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友人的诗句范文(精选14篇)
送友人的诗句 第1篇
送友人,送友人周贺,送友人的意思,送友人赏析 -诗词大全
送友人
作者:周贺朝代:唐体裁:五律 弹琴多去情,浮楫背潮行。人望丰妓蓿虫依蠹木鸣。
樯烟离浦色,芦雨入船声。如疾登云路,凭君寄此生。
送友人的诗句 第2篇
送友人,送友人崔涂,送友人的意思,送友人赏析 -诗词大全
送友人
作者:崔涂朝代:唐体裁:五绝 登高迎送远,春恨并依依。不得沧洲信,空看白鹤归。
陕甘宁时期外国友人的“延安观” 第3篇
一、中国共产党将是中国未来命运的主宰
弱小的中国共产党和人数少、装备差的中国红军,为什么能让强大的国民党一次次的“围剿”都以失败告终?为了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许多中外人士来到当时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考察后他们发现:
(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
1944年9月5日,中共中央首长警卫团的战士张思德同志,在陕北安塞县山中执行烧炭任务时,炭窑突然崩塌,不幸牺牲。毛泽东听说此事后非常难过,亲自参加了追悼大会,并且做了《为人民服务》的重要讲话。毛泽东这番讲话道出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同时“为人民服务”也永远是我党我军的灵魂和血脉。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办实事,致力于提高人民的生活,如把土地分给农民、向需要的农民发放低息贷款、帮助农民进行生产等。
(二)清正廉洁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中外人士来到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经过大量的考察、观察、访问后得到一个共同的认识:“廉洁,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毛泽东在担任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军政大学的教育委员会主席期间,制定了教育方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这三条不仅是所有抗大学员应该学习的方针,也是所有中国共产党人及当时陕甘宁边区工作人员应该遵循的方针。同时,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三)“鱼水情深”是中国共产党的党群关系
陕甘宁时期,中国共产党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大创造,那就是群众路线。凭着这条路线的贯彻和实施,共产党不但赢得了边区人民的尊敬,还因此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1944年5月底,中外记者西北考察团来到陕甘宁边区,对延安进行了为43期天的参观访问。美国记者冈瑟·斯坦作为考察团的一员,对延安进行了多次的实地采访后得出一个结论:“当共产党要他的党员接近群众并和群众打成一片时,共产党似乎是真心诚意的,因为它在军事和其他政策方面所获得的胜利,主要是靠党和人民的合作。”
二、陕甘宁边区政府将是取代国民政府的唯一政府
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建设关系边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等一系列问题,而到过延安的外国人士都非常看好这时的“延安政府”。
(一)“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政权
中共中央发现当时陕甘宁边区政府组成人员存在着“清一色”共产党员的现象。在总结各地创建抗日民主政权经验的基础上,他们及时地提出建立“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政权:抗日民主政权中的人员,共产党大体占三分之一,左派进步人士大体占三分之一,中间分子和其他分子大体占三分之一。英国记者贝特兰认为“这里,‘特区’和以前的‘苏区’相比,发生了某些值得注意的变化。在政治上,这种变化体现为各个阶层现在都有权选举并参加政府。不再歧视地主,也不没收他们的财产。这时的‘特区’完全能够称得上是中国最接近彻底民主的一种体制”。
(二)抗日的、民主的、廉洁的政府
在美国进步人士哈里森·福尔曼的《来自红色中国的报告》中这样写道:“以艰苦奋斗接近民众、保护民众利益的模范作用,改造过去时代腐败的政治机构,实行政府的民选,澄清中国几千年来的官民对立的官僚制度,肃清贪赃枉法无恶不作的衙门恶习……使边区各级政府真正成为全民族需要的、抗日的、民主的、廉洁的政府”。陕甘宁边区政府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廉政建设,将贪污腐败的危害降低到了最低限度。
(三)普通民众自己的政府
“不务正业,不事生产,以鸦片、赌博、偷盗、阴阳、巫神、土娼等为活,搬弄是非,装神弄鬼,为非作歹的各种人”,这是陕甘宁时期对“二流子”的官方定义。当时存在着相当数量的“二流子”,他们如果改造好了,将是一支不小的劳动大军。1942年10月边区改造“二流子”的工作被提上了日程。结果,在边区广大干部和群众的努力下,原来不参加劳动的寄生虫,都被改造成了劳动者,有的甚至还成为劳动英雄。英国记者詹姆斯·贝特兰在边区深入采访后说“延安是劳动人民的社会”。
三、八路军是天下无敌的军队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属于国民革命军战斗序列,陕甘宁时期,它是一支工作、学习、生产同时兼顾的军队。
