然, “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如何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 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呢?答案还是用好古诗词资源。我们可以指导他们把积累的古诗文名句巧妙地化用到文章中, 如在指导《选择》这一话题作文时, 我要求学生运用“话题+作者+引用诗词+意境阐述”的格式来对选择作一诗意阐述, 学生通力合作后, 创作了这样的句子:“选择的真谛是陶潜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恬淡宁静;选择的真谛是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舍己为人;选择的真谛是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的精忠报国”这些句子板书之后, 学生惊讶地发现, 原来我也能写出如此优美的句子, 原来诗词不仅仅是用来背诵与默写的!他们对古诗词学习的空前热情高涨, 没事也会琢磨着如何运用古诗词来扮靓自己的文章。
三. 拓展写作视野
古代诗词一般只有寥寥几十字, 叙事诗歌也不过百来字, 都于极短的篇幅中高度浓缩了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事业等多方面的体会, 如果不进行充实扩展, 就很难将诗歌的意趣准确地再现出来。因而完全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古代诗词的个性化的阅读理解, 将诗歌中的有关意象进行调整、加工, 来一个诗词素描。这样, 既加深了学生对诗词的理解, 又拓展了他们的写作视野。一举两得, 何乐不为?如学生在阅读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后穿越时空, 写出这样的美文:
点亮灯, 展开家书。你的笑容就隐藏在文字的后面, 灿烂着, 温暖着, 还有些淡淡的泪痕。你的牵挂, 你的思念, 你的轻轻细细的话语, 越过了千里迢迢的黑暗, 越过心, 飞抵我寂寞的窗台。
而我, 却总是将早已定好的归期改了又改, 改了又改, 最后仍说, 不定哪天可以走进你守望的目光。
巴山不觉, 春光早逝, 一转眼, 秋已经应景而到。淅沥的雨, 一点一点, 敲在日渐消瘦的梧桐叶上, 跌落在池塘里, 枕着雨声, 在孤独的夜晚我一遍一遍想象我归家的情景:你坐到了窗前, 静静地看着我。温馨的烛光里, 我拥着你, 附在你的耳边, 轻轻地说起巴山那些孤寂的日子, 那个展信的秋夜, 那场淅沥的雨。
值得指出的是:还原古代诗词的意境, 不仅仅着眼于古代诗词内容的挖掘, 还可以通过人称、写法、结构、体裁等方面的创造来增加文章的创新色彩。
《大学诗词写作教程》序 第4篇
如何写作古诗词及诗词韵律 第5篇
(一)律诗
律诗,五律和七律,每两句话构成一组,一共是八句四组,这四组分别是:起、承、转、合、也就是说:前两句是开头,接下来的两句要承接上文,再接下来的两句要转折,最后两句作总结。比如:
今天下雨了,我不由得想起了老朋友容若。(起,开头)
容若是我相处三年的老朋友了,我们相处一直很愉快。(承,承接上文)
但容若最近不大爱理我了,也不知道是为了什么。(转,转折)
不管为什么,我还是把他当朋友的,我这就去找他。(合,总结)
了解了这个律诗的章法,再读《锦瑟》就不再困难了: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开头:锦瑟有五十弦,每根弦都让我想起逝去的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承接上文:逝去的华年如梦似幻,而且春心泣血,有几多感情的悲欢。——这两句只要知道是“承接上文”的,意思便很好理解。)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转折,以意象来写情绪:我很难过,我很迷茫。)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总结:等以后回忆这些感情,“只是当时已惘然”——这话可以有两解,这里就不细论了。)
律诗分为四段,即 首 颔 颈 尾,律诗四段八句,绝句二段四句.在律诗中偶句必须押韵(即每一联的下句)。二联和三联必须对杖,所谓对杖就是讲,词句的对偶。关于律诗的平仄,上下句平仄相间,即是2。4。6工整,1。3。5不论。
什么是古诗词的平仄?