(一)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八路军在与敌斗争的过程中,采取了各种各样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毛泽东曾经提出的“游击战16字口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因此,抗战初期,八路军虽然缺乏武器弹药和后勤物资供应,但是他们采取机动灵活的敌后游击战和运动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一个又一个胜利。
(二)切实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是八路军中非常有效的工作方法。最著名的就是八路军政治工作的三项基本原则:第一,官兵一致的原则。强调长官与士兵在政治上一律平等,改进了官兵关系,全军团结一致;第二,军民一致的原则。贯彻人民军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让士兵时时处处自觉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让士兵真正成为人民的子弟兵,做到军民团结一致;第三,瓦解敌军和优待俘虏的原则。从思想上分化瓦解敌人,对于俘虏也实行宽待政策,尽量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所见到的军队……不但是军队本身的纪律好,且因为军纪好而影响到民众。”外国记者这样描述八路军。
(三)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为了战胜经济上的困难,渡过难关,继续坚持长期抗日的目的,陕甘宁边区军民开展了著名的大生产运动。而当时的八路军留守兵团,尤其是第359旅,成为大生产运动的主力军。大生产运动是人民军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使边区政府克服了严重的物质困难,为争取抗战胜利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四、陕甘宁边区是自由、平等、民主的家园
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陕甘宁边区社会风气的治理,经过制定和颁布一系列法规制度,边区呈现出一片崭新的气象。
(一)坦诚友好、真诚直率的干群关系
在延安没有官老爷,工农分子的知识有时倒比知识分子多。约翰·斯图尔特·谢伟思作为美国军事观察小组成员,1944年7月给美国时任总统罗斯福写的报告——《对陕北共产党根据地的初步非正式印象》中这样描述:“官员、人民与我们的关系,延安人民和边区人民之间的关系,都是坦诚、友好、真诚和直率的……这里到处都强调民主和同老百姓的鱼水关系……”他认为中共领导人都十分坦诚直率和平易近人,而重庆的官场里则充斥着腐朽和等级制。
(二)团结友爱,平等互助的人际关系
整风运动以后,延安成为平等、自由、民主的乐园。边区政府革新社会旧俗,“主张男女平等、提倡革命道德、普及大众文化、反对封建礼教、废除封建陋习”,致力于建立同志式的平等、团结、互助、友爱的新型人际关系。美军观察组成员谢伟思在报告中说:“延安民众官吏打成一片,路无乞丐,家鲜赤贫,服装朴素,男女平等,妇女不穿高跟鞋,亦无口红,文化运动极为认真,整个地区如一校园,青春活泼,民主模范,自修,自觉,自评,与重庆另一世界。”
(三)独立民主、自由和谐的政治氛围
陕甘宁时期良好的党风、政风、民风,不仅为革命胜利提供了良好的政治氛围,也给来延安的中外友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40年2月1日,延安民众举行了声势浩大的“讨汪大会”,毛主席在大会的讲演中提出“十个没有”:一没有贪官污吏,二没有土豪劣绅,三没有赌博,四没有娼妓,五没有小老婆,六没有叫花子,七没有结党营私之徒,八没有萎靡不振之气,九没有人吃摩擦饭,十没有人发国难财。
综上所述,陕甘宁时期中外人士到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调查、访问,以及随后以第三方的视角,客观、真实、详细地介绍了当时的中国共产党、陕甘宁边区政府、军队以及延安的政治氛围等情况。他们让外界更好地了解了中国革命,了解了中国共产党。他们的这种宣传,不但打破了国民党顽固派和日本侵略者对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长期包围和封锁,而且从另外一个角度支持了中国的抗日战争,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转换了很多人的阶级立场,使得他们开始拥护中国共产党以及相应的主张,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影响。从长远来看,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后来中国大国地位的确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摘要:陕甘宁时期,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面对国内外一切抗日力量和进步人士,实行了开放政策。结果,很多外国友人尤其外国记者来到延安和陕甘宁边区进行访问、考察。这些人根据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所见、所闻、所感,形成颇有见地的“延安观”。
关键词:陕甘宁时期,陕甘宁边区,外国友人,“延安观”
参考文献
[1]哈里森·福尔曼.来自红色中国的报告[M].熊建华,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5.
[2]约瑟夫·W埃谢里克.在中国失掉的机会[M].罗清,赵仲强,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
[3]詹姆斯·贝特兰.不可征服的人们——一个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抗战[M].李述一,郭峰,等译.北京:求实出版社,1988.
李白《送友人》之“友人”事迹考 第4篇
[关键词]李白;《送友人》;《花萼楼赋》;范崇凯;高盖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09)04-0173-05
李白《送友人》是一篇万古传诵、脍炙人口的送别诗。其诗云:“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此诗名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甚至被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评誉为:“对景怀人,意味深永。”但对李白此诗中之“故人(友人)”为谁,及何地所作等“诗本事”,则考索不多,因而也就难以“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这不能不说是李白诗研究中的一件憾事。今特对“故人(友人)”所指及相关问题进行考索,以抛砖引玉。
(一)
明人周复俊《全蜀艺文志》卷20“诗”“赠送上”著录的诗作中有:《淮南卧病书怀蜀中赵征君蕤》,作者署名为“李白”;《江上寄巴东故人》,作者署名为“前人”;《送友人人蜀》,作者署名为“前人”;《送友人内江范崇凯》,作者署名为“前人”;《赠兄崇凯》,作者署名为“范元凯”。这五首诗的前四首,从作者署名看,皆为李白之诗。其中的第四首《送友人内江范崇凯》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上面提到的李白四首诗,又见王琦《李太白全集》。其中第一首,见《全集》卷13,篇名全同;第二首见《全集》卷14,篇名全同;第三首见《全集》卷18,篇名全同;第四首亦见《全集》卷18,但是篇名有所不同。《全集》篇名为《送友人》,比《艺文志》少“内江范崇凯”五字,而这第四首即是我们要考索的。
上引《全蜀艺文志》所录李白的这几首赠送诗,我们注意到:从诗名看,多与蜀地有关,而且往往构成整齐的“动词(V)+名词词组(N)”结构。说得更具体点,就是形成一种固定化的格式:表送别怀念类动词+被送别的友人的籍贯地望+被送别者。这正是古代诗人给诗篇命名的常见格式。所以,我们认为,《送友人》诗的全名当据《全蜀艺文志》,作《送友人内江范崇凯》为正,“友人”的真实身份是“内江范崇凯”。另外,《全蜀艺文志》卷1“赋”还载有范崇凯《花萼楼赋》全文并《序》。
关于《送友人》之“友人”究竟为谁,明代的另一学者曹学俭也很关注。曹学俭《蜀中广记》卷101《诗话》云:“李白‘青山横北郭’一首题云:《送友人作》。不知其为何人与何地也。《诗林振秀》题下加‘新津作’三字。《资县志》载此首连‘见说蚕丛路’一首,俱作《送范金卿还资州作》。金卿,即范崇凯,献《花萼楼赋》者。《内江县志》复收李白《赠崇凯古风》一首,或亦有所本也。”又《蜀中广记》卷8云:“川西道成都府内江县志云:西北十五里,有花萼山,有寺临江崖上,锈‘汇澜有斐’四字。唐范崇凯书。《方舆胜览》:花萼山,距内江县十里许,唐范金卿读书处。按:范崇凯,玄宗时献《花萼楼赋》,为天下第一,乡人荣之,以赋名其山也。其弟元凯,亦能文,时称为‘梧岗双风’。李太白《赠范金卿》诗云:‘君子枉清盼,未知东走迷。离家未几月,络纬鸣中闺。桃李君不言,攀花愿成蹊。那能吐芳信,惠好相招携。我有结绿珍,久藏浊水泥。时人弃此物,乃与燕石齐。拂拭欲赠之,申眉路无梯。辽东惭白豕,楚客羞山鸡。徒有献芹心,终流泣玉啼。只应自索漠,留舌示山妻。’又:‘范宰不买名,弦歌对前楹。为邦默自化,日觉冰壶清。百里鸡犬静,千庐机杼鸣。浮人少荡析,爱客多逢迎。游子睹佳政,因之听颂声。’《白集》又有‘青山横北郭,……萧萧班马鸣’一首,《志》云亦送崇凯作也。金卿所居故址有卧碑,镌《华萼楼赋》,剥落殆尽。山之后湾,有金卿墓。”