在上古诗词时,略讲到诗歌的平仄,今天的学生对这个很陌生,其实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古人所谓“声调铿 1 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⑴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⑵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这种平仄的规则在律诗表现的特别明显。
例如毛主席《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的平仄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关于诗词的平仄规则,下文律诗的平仄及词的平仄中还要详细讨论。现在先谈一谈我们怎样辨别平仄。
如果你的方言是有入声的(譬如说,你是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华南人),那么,问题就容易解决。在那些有入声的方言里,声调不止四个,不但平声分阴阳,连上声、去声、入声,往往也都分阴阳。象广州入声还分为三类。这都好办:只消把它们合并起来就是了,例如把阴平、阳平合并为平声,把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合并为仄声,就是了。问题在于你要先弄清楚自已方言里有几个声调。这就要找一位懂得声调的朋友帮助一下。如果你在语文课上已经学过本地声调和普通话声调的对应规律,已经弄清楚了自已方言里的声调,就更好了。
如果你是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的人,那么入声字在你的方言里都归了阳平。这样,遇到阳平字就应该特别注意,其中有一部分在古代是属于入声字的。至于哪些字属入声,哪些字属阳平,就只好查字典或韵书了。
如果你是北方人,那么,辨别平仄的方法又跟湖北等处稍有不同。古代入声字既然在普通话里多数变了去声,去声也是仄声;又有一部分变了上声,上声也是仄声。因此,由入变去和由入变上的字都不妨碍我们辨别平仄;只有由入变平(阴平、阳平)才造成辨别平仄的困难。我们遇着诗律上规定用仄声的地方,而诗人用了一个在今天读来是平声的字,引起了我们的怀疑,可以查字典或韵书来解决。
注意,凡韵尾是-n或-ng的字,不会是入声字。如果就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来说,ai、ei、ao、ou等韵基本上也没有入声字。
总之,入声问题是辨别平仄的唯一障碍。这个障碍是查字典或韵书才能消除的;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而且,中国大约还有一半的地方是保留着入声的,在那些地方的人们,辨别平仄更是没有问题了。古诗词中的平仄韵律(自用)
一、什么是“平”,什么是“仄”?
分清平、上、去、入四声的字,平就是平声字,上、去、入是仄声字
平就相当于普通话的1,2声,上相当于3声,去相当于4声
但是你要注意,普通话里没有“入”声字,普通话里的“入”声字已经被分到了平、上、去3声里面了
二、写诗:
格律诗中,5绝、7绝,5律、7律分别都有4种不同的平仄,王力的《诗词格律》上有,把他全都记下来,然后按格律写诗。
根据粘对规则,我们就可以推导出五言绝句的四种格式:
一、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二、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三、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四、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五言律诗跟这相似,只不过根据粘对的原则再加上四句而已。比如仄起首句押韵的五言律诗是: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三、填词:
填词就看词谱,词谱网上能找到,书店也有,新手推荐《百香词谱》这个谱相对要宽松1些。谱子里面要求仄声的字您就填个仄声字,谱子里面要求平声的字您就填个平声字,4 可平可仄的就可以随便填。
最基本的词谱: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于古诗词中的平仄韵律,分清平、上、去、入四声的字,平就是平声字,上、去、入是仄声字平就相当于普通话的1,2声,上相当于3声,去相当于4声
但是你要注意,普通话里没有“入”声字,普通话里的“入”声字已经被分到了平、上、去3声里面了。具体要做的是:找一部平水韵或 晚翠轩词韵(网上有,BAIDU搜1下即可)帮你搜了1个平水韵看里面的入声韵部的入声字,读这些字,如果您是南方人,您会觉得入声字的发音方法和平、上、去3声不同,那您就可以多读多熟悉,做到能分清楚普通话里归到平声里面的入声即可;
如果您是北方人,那么恭喜您,您不可能通过读分出入声字,您就需要把归到平声里面的入声背下来。写诗:
格律诗中,5绝、7绝,5律、7律分别都有4种不同的平仄,王力的《诗词格律》上有,把他全都记下来,然后按格律写诗。
填词:
填词就看词谱,词谱网上能找到,书店也有,新手推荐《百香词谱》这个谱相对要宽松1些。谱子里面要求仄声的字您就填个仄声字,谱子里面要求平声的字您就填个平声字,可平可仄的就可以随便填。
1、平起式(一、二、四、六、八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简称首联)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简称颔联)
[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简称颈联)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简称尾联)
*这个句型如第五字用仄,第三字必须用平。“[ ]”内可仄可平。
2、仄起式(一、二、四、六、八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个句型如第五字用仄,第三字必须用平。“[ ]”内可仄可平。
五、五言律诗定格形式: 仄起式(首句不压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六、七言绝句定格形式:
仄起式(首句入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其实这写诗和文章一样,一定要注意抑和扬。就象人的钢和柔,钢柔并济。
(一)1:平声,现代汉语的一声。字可平可仄,这里读平声现代汉语的一声。2:阳平声,也就是现代汉语的二声。同一个韵脚里,平仄不能通押。3:入声字,入声字读成四声但要尽可能读得短促一些。
开篇“一霎灯前醉不醒”,先来说说韵脚:这个“醒”字古音有平有仄,按现在的说法,它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阳平声,也就是现代汉语的二声。诗词押韵有一个死规定:同一个韵脚里,平仄不能通押。我看过不少诗词爱好者写诗填词不知道这个规矩,觉得只要韵母一样就算押韵,其实真要那么押韵,读起来就太别扭了。大家以后如果看到古典诗词里同一个韵脚里有平有仄,要知道那不是古人写错了,而是因为存在古今读音的差异,就像“醒”字的这个情况一样。
“只看愁损翠罗裙”,“看”字可平可仄,这里读平声,现代汉语的一声。
“麝篝衾冷惜余熏”,“惜”是入声字,读诗词遇到入声字有一个很不规范但很方便的替代方法,那就是把入声字读成四声,比如“惜”可以读成“戏”,但要尽可能读得短促一些。
“可耐暮寒长倚竹”,“竹”是入声,方法同上。
“便教春好不开门”,“教”字可平可仄,这里是平声,现代汉语的一声。
下面,把这些影响声音流畅的字换成括号里的字,大家再读一下,感觉就不一样了。常常这样练习一下就逐渐能体会到古典诗词的音律之美了:
欲问江梅瘦几分。只看(刊)愁损翠罗裙。麝篝衾冷惜(戏)余熏。
可耐暮寒长倚竹(住),便教(交)春好不开门。枇杷花底校书人。
古诗词的平仄与入门(一)(一、押韵
韵是诗词的基本要素之一。诗词中所谓的韵,大致等于现代汉语中的韵母。所谓押韵,是指把同韵部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到同一位臵上,一般都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臵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的回环的美。古人押 韵是按韵书的。古人所谓的“官韵”,就是朝廷颁布的韵书。这种韵书,在唐代,和口语是基本上一致的,按韵书压韵也是很和谐的。宋代以后,由于语音的变化较大,诗人仍然按旧韵书压韵,就不那么和谐了!今天如果我们写旧体诗,并不一定要按古人的韵书,但是如果要学习旧体诗词,还是要了解古代的韵书的,这样,我们才不致误认为古人写诗不押韵!二、四声
四声,指汉语的四种声调。现代汉语(普通话)有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四个声调,古代汉语的四声则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二者关系如下:
1、平声,后代演变成阴平和阳平。2、上声,后代有一部分演化成去声。3、去声,后代绝大部分仍然是去声。
4、入声,在普通话里完全消失,分别并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下面我们来讨论平仄的问题。
三、平仄
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成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阴平、阳平),仄就是上去入三声。
四、对仗