以上引文,有几点值得注意。1.李白赠范崇凯之诗,除《送友人》一首外,当还有《送友人人蜀》(即“见说蚕丛路”首)、《赠范金卿二首》等。2.《送友人》首,又名《送范金卿还资州作》,写作地点在新津。3.范崇凯字金卿,内江人,曾于内江县西北十里处之花萼山中读书。唐玄宗时献《花萼楼赋》,为天下第一。有弟元凯,亦能文。
可见,曹学俭同样认为《送友人》之友人乃范崇凯。考《四库全书总目》卷70“史部”之“地理类三”云曹学俭《蜀中广记》:“搜采宏富,颇不愧广记之名”,“谈蜀中掌故者,终以《全蜀艺文志》及是书为取材之渊薮也。”既然“搜采宏富”,其说必有来源,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如果比较上引周、曹二家之说的区别,我们发现:周复俊《全蜀艺文志》谓“送内江范崇凯”,而曹学俭《蜀中广记》说“送范崇凯还资州”。这里涉及到范崇凯的籍贯地望,故不可不辨。其实,“内江”与“资州”并不矛盾。《新唐书》卷42《地理志六》:“资州资阳郡,上。本治盤石,咸通六年徙治内江,七年复治盤石。……县八:盤石、资阳、清溪、内江、月山、龙水、银山、丹山。”则“内江”系“资州”所辖之县。如此,则《全蜀艺文志》谓“送内江范崇凯”是说的县籍;《蜀中广记》作“送范金卿还资州”是说的州籍。
至于《蜀中广记》关于范崇凯其人其事的记载,则更有较多旁证。如:《全蜀艺文志》卷20继李白四首“赠送”诗之后所著录的范元凯《赠兄崇凯》的作者介绍云:“范崇凯,内江人,奏《花萼楼赋》为第一。其弟元凯,亦自负其才。《赠兄诗》云:‘洛阳纸价因兄贵,蜀地红笺为弟贫。南北东西几千里,除兄与弟更无人’。”其谓范崇凯为内江人云云,与《蜀中广记》所言相合。但这里要附带说明的是:《全唐诗》卷311只著录范元凯《章仇公(兼琼)席上咏真珠姬》诗一首,而于《全蜀艺文志》所录范元凯《赠兄崇凯》诗则未收入,不过,今人陈尚君《全唐诗补遗》卷上作了补录。《全唐诗》卷311介绍范元凯云:“范元凯,内江人,与兄崇凯俱有才名。诗一首”,亦与《全蜀艺文志》所言不殊。从《全唐诗》未收《全蜀艺文志》所载范元凯《赠兄崇凯》诗看,《全唐诗》编者定未参考过《全蜀艺文志》,而两书对范崇凯、范元凯的介绍却基本相同,这一方面说明《全唐诗》别有资料来源,另一方面也表明各书对范氏兄弟的记载是真实可信的。范崇凯中状元事,前人也有记载。《四川通志》卷22《选举·进士》即云:“唐开元:范崇凯,内江人,状元。范元凯,内江人”。徐松《登科记考》卷5论及开元四年(716)进士时言:“进士十六人,范崇凯(原按语:‘状元,见《玉芝堂谈荟》)、薛邕、史翔。”《文苑英华》卷86录薛邕、史翔《丹甑赋》各一篇。《丹甑赋》即本科试题。《全唐文》卷335、卷439所录薛邕和史翔之《丹甑赋》,即本于《文苑英华》。可惜
的是,范崇凯此赋已佚。
又考《民国内江县志》所存有关范崇凯事迹者更多,其有关范崇凯唐开元四年中状元、后应诏作《花萼楼赋》为天下第一、金卿故居卧碑镌《花萼楼赋》剥落殆尽、邑人纪念李白与范崇凯诗友相会的太白楼等记载,除可与《四川通志》、《全蜀艺文志》、《蜀中广记》等所记互相印证外,还新载了李白诗《送友人》“青山横北郭”首所写之地——“北郭”、“东城”之所在。
考此《民国内江县志》,所据的最早材料当为清编《四川通志》。但清《四川通志》又多据明编《四川通志》。而明编《四川通志》之《艺文志》“出杨慎手”。故据《四川通志》而编纂的《内江县志·艺文》所录范崇凯之《花萼楼赋并序》,还当作仔细甄别。
(二)
上引周复俊《全蜀艺文志》谓范崇凯“奏《花萼楼赋》第一”,并于卷1“赋”部载全赋之序和正文。其后,清雍正七年(1729)黄廷桂等奉敕重修的《四川通志》,该书卷20《舆地·山川》“资州内江县”卷39及《民国内江县志》卷6《艺文》“赋”等亦全文录之。然而于此《赋》之作者,李昉《文苑英华》卷49、王应麟《玉海》卷164及《陕西通志》卷88、明费经虞《雅论》卷6《格式四》皆署名为高盖作,《全唐文》卷395亦同。皆与《四川通志》、《民国内江县志》之说为范崇凯作者不同。
那么,此篇《花萼楼赋》究竟为何人所作呢?笔者以为当是高盖。
王应麟《玉海》卷164云:
唐勤政楼、花萼楼(原注:并详见兴庆宫)。……《会要》:……天宝十三栽,……《选举志》:十月一日,御勤政楼,试四科举人,策外更试诗、赋各一道,制举试诗赋自此始(原注:《登科记》:开元十三年,进士试《花萼楼赋》)。……高盖《花萼楼赋》(节录):开元中,筑长安东郛,起楼瞰于外,银榜天题,金犀玉阙,望驰道而通禁林,走建章而枕长乐。攒画拱以交映,列绮窗以相薄。金铺珠缀,飞梁回绕于虹光,藻井倒垂乎莲萼。王诬《赋》(节录):……陶举《赋》(节录):……敬括《赋》(节录):……张甫《赋》(节录):……
按南宋王应麟之说,当出于北宋李昉等编纂的《文苑英华》。该书卷49“赋”部列《花萼楼赋》共五篇:第一篇,《花萼楼赋》,题下有“以《花萼楼赋》并《序》为韵”九字注文,署名为高盖。文字与字数与《四川通志》署名为范崇凯作的《花萼楼赋》并《序》完全相同。第二篇,同前韵,作者王诬。第三篇,同前韵,作者张甫。第四篇,同前韵,作者陶举。第五篇,同前韵,作者敬括。显然,王应膦所云不是杜撰。以后,清人编《全唐文》,于此五篇《花萼楼赋》之作者署名,均与《文苑英华》、《玉海》同。可见,从北宋至清的一些典籍,对这五篇《花萼楼赋》作者都无异议,特别是有《序》的那篇,都以为是高盖之作。只有清人据明人编纂的《四川通志》加以增删而成的《四川通志》卷20、卷39,才把高盖《花萼楼赋》并《序》的著作权归于范崇凯。《四库全书总目》卷68“史部”之“地理类一”云:“《四川通志》在明代凡四修,惟《艺文》出杨慎手,最为雅赡”。故周复俊《全蜀艺文志》、清修《四川通志·艺文志》、《民国内江县志》等把高盖《花萼楼赋》定为范崇凯作,殆是承杨慎之说。杨慎,四川新都人;范崇凯,四川内江人。杨慎在修《四川通志·艺文志》时,也许出于为乡梓增誉添彩的目的而“高冠范戴”吧!
虽然,范崇凯《花萼楼赋》不传,但他当是第一个作《花萼楼赋》者。高盖等人之同名赋作,皆在其后。这从高盖等人的《赋》名题下之注可知。五篇同名《赋》作题下皆云:“以《花萼楼赋》并《序》为韵”。可见,五人之作,皆是步前人同名《赋》作之韵。此“前人之同名《赋》作”,就是范崇凯那篇被明皇誉为“天下第一”的《花萼楼赋》并《序》。
考高盖、张甫、陶举、王谨、敬括等人的五篇《花萼楼赋》,前三人者,当作于开元十三年。上引王应麟《玉海》引《登科记》即云:“开元十三年,进士试《花萼楼赋》。”这三篇《赋》,当是此三人应试时所作。但《全唐文》谓高盖、张甫、陶举均为开元二十三年进士。劳格《读全唐文札记》即引《登科记》之说以否定《全唐文》说。笔者谓高盖等《赋》作于开元十三年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高盖这篇《赋》和《序》的有些用语与开元十三年前玄宗的制诰和诗作多有相同。如《赋》云:“教本既同乎羲轩之日,睦亲又比乎棠棣之花”之“敦本”、“睦亲”,见于玄宗开元十年《诫宗属制》;“裂土苴茅以表庆,赐珪分瑞以联华”之“裂土”、“苴茅”,见于《封怀宁郡王嗣吴制》及《加宋王成器等三公制》(开元元年八月);“信可以受无穷之祉,而保义我皇家者哉”之“保义皇家”,见于《授张说同中书门下三品制》(开元九年九月);“于是,神舆乃登夫翠辇而建华旒,钩陈警道兮环卫周。命期门使接跸,将有事乎娱游”之“钩陈”、“接跸”,见于《幸东都制》(开元五年,或开元十二年);“岂止唯临鄂杜之郊,空指邯郸之路而已裁”之“鄂杜”及“岂止…”而已哉”之句式,见于《答宋王成器等上表以兴庆宫旧里宅为宫制》(开元初)及《幸汤泉诏》(开元三年,或开元十一年)、《加宋王成器等三公制》(开元元年八月);“即知华夷欣庆,冠带混并”之“华夷”,见于《封契丹李失活奚李大醣制》。而《赋》之《序》之“代邸”云云,“乃以花萼相辉为名”云云,亦见于玄宗《游兴庆官作并序》。从上所列的高《赋》与玄宗制诏的相同点看,当是玄宗制诏先出,高《赋》仿玄宗制诏,而非玄宗制诏仿高《赋》。玄宗这些制诏之出,最早为开元元年,如《加宋王成器等三公制》;最迟或为开元十二年,如《幸东都制》。时间跨度如此之大的玄宗之制诏,更不可能篇篇都去仿一篇臣下之作的一两个词汇或句式,而是相反。因为,皇帝的制诏,相当于最高指示,做臣下的不仅要无条件遵从,而且篇篇都是自己学习模仿的榜样。因此,说高《赋》仿玄宗制诏,当是确论。