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就是把同类的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一般讲对偶,指两句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等。下文将详细讨论。古诗词的平仄与入门(二)
一、平水韵(旧韵)
古人写律诗,是严格按韵书押韵的。韵书有诗韵和词韵之分,词韵比诗韵宽松。诗韵共106个韵:平声30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词韵则将诗韵合并成19部。
律诗一般只用平声韵,古体诗则可用仄声韵。诗韵如下: 上平声15韵:
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下平声15韵:
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上声29韵:
一董,二肿,三讲,四纸,五尾,六语,七麌(音语),八荠,九蟹,十贿,十一轸,十二吻,十三阮,十四旱,十五潸(音闪),十六铣,十七篠(音小),十八巧,十九皓,二十哿,二十一马,二十二养,二十三梗,二十四迥,二十五有,二十六寝,二十七感,二十八俭,二十九豏(音现)。去声30韵:
一送,二宋,三绛,四寘(音制),五未,六御,七遇,八霁,九泰,十卦,十一队,十二震,十三问,十四願(音愿),十五翰,十六谏,十七霰,十八啸,十九效,二十号,二十一箇(音个),二十二祃(音骂),二十三漾,二十四敬,二十五径,二十六宥,二十七沁,二十八勘,二十九艳,三十陷。入声17韵:
一屋,二沃,三觉,四质,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药,十一陌,十二锡,十三职,十四辑,十五合,十六枼(音叶),十七洽
东冬等字都只是韵的代表字,他们只表示韵母的种类。至于东冬这两个韵(以及其它相似的韵)读音上有什么分别,现在我们不需要追究它。我们只需要知道:最初时候可能是有区别的,后来混而为一了,但是古代诗人们依照韵书,写律诗时还不能把它们混用。但是在古体诗和词里,可以把近似的韵(称为邻韵)合并使用。例如词韵: 第一部平声:一东二冬通用,仄声:上声一董二肿、去声一送二宋通用 第二部平声:三江七阳通用,仄声:上声三讲二十二养、去声三绛二十三漾通用 第三部平声:四支五微八齐十灰[半]通用,仄声:上声四纸五尾八荠十贿[半]、去声四寘五未八霁九泰[半]十一队[半]通用
第四部平声:六鱼七虞通用,仄声:上声六语七麌、去声六御七遇通用
第五部平声:九佳(半)十灰(半)通用,仄声:上声九蟹十贿(半)、去声九泰(半)十卦(半)十一队(半)通用
第六部平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半)通用,仄声:上声十一轸十二吻十三阮(半)、去声十二震十三问十四愿(半)通用
第七部平声:十三元(半)十四寒十五删一先通用,仄声:上声十三阮(半)十四旱十五潸十六铣、去声十四願(半)十五翰十六谏十七霰通用
第八部平声:二萧三肴四豪通用,仄声:上声十七篠十八巧十九皓、去声十八啸十九效二十号通用
第九部平声:五歌[独用]仄声:上声二十哿、去声二十一箇通用
第十部平声:九佳(半)六麻通用,仄声:上声二十一马、去声十卦(半)二十二祃通用 第十一部平声:八庚九青十蒸通用,仄声:上声二十三梗二十四迥、去声二十四敬二十五径通用
第十二部平声:十一尤[独用],仄声:上声二十五有 去声二十六宥通用 第十三部平声:十二侵[独用],仄声:上声二十六寝、去声二十七沁通用
第十四部平声: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通用,仄声:上声二十七感二十八俭二十九豏 去声二十八勘二十九艳三十陷通用 第十五部 入声:一屋二沃通用 第十六部 入声:三觉十药通用
第十七部 入声:四质十一陌十二锡十三职十四缉通用 第十八部 入声: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六枼通用 第十九部 入声:十五合十七洽通用
二、普通话韵表(新韵)
现在写诗词,不必按照古音写,用普通话即可。关于普通话押韵表,各家大同小异,下面是比较合理的一种。
新韵部
韵母及韵母组合对应的古词韵
———————————————————————————————————————
一、佳麻
a ia ua
第十部 麻、佳半,部分入声
二、开来
ai uai
三、先寒
an ian uan üan
四、江阳
ang iang uang
五、逍遥
ao iao
六、国歌
e o uo
七、灰微
ei ui
八、森林
en in un ün
九、冬青
eng ing ong iong
十、希奇(儿)i(er并入)
十一、诗词
i(整体认读)
十二、别叠
ie(y)e
十三、忧愁
ou iu
十四、读书
u
十五、须臾
ü
第五部 佳半、灰半
第七部 寒、删、先、元半,十四部 覃、盐、咸
第二部 江阳 第八部 萧肴豪
第九部 歌,部分入声
第三部 支微齐,部分入声
第六部 真、文、元半,十三部 侵
第一部 东冬,十一部 庚青蒸
第三部 支微齐,部分入声
第三部 支微齐,部分入声
部分入声,佳麻二韵部分字
十二部 尤
第四部 鱼虞,部分入声
诗词写作技巧 第6篇