另外,高盖在赋末还写下了“嗟乎!时难再得,岁不我与。迹已混于沈滞,心未齐于出处。此小子之所以瞻栋梁以自悲,仰云霄而失序”之句。这也是应试者的口气。而费经虞《雅论》载高盖此赋时亦云:“此唐人应试赋也”。高盖此时,殆已年过“而立”,故有“岁不我与”之叹。至于王谨之赋,则作于开元二十五年。王《赋》之开头有云:“我唐有国,堑炎海而苑绝漠,封日域而堤流沙;生尧舜而开统,诞文景而成家;于兹百有二十载。开元皇帝御极,居藩符五马之兆,在天岂一龙所加。”从李渊武德元年(618)建唐称帝至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正合王《赋》所言之“我唐有国……于兹百有二十载”之数。徐松《登科记考》亦持此说。敬括《赋》殆亦作于开元年间。
以上考索可知,范崇凯那篇失传了的《花萼楼赋》并《序》,当作于开元十三年高盖等应试所作的同名赋以前。范崇凯于开元四年状元及第时所作的应试赋名为《丹甑赋》,不是《花萼楼赋》。范崇凯状元及第后,玄宗于花萼楼宴会兄弟,作赋高手范祟凯和其他同僚,献上各自
精心结撰的《花萼楼赋》并《序》,而范《赋》被钦定为天下第一。
(三)
李白《送友人内江范崇凯》一诗,还有一个问题必须解决:此诗究竟作于何时何地?上引明代学者曹学俭已经提出此疑问。我们认为:此诗乃李白早年在蜀中所作。其理由有三:
其一,从李白的创作崖略考察。据上文言,范崇凯于玄宗开元四年中了进士,名列第一,做了状元。但从《送友人》内容丝毫未涉及“故人”范崇凯中状元事推之,此诗当作于开元四年前,或即作于开元三年范崇凯赴京会试前不久。而此时李白约十五岁。或许有人会问,十五岁的李白,何能作此诗?据王琦《李太白年谱》云:“太白年五岁,能诵六甲”。“十岁,通《诗》、《书》,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殆作《明堂赋》。”可见,自许早慧如此,且十五岁即作《明堂》一赋的李白,其能在十五岁时写出《送友人》这样的诗,当不是问题。王琦《年谱》“后记”云:“太白生于蜀中,(25岁)出蜀之后不复旋返,凡蜀地诸作,皆少作也。”
其二,从地理方位考察。前引明代学者曹学俭提到一说,言《送友人》作于新津,新津在成都至眉山、嘉州、峨眉之间,是成都至眉山、嘉州、峨眉的必经之地。李白少时曾在眉山象耳山、嘉州锦冈山(或锦江山)读书,而峨眉山则是李白出蜀前的隐居之地。因此,早年游遍蜀地的李白在游新津或途经新津时遇见内江范崇凯并赠之以诗,颇有可能。但从诗中“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二句看,又不似送友人从新津回资州内江。因为自新津至内江,用“万里”一词实在是太夸而不实,与地理不合。因此,扈自中《资县志》之“新津作”说不一定可取。那么,上引《民国内江县志》的说法,谓李白送范崇凯之处,在清道光乙巳(1845,道光二十五年)修建的内江太白楼旧地——内江县东、西林寺刹前山,又如何呢?该志谓此地“两沟交流,群峰竞秀,即太白《送金卿》所谓‘北郭’、‘东城’处也”。又据《蜀中广记》卷8记内江原名中江云:“按《志》云:中江源出岷山,自灌口分支,经怀口入简县,历资江而下为中江,经三堆山下,西折而东至县,而复东折而南,至樟木镇又南折而西,至黄市,市距三堆十五里。一水周环九十余里,而县当其中,故日中江。”又《四川通志》卷20“寺观”记东、西林寺云:“东林寺,在县东北隅,宋绍兴十一年建,明洪武中重修。傍崖结楼,即石镌像,高阁临江渚,俯秋水之清涟;绀殿列峰峦,望晴云之缥渺。消蝉鸣于六月,听渔唱于三更。西林寺,在县北一里,宋咸淳五年建,明洪武中重修。万松郁郁,俯瞰江流,多水云逸趣。日光初出,影浴金波,与东林寺并胜。”位于内江县城北东、西林寺刹前山之太白楼——即原李白送范崇凯处的舆地形胜,正与太白诗所写的地理位置(北郭、东城)和景色(青山、白水、浮云、落日)有相合之点。其地在离县城之北一里处,那里可眺望苍郁之峰峦,缥缈的晴云;俯瞰清涟之江流,浴白波之日影。故《民国内江县志》卷1言内江之舆地形胜亦云:“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李白记”。西林寺,太白楼,均在今内江市西林公园内。作者曾实地考察其间,亦觉李白《送友人》诗作于内江之说,有一定的可能性。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必须考证,那就是李白遍游蜀地时是否到过内江。李白早年在蜀中之作,有一首《峨眉山月歌》,其辞云:“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王琦《李太自全集》引南宋杨齐贤注“清溪”云:“资州清溪县,乾德五年省入内江,内江在州东九十八里”。此说虽为王琦认为“恐未是”,但他也未断然否定。如此,则此诗中的“夜发清溪”句,就可证李白确实到过内江了。故该诗作于内江之说,也有一定的可能。
其三,从《送友人》一诗的用词考察。如果说前面两点是力求“以诗证史”、“以史证诗”,这里便是“以诗证诗”。诗歌本身的用词可以透露给我们许多宝贵的信息。李白《送友人》中的数个关键词值得深入剖析。首先是“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句。“青山”:本指青葱的山岭。《管子·地员》:“青山十六施,百一十二尺而至于泉。”但在唐代的文化语境中往往与故乡或归隐之处联系起来。李白《题东溪公幽居》诗;“宅近青山同谢胱,门垂碧柳似陶潜。”徐凝《别白公》诗:“青山旧路在,自首醉还乡。”贾岛《答王建秘书》诗:“白发无心镊,青山去意多。”“北郭”,本指古代城邑外城的北部。亦指城外的北郊。但往往与归根和归隐之地相联系。《左传·襄公二十九年》:“齐人葬庄公於北郭。”杜预注:“兵死不入兆域,故葬北郭。”阮璃《驾出北郭门行》:“驾出北郭门,马樊不肯驰。”“白水”泛指清水。但同样与归根和归隐相关联。潘岳《在怀县作》诗之二:“白水过庭激,绿槐夹门植。”李白《上云乐》诗:“赤眉立盆子,自水与汉光。”王琦注引《后汉书》:“光武旧宅在今随州枣阳东南,宅旁二里有白水焉,即张衡所谓‘龙飞白水’也。”杜甫《寄常征君》诗:“白水青山空复春,征君晚节傍风尘。”其次是“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句。考“孤蓬”本指随风飘转的蓬草。常比喻飘泊无定的孤客。《文选》鲍照《芜城赋》:“稜霜气,簌簌风威,孤蓬自振,惊砂坐飞。”吕向注:“孤蓬,草也,无根而随风飘转者。明远自喻客游也。”如果我们汇集三国至唐宋时代的“蓬”类词语,发现总是与离开故乡漂泊他方相联系。如曹植《杂诗》之二:“转蓬离本根,飘飘随长风。”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诗:“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钱起《送修武元少府》诗:“黎甿久厌蓬飘苦,迟尔西南惠月传。”释灵一《江行寄张舍人》诗:“客程终日风尘苦,蓬转还家未有期。”蒋捷《行香子·舟宿兰湾》词:“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送春归客尚蓬飘。”宋祁《早济江步》诗:“薄宦真蓬累,归期问藁砧。”“征”即远行,远去。《诗·小雅·小明》:“我征徂西,至于艽野。”郑玄笺:“征,行。”王褒《九怀·匡机》:“乘日月兮上征,顾游心兮部酆。”鲍照《秋日示休上人》诗:“回风灭且起,卷蓬息复征。”第三是“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句。“浮云”,指飘动的云,引申指飘浮不定。《楚辞·九辩》:“块独守此无泽兮,仰浮云而永叹。”