所谓技巧,就是诗词写作时采用的手法、手段。这里我们将主要讲一些常用的也是比较常见的技巧:赋、比、兴、复沓、夸张、假设、对比、双关、反问、象征、暗示等等。赋比兴是古典诗词最常见也是最常使用的技巧。所谓赋,就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客观的描写和叙述。赋较之比兴手法的更加广泛。
首先,一些古风、长篇叙事诗主要采取赋的手法,也就是以叙述为主。《诗经》和《楚辞》里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其次,咏物诗也常常采用赋的手法。
例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夜喜雨》等,前者讲述了自己特殊时期的生活现状及思想情绪,后者直接刻画描写了春夜的雨以及自己面对雨的喜悦心情。
我们以杜甫的《登楼》为例来具体说明一下: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起联交代登楼时的心态,是叙述的方式。颔联写作者站在楼上看到山、看到水,进而对对象进行具体的描写和议论,但也是采用叙述的方式来表达。颈联作者抒发了一些想法和担心,还是叙述的方式。结尾说的很含蓄,可叙述的方式依然没有改变。在赋的过程中,有许多具体的办法,比如白描、摹状、议论等等。所谓白描,就是对事物本身进行直接的描写,使读者如临其境一样。白描一词来源于绘画,对对象进行描写时,就象是把对象画在纸上一样,使读者如同亲见。最典型的莫过于骆宾王的《咏鹅》。
摹状,是对描写对象进行细致入微的描摹,把对象的各个细节加以客观的展示,使大家就象亲眼看到了被描摹的对象。
比如杜甫的《画鹰》: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耸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耸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就是典型的摹状。画上的鹰耸身、侧目,其形象栩栩如生。议论也是诗中常见的表达思想感情和感慨的方式。虽然这种方式不能用的太多,但如果使用得当,也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尤其一些哲理诗,就经常采用这样的方式;
比如苏轼的《题西林壁》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用最直白的语言揭示出最深奥的道理,就是很好的例子。但议论只是叙述的补充手段,如果通篇或者篇中绝大部分都使用这样的方式,就会使诗变得淡然无味。所以我们说诗要用形象说话,就是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产生。赋作为一种写作的方法,由于使用的普遍性,也就非常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不必要做太多的讲解。
所谓比,就是比喻,就是以彼物比此物也。比的手法同样很常见。
比如《诗经》里的《硕鼠》篇,通篇采用的都是比喻的方法,诗中把不劳而获的奴隶主比喻为贪得无厌的老鼠。《楚辞》中习惯把香草美人寄寓一种美好的情操,也是比的手法。
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同样采用了比的手法。他把西湖比作西子,最为恰当不过。
我们以李商隐的《登乐游原》为例来进一步说明: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里把夕阳比喻为人生的某一时刻,用双关的手法来抒发一种人生末路式的感慨。如果没有这样的比喻,就很难在这样短短的篇章里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我在《年来》一诗中,也采用了比的手法:年来每感事如棋,局内茫然苦自知。勉力腾挪求变化,悉心劫打欲撑持。参详生死几曾悟,检点收成一悔迟。岂在人前话羞涩,囊中惟剩数行诗。在诗中,先把一年来的生活比喻为下围棋的过程,使用双关的技巧,表面上处处在写下围棋,实际写的都是生活的经历。结尾在回到生活中来,进行总结。所谓兴,就是兴起,或者叫起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言也。说白了,就是触景生情和因物生情的手法。
例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前两句写景的目的是起兴,为了下面抒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感慨做铺垫。作者看到的白日、黄河,不是不可以取代的,用其它的意象一样可以兴起。因此,这里的景物不是唯一的选择,只要能够达到兴起的目的就可以了。当然,采用其它的描写对象来兴起可能不如这样的对象更合适,那就是另外的话题了。
前人有一种观点说,赋是手法,比和兴是修辞。其实我觉得这样的说法是不全面的。我认为比和兴不仅仅是修辞,也是很重要的创作手法和技巧。在修辞中,比和兴确实是很常见的,但与我们所说的手法,也就是技巧有所不同。技巧是应用于全篇的,为了写作的目的而使用的办法和手段。修辞是应用于作品中的细节或者语言上的某段、某句的,为了使表达更方便、效果更显著,更具文采的手法。换句话说,作为手段和技巧的比兴是主要的起重要作用的构思篇章的方法,修辞是辅助完成表达手法的手法。比如古诗《孔雀东南飞》一诗,开篇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就是兴起,是修辞。不用这样的修辞方式也可以起篇。而全诗主要采取赋的手法,也就是通篇叙述。诗中还搀杂许多其它的修辞方式。比喻也是一样。美人香草是一种寄托,是比,是手法。而在句中修辞上可以采用诸多其它的方法。比如“二月春风似剪刀”,这春风似剪刀是比喻,但它不是作用于篇章的构思的,因此只是一种修辞方式。
诗词写作 第7篇
相思梦 夜夜轮回中 不知何日为重逢 上玄月 犹如你的脸 温柔笑颜纳百川 与君别 日日如寒暑 岁月如屡亦如渡 一千年盼一个回眸 银发飘落雪满楼 翘首之间 彩蝶首尾相连 一袭惊艳染透了天边 天宫十载的距离 化人间千年悲喜 你我其实从未分开而已
你的泪我替你流 披星戴月一起走
这次一定紧紧握住你的手 何谓江山 有你足够 蝴蝶展翅千年中漫游
诗词写作:气魄中华 第8篇
从连绵起伏的高山走来, 我是雪山上的一棵杜鹃; 从一望无际的草原走来, 我是蓝天中自由自在的雄鹰; 从拥有着民俗的土坡走来, 我是母亲河边的山丹丹。 寄予祖国大地生长的希望, 我们是祖国的花朵! 奔腾黄河让我懂得百折不回, 立地顶天是巍峨昆仑; 南方红棉是热烈老师, 北国的雪花使我懂得纯洁; 龙的家乡, 锦绣山川。 到游龙惊鸿的方块字里, 感受英雄事迹的豪情壮志; 至渊源文化的唐诗宋词中, 领略古代风情; 在外婆的歌声里依依学语, 盘古、女娲的故事游耳荡漾; 在爷爷的保护下慢慢前进, 冬子、雷锋的故事引我向前。 炎黄子孙、中华儿女, 不改的容颜,不改的风俗。
格律诗词写作的规则 第9篇
遵循格律,灵活调整。李白七律《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闭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首、颈、尾联的平仄格律,都符合首句押韵的格式,但颔联却不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而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中唐著名诗人钱起七律《赠阙下裴舍人》:“二月黄鹂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阳和不散穷途恨,霄汉长悬捧日心。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也用的是上述平仄格律,但首联不是“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而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正好相反。有趣的是,首联的出句和对句调换一下位置,平仄完全符合,而意思没有变化。是否唐代传抄时颠倒了,亦未可知。
实在难改,便不拗救。杜甫的七律《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第三、第七句都是“平平仄仄平平仄”的格律,第三句第一字仄声拗,第三字平声救。第七句第一字拗,第三字还是仄声,没有补救。杜甫在更有名的一首七律《蜀相》:“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第五句的第一第二、两字应是仄声,但三顾茅庐是历史改不得,而“三”字又是平声,只好这样。如果把句内第三字“频”换仄声字,那么颈联就是自救和互救完美的结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估计是不好换,也就算了。
押韵通韵 敢押仄韵。有的格律诗押韵体现了一点自由度。刘长卿的一首非常有名的怀古诗七律《长沙过贾谊宅》:“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唯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诗中末尾“涯”字属“九佳”部,如何能与支部通韵呢?
格律诗押仄韵,能吟唱出一种刚烈悲壮或幽凉凄绝的气氛,往往有特殊的艺术效果。古诗和绝句都有押仄韵的,但律诗一般不押仄韵。为何有此规则,尚未查到原因。有人说律诗不可押仄韵,未免失之武断。唐著名诗人刘长卿五律《湘中纪行》:“秋月照潇湘,月明闻荡桨。石横晚濑急,水落寒沙广。众岭猿啸重,空江人语响。清晖朝复暮,如待扁舟赏。”唐代另一著名诗人刘禹锡的五律《蒙池》:“潆渟幽壁下,深净如无力。风起不成文,月来同一色。地灵草木瘦,人远烟霞逼。往往疑列仙,围棋在巖侧。”这两首五律押的都是仄韵。清乾隆进士法式善,官至待讲学士,工五言。虽是蒙古族,正黄旗,但从他的官位可以看出是个有学问的,因为乾隆的文学功底很深,待讲学士无法滥竽充数。法式善有天到八大处的七处游玩,写了一首五律《宝珠洞》:“行到翠微顶,翠微全在下。峭壁不洗濯,孤青自淡冶。山声石上来,暮色天地写。土灶燃松柴,放出烟一把。”押的也是仄韵。