《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周书·萧大圜传》:“嗟乎!人生若浮云朝露。…游子”,指离家远游的人。《管子·地数》:“夫齐,衢处之本,通达所出也,游子胜商之所道。”陆机《大田议》:“夫商人逸而利厚,农人劳而报薄。导农以利,则耕夫勤;节商以法,则游子归。”“落日”,指夕阳。谢灵运《庐陵王墓下作》诗:“晓月发云阳,落日次朱方。”杜甫《后出塞》诗之二:“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陆圻《与歌者陈郎》诗:“落日横江老白蘋,同乡停问一相亲。”“故人”,指旧交,好友。《庄子·山木》:“夫子出于山,舍於故人之家。”《史记·范睢蔡泽列传》:“公之所以得无死者,以绨袍恋恋,有故人之意,故释公。”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第四是“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句。王琦注:“主客之马将分道,而萧萧长鸣,亦若有离群之感。”“挥手”,即挥动手臂。表示告别。刘琨《扶风歌》:“挥手长相谢,哽咽不能言。”张耒《离黄州》诗:“扁舟发孤城,挥手谢送者。”“萧萧”,象声词,常形容马叫声。《诗·小雅·车攻》:“萧萧马鸣,悠悠旆旌。”“班马”即离群之马。《左传·襄公十八年》:“邢伯告中行伯曰:‘有班马之声,齐师其遁。”’杜预注:“夜遁,马不相见,故鸣。班,别也。”庾信《哀江南赋》:“失群班马,迷轮乱辙。”
通过对李白《送友人》全诗的语句进行语义学(se-mantic)考察,我们发现,整首诗歌充满着对友人离别故乡之无限惆怅和盼友归根之缱绻情愫。结合王琦《年谱》“后记”所云“太白生于蜀中,(25岁)出蜀之后不复旋返,凡蜀地诸作,皆少作也”观之,我们大体可以推断出,此诗乃李白早年在蜀中为送内江范崇凯而作。
送友人的诗句 第5篇
送友人作者:崔涂 朝代:唐 体裁:五绝 登高迎送远,春恨并依依。不得沧洲信,空看白鹤归。
★ 题净众寺古松,题净众寺古松崔涂,题净众寺古松的意思,题净众寺古松赏析
★ 湘中秋怀迁客,湘中秋怀迁客崔涂,湘中秋怀迁客的意思,湘中秋怀迁客赏析
★ 崔十七,崔十七韩愈,崔十七的意思,崔十七赏析
★ 阿崔,阿崔白居易,阿崔的意思,阿崔赏析
★ 代春闺,代春闺崔液,代春闺的意思,代春闺赏析
★ 发崔镇,发崔镇文天祥,发崔镇的意思,发崔镇赏析
★ 水调歌头,水调歌头崔敦礼,水调歌头的意思,水调歌头赏析
★ 送崔定,送崔定贾岛,送崔定的意思,送崔定赏析
★ 青雀歌,青雀歌崔兴宗,青雀歌的意思,青雀歌赏析
送友人的诗句 第6篇
峡口送友人
作者:司空曙朝代:唐体裁:七绝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送友人的诗句 第7篇
送友人归山
作者:张籍朝代:唐体裁:五律 出山成北首,重去结茅庐。移石修废井,扫龛盛旧书。
送友人的诗句 第8篇
送友人之南陵
作者:贾岛朝代:唐体裁:七律 莫叹徒劳向宦途,不群气岸有谁如。南陵暂掌仇香印,
北阙终行贾谊书。好趁江山寻胜境,莫辞韦杜别幽居。
送友人的诗句 第9篇
作者:耿 朝代:唐 体裁:七律 远别悠悠白发新,江潭何处是通津,潮声偏惧初来客,
海味唯甘久住人。漠漠烟光前浦晚,青青草色定山春。
送友人的诗句 第10篇
送友人之湖上
作者:陆龟蒙朝代:唐体裁:七绝 故人溪上有渔舟,竿倚风O夜不收。
送友人的诗句 第11篇
送友人使夷陵
作者:崔翘朝代:唐体裁:五律 猿鸣三峡里,行客旧沾裳。复道从兹去,思君不暂忘。
送友人的诗句 第12篇
送友人游河东
作者:项斯朝代:唐体裁:五律 停车晓烛前,一语几潸然。路去干戈日,乡遥饥馑年。
送友人的诗句 第13篇
送友人游江东
作者:李端朝代:唐体裁:五律 江上花开尽,南行见杪春。鸟声悲古木,云影入通津。
送友人的诗句 第14篇
送友人游湘中
作者:齐己朝代:唐体裁:五律 怀才难自住,此去亦如僧。何处西风夜,孤吟旅舍灯。