律诗偶用古诗格调。三平调为各诗书所不容,但大诗人的笔下偶尔也会出现。就以《唐诗三百首》为例,李白的五律《听蜀僧濬弹琴》首联对句“西下峨嵋峰”,王维的五律《终南别业》尾联对句“谈笑无还期”,刘春虚五律《阙题》首联对句“春与清溪长”,常建的五律《破山寺后禅院》颈联对句“潭影空人心”,岑参的七律《和贾至舍入早朝大明宫之作》颔联对句“玉阶仙仗拥千官”,崔曙的七律《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尾联对句“陶然共醉菊花杯”,末尾三字都是平声。说这些诗写得不好,或说作者不懂格律诗,都是说不通的,有的诗集注解上就说此句“三平调古诗格”,真是用心良苦。
对仗整齐,也有特例。大诗人作律诗,颔联和颈联都对仗,诗中的对联,绝大多数极为工整,但也不是没有例外。杜甫的五律《天末怀李白》:“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颈联对仗,颔联未对。无独有偶,孟浩然的五律《早寒有怀》也是只对了颈联:“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唐代诗人常建的五律《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日心。万籁此皆寂,唯闻钟磬声。” 和上述两特例不同,这首诗颔联没有对仗,首联和颈联对仗,属于五律的变体,有的诗书称之为“偷春格”(意为颔联的对仗提到首联首联去了,好比春天提前到了)。杜甫的七律《诸葛武侯庙》:“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肖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诗中颔联对句“万古云霄一羽毛”联想奇特,赞誉巧妙,经常被引用,但颔联没有对仗。因为首联和颈联对仗了,故也属“偷春格”。
唐代崔颢的七律《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首七律颔联,无论是句子结构还是用词,都没有对上。但不少诗家仍然把它推为唐代七言律诗第一,李白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了解诗词发展历史,尊重诗词变革成果。如何理解大诗人在平仄、押韵、对仗偶有违例之举的现象?
或说:唐代对格律诗的评价,符合规则不是绝对的,好的诗在遵守写作规则方面也可能有小的不足,但瑕不掩瑜。
或说:大诗人在遣词造句和格律诗词规则发生不可调和的矛盾时,他们不为规则束缚,首先是把事情写清,把理讲明,在创作上是敢于标新立异的。
以上两条都是对的,但我觉得还必须从唐诗的发展历程来理解。唐诗的发展,发源于六朝,逐步成熟于唐朝。初唐是格律诗酝酿形成时期,诗歌的主要创作倾向,是沿袭六朝华艳风尚。唐初三四十年间,文人固守六朝华艳风尚,讲求辞藻,排比格律,绮丽媚婉,风格卑弱,一度诗风不振。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努力摆脱齐梁诗风影响,积极开拓诗歌的题材的领域,探索诗的格律形式,给诗坛带来生气,掀起了诗歌的变革之风。随后,沈佺期和宋之问继承了“初唐四杰”变革探索的成果,完善了五、七言律诗的形式。
唐代诗人沈佺期(约656~约714或715),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属河南)人。上元二年(675)进士及第,累迁考功员外郎。曾因受贿入狱。出狱后复职,迁给事中。中宗即位,因谄附张易之被流放。神龙三年(707),召拜起居郎兼修文馆直学士,常侍宫中。后历中书舍人、太子少詹事。宋之问(656年?~712年),字延清,一名少连,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宋之问上元二年(675年)进士及第,以才名与杨炯被召分直内文学馆,后又与杨炯同入崇文馆充学士(皇帝的文学顾问)。天授元年(690年)武后称帝,改国号为周,敕召宋之问与杨炯于洛阳西入阁。宋之问谄附武后及其媚臣张易之。神龙元年(705年)正月,宰相张柬之与太子典膳郎王同皎等逼武后退位,诛杀二张,迎立唐中宗,宋之问与杜审言等友皆遭贬谪。后又因倾附安乐公主,遭太平公主忌恨,进言中宗.于景龙三年(7O9年)被贬越州(今浙江绍兴市)长史。先天元年(712年)八月,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宋之问被赐死于徙所。沈佺期、宋之问政治上无所建树,品行也多有可讥(特别是宋之问卖友求荣,杀侄夺诗),但对诗的声律化有重大贡献。《唐书》记载,沈宋二人的诗“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沈宋使律诗的格律、押韵、对仗等各方面都达到了成熟定型的地步,明确划开了近体诗与古体诗的界限,并运用这种形式,写出了优秀的作品,令人耳目一新。使后来诗人得有辙可循,佳作泉涌。沈宋堪称承先启后、继往迎来的两位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